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银行业发展分析范文

银行业发展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银行业发展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银行业发展分析

篇1

关键词:安徽;银行业;swot

所谓swot分析方法是对竞争主体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选择最佳战略的方法。swot是指优势(superiority)、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四个要素的英文缩写组合,包括内部条件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两个部分。

一、通过swot分析可以认清安徽银行业所处的环境和形势,明确安徽银行业具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一)内部条件分析(优劣势分析)

从目前安徽省银行业所处的环境以及发展状况来看,中国加入WTO以后,我省金融业面临着以下的一些优势与劣势:

1.优势分析(S)

(1)安徽省目前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有所改善。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对中部的广大干部群众产生了巨大的激励效应。安徽和中部各省一样有着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这是中部崛起最强大的动力源泉。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省外资金流入安徽逐年增加。从银行贷款看,2006年异地银行对安徽贷款净流入100多亿元,近70%来自长三角地区银行。同时,我省地处华东,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我省与上海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后我省应进一步加大沪皖经济合作力度,大力吸引上海外资企业来我省投资。同时,积极争取在上海落户的外资金融机构来我省拓展业务,建立营业性分支机构或办事处。

(2)安徽区位优势初步显现。安徽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沿江近海,承东启西,贯通南北,交通设施比较完善,区位条件优越。安徽的土地,劳动力成本等都比较低,产业配套能力较强,投资环境日益改善。我国经济正在由东向西逐步梯度推进,世界性产业转移也正在由中国沿海向内地逐步延伸,故对安徽而言,这是一个加强互动与对接,融合与合作的难得机遇。

(3)信贷适度增长,基本与经济发展相适应。2004年至2005年连续两年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上半年贷款增加再创历史新高,达477亿元,增速中部领先,有力地支持了安徽经济的发展。安徽银行业自身的发展也呈现速度、质量与效益同步。同期,安徽省企业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短期融资债券吸收资金78亿元。加上省外银行对安徽贷款的流入,多渠道支持安徽经济发展。

2.劣势分析(W)

(1)我省目前金融宽度不够,融资渠道狭窄,企业资金需求过度依赖银行。2005年,安徽省非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中,银行融资占92.1%,直接融资较少,企业经营风险大部分由银行承担。由于我省产业结构过分依赖于煤炭,电力等资源性以及钢铁、水泥、汽车等周期性行业,而缺乏富有竞争力的电子通讯等非周期性的高科技企业以及其他商贸等消费类的龙头企业,容易因投资增长率大起大落和低效率导致不良贷款增加和经济周期性起伏。

(2)金融生态环境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改善。从安徽省部分地区调研的情况来看,逃废企业债务的问题在个别地区还是比较突出的。少数企业缺乏诚信意识,个别基层政府忽视诚信文化倡导,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如果一个地区的逃废债问题不能得到彻底根治,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必然将收紧贷款投放额度,最终受损的还是地方经济。尤其是在银行诚信系统日趋完善的今天,逃废债行为对地方经济长远发展的影响更大。

(3)农村和县域的金融服务功能还不够健全。这主要体现在:一是金融服务的组织体系单一化,从贷款机构来说主要依靠农发行、农行、农村信用社,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量已经微乎其微;二是金融服务的产品单一化,农村和县域金融机构经营的业务仍只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产品相对匮乏,选择余地小;三是贷款满足率相对较低,经济“贫血”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正规金融在农村和县域的弱化,民间融资活跃,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紧张状况,但不规范的民间融资活动对地方的经济和社会秩序稳定带来较大隐忧。

(二)外部环境分析(机遇与威胁)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逐渐深入,外资金融机构也将逐步进入我省区域。我省的金融、保险和证券业也将面临新一轮的竞争压力,这也意味着我省的银行业必须要在竞争中把握机遇,迎接新的挑战。

1.面临的机遇(O)

(1)引入了竞争机制。我省商业银行发展到现在,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垄断竞争的局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这就使得银行的营销活动缺乏动力。而外资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涌入给我省企业融资带来方便,也使得我省居民可以享受现代金融服务。为了争夺业务,各家商业银行必然在营销方面展开竞争,拓宽营销活动的领域,改进营销方式,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新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竞争规则的建立,以及在竞争中的优胜劣汰,会促使我省商业银行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规模效益。

(2)产生示范效应。由于进入我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即将引入的外资银行都有着成熟的经营理念,有利于我省原有的商业银行实践这些成熟的经营理念。同时,新引入的银行在营销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系统的营销模式。它们逐渐进入我省市场,在竞争过程中给我省商业银行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只要在经营管理技术,经营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就可以不断提高我省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水平,改善经营手段,大大加快省内商业银行营销业务的发展步伐。

(3)培养大量银行营销人才。在新近引入的其他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营销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故而它们建立起一套十分完善的营销体系,包括营销人员培训计划。当这些商业银行进入我省以后,必然雇佣大量的省内员工,这些人会接受严格的培训,掌握先进的营销技术,利用这些银行为我省培养营销人才的契机,有利于推动我省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营销素质与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

2.面临的挑战(T)

(1)争夺优良客户。进入我省的银行一般都是实力雄厚、管理先进、服务意识超前的大银行,它们将利用优良的服务和现代化工具与省内银行、保险、证券公司争夺优质客户。这些客户主要是一些优质的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大中型企业集团等。

(2)争夺优秀人才和业务骨干。当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进入我省以后,大批的原省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员工纷纷跳槽前往,原因是这些新进的银行拥有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可见当新的银行引入我省以后,它们需要的是那些精通外语、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和金融业务知识的优秀人才以及熟悉金融业务、拥有众多客户关系的业务骨干。于是,对优秀人才和业务骨干的争夺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3)外资银行的引入将带来新的挑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加深,外资银行总有一天也会进入我省,而外资银行相当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是省内银行根本不具备的竞争优势。外资金融机构往往会通过兼并收购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方式发展自身业务。因此,到时省内一些效益较好,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将是其首选目标。

二、基于以上的swot分析,对安徽省银行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发展地方金融,努力促进地方金融机构增加贷款投放。积极推动徽商银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发展壮大,通过加大资本金注入和引进境内外资本重组等方式扩大我省地方金融机构资本规模,提升经营实力,努力改善我省地方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增强地方金融机构对我省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能力。

(二)积极发展直接融资。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大力发展各类融资工具,鼓励企业利用新股发行、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手段进入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今后我省将进一步加大债券融资力度,争取国家发改委的支持,力争全年实现发行30亿元以上长期债券的目标。此外,还应积极发展创业投资企业,制定扶持政策,努力发挥创业投资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

(三)加大信用建设力度,改善全省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推进“信用安徽”建设,依法规范市场主体信用行为,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着重抓好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的征集和公开披露,并在此基础上抓好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同时,加快担保体系的建设,积极推动建立以省信用担保集团为重点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充分发挥担保机构对促进信贷投放的作用。

篇2

关键词:安徽;银行业;swot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075-02

所谓swot分析方法是对竞争主体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选择最佳战略的方法。swot是指优势(superiority)、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四个要素的英文缩写组合,包括内部条件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两个部分。

一、通过swot分析可以认清安徽银行业所处的环境和形势,明确安徽银行业具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一)内部条件分析(优劣势分析)

从目前安徽省银行业所处的环境以及发展状况来看,中国加入WTO以后,我省金融业面临着以下的一些优势与劣势:

1.优势分析(S)

(1)安徽省目前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有所改善。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对中部的广大干部群众产生了巨大的激励效应。安徽和中部各省一样有着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这是中部崛起最强大的动力源泉。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省外资金流入安徽逐年增加。从银行贷款看,2006年异地银行对安徽贷款净流入100多亿元,近70%来自长三角地区银行。同时,我省地处华东,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我省与上海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后我省应进一步加大沪皖经济合作力度,大力吸引上海外资企业来我省投资。同时,积极争取在上海落户的外资金融机构来我省拓展业务,建立营业性分支机构或办事处。

(2)安徽区位优势初步显现。安徽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沿江近海,承东启西,贯通南北,交通设施比较完善,区位条件优越。安徽的土地,劳动力成本等都比较低,产业配套能力较强,投资环境日益改善。我国经济正在由东向西逐步梯度推进,世界性产业转移也正在由中国沿海向内地逐步延伸,故对安徽而言,这是一个加强互动与对接,融合与合作的难得机遇。

(3)信贷适度增长,基本与经济发展相适应。2004年至2005年连续两年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上半年贷款增加再创历史新高,达477亿元,增速中部领先,有力地支持了安徽经济的发展。安徽银行业自身的发展也呈现速度、质量与效益同步。同期,安徽省企业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短期融资债券吸收资金78亿元。加上省外银行对安徽贷款的流入,多渠道支持安徽经济发展。

2.劣势分析(W)

(1)我省目前金融宽度不够,融资渠道狭窄,企业资金需求过度依赖银行。2005年,安徽省非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中,银行融资占92.1%,直接融资较少,企业经营风险大部分由银行承担。由于我省产业结构过分依赖于煤炭,电力等资源性以及钢铁、水泥、汽车等周期性行业,而缺乏富有竞争力的电子通讯等非周期性的高科技企业以及其他商贸等消费类的龙头企业,容易因投资增长率大起大落和低效率导致不良贷款增加和经济周期性起伏。

(2)金融生态环境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改善。从安徽省部分地区调研的情况来看,逃废企业债务的问题在个别地区还是比较突出的。少数企业缺乏诚信意识,个别基层政府忽视诚信文化倡导,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如果一个地区的逃废债问题不能得到彻底根治,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必然将收紧贷款投放额度,最终受损的还是地方经济。尤其是在银行诚信系统日趋完善的今天,逃废债行为对地方经济长远发展的影响更大。

(3)农村和县域的金融服务功能还不够健全。这主要体现在:一是金融服务的组织体系单一化,从贷款机构来说主要依靠农发行、农行、农村信用社,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量已经微乎其微;二是金融服务的产品单一化,农村和县域金融机构经营的业务仍只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产品相对匮乏,选择余地小;三是贷款满足率相对较低,经济“贫血”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正规金融在农村和县域的弱化,民间融资活跃,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紧张状况,但不规范的民间融资活动对地方的经济和社会秩序稳定带来较大隐忧。

(二)外部环境分析(机遇与威胁)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逐渐深入,外资金融机构也将逐步进入我省区域。我省的金融、保险和证券业也将面临新一轮的竞争压力,这也意味着我省的银行业必须要在竞争中把握机遇,迎接新的挑战。

1.面临的机遇(O)

(1)引入了竞争机制。我省商业银行发展到现在,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垄断竞争的局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这就使得银行的营销活动缺乏动力。而外资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涌入给我省企业融资带来方便,也使得我省居民可以享受现代金融服务。为了争夺业务,各家商业银行必然在营销方面展开竞争,拓宽营销活动的领域,改进营销方式,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新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竞争规则的建立,以及在竞争中的优胜劣汰,会促使我省商业银行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规模效益。

(2)产生示范效应。由于进入我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即将引入的外资银行都有着成熟的经营理念,有利于我省原有的商业银行实践这些成熟的经营理念。同时,新引入的银行在营销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系统的营销模式。它们逐渐进入我省市场,在竞争过程中给我省商业银行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只要在经营管理技术,经营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就可以不断提高我省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水平,改善经营手段,大大加快省内商业银行营销业务的发展步伐。

(3)培养大量银行营销人才。在新近引入的其他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营销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故而它们建立起一套十分完善的营销体系,包括营销人员培训计划。当这些商业银行进入我省以后,必然雇佣大量的省内员工,这些人会接受严格的培训,掌握先进的营销技术,利用这些银行为我省培养营销人才的契机,有利于推动我省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营销素质与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

2.面临的挑战(T)

(1)争夺优良客户。进入我省的银行一般都是实力雄厚、管理先进、服务意识超前的大银行,它们将利用优良的服务和现代化工具与省内银行、保险、证券公司争夺优质客户。这些客户主要是一些优质的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大中型企业集团等。

(2)争夺优秀人才和业务骨干。当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进入我省以后,大批的原省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员工纷纷跳槽前往,原因是这些新进的银行拥有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可见当新的银行引入我省以后,它们需要的是那些精通外语、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和金融业务知识的优秀人才以及熟悉金融业务、拥有众多客户关系的业务骨干。于是,对优秀人才和业务骨干的争夺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3)外资银行的引入将带来新的挑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加深,外资银行总有一天也会进入我省,而外资银行相当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是省内银行根本不具备的竞争优势。外资金融机构往往会通过兼并收购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方式发展自身业务。因此,到时省内一些效益较好,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将是其首选目标。

二、基于以上的swot分析,对安徽省银行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发展地方金融,努力促进地方金融机构增加贷款投放。积极推动徽商银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发展壮大,通过加大资本金注入和引进境内外资本重组等方式扩大我省地方金融机构资本规模,提升经营实力,努力改善我省地方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增强地方金融机构对我省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能力。

(二)积极发展直接融资。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大力发展各类融资工具,鼓励企业利用新股发行、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手段进入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今后我省将进一步加大债券融资力度,争取国家发改委的支持,力争全年实现发行30亿元以上长期债券的目标。此外,还应积极发展创业投资企业,制定扶持政策,努力发挥创业投资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

(三)加大信用建设力度,改善全省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推进“信用安徽”建设,依法规范市场主体信用行为,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着重抓好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的征集和公开披露,并在此基础上抓好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同时,加快担保体系的建设,积极推动建立以省信用担保集团为重点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充分发挥担保机构对促进信贷投放的作用。

篇3

【关键词】 银行业发展 经济增长 地区差异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迫切需要银行在资本调节和配置环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各地方性商业银行也经历了从无到有到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天津银行等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为区域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在改革开放的程度和市场化程度均有差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基于不同要素察赋采取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从而形成了今天各个地区银行业不同的竞争格局。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银行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匹配深刻影响了银行功能正常发挥,进而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与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其发展的原因需要进行探究,发展经验与模式对其他省份有借鉴作用。本文将基于我国改革开放31年来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面板数据,对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并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得出可靠的结论。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本文综合了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的研究,选取了货币深度、金融相关率的对数作为衡量银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指标,采用林毅夫和肖烨(2006)的计量模型,结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特点,基本计量方程设定如下:

lnpergdpit=?琢+lnKit+lnLit+FIRit+Deepit+?姿i+?滋t+?着it (1)

其中,下标i表示省份,t表示时间,?姿i为不可观测的地区效应,目的在于控制省份的固定效应,?滋t为不可观测的时间效应,是一个不随省份的不同而变化的变量,它解释了所有没有被包括在回归模型中和时间有关的效应。?着it为随机挠动项,它服从独立同分布。具体而言,计量方程中的各变量分别的含义如下:lnpergdpit是i省t年的真实人均gdp的对数值;lnKit是i省t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对数;lnLit是i省t年的就业人数的对数;FIRit是i省t年的金融相关率;Deepit是i省t年的货币深度值;

本文选取了清华大学中宏数据库1978—2008年中国各省的相关数据,运用stata11软件求出了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值。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因果关系及其在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之间的差异,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与河北省,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同时为了更加明显地看出两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银行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本文也收集了全国各省的数据,并作出了处理,由于时间跨度为1978年至2008年,所以将重庆市并入四川省计算。

二、计量检验与回归分析

1、单位根检验

数据的非平稳性会导致伪回归现象的产生,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为了使结果更为可信,本文选用了LLC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和ADF-Fisher检验四种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结果显示,lnpergdp、FIR、Deep、lnK以及lnL基本都在1%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所有变量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符合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可以更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为了研究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需要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主要的协整检验方法有基于Johansen协整检验的Fisher协整检验法和EG两步法。而EG两步法的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则包括Kao(1999)为代表的同质面板的协整检验法和Pedroni(1999)提出的异质面板的协整检验法。本文选取EG两步法进行检验,具体结果如下:两个面板的检验结果均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根据Pedroni的结论,当检验结果出现差异时,优先采用Panel ADF-Statistic和Group ADF-Statistic的结果,而两个面板这两个结果都在5%显著水平下都拒绝了原假设,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Kao检验在2%置信水平下也拒绝了原假设。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lnpergdp、FIR、Deep、lnK以及lnL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回归时不会出现伪回归现象。

3、模型回归

为了实证研究银行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本文依照公式(1)进行回归。对回归结果进行Hausman检验,两个面板检验结果均拒绝了原假设,故应使用固定效用模型。回归显示,R2分别为0.97以上,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说明自变量从总体上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强。考虑两个银行业发展水平指标的影响,两地区的货币深度和金融相关度都显著的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这说明两个地区的银行业发展水平高,银行在筹集资金,配置资金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所以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两个地区的相关方式却是有所区别的。对于环渤海地区来说,金融相关程度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为环渤海地区有我国几家重要的国有垄断企业,这些企业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由于企业的规模大,并且很多企业为重工业企业,故生产所需要的资金量大,周转时间长,特别需要银行对其从资金上予以大力的支持。所以,对于环渤海地区来讲,金融相关率极大地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增长。而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这一地区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长三角地区的金融深化程度要远远领先全国其他地区。同时,各类金融衍生工具也都基本最早出现在这一地区,并且市场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二级市场交易量大,货币周转速度也快。银行业改革早,产权合理明晰,管理科学高效。同时应注意到的一点,该地区的民间集资活动广泛,已经构成了市场中不可忽视主要力量,所以货币深度水平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4、因果关系分析

对两个面板进行回归分析后,可以看出对于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来说,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对于二者的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数据进行因果检验。从基于环渤海地区数据的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滞后一期的情况下,货币深度与经济发展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金融相关率提高的Granger原因。而滞后两期的情况下,货币深度和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发展均互为因果。这表明,短期内,经济发展需要银行充分发挥融资功能,并以此带动银行业的发展。但同时,该地区金融业的发展并不自由,银行的贷款方向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更偏好国有大型企业,一些情况下,容易导致资本的非优化配置,所以银行业发展对经济发展带动性不强。而长期情况下,金融改革不断深入,银行业能够对资本进行充分的优化配置,所以银行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也不断带动银行业的发展。从基于长三角地区数据的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滞后一期情况下,经济发展与银行业发展没有因果关系,而滞后二期的情况下,银行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Granger原因。由于长三角地区银行业高度发展,金融改革不断深入,银行业为经济发展筹措了大量资本,并且银行的行为是由市场主导的,所以能够使资金运用到最有效率的行业,从而拉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结论

本文运用固定效用模型以及格兰杰检验的实证方法分析了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银行业对经济的影响方式在区域间存在差异

由于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银行业发展的程度与侧重点不同,所以,两个地区银行业对于经济的影响方式是有差异的。对于环渤海地区,主要是依靠传统银行业的功能,为重要企业解决资金的困难,金融相关度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著。而长三角地区,金融深化程度高,金融工具种类多,特别是近些年来民间资本流动广泛,市场活跃,货币流通速度快,是我国的金融中心,对周边地区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其金融深化水平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2、经济增长与银行业发展的因果关系存在区域性差异

对于环渤海地区来说,由于其在我国经济政治中的特殊地位,其经济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政府导向性。短期内经济增长是银行业发展的原因,这是由于该区域经济增长迅速,对资金的需求量大,需求带动了银行业的发展。但同时,政府对于银行的干涉也较多,银行在资金配置上的只能受到了干预,所以资本无法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部门,故银行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是长期情况下,银行能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周转,同时资本也可以在各行业间进行流转,所以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而长三角地区的银行业及金融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市场导向型特点,市场化水平高,市场引导资金流向最有效率的部门。各种符合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不断产生发展。银行业的管理方法先进,产权合理,资产组织结构合理,所以在资本的配置效率上高,所以银行业发展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显著的。

(注:本文属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2105010208)。)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姜烨: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基于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6(1).

篇4

关键词:巴塞尔III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资产配置 差异化业务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2-048-03

基于对本轮危机教训的反思总结,2009年以来巴塞尔委员会主导了一系列资本监管改革议题。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各成员国达成协议,决定增加各成员国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该方案已获得首尔G20首脑峰会审议通过。方案通过严格资本扣减强化资本基础、扩大资本监管的风险覆盖面、提高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等一系列措施,试图提高银行在持续经营条件下自主吸收损失的能力,降低“太大而不能倒”带来的道德风险,以及为潜在的经济下行预提充足的资本,提高银行的自主防御能力。笔者认为,相对于表外业务和二、三级资本比例较高的西方同业,此次改革对于国内银行业来说机遇大于挑战,但在国内银行业较快速的信贷资产增长发展模式下,执行新方案所带来的融资压力不小。

一、巴塞尔协议III改革进展

从2009年7月的《强化新资本协议框架的建议》开始,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一年内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改革方案,所谓巴塞尔III其实是这一系列改革方案的总称。大体来说,方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巴塞尔II体系内容的更新和改进,另一部分则是新的监管标准体系的建立。总结来说,巴塞尔III的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执行严格的资本扣减。对递延税收资产、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资本投资、按揭贷款服务权利三项总额超过普通股权益资本15%的部分,在计算最低资本充足率和超额留存缓冲资本时要从普通股权益资本中进行扣除。

二是扩大资本监管的风险覆盖面。首先,大幅提高交易业务的资本要求。初步测算结果表明,按新修订市场风险资本计提方法,西方一些主要银行交易业务资本要求将增加4倍左右;其次,改革资产证券化资本监管方法,大幅度提高资产证券化等复杂衍生品的风险暴露资本要求,降低对外部评级的依赖,要求银行履行尽职审查职责;再次,鼓励银行进入中央对手交易清算体系,大幅提高场外衍生品交易和证券融资业务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资本要求。

三是提高普通股资本充足率至4.5%,一级资本充足率至6%1。强调普通股应在一级资本中占主导地位,区分了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功能,要求一级资本应能够在银行持续经营条件下吸收损失,二级资本仅在银行破产清算条件下承担损失。

四是增加超额留存缓冲资本(conservation buffer),这部分缓冲资本也要由普通股权益资本来充当,金额要达到风险加权资产的2.5%。

五是增加反周期缓冲资本要求(countercyclical buffer),同样由普通股权益资本充当,金额为风险加权资产的0 -2.5%(完整的资本要求总结见表1)。

六是对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银行,要求增加吸收损失的资本,具体的计算方法和标准仍然在讨论中,可能的幅度为1%。

七是增加基于非风险基础的杠杆率要求作为辅助指标。巴塞尔委员会目前基本确定3%的一级资本最低杠杆率(一级资本占总资产的比率)要求。经妥协调整,该杠杆率指标由原计划纳入第一支柱框架变为仅作为监控指标纳入第二支柱考察。

八是建立了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国际标准,主要是引入了流动资金覆盖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LCR,推出时间是2015年),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et stable funding ratio,NSFR,推出时间是2018年)两个监管指标,作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大小的监测。

在多方博弈之下,巴塞尔III改革方案比市场预期的相对宽松,实施的时间和强度都比预期的要松。新标准的完全实施到2019年真正完成(见表2);此外,目前确定的新标准也没有原计划严格。

二、巴塞尔III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分析

笔者认为,巴塞尔III在国内银行业的实施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大幅提高监管标准,中短期看可能会增加商业银行运行负担,拖累商业银行业绩,但长期来看可以夯实发展基础,增强银行系统稳健性。不过考虑到国内银行业的高速发展速度对于资本充足率的需求压力,未来的业务转型和融资压力是存在的。

从机遇的角度来看,由于银监会长期坚持“资本质量与资本数量并重”的资本监管原则,较之西方同业,国内银行业在此次资本监管制度改革中处于相对有利位置。第一,新标准自下而上的定量影响测算结果显示,实施严格的资本扣除对国内银行影响很小,这是由于国内银行业的资本构成本身就相对干净,需要扣除的因素影响不大;第二,银监会对国内商业银行在表外项目和衍生品交易方面的创新持非常谨慎态度,一定程度上防止国内商业银行过度承担风险,因此国内大型银行的杠杆率水平也明显好于国际同业平均水平;第三,根据银监会测算的反馈数据表明,国内银行业的资金来源模式主要是存款,流动性相对充裕,测算表明国内同业的流动性指标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流动性监管体系的实施相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压力较小。

从挑战的角度来看,考虑到国内银行业在十二五期间普遍规划的快速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很有可能在2年-3年内又会再次面临不足,因此如果再执行比巴塞尔III更为严格的标准,大幅提高资本充足率,可能会给商业银行增加较大的负担,甚至拖累商业银行业绩。以2010年三季度末的数据为例(见表3),由于资产规模、募股规模和业务发展速度的差异,国内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和变化幅度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国内银行业较快速的信贷资产增长发展模式下,新标准的实施将给各家银行带来不同程度的资本扩充压力。不难发现,业务高速发展的年份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较为明显,例如南京银行2009年底核心资本充足率较2008年底下降7.91%,工商银行2010年年中核心资本充足率较2009年底也下降达0.49%。虽然采用新资本协议后,风险加权资产的变化幅度与信贷资产规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三、巴塞尔III下基于风险管理的业务发展建议

针对“十二五”,各商业银行普遍制定了较为快速的发展规划,简单测算表明,如果要实现5 年资产规模翻番的目标,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87%。由于内部资本生成率=净资产收益率*(1-股利支付率),根据目前五大国有银行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20%、股利支付率35%为例,则内部资本生成率为13%。不难看出,仅靠内部资本生成,是难以有效支持十二五规划增长的。笔者建议除了进一步公开募股或留存利润等财务计划外,应积极采取以下措施支持业务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的托管、投行等新兴业务,提高低资本消耗业务占比,继续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适度发展表外业务。大力发展人民币跨境结算、新型托管、债券承销、机构同业等业务,在发展中调整业务结构。当前情况下,传统信贷业务仍然是商业银行的现金流,并影响商业银行当前的整体竞争格局,但是各类低资本消耗的中间业务的培植将对未来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和持续成长贡献越来越多的力量,尤其是在即将推行大幅提高最低监管资本基础的巴塞尔III的环境下。另外,银行应紧跟国际监管资本改革动态,明确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和资本计提对业务成本收益的影响。

二是结合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优化净利息收入水平,合理规划信贷资产的投向。银行发放贷款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税金成本和资本成本等。目前多数的新资本协议银行以自己的FTP(内部资产转移定价)系统来计算每笔贷款的资金成本,并以内部评级法来计算预期损失,确定每笔贷款的风险成本,同时可基于巴塞尔II资本计算公式和内部评级法参数计算非预期损失以确定每笔贷款的资本成本。也就是说,银行已经通过实施巴塞尔II实现了对贷款成本中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的精细化计算,这使得银行有能力比较分析信贷业务的综合成本收益率,对客户进行细分和精细化管理,合理分配信贷资源,优化净利息水平,从而在不增加资本的前提下,提高信贷资产的收益率。

三是银行应尽快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提高风险和资本成本计算的准确度,稳步提高可承受的风险水平,支持差异化信贷政策的实施。在信贷业务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优质大客户资源的争抢已日趋白热化,而大量具有较好成长性的中型和中小型企业可能急需资金却争取不到贷款。实施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将具备精细化计量客户潜在风险水平的能力,并具备计算宏观经济动荡的压力情形下客户资产质量的可能波动情况。基于此,银行可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战略,主动选择可承受的中型和中小型客户,拓宽银行客户基础,将贷款发放给切实需要资金拓展业务的客户,与其共同成长,在更广阔的客户基础上降低自身贷款集中度风险,提高风险分散化收益。对于优质大客户,应在信贷业务基础上,努力拓展与大客户的人民币跨境结算、债券承销、财务咨询等其它业务,提高合作广度和深度。从长期来看,具有相对较高风险管理水平的银行将能够承担风险相对较高的成长型客户,获得相应的风险溢价,持续提高自身的收益水平和成长速度。

四是基于风险管理梳理银行业务流程,加快流程银行建设,打造畅通、有序、稳健的业务流程,支持银行业务的长期发展和稳健经营。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缺陷亦是导致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巴塞尔协议及国内外监管机构的监管指引不仅约束了风险管理的定量指标,也对银行公司治理、政策、流程和文档管理等定性模块提出了具体要求。有鉴于此,银行应考虑逐步将风险管理理念渗透到公司治理的各个方面,在满足巴塞尔协议和本国监管机构的要求基础上,进一步理顺风险管理相关业务流程,纳入银行风险管理政策,规范风险管理及相关业务运营,从政策和流程方面加强对潜在风险的规避力度,提高银行长期竞争力。

篇5

【关键词】民营银行 现状 障碍 对策

一、民营银行的概述及特征

目前学术界对民营银行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产权结构论、资产结构论和治理结构论三种。产权结构论认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就是民营银行;资产结构论认为民营银行是主要为民营 企业 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的银行;治理结构论则认为凡是采用市场化运作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这三个定义都是从一个侧面罗列了民营银行的特征,但未能对民营银行的本质特征形成全面的认识。

民营银行的资本金主要来自民间,其对利润最大化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如果没有健全的监管机制进行有效监管,民营银行往往会因风险问题而陷入失败。

民企办银行的很重要动机就是希望为企业搭建一个资金平台,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建立民营银行主要是为了

三、 发展 我国的民营银行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金融创新

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共同组成了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存贷款利差所占比重正在逐年减少,中间业务的收入占商业银行经营总收入的比重却逐年不断增加。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此时,拥有高收益、低风险以及低成本等特点的中间业务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方向,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特别是随着2006年底我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限制放开,我国银行业对世界全面开放,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外商业银行凭借着自己科技化程度高,软件硬件设施先进,网络技术发达等优势,通过中间业务强势进入中国市场,并且获得了不小的成功,至少在中间业务这一领域领先国内不少商业银行。因此,国内银行应该改变策略,继续进行推进资产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从而转变经营收入模式。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将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传统业务上面,即资产和负债业务,而缺少对中间业务的重视和发展,从而导致了资产负债业务一统天下的局面。但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我国相继出台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中间业务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现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总体水平不高,无论从规模还是范围来看都不算广泛,虽然近些年来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仍旧处于低效益阶段,未能成为商业银行的业务支柱,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依旧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德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占比超过了60%,花旗银行等20家大银行甚至超过了7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不足三成,甚至有些商业银行都不足10%。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集中度依旧很高,五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所占的比例占全部商业银行的八成以上,远远超过其他上市银行的业务量,如果统计前十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则达到了惊人的96.6%。由此可见,国内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几乎垄断了中间业务这个领域。但近年来,中小型商业银行飞速发展,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国有银行增速。2011年上半年,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的增速达到64.34%,其中华夏银行和北京银行甚至达到了90.05%和88.60%。同期,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增速仅为42.98%。从各行中间业务的具体收入来源来看,业务收入(23%)占比最高,其次是支付结算收入和银行卡收入,这三项业务合计共占全部中间业务收入的57%。这表明了现在我国中间业务虽然品种繁多,但是依旧较为依赖存贷利差模式,传统的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很大。

(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现状。商业银行并不是国家机构,并没有绝对的义务免费去帮助客户处理金融问题。但是,由于受到长期传统观念的束缚,银行客户普遍有一种银行就该为自己无偿服务的观念,没有在享受中间业务服务的同时去考虑收费的问题,少量的费用都会使客户产生不满的情绪。因此,银行为了防止客户的流失,并没有从根本上去改变这种无偿服务的观念。况且,现在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十分混乱,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这样使在中间业务收费上有着一定的随意性和混乱性,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这样一个混乱的中间业务收费现状,是由银行自身、客户观念以及国家监管三方共同造成的一种情况。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营地位不够重视。这些年来,虽然我国各个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开始重视起来,但是在对中间业务的认识上仍旧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渲染,国内多数银行依旧把资产负债业务作为发展的最重要业务,银行业的竞争也仅仅局限于存贷款业务的竞争,对中间业务未来的前景以及其无可替代作用的认识不够充分,仅仅把中间业务看作是增强竞争能力的派生工具,是一个辅助业务的角色,没有把中间业务当作一个银行的固定利润增长点。而国外商业银行,长期生存于市场环境,已经适应了市场竞争机制的洗礼,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保证利润最大化的银行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从最初目标的设定,组织框架的研究,产品业务的创新,目标市场的选择到经营战略的部署,都是建立在对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十分了解的基础之上,从而成功地在竞争中获取先机,做到一切为了客户,一切为了市场,一切为了利润。

(2)经营品种单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渐渐地突破了业务单一的局面,开发了越来越多近数百种的中间业务品种,但是与市场需求相比,品种仍显不足;另一方面,中间业务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主要局限于传统的结算业务、业务及银行卡业务方面,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依赖众多网点和柜面员工的手动操作。从事的业务范围很窄,附加值不高且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应有的特色和相应的辨识度,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很容易就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保险市场、信托市场和资本市场等方面依旧是相当稀缺,尤其是个人业务领域更是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而国外商业银行不仅客户范围广,种类也是相当丰富,而且科技含量很高,电子化普及,金融产品的创新更是与日俱增,灵活组合,中间业务的品种有两万种之多,给客户以全方位的灵活选择,特别注重优先发展那些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以及一些不占用资本却收益不菲的投资银行业务,利用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利用套利等手段保证收益处于领先地位

(3)技术服务手段相对落后。金融电子化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未来趋势,是其重要的技术依托,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电子共同构成了金融电子化的主体框架。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科技化程度高,服务手段全面电子化,软硬件设施及其信息系统先进,网络技术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模式。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电子化程度较低,软件硬件设施不完备,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柜面压力较大,各家商业银行支付系统并不联通,开发的硬软件互不兼容。尽管建立了网上银行、电子清算中心等支付结算系统,但是由于技术的原因,其覆盖面仍然十分有限。国内计算机应用系统还没有考虑客户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功能,不能实现理想的客户分析和差异化服务,从而获得相应的技术支持,以上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4)缺乏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需要大批复合型人才,他们需要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产品技术全面、擅长市场经营,拥有丰富的金融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分析金融投资工具。国外商业银行在运作中间业务的时候,有着一套完善的人才开发使用战略,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全面的服务。通过证券、金融衍生品、信托等市场上的丰富经验为个人和公司提供科学高效的理财资产服务,获得了大量的收益。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复合型人才储备极其缺乏,缺少一个系统性、综合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能拥有属于自己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面对着国外商业银行的竞争,还面临着人才外流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对策建议

(1)鼓励金融创新,加强产品开发。创新是中间业务的核心,中间业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满足客户的不同的需求。国内商业银行想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发展,就必须改善陈旧的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不拘泥于传统业务的范围和方式,拓展中间业务市场,充分挖掘市场的潜在商机和分析客户心理及市场的发展趋势。例如,金融衍生产品方面,金融衍生产品固然有其高风险高投机的特点,但是也同时有规避风险的一面,如果因为金融衍生产品的高风险就弃之不顾或者放缓发展的脚步,那么与国外商业银行的差距会被进一步拉大。

(2)提高电子化水平。科技手段是中间业务发展根本所在,是中间业务竞争实力的核心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银行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必将更加广泛地运用电子技术来开展业务,在这样的冲击下,传统的模式必将打破,新的营业方式、新的产品推出、新的管理模式,都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快中间业务的电子化建设,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注入更多的资金,以科技网络为依托,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平台。

(3)成立中间业务管理决策机构。国内商业银行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十分有限,相互之间消息封闭,即使有的商业银行设立了中间业务部,其职权也是非常的狭小,不同的部门,有其不同的经营重点,平时的考核体系会有差异,文化氛围也会因部门而异,在开展某些涉及面广的中间业务的时候,难以发挥其最大效率,反而有时会产生阻碍。中间业务的拓展涉及较为广泛,有时关乎到银行的很多部门及很多业务,所以商业银行应该以效益为根本出发点,整合中间业务,制定统一的管理效益评价体系,打破以存贷为中心、以产品设置职能的旧框架,有效衔接各个部门的职能,使其在发展中间业务的时候可以发挥最大效用,减少非理。

(4)优化人才结构。无论是哪个行业都需要有专业人才的支持,才能健康地发展,何况我国银行业这个特殊的行业,更加需要掌握先进科学技术、高层次、综合性的人才来建设。商业银行需要抓紧培养新型的金融人才,壮大中间业务队伍,造就一大批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自己的中间业务服务。一是从现实出发,通过建立中间业务人才培养中心和人才储备库,采取多种渠道对员工进行中间业务的培训。二是可以联系部分重点财经院校并且委托其设立针对中间业务的相关课程或者专业,从而获得稳定的人才来源,为未来的中间业务发展做铺垫。三是面向全世界引进拥有较高专业技术理论和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直接充实到中间业务的发展队伍中去。

参考文献:

[1] 李梦觉,曾小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03):31-34.

[2] 杨淑娟,刘明显.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J].经济导刊,2011(10):38-39.

篇7

近几年来,国内银行业已将个人金融业务作为竞争重点,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资源投入。如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将个人金融业务提到了战略重点的高度,加大了个人结算业务、中间业务、资产业务、产品创新、流程再造的力度。国内许多银行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经营环境变化的基础上,也作出了以加快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和中间业务为重点,积极推进经营战略部署。可以预见,我国银行界将发生深刻变化,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

一、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内涵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属于综合性的零售业务,即是以客户为中心,运用现代经营理念,依托高科技手段,面向个人客户提供综合性一体化金融服务,具体指商业银行对居民个人或家庭提供的银行及其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按业务种类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可分为:个人负债业务、个人资产业务、个人综合授信、个人中间业务、个人结算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个人电子银行业务、信用卡业务。按服务的对象或服务的方式又可分为:零售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信用卡业务、个人理财业务、消费信贷业务等。

(一)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将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

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传统利润来源是存贷款的利差。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筹资、投资渠道日益呈现多元化,商业银行之间的资产业务竞争更为激烈,利润率下降。要摆脱这种不利局面, 必须寻求新的效益增长点,改变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单一的状况。因此,通过积极开展理财、证券清算、保险、开放式基金等业务,把从储蓄中分流的资金留在银行体系中,是确保银行稳健经营的关键。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通过开展个人金融业务拓宽赢利的空间,应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方向。我国有13亿人口,以个人金融业务作为突破口,是促进商业银行收益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可有效满足人们对金融服务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兴起,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持有资产和收入的增加,居民个人的经济交往和投资理财活动日益频繁,金融服务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对银行服务的方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作为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就必须与时俱进,适应这种变化,从产品的设计、交易的安排、营销渠道的优化来满足变化的市场,争取主动,赢得客户,赢得市场。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现状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对外开放逐步加快了步伐,商业银行业务的重心向个人金融业务转移,个人金融业务在银行的利润来源表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2005年初,国家统计局对城市居民进行的家庭财产调查结果显示,金融资产成为仅次于房产的第二大家庭财产,户均金融资产为7.98万元,占家庭财产的34.8%。城市家庭户均人民币资产为7.37万元,占金融资产的92.4%,其中储蓄存款又以绝对优势排在了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首位,户均5.12万元,占人民币金融资产的69.4%,其次是股票和国库券。随着居民个人收入的提高和金融意识的增强,居民个人已不再满足于储蓄存款这个单一的投资渠道,而是积极寻求新的资本积累方式,个人金融业务在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应运而生。

我国的个人金融业务尚不发达,与西方国家相比,品种仍显单一。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较快,各国企业的资金筹措逐渐由过多地依赖从银行借入的间接融资型转向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从金融市场筹集的直接型。在这样一个金融变革的过程中,以传统存贷款为中心的银行业功能逐步发生转变,银行不再仅仅是从前单纯的存贷款中介,金融服务加速向以居民个人为主的业务战略转型,并成功实现了企业盈利结构的调整优化。由此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比重逐渐涨到50%以上。如截止2003年底,美国全部银行住房按揭贷款、信用卡及其他个人贷款的总余额达2.13万亿美元,占全部自营贷款的52%。2003年花旗银行集团、恒生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控股的个人银行业务利润贡献分别占到总利润的69%、51.25%、54.4%和46%。

此外,国外商业银行还不断研究开发适应客户需求和有特色的金融产品,业务范围因个人需求的不同逐渐涵盖社会生活各层面。为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同时减少资源浪费,世界上著名的商业银行都纷纷成立个人金融业务部门,集中设计、开发和办理私人客户的金融服务,为私人客户提供全面、广泛的服务。与此同时,电子化的进步,实现了从传统银行到现代银行的重大变革,银行也一改以往单纯靠机构扩张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模式为多渠道服务方式。各银行纷纷开设网络银行业务、电话银行业务等,在银行和广大个人客户之间架起了桥梁,成为了传统营业柜台的有力补充和服务的重要手段。

三、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比较分析

(一)国外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优势分析

1.个人金融负债业务

篇8

伴随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和我国银行业开放步伐的加快,在市场需求、金融监管、同业竞争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速度将会显著加快。为了适应经营环境的发展变化,与带有混业经营背景的外资银行竞争,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积极谋求混业经营。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主要经营传统的银行业务,所以在混业经营的过程中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混业经营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历史机遇。我国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中如何积极应对挑战和利用机遇,是一个很有必要的研究工作。

二、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

1992年以前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的是初级阶段的混业经营模式,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发展却比较滞后,市场化程度低,监管力度和方法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因此孕育着很大的市场风险。1993年起,在政府主导下,借鉴美国当时的分业经营模式,我国金融体制进行了强制变迁,由分业经营代替混业经营。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为分业经营提供了法律依据。

随着加入WTO后银行业开放步伐的加快,与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竞争的压力使得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需求日益迫切,混业经营的发展速度也显著加快,2005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混业”。2005年我国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揭开了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序幕。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在博鳌亚洲论坛“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开放进程”分会上说,实现金融混业经营是中国银行业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浪潮,提高中国银行竞争力和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必然选择。2008年4月央行表示,将在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率先推进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的混业经营试点。

三、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面临的挑战

(一)金融监管难度增加

目前我国实行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在面对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时将出现许多难题。这种多头监管的沟通协调存在很多困难,特别是他们不同的监管理论与监管目标可能导致冲突。由于各监管机构的出发点不同、指标体系不同、操作方式不同,几家监管机构又要对同一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乃至总体经营状况作出判断,结论可能存在较大差别。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控难度增加

混业经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控制要求大大增加。由于不同金融机构、不同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法律法规、监管政策、内控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识别各类别的风险,协调相互之间的矛盾,对金融机构总体风险进行分析和判断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交易风险,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间蔓延和传递,进而导致更大的金融风险。

(三)混业后的协同经营更复杂

混业经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特别是资源整合、经营协同、业务合作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理论上讲,合并后的新银行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原来独立银行的效益之和;但由于合并后的银行,势必存在组织机构庞大,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不易确定,原独立银行之间存在的企业文化差异难以融合等诸多因素,能否形成高效的协同经营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四)混业经营经验和人才的缺乏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分业经营状况下,跟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经验严重不足,同时混业经营相关人才也非常缺乏。此外,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加速开放,外资银行不断进入我国,他们可以凭借优越的工资待遇、工作条件把中资机构中具有混业经营经验的优秀人才吸引过去,这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商业银行相关人才缺乏的现象。

四、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存在的机遇

(一)有利于增强竞争力

2006年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迎来国外金融集团的全面进军。如果我国还固守分业经营,这对于国内的商业银行而言,是极不公平的。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后,在面对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时,可以实现公平竞争,也

将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延伸业务领域,增加稳定收入来源

Barth,Caprio Jr and Levine (2001)对60多个国家的银行业务管制与金融效率、金融稳健程度之间的相关系进行大范围的系统实证检验。发现平均而言,对银行的业务管制越多,银行的效率就越低,银行危机的可能性越大;这些管制既不会降低银行危机的可能性,也不会提高银行的效率。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后,无疑为国内商业银行延伸业务领域,开辟多元化收入来源,优化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西方主要国家的全能银行相比,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从而影响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以1998 年底为例,工行、中行、建行和农行的资产回报率分别为0.11、0.14、0.60、0.05,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的资产回报率分别为1.39、1.36。实行混业经营、发展全能型银行是提高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 多样化的业务具有内在的平衡特征, 可利用内部补偿机制来稳定银行的利润收入, 分散金融风险。

(三)为客户提供整体金融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随着我国银行业开放步伐的加快,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在客户资源的争夺方面给我国商业银行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让中国银行界震惊的南京爱立信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2年3月,南京爱立信由于中资银行分业经营而无法满足其提出的业务需求,导致该客户流失到混业经营的花旗银行。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可以实现跨行业的产品创新,并可以实现交叉销售,为客户提供一整套的金融服务,以客户为中心,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它所需要的整体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只有这样的服务才有竞争力,才能不断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四)有利于实现金融业的规模经济

混业经营有利于金融机构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最终形成金融业的规模经济。基于金融机构规模越大越稳定这一理念,金融机构扩大规模也将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避免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

五、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相关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SWOT分析矩阵如下表: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挑战和机遇分析以及SWOT分析结果,笔者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一)金融监管建议

混业经营应该有良好的金融监管作为其外部保障。全球金融监管没有统一模式,金融监管体制选择的关键是构建符合国情的金融监管体系。建议我国建立综合性的监管体系,为混业监管积累经验。在目前初具规模的分业监管体系的基础上,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应当对混业经营实施联合监管,应建立协调、对话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就监管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调,研究对策,实现金融监管的便利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为将来实行混业经营监管打好基础。同时各监管机构可以通过签署谅解备忘录等方式,规定金融机构在有效合作监管同时受双方监管。

(二)鼓励全能银行

为了创造有竞争力的金融市场, 应当减少金融机构之间的差别,允许金融机构从事更多的业务,鼓励“全能银行”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只有积极开展混业经营,才能在稳步发展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同时,把握住新的重大市场机会,不断延伸业务领域和经营范围,适应并跟上我国金融发展潮流,快速培育起自己的综合服务能力、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赢得未来金融同业间的激烈竞争。

全能银行的发展需要不断延伸业务领域,扩大经营范围,提高新兴业务比重,优化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稳步建立银行主导、门类齐全、分业合作、管理规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三)风险管控对策

在对银行及其子公司和联营机构实行联合监管时采取更加注重风险分析的检测法, 而非传统的一览表法。出台相关制度,要求银行、准银行和信托机构定期提交财务报告, 汇报包括分支银行和附属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应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和监督机制,建立一个由外部监督和公司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全方位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四)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近几年,大批海外人才回国,使得我国混业经营人才有了量的增加和质的飞跃。我们应该积极引进这些具有在海外混业经营经验的人才,同时启动混业经营人才的培养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混业经营,逐步积累混业经营经验,培养相关人才。

(五)多种方式和分步骤实现混业经营

篇9

【关键词】消费金融 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 发展重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金融日益成为国家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居民消费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消费金融服务也成为商业银行日益倚重的一类优质业务。当前,我国消费金融快速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服务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未来银行业的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283美元,我国居民消费模式从生存型向基本需求型转变,国内消费结构面临再一次升级,私人购车、旅游、出口留学等消费需求大幅上升。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化的加快,储蓄率下降,消费增长是必然趋势。当前,国家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十分清晰,为消费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内部环境。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结构升级会为消费金融服务带来具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面临难得的市场发展机遇。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二)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消费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近年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服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银行业消费金融服务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在规模、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还不能满足个人消费的需要。

以理财产品为例,据中国社科院陆家嘴研究基地金融产品中心统计,2011年全国共发售银行理财产品20270款,同比增长105%,呈现井喷性增长。但各家银行间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多数仅是将原有银行存贷款及中间业务重新组合,很少有实质性突破的产品。受到政策、配套环境以及自身能力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商业银行理财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功能均滞后于市场需求,产品创新落能力不足,缺乏针对个人客户的业务发展方针,难以满足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二)把握在支付方式变革浪潮中的发展良机

1.支付服务渠道多元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多种支付工具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人们支付方式上的选择性,支付服务渠道日趋多元化。根据央行统计数据,我国银行卡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9年银行卡渗透率突破30%,卡基支付已经覆盖了整个消费支付领域,在促进消费方面的作用不断显现。以电子支付为代表的支付变革对传统银行业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缴费终端支付、电话支付、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新兴支付渠道方兴未艾。特别是手机移动支付,是将进一步引发支付革命的工具创新。随着移动通讯功能的扩展和大量的支付行为者已与手机绑定,移动支付客观上已具备了大规模扩张的条件,届时,随时、随地、随身的电子钱包将成为现实。而商业银行若能把握住这一有利契机,将会带来支付市场的新一轮变革和市场份额的重新划分,对银行业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2.电子支付平台发展迅速。电子商务的出现也让电子支付平台迅速成长,用户数量不断扩大,交易额急剧攀升。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后,第三方支付产业以低成本、高效率和广覆盖的优势迎来了发展良机。目前,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中企业集中度非常高。非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财付通等依托自身C2C购物网站交易额的不断攀升以及背后集团公司的强大资源和实力支持,在商户和用户的开拓方面进展都很快。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提供包括信用卡还款、充值付款、公共事业缴费等多种金融服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迅速发展对银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银行在支付领域中一直处强势地位,支付公司在业务上离不开银行,但随着网上商城的火爆,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渐成买家和卖家的日常工具,银行的网上支付功能逐步弱化。2012年6月,建设银行率先推出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成为商业银行进军电商平台的标志。此后,各大银行纷纷跟进,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展开竞争。商业银行做电商平台,对于夺回更为广阔的支付市场,提高用户粘性,获取源头数据,均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快消费金融服务创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商业银行需加大消费金融服务创新力度,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开发创新,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需求。创新管理技术手段,运用电子化、自动化的方式,降低消费金融服务成本。同时,银行业需要大力培养专业型消费金融服务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升消费金融服务能力。消费金融服务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从注重服务姿态到注重产品和流程,再到现在所推崇的以客户为中心。而以客户为中心,并非像上世纪八十年代把顾客奉为上帝,而是要为客户提供尊严的、便捷的、有效的、安全的服务,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驱动产品创新、流程设计和差异化服务设计。因此,要达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目标,则需要加强消费金融服务创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四)加强风险控制,促进消费金融服务健康发展

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发展的生命线,加强风险控制,提高资产质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对银行业发展尤为重要。我国消费金融法律制度不健全,信用环境欠缺,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期间,商业银行资质量受到严峻考验。商业银行应注重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执行力度,优化流程设计,不断加强风险防控力度。当前,银行卡的安全性备受社会关注,商业银行应加快银行卡更新换代,推广和普及金融IC卡,从源头上提高银行卡安全性。同进,要不断完善网络支付体系,提高网络支付安全,全方位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促进消费金融服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祝红梅.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概况[J]消费经济.2011(6).

[2],白钦先.消费金融发展的理论解释与国际经验借鉴[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

[3]杨鹏艳.消费金融的理论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经济问题探索.2011(5).

[4]张学江,荆林波.我国消费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政策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0(11).

[5]朱小黄.消费金融恰逢其时[N]金融时报.2012-3-1(2).

篇10

关键词:城市 商业银行 金融业发展 环境 小微企业扩大内需

一、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

需求决定市场。城市商业银行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因为有迫切的社会需求,同时国家对整体金融行业通过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重新布局的结果。目标是为了促进金融行业实现更加多元化和更有针对性的发展,完善金融行业对各层次和各行业服务体系。以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带动消费并且实现经济主动增长战略的发动机。

(一)社会因素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接近两位数的水平,中国成为了一片投资的热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小微企业创造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和环境,特别是近些年,小微企业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生活中技术创新和增加就业的主要力量。城市商业银行也在这一市场机遇里,找准了自己的发展路径,不失时机的实现了城市商业银行第一个跨越式的发展。以包商银行为例,包商银行成立于1998年12月,是最早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前身为包头市商业银行,2007年9月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更名为包商银行。对包商银行的发展来讲,2005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二)政策因素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一个国家金融业的活跃程度体现了这个国家社会财富的多少,一个国家的金融业越发达,也就证明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其代表性甚至已经超过以军事实力衡量的国家综合国力。金融业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国家结合国际国内的情况,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情况的完备的金融体系,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中国政府在完善国家金融体制,促进国家金融行业发展这方面工作,做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包商银行成立于1998年,经历了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金融整顿和金融安全体系建立阶段(1998―2003年)及建设金融阶段(2004年――至今),前一阶段重点是整顿和整合地方性商业银行,后一阶段开始了股份制和规范化改革,特别是在包商银行在进入建设金融阶段开始高速成长。通过国际国内金融政策和国外先进微贷技术的支持,包商银行开辟了一条“先固化,后优化”的发展道路。包商银行在完成一系列的改革之后,已经完全具备了服务地方小微企业和城镇居民,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实力。根据国内外金融发展趋势,不失时机制定了打造国际化银行的战略目标。从而为包商银行进入更高更快的发展阶段夯实了基础。

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施行产生后的影响

最新文件显示,《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拟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为满足国际新监管标准、并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而制定的银行资本监管新规,又被称为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根据《管理办法》,我国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其他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分别为11.5%和10.5%,与国内现行监管要求保持一致;其中还严格明确了资本定义,扩大资本覆盖风险范围,并规定按照审慎性原则重新设计各类资产的风险权重,下调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的风险权重,引导商业银行扩大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投放,更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2013年1月1日前实施新资本监管标准,并于2019年前全面达标。

《管理办法》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强金融和经济环境不利情况下银行体系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也对商业银行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早期的改革侧重于理顺商品价格。90 年代后期以来,开始强调生产要素价格的合理化与市场化。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是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重要方面。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是在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稳步推进。总体思路是先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不过,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大银行竞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甚至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现象。小银行难以招架,或被大银行吞并,或破产倒闭。这也说明了利率市场化符合收益递增规律,使得大银行日益强大,小银行纷纷破产。世界银行研究发现,在调查的44个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有近一半的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如东南亚、拉美地区、日本等。

在实现利率市场化之前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有一个公平、统一、公开的充分竞争的资金市场;

第二,资金市场的参与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三,资金流动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

第四,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主要通过财政政策来实现。

这些情况都表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政策,应慎重推行。但这并不代表城市商业银行可以暂时搁置这个问题,恰恰相反,“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在推行了利率市场化之后,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是收益率降低的问题,而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则是生存的问题。

(三)其实,有必要细化两个问题,他们是城市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少和贷款配额底

第一,融资渠道问题。城市商业银行自诞生之日起,在与国有商业银行竞争中就处于劣势的地位。他们资产规模有限,大多没有完成上市,目前发展最大的制约就是资本补充机制不够顺畅、不够完善,严重制约发展,这直接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第二,贷款配额问题。贷款配额低一直是限制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瓶颈之一。小微企业和城镇居民的市场巨大,但由于贷款额度有限,城市商业银行也表示无能为力。这样的话,就会造成压力转移,需要贷款的小微企业和城镇居民之间就会产生竞争,不能避免出现金融贿赂,这种结果会导致贷款使用效率降低,同时也会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使城市商业银行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核效率高发放贷款快这个优势逐渐消失。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

第一,加强风险防范能力。风险防范能力是商业银行一切工作的基础,应当加强全面细化风险管理。关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新的风险特征,重视和防范相关业务风险。另外,商业银行必须从更广阔和更长远的角度加强风险防范能力,特别是对叠加风险的分析和管控。

第二,加强业务创新能力。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应朝着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努力将自己打造成能提供金融集成服务的现代化银行,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和新的消费热点,加大对居民消费需求变化趋势的研究,开发新的业务品种,及时发展新的业务模式,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

第三,加大各项业务营销力度,扩大资金来源。在稳定传统存款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银行理财业务。营销服务与理财服务相结合,加快开展新产品、新技术创新,并且进行联动营销,向目标市场提供金融服务综合解决方案,实现存款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同步发展。

第四,做好市场细化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通过创新产品、加强服务渠道建设,以差异化的手段进行服务,不断挖掘新的市场需求和努力满足新的市场需求。

第五,根据地域特点,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多年的发展,在一些地区和城市开设了分行。这就要求必须根据各地不同发展状况,提供更符合当地特点的金融服务,必须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效率,并且积累经验,为今后的布局和发展提供参考数据。

第六,加强金融行业的合作,共同应对国内外竞争。积极推进各城市商业银行之间业务联系,促成各项业务的合作,降低资本在各行之间的运营成本。推进与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外商业银行的合作,实行联保机制。

四、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

“十二五”规划 “十”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要发挥以消费带动的扩大内需主动型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城镇化在这个过程起到的关键作用。据有关新闻,每个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将会产生10万元的消费,新的城镇化过程会产生40万亿的需求。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就是以服务小微企业和城镇居民为主,正好契合了这一发展要求。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就要求城市商业银行以市场和政策为依据,进一步提高成本控制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比如要加强区域研究和行业研究,细分客户群体,提升专业服务能力,要创新金融产品,服务金融服务的及时性、多样性和定制性,要整合各种资源,批量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要加强渠道建设,拓展市场覆盖范围,要加强客户价值管理,针对不同客户采取不同的服务模式,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第二次跨越式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当前和今后比较长的时期内,是一个整合重组、优胜劣汰的过程,城市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对内部环境的改善以适应外部环境,为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商业银行不懈努力。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长路漫漫、任重道远、值得期待、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绿色信贷;风险管理; 可持续经济;低碳经济

一、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理论概述分析

绿色信贷说的具体点就是国家的金融机构根据相关的关键经济政策及环境产业政策,对环保设施的研发及制造、环境保护机制的建立、新能源的开发和运用、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生态农业等企业或机构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并给与相应的优惠活动;对于那些对环境会产生污染污染的企业及项目进行贷款限额,并且还要对其提高贷款利率以进行一度程度的惩罚。

二、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动力分析

1.有助推节能减排需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信贷是把环保工作和金融服务向结合的体现。随着《意见》的出台,我们国家的银行业逐步会对一些不符合相关的产业政策或者是和环境保护相违背的企业或者项目进行金融贷款控制,通过加大银行对那些高能耗企业的信贷准入标准,制约那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盲目扩大,严格实行绿色信贷机制,停止对那些淘汰类企业或项目的信贷审批,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

2.绿色信贷给银行带来机遇和一定风险。绿色信贷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考验。我们知道对于那些“两高”行业来说,他们在生产运营过程中需要的资金非常大,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就会很高。如果这些企业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机制,在其生产过程中发生了环境污染问题,那么银行的社会信誉也会受到不利影响,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资金回收的难度。银行的绿色信贷行为,是我国银行当前发展的一个良好机遇,这就要求银行在进行绿色信贷的同时,不断增强产品的研发,找到一个科学的信贷方法。通过发行各种环保金融债券、抵押等绿色信贷产品。此外,银行还要逐步建立绿色采购机制、降低能源消耗、废弃物管理等良好管理实务策略。

三、银行业发展绿色信贷存在的问题分析

1.政策标准的模糊极大地制约了绿色信贷的推广。目前,从我国的银行的绿色信贷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基本还处于政策规划阶段,缺乏一个统一的绿色信贷标准,其运行动力主要来源于银行内部的执行力,导致我国的绿色信贷市场相对混乱。银行向企业进行绿色信贷的过程中,首先要所贷企业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分析,而这一过程对于银行来说是十分复杂的,目前我国银行还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绿色信贷考评机制,缺乏专业的绿色信贷统计人才,国家在这一方面也没有相应的统计标准,因此,目前的绿色信贷统计各个银行都不尽相同,这样就出现了相同条件的企业在不同银行贷不到款的情况。

2.缺少具体的指导方针以及环境风险的评定标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他们无法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以及银行内部的具体实施办法,在统一法人体制下难于制定和建立一套真正切合各地具体情况和分支机构实际的制度、措施以及具体的操作程序,导致银行的绿色信贷缺乏有效的操作机制。同时相关环保部门所提供的环保信息量较少,没有形成一个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导致银行为企业提供贷款时,缺乏有效的凭证,给银行的贷款审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同时商业银行在调查过程中了解的一些环保信息也无法和相关环保部门实现及时交涉,没有真正做到信息和数据共享。

3.绿色信贷机制建设存在制约作用。由于地方保护政策的影响,还有污染严重的企业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之下生产经营,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尤其在一些资源性省份,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些企业的存在能够对当地的GDP影响较大。导致地方政府对这些企业的存在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无法做出正确抉择。

4.缺乏有效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目前对商业银行发放环境违法违规项同的行为没有责任追究和处罚措施,也没有建立一个具体的奖励机制,对一些按照规定执行国家绿色信贷的金融机构没有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导致这些金融机构执行绿色信贷的动力不足。

四、发展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政策建议

1.以商业银行为载体,建立绿色信贷观念。目前,我们国家商业银行的改革都是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其进程和时间都以政府的判断和决定来安排,具备了很高的稳定性。这样的制度可以保证政府可以运用行政手段来主导改革,增强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的环保意识,引导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观念的培养,进一步激发金融系统对社会及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这对社会发展和环境之间日趋日趋紧张的中国有很重要的意义 。

2.强化商业银行的环境责任。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任何风险因素都可能最终影响贷款收人的实现。银行所追求的,不能是单纯的“利润”,而应当足“效益”。这个“效益”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环境效益在内的社会效益。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对商业银行的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很多的商业银行会把追求回报和环境责任进行对立,对其所处的特色地位缺乏足够的重视,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3.完善制度,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第一,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关条例、准则以及相应的优惠措施,鼓励银行提高自身的环境责任,加强捕捉环境机会的动力。第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动手拟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推进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信贷新产品的不断发展。以银行的角度看,应该着手对绿色信贷相关的制度的建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环境政策及制度、环境经济社会准则、以环境经济为主导的金融含义、进行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商业机遇以及新的创意。

4.构建推行绿色信贷的银行治理结构。通过改进银行公司治理推行绿色信贷的具体步骤:一是依据银行公司的治理模式的改变而改变其推广流程。传统的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其结构设计我以股东的利益为出发点,不会过多考虑非股东的利益,使得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够强烈。现代化的公司治理模式对社会责任感有较强的体现。二是以股东的目标变化为标准进行绿色信贷的推广。股东差异化的要求也给企业经营者的工作带了影响。作为一个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最必要的是考虑其经济因素,但是也要把社会和企业因素考虑在内,特别是其投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伦理因素都会影响到银行的运营。三是以及股东结构的变化来规划绿色信贷推广过程。

篇12

【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发展趋势,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产品种类繁杂。以下是近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数据信息如下:

(1)投资期限可分为短期产品和中长期产品。其中,短期产品一般指期限为六月以上一年内的产品,中长期产品是指期限则是一年以上的产品。

(2)发行规模有国家控股银行和上市股份制银行发行。自2004年银行理财产品问世以来,每年都在以几何速度增长。但是银行理财产品真正引人注意是在2009年。来自于普益财富的数据显示,2009年至今,产品发行总量超过近一万只,而2008年全年产品发行数量就为六千多只。

(3)发行能力上,中行、交通、民生则名列前茅。

(4)银行存款一方面面临来自外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又受制于内部体系严格的存贷比监管,导致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大量发行理财产品进行存款竞争。因此,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对理财产品的发行和推广力度。

二、未来发展趋势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不断扩大,蔓延形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实体经济也遭受侵害。全球证券市场大幅下挫,外汇市场剧烈震荡,商品市场同样未能幸免,经济增长放缓或出现衰退,各国为拯救金融体系和刺激经济增长纷纷出台政策措施。

1、多样化投资;我国大多数的理财产品都是采用信贷理财,虽然流动性比较差,但收益还是比较稳定的,深受投资者的喜爱,零八年以来随着股票、基金、债券等收益的减少,再加上美国金融危机影响,股票和证券也慢慢进入了低谷。

2、个性化投资;美国的次贷危机给各个理财产品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风险,投资者也就慢慢走向了更加安全稳定的投资产品,收益固定风险小,银行对市场分析又是格外的细心,在产品设计阶段更重要的是把控制风险放在首位。

3、规模化投资;从收益上看,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众多,这一切都是由于先前的产品基数低,随着技术的不断增加,以及相关业务的成熟,银行将更多地去关注理财产品的质量以及规模的良性发展,而非一味副收益产品数量。

4、结构复杂化投资;同业理财产品的逐步拓展,将原有外资机构和中资商业银行之间的“银银”合作模式映射到国内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之间的同业理财模式,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逐步尝试,产品的稳健与否并不在于是否参与了高风险资产的投资,而是在于投资组合的合理配置,另类投资的逐步兴起,艺术品和饮品(酒与茶)已逐步进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投资视野,未来的低碳概念、不动产和自然资源的投资将会成为下一个热点。

三、加强对银行内部理财业务的配套支持及对策分析

(1)理财基础资产的管理,银行理财业务不仅仅包含各种类型的融资类基础资产,还包含债券。票据、债券等各种基础资产,我们应建立不同类型的理财基础资产的准入标准及前期尽职调查要求、审查审批所需的相关资料,明确对融资资金流向的监管和后续管理工作,也包括后续跟踪的频度、检查方式及检查内容等。

(2)对不同类型的理财业务分别制定各自操作规程,根据个理财产品的特点为其定制一套细致的操作规程,建立理财产品的创设模式、相关信息披露、续存期的管理、文本合同、会计核算等全部流程的操作规范,保障我们的理财产品业务能够有章可循,业务操作流程统一规范。

(3)全行把理财业务纳入合规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的检测范畴,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根据银行的风险容忍度设立理财业务的各类风险监控指标,制定所相应的风险分类、资本限额管理方法,加强理财业务风险监测预警,能够及时发现并控制风险。同时也要加强对同一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管控,严格审核融资人通过表内授信审批、自营投资、代客财务管理、投资银行、融资租凭等不同审批所获得的融资额度,监控额度使用状况,防范融资人过度融资的风险。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商业银行主动营销意识缺乏;产品目标市场细分不足;理财产品层次亟待提升;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信息支持系统不适应业务发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缺乏高素质的理财队伍等。

从八个方面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首先,从宏观环境看,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整体国民的理财知识水平及理财意识, 加快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以及加快完善利率、汇率形成机制。第二,认为商业银行应积极宣传和主动营销银行理财产品;第三,认为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产品目标市场的细分;第四,认为商业银行应提升理财产品层次;第五,认为商业银行应增强产品差异化程度;第六,认为商业银行应提升产品信息支持系统;第七,认为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和信息披露;第八,认为商业银行应加强理财人员的培养。

四、结束语

本文之所以选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的业务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商业银行推出个人理财产品具有较大的优势。 其次,个人理财业务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而兴起的,个人理财业务对我国来说是一个新兴的业务,此时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荣芳,银行理财产品的存款替代及利率市场化,中国金融,2011.15

[2]陈晖,监管力度逐渐增强下的银行理财市场发展,银行家,2011.12

篇13

总体发展态势:增长放缓,压力显现

2008年,城市商业银行群体仍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资产、存款和贷款都实现了快速发展,财务状况持续得到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受宏观经济下滑的影响,与2007年相比,城市商业银行的增长势头有所放缓。由于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仍然集中在单一城市开展业务,不同地方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态势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总体下滑趋势已经显现。笔者预测,这一趋势在2009年仍将延续。

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增速放缓

2008年,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增速超过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他类金融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末,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3.9万亿元,增长25.8%;负债总额达3.7万亿元,增长25.2%;在全国银行业总资产和总负债中的占比均从6.4%提升到6.5%。同期,国有银行资产增长11.1%,负债增长10.9%;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增长21.5%,负债增长20.7%;其他类金融机构资产增长25.5%,负债增长24.2%。城市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除了受益于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更大程度上是近年来地方政府加大对当地城商行的支持以及城商行加大重组改革力度的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与2007年相比,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势头有所放缓。2007年末城商行总资产和负债的增速分别为28.8%、27.5%,到2008年第三季度末,分别下降到25.8%和25.2%。当然,由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单一城市制经营特征,不同地域的城商行发展态势有所不同。但纵观2008年前三季度仍然延续快速发展势头,一季度达到峰值,随后呈现出明显的回落趋势。经济回落对城商行的影响正逐渐显现。

财务状况持续改善,不良率继续下降

2008年,部分历史问题较重、不良率较高的城商行纷纷加快了重组改造步伐,如广州商行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正在实施增资扩股;万州市商业银行被重组为三峡银行,不良贷款率由30%下降到3.2%;城商行的财务状况持续改善。得益于快速发展势头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城商行的不良贷款率继续实现“双降”。截至2008年9月末,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00.8亿元,比年初减少10.7亿元,不良贷款率2.54%,比年初下降0.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5.49%的平均水平。从图中也可看出,2006年以来,城商行不良贷款率保持逐季下降态势。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城商行不良贷款季度减少额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城商行控制不良贷款的压力正在加大。

主要发展特征及动向:跑马圈地加速,特色定位初显

“跑马圈地”,跨区域发展掀起

近年来,随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以及《关于允许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政策法规的出台实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明确,相关支持政策进一步清晰。而上海银行等银行对跨区域发展的率先探索也为城商行群体实施跨区域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在此情况下,2008年城商行迎来跨区域发展,一批监管评级在三级以上的城商行加快“跑马圈地”步伐,纷纷在省外、省内、县域等区域设立分支机构。这成为2008年城商行发展中的最大亮点。据笔者统计,2008年共有29家城商行设立了47家分行(含正在筹建的分行及香港代表处)。

引入“战投”,目标转向国内

城市商业银行一直是外资金融机构青睐的入股对象。出于引入外资金融机构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丰富的金融产品的考虑,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对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一直保持较高的热情。2008年,城商行继续延续这一趋势,先后有郑州市商业银行、吉林银行、长沙市商业银行、烟台市商业银行以及营口银行等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需要特别关注的是,2008年城商行在引入战略投资者方面出现一个明显变化,即引资对象从以往单纯的境外金融机构转向“境内、外金融机构并重,并优先选择境内金融机构”。当年,九江市商业银行、莱商银行、廊坊市商业银行分别引入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北京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没有选择境外金融机构。笔者认为,经过多年的探索,城商行在引入战略投资者方面日渐成熟,城商行更多地从“对等性、适用性、兼容性、有效对接”等方面选择战略投资者。而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将会有更多的城商行将目标转向国内,选择国内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

深化定位,努力培育中小企业服务特色

中小企业业务是城商行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业务。城商行自成立伊始就与中小企业渊源颇深。但近年来随着各类商业银行纷纷进军中小企业市场,加大对中小企业业务的开拓力度,城商行的中小企业业务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这既有外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因素,更大程度上则是城商行内部的原因。2008年,城商行明显加大了对中小企业业务的投入,努力将“坚持中小”的市场定位做深做透,涌现出不少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吉林银行推出的小额商铺抵押贷款,杭州银行合作推出的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深圳平安银行推出的“供应链融资W计划”,宁波银行推出的“透易容”,北京银行推出的“现金优管家”等等,更有多家银行推出并实施中小企业战略,努力打造中小企业特色银行。

差异化竞争,从“市民银行”转向“社区零售银行”

2008年,城商行业务发展中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从“市民银行”转向“社区零售银行”。城商行前几年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市民银行”和“中小企业银行”的差异化定位。但随着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特别是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向零售银行转型,并纷纷推出服务于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业务,城商行“市民银行”定位的差异化及由此具有的优势不再明显。城商行需要进一步细分市场,特别是发挥在当地城市网点多、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关系密切的优势,寻找新定位。而社区零售银行面向社区居民和小企业,蕴含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城商行的传统优势,并与同业形成差异化竞争。正是在此背景下,“社区零售银行”被越来越多的城商行所推崇。吉林银行在对长春市200个社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选择6个社区进行试点,启动“社区银行”和民生金融计划;北京银行在全市推出20家社区银行,全面实施社区银行战略;大庆市商业银行试点的“社区银行”除正常金融业务外,还为社区居民提供理财讲座、代送鲜花等非常规服务。

发展转型,以理财为突破口

如何改变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的收入结构,实施发展转型,是包括城商行在内的中国银行业近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商行在网络和技术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在现有中间业务品种中,更多依靠与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合作,专业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理财业务就成为城商行发展转型的突破口。而城商行在债券业务方面的优势也为其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提供了支撑。2008年,城商行理财业务实现快速发展,特别是上海银行、北京银行等大型城商行在理财业务上取得突破,跻身“全国商业银行理财排行榜”前列。除了理财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城商行还着力培育理财品牌,提升服务品质。如上海银行的“慧通理财”、杭州银行的“幸福理财”、北京银行的“心喜理财”等。

挺进县域,抢抓农村改革新机遇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农村全面改革的序幕,也为银行业开辟了新的市场。早在前两年,部分外资银行就通过设立村镇银行的形式布局农村市场,城商行也是进军农村金融市场的先行者。截至2007年末,在全国124家城商行中,有72家城商行共设立了347家县域支行。伴随农村改革的春风,2008年,城商行进一步加快挺进县域,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共有15家城商行设立30家县域支行。与此同时,城商行还积极通过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途径全面开拓农村金融市场,预计全年由城商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达到14家。

上市遇阻,增资扩股进行时

受资本市场低迷和有关政策尚未出台的影响,2007年城商行发展中最大亮点的上市工作在2008年遇阻搁浅。到本文完成为止,仍未有一家银行的上市申请被审核通过。当然,这并不能阻挡城商行的上市热情及相关工作的开展。在上市进程遇阻放缓的情况下,城商行必须通过其他渠道补充资本金以维持快速发展势头。大范围展开增资扩股成为2008年城商行发展中的一大亮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有28家城商行完成和正在实施增资扩股。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城商行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势头。

城信社改革提速,城商行“大扩容”

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商行大范围组建时保留了一批城市信用社。经过近几年的改制、重组,截至2007年末仍有42家。这部分城信社,出路只有两条:要么改制为城商行,要么被收购兼并。当然,城信社转制为城商行必须满足一定的监管要求。随着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资源的日益重视,城信社改制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共有17家城信社转制为城商行,从而使城商行的数量进一步上升。

压力和困境:经营环境恶化,风险压力凸现

2008年,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城商行快速发展势头背后隐藏的压力和困境逐渐显现。特别是城商行固有的特征和劣势与宏观调控效应叠加,使得城商行具有更强的政策敏感性和经济下滑敏感性,更多地感受到压力和困境。而2008年上半年部分中小城商行出现的流动性压力和下半年出现的不良贷款反弹则为城商行敲响了警钟。

“坚持中小市场定位”与“中小企业风险凸现”叠加

“坚持中小”是城商行成立伊始就确立的市场定位。这一定位充分发挥了城商行的比较优势,使城商行在与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实现差异化,从而推动了城商行的快速发展。2008年年初以来,受原材料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以及出口下滑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少中小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急剧上升。这使得定位于此且中小企业贷款占比较高的城商行深受打击。如今年上半年,临沂市商业银行累计形成不良贷款162笔,金额31025万元;其中,中小企业户数占比95%,金额占比74.7%。毫无疑问,经济下行周期中中小企业信用风险上升速度要快于大型企业,城商行来自市场定位的压力骤然加大。

“风控能力不强”与“信用风险加大”叠加

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经济周期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每一次经济调整几乎都伴随不良贷款不同程度的反弹。今年以来的经济下滑已让银行业感受到日益加大的信用风险。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9月末,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6.01%,继续实现双降;但国有银行、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额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农村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出现上升。虽然,城商行群体继续保持不良双降,但降幅大幅缩小,表明面临较大的资产质量压力。这种压力远超过其他类型商业银行。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经营地域限制外,还包括城商行较低的风险控制能力。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城商行无论是风险管理架构、风险管理技术、还是风险管理人员,都存在不小差距。而城商行近几年持续高于同业的增长速度也为其埋下不少风险隐患。更重要的是改革重组后的城商行虽然财务状况有了极大改善,但尚未经过一轮完整经济周期的检验。财务状况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下滑导致的信用风险上升给城商行带来的压力不容小视。而宁波银行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笔者的判断,宁波银行三季度报告显示,其不良贷款率从年初的0.36%上升到9月末的0.63%,几乎翻一倍;不良贷款也由年初的12.9亿元上升到29.8亿元。

“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不高”与“流动性收紧”叠加

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物价过快上涨势头,自2007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1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人民银行还加大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发行央票和特别国债回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在从紧货币政策多渠道收紧流动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显现。特别是那些中小城商行的流动性压力更大,有的银行的流动性指标曾一度逼近25%的警戒线,超额准备金比率也降到1%左右的历史最低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大多数城商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资产规模扩张的重视超过对资产负债匹配的安排。这在流动性过剩时期并无太大问题,一旦流动性收紧,由于信贷增长具有一定的惯性,负债的增长更多地具有自发性,加之城商行在资金市场的融资能力相对较弱,流动性问题自然显现。经过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压力后,城商行亟需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2009年展望:在挑战中寻找机遇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将远远超过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因此,2009年中国经济将面临较大幅度的调整。城商行也将面临自成立以来最大的考验――经济周期波动性。虽然中央及各地政府出台的大手笔扩大内需和投资的举措将在很大程度上减缓经济的下滑幅度,并为商业银行带来商机,但对定位于中小企业且经营地域受到限制的城商行来说,面临的挑战多过潜在机遇。

发展转型的挑战

2007年资本市场的火爆和2008年因信贷管制催生的信贷理财产品的热销,让急于发展转型的城商行看到了希望。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国内银行实施发展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2009年经济的下滑和资本市场的持续低迷也将给城商行发展转型带来巨大挑战。极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利息收入占比回升,中间业务特别是新型业务品种的发展陷入困境。如何破解这一困境将是影响城商行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坚持和深化市场定位的挑战

从银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2009年既面临困境和问题,又存在机遇和市场。机遇和市场更多地来自中央和各地政府的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举措。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投资及由此带动的衍生投资和项目大多为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以及重大产业项目。显然,这与城商行一直以来“坚持中小”的市场定位存在较大差距。当然,这些巨额投资也会带动相关产业中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在全球经济衰退和国内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更多的是挑战。大量投资需要巨额信贷配套资金,这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巨大商机。出于业务发展的压力,面对大项目、大客户,城商行如何与其市场定位进行平衡和抉择,这确实是个问题。

跨区域发展的挑战

如果没有政策上的调整,2009年城商行在跨区域发展方面仍将保持快速扩张势头。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近两年的跨区域布局,城商行跨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正在逐渐显现,并将在2009年更为明显。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跨区域发展布局雷同问题。从目前已拥有三家以上(含三家)异地分行的城商行来看,其跨区域布局高度一致,基本上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域。无疑,这三大经济区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市场机会最大,但竞争也更为激烈。二是跨区域后对异地分支机构的管控问题。长期以来,城商行一直实行总支行管理模式,且管理幅度在同一城市。跨区域发展后,管理幅度加大,从单一城市扩展到多个城市,如何确保对分支机构的有效管控,对人才、技术、经验都相对欠缺的城商行是个不小的挑战。三是跨区域后总行对异地分行的支撑问题。这包括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信息技术、战略研究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如果总行不能为异地分行提供有力、充分的支撑,总行的控制力就会打折扣。

产品创新的挑战

篇14

一、我国股份制商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不明确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金规模有限,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银行相比,很难从全方位满足大客户的各种需要。同时,由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导致了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与国有银行进行竞争的过程中难免会处于被动的地位。在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的过程中,并没有明确自身的经营领域,而在进行市场定位的过程中也仅仅是效仿国有银行。除此之外,在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的过程中,忽视由于自身组建时间很短,在经营规模以及人才队伍等方面还存在严重欠缺的情况下,盲目的与国有银行进行竞争,导致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很难打开经营局面。这导致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有助于自身情况所限无法满足大客户的实际需求,另外一方面受自己经营理念的影响,导致股份制商业银行忽视了潜在的中小客户。

(二)缺乏战略规划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进行经营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存款率和贷款率之间的表面数字,并且银行的员工只有完成预期的规定指标之后,工作人员才能获得银行许诺的待遇。这就导致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完成预定的存款业务,往往会不计银行成本,并且在进行年末考核时点数的时候凸显了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营时的短期行为。除此之外,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行为中,往往会存在着企业资金周转周期和贷款周期不相匹配的现象,这也严重阻碍了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自主创新能力尤显不足

在我国股份制银行进行经营的过程中,主要经营业务仍以存贷款为主,在金融创新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并且在我国股份制银行发展的过程中,中间业务在我国股份制银行业务中所占的比例仍旧很低。但是从全球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大多金融机构在进行经营的过程中大部分采取了混业经营的模式,从而不断扩大了银行的经范围,其中也推出以收费为主的中坚业务。但是,从我国股份制银行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中间业务在银行业务中仍旧比较低。

(四)风险管理技术严重落后

我国股份制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过于依赖传统业务,强调银行发展过程中存贷款的数额,导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多注重银行业务的拓展,而忽视了风险控制。除此之外,在我国股份制银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股份制银行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约束机制,因此导致了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经营不当和不当操作导致风险隐患。最后,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发展时间十分短,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模式,也未对公司业务以及个人业务实施真正的差别化风险管理。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

(一)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

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根据银行具体的生存环境,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外股份制商业银行成功经验,定位为社会银行。并且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其地域优势,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并且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主动将当地家庭以及中小企业作为银行发展的服务对象。

在我国股份制银行发展的过程中,银行发展所吸收的存款,应该借贷给地方中小企业,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市民的做好,争取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在当地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主义为当地客户提供高校优质的服务。在股份制银行发展的起步阶段应该主要着眼于中小客户并树立起良好的银行品牌形象,这样可以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客户。

(二)实施区域化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必将越来越严峻。由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进行经营的过程中受到低于限制比较强烈,往往使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环境中长期处于劣势,难以获得长久发展。这就要求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实力雄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能够积极需求新的发展路径,摆脱低于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限制。因此,这就要求部分规模比较大,业绩比较好计征能力比较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在其他低于开设银行分支机构,最终发展成为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扩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实现区域内的合理布局,逐步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影响力,建设成有影响力的地区性的金融服务平台。

(三)增强综合创新能力

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银行发展应该与地方金融市场结合起来,加强银行利用信息科技的能力,促进银行经营业务以及银行管理的创新。 在股份制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加强银行创新能力应该围绕着提高区域内市场需求相应的快速性以及决策信息的高效性,在进行创新时应该进行服务水平创新、服务创新以及银行管理创新。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特定的客户服务、银行风险控制体系以及经营管理等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四)加大对风险的缝隙和控制力度

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新巴塞尔协议对各种潜在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在全体员工中坚形成风险意识,并在银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转变存贷款有限的理念。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建立内部风险评估机制时,应该尝试利用新巴塞尔协议的内部评级制来识别、计量、分析以及约束银行的盲目市场行为。要严格按照五级贷款制对贷款进行明确划分,在银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降低不良贷款率,化解市场风险。在股份制银行发展的过程中,银行应该注意加强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大对银行员工违法操作的惩处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减少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