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青少年心理问题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 元认知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固然很重要,但最核心的还是在于人才的资源。总理曾经特别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关键是看这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而青少年群体是我们国家未来栋梁之才,是非常重要的群体。但青少年时期同时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健康的范畴已经扩大,需要恰当的引导。元认知是心理学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对此,笔者从元认知理论角度分析,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方面的构建提出些建议,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1 青少年身心健康标准的范畴扩大
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主要局限于机体的生理方面。无论是学校、老师、家长还是青少年本人,对健康的关心也都集中于在青少年身体发育方面的一些生理指标上,如身高、体重是否标准,身体是否残疾等。至于青少年在心理方面是否健康,往往为大家所忽视。但近年来,有关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日益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也就逐渐为人们所关注了。今天的“健康”概念也不再局限于纯生理学范畴,而是拓展到心理学范畴,也不只是没有疾病,而更注重健全。正如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所指出的那样:“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指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即为身心健康。”而所谓心理健康,确切的说就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个体在这种状况下能具有良好的适应,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笔者总结国内外专家的一些观点,归纳了当今世界的青少年面心理健康标准大致主要为以下七点:
①智力发育正常,一般是指智商(IQ)大于等于80。②心理特点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③能正确地全面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④有较强的意志力和一定的抗挫折能力。⑤情绪稳定愉快,懂得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⑥善于与人交往,能与他人合作,具有一定得团队精神。⑦有较强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所以,只有生理和心理双方面都健康的人才真正符合身心健康的标准。
2 当前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并不乐观
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燕国才教授曾说过:“心理素质好似一个人的脊柱,如果缺少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一个人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如很多被赞为神童的孩子成长的实例,的确,他们从小就有高于一般人的智商。但据一些专家多年跟踪研究,得出结论表明并不是每一个超常儿童最终都能成功,大多数当年所谓的超常儿童往往到了成年后反而默默无闻,甚至一些人由于前后心理反差大而一蹶不振。只有那些心理素质好的最终获得了成功。又比如篮球运动员姚明,他虽然身高有优势但是他早期耐力和投篮准确率其实都很一般。现如今他通过多年努力,最终成为中国人在NBA的骄傲,这靠的是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这些事例让我们知道,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多么重要!
然而也有一些事例让我们心痛。几年来,因各种心理问题引发的不良事件也常见诸于媒体报道中。中学生因厌学离家出走,高三考生因自觉压力大跳楼自杀;一位中学生甚至只因嫌母亲嗦就残忍杀害了母亲。最大的浪费就是人才的浪费。这样一些痛心事件的发生不仅让我们扼腕叹息,更给我们再度敲响了警钟:如果只重视知识的学习而不重视青少年心理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就会导致青少年种种严重问题的发生。
3 青少年心理困惑产生的原因多元化
青少年还处于树立理想、增长知识、增强才能、培育情感、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恰逢各类矛盾碰撞、冲突最激烈的时期。[1]P19-20这种各种矛盾和困惑是来自多方面的。
首先,自身主观的因素。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也是人生的转折阶段,他们的身心、思想正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从幼稚逐渐过渡到成熟,自我意识在增强。青少年期虽然身心发展较快,但他们的思想并没有完全成熟,缺少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还不强。这就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甚至是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家庭的因素。现在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们有时过多地关心孩子社会竞争力部分,提出“不输在起跑线上”口号。他们把自己相当大的心血和期望倾注于孩子的身上,将自己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实现的愿望加负于孩子。家长们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培养孩子,但是如果不注重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所学的知识就不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反而让爱成为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
再次,学习任务的因素。当前中国学生所面临的考试及升学压力可以说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尽管各大高校已在逐步扩招,但我国高中、高校招生的人数与毕业生的人数之间存有的差距使中、高考仍然是无形的指挥棒,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为了让自己孩子在同年龄段的孩子中脱颖而出,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在课余时间进行诸如奥数、星级英语等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青少年沉重的学习负担就可能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因此因为陷入痛苦的恶性循环中。他们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社会氛围中不恰当的比较。一方面学生有时无法认清学习的真正目标,过分注重分数,体会不到学习的初衷和兴趣。那么在重压之下,当一部分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的青少年,就可能会表现出消极情绪和反抗情绪,甚至采取极端消极的行为。
另外,客观环境的因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逐渐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独生子女群体,从某些方面来说,独生子女比多生子女更以自我为中心,更难被管理和教育。在人际关系方面主要是同辈关系相对单一易产生困惑。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容易形成各种问题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
除此以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网络科技的冲击,多元文化的冲撞,让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法律意识、知识面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心理的困扰。[2]P53-54
各种心理问题困扰着青少年,元认知是当前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它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元认知理论对认识自我、情绪调节、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改善学习等方面有显著的帮助,从而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 元认知对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4.1 元认知的基本含义
元认知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心理学类刊物上出现的一组出现率很高的新概念。元认知这个概念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在20世纪70年代在他的《认知发展》书中提出的。它包括了认知主体对自己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各方面的知识和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等诸多内容。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们围绕元认知理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元认知逐渐成为当前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约翰・弗拉维尔将元认知定义为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他所指的元认知含义是个全对自己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意识和对知识的了解,即对认知的认知。约翰・弗拉维尔还提出元认知可以被概括为个人因素、任务因素和潜在的策略因素。元认知技能的核心是强调个体的自我意识,如自我认识、自我指导、自我检验、自我调控等。现代健康的概念范畴已经不再局限于纯生理学范畴,而是拓展到心理学范畴。笔者认为元认知理论中的这种自我意识也是未来人才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所以元认知理论对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4.2 元认知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元认知理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根据上文提到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我们可以了解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发生在认知方面尤其是在对自我人际关系、学习等领域的认知水平上。
由于元认知与自我认识程度密切相关。若一个人没有健康的自我认识是很难成功的。所谓健康的自我认识,就是能正确认识自我,利用元认知理论,我们要学会看清自己,既能接纳自己的长处又能接纳自己的短处,并根据自我认识水平对当下的包括人际交往、学习等方面进行妥善处理,并在这个基础上规划好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元认知与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们主要生活情境就是学校。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逐渐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独生子女群体,独生子女群体在人际关系方面主要是同辈关系相对单一,就容易产生人际方面的困惑。笔者同时认为缺乏交往对青少年除了认知水平外,对其情绪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人类的情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个体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情绪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情绪会对人的思考和行为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情感丰富,好胜心强,情绪、情感变化急剧且易“心境化”,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4]P44-45青少年情绪一旦产生就会在以后较长时间内对个体情绪发生影响也容易感情用事。如果青少年不能很好的认清自己控制情绪就不利于与他人相处。所以人际交往中积极、全面、正确的认知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因此,从元认知这一角度来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加以指导的话首先要调整认知的结构,增强其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青少年通过元认知理论可以对自己作深入的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和情绪特点,以便在与别人交往中意识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从而达到相互理解,友好相处,改善人际关系。
元认知与青少年的学习策略的选择密切相关。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建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储存有组织的信息,并将教师教授的知识转变为有用的知识、技能。元认知是参与影响这一建构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理解的认知过程而已,同时也是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3]P107-109所以青少年应该意识到学习不单单是为了出色的成绩,更要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策略,使自己成为一个策略型的学习者。一个元认知高水平的学习者会随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这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在真正懂得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后的青少年在面临繁重学习压力时也会更加坦然了。同时元认知能通过影响个体情绪反映到学习领域的另一种方式是自我调控,这种调控就是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对自己的情绪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以做出适当的情绪反应。例如,当一个中学生虽然学习非常努力,但学习成绩却总是差强人意,也许他一时都会感到情绪低落,但是若这个中学生能找出学习成绩不佳的原因并解决它从而取得进步。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他就会从原先的消沉中振作起来,总结经验与教训,抓住自己的缺点加以改正,扬长避短从而抱着一个平和的心境完成日后的学习任务。所以,一个学生如果其元认知水平较高,相应的他的自我管理、自我监测、自我调控的能力也较强,他的情绪也必定更健康稳定。所以笔者认为元认知理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优化和情绪问题的处理有显著的功效。因此,要通过恰当的引导促进青少年元认知水平的提高。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人才,对自我认知的认知能力又是未来人才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所以提高青少年的元认知能力是掌握运用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健康的情绪和情感以及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所以,元认知理念对如何引导和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家楣,贺雯.青少年心理与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9-20.
[2]李峻峰,李艳萍,吴光华.网络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8,2:53-54.
[3]王艳红,原晓林.元认知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2):107-109.
首先是家庭方面。家庭作为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可想而知,而家庭容易诱发地青少年心理问题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教育方式的缺陷,我国大部分孩子从小都是在家长“好好学习”的教导下长大,除了日常上学,周末还要参加各种辅导班,家长迫于社会竞争压力往往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视其心理情绪方面的诉求;二是家庭教育观念滞后,有些家长局限于传统的“体罚式教育”,不懂得赏识教育的优势,经常放大孩子的缺点而忽视孩子的优点。
其次是个人方面的原因。埃里克森提出,青少年时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可以有效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是谁,自己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开始从客观的方面来认识自己,但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现身心危机。青少年普遍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要求摆脱别人的安排和束缚,然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最终还是要依赖他人,甚至小小的挫败都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青少年在理想中将自己规划为什么事都能处理,不用依靠父母,然而现实的自己却是离开了父母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是问题,这种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使青少年倍感困惑,调适不好就会产生心理矛盾,甚至觉得没有人能懂自己。
最后是社会层面的原因。这一层面的主要问题是青少年的社会化问题,这也对青少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一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青少年社会化偏差问题,例如不良的社会环境氛围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不利影响,像是网上各种不健康的文化容易造成青少年的道德感弱化,各种游戏又容易让青少年沉迷其中,在虚拟中失去自我,甚至出现个体社会角色的混乱;再如我国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还不是很普遍、特别是在社区有很大的欠缺,包括青少年家长在内的很多人还对此缺乏知晓度,一度表现为认为找心理咨询师是病态的表现,这都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阻碍。
依据上述的三个维度,我们也应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符合干预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家庭入手,建议家长要跟青少年子女之间多沟通,要站在子女的角度去换位思考一些问题,最好有固定的交流时间,并且经常参加一些亲子活动,从而和子女建立友好、平等的关系,适时改变一下原来陈旧的思想,减少亲子间的隔阂和代沟,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第二个方面是从青少年自身入手,但由于青少年自身还处在容易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的阶段,其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离不开长辈们的正确引导,学校作为培育青少年的最普遍机构,在这一层面就肩负重任。学校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心理调适等服务,例如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等。此外,青少年自身还可以建立朋辈互动体系,青少年时期人际交往的特点使他们更倾向于和朋辈交流并获得支持,因此,良好的朋辈关系有非常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第三个方面是从社会层面入手,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社会要多为青少年提供心理交流平台,大力普及心理咨询机构,同时适当降低费用,让青少年可以在有心理问题时找得到并找得起专家进行辅导;二是全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应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和普及,积极通过各种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灌输健康的心理理念,同时加强网络监管,尽量减少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还要推广优秀的文化和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17-01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导致留守青少年增多。由于家庭教育不足、部分人的歧视等原因,部分留守青少年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要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解决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家庭教育差,行为偏差明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关爱和教导,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影响是巨大的。从小父母就不在身边的留守青少年,缺乏的正是来自父母的爱。犹如在一张白纸上写字,如果在白纸上执笔写字的人没有认真练习写字,这张白纸上怎么会出现令人赏心悦目的书法?调查显示,家庭良好教育的缺失,容易让留守青少年行为存在着明显偏差。研究表明,由于留守青少年缺乏亲人的关注,容易出现退缩或冲动、焦虑、内向孤僻、自我评价不高、性情古怪等行为障碍。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留守青少年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从事的工作大多为高强度、低收入,工作时间较长,很大程度上影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因此,已经为人父母的农民工,要将子女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将对子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要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经常与孩子交流,建立维系亲情的纽带,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将孩子不健康的想法扼杀在萌芽阶段,帮助孩子树立一个健康、正确的人生观。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安全感,滋润孩子渴望爱的心灵。
二、社会原因影响,心理起伏较大
来到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多数从事一些较脏较累的工作,他们的子女有时可能受到一些歧视,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被人看不起”给部分留守青少年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让部分留守青少年产生不健康的心理,比如自卑、抑郁、敌对、孤僻。调查显示,留守青少年在敌对、心理不平衡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要解决这一类社会问题,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要歧视留守青少年,要引导和教育城市青少年正确对待留守青少年,共同关心爱护留守青少年。同时,社会应在法律、政策上关心留守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要努力消除留守青少年与城市青少年的差别,让城市青少年和留守青少年从心底互相认同。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在生活上关心留守青少年,温暖他们的内心,在学习上帮助留守青少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与留守青少年家长经常沟通,建议他们从心理上多多关心自己的孩子,指导与帮扶留守青少年纠正不良的心理倾向。学校要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教学方法,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使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三、适应情况不良,产生心理问题
研究发现,部分留守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部分留守青少年不愿与城市青少年交朋友,不合群,而且留守青少年更倾向于将失败的责任归于自我,缺乏自信,容易自暴自弃,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在学习方面,留守青少年的焦虑程度明显比城市孩子要高。这需要教师用真诚的关爱来缓解留守青少年的不适应问题,一视同仁地关心所有学生,并在学习上多多鼓励留守青少年。比如,在班级里展示留守青少年的优秀作业,让留守青少年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抑郁、孤独感较强也是m应情况不良的一种表现,许多留守青少年表示自己没有什么真心朋友,在集体活动中不敢与人交流,对人际关系敏感、紧张。多数留守青少年感到“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课堂讨论时怕自己语言不当不敢发言,课外活动时也不能很好地和伙伴们交流。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尽量让子女的生活具有稳定性,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作为学校,对于留守青少年的适应问题也要付出相应的努力,要倡导素质教育,加强专题心理健康辅导,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政府制定的相应政策也是很重要的,要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让留守青少年和城市子女有相同的待遇。这对增强留守青少年的归属感,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
四、结束语
总之,解决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坚持以人为本,避免出现管教失序状态。城市的家长要对留守青少年平等相待,学校要充分关注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政府应制定一些政策,从根本上解决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营造关爱留守青少年的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形成关爱留守青少年的工作合力,并教育留守青少年自立、自强、自律,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留守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背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8―0032―0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各级部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2005年深圳市在广东省率先创办了“福田区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心”,由专业心理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值班接听热线电话,开展心理咨询,义务为有心理需求的学生和家长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现将来中心电话咨询和面谈咨询的人员进行统计分析,试图寻求求助学生的基本特征、他们在成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从而使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也使心理研究工作更有方向性。
一、基本情况
1.咨询人数年级统计情况。共计1634人在中心进行过咨询,其中学前儿童占1.3%,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分别占62.9%,29.7%和6.2%,且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人数最多,分别占21.2%和14.3.%。这与学生进入新学校,适应新学习有很大关系。总体上,随着年级的升高,咨询人数呈递减状况,小学低年级人数最多,这并不一定表示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问题多,可能反映了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家长更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咨询人数性别统计情况。在所咨询人数中,男性1111人,女性523人。男性的比例远远大于女性,接近于女性的两倍。这可能与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有关。通常,男孩子比女孩子调皮、叛逆,更容易受到父母的管制,从而也更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3.求助方式分类统计情况。在求助方式上,电话咨询1104人,面谈咨询530人,这主要源于电话咨询简单,对于心理问题不严重的孩子或孩子成长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家长或学生本人通常采取这种方式。对于比较复杂,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咨询人员会建议家长进行面谈咨询,或建议去专门的精神医院进行治疗。
4.求助者分类统计情况。“中心”的咨询对象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当学生有各种问题和不适应时,由谁来进行求助?统计结果表明,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由他人(父母或亲戚)求助的比例分别为93.3%、76%和61.8%。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增强,对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逐渐由他人求助转向本人亲自求助。
二、咨询内容的分类统计情况
根据咨询的主要问题,我们对咨询内容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学业问题、行为问题、个性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其他问题(如神经衰弱、强迫症、自闭症等)。统计结果反映出,学习问占49.4%,行为问题占35.2%,个性、情绪问题占23.8%,人际关系问题占15.3%,其他问题占13.1%(统计结果中包含咨询多项的内容),其中其他问题中,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约占到了10%。从咨询内容分布情况看,以学习问题为首要问题的求助者最多,这说明学生及家长对学习问题的极大关注;其他依次为学生的行为问题、个性与情绪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
三、家庭背景因素与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往往只注重子女身体的生长,关注智力的开发,而忽视无形的心理健康成长。家长工作忙碌,忽视儿童正常的心理需要,缺乏必要的亲子沟通和相互理解,教育不当,过分保护或过分要求、严厉惩罚都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了解家庭因素与孩子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求助者的家庭背景因素与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了X2检验。结果反映出,家庭中父母离异或重组家庭、家庭中亲子关系紧张、家长情绪化、家长教育观念不一致及孩子幼时与父母分离均与孩子的心理问题存在显著相关。
四、讨论与分析
1.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现状。本研究揭示,中心咨询学生的基本情况为:总体上,从年级看,随着年级的升高,咨询人数呈递减状况,其中小学一年级和初一咨询人数最多;从性别看,男生的咨询人数多于女生,接近于女生的2倍;从咨询方式上看,以电话咨询为主,面谈咨询为辅;从求助者来看,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主要由家长来求助,高年级的孩子,主要由学生本人来求助。
2.儿童、青少年主要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1)学习问题。学习问题是学龄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很多儿童上小学后,由于种种原因,易出现适应不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厌学等。本研究中,在所有咨询的问题中,学习问题占到了49.4%,男性的人数接近女性的两倍。其中,小学一年级和初一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在这两个年级,对学生进行入学后的正确引导,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
(2)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多动症是儿童最普遍最复杂的心理障碍之一。多动症对儿童的学习、人格、心理健康、同伴交往、亲子交往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中,在求助者中,儿童多动症的比例约为10%,这些儿童多数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差,同伴关系不良。因此,对这部分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干预是今后我们需要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3)行为问题。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偷窃、经常性打架、说谎、骂人、扰乱课堂秩序、多次离家出走、逃学、任性、攻击和破坏行为、网瘾等。行为问题主要发生在初中年龄段,这一阶段,主要由于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在生理方面的巨大变化,使他们情绪较为敏感,行为上易冲动,这往往引起家长的过度反应。因此应重视青春前期和青春期心理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
(4)情绪问题。情绪问题主要包括焦虑、抑郁、孤僻、不良行为习惯,如啃咬指甲、遗尿、口吃、偏食等问题。情绪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易产生心身疾病。情绪问题是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少年因自身的发展特征和外界的影响,如家长和教师的忽视、压抑和不公平、学习考试压力以及由交友引起的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和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并不少见。
3.家庭因素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相关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中父母离异、亲子关系紧张、家长情绪化、家长教育观念不一致以及孩子幼时与父母分离均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早期母子情感关系建立不当,或早期母子情感剥夺等,易导致儿童日后的心理问题。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或离异、父母责任角色担当不良等都会给儿童青少年造成心理创伤。另外,稳定单亲或者双亲家庭中的孩子们比那些在不稳定单亲家庭或者双亲家庭中的孩子更少患行为问题。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学龄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深圳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很多务工人员将子女接到深圳上学,这些孩子来深圳后,缺乏熟悉的伙伴,加之文化环境、生活习惯及教学方式等的不同,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因此,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家长应主动与学校沟通,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将子女心理健康作为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采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五、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1.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必须重视家庭因素的作用。家庭是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儿童的行为模式受父母、家庭成员相互作用影响,家庭环境、父母文化素质、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创设和谐的学校环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本研究表明,首先,小学一年级和初一这两个年级,因孩子面临对新学校的适应问题,这是孩子心理行为问题表现集中的两个年级,因此,学校应加强对这两个年级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男孩的心理行为问题接近女孩的两倍,我们应重视对男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帮他们解决各种困扰,顺利适应学校生活。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行为 SCL-90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tatus of young people in Nan Yang city
WANG Xi, LONG Li-liang.
School of Puplic Health,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tatus of youth in Nan Yang. Methods Select samples by using Stratified sampling method, clinical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surveys a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obtained data. Results Every mean scores of factors of scl-90 in Nan Yang youths were lower than the domestic norms of youth group (P
【Key words】 Youth; Mental behavior; SCL-90.
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转型引起的社会心理变化总是率先敏感地反映在青少年心理的变化中。目前,社会体制转型、思潮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变化情况对青少年有新的影响,容易产生诸多心理矛盾和问题,社会变革越快青少年面临的心理问题就越突出,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南阳市青少年人群心理行为调查,揭示其现状及特征,分析青少年问题产生的原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样本。在全市范围内,将2个城区、28个乡(镇)按在校大学生、中学生及社会青年(90年以后出生,年满16周岁以上)分为三层,然后每层以班级(或车间)为单位,进行整群随机抽样,每层有效例数不小于300例。
1.2 方法 以SCL-90量表为基础,设计本次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经济情况和是否留守等情况)。所有研究人员调查前均接受培训,明确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了解调查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统一指标的含义。
1.3 可靠性分析 调查结束时,随机抽取10%的调查表进行重复调查,比较两次调查资料的一致性。得到可靠性系数为0.863。
1.4 资料分析方法 用Excel 建立数据库,采用平行录入校对数据,在SPSS 软件下将SCL-90得分归纳为总分、10个因子分。进行了学历、来源地、性别、是否留守及总体与常模的比较。
2 结果
总体各项指标与全国常模同年龄青年组相比差异有显著[1];男女之间的比较除敌对性是男性高于女性,恐怖和焦虑是女性高于男性外其余差异无显著性;中学和大学学历之间的比较,人际关系、抑郁和精神病性中学学历高于大学学历;留守和非留守之间的比较,除强迫、焦虑和恐怖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项指标留守青少年均高于非留守青少年;城市青少年各项指标均低于农村青少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南阳市青少年SCL-90得分全国常模水平相比较,本研究组青少年均分显著高于常模水平(P
研究发现大学文化水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均高于中学文化水平的青少年,说明大学阶段对青少年的影响至关重要,高等教育不仅传道授业,而且加强了素质教育。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心理素质、受挫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青少年,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可能与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在生活和环境适应及行为的调整等方面有一定困难有关。情感上较为孤独,在获得来自家庭支持系统的帮助方面较城市青少年困难;而且,在城市求学、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和原有观念矛盾的问题,应激相对城市青少年较多[2],各项目分值自然相应增高。
留守青少年和非留守青少年之间的比较,除强迫、焦虑和恐怖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项指标留守青少年均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说明留守经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留守青少年定义: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由父母一方或他人代养成长[3]。父母双方都外出的情况在有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另外,父亲外出流动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能够与父亲一起生活的儿童只占10.5%,单独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高达20%以上[4]。农村落后的教育环境又使得亲子教育缺失所带来的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增大,留守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4 建议
针对在校读书的学生青少年,建设并实施“家庭-校园防护林”工程,通过政府、社会对家庭法定监护人的宣传教育,让家庭形成正确的育人氛围,对青少年进行合理适宜的引导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设置完善心理咨询机构[5]。学校要制定有关制度,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配备以心理咨询专业研究生为骨干的专、兼职心理咨询人员,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青少年问题的产生及辐射。
针对社会青少年,由于他们长期在外,置身于陌生的环境,生活压力大,缺乏思想和感情上正确的交流和指导。因此,设立“社区-企业”联合互动机制。社区卫生部门可增设青少年娱乐活动中心,在该中心除了正常的娱乐设施供青少年使用外,并负责青少年日常心理咨询、培训指导工作。企业相应设置可提供青少年娱乐保健、文化娱乐、学习、心理咨询及培训机构,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针对农村青少年,特别是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者,他们心理缺乏正常的沟通和关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政府和社会建立青少年服务中心,该中心为农村青少年拓宽读书、就业渠道,让他们平稳、顺利从农村狭小空间过渡到外面世界,并在过渡期间为青少年提供法律咨询、就业信息咨询、读书深造、技能培养相关咨询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金华,吴文源,张明圆.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 12(5):68-70.
[2] 邓冰,冯承芸,朱焱.贵州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01,4(12): 973-975.
[3]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人口学刊, 2006,3:60-65.
[4] 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991-994.
一、单亲家庭教养方式的概述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简述。现今社会中单亲家庭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我国社会对单亲家庭的教养方式关注起步相对较晚,对其概念的说法也有很多,但单亲家庭的概念均包含以下内容:家庭成员的关系只有单一的父亲或者母亲与子女的关系;子女的年龄有一定限制;子女的婚姻状况属于未婚,并不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
(二)现阶段单亲家庭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我国单亲家庭的调查与研究表明,其对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会使青少年产生极端心理,甚至出现青少年犯罪的现象。现阶段我国对单亲家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针对单亲家庭对子女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侧重与离婚家庭的研究,同时也缺乏系统性,简单的说就是研究方式过于系统,虽然具有很多实证性的案例,但缺乏数据统计基础。此外,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注重客观性,往往是对单亲家庭教养所产生的负面因素进行分析,对其所产生的优势或者正面因素缺乏调查。虽然,我国对单亲家庭的教养方式研究逐渐完善,但依然存在不足之处,这就要求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对其进行完善。
二、单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相对较大,较为常见的有:抑郁症;孤独、焦虑、冲动、自责等等,青春期的青少年存在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等现象,在心理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身体与心理发展缺乏平衡的现象,而单亲家庭形成的过程对青少年的打击比较大,这也就容易对其造成心理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青少年就会产生消极心理,有意识的对焦虑、痛苦的事情进行回避,这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一方面原因。同时,这种反应长时间的保持,会逐渐超过青少年对自身的控制效果,难以形成健康的人格,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根据调查与研究可以发现,很多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生理与心理的各项指标与完整家庭的青少年有着明显的差异,并具有较强的心理、情感调节能力,除非是他人对其家庭进行侮辱。由此可见不能对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的否定,也不能一昧的以家庭因素为理由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解释。
三、单亲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归因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程度受到单亲父母教养方式的直接影响,家庭教养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就是亲子之间存在的联系,不良的亲子互动可以让青少年产生自闭倾向;亲子之间缺乏往来,单亲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优质的生活,所以缺乏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孩子的独立能力,但也会降低孩子对其的依赖性;家庭对子女的约束,严格或者过于宽容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约束孩子,抑制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冲突对孩子所产生的压力,简单的说就是父母之间的婚姻问题会为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孩子的监管力度与方式不当也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例如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过分关注,对孩子的事情强行干涉,在外人面前惩罚孩子、责怪孩子、不尊重孩子的合理意见等等,都会使青少年难以接受,容易使其产生自卑心理、缺乏安全感,长时间也会导致孩子出现自闭的现象。此外,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与保护,也容易使青少年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产生自我中心、任性、自大等问题,这都是单亲家庭对孩子教养方面存在的误区。
四、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
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健康程度相对与普通家庭来讲偏低,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但也有一部分的单亲家庭亲少年,心理素质较好,各方面指标也相对较高,这与单亲父母的教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我国,社会对单亲家庭的形式缺乏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在对孩子的教养方面,但有一点是具有共性的,那就是单亲家庭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通过长时间的实践与调查可以表明,单亲家庭的环境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但并不是全部,以下对现代社会中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简单分析:
首先应该对家庭角色的缺陷进行弥补,对自身的优势进行充分的调动。单亲的青少年在对性别角色模仿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父母的角色是难以完善替换的,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养的过程中不应该由于个人因素来对子女享受家长爱的权利进行剥夺,鼓励孩子与另一半互相接触。如果是丧偶的单亲家庭则可以通过朋友或者亲人来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以此来帮助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榜样。
其次就是单亲家庭应该承担双重角色的教养,在孩子的面前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特点,在不断完善自身发展过程中加强对孩子的沟通与交流,适当的对孩子进行鼓励,肯定子女的付出。同时,还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的活动,避免对孩子过于严厉或者溺爱,帮助孩子独立自主的进行生活,尊重青少年的思想与情感,以此来促进其心理的完善。
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给中小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帮助他们疏导并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和防范心理障碍,是目前学校亟需做好的一项工作,尤其是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显得愈发重要。
当前我国的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其实都很缺教师,不单体现在教师总量上,更体现在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上:老教师多,年轻教师少;基础文化课教师多,艺体、心理教师少。很多学校尽管名义上配有心理辅导教师,但往往名不副实。有些心理辅导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不愿找教师倾诉,教师也不会积极主动关心学生,久而久之,这一岗位就形同虚设。某些地区对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时间过短,培训效果不理想。许多学校,包括心理咨询室在内的九大功能室都建起来了,但往往使用效果不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功能室的指导教师专业技能跟不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在知识上的解惑功能正在逐渐减弱,但面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教师为他们解心理之惑、情感之惑的功能却在不断增强。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尽管全国层面尚未开展大规模的权威的心理调查,但从各地的调查来看,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远比公众想象的要高。2014年公布的《浙江省2013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浙江小学生常担心自己做错事情,感到焦虑、寂寞、没人疼爱,中学生心理压力更大,超过48%的人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发生率比2001年时上升了一倍多。2013年的《哈尔滨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同样显示,有49.43%的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广西目前尚未有相关的权威数据公布,但广西多数市县都有大量留守儿童,也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关键词】街舞 青少年 心理健康
前言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人的心理品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不少人由于不适应这种竞争而产生了心理疾患。在我国,青少年作为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家庭幸福、学校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紧迫问题,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及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街舞作为一项崇尚展现自我、发展个性和抒发内心情感的运动,有助于舞者将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不论忧伤、喜悦或是内心中某种不安的情绪,都能够通过街舞运动来表达及舒缓,并从中提高自我的表现能力。
1国内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1.1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状况
2011年9月19日下午2时10分许,九江市庐山区人民医院急诊中心送来了3名小学生伤员,她们脸色惨白,不断,一名小学生脸上还有明显的擦伤,嘴巴在不断出血。据了解,这三名女学生都是10岁左右,相约跳楼后被送往医院急救。跳楼女生:怕作业没完成被罚 。跳楼原因,据女生称是:“跳楼死了就不用写作业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就业、升学、家庭、恋爱、人际关系、金钱等一系列问题对青少年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扰,由此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在我国,无论是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国家教委对12.6万中学生抽样调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据调查,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约20%到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及精神分裂等方面。其中,心理问题各因子的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强迫症状、学习压力、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心理不平衡、偏执和敌对,1.2%的学生在学习压力方面存在严重心理问题。
1.2不良心理现象表现形式
厌学,许多青少年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的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比如中学的一些理科课程,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循序渐进的,某节课的内容不能掌握,下节课的内容就更不能理解。有些学生因为顶不住学习压力就干脆选择了放弃,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校生活失去信心,对学校班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课任老师顶撞。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异,或生理缺陷等方面的影响,使少数青少年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
2街舞运动的特点
HIP-HOP是各种街舞的总称,包含了机械舞、霹雳舞等。它起源于美国街头舞者的即兴舞蹈动作。这些街头舞者以黑人或是墨西哥人为主,这些流行的街舞多半发源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区,一些黑人或是墨西哥人的孩子们成天在街上以跳舞为乐,形成各种派系,也很自然地在他们所跳的舞蹈上发展出不一样的。另一种叫法是STREET FUNK.,街舞因其轻松随意、自由个性和反叛精神而理所当然地受到年轻人的喜欢。从音乐形式的角度来看,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爵士舞的一种。经过时代的变迁,种类和形式不断发展和变化,形成了健康且拥有多种风格大的舞种。
2.1街舞音乐的特点
街舞音乐节奏清晰,会令人振奋,激趣,获得激情,不同的人、不同的音乐,跳出不同的段落,音乐的节奏强劲,动作骤起骤落,却能共同利落的举手投足,营造出震撼的动感。音乐速度在18-24拍/10S左右,一般都是4/4拍,像爵士舞摇滚等。现在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像BLALK STREETBOY、FIVE组合、超级男孩组合等都可以用来练习或表演街舞,说唱乐也是街舞音乐风格的一种。一拍两动,俗称“一、二拍”是它的音乐节奏特点。
2.2街舞动作的特点
街舞动作强调随意性,要求动作松弛。在练习时,尽可能放松自己的关节、肌肉,让它们更灵活,从中能找到自信的感觉。动作具有冲击性,定位清晰,相当充满活力。街舞的动作是控制人的身体去迎合节奏,其自然随意性可让人的身心放松到极致。街舞的独有风格在于注重身体的协调性(律动),注重身体上半身的律动及头部、手部的动作,另外腿、髋部的动作也是街舞的特点。街舞在动作的编排上照顾了整体的健身效果,对肌肉的刺激是全面性的,它的动作兼顾到头、颈、肩、胸、髋、腿等部位;街舞对小关节、小肌肉的运动较多,动作节奏很快,爆发力强,对乐感、灵巧度的锻炼很有帮助;而街舞的趣味性更容易让人集中和专注,忽略掉运动的疲劳。许多健身中心都有街舞课,那么多时尚男女穿着宽腿裤、紧身T恤,或自我陶醉或尽情痴迷地做着各种摆手扭胯的动作,觉得好像到了迪厅。但不同的是,他们的动作更轻松随意,更潇洒漂亮,而且统一。他们的脸上充满着运动的光彩和健康的气息,还有晶莹闪亮的汗珠。
2.3街舞运动条件的特点
街舞运动条件宽厚,可以说它不受条件限制。街舞爱好者活动场所往往会选择在街头巷尾或广场,只要有空地,有音乐即可。即使家庭经济条件不宽裕的青少年也可以加入到街舞运动中来。他们动感的音乐、独特的舞姿会吸引众多的路人和参与者,他们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有激情,有快乐,有焦点。街舞的比赛和练习很大一部分是集体进行的,在集体练习气氛中相互配合、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共同完成各种动作,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团队的团结协作精神,并调动所有队员的潜力和积极性,从而获得了乐趣。
3 街舞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3.1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
面对考验,每个人都应该充满自信,自信关系到做某件事情的成败,就如在面试中由于某些青少年自信心的不足,导致面试失败。通过街舞中的齐舞项目可提高舞者的自信。街舞中的齐舞是街舞的一个重要项目,要把齐舞跳好必须做到所有成员的动作统一而且要与音乐相结合,在练习齐舞中的过程中往往要通过喊口令来使大家的动作达到统一。要想把齐舞跳到最好齐舞中的每位成员必须领舞一次并喊口令来检测自身的和大家的动作是否能够达成统一。但是有些人领舞时口令却不够洪亮,这样就会导致大家的动作逐渐散乱,这是由于自身的自信心不足而导致,所以自己领舞时必须做到声音洪亮让每位成员都能听到,通过反复的练习一些自信不足的成员慢慢克服心理障碍,能够在自己的带领下把这套齐舞跳好,当自己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时,每个人都会觉得很荣幸,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我们校街舞社团就有这么一个男生,很宅、很内向。有一天他和我说:老师,我们班的宋翔初二开始跳街舞,我现在都高二了,看他们跳得那么帅,我也想学。但是总感觉自己不行,我性格有点小内向,身体素质也不好……后来我对他说:如果对舞蹈本身有很大热爱,不妨一试。通过舞技可以增加自信哦,同时身体素质也能提高的,当然性格方面也会变得外向一点。不要害怕挫折打击。后来他加入了我们学校的街舞社团。元旦晚会结束的那天,他找到我对我说:老师我战胜自己了,我成功了。
3.2缓解青少年精神压力
目前青少年面对学习和社会上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往往会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然而拥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而街舞的特点是崇尚展现自我,发展个性和抒发内心情感运动,这样就能让舞者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使人自由的在动感的旋律中舞动。由于街舞不像体操那样有规定的动作,而是让舞者尽情发挥,再在创作中拓宽表现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风格,可以让街舞的特质淋漓尽致地发挥。比如有些街舞舞曲中含有一些诙谐幽默的元素,舞者为了最好的表现音乐,做出一些滑稽搞笑的动作,为大家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气氛。在身体姿态方面,想跳好街舞必须做到全身尽量放松,时刻将双膝保持在弯曲的弹性状态,放松身体的同时,舞者的情绪同时得到放松。记得上届高三高考后的几个女生来找我说:匆匆忙忙,忐忐忑忑,痛苦又难忘的高考终于结束了,可是考后却发现自己仍然放松不下来,估分,查学校查专业查分数线,填志愿……一连串的事情压得她们头也抬不起来,似乎比考前复习更累了。后来我给了她们一些街舞的资料和光碟,让她们先听听街舞的音乐,然后跟着音乐试着学跳街舞。后来通知书拿到后和我说:老师,谢谢你的街舞,我要继续跳下去。正因为具备上述系列特征,才使舞者们在学习或工作中所产生的精神压力都通过街舞运动得到舒缓。我个人认为HIP--HOP对于调节练习者的心理所起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有人称之为“是唯一让人带着笑容进行训练的运动”。
3.3提高青少年的意志力
意志力薄弱是青少年中一个普遍的心理缺陷。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青少年在成长中一直都很顺利,生活中的需求都能从父母那里得到,甚至有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过于溺爱,这就导致许多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低,难以面对挫折与困难。
4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街舞遇到的问题
4.1安全问题
在青少年中开展街舞自然会引起大部分青少年学生对它的热爱,这些热爱上街舞的学生可能会去挑战街舞的一些难度动作,在练习难度动作的同时,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比如BREAKING中的头转,如果在练习之前没有将颈部活动活动开,就很有可能在练习过程中把颈部扭伤。更为严重的是,某些学生去尝试空翻之类的危险动作,一旦动作失败,会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有生命危险。
4.2师生关系问题
由于学校部分老师因为对街舞文化认识不够,认为街舞文化就是痞子文化,认为跳街舞影响了学习,因此对跳街舞的学生进行不合理的教育批评,去阻止学生跳街舞。这样就避免不了学生对老师的埋怨,存在着较强逆反心理的学生甚至会顶撞批评他的老师,对师生关系造成不良影响。师生关系受到破坏,直接影响着老师的上课效率。
5结论与建议
街舞是一项既健身又健心的体育运动,适合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但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街舞运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问题,下面作者对遇到的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5.1安全方面
在跟老师初学街舞时,应按着老师分解动作的程序进行,比如先学好下肢动作,再逐渐加上上肢、头部等动作,先慢后快不要急于求成。另外要学会保护和帮助,不仅要保护自己,还要帮助队员不受伤。
5.2师生关系方面
校领导、老师应加强对街舞运动项目的认识,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组织一些街舞比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街舞氛围,为学生提供学习、练习街舞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潇寒.谈街舞在高校中流行的意义.考试周刊,2009(44):141-142.
[2] 杨冬钧,周永平. 健康街舞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 浙江体育科学,2009,31(1):74-77.
摘 要 儿童青少年体育作为社会体育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其在各大体育期刊中研究文章所占的比重,侧面反映了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主体所受到的重视程度。本文通过对近三年四大体育期刊中儿童青少年研究所占比重的分析,探寻反映当今我国儿童青少年研究的侧重点以及研究中的缺失,同时也可由此观测出当今我国对儿童青少年体育的研究趋势。
因此,本文通过对四大体育期刊2013年-2015年中对于儿童青少年研究文章占年总发行文章的比例,以及儿童青少年研究中的心理研究,生理研究、运动训练研究占儿童青少年研究总数的比例进行逐年的对比分析,试图找出当代我国体育对儿童青少年研究的侧重及缺失,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心理 生理 运动训练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其心理、生理、社会特征变化大、不成熟。体育运动对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提高身体、心理素质,加速社会化过程由重要作用。因此,对儿童青少年体育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大体分为三个类目,其一是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其二是儿童青少年的生理,最后是儿童青少年的运动训练。本篇文章也是针对儿童青少年中这三个问题分别进行分类分析,从而找出当前研究儿童青少年的侧重点以及对儿童青少年研究某方面的缺失是本片文章的重点。
一、研究对象
2013-2015年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2015年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2015年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015年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二、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青少年研究年发行总数占年总发行量的比重分析
通过对儿童青少年研究年发行总数占年总发行量的比重这一项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每年有关于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占所有文章总数的5.4%左右,这个数字相较于总数来说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然而,通过对这四大期刊进行逐年的对比之后我们发现,除了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以外,其余三大期刊有关于对儿童青少年的研究数量都在逐年攀升,其中,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有较为明显的攀升。而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的有关于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在经历过2014年的低谷后,在2015年也有着较为明显的攀升。
(二)四大期刊三年中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生理、运动训练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四大期刊三年中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生理、运动训练的统计这一项的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中对心理的研究总体起伏不大,在2014年相较前一年有所下降后,在2015年保持了同等的发行数量,对生理的研究有增长趋势,而且这种增长趋势较为明显,2014年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两篇,2015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4篇,有着逐年递增的趋势,对运动训练研究就与之相反呈现出逐年递减的情况,并且减幅也较大。
(三)四大期刊三年中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生理、运动训练总数的平均值分析
通过对四大期刊三年中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生理、运动训练总数的平均值这一项的分析后,我们发现,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生理、运动训练的三年四大期刊的平均发表数量来说,数量从多到少,排名依次为生理、运动训练、生理。其中运动训练与生理较为接近,而将心理与运动训练和将心理与生理对比,其中的数差较为明显。
三、结论
通过整篇文章对儿童青少年研究年发行总数占年总发行量的比重以及儿童青少年心理、生理、四大期刊三年中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生理、运动训练的统计结果以及四大期刊三年中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生理、运动训练总数的平均值这三项研究调查后,我们发现通过对儿童青少年研究年发行总数占年总发行量的比重这一研究后,我们发现相较于其余的体育研究项目,对儿童青少年体育的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缺失,也侧面反映出当今体育对儿童青少年体育研究的缺失。
其原因可能为,我国将体育按传统分类法将其分为两类:全民体育、金牌体育。而儿童青少年在学校中或学校外所参与的体育活动按分类方式被归类为全民体育中。全民体育是以自愿参与为主,增强人民体质为目标的体育形态,因此,在儿童青少年普遍所处的学校中因对体育在学校所有课程中处于不重要的地位这种观念,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常因繁重的课业而被学校及家长掩盖,甚至忽略。这种观念深刻影响着体育学者对儿童青少年体育研究的重要性的判断,因此,这是影响对儿童青少年体育研究成果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近两年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的普遍下降,引起了多方的重视,这也可能是近两年对其研究逐渐增多的原因。
通过对四大期刊三年中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生理、运动训练的统计这一项研究后,我们发现,对于儿童青少年生理的研究有着逐年攀升的趋势,对于儿童运动训练有着下降的趋势,而对于儿童心理的研究比较稳定。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近几年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正在逐渐下降,研究学者针对于如何提高儿童体质这一问题的关注越来越集中,这可能是探索儿童青少年在生理水平及如何提高其生理水平上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原因。
通过对四大期刊三年中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生理、运动训练总数的平均值这一项分析,我们发现,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研究的缺失跟学校体育对体育成绩的关注有所关联,运动训练及运动生理从探寻儿童青少年从事体育活动的生理因素出发,探寻如何运用合理的运动手段来提高儿童青少年的体质。这样就造成了对其心理方面研究的缺失。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395.6、R1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3-0220-04
1 简史
美国最早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是由于发现需要对未成年犯罪者进行心理上的引导[1]。19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部门发现拘留青少年犯罪人员有必要与成年人分开,并建立一个适合青少年的法庭系统(未成年人法庭),提供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的服务。1900年,美国开始设立专门的未成年人法庭系统来区别对待未成年人,并在芝加哥和波士顿的未成年人法庭系统中首先建立心理健康服务诊所。20世纪20年代[1],美国公共基金会开始研究这些未成年人法庭系统中心理健康服务诊所的巨大作用,并向全美国推广这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引导诊所。随着这些诊所的不断发展完善,这种服务模式成为了美国第一个儿童精神病治疗项目的基础,随即这些诊所的定位不再只是处于三级甲等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体系中,而是开办了更多的独立的诊所或心理健康中心。这使更多的有心理疾病的儿童青少年能够得到治疗。
这一时期,另一个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服务的重要机构是学校。但这时提供的服务不是关于心理健康的,而是关于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到20世纪60年代,行为、认知、人本等心理咨询理论大量涌现,为现代心理咨询奠定了基础,学校也开始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同时也为其他服务机构提供了更多的服务手段。
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美国在福利、学校、医院、司法等机构都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美国对于当时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据调查,当时有三分之二的儿童青少年未能得到所需的服务[2]。另外还有资金投入、对待儿童青少年的方式、住院综合征、服务中断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暴露及当时美国进行社区心理健康运动的大环境,使得Knitzer[1]在1982年她的《Unclaimed Children》一书中提出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儿童及青少年社区服务体系。在Knitzer及其支持者的推动下,美国心理健康研究所在1984年建立了美国儿童及青少年服务体系项目(Child and Adolescent Service System Program,CASSP)。90年代早期,Robert Woods Johnson基金会在美国8个不同的地区进行了CASSP服务模式的实验,取得了好的效果。1994年,美国物资滥用及心理健康服务部(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or,SAMHSA)和健康服务部(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HS)确立了对儿童及其家庭进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综合项目[1]。至此,现代意义上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美国开始确立起来。现在直接由联邦基金资助的这种服务中心已经建立了126个[2] ,为78000名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提供服务。而由州政府、县政府和其他一些基金建立的这种服务中心就更多,仅在纽约,每年就能为100000名儿童青少年提供服务。
2基本理念
CASSP想解决的两个大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让所有儿童青少年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如何才能更加低耗费、高效地解决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美国在学校、福利、医疗、司法等部门都为儿童青少年提供相应的服务,但由于投入不足、服务费用高,且这些服务机构之间没有很好的合作,没能优化资源,服务人员和设施的重复设置,使得儿童青少年接受服务的机会大大降低。CASSP倡导的就是要将所有这些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服务的机构有效地整合起来,发挥各部门各自独特的优势,最大化地优化资源,让所有的儿童青少年都有机会获得所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
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下,治疗者等着儿童青少年到门诊求诊,然后治疗者为他们做评估,提供治疗方案。在这种服务模式下,对于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种被动的关系。治疗者很多情况下只是针对患者某一具体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治疗者与患者家庭之间没有建立起一种互动的合作关系,患者家庭也很少向治疗者提出自己的要求,而且很多情况下服务没有完成就被中断。这种模式在我们现在来看是存在问题的,它忽视了生活环境对心理的巨大作用。在上世纪60年代[3],美国精神病院兴起出院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能让病人回归社区,在各种环境刺激下重新建立回归社会的能力。社区心理学[4]认为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个体、社会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心理问题的分析要重点放在组织和社区或邻里关系上。而1964年卡普兰[3]的《预防精神病原理》的出版标志着预防开始成为心理健康工作的另一重点。对儿童青少年来说,他们的心理功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社区环境对他们心理的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社区进行服务更能显出既能预防,又能有效治疗的优势。
在CASSP所倡导的社区服务模式下进行服务时[1],好的服务效果的取得不只包括服务者所提供的高水平的评定和处理服务,而且还应包括家庭在服务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其他的社会文化因素。Stroul 和Friedman[5]阐述了他们关于社区服务体系的一些原则,其中两个核心的原则是:体系提供的服务必须适应患者和他们家庭的需要;体系的服务必须是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家庭作为整个服务过程的中心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必须完全参与到评定和服务计划当中,作为一个评估者,确保所有服务都是协调的、适合于他们需要的;家庭还要作为一个实施者,具体执行一些计划,并动员亲戚、朋友、邻居等社会成员加入到整个服务计划中。同时,整个家庭也要接受专业人员提供的心理服务,以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体系必须以社区为基础进行服务。儿童青少年在学校发生的问题可能需要到福利或司法等其他机构接受服务,所以在这个社区内的学校、诊所、福利、司法等所有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服务的部门都要有效地联合起来,提供一个在各个时间和地点都能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服务的计划,并保证整个服务不会被中断。能将这两个核心原则结合起来的是现在普遍采用的环绕服务(Wraparound process)[6]模式。这种服务模式将社区内多种服务机构联合起来与家庭共同合作进行服务,建立以儿童-家庭团队(Child and Family Team,CFT)为中心的服务团队。环绕服务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6,7]。另外,美国是一个多移民的国家,在服务别强调文化差异问题。
在社区进行服务,儿童青少年回归社区,家庭成为了提供具体服务的主力军,这就减少了住院和其他一些高昂的花费,降低了服务费用;而且只有家庭最了解他们的子女,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能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手段。社区服务能让儿童青少年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增加心理发展的保护性因素。并且他们能得到所需各个部门的连续的服务,直至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3 体系的构成
3.1 服务机构
总体上来说,CASSP是由HHS和SAMHSA进行主导实施的,他们为体系提供主要的方针政策及资金。但对于资金的管理主要是行为健康管理部门(Managed Behavioral Health Care,MBHC)[8]。对于每个儿童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设立,CASSP的关注点不是重建大量的服务中心,而是要将现有的服务机构联合起来,充分利用已有的服务人员和设施。现在主要联合的一些服务机构包括儿童福利局,与酒精项目,学校,心理健康与精神发育迟滞项目,训练与技术支持中心,司法系统。这些机构派出代表与家庭组成一个团队,合作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一个适合于患者及其家庭需要的计划,并同时负责联系各自的部门。除了组织这样一个服务团队,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还要每月定期会晤,组成有关政策方面的委员会,讨论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同时,治疗团队又要与政策委员会联合成立每年召开六次的咨询委员会。在会上,治疗团队要向政策委员会提出建议,同时讨论预算和服务制度等问题。服务中心还需要寻找技术上的支持,需要与大学的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大学可以培训合格的服务者,也可以研究更加有效的服务方法,还可以对服务的理论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具体服务团队中,除了专业人员,还需要护士和社会工作者,同时还要邀请所需的具有特殊专业背景的社区人士加入其中。
3.2服务对象
Stroul 和Friedman[9]首先对CASSP的服务对象进行了探讨,他们在1986年提出了“对严重情绪障碍(Serious Emotional Disorder ,SED)儿童以社区为基础进行服务的体系”这一概念,并一直沿用至今。很多心理学家想用一个名词来概括儿童的这些认知、行为、情绪上的问题[9],如儿童青少年的多重困难、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儿童青少年焦虑/情感障碍、儿童青少年功能障碍危机。但这些词都不能很好地概括问题。而SED这一词得到了广泛认可。因为SED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会伴随一些其他的认知或行为上的问题,并能有效地与其他问题联系起来,综合起来考虑,而且也更接近于心理问题的层面。美国国家心理健康协会为SED制定了最基本的标准,而各个州和社区服务部门可根据需要制定更具体的标准。
4 干预手段
4.1 预防干预
在美国,对于心理健康的干预首先强调积极的预防。CASSP也强调要积极预防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这种干预由服务中心人员利用自身优势,在各个领域努力为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直接提供技能、可利用资源和相关知识,以便处理即将到来的应激、压力和可能引发问题的人际关系。例如为条件不好的社区中的孩子开展业余活动,针对体弱和早产的婴儿的服务,为孕妇提供的服务,通过教父母养育技巧来协助整个家庭成长,教孩子应对压力的技巧,还可以建立各个家庭之间的互动,交流各自问题。另外,预防不需要将个体筛选出来,这样也就使个体不易被人歧视或谴责。
4.2治疗干预
在进行治疗服务时,服务人员采用了很多社区性质的服务模式[1],比如看护治疗服务(Therapeutic Foster Care,将有需要的儿童青少年交付受过专业训练的“父母”培养)、适当地住院、环绕服务、在学校的服务、多重治疗体系等等。其中环绕服务是最基本的一种服务模式。这些形态的服务要好于传统的服务,主要表现在减少了患者心理和行为上的症状,提升了家庭的功能,减少了对服务利用的限制,提高了服务效果和服务费用的性价比。服务还应用社会心理方面的干预,主要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父母操纵训练、家庭治疗和抑郁青少年的人际关系治疗,同时还进行药物治疗干预。这些方法在治疗沮丧、强迫妄想症、精神创伤、行为错乱、进食障碍、药物滥用、焦虑抑郁症、社会焦虑、ADHD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对体系的评价
5.1体系的利用
CASSP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要让所有的儿童青少年得到他们所需的服务。在这方面CASSP要远好于原先的服务机构。虽然没有关于全美国的数据来证明,但上面谈到纽约每年能为100000儿童青少年提供服务,说明这种服务模式的巨大作用。很多因素影响着服务的利用率。概括起来有社会政策和个人及其家庭两大方面。社会政策方面,主要是经费的不足和一些限制性的规定。社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因素,因为社区服务能够降低服务费用,而且服务所受限制也更少。Connecticut[10]的公共医疗补助项目报告,儿童的家庭在儿童是否能接受服务的决策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Thomas [11]则提出了家庭寻求这种服务的寻求帮助(Helpseeking)模型。社区服务也有益于帮助家庭寻找帮助。在社区中,家庭成员能更有效地接收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及如何有效地寻找到服务部门,同时家庭也更愿意在社区进行服务。
5.2服务的效果
对体系评价的另一焦点是服务的效果。Durlak[12]等人通过元分析认为预防干预是有效的。预防能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机会,能降低服务费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3],比如公众对精神病一词的反感,公众对干预的相信程度等。对整个体系的治疗效果的研究也持积极态度[14]。运用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社会心理干预和药物干预都取得了好的效果。但Michael[15]等人在总结并研究服务的效果后,认为服务手段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Abram[16]则关注如何对效果进行更好的评价等。
5.3 管理
研究者[17,18]对体系的管理进行了研究,管理的积极方面是能提供有效的、低消费的服务,能整合各个服务部门,增强责任感,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消极方面是服务者花费更多的精力来考虑管理规定,而降低了服务质量。Leonard[19]等人指出,在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很多改革都是没有实证支持的,对改革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作为一个体系,对服务的研究评价不止是心理服务的利用率、有效性和管理,也包括其他很多方面。有研究者关注服务的满意度[20],服务的数量-效果模式[21] ,服务的时间-效果等[22]。
6 网络在服务中的应用
网络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流方式,具有很多优点[23]:网络在服务中能提供大量的信息,只需要较少的职员和管理的费用,能为偏远地区的患者提供服务,可以提供非传统的服务,更适合于想要保密的患者。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喜欢在网上搜寻信息,而且对于患有抑郁症的患者更是一种好的服务方式[24]。网络服务的方式更全面,也更灵活,且网络的稳定性使得患者在服务期间能稳定地得到服务。利用网络来进行预防干预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当然,通过网络进行服务的技术还不成熟,包括[23]服务的指导方针、服务人员 、服务方法等问题,也包括青少年网络搜寻信息的能力问题[25],需要进一步研究。
7 存在的问题
除了在前面提到的一些问题外,体系还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资金投入始终是体系要面临的问题。虽然美国对体系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始终满足不了需要。虽然美国在很多部门都向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服务,但是只有在司法和福利两个部门成立了专门的项目来进行服务,所以如何整合各个部门之间的服务资源将是要继续解决的问题。Leyla[26]等认为还需要研究更多新的服务手段来适应新的情况。Abram[16]认为对效果进行评价的测量工具在测量时结果存在差异,需要研究新的测评工具。其他还包括服务人员缺乏,保险基金的覆盖范围,提供服务的能力等问题[27] 。针对这些问题,很多研究者也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Anne[28]等人认为应该将心理健康服务与物质滥用服务整合起来,Tony[29]认为要在成人与儿童的服务间建立更多的联系,这样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而更多的人是认为要高度重视预防的作用。他们认为[4]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核心功能是预防,预防比问题出现后再实施个体化治疗更加有效。Leonard[19]等人还指出,对服务的研究还要更多地应用于实际服务中。
上面这些问题在我国的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中也是存在的,而且问题还要多。国内研究者在社区心理服务方面也进行了探讨[30-32],主要是关于政策、服务人员和促进服务的一些建议。但还没有对儿童青少年进行专项的研究。美国的儿童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于我国建立自己的儿童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来说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但我国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美国在教育、社区和福利等机构有较成形的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模式,而我国没有。要建立这个体系,要从基本做起。现阶段很多社区卫生服务还不是很正式,没能起到它应有的效果。且考虑到儿童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应该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这个服务中心应是独立于学校之外的,并聘请专业的服务人员。学校和居民社区的人员及其他服务机构要协助中心人员完成服务工作。全国的各个服务中心应该是联网的,要相互交流信息。另外,还必须考虑不在学校的需要服务的对象。要利用简便、快捷的通信方式将这些人与服务中心联系起来,如手机通信、广播电视、网络等。而对于特殊群体,如福利院和少管所的儿童青少年,由于他们更有可能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所以要组织高水平的服务人员进行服务。另外还要积极地开展预防活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等工作。
上面主要为如何能让儿童青少年有最大的机会得到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一些建议,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服务中测评所需的工具,服务中采取的治疗方法,很多都是照搬其他国家的,并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这需要研究者研究适合我国的测评工具和治疗方法。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要掌握必须的知识。另外要加大本科教育工作,培养一批能胜任这方面工作的专业队伍。建立一支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专业队伍对于我国来说尤为重要。其他还包括服务培训、管理监督、资格认证、保险制度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积极地解决。
我国正处于社会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而且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数量巨大,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建立适合于我国实际情况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我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致谢:在此感谢导师黄希庭教授的悉心指导!
参考文献
1 Pumariega AJ,Winters NC,Huffine C.The evolution of systems of care for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Forty years of community child and adolescent mun Mental Health J,2003,39(5):399-425.
2 Evans ME.Integrating Nursing Care into Systems of Care for Children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J Child Adolesc Psychiatr Nurs,2006,19(2):62-68.
3 Friedman HS.主编.李维,张诗忠,编译.心理健康百科全书•社会问题卷.中文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41-345.
4 Trull TJ, Jerry Phares E.著.丛中,张伯全,主译.临床心理学-概念、方法和职业.第6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372-390.
5 Stroul BA,Friedman RM.Caring for S everely Emotionally Disturbed Children and Youth: Principles for A system of care.Children Today,1988,17(4):11-15.
6 Epstein MH,Nordness PD, Kutash K,et al. Assessing the wraparound process during family planning meetings.J Behav Health Serv Res,2003,30(3):352-362.
7 Myaard MJ,Crawford C,Jackson M,et al.Applying behavior analysis within the wraparound process: A multiple baseline research.J Emot Behav Disord,2000,8(4):216-229.
8 Alloy LB, Riskind JH, Manos MJ,著.汤震宇,邱鹤飞,杨茜译.变态心理学.第9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5-28.
9 Stroul BA, Friedman RM.A System of care for Severely Emotionally Disturbed Children&Youth.CASSP Tech. Assistance Center, Washington, DC ,1986.
10 Horwitz S,Hoagwood K.Children and Adolescents.Ment Health Serv Res,2002,4(4):239-243.
11 Themas JP,Ricardo BE,Angee TC,et al. Iproving Mental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School Psychol Q,2005,20(2):187-205.
12 Durlak JA,Well AM.Primary prevention mental health programs for children and asolescents: A metaanalytic review.Am J Comm Psychol,1997,25:115-152.
13 Friedman HS.主编.李维,张诗忠,编译.心理健康百科全书•健康理念卷.中文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61-277.
14 Hutchinson AB,Michael Foster E.TheEffect of Medicaid Managed Care on Mental Health Care for Childre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Mental Health Serv Res, 2003,5(1):39-54.
15 Michael FE,Stephens R,Krivelyova A,et al .Can system integration improve mental health outcome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Children Youth Serv Rev, 2007,29:1301-1319.
16 Rosenblatt A,Rosenblatt JA.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e for youth with severe emotional disturbance:is there agreement between popular outcome measures? J Behavl Health Serv Res, 2002,29(3):259-273.
17 Yanos PT,Garcia CI,Hansell S,et al.Managed Care and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Behavioral health:providerperceptions.Administr Policy Mental Health,2003,30(4):307-321.
18 Scheid TL.Managed care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J Health Soc Behav,2003,44(2):142-161.
19 Bickman L,Noser K,Summerfelt WT.Longterm effects of a system of care o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Behav Health Serv Res,1999,26(2):185-202.
20 Heflinger CA,Simpkins CG,Scholle SH,et al.Parent/Caregiver Satisfaction with Their Child's Medicaid Plan and Behavioral Health providers.Mental Health Serv Res,2004,6(1):23-32.
21 Bickman L,Andrade AR,Warren La mbert E.Dose Response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Services.Mental Health Serv Res, 2002,4(2):57-70.
22 Michael Foster E, JohnsonShelton D, Taylor TK.Am J Commun Psychol,2007,40(1-2):64-81.
23 Ybarra1 ML,Eaton WW.InternetBased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Mental Health Serv Res,2005,7(2):75-88.
24 Gould MS,Munfakh JL,Lubell K,et al.Seeking help from the internet during adolescence.J Am Acad ChildAdolesc Psychiatry,2002 ,41(10):1182-1189.
25 Ivanitskaya L,O'Boyle I.Health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Competencies of Information Age Students: Results From the Interactive Online Research Readiness SelfAssessment (RRSA).J Med Intern Res, 2006,8(2):2.
26 Stambaugh LF,Mustillo SA,Burns BJ,et al.Outcomes From Wraparound and Multisystemic Therapy in a Center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s systemofcare Demonstration Site.J Emot Behav Disord,2007,15(3):143-155.
27 Braithwaite K.Mending Our Broken Mental Health Systems.Am J Public Health,2006,96(10):1724.
28 Libby AM,Riggs PD.Integrated Substance Use and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for Adolescents: Aligning Organizational and Financial Incentives.J Child Adolesc Psychopharmacol,2005,15(5):826-834.
29 Gillam T.Creating Links Between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Adults and those for Children adolescents.Mental Health Rev,2004, 9(2):20-23.
30 赵静波,季建林.美国心理治疗和咨询的伦理学规范及其管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4):236-238.
31 杨凤池.关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中国全科医学,2002,5(11):849-850.
关键词:高中;青少年;心理危机;原因;表现;预警;干预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6 ― 0151 ― 03
随着教育、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丰富的物质资源、加快的生活节奏以及日益剧烈的社会竞争在给青少年的发展提供了更优质的保障之外,也不可避免地给青少年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随时随地会受到社会、家庭、同伴以及学校等产生的不利影响,使学生陷入危机。如何帮助青少年摆脱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减轻焦虑、抑郁等负向情绪的影响,避免自⒌榷裥韵窒蟮姆⑸,是当下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高中学生心理危机内涵
当下心理危机研究领域较少关注青春期阶段,边玉芳等人在《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将青少年心理危机定义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其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遭遇一些突发事件或一系列负性生活事件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原因是他们先前的资源和应对机制无法缓解这些事件对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这时,青少年需要求助他人的帮助才能使自己重新恢复心理平衡。同时,临床专家认为,青少年心理危机本质上是一系列心理问题的综合症状和前驱表现。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危机的处理能力水平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建立较为完善的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体系,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是当下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高中学生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一)青少年心理危机原因的研究
Hoff将认为心理危机源应当包括三种类型:境遇性危机源(地震、身体伤残、丧亲)、阶段转换危机(青春期、退休)和社会/文化危机源(网瘾、偏见、抢劫)。在此基础上,环境压力理论强调,常见负性生活事件也是重要的心理危机来源。诸多研究表明,生活事件同样能够引起生理、心理健康问题。此外,累计的日常琐事也会造成个体心理状态失衡。
万俊认为对于我国青少年来说,内心矛盾冲突所引发的挫折耐受力降低、过重的学业压力造成的心理机能改变以及负性生活事件带来的重大精神刺激都是较为常见的心理危机源。
蒋S、边玉芳在《青春期心理危机类型、危机特征及干预现状剖析》一书中,在浙江省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得出青少年心理危机产生的主要的原因是:人际关系(26.4%)、意外突发事故(21.6%)和学习压力(11.2%)。
王成果认为,青少年产生的心理危机的几种主要诱因为:1.生活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对现实生活失望,不能适应新环境等),2.人际交往障碍(被人误解、排斥,工作学习进展不理想),3.重大事件的影响(考成绩不理想、升学失败、失恋、父母争吵、离异)。
已有的研究表明,引发现下青少年心理危机的主要诱因主要集中于经常发生的生活事件,一种或几种生活事件的累积影响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向影响,个体心理水平的失衡。
(二)青少年心理危机表现的研究
当个体陷入心理危机时,其生理、心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衡。樊富珉教授认为,个体的心理危机一般会持续4-8周,集中体现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生理方面主要包括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失眠、食欲下降等;情绪与个体应激结果有密切联系,如焦虑、抑郁、沮丧、过分敏感等;在认知方面,陷入心理危机的个体往往会出现错误认知,对个体不能做出正确评价,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等;在饮食障碍、社交恐惧均是行为方面的表现形式。
王成果通过理论分析,认为青少年心理危机的表现主要为:一是缺乏自信、自卑,悲观、绝望;二是逃学、离家出走等不良行为;三是极度抑郁、孤僻和焦虑;四是对社会、他人等一切冷漠;五是遇到一些重大生活事件会出现自杀等极端行为。
边玉芳等人结合贝克抑郁问卷、抑郁体验问卷,编制了《青春期心理危机表现问卷》,通过问卷得出青少年心理危机的表现主要为各种负性情绪与行为、认知偏差、躯体和自残自杀等行为。
由此可见,当青少年处于心理危机时,其表现可以视为一系列心理问题的综合症状和前驱表现,预防及干预工作者可以通过青少年的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的变化对青少年是否处于心理危阶段进行甄别,从而进行下一步的观察和干预。
三、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的建议
(一)学校心理危机的预防
心理危机是指危机源所带来的挑战与伤害超出了人们有效应对的能力范围,从而打破人内心的平衡,从而产生内心的混乱和不安,所以提升学生的有效应对能力是学习心理危机工作的第一步。但目前学校心理危机工作主要集中于心理危机的事后干预,消除危机个体的当前症状,缺乏普适性和预防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所以学校心理危机工作的首要任务应该着眼于心理危机的预防。
有效的危机反应源自于充分的预防和准备。对于学生来讲,心理危机可分为两种,一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危机,二是无法预防的危机。对于前者我们要做的是提前做好预防,将危机源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并提升学生的应对能力,减少危机的发生。对于后者我们需要在平时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复原能力,减少危机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伍新春、林崇德等人认为,在灾后心理危机工作中,建立在预防机制中的努力是最有效的,在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危机更是如此。具体而言,学校的危机预防可以从普及型、目的性和针对性着手。
普及型的预防是指,要将所有学生纳入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形成一种健康、安全的学校氛围,进行安全教育,制度安全计划。
目的性的预防是指,有目的性的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传达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修正学生不良认知,为学生储备应对危机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处理危机的能力。同时任课教师也要掌握相关心理知识,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奖励或惩罚;在课堂上增加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讲授,端正学生对待考试成绩的认知;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减少误解和矛盾。从源头减少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
针对性的预防是指,对于正处于高危时期和负性生活事件中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关注,及时给予疏导和干预,防止此类学生出现心理失衡。
(二)学校心理危机的预警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危机的发生都是有征兆的,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征兆和表现进行识别和预测,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将心理危机对学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完善学生的个人信息及家长联系方式。通过定期心理健康水平的普查与排查,将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纳入心理危机预警库,作为并将普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所在班级班主任,着重观察预警对象的情绪、认知、行为等表现,及时给予干预。
2.建立朋辈预警制度
朋辈是与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联系最密切的群体。通过心理健康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危机的相关知识,建立心理危机上报网络,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同伴的心理问题并及时上报给班主任或心理教师。
3.确立预警时期
高中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是有生活事件引起,把握能够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时期,对重点对象重点观察,能够有效地及时发现预警对象。
重大考试和考试结果公布前后,应当注意观察是否有学生会因学业压力陷入心理危机,尤其是对自己要求严格、父母期望高和考试失败等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新生入学、开学时应当注重此时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是否对学生造成健康与适应造成影响,对住校、租房等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在重大的社会事件或灾难发生时,如地震、火灾、同校学生自杀等问题,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以防学生陷入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中。
4.明确危机高危对象
高中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是由明确的负性生活事件引起,故及时了解生活事件的发生,有利于预测高危学生。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不良的家庭环境及家长投入,不良的学校教育及学业压力、严重的人际关系和其他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引起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
首先,学校应当了解学生的大体家庭状况,对于单亲家庭、存在较多争执和暴力的家庭、家长性格偏执的家庭、管教放纵或过于严厉的家庭中的学生以及留守学生,都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
其次,经历考试失败的学生可能经历受惩罚、情绪低落进而与父母、教师和同伴引起争执、出现不良行为等一系列连锁性负性生活事件,所以在考试前应对学习压力大、自我要求严格的学生进行放松训练,在考试后对考试失败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以减少心理危机的产生。
再次,学生近期出现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可能是引发心理危机的原因,也可能是陷入心理危机的表现。人际关系问题涉及到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恋人关系等。学生发生人际关系问题时,其情绪、言语、行为都会有所表现。
最后,现在校园暴力、在校生自杀事件频发,亲友的患病、去世以及钱财等贵重物品的丢失都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建立班主任-心理教师心理危机预警体系
结合学校实际,将班主任纳入学校心理危机工作中。
心理教师帮助班主任了解心理危机相关知识,掌握预警和识别高危对象及危机对象的技能;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情况反馈给班主任,使班主任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观察学生。
班主任把握预警时期和预警对象,观察学生情绪及问题行为。利用家长会及家访,及时掌握学生家庭情况和亲子关系;随时与科任教师沟通,了解学生课堂表现;通过周围同学了解高危学生现状。将可能陷入心理危机的学生情况及时反馈给心理教师,及时采取干预。
(四)心理危机的干预
在对处于心理危机中的青少年进行干预时,应当遵循心理危机干预的一般过程,进行以下程序
1.确定及评估问题
在面对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求助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利用共情、理解、真诚、接纳等技术,确定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在评估学生问题时,要评估学生当前的生理、心理、心理社会状态,并通过评估学生的应对技巧,判断当下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在评估学生的应对技巧时,要掌握以下方面内容:
(1)先前学生是如何处理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的?
(2)学生是否已经使用惯常的应对方法?效果如何?
(2)学生是否有计划作出自杀、他杀等极端行为,或是否有进行极端行为的打算?
通过评估,形成一个全面的诊断,并且要评估W生所在的环境,确保学生的安全。
2.给予学生支持
干预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向学生传递干预教师是愿意给予其关心和帮助的人。在干预初期,干预教师不要针对学生的观点和行为作出任何评价,要以无条件的方式积极地接纳和理解学生的经历与想法。
3.提供可利用资源
学生大多都是因为惯常的应对方式不足以渡过当前危机而陷入心理失衡状态,故而此时的干预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意识到当前还有其他的应对方式或者可利用资源。
干预教师应当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帮其寻找最佳环境支持,让其分析有那些人在当下可以为自己提供帮助;为学生提供新的应对方式来尝试应对危机;修正学生的错误认知,用积极、客观的方式重新审视当前危机。
4.制定计划、治疗性干预
通过对于学生可利用的资源的分析,与学生一起制定干预计划。在学生参与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有信心自己能够顺利的度过危机,并在危机中获得成长。
在进行干预时,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心理危机性质以及惯常的应对机制,灵活性地采用各种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在治疗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当前的不良情绪,说明当危机出现时,被不良情绪困扰是正常现象;帮助学生客观地面对现实,使其分清幻想与事实,尽量减轻学生对他人的怨恨和职责。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问题 建议对策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开始从家庭迈向社会的转折时期,但同时也是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在我国13亿人口中,未成年人约有3.7亿。据统计,目前我国有3000多万心理有问题的少年,而且近几年内仍有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在我国经济物质文化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的现阶段,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当今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问题
学习困难、考试焦虑、厌学、逃学,甚至造成自杀或暴力事件问题。其中,厌学是目前青少年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学习压力大、目标不明确、物质生活优裕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行为的懒散甚至厌学。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考试焦虑是指青少年感受到来自考试的压力过大,考试时无法发挥正常水平,从而导致成绩不良,越是面对重要的考试,精神越高度紧张,由此而形成恶性循环,严重者甚至导致厌食、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等。
(二)情绪问题
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体发育较快,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在其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提高,渐渐感受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所寄予的期望,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感受到了以上种种所带来的压力。这些压力若不能得到很好的释放,就会由此而产生各类的情绪问题。青少年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有情绪不稳定、恐惧、抑郁、焦虑、愤怒、羞怯等。
(三)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并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在自我方面,善于正确地评价自己,并能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能够愉悦地接纳自己,并能及时地控制自己的一些消极的想法与行为。1、与教师的关系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更主要的是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向导者。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对向导功能忽视甚至无视。这一忽视或无视的直接表现就是对学生不理解、不信任、不尊重,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对抗等心理。2、同学间的关系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高中学校频繁的"动态管理",不时的调班分层,使学生原有的同学关系被破坏。这种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分班,导致了学生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不融洽,甚至紧张,最终发展到了孤独、焦虑、抑郁、偏执、敌对等不良心理。3、与父母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健康活泼,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相反,在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如若孩子的成绩或其他表现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轻者怒骂中者殴打,易造成孩子孤僻、专横和的性格。同时,单亲家庭在不断增加,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孩子带来诸多的心理伤害。诸如被抛弃感、愤怒感、敌视感,更多的是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消极厌世等。
(四)早恋
早恋是青春发育期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 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 中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对异性的好奇与向往, 男女生之间易产生朦胧的好感, 加上流行歌曲、言情小说、影视媒体的推波助澜, 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发育来说是种催熟剂, 再加上家长、教师过于严厉的批评和监督, 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 这更容易使学生走入早恋的误区。
(五)上网成瘾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上瘾证"已成为青少年新的心理健康问题。上网成瘾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有心理依赖,沉迷网络聊天、电子游戏,网恋,沉迷,虚拟婚姻和,模仿暴力,病理性赌博等。网络成瘾常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工作、人格等方面出现问题,而那些热衷于网络暴力游戏的青少年学生,则会因受到游戏的影响,而增加自身的暴力倾向和攻击,从而增加了他们发生自杀或走向犯罪道路的几率。
二、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其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家庭影响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人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文化素养、教育方式、健康状况、家庭气氛、经济状况和品德行为等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调查显示对孩子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第一,不完整与不和睦的家庭。第二,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如: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盲从型、严厉型等。第三。父母的过高期望。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学生身上,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焦虑、恐惧、甚至厌学。第四,家长自身不良的素质。有的家长自身的不良行为,往往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染上某些不良习气,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学校影响:学习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的结构、指导思想、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现行的中学教育结构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现象: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采取按文化课成绩分班、排名次、排考号、搞题海战术等有违反心理健康的教育手段、方法和措施。这种做法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并出现某些异常学习行为和习惯。
(三)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迁,生活节奏紧张而急促,青少年不得不面临着升学、社会适应等一系列地重大问题,从而导致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精神压力过大。除此以外,大众传媒电视、电子游戏和网络管理的不到位,众多的商家被利益所驱使,纵容、收留、诱导青少年学生,从而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学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及对策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青少年学生服务的工作力度,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能力建设,从而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健康的心理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确立积极的生活目标与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与个性。
(一)首先要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要保持良好心态,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榜样,树立家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培养青少年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根本上避免外在的、强制的、过度的教育,从而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二)其次要注重同伴之间的关系。青少年学生渴望同伴间的友情,这一时期的同伴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父母、教师的影响,要通过有效的外部干预和帮助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和良好的集体认同感。
关键词:体育活动,心理健康
0.前沿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不稳定时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且,学习负担的日益加重,父母对孩子们的过高期望,都让青少年学生身心疲惫,诸多的压力很容易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很多内外部因素都决定了心理健康应从青少年开始抓起。国内外众多专家已论证了体育活动有助于心理健康。但具体从各个体育活动情况等多角度进行研究的,可谓凤毛麟角。本文正是从这些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
1. 研究对象
浙江省杭州、丽水、嘉兴、舟山、温州、金华、绍兴、台州8个地区的青少年。
2. 研究方法
自制参与体育活动情况问卷。根据国内外通用的心理卫生调查问卷SCL-90量表,自制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自制调查问卷根据这10个因子共设35小题,评分均采用5级评分制,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对上述地区15所中学共发放问卷1000份(采用无记名问卷式调查),回收问卷942份,回收率为94.2%,其中有效问卷912份,有效率为97%。男445份,女467份。最后将数据用SPSS软件处理完成,P<0.05(*)为显著水平,P<0.01(**)为非常显著水平。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
3.结果与分析
3.1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SCL-90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见表1)。浙江省城市青少年SCL-90因子分均略高于国内常模。
3.2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统计与分析(见表2、3)。 根据表2、3显示,非常愿意和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青少年占到了总样本的一半以上,并且意愿强烈的相对因子分偏低。
3.3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统计与分析(见表4)。表4显示,参与球类运动的人数达到了60%以上,同时因子分也相对偏低。论文参考网。
4.结论与建议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各因子分略高于国内常模,说明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非常愿意参加的青少年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其他学生,差异显著。选择球类运动的青少年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6项因子上与其他选项有差异性,并且得分在全量表中最低,即选择球类运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最高。浙江省8个地区间,台州地区各因子得分最高,并且与嘉兴、金华、绍兴地区有显著差异。
基于以上结果,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端正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加强体育活动的意愿,对于不喜欢运动的学生来说,不能强制性地要他参与活动,而是要慢慢引导,那样体育活动不但不能增进心理健康,可能还会有反作用。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自觉、主动、非常愿意地去参加活动,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多组织学生参与球类项目等需要相互配合的体育活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城市青少年,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在处理很多事情上,都会强调自我,而会忽视与他人的合作。球类运动项目大多是两队间的对抗运动,需要同队人员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胜利。因此进行这类运动,有助于中学生的互相交流,增进人际关系。
其实,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据国家某心理研究机构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称,我国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日益增加,但却未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从对1100名初一到高三学生进行的调查测试中发现,患有人际关系不良、自卑、神经质、情绪忧郁、狐独等心理疾病及症状的学生最低达10%,最高达40%。中小学生出现上述多种心理问题,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重视不够。国家把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相比较而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还是不够。全社会比较关注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美德、遵纪守法、行为养成等教育,而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与指导往往未能真正关注,采取的措施也显得苍白无力,收效甚微;专门为中小学心理教育服务的机构数量太少,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传播的管理存在不少漏洞,黄赌毒依然在影响着中小学生。
2.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尽管教育部门出台了一些文件,要求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编写了教材,但基层学校由于缺乏专职心理教师,本应开设的心理健康课形同虚设。有的中小学受条件所限,没有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学生心理教育的活动也很少开展,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3.家庭教育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家庭、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业成绩,只满足于孩子吃好、营养跟上。现在大部分家长的普遍对孩子的心理状况缺乏了解,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对孩子更无从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指导。
4.学生自身缺乏正确的判断、抵御和调节能力。由于现在学校普遍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各种考试,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加之,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与指导不够科学规范,学生很难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各种现实的压力,遇到挫折、诱惑,无法面对、无法抵御,于是便出现多种心理问题。
对目前中小学生中出现的多种心理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学校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加强和改进。
1.要充分认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重要性。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包括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民族的未来。目前,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我们国家更应予以重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中小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确保中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
2.国家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方面予以重视。建议国家尽快研究制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划或纲要,在广泛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台相关教育指导及管理文件。设立国家、省、市级专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投入资金,增加专业人员,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与服务。与此同时,国家应采取措施,加大网络等媒体的管理力度,净化社会环境,严打黄赌毒,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3.教育部门及中小学应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坚决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切实重视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教育部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课程计划,尽快研制课程标准,修订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各中小学必须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尽快培训专职的心理教育师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要克服困难,在规模较大的中小学建立心理咨询室,向学生开放。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教育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培养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和抗挫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