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乡村文化的价值,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F327.9;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0-5049-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20.074
The Value Assessment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of Southern Jiangsu
WANG Zhi-min1,XIE Yuan-fang2
(1.Tourism Department of Zhenjiang College,Zhenjiang 212003,Jiangsu, China; 2. Jiangsu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13, China)
Abstract: The rapid urbanization, fierce social competition, rural culture gradually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Southern regions in Jiangsu province with its unique historical features and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rural and cultural tourism is developing rapidly. Both rural 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are inseparable. Tourism resources of Sunan rural culture should be mutually developed and utilized. The overall planning idea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local culture should be adhered to as the core region. Construction of rural and cultural tourism facility should be enhanced. Multi-leve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should be emphasized.
Key words: Southern region of Jiangsu; rural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value assessment; development
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人对静谧和谐的农村田园生活产生向往,乡村旅游随之产生。乡村旅游在提供自然景观享受的同时,能够提供一个集舒适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旅游产品,正好弥补了在繁华城市生活或者工作的人们的需求,因此能快速崛起。乡村旅游之所以能够发展如此迅速,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城市生活的;乡村旅游独有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乡土文化。世界旅游组织将文化旅游排在21世纪五大时尚旅游产品的第二位,仅次于海洋旅游,即可见文化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江苏省苏南地区的乡村旅游创造性地提出了农家乐、农业生态园等旅游模式,发展迅速。与此同时,苏南农村的外界环境和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原有模式下造成的环境污染正逐步减少,经济的生态化、科技化加强。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促进了苏南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断提升,但由于苏南乡村旅游缺乏总体规划,旅游特色不强的问题仍普遍存在。如何抓住国家加强新农村建设这一机遇,将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对苏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更好地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12]。
1 苏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
苏南是指江苏省南部的地区,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地,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组成部分,自古便有“鱼米之乡”和“人间天堂”的美名。苏南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别是水乡文化吸引着来自各地的人们,近年来,苏南地区加大对乡村旅游业尤其是挖掘水乡文化资源的投入,从建筑、饮食、文化、精神、制度等层面着手,展开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乡村旅游模式,给苏南地区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根据研究的需要,依据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同层次按照三分法进行划分,将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分成乡村物质文化、乡村制度文化和乡村精神文化三大类旅游资源。
1.1 乡村物质文化旅游资源
乡村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文化最直接的载体,表现在乡村的建筑、各种工艺、技术等一系列具有可视性、可触性的产品,如乡村田园景观、建筑特色、饮食文化、手工艺术品等。乡村田园景观中,苏南地处“长三角”的核心区域,介于长江与钱塘江之间,形成了大量的平原和洼地;苏南地区有一定的山丘地带,出现了大量的茶园、瓜果园和花卉园,形成了一种恬静而和谐的乡村韵律。在乡村建筑上,苏南乡村仍然保持着传统的雅致、清秀的风格,大多数依水而建,再加上青翠的树木林立两旁,村舍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苏南地区水产丰富,农作物品种繁多,其中以苏南船菜最具地方特色。就饮食文化而言,苏式糕点也非常出名,故有“春来酒酿饼;夏来薄荷糕;秋食酥皮月饼;冬则麻酥糖”之说。苏南地区的茶文化也极为讲究。如今乡村手工艺品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苏南地区的手工艺品种类繁多,技艺精湛,不胜枚举,代表性的就有苏州檀香扇、宜兴紫砂陶、无锡泥塑工艺品以及苏绣艺术品等。
1.2 乡村制度文化旅游资源
乡村地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民俗习惯和礼仪规范,这些传统的礼仪制度虽带有传统的封建色彩,但却也足以代表一个区域的特色,可以成为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如乡村权力制度、礼仪制度以及空间规划制度等都能体现一个区域特有的风采。为了加强地方凝聚力同时防御外敌,一般会建立地方性的制度规范和权力组织,游客通过对权力制度的感知,能够体会到乡村的凝聚力与亲和力,加强对现代社会制度的理解和认知。在苏南地区,礼仪文化也很受重视,每一种礼仪基本都有完整的程序和要求,如苏州旧式婚俗礼节就有“六礼”之说。在乡村空间规划布局上,每个地区也独具特色,苏南乡村大多为临水型,大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置身其中,处处可感受到乡村的和谐与宁静。
1.3 乡村精神文化旅游资源
乡村精神文化是其他乡村文化存在的支撑,是乡村居民价值观的体现,是一个群体性的情感反应,它通常通过乡村节日文化、乡村家庭生活、乡村艺术文化得以体现。乡村节日文化是苏南文化旅游资源中极具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苏南地区的春节、端午等节日的表现形式也极为丰富,端午龙舟竞赛等,节目丰富,受人欢迎。其他诸如祈求丰收和好运的传统习俗,至今仍在沿袭。乡村家庭文化生活作为一种个性文化,包括家庭的娶妻嫁女、一日三餐、相互关系等,在苏南乡村家庭组成趋向于小型化,在这种家庭模式中,游客能够感受到亲情的温馨以及家庭和睦的重要性[3]。苏南地区物产丰富,自古就养育了众多的文化艺术名人,江南四大才子、草圣张旭、民间音乐家阿炳等都出生在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古老的民间传说,传统的舞蹈杂技等,都能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2 苏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
在对苏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价值评估时,应遵循三个方面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即在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评估时要做到实事求是;系统性原则,即在进行评估时,要做到不重不漏,要综合考虑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自然、经济、社会影响;典型性原则,即在进行价值评估时,如果只考虑全面性原则会导致效率低下,因此评价时对某些特点应进行高度概括。在具体开展价值评估时,应从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两个方面展开。
文化价值是人们在感受乡村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在精神、心理方面产生的认知的提升和同感上的满足,包括观赏带来的愉悦感。令人拍案叫绝的剪纸艺术、惟妙惟肖的画像、玲珑剔透的石雕,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让人感受愉悦的作品,不仅表现在形式上,更在于其蕴含着人们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苏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无不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
对于苏南乡村文化的认知,更多集中在其文化价值方面,对于其经济价值的挖掘,是近些年来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的,主要反映在乡村旅游和旅游商品两个方面。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来游客;苏南地区的乡村旅游在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外商投资下发展迅猛。游客到乡村旅游,在游玩的同时也会购买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苏南地区的苏绣、紫砂壶等尤其受人喜爱。以位于张家港市南丰镇的永联农耕园为例,其年均接待游客18.5万人,2014年“五一”当日更是突破了万人大关。品种繁多的地方性特产也空前畅销,年销售收入可达17 200万元。原来的荒地现在成了旅游景区,带动农民就业的同时,也为当地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收益。可见,乡村文化资源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3 苏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苏南地区除了自身条件优越外,还由于其紧靠上海、南京这样的大城市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在某种程度上,乡村文化旅游又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比城市旅游更具吸引力。
3.1 苏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良好基础和优势
苏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较早,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较快,2013年全省30个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有13个在苏南,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绝大部分也集中在苏南。除了先发优势,苏南地区对旅游产品的定位也要高于其他地区,一些旅游景区在开办之初就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在旅游产品的策划中设计了一些游客可以亲身参与、亲自动手的项目,这些都得到了游客的高度评价。当地人们对苏南地区文化的认同也是其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早前无锡市提出要建立一个集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这些观点也都是建立在人们对苏南地区文化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庞大的农业从业人员也为苏南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基础,正是有了这些从业人员的努力和支持,苏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才得以不断开发和发展。
3.2 苏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乡村文化旅游主要包括文化观光型和文化体验型两种模式。文化观光型模式主要提供田园景观、手工艺产品、农产品等的观赏性活动,如观光园、民俗风情园等,这也是苏南地区在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前期开发的主要模式。苏州旺山建立了生态农庄,无锡雪浪山建立了生态景观园等观光休闲型农庄,但这些休闲农庄大多数还停留在“看”的层面,内容形式比较单调,对游客的吸引力也渐渐有所降低。文化体验型模式注重游客的亲身体验,主要有游客进入农家体验农家生活、亲手制作手工艺产品等,这种模式能给游客更高的客户体验和满足感,渐渐成为农村旅游的发展新趋向。在苏州镇湖旅游区,游客们可以亲自动手向当地人学习刺绣;在无锡太湖花卉园,可以体验插花、采茶制作等,这些活动集观光、体验于一体,参与性强,更能吸引游客。
3.3 苏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之处
近些年来,苏南地区旅游人数不断增加,旅游区的开发种类也越来越多,但由于缺乏系统性规划,文化产品的建设、观光层次的设计和产品的文化特征难以充分体现,大大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如一些景区虽已开发,但未结合自身的特殊历史背景,只是简单跟风设计,致使景区的同质性越来越严重。苏南地区的农业生态园虽受人欢迎渐成特色,但由于在同一城市中项目重复建设,以至于客流量被大量分散,各景区的联合效应被削弱。
苏南乡村文化旅游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还表现为文化深层次挖掘不够,经营方式较为粗放。苏南地区的先辈们创造了一系列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大量的古迹,这无疑是当地的一笔无法替代的巨大财富,但就目前的发展来看,苏南地区历史文化的发掘力度还远远不够。这与当地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粗放式的经营方式有一定的联系,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过度重视规模化,缺乏对质量的重视,一味地追求发展速度,必然会忽视对文化的深层次挖掘。
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缺乏,对乡村旅游认识存在误区也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一大不足之处。一些乡村旅游区大肆置办娱乐设施,修建现代星级宾馆,使当地居民的私人生活空间缩小,生产和生活秩序受到影响;另有部分乡村居民为提高生活水平将特色化的传统民居改建成华丽洋房,使乡村特色逐渐消弭。旅游服务中,由于许多从业人员为当地居民,未经过专门的培训,在与游客相处方式上、语言交谈上主要以当地的习俗为主而忽略了不同地区人们的习俗差异,与游客的心理预期存在一定差距。这种情况破坏了乡村整体形象,降低了乡村景观美学价值和外部吸引力,对农村旅游的长期发展不利。
4 苏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随着乡村文化在旅游中的运用越来越多,各种问题也日渐显现,在苏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遵循系统规划和地域特色相结合的要求。苏南乡村文化旅游极具发展潜力,应通过确立优势互补、整体推进的规划思想,坚持以“地域乡土文化”为核心,加强乡村文化旅游设施建设等措施来加强苏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4.1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在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时首先要把握系统规划的原则,也就是在进行旅游景区规划时要有一个宏观的指导,保证各个景区服从系统的整体性规划要求,各个景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能够协调动作。在进行系统性规划时,要考虑到乡村文化与生态协调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给乡村生活带来一些影响,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活的相互影响,发挥乡村旅游带给乡村生活的积极作用。在进行系统性规划时,必须结合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情况,减少对乡村固有特点的破坏,更好地将情与景相结合,发挥地域文化特色[4]。另外,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最大程度地争取乡村居民的支持,并对其进行培训,让乡村文化旅游也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同时,让当地居民参与到乡村文化旅游的建设中,以建设出更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区。
4.2 苏南乡村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潜力分析
从旅游资源角度进行分析,以苏锡常三市为例,当地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资金投入也很充裕,这些都为苏南乡村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其次,从发展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分析,乡村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建立在人们对城市生活方式日渐厌倦,渴望寻求新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因此,乡村文化旅游最有可能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苏南地区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稍加深入挖掘,再加以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来提升当地旅游的吸引力,必然会使苏南乡村旅游文化蓬勃发展。
4.3 优化苏南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基本对策
4.3.1 确立优势互补、整体推进的规划思想 苏南地区经济发达,但各地乡村旅游无统一管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布局和整体规划,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导致投资项目存在跟风效应,各地景区设计相似性高。应通过打破地域限制,注重区域产品整合,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加强统一规划,实现整体有序发展。
4.3.2 以“地域乡土文化”为核心来开发乡村文化旅游资源 在进行文化旅游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时,应考虑到乡村文化的地域性,培育核心乡村旅游主题项目,开发衍生旅游产品,营造景区大环境,提高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层次,对于各地不同的名人风格要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区。苏南地区既能培养出全国富商,也能诞生举世文豪,苏南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中如果能够将这两种“冰”与“火”的特征结合起来,则能开发出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给游客一个全新的感受。
4.3.3 加强乡村文化旅游设施建设 人们在感受乡村文化,感受当地特色风俗的同时,也需要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因此在开发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时还要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重点建设好生态旅游停车场、大型游客中心、生态游步道、生态旅游厕所等。在保证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但并不是要求进行原始化建设,而是应考虑到游客的不同需求,建设游客满意的文化景区,提高游客的满意率和返游率。乡村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乡村在发展中切不可盲目模仿大城市而丢弃自身的原有特征,在文化旅游设施建设中要做到乡村化与城镇化相结合。
4.3.4 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时要坚持多层次性综合开发 在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一方面要坚持市场导向的作用,开发出具有乡村文化内涵的、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通过有效探索商业模式,多渠道、广角度推介旅游市场,实现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双赢;另一方面要注重乡村文化的多层次综合开发,加强客户满意程度[5]。如乡村文化中农家菜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但在开发农家菜时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人们口味上的区别,有所保留,有所创新,在保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满足现代人的饮食需求。在旅游商品方面,要注重当地工艺品的开发,在传统服饰的制作上可以让游客参与到创作过程中,在乡村制度方面要加强与游客的沟通,制定便于与游客交流的制度,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关于当地特色节庆也可以发展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活动项目并加强宣传工作,吸引各地游客,提升当地经济和社会效益。
4.3.5 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基层工作者很多都是由农民组成,他们在与游客的交流方式上还存有不足。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尽可能地减少服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才能进一步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对于那些负责景区规划的管理人员,则可以通过研学合作的方式,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为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保障。
5 结语
乡村文化作为吸引广大国内外旅游者的珍贵旅游资源,值得大力开发。在保持乡村旅游资源乡村特性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性规划和深层次开发,构建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的互动机制,倡导当地全民参与,充分发挥当地旅游组织的积极作用。在保护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种类丰富的乡村文化旅游模式,促进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湘辉,刘凌凌.浅议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良性互动[J].价格月刊,2008(12):48-50.
[2] 李 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郑州为例[D].河南开封:河南大学,2013.
[3] 邓燕萍,刘克纾.乡村文化意境与乡村旅游产品营销[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85-87.
关键词:传统村庄;建筑;传统民居;文化;南宁
1 前言
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人类建筑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们,都会尽量利用本地的天然建筑材料,创造出适应本地自然条件的建筑形式。同时,建筑也包含着历史进程中的文化积累,在它的形式中,总是体现出某个时代的思想潮流和审美观念的影响。于是,建筑(特别是民居建筑)成了一种带着地区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文化景观。
南宁市六县六区内目前保留了壮、汉、苗、瑶、侗、仫佬族等种类丰富的各族民居。这些丰富的民居建筑共同构成了南宁市传统民居建筑的整体,集中反映了其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类型。南宁传统村庄不仅见证了南宁市在不同年代的发展痕迹,也见证了南宁乃至广西大部分城镇发展的痕迹,从中可以了解不同地域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宗族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制度、、匠作文化等意识形态,同时也能了解当地特有的民族风情或居者的情趣。
2 天人合一的空间意识
2.1规划布局与环境融为一体
南宁的传统村庄素以山水竞秀而称奇。村庄的环境布局除了有较好的植被环境外,还与村庄地形、水文、土壤、朝向有较好的融合,大多具有枕山面水、坐北朝南的“风水”特征,而民居建筑也均有开窗见山,槛外是水,家家户户山水相伴的典型生态特征。另外,南宁自古就是以农耕稻作文明的社会,自然会选择在能够种植作物的地方生产和生活,因此也形成了山包村、村包田、田包水的用地布局模式(如表1所示)。
具有枕山面水、坐北朝南、土层深厚、植被茂盛等特点的村庄有着显著的生态学价值:枕山,既可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又可避免洪涝之灾,还能借助地势作用获得开阔的视野;面水,既有利于生产、生活、灌溉、养殖甚至行船,又可迎纳夏日掠过水面的爽爽凉风,调节村落小气候;坐北朝南,既有利于村庄民居获得良好的日照,又有利于南坡作物的生长,深厚的土层,有利于耕作和植物生长;良好的植被,既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有利于调节小气候和丰富村落景观,还能为村民生活提供必要的薪柴。总之,南宁传统村庄的选址基本遵循了风水理念,空间布局也达到了与山水环境相得益彰的和谐共生法则。
2.2村庄随地形灵活布置
南宁的先人在村庄建设时十分重视审查地理形势,善于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安排村庄的格局。山地村庄受环境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两种布局格式:一种是村庄沿等高线的变化呈内凹的弯曲形式,多位于山坳,具有向心、内聚的感觉,可借助山势作屏障获得更多的安全感;一种是村庄沿等高线呈外凸的弯曲形式,多位于山脊,具有离心、发散的视野开阔感觉。水乡村庄形态基本上取决于河道的走向、形状和宽窄变化,随弯就曲,遇水搭桥,表现出丰富的景观效果和生动的环境意象。平地村庄受自然地势的制约较少,表现出比较规整方正的布局,出现了界墙、街道、店铺、院落等。因而独特的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空间布局,形成形式多样、灵活自由的村落景观意象。
3 淡于宗教的人本思想
人本思想是与神本思想相对而言的,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看待和思考一切问题。崇理的儒家精神塑造了中国人偏于宁静、安详、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与心理气质,表现在建筑上则是建筑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和现世性。一般而言,不同民族由于历史文化、和地域特点因素的不同,其村庄和建筑的布局与形态也会有所差异。
南宁市的传统村庄居住有壮、苗、瑶、侗、仫佬、毛南族等民族,主要为壮族。但是,大部分地区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大,民居建筑形式和类型大都打上了汉族的烙印。当然,也存在一些具有与当地自然特点与人文风俗相对应的建筑空间形式。这种建筑中有些为少数民族当地土生土长的建筑形式,如干阑建筑形式;有些是少数民族建筑与汉族建筑特色相互融合而成的建筑形式,如厅井式院落,这种院落的形成就是人们为了适应南方夏热多雨的气候特征而所作的改变,这种改变体现了人们享受生活的现实情怀,弥漫这浓厚的人本主义精神。
历史上的民族迁徙与耕作方式也是影响南宁传统村庄分布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种迁徙和耕作同样也是以人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汉族自秦始皇统一岭南后,由于屯兵与巩固政权的需要,通常耕种平原地带的肥沃良田;壮族是南宁的土著民族,也是南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历史上曾经实行土司制度,他们也大多耕种山下肥沃的良田;而苗、瑶、侗等其他少数民族则大多迁至大山区开挖梯田而耕种。因此,形成了“高山瑶,半山苗,汉人住平地,壮侗住山槽”的格局。
4 凸显等级的礼乐精神
儒家的礼乐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调孝悌是礼乐的基础,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为之有也” (《论语》),所以直接肯定君臣之道外,更把它的理论触角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关系中去,强调父子、兄弟、夫妇、男女、长幼的尊卑秩序,对于中国的住宅有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大都以血缘为基础,因此,村落便成为以血缘为基础聚族而居的空间组织。在南宁传统村庄中,最重要的宗族建筑是宗祠,因此,村庄空间多表现为以宗祠为几何中心或“心理场”中心展开布局。宗祠成为村落景观的焦点和醒目标志。
强烈的宗族观念使以家族的宗祠以及宗祠周边广场、戏台、学堂等为核心,宗祠及其周边区域成为南宁传统村庄社会、生活的中心,也是村庄布局的核心,形成了内聚向心的布局模式。另外,在一些具有较大宗族体系的村庄内,宗族选择居住的首要条件是居住地要有足够的空间,虽然风水说已经深入人心,但作为家族发展的空间大小却是放在首位的。所以,比较大的宗族体系多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宽阔地进行定居,而较小的宗族或分散的住户多布置在山谷或者山坡区域。
5 兼容并蓄的包容观念
5.1多元文化共融的聚居形态
南宁地区既延续着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和家族关系,又受到移民文化带来的影响,同时还保留着少数民族的若干文化印记。土著民族是留下古代文化遗址的古骆越、西瓯人的后代;移民大致由军事政治型和经济型移民为主。这种复合的文化形态必然产生独特的聚居形态,使南宁地区在村庄形态的总体构成上表达出多层次的社会文化涵义。
5.1.1依山而建的壮族干阑建筑
壮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干阑建筑。壮族先民为适应炎热多雨、地面潮湿、瘴气浓重、猛兽横行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创建了干阑建筑。壮族干阑多选择建在依山傍水近田的缓坡或台地上,并连片建成村落,聚族而居,形成了奇特的聚落景观。
5.1.2建干平地的中原厅井式院落
以中原建筑为代表的传统民居建筑,起源于华北、华中平原地区。中原建筑集中体现汉民族的儒教文化以及封建宗法制度精华,产生出一系列诸如宫殿、寺庙、陵墓、园林、衙署、楼阁、民居等种类繁多的建筑类型。中原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传人广西后,为了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院落形式从四合院逐渐演变成厅井式院落,如图2所示。
5.1.3商住一体的岭南骑楼
岭南文化的传播也是通过人口迁移实现的,其代表建筑是骑楼。广东商人将岭南文化传播至广西,使桂东南地区的语言、风俗都接近广东,“粤化”成为这一地区的主流,岭南文化成为桂南经济发达地区的主流文化。粤商大规模入桂,使城镇和圩市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商业系统。固定的商铺出现并交错连成街市,使城镇向商业型转变。
5.1.4欧亚混杂的南洋风格建筑
南洋文化首先影响的是广东省,然后伴随着岭南文化的传人而开始影响广西,以毗邻的地利之便和水运的通畅进入而且影响南宁,从而使今南宁市都受到南洋文化的影响。南洋建筑风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式殖民地风格建筑与岭南骑楼建筑的融合,它是欧亚混杂的“南洋”文化的重要表现,建筑学上称为“南洋风格建筑”。
5.2丰富的装饰文化
南宁传统民居鲜明的民族特点、浓厚的地域特色、优美的建筑装饰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融合了雕刻、绘画等技艺,融合了历史、诗歌、文学诸方面内容,使得建筑的总体风格与自然、人文和社会达到和谐。同时,民居、山、水、竹、石、舟渡等互相映衬,就像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体现了人们对祥和、安定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和品位。
关键词:多元化;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文化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0-0008-04
2001年,我国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改必须从深层的文化层面对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文化进行重塑,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整体、持续、有效地推进。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是一个多元文化汇集的场所,其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就在于民族文化、农村文化、贫困地区文化等地方文化与国家主流文化――汉文化和世界普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在这样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的基础教育课程也应当紧跟时代的潮流,借鉴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的先进理念,实现课程目标文化、课程内容文化、课程实施文化和课程评价文化的多元化。
一、课程目标文化多元化
课程目标在教育目标的四级体系中位于第三级,主要指各科类、各学科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文化反映了课程在选择或建构文化的过程中的价值取向。适应21世纪的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新课程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体系,其本身就体现着多元的思想;而在三维课程目标的内部,也应当在微观的层面上体现出多元的思想。
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多元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要求是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知识方面,其具体内容《纲要》中并未明确提及;而在能力方面,则具体包括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宏观上看,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文化背景构成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民族文化,二是国家主流文化,三是世界各国的文化。从这三个层面,我们总结了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知识与技能的三个独特目标:①掌握各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知识,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和谐共生的能力;②掌握国家主流文化――汉文化的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地适应主流文化的能力;③掌握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知识,培养学生批判地理解与欣赏异文化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多元化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1]。这是从过程与方法的维度对新课程的课程目标文化做出了描述:由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由死记硬背转变为探究学习、由机械训练转变为体验学习。我们认为,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除了要遵循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外,还应当突出地方特色,重点推行合作学习和体验学习,以适应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特殊的多元文化背景。
合作学习一般都会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具体步骤是: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小组的分配,小组内的互动、组间互动和师生互动,总结与反馈。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的分配,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通过将不同性格特征、不同行为风格和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保证每个小组各方面的情况相当,减小各个小组之间的差距。体验学习是一个从直接经验中获取知识与技能、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学习者亲身经历、体验某一学习情境,在这一情境中自主地反思客体、反思自我,进而把握事物与自身的关系,感受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多元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心理学上是三个相互关联、逐步内化的概念: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新精神,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对于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来说,他们所接触的多元文化,依据文化的内化程度可以分为自身文化和异文化两类。对这两种文化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情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这两种文化,进而形成怎样的文化价值观,这是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目标文化重建的核心所在。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形成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二是形成对异文化理解和尊重、包容和接纳的态度,树立开放的全球意识和世界公民意识。
二、课程内容文化多元化
课程内容在我国指各门学科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2]。这一定义明确了课程内容的研究范围,包括对各门学科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的选择――课程内容的构成,以及对这些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的处理方式――课程内容的组织。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文化的重建,应当实现课程内容构成和课程内容组织的多元化,体现出地方文化的特色。
1.课程内容构成的多元化
课程内容的构成从本质上说就是课程内容中包含了哪些文化。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在课程内容构成方面应该提倡多元化,将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国家主流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共同纳入课程体系中,实现课程“文化选择”的多元化。由于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对基础教育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时,除基础性、科学性、可教性、可学性等基本要求以外,还应当遵循以下的特殊原则:首先是价值性,即选择人类文化中最有助于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形成跨文化交流的知识经验进入课程,以帮助他们应对现实社会与未来社会的挑战;二是开放性,即课程内容应呈现各种不同的文化,让学生从狭隘的文化视野中解放出来,以开放的胸怀去欣赏和接纳不同的文化;三是适应性,即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贴近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文化背景,符合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经验、兴趣和需求;四是公正性,即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力求科学、客观、合理,使所呈现的各种文化都保持其真实的面目,避免对异文化的偏见和歧视。
2.课程内容组织的多元化
在依据课程目标选择好课程内容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组织这些课程内容,使之成为一个合理有序的知识体系以利于学生的学习。课程内容的组织必须处理好三对矛盾:垂直组织(课程内容逐步加深的表达次序)和水平组织(不同学科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的关系,逻辑顺序(依据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组织课程内容)和心理顺序(依据学生心智发展的程度组织课程内容)的关系,直线式(把一门课程的内容以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方式进行排列)和螺旋式(把一门课程的内容以逐步扩展、螺旋上升、回环反复的方式进行排列)的关系。综合考虑这三对课程内容组织中的矛盾,结合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所处的特殊文化背景,我们提出了三种课程内容组织的方式作为参考。
(1)直线推进式。直线推进是一种最简单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即将经过选择的课程内容依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依次排列,形成一个逐级推进的直线序列。
(2)核心辐射式。核心辐射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就是将课程内容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核心的主题,其余的文化知识都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即由核心主题向外辐射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3)立体整合式。立体整合的课程组织方式是在核心辐射式的基础上,将各个知识单元依照一定的逻辑整合起来,形成一座立体的“知识大厦”,大厦中的各个单元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错综复杂却又井然有序。
三、课程实施文化多元化
新的课程设计出来之后,必须付诸实施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关于课程实施的含义,目前在课程研究中比较流行的有两种观点:一是变革理论,认为课程实施是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因而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了课程实施中发生变革的程度和影响变革的因素上;二是持“大课程”观,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们认为课程实施就是教学,教学包含了课程实施的全部。无论哪种观点,我们都不能否认,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镜式的反映,变革和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实施者的课程理念和工作风格――这就是所谓的课程实施文化。
1.变革模式的多元化――合作的课程变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课程变革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课程变革涉及了多方面的因素,不仅包括了新课程的设计者、决策者,还包括了课程变革的执行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而在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所进行的课程变革,受民族文化、农村文化和贫困文化的影响,其过程更比一般地区复杂得多,这就需要课程变革兼取众家之长,以更为综合的方式――合作的方式来实施。这种合作的课程变革是一种策略,以寻求教育系统之内以及教育系统和其他社会部门之间的全面合作。
传统的课程变革是一个由外部专家(主要指课程专家和教育行政人员)规定,然后传递给教师,再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一种方式。显然,在这样的变革系统中,相关因素之间呈现出的是一种单向度的线性关系。课程成为了外在于课程变革体系的附属品。而在合作的课程变革中,没有人掌握标准答案,也没有人是绝对的权威,每个人都可以从各自的立场和角度贡献自己的意见。这意味着合作的课程变革不仅需要外部专家的领导,更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参与,形成一个以课程为核心的相互关联的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课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交往互动的,外部专家和家长作为课程变革的合作伙伴,也共同促进着课程品质的提升。
2.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多语多文型“双语教学”
多元文化思想要求平等地对待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要实现这样一种“平等”,就必须实施双语教学。可以这样说,未来的学校课程将会是多元文化课程,而双语教学,无疑是未来国际社会多元文化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受到了来自国际的多元文化的挑战,于是,在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双语教学中渗透国际语言――英语,发展民、汉、英的多语多文型“双语教学”就成为了新课程在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推行的当务之急。
“多语多文”中的“语”即语言,是人们以语音为基础的交际工具;“文”即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在我国的民族教育学中,双语教学是指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汉族语言文字相结合来实施的一种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而在我国的大部分城镇学校,双语教学中的“双语”一般指汉语和英语。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也应当顺应这一多元文化交融时展趋势,将英语这一国际语言纳入双语教学的体系中,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多语多文型“双语教学”的策略,使双语教学由传统的双语双文逐渐走向多语多文――民族语言文字、汉族语言文字和英语言文字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四、课程评价文化多元化
毫无疑问,课程是文化关涉的;课程评价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自然也会涉及文化,课程评价文化体现了对课程的批判和反思中的价值取向。通过课程评价,人们可以揭示课程的实施效果和文化价值,为课程进一步的调整与改进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课程评价是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基本要素构成的,要重建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评价文化,就必须从这几个要素入手,实现课程评价主体、课程评价方式、课程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课程评价的客体是既定的,本文主要涉及的是教师、学生、学校、教材这四个评价客体)。
1.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主体是评价活动中人的因素,在课程评价活动中,进行评价的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团体称为课程评价的主体。课程评价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评价技术与方法,评价的整个过程都渗透了评价主体的情感和价值观。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评价主体有着不同的社会需求,他们在考察评价对象时往往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单一的课程评价主体会导致课程评价的单一文化取向,既不利于课程评价的客观与公平,也不利于课程评价的民主化。在多元文化结构的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我们应当倡导多元的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主体,鼓励学生、教师、教育行政人员、课程专家和家长以适当的形式参与到课程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课程评价体系。
2.课程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课程评价注重的是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即终结性评价。由于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即课程的各个要素总是变化发展的,因而,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是不能反映出评价对象发展变化的过程的。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更是有其独特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进行评价时,首先进行诊断性评价,对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整体概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便进行后续的正式评价;然后再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对各个课程要素进行全面的评价,随时发现课程进程中的各种问题,随时加以纠正和改进,这就是形成性评价;最后就是对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各方面达成目标的程度作一个终结性评价,了解新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程度。只有将这三种课程评价方式结合使用,才能准确、公正地对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做出评价,保证评价结果的效度和信度。
3.课程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课程评价中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标准,标准是对课程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尺度和界限。课程标准是课程评价方案中的核心部分,反映着人们对课程的价值认识,对被评价者具有指向和引导的作用。因而,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要想培养出多元的人才,就必须制定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标准,引导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生逐步接近多元文化的要求。具体说来,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学校评价标准应包括学校的发展目标、学校的发展能力、学校发展的自我保障机制和学校的发展成效四个方面;教材评价应侧重其适应性标准;对教师应从专业情意(专业道德和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而学生评价则应当参照多元化的课程目标来制定标准。总之,只有实现课程评价标准的多维度、多视角,才能促进课程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中国教育报(网络版),2001-7-27.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6.
Diversity and Rural Basic Education Culture in Poor Ethnic Region
JIANG Shi-hui & TANG Ying-y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关键词】 乡村生态;古村落;美学价值
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是乡村生态的主要内容。在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几十年里,乡村生态收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因为缺少生态保护意识和美学观念,再加上对乡村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强烈需求,给乡村生态的原生态资源和美学价值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将从美学角度对乡村生态村落展开以下三方面讨论。
1 乡村生态的美学价值
我国正在将传统的农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建设,以配合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脚步。许多乡村在多种文明互相影响的发展中,盲目的寻找乡村生产效益和生存物质保障,早已将乡村的生态文明抛到了九霄云外,有的更是彻底失去了意识观念。因此,对传统文明和美学价值观的拯救教育是刻不容缓的。海德格尔说过:“拯救地球不是指无尽地开发利用自然甚至导致自然枯竭;拯救地球也不是要征服地球,让它从属于人类,那离掠夺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目的,找对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10 月颁布的,其中明确指出:要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了强调。我国分布比较广的乡村拥有不少这样的“遗产”。这些“遗产”有的因为被破坏不再像从前那阳光才美丽,但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美学价值不会因外形的改变而褪色。可是很多地方视其为用之不竭的“招财树”来实现他们的经济目标,歪曲了它们的美学内涵,不分主次的把古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及美学价值当成发展经济的工具,导致现在古城、古庙、古道。古建筑失“古”,毫无计划的在其领域胡乱建造,代替了原始的自然人文风景,如此不尊重美学原则和历史财富,只会使珍贵的“原生态”美学韵味离我们越来越远。
就美学角度来说,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传承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和随性的人文自然遗产,是生态美学的历史财富,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有效结合,也是他们的美学价值所在。对于建筑群、石雕和碑刻、铭文、洞窟等文化遗产,它们所代表的是一些特殊文化和典型的艺术风格,不管是民族的、宗教的、经济的还是政治的,所表征的都是真、善、美的结合——丰厚的历史财富,多元的文化底蕴,多彩的美学韵味三者的统一。
2 作为文化遗产的古村落的美学价值
古村落成为特殊文化遗产的依据是其艺术价值、科学及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而中国现虽然遗留下来为数不少的“古村落”,但够得上“世界文化遗产”的却屈指可数,因此无比珍贵。古村落的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可是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却不被重视。所以,必须加强政府、村民和游客的美学意识和古文化保护教育,让人们清楚古村落真正美在哪儿,美在保留历史文化景观的生态文明,让他们知道古村落在迎合现代化脚步的同时不能失去自己的“原生态”魅力,它们作为经历数百上千年风霜洗礼还能完好保存下来的遗产,是极其宝贵的历史文明标志,是真正的“古”乡村,也是我们厌倦了忙碌的都市生活后的“归田园居”。j很多古村落都是在山青水秀的地方,建筑风格与格局布置都充满了民族宗教等文化特色,地方色彩极为浓厚,其古老、朴素又不失端庄的外形诠释了特色鲜明、传统优良的中国人文艺术,是人文美、自然美和古建筑美的有机结合,其丰厚独特的美学价值由此而产生。而人类行为同古村落历史文明、整个自然情况的一致性、融洽度是乡村景观理主要定位古村落美感价值的依据。古村落是一种乡村生态,是汲取历史文明的养分产生的生态文明。如果让其脱离古老的几时文明内涵,它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之说。
再从发展旅游业来看古村落。开发商通过各种途径利用一些乱七八糟的宣传广告吸引游客,他们把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根本不理会这种没有远见的不合理行为对古村落"原生态"文化、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巨大负面影响。他们不顾及古村落本身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只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更有甚者打着开发旅游业的旗号对古村落进行装饰、甚至改造,让其原本独特的风格换上了"新装",一步步走向都市化。照这种趋势发展,古村落彻底失去"古"的本质和独有的"美感"必然会是"指日可待。“美学价值”是古村落作为“遗产”的原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价值因素,其他依附于其的因素如果脱离了它,也将不复存在。同时古村落也失去了成为自然文化遗产的资格,再说其作为可持续资源造福旅游业更是无稽之谈了。
纵观全局,政府应该积极指引、适当推动古村落旅游业的发展,保证古村落的"原生态美"不受威胁的同时,加强对村民在生态保护和美学认知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规范各种旅游广告手段,借助其宣传推广对古村落的生态保护观念和观念,不止局限于利用其古典魅力招揽吸引游客。
3 乡村自然生态的美学价值
乡村自然生态是生物种群和环境之间的系统关系形态,它包括地形、土壤、植被、湖河、气候、动物等,它是经过历史长河积淀的发展结果,是人类尊重自然、使用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历史结果。这些构成乡村自然生态分子的客观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自身形态和对人类感性心理的作用是乡村自然生态美的主要来源。
现代景观理论认为的乡村自然形态美是“真”,是说乡村自然生态的“原态”也是指人类对其符合美学法则的改善。前文提到美学真善美的结合,乡村自然生态的“善”又是什么?是资源永续发展的理念及实现,是对乡村自然生态的理智利用和保护,是它包含的人文历史的宝贵文明财富,宏观的说也是它所蕴含的“社会、生态、经济价值”。在这么多“善”的组成形式中,“永续发展思想”是乡村自然生态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善”的最高境界。
人类有节制的利用、改造产生的“人造自然”和“原生态”美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乡村自然生态独有的魅力和风格。园林、养殖场、人工湖、梯田、公路、景观建筑等后来人工建造的内容就是“人造自然”;而“原生态”是指自然形成的江河湖海、山间绿地、野生动植物等自然景观,它是“真”维意义的美——人们从外形、纹路、气候、自然环境、人文特色等自然形态获取的愉官感受,同时刺激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伟大方针。感官的舒适只是美感的表面体现,后者才是对美感更深层次的诠释,人类通过对大自然的崇尚和热爱会明白人与自然是无法分割的整体,是一个相互依赖,彼此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由此可见,原生态的“美”不单单是科学价值体系的体现,同时也是感性意义上的美学价值,是乡村自然生态的至真唯美。“人造自然”体现的是“真善”统一的美学,也就是人类以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对自然生态理智的进行构建、合理利用,在发展的同时确保其真美性不受破坏的结合。
事实上,在人类不断发展的近几十年,人们对自然资源更多的是无穷无尽的索取和享受,相比下,为其采取和投入的保护措施是少之又少,使得人与自然之间原本统一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远,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生命在大自然中演变进化的艰辛历程。“基本的生存无法保障,强烈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意识观念极度欠缺的时候,让人们自觉地尊重自然锅炉,保护自然生态是相当有难度的。海德格尔曾说:“人类的蛮干变成了灾难。这种灾难暂时会以征服自然、科技进步的面目出现,但这种‘征服’只是一厢情愿的事。” 这验证了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乡村自然生态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原生态环境也被严重污染,这些都是“人造自然”没有节制带来的恶果,这会导致乡村自然生态的永续性成为空想,使古村落只能在“供不应求”的严峻形势下面临危机。所以,政府为了控制和规范人们乡村自然生态的不合理利用,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颁布了保护法律,这为乡村自然生态在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和可靠的保障。
结束语
概括全文,乡村自然生态的真善必须并存,如果其“善”被恶化就会失“真”,倘若其“真”遭到损坏就是伪“善”,两者若同时失去其就无“美”可言。所以说乡村生态发展不能脱离“美学”。只有在实际中普及永续性发展观的教育,将乡村自然生态的真善美巧妙统一,乡村生态才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体现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2008(6)
[2] 程相占.美国生态美学的思想基础与理论进展[J].文学评论,2009(9)
[3] 周志仪,姜婉平. 从小城镇规划看乡村生态美学[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产业化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顺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而提出的重要战略,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继承和发展传统乡村文化,将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
中国乡村文化发源于传统农耕社会,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认为:中国社会是乡村性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乡土社会的特征就是经济活动附着在土地上,形成一个超级稳定的乡土社会结构。乡村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其传承发展主要凭借着乡村社会的世代相袭。我国乡村社会目前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城镇化正在加速前进的过程中。城镇化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但城镇化也同时缩小和破坏了中国乡村的整体规模。作为乡村文化的载体,乡村文化的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制约。市场化对乡村的改造和乡村文化的侵蚀显示出城镇化对乡村社会的巨大冲击。乡村文化与其传统生活方式是不可分割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乡村文化产生流变的根源。随着乡村形态的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村落相对封闭性状态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承载的传统乡村文化也在逐渐消亡。城镇化快速发展使中国乡村文化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与文化生态环境,大量乡镇和村庄开始衰败消失,城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流行蔓延侵蚀着乡村文化的价值内涵,最终导致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全面萎缩。城市文化在不断消解着乡村文化的内在价值,影响着乡村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改革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破坏了乡村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首次提出“二元经济结构”这一概念,“二元经济结构”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则是相当稳定和界限非常清晰的城乡社会格局。在“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乡村和城市之间处于一种断裂状态。因为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和根深蒂固,乡村经济发展落后导致了对乡村文化的整体性否定,使乡村文化处于一种被严重边缘化的地位。乡村和城市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域概念,其中城市化的价值取向更占有有利地位,城市文化以绝对优势凌驾在乡村文化之上。乡村文化价值因此受到轻视,甚至被扭曲和否定,这进一步扩大了既有的城乡差异的范围。以城市文化为标准对乡村文化进行改造就获得了合法性基础,结果导致了乡村文化的整体性衰败,并逐渐被城市文化所同化。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农村劳动力由边际生产力低的地区向边际生产力高的地方转移。人口流动使农民和土地根深蒂固的联系开始逐渐消失,乡村文化与风俗习惯也随之发生剧烈变化。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乡村文化资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民间工艺和地方戏曲等都与乡村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节庆仪式也与农业生产节律相一致。传统文化活动逐渐衰减,乡土秩序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而改变,与乡村劳作相联系的民间文化的不到有效传承。长期城乡二元分立导致中国乡村文化趋于畸形化发展,致使乡村文化认同感的疏离,从而导致乡村文化走向衰落。
我国目前正步入快速城镇化时期,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必然和理性的选择,是乡村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的现实路径。其中,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文化产业的优势产业,也必然是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乡村旅游是城市资源与乡村资源的一种互动和共享,城市居民以旅游方式进入乡村的行为带动了包括经济、技术、资金、人员、设施、以及思想、文化等一系列资源在城乡之间的交换。乡村旅游开发的首要工作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乡村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并且将其附着于一定的旅游元素的载体之上,载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使其在旅游消费经济的语境下重现出来。这种文化价值的提炼和再现,要根据原有的乡村地域文化特征,使一种迥异于城市拥挤与充满人造环境的生活方式得以社会再现。在旅游体验中,人们表面在消费的是乡村文化元素自身具备的形式和功能,实际则更关注的是附着其上的文化内涵和生活理念,这甚至成了驱动乡村旅游的核心动力,旅游地则借由消费内含了丰富地方意象的服务和物质商品而消费地方文化。人们在亲自体验乡村劳作的过程中,逐渐地了解传统乡村农业生产方式并且对其有着真实的体会,通过这一方式,乡村文化的价值内涵融入当今都市人的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活价值理念。(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金良,高艳娟,等.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与战略路径[J].唯实,2014,(6):67-70
[2] 王太斌.乡村文化建设与保护研究[D].郑州:中原工学院,2012:17-19.
[3] 周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变迁及其构建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4] 孙庆忠。离土中国与乡村文化的处境[J].江海学刊,2009,(3):137
[5] 李佳。乡土文化变局与乡村文化再生产[J].中国农村观察,2012,(4):71-73.
[6] 李陪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