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民营银行发展范文

民营银行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民营银行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民营银行发展

篇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金融业将逐步对外全面开放,面临的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冲击将更加猛烈,发展民营银行并非权宜之计,而是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性步骤,从我国当前情况看,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体现在:

1.1构建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现代金融组织系统应该是包括国有制、股份制、合作制和民营机制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体系。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促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客观上要求发展民营银行等非国有金融机构。当前个体、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客观上要求金融机构为个体和私营经济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国家也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个体、私营经济服务力度,但由于体制等方面原因,政策效果并不明显,个体、私营经济的融资环境并未得到改善,缺乏金融支持是制约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要想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关键在于我国金融业要按照生产决定流通、经济决定金融的规律调整经营战略。

1.2提高我国银行业的产业互补性优势

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大企业容易得到低成本贷款,同时有利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的进行。在信息处理固定成本的分摊方面,大银行为大企业提供贷款是理性经济人的行为。相对应的是在信息处理固定成本分摊原则下,中小企业难以得到低成本融资。发展民营银行,可以在比较优势分工原则下,与大银行在产业分工上形成协作与补充。大银行获得中小企业的信息成本高,缺乏灵活性。而民营银行分散在各地,对中小企业情况较熟悉,获取信息的成本较低,运作灵活。这样民营银行的出现将弥补大银行服务的遗漏,为中小企业开拓新的融资渠道。

1.3解决三农发展金融需求的问题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中,存在着角色转换滞后的问题。在原有机制下形成的信用机制,非公有制经济被排除在社会经济制度之外,无法获得国有经济得到的信用安排。截止到目前的金融改革,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信用关系,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很难向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发展民营银行,可以优化现行金融体系下的信用机制,改变对三农发展金融服务短缺的现状,促进三农的健康良性发展。

1.4发展民营银行,是实现积极财政政策逐步退出的最优选择

虽然我国目前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均在国家可控范围内,但都达到历史最高记录,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相机退出。积极财政政策的逐步淡出,将使社会总投资减少,社会总收入也随之减少。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发展民营银行,以利润最大化引导投资,可以弥补因投资减少所带来的社会总收入减少。从这个角度看,发展民营银行为当前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发展民营银行的制约因素

我国具有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但现实中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缓慢,是因为诸多制约因素(如民营银行设立方式的选择,各阶层利益关系的协调等)限制了民营银行的发展,分析制约因素并以期为民营银行发展政策制定者提供思路。

2.1设立形式的两难选择

发展民营银行,基本途径是新设和改组。新设优点在于没有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民营银行轻装上路;改组是通过对问题金融机构整合降低金融风险,并有效利用原金融机构的设备、客户等资源。理论界常用以下模型对这两种方式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Y1+Y2-C1+€1)/(Y3-C2+€2)

其中:Y1=通过改组方式化解金融风险带来的收益;

Y2=利用被改组对象资源带来的收益;

Y3=银行没有历史遗留问题的负担,轻装上阵带来的收益;

C1=处理被改组对象遗留问题产生的成本;

C2=开办费等新增成本;

€1,€2=其它的一些对成本及收益产生影响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若比值大于1,则选择改组方式设立;当比值等于1时,改组和新建方式没有区别;当比值小于1时,选择新建方式设立。但是Y1(与当地信用社发展状况相关性强)与C1(与当地政府态度相关性强)难以准确量化,使决策者在选择设立形式时陷入两难境地。

2.2各阶层利益关系的协调

在发展民营银行的理论观点提出后,各地区不同程度上认识到发展民营银行对本地经济的推动作用,江浙地区、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纷纷要求发展区域性民营银行。但如果没有充分论证,盲目发展,将可能出现我国信托业过度发展的后果,危及金融体系安全。另一方面,发展民营银行将对原有金融机构产生冲击,以致对地方政府利益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地方政府保护主义,设置障碍,提高民营银行的进入壁垒。

2.3规模经济及风险防范

银行业的突出特征是规模经济。规模越大,银行的单笔业务固定成本越低。历次金融危机告诉我们,银行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与银行的规模成正比。结合民营资本的投资能力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已形成的垄断地位来看,新生民营银行不可能组建成像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那样的超级大银行,其单位营业成本较高和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特点将制约其发展。

2.4经营人才问题

银行业以经营风险为业务特征,对从业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要求。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面临全球竞争,而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和高水平的管理,才能充分利用和有效组合现有资源。但是优秀的企业家并不一定是合格的金融家,发展民营银行客观上要求外聘职业经理人,而我国民营经济中的现代委托——关系落后,经营者和所有者信任成本不断提高,加上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家形成的“事必躬亲”的习惯,发展民营银行的人才制约问题将更加突出。

3.发展民营银行的路径选择

3.1组建民营化的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

农村经济不单纯由农业和农户组成,还包括农村工商企业。伴随着农业特别是部分地区农村工商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其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多,而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客观上为商业化金融组织在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组建农村股份制民营商业银行,其入股的股东应该以农村信用社原有社员为主,重点吸收有资金实力的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开办的中小企业,使其资本金全部由民间资本入股组成,在经营过程中逐步壮大。

3.2组建民营化的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大多是由各地区的城市信用社改组而成,由于大量历史遗留问题,使其风险集中,经营问题复杂,规模一般较小,且经营能力不足,所能经营的中间业务较少,几乎未涉及到表外业务的经营。监管当局亦不允许其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限制其扩张网点,这些均制约城市商业银行的壮大。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引进优质的民营资本所有者加盟,促使国有背景股本的逐步稀释,最终实现民营化。这些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过股权结构民营化后,有利于消除各种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实现邻近地区商业银行的并购和营业网点的扩张,逐步发展扩大。

3.3民间资本拥有者申请新设社区银行

目前我国金融资产超过30万亿元人民币,30%左右城市居民占有近80%的居民金融资产,其中近一半又被20%的少数高收入阶层占有,这说明我国部分个人完全有能力申请新设民营银行。而社区银行是他们的最优选择。社区银行强调金融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社区银行完全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调整经营策略,突出自身的比较优势。社区银行一方面突出了其在中小城市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性质,和国有商业银行在不同层次上运作,形成较强的互补性;另一方面改变了民营资本投资的隐性壁垒,激发了民间资本所有者的投资积极性,使资本这一稀缺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熊继洲.民营银行—台湾的实践与内地的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张亦春.现代金融市场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经济学的人文关怀[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陈岩.中国民营银行行动纲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6]沙虎居.区域性民营银行的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篇2

前海微众银行是大陆首家开业的民营银行,也是大陆第一家营业的互联网银行,其大股东为互联网巨头腾讯。微众银行与稍后开业的以阿里巴巴为大股东的浙江网商银行,是大陆目前仅有的两家互联网银行,被寄予打破银行业垄断以及开拓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厚望,因而一举一动均备受各界关注。

就在此消息传出的前几天,招商银行终止了与微众银行的一项合作,导致持有招商银行借记卡的用户无法在微众银行APP上绑卡开户。

接连的消息,似乎让市场对民营银行积蓄的情绪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对微众的质疑似乎盖过了此前所有的正面消息。

“这些都是必经的阵痛。”匿名民营银行人士称。“微众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并没有经历什么坎坷。现在的问题,迟早要面对。”

有猜测称,微众银行的股东方腾讯或会出面协调与招行的“摩擦”,但微众内部人士对《凤凰周刊》称,“对此并不知情。”

2014年7月,中国银监会陆续批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五家民营银行。当年9月,五家民营银行全部获准筹建。

时至今日,五家民营银行已满周岁,但其在业务上尚未出现市场预期的重大改革创新,此前宣布的工作时间表也多有延后,不免让各界颇为失望。

接近网商银行的人士告诉本刊,原本计划推出的个人贷款产品,因为业务进展的原因,出现了变化,该人士并未透露变化的原因,但否认是与传统银行的合作有关。

微众的“内忧外患”

5月首款产品微粒贷在手机QQ上线,8月APP上线,9月微粒贷在微信上线。然而,一系列的好消息都不如坏消息传的快:9月初,招商银行突然关闭微众银行通过深圳人民银行金融结算中心的核身接口。

核身接口即验证身份系统的接口。此前,众多机构一直力主推进,也被视为纯网络银行政策阻碍的远程开户问题,终于显现。

对于未在银行柜台与个人见面认证开立的电子账户,央行界定为弱实名电子账户,功能仅购买本行理财产品。账户中的留存资金,按活期存款计息,资金进出都只能通过绑定的银行结算账户。微众银行开户就属此类。

按照央行现行的政策,银行为个人开立电子账户必须绑定同名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该账户必须为该人通过银行柜面开立的银行结算账户,不得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开立的支付账户,也不得为其他银行开立的电子账户。同时,姓名实行实名制,必须与身份证的姓名和绑定银行账户的姓名完全一致。

据此分析,招行此举意味着持有招行借记卡的用户无法在微众银行上开立账户。

公开消息称,双方正在就此事进行商谈,但截至记者发稿并未有最新进展。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几乎是在同时,曹彤辞职的消息又把微众推到舆论风口。微众银行至今并未公布曹彤离职的确切时间,对其离职原因也不愿多谈。这引发了外界对于曹彤离职原因的猜测,大多为内部不和、民营银行难有大作为种种。

不久后,曹彤去向尘埃落定,出任厦门国际金融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投身资产证券化。不知是否有意辟谣,9月21日,在曹彤新任公司开业仪式上,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到场演讲,“两个星期之前曹彤是微众的合作伙伴,现在仍然是,我们之间会有各种各样的合作。”

在近期一次小型的媒体见面会上,顾敏对媒体称,在创业阶段,团队互补很重要,团队里面过于偏同样的能力,或者同样的风格,反而会比较容易让整个团队走偏。但他强调,“这个不是曹彤要走的原因”。而新行长人选李南青,则被顾敏认为是能力,或者性格方面更加互补的人。

微众银行内部人士向《凤凰周刊》表示,目前微众高层并没有被这一系列的障碍打乱节奏,一切还在按部就班的进行。

来自传统银行的阻力

不愿具名的民营银行管理人士称,微众银行之所以会相继面临问题,与自身的模式有关。此次遭遇招行的问题,可能仅仅是开始。

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曾在接受本刊采访时称,微众银行的模式是与传统银行合作,通过他们的资金向目标客户群,主要是大众的消费者和微型或者是小型的企业放款。

虽然短期内,一些中小银行会看重合作带来的红利,不错的收益和较低的成本,但客户流失可能只是时间问题。此次招行关闭核身接口,深圳某银行相关人士对媒体推测,“应该是微众银行导致招行客户流失。”

即便是此次微众和招行能够顺利和解,更理想的是远程开户问题解决,传统银行是不是会一直与低姿态的互联网背景民营银行走下去,很难保证。虽然现在看似资本少、规模小,但是如果把视线放的足够远,传统银行中绝对不乏养虎为患的担忧。

所以问题不出现在开户,也会出现在其他地方。不在此时,也在不远处。

与传统银行合作的当然不只是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成立之初称,没有柜台,完全依托互联网,将技术、系统、风险控制等多方面能力进行输出,在业务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再开放给金融机构。这种“自营+平台模式”,也需要跟传统银行合作。

“他们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某民营互联网银行人士坦言。

这样的推测并非毫无依据。今年6月网商银行开业时,行长俞胜法曾透露,网商银行的第一款产品为个人贷款产品,将在7月面世,并称利率将低于微众银行首款产品“微粒贷”利率。但截至目前,这款产品并未出现。先于个人贷款产品出现的是一款面向中小规模的创业型网站推出的流量贷。

8月25日,网商银行宣布与中文网站流量统计机构CNZZ合作,根据CNZZ平台上网站的流量统计数据,综合考量网站的经营状况、网站经营者的个人信用等因素,向网站提供单笔最高100万元的贷款,首批授信总体额度为100亿元。

从本质上来看,这更多是此前被整合入网商银行的蚂蚁小贷的业务内容。

接近网商银行的人士对《凤凰周刊》称,此前的率先推出个人贷款产品的计划,由于业务进展的变化,未能实现。在被问及是否是源于传统银行的压力时,该人士否认了这一说法。

互联网银行即便平台的性质再浓烈,也无法回避本质是银行的事实,在这个前提下,选择与传统银行合作的障碍要克服并不容易。支付宝就是摆在眼前的例子。

2004年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支付宝并未引起传统银行的过分关注。理由或许与现在的民营银行相似,“不足以构成威胁”。直到支付宝的成长速度在余额宝中的体现,传统银行才开始回神。2014工农中建四大行相继单方面下调了网上快捷支付的额度,随后引发了双方的口水战,最后事情以一番博弈后双方各自抛出橄榄枝结尾。

不适不仅仅来源于竞争者。几乎在当年的同一时期,央行接连下发文件暂停支付宝、腾讯虚拟信用卡产品、暂停条码(二维码)支付服务、对第三方支付转账和消费金额进行限制。在今年7月,又推出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第三方支付新规,一旦通过,目前免费且便利的银行与支付宝账户间转账,将仅限于本人同名银行借记卡。

按照监管层的说法,对第三方支付的规范和监管,是出于对防范风险的考量。然而对于支付宝这个被规范的对象来讲,在政策红线内才能更好发展固然不错,但这就意味着必须经历砍掉游离在灰色地带“枝杈”的剧痛。

这些,也许都是互联网背景的民营银行未来可能面对的。

对民营银行应降低期望

对于民营银行,最普遍的负面评价是,“没有起色”、“进度太慢”、“未达预期”。

事实似乎也的确如此。微众银行原本计划不会晚于8月份在微信上线的微粒贷推迟了一个月,网商银行计划7月面世的第一款个人贷款产品至今尚未推出。

在远程开户未有任何进展的情况下,双方上线的APP仅仅只有简单的存款、理财和同名账户的转账等基础功能。当然,这也是其他三家银行(聚焦自贸区的华瑞银行、主打对公业务的天津金城银行、定位温州区域小微企业的温州民商银行)都已经正常开展业务,而只有微众和网商两家银行显得踯躇不前的原因,远程开户没有解决是最大的政策制约。

不仅如此,顾敏对媒体坦言,市场的预期需要调整,“我们的困难和障碍有很多方面。”

回顾整个民营银行从酝酿到诞生,再到一周年的过程,似乎全部是一边倒的情绪,市场的热情和这五家参与者的低调始终是强烈的对比。天津金城银行行长吴小平在接受媒体专访时称,“获批以来,我深感其中的不容易。一是恢复(金城银行的)老字号不容易。二是定位不容易。三是做出自己的特色不容易。”

类似的感触,其他几家银行想必不会相差太远。

另一家民营银行的相关负责人在谈到“低调”这一态度时反问,“还没做好,怎么高调?”

也正是外界的高度关注,让民营银行更加谨慎和低调。事实上,各自的计划正在一步步进行。9月23日,微众银行在深圳与优信二手车举行会,内容是“互联网+”的汽车金融服务。

篇3

什么是民营银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营银行,如何发展我国的民营银行是近年来全社会比较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不同的学者在有关民营银行的一些关键问题上依然存在较大分歧。对这些分歧如果不能形成大致统一的看法,尤其是政策当局如果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不能形成正确认识的话,中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就有可能走弯路。为此,本文也想就民营银行的有关问题谈点看法。

一、民营银行的界定

究竟什么是民营银行,这是民营银行争论的首要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民营银行定义大致可分为产权结构论、资产结构论和治理结构论三类。产权结构论认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就是民营银行;资产结构论认为民营银行是主要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的银行;治理结构论则认为凡是采用市场化运作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这三个定义都是从一个侧面罗列了民营银行的特征,但未能对民营银行的本质特征形成全面的认识。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和资产结构是相互作用、彼此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有什么样的产权结构,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治理结构,有什么样的治理结构,就有由此决定的资产结构。对民营银行我们不能强调三者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其内在联系。我认为,民营银行是由民有、民治、民责、民益四者构成的统一体。对这四者的任一偏离都将是不完善的。所谓民有,就是指银行的产权属于民间投资者;所谓民治,就是指由民间投资者决定公司的治理;所谓民责,就是指民间投资者对银行的经营成败负全责;所谓民益,就是指导银行经营的利益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分配。因此,我认为所谓民营银行就是由民间资本所控制与经营的,权、责、利统一的现代金融企业。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1.民营银行是金融企业,而不是一般的企业。金融企业区别于一般企业的最大特征就是它是一个高风险的、公共性的企业。所谓高风险是因为它直接涉及金钱的借贷,而借贷的基础是信用,而信用具有天然的脆弱性。信用关系的中断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所谓公共性是指金融业的影响是外溢性的,会波及全社会。因此,对待金融企业要有特别的管制措施,这些措施较之一般企业更严更苛刻。2.民营银行又是一般企业。把银行理解为特殊行业的同时不能忽视了银行的企业属性。企业属性就是指从事银行业务也是一种商业行为,追求的是盈利,但也面临着失败的风险。3.当今世界各国都没有找到有效处理好银行业既是特殊企业又是一般企业的办法。在强调“特殊性”时,容易采取银行国有的办法;在强调一般性时,又对银行进行私有化改造。有的国家虽然坚持银行私有化的道路,但采取的各种相关政策措施又无形中将私有银行的经营约束条件软化了,变成利益上、治理上、产权上是民有,但实质上的经营成本又透过政府救助而外化给了社会,致使银行体系始终逃脱不了“周期性失败”的困扰。如美国,每隔十来年时间就要来一次银行危机。

中国的银行业走的是一条国有化的道路。现在这条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对现有银行体系进行民营化改造的呼声也随之而起。在这个时候,我们要特别冷静地回顾和反思各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深刻认识民营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寻求对策,真正走出一条既符合世界银行业发展大势,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民营银行发展之路。

二、中国民营银行业的发展必须认真考虑如何避免世界各国银行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三大共同问题

当今世界各国银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三个共同的问题:

一是银行无论私有、公有,都存在一个经营失败成本外化,最终用纳税人的钱救助的问题。

在严格意义的市场经济下,对经营失败的银行最直接简单的处置办法就是破产清算,由股东、存款人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来承担破产的损失,无需动用政府的财政资金补贴,纳税人几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这既符合优胜劣汰的市场原则,又可以促进监管的效率,防范因政府财政性救助而引起的道德风险。然而,实际的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银行业所具有的公共性、外部性等特征决定了银行风险极易在行业之间相互传导,产生共振,银行的倒闭会引起社会公众信心危机,进而会冲击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给整个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大多数国家的银行监管机构不会对银行倒闭坐视不管,都或明或暗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结果是银行经营失败的损失导致了政府的准财政赤字,

而这些损失最终以高税率或增发货币形式落在全体纳税人的身上。

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爆发的银行危机中,各国政府都无‘例外地付出了昂贵的处置成本。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8年对部分国家银行危机的成本统计分析表明,银行危机爆发后重组银行的成本,包括直接由政府注入银行的资金、信贷、债券等财政成本和类似汇率补贴一类的准财政补贴,在有的国家金融危机的处置成本占到GDP的40%以上,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30%以上。如90年代初处于政治经济转型期的匈牙利,政府推动对国有银行的集中整顿来解决银行业危机,在财政预算中为冲销银行不良贷款而单列了一块预算。据统计,1993,至1998年,匈牙利政府为重整企业和银行债务以及对银行注资,发行了3600亿福林(约合39亿美元)的20年期低息政府债券,约占当时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仅此项产生的利息支出在1994年就占CDP的1.2%,占财政支出的3.5%。即使在以市场为基础、高度私有化的美国,银行系统几乎全属于私人所有,但大量的银行损失仍要靠预算拨款,或在财政担保下向保险基金借款来进行融资。在1981年到1991年间,美国有超过1400家储蓄机构和1300家银行破产倒闭。这次储蓄机构危机的成本在315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之间,重组信托公司(BTC)到1991年底为止收购了357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处置了其中的2280亿美元的资产,而美国政府为此支付了超过1200亿美元的财政资金。

我国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机制,对存款人的保护事实上超过任何发达国家。从90年代至今在对为数不多的金融机构实施市场退出中,无论采取行政关闭,还是业务托管、或是并购重组,破产金融机构的债务清偿都由国家一家承担,个人债务全额兑付,有些甚至单位债务也全额兑付,有的充其量停息延期兑付。据估算,我国为此而付出的处置成本也不少于千亿。

在我国发展民营银行一开始就要考虑如何防止其经营失败的成本外化问题。从理论上来说,按权利义务对称的原则经营失败成本要由股东、债权人承担,不能转嫁给政府。事实上,这很难做到。而民营银行与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其经营的风险性相对突出,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即使放手让这些新生金融力量发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存在部分机构要失败的问题。特别是1998年“广信破产事件”和海南发展银行被行政关闭事件,以及1998—2000年间对各地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的清理与重组,打破了我国银行不会破产的“神话”。这些事件令社会公众对包括民营银行在内的非国有银行的预期和信心发生动摇。相比之下,国有银行不仅获得了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用以补充自有资本金,以及国家财政直接核销巨额呆坏账准备金,而且通过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总额达1.3万亿元的不良资产。这使人们形成了国有银行“太大不宜倒”的固定预期,使全社会金融资源进一步向国有银行转移。统计数据表明,从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相对于国家银行体系(包括四大银行和三大政策性银行),非国有银行在我国年度新增贷款中所占的比例不升反降,说明非国有银行部门的发展不是加快了,而是放慢了。而且金融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存款就会向大银行搬家,民营银行将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这种状况的存在对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对维系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也不利。

因此,要推进民营银行的发展,首先就要考虑如何科学构筑隔离金融风险的“防火墙”,建立市场化的风险分散、转移和补偿机制,有效防止金融机构失败风险外化和扩大,降低全局性风险发生的概率,维系金融体系安全稳定运行和解决公众信心问题,为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创造稳定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是银行业对金融资源的控制可能引起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用公有制解决了公平性问题,却无法获得满意的效率;用私有制解决了效率问题但可能由此引发垄断而影响公平。

为了避免国有银行的低效和风险,近年来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是对国有银行及其整个银行体系进行私有化改造,放松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但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金融市场的竞争加剧,必然会出现大量资金向少数几个金融集团集中的倾向,结果是银行业从国家垄断变为私人寡头的垄断。这种垄断破坏了在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大金融集团拥有操纵市场价格、控制市场信心的能力,金融市场上的信息处于高度的不对称状态。中小银行在不完全的市场竞争中无疑会处于劣势,金融市场失灵使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难以达到帕累托状态。

上个世纪80年代土耳其金融改革失败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由少数银行所垄断的市场结构中,市场进入门坎的解除,若是新银行规模与数量不足以挑战既有银行的市场地位,则对整体市场结构与效率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在金融改革之前,土耳其的银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但在金融业的改革之后,银行业的集中度虽有所下降,但银行市场被改革前已有的主要银行,包括国有银行和少数具有垄断性市场势力的民营银行所垄断的格局事实上并未得到改变。国有银行,尽管经营和管理效率并不高,却仍然占居国内银行业市场的主导地位甚至垄断性地位;那些经营状况良好、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私营银行,同样相当程度上以其同政府的特殊关系来确保其市场地位,结果整个土耳其的银行业呈现为非充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形成对新进入者的进入壁垒。外资或当地的新进入者进入土耳其银行业市场后,并未明显使当地的银行市场竞争加剧、效率提高,原因就在于当地的原有大银行规模巨大,某种程度上获得政府的支持或至少没有来自于政府的有效抑制;同时,垄断者之间利用垄断地位互相协调市场价格却并未受到制裁,使主要银行获取了高额利润;新进入者的规模不足,导致新进入者难以与原有的银行进行有效的竞争。而土耳其中央银行对于问题银行,特别是有一定规模的国有或私有银行,从来都只是采取政府资金支持而非清理整顿甚至让其倒闭退出的方法。正是由于土耳其银行体制中长期存在的市场失效问题和不彻底的金融改革,使得九十年代末的最新‘轮改革在仅仅推行了数年便遭受到银行危机的沉重打击。

伴随银行自由化、民营化而来的风险与激励扭曲问题,将使因提升竞争产生的整体效率变得不确定。由于国家管制放松,银行业进入壁垒的消除,导致银行特许价值(Fran·chiseValue)下降,在不完备的监管框架和隐含或明确的担保制度下,银行民营化极易造成道德风险。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将驱使银行经营者更倾向于短期的高风险的投资活动,而且银行受少数大企业集团的控制产生大量的关联贷款,风险高度集中。很多国家在银行部门引入竞争机制和赋予银行自的同时却没有采取措施控制这些相反的激励,这一点成为金融自由化后发生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如20世纪70年代和肋年代初,以阿根廷、智利、乌拉圭为代表,几乎所有欠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都因为“过度借贷综合症”陷人了债务危机的泥潭。

事实上,有相当多的研究显示,金融业的开放和解除管制是一个值得国家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任何开放在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也都存在制造银行危机的风险,因此如何在开放进程上采取较佳的顺序和完善配套制度的安排,无疑是所有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必须严肃思考的课题。在我国要推进民营银行的发展,必须要对现有银行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努力完善市场结构,采取有力措施限制垄断、促进有序竞争,纠正市场失灵的问题。同时必须强调监管制度的建设和强化市场纪律,建立银行民营化所必需的监管框架,有效控制其过度冒险行为,实施审慎监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应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是银行业的风险如何有效地动态监管,及时化解潜在风险的问题。

金融监管的第一目标是维护存款人利益,而危及存款人利益的唯一因素就是银行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只有控制住这些风险,金融监管的目标才能实现。金融风险发现得越早,处置得越及时,金融机构遭受的损失越少,风险处理成本越低。但银行风险的积累是由宏观微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风险识别的困难制约了监管者控制银行承担过度风险的能力。国际经验表明,金融监管者在控制状况已恶化的问题银行的风险方面很成功,但在处理表面上健康的银行方面,效果却不理想。因为当这些银行偿付能力充足,所从事的风险投资仍有利可图时,监管者对这些银行的风险行为很难控制。从可接受的风险收益比例、创新和其它合适的行为中识别出风险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随着经济的持续扩张,银行的风险往往被掩盖。在危机发生之前,银行中的问题往往不能充分显露出来,象资本金充足率、坏帐比例等重要指标,并不会在危机发生前就表现出明显的不正常变动。随着经济增长的减缓甚至衰退,银行中的问题迅速暴露出来,及致倒闭并危害其他银行。特别是在经济出现泡沫的情况下,银行贷款中的泡沫随之膨胀并在经济形势逆转时迅速破灭,其所带来的结果不仅仅是个别银行的倒闭,而是整个银行系统的不稳定甚至危机。

美国80年代早期曾因现场监管的削弱,对金融机构的问题没能及时发现,发现了的,又因资金不足、措施不当等多方面原因没有及时有效地处置,因而付出了失败机构增加,处置成本加大的代价。如在处置储贷机构危机时,美国联邦储贷保险公司允许大量实际已经破产的储贷机构长期维持经营,指望它们有机会降低风险、纠正不足,但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反而使处置成本从1982年的1000亿美元增加到80年代末的3150亿美元。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提前发现风险,及时处置风险都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在及时处置方面,很多时候受资金、政策及其它方面的制约而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使本已相当严重的问题久拖难决。对此,极有必要完善风险处置的相关配套政策,为及时处置风险创造条件。否则,金融风险愈积愈大,处置成本会愈来愈高。

三、20世纪80—90年代兴起的银行热给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我国虽未有明确政策允许民间资本办金融,但事实上,上个世纪80年代初许多新设立的金融机构是直接或间接地受控于民间资本。因此,民间银行在我国已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已经存在,如何让其健康发展、扩大功能作用的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曲折历程,进一步明确下一步民营银行的发展道路。

自1979年以来,我国的金融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发展各种金融机构。在全民办公司、层层办金融的热潮中,出现了大批的城市信用社、农村基金会和信托公司,如城市信用社鼎盛时期多达5000余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这一大批基层金融机构多数出现了严重的经营风险问题,甚至演变成支付危机,国家不得不下大力气进行治理整顿,付出沉重的代价。例如广东曾关闭了2000多家基层金融机构,政府被迫拿出380多亿元用以兑付信托公司和所属证券部、城市信用社、农村基金会遗留下的“窟窿”。

这些金融机构为什么失败呢?原因可以归结为多个方面,但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原因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一是没有对金融机构形成正确的认识。只把它看成是融资实体,没有将它看成是“自私的营利”主体。相当一批金融机构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变成了违规经营的载体。例如出资人与经营者没有分开,许多信用社变成家族式机构,把信用社当作圈钱的机构,高息揽存、违规拆借,大量的贷款变成呆账、坏账。以海南为例。从1988年至1997年,海南共有34家城市信用社、近10家信托公司。这些城市信用社和信托公司都是以支持建设海南特区为名建立起来的。由于批准时就是基于“多个机构多个融资渠道”的指导思想,而没有在监管上按照以风险为核心,将其视同求利机构进行严格监管,因此这些机构都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把大量贷款投入到自己的关联公司或股东企业,连本带利长期不还,而是反复借新还旧。资产质量差,债权债务关系混乱,是这些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1997年,由于海南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些金融机构全面陷入困境。1997年5月受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携款潜逃案件的影响,该社储户产生恐慌心理而挤兑存款。继而琼山金海城市信用社由于股东大量贷款不还引起支付危机,随后波及全省十几家城市信用社,引发海南省城市信用社较大面积的支付危机,人民银行被迫进行清理整顿。在清理整顿中,由信托公司组建而成的海南发展银行,又由于组建不久陷入经营困难,人民银行即使提供了近四十亿元再贷款也不能维持其清偿支付能力,市民突击挤提储蓄的恐慌风潮日益扩大,最后甚至到了每个储户一天只能取到100元现钞的地步,最后在1998年6月海南发展银行也被迫关闭。海南的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民间资本介入银行,它就是为了赚钱。这个动机是我们立法的基础,更是我们监管的基础,切莫为了融资和效率的需要去鼓励民营银行。

二是既然民间资本办银行是为了盈利,就要围绕这个动机去明确产权、明确责任。而我们的金融机构都恰恰违背了这一条,导致大家都是银行的主人,却没有人对银行的失败承担责任。这中间涉及产权问题。而产权问题的核心本质是权、责、利的严格对称和内在

统一。中外金融机构之所以大面积经营失败,关键在于失败的成本可以外化给社会,金融机构相当于软预算约束,因此经营不善、出现大量不良资产就成了众多金融机构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认为,向民间资本放开金融领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为了保证其健康发展,有关制度的配套性改革是必要的。

一是谨防政府过多的干预。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这是民间金融业实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必要条件,也是民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保证民营金融机构能顶住部分政府部门的强制干预,为它们创造一个宽松的金融环境,是首要的难题。

二是要在完善法律基础上,按市场化原则,严格依法准人与退出。只有这样金融机构才会真正优胜劣汰,才能堵住其向社会转移失败风险的渠道,硬化预算约束,才能迫使民营银行选择高素质的经营者,并且努力审慎经营。同时可以改变央行监管的被动局面,降低监管成本与风险,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三是要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金融稳定机制,及时对出现严重问题、破产或濒于破产的金融机构进行处置。同时要转变控制金融风险的思路,从千方百计不惜成本防止金融机构破产转向允许破产,隔离破产事件,控制破产事件的影响扩大。即按市场原则处置金融风险,通过允许金融机构破产和控制单个金融机构破产的外在影响来实现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尊重市场纪律的目的。

四、发展我国的民营银行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一是现有银行体系的改造与民营银行的新建问题。

我国银行体制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改革后,虽然形成了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内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银行业格局,但总体上银行业的集中度仍然很高,近70%的存、贷款增量仍然被国有和国有控股银行所掌握,按照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竞争力指标(IMD)来衡量,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仍然是所有产业部门中最低的部门之一。上述20世纪80—90年代我国银行业对民间资本开放的政策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引入体制外竞争,用外部压力推动国有银行内部运行机制的转变和优化,遵循的是增量改革的思路。事实证明,这种改革模式的成效并不明显,虽然对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化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却无法担当金融改革的大任。国有银行垄断下的低效和市场失灵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系统内积聚的风险越来越大。而且由于面临制度上的歧视和经营网点少的限制,民营银行在存款市场和结算市场上相对于国有银行的绝对垄断地位而言注定竞争力不足,会重复走上低效运作的老路。因此从现实的角度出发,除了要适当进行新建民营银行的增量改革外,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存量改革”上多下功夫,对现有银行体系进行彻底改造,推行银政分开和国有银行的股份化改革。要把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与民营资本的进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银行所有权和经营管理中的核心作用,让民营资本在股份制银行中占有相当比重,最终实现国有银行业的民营化。

二是存款保险制度与市场约束硬化的问题。

存款保险制度有隐性和显性。无论哪种,都存在道德风险加剧、市场约束软化的问题。尤其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其弊端大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目前我国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覆盖面广,不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大而不倒”享受政府对其存款的隐性担保,其他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人也无存款损失之虞。这种制度的弊端是:一是在个别银行出现支付危机时,中央银行通常采取返还存款准备金或者提供再贷款以增加银行额外的支付手段。这部分额外的货币投放事前并未打人货币投放计划之中,因而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压力的积累,干扰货币政策的实施。二是随机性大。事先没有规则,中央银行、金融机构、政府、股东、债权人、债务人等相关利益主体各自到底应履行何种职责、承担何种义务不明隙。问题出现后,到底如何解决取决于各方的博奕能力,因此时间长,结果难以预期。三是极易引发道德风险。银行往往会热衷于短期投机甚至恶意经营,造成资源的错配,最后将风险转嫁给政府了事。同时激励了存款人只关心利率高低,不问金融机构信誉好坏,听任银行承担过度的风险。四是中央银行的救助能力也有限度,不可能对所有危机银行都进行援助,是否援助取决于中央银行关于银行支付力的判断和稳定金融的考虑,通常会对陷入困境的大银行会不遗余力地进行救助,而中小银行受保护程度会降低,影响社会公众对中小银行的信心。

在民营银行发展的起步阶段,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存款保险制度,使之在更规范、有效和及时地处置出现严重问题的金融机构,更规范和公平地对存款人实施保护和保护金融体系稳定运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又能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强化市场规律对金融机构和存款人的行为约束是十分重要的。对此,我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要坚持这样几条原则:(1)要从隐性变为显性;(2)要按照商业化原则由各金融机构出资;(3)要实行限额保险;(4)对各金融机构的救助成本要在各受益金融机构之间分摊。

篇4

■“国有”和“民营”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

所谓“民营”实际上是独有的模糊不清的经济概念。这个概念最早是指对国有实行民营方式而言的。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国有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为了避免戴上私有经济的帽子,所有的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企业被统称为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民营银行一词也由此派生而来。那些非国有商业银行被称之为民营银行。

从资本构成角度而言,所谓民营银行与西方国家以民间资本投资为主的股份制银行并无差别,实际上就是私有银行。

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本的特殊企业,其资本借贷运营实际上是一种市场行为或商业活动。“国有”还是“民营”(或“私有”)只是形式,无论是哪种经营方式的银行,只要能按市场经济规则运作,依法经营,努力改善经营管理,就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绩效,同样可以在经济发展中起积极促进作用。

包括银行业在内的企业,实行国有化还是私有化,长期以来一直是欧美国家经济界争论的问题。欧洲不同于美国,较悠久,家族财富相对集中,加之,近代又有长期的社会主义运动,左翼势力强大,社会公平观念深入人心,许多社会公众希望国家能代表他们的利益对社会资源和财富进行公平的利用及分配。因此,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中,国有化成分占相当大的一部分。以法国为例,和金融业的国有化比例都比较高。国有化成分涉及的行业较多,连著名的雷诺汽车公司也是一家国有成分较高的企业。

法国的银行业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法国银行系统中,国有制银行占很重要的地位;二是政府能对整个国家银行业发挥重要作用。法国政府除了拥有中央银行和4个最大的储蓄(商业)银行外,还通过在私人银行董事会中任命主要人员的方式,控制着许多重要的私人银行。除商业、投资和储蓄银行之外,还有些专门的信贷机构也属于政府所有或由政府控制。法国是当今世界第四大经济强国,国有银行对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银行以“国有”还是“民营”(或“私有”)为主,应由具体国情决定。因此“国有”和“民营”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那种认为,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行了,惟有大量引进民间资本,通过实行民营化,中国银行业才能兴旺起来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如果说,以非国有资本为主的银行,是民营银行,那么民间资本占总股本的比例超过了70%的中国民生银行,则应当是中国的一家名副其实的民营银行。此外,我国许多城市商业银行70%到75%的股份是一些企业的,特别是来自非国有企业和个人的,而为数众多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其投资主体也是私人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在这些已引进非国有资本的金融机构中,尽管有的业绩确实不错(如中国民生银行和个别城市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但也有大量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并没有因为在股权结构中有非国有资本的存在而具有更好的经营业绩。

从构建多元化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来看,虽然应当积极而有步骤地发展包括非国有的商业银行金融组织机构。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对国有商业银行采取贬损的态度。,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但却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维系着国民经济命脉和经济安全。不仅如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业的“国家队”,既是在国内金融市场上与外资银行竞争的主力,也是中国银行业跨出国门参与国际金融业高层次竞争的希望所在。

着眼于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但要大,而且更要做强。那么,如何提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增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使其既大又强呢?关键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以构筑适应市场经济的公司治理结构为主要的综合改革。在2002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是整个金融改革的重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不同于一般,事关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是我国整个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那种把组建民营银行视为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的观点起码从眼前看来是本末倒置了。

■发展非国有民营银行的几种主要方式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曾多次公开宣称:能源、通讯、金融等三大垄断领域,在对外资开放之前先要对国内民间资本开放。200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里更是明确提出:“凡鼓励和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均鼓励和允许国内投资者进入。”这表明国家已从政策上取消了对国内众多民间资本的歧视,从而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等金融领域敞开了大门。

对我国银行业来讲,引进民间资本,发展非国有民营银行的路径,既可以是“新设”,也可以是“改造”(即主要对现有的部分中小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笔者认为,鉴于我国中小银行已为数不少,通过引进民间资本,对现有风险不大的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进行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使之走上市场化经营轨道应当是最佳选择。如果抛开现有的数以万计的中小银行,大开政策之门,另铺新摊子,放手组建新的所谓民营银行,那么成本、风险和收益很可能会不成比例。因此,那种主张通过新设立一批民营银行来实现发展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做法我以为是不可取的。

具体说来,大致可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构建我国的非国有的民营商业银行机构体系。

1.优秀城市信用社是发展民营银行的良好种子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现有城市信用社的大多数均不理想,经营状况欠佳,不良资产率较高,风险较大。但是,也存在少量优秀的城市信用社(例如浙江省的绿叶、温岭等城市信用社),其所有者权益为实收资本的2倍以上,不良资产率在10%以下,且服务对象主要是个体私营企业,成了个体私营经济的“主办行”。这些优秀城市信用社往往是当地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最佳的金融机构。它们不但经营者素质较高,市场定位合理,经营稳健,而且不少的股本结构中民间资本比重较高甚至占有大头。优秀城市信用社虽然为数不太多,但它们却是金融改革的宝贵成果,是在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良好种子,理应关心、爱护。对于优秀城市信用社中希望保存并自行发展者,应帮助其进一步完善产权结构,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其有可能在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壮大,进而发展成为专门以当地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社区银行或民营银行。

2.城市商业银行引进民间资本,通过股权结构改造,实现民营化

2002年4月浙江8家城市商业银行在第10次行长联席会议上公开表示欢迎优秀民营企业入股,并准备在3年内发展成为以民营资本为主体,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这表明一些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对自己的市场定位更加明确,已将民营银行作为发展方向。

城市商业银行大都是由各地区的城市信用社改组而成的,一般规模都很小,它们是内资银行的弱者。由于规模过小,所能经营的中间业务较少,加之不允许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导致的局限,这些都制约着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虽然民营银行不一定能成为所有城市商业银行的最终归宿,但是在民资丰厚、商贸发达的部分地区,其中的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却可以通过引入优质民营企业加盟,使国有背景的股东被稀释,逐步淡化,最终实现民营化。这些城市商业银行经过股权结构民营化后,有助于排除各种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实现相邻地区城市商业银行间的重组和网络的扩张,有利于更快做大做强。

3.吸收民间资本,组建民营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在经济比较发达、城市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农业比重较低。这些地区农村经济不仅仅是由农业和农户组成,而且还包括农村工商企业。随着农业特别是农村工商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规模的壮大,对资金的需求也必定会日益增多,而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在客观上为商业化金融组织在农村地区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空间。

据报载,2001年有关部门开始在江苏省的常熟、张家港和江阴三地,试办以为辖内农民、农业和农村工商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为基本宗旨的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这3家新筹建的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入股股东是以农村信用社原有社员为基础,重点吸收辖区内其他农户、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开办的中小企业。这也就是说,其资本金全部是由民间资本入股构成,没有政府的资金介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民营银行。这3块“试验田”在明晰产权、强化约束机制和增进绩效等方面的制度绩效明显。江苏省在农村信用社基础上改组成立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方面进行了一些可贵的探索,它们的经验应当作为一种模式在国内某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推广。

此外,发展民营银行还有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利用国有商业银行从中小城镇撤退留下的设施、设备和人员,通过引进民间资本,组建民营银行。这一方面可以减轻国有商业银行精简人员的压力,更顺利地收缩战线,发挥其优势,集中力量开拓和发展在大中城市的金融业务;另方面,通过新组建的民营银行满足当地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对资金的需求,有助于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

据估计,我国民间资本大约有12万亿元人民币以上。据有关资料,仅在非公有制经济活跃的浙江省,“十五”期间民间资本总额就多达8300亿元人民币左右。这些可调动的巨额民间资本,即使只有其中的一部分进入银行业,都必定会大大增强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使银行业发生重大变化。

新组建的非国有民营银行要使之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还必须按照现代银行制度的要求构建公司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制度,以使其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按照现代金融风险企业的特点和信贷资金的运作,高效、安全、规范地运作。

■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应锁定中小企业

民营银行款步登台后,如何在市场舞台的激烈竞争中立足,其市场定位与发展策略则显得至关重要。

民营银行在起步时,不宜过分追求规模,而应当定位于以当地经济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区银行,以便随着业务拓展再逐步做大。笔者认为,这种定位较为妥当,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融资最感困难、最迫切需要支持的正是中小型特别是中小个体工商户,而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大型民营企业一般而言不存在贷款的困难,其中有的皎皎者甚至还已成为大银行的黄金客户。

其次,民营银行在其的初级阶段,以大型优质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虽无过错但却不是明智的选择。这是因为,民营银行在初创阶段,受自身实力的限制,难以给大的优质客户在短期内提供大量融资,即使经过努力能给个别大型优质企业客户提供数额较大的资金支持,也会因造成资产过度集中不利于分散风险,而受到监管部门的干预。此外,在结算特别是国际结算以及咨询等中间业务方面,也难以给大型优质企业客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再次,大型银行的管理化水平要求较高,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更为激烈。而民营企业本身大都缺乏从事金融方面工作的经历,难以胜任大银行的管理工作。

最后,经验表明,只要机制灵活,定位准确,竞争力强,小银行也能由小到大,发展成为具有实力的大银行。例如,1904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后,意大利移民A·P·基安尼尼在当地开设了一家不起眼的小银行,初名为意大利银行。该行开业初期主要经营太平洋沿岸各州的意大利移民存放款业务,以后逐渐吸收中下阶层的存款,并对中小企业提供抵押放款和发放消费信贷。该行后与加利福利亚美洲银行合并,更名为美洲银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洲银行在业务种类、规模及经营地区等方面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

■银行业对民间资本的开放必须慎之又慎

利润是民营资本涉足银行业的一个主要动因。银行业的高利润令许多民营资本投资银行业的积极性很高。但是,银行业同时又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金融业经营的重要特点是风险经营,金融风险远高于其他产业风险,而且金融风险的、扩散和破坏力也远高于一般产业。因为银行业的破产倒闭将使存款人遭受损失,并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1.民营银行的性质决定其将面临更多风险

(1)。规模小,资本金少,抗风险能力差,信用低

民营化的中小银行,由于规模小,资本金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一遇风吹草动,就有可能受到冲击。“民营”意味着没有政府信用担保。若遇挤兑论理不应有政府出面承担风险。但是,前几年浙江某地有两家被媒体说成是资产最优良的城市信用社,由于某种原因发生挤兑,最后当地政府还是不得不出面调集资金解救,“出现了赔钱由政府买单的局面。”

银行经营的是货币资金这种特殊商品,而银行的资金主要来自其吸收的存款,这种负债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银行的正常经营是建立在良好的信誉的基础之上的。有人认为,新组建的民营中小银行机制灵活,没有历史包袱,赢利能力强,从而能很快树立起良好的信誉。事实并非如此。正由于新组建的民营银行规模小,资本少,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尚未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和信用缺乏的情况下,新组建的民营银行难以在短时间内树立起良好的信誉。

(2)。民营企业老板大都缺乏从事金融方面工作的经历,难以胜任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工作

对于许多熟悉实体运作的民营企业家来说,金融的魅力和风险同在。现代商业银行已不再是从事传统意义上的存款和贷款业务,日益精巧与复杂并广泛派生产品和电脑技术,已改变了银行的全貌,使它成为一种技术性很强、完全依靠和严密的管理制度运行的行业。

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板认为:“谁控股,谁就可以当董事长,谁就说了算。”其实并非谁持股多,谁就能坐上银行董事长的宝座。商业银行的董事长也应像国外那样交给真正懂金融的专家去做。现代商业银行不是一般人所能经营得好的。如果经营不善,出现了巨额不良资产,受损害的就不只是投资人,更是广大储户。

(3)。容易出现为自己的企业融资提供便利,给关联企业发放贷款

目前在中小企业存在融资瓶颈的环境下,民营企业参股银行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缓解融资困难,即希望通过参股银行为企业搭建一个资金平台,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利用金融资源,能给关联企业发放贷款。民营资本参股银行的最大就是企图用银行来圈钱。“我参股或控股,银行贷款就可以方便一些。”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就很有可能出现把银行当成“提款机”的情况,这比上市圈钱危害更甚。一旦关联企业出现问题,贷款无法偿还,民营银行就会面临巨大风险。

(4)。为了取得自身的丰厚回报,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更为强烈

由于民营银行的资本金主要来自民间,其对利润最大化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在此情况下,民营银行从事高风险运作和金融创新的冲动必定更为强烈。不仅如此,还有可能出现所作决策因过分注重自身资金回报而损害其他人利益包括社会利益的情况。民营银行如果过分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一旦投资失败,绝大部分损失将由股东承担。如果由此导致银行破产倒闭,损失则将最终转嫁给存款人或者存款保险公司。

2.开放银行业需未雨绸缪,慎重行事

在更大程度上对内开放银行业是一步迟早要下的棋,但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发展非国有的民营银行机构应当采取积极慎重的态度。多年来致力于民营银行问题的专家们认为,对国内民间资本全面开放金融市场,还应当做不少必要的准备工作。在还没有做好设计监管规则和运行机制等准备工作之前,银行业对民间资本的开放必须慎之又慎。

开放银行业要做大量准备工作,笔者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3项工作:

(1)。建立民营银行的准入和退出规则

对国内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应当采取不急不躁逐步放开的方针,如果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市场准入规则的情况下,就急忙完全放开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限制,民间资本就很有可能蜂拥而入。如果让一些不合格的成员或素质很低的成员进入银行业大家庭,后果将不堪设想。只有设置一定的门槛并把好审批这个“通道”,才能防止或最大限度地减少民营银行机构的“先天不足”的问题,从而为民营银行的规范经营和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民营银行还必须建立规范的退出机制。如果民营银行经营状况不佳,支付风险严重,因资不抵债、股东放弃救助而破产倒闭时,究竟由谁来负责执行破产清算?在民营银行已经或者有可能发生信用危机时,如何保护广大存款人的利益?怎样才能防止把民营银行的风险集中到中央银行?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建立民营银行的“准入和退出”的规则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优胜劣汰,才能堵住向社会转嫁风险的渠道,并迫使民营银行选择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2)。统一监管标准,规范监管准则

民营银行虽然是非公有制的金融机构,但也必须毫无例外地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专家的研究表明,缺乏统一性,屡屡允许特例存在,是发展中国家银行监管的最致命的弱点。鉴于民营银行是作为新成员进入银行业,监管当局应当着手研究如何根据这个新成员的特点和实际,统一监管标准,规范监管规则,以做到对各种所有制的银行机构都实行国民待遇,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为民营银行的发展创造一个清晰、公平的竞争环境。

近年来,我国个别地区的银行业在引进民间资本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根据这些地区的经验,银行业在对民间资本开放时要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监管工作:首先要严把准入关,这是保证银行业安全稳定发展的有效的预防性措施。把好这个关口,就意味着可以将那些有可能对存款人利益或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转造成危害的不合格成员拒之门外。第二,要防止可能出现内部人控制,对股权结构、募股、扩股、转让等都要管起来,防止股东互相串通,进行恶意收购。为避免出现一股独大,个别股东说了算的局面,监管当局对进入银行业的民间资本应当设置一些必要的限制,特别是要限制大股东在资本金中所占的最高比例等。第三,要防止投资者违规占用贷款,股东贷款的最高限额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不能超过其投资额。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不能以套取银行贷款为目的。此外,还有一个需要引起监管当局注意的问题是,我国现有的个别民营银行机构和已有民间资本参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年薪待遇高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这不仅脱离了中国的国情,而且实际上也是对众多股东利益的损害。鉴于存在这种情况,监管当局还应当采取措施对现有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高层管理人员过于注重自身利益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以维护众多中小股东的利益。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篇5

银行业在引入民间资本的问题一直我国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多年来也在不断积极探索。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介绍了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现状,和台湾民营银行的经验,以期为我国正在探索的“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设立民营银行等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民营银行;发展现状;经验借鉴

1998年至2000年的三年时间里,世界银行金融市场发展局对世界107个国家的金融和银行体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截止2000年底,其资产规模占全球银行资产的比例接近70%。并且从发展趋势来看,自1990年以来,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的资产比重总体呈上升态势,而国有银行资产比重则在不断下降。其中,发达国家国有银行资产比重平均由40%下降到20%,发展中国家则平均由60%下降到40%。由此可见,民营银行已经日趋成为各国银行业的主流。

一、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发展民营银行并非是权益之计,而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战略改革的战略性步,从我国目前来看,发展民营银行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一,是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竞争的客观要求。

中国的银行体制开始改革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中农工建4家国有银行为主体,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银行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银行业格局,但是总体上银行业的集中度仍然很高,近70%的存贷款增量仍然被国有和国有控股银行掌握。到目前为止,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仍然处于垄断地位,而且这种由于计划经济的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垄断本身是不会主动产生优化银行产业结构的动力的,从而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对金融资源的配置低下的现状。发展民营银行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加快国有银行的改革步伐,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更加健全和稳定。

第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必然要求。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企业总数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99%,对我国的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82%的新产品开发。当前,“十二五”规划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作为战略重点,这其中离不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小企业的转型发展,进而离不开一个与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相匹配的健全有效的金融体系支持。现阶段,我国的银行业仍然由国有银行垄断,它们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一直制约着他们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

第三,是促进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现实途径。

民间金融的特点是自发和自主,主要包括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地下钱庄和典当等形式。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民间金融的利率水平普遍比较高,并且缺乏法律保护,隐含较大的支付风险,并且民间借贷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处于比较混乱的自发状态,因此容易引发借贷纠纷和刑事案件。不少债权人常通过暴力形式收回借款,导致地区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加大经济和金融运行风险。而民间银行有着现有正式融资渠道所不具有的优势,同时,可以使民间借贷起到很强的规范作用。

二、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

民营银行是由民间资本控制与经营的,相对于国有银行而言的一种现代金融企业,它是产权结构、资产结构和治理结构的统一。

2013年,政策放开,民间资本兴办银行一浪高过一浪,出现了“全民银行”的投资热潮。民资渴望进入银行业,一是看中银行的高收益;二是期望能够为企业自身服务,解决融资困境,在更大范围内利用金融资源,甚至不排除有些企业想高关联交易,使民营银行成为自身的融资平台;三是将来民营银行可以上市,套现,这对企业来说可谓是一本万利。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步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参股、投资金融机构及融资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实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目前,我国首批试点地区名单已经确定。

三、台湾民营银行的经验借鉴

(一)开放民营银行设立的速度不宜过快

台湾地区开放民营银行设立时,首批核准了16家民营银行。新设的民营银行资本规模远高于既有的公营银行,短期内对货币市场、人才储备等造成冲击,长期中更导致银行数量过多、竞争过度,银行业利润下降,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

(二)较高的资本金门槛不仅无法有效限制申报数量,反而导致其与公营银行形成了同质化竞争

为限制民营银行申报家数,台湾地区相关部门为其设定了远高于公营银行的资本金门槛。事实证明,资本金规模未能限制民营银行申报数量。准入门槛采取“一刀切”模式,未考虑新设银行的业务种类、经营规模等。民营银行诞生伊始就背负着巨额的资本金压力,业务重点自然是传统的大企业贷款,未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三)开放民营银行设立应考虑金融服务的地域性、产业性等特征

台湾地区开放民营银行设立时没有考虑地域、产业等因素,银行可自主选择网点分布、客户类型,几乎所有的银行都集中争抢大型企业客户的存贷业务。在总结开放民营银行设立的经验教训时,应多考虑客户的地域、产业等特征,首批开放针对特定地区。

(四)开放民营银行设立的同时应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与民营化同步进行的过程中

从开放民营银行设立至今,台湾地区一直没有建立可行的银行破产退出机制。这种“只进不出”的市场存在很高的道德风险。随着民营银行数量的激增,因其个体运营上的差异而导致的优胜略汰不可避免,但是台湾当局一直没有建立有效的银行退出机制。在这种环境下,经营不善的银行在考虑退出市场时发现退出成本太高,因而更多地依赖于台湾当局对银行采取的“不可倒闭”政策,形成了很高的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熊继洲,罗得志.民营银行:台湾的经验与教训[A].金融研究,2003,(2):1221

篇6

据了解,已经开业的5家民营银行运行总体平稳,并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业务差异化定位。

“对于新设民营银行,受理权限已经下放给了各地银监局,已有12家进入论证阶段。”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表示,银监会按照审慎积极原则推进民营银行试点工作,现已进入常态化审批程序。民营银行“第二军团”或将迅速扩容。

虽然民营银行的设立广受资本欢迎,但是其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有专家指出,当前银行“躺着挣钱”的时代已经过去,要想赢得市场认可,既要有良好的客户资源,又要控制成本和风险。民营资本要实现“银行梦”,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中,众位业内人士围绕“民营银行:生不逢时还是生逢其时”的话题,对民营银行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刻探讨与交流。

银行债转股有法律障碍

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

在经济下行的时候,银行出现不良资产的反弹也是比较正常的。因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要付出一些代价,没有哪个银行不良贷款只降不涨,关键是怎么对待。

债权转股权,我不在银行当行长,我不太关心。现在《商业银行法》没改,信贷资产不能成为资本金的来源,把银行贷款变为股权有法律障碍。

民营银行要有自己的发展模式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前副主席蔡鄂生

民营银行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纲要里明确提出来的。让你生出来就是补短板的,不是让你享受的。既然是补短板的,就看你怎么补,怎么做,这是主要的。

“十三五”规划讲的是全覆盖、特色化、多层次,所谓的民营银行要办到什么程度?是资本民营化还是管理层民营化?管理层民营化要按照现代企业方式去经营,而且股东和管理层有没有矛盾?这些在一般企业里出现的基本问题都会反映到民营银行里去。我不相信现在管理层和股东的意志完全一致。

另外,传统银行以物理网点为主,不会靠人来发展业务。民营银行就需要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自己营销。这都是民营银行在发展当中跟过去发展模式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它必须有自己的发展模式。

民营银行带来鲇鱼效应

天津金城银行行长吴小平

民营银行有两个核心意义:一是纯民营资本的进入给行业带来鲇鱼效应;二是民营银行的成立,为银行界提供了成为职业经理人更多的通道。对金融改革和下一步金融发展非常有意义。

不可否认,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银行利差在收窄,不良资产在暴露,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民营银行又面临着大量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使得生存有更大压力,发展面临着很多挑战。

民营银行也可翻身作为鲨鱼

台湾富邦金控董事长蔡明忠

台湾开放银行将近25年,当时有16家新的民营银行开放,到现在只存5家。台湾的经验告诉我们,银行经过激烈竞争以后,一定会有一个整合期。假设新的民营银行自己体制好,找到真正好的利机,在某个区域发展得身强体壮,说不定市场整并的时候可以出来承担整合者的角色,那时候鲇鱼也可以翻身作为鲨鱼。

民营银行开放以后对公营银行的服务带来很大刺激,大陆的民营银行应该努力扮演好鲇鱼的角色。从小而美的银行出发,不见得要发展成国际性的银行,但鲇鱼也要有志成为鲨鱼。

民营银行的使命是创新而非复制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

民营银行对于银行体系有一个是结构性弥补,大银行看到的都是富人,小银行看到的是中小微企业、中低收入阶层,这个可能大银行看不到。另外,必须创造和存量银行不同的模式和运行结构,这个要反复思考。

如果民营银行盈利模式、利润结构、运行平台和传统的完全一样,也走不远,因为旁边的庞然大物太多。民营银行的使命是探索和创新,应立足自己的使命。

一个好的金融市场需要大小银行相融共生

上海华瑞银行行长朱韬

民营银行有很多独有的优势,比如小、快、轻、灵,小是缺点,同时也是优点,会更容易贴近市场、快速决策、高效转型,内生积极创新。民营银行出生在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也促使其从一开始就能够树立起稳健的经营理念,差异化的经营思维,就能够把安全、风控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在人才的招募过程当中就会关注人才的多元化、综合化的组合方式。

一个好的金融市场不是谁吃掉谁,谁战胜谁,这是一个共赢、多赢的世界,一个森林里面一定是参天大树和小草共融共生,伦敦百年大银行和初创的银行一起成长着,未来一个好的中国金融市场一定也是这样。

篇7

[关键词]民营银行;路径选择;市场定位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6-0075-02

1 民营银行的理论内涵

在国外,私人银行(Private Bank)一方面是指银行向高端客户提供的包括存贷款、个人信托和资产转移等服务,另一方面是指向上述客户提供这些服务的机构。在我国,央行于2002年12月2日声明不允许发展私人银行。徐滇庆也否认民营银行等同于“私人或家族式的银行”,强调民营银行是“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股份制银行,而绝不是任何一种私人银行或家族钱庄,也不是低档次的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对于民营银行的理论内涵,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产权结构、资产结构以及公司治理三个方面加以界定:

(1) 产权结构论,即强调产权结构,认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国外多数学者都赞同这种观点,认为民营银行就是与国有银行(state-owned bank)相对的银行,也就是私人(除国有资产以外的资产所有者)控股的银行。霍德明、李纪珍(2002)结合台湾地区的经验,认为“民营银行的标准在于公股数量低于50%”。

(2) 资产结构论,即强调银行的资产结构,认为以民营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部分学者将民营银行视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专业银行,认为中国民营银行目前较合适走“社区银行”之路。沙虎居提出了“区域性民营银行”的概念,即只有区域内自然人和民营企业参股、向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的银行。邓薇(2010)认为在民营经济较发达地区要发展民营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输血。

(3) 公司治理结构论,即强调民营银行的治理以及市场化机制经营特点,认为民营银行应该是以良好的治理为基础,采用市场化经营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巴曙松(2001)认为“民营银行是指在银行内部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大部分学者则主张从资本结构、银行业务、经营原则、治理结构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民营银行的性质。如张杰(2003)提出判断民营金融的三大标准,即“归谁所有、由谁经营、由谁来监管”。熊继洲(2003)认为民营银行应该是“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运行的拥有合理产权和市场化公司治理的商业银行”。李健(2005)在分析了三种界定原则之后,给出了较为全面的定义,即“向民营企业和城乡居民定向募集资本而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银行业务,依靠银行自身的信用,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组织”。

2 发展民营银行的理论基础

(1) 金融中介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分为传统和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传统金融中介理论主要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两方面加以分析,认为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克服与金融资产交易相关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以及由金融交易中的不对称信息和不确定性所产生的交易成本。Benston和Smith(1976)认为在没有任何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和不可分割性等摩擦的市场上,也就不会有金融中介存在。L-eland和Pyle(1977)通过模型证明拥有私人信息的企业可以通过将自有资金投资于该项目,使外部投资者相信他确实拥有私人信息。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强调金融机构是资金流动性中介,具有管理风险、节省参与成本的功能。Diamond和Dy bvig(1983)在其著名的DD模型中从流动性转换功能的角度证明了金融中介(主要是存款类金融中介)存在的理由。Allen 和Santomero(1998)认为由于存在管理者的自我利益、税收的非线性、财务困境成本和资本市场的非完美性四个原因,企业需要金融中介为他们规避风险提供相应的避险产品和增值工具。国内学者冯斌星、何炼成、窦尔翔(2005)将效率观作为分析出发点,解释在不同经济形态下各种金融中介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真实原因,区别于以前研究采用的结构观和功能观。

(2)金融结构理论。早期的金融结构理论研究主要把金融活动和金融现象作为一种结构即金融结构来研究。Goldsmith(1969)将各种金融现象归结为三个基本方面: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结构,他同时认为金融理论的主要职责是“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并阐述这些因素怎样通过相互作用促进经济发展”。近期的很多金融结构研究则主要关注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相关性。如King和Levine(1993)、 Levine和Zervos(1998)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有关金融体系发展水平的数据与有关当前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数据密切相关。他们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高水平的金融发展与更快的经济增长、物质资本积累、经济效率提高总是高度正相关的。Rajan和Zingales(1998)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在金融发达的国家,融资依赖度高的产业其发展速度也较快。国内学者则主要借鉴国外的分析指标分析我国经济结构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如王广谦(2002)和杨再平(2002)。

(3)金融深化理论。Machinnon(1973)和Shaw(1973)指出在经济欠发达国家,存在着利率管制、金融结构严格管理和金融效率低下等问题,金融效率的低下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Machinnon 提出经济货币化率指标M2/GNP作为衡量一国金融中介体的总体规模。早期国外学者提出金融深化理论都是基于同一信念,即在金融领域和其他一切经济领域一样,可以借助于市场机制的力量达到一种均衡状态,所以应当减少对金融的干预。我国学者也结合国内实证研究对金融深化理论进行一定的发展。金纯(2006)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程度和经济货币化程度及金融相关率的线性分析,证明融资渠道的拓宽和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将极大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陈凌佳、顾雪娟、杨剑波(2008)则认为“中国金融深化的数量化指标达到较高的水平,而其发展的内在质量不高,金融资产发展的规范化程度较低”。

3 发展民营银行的路径选择

(1)存量改革,即通过对现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形成民营银行。王自力(2002)强调“把加快存量改革作为银行业改革发展的重点”。邱兆祥(2003)认为,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引进民间资本,发展非国有民营银行的路径,既可以新设,也可以通过存量改造。但鉴于我国中小银行已有一定存量,通过引进民间资本,对现有的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进行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使之走上市场化经营轨道是最佳选择。白钦先(2004)认为民营化是中国金融业的趋势,在具体步骤上,应先改造农村和城市信用社、地方商业银行,然后才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光(2002)和张汉亚(2008)都提议将现有的地下钱庄等民间金融机构公开化和合法化,可以填补我国县域金融不足或真空。

(2)增量改革,即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全新创设民营银行。林毅夫(2001)认为,必须放松银行的市场准入条件以实现银行业的完全竞争。徐滇庆、巴曙松(2002)认为改造一栋危楼要比重建大厦难得多,强调创建新的民营银行。赵守国(2004)提出以发展民营银行为重点,推进中国银行业“体制外”发展的增量模式,才能形成“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原则的适度竞争的商业银行体系”。孙大午(2006)认为“拆大、放小、民营化”是发展民间金融的主要路径选择。

(3)无论存量改造还是增量发展,不仅取决于我国现阶段金融的总体现状,更取决于改革、发展的趋势。杨云斌(1999)提出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的情况下将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改组改造为独立的专门性银行,或者新建一批中小企业银行,执行国家优惠政策,主要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孙世重(2003)认为“既要为民间资本参股原有的正规金融体系开辟合法渠道,也要为设立新的民营银行创造制度空间”,同时把孰轻孰重、谁先谁后的问题交给市场而不是政府。巴曙松(2002)、晏陆蓉和林晓甫(2003)、杨仕晋(2003)、朱思爽(2005)、王修华和彭建刚(2007)、王剑灵(2008)、张淑芳(2010)等都强调发展面向中小企业、农业和社区内居民金融需求的社区银行的必要性,路径选择可以结合各地具体情况采用存量改造或增量发展。

也有的学者认为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路径可以有四种:一是全新设立,即增量改革模式;二是通过收购兼并地区性商业银行或城乡信用社进入市场,可称为收购模式;三是对基层金融体系中产权结构中已经包含非国有成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的民营化改制,可称为准存量改革模式;四是对现有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民营化转制,也即存量改革模式。

4 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

(1)成立区域性的中小银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林毅夫(2003)认为发展民营银行的主要目的是“补课”,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和重要性上都占绝对优势,推动中小银行发展目的是设立合适的金融机构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樊纲(2003)指出民营银行就应该定位成区域性、民营性、地方化的中小银行,在业务上补大银行的缺漏,而不应该立足于和大银行竞争。许小平、杨晓艳(2005)提出在改善中心企业融资困难上,民营银行具有信息、组织和机制方面的优势。李健(2006)认为民营银行在客户群的选择上应将地方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主要服务对象,理由是国有银行主要服务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少顾及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或者其调研资费较高、审批程序较长而导致贷款成本比较高,使中小企业难以接受。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户多面广形式多样,对信贷的需求具有要得急、数额小、频率高的特点,要求民营银行为其提供高度灵活的专业化服务”。王元京(2010)认为民营银行应发展适合中小企业和个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民营银行在其他银行开展的同类业务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不断创新其他银行尚未开展的业务和服务,强化民营银行的弥补优势和创新优势。

(2)通过政策引导,实行业务多元化,改善金融结构,应对外资冲击。樊纲(2005)建议中国应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资本市场的发展既需要全国性的大商业银行,同样也不能缺少地方性的小型民营银行。刘卫红(2002)、韦衡(2003)、傅白水(2005)、钱方明(2008)探讨了我国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后,传统的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受到的挑战,指出民营银行必须借鉴外资银行混业经营、风险管理等模式,确定新的市场定位战略。龙海明、李莎(2004)则支持民营银行业务多元化,认为民营银行业务发展的着重点不是在储蓄上与国有银行竞争,或在规模、技术手段、中间业务方面与外资银行较劲,因为若靠这种金融战略,民营银行最终只能狭隘地停留在社区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或信用社的层面上。因此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民族银行体系,才能有效应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程工.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路径与方式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8(5):27-33.

[2]巴曙松.社区银行能否成为中国银行业放松管制的突破口?[J].现代管理科学,2002(7):19-21.

[3]董红蕾.增量改革模式中的民营银行市场准入[J].财经问题研究,2003(4):46-48.

[4]李健. 关于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学术观点综述[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71-77.

篇8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体系逐步完善,民营银行在发展当地经济、为微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民营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在民营银行的发展进程中,要大力开发中小企业金融产品,积极拓展商圈融资,进而通过错位竞争及其特色精致的金融服务来实现自身发展。本文介绍了当前民营银行发展市场的定位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针对其如何进一步实现民营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相关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民营银行;市场定位;困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068-02

收稿日期:2015-02-12

作者简介:刘鑫(1993-),女,汉,黑龙江省桦南县人,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在读。薛玉玲9 1964 -),女 ,汉,吉林省伊通县人,黑龙江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副教授 ,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引言

民营银行是由来自民间的资本控股来进行市场化运作的风险自担的银行,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国家一直致力于开拓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渠道,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对民营银行进行有效地管理和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营银行的发展。而民营银行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行业发展面临巨大的竞争力、民营银行发展受金融运行体制的限制、民营银行自身的逐利性等一系列的问题,只有解决好民营银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才可以实现民营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一、民营银行发展市场的定位分析

民营银行在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做好市场的定位分析,主要包括目标客户定位、金融产品定位以及营销策略定位。对于民营银行来说,目标客户定位首先要立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民营银行的从业人员多来源于一个固定的地域之内,对于区域内的企业的了解可以降低其在开展银行贷款业务的进程中的金融风险,提升贷款的安全性。再者,民营银行的业务对象集中在中小微企业上,民营银行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更容易掌握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规律,业务空间较大;对于民营银行来说,产品定位首先要大力发展商圈融资,商圈内的企业一般都是中小微企业,其规模小、用于贷款的抵押不足,通过商圈担保融资可以很好的利用商圈管理机构的管理作用来进行担保进而实现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其次,要推动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开发,依据中小企业在采购、库存、销售等各个经营环节的实际资金需求来开发出相应的金融产品,进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最后,要大力推进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开发,建立起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要加强自身的信用建设,通过更加细致周到的服务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难点分析

(一)行业发展面临巨大的竞争力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其业务范围进一步向中小微企业拓展,使得民营银行面临的激烈市场竞争,尤其是在2012年,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银行都表示将积极主动地拓展中小微企业金融市场,此外,目前随着国家对于民营银行发展的支持,很多地区出现了业务范围局限在一定区域之内的城市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村镇银行,大型国有银行的业务拓展以及民营银行数量的不断增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民营银行面临的市场行业竞争进一步增大。

(二)民营银行发展受金融运行体制的限制

目前我国在民营银行管理的过程中使用的是有限牌照制度,使得民营银行不可能像大型的国有银行一样在全国各地设立银行网点来开展金融业务,因此,民营银行的经营区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此外,相关的金融部门对于民营银行在开展业务过程中的资金规模、贷款的额度等都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并且在不同类别贷款计提比例以及存款准备金率方面民营银行也会与国有银行存在着差别,尽管目前我国的金融政策支持更多的民营资本投入到银行业中,但是一些国家的政策以及制度对民营银行的经营约束还比较大,在这很大程度上使得民营银行自身的运营难度以及经营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三)民营银行自身的逐利性

作为由民间资本来支持组建的银行,民营银行在运转经营中存在着天生的逐利性,尤其是在民营银行的股权安排和分配上很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民营银行的股权过于分散,这样就会导致民营银行的股东数过多,不同利益群体在民营银行的经营战略以及发展理念上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另一个极端就是民营银行的股权过于集中,这样就会使得民营银行控制在少数的几个大股东的手中,这样很容易出现大股东利用民营银行圈钱进而为自身的关联企业提供融资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民营银行自身经营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三、促进民营银行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制定前景性战略,提升竞争力

民营银行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制定出极具前景性的发展战略。首先,民营银行要进一步创新银行的服务和产品,以及中小微企业的实际特点以及农村地区的实际金融需求来制定出相应的有针对性的金融理财产品,对于存在着不同金融需求的客户来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同时民营银行在能够提供快捷便利的小额信贷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丰富抵押担保模式以及信贷产品的种类;再者,民营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对银行自身的清算与结算的渠道进行进一步的疏通,大力开展快捷方便的结算工具,同时民营银行要注重发展同其他银行的战略伙伴关系,利用其他银行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最后,民营银行要致力于互联网金融的建设,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进而使得民营银行的服务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一步提升民营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二)制定合理的民营银行各项法规

在当前国家大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新形势下,国家要依据民营银行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来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首先,要对当前民间资本进入我国银行业的条件等进行更加明确和细致的规定,进而使得自担风险的民营资本在进入银行业之后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进一步贯彻落实共同发起人制度,在准入之前对于共同发起人的实力、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最后,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民营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自身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监管,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三)构建符合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

民营银行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信誉环境。而相对于大型的国有银行来说,民营银行在在自身发展经营的初期难以很快的建立起自身的信誉,这就导致了民营银行在发展初期吸收存款方面就会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此,为了进一步保护存款人自身的利益,国家要依据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来构建起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提升民营银行自身的信誉及吸收存款的能力,进而为开展其他银行业务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民营银行在自身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在实现民营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民营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通过制定出具有前景性的发展战略来提升银行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国家要制定出完善合理的民营银行的法律法规以及符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进而为民营银行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进而进一步促进民营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岷峰,王虹.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华北金融,2013,12:10-13.

[2] 陈立刚.民营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92-93.

[3] 徐慰贵,谢茂芬.民营银行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建议[J].现代商业,2014,12:165-166.

[4] 刘凤彬.试论民营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22:31-32.

[5] 韦瑶瑶.试论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及其策略选择[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6] 罗树昭.中国民营银行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D].广西大学,2004.

篇9

关键词:民营银行;发展路径;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一、民营银行发展路径概述

(一)增量发展路径。从理论上讲,增量发展民营银行的模式,可以促进银行业的竞争,督促国有银行改善管理,推动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新组建民营银行有许多优点。第一,一张白纸,没有负担。没有那些不合理的制度约束,没有既得利益集团的钳制。第二,比较容易通过市场来选择经理人员。第三,没有不良贷款的历史包袱。

(二)存量发展路径。从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开放民营银行的风险是很高的。许多国家,在没有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法律配套体系的情况下开放民营金融,都造成了严重的金融混乱。从我国国情看,上个世纪90年代初盲目发展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结果造成这些机构短期行为严重,经营管理混乱,最后只好进行撤销、关闭、兼并和重组,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因此,金融改革必须要有一个底线,即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改革,这是我国渐进式改革道路成功的精髓所在。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需要由现有银行的市场化和引进民间资本进入两个轮子推动。

(三)混合发展路径。一些学者认为,构建民营银行不能急于求成,应该采取渐进式的发展战略,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对国有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注入民营成分;二是吸引民间资本入股现有的中小银行,逐步实现中小银行民营化;三是在条件成熟时设立完全以民营资本投资入股、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民营银行。

二、民营银行发展路径的比较研究

(一)增量发展路径评价。增量发展民营银行有许多优点,如可以增加金融领域的竞争活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管理权限上收、资金外流和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我们更应看到,新组建民营银行,不仅在市场准入方面有着高昂的代价,还有可能重蹈过去随意办金融而引发惨痛教训的覆辙,更主要的是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这个我国金融改革应首先考虑的问题依然存在。

1.增量发展民营银行并不能启动银行业的竞争机制。对于一般企业来说,改革中的增量部分是一种可以自我调节的有机整体。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生存下来的民营企业都极富生命力,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带动国有企业改革。而银行业则不同,我国目前银行是进难退更难,退出就意味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2.增量发展民营银行并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国有银行的历史包袱。对于一般国有企业来说,改革主要的障碍是人员负担。发展民营企业,不仅增加了就业机会,而且随着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企业中的职工会主动离开,将减轻国有企业的改革压力。而银行业改革主要的障碍是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它不会因为民营银行的发展而减少。

3.增量发展民营银行将加大整体金融风险。银行的风险不在银行本身,而在于给广大存款人带来的风险。银行如果经营管理不善,导致支付问题,将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如果是一般企业,死一批,再发展一批,有利于市场的优胜劣汰,保持生命活力。但对银行业来说,完全的市场竞争法则,是行不通的。一家银行倒闭,有可能引发整个银行业的信誉风险和金融危机。

4.增量发展民营银行的经营成本高昂。从成本核算的角度看,以重新募集资本的形式成立商业银行,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其资本金必须达到十亿元人民币。这个数额,对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来说,或许不是问题,但在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就成为其市场准入的一大难题。另外成立一家银行,还需要相应的人员、网点、机具设备等,这是一笔昂贵的费用。再者,其营业网络的建设、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及机构运转的磨合更需时日,这些都提高了新设立的民营银行的经营管理成本。由此可见,新成立民营商业银行不具普遍性。

(二)存量发展路径评价。采用存量发展路径,从改造现有城市商业银行、城信社入手,具有可操作性最强、成本较低、能有效避免可能出现大的金融风险等优点。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的成功经验表明,相当部分中小国有企业通过转让实现了民营化。我国资本市场上,一些退市的亏损上市公司利用“壳资源”的优势最终完成重组上市,顺利实现扭亏为盈。对国有银行的存量改造,可以借鉴国有企业民营化的经验。但存量发展路径也有缺陷:

1.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从总体来看,民间资本的积极参与明显成为主流。但民企参股农村商业银行所能掌控的股权比较少。为防止一股独大,使农商行成为某一家或几家企业的小金库,农商行对企业参股比例做了严格的限制。但由此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单个企业所占股份比较少,没有一个相对控股的股东,使得股东普遍对农商行发展缺乏关注。所有者缺位,虽然改制成商业银行,但和过去信用社时一样,一切仍旧是行长说了算,缺乏内控机制,积聚了潜在的经营风险。

2.存量改造延续的是一种“搭配销售”的策略。这种策略对于劣质产品生产者是一种占优策略,但对于优质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公平,只不过是强制消费者以更高的价格满足其效用。而产权的“搭配销售”则可能使总体效用锐减为零。

三、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增量发展路径还是存量发展路径,都存在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关键在于哪种方式的成本和风险最小、收益和效率最高。民营银行的发展路径选择应遵循自下而上、自小而大、符合经济发展自身规律要求的原则,其发展战略应侧重以小求大、以点求面、以稳求进。其发展必须考虑我国经济的现实发展阶段,必须考虑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循序渐进、依次推进,过度、过快开放都将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害。当前的民营经济大部分从事的是竞争性产业,在发展初期,管理不够规范;容易产生政策与制度疏漏,加之民营资本的逐利和扩张动机强烈,极易出现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从而大大损害民营企业的声誉与形象。而银行在放贷时,借款人的信誉往往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如果民营企业的声誉不提高,民营银行市场定位选择便很可能偏离民营企业,而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必然影响其发展路径的选择。因此,民营银行的发展路径应是多元化和混合型的,混合发展路径的优势自然就凸显出来了。民营银行试点以存量改革为主,兼顾增量改革,民营银行进入成长期后,则以增量改革为先导带动存量改革的渐进式改革是民营银行发展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姜应祥.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成因及解决对策[J].中国金融,2001.

[2]周浩明.民营银行的比较优势及发展路径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2.

篇10

关键词:新常态 民营银行 发展前景

民营银行是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拥有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产权格局,因而其具有高效率、体制灵活、专业性能强等各种各样的优点。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要想保持长期健康发展需要有民营银行作为重要补充。新常态下,如果建立了民营金融机构,那么肯定会让金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金融服务功能会更加提质增效,同时也将促使国有金融企业发生重大变革。所以应积极为民营银行营造一个公平、透明、阳光的的发展环境,一个良好的环境必不可少。

一、新常态下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

现阶段,互联网正在逐步向金融渗透,民营银行的现状不容乐观,各银行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比如2014年7月份,3家民营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和前海微众银行)在银监会的批准下正式成立。其中著名的互联网公司腾讯集团是前海微众银行其中的一个股东,腾讯集团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拥有最大的数据支持,可以对信用质量、客户的行为等等各种问题及时做出正确的深度分析,这也是腾讯能迅速进入金融领域的原因。现在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正在得到逐步缓解,因为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在不久以后中小企业贷款领域将会更加繁荣,未来这里也将会成银行和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腾讯等)互相竞争的一片新天地。

(二)民营银行高成本的运营模式

目前,国有银行的运营成本比较低,而民营银行的运营成本却很高。民营银行从诞生到发展期间,因为处于不利形势,所以发展缓慢,运作起来非常艰难,原因就是民营银行的创办风险较高,再加上随之而来的信誉担保问题,这就使得运营成本比其他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高很多,如果不想倒闭破产,就只能付出高额的费用。不仅如此,再加上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其分支机构多,营业网点遍布全国,当储户异地取款时,国有银行虽有较高的手续费用,但与民营银行分支机构甚少相比,储户最终还会选择方便快捷的国有大银行。这样垄断的局面给新生民营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金融监管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存款保险条例》已于2015年3月31日公布并在5月1日起施行,这种机制可以抵抗利率市场变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使银行倒闭的概率大大降低;同时我国还没有成熟规范的银行退出机制,这会使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变得很低,甚至不会出现;银行利率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金融市场调控效率低,不能准确、及时的反映出资金供求信息和其他方面的情况,这就使得各个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动不稳定。我国的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占比较高,创新业务发展相对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来进行有效地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往往陷入“一放就乱、一打就死”的怪圈,制度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银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也决定着民营银行未来的命运。

二、新常态下民营银行的发展前景

(一)新常态下民营银行的发展机遇

现如今,内源性融资是很多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这就说明现在的融资制度设计还不完善,不符合现阶段民营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要求,这就为民营银行的发展创建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2)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存在种种隐患,同时也为民营银行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体制存在的以下三点隐患:一是银行以前的领导者的某一次经营决策中存在很多的政治因素;二是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导致国有银行产权结构的单一和不合理,一般工作人员和领导者之间普遍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很少及时关注资产的增值:三是运行过程墨守成规,不能及时随着市场的变化灵活运行,因而时常导致信息的不对称,还有一些重大决策的失误。浙江民营银行正是抓住国有商业银行的这种弊端,从而迅速发展,前景广阔。

(二)新常态下民营银行的前景分析

随着党的“十”的顺利召开,“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的这一方针第一次在十中提出。由此可以想象,民营银行的大力发展基于我国当前银行业良好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目前我国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虽然国有银行在其中一直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民营银行这几年发展势头良好,已经逐渐成为世界银行业发展的潮流。当今我国银行业领域之中,民营银行所占比例还是不大,国有商业银行依然占据霸主的地位。从宏观层面上看,希望它能攻破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霸主地位,逐渐改变我国的金融格局和体系,使其主体多元化、竞争公平化,使宏观融资效率逐年提高,努力解决目前我国经济金融结构形态下的隐患。从微观层面上看,希望能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特别是降低限制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对实体经济应全面激活,只有这样融资服务能力才能逐步增强。

三、结束语

归根结底,新常态下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发展极具挑战,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金融改革工程,其发展空间巨大,金融改革的前景良好,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战胜挫折,做好迎接各种困难的长期准备,这就要求各个层面人士的共同协作,即顶层的制度设计,领导者的正确领导以及法律体系的全力保障。

参考文献:

篇11

问题的提出

继2014年3月11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首批5家民营银行将分别在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四地开展试点,阿里巴巴、万向、腾讯等10家民营资本参与;2014年12月12日,银监会已批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开业,这是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中第一家获得批准开业的银行;至2015年3月底,上海华瑞银行、温州民商银行相继正式开业,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中的另外两家,阿里网商银行和天津金城银行也拟于今年上半年开业。传说中的民营银行逐渐撩起了神秘的面纱,然而首批3家民营银行的发展速度却让人感到失望。

前海微众银行自今年1月4日完成第一笔贷款,一个多月后微众银行才有动作,目前为止市场上并没有关于微众银行的其他消息;同是3月开业的上海华瑞银行和温州民商银行目前只能提供办理存折的业务。为何从去年获批到今年开业,民营银行的发展一年来整体进展不大?我们如何为民营银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民营银行的理论内涵及现实意义

关于民营银行的理论内涵,国内学者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产业结构论。认为民营银行是由民间资本控股的。熊继洲、罗得志(2003)在《民营银行:台湾的经验与教训》一文中提出,国有股数量低于50%可以作为民营银行的衡量标准。认同这种角度的学者是为了强调产权结构的重要性,认为由民间资本占主体的银行才能称之为民营银行。

资产结构论。认为民营银行是主要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部分学者认为民营银行应该是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社区银行才是其真正出路;也有学者提出区域民营银行的概念,也就是在一定区域内由民间资本控股,专门为民间企业融通资金的银行;邓薇在《后危机时期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路径选择》中提出,在民间资本较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主要依靠当地民营银行提供资金。

公司治理结构论。认为民营银行是具有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巴曙松在《社区银行能否成为中国银行业放松管制的突破?》一文中提出,民营银行应该拥有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市场化机制。

作者认为,发展民营银行是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内生性需求。何为内生性需求?首先,金融制度分为外生性金融制度和内生性金融制度。内生性金融制度是指经济本身发展到一定程度,内生出对金融的需求而产生的机制。其次,民营银行的发展正是符合这一理论的。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在成立之初确实起到了维护经济稳定、促进金融发展等积极作用,但是随着金融环境的成熟,国家垄断金融的成本加大,垄断收益的获得要以低效率高风险运行为代价。民营经济的繁荣发展,内生出对民营金融的强烈需求,民营银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发展的,是符合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的。

民营银行的现实意义

发展民营银行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当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经济、繁荣市场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基础,同时以其灵活的适应能力和市场机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然而,对经济发展有如此大作用的中小企业却处于资金紧缺、国有大型银行惜贷的窘境。发展民营银行可以为中小企业输血,带动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

发展民营银行便于重新安排社会资金供求。一方面,民营银行可以通过其灵活的市场机制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闲散资金,提高社会储蓄率;另一方面,民营银行也可以更有效地分配资金,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发展民营银行是我国推进金融深化改革的体现。鼓励发展以市场化为特征的民营银行,有利于形成多层次、多种所有制的金融机构充分竞争的局面,以实现有效配置资源;同时,发展民营银行带来的“鲶鱼效应”也会促进原有国有大型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提升我国金融业的整体实力。

新形势下银行业现状

银行业发展的五大趋势。日前,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新常态下银行业发展面临着贷款增速回稳、存贷利差收窄、社会融资方式转变、不良贷款反弹和监管“宽进严管”五大趋势,为此银行业必须加快调整发展战略、转变盈利模式、提升创新能力、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和强化守法合规经营。

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哪些银行业改革信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加快发展普惠金融三个关键词勾勒出了2015年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大致图谱。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框架,使银行资产及负债经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环境,努力营造成熟的金融环境。

报告明确将“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列为2015年的金融改革目标,这预示着银行退市制度将正式建立,为全面利率市场化奠定基础。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一方面会促使中小型银行面临更大的经营和转型压力;另一方面也给未来民营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从而减轻民营银行发展的信用风险,引导民营银行稳健地发展。

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强调中小银行的作用,体现政府对民营资本的重视,这样的社会环境必将激励新设立的以及将来加入的民营银行更好地实现为民间资本提供资金的服务,为社会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特别是大数据的运用以及物联网的兴起,使得互联网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应用程度逐渐加深。为此,我们需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现有业务和方式,并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努力做到“不落伍、不掉队。”[4]

民营银行发展路径梳理――顶层设计下的渐进式发展

民营银行最突出的优点是以市场化为主要特征,可以避免政府的干预,这也是相对于传统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所在。然而,这种优势的实现是以完备的市场环境、良好的信用体系以及健全的监管机制为前提的,而这些也正是目前亟须改进和完善的。因而,民营银行的发展必须遵循顶层设计下的渐进式发展这一原则,注重顶层设计,并结合民营银行自身发展的特点,努力构建有利于民营银行深层次发展的社会环境和金融环境,主要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准入制度期待升级。这是保证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做好这一步,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民营银行先天不足的影响,营造良性发展的金融环境。对主管部门来说,一定要进一步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尽早推出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并对民营银行的设立标准进行细化和明确,提高准入工作的透明度;同时,需要考虑首批批准的5家民营银行以及未来进入的民营银行应该以什么条件来适应即将推出的存款保险制度。

退出机制的建立。我国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的市场退出机制,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是应该受到救助继而生存下来,还是直接退出市场,以何种方式退出市场,又由谁来承担损失?这些都是没有明确的标准可以遵循的。并且,市场退出机制的核心是存款保险制度。令人欣喜的是,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已列为2015年的金融改革目标,银行退市制度即将正式建立。

篇12

论文摘 要:该文从构建 现代 金融 组织体系﹑解决三农 发展 金融需求问题分析发展民营银行必要性出发,从政策法规和理论上论证了发展民营银行的可行性,并探讨了

2.4经营人才问题 

银行业以经营风险为业务特征,对从业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要求。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面临全球竞争,而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和高水平的管理,才能充分利用和有效组合现有资源。但是优秀的 企业 家并不一定是合格的 金融 家, 发展 民营银行客观上要求外聘职业经理人,而我国民营 经济 中的 现代 委托——关系落后,经营者和所有者信任成本不断提高,加上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家形成的“事必躬亲”的习惯,发展民营银行的人才制约问题将更加突出。 

 

3.发展民营银行的路径选择 

 

3.1组建民营化的 农村 股份制商业银行 

农村经济不单纯由农业和农户组成,还包括农村工商企业。伴随着农业特别是部分地区农村工商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其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多,而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客观上为商业化金融组织在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组建农村股份制民营商业银行,其入股的股东应该以农村信用社原有社员为主,重点吸收有资金实力的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开办的中小企业,使其资本金全部由民间资本入股组成,在经营过程中逐步壮大。 

3.2组建民营化的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大多是由各地区的城市信用社改组而成,由于大量 历史 遗留问题,使其风险集中,经营问题复杂,规模一般较小,且经营能力不足,所能经营的中间业务较少,几乎未涉及到表外业务的经营。监管当局亦不允许其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限制其扩张网点,这些均制约城市商业银行的壮大。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引进优质的民营资本所有者加盟,促使国有背景股本的逐步稀释,最终实现民营化。这些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过股权结构民营化后,有利于消除各种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实现邻近地区商业银行的并购和营业网点的扩张,逐步发展扩大。 

3.3民间资本拥有者申请新设社区银行 

目前我国金融资产超过30万亿元人民币,30%左右城市居民占有近80%的居民金融资产,其中近一半又被20%的少数高收入阶层占有,这说明我国部分个人完全有能力申请新设民营银行。而社区银行是他们的最优选择。社区银行强调金融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社区银行完全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调整经营策略,突出自身的比较优势。社区银行一方面突出了其在中小城市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性质,和国有商业银行在不同层次上运作,形成较强的互补性;另一方面改变了民营资本投资的隐性壁垒,激发了民间资本所有者的投资积极性,使资本这一稀缺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 文献 : 

篇13

中国的银行业尽管实行股份制改造,但一直是国有化并趋于垄断。对现有银行体系进行民营化改造的或加快民营银行的建设速度,已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本文在深刻认识大力发展民营银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重点论述完善我国民营银行发展制度的对策。

关键词:

民营银行;发展问题;对策

一、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意义

我国对内开放却迟于对外开放,并且现有金融垄断集团已成为金融对内开放的阻力。尽管国务院出台相关文件,由于受相关利益集团的干扰,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具体的执行细则,以观望态度来抵制相关政策文件的执行。完善我国公平竞争的金融组织体系,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发展,可推动金融体制的创新,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1.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由于现有各类金融机构存在集中度高、垄断性极强、服务效率低的问题,发民营银行的加入,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可以打破现有的金融垄断局面。同时,倒逼国有银行进行实质性的商业化运作改革,以其高质量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其实际竞争力。开放国内民营银行市场,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必将给国内金融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提升国内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其特有的民营机制的优势,担当起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重任,加强和凝聚整体的竞争实力,积极应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挑战。

2.加大了对民营经济支持力度民营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大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民间资本更多的来自于民营经济,民营银行与民营企业在资本方面具有天然的联系,民营银行的服务对象将主要集中在非公经济,其金融服务助推民营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民营银行在民营经济资金需求服务等方面具有目前其他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满足了我国现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需要,对民营经济支持力度相当大。

3.促进金融业的制度改革民营银行完全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运行,经营上除接受必要的监管外,在产权结构上和经营管理方面,民营银行具有充分的经营自主,资金的运作和经营具有相当大的自。民营银行的发展不仅打破现有金融垄断的局面,而且有效地制约金融利益集团左右政府的行为。完善合理的金融市场结构。从根本上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资金利用效率。

二、我国民营银行特有风险

民营银行由于起步晚、资金实力有限、信用等级低及业务结构单一等缺陷,随着利率市场化,民营银行被要求民营银行要坚持服务小微企业和社区民众的市场定位后,政府对民营银行信用担保、存款保险等制度的缺失,除了要面对一般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外,还要面对一些自身的特殊风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成本风险民营银行的新设成本风险明显高于竞争对手。金融业的发展条件和市场准入要比一般工商企业要求更严格。民营银行的相关发展要求与比较成熟的国有银行来说,其通过金融机构的“增量改革”的新设银行,必然面临许多成长过程的困难,金融自由化过程必须坚持其发展的有序性、渐进性和稳健性。新设的我国民营银行市场准入必须坚持适度性、渐进性和有序性,健全相关机制。同时,还要与成熟的国有银行、国外银行同等竞争。

2.经营风险部分民营银行的盈利最大化与内部预算软约束并存,导致经营风险非常突出。相当一批民营金融机构由内部人控制,他们非常注重其盈利性,淡化了其应具有的社会责任。受高利的诱惑,过度冒险和经营短期化行为比较明显,敢于违规枉法经营。产权问题的核心本质是权、责、利的严格对称和内在统一。民间资本开设银行,应是一个具体独立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的主体。为此,民营银行同样必须明晰产权、明确责任。由于产权不明晰,部分民营银行内部预算缺乏约束,经营不善,出现大量不良资产。

3.流动性风险在利率逐步市场化的条件下,民营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都会受到相当大的约束,相对于国有银行,其风险比较大,在利率不能自由浮动的情况下,存款人将选择把资金存到具有国家信用担保的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这样民营银行的资金来源就必然有限,信用规模的扩张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严重的流动性风险成为民营银行难解的问题。

4.危机风险民营银行经营失败的成本内化的风险比较明显。按权利义务对称的原则,银行的经营失败成本要由股东、债权人承担,不像现有的商业银行,政府为银行的经营失败成本买单。相较于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具有相对突出的经营风险,即使政府给予民营银行与国有银行相同的政策待遇,在可以预见的面临将来失败的风险问题方面,其应对的措施和成本只能来自于民营银行自身的力量。

三、解决中国民营银行业发展中的问题的对策

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有必要为民营银行的发展营造必要的制度环境。因此,政府在发展民营银行的制度安排方面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建立金融风险防范机制要推进民营银行发展,必须考虑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完善风险分散、转移和补偿机制,完善银行的法人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强化银行信息和内部政策的公开及透明度,真正实行银证完全分开,实行高效的存款保险金制度,切实执行贷款审批责任制。从我国的情况看,须建立民营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真正实现提前发现风险,及时查实责任主体、及时采取措施处置风险。

2.建立审慎监管和动态监管机制建立民营银行所监管体系,有效控制民营银行的过度冒险行为。对民营银行的股东贷款、关联贷款要有严格限制。制定关于公平信贷的法律制度,保障同等信贷同等的权利。完善民营银行的风险处置制度,为及时处置风险创造制度性环境,有效降低民营银行的风险处置成本。

3.建立金融破产制度发展民营银行必须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制度,按照商业化原则由民营银行出资投保,实行限额保险,各受民营银行分摊各自的救助成本。建立相应的具体针对性的破产机制。首先,及时隔离破产事件,防止破产事件影响扩大。允许金融机构破产和控制单个金融机构破产,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真正达到更规范、有效和及时地处置金融机构危机事件,保护债权人权益,切实维护社会金融市场体系秩序稳定。

4.建立完善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对于新增民营银行的准入,设置的门槛条件和审批手续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民营银行须建立规范的退出机制,通过优胜劣汰,防止其向社会转移失败风险,实行硬化预算约束。同时可以改变央行监管的被动局面,降低监管成本与风险,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健安.构建民营银行的发展环境[J].中国科技投资,2011(8).

[2]杨升.论我国民营银行发展路径内蒙古[J].科技与经济,2012(4).

篇14

目前,国内的文献多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市场准入监管和识别的作用。马继玉着重分析了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的相关内容,并比较了国外系统性的市场准入监管。陈惠玲指出了由于银行间极强的同质性,银行结构的矛盾性日益凸显,要以市场准入的监管措施来推动银行业的改革,解决矛盾性结构,而非引入更多的竞争者。

马志提出要善于利用多种渠道对金融机构做出有效的监管,使监管部分在国务院的带领下,与外部法律监管、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社会力量、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相结合,公开监督。大部分学者认为,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有利于为金融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牟惠萍对我国目前的民营经济发展给予了肯定,她认为民间开办银行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但须采用严格的审批办法来控制银行的数量,避免陷入恶性竞争。

还有一些学者采用博弈论构造了市场准入监管模型。虞美文采用不完全的信息静态博弈深入探讨了监管者和银行间的博弈,在引入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监管机构和银行机构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并不能清楚地了解到彼此的行为,这就为银行的监管部门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谢乐斌、黄敏是通过构建申请银行与监管机构的博弈的模型,来深入分析二者的战略选择,他认为,要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技术,高度重视不合格金融机构的进入到市场的恶劣影响,从经济和声誉两个角度,对不合格申请机构加大处罚力度。邹承睿、付玉黄、姜鹏引入信息不完全的动态博弈模型和成本收益分析的工具,对不同类型的政府在外资银行准入监管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和分析。由此得出,政府对外资银行的设立和运营成本的影响,以此来实现监管目标。

黄惠春采用模型实证的方法,分析并得出了这样的一条理论,降低市场准入的限制是对农村市场金融竞争度的提升。刘永新着重分析了民营银行遇到的风险,他指出,监管民营银行应该将重点放在对不同银行的竞争的预防上,还要加大对股东和银行的筛选和识别。

综合来说,国内的研究还是停留在理论研究上,运用博弈论建立市场准入监管的模型,但应用于民营银行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本文以这些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采用博弈论的理论以及方法深入分析银行审批机构和申办民营银行的企业间的博弈,探讨民营银行的准入监管的相应对策。

二、发展民营银行,建立市场准入监管博弈模型

市场准入监管可以根据金融监管的情况或是市场需求的状况,根据分业管理、公平竞争的原则、金融机构的合理布局,对银行的设立、变更展开审批。金融市场准入监管的核心价值是营造一个有利的内外部环境,为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论文建立的模型结构和假设:

(一)博弈主体

金融监管部门以及提出申请的民营企业。金融监管部门包含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保监会等,而提出申请的民营企业主要包含腾讯控股有限公司、正泰集团、万向集团公司、均瑶集团、复兴国际有限公司等。

(二)行为策略

行为策略,主要是指银行审批机构的策略(低门槛、高门槛)和申请企业时的策略(合规经营、违规经营)。

(三)为方便研究,本出如下的假设

无论是在高门槛还是低门槛的情况下,申请企业都能获得审批机构的批准。一是处于高门槛的策略下,查出企业违规经营的概率为α,二是处于低门槛的策略下,违规经营被查出的概率是β;β是在这里是小于α的。

三、以博弈论为基础,分析民营银行职业经理人股权激励机制

(一)激励的基本过程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人的内在动力也被激发出来,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作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业经理人,对权利和成就有着更多地需要。因此,要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建立股权激励机制,就是为促进职业经理人的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激励机制。

(二)股权激励的作用

1.物质激励效应。这是一项长期的激励方案,它可以满足职业经理人的物质需求。譬如,获得绩效股赠予或奖励,获得资本利得收益,满足职业经理人的基本需求。

2.精神奖励。可以给职业经理人一定的股票或者期权,让职业经理人同时拥有股东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获得一种主人翁的满足感和自豪感。通过持股可以让管理层获得很好地发展前途,在心理上得到莫大的满足和精神享受。

3.约束效应分析。通过持股,职业经理人会和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双方利益是相通的。这样就削弱了内部人的控制,降低委托成本,使职业人不能轻易离职。

(三)以博弈论为基础,构建股权激励和组织绩效的关系模型

以股权激励的理论为基础,采用一种特殊的激励方法对民营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的进行激励。根据分析得出,职业经理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影响着组织绩效目标的实现。在职业经理人能力确定的情况下,其努力程度和公司的业绩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且只有在职业经理人和股东二者都获得满足感的时候,效用才会最大,战略得以持续往复。

(四)组织绩效目标的设定原则

我们应该在股东和职业经理人相互支持的基础上去设定绩效目标,这样可以减少对期望的误差。而且绩效目标,可以很好地帮助经理人监控工作进展,逐步完成工作目标。绩效目标的设定原则是SMART原则: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达到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基于时间的(Time-based)。

1.明确具体原则。要设立一个明确具体的组织绩效目标,防止模糊不清,给职业经理人一个清晰地职业方向,激发其奋斗的欲望。

2.可衡量原则。绩效目标的设定要尽可能量化,最好有定量的数据,这样才能更客观地去衡量,也能更好地根据计划去控制职业经理人的行为。一个具体的定量数据,能更加客观的反映绩效目标,也更能使职业经理人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3.可达到原则。绩效目标的设定应该是可以实现的,设定过高或过低都达不到激励效果,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如果设定目标过高,职业经理人会觉得很难实现,这样一来,士气低落,丧失奋斗动力,很难达到激励效果,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而设定过低,又会缺乏挑战性,很难调动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和潜力,还会引发市场的质疑,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应该是结合实际的。这样,职业经理人才能为实现绩效目标而全力以赴。

4.相关原则。作为企业战略实践的指挥棒,绩效目标的设定应该与企业战略目标是一致的,如此才能凸显出绩效指标的引导作用,使职业经理人为企业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5.基于时间原则。在设定组织绩效目标时,要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如果不设定一个明确的时间限制,职业经理人就会没有时间观念,工作拖沓。

四、构建民营银行的制度设计以及优势创造

我们在上文中,谈到了民营银行的含义、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等问题。可以看出在一个国家的金融银行体系中民营银行存在的价值和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建立民营银行时,需要对一些特殊问题深入思考,这是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在民营银行建立初期,如何建立公司制度,解决委托问题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只有推出一套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制度,才能使民营银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下文将从两个角度来对这个问题深入探讨:

(一)在建立民营银行过程中,相关主体的责任

如何在中国的金融银行体系中更有效地建立民营银行,不单是一方的责任,更是相关主体的责任。这就要求与民营银行相关的主体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一起发展。只有把相关主体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把建立民营银行的工作高效且保质保量地完成,促使民营银行健康稳步向前发展。健全我国金融银行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下面着重分析民营银行的相关主体问题:

1.政府要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促进金融行业的基础建设。在建立民营银行的过程中,我国金融体系的主管部门以及政策的制定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在整个建设过程中,都要参与和投入。民营银行怎样进入,符合何种要求的民营银行才能进入、进入后怎样监管民营银行以及民营银行的退出机制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政府相关负责人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由于自身原因,民营银行存在着许多经营风险,许多国家在建立民营银行的过程中,都遇到过挫折和困难,原因是这些国家没有把本国国情作为出发点,也并没有通过建立相关的银行体系和法律体系中的基础制度,来对民营银行的建立、监管、运行、退出进行完整的设计,这无疑导致了在面临经济冲击和衰退时,最先受到危机的是民营银行。由此可见,在建立民营银行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基础结构和法律环境,以确保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健发展。让国有银行和民营银行按照市场规律发展,遵循法规,公平竞争。政府更不能为了支持民营银行的发展,制定一些特殊的政策,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良性制度环境,在此过程中,减少对民营银行的影响。与此同时,要加大监管和政策引导力度,尽量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2.民营银行应大力提升自身的信用等级。信用是银行发展的根本,信用的建立是银行经营的一大重要内容。银行如果丧失了信用,就等同失去了一切,与之有交易来往的企业和储民就会减少。

因此,在民营银行的建立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提升信用等级,建立良好声誉,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国家金融和政治形势出现震荡的时候,民营银行是最先受到打击的。所以,相对于其他银行而言,民营银行更应该多多关注自身的信用建设。信用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我们要着眼于未来,提升业务服务质量,与客户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并投入社会公益性事业中,建立人性化的企业文化,提升对员工和客户的忠诚度。

3.争取内部信息的公开化,加强企业和民营银行的交流。在民营银行建立的最初阶段,其服务客户多为各地的中小企业。因为资金的限制,民营企业无法抢占国有大型企业的业务。所以,中小企业客户是民营银行发展的命脉所在。信息通道双方应努力克服中小企业和民营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不仅是民营银行自身的问题。中小企业在申请民营贷款的过程中,应该主动公开自己的内部信息,改变自己被动的地位,更要尽量较少贷款过程中信息收集所带来的交易成本。中小企业要和民营银行构建一种长期的互助关系,多和民营银行接触和沟通,注重内部信息的交流,在信贷过程中,使双方达到一种双赢的结果。

(二)建立一种民营企业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的治理机构,是指在企业的所有权以及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董事会、所有者和经理人员三者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治理结构制度安排的问题,主要在于解决产权设计问题、委托的问题和利益主体潜在的冲突问题。因此,民营银行的治理结构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企业制度对于降低委托成本、促使银行地有效运行、保护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最有效。

1.以产权清晰为前提,适当集中产权。民营银行的产权多控制于民营企业家手中,他们出资筹建了民营银行。这样能有效避免国有银行中产权主体虚置,无人代表国有银行资产所有者,达到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首要前提条件。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在民营银行建立的初期,应该如何设计产权集中度。许多学者就产权的集中和分散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目前的情况下,应首先建立一套产权集中的产权机构,因为产权的过度分散,会导致没有风险承担者对银行的经营成效负责,而民营银行产权结构的集中程度也要适度。这样一来,占多数股份的股东可以监督经理层的工作、审查具体项目,可以解决民营银行中的委托问题。

2.使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对应。最先提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学者Frank Knight认为这两项权利必须相对应。

因为委托问题的存在,使得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不能完全匹配。但在建立民营银行之前,可根据一定的制度安排尽量让民营银行内部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对应,缩小二者的差距,提高银行结构治理的有效性。

3.建立有竞争性和有效的激励制度。银行业是一种职业化的服务行业,在服务行业的资产中,人力资源是一项很重要的资产。在民营银行成立之初,除了制度设计和产权优势这些特点之外,还要增加吸引力度,吸引优秀的金融银行人员的加盟。在我国加入到WTO后,外资银行争夺国内银行业的客户,他们还会通过具有竞争力的业绩奖惩制度吸引优秀从业人员的加入。以业绩评估为基础,通过有效合理的激励制度,来评估和激励人力资源的成绩。

这样一来,既可以促进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又能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的加入。与此同时,还要用严格的制度措施来筛选和甄别不符合要求的从业人员。国有银行大多采用收入水平事前固定的方式,这种收入方式是不可取的,收入要与员工的业绩相结合,真正地体现出民营银行现代企业的价值。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