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形势下的社区治理范文

新形势下的社区治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形势下的社区治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形势下的社区治理

篇1

【关键词】高职高专;社区护理;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034-02

医学模式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纯的疾病治疗与护理扩展到了疾病预防及如何增进健康,“家庭护理”、“社区保健”、“社区康复”、“健康管理”等健康需求方面的干预也成为人们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现有的医疗服务现状与这些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迫切需要医疗服务领域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健康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此以“促进健康、保护健康、预防疾病”为主要任务的社区护理在现代医疗服务中显得十分重要,而专门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就成为社区护理事业长足发展的保证。

1形势分析

1.1社会发展推动着社区护理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多数已具有专门的社区护理机构和比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网络,约有一半的护士在社区,从事面向社区的个体、家庭、整体人群的护理工作,尤其在对社区的老年人、儿童、慢性病人、残障人等特殊人群的护理中,在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的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随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人民群众对生命质量、健康水平和医疗保健的关注不断增加,不良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心理因素造成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加上人口老龄化,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护理服务需求的范围逐渐扩大,发展以促进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为目的的社区护理,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1.2新形势下护理发展的主要方向即社区护理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卫生部颁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和《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探索建立针对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扩大护理服务领域,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协调性、整体性,面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的护理力量,到2015年,要使在基层从事工作的护士达到30万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比达到1:1~1:1.5;增强医疗机构长期护理服务能力,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

1.3高职高专层次职业教育的优势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的,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一种教育体系,《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完善护理教育方式,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注重护理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强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加快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贴近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的专业护士,是我国护理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2社区护理教育的问题和现状

2.1

缺乏专业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培养体系尚不够完善。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以高等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为主要形式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社区护士的学历已经达到本科甚至硕士水平。而我国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仍然以岗位培训和社区护理专业自学考试为主,虽然一些院校开展了社区护理课程或护理专业(社区护理方向),但本质上缺乏系统的社区护理教育体系。

2.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校学习阶段授课教师缺乏社区实践的工作经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不能将社区护理的理念、实质传授给学生。社区实践阶段由于部分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太健全,从而影响了护生对社区护理工作的准确理解,很难达到在社区实习的预期目的。

2.3缺乏符合我国社区卫生工作特点的社区护理教材

由于我国高素质社区护理人才的严重缺乏,目前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其社区护理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均不够丰富,社区护理教材的编写主要借鉴国外、预防医学的教材,所学内容有许多与原有的其他护理教材重复,难以突出“社区”、“护理”的特点,以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内容枯燥,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高职高专社区护理教育教学的思考

3.1加强师资培训

目前在一个以临床护理教学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下,临床带教老师自身观念的转变和社区护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促进我国现阶段社区护理教学的发展尤为重要。带教老师应充分认识到社区护理工作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与社区护理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中涉及社区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社区保健内容及保健制度、社区健康与健康促进以及社区重点人群如老人、儿童、妇女、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的保健及护理知识等。

3.2利用多种途径开展社区实践教学

以整合优化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为指导,着眼于护理岗位需求,从一年级开始到三年级,利用暑期个人实践、社团活动、家庭访视、社区见习、社区实习等,深入社区,早期接触社区护理工作,开展具体的社区护理实践活动,并要求在活动结束后要写出详细的体会,然后进行交流,共同讨论,不断升华,有效地提高了人际交流的能力,并且在实践中能够认真理解社区护理的真实含义,以利于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培养她们对社区护理工作的兴趣。

篇2

一、存在的难题

(一)政府职能混乱

乡镇政府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往往独揽“大权”,忽视了农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乡镇政府在资金利用方面也由于一直以来存在着的行政化思想,过多干预市场,对市场经济没有明确认识,以及缺乏投资的合理化规划,造成了社区建设的低效率,未能发挥乡镇政府的优势,极大地浪费了资源。其次,村委会与社区委员会的关系不清,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多个村的居民,这就使得社区管理和村委会的职能发生冲突。

(二)社区管理利益目标不一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或企业,而这也就使政府或企业掌握了大量的物质资源,而农民也往往因此成为被动的一方。基层政府或投资方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最大化利益,忽略了农村社区的社区管理问题。另外,社区居民想要获得社区的基本服务和居住体验,这也就使乡镇政府因为资金及意识的差距难以满足农民所需的利益诉求。同时,外部力量的挤压侵害了农民利益,降低了农民的社区自我管理能力。新型农村社区建成以前,农民生活在各个村子,受乡镇政府的管辖,短期内形成的社区管委会并不能有效兼顾原村利益,常会引发原村村委与社区管委会的利益冲突。

(三)地方政府的政绩发展理念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已推广开来,也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某些地方政府因为政绩的考量而急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在未对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和规划调查下,盲目开展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造成了土地的极大浪费,也就使新建社区出现大面积空房,侵害了农民的利益。另外,乡镇政府对建设项目的疏于监督造成了社区建设的质量层次不齐直接带来了二次建设的问题。

新时期,乡镇政府存在的固有的管理思想已不能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需要,必须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

二、对策

(一)明确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现阶段,农民已搬入新型农村社区,但农民作为社区居民其参与程度与自治程度一直存在问题。乡镇政府要保障农民居民的权利,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推进社区自治,推动居民的参与意识。乡镇政府应及时转变职能,加强适应统筹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需要,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管理思想,向服务农民的治理理念转变,明确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同时,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健全相应评估体系,建立严格的公共服务问责制。由居民民主选举社区管委会,对社区事务进行自主管理。乡镇政府应为社区发展提供资金,促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快速发展,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保证社区的规范化运行,监督社区的运作。逐步取消原村的管理体制,让社区自治成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的主体。加强村委会和社区管委会的合作,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更好地服务于村民。

(二)“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

乡镇政府应从农民的自身利益出发,征求民众的意见,从行政化转向社会化、民主化的管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和权利,加强与农民的沟通。整合社会资源,引导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促进多元主体的投资,鼓励村民自我供给公共服务,对互助型的社区机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建立长效的社区投资机制。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动员社会资金的投入,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社区建设资金。乡镇政府通过整合利用原村的资源,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承担村民的公共服务。

篇3

关键词:人口政策;计划生育;社会发展

一、引言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是关乎我国未来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的大问题,人口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重大问题,同资源、环境、经济密切相关。新时期人口政策变动情况下,落实好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数量控制至关重要,通过计划生育政策可以更好地协调当前和长远利益,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保持社会主义生机与活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二、新形势下计划生育的发展方向

(一)促进家庭健康

通过计划生育可以保持我国低生育水平,逐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促进育龄夫妇身心健康,享受更加优质的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服务。计划生育政策很好地协调了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平衡,计划生育目标的转变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们 对健康问题认识的深化,体现了现代社会人类对健康的日益重视。

(二)小范围社区化

计划生育管理模式逐步呈现小范围社区化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逐步成为计划生育管理的主要方式。通过居民自治结合行政手段,来实现资源整合,社区服务将在以后的计划生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对新形势下计划生育工作提出的建议

国家根据国情从社会长远发展考虑,适时调整人口政策。在人口政策调整的新形势下,更需要明确计划生育工作重点。根据计生工作的发展方向,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依据计划生育相关规律,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

我国实现了”单独两孩“到全面放开二胎的过渡,人口政策的变动对刺激了部分地区生育水平的提高,一些地区出生率出现了反弹。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一些地区仍旧存在超生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一些地区群众生育意识同生育政策之间存在脱节,造成同生育政策之间的偏差。一些地区计划生育主管领导对生育水平持盲目乐观态度 ,没有对计划生育政策足够重视,对计划生育工作缺少长远计划,投入资金不足,组织队伍不健全,使一些地区计划生育工作出现滑坡。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对人口数量控制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要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逐步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建立良性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逐渐改变群众的生育意识。

(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职能不断深化,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另一方面,计划生育工作复杂性日益增加,传统的人口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时期,传统的计划生育思路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广大育龄人口对生殖保健服务的需要。因此,计划生育工作应根据当前计划生育形式,不断转变政府职能,进行体制创新,建立辐射社会发展的计划生育长效机制,提高计划生育的服务水平。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目的是服务于人民,需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更新服务理念,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在计划生育工作中要改变传统以罚为主的处理方式,将管理和服务结合。改变传统上单方实施避孕,推动避孕节育的宣传工作,提高群众的生殖保健意识。在工作中要树立服务意识,营造新型的生育文化。

(三)全面推进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

面对计划生育工作中所呈现出的新形势,计生工作者需要在不断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对计划生育的宣传工作,要寻找其自身规律,发现计生宣传中存在的问题,积累工作经验,积极进行工作创新,提高计生工作水平。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相关领导要高度重视,以人为本,多部门联动,形成相应的长效机制。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也要注重方法创新,根据计划生育相关理论,明确宣传内容,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重点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随着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在计生工作时,要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将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纳入社区管理,不断摸索逐渐形成居民自治、单位负责、社区服务的社区计生服务机制。探索对流动人口的计生工作时计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可以实现组员的合理配置,发挥计生服务的优势,同时发挥社区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优势。

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可以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机制。可以通过社区网点设置,在集贸市场、产业园区等人口流动量大区域进行服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领导机制需要多部门相互配合,通过社区治安权力、劲舞责任区、出租房治理等工作配合计划生育工作。用工企业要落实流动人口上报制度,相关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流动人口证件检查,对流动人口进行检查,严格要求企业有证用工,无证人员要及时补办相关证件,对违反计划生育工作的企业和房主要进行相应处罚。

参考文献:

[1] 江亦曼,乔晓春,于学军,李建民,原新,解振明,杨书章,刘鸿雁,陈卫,姚宗桥.中国未来人口发展与生育政策研究[J].人口研究,2000(03):18-34.

篇4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贯穿到工作之中、贯穿到安全生产全过程,聚焦重点领域、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推动贯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地方党委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三个必须”监管责任和社会单位主体责任,深入推进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精准治理,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二、组织机构

为切实抓好冬春两季火灾防控各项工作的落实,成立街道冬春火灾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三、工作目标

依靠党工委、办事处,推动各村、社区、站办所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紧盯人员密集、火灾高危、高层地下、“三合一”、养老福利、儿童娱乐、老旧住宅、棚户区、群租房、农村、电子商务、仓储物流、公路隧道等重点区域和场所,持续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不断夯实消防基层基础,强化各项防控措施,坚决遏制较大以上及有影响火灾事故发生,确保辖区火灾形势稳定。

四、具体步骤

(一)部署发动阶段(2020年11月20日前)。街道于12月11日立即组织各村、社区、相关站办所召开冬春火灾防控工作会议,制定实施方案,领导亲自部署安排组织实施。各村、社区、站办所结合实际,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细化工作措施,组织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冬春火灾防控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20日)。按文件要求组织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加大消防安全检查和消防宣传教育力度,从严从实细抓好各项责任措施落实。

(三)总结提升阶段(2021年3月21日至3月31日)。各村、社区、站办所要对今冬明春火灾防控工作情况进行汇总梳理、自查自评,认真总结工作,固化经验做法,立足防范化解重大消防安全风险,进一步健全完善火灾防控工作机制。

五、工作内容和责任分工

(一)开展消防安全重点整治

1、紧盯大型商业综合体、宾馆饭店、洗浴汗蒸、公共娱乐、学校、医院、养老院、危化品、劳动密集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强化消防安全检查,落实严防控措施,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2、紧盯高层地下建筑、易燃易爆单位、仓储物流企业等重点场所,加大检查频次和力度,督促落实防范措施,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3、紧盯冰雪旅游景区、演艺休闲、特色民宿、农家乐、月子中心等新兴业态,指导加强人防技防物防措施,督促单位和主管部门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

(二)持续实施突出领域综合治理。

1、小单位、场所治理。按文件要求街道消防救援委员会组织各村、社区对辖区内“九小场所”、小微企业、群租房、“多合一”场所开展安全检查,重点整治违章搭建、违规操作、违规住人、违规储存使用易燃易爆危险品、员工自防自救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

2、消防救援委员会实体化运行。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区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乡镇街道消防工作的意见》,根据文件要求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统筹研究部署、协调推动街道辖区消防工作。按照消防安委办《派驻乡镇街道消防文员管理规定》要求,建强社区微型消防站,强化火灾隐患排查治理,开展农村自建房火灾隐患专项整治。

(三)切实夯实基层火灾防控基础。

1、深入贯彻落实安委会办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乡镇街道消防工作的意见》,进上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统筹研究部署、协调推动辖区消防工作。建强社区微型消防站,切实发挥作用。强化火灾隐患排查治理,开展农村自建房、老旧小区火灾隐患专项整治。

2、街道配合行管部门统筹协调增设消防取水口或建设消防水池,全力破解农村消防供水不足问题。

(四)强化消防宣传教育

1、设置消防宣传橱窗、广告栏、农村广播、微信群普及消防安全常识,引导群众改变不良消防习惯。组织开展以普及消防知识和协助查改火灾隐患为主要内容的“平安消防大走访”活动,提升群众消防安全素质。

2、各村、社区、重点企业要结合冬春季火灾特点,围绕“关注消防、生命至上”主题,加强组织策划,督促企业落实入职必训、定期培训、转岗轮训等要求,全面提升员工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强领导。各村、社区、站办所及重点企业要从立足“两个大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入认识做好冬春火灾防控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担负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政治责任,层层抓好组织实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取得实效。

篇5

>> 新形势下我国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 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研究 地方高校与所在区域的互动关系 法治发展与公民教育的互动关系 试析教育与文化互动关系的综述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分析 教育与城市互动关系新探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分析 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中美股票市场间的互动关系 国外典型高职教育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政府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研究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探析 地方治理主体的良性互动关系建构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及国际比较研究 中斯税收与经济互动关系的比较研究 “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及与安全教育互动关系分析 浅探当前高职院校发展与校企合作的互动关系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与学生工作的互动关系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Albert L L. National Profile of Community College: Trends & Statistics[J]. The Hispanic Outlook in Higher Education,2001(12):1236.

[6] 黄尧. 21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414.

[7] 毛澹然.美国社区学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61.

篇6

[关键词] 小城镇 社区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建设

发展小城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农民问题,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有效途径。小城镇发展的进程,也是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而要处理好农民市民化问题,就必须加强小城镇社区建设,尤其是社区文化建设,因为社区文化建设能帮助进入小城镇的农民顺利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社会变迁,化解农民市民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新形势下的小城镇社区文化建设进行探索和研究。

本文所指的小城镇,包括县级市、建制镇(包括县城)和非建制镇。

一、农村社区文化与城镇社区文化的分析比较

在新形势下的小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对进城农民以前所处的农村社区文化和现在所处的城镇社区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文化建设。

1.农村社区文化

重血缘和地缘关系,家庭观念、家族观念、亲属观念较强;邻里关系融洽,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较强;交往面较窄,活动范围较小;思想比较保守,不易接受新事物;生活具有较强的散漫性和无序性,时间观念较差,生活节奏较慢;文化素质较低,封建迷信思想较重;生活方式简单、文娱活动贫乏;农民整体或个体生活技能比较单一,除种养殖技能外,很少掌握其他技能;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工具落后;卫生习惯和环境意识较差;对交通规则和其他各种规章制度不够重视;不怕吃苦,忍耐力较强。

2.城镇社区文化

重业缘和组织关系;家庭观念、家族观念、亲属观念较弱;邻里关系淡漠,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较弱;交往面较宽,活动范围较广;思想较开放,易接受新事物;时间观念较强,生活具有较强的节奏性和条理性;文化素质较高;封建迷信思想已十分淡泊;生活方式多元化,文娱活动内容丰富;居民整体或个体的生活技能多种多样;生产力水平较高,生产工具先进;卫生习惯和环境意识较强;但吃苦耐劳精神不足。

二、农民对社区文化差异的体验

由于自身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流动到城镇的农民大多干的是城里人不肯干或不屑干的建筑、搬运、环卫、家政、回收废品等脏累险活。再加上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尚未完全解体,现行的户籍制度对农民还有许多限制,并由此出现子女入学、升学、就业、参军等方面的困难。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使进入城镇的农民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方面难以完全享有与原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进城农民还难以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平等的财产权、休息权、教育权、劳动权、社会福利保障权等等,甚至连基本的人权都无法保障。

农民虽然进了城门,但在陌生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面对陌生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前在农村时那种从容恬淡、节奏缓慢的生产生活方式、融洽的邻里关系等都不见了,普遍会出现一时难以适应的感觉,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文化震惊”现象,难以真正地融入城镇生活。

不过,由于小城镇社区文化处在城市社区文化和农村社区文化的边缘地带,属于边际文化,或者说小城镇社区文化处于城市社区文化和农村社区文化的交界地带,尽管更多的带有城市社区文化的特征,但和大中城市的社区文化特征相比,它与农村社区文化更接近一些。因此,农民来到小城镇以后,相对来说,还少了一些来到大中城市后那种诚惶诚恐、自卑自贱、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的感觉。

三、文化差异对农民市民化的影响

1.社会角色转换困难

农民在从农村社区走进城镇社区以后,开始扮演一个全新的城镇居民角色,但部分人并没有能够很好地完成角色的转换,特别是在生活方式方面,还保留着农村的家庭生活方式。这些与城镇社区生活方式不相符的旧习使他们难以融入城镇社区的生活。而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加大,短时间内也很难适应。一部分人便对角色转换产生心理抵触情绪,导致融入城镇社区更加困难,普遍出现角色冲突、角色不清和角色失败等社会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

2.继续社会化出现障碍

由于新旧两种社区文化的差异,在角色转换困难的同时,继续社会化也出现了一些障碍。主要表现为难以完全理解、接受、认同城镇新的生活观念及生产生活方式,而小城镇社区又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接纳农民、帮助他们进行继续社会化的机制。进入城镇社区的农民在缺少外来帮助的情况下,主要靠自发的、不太有效的方式方法,艰难地进行着继续社会化,导致进展缓慢,收效不大,出现了种种文化、心理方面的障碍,甚至出现了继续社会化中断,产生一些不当的越轨行为。

3.缺乏正常的社会互动

由于部分原有居民常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冷眼看待进城农民,不愿、不屑主动与进城农民交流沟通,加重了进城农民的思想负担,而部分进城农民由于自身等多种原因,又难以与原有居民正常沟通,至于小城镇社区组织,也缺乏对社区居民进行有效的协调沟通,从而影响了新旧居民正常的社会互动。

4.催生边缘社会群体

由于与小城镇社区文化格格不入,加之受到某些来自城镇主文化的排斥,部分农民便自发的形成一个以同姓、同族、同乡等为单位的边缘群体,他们通常由从事某一种或某一类职业的人组成,由于其身份、背景、职业、地位的同质性较强,能产生较强的合力,能够把持小城镇社区内某一行业或职业,当这一群体与主文化发生磨擦或冲突时,往往对小城镇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相当大的消极性。如小城镇社区中出现的菜帮、肉帮、搬运帮、摩托帮、废品收购帮等,某些菜帮肉帮能垄断小城镇社区的农贸市场。

5.产生与城镇社区主文化对立的反文化

农民在市民化进程中,由于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低下,普遍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既渴望拥有自尊和自信,又不得不选择宽容和忍耐,对流入地区和单位没有认同感、归属感,缺乏主人翁意识。那些对城镇社区文化感到迷茫、又未能融入其中的,不甘城镇文化的排斥,但又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彷徨与失落感的笼罩中,部分人逐渐滋生起了对抗城镇社区文化的反文化,对城镇文化主导的一切采取仇视、对立的立场,并常伴有越轨行为,干扰了小城镇社区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给小城镇的发展带来诸多消极影响。近年来小城镇社区中的抢劫、凶杀等恶性案件发案率长期居高不下,与农民市民化进程中滋生的反文化不无关系。

四、小城镇社区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新形势下的小城镇社区文化建设,需要把握农民市民化这一时代背景,找准切入点,由各级政府、社区组织、社区新旧居民共同努力来完成。

1.正确处理新旧社区文化的关系

新形势下的小城镇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农村社区文化与城市社区文化的关系。凡是不适应城镇社区生活发展的,都要破除,如农村社区文化中的自由散漫思想、封建迷信思想、卫生习惯较差等方面。凡是同城镇生活与发展并行不悖的,都可以保留,有的还可以发扬光大,如吃苦耐劳、纯朴诚实等。

当然,针对农村社区文化与城镇社区文化的实际差异,小城镇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发挥城镇社区文化的导向功能、规范功能、整合功能,加强社区文化教育,让正在市民化的农民解放思想,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培养公德意识、卫生意识、参与意识,不断提高正在市民化的农民的整体文化知识和能力素质,尽快适应并融入城镇社区文化,顺利实现农民非农民化。

2.妥善解决有关的社会问题

要正确引导,加强社区文化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在新的生活环境中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提高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以适应城镇的生产生活环境,逐步化解角色失调、继续社会化障碍和社会互动不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联谊活动和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娱活动等形式,努力营造一个让农民能够广泛参与的城镇社区文化环境,增进新旧居民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接纳,让正在市民化的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传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在思想上走向开放,拥有积极的心态和进取的精神,从而逐步消除新旧居民间交流沟通方面的障碍,缩短心理距离,培养新旧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

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和手段,积极引导和疏导,争取边缘群体的回归;要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上,用城镇社区主文化去同化、融合反文化,使其分化和转化。比如,对已经成为边缘群体的肉帮所采取的罢市等过急行为,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破坏行为,而要尽快了解动机和原因,如果仅是为了垄断市场,追求最大利润,要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说服教育的基础上区别对待,对其中的煸动、组织者,要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对跟从者就宜从宽。对因其他原因造成的罢市,政府和社区组织在说服教育的同时,更要帮助他们解决在实际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消除影响他们正常营业的障碍。当然,对其中的违法犯罪行为,要依法予以打击,以弘扬城镇社区主文化,确保城镇社区的健康发展。

3.营造和谐宽松的制度文化环境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现行的土地承包制基础上,推动土地流转,加速城乡统筹步伐,使进城农民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方面逐渐享有与原住居民同等的权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使在城镇中有相对稳定的职业、相对稳定的收入、相对稳定的住所的进城农民及其家属,获得合法居住、工作的权利。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户口,取消种种限制,降低农民进城“门槛”,促进农民进城从事非农就业。

打通农民转化为市民的其他制度通道。政府应从法律政策方面提供支持,在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安居扶持、服务均衡等方面,保证区新旧居民在社会权利上实现平等对待,享受同样的公民待遇。工会应当加大在农民工集中的用人单位建立基层组织的力度,不断增强农民工的民主管理能力。在子女入学、升学等方面,也应使进城农民尽快取得平等的合法权。从而减少新旧居民在制度文化上的差异性,增加同质性,为小城镇社区营造宽松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J].人民日报,2004,11

[2]杨心恒:从乡土社会到工业文明:转型中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M].社会学家的眼光,1998,9

[3]郑杭生 吴力子:“农民”理论与政策体系急需重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5

[4]高 华: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资本的构建与积累[J].中国选举与治理,2008,6

篇7

关键词:社区警务 社区民警 领导力

社区警务是警察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形式,被称为警务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或者称为第四次警务革命。

我国的社区警务改革进行的比较晚。2002年3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公安派出所工作会议上,确立了到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社区警务的战略目标。2006年9月,公安部下发了《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由此拉开了社区警务改革的序幕。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建立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社区警务机制,是公安机关对传统警务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是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体现,是公安机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民警是整个社区警务工作的领导者,为了能更好的进行警务改革,推进社区警务的建设,我们这里来探讨一下新形势下,社区民警做好社区警务工作所应具备的相关领导能力。

一、 中国社区警务内涵与社区民警领导力的重要性

社区警务是警察机关依托社区,即依赖社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警察与社区组织、社区公众的有机结合,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的治安问题,不仅是一种警务方式,更是一种警务理念和思想。我国由于80年代的改革开放政策,到如今近30年的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此同时,与之配套的社会政治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并没有发展到位。最近几年,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突显,犯罪率也有所提升。社区警务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在复杂的形势下,社区警务模式要求民警必须一专多能,具有更全面的综合素质。社区民警对于其管辖社区的所有警务活动处于领导地位,根据伯恩斯的变革型领导理论,领导者的人格及相关能力对于组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社区民警领导力的强弱就直接影响了整个社区警务工作的好坏,所以对于社区民警领导力的探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 社区民警应具备的相关领导能力

在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形势复杂的新形势下,社区民警的能力除了传统的对于犯罪的打击与防范外,还应该包括领导能力。

我们首先分析下所谓的领导能力,现代管理理论认为,领导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那么领导能力则是指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应具备的能力,对于社区民警而言,则是领导协警、志愿者、保安和全体社区居民进行治安管理和犯罪防范的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从斯托格、吉沙利等管理学家的领导品质理论中,我们总结出社区民警应当具备以下方面的领导能力及素质:

1.社区民警应具备有效的沟通及宣传教育的能力。

有效的沟通是开展所有社区警务工作的基础,而公安宣传教育工作是社区警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方面的能力,社区民警可以起到联系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震慑犯罪的作用。社区民警要围绕社会治安防控治理工作,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对社区群众进行有关治安防控的知识、技术技能以及认识观念等基础性、导向性的宣传教育以提高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群众参与社会治安防控的自觉性、积极性。

2.社区民警应具备激励他人、培养人才的能力。

相对于社区众多的居民和复杂的治安形势,单靠社区民警个人的能力是不够的。在我国,治安联防队、治保会等辅助警力一直是公安基础工作的依靠力量,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保安公司更为加强社会治安工作增添了新的力量,发掘发挥这些辅助警力的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促进警务主体与警务形式变革的重要途径。

3.社区民警应具备组织、指挥所辖社区进行治安防范的能力。

社区防范是社区民警的中心任务,民警应依靠群众,因地制宜地开展治安防范,以防控火灾、爆炸、灾害性事故和可防性案件为主,对社区治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安全防范目标,建立“人防、物防、技防”并举的防范体系,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创建安全文明社区。

4.社区民警应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及快速决策的能力。

社区民警每天都会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料,作为社区警务的领导者,社区民警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把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甄别,并且能对于社区里的一些小矛盾快速的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决。与此同时,社区警务作为预防和打击犯罪的最前沿,社区民警需要有快速决策的能力。面对犯罪嫌疑人,如何做出最好的判断并果断采取行动对于一些案件的侦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社区民警应具有快速学习与开拓创新的能力。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产生了巨大变化,对公安工作不断的提出新的要求。为了确保社区民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培养社区民警的创新意识,启迪创新思维,不断提高人社区民警的创新能力,以开创之势迎接公安工作面临的挑战。社区民警应立足于实践工作,培养自我快速学习的能力,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理论,用创新的思维方式来面对工作。在工作中要勇于开拓进取,打破思维模式,永远保持学习的激情。

参考文献:

[1] Kenneth J.Peak ;Ronald W.Glensor.社区警务战略与实践[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倪海英.社区警务教程[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篇8

第一,共同缔造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厦门模式”。会议认为,共同缔造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一方面,它继承了优良传统,继续坚持走群众路线。另一方面,它契合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蕴含着丰富的治理内核,为我国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是治理在厦门的创新实践,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厦门模式”。

第二,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试点成果集中体现了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会议认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坚持“核心是共同、基础在社区”,是社会治理、生态治理、协商民主、基层民主的探索实践。在主旨实质上,是在新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实施路径上,通过发动社会参与,理顺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关系;在工作方法上,有效运用了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在目标追求上,致力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牢社会基础。

第三,对推进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实践提出了建议。专家指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要有更高的目标、更加民主化规范化的制度机制、更加可持续地探索实践,特别要在社会治理、生态治理、协商民主、基层民主等方面创造更多经验,造福于厦门人民,力争上升到更高的制度层面,为全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篇9

一、围绕一个中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精神的精髓,也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同时,人口指标同经济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一样都衡量一个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认真研究新形势、新问题,增强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二、建立一个机制: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新机制。新机制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们要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加快新机制的实施。

三、搞好“一项改革”:区、乡两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与宣传站、药具站合并成立计划生育综合服务站。有条件的地方提倡与卫生部门协作,继续推行生殖健康服务进社区,为群众提供宣传、药具、技术、生殖健康等一系列服务。

四、突破“一个难点”: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工作。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同优化经济环境结合起来,以管理抓服务,以服务促管理,在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上有一个大的突破,促进全区经济的发展。

五、探索“一条新路”:新的形势下如何做好我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条例》的颁布,新的户籍制度,新的婚登制度的改革给计生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我们要在积极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探索一条新形势下计生管理的新路子。版权所有

围绕上述提出的“五个一”工作思路,2006年我们将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成立计划生育综合服务站,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通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宣传站、药具站的“三站合一”,为广大群众提供各种方面的服务。一,宣传服务。宣传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和《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为群众提供全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服务;二,技术服务。以全面推行知情选择为切入点,加强服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强化服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优化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保证生殖健康保健服务及各种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与辖区内的医疗卫生机构结合,继续推广生殖健康服务进社区活动。三,药具服务。结合知情选择的推行,制定避孕药具免费发放手册,育龄群众持手册可到避孕药具发放点领到免费的避孕药具,使育龄群众享受到知情选择、免费的避孕药具服务。

二、组建计划生育行政合议庭,推进计划生育依法行政

针对计划生育行政执法难的问题,与区法院协调,从区法院、计生局抽调精干力量,规范社会抚养费依法征收行为,成立区计划生育行政合议庭,对未能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社会抚养费和滞纳金的当事人,无故不参加普查、不按要求采取节育和补救措施的当事人依法强制执行,加大计划生育案件的强制执行力度,充分发挥制裁和警示作用,推动全区人口与计生工作的深入开展。

篇10

,我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以党的十七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平安江北”、“和谐江北”为目标,认真落实上级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所建设和人民调解工作的指示精神,坚持重心下移,加强业务指导,实基层基础,切实加强司法所建设和发挥人民调解工作作用,为促进我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化投资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以健全组织机构为契机,不断提高司法所的规范化建设水平

根据浙委办〔〕79号文件和甬党办〔〕2号文件精神,狠抓司法所的组织建设,基础建设、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注重发挥司法所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推进依法治理、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职能作用。

(一)结合我区实际,健全完善组织机构。及时向区领导汇报上级关于司法所建设的指示精神,与有关单位积极协调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的具体方案和措施,经过各方努力,先后出台北区委办﹝﹞2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意见》和北区编办﹝﹞27号《关于江北区基层司法所机构设置等事宜的通知》,全区八个司法所全部明确为派驻所,统一挂牌为江北区司法局所。司法所继续实行司法行政机关与镇(街道)双重管理的体制。坚持在街道党工委(镇党委)、办事处(镇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充分运用街道(镇)综治工作中心平台,积极发挥职能作用。

(二)理顺工作职责,坚持司法行政编制专管专用。按照省市两级要求,管好用好司法行政编制,实行专编专用。北区编办﹝﹞27号《关于江北区基层司法所机构设置等事宜的通知》,全区司法行政专项编制人员15名,明确要求落实到各司法所任职。司法所司法行政专项编制人员的任免、调动和录用须征求司法局的意见,确保人员配置稳定。区司法局按照职责要求,突出抓好对司法行政专项编制人员的管理和培养使用。

(三)加强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步伐。街道党工委(镇党委)、办事处(镇政府)以“综治工作中心”为平台,高度重视司法所基础建设,将司法所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投入,目前全区司法所共有办公用房38间,面积995米,配有电脑24台,打(复)印机9台,传真机8台,按照《浙江省司法行政系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三类标准的要求,全区司法所达标率为87%。在硬件基本达到了规范化建设要求的同时,各司法所也加强了软件建设,健全和完善了各类规章制度,台账内容丰富标准,墙上公示规范。

(四)努力提高队伍素质,积极发挥司法所职能作用。按照有关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要求,注重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工作指导等方式,引导和教育司法所工作人员掌握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不断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今年组织了司法所长参加了市局在绍兴党校的培训,系统学习了司法所建设、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和有关法律法规。利用司法所长例会时机,对司法所的工作进行讲评指导。此外,还对司法所有关人员进行数据统计、信息报道、人民调解协议书制作等的培训。保证了各司法所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使司法所成为基层“调处纠纷的阵地,法制宣传的课堂,安置帮教的渠道,法律援助的桥梁”。

二、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人民调解工作新发展

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各种利益格局也进行了调整,社会管理中的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因此,从年初开始就深入基层调研,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经过上下共同努力,今年人民调解有了新突破、新提高。

(一)健全网络体系,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积极抓好百人以上企业调委会建设。今年上半年,在慈城镇进行百人企业建立调委会工作的试点,现有的52家百人企业全部建立了调委会,6月中旬在慈城召开了总结交流大会,在全区推开了百人企业建调委会的工作序幕。截止10月底,全区215家百人以上企业,建调委会的已达131家,占总数的60.93%。二是积极吸纳外来人员参与调委会工作。目前全区吸纳进调委会的有135家,人员达163名;所有街道(镇)建立了外来人员联络员制度,吸纳人员40名,这对于及时了解、掌握、调解外来人员的情况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积极研究制定成立人民调解联合调委会方案。经过各级努力,联合调委的建立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目前,全区已建人民调解组织285个,从街道(镇)到社区(村),从企业到院校,逐步形成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区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

(二)加强教育培训,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员队伍的素质是人民调解工作质量、效果以及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是按照“明确分工,按级培训”的原则,全区各级通过各种形式逐级开展业务培训。十月份区局组织了一次全区 街道(镇)、社区调委会主任的业务培训,参加人员160人,进行了人民调解文书制作、准确把握治保(调解)工作新趋势、新特点,筑牢基层稳定防线等课的教育培训。二是各街道(镇)对社区村、企业人民调解员也安排了相应的培训。还通过走出去观摩学习,请进来指导培训,抓典型模范引路等不同形式来提高培训效果,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三是结合法院民事案件庭审,组织街道人民调解员参加旁听,让调解干部了解审理案件的程序和方法,正确运用法律、法规和政策,从而进一步规范矛盾纠纷的调解。

(三)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矛盾纠纷排调进一步加强。一是坚持每月和重大节假日的排查制度。各调委会按排查方案走居(村)入户,广泛收集情况;重大节假日和奥运期期间,根据局的通知要求,集中力量,有针对性的开展排查,对排查出的情况及时上报。二是加强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排查。在我区大开发、大建设的背景下,对土地征用、村务财务民主化管理等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而可能引发的问题,主动参与,提前排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三是及时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对排查出的问题,积极进行调解。基本做到排查数据准,纠纷原因清,调处工作快,化解力度大;截止10月底全区一般民间纠纷排查1425起,调处成功1401起,成功率98.3%;重大疑难纠纷和社会不安定因排查42起,成功调处35起,没有调处成功的都落实了防范措施;避免民转开刑案件3起。

(四)全面推行奖励机制,人民调解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为深化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功能,提高基层调处矛盾纠纷的积极性,今年6月份区政府出台了《江北区基层调处矛盾纠纷奖励办法》,区司法局根据区政府的《办法》,制订了《江北区基层调处矛盾纠纷奖励考核实施细则》。通过实施“以奖代补”政策,激发了人民调解工作整体活力,激活了广大调解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大量矛盾在基层及萌芽状态得到了成功化解。从各地人民调解月报数据看,实施前每月为百件余点,实施后第一季达到了月均150件,近期两月每月为230件左右,上升数据非常明显。并且,为进一步提高各级调委会工作的积极性,区还将出台《江北区街道(镇)、社区(村)人民调解工作绩效考核办法》,专门用于对街道(镇)、社区(村)调委会的奖励。努力实现“小纠纷不出社区(村),大纠纷不出街道(镇)”的工作目标。白沙街道还根据区里的奖励政策,规定了对人民调解员调处矛盾纠纷街道实行同等的奖励。

三、夯实基础,不断提高司法所的规范化建设水平

认真落实省市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司法所建设意见》精神,以浙江省司法行政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范为目标,夯实基础,不断提高司法所的规范化建设水平。

1、以各级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司法所建设意见为契机,积极协调基层党委、政府对司法所的投入,全面加强基层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办公用房,改善办公条件,巩固司法行政工作的前沿阵地。

2、随着司法所由街道(镇)的内设机构,转为司法局的派驻所,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作,逐步清理司法行政编制,理顺关系,落实定编定人定位。

3、结合司法所的性质、职责,任务的加强,以新的高度和起点,完善司法所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度、学习培训制度、年度考核制度、廉洁自律制度、档案管理、目标管理制度,努力形成比较完整的新的司法所管理机制。

4、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引导司法所创造性地开展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工作。

四、开拓创新,全面落实区第五次人民调解工作会议精神

认真落实省市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精神,围绕区第五次全区人民调解工作会议要求,强化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功能创新和手段创新,不断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向纵深发展。

1、健全组织,不断拓展人民调解领域和触角。完善区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组织机构建设,积极推进外来人口聚居区、大型商贸市场、消费者协会等纠纷多发的特定区域和行业建立调解组织,努力形成区、街道(镇)、社区(村)、行业协会四级“大调解”网络体系。

2、加强培训,不断提高调解队伍素质。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员队伍培训管理形式和机制,坚持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努力把调解员培训工作纳入各级年度培训计划。同时,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对调解员的培训,切实提高调解人员的法律、政策水平和调解技能。

篇11

关键词:基层社区;传染病控制

1加强社区宣传教育仍是急性传染病控制有效的首选措施

目前大部分新发传染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疫苗,预防显得尤为重要。疫情从来没有固定模式,开展健康教育是实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普适性措施,是对人群应急控制策略上的主要手段。教育要包括医务人员和普通民众两个层次。对医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新发传染病的认识以及处理新发传染病的能力,并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个人防护意识。对普通民众进行宣传教育,目的是提高其文明素养和健康素养,是让其了解急性传染病的形势,提高“预防为主”的健康意识,掌握自我保健、预防疾病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增强面对各种突发疫情的心理承受能力。对高危人群进行特定目标健康教育,也是控制和预防新发传染病的重要武器。

从实践层面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宣传是基层百姓防病知识可信可及的首要来源。针对民众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如广播、宜传栏、咨询台、宜传画等,是喜闻乐见的。通过文字、图片、语言等方式将传染病防控信息传递给广大居民,使之掌握相关的知识,形成科学的防范观,有助于其自觉行动并配合卫生机构搞好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通过社区提高民众对新发传染病的认识,奠定疾病预防社会基础。

2及时控制传染源是社区传染性疾病控制的关键性措施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健康保护的前哨站,它应当承担起在第一时间发现传染病人、管理传染源、报告疫情、开展健康教育的职责。针对传染病的流行,最紧要地是掌握第一手准确及时的资料,及时发现一切可疑的传染源。对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只有做到“五早”才能控制传染源,防止疾病在人群中传播蔓延。疑似病例必须在指定场所隔离观察、治疗,尽早作出诊断。对确诊患者,需要进行隔离治疗,如有必要,可以采取强制隔离措施。当前社区仍需硬件投入,也需加强软件管理,建立上传下达、通畅无阻的专用信息系统,将保证第一线的传染病信息在第一时间得到传递。及时发现、控制和转移传染源是社区控制传染性疾病和减少二代病例的关键性措施,这种能力有待加强。社区全科医师为传染病早期诊断和控制的最佳执行者,当前要格外重视其配备和培训,使之人能留,心能安,业能专。

3加强信息共享与风险沟通是实现区域疫情控制前提条件

促进急性传染病信息的共享,包括疫情暴况、病原体检测方法、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等多方面内容,为的是提高区域内传染病防控主体的主动控制能力。有准备之仗好打,无准备之仗必然是效率低下,顾此失彼。2003年国内“非典”的实际控制过程及成功经验表明,有效的风险沟通可以增进公众信任,让利益相关者自觉参与到疫情控制中来,利于减轻心理恐慌,降低暴发疫情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社区内外加强信息共享与风险沟通是实现区域疫情控制的前提条件。

4改善环境卫生控制传播媒介是社区机构发挥领导力的具体领域

导致急性传染病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常是环境改变,因此环境治理不仅有助于控制已有疾病,还可以减少新的疾病发生。环境治理包括环境改造、环境处理和改变人的卫生习惯以及改善居住条件,如整顿环境,清理卫生死角,及时清除生活和建筑垃圾,铲除杂草、不乱堆杂物等。清理杂物垃圾、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积水死水、消灭老鼠和蚊虫栖息场所,是针对目标疾病常见的卫生措施。经验表明,辖区环境的保持和改造是控制肠道和虫媒传染病的有效措施,其具体内容随新发传染性疾病的出现而变化,针对区域特点应保证主辅分明、重点突出。改善环境卫生控制传播媒介,在辖区疾病控制工作中社区机构可发挥出最大领导作用。

5把握流动人口因素成为完善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当务之急

自市场经济改革以来,人口流动日益呈现全国性、大范围多数量现象随着区域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将涌现更多的流动人口,其管理对传染病防控尤显重要。

流行期对人群进行鉴别分类,据有关法律、法规实施不同的管理,是社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常态。流动人口住址频变,是常规卫生管理难行的主要因素,但管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目前,多数流动人口未被纳入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建立社区基础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时,需要及时、准确了解辖区人口状况,定期收集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在大的疫情到来之际,及时将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进行有效的动员、分配、调整,保证社区公共卫生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流动人口信息作为传染病防治的基础,如果掌握不完整,则会导致管理上的“断链”。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运用计算机网络,实行数字化、电子化管理,建立以公安为核心的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逐渐把对常驻的流动人口户籍管理纳入到居住地日常户籍管理中,实行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协同管理。系统掌握流动人口的真实数据,实现各部门流动人口信息共享,需要改革现行的《暂住证》管理制度,使《暂住证》成为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一个身份证明,保证社区疾病控制能涵盖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所有服务和管理对象。这样的疾病监测信息登记管理体系是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徐建国.新发传染病的现状与对策〔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5): 340-341.

[2]文华,权正良.对我国当前社会因素与传染病防制对策的再认识〔J〕.疾病控制杂志, 2007,11(6): 574-578

[3]李星明,黄建始.我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9, 30(4): 309-412

[4]曾光.中国公共卫生与健康新思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255

[5]宋蒙胜,杨振海,杨智国.社区全科医师与疾病早期诊断〔J〕.中国医药卫生杂志, 2004, 1(3): 26-27

篇12

【关键词】社区 综合治理 工作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91-02

我从事社区基层综治工作以来,深知要做好综治维稳工作不易,要做好综治工作和群防群治工作,必须从上至下,从领导到基层,从员工到居民,都要得到共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创新理念,整合资源,专群结合,标本兼治,严厉打击犯罪活动,积极化解不稳定因素,构建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防范体系,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的力量。社区是员工居住的家园,社区的安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稳定与和谐。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综治维稳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落实综治工作领导责任制

从领导到工作人员,都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综治工作和群防群治工作抓好,切实负起保一方平安的责任。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加强治安防范,强化基础工作,着力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维护社会稳定。针对新时期稳定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制定全年综治工作方针。

(二)建立责任到位层层负责的工作网络。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及时指导工作的开展。

(三)以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落脚点开展综治宣传,如宣传阵地,可利用这些文化角、墙报,深入地宣传严打的重要性,普及综治以及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分发宣传材料,收集居民意见,在居民内也起到广泛宣传的作用、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和维护治安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积极性。

二、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推动防范措施的落实

开展多种形式的"平安社区"创建活动,营造辖区范围内的治安稳定环境,是搞好安全防范和综合治理工作的基本途径。要从居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重点抓好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盗窃、抢劫等多发性案件的预防工作。

(一)深入开展社区与社区单位共建共管安全等工作,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感。

(二)可以从居民中选出身体素质好、责任感强的同志充实到治安防范队伍当中,定期在社区内进行巡逻,起到良好的镇慑作用。

(三)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和维护社会稳定长效机制。健全治安防范队伍,严密监控重点路段、部位的治安动态,及时处置突发性治安事件,对全社区治安秩序进行有效的监控、防护和及时作出应急反应,健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维稳工作机制,能有效预防、发现、调处和化解不稳定因素。

(四)开展治安乱点、盲点、治安混乱部位的整治活动。对一些主要街道的车辆停放秩序、治安秩序、出租屋、商铺、网吧和重点路段进行治安情况专项整治。

三、健全综治维稳工作长效机制

(一)健全防控网络,增设警务进社区办公室,加强治安联防,加强街巷、道路巡防,将治安巡逻覆盖到整个区域。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专群结合"的群防群治新格局,增强治安防控能力。

(二)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制度,全面加强流动人口各项工作。积极发挥检查督促作用,配备流动人口专管员,使流动人口的管理、教育、服务、维权各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

(三)加强责任心,切实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要把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重点排查化解那些可能导致重大恶性刑事案件和可难引发的矛盾纠纷。要耐心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研究对策,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努力减少集体访、重复访和越级访的发生。处置坚持依法办事、坚持按政策办事,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坚决维护社会稳定。

四、保障措施

篇13

关键词:基层社区 政治思想 工作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搞好各项工作的传统策略和致胜法宝。社区在加强基础治理、服务市民生活、提高市民精神境界和文明素质、推进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社区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如何把握主流,弘扬主旋律,引导居民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为社区营造健康、文明、祥和、安宁的文化空间,思想政治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些方式方法,以飨读者。

一、讲究方法

在新形势下,社区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员工的思想能否高度统一,创新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关键。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改革和社区特点,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一)积极转变观念。一是在内容上由单一性的思想教育向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转变。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社区的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效应,使员工在“情”的激励下爱岗敬业,在“法”的约束下努力工作。二是在形式上由集中统一大型的活动,向小型、灵活、多样的方式转变。

(二)注重工作艺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使其达到理想的效果,就需要良好的教育方法和艺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使其成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认识。

(三)找准工作切入点。一是抓根本,靠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要着力提高社区经济效益,增加员工收入,解决好员工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才能激发员工主人翁责任感和工作热情,才能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

二、积极探索

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找准突破口和选好切入点,要以创新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是 “亲”,即思想政治工作要有亲切感和人情味。要将心比心地理解,入情入理地说教。使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党和企业走进群众、贴进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二是“实”,即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务实上下功夫。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一颗火热的心肠,群众思想不理解时要耐心地解释,群众生活有困难时要及时走访慰问、雪中送炭。要多做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的工作。群众工作一时做不通时,要换个角度替群众想一想,广泛与群众开展交心交友活动,沟通思想,少说空话,为民多办实事。

三是“真”,即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讲真话,讲实话,以诚待人。用真诚的心来打动群众,教育群众时要实事求是、合情合理、把大道理与小道理实在、亲切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是“化” ,即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具备化解矛盾的功能。要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必须要使思想政治工作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复杂矛盾变简单矛盾、简单矛盾及时平息的效果。要有尊重别人、解开疙瘩、抚平情绪、认清方向的思路,以促进其思想觉悟的提高。

三、以人为本

近年来,社区从狠抓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健全矛盾纠纷调查排摸机制入手,大力加强社区调解工作的组织、制度和队伍建设,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方法,使社区调解组织网络不断健全完善,社区有纠纷找居委会已成为职工群众的共识。

(一)目前,社区的困难职工家属生活困难问题,计划生育等问题都比较突出。这些都给社区管理增加了困难和压力,如果处理不好,解决不当,势必增加矿区的不稳定因素。而创建和谐社区,就是要通过社区这一基础平台,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体,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可以说,当前社区居委会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突出,建设和谐社区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随着我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矿区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一些矛盾、问题开始沉淀到社区中。

(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首先,思想政治工作应建立在充分平等、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去开展工作。如居委会在民事调解、解决纠纷处理居民群众的和投诉上,积极开展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查工作,及时调解家庭、邻里之间的问题和矛盾,积极防范、遏制各类案件和的发生。切实为居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劝导工作。

(三)以人为本要突出工作对象的需求。思想政治工作要想被大众对象顺利接受,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必须从关心、理解、爱护、激励的角度出发,对症下药,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最大限度地尊重和满足群众的各方面需求才能达到理想的工作效果。

四、重在创新

落实“科技发展观”,创新社区政治思想工作思路,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可靠保障。 毋庸置疑,要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于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必须不断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要形成系统化、社会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总体上统筹考虑,注意协调,不能只依赖社区、居委会“单打一”,而是采取社会化运作模式,走社会化道路,形成“大政工”观念,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各级、各单位齐抓共管、专兼结合的社会化工作格局。要广泛发动和依托各类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开展工作,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化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资源整合优势。

二是要力争科学化、多元化。所谓科学化,就是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要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水平。善于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实际和变化,来制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方式步骤和相应措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多元化就是要结合各方面的工作,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居民论坛、零距离信箱、爱心超市、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等,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篇14

今天,我们市、县、乡三级分管计生工作的负责同志和计生战线上的负责同志相聚在固始,共同探讨城区和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今天这次会议既是一个经验推广会,也是一个鼓劲加压会,目的是为了推动全市城区和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入,提高城区和城镇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审时度势,抢抓时间

多年来,我市城区和城镇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为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相比,城区和城镇的计划生育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许多“单位人”变为“社会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部分社会职能逐渐向社区转移,城市区和城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比如新增大量非公有制企业计划生育管理问题,城市育龄人群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质量和标准需求不断升高问题,无业人员、失业人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问题等等,使城市区和城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加大、任务加重,给城市区和城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家要紧紧抓住下半年时间,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

二、深化改革,构建工作新机制

按照全省的工作安排,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的工作实际,真正落实“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管理机制,务必做到四个坚持:

一要坚持以“属地管理”为核心。“属地管理”就是要求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负责、社区居委会协助,统一管理住本辖区各级各类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以及工作、生活在本辖区的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这是城区和城镇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体制改革的落脚点。只要认真实行属地管理,就不会出现管理漏洞。

二要坚持以“单位负责”为关键。“单位负责”就是要求各级各类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实行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切实做好本单位的人口计生工作,并履行各自职责,发挥各自作用,共同参与对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并不是说单位就可以放松此项工作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以及能够正常或基本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类经济组织的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仍以单位管理为主,以现居住地管理为辅。即使以居住地管理为主的但有单位依托的人员,各相关单位仍然要履行职责,积极做好配合工作,绝不能撒手不管,关键时刻单位的管理还是能够起到关键作用。

三要坚持以“居民自治”为基础。“居民自治”就是要重点抓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落实,实现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实现“居民自治”,是城区和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坚持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下移,把城区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明确社区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计划生育管理职责,建立和完善“居民自治”的相关制度,调动广大居民实行自我管理、互相监督的积极性。

四要坚持以“社区服务”为手段。“社区服务”就是要依托社区,面向家庭,广泛开展计划生育综合服务。要利用社区服务中心,构建“依托社区、利用资源、面向家庭、宣传到人”这个平台,根据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全面加强结合和渗透,搞好计划生育综合服务。一要与社区文化工作相结合,建立新型的社区生育文化;二要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加强对市民和青少年的计划生育教育;三要与社区卫生工作相结合,整合社区医疗资源,为育龄群众开展好优生优育等技术服务;四要与社会治安工作相结合,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纳入其管理和服务的范围;五要与劳动、工商、民政等部门相结合,为社区育龄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等服务;六要与辖区单位联手,充分利用单位的人、财、物等资源,为社区育龄群众开展好宣传服务;七是根据“以人为本,按需服务”的要求,居民楼栋设立各种便民服务措施,把群众需要的服务送进楼道,送进家庭。

三、强化措施,全面推进

城区和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重、要求具体、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认识城区和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对全面提高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大意义,以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城区和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到领导、责任、措施、投入四到位。各县区改革领导小组要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督导工作的落实。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城区和城镇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二要把握关键环节。建立城区和城镇人口计生管理新体制,是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宣传发动是前提,清理清查是手段,规范管理是目的。一定要把握好这几个关键环节,通过层层发动,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得到广大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三要建立服务网络。各地要根据实际,建立完善乡(镇)政府——管理服务区(街道居委会)——管理小区(社区居民组)——楼院四级服务网络,进一步明确各级职责,加强基层计生队伍建设,落实管理措施,提高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