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的发展范文

商业银行的发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商业银行的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商业银行的发展

篇1

“影子银行”一词最先出现在2007年,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性才引发经济学家和管理层的高度关注。影子银行,简单的说,是指不受监管或仅受较少监管的,提供融资、股权资本融资、金融组合产品、金融交易服务的,有别于传统商业银行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金融行为。与美国等发达的金融市场相比较,我国的影子银行虽然才正处于发展初期,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也在快速地发展之中,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影子银行体系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力也愈来愈强,对我国传统银行的“双刃剑”影响也日益明显。这就要求对影子银行也要以科学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客观的看待。

二、影子银行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有利影响

(1)对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影子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带来的,是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创新改革的产物,同时影子银行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有利于分散风险很多人一提到影子银行,首先想到的就是高风险、不好的方面,其实影子银行并不是高风险的代名词,甚至有很多影子银行业务具有很好的风险缓释作用和风险分散作用。(3)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随着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出现,促进传统金融体系和模式的改革,实际上是推动了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2.不利影响

(1)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形成竞争影子银行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新的挑战,与传统商业银行在业务上形成竞争,我国本来经济市场中中小企业占有很大的比例,加上近几年政府大力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由于影子银行形式上更加灵活、对信息的了解也更加充分,影子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和短期融资方面更具有竞争优势。这对于传统银行来讲,相关方面的业务将受到很大冲击。(2)扭曲商业银行的内部脱媒,放大了银行的流动风险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商业银行的脱媒形式之一,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开端。所谓银行脱媒是指在进行金融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环节而直接在双方进行的交易。由于大笔存款流出银行体系,而银行本身的存款也变的更加短期化和波动化,这将造成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问题更加严重,系统性的风险也开始显现。银行对此不得已推出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来吸引客户,实际上还是发放的信贷,此时的理财产品实际上是钻了监管的漏洞,这种金融创新虚增了银行业务量,并非真正的业务结构。(3)加剧商业银行贷款违约率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既是适应了目前的金融环境,又是借助了商业银行的资源。例如:作为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的担保公司为银行客户提供了贷款担保,是依托商业银行的贷款为基础,通过对客户进行担保而赢利。客户—银行—担保公司三方为担保贷款的组成,担保公司目前不受存款保险制度和不缴纳存款准备金而没有央行的最后保护,若担保公司破产,其破产造成了损失最终将有银行承担,由此影子银行会加剧商业银行的违约率。

三、对策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130-02

我国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的陆续进入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程度,行业竞争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为首的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3家城市商业银行和不断增多的外资银行,共同构成了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格局。可以预见,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将变得日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战略研究。

一、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和壮大自己,增强与外资银行抗衡的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不能只着眼于资产和业务的扩张,更要实现功能效率和市场价值的不断提高。

(一)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核心竞争力在当今国际化的大潮中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要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打造出自己独有的、能获得持续经营和生命力的核心竞争力。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上,我国商业银行要根据市场变化趋势和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体制改革,调整经营战略,在制度、核心业务、经营区域、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创造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以获得持续经营的生命力。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走国际化道路

金融改革20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已经迈出了很大步伐,但与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国际化水平仍然较低,在技术开发、服务手段、管理水平、人才素质等方面与国外很多跨国银行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我国商业银行要跻身世界银行业,就必须提高国际化水平。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发与挖掘有效需求,在比较中选择,在竞争中发展,才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我国商业银行还需要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国外银行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在积极发展海外业务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业务优势。走全球立业的道路,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战略

(一)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金融创新能力和力度大小决定了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金融机构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同时,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提高的主要动力之一。而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不合理,对传统利息收入的依赖性很大,所以通过金融体制、工具品种、服务等多方面的创新寻找新的突破口,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面对外资银行不断进入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学习、掌握并运用国外已有的新的金融工具的同时,结合中国社会金融消费的现状,推出更多受欢迎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项目,以更好适应中国金融发展的需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内容

从中国当前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创新是多方面的。我国商业银行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还应该适度开发期权、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新型金融衍生产品。同时,尝试进入投资银行领域,利用信息、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发展非股票买卖的投资银行业务,开展咨询、信息服务等业务,为企业改制、资产重组等提供全面服务。

第二,服务创新。改革开放后,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服务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观念的转变促进金融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要增强金融创新的意识,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过去由客户选择服务的方式,转变为根据客户需要,量身定做其所需要的服务和金融产品,通过服务创新不断开拓新市场。

三、商业银行以人为本战略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人的管理。人员安排是否恰当、组织结构是否合理、激励机制是否有效、考评是否公正,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现代商业银行是标准的金融企业,在新世纪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才竞争战略是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

(一)金融专业人才的竞争将日益加剧

许多外资银行早就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它们非常注重人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还有科学的考评体系、平等竞争的用人原则以及健全的培训体系、机制;员工拥有优厚的工薪待遇和高度的就业保障,员工的收入高于国内同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很多银行还允许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业绩优良的员工享有银行的股票、收入期权、利润分成以及种类繁多的自助餐式的福利待遇等。而我国商业银行在人才方面却是差强人意,远远落在外资银行之后。一方面是现有员工学历层次低,缺乏符合银行发展需要的各种知识;另一方面,内部激励机制跟不上,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目前市场化人才竞争中,国内商业银行对高素质员工的流失控制乏力,个别银行几乎是培养一个走一个。

(二)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在激励方式、人才培训体系和人才成长方面有所突破:第一,开辟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人才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为其成长开辟顺畅的通道,才能使我们的金融人才更快成长。第二,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培训体系和机制。要想在金融竞争中占据优势,抓紧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是当务之急。观念必须转变,教材必须更新,培训必须持之以恒。在新金融时代,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更引人注目,也是各家银行争夺的对象。在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内,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抓紧培训出一批掌握金融英语、国际贸易、外汇会计、国际法的专业人才,充实自己的金融队伍,以适应金融业竞争的需要。第三,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引入新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股票期权等新的激励机制,完善经理与员工的激励机制。

四、商业银行科技领先战略

“信息化”、“网络化”是全球步入新金融时期最为主要的特征之一。我国商业银行要在全球金融舞台上生存发展,实现科技领先战略至关重要。当前的金融信息化建设是长久以来金融科技不断创新的具体体现,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以及各种银行卡都是金融信息化的产品。可以说,科技在推动金融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一)金融信息化是银行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代银行的经营越来越依赖于信息,信息的处理能力直接决定着银行的运行效率和成本。今后银行间的竞争将体现在深层次的业务拓展和产品功能的人性化上,我国商业银行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就必须改善服务质量,整合电子渠道,创新产品功能,加强安全管理;同时不断提升重要客户服务系统的市场竞争力,推出特色服务,有针对性地为政府部门和国内外重要的公司客户、机构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

(二)电子银行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科技领先战略的重要方面

随着英特网的迅速发展,银行充分利用因特网积极拓展业务已经成为新的趋势。电子计算机通过辅助银行建立数据库和各类决策系统,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有效地降低了成本。电子银行不仅是银行进行业务处理、客户服务和市场营销的重要渠道,还是进行业务创新和新业务品种孵化的平台。电子银行代替了人工从事记账、结算、审核、划拨等业务,大大减少了支票、凭证、现金的使用,使银行作业开始向“无纸化、无支票化”的时代挺进。当今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已基本上实现了银行业务的全面电子化,银行交易、数据处理、资金转账、信息传递、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电子化加强了银行对整个经济社会的渗透力。我国商业银行要充分重视金融信息化发展,在原有的业务优势上,积极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开辟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市场。

五、商业银行全能化经营战略

为了能够适应国际金融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西方商业银行纷纷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走全能化的道路,降低资金成本,减少风险,从而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而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体制限制了中资银行的发展,业务范围显得过于狭窄。而业务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又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实行全能化经营是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经营风险和实现功能转型的需要。

目前,国际金融业中存在三种混业经营模式:第一,全能银行模式(Universal Banking Model)。由商业银行设立投资银行部、信托部等业务部门,直接从事非银行金融服务。这是欧洲大陆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模式。第二,银行母公司模式(Bank Parent Model)。商业银行直接投资控股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法人实体,以子公司的方式直接进行业务渗透和扩张。第三,金融控股公司模式(Holding Company Model)。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共同置于金融控股公司之下,各金融机构相对独立运行,但在诸如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等方面要以控股公司为中心,并以控股公司的方式间接进行业务渗透。国外各家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了不同的模式。以德意志银行为代表的欧洲银行采取的是全能银行模式;美国和日本的一些国家更多的采用后两种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在实现全能化经营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和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借鉴其他银行的经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全能化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秦凤鸣.金融全球化与银行业重构[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篇3

在金融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无疑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主体,我国国有银行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不容置疑,但是现如今其本身体制已严重束缚了自身发展。加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不仅有利于其本身经营效益的增长,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入手,在深入研究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体制问题的基础上引出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今后的改革发展与未来展望。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体制

中国现有的机制体制决定了短时间内我国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力军,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先行者。然而,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经济效益下滑、风险规模增加。因此,加紧实施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改善银行金融管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和中国金融全球化、国际化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20多年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然取得了不小的收获,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遇到了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体制问题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和金融全球化、信息化、自由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随即受到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银行业开始调整其发展战略和组织结构,业务范围扩展到证券、基金、信托、投资及资产管理等,至此,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具有传统的信用中介功能、融资功能,还具备资产管理、信托投资、保险、经纪和投资银行等功能。伴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意识,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皆不可同日而语。但与国外银行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规模上看,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上都位居世界银行前列,但没有达成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优势。在风险性方面,从资本充足率上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低,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资产占比大,从不良资产比率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比国外高。在效率性指标方面,从人均利润率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明显不占有优势,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国银行冗员严重,人员结构有待优化。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产权不明晰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具体来说一是产权结构单一,单一的公有制国有独资企业的安排,导致了政府所有权的不明晰,以致企业缺乏所有权的约束;二是政企不分,目前四大银行仍存在着企业和国家机关的双重性质,作为企业由于单一产权体制致使约束的软化,以致存在着以公谋私的现象,作为企业,银行内部职工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银行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的得不到最大限度的释放。2.经营结构和治理能力上的缺陷国有银行的发展历史决定了其不可避免存在计划经济的烙印,官商一体的长期性制约了其市场意识,导致其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竞争意识淡薄,创新思维滞后。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其长期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体制陈旧、机构臃肿、人员冗杂的种种不良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与治理能力已严重限制了其发展壮大。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策略

(一)重组国有商业银行,实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均衡发展70年代末期以来,我们打破了银行业“大一统”传统模式,实现了银行组织体系多元化。目前,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了以国有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国有商业银行共存的多元化金融体系,这一金融体系无疑不仅加强了银行业竞争力,也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然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仍是具有寡头垄断性质的,其特点是行业过度集中,少数银行规模过大,更多的银行规模过小;依托国内市场的银行过多,依托国外市场的银行过少,以致损害了竞争的公平性。中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决定了未来一个较长时间内国有银行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其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决定了国有银行改革力度要大,其一解决其产权主体缺位的问题,建立起规范,有力的产权制度;其二是并撤分支机构,精简人员。而股份制国有商业银行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扶持与支持,在利率政策和税收优惠的基础上扶持其发展壮大;科学界定股份制银行与国有银行的平等竞争关系,避免政策歧视。

(二)加速电子银行建设,加快电子金融产品创新步伐数字化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电子网络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信息获取方式;对银行业来讲,在信息化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时候,银行业改革也迫在眉睫。全球国有商业银行在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业已形成经营方式网络化,机构网点虚拟化等趋势。在网络金融格局的影响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快银行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以适应现代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电子化发展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依据自上而下的技术开发模式,全行全方位的协调配合,面向市场,面向管理,共同致力于金融电子化建设;二是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规划,建设以电子网络为平台,集业务处理,客户服务,客户维护为一体的电子信息化系统;三是加大科技投入,通过电子化网络的建设,引导整个银行业业务服务流程,经营管理模式和功能的创新再造。

(三)落实风险责任制,提高员工创新能力与动力如今是知识经济与互联网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的年代,当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应牢记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其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国有商业银行需实施行长责任制,将其任免、升迁、提拔与其在任的绩效相挂钩;在中层领导干部之间鼓励能者上、庸者下,增强其责任心促使其努力工作;实行员工绩效工资制和末位淘汰制,鼓励公平竞争的同时,奖勤罚懒,提高员工工作动力和创新能力。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展望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依然存在着经营机制不健全,资本充足率低的现象,其改革在相应的政策和法律的相辅相成的,我们应继续对国有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的走市场化道路,改制成有独立法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形成真正意义的市场化主体,在把握银行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完善提升其各项职能,推动改革的创新发展,并应积极迎合历史潮流完善互联网金融服务,相信国有商业银行依然是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主力军。

【参考文献】

[1]郭建伟,孟奕岑.中国金融稳定的实现:金融伦理道德的实验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

[2]董晓健.依靠改革创新激活发展活力[J].当代江西,2015.(11).

[3]高灼琴,杨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01).

篇4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需求追随 发展

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关精神,江苏省赣榆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政府、银行监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等的支持、监督和管理下,在保持县级机构独立法人地位的同时,实行了股份制改革,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开业。这次的改革是在中央提出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初步解决了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清晰的问题,为其健康稳定发展打下制度性基础。同时顺应城区内农村信用社机构服务对象城市化的实际,把农村信用社合并重组为商业银行,既可以解决产权制度问题,又可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还可以改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可以说是一项颇具意义的改革。

改制后的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下设44个营业网点,其中营业部1个,支行30个,分理处13个。为广大城乡客户、企事业单位提供存贷款、结算、汇兑、、银行卡和保管箱等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改制后,截止201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0.8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8.1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2.91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9.8亿元。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以更快捷的汇兑业务、更丰富的贷款品种、良好的银行信誉和高效的银行服务赢得了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称赞与信赖。

一、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理论基础

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hugh.t.patrick,1966)提出两种模式:一是“需求追随”(demand-following)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认为,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及发展方式的变化,市场主体会逐渐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且随之不断变化。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农村金融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发展与变革。也就是说,需求是农村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服务不断完善的动力。二是“供给优先”(supply-leading)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他认为,供给先于需求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经济发展后反过来又促进了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形成良性循环。帕特里克同时指出,两种模式特点不同,适应的经济发展阶段也不同,因此不同地区模式的选择也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在经济尚不发达的阶段,“供给优先”型模式居于主导地位,而当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后,“需求追随”型模式替代“供给优先”型发挥主导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休.t.帕特里克的理论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的选择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即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当地的农村信用社产权选取不同的模式进行改革,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搞“一刀切”。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村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现代化程度比较高,因此能够达到商业化金融运行的基础,如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信息共享等。此时,农村经济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根据休.t.帕特里克的“需求追随”理论,农村金融应该针对农业、农民对金融的需求来提供商业化的金融服务。因此,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目标应该是农村商业银行。

二、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现实基础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趋势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必要性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业已经率先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生产与经营,产业化过程中的农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更大,储存原材料、抵抗自然风险、建设完善的外部环境,都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而且,发达国家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产业化越是发达的地区对商业金融的需求越强烈。此外,东部地区在农业已经基本现代化的同时,非农产业迅速发展,二、三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及从业人数持续上升,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村金融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实力雄厚的私营企业、公司,与城镇中的商业企业没有任何区别,对商业化的现代金融有着天然的需求。因此,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有着商业银行存在的天然土壤。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的良好条件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可行性

在东部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环境良好,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较少,没有政府指令性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相对领先

。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信用社是按照商业化在运作,他们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能够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信贷资金的投放方向已经与商业银行无异,完全是以盈利为经营目标。因此,对于这样的信用社保留其合作之名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顺应形势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是必然选择,使其在以后的经营管理中更加能够名正言顺、无所阻碍。

(三)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有利于公平竞争

除农村信用社外,早已有一部分商业银行把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作为目标市场,建立了广泛的分支机构。因此,将这些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遵循同样的经营规则,享受同等的待遇,能够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将会对其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很好的满足地区经济、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效遏制非正规金融的滋生,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规范农村金融市场。

三、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

以赣榆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因农而立、服农而存,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为己任,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重要金融纽带。几十年扎根农村服务的经验以及与农民所建立的紧密联系,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宝贵财富,也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短期内很难实现的独特竞争优势;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商业银行仍将是农村地区网点最多、客户面最广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以及这次改制,已使农村商业银行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资产质量、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等,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也要看到,在国家放开了农村金融市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层出不穷的今天,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不仅有邮储银行的组建及其资产业务特别是涉农业务的不断扩大,有农业银行的加速回归,还有各种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等。可以说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与竞争是很大的。同时农商行自身在综合实力、风险控制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还有有待改进的地方。以赣榆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如何保持自身的行业优势,

在把握好服务“三农”的基本业务基础上,开拓业务模式,走出区域经营,提高综合实力,建设成真正治理有效、以盈利为目标和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仍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在经营和改革中要面临的挑战。

(一)把实现银行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支持“三农”有机结合起来

应该说,商业性金融与乡村信贷、小额信贷不矛盾,完全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根在农村,服务“三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又是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企业,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储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稳定同样是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服务“三农”必须以确保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必须把农村商业银行自我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和谐发展的大潮中。以前的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些问题,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支农责任而忽视农村信用社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高度相关。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以正确的银行经营理念作指引。这些理念包括市值理念、资本理念、质量理念、风险理念、服务理念、创新理念等。其中,“追求过滤掉风险的真实利润”和“银行市值的长期稳定增长”应当作为农商行这种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的银行业务发展的核心经营理念。虽然通过改制,解决了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这个根本性问题,并实施了财务重组、消化了历史包袱,实现了自我发展,但也要看到真正建立好一个现代金融企业,还要做好各方面的内功修炼,要在塑造品牌、丰富渠道、创新产品、建设团队等方面下工夫,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逐步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形成多元化的利润来源

中国银行业特别是赣榆农村商业银行这样的中小商业银行,现在的营业收入和盈利渠道还比较单一,对存贷款利差的依赖性过强,中间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并不大,普遍地只有在10%左右,这与国外银行业利润构成中30%以上来自于中间业务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银行业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上也获得了可观的投资收益,但实际上也与成本低廉的资金来源,尤其是居民储蓄存款的低利率有直接的关系。这是由我国金融发展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所决定的。但这种过于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一旦遇到经济周期向下波动,对信贷的需求减少时,要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就是相当困难的。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存贷款之间的巨大利差逐渐缩小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对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长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要单纯依靠存贷利差来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可能难以为继。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保持利润的稳定增长,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而银行业经营管制的逐步放松和混业经营的发展,给银行业带

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利润增长点。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资产扩张过程中,抓住中国金融改革开放、金融自由化的大好时机,努力探索更多更广的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在未来一段时期里,形成以存贷利差为主导、各种中间业务利润并存的多元化利润来源。

(三)把握好业务发展及资产扩张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建立严密的风险控制体系

发展是农村商业银行的第一要务,但发展必须是有质量的发展。只有防范好风险,发展才有质量。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面临发展不够的问题,发展业务是首要任务,但风险控制仍然是薄弱环节。当前,信贷风险依然是最大的威胁,我们要做的是全面清收不良贷款,加强大额贷款监管,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如今,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金融健康发展以及国内商业银行安全运营带来一定风险和挑战。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要根据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对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各类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和估量,及时调整发展观念和思路,巩固业务发展成果,提高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建立起一体化的危机应对机制,完善相关制度,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四)统筹好金融创新和规范管理的关系

我们要努力开发新金融产品,积极地进行金融创新。这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的需要,也是作为银行业控制风险的需要,是核心竞争力在对客户提供服务和银行自身发展中最现实的体现。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逐步加快,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商业银行自身面临着更高的风险,而且一般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也同样地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它们的剩余资金也需要寻求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单纯慷慨地提供信用便利恐怕不足以对企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它们不仅需要信用便利,而且还需要更专业、更精细的理财服务,需要更多的金融产品来更好地配置财务资源。同时,制度建设要与业务创新同步跟进,规范管理,不断强化监控,提高风险监管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此外,银行业的风险控制固然需要良好的制度安排,但通过金融产品交易来转移分散风险,同时又获得盈利机会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这些都需要商业银行大胆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五)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篇5

城市商业银行经过12年的改革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银行业中一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生力军。当然,也还存在发展不平衡、治本不到位、宏观意识和风险意识较弱等问题。为引领和推动城市商业银行打造品牌、办出特色,早日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笔者认为,应着力从几个方面做好改革与发展工作。

探索和尝试之路

银监会按照国家宏观政策要求,结合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实际,在引领和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在联合重组、跨区域经营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推进城市商业联合重组,实现地方金融资源的有效整合。2005年以来,安徽、江苏等地相继实现地方性中小银行重组联合,山东、山西、广西、深圳等地也在积极开展相关准备工作。银监会将继续支持在地方政府主导下、经银行董事会决策后的辖内城市商业银行联合重组方式。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联合重组,应先消化历史包袱,弥补财务亏损,防止将风险带入新的机构。同时,还应按照自觉自愿和市场化原则进行,避免强行撮合和过度行政干预造成体制缺陷。

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区域发展。2005年来,先后有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在省内设立分支机构,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宁波市商业银行等在省(市)外设立分行。银监会将进一步修改完善相关制度和规定,审慎有序的推进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但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必须遵循三个前提,即监管评级要达到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以上水平;有科学的总体发展规划;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有利于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为中小企业服务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同时还应坚持三个原则,即必须符合相关准入条件;坚持先辖内县域再其他地市,先省内、后省外;符合跨省(区)设立异地机构的行要先在同一经济区域设立机构,再向其他地区延伸。

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银监会最近了《关于允许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有关事项的通知》,调整和完善相关准入政策,鼓励支持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各城市商业银行应抓住这一时机,积极推进县域机构建设,合理规划机构网点,以便更好地支持小企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有条件的支持城市商业银行更名。为了提升知名度、打造品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相继提出了更名的要求。对此,银监会的原则意见有二,即一是原则上应达到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水平或监管评级在三级以上;二是新的名称应充分体现地域特征,不能天马行空,漫无边际。同时,各城市商业银行也应审慎对待更名问题,认真考虑到成本效益,尽量防止盲目跟风和攀比行为。

革新经营管理体制

与国内其他优秀商业银行,尤其是国际标杆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管理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建设、风险控制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差距。城市商业银行应走有中国特色改革发展之路,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借鉴和学习先进经验。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为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充分发挥“三会一层”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职责边界清晰的有效运行机制是当前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建设的重点。要开好股东大会,规范股东行为,引导股东着眼于长远利益,支持和帮助银行更好发展;要提高董事会科学决策能力,制定好银行长期发展战略,确保银行依法审慎经营;要加强对董事的履职和效率评价;要支持监事会和内审部门独立发挥作用,不断完善独立的汇报通道和反馈机制;要建立权责利相衡的机制,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考核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高级管理人员是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前提。城市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借鉴先进经验,建立有效的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考核评价体系,明确高级管理人员的权、责、利,判断其德、能、绩,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形成良好的用人环境和“差者下、庸者让、优者上”的用人机制。银监会也将研究制定相关办法,发挥监管优势,促进城市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正确行使职能,有效履行职责。

推进流程银行建设,逐步试行首席官制度。流程银行的核心是通过重新构造银行的业务流程、组织流程、管理流程和文化理念,优化业务模式,强化风险控制,提高管理效率。相关城市商业银行应提高对建设流程银行的认识,重新梳理业务流程,确立专业化的组织架构,实现管理机制的优化和再造,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绩效。还应逐步扩大城市商业银行首席官制度试点,改造体制机制顽疾,改变官本位的传统模式,推进专业化、流程化管理。

防范操作风险,深化案件专项治理工作。从2007年3月份以来的情况看,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各类案件时有发生,这反映出各行在强化内部控制、防范操作风险、严格问责等方面仍有差距。2007年,城市商业银行应“总分结合”并以分支机构为起点,着力加强内控管理,认真落实防范操作风险的“十三条”措施和强化内控建设的“十个联动”等要求,以严格贯彻各项监管规章和提高内控制度执行力为重点,打造银行铁规章、铁流程、铁档案。城市商业银行应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把操作风险当作系统工程来抓,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并推进银行业案件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的建设,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银监会考虑将这项工作与市场准入密切联系,实行“一票否决”,严厉惩治。

创新产品与服务

城市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求,及时研究市场变化情况,进一步找准市场定位,加强业务创新,在发展区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继续细分市场,明确定位,打造特色品牌。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差异性大,“两极”差距日益明显,在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发展变化和市场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三个服务”的市场定位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城市商业银行应深入分析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对市场定位要进一步细分,寻找有利于自身长期发展的客户群体和服务对象,通过“精确制导”,开拓和巩固市场,创立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试点和探索城市商业银行投资基金、保险等金融行业的可能性,丰富业务领域。

加强业务创新,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城市商业银行决策机制灵活,对本地市场敏感度强,本土化程度高,业务普及和推广迅速,各行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推进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努力培育市场,拓展市场。同时应适应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形成比较优势,在稳定现有客户群体的基础上,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推进小企业贷款服务,夯实发展基础。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既是国家关心的重点经济问题之一,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大局,也是城市商业银行不容推辞的社会责任。各行应加强“六项机制”建设,充分运用网点优势,强化服务中小企业的定位策略,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机制,为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应认真分析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简化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和推行科学并符合实际的中小企业贷款成本核算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提高为小企业服务的能动性。

强化资本的约束和管理

2007年,城市商业银行应立足于提高资本管理水平,改善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强化资本约束,实现稳健有序发展。

提高管理水平,确定科学的资本管理规划。城市商业银行董事会应把资本管理作为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按照前瞻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成本,确定资本管理目标,审定风险承受能力,制定资本补充规划。应有专门的内设部门负责规划的执行,监测业务增长对资本需求量的变化状况,制定与风险资产规模扩张相适应的中长期资本补充规划及实施办法。高级管理层应根据资本管理要求制定和执行业务发展计划。从2007年开始,银监会将根据上述要求,对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水平进行专项调研和评估。

树立资本约束理念,建立资本约束机制。应改进和完善内部绩效考核体系,重视拨备后利润考核,将经济利润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作为考核重点,鼓励开展资本占用少的中间业务,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战略转型。同时应引进和培养专家型资本管理人才,推进资本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完善资本补充方式,多渠道补充资本。在以增资扩股为主要资本补充方式的同时,通过发行次级债券、提留资本公积、上市等方式丰富资本补充来源,优化股本结构,尤其是资本公积应尽量多提留一些,用于转增资本。在增资扩股过程中,应注意甄选投资动机正确、经营状况稳定、资金实力强的优质股东,促进银行的长期发展。优质股东应具备下列特征:一是主业突出、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以免企业风险影响银行声誉。二是与银行无违规的关联关系、流动性强,没有多头借贷现象,负债率较合理。三是派出的董事或参与银行经营管理的高管,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了解银行运作情况,努力优化银行董事会和高管团队结构,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四是对银行长远发展有信心,持股锁定期应在3~7年,防止投资行为短期化。五是企业集团及其子公司作为投资者,投资入股银行机构不超过两家。银行老股东增持股份,也要按照股东资质的优劣程度区别对待,确保增资扩股能够“吸收新鲜血液”。

积极而又审慎择机上市。随着经营状况的改善和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公开上市的要求日益强烈。对于拟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银监会将按照相关要求,给予必要的协助和支持,尽量为顺利开展上市工作创造条件。但是也应注意到,公开上市对城市商业银行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上市公司,上市后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和强大的公众监督,受到更多市场约束。这要求各行应审慎决策、合理规划。

控制、化解与处置风险

在各级监管部门的推动、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各行的努力下,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仍很脆弱,风险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个别行状况仍很严峻,应继续努力做好风险化解防范和处置工作。

明确风险处置的重点,把控制增量风险作为首要任务。各行应增强风险意识,转变风险观念。应强化信贷管理和信用风险控制,防止不良资产余额和比例出现反弹。加强对市场风险的研究和分析,合理控制和规避市场风险。同时应结合案件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大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力度,严格控制各类案件发生,减少资金损失。

巩固风险处置成果,确保风险处置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近年来,许多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了不良资产处置。但从跟踪情况看,有一些行处置工作的后续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影响了处置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个别行甚至出现严重滑坡。2007年,银监会将在充分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建立完善不良资产处置的跟踪和评估作为监管重点工作之一,对相关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后续情况进行核查和督导。已开展过不良资产处置的行,应按照总体方案进行自我评估,查漏补缺。没有落实到位的,应商请地方政府和相关利益方尽快完善落实,确保处置工作“依法、真实、有效”。

继续推进高危机构的风险处置工作。目前有少数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个别行经营状况严重恶化,成为新的高危机构。监管评级在五级以下,尤其是六级的城市商业银行,应尽快采取有效处置措施。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处置工作应继续坚持依靠地方政府和银行董事会及“依法、真实、有效”的原则开展。对此,银监会将在政策上给予相应支持,对股东资质、持股比例等适当放宽,推进处置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开放中增强核心竞争力

截至2006年底,共有9家城市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目前,香港大新银行参股重庆市商业银行的工作已接近尾声,青岛、大连、哈尔滨等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城市商业银行对外开放势态良好。2007年,将继续深化对外开放。

支持和推动城市商业银行引进优质境外战略投资者。中国中小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引资工作要讲求“门当户对”、“合作共赢”,选择市场定位、经营思路、产品特点与本行可连接、可借鉴、可共享的境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以引进资本为纽带,切实促进双方的业务合作和市场拓展,实现互利互助共赢。2007年,相关银行应继续总结经验和教训,深化对外开放,推进业务和技术融合,实现由“引资”向“引智”和“引技”的深度转变,为城市商业银行全面提升竞争能力、加快与国际接轨发挥导向作用和示范功能。

推进人才交流和培养。优秀人才是城市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灵魂,应坚持“送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培养一批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国际视野的专门人才,根据需要加快引进一些了解中国国情、熟悉中国市场和银行改革发展历史、尊重中国法律、能运用汉语作为工作语言的外国专家参与经营管理,推动管控水平不断提高。今后,引进境外人才尤其是外籍高管时,应把能运用中文作为工作交流语言和独立开展工作作为一项条件,降低引进成本,减少工作障碍和摩擦。

推进和规范信息披露

2007年,银监会将继续推进和规范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工作,进一步完善市场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公开披露信息是城市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各城市商业银行应按照相关规定和通知要求,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的工作机制,明确信息披露的主体和责任,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应在防止过度披露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和规范信息披露的要素和内容,继续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为建立良好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创造条件。

扩大信息披露受众面,增强信息披露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从2007年起,监管评级三级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应逐步在《金融时报》等重点媒体公开披露信息,扩大信息受众面,增强信息披露的可信度和社会影响力,为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跨区域发展、引进人才等创造条件。

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

从日常监管情况看,城市商业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普遍较落后,部分行没有覆盖全部业务流程和环节,少数行信贷管理和登记还处于手工记账阶段。信息系统落后和存在的缺陷,严重影响了银行管理和业务监控的灵敏度和有效性,并隐藏着不可忽视的风险隐患。银监会监管信息系统开通以后,对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应把相关工作提上重要议程,全面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加强基础建设,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覆盖面和辐射能力。城市商业银行应抓紧建设覆盖银行全部业务的综合业务服务系统,尤其要注意积累数据,建立和优化风险识别和管理系统,提高管理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