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备考策略范文

高中历史备考策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历史备考策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历史备考策略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中学生 备考策略 优异成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17

学习历史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而且还能够使学生掌握很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进入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点,这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尤其在备考过程中学生感觉比较吃力,因此掌握有效的备考策略无疑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本人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有效的历史备考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调整好心态

本人认为为了使学生很好的备考,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在备考过程中学生的心态不同,势必会收到迥然不同的备考效果。有些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心态不好、心浮气躁,翻开教材看到大量的知识点就头晕,不知道该从何着手;有些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心态,越复习越灰心,结果势必会影响考试成绩。而有些学生有较为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点,即使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遗留了一些问题,也能够通过复习有效克服,最终必然收到良好的备考效果。

鉴于学生在备考阶段心态存在的差异性,教师要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对于在复习过程中容易心浮气躁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升复习的计划性,按照一定的步骤去复习,克服学生的浮躁心理,进而使学生的复习环节顺利完成。对于在复习过程中有良好心态的学生,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精益求精,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复习。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良好心态,不仅对学生复习环节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有良好的心态也有很大帮助。

二、对全面复习引起重视

所谓全面复习就是学生对以往学习的知识点一一进行复习,很多人在谈及复习的时候,往往认为复习就是对重点与难点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已经掌握的、理解的知识点没有必要再复习,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会对学生的考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高中学生在进行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对全面复习引起重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析进行全面复习的重要性:

(一)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进行全面复习

要求学生进行全面复习,首先是基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知识点比较零碎,学生在进行单个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不会感觉困难,但是随着学生学习知识点的不断增加,学生可能对知识点会出现遗忘、混淆等情况,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如果学生不能在备考环节进行全面复习,在考试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对简单的问题也难以作答的情况。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

(二)历史考试的特点要求学生进行全面复习

历史考试的特点也要求学生在备考环节能够进行全面复习。目前高中历史考试的特点是对知识点的范围考察较为广泛,同时又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学生只有全面、准确的把握知识点,才能更好地解决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在备考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十分重要,学生进行的第一轮复习就应该是全面复习。

三、复习过程中要注重思考

思考在各个学科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自不待言,学生在复习环节也要进行有效思考。对于历史这门学科,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只有融入有效思考,才能有更多的收获。1.思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思考对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点有重要意义,有些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不注重思考,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结果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如果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效思考,不仅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2.思考有助于学生找到有效的复习方法与技巧。学生在历史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与技巧,在复习的过程中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由于每个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学生在按照教师指导的方法进行复习时,还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学生只有在复习的过程中善于思考,才能更好地把握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

四、注重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不应该“闭门造车”,对于历史这门知识点多、对学生学习的方法性与技巧性有较高要求的学科而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1.与历史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能够有效的与历史老师交流,历史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备考过程中能够给学生提出很多宝贵的指导意见,同时,对于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教师也能够给出学生有效的指导,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复习。2.与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请教老师,还要注重与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水平存在较强的相似性,针对在备考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学生之间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进而加快学生的复习进程。

在现代这个信息社会,学生除了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之外,还要善于利用网络,学生可以到网络上寻找一些与有效进行历史备考相关的视频,通过看视频寻找一些有效的复习方法,使学生发现更多新颖的复习方法,更好的帮助学生备考。

五、对重点、难点问题引起重视

篇2

[关键词]备考策略复习方向考试真题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066

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我国高中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有利于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引导教师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制定高中物理学业水平备考策略,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也有利于深化新课程的实施。如何备考,下面就总结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克服畏难心理,明确奋斗目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认为高中物理很难学好,以致产生了厌学心理,这有自身的原因,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基础差,逻辑思维能力差,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也有外在的原因,如家庭环境的影响,班级班风的影响,特别是现在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丰富,学生更是沉迷于手机当中,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此外,这也和高中物理的特点有关,高中物理和初中的相比,知识点多,综合分析计算量大,更注重抽象思维,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更高;而且教师在授课中增大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更是难以接受,实际上学业水平考试并没有要求这么高,过度拔高让大多数学生更难以适应高中物理学习,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要克服这一畏难心理,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性,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是高中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也是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其次,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物理的意义,生活中处处都用到物理知识,如人走路靠的是人与地面间的摩擦,手机的使用和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有关,避雷针利用了尖端放电原理,复印机利用了静电的吸附作用等。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有,在教学中设计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手段,创造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等,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乐于学习物理知识。

二、认真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明确复习方向

《考试说明》是进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的指导用书,它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有利于教师和学生领会考试的内容和要求,为复习指明方向,提高复习效率,少走弯路。对于如何研究《考试说明》,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首先,研究“考试内容”,明确考点及其相应的能力要求,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学业水平考试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考试要求分为“了解”、“认识”、“理解”、“应用”四个水平层次。例如“质点”这一考点,属于“了解”的层次,在复习中就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质点”这一概念,然后再举一些例子来判断是否能把物体视为质点;“牛顿第三定律”这一考点,属于“认识”的层次,在复习中就要求学生回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举出一些例子让学生来判断哪些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考点,属于“理解”的层次,在复习中就可先让学生回忆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并举出例子来让学生分析和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属于“应用”的层次,在复习中可先回忆相应的规律,再举一些较为复杂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和计算,以提高应用能力

其次,研究“试卷结构”,明确题型有哪些,各题型的题量有多少及相应的分值是多少;考试模块有哪些,相应的模块分值是多少,如2013年的《考试说明》中,《物理1(必修)》分值为43分,《物理2(必修)》分值为40分,《物理(选修1―1)》或《物理(选修3―1)》分值为17分;试题中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赋分比例是多少,如2013年,这一比例为7∶2∶1;考试内容的比例是多少。研究“试卷结构”,对把握复习的侧重点都有很好的帮助。

还有,研究“题型示例”,“题型示例”中的例题具有典型性,是考试内容和命题原则等的具体表现,通过学习和研究“题型示例”,明确各道例题中考查了哪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以什么题型出现的,属于什么层次的要求,是怎么样分析解答的。

通过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就能牢牢把握复习的方向,为指导学生复习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研究考试真题,提高应试能力

研究考试真题,能对试题的难易程度有一个切实的感受,可以了解试题中考了哪些知识点,哪些没有考,如2013年试题(以下均以该试题为例)实验探究部分,就考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是进行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的辅助和基础,同时也是包括高考在内的各类不同层次考试的热点内容,该实验可单独成题进行考查,也可与测瞬时速度和加速度实验结合在一起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最基础、最主要的实验之一。在旧版教材中本实验的定位是:通过利用特定实验方案和器材,动手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教学注重知识再现,强调知识传授,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虽能做到亲自操作,对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有一定帮助,但多数学生以机械操作为主,无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益处不大。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中小学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切实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探究过程,感受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新课改实验教材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要求通过科学合理设计实验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对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针对猜想与假设合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并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等一系列环节,在这诸多的环节中尤以实验的设计环节最难突破,让学生倍感压力。本文主要针对“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提供的参考案例二“重物牵引法”,结合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际,谈谈教师如何通过“四步法”引导学生突破“重物牵引法”实验方案设计的障碍,实现有效教学。

四步突破“重物牵引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设计思维障碍的具体操作如下。

篇3

【关键词】全国卷;高考历史;冲刺阶段;复习备考

从2016年开始,福建、安徽等8省对外宣布高考将结束自主命题,参加由国家考试命题中心统一组织的全国1卷考试。这一变化,对参加回归全国卷首届的我省师生来说不仅面临着准备时间短,复习容量大,考试难度加大等一系列的问题,更是对今年高考各学科复习备考的一次巨大挑战。以下,笔者就依据一年多以来对已参加全国卷省份高考历史学科复习备考策略的一些研究和多年来从事毕业班复习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对回归全国卷背景下高考历史冲刺阶段的复习备考策略。

一、依据考纲,回归课标,把握主干

历史学科考试大纲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是每年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主要依据,在高考复习的冲刺阶段,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对照历史学科考试大纲中要求的每个知识点,并结合相关试题解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排查式地复习,力求不留复习的死角;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回归《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3个学习模块,4大学习主题(分别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和25个学习专题并整合不同版本教材的相关知识作为冲刺阶段复习的主干线索,抓住高考历史的主干知识和重点,以此来提升学科复习的效果。例如,可以将考纲中“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点整合为:

二、回归教材,贯通古今,关联中外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初高中历史教材是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基本依托和来源。因此在考前的冲刺阶段,如何指导学生回归教材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教师应依据有限的复习时间指导学生对初高中历史教材进行系统的泛读、对照考试大纲的重点精读和结合时政热点有突破的研读。除此之外,由于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一般不会只考查某一个孤立的知识点,通常会选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某一模块的具体知识点作为切入,考查它与其他模块之间的联系,通常会涉及古今、中外之间的联系对比。例如2015年全国文综1卷历史试题第40大题就涉及到古代和近代不同学者对儒学的不同态度;2014年全国文综1卷历史试题第40大题就涉及到中国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与近代英国科学家牛顿不同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特点和命运不同原因的比较。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备考中应尽可能指导学生不仅要把握某一历史现象的内涵,同时还应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辨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分角度、多层次地将相关历史知识融合起来进行有效复习。

三、回顾错题,反思错误,查缺补漏

在日常复习教学中,教师时常会指导学生建立学科错题集,这样做能有效地防止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重蹈覆辙、走向成功。在高考的冲刺阶段,对近期已做过的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无论是教师提供的,还是自己购买的,教师都应指导学生及时地收集错题并回顾,再次地进行反思。例如,做错的选择题,是否是因审错时间造成的还是审错题意造成的?非选择的主观题解答,是否有围绕设问多角度地思考来组织答案?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帮助学生一步步地反思和纠正做历史试题的错误思维,才能帮助学生理顺解题的思路和提升分析、归纳和概括知识点的能力,才能查缺补漏,决胜于全国卷的历史高考。

四、研究真题,精选习题,提升技能

历年来的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都是由专家学者们经过长时间精雕细琢出来产物,它反映了对当年高考历史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高校选拔人才要求的考量和文科学生历史知识水平的客观判断。因此,研究历年来的全国卷历史试题,就如同和这些专家学者们对话。

在高考的冲刺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地研究近三年来全国卷的高考历史试题,将其按题型分类处理,重新看一遍、做一遍,好好地体味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仅从试题中体会课标要求的知识点在高考历史试题中会“怎么考”,还可以让他们从试题的参考答案中体会做题时应“怎么答”。因此,研究近三年典型的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不仅有助于指导学生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提升解题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熟练地把握答题的节奏和积累考试心理调适的经验。

因为距离高考时间有限,教师在指导学生做题时应精选试题,从题目选用来源来说,首先可以选用近三年全国1卷、全国2卷和海南卷的高考历史试题,其次可选用比我省早进入全国卷考试模式省份最新的名校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从题目选用的类型来说,应与全国卷题型模式一样,即12道单选题,2道非选择必做题和四选一模式的选做题;从题目选用的内容来说,应该要加强针对新史观和与社会时政热点相关试题的训练。

做题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限时训练,一方面充分地调动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审解题能力做题,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同时还要及时地找到做错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以防重蹈覆辙。在做题过程中,应按不同的题型认真地进行审题、解题训练和规范地组织、书写答案,提升应试技能。

总之,只要我们在复习备考的冲刺阶段中,能以“依据考纲,回归课标和教材,把握主干知识,贯通古今,关联中外”为指导,坚持“回顾错题,反思错误,查缺补漏,研究真题,精做习题,提升技能”为有效途径,相信2016年我省参加全国卷高考历史成绩一定能获得喜人的丰收。

参考文献:

[1]高章元. 理差异明考题变化辨思路寻应对策略――高考语文安徽卷与新课标全国卷之比较[J].学语文,2015年05期

[2]王邵励. 什么是合理的历史“概括”――以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材料解析题为例论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15期

[3]刘国彬. 坚持・改进・启示――我看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1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15期

篇4

关键词:历史材料;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吸引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现有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已无法满足教学大纲的新要求,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方面,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开阔学生历史视野,弥补现有历史教材的不足。那么,如何善用历史材料,本出几点论述,仅供参考。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善用历史材料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较为枯燥,基本上围绕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历程展开,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兴趣,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而将历史材料引入课堂,教师通过各种人物形象和历史事迹的讲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故事产生共鸣,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将历史教材相应配备史料读本,帮助学生理解许多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更好地理解知识。

(二)有利于开拓学生历史思维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引用历史材料,可以大大丰富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材料,特别是跟课堂相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清楚明白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时代背景、经济条件、政治环境等,真正吃透历史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教师引用历史材料,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历史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以及导火索,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其分析能力,从历史材料中学会分析和归纳总结,真正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中历史教学使用历史材料的策略

(一)课前,充分准备历史材料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先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结合本课内容选择最佳教学方案,之后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搜索更多与本堂课程相关的历史材料,由此展开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岳麓版《》时,教师就可以准备林则徐的个人资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文字和图像的形式将这些历史材料播放出来,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加深历史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发生的原因和意义。

(二)课中,穿插使用历史材料

教师在上课时,根据原先定好的教学目标和搜索的相关历史材料,带到课堂中来,给学生展示这些课外历史材料,之后让学生根据所放内容归纳和整理知识。在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宝贵时间内,教师可以穿插选用一些历史材料,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事半功倍,大大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三)课后,补充课外历史材料

通过课前和课中使用历史材料开展高中历史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在课后开展相应的历史活动和历史竞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在竞赛中加深历史知识印象,更加热爱学习历史。例如,在学习岳麓版《》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辩论赛,讨论的利弊。在开展辩论前,教会学生在课后搜索更多与有关的历史材料,为自己的观点增添更多有利说词,这样大大丰富学生的历史课堂,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

总之,善用历史材料对高中历史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搜索大量相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意义。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近年来,我国在不断的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现如今的中学教学模式已由原来的死板教学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了。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开始逐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也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内容了,教师们在进行教案设计的时候也会加入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让历史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高中历史作为高考的重要科目,学生们非常有必要好好学习,但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必须要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好历史。本文就个人对于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心得为依据,简要讲述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希望能给其他同学以启迪和帮助。

一、高中历史兴趣学习法

伟大的“世纪伟人”、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的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也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同样高中历史的学习也离不开兴趣。

无数的经验已经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学习高中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培养自己去历史的学习兴趣,想办法让自己喜欢上历史,只有喜欢了,我们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愿意主动去学习历史、去记忆历史、去探求历史的精髓,才能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取得好的成绩。

高中历史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要想仅仅利用高中三年的时间就全部记住,那确实是非常难的,而且历史是非常繁杂的。且每朝每代都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我们这些课业繁重的高中生来说彻底的学会、记住并学会历史,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历史就是历史,不允许有丝毫的差错,因此如果对高中历史没有充分的兴趣,仅仅靠死记硬背来记住历史事件,那要想学会高中历史简直是难如登天,不但会浪费我们大量的课余时间,起到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很难让我们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因此我们在学习高中历史时,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者从自己喜欢的地方入手,逐渐培养自己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高中历史就会事半功倍。

二、高中历史信息化学习法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我们这些高中生对于网络都不陌生,而且大多都有自己的电子产品,浏览网络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青年的一种乐趣和娱乐方式。

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不但可以让我们在网上休闲娱乐,其实我们在进行高中历史学习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好网络的便利之处,高中历史的知识点非常多,但由于篇幅有限,很多历史事件都是一概而过,让我们像丈二和尚一样摸不着头脑,由于不了解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所以就很难记住这个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这是我们学不好高中历史的问题所在,但现如今网络科技非常发达,所有的历史事件网络上都有,对于高中历史课本中讲解不是特别清楚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在课余事件通过网络找到事件的具体经过,这样了解了事件的前因后果之后,我们记忆这些事件就会非常容易了。

高中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不是单单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我们在课下认真看书、背诵就能学会的,高中历史的零碎知识点实在太多,各种人物、事件、地点、时间,多种多样,各不相同,要想清楚的记忆来不混乱实在难之又难,加之对于历史事件又不太清楚了解,记忆起来更是困难,因此我们要好好利用网络平台来学习历史知识,在网络上阅读历史故事,让我们可以将整个身心融入到历史故事的海洋中,这样就会自然而然的记住历史知识,从而达到学好高中历史的目的。

三、注重历史的连贯性

高中历史的难学之处在于各种历史事件层出不穷,而且很多历史事件都是交叉重叠发生的,因此记忆起来就有些困难了,其实历史是非常有规律的,完全都是按照时间发生先后顺序而来了,掺不得半点假,我们在学习高中历史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让自己在心里对各种历史事件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利用课余事件梳理整个历史事件,历史永远都是环环相扣的,我们只需要找到其中一个时间点,就可以把所有的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这样我们记忆高中历史知识就会非常容易了,而且还不容易记混,及时有哪个知识点记不住了也不需要太过于担心,我们只要记住一些历史事件就可以顺藤摸瓜从而将所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内容都梳理出来了,学习高中历史一定要注重历史的连贯性,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容易的记忆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非常有利于我们学好高中历史。

参考文献:

[1]古红兵.高中历史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07.

[2]陈金乡.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张亚娜.谈谈高中历史学习方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2:114-115.

[4]杨敏.高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篇6

关键词: 高考 试题研究 备考思路

一、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回顾与简析

总体特点:传承之下再创新,平稳之中求转型。

1.稳定和出新。

与2014、2015年试卷相比,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卷在试卷的形式和呈现方式,以及考查的知识、能力、思想内涵上呈现出延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中学历史的教学和学生的应考,也有利于保证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在稳定的同时,试卷也有一定程度的出新,如借助于当前的考古成就,考查历史的史学方法。再如37题第3问,为学生和教师所熟悉的“解读”类型的问题,在基本保持原有框架的前提下,与以往不同的是,列出了不同的观点,考查学生的判断和评析能力,进一步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体现了贴近学生的特点。

2.整体设计结构平衡。

试题注重整体设计,以重大历史事件、现象为载体,构建学生的认知框架。试卷力图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古今中外多角度多层次的贯穿和呈现,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置于人类文明演进的总体框架中加以反思与考察。这一整体设计的思路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试卷的整体结构比较平衡,基本反映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结构和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近似于历年的历史试卷结构比例。涉及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和主干知识,有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稳定。由于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试卷对中国古代史部分试题的分量有所提升,以往的中国古代史分数在24分以下,2016年达到28分。

3.强调能力立意,注重独立思考。

试卷注重对历史学科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在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诸方面能力的同时,试卷比较明确地突出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在选择题方面,延续往年做法,通过设置多种新情境考查考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分析新情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学科基本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在5个非选择题目中,有37题第3问和40题第1问呈现这一特点,超过往年数量,加大了能力测试的力度,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挥,对中学历史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二、2017年历史备考思路

指导思想:以“导向正确、方法科学、全面扎实、训练高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基础,强化主干,尤其重视培养灵活运用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合理安排复习进度:延续三轮复习的模式。

一轮复习:(2016年4月―2017年2月)目标――单元突破,夯基提能。

二轮复习:(2017年2月―2017年4月下旬)目标――通史复习,融会贯通。

三轮复习:(2017年4月下旬―2017年5月底)目标――回归考点,由学变考。

2.夯实基础,构建体系,强化落实。

由“点”及面,实现知识的结构化;重视单元复习,揭示历史的阶段特征;以纵横联系法构筑立体的知识体系。

3.突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史料实证(对史事的推理和论证必须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历史理解(要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客观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情);历史解释(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价值观(对历史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及价值取向)。通过对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从而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

4.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历史探究能力。

一是资料精心选用;二是加强检查督促;三是鼓励学生质疑;四是倡导合作学习;五是制作思维导图。

5.加强题型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高考历史三大题型:

选择题(第24―35题)

材料解析题(第40题和选做题)

开放性试题(第41题)

选择题的突出特点是:专业化程度高;阅读难度大;思维考查环节多;主干知识考查抠细节;题肢之间干扰性大。如何做好选择题,这就要求考生知识储备要扎实,认真审题是关键,勤练精思不可少。

对于选裉庥惺大判断方法:(1)常识判断;(2)时间判断;(3)空间判断;(4)概念判断;(5)史实判断;(6)逻辑判断;(7)规律判断;(8)阶段判断;(9)程度判断;(10)数据判断。

考生在完成选择题时也应注意十大“陷阱”设置方式:(1)以偏概全;(2)主次颠倒;(3)因果倒置;(4)张冠李戴;(5)鱼目混珠;(6)正逆颠倒;(7)舍本求末;(8)似是而非;(9)答非所问;(10)添枝加叶。

材料解析题(第40题和选做题)的命题特点是:坚持“小切口,大跨度”,或古今贯通,或中外关联,与社会热点有所牵连,围绕某一历史事物呈现宏大的时空格局,考察学科体系中的背景、原因、特征、影响等内容。

材料解析题解题步骤:

第一步:读(四读),即按照顺序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

第二步:审(二审),即审分值――确定要点数量;审设问――“三定法”(定向、定法、定位)。

第三步:答,即答案要“四化”――要点化;精准化;段落化;整洁化。

例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乙卷第40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

(定向词) (定法词)

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定位词)

2)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及形成

(定向词) (定法词)

的主要原因。

(定位词)

开放性试题(第41题)的解题思路:一是了解试题类型,明确观点,有的放矢。对于历史探讨题:观点判断+论证评价;对于历史阐释题:观点提炼+阐释说明。二是找准关键词语,理顺思路,有格有式。对于历史探讨题:常见行为动词为“评述”、“评论”、“评析”等。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①材料观点“是什么”;②我的观点“怎么样”;③论证过程“为什么”;对于历史阐释题: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阐述”(阐明并论述)。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①材料观点“是什么”;②论证过程“为什么”。

6.将精选精讲精练落到实处。

(1)精心选题:①侧重历年真题;②侧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内容;③侧重考点、难点、易混点;④侧重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有关联的题目。

(2)精心批改:逢练必改,逢改必批,落实两个“凡是”:凡是发给学生的习题,教师必须先认真做一遍;凡是发给学生的习题,教师必须全批全改。

(3)精心讲评:模式是“自查自纠――精评新练――查缺补漏――总结反思”。

参考文献:

[1]黄文钦.略论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下的高三历史科复习[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5).

[2]王百姓.浅谈高中历史复习方法的几点体会[J].江西教育,2012(21).

[3]陈伟国.基于高中新课程的历史复习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2008(1).

[4]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权威:教育部命题专家详解2016高考各科试题(搜狐―高考―备考策略).

[5]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02年5月).

篇7

一、学生失分的普遍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1. 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能力的指导,使学生在已给的材料信息中本该拿分的部分丢分。可以说,一部分学生阅读、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足,是近年高考失分的首要原因。

2. 部分学生判断、归纳、比较、概括能力较差,尤其是评析题思路不清,历史思维能力和论证历史的能力不足,是近年来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如,40题的评析题和41题的比较题。

3. 有的学生对主干知识、重点内容、历史概念理解不透,掌握不牢固,如33题的联邦和邦联体制。

4. 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高考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如35题稍微后延一段苏联历史,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5. 有些学生的文史知识等学科素养贫乏,如24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学常识。

6. 有的学生不会审题,不能准确把握题意,缺乏答题技巧和文字的规范性等。

二、改进措施和建议

1. 宏观上讲,高三教师要对整个教学与复习阶段有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使每个阶段的复习具有预见性、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2. 教师在备课时要处理好教材、课标、考纲与高考命题的关系,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悟透考点。

3. 加强“材料”教学,采取有效措施,如把教材当材料和补充经典材料增加学生阅读量,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4. 加强专题史下的通史复习,注意知识的拓展、延伸以及古今中外历史关联,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的关联,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地认识历史。

5. 有效进行实战演练,精选试题,上好试题讲评课,有针对性调整教学,指导学生仔细审题,掌握解题思路,答题技巧和应考策略。

6. 强调历史的时序性,找规律,勤反思,提高历史复习效率。

7. 对优等生的辅导工作要有针对性,根据其薄弱处进行指导。向其提供一些阅读书目,如《中国通史》、《新全球史》等书籍。

8. 关注最新历史记录片和时政新闻等热点问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高对历史的现实感悟,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领。

9. 教师要研读史学概论,用新史观与史学理论指导高三历史复习。

10. 树立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加强兄弟学校间的互动交流,信息互补、资源共享,提高高中历史复习的整体水平。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复习;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历史在教学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但是要想使课堂教学的效益达到最大,就必须做到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便是,教师在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外,以较少的时间、精力、人力及物力投入取得较高的课堂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本知识框架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并且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高三历史复习的三个重要阶段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进入高三阶段就面临着高考这道令所有高中学生都窒息的难题。教师在进行相应的历史复习时,充满了各种知识理论的灌输,使得课堂变得单调无聊。在高中历史复习时,教师会将复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为对以往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承接,并且对知识框架重新构建,使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有一个大概的回忆,对曾经所学的部分基础历史知识进行相应的掌握。第二部分为对历史知识的复习环节,这个环节便是对每一个重点知识进行相应的突击,使学生对每个专题知识得以强化。第三部分即为专题训练,使学生在做题时取得一定程度的思维性逻辑,从而不断加快做题速度。高三历史的复习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三部分决定的,所以必须较好地把握这三个阶段。

二、如何使得历史专题复习的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高三阶段很大部分是进行专题复习演练,所以如何更好地上好专题复习课,是当今所有高三教师与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教师在相应的复习阶段,应当做到上能承接各种基础知识点,下可为提高专题技巧做好铺垫。学生应当对每一个历史事件进行相应的了解,如,历史教师在复习“”这一章节时,应当对学生灌输中国自然经济这一知识点,并且对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进行相应的解释。学生应当对“”发生的时间及原因具有相应的了解。随着新课改浪潮的不断推动下,使得高三教师深深体会到,要教好专题复习课就必须强化基础知识,并且对知识的复习重点要有针对性及目的性。在对以往高考各个专题进行相应的研究时,应当对其考察趋势内容做相应总结。只有这样,教师在进行专题复习演练时,才可以对知识点复习有一个重点。与此同时,学生应当对时事政治多加关注,因为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专题复习的内容与思路也应当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高中历史复习取得相应的效果。

三、不断引入历史学新观点,构建新型的复习框架

教师在进行专题复习时,大致将复习框架分为:中国古代史复习阶段、中国近现代史复习阶段、世界近现代史复习阶段。并且在复习过程中将其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如,将中国古代史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及科技文化民族史;将中国近代史分为侵略史、国共关系史等;将世界近现代史分为资本主义史与民族解放史。

对于教师所进行的复习框架,不可否认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并且在多年来教师一直在不断地沿用着。在这种复习模式下,各种参考资料及相应的练习容易被积累,教师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简单容易,所以这种专题复习模式一直被各届历史教师应用着。但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不断加大,近年来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这种教学模式不断僵化。由于当今高中学生采用的是研究性探究学习,使其对这种教学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所以,重新构建专题复习模式势在必得。

我国学术界的一项重大贡献为“现代化理论”研究,现代化理论研究作为一种新型的研究及审视观念,其作用在教学中日益凸显出来,并且对传统历史的研究及探索所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相应的补充。这种方式以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演变为纵向发展主线,且派生出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化。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课程应当根据现代化范式理念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对“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这一章节进行讲解时,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该历史发展短暂、资本发展不平衡、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些特点。

四、学生要敢于面对正式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三历史复习课程的不断进行,教师应当解决学生在学习阶段中所不懂的问题及疑问,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不断被完善,才能使得学生备考的能力与水平在一定程度内得到提高。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提出自身对历史知识的疑问,让学生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将自己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暴露。学生只有找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在对日常知识的巩固中发现的问题越多,在高考中不会的问题才会越少。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适当地创设情景,让学生的学习问题得以暴露,对成绩差的学生所提出的过多的问题,切记不要耻笑,因为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在对待学生时应当一视同仁,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就应当适当地鼓励。只有学生敢于暴露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才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所了解,从而进行对症下药。只有这样,学生的历史复习效果才能得到提高。

五、师生应当共同复习专题

在高三历史复习课堂中,教师为了使学生的成绩在短时间内获得提高,从而让学生死记一些基础性知识,并且不断搞题海战术或在有效的课堂内一直喋喋不休地讲解,唯恐对一些知识点遗漏。在这种模式的复习下,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复习的课堂中,对知识的接受显得极其被动,由于历史复习课程的单调乏味,使得学生产生了走神、打盹等现象。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编写所复习的专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并且学生在编写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细致地阅读教材,对专题进行归纳,从而加强记忆,增进自己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的理解。

六、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联想性记忆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总喜欢从头至尾地复习,使用这种方法复习,可以使得知识得到更加全面的认识,但是对知识点概括时,学生便无法对其完整地归纳,从而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

在对历史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式记忆,如,在对“”这一章节进行复习时,要有从专题到通史这样一个从点到面的过程。从起因林则徐的,引起英法联军入侵,导致圆明园的毁灭,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将中国从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运用这种从点到面的方法,将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按照历史时间串联起来,使得学生更好地将知识连贯起来,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如何提高高三学子对历史的复习效果,依旧需要所有教师及学生共同的努力,只有这样高中历史复习的效果才能得到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志伟.高三历史复习之我见[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9).

[2]曹友军.对高三历史复习的探索[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05).

[3]陈超.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培养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4).

篇9

    1.是高中课程设置的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由历史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和学习模块三个层次构成。高中学习模块中的必修课程由三个学习模块组成,共设置了25个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高中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通过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修课程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正是由于选修课程是建立在必修课程基础之上的,因而如何处理与把握同必修课程内容的关系就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既要注重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关注学生在学完历史必修课程内容之后所达到的认知水平与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做到必修与选修内容的平稳过渡和顺畅连接;又要注重选修课程在内容、方法等方面的适度深化,力求避免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或内容过于艰深和复杂。

    总之,一方面必修课程是选修课程的重要依托。但是另一方面,就高中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而言,必修课程的内容是存在严重缺陷的,不能完全地整体构筑历史学科的知识框架,这使选修课程成为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必修课程的深化和拓展。因而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及深化是必要的。

    2.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

    新课程重视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使以往单一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与学生合作交流而共同成长、老师与学生间积极互动而教学相长的过程,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与方法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在自觉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利益的发展。历史学科还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总之,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高中历史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开设的课程,可供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层次性更加明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关注。选修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衔接与深化必修课程的内容,不仅是学生自身学科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的途径,也是学生为自己提供选修课程学习的知识支撑的重要手段。

    3.是高中历史学习层次划分的阶段性要求

    高中历史的学习层次划分:

    ①必修阶段的教学。进入高中阶段后,新生首先是从必修课程的学习而开始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的。这些体现人类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基本文明成果的内容,是高中生必学的。无论知识的构成、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感价值观的塑造,要求都是最为基本的。

    ②选修阶段的教学。这个时段的学生主体发生了变化(文理分科),教学的各种要求明显提高,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要求开始转向深层次的历史规律的探索,对历史学习技能的要求开始注重探索研究和发现的素质的提高,对历史意识的培养开始注重学生独立的历史价值观的塑造。

    ③以通史模式为线索的知识整合。由于以应对高考为主要学习方向,这一阶段的学习以知识的回顾为主,技能的培养主要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知识进行整合,同时,价值观的培养注重一些基本价值观的温习和认同。

    ④以提高综合素质应对高考为目的的针对性训练。通过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其有规律的梳理,有目的、有针对地开展系列训练,通过训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应试能力。

    以上四个层次的划分表明,高中历史的学习有不同的层次和阶段,彼此间也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性,选修课程的实施阶段必须与必修课程进行合理有序、有效的衔接及深化。

    4.是选修模块高考备考复习策略的要求

    高中课程改革也包括了高考评价方式、手段和内容的改革。国家新课程高考考试大纲和我省《考试说明》对选修选考并占一定比例分数的规定,无疑具有将选修内容完全纳入高考评价范围的明确导向。由于选修模块的内容是由相关联的某个领域的具有相对独立的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所组成的,某种程度上相对独立或许是相对地孤立,将选修模块的各专题内容置于必修内容的历史知识背景中综合考察,能得出对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更加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这在高考试题中已经得到了印证。

    二.选修与必修课程衔接及深化的策略

    选修课程实施阶段,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总体上得到加强,基本上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技能,形成了一定的历史意识。选修的教学中与必修的衔接上要注意这么几个问题:

    其一,以选修课程内容为切入点,深化和拓展必修课程内容。选修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必修知识进行回顾,在比较学习中把握选修部分扩展的知识内容,认识选修部分所表达的深邃的历史道理,感悟选修内容中所蕴含的至深的历史情感。例如,改革模块中的“梭伦改革”,必修一和选修一的主干内容是一样的,可是,选修教材展开介绍了改革前雅典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梭伦强烈的爱国情感,因此,在教学衔接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回顾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入手,与学生一起探讨改革的复杂背景,探讨改革前后梭伦的个人情感的变化,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改革的必然性和进步意义,深刻地体会到改革家的个人素质对改革进程和效果的巨大影响。

    其二,以必修课程内容体系的掌握为基础,理解和应用选修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合理的框架将选修和必修的知识串连起来,从而形成宏观的知识概念。例如,改革模块的《商鞅变法》一课,要更好地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必然性,得从变法的背景和所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上去体味。联系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相关内容,通过分析,“礼崩乐坏”是背景,“六王毕、四海一”是深远影响。经过教学衔接以后,我们的学生就能从历史发展的大空间上确立起如下概念:

    其三,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整合必修、选修模块知识的能力。由于选修模块的专题性特征十分突出,每一个专题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可供学生探究的课题,但也因此在各专题知识的背景上显得相对孤立。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历史情境、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有利于选修课程目标的有效实施。

    以上所述,虽然是关于选修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及深化,但是高中历史模块间的知识联系是具有共性的,其联系的思路及其方式大体如此。

    三.选修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及深化举例

    ? 选修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模块

    1.梭伦改革

    ? 衔接:

    ? 希腊的自然环境和城邦政治及其公民素质(必修一)。

    ? 深化:

    ? 改革的措施、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2. 商鞅变法

    ? 衔接:重农抑商(必修二)、法家思想(必修三)

    ? 深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其特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 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

    ? 衔接: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必修一)

    ? 深化: “冗官、冗兵、冗费” 或“兵虚财匮、内忧外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5.欧洲宗教改革

    ? 衔接: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必修三)

    ? 深化:宗教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6.默罕默德.阿里改革

    ? 衔接: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新航路开辟后、尤其是工业革命前后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扩张及其客观上的文明传播”(必修二)

    ? 深化:阿里改革的发生及其失败的历史命运,说明了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给当地带来奴役压迫的同时,也客观地冲击了落后农业文明地区的旧制度和社会结构,使当地出现了趋向工业文明的改革,但是阿里改革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再加主观上的穷兵黩武耗费国力,失败是必然的。

    7.俄国农奴制改革

篇10

关键词:历史高考;试题特点;备考策略

一、探析试题特点

(一)稳中求变

1.稳

就考查范围而言,纵向上,本卷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考分分别为30分、22分和28分,可见命题仍侧重近代史和中国古代史,且古代史的命题集中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四个时期。横向上,政治史的分值与2013年相同,均为40分。

2.变

考查范围上,专题史的分布变化较大,一方面经济史的分值跃居首位,另一方面弱化对思想文化史的考查。从题序上看,39题的变化最明显。长期以来,该综合题都保持“(1)(2)问地理,(3)(4)问历史,(5)(6)问政治”的设问顺序,而本卷变成史地交叉,即(1)(4)问历史,(2)(3)问地理。此外,就试题难度而言,本卷历史题的难度居文综之首,也异于往年。

(二)以旧立新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行,本卷是大纲版教材高考的收官之作。虽然命题未脱离旧教材,却凸显新课程精神。

1.体现新课标“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新课标规定,历史教学应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本卷考点,如重农抑商政策(12题)、新航路的开辟(20题)、法国大革命(37题)等,均属于上述“重大历史问题”的范畴,且更侧重于对阶段特征的考查。如16、18、19题,均需要学生借助题干的时间线索,结合阶段特征判断。

新课标还要求“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本卷选择题除13、20题外,均通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并且材料形式多样化,含文字史料(12、14-17、19、21、23题);统计表(18题)和地图(22题)。

2.体现新课标“过程与方法”的要求

新课标规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37题第(3)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的主要因素。”要求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通过“史论结合”作答。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对所学内容进行较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39题设问围绕“概括原因”“说明影响”展开,正是对此要求之落实。

3.体现新课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本卷中国史考点的分值共计60分(古代史30分,近代史22分,现代史8分),说明较之世界史,命题更侧重考查学生对国史的认知。

新课标还强调:“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39题考查棉花种植对中美的不同历史影响,恰反映这点。

4.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指出:“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这往往体现在高考命题与热点问题的契合上。2014年是爆发120周年,诺曼底登陆70周年,而16题涉及的影响(即甲午战后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2题眼于二战史命题,正暗合上述热点。另外,2014年是法国大革命结束210周年,37题则明确考查相关内容。

5.体现史观的更新

历史新课改的题中之义还包括史观的转变,即弱化以革命史观为代表的传统史观,彰显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新史观。本卷命题大多以新史观统领,如12至14题分别体现文明史观中的农业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39题的中西对比体现全球史观;16题体现现代化史观;17题以修族谱为切入点则反映社会史观。

二、反思备考策略

(一)抓准复习重点

高考命题虽范围全面但重点突出,教师若能帮学生筛选出重要知识点,将大大提高复习效率。由上文可知,教师应重视近代史和中国古代史;重视重要历史阶段及其特征;以及重视史学理论,尤其是引导学生运用新史观分析历史问题。

(二)加强解题指导

特别是总结不同题型的解题步骤。例如,笔者认为选择题可遵循“三步骤”:第一步“审题”(圈出教材结合点);第二步“排除”(明显不符合史实或材料指向的选项);第三步“斟酌”(从剩余选项中甄选最佳选项)。而主观题则按“五步骤”:第一步“概括主题”(把握命题方向);第二步“审准设问”(明确指示项、中心项和求答项);第三步“提炼信息”(基本史实、观点、历史规律等);第四步“处理信息”(结合教材理解史料本质,或依设问概括);第五步“规范作答”(序号化、术语化、短句式等)。

(三)改进教学方法

高三历史复习可采用学案导学法:教师将知识框架、材料型探究题、相关高考真题等汇编成导学案,课前下发,学生自主预习,课上先由学生就学案中的问题讨论、展示,再由教师点拨深化。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内化所学知识。另外,高度浓缩复习要点的学案,也便于学生课后自主复习。

篇11

关键词: 重庆高考历史试题 复习备考 特点

为体现高考的公平和对高中教学的指导,历年的高考试题都有其传承性、稳定性。2013年是重庆新课改实施以来的第一次新高考。认真分析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把握新高考试题的风格和试题考查的新动向对于2014年高考后期复习备考,特别是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就2013年重庆历史高考试题进行了分析,并就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2013年重庆高考历史试题的统计和分析

选择题:对纯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占三分之一,有1、2、3、11四个小题共计16分,其中最偏、最难的是11小题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内容;对学生纯阅读能力考查占六分之一,有4、5两题,共计8分,读懂材料就能完成;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考查占三分之一,有7、9、10、12题,共计16分,这四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与新材料结合,分析材料、甄别选择项,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这是能力要求最难的;运用新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占六分之一,有6、8两小题,共计8分,这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经济基础观点、主要矛盾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题:第一,阅读能力考查,即通过阅读材料,提炼、概括或归纳材料的观点或大意,即根据材料作答有13大题第一大问的第一、二小问;第二大问;第14大题第一大问的第一小问;第二大问的第一、三小问;第三大问的第一小问;两大题共7个小问,共计24分。第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有13大题第一大问第三小问;第14大题第一大问的第二小问;第二大问的第二小问;第三大问的第二小问,共4个小问,共计18分。第三,综合能力的考查,13、14大题的最后一问,共计10分。

二、2013年重庆高考试题的特点

1.在平稳过渡保持试卷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根据重庆中学历史实施新课改的要求,以能力立意为基准,通过引用新材料,创设情境,强调引导学生根据史料并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探究,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较好地实现历史三维目标的考查。

2.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试卷既突出重点,又兼顾知识覆盖面。试题设计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知识考查与情境设置兼顾不同版本的差别,同时试卷覆盖必修和选修六本教材。

3.试卷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注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体现借史启智、以史为鉴。

4.史观统领,试卷注重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根据新的史学观分析、认识历史现象。

三、2014年高考历史后期复习备考的想法

1.把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平时的历史教学中。

首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突出学科特点,提高学科能力。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不是在高三备考中短时间能具备的,这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更新理念,变革教学方式,加强问题教学和材料教学。让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与主干知识的讲解,深化教材的重点知识,分析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历史知识网络,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通过加强材料题的训练强化历史学科能力,培养学生以新的视角思路,观察思考问题和解析问题,突破某些方面的思维定势。

其次,培养正确的历史意识。一是引导学生正确感知历史,即回到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去,融合几个模块的相关内容,摒弃思维定式,对历史问题进行真实的认知和思考。二是引导学生学会历史地思考问题,即用发展的眼光思考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弄清历史发展的线索、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三是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现实思考,即联系现实思考历史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分析,从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从而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总之,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功在平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在历史教学备考中重视课标、考纲、考点的研究。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新问题就是高中历史教材一纲多本、以纲为纲。这个纲就是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初次迎接新高考,许多老师纠结于新教材多个版本,高考到底是怎么考的问题。其实,现在看来,课标、考纲、考点是解决我们困惑的最好方法。钻课标、研考纲、抓考点是历史教学和高考备考的目标、方向,在教学中,只有重视对课标的学习研究,历史教学才能有的放矢,“避轻就重,抓大放小”,才能准确掌握教材的重、难点知识,做到既有进度又有效率。在高考备考中只有重视对考纲、考点的学习研究,才能解决新教材多个版本的困惑,才能准确把握高考的脉搏,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准确把握教学难度,从而取得好成绩。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在进一步深刻领会课改目标和高考方案、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基础上,结合历史高考试题的导向,对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的考量,而不是对已经过去的高考试题亦步亦趋,并据此制订出符合高考要求和学生实际的复习方案,增强复习教学的针对性。

必须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大力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阅读、判断、思考和表述,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

认真研究不同模块之间的关系,大力加强必修与必修、必修与选修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

认真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取长补短,高效使用教材进行复习教学。

3.后期复习通过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加强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是适应新历史高考的不二选择。英国历史教育学家蒂姆·洛马斯说:“要了解(材料)所提供的证据,需要对那个时代的境况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掌握证据的意义和提出正确的意见之前,需要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没有对历史本身的认识,是不可能正确处理证据的。”新高考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淡化识记类型知识考查,但是完全忽视基础知识的识记又是万万不可的。加强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完全让学生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在高三后期复习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搞清“是什么”,还必须明白“为什么”、“怎么样”、“说明什么或还有什么”。最好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多引导学生采用概括、图示、列表、比较等方法掌握历史知识,构建起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比如教师可指导和督促学生打破教材已有的体系,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加强历史特定时段即中外历史的几个社会转型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史实体系的构建,全面把握这几个社会转型期的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脉络,从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2013年重庆高考试题中材料题13大题第一大问的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方面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14大题第一大问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第三大问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民众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三个题都是考查社会转型时期相关史实,分值比重很大。

4.后期对学生备考的心理辅导、复习策略和考场答题策略指导。

高考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及心理素养综合素养的考查,其中,良好的心态是高考取胜的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在知识的识记、习题演练及模拟考试中,对于学生出现焦虑、烦躁、丧失信心等心理问题,一方面在学科教学中调整复习节奏,改进复习方法,指导学生调整复习策略,搞好错题研究,做好规范答题。客观分析失分原因。另一方面,利用课间多与学生交流,通过自身或以往学生的备考经验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以便让学生随时保持从容自信,以昂扬的斗志全身心地投入后期的复习之中,从而为高考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元强.大渝特邀名师解析—2013年高考[DB/OL]腾讯·大渝网2013.6.8.

[2]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2.6.1.

篇12

关键词:高考,历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4.51

自从2004年实行新课标改革,先后在16个省份进行分省命题试点。有文综卷,有单科卷。新课程卷在选修模块的命题处理上也各有特点。由于分省命题各省份的质量不一,而且成本比较高。到今年,原来16个命题的省份,其中11个省份自动申请退出,还剩5个省份,就是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也就是说,明年将会有6个命题中心,1个是国家的,就是从原来的‘1+16’变成了‘1+5’。”对于使用全国卷的我们山西省来说,文综之一的历史这个学科有哪些特点又如何备考呢?

一、高考历史考查特点

1.紧扣主干知识,注意知识的纵横向联系

现在,高考试题都是“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但无论如何选材,落脚点还是教材主干知识。高考试题命制的导向是很明确的:备考要立足于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掌握不好,即使答题技巧很熟练,也难得高分。但高考对主干知识的考察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常考常新”,即遵循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试题尽量减少或避免一对一的知识层面问答,更多的体现为新情景的创设、材料的解读分析。题目设计更重视用历史事实说话,题干及其答案都不是简单移植课本内容,而是渗透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科基本方法。试题使用新的史学观点,往往不是正面考查新观点,只是用它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或切入角度,答案仍然力求回到教材的知识情景中。另一方面,试题也注意了历史知识的纵、横向联系,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新课程设计思路。

2.坚持能力立意,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与探究历史问题

“能力立意”是恒定不变的高考原则。结合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不难看出,高考历史的命题特点为:突出能力立意、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历史能力与思维,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与探究历史问题。历史试题卷中每一道试题的解答,都在不同程度上要运用上述的一种或多种能力要求,教材内容在这里更多的是表现为背景材料,考查的侧重c是学生的知识迁移、理解、运用、分析等能力。能力考查的目标专注于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讨材料中的问题,而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描述或阐述。虽然试题的设问颇为简洁,但思维力度还是比较高的,注重多层次、多角度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3.贴近生活与现实,体现学科特点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又一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说,时政热点是每年高考不回避的命题重点。今年的新课程试题也都注意了在突出学科特色的同时,关注现实问题,较好地发挥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题目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隐性考查学科知识”的特点。凸显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历史学科的社会作用,对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二、高考历史备考策略

1.紧扣课程标准和考纲,抓好主干知识复习

备考复习中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要求特别是主干知识组织教学,对于各版本教材中超出课标范围的内容可以放心进行删减,不拘泥于具体知识的束缚。当然,如果教材内容对课标所规定的重点内容阐述不够充分的,一定要加以适当的补充。必须清楚教材只是我们达到课标要求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已,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外的教学资源,完成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的学习任务。同样的,无视教材的教学作用也不可取,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点不是列举历史学界的各种研究成果和结论,应该是通过陈述历史演进过程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资料,使学生能够在占有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总结等思维过程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得出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探究性学习习惯。

2.以“四项能力要求”为依据,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应考技能的培养

在平时的组织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表述自己的观点,把每一个提问都看成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一次活动,让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参与历史、评价历史。平时多就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设置一些开放性回答训练,不要轻易向学生下绝对性结论,一定要尽量采用多角度、多方面的材料,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化的特征。同一个历史事物在高考中的呈现方式、情景甚至语言都是经常变换的,只有经过真正的思考理解后才能有效运用和转换。考试说明对四项考核目标与要求做了具体解释与例证,是教师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复习的最好依据。四项能力要求的层次不同,设问的呈现形式也不一样,这里有些共性的设问特点是命题人必须遵循的,因此有些答题要素也是不变的,教师们要善于提炼和归纳并告诉学生。而要有针对性的加于训练,最好的素材就是近年来的高考试卷。

篇13

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认为“学生只要借助于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减轻学习的负担,同时也能提高教和学的质量。”而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教学法就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反映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体现和涵盖学科主干知识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以点为基础,运用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进行单课的复习,改革传统笔记形式,提高高三学生历史复习效率

在历史课堂上,常见教师依照死板的教案一边机械地板书,一边枯燥地讲解或是点播幻灯片,而学生则一行一行,一句一句地做笔记。摘抄笔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行为,其目的在于记录学习的内容以及整理别人和自己的思想,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传统笔记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埋没了关键词,二是不易记忆,三是浪费时间,四是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同时上课等学生摘抄,影响教学进度,课后学生整理又增加了学生大量机械性重复性的无效劳动——纯粹抄教师的课件和板书,更有学生因兴趣缺乏或是惰性所在而不记笔记。这种传统的教师讲解与学生记录的方法,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思考。而历史知识体系和传统的直线记录方法完全不同,它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或显现人的大脑思维流程,它看上去就像一个人的神经网络图,可以极大地提高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对于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有巨大帮助!通过使用建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学生不再被动地去设法记下教师的每句话和看一串长长的句子,而是积极地对关键字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最终“画”出重点词语明确、颜色丰富、图形多样的知识体系,这其实就是将历史知识个性化的记忆、再现和内化的过程。

二、由点及面,构筑章节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为适应高考历史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为主的要求,高三一轮复习必须坚持整体史观,把教材划分成若干单元进行单元复习,构建知识的有序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单元历史知识体系。

单元复习不是按教材既有章节编排进行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把某一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打破教材原有章、节的编排,重新对教材进行整合,形成单元知识结构体系,揭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以利于整体上把握历史史实、掌握历史知识。复习时,可按“单元起止时间——单元历史阶段特征——基本史实(包括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的结构模式来进行。只有经过这种整合,知识才会在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历史发展脉络,显现出该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基本面貌,繁琐的知识才会变得简单易学。单元复习时还应注意分析揭示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更大的知识体系。

比如必修一第七单元单元复习课《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采用以下的知识体系能很简洁明了地解决问题。

总前提:

又如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节,知识点多、容量大:

两条线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的侵略史、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和探索史

比如,人教版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可以将单元总揽演化为以下的知识体系: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背景: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意味着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措施(标志):罗斯福新

政——国家干预经济。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重大影响: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三、以纵横联系法构筑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体系

运用历史知识体系,解读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构建历史知识的“面”,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纬线”。历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等。而这些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就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阶段特征揭示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统括全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结构化的作用。然而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中外历史混编,“模块+专题”式的结构让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法形成通史意识,对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掌握比较薄弱。因此高三复习,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而掌握了历史发展阶段特征,也就让学生掌握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横截面”。

比如,在高三第二轮复习中“关于17-18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进行复习指导。

但是应用历史知识体系进行高三历史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运用历史知识体系作为有效学习策略之一,必须与其他学习策略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更大的效用。如运用历史知识体系构建历史阶段特征,必须配合复述等策略,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第二,教师在做历史知识体系引导的过程中,要侧重思维方法上的指导,提供相关的范例,鼓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提高学习的乐趣。绝不能照搬照抄某些辅助资料上现成的历史知识体系。

第三,运用历史知识体系在课后笔记的整理中,提倡学生在熟悉书本基础之上,根据回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然后翻看书本或辅助资料,将遗漏的知识点补充完整。同时不定期地利用历史知识体系,来复述相关知识点。这是一个思维不断锻炼总结提升的过程。

第四,运用历史知识体系可以辅助高三的解题,对于复杂的综合材料题分析作用非常明显,可以先找到中心线索,然后分析解题的几个方面,最后映射到对应的章节。

第五,由于运用历史知识体系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有广博丰厚的知识面,而教师自身的水平有限,所以必须集思广益。目前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鼓励教师开展“读书”活动,涉猎多方面、多学科的各种知识,不断积淀,厚积薄发,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从容、准确、全面地应对各种各样的学生提问,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着纵深发展。

历史知识体系作为高三历史复习的一种工具,是当前有效学习策略之一,善用历史知识体系对高三历史复习备考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历史知识体系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构建起有效学习与思维的支架,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拓展。

参考文献:

[1]李佩任.遵循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4(1).

篇14

关键词: 江苏历史高考命题 类型变化 内容变化 思考应对

自2004开始江苏省获得命题自,教师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江苏省历史高考命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感受历史高考命题趋势和方向,另一方面可以从试题中获得正确的备考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复习的有效性、针对性,进而提高历史高考成绩。

一、试题类型变化趋势

纵观单独命题的江苏历史高考卷,2008年开始考试时间由120分钟减到100分钟,考试总分也由150分减少为到120分。选择题的题目减少,分值减少,难度加大,非选择题题型方面有较大变化:2004年到2007年都是两种形式,2008年只有材料解析题一种形式,必做3题,选做2题,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内容变化特点趋势

(一)注重基础知识,突出思维能力。

江苏高考历史卷紧贴中学教学的实际,重视基础和能力;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强调整合和实践,逐步加强对学生理解和思维能力的考查。2007年考题灵活性明显加强,角度非常新颖。如第25题王安石变法题最后一问,两种不同的观点学生可以任选一种并说明理由,答案不惟一,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均给分,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判非正即误的单一模式。

(二)注重专题联系,设计灵活新颖。

2004、2005年高考弱化了对专题知识的考查,2006年以后高考中出现了专题类的题目,专题联系使得试卷跨度很大,设计灵活新颖,纵横联系,旧题翻新意。

(三)注重图文并茂,激发探究兴趣。

江苏历史高考试题营造了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氛围,试题中非文字信息源比重越来越大。其中图片最为突出,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图的范围广泛,有地形图、人物图、货币图、宣传海报、漫画、书法作品、历史图片、连环画、美术画等。文字题越来越多地利用文献创设情境来命题。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体现了史学的博大精深,也使得试卷图文并茂,激发了学生做题的兴趣。

(四)注重人文科学,扩宽知识层面。

与2006、2007年的试卷相比,2008年的试卷难度明显增加,出题方式新、取材开阔是主要原因,选择题的难度比以往有所上升。比如第15题大科学家牛顿这一知识点,选用了其墓碑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证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学生要作出正确判断,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外,还要具有相关的人文与科学素养。

(五)注重时代气息,关注现实生活。

试题不避时政热点和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热点问题,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历史思维能力和思想教育的功能。2008年第6题接生题就很富有时代生活气息,说明社会习俗和思想文化史也可以以生活化的材料为题目创设新情境,这种鲜活导向的新题型不可轻视。

(六)注重地方特色,培养爱国情怀。

历史教学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感知地方历史、地域文化的内容。如2006年试题中的第1、3、6、7、24、28题都是考查与江苏地区有关的内容,既改变了教材缺乏生动具体情节和缺少趣味性的不足,又激发起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献身家乡建设的热情。

三、教学思考及应对

(一)强化课标意识,兼顾不同教材。

新课标是“一标多本”,不同版本对同一问题的表述,以及历史基本知识点有所差别。教师要紧紧依托《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找到人教版和人民版两种历史教材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将所须掌握的内容从不同的版本中挖掘出来,使复习有针对性。

(二)理解主干知识,注重思维训练。

新课程提倡“为理解而学”,近几年江苏高考试题大大降低了对繁琐的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要求,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知识;加强了对历史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考查。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主干知识的特点,采取“联想、谐音、口诀、特征、谐音、归纳、理解、数字记忆法”等手段,帮助学生记住重要的基础史实。

新课改的理念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各种试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比较和概况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

(三)建立通史体系,形成立体思维。

新教材是专题史,进行通史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进行知识整合时教师要以主干知识为枢纽,以线索为网络,形成独特的知识框架,通过对每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梳理,给学生一个知识网络。通过通史复习,学生能够对前后知识联系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放宽历史视野,善于纵横联系,有通概的眼光,能举一反三。

(四)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学习兴趣。

围绕热点出题,是江苏高考的一大特色。社会热点不仅包括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热点问题,还包括一些百姓生活中的热门话题。近几年的高考题大多从现实生活的热点问题设题,考查的是专题类的问题。学生在平时要关注国家大事和身边发生的重大变化,学会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释和分析现实问题。

尊重高中历史教材的观点和表述吸收史学研究的新成果,让高考历史试题更多地具有新意和时代气息,是近年来各类高考历史试题的共同追求。对于这些文献材料和图像材料及史学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认真观察,它们是进行训练的好素材,可以将历史知识生动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探究高考试题,积累备考经验。

近几年的高考题,无论是题目的构思还是答案的构成都给我们以很多启发,用它们做范例,既不会迷失方向,又可以少走弯路。对这些典型题,教师要发掘其丰富内涵与思维角度,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变式训练,尽可能缩短与高考题在思路、心理等方面的距离,积累备考经验。

近几年江苏历史卷命题稳中有变,一改以往江苏高考历史卷平易、浅显的本色,侧重对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习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彰显了江苏地方特色,人文气息相当浓厚,富有勃勃的生气。

参考文献:

[1]董林.近两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及其对2006届高三历史复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