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举例说明。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正确理解、误区
中图分类号:F2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189-01
1、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描述正确理解的意义
(1)项目特征是区分清单项目的依据。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是用来表述分部分项清单项目的实质内容,用于区分计价规范中同一清单条目下各个具体的清单项目。没有项目特征的准确描述,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清单项目名称,就无从区分。
(2)项目特征是确定综合单价的前提。由于工程量清单项目的特征决定了工程实体的实质内容,必然直接决定了工程实体的自身价值。因此,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描述得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量清单项目综合单价的准确确定。
(3)项目特征是履行合同义务的基础。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量清单及其综合单价是施工合同的组成部分,因此,如果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的描述不清甚至漏项、错误,从而引起在施工过程中的更改,都会引起分歧,导致纠纷。由于“03规范”对项目特征描述的要求不明,往往招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对项目特征描述不具体,特征不清、界限不明,使投标人无法准确理解工程量清单项目的构成要素,导致评标时难以合理的评定中标价;结算时,发、承包双方引起争议,影响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推进。
2、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描述正确理解起到的作用。
(1)投标报价时遇项目特征不明确时,可以在答疑阶段进行解决,防止漏项,错报,减少风险
在工程招标阶段,招标人发放的工程量清单项目中,会有部分项目相同,但是项目特征描述却不尽相同。投标人在投标过程中,经常因为时间较紧,任务较重,为短时间做出标书,完成投标任务,极容易产生麻痹心里,做出相同报价,为合同执行埋下隐患。例如同样为混凝土基础报价,大部分项目特征明确为素混凝土,少量基础项目特征明确包括防腐及预埋件,若同样采用素混凝土报价,则必然会产生损失;如果都采用包括埋件和防腐的综合报价,势必会使造价增加,投标不具优势。
另外,部分招标人或中介机构将“项目特征”与“工程内容”混为一谈,认为“工程内容”中叙述的内容,投标人在投标时应予以综合考虑。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13版第6.1.4条(强制性条文)规定:投标人必须按招标工程量清单填报价格。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特征、计量单位、工程量必须与招标工程量清单一致。由此可见工程量清单的综合单价是由工程量清单的“项目特征”决定的,而不是工程量清单的“工程内容”决定的。因为决定一个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价值大小的是“项目特征”,而非“工程内容”。计价规范附录中“项目特征”与“工程内容”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规定。项目特征才是工程项目的实质,直接决定工程的价值。
(2)执行合同遇到争议项目可以据理力争,减少损失
因为工程量清单招投标模式施行年限不长,招标人和中介结构对项目特征的熟悉、理解程度不足,对于合同项目特征描述与图纸不符时,招标人和中介机构往往认为责任在于投标人,因为投标人没有结合图纸报价,否则要图纸有何用处呢?事实上这也是在部分推卸责任,招标人和中介机构应深入理解上述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条文,理解在工程量清单中项目特征标注的重要意义,项目特征应根据附录要求,结合图纸及工程实际完整标注,作为招标控制价和投标报价中综合单价计算的完整依据,而不是将责任以以施工图纸为准作为理由全盘推给施工企业。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13版第4.1.2条(强制性条文)规定:采用工程量清单方式招标,工程量清单必须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其准确性和完整性由招标人负责。也即工程量清单有无缺项,项目特征及工程量计算准确与否,完全应由招标人负责,投标人并无义务也无必要复核工程量清单及承担相应责任。由此可以得知,正确理解项目特征描述的内容,方可在合同执行遇到此类问题时采取有效手段,减少损失。
某工程某工程主楼框架柱及裙楼部分框架柱设计图纸明确为为劲性柱,与劲性柱连接的框架梁主筋用连接板焊接连接。而招标文件及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是按照普通混凝土柱梁、普通钢筋柱梁考虑的。尤其工程量清单的项目特征未标为劲性柱梁,因此施工企业投标报价时也按普通钢筋混凝土柱梁报价,并签订合同。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提出劲性柱及框架梁钢筋绑扎及支模的人工及材料消耗比普通框架柱及框架梁多,在招标文件和工程量清单中均未在项目特征中明确标为劲性混凝土,那么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13版第9.4.2承包人应按照发包人提供的设计图纸实施合同工程,若在合同履行期间出现设计图纸(含设计变更)与招标工程量清单任一项目的特征描述不符,且该变化引起该项目工程造价增减变化的,应按实际施工的项目特征,按本规范第9.3节相关条款的规定重新确定相应工程量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并调整合同价款。此外框架梁主筋与劲性柱焊接属于清单漏项,可按实进行调整。而业主及审计部门则认为该部分不属于设计变更,而且虽然工程量清单没有在项目特征中标出劲性混凝土,但设计图纸中清楚地标出为劲性混凝土,施工企业应结合图纸作出合理报价,否则,后果应自行承担。
3、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描述理解容易产生的误区
工程合同有单价合同、总价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之分,其中单价合同分可调单价合同、固定单价合同,总价合同又分固定总价合同和可调总价合同。另外单价合同中还存在部分固定总价项目。对于其中的固定总价合同或固定总价项目,招标方和部分中介机构部分人员认为无论图纸与合同项目特征如何不符,均已总价承包,不予调价。这种认知存在误区,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13版第9.4.2承包人应按照发包人提供的设计图纸实施合同工程,若在合同履行期间出现设计图纸(含设计变更)与招标工程量清单任一项目的特征描述不符,且该变化引起该项目工程造价增减变化的,应按实际施工的项目特征,按本规范第9.3节相关条款的规定重新确定相应工程量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并调整合同价款。在工程建设时,如发现施工图纸与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描述不符时,这里离含两层意思,一层是出现设计变更,一层是工程量清单标注的项目特征有误,与图纸不符,出现这两种情况时,均应进行调价。
另外一项设备项目特征明确为某一型号,但施工图纸明确为另一型号,价格明显超出较多,发包方仍以总价项目为由,不予调价,此种说法明显也是不合理的。就好比给定红砖的价格却让人用金砖来做,显然有悖合同公平、公正的原则。
4、结束语
关键词:城市公共艺术;艺术本质;公共艺术本质;发展;城市艺术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艺术成为设计艺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但公共艺术如何定位,公共艺术的边界如何厘清,公共艺术如何发展,目前还缺乏确定性。解析城市公共艺术的本质,从艺术的本质属性的规律上探寻城市公共艺术的实践发展路径。
1艺术的本质
研究城市公共艺术,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辞海》中艺术的定义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作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在英语中艺术(Art)的本意是“人工造作”。按照美的性质,美分为现实美与艺术美两类,[1]从美的性质看,艺术美独立于现实美,独立于自然世界的美,体现于人的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关于艺术的本质,李心峰先生在其文章“再论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看艺术的本质”中这样论述:“艺术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的反映;艺术是一种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种实践形式,是一种精神生产;艺术具有审美特征;艺术具有强烈的情感特征;艺术具有突出的想象的特征”。[2]结合艺术定义及艺术本质的描述,体现出艺术是人类智慧充满想象力的创造物,反映对象是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客观世界,体现人的思想、政治、社会、生活的审美需求,在人的情感体验中得到价值实现,艺术美的本质独立于自然世界体现人自身创造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艺术的本质是关注于人文的物质与精神的审美体验。
2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解析
公共艺术是公众的艺术或社会的艺术,它存在于公共空间并服务于公众,体现了公共空间中文化开放、共享、交流的一种生活价值。[3]城市是人类社会权力和历史文化形成的一种最大限度的汇合体,具有人类社会的效能和实际意义,集中展现人类文明的全部重要含义,[4]是结合人本身的社会与文化聚落,是最复杂的人文物质与精神体系,是人造物的聚集体,是人与人造物关系的聚集体,这说明城市本身具有艺术的本质属性,它的本质特征体现在物质性、精神性、审美性、情感性、创造性、公共性、生活性、政治性、场所性、发展性,体现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
2.1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物质性
艺术是人类的有意思的全面的生产活动的一种,马克思认为“艺术”是生产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并受生产普遍规律的支配。[5]生产普遍规律支配生产活动离不物质载体,艺术的生产同样离不开物质载体,这说明艺术本质的物质性。城市更突出的体现着其艺术本质的物质性,首先城市是人类社会最复杂的物质体系,这个复杂的物质体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体现着包括审美在内的各种功能诉求。建筑是城市最主要的构成要素,是典型的城市艺术本质物质性的的范例,因为建筑是人们的居住、情感、审美、有机融合的物质载体,黑格尔曾说建筑是艺术史的起点。
2.2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精神性
在城市的人造物环境中客观物质是主观的精神载体,没有物质何谈精神,城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具有不可分性,因为人们在各种生产活动中,都会投入情感,都会依照人的审美经验创造,精神生活是人性的本质需求。城市公共艺术创作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精神财富创造,其价值体现在城市公共艺术的审美体验程中,典型的艺术形式包括城市雕塑、城市壁画、城市媒体、城市地景、城市园艺等。
2.3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审美性
从艺术的本质上讲,美与审美是其本质属性,这种本质属性具有广泛性,广泛于人化物质与精神世界构成的社会中,所以作为集中体现人化的物质与精神的现代城市,其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生活设施等一定具有审美的规定性,审美已经成为城市的重要属性,城市的各种特质载体都力求以美的规律存在,甚至城市本身可能成为完整的艺术品。例如:云南大理古城的、丽江古城等都呈现完整的艺术性(图1)。城市的艺术美是艺术现实审美属性的具体表现,它既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对象,其规律不仅关注城市内在的本质,还应关注其外在的现象、形式、个性。例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历史博物馆整体景观环境,具有强烈的艺术审美个性。(图2)
2.4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情感性
城市艺术是公众审美的媒介,凝聚着市民的情感,体现着大众的参与性。[6]所谓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里形式。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7]城市的艺术也无例外,城市作为人与社会的聚集地,其无论居所、环境,作为应用对象,都与人时刻产生情感信息的交流,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审美过程,也贯穿于人们的艺术创造即城市的建设中。这种情感反映在城市艺术的美感中,这种美感是同城市的历史、文化、形象、生态、环境等有机联系在一起,例如广东的岐江公园是一个旧船厂的改造,体现着历史、文化、形象、生态、环境的有机联系,体现着人们的怀旧情感,文化情感,自然情感。(图3)凝聚在环境场所、建筑、交通路径、景观设施、城市媒体的具体应用中。例如:大连星海广场足迹浮雕《路》,由1000个大连市民踩出,体现着近一百年的城市发展历程充分融合市民的城市情感。
2.5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公共性
城市的公共性代表了城市的本质,城市的公共性规定着城市艺术的公共性,城市艺术的公共性是城市艺术的本质特征,是人们对现代城市空间环境的基本诉求,甚至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人们在广场、公园等场所唱歌跳舞,观赏城市的历史、文化、生态景观,在优美的城市环境中休闲等。人们希望在公共空间的艺术环境中交流,享受公共之美。城市的外在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贯穿于城市环境的时空中,贯穿于人们的情感愉悦中,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无论其应用功能的物权归属如何,都丝毫不影响城市艺术的公共精神的感性表征。例如:城市的建筑一般具有明确的权属性,但其外在的形式、尺度、构造、材质、色彩的艺术属性是公共的,并参与到人们的审美活动中。
2.6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生活性
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他同时反映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哲学中,艺术本身即表现为经济基础同时也表现为上层建筑。城市的艺术本质的生活性,同样反映着城市作为经济基础的物质性,又同样反映着作为上层建筑的精神性,反映在城市生活之中。生活是指人为生存而进行的一切社会活动,这些社会活动离不开各种不同的城市环境;离不开各种不同的城市建筑;离不开各种不同的生活工具;离不开各种不同的工作对象;离不开各种不同的情感……这些环境、建筑、工具、工作对象、情感……都在城市公共艺术的范畴,这表明城市生活本身对艺术有强烈的诉求,缺少美缺少艺术的城市生活是无法想象的,生活的艺术性是现代城市的本质追求。任何城市公共艺术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建筑、设施、街区、生态。
2.7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场所性
城市艺术是复杂的系统综合,从系统的认识来看,城市艺术具有复杂的层次性,从城市空间构成上看,城市由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构成。场所指城市空间中或大或小的区域,场所性就是指区域的典型特征作为特征组被意向和识别,城市艺术本质的场所性就是指城市区域机理、空间、形式、细部、标志、地形、材料、样式、装饰、色彩、轮廓等的典型特征。[8]例如:上海的新天地,其建筑形式、空间构成、建筑细部装饰、区域功能、机理色彩、环境设施、艺术小品等都具有明确的的典型特征。城市艺术的场所性是其本质属性,一个城市由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场所特征构成,这些不同的特征使城市艺术丰富起来,形成层次丰富的审美体验。
2.8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政治性
按照马克思哲学理论,作为上层建筑最高形式的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是肯定的,通过政治,经济基础影响艺术,通过政治,艺术作用于经济基础。城市作为最复杂最系统的社会载体,其艺术本质的政治性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例如由著名建筑大师张金秋先生设计的中华黄帝陵建筑,充分体现了公共艺术的政治性(图5)。②.城市公共空间的纪念性景观。例如:美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景观,以V字形的下沉通道,两面黑色的大理石墙面镌刻着死难者的姓名,具有深刻的纪念意义(图5)。③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封建社会的城市规划体现着皇权,现代城市规划体现着民主社会人性的关怀,体现着全面的为社会为市民服务。
2.9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创新性
城市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连接着精神与物质;审美与情感;哲学与科技,其创新首先是艺术观念与方法的创新,其次是结合科学技术的创新,再次艺术本身的改变。艺术观念的创新使公共艺术由纪念性、叙事性、唯美性、装饰性发展为功能性、多元性、综合性。公共艺术的形式也由原来的雕塑、壁画、发展到城市建筑、城市街区、城市生态、城市设施、城市媒体。创新连接着思想、科技和艺术,创新包括了内涵、形式和应用,创新的成果表现在城市公共艺术的现象中。
3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的思考
艺术本质的追问是一个直接关系人的存在意义的永无止境的求索过程,不断出发和上路,不断开显新境界,[9]这说明艺术本质的发展性。城市艺术作为艺术的种类,其本质表现为艺术的和规律性。城市艺术的发展性表现为艺术本质规律发展的继承性、时代性、创新性。继承是城市艺术发展的前提,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首先没有继承艺术就失去了发展的坐标,其次艺术植根于人类社会,植根于种族文化,社会、文化的差异性是艺术差异性的基础和前提,差异性和个性又是艺术的生命,没有继承就没有文化的差异性。例如:苏州的水乡古城,北京城的四合院建筑都是文化继承的典型例证。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揭示艺术发展的原因说:“艺术是由时代精神和风俗所决定的。”[10]这说明艺术的发展是与时代联系在一起的,艺术作为上层建筑成为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就有与之相应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创新是城市艺术发展的生命,是其发展的必然。创新使艺术越来越趋向科技化,数字媒体、网络媒体、体验艺术、互动技术、全息技术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城市公共艺术中,例如位于芝加哥千禧公园互动趣味的皇冠喷泉就是信息科技运用于城市公共艺术的典型案例。(图6)城市公共艺术“公共性”是相对的,相对于室内空间,建筑是公共的,相对于建筑,学校、机关、居住区、工厂等功能区域是公共的,相对于学校、机关、居住区、工厂等,城市的街道、广场、交通站、公园等是公共的,这说明相对于私密的公共性的边界具有动态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城市公共艺术呈现布局的广泛性,这种广泛性使城市本身成为艺术品,这与相对与环境的非艺术的城市公共艺术本身形成矛盾,解决这个矛盾须充实城市公共艺术的内涵,使其从与环境的相对性走向与环境的融合性,从原来的艺术现象性走向城市审美的系统性,使其既关注艺术的物质性又关注艺术的精神性;既关注艺术的审美性又关注艺术的情感性;既关注艺术的创造性又关注艺术的公共性、生活性、政治性、场所性。使其发展呈现系统性、层次性、多元性的趋势,融入到城市的职能,融入市民的生活,融入城市的整体审美环境中,融入到人们的民族情感、文化情感、历史情感、人性关怀、公众参与中,这远远超越了原本对立与环境的审美性、情感性、精神性。审美体验发展成为生态与城市的体验;大地艺术的体验;环境与场所的体验;城市形态及建筑形态的体验;城市文脉的体验;社会文化的体验;生活自身体验,城市成为以美的规律建造的艺术品,生活本身变成了城市艺术活动的部分,这时城市公共艺术的概念就失去意义,取而代之的是城市艺术概念、范畴和内涵。
4结语
城市公共艺术的本质表现为物质性、精神性、审美性、情感性、创造性、公共性、生活性、政治性、场所性、创新性,从城市公共艺术的内涵发展来看,城市公共艺术越来越呈现系统性、层次性、多元性,从与环境的对立发展成为与环境的融合,体现于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建筑形态,城市文脉,社会文化,生活体验的整体过程中,城市公共艺术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以至于没有了确切的形式定义被淹没在城市艺术的中,发展成为城市艺术。
作者:李正军 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柯汉琳.美的形态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43
[2]李心峰.再论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看艺术的本质.文艺争鸣[J].1991年第6期:15-44.
[3]宋薇.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文艺评论[J],2006,6:92
[4]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四十二卷,121页.
[6]王葆华、杨豪中、张斌.浅谈城市公共艺术的美学价值[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9月第41卷,第5期:171页.
[7]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79页
[8]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51页
[9].钟华.追问艺术本质的方式之误[J].学术月刊,2007年12月第39卷:97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艺术;内涵;共生
1.前言
公共艺术与城市艺术是一对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雕塑、喷泉、灯光、壁画以及建筑等多样元素,事实上,这些元素的组合可以说是公共艺术的典型体现。城市艺术则是指城市于长期历史沉淀中积累的文化与艺术财富,不仅包括建筑、音乐与美术,还包括民间艺术以及戏剧等。事实上,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公共艺术难免受到城市艺术的熏陶,反过来说,城市艺术也在不断地被公共艺术中出现的一些元素所填充和丰富。亦即,公共艺术与城市艺术间存在一定的共生关系。
2.公共艺术与城市艺术的内涵
公共艺术,指的是城市中被市民共同享有的公共空间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特征[1]。公共艺术在表现城市文化理念与艺术气息上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它的展现范围更宽。在一座悉心设计的城市中,公共艺术往往能够充斥城市的多数公共空间,处在城市之中的人们,无论是城市的居民还是外来的旅客,无时无刻都能够看到这些具有艺术特征的公共艺术载体,这是公共艺术所涉范围广在表现力上带来的优势。其次,公共艺术还在集中性上具有相对的表现优势。一般来说,在一座城市中,商业性质的步行街、休闲广场等都是公共艺术展示的平台,比如说在一个城市休闲广场上,人们往往能够看到一座美丽的喷泉,在夜色下散发着迷人的光辉,还有喷泉中心的雕塑,亦具有鲜明的文化表征,另外,休闲广场上可能还有其他的一些元素,比如地面的铺设,花纹与图案的选择,甚至到垃圾箱的外形和音乐的形式,这些不同的元素就这样错落地分布在这座广场上,它们的彼此搭配使得公共艺术的表现力更为集中,往往能够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文化冲击,尤其是对于城市的游客来说,往往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就可以获得多元而丰富的艺术感受。
另外,公共艺术的表现性往往更为鲜明。这种鲜明感一方面体现在色彩的艳丽、夸张、丰富以及搭配感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物体的形状、轮廓及大小方面。举个例子来说,一座街头的雕像往往可以传达出不同的信息,如果雕像的质感是金属的,那么人们往往能够感受到一种现代性,如果雕像给人的感觉比较复古,那么就在传达一种历史感。依此类推,城市公共艺术对于城市来说往往是一抹抹相当明丽而引人注目的色彩,并且也早已与市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逐渐成为某个时期一座城市的共同记忆。我们甚至可以说,公共艺术已经成为一座城市或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或者说是城市面孔的表情符号,传达着一座城市的性格与气质,表现着一座城市的爱好与特征。
不同于公共艺术的张扬与外在,城市艺术往往更为内敛,底蕴也更为浓厚,因为它所代表的的往往是城市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所沉淀的艺术与文化财富,故而相对而言更具经典性。城市艺术是一个城市固定的记忆,也代表一些历史以及文化传统、习惯等。城市艺术相对很好理解,就是传统文化给城市的带来的艺术特征,故而无须多加解释。比如北京,这座城市的城市艺术是相当丰富的。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承载了无数的历史记忆的古建筑时至今日仍被相当完好的保存,那些飞檐斗拱的建筑风格,那些高大的城门,呈中轴对称的“紫禁城”的存在本身就是城市艺术的极好表征。另外,深入其中,人们还可以欣赏到廊檐顶上的壁画,线条、色彩、图案,无不在传达一种逝去社会的文化气息。不过事实上,能够将历史建筑保存较好的城市并不多,多数城市都在现代化进程中选择了新旧更迭,古村落、古镇、古城,大片的古建筑群都渐渐地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后来者渐渐地只能从城市博物馆中更多地感受到城市的时间线索,这无疑是城市艺术的某种削弱,也是对人们的城市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削弱。基于此,代表新时代感的公共艺术与体现历史感的城市艺术是什么样的关系,二者是否是对立的,这值得人们进行深刻的思考。
3.公共艺术与城市艺术的共生性
事实上,虽然城市艺术与公共艺术虽然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但二者却有着紧密的联系,换言之,公共艺术与城市艺术是彼此共生的,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3.1公共艺术往往受到城市艺术的影响
一座城市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是无法完全摒弃城市艺术的影响而拥有纯粹新风格的城市面貌的,这就是说,城市的公共艺术基本都会或多或少地体现出城市艺术的一些元素。亦即公共艺术的发生于存在依赖着城市艺术的母体,二者在这个层面上实现了共生。
比如南宁的东方之梦商业街,就十分典型地体现出了城市艺术对公共艺术的影响力。因为这一项目中,包含着许多的民族特征和历史典故,比如中式的美人靠、倒挂楣子以及木格的窗棂,再如小鼓楼、古塔以及图腾柱等[2],这些只是总体建筑风格中的一些普通元素,整体上,东方之梦商业街所融合的是十三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这与南宁以及广西在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的文化特征是密不可分的。这样一条商业步行街对于市民来说,将是一处休闲购物的好去处,自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受到这个公共艺术中所体现出的城市艺术的熏陶与影响。对于一些大一些的具有一定历史底蕴的城市来说,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基本都会考虑到本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故而这些城市的公共艺术基本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艺术的特点。不过,对于一些小一些的或是建设时间比较晚的城市,则往往容易受到西方艺术风格的影响,这与城市本身的底蕴等诸多因素都有关。
3.2城市艺术在不断地被公共艺术所丰富
每座城市都是在时间的进程中不断变得深厚的,城市艺术也是在时间的进程中不断被新的元素补充和丰富而成为后来的人们见到的样子。事实上,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需要人们将目光放得长远才能被更好地透视。比如多个朝代的君主们都曾对如今的故宫进行过修缮,这个过程无疑是对一些旧有艺术元素的接受,也是一些新文化元素的补充,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公共艺术与城市艺术的共生,城市艺术因为公共艺术的存在也获得了一部分生命力,成为更加丰富与凝重的文化象征。
时至今日,当年的所有新元素都成为今人所珍视的城市艺术,都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历史记忆。那么百年之后,如今城市的一些公共艺术是否也会成为后人们对我们现今时代的一种描述和认可?从某种角度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城市艺术事实上是在被公共艺术所不断丰富的,有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精华文化样式会在时间的淘洗中沉淀下来,以一种历史记忆的形式成为后人对某一时代认识与回忆时的标记和符号。
4.结语
城市艺术与公共艺术的关联性是深刻而明显的,前者是后者的母体和土壤,后者则在不断地对前者进行补充与丰富。二者彼此共生,密不可分,在进行城市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本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特征,尽量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对一些具有历史特征的古建筑等进行保存与合理的利用,并在进行公共艺术的设计时,选取城市艺术的精华部分,亦可以结合一些时代特征与现代元素共同打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城市公共空间,以便凸显出城市别样的面貌与风情,彰显城市个性之美。
参考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每个城市都以它不同的文化特色,形成自身的特点和影响力。文化特色越强,自身影响力就越大,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就越快。一个城市要通过当地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与现在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进而形成特色城市。
城市公共艺术是公共艺术的一种特定形式和氛围,其有着特定的文化特征。公共艺术本身是一种外在的、可视的艺术运作和存在方式,同时在整体上又是对文化形态的一种体现,它展示着一座城市的品味,并构成一种高雅的环境氛围。公共艺术是一种城市文化的个性符号,让绘画、雕塑与建筑或其他门类找到完美契合点。城市公共艺术,应该注重艺术本身和地方文化的结合。城市不应该只是放置艺术的容器,城市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因为艺术不仅仅是装饰都市生活的奢侈品,艺术还应改善都市生活的质量。
南阳城市公共艺术的影响因素
1.地域因素
南阳处于中原区域,有着丰富的汉文化以及中原文化基础,因此在南阳的城市文化建设中也有很多体现区域文化特征的成功例子,如南阳卧龙岗,是诸葛亮躬耕之处与成才摇篮,是三国文化的开端源头,也是最能代表南阳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门口右侧的巨石上刻着三个巨大红字“卧龙岗”,鲜红的大字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在具有复古感的门框上刻着千古人龙四个字,意思是指诸葛亮是人中之龙,隐喻卧龙岗是藏龙卧虎之地。
2.人文因素
南阳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汉文化的荟萃之地,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文气息浓郁的地方。它地处中原,位于黄河与长江流域分界地带,南北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铸就了质朴、亲和、自强、进取的独特文化特质,既有南方文化的浪漫灵秀特征,又具有北方文化的博大厚重,由此变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悠久的历史使南阳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由此形成了种类丰富、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以南阳农运会为契机,南阳城市公共艺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着进一步的改善与提高,增加更多具有标识性和指导性的公共艺术。
3.造型因素
公共艺术的造型是一个城市内在气质的体现,在满足人们物质要求的同时,尚需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公共艺术可由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美的形体,在构图关系中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不同用途的公共建筑造型艺术,有着自身的造型特征。
公共艺术的造型特征,具有共享、开放、交流等特性。造型因素主要指物体的形体特征,是一种可视的物质材料表现形象。造型还可分为形象艺术、抽象的空间艺术,集物体与观念与一身的造型形式。南阳城市文化背景下,公共艺术的造型因素主要指艺术家用泥土、木石、金属为材料,在立体的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在物质性的三度形象。其造型特征表现着一个作品静态的永久性,标识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蕴涵。
公共艺术对于提升城市水平的作用
1.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每一个城市与每一个人一样,都有其不同的特性。而城市公共艺术是一个对外展示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的平台,公共艺术还是一座城市的窗口,大量高质量的公共艺术将会给一个城市以一个健康、和谐、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城市生活的每一为居民。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会大大地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使城市居民干受到艺术作品的陶冶,提高整体素质,从而达到提高城市品位的目的。
城市公共艺术在增强城市特色,美化环境的同时更能意味着城市经济实力的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城市公共艺术的繁荣体现出这个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艺术的水平直接反应出城市的文化品位。
2.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公共艺术本身就是一件蕴含美感的艺术创作,它以广泛的形式表现出来,来扮靓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除了可以丰富城市景观同时还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陶冶人的情操。
公共环境设施作为公共艺术的一部分,具有使用功能,是城市的细部设计,是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公共环境设施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城市的使用功能,满足公共环境中人们的生活需求,方便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公共环境设施是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一种交流媒介,它不但具有满足人的需求的使用功能,同时还具有改善城市环境、美化环境的作用,是城市文明的载体,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3.增强城市主题
公共艺术不仅是单一的艺术品,它们更能很好的彰显一个城市的特色。环境雕塑具有视觉美感,是艺术、科学、生活环境相适合的整合。对于提升城市品位,环境雕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前面所介绍的日本横滨商业区内设立的公共艺术品和后文将要提到的大连为航海日建立的标志性雕塑,不仅通过公共艺术展示了大连这座城市悠久的海港文化,同时也体现了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以港口经济为龙头的带动下,大连经济迅速崛起和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公共艺术都可以在增强城市主题特色的基础上,提升城市品味。在精神方面,公共艺术也可以极大地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使人民受到了艺术的熏陶,提高了整体素质;在物质层面,公共艺术的建设必将突出城市的主题,更好的诠释一个城市的特色与风采。
南阳公共艺术设计的趋势
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和传播城市文化以及展现城市个性特征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城市的发展历史、市民的思想文化,还是城市的公共环境、文化建设,城市公共艺术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以南阳汉文化为主导的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成熟发展的标志,它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财富,在积极的意义上表达了当地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南阳汉文化有着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老城区或汉化街中公共艺术设计中,应借鉴其设计手法,增强南阳城市的整体性。公共艺术毋庸置疑地体现着市民们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因此成为艺术与文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2.以衙署文化为特征的公共艺术设计
南阳府衙和内乡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历经明、清多次维修和扩建,逐渐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官衙式建筑群。其建筑整体布局合理、主次分明、高低错落、井然有序,有着鲜明的文化及艺术特色。
南阳古城及步行街的公共艺术设计中应结合其衙署文化,在其建筑特色的基础上,提炼建筑结构形式,作为公共艺术的整体方向进行设计。如宁波历史博物馆,外观设计上大量地运用了宁波旧城改建中积累下来的旧砖瓦、陶片,形成了24米高的“瓦片墙”,同时还运用具有江南特色的毛竹制成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墙,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能够长时间地影响着公众的精神状态与对周遭世界的认知,它会成为城市身份的标识,在塑造城市的独特性格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拥有良好公共艺术环境的城市,才是一座能够思考和感觉的城市。当然,公共艺术的存在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能够通过改变所在地点的景观,突出某些特质而唤起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表达社区或城市的历史与价值。因此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公共艺术研究中,城市文化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对于南阳市来说,南阳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公共艺术相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与互动的过程。南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就是很好的体现民族神韵的特点。作为设计师应该要注意将历史与艺术完美的结合,深层次研究公共艺术的内在情感,并转化结合城市文化,寻找共同的切合点,将公共艺术中的情感视觉化,进而达到强有力的诉求效果,才能够让现代城市设计更有感染力和影响力,才能让现代设计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并为现代设计的创新提供融合发展之路。公共艺术建设对提升南阳城市品位作用的研究,更对南阳市城市品位的提升有着重大意义。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公共艺术对城市发展的美化作用
公共艺术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社会之前,公共艺术也是存在于城市环境中的,只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最主要的是解决温饱问题。相对来讲,公共艺术的美化作用就弱了下来,但是也是存在的。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社会和经济需求也不断地提高,发展到现在的公共艺术,是为了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公共艺术的审美性引导着大众的审美取向,而社会文明的进步也会促进公共艺术向着更高的层面发展。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出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比如公园、商业街、广场等等,这些公共艺术作品在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同时,还美化了城市环境,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它们采用不同的材料,有的采用玉石、有的是钢材、有的是塑料、还有的是木材,这些不同的材质让公共艺术品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也使我们生活的生活变得不再单调乏味而是充满趣味。公共艺术作品,是在一定的特定的生活环境下产生的,大到城市的景观环境设计,小到公园的一草一木,公共艺术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地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特征,因此,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可以塑造和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公共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公众参与。当今社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各种压力都随之而来,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可以使人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好的艺术可以给人带来极大的愉悦感。公共艺术在满足人类正常功能需求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公共艺术对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以及人们经济能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公众参与的艺术形式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虽然我国的城市化形象和公共艺术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创作者投入到了公共艺术的领域,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这对公共艺术的发展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公共艺术也一度跟“行为艺术”一样被称为流行艺术。公共艺术之所以在社会上带来广泛的影响,除了它本身的功能特征外,也是由于公共艺术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城市特色,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另一面,它有巨大的凝聚向心力,它所散发的艺术魅力使得每一个居民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给城市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许多城市的标志性雕塑作为城市的名片在城市的旅游事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到北京,我们一定会去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件雕塑作品因为反应特定的历史事件,因此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城市商业街的设计也属于公共艺术的范畴。随着人们消费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商业街消费的文化需要也有所提高。再也不仅仅满足于购物的需求,而更多的是满足人们视觉、心理、生理上的需求。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购物环境,可以让人放松心情,轻松愉快地购物,从而给商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协调好公共艺术与商业环境的关系,可以营造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商业环境,给消费者带来轻松愉悦的购物体验,在商业环境中融入公共艺术,塑造独特的商业空间,以促进当地商业的繁荣与发展。
公共艺术对城市发展的教化功能
公共艺术是一种以雕塑、建筑、公共设施、影像艺术等为表现形式的公共空间艺术。其发展的空间不仅在于物质上对于城市构建的独特性象征,还在于对于人们心灵、精神上的引导。其基本内涵和文化精神具有公开性、独特性、民族性等多种特征。公开性是指公共艺术对于人们是一种开放、自由、交互的艺术,对于人们的思想交流和情感表达都是没有限制和禁锢的。独特性是指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的设计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超越性,既是城市自我形象的一种展示,又是城市标新立异的独特象征。民族性是指公共艺术的展示一定体现了某种民族文化因素,体现着各民族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艺术是无国界的,公共艺术亦是如此。面对如今多元化的文化趋势,公共艺术的呈现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公共艺术体现出多种文化因素相结合和碰撞的文化特性。
二、公共艺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多元表达
公共艺术是一种开放的、公共的艺术表现,对于城市设计的风格和观念的表现而言是一种有着特有的灵魂构筑的艺术,既有着展现城市样貌的公开性,又展现着艺术家的个性。21世纪是一个多元的信息时代,城市作为文化的中心,借助公共艺术的表现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公共艺术被界定为一种城市标志性的产物,既有着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又和当地的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突显出城市的设计风格和导向观念。公共艺术是城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公共艺术对于城市设计的风格和观念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社会文化是公共艺术的主要内涵表现,人文活动的多元思考扩展了其表现的领域。公共艺术不仅需要艺术家的创新,还需要融合建筑师、环保学者等多方面的思考,从而达成现代城市的人文环境设计共识。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主要具备了装饰与纪念两个方面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取悦大众、美化环境的功能得到强化与提升,而纪念被逐渐削弱。写实与装饰风格从属于传统的表现形式,其显著特点是强调作品的主题性和思想性。自20世纪以来,为了与强调“功能至上”的现代建筑形式和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适应,造型艺术理念不断革新,以造型基本构成元素——点、线、面、体为视觉表达对象的抽象风格逐渐成为了新兴城市公共艺术的主流。抽象风格之所以风靡城市公共艺术领域,与其在材料、工艺上的应用较为自由、简便,在色彩表达方面更易与环境色彩相契合等因素息息相关。这类看似简单的公共艺术作品却为现代化城市增色不少,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渐趋抽象化。公共艺术的创作离不开社会背景,对照当前艺术发展的趋势,公共艺术呈现出的多元化趋势对于城市设计的风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前提是辅助完整的环境形态构成,实现和传递场所中物与物、人与物、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对话关系。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环境的组成部分,它存在于公共空间内,为人们传递各种信息,包括城市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等社会学、文化学方面的内容,同时也传递出作品本身的表现结构、符号内容、表述方式及形式风格。从早期对于公共艺术雕塑的重视到提倡雕塑与建筑相结合的理念,再到现在呈现出的多种艺术的结合,公共艺术的表现不再局限于某一种艺术,城市设计的风格和观念更加与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密切相关,强调大众化和自由化表达,公共艺术在城市设计中不仅成为环境空间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还提供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营造出现代与历史对话的氛围,创造出充满美感的公共空间,使得城市环境更具有人文气息和人性化特征,突显城市设计的生机与活力。
三、城市公共艺术的未来指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更多的文化追求,公共艺术品也逐渐变得不容忽视。值得肯定的是,公共艺术对城市设计的风格与观念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长期以来,艺术家热衷于表述自我意识下的个人感受和个人经验,对于公共社会的普遍理想与恒久性的文化精神的关切显得相对薄弱,使其作品与当代本土社会形态和一般大众的生存状态没有产生密切的关联。艺术家个性的张扬对于城市设计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果强调艺术家对现实文化的整体关注,公共艺术对于城市设计的表达就会显得更接地气,更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的象征。艺术的公共性要求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关注,包括对公共设施形态的整体规划与合理设计,以显示出其对人性及尊严的普遍关切和维护,这是未来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规划者和公共艺术品的创作者对城市整体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作为城市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公共艺术品,其形式、色彩等方面的运用能否与城市环境相和谐,成为衡量一件城市公共艺术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城市公共艺术不仅是将公共艺术展露于公共出入的空间场所的行为,还有着和社会群众对话的艺术表达。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在其公共性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大众情怀和人文关怀。在多元化的社会时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在关注作品本身的基础上,必将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符合当地人文情怀的需要,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从而使城市设计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观念导向。这种源于社会公共领域的道德和理想的公共精神是未来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统一。
艺术是一种对于社会的真实反映,抽象艺术是从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自己本身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当今世界是一个鼓励多样性发展的时代,抽象艺术的发展正印证了这一事实。抽象艺术具有传统艺术没有的视觉冲击力,更加的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对于城市中的人们来说,抽象艺术更加容易打开人们的思路,体会到在现今社会,时展的独特魅力,相比于传统艺术的不温不火,抽象艺术更加的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强自身表达的美感,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
一、城市公共艺术与抽象艺术的概念
1、城市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在二战后,在美国开始兴起的,艺术雕像从博物馆走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不仅包含着空间和场所的共享性,也包括着人们心里行的共同享有与协作,具有多种内涵。在这些理念和当今的环境下,公共艺术天然的具有一些现代化的特征,比如具有多元的表现形式、具有社会化的运营机制、符合城市的审美标准等。而城市的共公艺术作品首先具有开放性,具有普遍的共公精神和性质,面向非特定的人群[1]。城市公共艺术提案、审议、确定都应该尊重大众的愿望。其实施的空间应该包括城市空间、道路、广告路沿、树木等多种广阔的空间。城市雕塑就是人们在公共群体的社会结构中,在城市的公共环境中,以天然或者是人工加工的方式,制作出占有三维空间,并蕴含精神功能的制品。城市公共艺术中的雕塑不是简单的把艺术品放在公共空间之中,而是要与城市文化、环境、人文等向协调,使其具备社会属性与城市特征。
2、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也是在二战后兴起的,主要注重内在的、心理上的表现,以最简单的手法,表现出最深刻的思想。这一艺术理念希望表达一种精神的现实以及更高层次的现实,也就是主观表现上的无象性。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抽象艺术也包含着点、线、面、色彩、肌理等构成要素,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整合与排序,就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感受。
二、抽象雕塑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应用
1、室内公共艺术中抽象雕塑艺术的应用
当代内部空间抽象雕塑艺术主要体现在对公共空间的展示上,通过抽象雕塑对人们活动的空间进行装饰,营造一种舒适的氛围。比如大厅、廊道空间、餐饮空间等多种公共空间的展示。在室内空间抽象雕塑的营造中,主要的目的在于使人们参与到室内空间的结构之中。也就是说,在室内公共空间的抽象艺术设计要与环境完美的结合,突出环境的特色。比如在某一书展中的抽象雕塑设计,无论是展台还是墙壁,都布置了白色的立方体,简单的线条、简单的形体,恰好构建出了纯白简介,安静沉稳的“心理真实”,人们马上就进入了书展的艺术氛围。再比如在thinkinghouse的设计中,作者运用多种的几何造型,独特、简介的抽象雕塑结构,与冷色的灯光和暖色的地板相搭配,创造出了独特活泼的艺术效果,切合主题[2]。
2、室外公共艺术中抽象雕塑艺术的应用
室外公共艺术中的抽象雕塑艺术要反应当代的时代面貌和精神,并与建筑、设施、环境等相融合,但是要突出的表达一种强烈的情绪。这就要求抽象雕塑作品要秉承时间与空间相联系的观念,把点、线、面、色彩、肌理相互联系,组成艺术家的思维和激情,着重展现视觉的流动性。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抽象雕塑要以基本的构成元素表达事物的内涵。总体来说,城市公共艺术中的首先艺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对自然客体的提炼、概括和展现,要抽取最具生命力和精神内涵的自然物象,形成对这一物象更高层此的认识和理解。比如作品永恒;另一种是以简单的结合形状作为纯形式的形体语言,以构建的方式创造空间造型。这一类型展现的是对人们理性的思考,情感方面的表达较弱,具有强大的张力和动感。
3、抽象雕像艺术与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
当前随着人文精神的提高以及科技的发展,两者的结合出现了以下几种特征。首先,体现人性化的特征,注重工具性和实用性,不再只是简单的纯艺术;其次,突出个性化,人们的雕刻师的主观感受和想法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不同的理念和想法使公共艺术中的抽象雕塑独具魅力;最后,抽象化程度不断的加深,提倡简约、简化却不平凡的设计理念。
三、结语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形象;塑造
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形象的塑造,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园艺、雕塑、公园、广场、喷泉等的建造,这些建造的元素各不相同多种多样,公共艺术设计的体现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得以完成。城市形象是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沉淀演变,不但包含城市文化还包含了民间的艺术文化。公共艺术设计往往受到城市历史文化的影响,城市形象的塑造则是源源不断地对公共艺术设计加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一、城市公共艺术、城市形象的概念以及特征分析
(一)城市公共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特征分析受地域差异的影响,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城市的文化特点由城市的历史文化素质和内在文明素质得以体现。让城市本身成为印象城市,其建设发展离不开公共艺术的影响,公共艺术的进步不断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在历史沉淀中丰富公共艺术。所谓公共艺术,就是指公共空间所沉淀出来的艺术文化、艺术特征被人民所享用。公共艺术更偏向于外在夸张的表现,同时其具有表现上的广泛性。城市每一部分的公共建设都离不开公共艺术的填充、丰富,无论是当地生活的居民,还是外地游玩的游客在城市中都无时无刻不关注到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完美组合会使城市文化素养得到很大提高,不但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还能带来精神上的文化进步。公共艺术用夸张的艺术轮廓、艳丽的色彩等表现出来,逐渐地成为一座城市文化的体现。(二)城市形象的概念和特征分析所谓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在历史文化的沉淀演变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素养。城市形象是将远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夸张的公共艺术组合到一起,形成城市公共空间建造视觉上的冲击。相比于公共艺术,城市形象比较内敛和深沉。城市形象往往是城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不断演变,传统的文化底蕴更加浓厚,无疑它是一座城市的标记,是传统文化经典艺术、财富的体现。城市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素质,会加强城市居民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公共艺术设计和城市形象的关系
(一)城市公共设计来源于城市城市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主要载体,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中寻求平台得以更好地展现。往往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都会受到所在城市历史文化的影响,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骨髓,公共艺术设计是将历史文艺的浓厚底蕴在夸张的色彩中得以展现。城市的公共空间被公共艺术所丰富,也就是说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需要城市这个载体,公共艺术设计来源于城市。(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作用于城市城市在发展建设中不断地被艺术设计所丰富加深。公共艺术运用自身的色彩特点作用于城市的建设,城市的公共空间在时间的推进中不断被补充新的元素、新的色彩,这是一个既丰富又消除的过程。在接受新的公共艺术的同时消除陈旧的艺术,公共艺术的深入使城市的色彩更加鲜明,更富有生命力。在这种不断更替和丰富的过程中,将城市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记忆,变成一段时期人们对于这座城市的记忆符号。
三、基于城市发展下的公共艺术对城市形象的塑造
(一)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城市空间的结构是城市公共艺术通过自身特点文化来构成的。城市的建造包括公园、广场、雕塑、公园、广场中的装饰,比如孩子玩的秋千、美观建设的长凳等都可以供人们在游玩之余就座休息,形成一个交流的公共空间。城市对于公园的建造,在游乐设施旁边放置长凳,在自然环境的美化绿景中显得安静温馨,人民进行休息交谈,划分了游乐与休息的不同空间。(二)突出区域性质,城市功能形象的塑造公共艺术设计丰富了整个城市景观的空间,城市对于景观、休息区、雕塑、喷泉等的建造,使人们在生活娱乐中对于公共设施在公共空间中所起到的功能作用更加明了。同样的城市地标当中,经典的建筑会成为人民记住这座城市的记忆符号,起到突出区域性的性质。比如街道商场的入口指示牌的安装,同样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体现。作为城市当中指示性的标牌突出了区域的划分,方便人民日常的生活。塑造城市形象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们能更好地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以适应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需求。对于城市形象塑造的要求随着人们的追求不断提高,城市功能区域形象是有公共艺术的布局和结构性安排构成的。城市功能区域包括城市居住空间、商业空间、休憩空间等,休憩空间是指公园广场以及其他可供休憩的室外空间。城市居住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在提高人们城市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又满足了城市发展中人们品质提升的要求。商业空间是人们销售和购买的活动场所,公共艺术设计主要是为了舒缓商业氛围,让人们在愉快的环境中消费和销售。(三)感官体验,城市美的塑造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人民是城市的主体,生活在城市中,享受着公共艺术带来的生活气息。城市公共艺术夸张艳丽的表现特点让人们在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中感受生活的完美。人们在享受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带来的乐趣的同时,形成互相的交流,使得人与人、人与城市的积极互动中产生情感的流动。人民对城市的感受和交流是一个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体现。“城市美”是每个城市都追求的,从城市自身来说,提升感官形象、塑造城市内涵是现代化城市多元发展的新要求。把公共艺术中的公共艺术设计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构成元素,“城市美”的塑造就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成功之处。与此同时,其文化价值理念为实现城市的内在美又起了推动作用。比如上海外滩晚上绚丽的灯光,古色古韵的建筑再加上上海的百年历史,让人们感到直觉美的同时又增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美。(四)城市经济形象的塑造城市发展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公共艺术对城市经济形象的塑造尤为关键。公共艺术元素设计的质量和整体性是公共艺术对于城市形象的主要表现,建筑物的修建高度以及难度、城市道路的宽度、休憩空间的结构布局等都是城市经济形象的参考。一系列公共艺术设计的整体性代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经济形象的有效塑造要使设计达到一定的高度且布局合理,能表现出城市的整体效果。比如广东深圳,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再加之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使其在城市建设和公共艺术设计上结合功能区域特点,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金融城市。(五)城市文明的塑造感官传达信息是城市形象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而人们的感官体验记忆如何能被长时间地保留而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淡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经过长时间对于城市形象的研究不难看出,城市文明形象的塑造是加深感官信息以及保存信息的有效方法。1.城市历史文明的塑造历史文明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具有历史文明的公共艺术能够表现出一个城市的基本内涵。城市中的一些建筑、雕塑、历史博物馆存在的公共艺术元素的设计,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明形象。城市建筑本身体现历史文明形象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淀,而历史博物馆、雕塑则能直接向人们传达历史文明的信息。雕塑不但在传达着历史文明信息,而且也肩负着见证历史文明的责任,城市中的每一个雕塑在岁月的洗礼下,都会变成城市历史文明的成果。历史博物馆在城市中起着继承和传递历史文明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在历史博物馆内观看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物品,更好地了解城市历史文明和城市的发展历程。2.城市现代文明的塑造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因素。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城市中新出现的文化和精神以及各种法规制度称之为现代文明,公共艺术是对于城市现代文明的塑造,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使社会更好、更快地和谐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塑造城市现代文明的新形象。从小的事物来说比如城市中垃圾桶的艺术设计,大的事物比如说现代交通和公共标语艺术设计等都是城市现代文明的表达方式,公共艺术就是作为一种中介媒质连接着城市和城市的现代文明。另外,因为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着地域差异性,公共艺术基于不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设计,也会塑造出不同城市之间的地域风貌。
四、城市形象对公共艺术的影响
(一)影响城市公共艺术整体性城市形象由城市空间、城市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组成。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贴近于城市空间时,要对这座城市的整体性有一个充分地了解。在城市的建造中,随着城市整体环境的变化而产生艺术形态的变化。城市空间的建造中视觉冲击力比较大,这就要求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要能够醒目、过于突出,才会凸显出公共艺术的艺术文化。但是,这种突出、醒目的设计不能突兀地出现,要和城市的整体结构、文化素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设计。公共艺术的设计要适应周围自然环境、居民生活环境、绿化公共设施环境,等等,结合在一起共同建造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活空间。(二)影响艺术风格整体性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必然受到城市艺术风格整体的影响。一座城市的整体风格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公共艺术的设计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城市整体的艺术风格。这样,公共艺术设计的总体才能更加贴切于城市艺术文化素养的整体性。
五、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肯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不仅仅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建造,更多的是运用艺术特点、夸张的艺术轮廓以及鲜明的艺术色彩不断的贴合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素养、城市建设理念,等等。与此同时,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也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需要考虑到的重点。公共艺术的完美设计是为了让城市大众记住城市艺术,融入城市文化的典型记忆符号。
参考文献:
[1]杨文,龚力.论公共艺术设计与益阳市城市形象塑造[J].美术教育研究,2015,(06):43-44.
[2]毛溪.公共艺术和城市文化[J].艺术界,2008,(05).
[3]邓瑛,杨芳.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与城市形象的塑造[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2):69-71.
1公共艺术和环境艺术中的公共空间
(1)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品设置。一般来说,在城市中,通过建筑物界限划定的除了私人空间之外,都可以算做公共空间。因此,公共空间包括城市道路、绿地、公园、公共建筑、广场以及其他公共场所。对于在公共场所或者说公共空间之内的艺术品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及艺术品设置都属于公共艺术的范围,这也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视觉传达的效果不同造成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的艺术品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建筑小品,城市雕塑等。
(2)公共空间的艺术化传达。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解释道: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化传达通常是以视觉传达的方式来实现的,其艺术化的载体即为环境艺术。环境艺术为公共艺术的艺术化传达提供公共空间和视觉传达的艺术环境。
2环境艺术与公共艺术在视觉传达上的交集
(1)鲜明的精神指向。二者的艺术表现都带有鲜明的精神指向,无论是环境艺术还是公共艺术当中的艺术品也都具有鲜明的风格指向。不同的风格指向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环境艺术强调通过对整体环境的设计来达到空间环境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相统一。公共艺术中的艺术品更强调公众对艺术品风格的精神指向和精神感受。二者在视觉传达上一个明显针对环境体验,一个针对人的主观感受。
(2)鲜明的环境载体。如果说环境艺术涵盖了公共艺术,那么环境艺术中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则包括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等,与公共艺术存在一定的交集。因为二者都需要以环境和空间为艺术创作的前提条件,二者的创作与传播都需要一个鲜明的环境载体。
(3)相似的呈现状态。公共艺术强调艺术作品在公共空间的呈现。公共艺术的艺术品也更重视艺术的公众性和大众性,其艺术价值要在实用价值和环境价值之上。与公共艺术相比,环境艺术更强调构思与布局、均衡与对称、尺度与比例、色彩与光影,其重点在于空间与环境的融合,更重视环境中的实用价值且兼顾艺术价值。
(4)共同的公共属性。与环境艺术相比,公共艺术更强调空间的公共属性,与环境艺术一般统归于城市规划不同,公共艺术更为强调城市文化当中公共艺术创造者的公共属性,公共艺术既可以是艺术家的个人创作,也可以是群众的集体参与或是社会资本的主观投入。无论哪种构成方式都注定公共艺术在视觉传达上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和公众性。环境艺术虽然是对环境改造的艺术,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美化环境,但总体目的依然是强调艺术的公众性和开放性,与公共艺术在一个地域形成特定的文化精神不同,环境艺术可以无处不在地发挥作用。
3公共艺术与环境艺术在视觉传达上的社会评论和文化组成
(1)从视觉传达的角度。仔细研究公共艺术的设计过程,可以清晰地发现,其艺术品创作中对公共艺术的阐释会在视觉上对公众形成一种美学上的心理感受,对公众形成一种特定的影响。与环境艺术由艺术家特定的设计改造不同,公众在公共艺术的参与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特定场所中,公共艺术往往起到精神文化的凝聚作用,它会引起公众的屈从或反叛心理,这取决于公众的文化教育和生活背景。其中,公众的态度往往会决定公众对公共艺术的总体评价。而环境艺术的整个评价却更多是决定于公众使用者的视觉感受和使用感受。
(2)从文化组成的角度。具有文化组成的公共艺术和环境艺术是城市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空间内公众对与艺术性和实用性进行社会评论依据的具体体现方式。公共艺术和环境艺术是一种互为表里的关系。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的精神和灵魂所在,它依托于环境,鲜明、充分地展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政治的倾向性。环境艺术则体现出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与环境艺术相比,公共艺术更具有社会性和公众性,需要公众的参与,受市民社会的基本要素、艺术创作自由与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艺术审美能力与公民教育平等、公民的艺术需求与社会公平意识、公共艺术的主题选择与公共空间的话语权等影响。
(3)从精神建设的角度。公共艺术的设置往往体现出鲜明的精神建设特征,公共艺术的建设发展与公共精神建设发展和私人特定的精神建设发展密不可分,体现了明显的政府主导意志、公共意志和个人意志。这种意志一般会通过艺术作品的题材、风格、语言等体现出来。对艺术品而言,它和空间发生关系的方式,往往会决定艺术的传播力量和速度。公共空间在城市中主要以公共性质存在,而以表现公共艺术情感的艺术作品与公共空间发生关系时,就会引起公众普遍的感受。表现公共理想化、浪漫化的公共历史题材事件与公共空间发生关系时,往往会起到凝聚公众精神力量的作用。表现个人情绪主题的公共艺术作品会带给公众作者的情绪感染。公共艺术的核心是公共性,只有公众参与进来,有感染力的作品才真正符合公共艺术。在城市中如果仅仅是满足精神文明建设做的宣传而忽略公共感受,那这种公共作品其意义和城市广告也差不多。环境艺术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在视觉上很难兼顾到公共艺术性,更多的是为民众提供舒适和便利的公共设施和环境美化,在精神建设上也更注重环境的美化而不是公共的艺术共鸣。不同的城市、地域的历史文脉不同,特别是市民文化各不相同,因此公共艺术和环境艺术的表达方式也会因此不同。
4结论
论文关键词:城市交通公共艺术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对城市公共交通环境建设的要求在我国许多城市已经相当迫切。公共艺术合理地融入到城市交通环境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交通环境的质量和人文品质。本文从可识别性及安全性的统一、功能性及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体现和加强公共艺术的场所特征三个方面来阐释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环境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城市交通是连接城市活动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市民户外活动的重要公共空间,其形象是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市民在城市中上班、购物、旅游或散步,沿途看到的或许只是一组毫无关系的景象,从中却可以获得一个整体的城市印象。而当前,随着城市车辆的剧增,由此而导致城市道路迅速扩张及由钢筋混凝土架构的立交桥不断增加,再加上功能主义规划原则的主导,城市交通整体上呈现一种生硬、冷漠的面孔,城市间的差异性也正在逐渐消失。因此,从艺术与人文的角度重新审视当前的城市交通环境,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交通与艺术的结合,在国际上已得到高度重视。首届城市艺术与公共交通国际研讨会于1992年在英国的威克菲尔德举行,以后每两年召开一次,研讨会的目的是促使从事公共领域建设的人士理解艺术的重要作用,并大力提倡和推动公共领域的设计活动。
城市交通按道路的性质主要可以分为两类:1.机动车道:快速路、轨道交通、城市与城市间连接的高速公路等;2.非机动车道:步行街、自行车道、过街天桥、过街通道、商业街等。
公共艺术如何在城市交通环境中应用,主要应考虑如下几点:
一、可识别性及安全性的统一
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在形象上应突出其鲜明的个性,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同时其设置应以保证车辆行人的安全为前提,不能对司机及行人构成视觉和交通上的阻碍,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如果因公共艺术的设置而影响了交通,反而就失去了这种做法的意义。
在城市交通环境中,公共艺术欲达到可识别性与安全性的相互统一,必须把握好“速度”这一关键要素。速度的变化带给人们对于视野范围内公共艺术尺度感的变化,对应不同的速度,公共艺术的尺寸、表现形式及材料的运用都会有所不同。哈密尔顿(Hamieton)和瑟斯顿(Thurstone)作过关于高速运动时人们的视觉感知方式的研究,他们从研究中推导出五条定理:1.注意力加倍集中;2.注意焦点引向远方;3.视野缩小;4.前景细部开始模糊;5.视觉变得迟钝。基于行人在高速运动时的视觉感知特征,在机动车运行的交通环境中,应注重公共艺术整体色块,强调外轮廓线及阴影效果,以简约化、大尺度、地标性的公共艺术为主。相反,在非机动车道,如步行街、过街天桥、过街通道、商业街等以低速度行走的交通环境中,人们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购物、散步、休闲、观赏等活动上,公共艺术主要可汇同高品质的路面铺装、艺术化的植物选择与造型、道路构筑物形态与色彩的塑造等。在这类城市交通环境中,公共艺术更注重细节、情趣乃至引人深思。在北京新建成的SOHO后街设置了一系列“蓝色现代人”的公共艺术品,分别设置在各交通路口的交界处,适宜的尺度、抽象的人物剪影及鲜亮的蓝色调与周围现代化的生活环境相映成趣。同时,在剪影的两侧绘有街区的平面示意图,集可识别性、安全性、艺术性及趣味性于一体。
二、功能性及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
功能性及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这一特征主要是就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设施而言,公共设施作为公共艺术及城市交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言而喻,但以往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它的功能性及技术性,却忽视了人性化及艺术化的因素。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设施应该与市民的审美价值相统一,使市民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结合成整体。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设施作为城市中一件公共性很强的物品,如果其造型和一个城市的风格、文化、历史有机地联系起来,就会成为一件妙趣横生的艺术品,它将表现出一个城市交通环境独特的性格和表情,它所呈现出来的文化艺术品位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及人文色彩的外在表现。
三、体现和加强公共艺术的场所特征
中国古人有所谓“橘化为枳”的说法,这一说法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公共艺术与其场所的关系。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普适性的艺术,而是与该区域的历史、文化及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美国波士顿地铁系统中的波特站,当人们进入站内,不经意间就会发现在入口处、电梯的扶手及月台上见到一个戴礼服手套的铁手,该作品的作者喻美奇(MagsHarris)表示,她发现交通接待处的失物招领以手套最多,因此她选择手套作为“地铁文化”,同时借着人们所熟悉的物品制造惊奇感,以舒缓人们进入地下的沉闷感,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实地文化特性。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应当切合当地的具体环境,明晰当地人群公共活动的具体要求及特定地域的社会文化情形,进而加强该区域的文化性格和人文色彩,保障城市的自明性、永恒特性和场所的历史文化特质。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由于“全球化”所导致的“天下大同”及“地方性文化”的消失与淡化,保持和加强地域间的区域文化性格和人文色彩就显得弥足珍贵。
综上所述,以上几点构成城市交通环境中公共艺术建构的基础,同时,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交通环境中的应用离不开与城市规划、建筑在计划实施中的协调、合作,其艺术性、人文性的实现必须与空间功能规划相统一,与建筑环境相适应。此外,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建设还将涉及到公众及艺术家的参与、相关法律程序的建设、建后的管理与保护等诸多问题,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应用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并受其制约。但制约既是限制又是规定,同时也是能够获得自由的途径。优秀的公共艺术应用到城市交通环境中,中国的城市公共交通环境将成为一个各具特色的、艺术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空间,其意义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陶艺艺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
陶艺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代陶艺以其庞大的艺术背景为依托,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大众面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持续进行,而所有城市的规划建设都需要积极赋予一个城市特有的魅力和品位。所以,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显得尤为关键。将现代陶艺融入公共建筑与公共环境艺术,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现代陶艺作为环境景观因素融入公共艺术建设,能使公共艺术建设具备较强的时代感和艺术感。环境陶艺具有特殊的魅力,吸引了广大艺术家的不断探寻。
一、拓展陶艺的文化性
陶艺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体现方式,需要同整体城市环境规划相呼应。所以,城市中的陶艺作品不但需要体现出城市的悠久文化,还需要体现出城市当前的风貌;不但要彰显民族特征,还需要提高城市历史文化艺术的赏析价值,彰显公共环境的和谐、自然之美。所以,陶艺创作者需要针对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族习惯、人们的生活习性等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到陶艺创作的切入点,紧扣主题,令公共空间内陶艺作品展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产生丰富并活跃城市环境的效果,不但具备较高的艺术品位,还可以展现一定的人文精神,凸显环境陶艺与城市公共空间文化的呼应。
二、拓展陶艺的观赏性
陶瓷是富有浓郁艺术气息的珍宝。对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而言,需要更多考量陶艺所形成的视觉冲击力和特有的魅力。当前,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建筑楼层的逐渐增高,城市空间环境的单调感不断加剧,令人们产生视觉疲劳。而陶艺的自然性较为显著,可塑性较强,将其应用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可以优化城市环境,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陶艺作品不但能够让人们在城市环境中产生共鸣,还可以让人们在乏味的城市环境中享受到自然之美。而陶艺的美感和艺术欣赏价值需要人们不断挖掘。陶艺创作者不仅要把控好陶瓷的自然性,还要根据陶艺所处的环境进行陶瓷的色彩搭配,也需要考虑城市文化特征与时代特点,让相应的城市元素可以体现在陶艺中,让城市环境引发人们的共鸣。最关键的是,陶艺创作者需要掌握好陶艺的社会意境,让陶艺融入公共设计,使其不仅通俗易懂,还极富亲和力。
三、拓展陶艺的实用性
陶瓷作为文化艺术,也是物质的存在,具备实用性。城市建设能够体现出陶瓷的材质作用。公共艺术设计者应寻求陶瓷的艺术性、实用性,使陶瓷艺术形式在当前的生活氛围和建筑空间中体现特有的效果。对于公园建筑而言,通过将古典的粉彩瓷凳、瓷桌等设置在苍松劲柏中,可以获得犹如点睛之笔的效果,其宁静而高雅,不但能够给予人们艺术的享受,还可以让游客在休息时心生遐想。对于城市街道而言,陶瓷制作的路灯杆也能够赋予城市街道不同的文化艺术内涵。甚至旅游景点的垃圾桶,也可使用陶瓷制作。形态各异的卡通陶瓷垃圾桶,不但美观耐用,还具有陶瓷易清理的优点。临街建筑外墙也可利用陶瓷制作,如此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够时常清洗外墙。
四、拓展陶艺的长久性
陶瓷材料的特性决定了其具有融入环境空间的长久性,通过高温烧制而成的陶艺本身具备较强的抗腐蚀能力,表面釉色长期保持光泽,不会出现褪色现象。真正体现美的作品可以跨越时代,艺术的感染性不会由于时间的推移而丧失,反而会持续保持艺术魅力。如,古代的岩石壁画和半坡文化的彩陶等,现在看来依旧很美。陶艺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不只是为了装点和丰富公共艺术,其自身也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具备长久的艺术性。陶艺材质的特点在于具有天然性,通过水、土、火与人们建立了久远的亲和关系。陶瓷材质与其他材料相比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可以长期保持公共艺术景观塑造的形象。当前,一些都市人由于生活节奏较快,内心十分压抑,感到特别孤独。因此,在公共场合中设置一件可以贴近自然、放松心情的艺术品,可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感受。由于陶艺具有天然属性,通过水的调节和火的改变,展现出特有的质感和人文关怀,让人们产生想要接近的冲动。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应用陶艺,不但可以让现代陶艺的自身价值得以展现,也为社会发展乃至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
结语
当前,我国公共环境艺术的宏观规划逐步实施,较大程度地优化了公共环境。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应用陶艺,既能够创作形态、创作理念乃至创作思维符合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也可以给当代陶艺创作提供全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黎.环境陶艺的互动性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段玉洁.城市文化中的公共艺术——对环境陶艺设计与城市文化关系的思考.陶瓷科学与艺术,2010(2).
关键词:居住环境 公共艺术 公共雕塑
当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追求幸福生活已不单单把目光投于物质条件的满足上,精神上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当代房地产经营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概念地产开始出现,如文化主题地产、休闲主题地产等。房地产从单纯的卖楼盘转向其与景观环境公共艺术不可或缺的伴侣式的生活概念,引导居住生活的新理念。
居住环境是城市空间的延续,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就意味着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环境,而城市的面貌将长久地引导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和身心状态。所以对居住环境的设计与优化意味着对未来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规划,而公共艺术就是为优化居住环境而产生的。
一、当代居住环境中公共艺术的形态特征
公共艺术包括城市雕塑、环境艺术、公共设施、植物景观等,其目的在于创造环境的整体视觉形象。居住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其作用围绕居住生活展开,但同时又具有自身的语言特点。
(一)自然性
自然性是指在公共艺术的创作中以生命或自然形态为主题的作品。居住环境是人类生活生存的主要场所,生命和生活是这里永恒不变的主题,小区公共艺术的生命形态的表现可以推动小区的良性发展。当代居住环境越来越需要富有生命力和有机形态的艺术作品来协调住宅区冰冷的空间氛围。这是一种对生命、自然、对生活的亲近和追求,也是人追求本原的生活状态的体现。
(二)参与性
当代居住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作品可以为大众提供公共交流的条件和媒介,提高公众的参与性。居住环境中公共艺术作品参与的方式是多样的,它不仅表现为公众对于作品的互动过程,还表现为公众对于作品建设及意见的参与,共同推动生活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趣味性
公共艺术作品要与其特定的环境相一致,才被公众所接受,才是件成功的作品。居住环境是人们休息和生活娱乐的场所,决定了其特殊的公共属性。因此,公共艺术采用趣味性较强的设计,将雕塑与人们的文化休闲活动有机结合,以其独特、新奇、生动的创作手法,引起人们的关注,使观者难以忘怀,生动地运用趣味性的创意及表现手段所达到的效果,以提高人们追求生活的乐趣与积极性。
(四)可读性
为了使居住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作品更和谐地融入到小区的支脉里,便于公众接受并引起互动,必须保证公众对其创作语言喜闻乐见。因此居住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作品创作需要注意艺术语言的通俗性和通达性。艺术创作包含对传统的继承,也包含着个人的创意。公共环境中的艺术作品不应只注重作者的个人创意而忽视大众的普遍接受意识,有些作品虽然前卫、新颖,但是公众难以读懂,就失去了它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二、当代居住环境中公共艺术的存在形式及处理手法
(一)造型方式
公共艺术是塑造的艺术,公共艺术创作讲究造型美,形态、材质、尺寸、体量、肌理、色彩等是其最基本的表达元素。在架上雕塑中这些因素可随作者主观表达愿望尽情发挥,但处在复杂的城市空间环境里,与既有空间环境融洽相处、优化空间视觉环境是其根本目标。与周围空间要素在形感与色调上的协调或呼应是处理其造型因素的重要原则。
(二)空间处理
居住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作品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美化环境、美化生活,因此空间是公共艺术非常重要的语言因素。空间是实体以外的空间,空间关系是空间限定与被限定的关系,公共艺术作品空间和形体是不可分的。受公共艺术作品的影响所造成的空间氛围有围合空间、穿插空间、分离空间、引导空间、渗透空间、贯通空间、凝聚空间、均衡空间等等。
(三)材料应用
当代居住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作为小区文本的一部分必须具备适当的可意象性,那么材料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应该将材质的表意作用发挥到极致。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许多材料的使用以及材料特性,在处理人的角度与作品的追求方面是直接相关的,不同材料的结合,是为了在材质的差异上形成对比或融合,从而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体现不同的艺术效果。
(四)光影表现
光与色是形影不离的一组概念,我们之所以能通过视觉感受到色彩的魅力,光起到了主要的作用。自然光能够呈现公共艺术的色彩,而人为的灯光却能够赋予公共艺术作品全新的色彩以及全新的视觉体验。当代居住环境中公共艺术的创作需要我们将这两方面因素综合起来规划设计,使其更好地发挥视觉功用。
(五)植物景观
几乎每个人都本能地向往一个风景宜人的居住环境,在过去,山清水秀、林木茂密就是好的风水环境的指标。风水论中的基地选址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等原则,实质无非是对地貌、水文、日照、风向、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来创造一个适于长期居住的好环境。
三、居住环境中的公共艺术的存在价值
(一)增强居住环境的文化氛围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把城市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作为构建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提升现代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城市环境质量的手段。创造具有文化价值的生活环境是公共艺术设计的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城市公共性开放空间设置公共艺术的目的并非改变空间环境本身,而是改变环境空间给人的印象,抒发环境空间的文化意义和情感意义。对环境空间进行优性调节,多与文化背景相对应,与城市文明相联系,具有实地文化特征。
(二)营造美好环境,提升居住环境的艺术格调
营造环境视觉美感、提升环境场所的艺术格调,是公共艺术创作的最根本的目的之所在。公共艺术是一种改善、装饰、强化城市生活环境的空间艺术。对于当代城市居住环境而言,公共艺术用其充满人文情趣和诗意表达着艺术美,改变着现代城市那种水泥森林的生硬与冷漠。它借助于艺术的造型语言对公共性开放空间进行着渲染和烘托,提高环境空间的艺术性与观赏性,从而创造出更富有吸引力的视觉空间。
(三)调节心理,缓解压力
快速发展的经济以及商业化和工业化使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房子越造越高,车站、工厂、商业中心、政府机构等公共建筑此起彼伏大量出现……人好像被四周这些理性、高耸的建筑孤立了。公共艺术的出现,很大程度淡化甚至缓解了这种由于城市高密度、高层化建筑群以及人际关系等压力对人所造成的心理压抑,使人在审美情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高雅和谐的心理调节机制。
四、结语
在现代城市现代生活中,公共艺术越来越多地被容入到城市建设之中,担负着传播文化艺术、塑造城市环境、改变生存状态、促进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职责,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1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又被称为社会艺术,形成于八十年代的新词。它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是德国。公共艺术可以理解为:设计者为特定的空间所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它存在于公共空间,是公众的共同享有的公共资源。其主要特征是,社会群众所有、体现公共精神,以及能够与社会群众产生互动。 随着人们精神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国内公共艺术发展的现状
公共艺术虽然起源于欧洲,但是我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八十年代初逐渐应用于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开始步入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进程。首先在北京、天津、广州、上海等较大城市,还专门为此作为成立公共艺术建设管理机构。并结合城市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城市风格、城市品位等相继出台了有关公共艺术管理及措施规定,为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保障。到了九十年代,公共艺术的发展是以塑造城市格调、提升城市环境、增加文化气息为目的,已成为展现城市文化的最为亮丽风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成绩。很多城市都大力发展公共艺术,将公共艺术带进社区、广场、商服中心、城市绿地等公共场所。在为公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公共艺术带来的文化氛围,城市的文化品位提升以及城市独特的个性。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的城市文化发展并不均衡性,不少地方也出现很多偏差。有的历史文化名城遭到严重破坏,许多象征城市历史与文化气息的重要标志已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建筑和现代化的设施。当前我们正处在挽救城市文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保护这些城市的历史痕迹,传承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在加快现代城市建设步伐的同时,更要重视加强公共艺术的发展,使每个城市都能保留展现出独特的个性。
3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座城市因受到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展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也各不相同,有自己特有的一条发展轨迹。在城市文化传承中也蕴含着许多公众社会的风俗文化、历史变迁等传奇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城市文化。公共艺术恰恰就是通过自身独特鲜明的魅力将城市文化内涵彰显出来,表现出这个城市的个性特征和历史文脉。由此可见,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艺术可映拖城市的时代特征。在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中总会体现时代特征,彰显这座城市特有的拼搏、创新、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例如,就两座“牛”雕塑来说,中国深圳的一头是《开荒牛》,充分表现出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和我??向世界开放的窗口,生动地再现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开放、奋斗、勤勉、自信的精神气质。美国华尔街的另一头是《华尔街铜牛》它立足于世界金融中心纽约证交所门前,只要铜牛在,股市就能永保“牛”市,寓意着力量和勇敢。两头雕塑的牛虽然创意有所不同,但是反映时代积极向上精神寓意特征相同。
(2)公共艺术可传承城市文化传统。通过独特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彰显特有的公共艺术象征,可以使我们感知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例如,当我们看到《五羊群雕》马上就会联想到广州,这是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创作的,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羊城”便是由此而得名,这座雕塑也成为广州的标志性雕塑。
(3)公共艺术可展现城市的光辉历史。优秀的公共艺术品都集中体现了人类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历史故事。例如,比利时首都的标志性雕塑《尿童》,这座雕像位于布鲁塞尔中心广场,其背后流传着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当侵略者想用炸药将城市炸毁紧急时刻,小于连急中生智,用尿液浇灭了导火索,布鲁塞尔因此获得了重生。人民为了纪念和感激它就塑造了这座雕像。它因此成为勇敢、光荣、爱国、胜利的象征,而这座雕像则让世人记住了小于连和布鲁塞尔。
(4)公共艺术可为城市增添了文化气息。城市文化离不开公共艺术作品的烘托,公共艺术以其开放性、娱乐性、审美性为社会公众带来更多美好的享受。公共艺术和城市建筑,道路景观等公共设施的结合,不断地深入到公众生活的各个角落。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城市整体布局,美丽环保的城市绿地为民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新颖别致的城市雕塑,为民众的文化生活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增添城市的文化气息。
【关键词】:地铁;地域特色;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U2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的城市大部分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都有着几千年来逐渐沉淀和形成的历史文化遗产。出于现代交通的需要,目前我国的很多大中城市都在进行地铁建设,在进行地铁建设的时候,如何充分利用视觉元素和艺术语言创造性地展现城市的地域性特色,是当前地铁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
一、地铁建筑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
地铁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地铁建设的一部分,服务地铁小环境,服从于城市大环境,始终以城市为平台,以地铁为对象,研究城市地铁运营空间的特殊性和功能性,解决人在地铁特殊环境中的生理和心理问题,满足和实现地铁特殊环境的功能需要,同时地铁公共艺术通常都带有地域性色彩,反映和展示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色。地铁公共艺术的实施过程是用艺术的手段从事地铁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的行为过程,最大特点就是其永远无法脱离与地铁这一公共空间的伴生关系。在地铁系统中,公共艺术应包括各类标识、标牌、图示或系列标志设计、悬挂与展示等。
为达到对于客流进行说服与引导,实现地铁运输的安全与便捷,准确有效管理的视觉符号以及地铁站台和运行车厢的环境艺术氛围设计、时间或空间的纯艺术品展示、广告艺术设计的与展示等;通过视觉艺术的文化特性,营造人与空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施和装置。其存在形式依赖于地铁空间,满足地铁功能需要,迎合乘客审美需求;同时装饰美化地铁空间,促进地铁功能实现,影响提升乘客审美水平,宣传推广城市形象。
地铁地域性设计将艺术创作与公共场所中的实用要求相互结合,表现在分布于不同地铁公共空间的公共设施中,形成现代设计“视觉的、环境的、产品的”三位一体的造型。作为一种表现的形式“,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地铁公共艺术品及其相关环境因素(地铁公共艺术作品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的建立,注重作品自身的完整性,更注重整个体系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因而地铁公共艺术要求突出地铁空间的地域特征,突显地铁公共艺术的文化主题,提升地铁空间物质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品质,增强公共艺术作品的可解读性。
二、符合地域特色的地铁公共艺术
提及城市公共艺术,有些城市,不管大小,都一律修广场,建草坪,绘壁画,塑雕塑……一些主题含糊,立意相近,风格形式大同小异的城市公共艺术,已经偏离了塑造城市性格与展示城市魅力本来的意义,可谓“千城一面”。城市建设的趋同化消解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城市的历史个性也被无情地掩埋于城市现代化的浪潮中。如此状况,不仅会造成新的形式雷同和资源浪费,而且会对已经崛起的,以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基本生产要素的旅游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作为城市现代化公共交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地铁建筑以其得天独厚的交流性和展示性,成为展示现代城市形象魅力窗口和宣扬城市个性的重要媒介,担负起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独特文化形象,维护城市特殊竞争力的重任。
公共艺术不仅是为公共场所塑造的装饰,更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性质。作为处于协调人工环境与人文生态关系重要位置的一种综合环境与人文的手段,公共艺术与市民的生活、城市的历史与发展、区域的市政性质、环境的视觉结构都有着重要联系,实质上是都市精神生活的显现和物质生活的聚焦。地铁空间的视觉形象应是现代化的、与国际接轨的、具有国际化大都市气度与时代气息的科技空间。换言之,就是城市地铁的公共艺术让乘客感觉到的是历史的传承,是文化在现代环境下的新的发展和延续,是源于历史的地域文化在新时期的新面貌。乘客应看到的是与时代背景相适应的视觉表现,整个空间的整体风格应具时代气息。
三、地铁地域性设计要体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定位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伴随人类发展、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过去在研究,将来还将继续被研究下去。继承是为了发展,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在继承,是在新时期新形势新情况下适应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的继承,是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历史需要的继承。
继承和发展目的是从精神和文化的角度深入分析和提炼精华,结合现代材料现代工艺现代技术适应现代环境现代需求以表现其文化内涵、人文意境和美学特征。地铁作为理想的公众出行方式,也最具典型性,最能窥见城市的文化风貌,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地铁运营的地下空间环境是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应从城市长远发展和历史延续的角度去思考,由城市的历史文脉出发,将城市的地域性、整体性与文化性有机融合于地铁公共空间中,保持城市个性,保证城市独特竞争力。地铁设计应以公共艺术的广泛形式将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地铁空间相结合,把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风貌体现在地铁的运营环境中,使空间装饰化,令装饰主题化,有效地利用地铁这一理想的宣传媒介,提升城市形象,提高空间利用率,同时规范地铁视觉环境。
四、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创新
无论公共艺术设计是出于何种目的,审美需求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设计任务。研究受众的审美心理就会发现,“千城一面”现象不但使地域特色消失,而且也会引起审美疲劳、心理厌倦。没有创新特色的公共艺术设计会引起“似乎在哪见过”的心理感受。不具备文化特征的公共空间只会造成视觉上的盲目和心理上的苍白。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就是特色化的创新,将某种新方式、新方向、新角度以艺术化的方式表现。艺术创新常会带来崭新的思考、崭新的观点和意想不到的结果,使公共艺术设计呈现多元化的局面。“文化性是从内容上表示空间最有效的办法”,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特征,不同的文化属性体现着各异地域特色。将艺术创新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在公共艺术设计中追求服务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创新,通过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创新,或称以展示地域文化特色为手段的艺术创新,实现城市公共艺术的个性,使地铁建筑在实现城市交通设施功能的同时成为宣传展示西安城市形象魅力的名片。
五、结语
现代城市需要创建高品质的生存空间,公共艺术对整座城市而言不仅仅起“点缀”的作用,还应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表现手法,宣传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将城市的地域特色与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以适当的视觉刺激营造地铁闭合环境空间内部装饰和文化景观,在帮助乘客识别站点,区分主干道,确立自身在城市中的方位的同时,宣传文化资源,塑造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周丽霞《论地铁空间设计的人文关怀》[J].《装饰》2007(3):9.
[2]张凤琦《城市化与城市文脉的延续》[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