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辩论入门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农村初中政治教学 学习兴趣 师生互动 社会实际
目前的初中生大多对政治学科缺乏学习兴趣,农村地区更是如此。政治学科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众多领域,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显得抽象、乏味和难学,再加上政治学科都是开卷考试,有些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只给学生讲讲重点,划划范围,然后让学生去记去背,导致学生不了解政治学科的真实内涵,缺乏学习兴趣。那么,农村初中政治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上好入门课
第一堂课对学生来说是入门课,对引导学生理解政治课、喜欢政治课显得非常重要,是学生今后能否学好政治这门学科的关键。教师把第一堂课上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将会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形象,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老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努力上好第一堂政治课。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的刺激下,人往往会迟钝,难以产生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集中注意力。所以,第一堂课中,老师没有必要一定要给学生讲政治课如何重要的大道理,因为每一个学科都这样会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使学生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会逐渐丧失。因此,政治学科的入门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教师的讲授课,又可以引导学生对政治课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还可以采用录音、视频、投影、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每堂政治课都有新鲜感,提高学习兴趣。
二、加强师生互动
政治课内容相对抽象,容易形成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局面。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在的初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摒弃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形式,避免扼杀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因为教学本身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双向互动、达成共识、实现共享的活动。教学的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动态的活动和交流。有效的教育取决于有效的师生互动和交流,它既是教学的核心、教学的条件,又是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因此可以在课堂上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地讨论,给学生搭建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教学“祖国终将实现完整统一”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对其理由进行思考和讨论。学生积极思考,想了该想的问题,扮演了不同角色,自由发表了不同的观点,提高了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心得交流、讲故事、演讲等,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政治课中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提高学习兴趣。
三、改进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多种多样,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方式。比如,辩论赛本来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引入政治课堂就成为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模式。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初中生上网的利弊”这个总论题,运用辩论赛方式,引入正方反方,明确辩论原则,划分辩论阶段,让学生站在正反两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发表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充分暴露问题争论的实质和焦点,从而有利于寻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问题研究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辨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自由选择正反方观点组成正反方,或是先把准备参赛的学生分成两组,用抽签的方式确定正反方,再由双方自己确定四位上场辩手,辩手之间要进行分工,其他未上场的参赛学生组成智囊团,为己方辩手出谋划策。同时教师要指导双方对辩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明确己方辩论要点,并分析对方会从那些方面辩论、反驳,己方如何应对等。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帮助他们做好准备工作。根据自己确定的辩论要点,双方辩手和智囊团成员分头去找资料,并对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加工,使它更精练,更有说服力,在这一双向互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发生思想碰撞,激发求知欲,知识不断更新,兴趣不断提高。
四、联系社会实际
关键词:旅游学概论 课程建设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5-177-02
《旅游学概论》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及高校扩招和教学环境的变化,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旅游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发挥旅游学概论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特点,进行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分别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实践环节以及考核形式等几方面谈几点看法,与各位同行探讨,以期共同提高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1 课程定位
在旅游学概论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学单位或主讲教师将其定位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旅游心理学、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学等学科内容的简单罗列。由于课程定位不准确,旅游学概论的教学必然出现缺乏特点、内容肤浅、泛泛地对旅游各层面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介绍、与后续课程大量重复等问题,影响教学的效果,也影响学生对于该课程学习积极性。旅游学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基础入门课,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变动性的特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定位应侧重于解决学科最基础的议题,诸如研究对象与任务、学科属性、理论体系、分析范式、研究方法、课程性质等基本问题,并同时注重内容的动态更新。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旅游活动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对旅游行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初步学会运用旅游学基本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旅游问题。
2 教学内容的确定
从目前较流行的旅游学概论教材看,其教学内容大体包括三部分:(1)旅游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部分,主要介绍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等基础知识;(2)旅游活动的构成部分,着重介绍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旅游业和旅游资源;(3)旅游活动的影响部分,包括旅游市场、旅游组织等内容。从教学实践来看,基础理论部分内容过于简单,不能全面反映旅游学基础研究的成果。旅游活动构成部分对旅游者、旅游业和旅游资源的介绍又与后续课程大量重复,重点不突出。而旅游活动的影响部分的旅游组织和旅游市场等内容在旅游经济学和旅游市场营销学等课程中又会重复讲述。此外,教材内部各章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泛泛而谈,使整个旅游学概论课程更像是旅游管理专业各门专业课程的大杂烩。
根据旅游学概论课程基础入门课的定位,建议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增加基础理论和方法部分的内容和学时,包括旅游学学科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旅游学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以及旅游学研究中的新成果。对于涉及其它后续专业课程的内容,应重点讲解最基本的理论内容,而不必展开深入讲解。任课教师不仅要对本门课程的内容体系非常熟悉,同时对其它专业课程也要了解,这样在内容选择和讲解的详略上更便于把握。此外,教学内容要注意及时更新,紧跟旅游业发展,教师要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向,快速反馈旅游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和热点问题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和案例补充到教学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目前大多数院校旅游学概论课堂教学模式仍以教师为中心,更多的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一统天下,学生上课只是记记笔记,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差。在教学手段上,大部分教师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有些只是把教案简单地复制在电脑上,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而有些教师又过度依赖多媒体,在课堂上大量播放视频资料,占用教学时间,本末倒置,同样影响教学效果。
3.1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议根据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能力、水平,采取以下几种可行的方法:
(1)学生主讲模式。学生主讲模式主要是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通过课下精心的准备,由学生自己搜集、整理并讲解相关的知识。如课前5分钟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和讲解近期旅游业重大新闻、事件、国内和国际旅游界动态、旅游热点问题等,通过对旅游业发展动态的关注,培养学生的旅游情节和专业思维,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模拟教师,为同学们讲解某一章节或某一专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2)案例教学模式。它是将案例应用于教学,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案例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分析、讨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运用中要注意,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选择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真实性和时效性,即教学案例的选择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要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时间上最好是近期发生的;其次,师生定位准确,各司其职。教师工作的重点主要是选好恰当的案例和问题,督促学生做好讨论前的准备。课堂讨论中,要当好主持人,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氛围,控制讨论的进度与方向,鼓励学生广开思路,积极发言。讨论结束后要做好总结。学生要做的主要有:认真阅读案例资料,深入思考,准备发言提纲。讨论中要积极发言,讨论后认真撰写分析报告。
(3)问题讨论模式。问题讨论模式是在学完相应的基础知识之后,提出一个现实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它不提供大段的案例资料,只就单独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学实践中,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讨论,然后由一名代表阐述本组主要观点,作总结发言,并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提问。通过问题讨论,将问题留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辩论模式。对于一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时,可以采用分组辩论的模式进行讨论。如发展旅游到底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围绕各自论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大胆质疑、辩论,直至将问题分析透彻。
3.2 在教学手段方面,对多媒体技术要适当使用
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声、光、影像等多种技术辅助,展示图片、声音或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如对旅游资源的展示、对旅游案例的介绍等。但教师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板书等教学手段要结合使用。
4 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既要求从业人员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际操作和实施科学管理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入门课程的《旅游学概论》,不仅要重视教授学生掌握旅游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在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要及时安排实践教学活动。一方面带领学生“走出去”,到相关旅游企业进行短时间的学习调研。如在讲解旅游资源时,可选取本地一处著名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调研,使学生更加直观感受旅游资源的特色,开发保护情况等;讲授旅游企业时,可带领学生到旅行社、饭店等企业参观,了解旅游企业经营的特点、业务流程,感受到旅游企业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将专家“请进来”。如在讲旅游组织、旅游市场和旅游影响时,请旅游业界专家或旅游局相关部门的人员到学校为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讲座,通过与专家的交流,让学生了解业界的动态,开拓视野,加深对知识的掌握。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使学生知识的学习从课堂移动到了景区、饭店等旅游企业,既满足了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又使课本知识得到了深化;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深受学生欢迎。
5 考试形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试形式通常是课程结束后通过一张试卷决定学生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利人才的选拨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建议采用灵活的考核形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按照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的比例打分。平时成绩主要结合学生课堂主讲情况、课堂讨论情况、案例分析情况、辩论演讲情况、实践教学表现情况以及出勤情况等设定评分标准。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使学生能够重视平时的学习, 避免了平时不学习,考试突击的现象,同时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此外,期末考试的试题建议增加案例分析等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侧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那种死读书、背死书就能得高分的现象,真正体现考试分数在区分人才层次上的作用。
中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目标。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面对新形势和新变化,要及时创新课程建设,使之不断地发展和不断地完善,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国际视野下旅游学课堂教学的定位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陶卫宁.旅游学概论教材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其合理架构的建立[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S1).
[2] 张欣.旅游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书育人,2011,(7).
[3] 盛蕾.关于《旅游学概论》课程建设的几点看法[J].商场现代化,2011,(2).
[4] 王凯.关于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几点思考[J].科教纵横,2010,(12).
[5] 程丽,马佳.《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7,(36).
[6] 李耀珍.高职《旅游学概论》教学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五份,试讲次数为五次,上课节数为五节。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迎奥运主题班会》观摩课。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迎奥运”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最终,我还是把班会主题敲定为一个十分时尚的主题——迎奥运。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五份,试讲次数为五次,上课节数为五节。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迎奥运主题班会》观摩课。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迎奥运”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最终,我还是把班会主题敲定为一个十分时尚的主题迎奥运。
[关键词]中学外语教学 师生关系建立 建立途径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意志坚强、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增强,学生的心理潜能会得到高效发挥。反之,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则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效果。认为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学习者的个别因素,包括焦虑、态度、动机、个性、自尊与自信等。第二类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课堂交流、跨文化意识等)。外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是师生有目的、积极主动参加的双边活动。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可见,外语教学中,师生关系对教与学的影响也是值得探索的课题之一。
一、“师生关系”的定义
“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皮连生,2002:326)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我们几乎天天上课与学生接触往来,因此,“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是教育和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媒介。
二、良好师生关系在中学外语教学中的地位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认识速度和质量与其认识密度、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老师的关系。当今的外语教学是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它不象历史、地理知识那样靠背诵语言知识就能掌握,也不象数、理、化那样靠透彻的理解、周密的分析。外语课堂教学比起其它学科来,在教学方法上、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在教学设备的运用上都应更加先进。
外语教学过程中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往是学生获得有效输入和内化课内外输入并逐步转化成输出的最理想的途径,外语教学只有通过相互交往活动,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实际运用能力)。因此,为了保证交往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更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途径
1.提高自身的素质,形成个性风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个文件中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了,“5个因素和1个公式”。这5个因素是:(1)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2)学生的来源与素质;(3)教材的质量;(4)教学环境与条件;(5)教师的素质。这5个因素中,前4个是可变因素,而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因素。1个公式是:教学质量=[学生(1分)十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X教师。这个公式中括号内4者相加是10分,而教师的素质分值越大,乘积越大,即教学质量越高。由此可见,外语教师的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对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的问题就是教师的问题。建立一直合格的、新型的中学外语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是提高中学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2.真诚地理解、接纳全体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是其它教育因素所不能代替的。教师可通过了解、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学习的爱好、困难,实现应有的“移情”,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用外语的交往活动,时刻注意学生那段时间中的使用外语能力的进步。师生之间只有在相互理解、接受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才能对教师所教学科采取合作的态度,乐于为他们所喜爱的教师而努力学习。
3.给予学生期望与成功
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而学生在得到愉快的鼓励后,会激起对教师的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与决心。如此良性循环,会产生教师所期望的效果。让学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也是融洽师生关系、改善英语学习环境的途径。
4.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随着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外语教学也就更显得日趋重要。作为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汲取某一方法的优点,筛除其不足之处以创造有效的方法来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不同的学习对象。正如Robinet说的:“优秀的教师总是充分利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最好的教学材料。”①方法一:创设适当的情景,在活动中学习。创造和利用情景组织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营造交际氛围,引发学生参与交际的兴趣,培养他们使用英语的能力。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相联系,模拟真实生活情景,将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力求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活泼。
②方法二:采用开放式或讨论式教学。复述、表演、辩论、演讲、口头作文等训练方法,均使学生通过实践来锻炼实践英语的胆量和英语口语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表现自我。
③方法三: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随着多媒体、影碟机、网络的广泛运用,英语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媒体,根据课文具体内容,制作直观易懂的课件,使课文中角色鲜活起来,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先进的媒体还可以增加课文知识的信息量,加大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提高单位课时的效率,使英语教学实现“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的先进教学模式。
④方法四: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最好辅助形式,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事业,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课外活动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组建课外兴趣小组,办英语小报,出英语墙报,组织课外阅读,开展英语歌曲、话剧表演等竞赛,办英语广播、英语讲座等活动。
另外,教育部新颁发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选修可作了初步的设想,也利于英语教师的借鉴,如语言知识与技能类(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英汉初级笔译、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演讲与辩论);语言应用类(文秘英语、科技英语、信息技术英语、初级旅游英语、初级经贸英语);欣赏类(英语文学欣赏入门、英语影视欣赏入门、英语戏剧与表演入门、英语歌曲欣赏)等。这些活动均能开阔学生视野,清除心理疲劳,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融洽师生情感,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鑫英语教学中师生情感协调与缩小两极分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3(3).
[2]丛光.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的因素及对策[J].山东外语教学,1993(l).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析形辨义,激发文字理解之“意”趣
许多汉字有象形表意功能,无论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它们都有其独特的形之美或意之趣,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文字资源,培养学生对文字理解的兴趣。
如《核舟记》中,学生对“其两膝相比者”中的“比”的理解有难度。教师只要分析“比”的字形是两样东西放在一起,学生就知道“比”可理解为并列、靠近,是会意字,运用了“比”的本意。
再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中对“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炙”的理解。教师只要讲清“炙”的字形为上“肉”下“火”,学生一下就明白是烤肉的意思。若能与形声字“灸”做字形和字义上的比较,教学效果就更好了。
文言文中大部分是会意字和形声字,用本意理解的情况较多,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文字资源,适当展示文字之形,尤其是大篆和小篆字体,进行字义辨析,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文字的兴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意之美。
二、读文悟调,提高情感表达之“韵”趣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诗文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并把语言艺术运用到很高的境界,汉字的音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南宋教育家陆象山说过“涵咏工夫兴味长”。教师善于设计形式多样的诵读,才能使学生读出情趣,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古汉语语感,使他们感悟到文言文的美好意境。
如教授《岳阳楼记》时,教师在学生读准字音之后,就要引导他们注意文言文的韵律美。第二段中的部分韵脚为江、汤、涯、千、观、峡、湘,朗读语句时就要读出“a”的韵味。文中多处运用了叠词:浩浩汤汤、霏霏、郁郁青青、喜洋洋者矣。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做到先快后慢,先重后轻,先连后拖,音韵悠远,在轻重缓急中读出画面的意境。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节奏音韵之抑扬顿挫和语气语调之痛快沉着,体会了文句内在的音韵之美。
再如《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用“……也”表示判断,中间用排比短句论证,最后用因果复句得出结论。朗读时要读出短促连贯、坚定有力的语气。
文言文中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语调,教师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其中的变化,领会原作的基本精神和独特风貌,积累丰富的朗读经验,使原本困难的文言文诵读变得妙趣横生。
三、品言赏文,提升文言感悟之“情”趣
这里的品言赏文,就是说文本解读必须“文言并重”。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语文教学提倡教师“披文人情”,就是要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将文言词句和思想内容的理解巧妙结合,努力挖掘语言感悟之“情”趣。
如在《小石潭记》第四段写潭境的“凄神寒骨”的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学生用使动用法理解了“凄神寒骨”的含义后,就引导学生理解主旨。教师设问:小石潭环境如此洁净幽美,为什么作者却说“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其境过清”呢?学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于是教师先安排学生讨论,然后引导学生看柳宗元写《柳州八记》的背景,使学生逐渐领悟:作者因仕途上的失意而心情悲凉、抑郁,导致他看潭境时产生清幽冷僻、凄神寒骨的感觉,这一层只要结合时代背景不难理解。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何细致描写洁净雅致、充满情趣的幽美潭境?为何补充同游随从?讨论得出:作者的抑郁悲伤该是何等的深沉厚重。同时在积极的思索讨论之中穿插着教师或学生那充满抑郁悲凉感情的朗读,从而成功唤起学生的审美联想,使他们与作者、文本对话,做到文言并重,情趣相生。
再如《咏雪》中有两句名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时,先让学生讨论“拟”、“因”的词义和译注时语序的调整,进而探讨比喻的美妙之处。让学生体会描写的不同角度后,再继续想象谢朗、谢道韫说话时的心理与神态,讨论说话人的内心情感。这样,谢安一家其乐融融赏雪时的欣喜、满足之情就呼之欲出了。这样的“文”“言”结合,引导学生把握文意、体悟生活情趣,感悟过程显得“情”趣横生。
四、辨事析人,发挥思维碰撞之“辩”趣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要选择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论点,创设激烈紧张的辩论氛围,借助学生的求胜心理,去激发辩论之趣,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如教师在上《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时引导学生质疑:元方入门不顾,元方的为人处世是否合情合理?学生进行激烈的正、反辩论,逐渐引出“汉代名士的由来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元方入门不顾的真正原因:元方所敬仰的是“信”与“礼”,而来客失去了名士的风度,所以元方会对无信无礼的来客做出那样的举动来。元方的行为,是良好的“五常”教育的结果,是符合他的年龄特点的,也是真实的记录。这不仅不是无礼,而恰恰是最知信崇礼的表现。学生的辩论发展了存同求异的思维,对人物形象的感悟更深刻了。
再如《爱莲说》一文,教师采用比较式提问,自然界中的牡丹、、莲花各有什么突出的特征?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惯例,爱牡丹、爱、爱莲花的人各自会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对这个问题,不同个性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选择。学生在比较中不仅了解了不同花的特点,体验到丰富的象征意味,更感受到莲花之高洁情操。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课堂呈现浓浓的思辨之趣,个性张扬,情趣盎然。
五、引经据典,增添文本解读之“乐”趣
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要在学生多元解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尊重和还原作者的创作旨意(一元解读)。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时,可能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时,教师要选择相关的背景、故事、名言、逸事等,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之乐。
在学习《论语十则》一课中,教师组织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适当展开对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一“仁”的讨论,并补充“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补充韩非子的法家的思想核心和庄子道家的思想核心,并加以区别。这样的补充,使学生的阅读过程充满“乐”趣。
又如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可由“古仁人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生发开去,借助《宋史·忠义传》对范仲淹的评价“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并借用范仲淹的《四民诗》中“道从仁义广,名由忠孝全”的句子,引领学生走进中国古代正直知识分子崇高的精神世界,并与屈原、杜甫和陆游等高贵灵魂对话。这种引经据典的学习,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接受精神的洗礼,阅读的乐趣就更浓了。
文言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所以文言文课堂要努力挖掘文本“趣味”资源,达到“文”“言”并重、“情”“趣”相生的艺术效果。只有这样,文言文教学才能进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 “三校生” ; 会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06012601
1 “三校生”现状
三校生即来自技校(技工学校)、中专(中等专业学校)或职高{职业高级中学/高级职业中学(简称职业高中)的学生的统称。
近些年,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与之相比,生源却逐年萎缩。因此能够进入高校的三校生,整体生源质量呈逐年降趋势。过去,能够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学习积极的,学习成绩较好的,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现在三校生招录的分数线逐年递减,学生的基础逐年下降。
2 “三校生”会计教学现状
三校生在中专、技校、职高的学习阶段,特别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尤其是在会计入门教学过程中,三校生接受程度快,但是学生对整个会计教育不太适应,否定大学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这样的结果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原因。
2.1 模式变换的不适应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讲究细而精,同样一门课安排课时多,这样大部分内容的掌握都在课堂中进行,学生的自主性大大减弱。而大学教育提倡的是学生主动学习,老师仅仅起个引导作用,也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因此大学教育相比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而言,教学内容比较广泛。通过分析主要原因是三校生的学习方法、受教模式均已根深蒂固,仍然是喜欢填鸭式学习和题海战术,对大学的授课模式尚未接受,自主性较差。
2.2 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不合理
通过对多家高职院校会计相关专业的课程标准分析,普高生和三校生的课程标准是一样的,安排的课时也是一样的。但是普高生过去并未接触过会计内容,入门慢,而三校生通过中职的教育,已经有一定的会计基础。也就是说,目前高职院校授课过程中并未考虑对象的差异化,而是利用的统一标准。这样,三校生会计教育中既给老师备课授课增加了教育负担,又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降低了学习兴趣。更有甚者,学生对整个学校教育都存在敌对情绪。
3 对策
3.1 受挫教育
会计知识体系包含了基础会计(会计入门)、初级会计(中级会计)和高级会计三大类。三校生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都已经接触过这些知识。通过调查,三校生普遍认为基础会计(会计入门)、初级会计(中级会计)课程知识过于简单,进度太慢,学不到新的知识而缺乏学习兴趣,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所以让学生知道自身的不足才能降低学生的自满情绪,才能让三校生对会计教学重拾兴趣。在教学备课中,开场白多采用略有难度的案例,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辩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再解决实际问题。另外,会计教育中存在很多的知识盲点,会计准则并未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教学中,穿插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引导的过程回归会计的基本理论。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浮躁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3.2 技能教育向管理教育转变
在制定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不能忽视他们的个体特点。在整个会计体系中,三校生注重动手能力,在会计实训过程中可以看到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填制到会计报表的填制都得心应手。但是具体财务管理、原料管理、费用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机器设备管理等层面较为薄弱,这就大大局限了三校生的后发能力。在教学中,不仅动手能力要加强,而且要学会动脑,具体的方向是实务技能可以设置的比普高生在课时上略有所缩减,缩减的课时可以增加一些管理方面知识。课程标准小小的改变,教学内容丰富了,这样不仅保证了三校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且为三校生步入管理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拓展教育
在实务中,各个行业的会计核算上是略有区别的。而在会计教学中,更多的是以工业企业为主体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而其他的行业比如商业、农业、服务业涉及比较少。传统会计教学中,老师基本上就是结合经济业务分析,写出会计分录,通过反复练习加听写,让学生掌握会计知识。这样,学生也许会很好地掌握工业企业的会计核算。但是从事到工业行业以外的企业,学生就有点畏首畏尾、拙荆见肘了。拓展教育要改变教学的传统观念,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而是转变到“学生需要什么老师讲什么”的观念上来, 以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传统观念的转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去探索,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具体到会计教育中,设置专题教育,内容主要是解读新准则,让学生通过对经济业务的分析,深入认识到为什么。这样可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理 兴趣 生活
不止一个学生向我抱怨:地理太不好学了,地图太多,眼花缭乱的地点,纷杂的气候现象等,甚至还有计算等,太难了。真的是这样吗,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育,到底该怎样才能征服孩子的心呢?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下面,我将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利用生活事例启迪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列举学生司空见惯的地理现象,以丰富学生的感知,从这些现象中,挖掘蕴含的地理知识。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还能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并不神秘。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处处有地理思想。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离不开平常在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地理知识。利用生活现象提炼地理知识,引入新的教学课程,才能随心所欲,随口而出。
二、讲授生活地理,让学生体验地理的魅力
1.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如: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自然环境烙印,教师可结合教材,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我国南方房顶是陡斜的?为什么夏天喜欢穿白色衣服?为什么冬天农民用熏烟方法来保护农作物?为什么本地正午日影总朝北?……,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现象,引起他们的探究心理,他们会体验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地理建立一种需求感。让学生将所学原理扩展,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有许多问题与地理有关,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是地理学习的终结目标。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用途,使学生能自觉地在生活中应用地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然要用到许多地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建筑中房屋、街道的朝向;太阳能热水器的安放角度和朝向。如何根据交通图选择出行的路线和交通工具,如何根据旅游景区图选择游览路线,如何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和生活等。如何利用文化扩散规律,选择适当商品推销方式。近阶段房地产很热,假若你是购房者你会选择怎么样的房子等。
三、在地理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思索、求真
教师要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通过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用地理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意识。利用地理课外活动,参观气象站,进行天气预测、物候观测;组织学生看星空,找星座,观月相等。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大胆求真求新,主动探索科学知识。从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中看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形成主动参与决策意识。其活动的过程,可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关心爱护环境、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乡土地理的调查,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看到家家乡美丽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经济的变化就能使学生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可见,通过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不仅能丰富见闻,扩大视野,培养了学生生活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创新精神,让学生去欣赏体会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和美育价值,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培养学生自觉去保护和美化生活环境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样不仅能发展了智育,而且能发展了德育、美育、体育。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兴趣
下面笔者结合初中物理的入门教学的感悟,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体会.
一、有效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在传统理念中,阅读只适用于文、史、政、地、生之类的语言类学科,好像与数、理、化等课程联系得不是太紧.其实不然,阅读对于初中物理的学习非常必要.它是保持学生浓厚学趣、培养学习能力的基本前提和关键.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材,体现在形式编排方面,新颖丰富、图文并茂,整体显现一幅生动活泼的样子;在课题引入和内容安排上,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八年级第一学期的逐步入门阶段,执教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教材阅读的引导和培养,努力把阅读发展成为物理学习的兴奋点和常规习性.在教学中,学生对于那些现代气息较浓和形象生动的教材插图表现出较强的关注与兴致,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把它作为培养教材阅读兴趣的支撑点.
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辅导的时候,我经常会引而不发地提出一些话题,让学生回答这幅图说明了什么,说说那幅图表现教材中的哪一部分内容.如此这般作为,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印象,又推动了学生对教材阅读的关注与理解.
有些时候,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需要,执教者有必要对阅读材料内容适当作出一些艺术性地加温或渲染,还可以通过开展阅读内容的辩论比赛等活动形式,来有效保持学生的教材阅读兴趣与热情,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与素养.
二、有效发挥实验优势,加大学生的操作分量和深度
物理学科素有“实验课程”之称,这对于活泼好动的初中学生来说,就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课程魅力.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种优势特点,努力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来激发学习兴趣,深化课程情感,引导和启发学生在手脑并用之中有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把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具体化,通过动手实验,或验证一些物理现象,或摸索一些规律性知识;等等.
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的随堂实验、分组实验以及课外小实险,类型丰富且数量也很多,这些都是我们开展实验教学的良好用场.在教材“引言”中的演示实验过程中,杯子固定在桌面上,当教师用木尺来轻轻敲打硬塑料片的时候,学生显得比较紧张,尤其是坐在前排的学生自然会担心鸡蛋掉在桌面上被摔坏,当实验结果是“鸡蛋突然落到杯子里”的时候,学生不由得一阵欢呼起来.“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能够永久吸引学生,还是让他们在亲手实验中有效增强实践感知.
例如,在做“振动”实验时,引导学生先用一般的橡皮筋来做,结果发现既看不出振动的快慢,又听不出音调的高低.然后再改用钢性直尺来做,即把尺的一端固定起来,稍微发力拨动它的另一端,就会发现钢尺的振动快慢十分明显,而且音调的高低也十分清晰.如此,学生对振动的认识和体会更加深刻.
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可供实验的内容和深度也就随之增加,学生就会在不断实验中相应增强物理学习的思维和技能.
三、有效发挥资源优势,增强学生的学用实践和感悟
初中生正常处于12~15岁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丰富,他们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和感知,各种思维逐步得到开启并慢慢走向成熟起来,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萌动着强烈的好奇心理.比如,风霜雨露、电闪雷鸣、日出日落、潮起潮落、月圆月缺、雨后彩虹等奇妙的自然现象,对他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但在物理学习之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旦接触了物理,他们就会兴奋地发觉“生活物理”的博大精深,由此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进他们更好地学用结合.
我见习所在的学校是的一所乡村学校。见习的基本内容包括三部分: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五份,试讲次数为五次,上课节数为五节。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观摩课。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最终,我还是把班会主题敲定为一个十分时尚的主题迎奥运。为了办好这个班会,我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结果,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班会的节目花样繁多,唱歌、跳舞等应有尽有,而且还组织一次辩论会。论题为:体育是否可以创造友谊。辩论中双方各执异词,辩论深刻到位。另外,为了普及奥运知识,我还在班会上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奥运知识有奖抢答活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浓烈、热情也很高涨。最后一曲笛子独奏歌唱祖国将班会推向了。当然,在开展班会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曾经问过班上的同学一个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尽管我一再“放水”,可是人有为数不少的人回答:“当然是一斤铁重了!”
最近,我还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这样的句子:“除夕之夜,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除夕之夜,天空中又怎么可能出现一轮金黄色的圆月呢?严重失真,近乎荒谬。其实,这仅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好,问题似乎就变得复杂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了:不懂得这些常识的学生,又怎能拥有完整的人生?这样的教育能被称作素质教育吗?
此外在一些观摩课上,还常常呈现表演的风气。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其余同学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同学回答了另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这就是明显的弄虚作假,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针对以上问题,我也想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教师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弄虚作假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为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从教师在学生、家长的心目中的形象以及从教师的高尚责任来看教师都不应该弄虚作假。而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富于魅力。
2、针对学生所犯的常识性的错误。教师应该科学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综合的发展。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五份,试讲次数为五次,上课节数为五节。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xxx主题班会》观摩课。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
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xxx”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
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最终,我还是把班会主题敲定为一个十分时尚的主题——xxx。
为了办好这个班会,我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结果,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班会的节目花样繁多,唱歌、跳舞等应有尽有,而且还组织一次辩论会。
论题为:体育是否可以创造友谊。辩论中双方各执异词,辩论深刻到位。另外,为了普及奥运知识,我还在班会上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奥运知识有奖抢答活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浓烈、热情也很高涨。
最后一曲笛子独奏——歌唱祖国将班会推向了。
当然,在开展班会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曾经问过班上的同学一个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尽管我一再“放水”,可是人有为数不少的人回答:“当然是一斤铁重了!”
最近,我还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这样的句子:“除夕之夜,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除夕之夜,天空中又怎么可能出现一轮金黄色的圆月呢?严重失真,近乎荒谬。其实,这仅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好,问题似乎就变得复杂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了:不懂得这些常识的学生,又怎能拥有完整的人生?这样的教育能被称作素质教育吗?
此外在一些观摩课上,还常常呈现表演的风气。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其余同学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同学回答了另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这就是明显的弄虚作假,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针对以上问题,我也想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教师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弄虚作假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为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从教师在学生、家长的心目中的形象以及从教师的高尚责任来看教师都不应该弄虚作假。而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富于魅力。
2、针对学生所犯的常识性的错误。教师应该科学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综合的发展。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五份,试讲次数为五次,上课节数为五节。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迎主题班会》观摩课。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实习报告我在班上开展了“迎”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实习报告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最终,我还是把班会主题敲定为一个十分时尚的主题迎。为了办好这个班会,我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结果,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班会的节目花样繁多,唱歌、跳舞等应有尽有,而且还组织一次辩论会。论题为:体育是否可以创造友谊。辩论中双方各执异词,辩论深刻到位。另外,为了普及知识,我还在班会上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知识有奖抢答活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浓烈、热情也很高涨。最后一曲笛子独奏歌唱祖国将班会推向了。当然,在开展班会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曾经问过班上的同学一个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尽管我一再“放水”,可是人有为数不少的人回答:“当然是一斤铁重了!”
最近,我还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这样的句子:“除夕之夜,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除夕之夜,天空中又怎么可能出现一轮金黄色的圆月呢?严重失真,近乎荒谬。其实,这仅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好,问题似乎就变得复杂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了:不懂得这些常识的学生,又怎能拥有完整的人生?这样的教育能被称作素质教育吗?
此外在一些观摩课上,还常常呈现表演的风气。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其余同学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同学回答了另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这就是明显的弄虚作假,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针对以上问题,我也想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教师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弄虚作假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为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从教师在学生、家长的心目中的形象以及从教师的高尚责任来看教师都不应该弄虚作假。而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富于魅力。2、针对学生所犯的常识性的错误。教师应该科学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综合的发展。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五份,试讲次数为五次,上课节数为五节。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迎奥运主题班会》观摩课。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找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迎奥运”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最终,我还是把班会主题敲定为一个十分时尚的主题——迎奥运。
为了办好这个班会,我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结果,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班会的节目花样繁多,唱歌、跳舞等应有尽有,而且还组织一次辩论会。论题为:体育是否可以创造友谊。辩论中双方各执异词,辩论深刻到位。另外,为了普及奥运知识,我还在班会上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奥运知识有奖抢答活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浓烈、热情也很高涨。最后一曲笛子独奏——歌唱祖国将班会推向了。
当然,在开展班会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曾经问过班上的同学一个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尽管我一再“放水”,可是人有为数不少的人回答:“当然是一斤铁重了!”
最近,我还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这样的句子:“除夕之夜,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除夕之夜,天空中又怎么可能出现一轮金黄色的圆月呢?严重失真,近乎荒谬。其实,这仅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好,问题似乎就变得复杂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了:不懂得这些常识的学生,又怎能拥有完整的人生?这样的教育能被称作素质教育吗?
此外在一些观摩课上,还常常呈现表演的风气。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其余同学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同学回答了另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这就是明显的弄虚作假,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针对以上问题,我也想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 教师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弄虚作假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为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从教师在学生、家长的心目中的形象以及从教师的高尚责任来看教师都不应该弄虚作假。而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富于魅力。
2、 针对学生所犯的常识性的错误。教师应该科学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综合的发展。
3、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很有必要把教育的着眼点放低一些。让他们发现爱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五份,试讲次数为五次,上课节数为五节。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迎奥运主题班会》观摩课。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迎奥运”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最终,我还是把班会主题敲定为一个十分时尚的主题——迎奥运。
为了办好这个班会,我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结果,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班会的节目花样繁多,唱歌、跳舞等应有尽有,而且还组织一次辩论会。论题为:体育是否可以创造友谊。辩论中双方各执异词,辩论深刻到位。另外,为了普及奥运知识,我还在班会上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奥运知识有奖抢答活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浓烈、热情也很高涨。最后一曲笛子独奏——歌唱祖国将班会推向了。
当然,在开展班会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曾经问过班上的同学一个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尽管我一再“放水”,可是人有为数不少的人回答:“当然是一斤铁重了!”
最近,我还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这样的句子:“除夕之夜,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除夕之夜,天空中又怎么可能出现一轮金黄色的圆月呢?严重失真,近乎荒谬。其实,这仅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好,问题似乎就变得复杂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了:不懂得这些常识的学生,又怎能拥有完整的人生?这样的教育能被称作素质教育吗?
此外在一些观摩课上,还常常呈现表演的风气。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其余同学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同学回答了另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这就是明显的弄虚作假,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针对以上问题,我也想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教师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弄虚作假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为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从教师在学生、家长的心目中的形象以及从教师的高尚责任来看教师都不应该弄虚作假。而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富于魅力。2、针对学生所犯的常识性的错误。教师应该科学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综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