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严格招标控制源头
就我镇今年正在实施的1.5万亩农业综合开发主体及追加工程为例,两项工程总投资额达3750万元,中标单位均为外地公司,资质均符合招标要求。但项目的实际中标人确是借用资质的本地个体“包工头”,持被借用资质单位的法人授权委托书,全程参与工程建设。虽然符合招标手续,但实际却他们却不具备承接工程的资质,为支付高额的借资质费用,对分包班组层层压价,小班组必须通过偷工减料才能确保盈利。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五大员”不到位,业主单位除轻微的予以处罚,无其他抓手可管理中标单位。建议区招投标主管部门加强源头控制,明确对投标人注册地或以往业绩实施地点进行限制,尽量限制非南通企业进入本地市场。同时,还应加强打击力度。发现借用资质的,依据有关规定,首先出借资质证书允许他人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的,处以罚款并一律取消其在通州的投标人资格。
二、加强培训充实队伍
乡镇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业主单位,在工程的推进及质量管理上不能完全依赖监理单位。这就需要组建一支专业的队伍来参与工程管理,但目前基层最缺乏的就是其相关的年轻技术人员。所以要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一是从水利站、机关、村居等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业队伍,参与工程建设,技术骨干做好工作经验的“传帮带”,鼓励年轻同志在一线历练,掌握专业知识,提高整体素质,以适应岗位需要,为专业人员的更新换代充实好后备力量。二是组织部门每年在招聘公务员时对于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适当向项目乡镇倾斜,同时镇组织部门严格按照专业分配到项目建设岗位,通过实践锻炼,结合理论知识,培养能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专业人才。三是适当考虑返聘原岗位技术骨干,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工作职责,奖罚分明,为基层设施建设发挥余热。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必要性;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5: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435-02
一、什么是高标准基本农田
所谓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就是在我国当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适合于农村集中连片和生态良好,高丰收,设施配套、抗灾能力强,与当地经营方式相配套的基本农田。开展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必须要以国家的政策为导向,以规划作为积极的引导,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进行个别化整治。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生态环境与农业的数量和质量并重,并积极发挥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合实际,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容主要有灌溉与排水、农田防护土地平整、田问道路与生态环境保持等5项工程。具体组织形式是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企业竞争介入、相关部门配合,然后通过农民积极参与,老落实共同的责任。同时在“十二五”时期,国家又提出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任务,这个任务非常艰巨,面临在大家面前的挑战也十分严峻,所以,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正好有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大地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祖祖辈辈得以安居乐业的家园。她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财富和精神文明财富,也提供了无限的资源。现代农业要发展,首先就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继续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切实做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又不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面对粮食短缺,我们应该着眼于实际,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然后来建设我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耕地作为粮食补充的重要途径,其肩负的作用是不可轻视。可以说,基本农田的建设计几乎是耕地中的精华,也是保证我国粮食供应的安全底线,它承担着我国全部的粮食生产任务。但是,当前,由于我国可耕地的面积本来就十分有限,再加上,一些土地利用形态破碎、零乱,使得我们可作为耕地的土地利用效率低规划中也提出,建设有利于项目区农民耕作技术及农业科技水平提高,该规划设计项目区通过实施河道治理、排灌工程、土地平整、兴建机耕道及生产便道工程,可使当地群众受益,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后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这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当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管理现状
新时期,我国积极推进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它基本实现了由田、路、水、林等综合整治,几乎有2亿多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成,其中粮食平均亩产提高10%-20%,生产成本也相对普遍降低10%-15%。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目前正在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企业或者个体,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算重建轻管。基本农田建成后,很少认真研究过如何进行科学化管理,出现的直接问题便是不到两年左右,水渠出现裂缝,当然更没有人来进行维修;还有极少数农村,把高压线上的线就偷走了,水泵也不敢放在井里。可以看出当地有些人的素质极低,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如果在后期不进行管理,群众根本得不到实惠。要想使项目成为“民心工程”,唯一的途径便是加大农田建设项目,做好后期的项目实施管理工作。
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对策
1 提高管理的思想认识
据有关数据显示,要经过1.2万年到4万年时间才能形成良好的土质,但是如果想随意破坏还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所以,对于每个农民朋友而言,提高加强项目实施管理思想认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国家制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指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必须要进行科学管理,不然,花费的大量金钱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灰烬。加强绩效评价制度,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项目实施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加强和提高项目实施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因为只有在懂得管理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做好科学、规范的管理,也才能在项目实施管理工作中运用农业新技术设备,新服务手段,来实现农业的稳产高收。而且,国家政府部门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也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性文件,特别在今年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宣传主题,其目的就是增强全社会的国家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民众对土地的节约,促进科学发展,在建设已有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项目实施管理中,要提高项目实施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让化过的钱不要白化,切实把管理做彻底做下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2 加强法律监督,推动节约集约用地
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以法律约束是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问题的当务之事。尤其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城乡二元化趋势的明显加剧,大片优质的耕地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所代替。面对这个现实问题,只有加强法律监督的力度,才能有效推动节约集约用地。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建立耕地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基本农田四级管护网络,完善土地管理综合监管平台,形成查办、监督等一体的法律体系。突出动态巡查,强化执法监察,严肃政纪法纲,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耕地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不断提高土地基本国策的意识,切实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确保“建成一块、保护一块”,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在改善耕地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科学安排建设预留区,强化土地调控管理和用途管制,严防宽打窄用、多圈少用、违规冒用等问题发生。积极引导新上项目和规模较小项目首先使用存量土地、闲置土地以及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突出保障工业经济、城市建设、民生事业等重大项目用地,不断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3 搭建基本农田项目建设的新平台
面对用地需求逐步增加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现实压力,积极探求与时俱进的基本农田建设的项目实施管理措施,搭建实现基本农田建设的项目实施管理保护工作平台,项目承担单位在基本农田的地块处,设立公示牌、村保护标志牌、田块标志牌等,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项目公告,利用各种媒体开展项目实施宣传工作,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并在沿主要道路两边的基本农田地块埋设基本农田区界址桩,以此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总量的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4 加强基础建设的管理,提升队伍素质
科学的管理,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国家制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中强调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队伍的素质问题。因此,当地政府,应该把提高农民或者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的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放在核心位置,投入大量的资金,对他们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或者组织他们到别的基本农田去参观交流,学习经验,把有效的、科学的项目实施管理的经验和方法,学到手,可以回到家乡,再为其他农户做经验交流、和短期培训。只要管理者的素质提高了,意识增强了,实现科学现代化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摘 要:“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建设4亿亩高标准农田,大力建设农业现代化国家。为此,笔者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以具体的案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关键词:高标准农田 建设 分析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45-01高标准基本农田即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人地矛盾十分突出。2001年以来,全国统筹推进田、水、路、林等综合整治,建成了2亿多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整治后的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2个等级,平均亩产提高10%~20%,生产成本普遍降低10%~15%。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于建设农业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辽阳县建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为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进行分析。1 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及成效(1)基本情况。辽阳县于1995年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2009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县。2009年至201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共投资917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7万亩。(2)主要做法。一是科学规划,规模开发。选取资源潜力大、有一定生产基础、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块作为项目区;从现场勘测入手,对水、田、林、路、桥、涵、闸、站等工程建设内容进行反复论证,发挥工程的最大效益;根据区域农业发展的需要,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科学谋划项目和工程布局。二是严格规范,公开招标。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及“择优、诚实、信用”的原则,抓好土地建工程招投标,选出一流的施工单位承建项目。三是科学组织,保证进度。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了项目工程指挥部,确保项目建设做到“三个到位”和“四个确保”,即组织到位、宣传到位、谋划到位;确保项目如期完成任务、确保项目实施期间不出现问题、确保群众真正受益、确保做成一流的项目工程。四是完善制度,形成合力。按照全面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项目工程在规划设计、建设阶段就明确管护主体,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引导项目区群众管好、用好工程。同时,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的思路,搞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加强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高标准农田的工作合力。(3)取得的成效。一是完善了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渠道的杂草没了,田间运输修了作业路,又有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从根本上解决了项目区灌溉和洪涝问题。二是从经济效益上看,增加了农民收入。以该县2009年小北河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例:高标准农田1万亩已经建成,通过示范项目开发,水稻每亩增产50 kg(开发前亩产600 kg、开发后650 kg),以2.8元/kg计,1万亩增加收入140万元;每亩节电30元(开发前每亩电费120元,开发后每亩90元),1万亩共节省电费30万元;同时,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扶植农户购买农机,项目区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每年可以节约资金70万。以上三项共增加农民纯收入240万元。2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1)存在的问题。一是费用上涨。人工费上涨,2009年至2012年,3年内两项定额费用均未上涨,实际费用却分别上涨80.07元和144.98元。机车费用上涨,以挖掘机为例:2009为每小时200元,2012年上涨到260元,涨幅为30%。材料费上涨,钢材上涨18%。水泥上涨52%。燃油2009年每吨7700元。2012年每吨9800元,上涨28%。综合费用上涨40%以上。二是投资标准低。高标准农田财政补助标准为每亩1200元。比2009年中低产田改造多投入500元。但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增多,建设标准提高,扣除人工材料上涨因素的影响,实际投入与2009年改造中低产田基本持平。所有的农业开发项目设计,均是根据资金来安排工程。去掉管理费、科技费、管护费、监理费、招标费以及改良土壤、农机作业补贴等费用,真正用于工程建设资金约占财政资金的83%左右。而且设计费没有列支。加之,项目区现有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因此,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资金则非常有限。三是农民投入意识淡薄。农业开发资金的农民自筹部分不到位,导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设计缩水,影响建设标准。四是重建轻管,建管失调。竣工工程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破损的开发工程陷入了小病不治,大病治不起的恶性循环状态,农业综合开发的长基效应得不到发挥。(2)改进建议。一是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建设标准。据测算,按目前现有的农田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的投入标准是:旱田应为每亩1300~1400元,水田应为每亩1600~1800元。二是合理确定开发规模。项目规模的确定应实事求是,有多少面积便一次性治理到位,以保证一个排灌体系的完整。三是浮动投入标准。由于现有田间基础设施差异性较大,需要建设的内容也相差甚远。因此需要在不打破一个地区每亩投入标准的前提下,对项目建设的投入进行适当浮动,按照建设内容来确定资金补助标准。四是提高管护费提取比例。建议上级开发部门加大管护资金的提取比例。同时,积极引导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加大对工程管护的投入力度。五是压缩农民自筹,才能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程预算更切合实际。六是强化对项目区领导干部的考核。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以提高领导干部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近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明确到2020年,完成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相信通过全社会上下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改进不足之处,创新建设方式方法,这一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
关键词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做法;成效;问题;建议;宁夏彭阳
中图分类号 S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57-02
彭阳县自2002年就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并被自治区作为宁夏南部山区的典型区域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投入,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民收入得到有效增加。特别是2009年以来,把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农业综合开发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梁峁沟坡台综合治理,农林牧副全面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区域产业培育、小流域生态治理协调推进,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取得了生态显著改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初步成就。
1 主要做法
1.1 创新思路,提高认识
彭阳县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中低产田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将农业、水利、林业、科技等进行综合运用,以促进地方优势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走小流域生态农业综合治理之路,创立了山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新模式[1]。
1.2 科学谋划,合理布局
县委、政府提出了“围绕一个中心,实施两大战略,加快三个进程,推进四个转化”的总体工作思路,对全县各个流域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踏勘、调研论证、规划设计,编制完成了《彭阳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十二五”规划》。并积极探索以发展小流域生态农业综合治理为主,配套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争取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逐步拓宽农业综合开发在南部山区新的发展空间,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成为加快推进彭阳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1.3 多措并举,统筹推进
通过坡改梯,使人均基本农田拥有面积达1 333 m2以上,采取开挖水平沟整地造林、截流蓄水,打机井、找水源、旱改水等方式建设节水示范田,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2-4]。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载体,统筹规划各流域单元,以村为单位整体推进,农林水牧项目捆绑,按规划要求实施的工程,收到了“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
1.4 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对于重点工程的组织实施,一律实行行政干部包进度、包规模,技术干部包技术、包效益的办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农业示范项目,采取打攻坚战的方式,集中劳力,集中时间,集中会战,集中流域综合治理,整村推进,落实到位,探索大规模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
2 取得的成效
3年来,彭阳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 835万元。农业综合项目的开发实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业得到加快发展,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2.1 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营造优质经果林133.33 hm2、水土保持林416 hm2、高接换头嫁接改造666.67 hm2、农田道路防护林20 hm2,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2.4%,基本上达到荒地林草全覆盖,初步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和“山绿、水清、地平”的目标,既涵养了水源,增加了灌溉蓄水,增强了农业抗灾减灾能力[5]。
2.2 改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近3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坡改梯田200 hm2,拓宽铺砂田间耕作道路60 km,配置小高抽20处、建成容量不等的各类蓄水池12个,水保塘坝2座,新打及维修配套机井37眼,铺设输水管道123 km,建日光温室及水泥拱架棚1 600栋。项目区基本实现了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耕的田园化格局,旱、涝、渍等障碍因素基本得到排除。
2.3 促进生态产业链形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通过3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培植了一批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如红茹河流域的辣椒种植、肉牛养殖,长城塬的菌草生产,草庙的红梅杏,北部山区的苜蓿草收储加工、林地放养生态鸡,彭阳果脯加工等优势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以粮食生产为基础,林果、草畜、劳务为主体,特色种植、多种经营并举的格局,发展后劲持续增强[6]。
2.4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过程中,除了加大投入硬件设施外,还重视软件设施的建设,积极引进推广各类农业科技成果,加强对农技人员和农民的培训。项目区共举办各种培训班30期3 000人次,实现了10户农民就有1名农民技术员。红河乡上王设施农业示范区是彭阳县确立的设施农业技术创新示范园区之一,占地面积166.67 hm2,重点推广水泥拱架和钢竹混合结构2种棚型,共建成日光温室50栋6.67hm2、移动塑料大棚2 758栋160 hm2,加之引进蔬菜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据测算,仅设施蔬菜一项可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近700元。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彭阳县小流域生态农业综合治理兼顾了山区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优化了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功能,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3.1 农业基础环境差,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立项原则有一定差距
彭阳县地处宁夏东南边缘六盘山东麓,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残塬区,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区域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建议山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区域划分上也应以小流域为单元,考虑到山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约1 333 m2的实际情况,建设规模应在连片333.33 hm2左右,格田面积控制在2 000 m2以内。
3.2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生态与农业并重,治理措施多样化,高标准农田涵盖不足
在小范围集中成片的农田中,实行水利、农业和科技措施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而在宜林荒山、荒沟上沿等高线统一放样,进行工程整地造林,防风保土,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因此建议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也纳入高标准农田的范畴,以满足山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求。
3.3 投资标准偏低
一是自筹资金难以到位,导致实际投资标准低于计划投资标准。二是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相应下降了建设标准。三是山区农田建设成本偏高。由于山区大多都是人多地少,人均吃饭田仅为1 333 m2左右,因此,在农田规划设计时,一般按照1 000~2 000 m2一块进行设计,相应的灌排渠系设置也较为紧密,从而增加了大量渠系衬砌的工程量与田间平整土方工程量,大大影响了实际的投资标准。
3.4 资金整合程度差,项目开发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按照“渠道不变,资金配合,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整合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因政出多门而产生的扯皮现象将很难避免。建议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部项目资金由一个职能部门来投放,有利于项目的组织实施,有利于建设标准的提高。
4 参考文献
[1] 舒琳.都市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研究与应用[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2] 杨磊,郧文聚.加快良田建设 促进农业转型―对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土地,2013(9):57-58.
[3] 杨邦杰,杨磊,郧文聚.加快良田建设,夯实农业转型基础―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发展,2013(4):7-11,2.
[4] 王利香,刘峻岭,刘丽丽,等.天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相关问题思考[J].中国房地产,2013(20):54-57.
关键词:高标准粮田;建设;丹阳市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3-0139-02
依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2020年全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5 725亿kg,按照保持国内粮食自给率95%测算,国内粮食产量应达到5 450亿kg,比现有粮食生产能力增加近450亿kg。考虑到影响粮食生产和有效供给生产及有效供给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本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供给、留有余地的原则,未来12年间需要新增500亿kg生产能力,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明确了新增500亿kg粮食需要通过高标准粮田建设等途径来实现。而项目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基础地力,改善耕地质量,增强防灾抗灾能力,保证粮食生产的稳步提高。规定资金投入的主要建设内容是“农田灌排、田间道路、土地平整理、农田林网和地力建设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丹阳市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地力建设。
1 项目实施情况
1.1 项目概况 丹阳市从2007年开始实施高标准粮田项目,分别实施了2007年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丹阳市标准粮田建设项目、2008年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丹阳市标准粮田追加项目、2011―2014年新增500亿kg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累计建设规模8 733hm2,建设总投资6 681万元。
1.2 建设地点 2007年项目建设地点为延陵镇延陵村、赵巷村和宝林村,珥陵镇护国村、中仙村、丈山村、新庄村和大施村,练湖管委会三分场、九分场和十分场;2008年为珥陵镇丈山村、大施村,延陵镇柳茹村、赵巷村、宝林村;2011年为珥陵镇护国村、珥城村、中仙村,云阳镇花园村、汉皇村;2012年为珥陵镇积庆村、扶城村,司徒镇培棠村、丁庄村、杏村村;2013年为云阳镇双合村、永福村、大钱村;2014年为访仙镇仁里村、陵口镇留墅村、延陵镇麦溪村。
1.3 建设规模 项目实施以来,丹阳市高标准粮田建设累计实施规模8 733hm2,涉及珥陵、延陵、陵口镇、司徒、云阳、访仙、练湖管委会等7个镇、街道,26个行政村。
1.4 建设投资 项目实施以来,丹阳市高标准粮田建设累计投资6 681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 155万元,地方投资1 526万元,中央投资占比77.16%,具体见表1。
1.5 建设内容 项目实施以来,按照实施方案批复,项目实际建设内容为:各类防渗渠244.569km、块石挡墙0.723km、泵站16座、田间道路51.842km(其中砼路32.203km、砂石路19.639km)、方涵4座、农桥1座、田间机行渠桥969座、各类渠系配套建筑物3 503座、渡槽5座,具体见表2。
2 实施效果
通过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原有的农田基础设施,方便了农民出行和农机作业,提高了灌溉能力,增加了粮食产量。根据项目区农水站和农户调查数据表明:渠道水利用系数由原来35%提高到65%左右,水稻每次灌溉时间减少1~2h、灌溉成本节约45~120元/hm2;水稻产量提高750~1 200kg/hm2、小麦产量提高450~600kg/hm2。
按照项目实施规模8 733hm2,灌溉成本节约75元/hm2计算,项目区每年灌溉可节约成本65万元;按照水稻产量提高975kg/hm2、小麦产量提高525kg/hm2,水稻单价3元/kg、小麦单价2.4元/kg计算,每年项目区农户增加收入3 654.9万元,节本增收3 719.9万元。
3 问题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