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海洋经济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历来我国非常重视海洋科学研究,通过提高渔业捕捞和海水养殖技术,增加渔业产量;通过渔业资源保护和海洋环境监测维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通过建造装备先进的海洋科学考察船,多次赴南极和北极考察,实施环球大洋科学考察,我国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水平逐年提升。目前,我国把海洋高新技术定义为:海洋监测和探测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态模拟系统技术、海洋深潜技术、大洋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海水淡化和利用技术、海水化学资源提取技术、海洋能源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洋空间利用和海洋工程技术十一方面[2]。经过对国家海洋经济高新技术领域发展情况的研究和总结得出:目前,我国海上海洋深潜技术、海洋油气田开发技术、海水淡化和利用技术等均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表1列出了我国在海洋科学技术领域已取得的成就和将来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3]。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截止2011年,全国共有各类高职院校1228所,其中涉海类院校仅为沿海省市的交通、海事、海运、水产类院校,其他院校举办的涉海类专业寥寥无几。另外,通过对教育部2004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每年核定公布的目录外专业情况研究:我国约有54个涉海专业,占目录内专业总数532个和2011年目录外专业总数452个的5%[4-5]。
2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在我国今年批复的山东、浙江、广东三个沿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实验区)的规划中和自1990年起先后设立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及最近批复的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规划和建设方案中,海洋经济已作为核心发展的要素被不断重视和提升[6-8]。在三个产业中,除第三产业涉及的海洋经济内容我国有比较好的基础外,其他许多产业都是海洋新兴产业,均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而通过对教育部高职高专目录内和目录外专业的研究,目前已开设的涉海专业主要涉及的产业和内容。根据上述研究可知,在海洋经济的第一、二、三产业中,目前各高职院校在第一、二产业几乎没有开设涉海类专业,而第三产业中已开设了交通运输大类,其中有水上运输类、港口运输类25个专业;还开设了旅游大类,其中有旅游管理类、餐饮管理与服务类15个专业,但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涉海专业;在其他设置的专业大类中也有少数涉海或与海洋经济相关的专业,如涉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港口水利、国际贸易等大类的相关专业,但涉及海洋高端产业的专业设置基本上为空白。由此可见,我国高等职业涉海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严重滞后,涉海类专业数量少,覆盖面窄,除第三产业专业设置和建设相对较齐外,针对第一、第二产业涉海专业几乎没有,涉及海洋高端产业的专业设置,如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生态和远洋渔业基本上为空白。
3高职院校在海洋经济时代的战略思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我国明确了“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9]。同时,我国各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的规划也明确了相关需要发展的海洋新兴产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更需要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在海洋经济时代如何培养满足区域和地方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各院校需要认真思考的战略问题。通过上述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方向的研究和高职院校现有专业设置和建设情况研究,对如何加强涉海专业建设,需要各院校在下列产业发展中予以认真思考,以加快海洋经济人才的培养,满足海洋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第一产业:现代远洋渔业、现代水产养殖业和渔业增殖业。随着我国沿海海洋资源的日益匮乏和沿海海洋环境的恶化,中日渔业协议、中韩渔业协议的进一步实施,我国沿海和近海渔业作业环境日益减少,国家已开始实施了远洋渔业的发展战略。但由于沿海传统渔业人口的减少,远洋渔船航线设备和捕捞设备等的现代化,再加上需要外语和国际贸易等专业知识等,远洋渔船的高级船员数量和素质满足不了不断发展壮大的远洋渔船船队需要。同时,现代化养殖业和海洋牧场的建设需要一批懂海洋环境保护、海岸工程和海水养殖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新开设相关专业,如海洋牧场管理技术、远洋捕捞技术、远洋渔业管理与服务等专业。第二产业:海洋能源、海洋矿产、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建筑、现代海洋化工、海水利用业、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业。这些行业主要涉及资源、能源的开发,制造和建筑工程业等,属于工科类。目前,这些行业的相关专业在陆地工程中都有设置,但没有针对海洋的;另外,由于我国这些产业还没有成型,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还仅为高端人才,即研究型本科以上学历。因此,这类专业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原专业的基础上突出海洋开发和应用的内容,改造原专业并突出海洋的特色,如海洋石油勘探、海洋天然气开发、海洋水产品精加工技术、海洋再生能源技术等;二是根据海洋产业发展需要新开设相关专业,如海水利用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岸工程防腐技术等专业。第三产业:海洋运输物流业、港航物流服务业、滨海旅游业。目前,在这些行业已开设了较齐全的相关专业,而且专业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类专业建设主要也有三种方式:一是做精做强,即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如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港口机械和业务管理等专业;二是调整专业方向和内容,特别是旅游业,如把酒店管理和烹饪技术等专业转型为滨海酒店、度假村管理、海洋食品烹饪技术、滨海旅游项目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三是根据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设置新的专业,如邮轮管理和服务技术、游艇管理和服务技术、港口物流技术等专业。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海洋工程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海洋经济 科技创新 海洋循环经济
海洋经济的实践远远早于对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亚太经济的发展开始走向海洋经济之路,日本是其典型的代表。山东省与辽宁省隔海相望,其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于辽宁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日本——科技创新加速海洋开发
近年来,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海洋经济跨入新的成长期,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海洋经济区域业已形成,先后形成了关东广域地区集群等9个地区集群,这不仅构筑起各地区连锁的技术创新体制,也形成了多层次的海洋经济区域。
第二,日本海洋开发包括经济开发、技术开发,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三,日本海洋相关的经济活动急剧扩大,形成了包括科技、教育、环保、公共服务等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进入21世纪,日本政府制订了海洋开发战略计划,并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措施,着重海洋科学技术开发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日本与我国同为东亚海洋大国,海洋经济发展异曲同工,辽宁省在制定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时,应参考日本的实践经验。
山东省——政府重视推进战略实施
山东省与辽宁省隔海相望,80年代时期就一同开展“海上辽宁”、“海上山东”海洋战略的实施。
山东省的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于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并把发展海洋经济当作一项关系长远利益的战略性工程来对待。
山东省还一直强调依法治海的精神,海洋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海洋法制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初步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框架,从而使得海洋开发严谨有序。
近几年,山东省依靠海洋科技力量和众多海洋科研院所,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兴的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海洋产业迅速崛起,新技术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海洋药物保健品、海洋精细化工、沿海旅游、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海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不断提高,新研究成果的投入使用使山东省的海洋经济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增长点。
经验启示
发展海洋经济,由于国家(地区)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也并不完全一样。但由于海洋经济的共同特性,国内外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都采取了以下举措:
1、政府管理综合化
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要对政府的作用进行正确定位。首先,海洋经济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求政府对海洋经济进行综合管理,以利海洋资源最优利用,发挥最大的资源潜能。其次,海洋经济的发展涉及很多政府部门,需要这些部门通力合作。再次,与陆域经济管理相比,海洋经济具有特殊性,所以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介入的范围更广,也更为深入;政府的管理主要集中在部门协调和对经济外部性的治理这两个方面,其他领域则更多地强调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2、产业结构合理化
目前,发达国家的海洋产业结构呈现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海洋油气、滨海旅游、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构成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第二,“二、三、一”次产业结构顺序正向“三、二、一”次产业结构顺序演变。以高技术支撑的近海油气业、临港工业,以及滨海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生产性海洋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主体。第三,区域特色明显。由于各国(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海洋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即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比较优势。
3、加强培育海洋主导产业
根据沿海城市海洋各产业增加值和全省海岸带资源调查,考虑到海洋9类行业增加值的梯度分布和资源基础,把省内海洋经济划分为主产业集群区、发达区、潜力区、欠发达区4个等级。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科技资源方面的两大优势,按照发挥优势、重点突破的要求,积极培植壮大海洋主导产业,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带动高素质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
4、海洋功能划分越来越明确
海洋经济是海洋水体资源经济、海洋产业经济、海洋区域经济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其发展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空间变化与空间组合的结果。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的再生产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海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需要有强大的陆域经济作支撑,海洋资源优势只有在与沿海陆域经济联动发展中,在与区域生产力布局紧密结合中和国际社会的合作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因此,要构建布局合理、陆海一体的生产力发展平台,加快辽宁省海洋产业由资源型向综合型转变,由分散向集群化发展。
5、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海洋管理部门不断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基本原则,加强海洋管理基础性工作,健全该省海洋法规体系,做到用海、管海、护海有法可依;加强海洋规划管理,提高海洋资源配置水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要与海洋经济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做好涉海项目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估;加快沿海防护林建设和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提高全社会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
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
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
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1.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阅读大量公共政策学、体育产业学等领域的学术专著,通过CNKI系列数据库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于海洋体育、体育产业发展策略等文献资料,以及《浙江省海洋体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政策规划,为本研究论文构架奠定理论基础。
1.2实地考察法
根据研究需要以及海洋体育运动项目特点,选取浙江省海洋体育16个“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中的若干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了解相关海洋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现状,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详尽资料与数据。
1.3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海洋体育重点建设项目运营负责人与省、市、县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以及海洋体育、体育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为访谈对象,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谈等方式,了解相关项目的实际建设状况,为本研究提供第一手原始材料。
2浙江省海洋体育发展的策略分析
2.1政府主导策略
2.1.1积极的政策引导。海洋体育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积极的政府政策的支持与帮助。积极的政府主导政策与相应的辅助配套政策的出台,无论是引进国内外具有知名度的海洋体育赛事,还是打造具有当地体育文化、海洋文化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亦或是发展现代时尚的海洋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现实的意义。在海洋经济背景下发展海洋体育,离不开社会的积极参与,政府主动出台相应的引导性政策与保障性政策,通过政策优势吸引高水平的人才驻足以及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参与,提升区域在招商引资与人才引进等方面优势性和主动性。同时,在相应的税收补贴、工商管理、交通运输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实现真正的通过政策的引导来构建海洋体育发展的美好局面。
2.1.2合理的产业规划。当前处于海洋体育的起步发展阶段,其在供需之间处于总量稳定不断上升的常态不均衡状态,海洋体育的各类行业门类基本处于无序化状态。政府正在尝试逐步地将这些不均衡的行业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解决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信息不对称难题,以达到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从而最终促进海洋体育的发展。海洋经济背景下发展海洋体育,应当积极实施“一地一特色”的整体规划,尽量避免区域产业重叠,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入,重点考量区域海洋体育的发展现状、区域经济辐射能力、潜在海洋体育发展需求。使得省内的海洋体育发展形成互有特色、优势互补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科学布局。
2.1.3有效的监督管理监督管理一方面是服务型政府维护产业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运作的有力措施;另一方面也是政府机构对于自身管理的改良与再提高的方式。我国各级政府监督管理体系设置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如何使监督管理能真正意义上做到行之有效,省、市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的体育、文化、工商等职能部门向下要在国家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包含监督主体、监督原则、监督内容以及监督问责处理等方面的完善而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政府内部也需要建立一个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监督平台,做到政通顺达,执政为民。
2.2文化营造策略
2.2.1挖掘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2]。早在人类文明的新时期时代,地处长江三角洲沿海的先民们已经能够制造木舟,并且利用舟楫开始了大海的航行。从鉴真东渡到“海上丝绸之路”,再到郑和下西洋的遥远历史,以及现如今的世界第一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以及舟山连岛路桥的伟大工程,无不体现着海洋文化。随着岁月的流逝、科技的进步以及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其海洋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文化,海洋景观文化,海洋商贸文化,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渔业文化,港口文化,体育文化,名人文化等。在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大背景下,就不能忽视文化尤其是海洋文化的作用,作为中华民族最早征服海洋的先民的后裔,浙江本地的海洋文化近年来随着海洋发展战略逐渐被人们所挖掘。象山县石浦渔民出海捕鱼时为求平安、丰收,素有“祭海”习俗,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实行“休渔期”,“休渔期”结束称为“开渔”。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将原来民间的“祭海”活动组织成节庆活动,称之为“开渔节”。自1998年首次举办开渔节以来,名声日长,象山开渔节已成象山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2.2.2创新体育文化。早期的人类为了生存,学会了跑、跳、投等各种技能和生产劳动知识,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代代相传。随着文艺复兴在欧洲的兴起,真正意义上以追求人体的健与美,满足人们休闲、交友需求的体育文化才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了如今以“更快、更高、更强”为代表的现代体育文化。体育文化具有民族性与差异性,不同地域的群体表现出迥异的个性,使得社会塑造出不同体育文化特征的群体,正是由于这一的差异的存在,才造就了体育文化的多姿多彩。中华民族传统的“六艺”中,“射”与“御”便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现代体育不断追求力与美的高度参与和高感官的观赏,塑造出了与众不同的体育文化,促进了体育活动参与性。发展海洋经济背景下的海洋体育发展,必须以创新塑造体育文化为首要大事,以举办高级别的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来营造当地体育文化,再通过相应的体育文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举办具有大众参与性的特色赛事,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个方向共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体育文化氛围。以舟山市为例,该市已相继成功举办全国帆船锦标赛,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国际海钓比赛,国际环岛公路自行车赛,全国航海运动大赛等体育赛事;2011年浙江省首届海洋运动会在舟山市举行,赛事持续70天,共设23个大项、99小项,结合海岛民间民俗文化而形成的体育项目,立足海洋海岛特色,展示海洋体育魅力,促进全民健身与文化、旅游的有机融合;2004年朱家尖、东极岛等地参与海钓游客达4万人次,2005年游客人次超过8万人次,旅游收入高达6000万元[5],形成了以国内外海洋体育特色赛事带动本地海洋特色活动,以“办大赛促小赛”的海洋体育文化发展道路。
2.2.3打造时尚文化。现代体育尤其是诸多的职业体育赛事,吸引着无数人注视的目光,除了自身高超的运动技能技巧外,蕴含其中的时尚文化、时尚元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当今广泛流行于欧美的冲浪运动是一个典型的时尚文化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的例子。五颜六色的冲浪板,个性十足的冲浪爱好者,在碧波蓝天中翻滚,冲浪运动无疑成为了海洋体育运动中最为时尚的运动之一。但追溯该项运动的起源,会发现冲浪运动仅仅是南太平洋诸岛的原住民借助于海浪往来于岛屿之间的一种交通方式,而现在富有时尚元素的冲浪板原来也只是普通的木板。正是因为欧美人将美丽的时尚图案印在了木板上,将传统的行为经过与时尚的元素相结合,才有了新颖的有吸引力的时尚运动。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浙江,人均GDP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准,高速增长的经济实力使得本身出现了对于时尚文化的需求。随着世界游艇制造业的东移,以长三角为代表的中国三大游艇制造集聚区形成,我省也在新一轮的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游艇业,把时尚文化十足的游艇业作为产业升级的新型替代产业,形成游艇制造、游艇娱乐观光、游艇赛事旅游为一体的游艇时尚产业链[6],使得时尚文化与海洋文化相结合,更加富有生命力。
2.3赛事推动策略
2.3.1扶植海洋体育品牌赛事。结合本地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海洋体育人才优势,积极引进和举办国际性的帆船帆板品牌赛事、国际海钓大赛和国际海岛野外生存户外拓展挑战大赛等海洋体育单项赛事或浙江省首届海洋运动会等全国性海洋综合运动会等,通过有效的市场化手段运作,拓展与海洋体育竞赛相关的广告、冠名权等无形资产开发,努力打造富有特色、极具影响的海洋体育赛事特色品牌,以品牌促发展。争取国家体育总局,省、市体育局的大力支持,力争使更多的国际海洋运动大赛落户浙江,吸引相关项目的国家队前来浙江训练比赛,并进一步将基地落户我省。同时,对于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海洋体育竞赛表演,要敢于创造积极的条件,利用本省有力的经济杠杆带动海洋体育竞赛表演的发展,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越的设施条件,不断提升表演赛事的竞赛水平与赛事层级,并且积极地利用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与省内外以及周边省、市诸如F1大奖赛上海站、上海网球大师赛等知名品牌赛事形成互动发展,以发展促品牌。
2.3.2打造大众海洋体育活动。打造符合本省、市、区域实际情况的大众海洋体育活动始终要坚持“高中低平衡”的发展思路,充分考虑各个社会阶层的需求,暨要符合国际海洋体育发展趋势以及专业海洋体育运动参与者的较高层次需求,打造游艇、潜水、帆船、冲浪、动力滑翔伞等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较强社会影响力的运动项目,也要打造符合中低端消费需求人群的如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泥滩摔跤、泥滩健美等沙滩休闲运动项目以及本省拥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如海钓、横渡、海岛生存等海洋体育运动,可以采取俱乐部制经营方式,以商业化和职业俱乐部相结合的发展方式,依托运动俱乐部和单项体育协会不断拓展海洋运动的参与群体。同时,根据海洋体育运动项目发展规划,打造相应的海洋体育运动基地,具有国际化标准的滨海休闲综合体或海洋主题公园,游艇、帆船(帆板)俱乐部基地等,以及能满足普通需求人群的海钓基地,海岛野外生存户外拓展挑战赛基地。
2.3.3开展海洋全民健身活动。对于大众海洋体育活动的开发与促进,不能忽视拥有广泛基础的全民健身活动。应积极响应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号召,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在沿海、岛屿等开辟全民健身步道、自行车健身道等全民健身路径及设施,积极鼓励引导居民及游客参与到海洋体育的各项活动中去。充分利用各地的海洋文化节庆活动等来推动沿海地区以及海岛的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通过广泛的群众基础,积极地推广舞龙舞狮、浙江船拳等项目,使全民健身活动深入海洋居民。
2.4经济互惠策略
2.4.1协调发展海洋农业。广义的农业一个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等产业形式“大农业”概念,海洋农业除了包含传统的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和海水增殖业等渔业产业外,还包括了以海洋渔业为生产原料的农副产品副业生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我省依托舟山渔场丰富的渔业资源,历来都是我国的一个重点渔业省份。海洋体育运动的发展离不开海洋农业的支撑,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海水增值业等产业所产出的众多渔业资源,不仅可以满足人群对于参与海洋体育休闲旅游等过程中的观赏与食用等需求,而且由此衍生出来的海钓等流行的海洋体育运动项目,其未来发展依靠着海洋农业的各种渔业资源作为基础,反过来极具特色的海洋农业产品又吸引着人群前来参与到各种海洋活动中来。海洋体育运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海洋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滩涂、海岸线、岛屿等空间资源,但获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巨大的,如何协调海洋体育与海洋农业的发展,不但要巩固海洋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也应当转变传统的海洋农业发展道路,将海洋农业由传统的渔业生产型,逐步过渡到新的捕捞、养殖、加工一体化,内外贸全面发展的产业化经营的新道路,走向现代化的海洋农业发展新模式,并且与海洋体育协调发展,朝着双赢的目标前行。
2.4.2发展运动装备制造业。浙江省素来以加工制造业而闻名于世,较好的工业基础以及极具特色的乡镇工业发展模式,使得浙江省的工业走在一条特色发展的道路上,加上发达的对外出口贸易经济实力,使得我省不但拥有发展海洋体育运动的迫切需求,更有了为本省乃至全国、全世界提供相应海洋体育运动装备产品的实力。在《浙江省海洋体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将重点建设海钓、帆船帆板、沙滩足排球、游艇、滩涂高尔夫、海岛野外生存拓展运动与自驾露营、铁人三项、环岛自行车和马拉松、海上航空运动、潜水与冲浪等十大海洋体育项目,无一不需要大量的运动装备与运动设施的支撑,巨大的运动项目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运动装备需求,如何利用本省的制造业的优势,发挥小集聚大产业的特色,打造如福建泉州、莆田等一样的运动服装鞋帽制造业生产基地并不是没有可能。目前,全球游艇制造业有着从欧洲向亚洲发展的东移趋势,包含长三角在内的国内三大游艇制造业聚集区已经初步形成,上海奉贤等地依托自身条件已经开始打造集游艇制造业、游艇娱乐观赏、游艇赛事旅游等有机结合的游艇产业链,开始尝试游艇经济的发展模式。我省在自身得天独厚的海洋环境和产品制造业优势的基础上,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游艇经济产业链条,发展自身的游艇经济模式,必将获得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4.3拓展滨海休闲旅游业。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的浙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尤其是滨海休闲旅游业又占了旅游业收入的一大部分。立足于丰富的海洋环境资源,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打造一个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国内最具规模的全天候旅游休闲运动功能中心,集滨海休闲旅游观光和海洋体育赛事运动于一身,使得无论是前往滨海区域旅游休闲度假,还是从事休闲运动的人群都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去处。合理开发重点建设,打造集休闲运动为一体的杭州湾海域度假区;集航模、游艇、滑翔、动力伞、帆船帆板为主要发展项目的宁波———舟山近岸海域;集沙滩和滩涂体育项目的岱山———嵊泗海域度假区;拥有滩涂高尔夫、野外生存拓展等项目的象山港海域和宁海湾;湿地资源滨海运动休闲的三门湾海域度假区;发展休闲钓鱼和滩涂运动的台州湾海域;发展湿地龙舟、湿地帆船帆板、湿地钓鱼、湿地摩托艇等项目的乐清湾海域;开展跨海横渡、滩涂高端休闲运动的瓯江口及洞头列岛海域;发展帆船、帆板、游艇、冲浪、潜水等项目南麂、北麂列岛海域;发展游艇、高尔夫、赛马、滑翔等运动项目的高端运动休闲的九龙山度假胜地。积极发挥体育产业的拉动作用,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复合经营,推出以体育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滨海运动休闲产品。
2.5人才高地策略
2.5.1外聘专家人才。为将浙江省建设成为综合实力领先、核心竞争力突出的海洋体育强省,相关领域的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必不可少。为构建人才聚集高地,应当聘请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浙江省体育局、旅游局以及浙江省内外高校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为浙江海洋体育的发展担任项目顾问、咨询专家等,并且以省内外高等院校为平台,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为项目研究、课题评审、方案设计提供建议与意见,并且以人员培训班、研讨会、论证会、论坛等形式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外聘专家人才的方式打造浙江省海洋体育人才资源库。
2.5.2引进特殊人才。对于发展海洋体育所需的特殊人才,尤其是海洋体育竞赛组织策划的管理者、海岛户外运动项目的教练员等在各自岗位有着极其重要职责的人才,应当制定优惠的人才引入政策,通过吸纳相应岗位的优秀人才,来促进现代海洋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相结合的新体系的构建,同时重点引进充分调动各地体育行政资源,对体育系统的各类人才的人力资源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存档,并且及时更新,对全省的海洋体育发展人才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建立起真正的人才高地。
2.5.3培养本土人才。发展包含海洋运动休闲、滨海休闲旅游等产业在内的海洋体育,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必不可少。充分利用本省人力资源优势,依托省内相关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构建其我省海洋体育运动人才培训体系,培养海洋体育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滨海休闲旅游专业导游、体育中介服务经纪人等应用型本土人才。同时,对于相应的职业从业者,建立和完善在职进修、岗位培训等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根据海洋体育的不同类别,以及相应运动项目的不同人才需求特点,依托人才培训体系,大力培养本土实用性人才,为构建全身海洋体育人才高地策略奠定扎实的基础。
*市位于*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近千公里,负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滩涂面积300多万亩,盛产鱼虾贝藻等各类海产品300多种,海洋资源是全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海上*”的战略部署,我们立足于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海上*”建设,全方位、深层次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尤其是19*年全省“海上*”建设工作会议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全面实施海洋农牧化工程、海产品精深加工及相关工业工程、滨海旅游业建设工程、以港兴市建设工程、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海洋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等六大工程,全市海洋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增长时期。20*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2*亿元,约占GDP的25%,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接近四分天下有其一,其中海洋渔业增加值达到61.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66%,在整个农村经济中接近三分天下有其二;完成特产税3.9亿元,占全市农业特产税的93%以上,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1%;海洋渔业直接和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15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渔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015元,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倍。可以说,海洋经济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村经济的主导行业、地方财源的中坚力量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坚持把海洋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鉴于海洋经济在我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将其摆到特殊重要的位置,从各方面向海洋经济工作倾斜。一是在领导配备上向海洋经济倾斜。市里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挂帅、各涉海产业和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海洋工作委员会,负责海洋经济建设的组织领导,研究制定重大海洋产业政策,协调理顺各涉海产业和部门的海洋开发活动和相互关系,对海洋开发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各市区和沿海镇也都拿出一名领导,主管海洋经济工作,为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领导基础。二是在工作力度上向海洋经济倾斜。市里把海洋经济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每年都要召开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定期研究部署海洋经济工作。先后提出并组织实施了由渔业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海洋经济现代化建设、海洋与渔业“二次创业”等重大战略举措,有力地提高了海洋与渔业工作的地位。荣成市还将海洋经济列为全市经济工作的“1号工程”,海洋与渔业经济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县级首位。三是在政策措施上向海洋经济倾斜。市里出台了《关于加快海洋与渔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期间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市政府确定“*”后四年,每年安排不低于5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引导、鼓励、支持海洋经济发展。荣成市从20*-20*年斥资1500万元对重点海洋与渔业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和奖励。其他市区也都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意见和扶持政策,保证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正确取向。这一切,都为我市海洋经济的长盛不衰奠定了坚实根基。
二是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加快发展的主线。我们从自身实际出发,紧紧跟踪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最新潮流,着眼于提高海洋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先后对海洋经济结构进行了几次大的调整,推进海洋经济由单一产业向复合产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由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转变。一是调优第一产业,建设发达的海洋农业。养殖业,主攻名优养殖。在巩固提高本地传统品种养殖的基础上,先后引进开发了虾夷扇贝、大菱鲆、美国红鱼、太平洋皇蛤、欧洲鳎、南美白对虾等养殖新品种20多个,发展特种养殖业。在巩固提高传统大宗品种养殖的基础上,下大气力发展鲍鱼、海参、海胆、海水鱼等名优品种养殖,全市鲍鱼存养量达到1.4亿头,海参存养量达到3亿头,海水鱼年产量达到3.6万吨,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海珍品生产基地和鲆鲽鱼类生产基地。在巩固提高滩涂养殖、浅海筏式养殖等传统养殖方式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推广了底播增殖、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深海养殖等现代养殖方式。全市网箱养殖达到2万多个,其中深海网箱128个,工厂化养殖85万平方米,大大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捕捞业,主攻远洋渔业。全市现有远洋渔船101艘,作业领域涉及到太平洋、大西洋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业方式由传统的拖网发展到金枪鱼钓、鱿鱼钓,作业领域由专属经济区发展到大洋,实现了由过洋性渔业向大洋性渔业的转变。目前,全市已建成了300多万亩的海洋牧场,形成了年产130多万吨的养殖生产能力和年产100多万吨的捕捞生产能力,全市水产品年产量达到243万吨,水产品产值145多亿元,连续多年居全国前茅,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调强第二产业,建设健全的海洋工业。以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和海洋药品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洋“三品”工业。海洋食品,重点开发了盐渍海带系列制品、冷冻快餐系列制品等200多个花色品种。海洋保健品,重点开发了以“鸿洋神”深海鱼油、海参口服液等为代表的系列益智保健品,以“金海大”、“海藻保”等为代表的海藻保健饮品,以“金牡蛎”、“珍贝素”等为代表的功能保健品。海洋药品,重点开发了多烯康胶丸、甲壳胺等产品。目前,全市海洋三品已形成了年产20多万吨的生产能力,产值40多亿元。以船舶修造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洋机械工业。依托黄海造船工业公司,大力发展渔业船舶修造业,先后开发了大洋鱿鱼钓、超低温金枪鱼钓等新船型,形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渔船修造基地。依托*造船厂,大力发展货运船舶修造业,具备了修造万吨轮的能力。目前,全市年钢质船舶完工量17万吨,工业产值22亿元。三是调快第三产业,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海洋三产。滨海旅游业,围绕“三山两点一条线”的总体格局,以*市区、刘公岛、成山头、石岛、乳山口五大旅游区为重点,加快了滨海旅游景点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设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旅游度假区4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7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3亿元。海上交通运输业,全市建成商港6个,其中国家一类开放口岸3个,二类开放港口2个,万吨级以上泊位8个,初步形成了以*港为中心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港口体系。年港口吞吐量1091万吨,客运量1.25亿人公里。继在全国率先开通*至韩国仁川的海上客货运输航线后,又相继开通了至香港、日本等地的国际货运航线,全市海运船舶发展到100多艘、11万载重吨。全市海洋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九五”期初的1:1:0.4调整到20*年的1:1.2:1,一产的基础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稳固,二产的主导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三产的优势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结构较合理的现代海洋经济体系,海洋与渔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三是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在国际化和全球化中搞突破、谋发展、创新高。重点抓了三个共享。一是扩大对国际资本的共享。依托我市的区位、资源、政策优势,通过承办海洋渔业暨水产加工技术国际研讨会和博览会等大的举措,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和领域,引导外资更多的投向滩涂开发、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滨海旅游、海洋创汇和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到去年底,全市共成立海洋与渔业三资企业200多家,合同利用外资5亿美元,实际累计利用外资2亿美元,大大加快了海洋经济发展步伐。二是扩大对国际市场的共享。以市场准入为重点,广泛争取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现在全市有100多家海洋渔业企业取得了HACCP、ISO9000、美国FDA和日本农林水产省等的质量标准认证140多项,打通了国际市场的绿色通道。以出口创汇为重点,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全市共发展可直航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鲜销船舶100多艘,直接从海上出口鲜活水产品。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外贸出口、直接出口和海上鲜销相结合的水产品出口创汇网络。去年全市水产品出口19.5万吨,创汇3.35亿美元,同服装、机电一起成为我市的三大出口商品。三是扩大对国际资源的共享。在引导海洋与渔业企业到海南等省市投资置业的基础上,积极走出国门,开发利用国际渔业资源。邱家、西霞口、马山等一批实力雄厚的渔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到国外投资办厂,设立办事机构,增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四是坚持把示范带动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力支撑。我们将示范带动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抓园区、抓龙头、抓品牌,促进海洋经济工作总体上档升级。抓园区,一是以全国海洋水产科技示范园、国家海洋“863”计划产业化基地、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等国家级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科技兴海步伐。依托这些园区,全市共承担了17项国家海洋“863”计划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海洋科研成果,其中鲈鱼全人工育苗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大力推广了大菱鲆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筑礁养参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科技进步对海洋与渔业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以全国海带养殖加工标准化示范基地、全省放心水产品示范基地和省级渔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海洋与渔业标准化建设。先后研究制定了《*市渔业标准化“*”发展规划》,规划建设了海带、海水鱼、对虾、扇贝、滩贝等五大养殖示范区、三个省级示范基地、15个市级示范基地,出台了《*市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建立生产日志制度。全市近10家企业和21个水产品通过了全国无公害水产品及产地认证,30多项地方渔业指数标准获省技术监督局备案公布,标准化工作正在全面铺开。以全国现代化渔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海洋渔业现代化进程。制定了《渔业现代化建设规划方案》,确定了一批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海洋渔业正在向产业结构高级化、生产经营标准化、科学技术产业化、经济贸易国际化和体制机制市场化方向发展。抓龙头,通过扶优扶强和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发展行业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产品主导型企业集团。目前全市年产值过亿元的大型海洋与渔业企业集团达到40多处,其中产值过2亿元的14处,产值过5亿元的7处,最高的好当家集团达到12亿元以上,被列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企业集团年实现产值100多亿元,占海洋与渔业产值的40%以上,真正成为海洋与渔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抓品牌,通过严把质量关,强化广告宣传,打响*海产品的牌子,提高*海产品的知名度。全市培植了“好当家”、“泰祥”、“宇王”、“食藻保”等一批优质名牌产品,其中“好当家”系列海洋快餐食品发展到海产类、蔬菜类、面食类等五大系列近200个花色品种,“食藻保”海藻食品已发展到100多个品种。
五是坚持把海洋法制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海洋经济是法制经济,实现海洋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要强化海洋法制建设,以法治海,以法兴海。重点抓了三部法律的贯彻实施。贯彻实施《海域使用管理法》,全面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以《海域使用管理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强化了海洋法制的宣传教育,大大提高了全社会的海洋国土意识。制订了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推行了海域使用权属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和海域使用论证制度等海域使用管理基本制度,加强了海域使用监察管理,被列入国家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区。海域使用管理已逐步从无序、无度、无偿走上了有序、有度、有偿的轨道。贯彻实施《渔业法》,推进海洋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管理、渔船管理、安全管理等为重点,全面推行伏季休渔制度、捕捞渔船报废制度等基本制度,在全国首批颁布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开展了养殖证制度试点工作,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贯彻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切实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严格陆源污染物排放标准,对一些污染严重的鱼粉加工厂和化工厂进行了关停并转,同时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最大限度减少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造成的破坏。合理调整养殖结构布局,对近海养殖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搬迁和疏密,减少近海养殖业自身对海洋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加大海洋环境监测力度,在省内首批了全市年度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成立了成山头省级海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虽然我市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对海洋经济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真正将海洋经济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协调有力的宏观调控和领导。二是海洋经济发展缺乏政策调控和资金支持,渔民转产转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宏观经济政策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远没有体现出来。三是涉海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协调和沟通,形不成海洋经济发展的合力。四是对海洋开发的规划和管理滞后,尤其对市区毗邻海域和海岸带、海岛缺乏科学系统的开发管理规划,执法管理中存在许多不到位的地方,没有真正将其管好、用好。
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和任务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海洋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进一步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进机制、体制和科技创新,加快海洋经济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和科技化进程,加强宏观调控和行政执法,使海洋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在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主要计划指标是: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接近或超过GDP增幅,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目前25%的基础上稳步攀升,争取达到30%以上。主要抓好三大板块:
海洋第一产业:依托全国现代化渔业示范区的建设,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和名优养殖,建设高效的海洋农业
捕捞业,在积极稳妥做好近海捕捞渔船报废和渔民转产转业工作的同时,以荣成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等四家远洋渔业资格企业为龙头,以大洋性捕捞为重点,以过洋性捕捞为补充,重点抓好北太鱿鱼钓、西南大西洋鱿鱼钓、西南太平洋金枪鱼钓、印度洋金枪鱼钓以及鲨鱼钓等现有项目和好当家集团总投资5亿元的远洋渔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申报和实施,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逐步形成捕、养、加综合发展,产、供、销体系配套的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格局,打造一只现代化的远洋捕捞船队,进一步提高远洋捕捞在捕捞业中的地位和比重。20*年远洋渔船争取达到150艘以上。
养殖业,按照国家优势水产品出口产业带建设规划,结合*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科学规划布局,成区连片,加快优势水产养殖产业带建设。主攻深海大网箱养殖、池塘造礁养参、潮间带围池养参、筏式养鲍、海珍品底播增养殖、浅海沉船投石造礁增养殖等新型实用养殖模式,大力推广无公害养殖、生态养殖、健康养殖、集约化养殖,将品种做优、规模做大。大力发展以海参、鲍鱼、海胆等为主的海珍品养殖,以大菱鲆、牙鲆、河豚等为主的名贵海水鱼养殖,以海带、裙带等为主的海藻养殖和虾、贝类养殖,巩固全国最大的海参养殖基地、最大的鲆鲽养殖基地、最大的海带养殖基地和重要的虾、贝养殖基地的优势。
海洋第二产业:依托胶东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海产品加工、船舶机械制造和能源矿产开发,建设发达的海洋工业
海产品加工业,抓住*建设“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的有利时机,抓紧规划建设鱼贝类系列产品、海藻类系列产品、海珍品系列产品和海洋药物及保健系列产品4大类水产加工基地和18个水产加工园区,努力培植38个骨干龙头企业,构筑起骨干龙头企业带动加工园区,加工园区带动水产加工基地的龙头-园区-基地的全新精深加工格局,抓好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和海洋药物的精深加工,进一步提高精深加工水平。
船舶机械制造业,抓住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和日、韩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快马兰湾、俚岛、古龙嘴等造船基地的规划与建设,主动承接日、韩造船业的转移。在加大新的大洋型渔船的研发力度,巩固渔船建造优势的同时,积极开发运输船、旅游船、特种船等新型船舶,以渔船为主,具备多种船舶的制造能力,建设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重要的修造船基地。
海洋能源矿产开发,以核电、风力发电、潮汐发电、黄金开采和海砂综合利用为重点,抓好总投资600-800亿元的乳山核电站和投资12亿元的华能风力电站的开发建设,合理开发利用黄金、石英砂、锆英石、铪矿、地热等矿产资源,建成全国重要的核能、风能、黄金、地热开发基地。积极发展海洋精细化工、海洋生物工程、海洋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努力提高海洋工作整体素质。
海洋第三产业:依托*度假旅游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滨海旅游、海洋运输、渔业物流,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海洋服务业
滨海旅游业,依托千公里海岸线,以福文化为主题,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度假区、生态休闲区和大型旅游项目,把千公里海岸线打造成一条幸福海岸旅游线,打响南有寿比南山、北有福如东海,外有黄金海岸、内有幸福海岸的旅游品牌。逐步形成千公里海岸旅游线和中心城市旅游板块、成山头极地海滨生态旅游板块、荣成次中心城市旅游板块、石岛渔家民俗风情旅游板块、文登道教温泉旅游板块、山福地养生旅游板块的格局。到20*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按近100亿元。
海洋交通运输业,以*港、石岛港、龙眼港三处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为中心,巩固对韩客货航线的优势,增加海运船舶,增开国际航线,壮大运输船队规模,在与周边港口的竞争合作中,以其独特的优势赢得更多市场份额。“*”期间,投资6亿元加快港口建设,到20*年全市深水码头泊位达到24个,港口吞能力达到1200万吨,形成以*港为中心的全方位开放的港口群体。开辟*至东南亚及南太平洋地区以及欧美地区的国际运输航线。
渔业流通业,以石岛中心渔港和乳山口、*、张家埠等一级渔港的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渔港经济。依托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加快水产市场建设和水产品营销流通,做大做强渔业物流业。重点搞好投资3亿元的石岛中国北方鱼市建设,*水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荣成海带集散中心、环翠区海水鱼集散中心、乳山牡蛎集散中心等专业市场建设,构筑以中心市场为核心,以专业市场为补充,立足*,辐射黄渤海,面向东北亚的渔业物流中心。
三、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1、抓好组织领导体系建设。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关键在领导。省、市、县、镇各级都要配备分管海洋经济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担负起海洋经济工作职能。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海洋工作领导小组及海洋工作委员会的作用,赋予其实质性的职能,通过建立涉海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等,真正将海洋经济工作统起来,将涉海各产业部门统起来,改变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海洋经济工作的强大合力。
2、抓好政策支持体系建设。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和引导。*市委、市政府决定,*后四年,每年拿出500万元的财政扶持资金,支持海洋与渔业发展。最近,市政府又将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旅游度假基地列为全市三大基地建设之中,拟将农业发展资金中的70%用于加工基地建设。建议上级尽快制订出台鼓励扶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好政策性资金的投入导向作用,加大对海洋基础设施、海洋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扶持和投入,调动全社会力量发展海洋经济。
3、抓好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目前海洋产业的标准化体系、质量监测检验体系还很不完善,不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还是设施设备都较落后,出口海产品检出重金属和药残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海产品出口带来了隐患。建议上级加大对海洋产业的标准化体系、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健全机构、落实人员、改善装备,确保海产品质量安全。
4、抓好示范带动体系建设。海洋经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抓典型、抓示范、抓引导,点面结合,总体推进。在海洋渔业发展上,我们以全国现代化渔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海洋渔业结构调整,推进海洋渔业科技进步,扩大海洋渔业对外开放,加快渔区小城镇建设。在海洋加工制造业发展上,依托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依托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船舶修造和海产品精深加工。在海洋旅游业发展上,依托*旅游度假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千公里幸福海岸线。在海洋科技发展上,以全国海洋水产科技示范园、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全国海洋“863”计划产业化基地等为抓手,推进海洋科技上档升级。
一、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不仅是弥补我市经济建设资金缺口的一条主要渠道,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舟山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根据《福布斯》公布的2007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榜,舟山跃居76位,较去年升7位,然而资本活力指数却位列105位,远远落后于综合指数。为此,要着力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创新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尽快建立直接融资机制,加快直接融资步伐,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推动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提高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融资规模。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我市必将出现一批具有竞争能力的企业,积极发展企业上市融资,增强资本扩张能力,是我市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这几年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看,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最好的融资方式,上市融资快速扩大了企业的规模,降低了企业的债务比例,规范了企业的融资行为,提高了企业信誉,增强了企业通过银行融资或通过债权融资的能力。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企业上市融资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近年来我市的一大批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组织构架、制度建设逐步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吻合;一些历史的遗留问题得到了解决,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进一步得到理顺;企业的产权结构得到了多元化发展,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观念、经营理念和经营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我市很大一部分企业上市融资的条件已逐步成熟。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我市企业上市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紧紧抓住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和我市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机遇,筛选培育我市优质企业,按照上市公司要求对这些企业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着重从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个层面,对公司的经营、技术开发、管理体制不断调整和优化,提高整个公司的质量,夯实融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企业上市的资本扩张功能,把舟山优势产业中的一些有一定规模的优秀企业推向国内、国际的资本市场,是解决我是企业融资困难,促进我市企业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首先,要在现有企业中筛选几个主业突出、资产质量好、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发展潜力大的成长性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内部各项改革,切实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上迈出新的步伐;其次,要加快筛选企业研究、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机制的形成,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调动经营的内在动力增强其经济实力和风险抵抗能力;其三,要对筛选的企业积极实施资本运营战略,以人才、技术、品牌、管理、商誉优势,收购、兼并或控股市内外对口的企业,做大主业规模,提高集约经营和资本经营水平,推动其通过股票市场获得长期资金的支持。
(二)积极争取发行债券改善融资结构。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企业而言,银行贷款、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是最常见的三种融资方式。在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美国,企业对外融资结构中,债券融资的比重远远超出股票市场。相比之下,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较为缓慢,规模和速度远远不及股票市场。自我国债券市场重新恢复以来,国债市场发展迅速,而企业债券发展相当缓慢,严重制约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宏观投融资体制改革和企业自身投融资渠道的拓宽和治理结构的完善都极为不利。2004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中心任务及相关政策。近两年来股票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债券市场也迫在眉睫。200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推动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推出了短期融资券,为今后企业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拉开了序幕。所以要抓住国家宏观金融政策向好的机遇,积极向上级争取债券的额度指标和国家发改委的立项,及时做好逐级上报审批工作,最大限度地筹措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重点技改项目所需要的资金。市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选择一些好的项目或企业发放企业债券,如大桥项目、市政工程项目、电力项目等。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把这部分贷款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同时,要提高对企业债券市场的认识水平,树立科学的企业债券市场风险观念,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积极创造条件引进设立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是一种借鉴国际创业投资的基金运作,通过发行基金券,将投资者的不等额出资汇集成一定规模的信托资产,交由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管理,直接投资于特定产业的未上市企业,并通过资本经营和提供增值服务对受资企业加以培育和辅导,最后经股权交易获得较高投资回报的集合投资制度。按产业商业化投资程度的不同,投资基金分为三类:创业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起步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基金,主要投资于已经有一定规模且能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部门;企业重组基金,主要侧重于企业兼并、重组等。要组织有关部门做好风险投资基金可能进入企业的筛选推荐工作,加快风险投资基金的引进。要根据目前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企业逐步规范,效益增长明显,而融资工具又比较单一,直接融资规模小,不能满足经济建设资金需要的实际,着力创新金融工具,开辟新的融资渠道,组建专门的投资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筹集起来,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积极做好争取在舟山设立风险投资基金。目前市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准备工作,要建立工作班子,制定组建方案,报国家相关部门和主管机构审批。
(四)积极规范发展民间融资。要充分发挥民间融资在支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展民间融资需要从创新、引导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民间资金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发挥民间资金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重点要支持商会转贷基金的发展,对商会转贷基金地方政府部门要有一定比例的资金配套支持其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一)积极引进市外金融机构。提高金融业的开放水平能够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的进入,促进当地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舟山开设分支机构,一年内至少能增加5到10亿的信贷资金。因此,要鼓励市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舟山开设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推动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今年6月份,杭州商业银行已在舟山设立了分支机构,浙江商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也有设立分支机构的意向,对此我们要采取积极措施和优惠的政策,努力引进市外金融机构设点。此外,鼓励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交流,与外资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产品创新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
(二)大力扶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争取在今年年底前把定海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普陀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发展为区域性的农村合作银行。与全国性的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合作银行更倾向于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对地方发展的作用也更加直接和明显。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更大,是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来源,在为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大银行不具备的信息优势。地方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扶持农村合作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
(三)进一步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四大国有银行在我市设立的分支机构是我市整个间接融资体系的主体,国有银行改革的进程及对我市经济的支持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市海洋经济的发展。因此,区域内各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配合上级行加快改革的步伐。要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建设银行已经在香港上市,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也实现了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方案在积极酝酿当中。区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分行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积极密切配合总行的改革措施,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制度,风险控制制度,实现内部决策和业务经营的合规性。
(四)进一步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政策性金融是指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直接体现政府意图,并由财政贴息支持的特殊的资金融通形式。它可以弥补商业性金融机制的缺陷和不足,完善一些基础行业、基础设施和中长期项目融资渠道,发挥引导性的作用。我市的政策性银行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今年以来农业发展银行已在原来支持农业的政策性贷款的基础上,扩大了放款的范围,目前正积极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商业性贷款,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相关部门要积极予以支持。
(五)积极支持邮政储蓄的改革。邮政储蓄开始自营放款业务,目前我市邮政储蓄自营放款业务主要为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范围还非常狭窄,随着邮政储蓄自营放款业务范围的扩大,其业务也将快速发展。我市邮政储蓄2007年6月末的存款余额为25.94亿元,如果按照75%的存贷款比例计算,我市邮政储蓄自营放款业务可达到19.46亿元,将有力地支持海洋经济的发展。
(六)努力发展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要积极发展证券、信托、租赁、担保、保险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重视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独特作用。如信托公司的信托制度具有综合金融服务的特色,能很好地嫁接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实业投资,尤其是其直接投资于实业的功能,能将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巧妙地连接起来。因此,可以利用信托公司社会资金聚集能力和灵活的制度安排,通过对现有企业进行产权投资的方式,调整企业的所有制结构,规范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也可以参与并购市场、为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结构调整提供便利。还可以利用信托的隔离机制进行结构性融资。证券公司除了可扶持企业上市融资以外,还要积极拓展其他投资银行业务,为企业提供发展战略、资产重组、收购兼并、投融资方面的咨询和服务。金融融资租赁机构能为中小企业解决中长期融资需求打开新的通道,如航运企业一次性投入资金额度大,银行贷款抵押担保难以解决,金融融资租赁业的出现为其提供了一条持续发展,解决长期性融资需求的道路。保险公司能够有效的分散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因此,通过保险公司提供财产保险、建筑工程保险等有利于企业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为产业发展提高保障。
三、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抵押担保,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可以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有利于中小企业更容易通过银行渠道获得发展的资金,缩小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担保公司的发展要围绕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建设“信用舟山”的总体要求,以吸引民间投资为基础,政府财政补助为激励,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完善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和风险补偿机制;明确担保机构的市场化发展方向,引导担保机构重点面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开展信用担保业务;加强担保行业自律,改进担保行业监管,以促进担保行业规范运作和担保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为指导,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应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和规范管理、有序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市场化运作与法人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提供担保服务与提升企业信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促进发展和防范风险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适度竞争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原则。
四、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
各金融机构要正确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一是要积极开展保函业务。随着船舶修造国外定单的增加,2007年船舶修造业对银行保函的需求也将大幅度增长。保函业务的快速发展不仅将有力地支持舶修造业的快速发展,也将给金融机构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大幅增长。各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到开展保函业务的重要性,积极开展保函业务支持舶修造业的发展;二是要努力创新汇率避险工具。各金融机构要抓住外汇市场快速发展和各企业汇率避险需求快速增长的机遇,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避险工具;三是要积极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抵押担保问题。要积极探索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探索保单融资业务,发挥好保险机构支持经济作用。加强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切实解决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在我市试点工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便利企业支付结算。
五、进一步加大推动和引导,努力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人民银行在加大自身支付体系建设的同时,要推动和引导各金融机构继续研究和开发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新型金融服务产品,以适应大桥经济背景下舟山企业和市民的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作出努力。
(一)要继续推广现代化支付系统及系统功能的充分应用。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票据交换系统和卡基支付系统并存的中国支付清算体系,能支撑多种支付工具的应用,满足社会各种经济活动支付需求。但从统计数据看,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一些现代化的支付工具缺乏感性认识,使用现代化支付工具意识不强,利用率不高。到2007年8月底,全市仅47家公用事业单位通过小额定期借记业务托收费用,尚有很多的公用事业单位仍要上门收取或缴纳费用,很多市民仍习惯于在银行排长队交纳水、电等费用;2007年6月末全市银行卡消费金额9.74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2%,远低于全国18.5%的水平;支票使用率也不高。自2007年6月25日上线以来,舟山本地企业发起业务25笔,接收120笔。因此,在进一步完善各项系统基础上,下一步要加大宣传,努力争取政府相关部门、公用事业单位、人民群众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支付工具,方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二)要继续加强金融监测、统计和分析。大桥建成后,舟山各项资源优势会进一步显现,舟山经济将更趋多元化,经济现象会更加复杂。要继续夯实金融监测统计基础,扩大监测的面和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在原有基础上,要注重对高速发展中的临港产业的监测,挖掘监测统计和调查分析的深度,提供高质量的行业分析报告、金融形势分析报告等资料,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大众提供信息参谋服务。
(三)要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加强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金融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特别是加大对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临柜人员的培训。同时,要鼓励和督促金融机构深入调查研究,开发和推广适应舟山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金融服务新产品,如海域使用权抵押、岸线使用权抵押、在建船舶抵押、支票POS、漫游汇款等业务,尽可能根据客户的需求来“量身定制”设计金融产品,提高服务水平。
六、强化信用建设,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如果没有良好的信用环境,不仅银行业务不能有效进行,整个社会生活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信用环境是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生态的重要影响因素。金融体系要在支持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基础。要加快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服务对象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做好个人征信基础数据库系统的维护工作,推进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升级改造,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和个人信用评估系统,向社会提供权威、完备的信用信息服务。大力支持包括征信公司、资信调查公司、资信评估公司、信用担保公司在内的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实现信用资料收集、分析、管理和使用的社会化、专业化、系统化和数字化。同时,加强征信市场管理,对现有的评级机构进行规范,不断引进资质好的评级机构,通过加强机构准入和市场运作的监管,确保整个评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积极推动区域内征信机构完善信用评级,健全地方信用担保体系。最后,完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利用法律约束、行政处罚和经济制裁等手段,强化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提高失信的经济成本,从而加强向社会诚信的引导。
目前,我们重点要进一步发挥两大征信系统的作用,一方面要扩大信用信息的采集范围,逐步将产品质量、手机电信资费缴纳、税款和公用事业费用缴纳、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方面的信用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另一方面也要扩大征信服务的范围,除了为银行系统提供资信查询服务外,还会为全社会的信用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我们还要继续推动企业资信评级工作,今年我们的初步目标是对500家贷款企业进行资信评级,以后争取更多甚至所有企业进入资信评级行列,努力提高舟山企业的信用档次,持续提高相关企业和个人的诚信意识,深入推进“信用舟山”建设。
关键词 海洋环境污染 海洋灾害 海洋工程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鉴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不断依退所带来的国土面积减少、陆上设施受到威胁甚至破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条件的毁灭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长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开发、滩涂围垦和岸滩保护及整治工程对水域影响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一带一路”;海洋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北海市
中图分类号:F307.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日
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的大环境下,北海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优厚的政策优势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大发展;然而,就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而言,北海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寻求北海与东盟国家、港澳台合作的新支点,加大对外合作力度,以点带面形成蓝色海洋经济与科技创新联动发展,也将成为实现北海海洋经济“二次创业”、促进北海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北海市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一带一路”战略给北海市发展海洋经济带来的机遇
(一)有利于加快完善陆海空交通运输一体化网络建设。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沿海开放城市优势,全面加快港口建设,加强与东盟国家沿海城市港口合作,积极打造开拓通往东盟国家沿海城市的客货海上航线,打造西南、中部地区重要的出海港和更加便捷的出海通道;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北海与东盟各主要城市的空中航线、大力发展客货空运,同时加快合浦至湛江铁路、广西沿海高速公路建设,连通粤港地区进入东盟的路上通道,进一步拓展北海的海港和空港辐射服务腹地,构筑海陆空立体化交通网络体系。
(二)有利于进一步释放现有海洋产业优势。近年来,北海市依托独特的政策、资源优势,海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海洋经济产业优势潜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激发和挖掘。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海洋产业格局、人力资源、市场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将成为北海市主动作为、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作用的重要支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为北海海洋经济发展打造一个更为有利的新平台,更加有利于推动临港产业和滨海城市发展。
(三)有利于提升海洋经济带动能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促进北海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地区对接与融合,完善海洋经济合作机制协调机制,促进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从而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北海利用这种资源配置的有利局面,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开放、开发平台层级,在建设投资和服务贸易便利化方面取得突破,加大对海铁联运、口岸联动、跨区域合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显著提升海联铁运能力规模和等级,提升北海市海洋经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二、北海市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条件
(一)区位优势。北海市位于西南经济圈、华南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和海南经济特区的结合部,地处中国与东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泛北部湾、泛珠三角合作、西南合作等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对内是我国西南地区走向东盟、走向世界市场的门户和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和陆路大通道,对外是我国与东盟国家地区连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北海市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重要枢纽。
(二)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北海市濒临北部湾,而北部湾是我国四大优良渔场之一,渔场面积4万平方公里,是北海市渔船最主要的传统作业场所,渔场内栖息着各种经济鱼类500余种、虾类200余种、蟹类190余种、头足类近50种,渔业资源蕴藏量约180万吨。2013年全市淡水养殖面积已达到10.02万亩,其中罗非鱼养殖面积6万多亩。
(三)产业基础优势。“十二五”以来,北海市海洋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支撑北海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北海市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临港工业等产业取得快速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船舶制造、海洋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盐业、海洋油气、海洋矿业、海洋化工业等海洋第二产业均有所突破,北海市现代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为实现北海市海洋经济“二次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优越的政策优势。北海市由于优越的地理区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享有国家、自治区的优惠政策,包括沿海开放政策、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和保税区政策等。同时,在新一轮推动海洋开发区和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北海市享受的政策更加优惠,在自治区层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海洋产业发展政策,海洋产业成为广西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
三、北海市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北海市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北海市海洋经济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首先,海洋经济总量扩大的同时,传统渔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2014年海洋经济总产值为345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227.39亿元,年均增长值为45.47亿元,全市海洋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然而,临港工业、海洋运输、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盐业、海岛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占比不足四成,传统海洋渔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初见端倪,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以海洋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在海洋经济总值中的地位已有所下降,海洋油气业、海洋采矿业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业等第二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新兴的海洋旅游业、海洋运输业和海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并且在海洋经济产值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海水养殖业等新兴海洋产业正在迅速崛起,逐步上升为海洋支柱产业。
(二)北海市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北海市海洋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从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程度来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内沿海发达城市、国外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促进海洋经济产业优化升级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
1、海洋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一方面是海洋经济三产结构比例不f调。2014年,北海市海洋经济第一产业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61%,而二三产业总和仅占不到四成,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化工、海水开发与综合利用、临港新材料等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所占比重较小;另一方面北海市已初步形成以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为主的临海产业体系,但在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上与发达地区城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完善的产业体系、相互配套的产业链条和具有良好规模效益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2、现代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缓慢。首先,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缓慢。目前,北海缺少直通东南亚的国际航线,出口货物全部要经过香港中转;自2013年政府开始培育北海至香港集装箱定期班轮航线以来,班轮有所增加且班期相对稳定,但由于周边城市对物流航线的补贴力度更大,导致货源流失,船公司单边物流问题比较严重;加上部分港口设施年久失修、生产设备陈旧、事故率偏高、通航效率较低,不少企业被迫选择从其他港口或选择别的方式出口货物,导致企业物流成本增加,抵消了北海的资源、人工成本等优势。其次,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缓慢。由于北海尚未制定市级层面的关于海洋生物医药业的长远产业发展规划、缺乏有效的研究平台、海洋生物技术人才欠缺、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缓慢。再次,海洋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能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海洋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信息、保险、法律服务等生产业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
3、传统海洋产业发展较为粗放。第一,海水养殖业发展粗放。近年来,虽然北海市的海水养殖较快发展,但海水养殖多处于粗放型,养殖结构不合理,超密度和某一海域单一品种养殖,导致环境和渔业资源的破坏,难以提供高品质的货源;第二,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较为落后。主要表现为加工层次低,附加值不高;区域品牌意识不强;市场体系不完善,缺乏水产品专业市场;行业管理水平不高等等。
4、近岸海洋资源开发过度,海洋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北海市近年来的海洋产业活动和开发利用活动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围填海项目不断增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增大的趋势,海洋景观、资源和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工业项目与生态景观的海域使用竞争性愈加突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海洋生态环境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北海市加快海洋经济转型发展路径选择
(一)利用“一带一路”产业梯度转移契机,健全现代临海产业体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北海市推动电子信息、海岛旅游、海洋运输等产业升级转型带来新机遇。北海市应通过“一带一路”产业转移和承接,在实现区域合作的前提下,构建多层次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提升北海海洋产业的规模和层次,促进海洋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加强海洋基础研究、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重点建设现代渔业、滨海旅游业、装备制造、石化化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以及海水利用和海洋能源开发,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集聚规模和水平。
(二)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平台,做大做强现代临海产业。第一,建设海陆空全方位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海洋运输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北海港口建设,在港口与城市布局、港口用地用海、临港工业布局和集疏运体系建设等方面科学规划,通过加大国内国际航线密度,推进港口信息化,进一步提升北海港辐射带动能力,把北海港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客运中心、散杂货中转基地和集装箱转运中心;二是打造航线结构完善的运输体系。拓展国际航线,开通至东盟国家的运输航线;三是加大国内航线客运高速化、旅游化的比重,满足高端客户需求,积极培育涠洲航线旅游运输模式;四是建立专业化船队,形成液体散货、干散货、集装箱和特种物资专业化运输系统;加快以港口为中心的综合运输网络建设,打造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中心;五是全面提高铁路、公路、水运等运输手段的等级和网络化水平,提高港站的装备水平,形成干支相接,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适应航运和临港产业跨越式发展趋势。第二,发挥临海区位优势,做大做强临海产业。一是积极发展炼油及下游石化工业。利用石化工业产业链长的特点,坚持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展,加快发展海洋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带动石化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二是积极引进新材料产业下游深加工企业和物流配套企业,打造新材料产业园;三是要积极打造修造船基地,通过引进培育拥有先进技术的现代化造修船企业,打造海洋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建设船舶及配件产业集聚区;以船舶工业为基础,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速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一是要加快发展远洋渔业和集约化海水养殖,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与休闲渔业,提升渔业经济素质与效益;二是借鉴大连、青岛等地的经验,选择一些适合北部湾养殖的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大力发展近海自然养殖,发展高附加值海产品的养殖业;三是借鉴山东发展远洋渔业的模式,通过组建捕捞、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大型现代化远洋渔业股份公司,逐步淘汰近海捕捞小渔船,购置一批大功率,装备先进设备的大型渔船组成远洋船队进行远洋作业;四是积极引导一批龙头企业与国内外著名渔业公司合作,采取引进、嫁接、消化、创新、联合等方式,培育发展壮大北海的现代渔业企业;五是要大力实施水产品品牌战略,利用国内主要媒体对北海市优势海产品进行广告宣传,提升北海水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国际国内知名的海产品品牌;六是学习义乌市建设国际小商品市场经验,积极发挥北海区位、交通及海洋资源等优势,打造面向东盟、服务全国的南方最大海产品集散中心和全国知名的海产品交易市场。
(四)强化海洋生态保护,构筑“海上丝绸之路”绿色生态屏障。一是加快沿海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污水、固废、废气的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与整治工作。重点加强对主要江河入海口和各类陆源排污口的监测管理。二是加大港口、船舶污水及垃圾处理力度,提高港口防污设备的配备率;加强废弃物的海上倾倒管理,倾废船必须在指定海域倾倒作业,强化倾废管理报告制度。加强海洋工程和船舶溢油的管理,严防海上突发污染事故的发生;规范海水养殖行为,合理控制养殖品种、规模和密度。三是加强对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俊生.“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8.
[2]程帅杰,钱钰.“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江苏省海洋产业经济调整分析[J].才智,2015.22.
[3]王双,张雪梅.沿海地区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J].理论界,2014.11.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因为便利的水上交通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使得经济飞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海洋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如何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让海洋的生态环境得到应有的保护,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心的话题。文章就针对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
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
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转贴于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
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 转变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发展海洋经济 建设海洋强省 广东海洋经济强省之我见 福建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战略思考 强港建设助推海洋经济发展 广东:海洋强省建设策略 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海洋部门要主动作为 广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深蓝转型”:广东如何做海洋经济强省 《东海区海洋经济发展报告》解读 发挥生态优势 建设海洋强省 刘德章: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要注重运作抓落实 黄小晶解读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九大着力点 依托临港工业兴市 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探讨 广东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估 关于山东\浙江\广东海洋经济试点省的思考 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对策 省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文献研究 加快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2).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3]蔡兵,张海梅,江依妮.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广东的机遇与挑战[J].岭南学刊, 2012(4):102-107.
[4]郭宝贵,刘兆征.我国海洋经济科技创新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 2012(5):70-72.
[5]王双.我国海洋经济的区域特征分析及其发展对策[J]. 经济地理, 2012, 32(6):80-84.
[6]陈景春.鲁粤发展海洋经济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2011,(03):66-68.
[7]广东省社科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港澳研究中心及本刊课题组.广东"三圈一带"海洋经济合作开发研究报告[J].新经济,2011,(04).
[8]董观志、郭明珠.广东海洋 经济区域布局初步研究[J].新经济,2010,(08):88-90.
[9]“蓝色经济”躁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风靡全国[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05-14.
【关键词】海洋经济;发展机遇;问题对策
一、引言
目前,海洋作为蓝色的国土,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4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所以海洋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海洋经济发展的意义说起,浅析了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具体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二、发展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把海洋经济纳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点,将山东半岛与浙江海洋纳入我国的试点区域,应该说我国的海洋经济迈向了新的起点,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海洋已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海洋的天然气资源、石油资源、海洋水产品、海洋水淡化、围海等活动,缓解了我们日常衣食住行的压力,随着科技的发展,海底作业将成为国家重要的产业,所以海洋将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
2.海洋促进了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高达60%左右,其大部分运输是靠海洋,海洋是我国对外经济稳定的重要载体,所以开发与利用海洋是全球经济化的必然需求。
3.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国实力提升的象征
维护海洋是我们的权益,开发与利用海洋不仅发展了我国的经济,也体现了我国综合实力的强大,保护国土的完整、人民的安全也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三、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海洋环境保护问题令人担忧
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降雨量分配不均,自然灾害频繁,加之工业化工、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以及周边居民非法无序地对海洋进行开发,使海洋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另外过渡地非法捕捞也使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导致许多鱼种濒临灭亡。这种缺乏高科技与高层次的破坏性开发破坏了沿海经济的平衡,也影响了我国未来整体资源的再利用。
2.沿海产业结构相同
我国近几年虽然对海洋管理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各个沿海区域也加以整治与规划,但是还是产业结构重复现象十分严重。其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渔业养殖、宾馆服务、海洋运输三大产业上。另外在海水养殖中,品种单一、技术落后、规模不大,这样不但增加了经营的风险,还会形成“遍地开花,一片红”的产销失衡。
3.海洋技术转换成果有待于提高
前面我们说过,海洋环境受到污染,非法捕捞得不到有效控制,产业结构单一重复这些情况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摆在我们面前。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海洋技术成果转换率低,海洋科研技术有待于提高。目前我国在国防建设领域居世界前列,但是在海洋的开发与利用上还有待于加强。再有现在是市场经济,海洋的科研技术应该与企业、市场有机结合,目前这方面还不成熟,因此制约着我国海洋业的快速发展。
四、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1.抓好海洋区域的空间布局
针对海洋的特色资源,我国首先要抓好海洋区域的基础设施与周边的统筹安排。从陆海空一体化的角度安排海洋资源的空间整合,形成港城互补的经济中心,打造出特色的临海产业园区发展空间,并且加快海洋产业与临海空间的区域整合。这样可以形成后期的特色突出、优势互补海洋产业结构。
2.妥善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
应该说我国目前开发与保护一直是矛盾着的两个概念,其实开发与保护应该说是互补的,适当开发有利于资源的再生,有效保护促进资源的开发。所以我们要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做好开发的最佳时间与地点,避免盲目的非法捕捞,定期地观察与监督以及保护,并且对海洋进行污染的单位与个人要严格处置,绝没有商量。一定做到集中、治理、监督、开发、利用相统一。
3.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
这里的保护是在强大的监督力与执行力的前提下,首先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以整治海洋污染为重点,提高预警与全程监测的装备,尤其是对海洋区域周边的重大污染源如化工企业、重要的入海口要及时加以监测与查处,对污染企业一定要集中治理,以此切断污染源的源头。其次加大执法力度,做好依法执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外推行目标责任制,号召沿海区域各级政府各负其责,责任到人。
4.依靠科技调整海洋产业结构
振兴海洋产业才能振兴海洋经济。振兴海洋产业要靠科技,不能只靠传统工艺来发展海洋业。因为目前的海洋业竞争已经发展到世界领域,所以我们只有加强海洋科技的投入,才能在资源以及产品的深加工上获得领先地位,最终整体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科技能力。如要加大海洋生物、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水利用、海洋探测这方面的研究,并且还要积极地开展国际合作。总之要开展新的发展途径,提高我国整体海洋经济的利用率。
五、结语
总之,在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下,海洋经济已经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同时在各国已经兴起了深度开发海洋以及联合开发海洋经济的氛围。我国已全面着手开发与利用海洋经济势在必行。并且世界率先发起依海而发的国家经验告诉我们海洋的丰富资源已经逐步替代陆地资源枯萎的局面,所以我国一定要赶超世界潮流,在发展科技开发、合理保护海洋的前提下,捍卫我国海洋领土的完整。
参考文献:
[关键词]浙江;山东;广东;海洋经济;比较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08-0064-08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开发和利用海洋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因此,在联合国的积极推动下,争取海洋利益、制定海洋发展战略、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各沿海国家的重要战略,海洋已成为决定世界政治和经济新格局的关键和焦点。我国作为沿海大国,也十分重视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为此相继制定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等综合性政策。2011年以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海洋经济发展试验区规划》等相继获批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表明国家已经把发展海洋经济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因此,研究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律,服务于发展海洋经济的国家战略,是学术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学者们对我国海洋经济的研究主要分成两个方面:一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策略[1][2][3][4][5][6][7][8][9],二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10][11][12][13][14]。浙江、山东、广东的海洋经济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表明这三个省份将在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中先行先试,尝试探索成功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为我国的整体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因此,浙、鲁、粤既面临海洋经济大发展的巨大机遇,又承担着前所未有的责任和压力。深入分析自身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制定有针对性的海洋经济发展策略,实现优势发展、错位发展、快速发展、持续发展,是三省面临的艰巨任务。当然虽然有些文献对海洋经济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但在分析内容上有失全面,也没有对三大重点海洋经济区域进行针对性比较。在此背景下,本文拟对浙、鲁、粤三省海洋经济发展总量水平、产业结构、科技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比较与分析,为国家、相关省市制定适当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
一、海洋经济发展总量水平比较
分别从海洋生产总值、海洋劳动就业、海洋人均产出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海洋生产总值
海洋生产总值是反映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海洋经济的总体规模。2006年~2009年①浙、鲁、粤三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及占地区GDP的比重见表1。
可见,从绝对数量上看,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规模最大,山东次之,浙江最小。但从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例来看,山东最高,广东次之,浙江最低。因此,从总量上分析,浙江绝对处于末位,而且与山东、广东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大。从动态发展角度看,2007年~2009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的名义增长速度分别为20.9%、19.3%、26.7%,平均增长速度22.3%;山东分别为21.7%、19.4%、8.9%,平均增长速度16.7%;广东分别为10.2%、28.5%、14.3%,平均增长速度17.7%。可见,浙江海洋生产总值增长最快而且遥遥领先,广东次之,山东最末。
(二)海洋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也是反映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06年~2009年浙、鲁、粤三省海洋劳动就业状况见表2。
表2显示,从劳动就业绝对数量来看,广东最高而且遥遥领先,山东次之,浙江最低,这与海洋生产总值的分布特征相同。从海洋劳动就业占地区劳动就业的比重来看,广东最高,浙江次之,山东最低。从劳动就业的动态增长来看,2007年~2009年,浙江、山东、广东三省海洋劳动就业环比增长速度均分别为6.5%、2.1%、1.6%,平均增长速度均为3.4%,海洋劳动就业的相对变动轨迹极为相似。
(三)海洋劳动生产率
在考察了海洋生产总值及海洋劳动就业之后,我们考察三省的人均海洋生产总值,即海洋劳动生产率状况。表3显示了2006年~2009年浙、鲁、粤三省海洋劳动生产率及其名义增长速度。
表3显示,山东的海洋劳动生产率最高,而且遥遥领先于其他两省。2006年~2008年,浙江海洋劳动生产率低于广东,但到2009年,浙江已略高于广东。从增长速度来看,2007年~2009年,浙江省海洋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8.35%,山东为12.78%,广东为13.95%,浙江明显领先于其他两省。
二、海洋产业结构比较
海洋产业结构是海洋经济的基础,反映了海洋经济发展中各产业构成的比例关系,是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我们从三次产业结构、产业集中化程度、主导产业构成及分布等三个方面对浙、鲁、粤三省海洋产业结构状况进行刻画。
(一)三次产业结构
《金融规划》中“双中心”的打造,发挥金融资源集聚功能,侧重于资金的来源层面,而《海洋经济规划》预示着海洋经济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解决了资金的去向问题。两者合力对接,就是要构筑浙江大量资本,尤其是民间资金向海洋经济倾斜的渠道和路径。这种发展的举措上的交点为浙江金融业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切实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浙江金融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的时间相一致“十二五”时期是浙江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1万美元大关。届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将迎来全面转型和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金融规划》明确指出,其规划的时间范围是“十二五”期间,其总体目标、具体目标的节点都在“十二五”末,战略任务的时间范围也定格于“十二五”期间。而《海洋经济规划》指出,“规划期为2011—2020年,重点为“十二五”时期”,具体表现为在发展目标层面,重点规划的是到2015年主要发展目标,包括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港航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显着、海洋科教文化全国领先以及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等方面,涉及到具体量化指标多达11个,而2020年的量化指标仅为3个。
由此可见,两个规划总体上在时间维度是衔接一致的,而这一时间又与浙江经济总体上转型的关键时期相一致。这种时间上的一致性为浙江地方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以及金融业总量调控和结构优化在动态最优和统筹管理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浙江金融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有叠合《金融规划》明确指出战略重点是“两个中心,三极空间,六大平台”,其中“三极空间”具体是指构建起以杭州、宁波、温州三个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为增长极,打造台州、绍兴、嘉兴和义乌等若干金融特色城市为亮点,重点培育一批金融创新示范县(区)为支撑,推进其他地区加快发展的浙江省多层次金融空间布局。《海洋经济规划》明确指出要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格局。即要加快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的核心区建设,尽快提升环杭州湾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北翼和以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南翼的两翼发展水平,并做强杭州、宁波、温州这三大沿海都市圈。同时还将在整合提升现有沿海和海岛产业园区基础上,重点建设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舟山、台州、温州等九大产业集聚区,并重点推进舟山本岛、岱山、泗礁、玉环、洞头、梅山等重要海岛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杭州、宁波、温州作为“三极空间”或“三大沿海都市圈”完全一致,嘉兴、绍兴、台州作为重要城市在两个规划里也都被提及。除了内部区域叠合,两个规划还在接轨“长三角”等外部对接区域也有共同的触点。可见,两个规划在空间布局上有相当比例的重合交汇,这就为浙江金融业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在金融资源的空间集聚层面提供了平台和基础。3五大举措、三大保障:护航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约束下,资金总量的投入并不是越大越好,尤其是信贷规模总量的投入需要有一个统观全局的规划。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调控社会融资规模总量,支持浙江海洋经济持续科学发展。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结构要优化浙江地方金融发展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间接融资规模大、效益好,直接融资相对弱势;银行业发展强势,非银行业,尤其是小金融机构、类金融结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的契机,切合海洋经济的特点,鼓励发展直接融资和非银行尤其是创新型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优化浙江金融业整体的结构。为此,要加强研究,区分海洋金融与大陆金融的差异性,利用发展海洋经济的契机,优化浙江金融结构,提升金融发展水平。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业务要创新在发达经济体,与海洋经济相关的金融业务十分广泛,因此需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船舶融资、航运融资、物流金融、海上保险、航运保险与再保险、航运资金汇兑与结算等航运金融服务。为此,要大胆创新,尤其是要创新非银行业务,构建海洋金融、航运金融和与临港大工业配套的口岸金融服务等现代海洋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风险要监控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投资规模较大、不确定性高的特点。一方面资金投入量十分巨大,对区域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伴随着金融创新,资金集聚和流动方式、渠道可能较以往有较大程度的差异,可能会在特定试点和局部区域集聚金融风险,这对浙江区域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要协调监管,建立政府监管当局、行业自律和内部风控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同时也要创新监管方式,及时预警金融风险。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资源要整合在经典的经济金融互动关系中,金融的发展有两种基本动力,一种是需求拉动,一种是供给推动。一方面海洋经济的发展显然对浙江地方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体现了需求拉动,另一方面,在发展海洋经济战略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了积极引导和推动的角色,在金融支持领域也积极推动。因此,地方金融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需要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两种力量合力的合力推动。
为此,要整合金融资源,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同时也要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合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浙江金融业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金融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需要政策大力支持一是在宏观层面的统筹发展上需要政府协调兼顾,在保证资金支持的同时,也要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二是在总体的优惠政策的制定、实施层面,通过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对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建设要有倾斜;三是在具体的业务层面加大支持力度,例如对设立海洋经济产业基金、政策性海洋保险等予以积极的财政税收支持。金融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体制不断创新一是要创新金融准入和管理体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上的作用,适当放宽民间资本准入的条件,引导民间资本支持海洋经济建设;二是创新金融业务监管体制,监管部门对于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型金融业务要密切跟踪,同时也要借鉴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监管经验,三是创新金融运行体制,尤其是现代金融在业务多元化、国际化的趋势下,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提高金融运行效率。金融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引进一是要建立立体化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高端人才,一般管理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大力开展系统性、国际化的金融管理和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二是健全金融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创新金融人才引进政策和模式,大力引进各类金融高端人才服务于浙江金融业;三是搭建金融人才合作交流平台,尤其是要与海洋经济和海洋金融高端的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交流,培养和引进既懂金融、又懂海洋经济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