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慧教育概念范文

智慧教育概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智慧教育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智慧教育概念

篇1

关键词:智慧教育;智能教育;智慧校园;电子书包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1-0010-04

一、引言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由信息化向智能化的整体跃升,智慧教育形态已初现端倪。泛在化的学习时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智能化的教学管理、一体化的教育资源与技术服务等智慧教育特征日益凸显。智慧教育研究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领域关注的热点,实施智慧教育战略已经成为破解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困境的必然选择。

二、智慧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1.什么是智慧

在中文语境中,智慧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在大部分文献中,智慧作为哲学名词而存在。笔者认为哲学层面的智慧内涵有助于我们对智慧进行溯源式的追踪和探讨,但从教育视角来看,智慧与知识紧密相关,若能从知识与智慧的比较分析中明确二者的不同,将具有更为直接的教学指导价值。一般认为:知识表现在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通常是被公认并经实践检验的是正确的,能指导决策和行动的结构化信息,包括事实、经验、技巧。知识虽然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但其具有静态属性,可以通过识记和传授得以传承。而智慧是富有洞察力的知识,表现为对事物发展的预判并提前进行决策和行动。智慧是基于对知识的有效整合,其核心要件是思维。智慧无法通过识记习得,形成智慧的有效途径是经历和体验。

2.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

从相关文献来看,“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均源自英文“Smart Education”。由于关注的重点不同,国内学者在翻译、引用时略微产生了差异,在大部分文献中二者意思相同或相近,但也有一些文献将“智能教育”译为“Intelligent Education”。对于智能教育,主流的观点主要有三类:一是认为智能教育主要是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手段的智能化,该类观点重点关注技术手段,如蒋家付(2011)认为智能教育,就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教育过程的各种信息进行感知、识别、处理、分析,为教育参与者提供快速决策和反馈评价的教育方式。[2]二是认为SMART是由自主式(Self-directed)、兴趣(Motivated)、能力与水平(Adaptive)、丰富的资料(Resoure enriched),信息技术(Technology embedded)等词汇构成的合成词,认为智能教育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能力与水平,兼顾兴趣,通过娴熟的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料,开展自助式学习的教育(李洲浩,2012)。[3]该类观点重点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三是认为智能教育是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人们智能的教育。该观点直指教育目的,与智慧教育异曲同工。关于智慧教育目前也尚无统一的认识,国际学界鲜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以祝智庭(2012)为代表的国内教育信息化权威学者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智慧教育概念。认为从教育信息化角度来看,智慧教育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 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4]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智慧教育的手段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深入、综合的应用,智慧教育的重点与前提在于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智能化系统及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智慧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大幅度提高教学、科研、管理的效率与水平,其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即发展学习者的智慧。从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的比较来看,前者更为强调技术手段的智能化,后者更为关注技术手段的适宜性,也即智慧地使用技术从而促进学习者形成并发展智慧。

3.智慧教育的特征

(1)智慧教育的技术特征

智慧教育在技术层面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对教育信息进行感知、识别、捕获、汇聚、分析,进而辅助智能化的教育管理与决策。智慧教育的技术特征在宏观层面主要表现为采用面向服务的SOA软件架构体系,实现了各类应用、数据及业务流程的有效整合,大大提高了系统的适应性、扩充性、可维护性和易用性。在微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环境进行感知和智能调节,对校园环境进行智能化管理,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跟踪与记录,对家校互通提供立体化的网络支持。智慧学习环境中部署了传感网,利用各类传感器能捕获并识别各类学习环境中当前的温度、湿度、照度等物理信息,并根据预设,将其调整为最适宜的状态,为师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通过传感网技术还可实现对重要设备的位置信息、工作状态进行捕获与跟踪,实现智能安防和校园智能化管理;通过部署在教室和其他学习环境中的智能录播系统,可在不打断正常的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将师生的教学实况自动录制,并实时存储于一体化的资源平台,学生可借此进行巩固复习,老师可借此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观摩;智慧环境实现了传感网、有线网、无线网的无缝融合,形成了一体化的网络环境和应用环境,为构建家校互通的绿色学习社区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2)智慧教育的资源特征

云计算的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了教育资源建设、存储、共享与应用模式的变革。智慧教育视域下的资源建设体现出全新特征。从资源平台的建设理念与技术模式来看,首先,资源平台的建设理念正在从产品层次上升至服务层次,资源平台建设的中心任务正在从技术平台的搭建转向服务体系的构建;第二,平台功能正在从单纯的资源存储与管理转变为容知识获取、存储、共享、应用与创新于一体的知识管理平台;第三,在运作机制上,Web2.0时代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正在逐步体现,各种有效的社会化驱动和信息聚合机制正在逐步引入,资源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绩效逐步提升;第四,在技术模式上,正在从传统的数字化向智能化方向转变。从资源的表现形式来看,已从传统的静态、封闭的文本、图像等素材资源转向动态、开放、共享的移动学习资源、微课资源、幕课资源(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基于社会化网站(SNN)学习资源建设及电子教材的设计与开发等。

(3)智慧教育的教学特征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开展多种教与学的方式提供了可能,智慧教育视域下的教与学也体现出了崭新的特征。具体表现在:第一,实时、便利的教学资源获取及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获和存储。智慧的教学可根据实际需求,在不打断原有思路的情况下便捷地获取海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实时拓展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实现动态、灵活、开放的课堂教学。此外,可将学生的笔记、课堂问答,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的标注、修改等生成性信息实时存入资源平台,为学生巩固复习、交流经验,教师专业成长提供资源支持; 第二、对课堂教学状态信息进行跟踪、分析,辅助教学决策。智慧的教学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统计与分析,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决策。同时,可基于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进行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第三,实现了自然、高效的课堂互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课堂互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实现了人与技术、设备、资源、环境的多维度互动,创设了高效、自然的体验环境;第四,自主学习真正成为主要学习方式。智慧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互动交流,协作分享的工具,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支持,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混合学习、竞争性学习将会易于开展;第五,教学将突破明显的时空界限。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学习资源及工具的进一步丰富,学生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利用电子书包、智能手机等移动学习终端,随时随地进入资源系统点播教学视频,下载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可随时随地和老师进行互动交流,获取帮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空间和课堂时间。

三、智慧教育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从文献梳理来看,目前关于智慧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智慧学习环境构建、智能化的教育装备与应用系统开发与应用、学习终端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其中以智慧校园建设及其应用研究,电子书包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尤为突出。

1.智慧校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关于智慧校园(Smart Campus),在理论研究方面,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智慧校园的内涵进行了解读。黄荣怀等(2012) 从环境构建的角度,认为智慧校园是指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智慧校园应具有以下特征: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5] 蒋家傅等(2011)经过长达两年的智慧校园项目实践,从智慧校园与传统校园环境相比较的角度,认为智慧校园应具备九大特征:融合的网络与技术环境;广泛感知的信息终端;智能的管理与决策支持;快速综合的业务处理服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泛在的自主学习环境;智慧的课堂;充分共享、灵活配置的教学资源平台;蕴含教育智慧的学习社区。[6]也有研究者强调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如严大虎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把感应器嵌入到教室、图书馆、食堂、供水系统、实验室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教学、生活与校园资源和系统的整合。[7]周彤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8]可见,对智慧校园的解读,其内涵和特征各有不同又趋于一致。总体上认为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信息化应用深度整合、信息终端广泛感知的信息化校园。智慧校园系统兼有技术、教育和文化等多重属性。

在实施方面,南京邮电大学联合江苏金智科技于2010年实施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南邮智慧校园依托数据平台、身份平台、门户平台、GIS平台,建立公共的信息标准,进行数据融合、服务融合、网络融合,实现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整合。目前南邮智慧校园已经上线运行(http:///ccs/main/loginIndex.do)。为师生提供管理、教学、科研、生活、感知等五大类服务;浙江大学与中国电信于2011年7月签署了“智慧校园”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未来5年里协助浙大建设“智慧校园”项目。该项目将基于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建设浙江大学统一的移动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校园一卡通平台等智慧校园应用,并凭借感知、智能、挖掘、控制等各种信息化技术,建成安全监控、平安校园网络管理系统建设、自助图书网络管理系统等。此外西南大学、成都大学、同济大学等几十所高校正在筹划、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在基础教育领域,笔者所在的项目团队承担了佛山市禅城区“智慧校园”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该项目是由佛山市政府于2010年启动的“四化融合,智慧佛山”重点示范项目。该项目面向基础教育,创新性地采用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整合多方优势力量,历经两年多的研发、实施,开发了智慧校园教育云资源平台、智能管理系统、智能教学系统、数字化实验系统、移动学习系统、家校通系统、智慧文化系统等智慧校园应用系统;研制了电子书包、电子课桌、智慧讲台等多个教育产品;建立了智慧教室、数字化实验室等多个功能场室;取得了多项专利成果。该项目已于2012年通过政府验收并上线运行(http://),是国内目前较为系统、完整,且已投入使用的智慧校园解决方案。

2.电子书包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台湾地区在2002年就有比较完整的电子书包计划;2003年,香港10 所小学正式推行“电子书包”试验计划,经过一年试验,“电子书包” 计划效果良好, 开始向全港1000 多所中小学推广。在内地,早在2001年,北京伯通科技公司生产的“绿色电子书包”已经通过了教育部的认证,并在北京、上海等4 个城市试推广;2003 年,上海金山区金棠小学已开始试用电子书包代替传统书本教材;2011年11月,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在上海先行先试的部市合作项目之一,虹口区推广电子书包项目;南京从2012年试点电子书包进课堂,目前全市有21所中小学成为试点学校;2012年,广州四所学校的千余名学生开始试用电子书包;佛山南海南光中英文学校从2009年开始在一年级新生的英语课程中推行电子书包;佛山市禅城区“智慧校园“示范工程的四所示范学校也于2011年开始试用电子书包,目前已经取得较好成效。目前电子书包在全国的中小学校应用遍地开花,除上述城市外,重庆、青岛、宁波、山西、陕西等地都开展了电子书包试点项目。目前关于电子书包的研究和应用主要还是面向基础教育低年级阶段,定位于课堂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会与移动学习相结合,面向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

电子书包虽然广受重视,但实际试用效果却差强人意。电子书包的推广和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传统应试教育中“逐分”导向与电子书包的“育人”理念产生冲突,使得电子书包的大面积推广遇到障碍;其次,电子书包的安全、价格等现实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推广;第三,现有电子书包产品,基本上是由IT企业主导研发,一线学校被边缘化,导致现有产品很难满足实际需求;第四,与之配套的优质电子课本学习资源匮乏,使得基于电子的课内外学习难以全面开展;第五,电子书包涉及硬件终端、应用软件、服务平台、数字内容等诸多方面,使其处于多家政府部门的交叉管理范围,此外还需要政府、企业、学校通力配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子书包的大面积使用。

四、智慧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教育信息化正由初步应用融合阶段向着全面融合创新阶段过渡。目前关于智慧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如缺乏专门的研究和管理机构,导致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和应用研究较少,多停留在个别终端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导致各系统、各产品间的兼容困难,难以真正发挥系统优势,阻碍了智慧教育的发展和应用;缺乏有效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难以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不利于有关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现有产品和技术多为企业在各自已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转型应用,缺乏创新和核心成果孵化平台与基地,新技术、新设计难以有效转化为教育服务;完整健康的产业链仍没有形成,难以实现智慧教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筅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1 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52.

[2]蒋家傅,钟勇,王玉龙等.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2(23):109-24.

[3]朴钟鹤.教育的革命:韩国智能教育战略探析[J].教育科学,2012,28(4):87-91.

[4]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5]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4):12-16.

[6]蒋家傅,钟勇,王玉龙等.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2):109-114.

篇2

摘要:认知词汇语用学的概念观认为人头脑中表征的概念要远多于语言系统中词汇的数量。语用调整是在对词汇编码概念调整基础上获取交际词义的途径。外语学习者在理解词义时要根据语境对编码概念做出适当的调整,可以有效应对词汇理解的灵活性问题。

关键词:编码概念;认知词汇语用学;外语教学

作者简介:张星(1986-),男,山东济南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083-01

一、认知词汇语用学的概念观

就概念和词汇的关系,大体上有三种意见。传统观点认为,概念和词汇是一对多的关系,即少量元概念可以构成许多不同的词汇,人们用一些基础的、普遍的概念如ADULT,MALE,MARRIED等组合后可以获得不同的意义,如woman, man, wife, husband等。一段时期以来最为盛行的观点莫过于人脑中所存储的概念和词汇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观点受到了Fodor的支持:人们意欲通过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就等同于词汇在人头脑中的编码概念。[1]而关联理论则独树一帜,提出了第三种可能,即人们有能力在头脑中构建出或表征的概念数量大大多于那些已经在语言系统中被词汇化了的概念数量。[2]因此,正是这种搭配的失谐才使得单个词汇有了在不同场景下表达不同概念、指称不同事物的可能。

以关联理论为代表的认知词汇语用学就交际概念和词汇编码概念之间的信息差是如何弥补的这一问题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关联框架下的认知词汇语用过程以代码模式为依托,提出话语理解的推理模式,将解码视作语用推理的前提,解码从属于推理,目的在于获得发话人的交际意图,编码概念只不过是在充当寻找发话人意欲传达概念的线索。而这一观点背后更深层次的假设即是大脑中所能表征的概念要远远多于那些在语言系统中被编码了的词汇数量。因此,只有少部分的概念在人类心智中被概念化,绝大多数的概念没有也不必被人们编码。首先,词汇语用学的研究目标是运用关联理论来解释词在使用中表达的概念与它的编码概念之间的关系。编码概念与交际概念大体上有两种关系:语用缩小和语用扩充。语用缩小是指词汇表达了一个比编码意义更具体,比其外延所指范围更小的涵义。语用扩充是指具体使用中的词汇表达了一个比编码意义更为宽泛,甚至与编码意义毫不相关的一个交际概念,如词的喻式用法等,其外延所指范围更加广大。这表明说话人头脑中的概念要比他的词库丰富的多。其次,从听话人角度看,听话人根据不同的语境以说话人所提供的词语的编码概念为线索在线构建符合当前语境下的临时概念,这个临时概念也并不在听话人的概念系统中,因此听话人是通过对词的编码概念的解读获得了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与编码概念的关系可能是扩大了的,也可能是缩小了的。

二、词汇语用与外语教学

编码概念和交际词义的信息差再一次表明语言形式与功能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交际词义是在特定语境中存在的,这就要求学习者在理解词义时要根据语境对编码概念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有效应对词汇理解所带来的灵活性问题。

第一,传统语言教学中对词汇的解读多类似于交际的“代码模式”,学生掌握的多是词汇的编码概念和字面意义。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往往不足以应对各种阅读材料和交际情景,很容易发生误读误解。认知词汇语用观则认为交际词义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人们可以根据交际需求编码概念加以改造,编码概念的某些成分可以被扩大、删除或是强化,对词语的理解不是简单的对词语的解码,词义的理解是建立在关联推理基础上的认知过程。它需要学习者调动现有的背景知识形成相关的语境假设以完成推理。这种“推理模式”的一大优点就在于它把判断分析与理解正确与否的权力交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扩展的他们的思维空间和参与程度,而且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并促进他们成为知识的运用者。[3]

第二,交际词义以编码概念为依据可以进行再创造。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语境的再创造。学习者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例示获得的仅是词汇的一些用法特征,并没有获得其在语境中的真正用法。所以教师应当努力创造词汇的使用环境,使学习者有真实的语境感受,同时学生也利用其已掌握的编码概念知识来推测该词汇在语境中的交际词义,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认识到学习词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编码概念是词义的核心,在同一个语言社区里相对稳定,学习者可以通过它与语境、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来对编码概念进行加工以取得最佳语境效果。如在“Our future is still an X”,“未知数X”是人人知晓的表示不断变动和不确定的“变量”,在这个句子里则是指“不可预知”的意思。它从一个认知领域迁移到另一个认知领域中,因此,要对该词做出准确理解,就要求学习者以其编码概念为出发点,结合语境和背景知识对“X”的编码概念进行语用调整,临时构建出一个当前语境下最符合文意的交际词义。

三、结语

外语词汇的教学要始终把握以传授语言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为目标的总方向,教学的方法应当与培养目标相一致。若将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获得的编码概念看做是只能用于构造合乎语法句子的规则的话,那么对编码概念的语用调整则是准确理解词义,保证交际准确性的根本途径。认知词汇语用学的概念观更加注重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词义的能力,促使学习者采取创造性的方法来理解词义,对词汇教学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 Fodor, J. A.The Language of Thought[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篇3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如今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生产和发展,除了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降低产品成本外,还要注意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开发新产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形成了现代的成本会计,其使用率越来越高,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我们在这方面的教学也要不断地改革创新,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与国家的需求。

一、认清现阶段五年制高职成本会计教学中的不足

1.对成本会计重视不足

成本会计更趋于应用,在企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高职院校中的成本会计教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现阶段的会计教学没有将其作为教授的重点,很多教师也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去学习与教学,师生的重视力度都不够。

传统的高职会计仍以课堂教学作为中心环节,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灌输模式,费时费力,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2.教材的实践性不够完善

成本会计发展于近几十年,并在发展中不断融入新的理念,其制度与操作都有着不断的变化,可是我们的教材依旧是以前的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呆板,实用性不强。导致教出来的学生只能考试,而不能从事简单的成本会计操作。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套用了传统的成本专科会计的教学思想,基本上仍是“学术教学”,有的只是简单地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改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3.创新意识不强

成本会计要求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收集、核算、分析,从而实现成本控制与成本预算的目的。但是,在教学中的成本会计,数据是现成的,公式是统一的,核算是一成不变的,因而学生无需创新,只要模仿、套用就可以了。

4.教学与就业脱节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更趋于考试与考证,与实践应用的成本会计相差甚远,导致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无法胜任会计职务,甚至放弃会计专业。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成本会计教学模式的要求

1.从实际出发

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针对的是会计职业工作岗位,若将岗位分解,就是面向工作岗位要求的技能模块。从教学主客体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面向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从具体内容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就是会计职业工作岗位模块及其组合。

2.结构合理

教学模式是指向教学结构的,是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这就要求纵向教学结构要顺序衔接,横向教学结构要结构合理,教学模块要组合恰当。

3.实践技术信息化

建立以单元知识与技能为系列的会计教学单元库、模块库,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增加内容全面、样板性强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实验项目等,扩展实验项目内容,使之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务、金融等,提高实验室硬件的档次,配备专职的实验员,实现会计实验室的现代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组建模拟公司、计算机中心、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三、以社会需求为指引,创新改革成本会计教学模式

1.引入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从学生实际应用技能出发,将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技能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的结构形式均围绕该技能,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行动化学习任务。项目教学法需要把书中几个重要知识点分为几大项目,例如根据成本会计具体核算内容将核算方法分为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将这几种方法确定为应完成任务,明确各项目学习目标与工作任务,将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等作为项目教学法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高职高专人才的培训需求,同时也是满足企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

2.应用图示教学法

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从宏观角度来说,一是成本核算部分,二是成本控制与管理部分。成本核算部分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项目分析学习,而成本控制与管理部分可以应用图示教学法。图示教学法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抽象理论具体化,零碎知识系列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一般期末转出后结平,生产费用最终都归集到基本生产成本账户中。这时可以使用基本生产成本的“T”字账户,使得结转过程形象生动,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生产成本是从哪结转,要结转到哪去的过程。

3.运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成本会计核算公式多,费用分配表、费用明细账和成本计算单多,用黑板板书不仅非常浪费时间,而且也不可能将所有表格都板书出来。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教学课件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直观地演示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在会计教学上的应用是会计教学现代化的需要和发展趋势,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以图、文、声、像并茂,具有直观、具体、 生动和使用快捷、方便等特点。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事先制作好的公式、费用分配表、成本计算单等在教学过程中一一展现。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较迅速地将前面所学知识点调出,加深巩固学生印象。并且可以和当今制造业的发展形势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播放企业生产全过程,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企业工艺流程以及成本计算的全过程,这样可以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改革考核方式

根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训目标和课程设置特点,应采用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的,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模式,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训力度,开设仿真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现代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模式是高职会计教学的核心问题,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也是未来会计学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更适用的新型财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劲松.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消费导刊, 2007(13).

篇4

论文关键词:概念隐喻;词汇教学;隐喻性词义

一、引言

目前高职英语词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方式单一枯燥;教师不厌其烦地带领学生朗读单词,了解词性,对与课文相对应的义项进行造句释义。这种孤立讲解词汇的结果是学生每节课虽然学习了大量的词汇,但对所学词汇的理解缺乏具体感,在实际写作和阅读中往往不能活学活用;而且对词汇的记忆也不牢固。加之,高职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薄弱,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他们的词汇量往往不能达到要求。

学习者词汇量的大小及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其英语水平的高低。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词汇量的提高可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的发展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可见词汇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长期以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作为语言诸要素之一的词汇变化尤其显著。对于每一种事物、每种感觉和经验,人们不可能创造出完全独立于其他词汇的单词。大量的词义演变都是通过隐喻方式进行的;隐喻在词义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把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高职英语词汇教学,可以使词汇教学方法更加符合认知规律,并提高教学效率。本文拟从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现存的问题出发,结合概念隐喻理论,探讨其对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二、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首先出现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lakoff & johnson 1980)一书中,而后在“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lakoff 1993)一文中得到系统的阐述。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主要是以隐喻为特征,所以人类的认知系统是隐喻构造的。概念隐喻是从日常表达式中归纳出来具有典型性的认知机制, 可反映客观事物,尤其是反映一些抽象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概念隐喻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即概念隐喻体系。在隐喻结构中,人们利用对两种毫无关联的事物进行感知的交融,实现从源模型向目标模型的映射。

(一)概念隐喻类型

根据lakoff&johnson的分析,以认知功能为依据,概念隐喻大致可分为三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种概念。例如,基于概念隐喻time is money,“money”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一个概念,所有用于谈论money的词语都可以用于time这个概念。于是产生了“节约时间”,“花费时间”和“浪费时间”等说法,时间被视为象金钱一样宝贵。

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方位而建立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包括前—后,上—下,中心—边缘,里—外,深—浅等。通过方位隐喻,人们可以利用日常熟悉的空间方位来理解其他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及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英语中,用表示方位的词语来表达抽象概念较为常见的概念隐喻有:happy is up;sad is down,more is up;less is down,high status is up;low status is down等。

在实体隐喻概念中,人们把抽象、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一些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而有形的实体。在这类概念隐喻基础上,无形的概念可以被量化,分类,识别其特征和原因等,从而达到便于理解的目的。例如,现实生活中的“inflation(通货膨胀)”是个无形的抽象实体,可被看作是具体的物质(entity),于是就产生了概念隐喻inflation is an entity,也使以下表达方式不难理解:how can we deal with inflation?;inflation is backing us into a corner[1]等。实体隐喻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

(二)跨域映射

跨域映射是理解概念隐喻的关键,是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形成一系列本体或认识上的对应,用源域的结构和知识体验去谈论和思考目标域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将源域内的概念特征投射到目标域上,使目标域内的大量实体具备源域内概念的特征从而达到认识理解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概念隐喻中,源域内的概念为人们所熟悉且便于理解,而目标域概念较抽象、难理解。跨域映射关键在于确定两个不同概念域的相似性。

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可作为探析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新视角的重要依据。为了更加客观地了解其认知机制,下面用实例来具体说明。在英语国家,人们谈论抽象概念“life”时,不自觉地会运用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根据上文所述的认知机制,源域(journey)的基本结构包含travelers, destination,changes, impediments等实体;而目标域(life)的基本结构则包含people living a life,life goals,movements,difficulties等实体。

两个概念域之间的实体可以构成系统的对应关系。源域中的认知结构可以粗略地描述成:一些旅行者跋山涉水前往目的地,途中经过了一些不同的地方也遇到一些困难,有时难免会失去方向。通过跨域映射,我们就不难理解:he’s gone through a lot in life.(生活中他饱经风霜。)旅途中,地点不停地变更意示着生活中的变化经历。通过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的认知映射,类似的表达可得到较好的理解,如give him a good start in life. i’m at a crossroads in my life. he’s over the hill. she’s without direction in her life. i was in dead-end job.

三、对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语义学角度为高职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纬度。该理论对高职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重视基本词汇隐喻意义的教学

英语中基本词汇使用频率高,义项丰富,并且与其它词汇搭配数量众多。它们用于指代那些与人们有最直接接触的基本范畴事物。人们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不再满足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与表达,而是不断地认知、思考、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思想。为了完成这一过程,人们并不是无止境地创造新的词语,而是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认知的具体事物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利用已知事物来思考、表达新概念,于是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这种隐喻性思维发展了词汇的语义。大部分隐喻性思维是由基本范畴等级发展而来。词汇语义的变化使一个词具有了多义性。sweetser(1990:19)曾指出,在词义的变化过程中,隐喻起着主要的构建作用。它直接导致语言新颖性的产生,间接导致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2]多义现象是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通过隐喻手段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

如上所述,大量的词义演变都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实现。词义的这种演变方式非常普遍。概念隐喻将词义的扩展加以认知化、系统化。词义的一系列隐喻性扩展是由两个认知域的相似性所产生,根据其相关性由一个个概念隐喻统辖。[3]表示人体部位的词语都有隐喻含义,部分隐喻含义可以由概念隐喻people are objects衍生而来。例如“head”在人的身体部位中位于最上端,通过隐喻引申为表示空间的词语如head of stairs(楼梯顶端)、head of page (页面顶部);再进一步通过概念隐喻延伸出蕴涵“重要、领头”的意思,于是就有了以下表达:head of government (政府首脑) 、head of the family (家长)。除了人体部位的词语,常见的动物名称(老虎、狮子、狼、狗等)、颜色的词语(红、黄、蓝、绿等)及花草树木等也具有丰富的隐喻意义。

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能积极使用的词汇量仅停留在高中水平。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向学生灌输一种理念:词汇不是任意获得新的意义,而是通过人们的认知建构获取;建构方式主要是概念隐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基本词汇意义理解所蕴涵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找出两个概念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使其提高词汇水平。

(二)重视英汉概念隐喻文化内涵的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意义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隐喻是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共同属性,所以隐喻与文化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隐喻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是文化的反映。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概念隐喻的普遍运用一方面说明了隐喻认知的普遍性和不同民族认知间存在的共性;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很多表示抽象思维的隐喻表达法都是相同的。比如:人类在幼儿时期就形成了方位意识,在语言输入中,表达方位的词语很多也容易被理解,其中不乏隐喻的方位表达,这已经形成了定势思维。例如英语国家人们形成了这样的概念隐喻“good is up;bad is down”,汉语中也不乏此类表达如“情绪低落、视力下降、身体每况愈下、地位提高”等。

另一方面,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影响,隐喻概念也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理解隐喻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背景,在英语学习中对概念隐喻的正确理解必须要了解目的语社会文化知识。例如对句子 “she spoke with a touch of vinegar.” 的理解关键在于vinegar的隐喻含义。汉语中“醋”的隐含意义是“忌妒”;而英语中vinegar的隐含意义却不同,表示“尖酸刻薄”或“不高兴”。另外,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中有关颜色的隐喻理解也不一样。汉语中嫉妒别人常表达为“得了红眼病”,而英语中则说green-eyed。

处于英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有着不同的概念系统、认知结构、认知方式和认知习惯,不同的价值观和民俗心理,因此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隐喻的理解文化背景尤其重要,它影响着对词汇隐喻的理解,因而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应把跨文化知识传授融入到词汇教学的方方面面,只有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跨文化知识,才能正确推断词汇的隐喻意义。

(三)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地构建概念隐喻

由于概念隐喻是系统的跨域映射,具有系统性,所以可对其进行分析和构建。它的系统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从语言层面上看,系统性是指由于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着系统的部分对应关系,一个概念隐喻会衍生出大量的、彼此和谐的语言表达(如time is money可衍生出waste your time、spend your time、 save you hours等表达);从概念层面上分析,不同的概念隐喻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协调一致的网络体系,影响着人们的言语和思维。[4]它包括内部和外部系统性。首先,概念隐喻之间的蕴涵关系(如time is money, time is a resource, time is a valuable commodity)或同一目标域通过不同的源域实现(如love is war, love is magic, love is a journey, love is madness等),从而构建起一个协调一致的概念隐喻体系。其次,对于由相同源域来实现的概念隐喻形成了系统的概念隐喻表达体系。最常见的例子是方位隐喻(如 happy is up, high status is up, ra tional is up, conscious is up等构成了一个以up为中心语义网络)。

学生日常阅读中自主地构建概念隐喻,形成丰富的积累,使单词记忆趋向形象化,有助于提高词汇习得能力。

篇5

开幕式上,编辑部为骨干教研员、教师代表颁发了“2011—2012年《体育教学》杂志突出贡献奖”,旨在鼓励、表彰为期刊发展做出积极努力和突出贡献的人员。一线教师代表、江苏省南通中学潘雪峰老师发表感言,他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杂志的热爱。他说,《体育教学》杂志伴随着自己一路成长,杂志的“亲民路线”把学校体育理论转化为了一线体育老师的践行,《体育教学》是推动课程改革的中流砥柱。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中心主任吴键博士作了题为“体育新课改的落地与体育教师能力的提升”的专题报告。吴博士用生动形象的图表和数据反映客观现实,“以数据说话”让体育教学的评价与有关成果更加有说服力。《体育教学》编辑部主任王子朴教授作了杂志发展现状及展望的专题报告,全面汇报了杂志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并对杂志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会议期间,编辑部组织了两场座谈。第一组,编辑部与浙江省地市教研员座谈研讨,编辑部就浙江省各地市在《体育教学》杂志上的投稿数量及录用率等相关数据进行了公布与分析,为浙江省下一步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数据资料支撑。座谈还就双方进一步沟通、资源共享、协作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篇6

[关键词]理性教育 智慧 样态 实现

[中图分类号]G40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18~03

[作者简介]韩大林,刘文霞,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一、理性教育智慧的含义

理性历来是哲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它的原初本意是指人类所具有的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主观心理活动,以及人类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逻辑思维能力。随着哲学的发展,西方哲学的理性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认识论意义的理性,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一般称为理论理性、认知理性、科学理性;二是价值论意义的理性,指的是德行,以区别善与恶、好与坏,一般称为实践理性、道德理性、价值理性;三是人性论意义的理性,指的是人自我节制和控制能力,以区别人的自然本能,一般称为理智理性。我国学者胡敏中认为:“理性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抽象思维和思维能力,并且是指人的抽象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能力所支配的人的理智的、合理的、自觉的和合乎逻辑的能力和存在属性。”在借鉴以上论述的基础上,理性的含义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在运行上是主体的思维功能;二是主体做出的合理的、符合实际的思维,在结果上是思维着的主体对外部存在的理智审定。理性和智慧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西塞罗曾精辟地论述过二者的关系:“当理性发展成熟和完善,便被恰当地称之为智慧。”这就是说,理性不是智慧的全部,智慧是一种成熟的和完善的理性,智慧是对自己精神世界的理性把握。从二者的关系中来看,教师教育智慧应从理性的角度去理解,即教育理性不是教育智慧的全部,但是当教育理性发展完善时就会成为教育智慧,这时的教育智慧即为理性教育智慧。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理性教育智慧是教师把握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并且这种认识活动是理智的、合理的、自觉的和合乎逻辑的。

二、理性教育智慧的样态

(一)教育意识

“意识起初只是对直接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心理成熟,意识的对象已不局限于意识主体身外的客体,而且还包括意识主体自身及其内部世界。可见,意识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客观世界的意识;一方面是对自身及其内部世界的意识。所谓教育意识是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自觉反映客观外部教育世界、把握内部教育世界的认知方式。教育意识以何种形式存在呢?马克思曾经指出:“意识如何存在的方式以及某样东西对意识如何存在的方式,就是知识。知识是意识的唯一表演。”因此可以这样理解,教育知识是教育意识的存在方式。教育知识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教育事物对于教育意识如何存在的方式,即关于外部教育世界的教育知识;二是教育意识自身如何存在的方式,即关于内部教育世界的教育知识。前一类教育知识,形成了教育意识的外物层面,即所谓外物教育意识;后一类教育意识,形成了教育意识的自我层面,即所谓自我教育意识,也就是对于教育意识自身的意识。这两类教育知识的内容与对象,同样也是教育意识本身的内容和对象。教育意识的内容是丰富的,既有外物教育意识,又有自我教育意识;既有感性教育认识,又有理性教育思维的抽象活动;既有客体教育事物现状的如实反映,又有主体自身的丰富教育想象。教育意识作为教师认知教育世界的方式,是由多种心理活动构成的复合体,是一个完整的精神画面。

(二)教育思维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就是灵魂用来进行思维和判断的东西”。怎样才能实现理性认识,就必须通过思维来进行。教育思维是对教育知识的思考,首先是认识过程,其次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认识成果,是认识过程和认识成果的统一,二者不能分开。因此,教育思维是教师的理性认识过程和认识成果,是对外物教育意识的加工和把握,是教师对客观外部教育世界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教育思维必须以教育意识为前提和基础,而教育知识是教育意识的存在方式,因此,教育思维必须以教育知识为基础。教育知识是教育思维的原材料,没有或缺少教育知识作为原材料的教育思维是贫乏的、空洞的。正如康德所言:“无内容之思维成为空虚,无概念之直观,则成为盲目。”“在意识中思维很重要,起着独特的联系作用,既有同时的空间联系,也有先后的时间联系,故能使复合的意识形成一片,形成一片完整的图景。”教育意识经过教育思维的加工,按照一定的程序、规则、方式去组织和掌握认识活动,去反映和理解认识对象,从而给认识活动一个理性的灵魂,一个逻辑的秩序。这样,教师就能够透过直观教育现象认识教育这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够透过教育的个别现象认识教育的普遍性;能够依据教育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去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或追溯教育的既往历史,从而实现教育意识在时空两个方面对当前教育在认识上的超越。

(三)教育理智

斯宾诺莎认为理智“指示我们如何指导心灵使其按照一个真观念的规范去认识”。可见理智是理性生活的前提,心灵只有为理智所决定,才能促进理性的完善。理智是对认识主体内部知识的选择和调控,通过选择和调控使认识主体恰当有效地做出抉择,从而认识事物的真善美。思维必须依据理智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思维是指向客体的,而理智是指向主体内部的,实质是对思维方式和过程的选择和调控。教育思维是指向客体的,是对外物教育意识的思考和把握,即对外部教育知识的认识,而教育理智则是对自我教育意识的思考和把握,是教师对内部教育知识的合理选择和有效调控,实质上是对教育思维方式和过程本身的思考。选择和调控是教育思维过程中必要的内容和必经的环节,选择指教师选择正确的教育思维方式,即针对不同教育的特点,教师在其教育思维中选取合理的、符合实际的思维方式认识教育现象。调控指教师维持正确的教育思维过程,即教师在教育思维过程中,会受到外界或自身情绪等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以维护教育思维的止常运行。教育思维的选择和调控主要是由教育理解来完成的,它控制和定向着教育思维,使教育思维向着教育真善美的方向前进,可以说教育理智在教育思维中具有决定的作用。没有合理的选择和有效的调控,教师就不能正确地认识教育事物。

三、理性教育智慧的实现

理性教育智慧的实现表现为教师获得教育知识并超越教育知识,在教育知识面前享有自由。教育知识是由教育概念组成的,因此这一过程又表现为教师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的辩证认识过程,即教师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意识、教育思维和教育理智获得抽象教育概念,并将抽象教育概念上升为具体教育概念的过程。获得具体教育概念,教师就能够全面、系统地认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理性教育智慧也因此得以实现。

(一)抽象教育概念的获得:由具体到抽象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教育感知获得对教育事物的感性认识,表现为教育经验。教育感知所把握的是特殊的、个别的教育事物,而教育思维的任务是获得普遍的、必然的规律性的教育知识。教师在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思维对教育经验进行概括,逐步形成抽象教育概念,进而使教师获得教育知识。抽象教育概念是在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教育本质属性的凝结,当教育的本质属性凝结为抽象教育概念时,就意味着教育思维达到了对教育本质属性的掌握。“概念的展开是通过判断的形式实现的。概念是浓缩的判断,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教师对教育的认识总是通过各种教育判断而表现出来的,教育概念在形成之前,必须有教师对教育的判断,随着教育判断水平的提高,教师得以认识教育的本质属性,因此,教育概念以一定的教育判断为前提。如何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知识,就需要教育推理,它扩展了教师认识的范围和领域,使教师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形成概念,又通过实践检验概念和发展概念。……所以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概念越来越丰富、精确,越来越符合客观现实的具体事物及其变化发展法则”。教师就是在认识教育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和检验教育概念、教育判断和教育推理,构建教育知识大厦的。在教育实践中形成和检验教育概念表现为教育概念对现实教育本质的摹写和规范,摹写是指把教育的本质抽象符号化,贮存在教师的大脑中,规范指用教育概念来改造现实中的教育实践。教育概念不是一次就能获得的,而是多次对教育的本质进行摹写和规范,经过摹写和规范的交互作用,教育概念越来越精确,从而构建起教育知识的大厦。

(二)具体教育概念的获得:由抽象到具体

教师通过教育思维获得的教育概念是建构规律性教育知识的基础,此时的教育概念是抽象教育概念。之所以抽象,是因为它是在分析感性的、具体的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抽象和概括等方法形成的对教育本质的揭示。在教师认识的过程中,抽象教育概念是必不可少的,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在形成抽象教育概念时,舍弃了教育的特殊性和个别性,获得的是与特殊性和个别性无关的纯粹普遍性;其次,抽象教育概念在反映教育实践时,只反映了教育的确定性,舍弃了教育的运动、发展与变化,不能全面的反映教育现象。列宁认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如何全面地把握教育事物,避免抽象教育概念出现片面、僵化和形而上学的倾向,就需要把抽象教育概念上升为具体教育概念。相对于抽象教育概念而言,具体教育概念是反映教育特殊性、个别性和普遍性的概念,即反映教育各种不同规定性相统一的概念。马克思指出:“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如何把抽象教育概念上升为具体教育概念,达到理性教育智慧的实现呢?具体教育概念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在对现实教育的摹写和规范的反复交替过程中形成的。在形成抽象教育概念时,教师对现实教育本质进行摹写和规范,但这种摹写和规范忽略了教育的特殊性和个别性,还不足以全面地反映和把握现实教育事物。为了能够全面地认识教育事物,教师必须随着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地对教育事物中那些在过去未曾被抽象教育概念所反映、所摹写的特殊性和个别性等诸多方面进行摹写和规范,在螺旋式的反复不断的相互作用中,逐渐由抽象教育概念发展为具体教育概念。具体教育概念的获得过程,实质是逻辑教育思维的辩证运动,同样也包含着教育概念展开为教育判断、教育推理的运动过程,通过教育判断和教育推理,教师获得了更多的具体教育概念及其之间的联系,这使教师能够全面、系统地认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理性教育智慧的实现。

注释:

①胡敏中,论理性和非理性[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5).

②[古罗马]西塞罗著,王焕生译,论共和国论法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92.

③⑩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18.

④[德]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35.

⑤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51.

⑥[德]康德著,蓝公武译,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71.

⑦潘菽,意识问题试解[J].心理学探新,1980,(1).

⑧[荷兰]斯宾诺莎著,贺麟译,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1.

篇7

[关键词] 教师智慧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国外现状概述

(1)关于教师信念。国外心理学领域主要使用“教师信念”的术语,对其各种成分进行了研究,如关于影响学生成绩的信心、关于教师和学生成绩的原因、关于自我知觉和自我价值感、关于完成特殊任务的信心等。

(2)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在概念的内涵和范畴上,国内学者一般沿用“教师个人实践智慧”一词,而国外学者多使用“教师个人实践知识”或“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等概念。Clandinin,connelly与Elbaz的研究呈现了存在于真正教师“头脑”中的知识与理论观。 (课程探究)(C而 culumJnquiry)杂志对此特别关注,专门开设“个人实践知识系列”。

2.国内现状

(1)认识论。陈向明教授等学者使用“教师实践性知识”这一概念,将教师的知识分成“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两类,并对实践性知识界定为教师真正信奉的,

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其中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知识,还包括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原则。也有学者认为教师实践智慧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它来源于教学经验,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教师的实践能力。

(2)概念说。其基本含义等同于教师个人所持有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目的、教与学、‘学生、学科、自己的角色和责任等的观念。但与教育观念相比则更具体、更强调其个体性、实践性,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这类学者特别强调教师个人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认为这些观念决定了教师的日常行为。

二、关于教学场域与智慧的区分

1.教学场域

场域就是事物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借鉴布迪厄的观点:“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 这些一个个相对自主的社会小世界就是场域。布迪厄还主张将“场域”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来使用,并认为只有将其置于关系系统中,才能获得概念真正的意涵。这表明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一种关系网络,是各种位置与因素之间客观关系的组合 。

2.智慧

古希腊语中哲学(philosophia)一词也是由philos和Sophia合成,哲学家也被称为PhilosoPhers,即“爱智者”或“智者”。古今中外的很多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们对智慧作过描述和阐释。苏格拉底强调“在自我认识中,探索、寻找永恒真理,寻找最高的善―智慧”,他把“知识与道德等同起来,智慧的人必然是有美德的人”,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

三、教师的思维过程中的智慧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进程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常常需要教师根据现场情境瞬间完成转换或调节,这种情形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学思维力虽有天性察赋的因子,但更多地需要自身的体悟、有意识地锤炼和突破惯习的勇气,教师的专业学习是培养教学思维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平静、稳定、预设和惯习常常阻碍教师实践智慧的生长,而挑战、应激、灵变和跟进往往能起到激发的效能。

实践反思实际上是教师与自我对话,是自我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历史、思想等所进行的反思性理解,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直接促进着其对教学的思考和研究。课前精心的预设和“完备”的教案抵挡住教学过程的生成、教学环节的擅变以及学生富有挑战性的提问等课堂变数因子。“教学无止境”、“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不体现着教师课堂教学智慧发展的无限拓展空间。一方面,敢于质疑、挑战权威、追求个性解放的学生给教师思索教学以无穷空间,自主、开放、生成的新课堂又激发了教师对教学研究的欲望和追求;另一方面,高考、应试、升学率的字眼现实地阻碍着教师教学自的释放,狭隘、封闭、规约的教学旧观念限制着教师教学的变革,如何在矛盾的交织状态中找到平衡点和突破口是现时期教师现实思考的最大焦点。大凡优秀的教师在实践中总能发现问题,进行不断自我追问与思考,带着问题开展实践,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在科学的历史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养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素质教育与高考融合,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活力。”这些话语既是教师解决现实困境的策略,也可以说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结果。“草根式”革命呼唤着教师从教学实践中不断追问、思考、反思和研究探索,不断将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研活动等相关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教师走向智慧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英]迈克尔波兰尼著,许泽民译: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3][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一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智慧课堂;智慧教育;信息与通信技术;气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该纲要反映了信息技术在新的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在我国《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中明确提出: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部署;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建设;丰富数字教育资源,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扩大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覆盖面;完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提升资源服务能力。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的长远目标,还是阶段性目标,信息技术与教育如何有机整合都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改善关系到新的教育改革的成败。

一、智慧课堂的概念

智慧课堂的构建是实现智慧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智慧教育要通过构建智慧课堂来完成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智慧能力。虽然我国在近些年不断在教育教学方面尝试做出改革,但是仍然没有摆脱教育的根本问题,也就是教育创新的问题。信息技术走进教学课堂已经很多年了,课堂中存在的最本质的问题仍然没有消除,课堂形式仍以“知识立意课堂”为主,在此背景下智慧课堂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智慧课堂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的文献中尚没有统一的论述。智慧课堂由智慧教育衍生而来。台湾教学研发专家吴权威教授认为智慧教育是指以应用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即信息与通信技术促进教育革新与发展为宗旨,以发展智慧学校为基础,以发展智慧学区为愿景,以应用ICT为辅助,打造充满智慧的教育环境,应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想,实现适性扬才、公平均质的境界。基于智慧教育的视角,笔者将智慧课堂定义为:在信息与通信技术支持下,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具有教学展现力、学习洞察力、课堂调和力的课堂教学环境,从而有效促进智慧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

二、高中地理智慧课堂的构建案例

(一)学习内容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之“气旋”为例,构建基于3D打印技术、互联网、翻转课堂的智慧课堂,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气旋的概念、气流场和气压场的关系,还要让学生学会应用气压场图分析天气、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方法。该部分知识学习的难点在于学生对形象事物和抽象概念的相互转换,学习内容较多,对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学习者特征

学生经过一个月的高中学习生活,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以及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一些基本的地理原理来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但是本节课涉及的气压场、空气流场以及时空维度等内容很抽象,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在课前和学生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将这些教学资源应用于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提升学生的直接和间接体验,便于知识的建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和天气特点,掌握简易天气图及分析对应的天气情况;能够判读、绘制气旋的示意图;学会识读简易天气图;了解台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3D打印模型演示、学生实验模拟及微课,让学生尝试运用实验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气旋的形成原理及天气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气旋的学习,了解其对天气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地理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和天气特点。

2.教学难点。南北半球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天气图的判读。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在互联网上找到大量的关于制造大气上升和气流旋转的地理实验,将实验的视频传到班级的QQ群,通过实验启发学生利用简易手段制作地理实验(确保实验的易操作性和安全性),并将实验录成视频供全体师生筛选;录制关于台风原理的微课,准备课上使用;利用3DMAX软件制作气旋立体图形,并使用3D打印机打印气旋的模型(如图1);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制作动态卫星云图。

图1 3D打印气旋模型

图2 动态卫星云图

2.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制作动态卫星云图(如图2),通过展示太平洋8-11月份的云系的运动状态,让学生观察云的运动状态,引出气旋的概念。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引导,观察动态云图,积极思考运动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展示动态云D的过程,激起学生学习气旋的兴趣。

3.气旋的概念及成因。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气旋的3D打印模型,让学生尝试总结气旋的气流运动状态;展示气旋的概念,设置问题情境,问题是“低压系统的形成原因”和“在低压系统中气流的运动情况”。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幻灯片展示课下自己设计的两组实验,第一组实验是通过羽毛受热上升实验(如图3),用电子气压计测量气压的变化(如图4),进而得出低压系统的形成过程。第二组实验是用水槽流水模拟空气涡旋的形成(如图5)。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原理,让学生学会在气压场图中画出气流的运动情况,并分析气旋这种天气系统是如何影响天气的。

学生活动:观察气旋模型,形成直观印象,参与同学们展示的实验过程,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用3D打印模型和地理实验这种直观教学法来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因,提高学习的效率,也可以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由表及里地理解气旋这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原因及对天气的影响,进而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4.台风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关于台风的微课,通过微课视频学习台风的原理,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台L的防御措施。

学生活动:观看微课,分组探究教师布置的问题,小组派代表进行陈述发言。

设计意图:采用微课这种新的授课方式讲解台风的原理、危害及防御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高知识学习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5.课后作业。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并让学生通过QQ群下载教师录制的关于反气旋的微课,让学生自主完成反气旋的学习。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进行反气旋微课的学习,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QQ群反馈给教师。

设计意图:通过翻转课堂营造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六)课后反思

篇9

摘 要:智慧教育(Smart Education)随教育信息化潮流而起,正在变革着全球学校教育的面貌。为探讨智慧教育的未来发展,本刊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教授。在专访中,余教授指出,智慧教育是依托新一代的通信技术所打造的互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智慧教育可以根据个人的独特信息推送个性化的教育;智慧教育的发展促进教学、课程、学习、管理、评价、学校的转型,同时使教育信息化的思路和理念转型;信息技术普及和渗透会改变一些重大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从而对这些战略落实提出变革性的思路。

关键词:智慧教育;教育模式;转型;信息技术;教育形态

一、智慧教育是依托新一代的通信技术

所打造的互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余教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本刊的专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智慧教育的概念。

余胜泉:IBM公司所提出的“智慧地球”的概念后来演化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医疗、智慧水资源、智慧教育等相关概念。智慧教育就是依托互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的通信技术所打造的互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自我导向的、充满内在动机的,学习是有趣的、可定制的、有丰富资源支撑的。智慧教育的本质是智能化的、可定制的教与学。

智慧教育是能够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性、适切性的教育。它可以培养有思想和技术素养的公民;可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生理、情感和精神的发展;可以提供增强个人优势和能力的机会;可以增强家长、学校、社区、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智慧教育通过信息技术分担大量繁琐的、机械的、简单重复的教学、学习和管理任务,满足教师、学生、管理者、家长以及社会公众的工作和学习需求,可以让师生有更多的心理资源,如注意力、创造力、动力系统等,投入到更为复杂的、更有价值的教学和学习任务中,从而保证学生的批判能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社会性能力等得以发展,以适应21世纪的发展需求。

智慧教育的核心追求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内容呈现形式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与学关系的创新,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创新。

《世界教育信息》:智慧教育环境的核心特征是什么?

余胜泉:智慧教育的教学环境是一种智慧的教育环境,它有八个方面的核心特点。一是情景感知,能够感知教与学活动实施的物理位置信息,感知教与学活动场所的环境信息,感知学习者的专业知识背景,感知学习者的学习状态,感知学习者的知识背景、知识基础、知识缺陷、认知风格等;二是异构通信,智慧教育环境有不同的装备和设备,各类资源被融合到环境中,不同设备之间可以无缝通信、异构通信;三是无缝移动,在学校、家庭、社区中,学习是连贯的,不一定要集中到一个地方,而是可以在整个环境中无缝移动;四是自然交互,以语音、动作、眼神、手势、姿态等自然姿态进行深度互动并跟踪记录,且为自然交互的方式;五是任务驱动,学习环境能够理解用户的行为和意图,主动提供交流和服务,在使用各种系统的时候,从“人找信息”变成“信息找人”,系统能感知到人所需的服务,人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学习技术;六是可视化,各种数据实现可视化的呈现,如可视化的监控、数据操作、各种图表、各种表格等;七是智能管控,通过数据精确了解管理对象的深层次信息,并做出科学决策,实现智能控制、诊断、分析、调节、调动;八是自动适应,系统能根据需要自动适应,根据用户的学习偏好和学习需求,个性化推送学习资源或服务。

二、智慧教育可以根据个人的独特信息

推送个性化的教育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举出一些智慧教育的典型案例。

余胜泉:IBM在推广智慧教育的时候,曾提出“The Classroom Will Learn You”――今后你进入教室,它能感知你,知道你是谁,知道你的特点、个性、知识结构等,根据这些信息来推送个性化的教育。感知、分析、决策、适应、个性化等是各种智慧教育形态的共性特征,以下我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

第一,可穿戴式无线生理监测传感器网络系统。以前,上完体育课,教师通过测脉搏跳动来判断学生的运动量。现在,北京有一所学校上体育课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戴上一个智能手环,通过平板电脑,教师就可清楚知道每个学生的运动量、卡路里消耗等情况,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利用传感设备实现运动量监控的案例。

篇10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小区短信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244-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指出,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纲要》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步骤之一。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目前共有三类: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2)技工学校(简称“技校”);3)高级职业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职高”)。

中等职业学校从传统校园到建设并建成数字化校园,已经经过了多个阶段及多个层面的研究,在代替了传统校园的纸笔和电教后,数字化校园也完成了计算机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建设。随着传感技术、云计算、虚拟化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智慧校园的建设已掀起一股浪潮,改变以往人们传统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改善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1 数字化校园的缘起

数字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资源、到活动全部数字化,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它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90年,美国的格林发起了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表演讲,明确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在此之后全世界普遍接受了数字化概念,并引申出“数字城市”、“ 数字校园”等概念。学校在开展教育、科研和管理及对外通讯工作全过程中运用宽带、交互性和专业性的局域网络实现数字化教学和学校办学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2 智慧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2008年,IBM公司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在“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后,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和建设思路,西南大学、成都大学等高校都在筹划、实施智慧校园的建设。浙江大学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种智慧校园支持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吴颖骏,2010)。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智慧校园的内涵进行了解读。沈洁等在2011年认为,智慧校园是一种将人、设备、环境、资源以及社会因素,在信息化背景下有机整合的一种独特的校园系统,它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的相关性为核心,通过多平台的信息传递手段提供及时的双向交流平台,简单说,就是更智能更智慧的学校;黄荣怀等在2012年认为,智慧校园能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智慧校园的发展及应用如图1如示:

智慧校园的发展是数字化校园的高端形态,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理想追求,也已成为一种共识。然而智慧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内的中等职业学校一般来说物力有限,要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切合实际应用的结合点,既能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财力物力构建一定规模的智慧校园实践项目,又能将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成为市级领先、省内一流的职业教育信息化高地,因此本文准备以本校数字化校园中已部分建成的智能办公管理系统和教学资源建设为突破口,采用小区短信技术,进行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研究,探索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的实践之路。

3 小区短信技术

3.1 小区短信概念

利用手机用户进出特定范围需与交换机交换位置信息的特性,结合目前短消息平台,实现在特定区域范围、特定时间对特定客户群,发送特定服务短信。其原理利用移动信号的信令监测系统监测信令过程,获得手机用户当前的位置信息。小区短信系统主要由信令采集、信令分析、短信业务应用三部分组成。用户从进入小区到收到短信所经历的流程如图2所示:

3.2 小区短信系统流程

1)用户手机进入热点范围,向基站发送信令消息,产生信令过程;2)基站与基站控制器交互用户信令消息;3)基站控制器与移动服务中心交互用户信令消息;4)小区短信系统的信令采集部分从基站控制器与移动服务中心之间采集到原始信令消息,进行信令分析;5)小区短信系统将预先准备的短信写入短信网关;6)短信网关为手机用户下发短信。

3.3 系统功能

在同一个热区同一用户,可控制对其每天发送的信息条数;同一条信息只发给同一个用户一次;系统可控制发送短信频次(如每天或者第月或每周),可控制发送短信时段(如每日早9晚5之间发送);过滤热区常驻人员屏蔽黑名单发送;系统提供用户拒绝接收功能。应用场景:小区短信从业务使用者来看,主要包括政府公益类、行业信息类。

4 中等职业学校内进行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也属于传统校园的一种,在传统校园教育教学过程中也经历了从电教到数字化的过程,在当前社会都在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中,中等职业学校也走到了将要建设智慧校园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果落伍将会落后一个时代。只有跟上社会信息化的进程,积极构建“智慧型”的校园环境才有可能真正提升校园的信息化水平。因此,我们认为建设智慧校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智慧校园是数字化校园、信息化校园发展的最高阶段。智慧校园的发展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理想追求。

2)智慧校园建设时应遵循顶层设计,既可以先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再扩展成为智慧校园,也可以直接进行智慧校园建设,只要作好长期规划,分步实施都能实现建设目标。

3)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智慧校园的实践建设,实施跨越校园地理范围、空间范围层面上的智慧校园项目。

4)智慧校园建设依赖于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电信运营商网络设备生产商家的积极参与也是建设中的关键。

以某中等职业学校为例,在智慧校园的实践中,可以逐步建成以下智能网络平台:

1)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网络);2)科研支撑平台(教学科研网络);3)校务管理平台(智能办公网络);4)校园服务平台(高效接入网络);5)教学管理平台(远程及在线教学网络)。利用数字化校园中已部分建成的智能办公管理系统和教学资源平台,后期在校园内局部建成物联网络,有效获取人、财、物及产、学、研信息,进行资源整合、服务集成,逐渐实现智慧校园中的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决策。

实践项目里的智慧图书馆,有信息采集及信息推送两个过程,采用小区短信技术,通过采集手机信息的范围精准控制,建成一个智慧型的图书馆,能够实现手机短信的无目标推送,让每一个走进校园图书馆的读者,接收到最新一期图书简报、新书信息、会议厅、报告厅讲座信息等。具体流程如下:读者进入图书馆这个小区短信范围,产生信令过程,小区短信系统会从这个信令过程中采集到需要的资料进行信令分析,再将它与短信应用部分进行比对,最后由短信网关向用户发出信息。在此过程中,产生三个层面的数据,全面感知层相当于物理层、可靠传递层相当于网络层、智能处理层想当于应用层。读者进行图书馆的范围,就如同进入一个智慧网络,实时采集信息,推送有关数据,再与图书馆里的物联网相联,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如资金容许,可以试点建设智慧实训工厂,采集走进实训工厂的师生手机信号,推送与实训相关的课程及实训场所使用情况等信息。实现智慧化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推而广之,也就可以建设智慧宿舍、智慧餐厅,进而实现智慧校园,智慧信息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 宗平,朱洪波,黄刚,许建真. 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5-19+51.

[2] 严大虎,陈明选. 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技术,2011(6):123-125.

[3] 冀翠萍. 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J]. 现代教育技术,2012(1):49-53.

[4] 沈洁,黄宇星. 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6):122-125.

[5] 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 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 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6] 任斌. 从数字化校园到智慧校园[J]. 福建电脑,2012(9):57-58.

[7] 汪志宏. 智慧校园的服务与应用的案例分析[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7):55-56.

篇11

两年前,《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在2010年8月7日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 (Techonomy Conference)上语出惊人:纸质书将于5年内消亡。此后,电子书包便大行其道,风靡我国基础教育,大有取代传统书包之势。

但是,在电子书包实验与推广的过程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悖的情况。一方面,教育技术专家、教育信息化产品生产厂商、国内教育信息化先行地区与学校认为,电子书包是大势所趋,必将取代传统书包。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又面临不少棘手的问题,影响着电子书包的实验与推广。

我们不妨把对电子书包的理解梳理如下:

1. 轻便型电子终端产品

大多数教育信息技术产品的生产商认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智能手机等都能作为电子书包。由于新闻出版总署表态“将大力扶植‘电子书包’项目”,汉王、方正等数十家企业先后推出“电子书包”产品,定位为继早教机、电子辞典、点读机、学习机之后的第五代学生教辅产品。联想、三星、索尼、松下、惠普、英特尔、微软等IT巨头更不甘示弱,也纷纷推出自己的电子书包计划。实际上,这类电子书包无非是装有学习内容的电子终端。之所以五花八门,除了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之外,主要原因不外乎是追逐商业目的的“炒概念”。

2. 电子书包是移动终端+教育内容+服务平台的统一体

祝智庭、郁晓华认为,“移动终端+教育内容+服务平台”是电子书包的三个核心要素,相对于第一个“硬”的要素,两个“软”的要素在今后电子书包的发展中将越来越占据核心和主导地位,在“硬”的基础上如何架构“软”的支持和应用将成为决定电子书包成败的关键。这个表述成为了目前国内电子书包的权威表述。

3. 电子书包是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

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后有为认为,电子书包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个人电子终端和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的,贯穿于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学习各个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境的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这个观点围绕电子书包开展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已经大大拓展了“书包”的内涵。电子书包的概念已经容纳不下“云计算”背景下新型学习方式的内涵和特征,进而用系统平台来取代“电子书包”的表述,并且开始把主体引入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把电子终端、学习资源整合在学与教的系统平台中,是“移动终端+教育内容+服务平台”的统一体在实践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4. 我国台湾地区的理解

我国台湾地区认为,电子书包(E-Schoolbag,E-Bag,Netbag )是一种个人可随身携带,具有电脑的运算、储存和传送数字化资料、无线通讯等功能,并支持使用者在不同场地进行各种有效学习方式的工具。这个定义包括移动终端、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支持泛在学习的宗旨,把电子书包视为适应网络时代学习环境特点、替代传统学习方式的工具,并且把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展到可以随时随地开展的“泛在学习”方式。

分析上述观点,我们不仅可以发现,电子书包实验与推广的过程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悖的现象,而且可以发现电子书包发展的走向。

造成理论与实践相悖的原因如下:

1. 谁来买单

移动终端、学习资源和平台服务,都需要企业参与。但是,中小学教育是免费的义务教育,教材由政府买单。如果采用电子书包,理想的终端是平板电脑,三四千元一台的终端设备由谁买单?终端里的资源由谁买单?由终端连接的网络服务由谁提供和买单?

现在,实验学校使用的电子书包都是由政府付费的,如果所有的中小学生都用上政府提供的电子书包,对各地财政来说无疑是一个庞大的负担。如果由学生家长负担,恐怕很多农村、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学生家长都难以承受,极有可能产生数字化环境下新的教育不均衡发生。

2. 电子书包里面放什么

电子书包首要的、核心的功能无疑是围绕电子教材开展学习活动。因此,电子书包里必须能够呈现电子教材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如果无法呈现电子教材,任何终端都不能称其为电子书包。

但是,由此带来的数字出版业与传统出版业之间的利益调整不可避免。虽然有关人士认为,只要拥有教材内容,电子书包在全国的普及也就需要一年的时间,而且调查显示,有70%的家长和学校表示可以接受拥有教材内容的电子书包取代传统纸质课本。虽然“人教网”总经理已经表示:“人教社面市的所有教材形式都是数字化的”,并且“人教网”已经从事网络出版业务、开发数字产品,所开发的基础教育新课标教材在全国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但是,电子书包的推进仍然不容乐观。原因在于,一旦教材实现数字化,传统出版业将面临绝境。目前,国内至少有70%的出版社是靠教材、教辅资源生存,而且有的企业就是以教材发行为生。如果政府要求出版社必须提供电子版教材,那么传统出版业将面临“死亡”的威胁,依靠发行教材生存的商家也将因为失去传统物流的必要性而丧失其生存的理由。因此,数字出版业与传统出版业之间的博弈已经超出教育部门能够协调的范畴,这些超越教育的利益调整需要时间,它们能否依据市场规则实现网络时代的利益调整,将影响电子书包能否取代传统书包。

此外,教辅资料、数字学具等其他教学资源的出版、预装等,同样面临数字出版业、校本开发与传统出版业的博弈,这些超越教育的利益调整也需要时间,也会影响电子书包的发展进程。

3. 谁来实现教育服务的开发

电子书包不仅包含数字化教辅书和数字化学习工具,还将在此基础上向学习管理数字化领域延伸扩展,实现公共服务平台与电子书包之间的关联,即包括学生使用电子书包从事学习行为管理和绩效管理,教师使用电子书包从事教学组织、管理、指导、评价与学生学习的关联。如果不能实现这种关联,电子书包的功能将大打折扣。然而,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独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业都无力承担这项工程,必须由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及其家长以及企业和社会相关方面通力协作才能完成。目前,在公共服务平台协作方面还处在探索的阶段,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这种探索的进程会直接影响电子书包推广的层次和水平。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电子书包理论与实践相悖的事实,制约电子书包在基础教育中普及与推广,有必要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升级对“书包”概念的理解,合理规避矛盾,使“书包”的概念与“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关联起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与途径。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在建设“三通两平台”的宏观规划和电子书包的微观实践基础上,依托“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架构,完全可以把实体书包(包括传统书包和电子书包)升级为移动的、虚拟的、概念的书包——云书包。

电子书包向“云书包”升级

“云书包”的概念是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到“云计算”时代和物联网时代的产物,最早由笔者在“2012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电子书包创新教学应用研讨会”(2012年11月26日)上提出。其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把书包的实体放到“云”上,更大程度地让学生的肩膀减负;二是把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工具选择、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系统架构上来,办好教育工作者能够办好的事。

“云书包”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云计算”时代,用户可以使用终端享用云上提供的各种“云服务”,而不必知道享受的服务来自何方。前提是有网络、有终端。电子书包撇开其预置内容,其主要特性就是移动学习终端,无论你称它为电脑还是“书包”,都不会改变它的特性。

物联网是新一代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智慧校园就是把物联网技术引入学校教育的产物。在智慧校园中,移动终端不仅能够实现课堂学习功能,而且可以通过身份认证,随时随地登录云端的公共服务平台、进入数字图书馆,以及进入数字实验室开展各项学习活动。

技术发展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为了适应“三通两平台”建设需要,拓展教育创新空间,促进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战略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肩上过重的负担,我们丢掉实体书包,把“书包”架构在云上,使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只要在有电脑、能上网的地方,就能拿出“云书包”里的资源开展学习,包括同伴互动、师生互动、与专家互动等内化学习资源的方式,激发主体智慧创新。这样,你不一定要背着实体“书包”到处跑,只要有终端,无论移动终端,还是在学校使用机房里的电脑,抑或在家里通过台式电脑、手提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上网,都能获得电子教材、辅助资料、学习工具等学习资源。尤其是在没有移动终端的地方,只要有台式电脑,能上网,一样可以享受“云服务”。在这样的前提下,终端不动但人可以动,只要有电脑,能上网,就能享受教育公共服务,可以不失为化解山区、牧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享受教育公共服务的一种选择。这样的特性与功能,只有虚拟的、作为“云计算”组成部分的“云书包”能够实现。当然,“云书包”借助移动终端开展学习更为理想。

传统书包、电子书包和云书包比较如图1所示。

智慧校园与“云书包”促进主体智慧发展

“智慧校园”最早由我国浙江大学于2010年10月提出。浙江大学认为,未来的校园信息化应该具有无处不在的便捷的上网环境;拥有一个数据环境,这就是计算环境、存储环境;拥有一个系统(物联系统)接入——支持各种智能终端、设施、设备联网的环境。按照这样的设想,未来“智慧校园”必须拥有三个平台:一是网络基础设施;二是云计算平台;三是物联感知系统。涉及网络系统建设、云计算背景下的新型服务模式、基于物联网的楼宇能耗监控网络系统建设、平安校园网络管理系统建设、自助图书网络管理系统建设等。此后,“智慧校园”很快引起高校和有前瞻发展需求的中小学校的关注,渐渐成为热门项目。

当前“智慧校园”建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主体在“智慧”中的作用还没有引起倡导者的足够重视,“智慧”尚停留在主体的“对象”的意义上,实质上是数字化校园在“云计算”和“物联网”概念下的延伸,缺乏信息化促进主体智慧发展的研究,存在着数字化校园新版的概念炒作嫌疑。而促进主体创新智慧发展正是“智慧校园”最重要的题中之义。

因此,把主体智慧化引入“智慧校园”领域,使“智慧校园”成为网络无所不在,工作(流程)智能主导,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智慧发展,实现智能化工作环境(客体)与人(主体)的智慧化发展的有效统一,从而提升“智慧校园”的内涵、质量和层次。

“智慧校园”的基本特征有三个,一是基础设施网络化,二是教育管理智能化,三是师生发展智慧化。基础设施网络化是“智慧校园”的前提;教育管理智能化是“智慧校园”的运作方式;师生发展智慧化是“智慧校园”的根本目的和归宿,这个根本目的和归宿,把客体智能化和主体智慧化融为一体,使“智慧校园”从本质上区别于以往的数字化校园。

“智慧校园”促进主体智慧发展离不开“云书包”。

“智慧校园”是数字化校园在“云计算”、“物联网”背景下的新发展。其主体智慧发展主要包括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管理者发展三个方面。

学生主体智慧发展主要通过学习活动实现,包括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活动的内容及其相关资源,都可以通过“云书包”随时随地地获得,使学习具有了“泛在”的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在“智慧校园”架构下,学生可以通过“云书包”获得学习任务、内容和其他资源,自主完成知识的“同化”,并在与伙伴的交流中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完成知识的“顺应”,把知识传递的学习过程改造成为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过程,使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主动发现者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主体智慧发展主要通过课程开发、任务设计、学习指导与评价,以及网络工作坊研修等形式实现。在“云书包”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自主开发微课程,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更好地设计学习任务,并且在必要时对学生的学习予以指导,以及通过课程评价检测课程开发与学习设计的效果。尤其是涉及“云书包”的课程开发、任务设计、学习指导与评价的网络工作坊研讨,成为教师分享信息、借鉴经验、碰撞思想、激发教育智慧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好平台。

教育管理者主体智慧发展主要通过“云书包”架构、课程开发指导、教育教学研究指导、教学组织与学生活动组织等方式不断适应数字时代的教育教学,改进与创新数字时代的教育教学组织。

篇12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深入,智慧校园理念在数字校园以及网络校园的发展实践基础上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了新的阶段。本文从智慧校园理念的提出环境以及其发展过程分析入手,简要分析智慧校园的组成结构以及典型模块,结合已有智慧校园的应用示例效果,对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归纳,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我国高校智慧校园理念的进一步建设趋势进行阐述,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高校智慧校园 应用效果 策略研究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将高校教育功能推向了网络校园、数字校园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实践过程已经取得一些成绩,而智慧校园则是继数字校园建设后的又一阶段目标。智慧校园的建设需要在网络校园以及数字校园的基础上进行,集合网络校园、数字校园在实践应用中的效果分析,寻求可行途径解决网络校园及数字校园在应用中出现的典型问题,不断优化校园教育信息化配置,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便捷、现代化的学习生活氛围。

1 高校智慧校园的提出背景及发展历程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着眼点在于现代信息化技术与高效校务管理的有机结合,随着云理念及云计算技术的不断革新,新一代网络技术俨然成为智慧校园建设的支撑引擎。现阶段我国智慧校园建设仍旧处于较为初期的阶段,需要各界人士加大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的努力程度,实现高效能、低成本、多角度、全方位的可为高校师生提供智慧服务的校园环境。

1.1 智慧校园的提出环境

进入现代化社会,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各行各业掀起了信息化升级的浪潮,对于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而言,其所需要达到的应用需求越来越高。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智慧系列理念的提出,推进了信息化时代的智慧演化进程,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和信息服务的重要媒介,其势必会加入智慧化转型大军,借助先进相关技术信息手段的发展与应用,建设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理念的正式提出源自2010年浙江大学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议题,其建议宗旨在于创建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生活、便利舒适的校园生活。也就是说,智慧校园概念自诞生以来,便伴随着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等特征。浙江大学提出智慧校园建设意见后,便引起了教育领域众多高等院校的积极响应,在不断的探索与研讨过程中,人们在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上达成了共识。智慧校园理念中包含三个核心特征:

(1)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旨在为高校环境中的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全面的、智能感十足的、综合的信息服务品台氛围,并根据师生及校务相关的不同角色、诉求,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2)智慧校园建设的技术支撑为融入高校的各个服务领域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技术,其技术目标在于实现校务相关的互联以及即时写作;

(3)智慧校园的建设主体在于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校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有效结合,为学校内部与外部环境提供一个可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其与高校相关角色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感知的接口。

智慧校园建设的理念内涵与智慧地球理念如出一辙,其与当前流行的物联网技术有着密切关联,智慧校园的首要目标也是将物联网技术与校园应用进一步融合,借助物联网技术连接高校局域网中的各类型物件。

关于智慧校园在实际应用中的概念解析,不同应用目的的组织或企业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企业认为智慧校园与特定的产品之间有着捆绑关系,有些企业则认为智慧校园的主要载体是运营商的相关产品。但从高校角度看,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因此,智慧校园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是数字校园的发展版。从这一理解方式看,智慧校园建设的首要任务便是建立一个具有统一性的基础设施平台以及具有统一性的数据共享平台和校务相关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1.2 智慧校园的发展历程

我国在“十二五”以来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投入比例有明显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将革新眼光放在信息化特色与教育环境的结合上。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便应运而生,在众多高校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兴建的新校区配置中,不乏一些具有典型现代社会信息化特色的教育资源,完成了教育教学环境逐步向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元化的转型雏形。这也为智慧型校园建设奠定了背景基础。信息化校园的建设目标在于培养集合创新性、应用性、复合型的综合人才,通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方式提升学生培养的多元化转型力度。

网络校园建设阶段回顾:从技术层面看,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校园阶段将原有校园网进行双栈式网络升级,实行IPv4与IPv6并存的校园局域网环境。引进了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技术,为高校学生构建了一个连接所有校园内教学楼、支持多种数据终端访问校内资源的技术途径。在网络校园建设阶段,应用重点在于高校 门户站点、校内邮件系统、职能部门管理信息系统互通、视听教学、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共享、图书馆文献资源系统查阅、网络办公等网络技术支持的项目建设。虽然在网络化高校校园建设阶段,师生们体会到网路化学习环境的优势,但不能忽略的是,在网络校园阶段存在着信息门户与身份认证方面有效的统一手段。

数字校园建设阶段回顾:数字校园理念出现于网络校园实践之后,其在网络校园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以壮大信息化校园为核心目标,进一步整合了网络校园MIS系统、实现身份认证与信息系统的统一。可以说,数字校园建设阶段的应用重点在于校园内网络相关资源的统一化建设,从校园基础数据库、校园数据交换系统、校园信息门户站点到校园管理信息平台登录的身份认证,都实现了网络化校园阶段并未出现的统一化转变。从高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及优化方面看,数字校园将校园一卡通以及包含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内的高校教育资源计划系统引入建设体系中,创建了数字图书馆、网络视听课程以及网络协同工作等应用系统,进一步方便了高校师生的日常工作及学习。

智慧校园构建设想概况:智慧校园的发展依托于已经有明显成效的数字校园实践成果,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目标,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兴模式。目前,智慧校园的应用尚处于构建阶段,其将尝试以有线无线一体化校园网、物联网、移动网等多类型网络进行融合,并以此为基础,采用近年来兴起且势头正猛的云计算技术,配合应用层数据交换技术以及应用集成框架技术等高端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在于实现高校校园环境内的物物之间、物人之间、人人之间的感知互通、互联,从而改变传统静态状态中的校园管理模式,实现高校教学以及其他方面的动态管理,并通过一系列高端技术作为保障手段,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过程中的精细化程度。智慧校园目前在我国南方多所高校有所应用,例如,浙江大学将智慧校园建设的范围确立在平安校园建设、绿色校园建设、和谐校园建设、生态校园建设、科学校园建设等项目上;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内高校首次提出“智慧泛在课堂”的智慧校园建设理念,将图书馆电子教参资源融入学校教务系统之中,方便师生在教学课程信息与教参资源之间的即时互通操作。

2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架构介绍

结合智慧校园的概念解析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实践整合成果,按照鲁东明在《信息化VS高等教育创新-融合-发展》文中的观点,将智慧校园的定义所蕴含的总体架构可以分为基础网络、公共支撑、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应用服务、用户访问等六个环节,具体的结构展示图如图1所示。

按照顺序对于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结构中的典型主要模块的具体细节做如下分析:

(1)基础网络环节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数据通信、语音通信、电视传输。基础网络环节所依托的技术手段主要是超高速局域网技术,利用有线网络以及无线网络的相关计算机技术,构建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平台,可支持包括文本、图形、图像、语言、媒体等多类型、大规模的数据之间的传输与共享,并支持校园一卡通的数据传输。前文提到的平安校园的视频流传输也可以通过智慧校园结构中的基础网络环节实现。而电视传输的主要对象则是数字化有线电视和校本电视,语音通信则是依托电信建设,实现有线电话以及近年来兴起的4G移动通信等。

(2)公共支撑环节主要包括多业务融合的高性能复合云计算、数据中心智能机房环境、校内楼宇集合的智能大楼以及智能场馆、协同感知相关设施等。

数据资源缓解主要包括基础数据库、办学资源库、图书文献库、物资环境数据库、人文环境数据库五类。其中,基础数据库包括教务管理、科技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学生管理、校务资产设备管理、高校体育运动管理、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校园卡管理等。而办学资源库包含高校教学及辅助用场地、高校办公行政用房及场地、高校学生宿舍、高校学生食堂等数据库以及高校教育科研仪器资产数据库等。图书文献库主要指的是数字图书文献、学报校刊数据库等。物资环境数据库包含高校校园建设规划、高校校园卫生、高校校园绿化、高校校园景观等。人文环境数据库则主要包含高校校容校貌、高校班级风范、校规校纪、高校环境下的师生礼仪和人际关系等。

(3)共享服务环节包含六个模块:公共数据交换系统、统一身份认证、公共通讯系统、校园卡系统、平安校园监控系统、应用服务层、用户访问层。其中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统一身份认证环节,其支持用户、权限管理以及应用服务注册等功能,保障平台使用的每一个用户均具有一个唯一的电子身份。统一化的身份认证也是智慧校园区别于网络校园的重要指标。

3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应用示例展示

高效智能校园建设在一些地区的高校应用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人们欣慰的,针对其中几项较为典型的应用及其效果,笔者将作如下分析:手机开门:鹰潭某学院施行了凭借手机扫描门禁读卡器的智慧校园建设项目,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在校园生活的便利。手机考勤:对于高校学生而言,用手机进行考勤可以不用花费过多的时间在点名上,缺勤与出勤的确定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少的占用课程时间,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校园一卡通:作为网络校园、数字校园的产物,在智慧校园中的校园一卡通相对于此前有更进一步的升级,不仅结合了多类型计算机高端网络技术,更在原有基础上,添加了网络校园以及数字校园建设中所缺少的统一身份认证,实现高校校务数据管理的集成和共享。

4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虽然智慧校园建设的应用成果展示了其方向的正确性,但对于高校智慧校园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能忽略,对于其中的典型问题及结合实际的可行对策分析如下:

首先,智慧校园参与师生对于现代化信息素养程度有待提升。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令高校师生在具体操作中对于相关技术的适应程度与智慧校园建设的要求之间出现差距。由于技术限制,造成智慧校园建设中的相关部门对于信息化的接受热情并不是很高,造成新进系统资源的利用率下降。现阶段我国高校在智慧校园建设的具体操作中多数将精力放置于外包网络技术公司完成,这一现状并不利于智慧校园建设的深入进行。正确的操作模式应该是外包公司与本校信息化部门共同完成,根据学校的不同需求将网络高端计算技术进行本土化、个性化加工、开发。

其次,可以尝试校企合作的模式推动智慧校园建设的发展。结合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情况可以发现,高校环境下的师生对于技术性智慧校园的应用参与度并不高,一方面源于高校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源于缺乏有效激励手段。而校企合作的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办学水平,也可以推进信息技术在高校中的快速发展,更能通过人才培养计划吸引学生的对于智慧校园建设的参与热情。也就是说,高校可以通过认真调研以及与企业之间的商谈过程,确定合作企业,借助校企合作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推进本校智慧校园的信息化建设。

5 结语

基于本文分析不难看出,智慧校园建设已经成为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虽然就目前智慧校园在国内高校的应用效果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但对于问题原因的准确分析可以有效改善现状,通过参与师生观念的更新以及操作模式的多样化转变,进一步推进高校内智慧校园的渗透程度。

参考文献

[1]鲁东明.信息化VS高等教育创新-融合-发展[D].商场现代化,2011(4).

[2]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新一代网络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3).

[3]周凯.上海交大首创"智慧泛在课堂"[R].中国青年报,2011(11).

篇13

【关键词】物理教学 思想方法 智慧教学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过程在于更好地发掘人的良好天性、潜能及潜在价值。因此,教育的使命在于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的良好天性得以保护,潜能得以开发,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智慧教学――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智慧的教学追求。

一、学生智慧生长――物理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

物理学首先是一门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次,是一种智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卓有成效的物理思想方法体系;再次,是一种文化,学习物理会使人们产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智慧。智慧是人们“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物理教学与其说是传授丰富而深奥的物理知识,倒不如说是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去丰富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变得更聪明、更睿智。

真正的教学机智,一定不会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次,而是着力于激发、培育学生的智慧潜能。我们可以通过物理知识接近智慧,获得智慧。智慧需要知识,但不等同于知识,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所以,物理教学要以物理的基本观念、重要概念和规律为核心,用物理思想方法来建构物理知识体系,把教学从浅表的知识教学和技巧训练水平提升到深层的思想方法教学的水平上来,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我领悟到了物理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启迪学生的智慧,为学生的智慧生长而教。

二、物理思想方法――学生智慧生长的沃土

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和能力是物理教学的三大要素,思想方法则是物理教学的精髓和灵魂,谁把握住了这一精髓和灵魂,谁就能举重若轻地组织教学,否则,就只能淹没在物理知识的大海之中,总有讲不完的知识和练不完的习题。知识是外界的,而智慧是个体内在生成的,智慧的形成是以知识为载体,借助于思想方法启迪而生成的。如果知识的背后没有方法,知识只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如果方法的背后没有思想,方法只不过是笨拙的工具。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就学习而言,学生的智慧集中体现在对物理思想方法的深刻领悟和自觉运用上,可以说领悟与运用物理思想方法的过程就是学生智慧生长的过程。

1.高中物理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物理学中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思想,这些思想和方法推动着人们由“物”到“理”的认识过程不断升华,推动着物理学向前发展,引领着人们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首先,物理学与哲学密不可分,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物理学家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哲学的指导,引进哲学的思想,从而形成有哲学特征的物理思想方法。高中物理中所蕴含的最主要的哲学思想有:

物理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形态是多样的,物质是不灭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物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对立统一――物理世界是对立统一的,物理中的运动、变化和平衡,往往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结果。

量变与质变――物理发展变化过程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否定之否定――人们对物理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是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的,每一种理论的建立过程都体现了“实验(事实)―理论假设―实验(新的事实)―修正理论”,这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遵循着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2.高中物理中闪烁的数学思想。

数学是“物理学家的思想工具”,它使物理学家能“有条理地思考”并能想象出更多的东西。可以说,正是有了数学与物理学的有机结合,才使物理学日臻完善。物理学的严格定量化,使得数学思想方法成为物理思维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与高中物理密切相关的数学思想有:

函数与方程思想――用函数的观点、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将非函数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通过对函数的研究,使问题得以解决。

数形结合思想――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化来解决物理问题。

微分与积分思想――通过有限向无限的转化实现由近似到精确的分析来处理复杂物理问题。

极限思想――将在某一区间内单调连续变化的物理量或它的变化过程和现象外推到该区域内的极限情况或极端值,使物理问题的本质迅速暴露出来,再根据已知的经验事实很快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或正确的判断。

3.高中物理中融合的学科思想。

物理学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经过无数物理学家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丰富的物理学科思想:

理想化思想――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把研究对象置于比较理想的纯粹的状态下,简化复杂因素,提炼主要因素,忽略偶然因素,撇开次要因素,用理想化的客体或实验来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

守恒思想――寻找物理变化过程中存在着的不变关系或不变的量的思想。

等效思想――从等同效果出发,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过程、对象的结构、功能等进行变换处理的思想。

类比思想――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去推断出它们其他的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还有许许多多卓越的实验,具有极其丰富和精彩的物理思想,如放大、转换等。

我们都知道,有重大发现的众多物理学家如牛顿、伽利略、法拉第、麦克斯韦、爱因斯坦……他们的发现几乎都是在科学思想指导下,运用独特的物理方法实现的,他们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些物理概念、规律,还有更为重要的蕴含在探索过程中的物理思想、方法。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不是主要体现在掌握物理概念、规律的多少上,而是主要体现在创造性地继承、发展、运用物理思想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

思想是方法的灵魂,方法是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我们平时所学的物理方法都是物理思想的具体表现,所以,教师需要潜心研究物理学科本身及数学、哲学等相关的学科,把蕴含在物理中的思想方法提炼出来,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适当地模拟物理概念、规律得出的探索过程,在该过程中接触、吸收、消化、运用物理思想和方法,进而习得物理概念、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接受思想和方法的滋养;才能使学生学到由思想和方法孕育出来的活的知识,做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物理学家叶企孙曾强调指出:物理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教给学生科学思想和方法。因为知识只有通过具体方法加以应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才能体现出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掌握了物理思想方法,才能在应用中迸发智慧的火花,有所创新。可见,物理思想方法是学生智慧生长的沃土。

三、有思想的课堂――放飞学生智慧的圣地

时代呼唤智慧育人的课堂,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指导者与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应将教学理念、内容、方式和技术等诸多方面融入自己的智慧,让物理思想的光辉照亮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求知的愉悦和求真的快乐,在互动与对话中生发、发展、应用和创造自己的智慧。

1.以鱼学渔中生长智慧。

古人曰:“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方法是知识和能力联系的桥梁,是能力的核心。在掌握物理概念、规律等知识的同时,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与运用,能够悟物穷理,格物启智。

丰富的物理学思想有着众多的表现形式,即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内容:分析、综合、比较是最基本的方法,抽象、归纳、演绎是最重要的方法,类比、等效、守恒、对称是最常用的方法。这些方法渗透在物理学的每一个具体研究过程中,融合在每一个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的建立过程中,因此在讲授物理概念、定律时,要克服将知识“大餐”端上来而不讲烹饪方法的倾向,不断给学生以点点滴滴的启迪,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让学生搞清它们的来源、思路、建立过程、建立方法及物理意义,还要关注各概念、定律、定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面临的新的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研究、思考。

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结果是动态过程的延伸。“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中只有把结果变成过程,重视方法的掌握,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

2.实验操作中迸发智慧。

物理学家虞福春指出:“迄今为止的物理学发展中,有过许许多多卓越的实验,具有极其丰富和精彩的物理思想,揭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已经超越了各个具体实验而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实验中的物理思想涉及的范围是物理实验的整体而不是某一个具体实验,同时物理思想分散并体现在各个具体实验中。实验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手段,它必须在一定的科学实验思想指导下才能进行,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实验的设计、装置、操作、数据处理等各个环节都蕴含着多种多样的实验思想。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各个具体实验的设计思路,精心地加以提炼,并高度地概括和认真地总结,然后领悟其要领,撷取其精华,进而掌握设计物理实验的总体思路和解决实验问题的途径。物理思想是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既不像实验方法那么直观,也不像实验原理那么具体。各个具体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原理是千差万别的,而经过归纳总结的物理思想是有限的。智慧在实验创新中生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实验中蕴含大智慧,实验能“知而获智”,知识丰富的同时也提升了智慧。

3.融入生活中增长智慧。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鲜活的,鲜活的生活会拉近学生思维与知识间的距离。经验是智慧之母,学生积累了很多的生活经验,若把知识与生活融合,则有助于学生智慧的生长。

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物理思想方法源于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需要,但是在许多地方又高于生活。牛顿从苹果落地引发了灵感,联想到地球吸引物体的无形的力量可以推广到无限的空间。物理思想能够指导人们解决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课题和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物理问题。物理思想形成过程所包含的这种创新精神,使它能够启发和培养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

要使学生顺利和愉快地接受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我们的教学应回归到学生生活中去,回到这些思想方法的出生地,找到被科学家高度抽象提纯后过滤掉的汁液,才能给学生以生活的世界,滋养智慧的思想和方法。

物理思想方法教育要融入学生的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方法,再把物理方法运用到社会生活中,让他们体会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思想方法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关注物理思想方法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关注物理科学与技术、社会发展的关系,即用学到的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解决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通过学生实际运用和操作,让他们深刻理解科学方法的精髓,从而准确而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在应用中增长智慧。

4.应用领悟中提升智慧。

物理学习就是要学生学会用物理思想去分析、解决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比物理知识本身更加重要。若干年后,学生可以把物理知识遗忘,但通过物理知识这个载体接受的思想与方法却是终身受益的。就学习而言,学生的智慧集中体现在对物理思想方法的深刻领悟和自觉运用上,可以说领悟与运用物理思想方法的过程就是学生智慧生长的过程。

孔子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可见,疑是悟性的起点和动因。着力疑问,就会激发思考,积极探索,进入“悟”境。教学中,教师制造必要的氛围,创造思维的情境,触发学生思考,能为诱发学生的悟性提供契机,物理学中的思想方法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与途径,有效地开启学生的悟性,使之较快地实现认识的飞跃。

领悟的东西是不会遗忘的。领悟的程度高,学习的效率就高。在问题中思考,在思想方法的应用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智慧。

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始终坚守的教育信念是:教育是一种智慧,需要用教师的智慧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用物理学的思想去启迪学生的智慧,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 智慧教室 初中物理 教学模式 新思路

1.引言

在初中物理这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重视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实验能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问题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从而获得更多初中物理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初中物理教学也应该对此引起重视,从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做起。在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的社会背景下,科技对教育事业产生了极大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现代教学取代,这对教育事业既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又是一个挑战,初中物理教学应该牢牢把握智慧教室教学环境的优势,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2.智慧教室

所谓“智慧教室”是为了满足当今老师的教学需求设置多种通讯设备,实现具有便利性、智慧性、效能性等的新教学环境。这一概念的出现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课堂教学活动划分为教学过程、评价过程、诊断过程及补救过程这四部分,它和传统教学环境相比优势在于:将教学内容更合理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轻易获取多种教学资源及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性等。

这一先进的教学环境需要多种软件或硬件设备的支持,比如说互动电子白板、实物提示机、电子书包学习系统、云端诊断分析服务等,其中互动电子白板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连接器,对课堂教学活动有更好的辅助作用,它有展示音像、触摸屏、书写、量测等多种功能;实物提示机和互动教学系统相结合,可以通过荧光笔做标记、截图等,它还有定时拍照等功能;电子书包学习系统是指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完成电子阅读、资料查询等多项学习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云端诊断分析服务则是一项涉及云计算技术的服务,它的应用主要是学年综合信息报告服务、试题分析服务等。

3.智慧教室下初中物理教学思路改革

近年来,新课标改革不断深入实施,新课改提倡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和老师交流沟通、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占主体地位,老师则应该起到引领学生学习的作用。但是传统初中物理教学往往是通过老师在讲台上不断讲解完成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仅仅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体现,教学质量很难提高。智慧教室的出现、发展和应用成为传统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智慧教室这种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得更多,通过声音、动画、图片等多种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那么,智慧教室下,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应该沿着什么思路进行呢?

3.1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前几分钟,老师应该利用互动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几个题目,题目设计时应该注意涉及上节课堂内容的重点知识及本节课堂的预习知识,学生使用IRS这一即时反馈系统的遥控器给出自己的答案,老师可以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答案。以人教版八年级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声音的特性》这一教学内容为例,老师在这一节课堂开始前,在互动电子白板上列出几个题,其中包括上节课堂上学习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这一教学内容,这样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对上节教学内容的学习状况,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

3.2增强课堂互动性

要想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就应该充分响应新课标的号召,增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智慧教室教学环境中,初中物理老师可以利用多种先进设备增强课堂互动性,比如说利用电子互动白板向学生展示声音、图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积极性。以初中物理《力的概念》这一章节为例,老师在课前准备多张涉及力的图片,比如拔河比赛、小朋友推小车等,让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图片,自己总结出力的概念,然后通过电子书包学习系统中的平板电脑发送给老师,老师将学生总结出的概念在电子互动白板上一一展示出来,最后总结出力的概念。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3.3课堂测试

测试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最有效方法,在每节初中物理课堂结束时,教师都应该列举几个和课堂教学内容紧紧相连的基础问题,保证这些问题在五分钟左右可以完成,学生采用IRS即时反馈系统将答案传送给老师,保证每位学生的公平公正。比如在《托盘天平》这一教学内容课堂最后五分钟左右,老师可以用电子互动白板展示几幅托盘天平的使用图片,让学生观看使用方法是否规范,并且指出错在哪里、如何正确使用。课堂测试环节利于初中物理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老师也可以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出改善。

4.结语

智慧教室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通过先进的现代教学设备,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从而更准确地调整课堂教学活动进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薛原.智慧教室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当代教育科学,2014(8).

[2]张鑫.让学生的智慧花蕾在初中物理课堂欣然绽放.中学物理(初中版),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