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智慧教育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1-0010-04
一、引言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由信息化向智能化的整体跃升,智慧教育形态已初现端倪。泛在化的学习时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智能化的教学管理、一体化的教育资源与技术服务等智慧教育特征日益凸显。智慧教育研究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领域关注的热点,实施智慧教育战略已经成为破解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困境的必然选择。
二、智慧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1.什么是智慧
在中文语境中,智慧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在大部分文献中,智慧作为哲学名词而存在。笔者认为哲学层面的智慧内涵有助于我们对智慧进行溯源式的追踪和探讨,但从教育视角来看,智慧与知识紧密相关,若能从知识与智慧的比较分析中明确二者的不同,将具有更为直接的教学指导价值。一般认为:知识表现在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通常是被公认并经实践检验的是正确的,能指导决策和行动的结构化信息,包括事实、经验、技巧。知识虽然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但其具有静态属性,可以通过识记和传授得以传承。而智慧是富有洞察力的知识,表现为对事物发展的预判并提前进行决策和行动。智慧是基于对知识的有效整合,其核心要件是思维。智慧无法通过识记习得,形成智慧的有效途径是经历和体验。
2.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
从相关文献来看,“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均源自英文“Smart Education”。由于关注的重点不同,国内学者在翻译、引用时略微产生了差异,在大部分文献中二者意思相同或相近,但也有一些文献将“智能教育”译为“Intelligent Education”。对于智能教育,主流的观点主要有三类:一是认为智能教育主要是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手段的智能化,该类观点重点关注技术手段,如蒋家付(2011)认为智能教育,就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教育过程的各种信息进行感知、识别、处理、分析,为教育参与者提供快速决策和反馈评价的教育方式。[2]二是认为SMART是由自主式(Self-directed)、兴趣(Motivated)、能力与水平(Adaptive)、丰富的资料(Resoure enriched),信息技术(Technology embedded)等词汇构成的合成词,认为智能教育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能力与水平,兼顾兴趣,通过娴熟的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料,开展自助式学习的教育(李洲浩,2012)。[3]该类观点重点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三是认为智能教育是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人们智能的教育。该观点直指教育目的,与智慧教育异曲同工。关于智慧教育目前也尚无统一的认识,国际学界鲜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以祝智庭(2012)为代表的国内教育信息化权威学者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智慧教育概念。认为从教育信息化角度来看,智慧教育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 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4]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智慧教育的手段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深入、综合的应用,智慧教育的重点与前提在于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智能化系统及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智慧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大幅度提高教学、科研、管理的效率与水平,其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即发展学习者的智慧。从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的比较来看,前者更为强调技术手段的智能化,后者更为关注技术手段的适宜性,也即智慧地使用技术从而促进学习者形成并发展智慧。
3.智慧教育的特征
(1)智慧教育的技术特征
智慧教育在技术层面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对教育信息进行感知、识别、捕获、汇聚、分析,进而辅助智能化的教育管理与决策。智慧教育的技术特征在宏观层面主要表现为采用面向服务的SOA软件架构体系,实现了各类应用、数据及业务流程的有效整合,大大提高了系统的适应性、扩充性、可维护性和易用性。在微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环境进行感知和智能调节,对校园环境进行智能化管理,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跟踪与记录,对家校互通提供立体化的网络支持。智慧学习环境中部署了传感网,利用各类传感器能捕获并识别各类学习环境中当前的温度、湿度、照度等物理信息,并根据预设,将其调整为最适宜的状态,为师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通过传感网技术还可实现对重要设备的位置信息、工作状态进行捕获与跟踪,实现智能安防和校园智能化管理;通过部署在教室和其他学习环境中的智能录播系统,可在不打断正常的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将师生的教学实况自动录制,并实时存储于一体化的资源平台,学生可借此进行巩固复习,老师可借此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观摩;智慧环境实现了传感网、有线网、无线网的无缝融合,形成了一体化的网络环境和应用环境,为构建家校互通的绿色学习社区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2)智慧教育的资源特征
云计算的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了教育资源建设、存储、共享与应用模式的变革。智慧教育视域下的资源建设体现出全新特征。从资源平台的建设理念与技术模式来看,首先,资源平台的建设理念正在从产品层次上升至服务层次,资源平台建设的中心任务正在从技术平台的搭建转向服务体系的构建;第二,平台功能正在从单纯的资源存储与管理转变为容知识获取、存储、共享、应用与创新于一体的知识管理平台;第三,在运作机制上,Web2.0时代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正在逐步体现,各种有效的社会化驱动和信息聚合机制正在逐步引入,资源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绩效逐步提升;第四,在技术模式上,正在从传统的数字化向智能化方向转变。从资源的表现形式来看,已从传统的静态、封闭的文本、图像等素材资源转向动态、开放、共享的移动学习资源、微课资源、幕课资源(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基于社会化网站(SNN)学习资源建设及电子教材的设计与开发等。
(3)智慧教育的教学特征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开展多种教与学的方式提供了可能,智慧教育视域下的教与学也体现出了崭新的特征。具体表现在:第一,实时、便利的教学资源获取及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获和存储。智慧的教学可根据实际需求,在不打断原有思路的情况下便捷地获取海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实时拓展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实现动态、灵活、开放的课堂教学。此外,可将学生的笔记、课堂问答,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的标注、修改等生成性信息实时存入资源平台,为学生巩固复习、交流经验,教师专业成长提供资源支持; 第二、对课堂教学状态信息进行跟踪、分析,辅助教学决策。智慧的教学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统计与分析,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决策。同时,可基于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进行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第三,实现了自然、高效的课堂互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课堂互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实现了人与技术、设备、资源、环境的多维度互动,创设了高效、自然的体验环境;第四,自主学习真正成为主要学习方式。智慧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互动交流,协作分享的工具,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支持,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混合学习、竞争性学习将会易于开展;第五,教学将突破明显的时空界限。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学习资源及工具的进一步丰富,学生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利用电子书包、智能手机等移动学习终端,随时随地进入资源系统点播教学视频,下载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可随时随地和老师进行互动交流,获取帮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空间和课堂时间。
三、智慧教育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从文献梳理来看,目前关于智慧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智慧学习环境构建、智能化的教育装备与应用系统开发与应用、学习终端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其中以智慧校园建设及其应用研究,电子书包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尤为突出。
1.智慧校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关于智慧校园(Smart Campus),在理论研究方面,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智慧校园的内涵进行了解读。黄荣怀等(2012) 从环境构建的角度,认为智慧校园是指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智慧校园应具有以下特征: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5] 蒋家傅等(2011)经过长达两年的智慧校园项目实践,从智慧校园与传统校园环境相比较的角度,认为智慧校园应具备九大特征:融合的网络与技术环境;广泛感知的信息终端;智能的管理与决策支持;快速综合的业务处理服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泛在的自主学习环境;智慧的课堂;充分共享、灵活配置的教学资源平台;蕴含教育智慧的学习社区。[6]也有研究者强调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如严大虎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把感应器嵌入到教室、图书馆、食堂、供水系统、实验室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教学、生活与校园资源和系统的整合。[7]周彤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8]可见,对智慧校园的解读,其内涵和特征各有不同又趋于一致。总体上认为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信息化应用深度整合、信息终端广泛感知的信息化校园。智慧校园系统兼有技术、教育和文化等多重属性。
在实施方面,南京邮电大学联合江苏金智科技于2010年实施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南邮智慧校园依托数据平台、身份平台、门户平台、GIS平台,建立公共的信息标准,进行数据融合、服务融合、网络融合,实现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整合。目前南邮智慧校园已经上线运行(http:///ccs/main/loginIndex.do)。为师生提供管理、教学、科研、生活、感知等五大类服务;浙江大学与中国电信于2011年7月签署了“智慧校园”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未来5年里协助浙大建设“智慧校园”项目。该项目将基于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建设浙江大学统一的移动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校园一卡通平台等智慧校园应用,并凭借感知、智能、挖掘、控制等各种信息化技术,建成安全监控、平安校园网络管理系统建设、自助图书网络管理系统等。此外西南大学、成都大学、同济大学等几十所高校正在筹划、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在基础教育领域,笔者所在的项目团队承担了佛山市禅城区“智慧校园”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该项目是由佛山市政府于2010年启动的“四化融合,智慧佛山”重点示范项目。该项目面向基础教育,创新性地采用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整合多方优势力量,历经两年多的研发、实施,开发了智慧校园教育云资源平台、智能管理系统、智能教学系统、数字化实验系统、移动学习系统、家校通系统、智慧文化系统等智慧校园应用系统;研制了电子书包、电子课桌、智慧讲台等多个教育产品;建立了智慧教室、数字化实验室等多个功能场室;取得了多项专利成果。该项目已于2012年通过政府验收并上线运行(http://),是国内目前较为系统、完整,且已投入使用的智慧校园解决方案。
2.电子书包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台湾地区在2002年就有比较完整的电子书包计划;2003年,香港10 所小学正式推行“电子书包”试验计划,经过一年试验,“电子书包” 计划效果良好, 开始向全港1000 多所中小学推广。在内地,早在2001年,北京伯通科技公司生产的“绿色电子书包”已经通过了教育部的认证,并在北京、上海等4 个城市试推广;2003 年,上海金山区金棠小学已开始试用电子书包代替传统书本教材;2011年11月,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在上海先行先试的部市合作项目之一,虹口区推广电子书包项目;南京从2012年试点电子书包进课堂,目前全市有21所中小学成为试点学校;2012年,广州四所学校的千余名学生开始试用电子书包;佛山南海南光中英文学校从2009年开始在一年级新生的英语课程中推行电子书包;佛山市禅城区“智慧校园“示范工程的四所示范学校也于2011年开始试用电子书包,目前已经取得较好成效。目前电子书包在全国的中小学校应用遍地开花,除上述城市外,重庆、青岛、宁波、山西、陕西等地都开展了电子书包试点项目。目前关于电子书包的研究和应用主要还是面向基础教育低年级阶段,定位于课堂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会与移动学习相结合,面向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
电子书包虽然广受重视,但实际试用效果却差强人意。电子书包的推广和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传统应试教育中“逐分”导向与电子书包的“育人”理念产生冲突,使得电子书包的大面积推广遇到障碍;其次,电子书包的安全、价格等现实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推广;第三,现有电子书包产品,基本上是由IT企业主导研发,一线学校被边缘化,导致现有产品很难满足实际需求;第四,与之配套的优质电子课本学习资源匮乏,使得基于电子的课内外学习难以全面开展;第五,电子书包涉及硬件终端、应用软件、服务平台、数字内容等诸多方面,使其处于多家政府部门的交叉管理范围,此外还需要政府、企业、学校通力配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子书包的大面积使用。
四、智慧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教育信息化正由初步应用融合阶段向着全面融合创新阶段过渡。目前关于智慧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如缺乏专门的研究和管理机构,导致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和应用研究较少,多停留在个别终端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导致各系统、各产品间的兼容困难,难以真正发挥系统优势,阻碍了智慧教育的发展和应用;缺乏有效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难以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不利于有关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现有产品和技术多为企业在各自已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转型应用,缺乏创新和核心成果孵化平台与基地,新技术、新设计难以有效转化为教育服务;完整健康的产业链仍没有形成,难以实现智慧教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筅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1 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52.
[2]蒋家傅,钟勇,王玉龙等.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2(23):109-24.
[3]朴钟鹤.教育的革命:韩国智能教育战略探析[J].教育科学,2012,28(4):87-91.
[4]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5]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4):12-16.
[6]蒋家傅,钟勇,王玉龙等.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2):109-114.
摘要:认知词汇语用学的概念观认为人头脑中表征的概念要远多于语言系统中词汇的数量。语用调整是在对词汇编码概念调整基础上获取交际词义的途径。外语学习者在理解词义时要根据语境对编码概念做出适当的调整,可以有效应对词汇理解的灵活性问题。
关键词:编码概念;认知词汇语用学;外语教学
作者简介:张星(1986-),男,山东济南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083-01
一、认知词汇语用学的概念观
就概念和词汇的关系,大体上有三种意见。传统观点认为,概念和词汇是一对多的关系,即少量元概念可以构成许多不同的词汇,人们用一些基础的、普遍的概念如ADULT,MALE,MARRIED等组合后可以获得不同的意义,如woman, man, wife, husband等。一段时期以来最为盛行的观点莫过于人脑中所存储的概念和词汇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观点受到了Fodor的支持:人们意欲通过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就等同于词汇在人头脑中的编码概念。[1]而关联理论则独树一帜,提出了第三种可能,即人们有能力在头脑中构建出或表征的概念数量大大多于那些已经在语言系统中被词汇化了的概念数量。[2]因此,正是这种搭配的失谐才使得单个词汇有了在不同场景下表达不同概念、指称不同事物的可能。
以关联理论为代表的认知词汇语用学就交际概念和词汇编码概念之间的信息差是如何弥补的这一问题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关联框架下的认知词汇语用过程以代码模式为依托,提出话语理解的推理模式,将解码视作语用推理的前提,解码从属于推理,目的在于获得发话人的交际意图,编码概念只不过是在充当寻找发话人意欲传达概念的线索。而这一观点背后更深层次的假设即是大脑中所能表征的概念要远远多于那些在语言系统中被编码了的词汇数量。因此,只有少部分的概念在人类心智中被概念化,绝大多数的概念没有也不必被人们编码。首先,词汇语用学的研究目标是运用关联理论来解释词在使用中表达的概念与它的编码概念之间的关系。编码概念与交际概念大体上有两种关系:语用缩小和语用扩充。语用缩小是指词汇表达了一个比编码意义更具体,比其外延所指范围更小的涵义。语用扩充是指具体使用中的词汇表达了一个比编码意义更为宽泛,甚至与编码意义毫不相关的一个交际概念,如词的喻式用法等,其外延所指范围更加广大。这表明说话人头脑中的概念要比他的词库丰富的多。其次,从听话人角度看,听话人根据不同的语境以说话人所提供的词语的编码概念为线索在线构建符合当前语境下的临时概念,这个临时概念也并不在听话人的概念系统中,因此听话人是通过对词的编码概念的解读获得了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与编码概念的关系可能是扩大了的,也可能是缩小了的。
二、词汇语用与外语教学
编码概念和交际词义的信息差再一次表明语言形式与功能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交际词义是在特定语境中存在的,这就要求学习者在理解词义时要根据语境对编码概念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有效应对词汇理解所带来的灵活性问题。
第一,传统语言教学中对词汇的解读多类似于交际的“代码模式”,学生掌握的多是词汇的编码概念和字面意义。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往往不足以应对各种阅读材料和交际情景,很容易发生误读误解。认知词汇语用观则认为交际词义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人们可以根据交际需求编码概念加以改造,编码概念的某些成分可以被扩大、删除或是强化,对词语的理解不是简单的对词语的解码,词义的理解是建立在关联推理基础上的认知过程。它需要学习者调动现有的背景知识形成相关的语境假设以完成推理。这种“推理模式”的一大优点就在于它把判断分析与理解正确与否的权力交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扩展的他们的思维空间和参与程度,而且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并促进他们成为知识的运用者。[3]
第二,交际词义以编码概念为依据可以进行再创造。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语境的再创造。学习者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例示获得的仅是词汇的一些用法特征,并没有获得其在语境中的真正用法。所以教师应当努力创造词汇的使用环境,使学习者有真实的语境感受,同时学生也利用其已掌握的编码概念知识来推测该词汇在语境中的交际词义,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认识到学习词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编码概念是词义的核心,在同一个语言社区里相对稳定,学习者可以通过它与语境、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来对编码概念进行加工以取得最佳语境效果。如在“Our future is still an X”,“未知数X”是人人知晓的表示不断变动和不确定的“变量”,在这个句子里则是指“不可预知”的意思。它从一个认知领域迁移到另一个认知领域中,因此,要对该词做出准确理解,就要求学习者以其编码概念为出发点,结合语境和背景知识对“X”的编码概念进行语用调整,临时构建出一个当前语境下最符合文意的交际词义。
三、结语
外语词汇的教学要始终把握以传授语言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为目标的总方向,教学的方法应当与培养目标相一致。若将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获得的编码概念看做是只能用于构造合乎语法句子的规则的话,那么对编码概念的语用调整则是准确理解词义,保证交际准确性的根本途径。认知词汇语用学的概念观更加注重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词义的能力,促使学习者采取创造性的方法来理解词义,对词汇教学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 Fodor, J. A.The Language of Thought[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如今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生产和发展,除了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降低产品成本外,还要注意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开发新产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形成了现代的成本会计,其使用率越来越高,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我们在这方面的教学也要不断地改革创新,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与国家的需求。
一、认清现阶段五年制高职成本会计教学中的不足
1.对成本会计重视不足
成本会计更趋于应用,在企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高职院校中的成本会计教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现阶段的会计教学没有将其作为教授的重点,很多教师也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去学习与教学,师生的重视力度都不够。
传统的高职会计仍以课堂教学作为中心环节,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灌输模式,费时费力,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2.教材的实践性不够完善
成本会计发展于近几十年,并在发展中不断融入新的理念,其制度与操作都有着不断的变化,可是我们的教材依旧是以前的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呆板,实用性不强。导致教出来的学生只能考试,而不能从事简单的成本会计操作。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套用了传统的成本专科会计的教学思想,基本上仍是“学术教学”,有的只是简单地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改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3.创新意识不强
成本会计要求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收集、核算、分析,从而实现成本控制与成本预算的目的。但是,在教学中的成本会计,数据是现成的,公式是统一的,核算是一成不变的,因而学生无需创新,只要模仿、套用就可以了。
4.教学与就业脱节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更趋于考试与考证,与实践应用的成本会计相差甚远,导致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无法胜任会计职务,甚至放弃会计专业。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成本会计教学模式的要求
1.从实际出发
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针对的是会计职业工作岗位,若将岗位分解,就是面向工作岗位要求的技能模块。从教学主客体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面向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从具体内容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就是会计职业工作岗位模块及其组合。
2.结构合理
教学模式是指向教学结构的,是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这就要求纵向教学结构要顺序衔接,横向教学结构要结构合理,教学模块要组合恰当。
3.实践技术信息化
建立以单元知识与技能为系列的会计教学单元库、模块库,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增加内容全面、样板性强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实验项目等,扩展实验项目内容,使之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务、金融等,提高实验室硬件的档次,配备专职的实验员,实现会计实验室的现代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组建模拟公司、计算机中心、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三、以社会需求为指引,创新改革成本会计教学模式
1.引入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从学生实际应用技能出发,将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技能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的结构形式均围绕该技能,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行动化学习任务。项目教学法需要把书中几个重要知识点分为几大项目,例如根据成本会计具体核算内容将核算方法分为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将这几种方法确定为应完成任务,明确各项目学习目标与工作任务,将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等作为项目教学法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高职高专人才的培训需求,同时也是满足企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
2.应用图示教学法
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从宏观角度来说,一是成本核算部分,二是成本控制与管理部分。成本核算部分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项目分析学习,而成本控制与管理部分可以应用图示教学法。图示教学法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抽象理论具体化,零碎知识系列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一般期末转出后结平,生产费用最终都归集到基本生产成本账户中。这时可以使用基本生产成本的“T”字账户,使得结转过程形象生动,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生产成本是从哪结转,要结转到哪去的过程。
3.运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成本会计核算公式多,费用分配表、费用明细账和成本计算单多,用黑板板书不仅非常浪费时间,而且也不可能将所有表格都板书出来。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教学课件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直观地演示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在会计教学上的应用是会计教学现代化的需要和发展趋势,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以图、文、声、像并茂,具有直观、具体、 生动和使用快捷、方便等特点。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事先制作好的公式、费用分配表、成本计算单等在教学过程中一一展现。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较迅速地将前面所学知识点调出,加深巩固学生印象。并且可以和当今制造业的发展形势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播放企业生产全过程,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企业工艺流程以及成本计算的全过程,这样可以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改革考核方式
根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训目标和课程设置特点,应采用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的,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模式,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训力度,开设仿真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现代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模式是高职会计教学的核心问题,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也是未来会计学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更适用的新型财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劲松.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消费导刊, 2007(13).
关键词: 概念隐喻 高中英语 英语词汇教学
1.引言
词汇记不住、记不牢或记住的词汇不知如何运用,是目前困扰广大高中英语学习者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又导致了学生词汇量普遍不足进而造成在英语听、说、读、写方面的困难。同时近几年的高考逐渐提高了对学生词汇量的要求,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03)对高中毕业生(八级)的要求为: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上述问题和高考形势迫切要求教师改变现行的词汇教学的方法,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现行的词汇教学方法使用的是“读音+拼写+词义”(张强,2008)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只是简单地罗列词义,学生机械地记忆词汇,对词汇的习得仅停留在识记水平并未对词汇进行认知加工。传统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语言规则的偏离。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因此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以解决词汇教学中的费时低效问题。
2.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为隐喻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掀起了一股被称为“隐喻的狂热”的热潮。Lakoff & Johnson(1980)认为“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以一种概念去表述另一种概念,因此称之为概念隐喻。比如“时间就是金钱”就是用“金钱”的概念去表述“时间”,在英文中用大写字母来表示,比如TIME IS MONEY。概念隐喻只是经过归纳的、条理化的固定表达句式,而每个概念系统在日常语言中都会有一系列的隐喻性表达。比如TIME IS MONEY就体现在下列隐喻性表达里:You are wasting my time.Can you give me a few minutes?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We are running out of time.
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是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跨域映射。源域通常是人们较为熟悉的概念,而目标域一般是人们不太熟悉的概念,通过隐喻将源域映射在目标域上,从而理解目标域。比如在概念隐喻ARGUMENT IS WAR中源域是,目标域是,人们所熟知的“战争”的概念被映射到“争论”这一抽象概念中。
概念隐喻可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结构隐喻指一种概念的结构由另一种概念隐喻性地建构。ARGUMENT IS WAR,LIFE IS JOURNEY,TIME IS MONEY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概念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比如LESS IS DOWN,MORE IS UP。本体隐喻是指用关于物体的概念或概念结构来认识和理解我们的经验,INFLATION IS AN ENTITY就属于本体隐喻,在这一隐喻中,抽象概念“通货膨胀”被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
3.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概念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在帮助学生理解基本词汇,掌握多义词、习语等方面较之现行的词汇教学方法效果显著。
3.1概念隐喻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词汇的理解程度
概念隐喻是从人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向不熟悉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映射。在理解记忆新词汇时,笔者引导学生利用概念隐喻,挖掘与新词汇有联系的事物,从而加深对新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在学习“crossroads”时,其本意是“十字路口”,引申义是“转折点、重大的抉择时刻”,当学生知道下面两句中:1)Alex stands at the crossroads at present.2)Their relationship is at a crossroads.分别包含LIFE IS JOURNEY 和 LOVE IS JOURNY 这两个概念隐喻时就很容易理解“crossroads”的引申义的含义。又如“deposit”其本义是“在水中沉积”,引申义是“资金沉积――存钱”,在这两个概念中包含了MONEY IS WATER 这一概念隐喻。当学生把“水的特性”转移到“钱的特性”上时就很容易就理解其引申义的内涵并加深记忆。Craik & Lockhart(1972)的深层加工理论认为记忆的保持不在于重复的时间和长度,而在于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加工的深度,加工越有深度,记忆的内容就越持久。通过概念隐喻,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死记硬背,而是上升到思维的层面对词汇进行深层的分析,从而加深了对词汇尤其是抽象词汇的记忆。
3.2概念隐喻能够促进学生对多义词的习得
语言词汇学习中多义词是一普遍现象,也是词汇学习的重难点。然而多义词的出现也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人的隐喻或转喻认知方式之上的(赵艳芳,2004),这是因为多义词基本意义直接来自于人类的生活经验而多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是基于概念隐喻产生的。比如英语中mouse(鼠标),low carbon life(低碳生活),surf the internet(网上冲浪)都是从人们所熟知的事实生活中的“老鼠”、“耗能低”、“水上冲浪”的具体概念域而产生的,正如蔡龙权(2004)所说“隐喻是一词多义的根据”。
现行的多义词教学往往是教师逐一呈现义项的“填鸭式”的讲解,学生则逐一死记硬背,教与学双方都忽视了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多义词的不同义项之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概念隐喻映射的则是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把握住这种内在的规则和联系,充分发挥联想,可以达到事办功倍的效果”(周楠,2006)。在讲解牛津版教材第二单元中head一词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展示它的多义项,而是从隐喻的角度让学生先联想其熟悉的本意“头、头部”,然后根据head 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共同特征:the top part of sth.来猜测下列短语中head引申义:the head(首领、首脑) of government;the head ( 钉头)of a nail;the head(上座) of the table;at the head(页眉) of the page,大部分学生毫无困难地猜出了其引申义。上述不同短语中就包含了一系列结构隐喻GOVERNMENT IS A PERSON,RIVER IS A PERSON,PAGE IS A PERSON,TABLE IS A PERSON,NAIL IS A PERSON。由此可见,当学生掌握了隐喻这一认知工具,挖掘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对词的不同义项的记忆不再单一化而是网络化,从而记得快、记得牢。
3.3概念隐喻在习语教学中的作用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中的概念隐喻则折射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英语词汇中大量习语的存在折射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独特的文化背景,而习语中概念隐喻更是反映了英汉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如果学生在没有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去学习习语,其结果只能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对习语的准确使用了。在英汉习语中有许多与动物有关的概念隐喻中,固然有一些相似的表达,如as cruel as a wolf(像狼一样凶残),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比如在英语中,“狮子”被誉为“百兽之王”,因此就有如下表达as brave as a lion(像狮子般勇猛),而非汉语中的“像老虎一样勇猛”。再如在西方“马”作为主要的奴役工具,就有许多与马有关的隐喻表达,如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马),talk horse(吹马),而在汉语中“牛”作为主要的农耕工具,则有(力大如牛)、(吹牛)之类的表达。因此在习语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讲解词的表面意思,还要介绍词的背后所隐含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词汇的深层含义,还能提高对词汇学习的兴趣,从而从整体上提高词汇教学的效果。
4.结语
概念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有助于学生“认识新鲜事体、熟悉抽象概念、发展思维能力”(王寅,2007),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把词汇记得快、记得牢,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隐喻意识、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隐喻意识普遍存在于人的思维中,当这种意识被激活,学生不仅可以快速有效地扩大词汇量,而且可以根据隐喻的规律创造词汇或短语,因为“隐喻具有填补词汇空缺的功能”(束定芳,2000)。概念隐喻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词汇网络化,抽象的词汇具体化,进而使枯燥乏味的词汇教学变的形象生动起来。由此可见,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的词汇教学是对现行词汇教学方法的一种有益的补充,然而概念隐喻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还是一个全新的话题,需要有志同仁共同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蔡龙权.隐喻化作为一词多义的理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33(5).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束定芳.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4):253-259.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张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周楠.论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作用[J].大学英语,2006,3(1).
[8]Craik,F.I.M.&Lockhart,R.S.Levels of processing:A framework for memory research[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72.
开幕式上,编辑部为骨干教研员、教师代表颁发了“2011—2012年《体育教学》杂志突出贡献奖”,旨在鼓励、表彰为期刊发展做出积极努力和突出贡献的人员。一线教师代表、江苏省南通中学潘雪峰老师发表感言,他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杂志的热爱。他说,《体育教学》杂志伴随着自己一路成长,杂志的“亲民路线”把学校体育理论转化为了一线体育老师的践行,《体育教学》是推动课程改革的中流砥柱。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中心主任吴键博士作了题为“体育新课改的落地与体育教师能力的提升”的专题报告。吴博士用生动形象的图表和数据反映客观现实,“以数据说话”让体育教学的评价与有关成果更加有说服力。《体育教学》编辑部主任王子朴教授作了杂志发展现状及展望的专题报告,全面汇报了杂志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并对杂志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会议期间,编辑部组织了两场座谈。第一组,编辑部与浙江省地市教研员座谈研讨,编辑部就浙江省各地市在《体育教学》杂志上的投稿数量及录用率等相关数据进行了公布与分析,为浙江省下一步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数据资料支撑。座谈还就双方进一步沟通、资源共享、协作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