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实习支教;思想政治;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34-03
一、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自1997年开始,山西忻州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大学及河北师范大学等高师院校陆续开展了扶贫实习支教、顶岗支教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成功证明了实习支教实习模式的实效性、科学性,也探索出了具有地方特色实习教学教育新模式[1-3]。200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结合新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吸取各兄弟省份院校成功经验,在南北疆广泛开展了高师院校的实习支教,涉及多个学校和几乎所有的文理术科专业,效果显著。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义、组织领导、经费支持等内容。
为期一个学期近四个月的实习支教,让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的学生远离校园,远离家庭,深入基层,走进乡村,接触的是相对以往更为复杂的环境、境遇、人群、习俗、思想与文化,面对的可能是更为多变的挫折、彷徨、困惑、诱惑,甚至侵蚀、渗透等恶劣影响,脱离了校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年轻气盛、尚未成熟和容易接受外界影响的他们而言,决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的校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教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此外,以实习支教为契机,将其作为落实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有效从课堂教育延伸到实践领域,从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具有极强的价值诉求。
相对“实习支教”创新模式的大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有效跟进略显不足。一方面是实习支教模式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原有高校的校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实习支教模式自身具有的特殊性,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不足日益凸显。
实习支教模式具有如下与传统大学生实习模式不同的特殊性[4]:首先是实习人数多、规模大、周期长、地域广、布点散。其次是由于受援学校条件参差不齐,指导教师覆盖实习点的有限性,实习支教学生需要逐渐培养和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自主能动性。再次是因为实习支教具有义务性质,而市场经济中有偿劳动的价值观点与义务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冲突,学生对实习支教的工作性质还未能深入理解和认识到位,需要学校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最后是鉴于实习支教受援学校所处的地方经济条件较差,实习支教学生的物质生活相对是艰苦的,精神生活相对是贫乏的,因此也是需要有奉献精神的,为时一学期的实习支教生活对学生而言必将是严峻的考验。上述的特殊性也就赋予了实习支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下特点和难点:诸如教育主体多元、教育对象特殊、教育途径有限、教育内容复杂等。随着实习支教学生的学习活动转入各支教学校,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进入了支教学校,但是发生的变化则为:单一形式变为多元化,整体统一变为根据学生所在学校的不同具体情况而呈现小范围、多形式、复杂化、分散化的倾向。
目前,实习支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力量缺乏,教育效果有限。由于实习支教点学生的众多、实习支教点的分散、当地交通网络的局限,使得原有的教育师资队伍发挥的作用有限。二是校本教育在时空上的错位。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际上很难在第一时间便有效地作用于学生主体,时间、空间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错位。三是教育途径方式较为局限。实习支教点的分散及多处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条件难以满足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便更多地依赖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学校缺乏整体统一的教育途径和方式。四是监管略显薄弱。由于人数有限,学校方面的指导教师很难全面覆盖所有的实习支教点,只是巡回进行分散式的监管,因此在实习支教日常活动中,不仅学生的实际情况难以实时了解,而且对教育管理的回应也就不够及时,还有就是委托监管缺乏积极性和针对性。
二、新疆师范大学实习支教学生思想状况调研与分析[5]
本次调研的对象为分配至和田地区各实习学校的新疆师范大学第十三批实习支教学生,涵盖数学、化学、物理、生物、中文、体育、音乐等理科、文科和文体类专业。随机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26份,其中有效问卷119份,回收率为96.9%,有效率为94.4%。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基本信息、国情知识和区情知识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学习汇报的渠道和途径。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在实习支教前后,学生对国情、区情、乡情、民情及实习支教意义的认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特别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艰苦奋斗精神的认知方面有了显著变化,对其专业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职业道德素质与信念、爱岗敬业与奉献社会意识及师德师能提高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实习支教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习支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一方面,实习支教让学生在这次特殊的校本外实践教学中更为客观地清楚地意识到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素养的层次方面还存在不容忽视的不足,结束实习支教返校后,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学习效果明显改善。另一方面,这次特殊的实践教学经历,让学生透过基础教育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这一窗口,对区情和社会现实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也进一步提升了对国情和国家方正政策的理解和认同感。此外,在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尝试解决的过程中,他们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得到更为牢固的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也得以针对性提升。不仅如此,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现实的是非辨别与诠释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大力增强。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会反馈至教师,不仅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成就感,也使得教学变得不再枯燥,而变成师生沟通的桥梁。
第二,实习支教的环境特殊性和条件艰苦性为实学生提供了磨炼意志品质、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良好实践机会,而这些恰恰是当代青少年、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便是提升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塑造积极稳定乐观向上的意志品格。在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中,实习支教发挥了强有力的实践育人以及推进固化作用。学生在较为艰苦的支教环境中,无论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受到了良好的洗礼,渡过了初期的难关并适应后,他们对如何在艰苦环境中运用自己的所学所知积极投身于基础教育和从事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切实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步培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而这一点则成为他们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不仅如此,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思想情操得到了熏陶、道德境界得到了升华,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得到了巩固,锤炼了意志,培养了爱心,陶冶了情操,磨砺了品格,在体会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无形中实现了思想道德方面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化。尽管为时仅有短短的一个学期,但这种弥足珍贵的基层锻炼,却实现了大学课堂难以真正实现的教育目标,即由真切感悟上升至理性升华。
第三,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一问题,通过实践证明,实习支教不仅实现了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的模式突破,还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传统的校本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教师―教材―教室”展开,以理论教育为主。实习支教则借助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优势,形成了实习支教前中后不断线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
第四,实习支教使大学生对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社会责任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也树立了决心。在实习支教过程中,从基层农村学生上课时期盼的眼神里,实习教师读懂了他们对知识的那份渴望;从学生们恋恋不舍为他们送行留下的热泪和哽咽的哭声中,实习教师体验到了自身存在的那份价值;从学生家长和当地教育部门工作者的嘘寒问暖与亲切关怀中,实习教师感受到了他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大学生们在亲身感受这一份份浓情的同时,也增进了基层教育的感情、对贫困农村的感情,并能够进一步正确地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大学生在实践洗礼后,回到母校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积极性,无形中也有效地促进了学风建设、校风改善。通过实习支教,师范生不仅增强了奉献人民、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与诚信意识,也充分意识到了自己在基础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三、加强实习支教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意见[6]
1.积极构建实习支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模式。通过加强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内涵建设,积极拓展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平台与资讯传播渠道,以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网络教育作用,切实贯彻落实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模式的构建,为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途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做出有益的尝试。
2.全方位、全过程地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一方面,实习支教前,采用动员大会、经验介绍座谈会等方式方法,加强对支教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引导与就业指导,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实习支教,他们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职责,能够给自己准确的定位。另一方面,要做好实习支教期间的思想指导,在实习支教过程中,需要通过指导教师、当地管理部门和班干部、实习组组长,密切关注学生思想的动态,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在完成实践任务的同时,帮助其进一步巩固教学技能。不容忽视的是,在实习支教结束后,非常有必要针对实习支教中出现的思想问题进行讨论研究,通过召开实习支教汇报会、实习点经验交流座谈会、优秀实习生表彰展示汇报会、指导教师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继续探索行之有效的实习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3.充分发挥实习支教大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学生党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他们兼具学生与党员的双重身份,非常了解学生和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思想困惑和生活困难。因此,在实习支教前要通过思想谈话、组织生活,帮助并促使学生党员进一步认识到他们所肩负的责任,能够以身作则、行为世范,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情况,影响身边的同学,引导身边的伙伴,并能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在树立自己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同时,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努力做好指导教师的帮手和助手,积极与学校、教师沟通交流,为实习支教的顺利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确定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的评价指标。目前,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指标尚未确定,有待完善,设计合理、全面的考核指标体系势在必行。实习支教过程中,务必注重学生平时的思想政治和品德表现,在当地实习学校的配合和监督下,实现动态管理与指导;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学生间开展自我教育和监督管理,力求构建出动态化、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评价机制,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积极的就业观和乐观的人生观。
5.加强思想导师在管理队伍中的关键作用。实习支教实践中,不仅需要实行指导教师管理制度,还应该适度地增添和配置实习支教学生的思想导师。思想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突破常规,不一定非要有明显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可以是忘年交形式的朋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学们遇到问题会更愿意找思想导师倾诉或寻求帮助,也更易接受导师在思想上的建议和指导;不仅如此,通过与学生长时间接触,这些导师还可以从专业学习角度出发,给予深层次的教育,因材施教,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人才,也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李思殿.实习支教:一举双赢得教师教育改革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2009,(25):22-24.
[2]杨挺,覃学健.基于合作教学的师范生实习支教模式改革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2):197-200.
[3]戴建兵,程浩.探索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新模式[J].河北师范的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78-81.
[4]韩泽春,王秋生.实施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2,(24):32-35.
在规范的学校教育中,课程设置问题无疑是教育教学的基本问题。调研中就思想政治课设置问题对于学生所做的调查,反映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要求。在征求学生对初一年级政治课的意见时,农村学生绝大部分(占91.3%)认为有必要学习,只有5.7%的学生认为要精简。这与他们中许多人仍把政治课做为获取社会生活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密切相关。而城市的学生中,认为有必要学习的占58.1%,有37.7%的人认为应精简,只有6.9%的学生认为不必再学。
在征求对初二社会发展简史内容的意见时,两次调研城乡学生意见大体一致,88%的同学认为需要学习;有10%的城市学生认为可以不学;农村则有2.8%的学生认为可以不学。在教学内容的要求上,也大体如此,农村有2.8%的学生认为可以不讲古代的事,多讲现代的事;城市持这一意见的学生比例9.3%。从学生们的反映看,他们还是希望学习简史课程,但应注意解决好与历史课的区分。
对初三年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课程,大部分学生都要求开设,但城乡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差别较大。农村有93.9%的学生要求开设此门课程;城市有相同要求的则为68.2%,另有10%的学生认为可不必专门开设此门课。在问卷中反映该门课程“知识过深,难于理解”的占14%。
在调研过程中,许多处于第一线的政治教师和教研同志都对思想政治课的命运乃至青少年道德品质的滑坡问题深表忧虑,他们尖锐地指出:目前思想政治面临的是严峻的生存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就是一句空话。作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他们迫地希望了解当代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而学生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又从来都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进行的。目前学生和学校教育受社会上“下海经商”形势的影响很大,德育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有被逐步淡化的倾向。我们必须看到并承认,市场经济大潮在冲击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可信度产生着负面影响,使得教学实效有所下降,导致少数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产生怀疑甚至抵触情绪。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弃这块阵地。
1936年,在中央关于改革思想政治课的精神指导下,广大师生和教研人员共同付出了许多努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好不容易才取得了一定成果,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真正有了突破性的提高。但92年突然另起炉灶,全面使用新编教材,而新教材与原来的改革实验教材比较,又不很成熟,差距较大。这种对新编教材不经实验就全面推开的做法,搞得下面的师生无所适从,措手不及。
这个冲击波对于广大政治课教师和科研人员为提高教学实效所做努力的影响也是负面的。调研中,师生和教研人员一致反映:思想政治课改革历时多年,这期间教师年年备新课,年年是“老兵新传”。一些多年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及教研人员特别指出,教材不是形势报告,不能跟风赶形势,这样做既不严肃,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威信,也不利于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写。教材紧跟形势走,一旦形势发展变化,又要不断增删改动,显得十分被动。这一点已经被实践的发展所证明。
调研中通过调查问卷和召开不同层次、不同形势的座谈会,征求了师生对现行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的改革要求。城市学生中有57.4%、农村学生中有28.6%的人认为“课程设置是好的,但教材内容引不起兴趣”。结合教师及教研人员在历时两年多时间里,一直反映教材不成熟的问题。说明这一问题应引起充分重视并尽快研究解决。否则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就无从做起。
为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调研中专门针对已经学完初中全部课程的学生设计了知识问卷。让他们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接受测试。以检验知识的获得和巩固情况。测试数据表明:现行设置的四门课程中,道德部分得分率最高;其次为法制部分;简史93年为16.57分,95年上升为18.94;而社建由93年17.11分降为95年的15.64,考虑到不同课程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具可比性,因此不能仅从各门课程得分的高低排序断定其教学效果,但各门课程持续调查的排序情况,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整体上看,城市的平均分为81.3,农村为67.1,相差14.2分,两次调查变化较大的是简史与社建的排列次序与平均分数的差距:93年测试,社建为17.11分,排第三位,简史为16.57,排第四位;两者平均分相差仅为0.54分,到95年简史为18.94分,排在第三位,而社建为15.64分,排在最后,且平均分相差达3.3分。
值得注意的是, 93年在武汉市某学校参加测试的总共3个班级中,其中高一 年级有两个班级,高一(1)班47人为通过中考升入高中的常规班级,而高一(2)册则为由初中直接升入高中的实验班,从测试数据看,两个班级的平均得分都在8O分以上。平均分仅相差3.05分;最高分之间相差2.5分;最低分之间相差5分,均不到一个分数段,差距并不明显,这说明93年以前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成绩是应该肯定的。调研中,学生们对课程改革热情很高,对道德法制、简史、社建等课程提出改革要求的学生,分别为总人数的36%、11.5%、13.9%(因三项可同时选择,因此总体大于1)。对各门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如下:
1、对道德及法制常识课程改革的要求:(1)理论联系实际要更多些,要能回答实际社会生活中的问题;(2)加强传统美德教育;(3)内容更简化一些,多介绍一些新制订的法令;(4)单独开设法制课程,请专门人员来讲,应多选择一些案例;(5)讲课内容更生动一些,在数学方法上,多开一些讨论课。
耐人寻味的是,城市学生中有30%以上提出在教材中增加一些关于传统道德的介绍的要求;而农村学生则有25%以上提出要增加肃清封建影响的相应内容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改革进程中,不同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的不同影响。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一些弊端特别是道德的滑坡现象,如竞争中的虚假、人际关系的淡漠等,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道德的某些积极方面,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而农村经济文化的不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则迫切要求打破束缚其进步的某些落后的传统道德观念。这也从一个侧面使人看到,在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化作用,有着其独特的双重意义。强化、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对于培养中华民族跨世纪的新一代劳动者和接班人,其深远的社会意义必定远远大于其知识意义。要增强实效,就应该在教材内容的改革上有的放矢,注重针对性,加强科学性。
2、对社会发展简史课程改革的要求:(1)应以现代社会的知识为主,着重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说服力的讲资本主义情况,特别是认真介绍总结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演变的原因;(2)应着重讲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周期性;(3)注重联系实际,并改变一些传统提法,更客观一些;(4)应重点突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对历史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相关知识简单了解即可;(5)内容太多,应简化一些并更灵活一些。
3、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课程改革的要求:(1)内容太多,简化一些,也要更生动一些;(2)应多介绍一些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使人更容易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应多分析我国目前的不足,以提高危机感;(4)开展社会实践等调查活动,对一些理论上的问题应具体分析;(5)农村学生有人提出要求加强精神文明的有关内容。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初中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结构要求的调查,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以下的排序按统计人数多少)(1)市场经济知识;(2)宪法及法律知识;(3)道德知识;(4)国情知识及国内外形势;(5)社会发展规律。
调查中反映的学生要求了解国内外形势的要求,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节 奏加快,学生更加关心时事,希望尽快获得更多的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有关。也有学生明确提出要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情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常识理论。
在93年调研中,有关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要求按顺序被排在第四位,而时隔两年之后,这一要求被排在了第一位。这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日益深入人心,学生对于市场经济知识的了解更为突出和迫切;也说明目前思想政治课改革落后于形势发展,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调研中还反映出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希望学习宪法和法律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这一方面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也不断增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目前全社会强调普法教育有关。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学生中法律意识增强,要求学习了解法律知识,都是好现象。
与前一问题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征求学生从思想政治课学习中最希望得到的信息,两个问题有联系,但并不等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可看出,学生们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可依次分为:(1)国内外大事;(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发展;(3)现代社会状况及其发展趋势;(4)法律知识;(5)改革开放成果;(6)就业或升学指导;(7)重大的社会事件。
在“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应如何进行教改”这一问题上,城乡学生的意见比较一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要生动一些,教学形式和手段要多样化。课堂教学不要只讲条条,也不要让学生死背,可多开设一些讨论课,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
(2)联系实际,多开展一些如社会调查之类的实践活动,进行立体化教学,使社会、课本、学生成为一体。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看到并检验学习成果。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 教学质量 有效性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7-02
在当前电大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仍有部分电大政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观念滞后,模式陈旧,采取满堂灌输的方式开展政治教学,导致整个政治教学成效停滞不前。鉴于上述情况,笔者在任教班级开展了以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特征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创新教学方式、增添时代气息,建立师生互动模式等手段出发,旨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水平。
一、创新教学方式,增添时代气息
许多电大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起到传播执政党执政思想和执政理念的作用。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师,仍然采用着“一言堂”的灌输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教师对课本知识的朗读,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变成教师个人的一场演讲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这种课听不听都一样,老师只是按照课本知识念一下。再说,那些字我自己都认识,完全没有必要坐在这里听他去朗读课本浪费时间”这种类似的想法。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造成课堂成为一种流程。按照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新课程方案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其中之一便是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要努力把“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把课本知识灵活地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结合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体制,把问题讲清楚、弄明白。
若想使思想政治课真正起到净化大学生心灵、培养全面人才的作用,就需要教师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笔、一本书”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活动的方式。教师要顺应时展潮流,学会去接受新鲜事物,使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如,教师可以选取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影片让学生进行观看,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政治思想和先进理念。待影片结束后让学生们进行自由讨论,给他们发表自己观点和见解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对影片的谈论中,进入“生生互动”。这为下一步进行“师生互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师生互动”是一种新型的创造性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多种方式,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将教师角色定位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指导和促进者,教师应把学生的感悟和问题所在放到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通过对“教”与“学”加以协调和控制来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承担者,教学结果的体现者,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态度、能力、知识等多方面的发展创造条件,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现代学习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教师有必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制定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鼓励学生在课上发言,在课下调研,将原本的单一性、任务型学习方式转变为合作型,快乐型学习模式。
三、加大信息流量,丰富教学的内容
信息是各种思想政治观念内容的载体,没有信息就谈不到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的互动。因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增加与大学生信息互动的机会。要突破固有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改革教学方式,减少讲授时间,增加师生互动、讨论的时间。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大学生思维,引导大学生思考,鼓励大学生倾吐自己的心声,让大学生畅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抒发自己的思想政治情感。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以诱导、交流、讨论的互动形式引导大学生,给予大学生指导、指正。尤其是对于没有定论的思想政治观点,教师要以包容的胸怀,鼓励大学生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形成师生自由、畅快的课堂互动气氛。
四、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观念是对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束缚,因此新形势下电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首要措施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观念,逐渐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学观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教师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教师思想意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状况。所以,教师要主动更新自身教学观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让教学活动更为自主、互动,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开动起来,改变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陈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还体现在兼顾学生的差异性方面,立足学生思维特点以及感知实际,针对性地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增强教学实际成效。同时,转变教师的角色,将自己从以往直接给予灌输的角色转变为引导学生寻找分析研究的角色,教师充当了学生学习活动引路人的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究机会与平台,让学生能够通过独立思考与相互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学习动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学效果的好坏将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感染力,对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样本的选择
为促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性,我们从给予贫困生资助的形式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感恩回馈社会和心理健康等维度设计出《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并在新疆五所高等院校中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新疆地区院校的2000名贫困大学生为总体目标进行调查。本次调研通过设计问卷,发放问卷,采用被调查对象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方式,问卷由21个问题组成。此次调研得到了各院校的大力支持,共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20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00份。分别就给予贫困生资助的形式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感恩回馈社会和心理健康等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得到了一些第一手的数据,对高校贫困生思想现状有了基本的认识。
2、调研结果与分析
当问及“你对未来的规划”时,其中有11%的学生认为“没有考虑这个问题”;89%的学生是考虑过这个问题。从这个方面可以分析出大多数的贫困大学生对自己的成长关注,较积极的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在贫困大学生参与学校社团的调查中,23%的学生认为“没有多大意思,没想过”;42%的学生认为“能参加固然好,没参加也没什么”;35%的学生“已经参加社团”。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多数贫困大学生参与团体活动的行动较被动,原因来自个体和环境较多,在这方面可以多做工作,引导学生参与到团体的活动中,寻找到自身价值和意义。问及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因素时,41%的学生选择了“自强自立的品格”;23%的学生选择“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36%的学生选择了“家庭出身”。贫困大学生大多数能够认识到个人的优秀品格是成才的必要条件,社会的关爱和帮助能够起到催化的作用,但仍有部分的学生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需要思政工作者关注。问及大学生毕业后到艰苦贫困地区工作的看法时,13%的学生选择“我愿意去”;78%的大学生选择“最好能留住城市工作,实在不行了再考虑去”;9%的大学生“没想过这个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有去艰苦地区奉献的心理准备,其中一部分贫困大学生明确愿意为奉献社会。
3、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3.1建立贫困大学生信息的档案。为了准确地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状况,更有效地开展帮困助学工作,学校可根据校院或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登记和摸底工作,建立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档案,作为工作的重要依据和资料。学校搜集经济困难学生资料,建立贫困学生信息档案。既方便学生对自己信息及时、方便地更改,又大大减少了数据登录修改工作量和出差错的可能性。协调全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落实救助等帮困助学工作。为学校有关部门掌握学生的经济困难状况提供了科学的手段,也为实现帮困助学工作数据的动态化管理打下了基础。
3.2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引导贫困生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生因家庭经济贫穷往往有自卑心理,但却对集体怀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融入观念,渴望的集体的肯定。对涉及自己的事情十分敏感,容易产生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的放矢,认真细致地做好对贫困生的引导工作。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引导贫困大学生超越家庭环境给他们个人发展的制约,认识走出逆境的关键在于个人努力与发展,要积极提高自我,发展自我。针对贫困大学生对周围生活的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开展工作,选择典型的事件和情境,逐步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形成健全人格,在各种诱惑和挫折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社会变革的复杂变化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另一方面,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善于运用心理相容的原则。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坚持“尊重、说理、引导、激励”的原则,以情感人、以情教人,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关心学生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潜移默化、情理交融、润物无声。这样才能为学生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才能有所作为。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是一项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和希望工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然而,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各种社会现象及社会思潮影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价值取向呈多元化倾向;扩招使在校生人数剧增,学生的政治素质和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比较多地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工作上,缺乏敏锐性,不能积极应对大学生的热点问题。
二是网络的普及使得交往变得平面化,大学生的自主、平等意识增强,导致主导价值观念、社会公共权威和教育者权威的削弱,使得传统的社会调控系统失灵。
三是在学生充满个性化的当今社会,传统的单向灌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会导致教育的有效性降低。
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提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人际沟通能力和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给予指导。可以说本科生导师制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有效的补充。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和费巩训导师的倡导下,浙江大学率先借鉴英国导师制的优点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当时的本科生导师制的理念是为了启迪学生思想、陶冶学生人格、增进师生关系。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部分高校实行了学分制、弹性学制和专业改选等方面的改革,对本科生广泛实行选课制和导师制。当时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更替阶段,培养精英人才,服务四化建设,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时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一个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做人也是另一重要任务。
自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高校连年扩招,学生人数和课堂教学规模逐步扩大,在给予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也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学生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时的本科生导师制已经兼有了育人制度和管理制度两方面的性质。
北京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是为了贯彻个性化教育,本科生导师既不是研究生导师也不是班主任,而是顾问教师,有责任心的教师才可以担任这个顾问教师,目前该院本科生导师制收效显著,主要表现在新生对大学生活的快速适应和本科生对科研活动的积极参加以及师生关系的日益密切和融洽。
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导师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以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学科发展情况和热点问题为主要方向,在将科研和教学融入同学们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
华中师范大学把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通过导师组织学生活动,个别指导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排除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障碍,给学生提供了正确有力的方向指导。
二、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情况进行多方调研,经过对回收问卷的信息汇总和分析,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主要体现在:
(一)有助于师生及时交流,帮助老师跟踪大学生思想动态
根据导师制落实的具体规定,导师或导师组与同学保持通畅的沟通,定期或不定期联系交流,经常性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这样频繁密切的交流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更加深入,更易于导师及时了解大学生正在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发现大学生的思想倾向,以便更加有目的地对大学生关于学习和人生规划上进行引导和教育。
(二)有助于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趋于平等自由,更易落实思想政治教育
经过长期的交流和沟通,加上导师制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轻松、自由并且融洽的,没有明显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忘年之交的朋友式交流,这样,同学们更易接受导师的在思想上的建议和指导,遇到问题也更愿意向导师倾诉或寻求帮助。在我们的调查也显示,近一半的同学表示会在遇到困难时视困难的情况与老师交流来解决问题。
(三)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增强有效的沟通和教育
导师制的交流与传统交流模式的一个重要差别就在于导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是实时并且双向的,教育的形式由模式化的灌输方式转化为自由的交流方式,同学们在与导师交流的过程中会吸取导师提供的宝贵信息,同时也会有所反馈,易于教育工作者深层次地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师生沟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
我们的调查中反映出,有一半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导师的职称,而且在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方面,只有不到10%的同学自己主动联系导师,其余都是老师主动联系学生。出现这样的结果,从导师方面来说,沉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教师没有太多额外的精力积极投入到指导同学学习和生活的工作上来;从学生角度来说,虽然最初普遍对导师制抱有较高的期望和认同,但在实行过程中也缺乏主动性,很难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
(二)导师制的制约和测评机制尚不健全
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倡导在师生之间建立自由和谐的沟通交流关系,从而无法利用过多定量的指标来限制执行标准并评价实施效果,这就容易导致部分导师和学生缺乏激励,使导师制的优势不能完全发挥。这也导致了我们在对导师制满意度调查中所出现的结果,只有不到3.2%的同学对导师制表示满意,36.7%的同学表示比较满意,而不满意的同学接近五成达到49.3%。这说明导师制目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认真总结经验不足,及时完善。
(三)导师的分配制度无法全面考虑到所有学生的所有需求
大部分高校的导师采取随机分配的原则,导致部分学生与导师之间没有达到最优最默契的组合,影响到师生对导师制互动缺乏动力。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57.3%的同学表示在遇到困难时由于跟导师不熟,缺乏信任感,不会选择跟导师倾诉。最后的结果是只有12.4%的同学认为导师制让自己受益匪浅,20.5%的同学认为导师人很好,但不主动找学生使自己觉得不受重视,59%的同学认为和自己预期相差很大。这说明了广大同学在和导师的相处过程中有所收获,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导师制的实施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让导师制的作用得到完全显现。
四、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旨在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补充,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一)在思想认识上,提升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地位
1.提高师生双方认识,加强宣传工作。在导师中充分宣传导师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让导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中去,尤其选择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导师,可以采取导师组的形式,保证每组内的导师相互协调搭配;鼓励同学与导师联系,给予部分经费支持。
2.树立典型,奖励模范。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对活动形式好的和沟通交流效果突出的小组给予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并不断在导师和学生中间宣传导师制的作用和学校相关政策,定期表彰先进典型事迹,对其他导师组的活动和工作给予指导。
(二)在制度上,完善和健全各项相关机制
1.完善激励和测评机制。对于在导师制的工作中表现出色的导师应及时给予宣传和嘉奖,但对工作的评价应主要考虑学生的表现,特别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主要成果,可以定期开展座谈和调研活动,及时跟踪导师制实施情况。
2.完善导师分配制度。起初分配导师可以采取随机原则,但后期应根据师生双方意见给予调整机会,使导师的配备达到最高的效率,尽量提高同学对自己导师或导师组的满意程度,以激发同学们的活动热情。
(三)在形式上,期待多元化和创新性
1.发展多种沟通渠道和活动形式。学校和学院之间相互学习成功的经验实例,将师生之间的活动多元化,扫清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厌恶情绪;利用现代的互动方式,包括博客和公共主页等信息平台,击破部分院校地理上的限制,更深层次地与广大学生交流、沟通,将导师制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
2.与学长辅助互动有机结合。可以让优秀的高年级同学加入导师制执行计划,即每个导师或导师组配备若干名学生助理,负责与同学的日常定期沟通和常见基本问题的解决,同时,同龄人的加入往往可以让广大同学对导师制增强亲切感。
3.把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本身是一个严肃的问题,老师单纯的说教已经不能适应这些个性突出的学生,所以娱乐性的教育有时却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导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爬山、组织娱乐演唱等活动来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工作,而导师制是近年来新兴并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实施效力的工作方式,相信在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导师制的优势,以弥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定能取得可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田建国.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随着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推进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便利性大大提高。这让学生在信息共享中体验着便捷与高效,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教育者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实践工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增强其实效性。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与时俱进的变革。微信作为网络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备受青年学生推崇且很适宜师生之间进行思想表达和感情交流的新媒体形式,可以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全新手段。
一、微信在学生中的应用现状
准确掌握和判断包含微信在内的新媒体在学生中总的实际使用状况与影响能力,科学分析学生使用微信的习惯与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网络延展、向微信“进军”的情报基础和行动前提。
(一)微信在学生中的使用覆盖面。微信作为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一款用于即时通讯的应用程序,截至2015年,其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而其中青年用户大约占到了80%以上。经调研,在中学院校中使用微信软件的人数占到学生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微信正逐步成为学生在通讯交流中更愿意选择的应用程序,甚至已经成为部分学生的“存在方式”。
(二)学生使用微信的习惯与特点。经调研,微信在学生中的用途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时通讯、共享信息、信息获取以及增值服务。其中,即时通讯和信息共享属于个人通讯范畴,信息获取和增值服务则属于网络产品供应服务。学生认为,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更加有趣、便捷和高效,在微信中获取信息资源也更具时尚感和人性化。笔者将学生一天中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时长、频率的权重进行比较得知:电话和短信的使用比重是28%、微信的使用比重是34%、QQ软件的使用比重是36%,其它通讯方式的使用比重是2%。调研结果显示,微信作为被推出不到两年时间的一款应用软件,其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二、利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当前,各学校普遍认识到微信对学生思想成长和塑造的重要影响力,纷纷通过学校官方、学院、团委、学生会等开设多个微信公众账号,用于学校或者学生工作的宣传、组织等。学校微信公众号的大爆发,是伴随微信的广泛传播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转变而发生的,学校应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大势所趋。
(一)微信成为信息、交流的重要渠。由于微信的跨平台、通信成本低,沟通立体、私密、鲜活,时效性和功能拓展的特点,成为信息和交流的重要平台。手机沟通已成为现代人在忙碌和休闲中的重要沟通渠道,微信在即时通信的同时,包含社交工具、支付、地图特别是观点转载的“朋友圈”等功能能承载和传递大量的信息[1]。通过在链接跨平台的信息、网页形式和订阅等功能,成为现代社会信息快速、交流的通道。微信信息能够以丰富多样、图文音影并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能通过简单的操作使学生能够轻松地了解、参与甚至实现互动。在广大的高校受众群体和多样化的形式下,微信已成为高校与学生间的重要纽带,能够明确地传递具有指向性和内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微信成为满足高校学生情感、个性发展和社交的工具。情感满足和个性发展是高校学生在关键成长阶段中必须受到关注和培养的方面。因此,如何在作为学生重要社交工具的微信中渗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微信内容没有内容及形式的具体规定,能够满足学生猎奇和自由的个性化心理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对学生的行为外化和心理内化产生影响。
三、微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实效性的对策
面对微信在学生中的广泛使用、强大的影响力以及优越于传统教育渠道的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传统的教育思想、理念、内容和方法进行整体转换。应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文化信息产品创造更好的教育方式、制造更优质的教育内容,多维度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循环。因此,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在运营上增强微信内容及形式的吸引力与教育性。学校微信运营是学校微信发挥其作用的关键。微信订阅及关注度是体现一个微信账号受欢迎程度以及能在多大程度、多大范围上受到关注的重要指标。学校微信账号的粉丝是有极限的,学校半径决定了粉丝数量。如何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面和有效性,是提高微信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关键。
1.增加微信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其愿读、能懂、敢说。微信内容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以时事热点、历史典故、重大会议或赛事、高考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润物细无声”地联系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微信形式要图、文、音、影并茂,提升互动性和吸引力。微信类似于网页格式,大部分内容推送只有简单的标题和图片,很多时候在第一印象就决定了是否要进一步了解这个信息。如通过游戏活动或者竞赛抽奖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关注高校微信。因此,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做好信息的“外包装”,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具体需求,将所想要传达的信息以最可能被学生接受的方式呈现,同时拉近心理距离,愿意去了解、互动、交流,真正地实现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2]
(二)通过微信让教师走入学生中间。受传统教育方式的限制,教师很难走下讲台,进入到学生们中间更难。例如传统的课堂形式无形之中拉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外目前各学校思政课都是大班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较为深入的师生互动也存在困难。微信的出现,就提供了老师走入学生中间的途径,如果老师也使用微信,在平时多和学生们进行互动,学生在有了问题后也敢于和老师进行交谈,那么思想教育工作就会更好地开展。通过微信的文、图、声、像的双向沟通,让学生可以在轻松娱乐的环境下比较自然地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减少不必要的顾忌,营造出师生之间良好沟通互动的交流空间。
(三)踌用微信功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创新。微信时代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善于运用微信的功能,加以“微”创新,从而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3]比如利用微信公共平台以及微信的热点推荐功能,及时发现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及校园热点,进行分析互动。另外及时相关课程通知以及学生管理提醒等,经常推荐一些大学生励志微信公共账号,让学生在好奇与趣味中潜移默化地受教育。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祖国的西部,经济发展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较为缓慢,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所面临的问题突出,这不仅影响到贫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及时研究新形势下新疆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成长中的问题,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更关系到新疆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到目前为止,在自治区高校范围内,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对新疆贫困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开展过有权威性的、专业性的调查研究,对他们面临的困难、压力及真实思想状况等问题并不十分清楚。通过对南北疆五所高校的调研发现目前新疆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诸多,不容忽视。
一、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出现的问题
(一)新疆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欠完善。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观点的介入。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会增大。目前, 各高校对贫困生心理问题认识不足、关心不够, 没有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同时在相关知识拓展和结合方面,还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做到紧密的结合。
其次,思政工作者更多关注思政理论课堂教学或贫困生的物质资助,未能深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不能把贫困大学生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尽管我国基本形成针对贫困生的“ 奖、贷、助、补、减” 等多元化的资助体系, 帮助他们应对各种困难,但忽视了对他们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贫困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责任感弱化, 集体荣誉感弱,自立意识淡薄、就业竞争力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贫困生将来毕业后能否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再次思政工作管理者未能通过建构自助体系帮助、引导贫困大学生摆脱弱势状况。我们应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二)新疆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单一。主要教育形式有:入学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日常活动与班级管理等,往往几场报告、几门课程、几本教材、一些课外活动就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也就是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其谈谈心、聊聊天、发补助。这些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只重形式,没有考虑贫困生的内心寻求,缺乏渗透性和灵活性,缺乏层次性和多样性。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与汉族学生一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导致教育功能低效。
(三)新疆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方法陈旧。针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但是仍采用说教、灌输等传统的方法和手段。以媒体、网络、社会组织为代表的新的教育载体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总体上还不够。
二、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和教育资源中出现的问题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加强民族团结的客观要求。要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干部队伍,在新疆高校这个方面尤为重要。
目前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来源单一,结构复杂,师生配比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发展不平衡。
(一)改革开放以来,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队伍来源单一,不稳定。这支队伍中缺乏优秀人才、高层次人才的现象突出。目前这支队伍中的中青年教师多半是本地区自己培养的,整体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有所提高。虽然本地培养教师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受到新疆境内各种因素的影响,自身的局限性也很明显。
(二)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结构复杂,师生配比不合理。思政队伍由专兼职教师构成。其中兼职教师队伍由学校各级政工干部、行政干部组成,他们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处理繁忙的行政事物。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很难把工作做得细致入微。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大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师生配比不到位,远未达到国家要求。思政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这种现状不能改变,加之贫困大学生思政工作的特殊性,就会给新疆高校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信息资源稀少。由于新疆地处边远,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费有限。疆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出疆学习、交流的机会非常有限。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面的资料信息渠道狭窄,围绕高校思想政治育方面的科研课题数量很少,关于我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研成果少之又少。因此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掌握教育信息资源的能力与内地高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四)特殊的人文环境决定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有多个民族成员组成,同时分别使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民汉学生、教师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增加了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贫困大学生接受障碍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有目的地施加影响,是引起人们思想行为转变的外部因素,但是它最终还是要通过人们内在的思想斗争,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才能形成正确的观点和立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具体的人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等。因而,只有科学地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恰如其分地估计教育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使教育对象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然而贫困生在接受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潜在或显现的接受障碍,接受教育活动就会出现缓慢,产生负效应。其一我区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中课改也已进行了两年多的实践。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还在不断地更新、完善。但是贫困大学生在原有的基础教育模式中形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错误的认知,无法或很难接受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二来自偏远农牧区的贫困大学生初到繁华的城市,面对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不能调整好心态正确面对,往往受到挫折就委糜不振,彻底绝望。这时他们对教育者呈现封闭状态,拒绝接受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其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错误的做法导致贫困生接受障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缺少贫困大学生实际关心的内容, 工作者教育手段简单粗暴,缺乏亲和力就必然会产生接受障碍。因此,一旦教育接受者发生接受障碍,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无法继续开展。少数民族贫困生大多数来自农牧区,各地州基础教育的发展参差不齐,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汉语的程度低,整体认知水平差异大,造成少数民族学生精神压力大和心理负担重。在开展各民族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注意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否则就会造成误解,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黄蓉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4] 刘文伟,张锡钦.李恬婷的新时期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引导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
[5] 夏水龙,晏红洁,李洁珍.对贫困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6] 冯静,严贵华,郑引.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调查——以福州市高校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
[7] 孙英梅.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探讨[J].健康研究,2009(2).
教育的本质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用主体间性理论关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它要求教育者尊重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受教育者当作平等主体看待,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和能动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脱离改革发展实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把教学活动简单看成是教师主体影响、改造学生客体的活动,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缺乏针对性的做法大大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必须坚持以理论为指导,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出发,坚持以育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性,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向主体间性范式,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二、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1.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含义
“主体间性”是现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最先提出来的。它是指多主体在相互交往中所产生的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而衍生出一种人类所独有的特性。从的交往理论看,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交流、相互理解,是一种双向互动、相互融合的关系,是不同主体间在实践中不断地达成共识、发展共识,进而表现出相关性和一致性的过程”。将主体间性理论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形成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它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交互主体性,即主体间的交互关系。这种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在于: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这两个主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多向互动的特性。
2.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征
一是双主体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但他们又是两个有区别的主体。一方面承认教师是施教的主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主体性和主体人格。同时,也极力主张学生在受教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施自我教育,具有独立主体性和主体性人格。二是交往互动性。交往是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存在基础和生成根源。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调多主体之间的有机融合,包括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三个维度之间的相互交往,体现了主体性、平等性、交互性、发展性等特性。三是实践性。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教学,实现主体间的相互影响、平等对话、相互理解、互动交往等来促进双方思想政治素质的共同提高,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新路径
1.转变教学理念
一是坚持从教师“独白”走向师生“合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在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和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过程中实现个体思想政治品格的提升。换言之,就是教育双方共享知识、情感共鸣、智慧共建和精神觉解的过程。但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权威和真理的掌握者自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成是教育者的单向灌输,完全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自觉能动性。用主体间性理论关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求改变这种“独白”的单向式落后教育理念,树立“互相学习、彼此欣赏、共同提高”的互动式教学理念。构建多异质主体互动合作关系,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优势互补的师师关系、互助合作的生生关系,通过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合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二是坚持“灌输与对话”相统一。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作为人类灵魂的教育,只能通过由对话精神所引领的教学方式才能完成,因为只有对话才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真正途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实现主体间性,就要求改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简单做法,在平等的条件下多主体之间进行更多地理解、沟通、交流和互动,将灌输的原则与对话的艺术、对话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多就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采用“问答式”、“启发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2.优化教学方式
一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除了表现在要保证所传授知识的真理性,也应注意教学艺术的提高,要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激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积极运用互动式、体验式、活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比如: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理论知识以及社会热点问题,采用课堂讨论法或者案例教学法,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情景剧、小品,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读书活动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利用现代化教育媒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形成,除了交往主体的参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必不可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合理有效地运用课件、音像视频资料、历史资料等现代教学媒介,把教材内容和理论知识通过生动的图片、视频直观地反映出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的状况,真正提高教学实效性。三是加强社会实践。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性的特征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树立实践活动意识,主动开发实践活动资源。受教育者不会仅仅满足于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他们渴望借助实践检验理论知识的真伪。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地区实践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红色资源、能反映现代化发展的优秀企业、新农村建设典型事例等,让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实地调研等形式,使学生在深入社会、服务社会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亲身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从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
3.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关键词】思政评估 学生工作 成功经验 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76
吉林省教育厅对我校进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工作已经圆满结束,我校独具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得了评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这次评估是省教育厅对我校学生工作的一次综合检验和全面指导,我校要认真总结以往学生工作的成功经验,认真听取和落实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明确今后的工作思路,坚持 “两、三、三”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我校学生工作的新方向。
一、我校迎接思政评估工作的基本过程
1.文件落实和调研学习阶段。这一阶段我校主要落实了教育厅2010年7号文件精神,对评估重点部门进行工作部署,按照《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的要求对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总结和提炼。这一阶段,学校制定了思政教育专项评估工作的方案,召开了相关部门会议,对评估工作进行了沟通。按照迎评工作的总体部署积极开展工作,认真落实方案,全方位总结思政工作成果。学校领导还专门带领迎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前往吉林建工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做迎评专项调研和观摩考察,学习了兄弟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经验,制定了《长春汽车高专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分解表》,将指标任务具体分解到各相关部门,为下一步迎接思政教育专项评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迎评工作正式启动和材料准备完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召开了全校迎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动员大会,正式成立了以校长兼党委书记魏崴同志为组长的迎评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迎接评估的需要,又设立了迎评工作组,工作组下设材料、宣传、座谈会和问卷等七个小组。学校明确提出,迎评工作要以教育厅《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为依据,各项指标均按优秀标准提出要求并进行建设整改,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创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推动我校 “两、三、三”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学校要求各部门要精心做好迎接评估准备工作,校、院两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要求收集整理各项评估材料,检查各方面工作状况,明确缺陷和不足,通过认真自查和借鉴兄弟院校经验,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领导、主体队伍、课堂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条件保障和育人环境以及思政工作特色等工作重点和评建目标,据此将任务责任落实到各工作小组、各相关部门和具体责任人。进行迎评工作总动员,思想政治教育迎评工作提升到学校层面,学校各党政部门和广大师生员工都参与到迎评工作中来。在学校领导统一指挥下,迎评工作组进一步完善了评估工作方案和评估工作日程安排表。
3.最后备战和接受评估阶段。为了做好最后阶段的准备工作和专家组进校评估当天的工作,工作组连续召开多次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各项工作,到评估专家组进校之前,主要落实了以下工作:评估专家考察路线的勘测和预演,材料的最后自查,会场布置等。2013年4月14日上午,吉林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组莅临我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我校依次顺利完成了评估工作汇报会、座谈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地考察和评估档案材料检查等各个评估环节,最后专家组对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至此,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迎评工作圆满结束。
二、迎评促建工作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进步的根本前提。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迎评促建工作一直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从动员、准备和思政队伍建设,到迎评促建工作方案的制定实施,每一步都是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得以顺利进行的。正是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挥下,才有了全校上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才取得了思想政治教育和迎评促建工作的上述所有成绩。这一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核心指标,不仅得到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也是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切身体会。
2.全校上下积极支持通力合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学校整体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它的发展进步也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在为时三十多天的思想政治教育迎评促建工作当中,如果没有学校各相关部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支持和全力配合,是不可能取得如此进步和优异成绩的。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充分体现了我校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的高度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并进一步增强了我校师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评估期间,我校的中层干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热情给评估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给予高度赞扬。今后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发展和再次争取下一轮评估的优秀成绩,仍然需要继续依靠全校上下的积极支持与通力合作。
3.迎评促建工作极大提高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在以评促建的大背景下,我校严格按照中央16号文件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全面提高。主要体现在:第一,全面提高了全校上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了解和重视程度,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关心重视的话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大大提升。这一点极其有利于进一步改进提高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第二,在评估工作推动下,在学校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优越条件支撑下,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努力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为全面提高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科研水平播下种子。第三,凝练、增强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和亮点。“两、三、三”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得到深刻体现,并得到评估专家组的认可与赞扬。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大加强。在学校领导和人事部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引进多名硕士研究生作为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的培训进修也得到了重视和加强。第五,通过迎评促建工作,学校在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各方面加强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补充完善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通过评估,梳理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方向。
三、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工作的思路
此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评估是对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我们应以此次评估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充分吸取专家组的反馈意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工作的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发展进步的长效机制,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我校进一步实现办学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进一步强化校企融合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科研意识。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和科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科研工作虽然有很大进步,但与专业课教师相比仍然比较落后,尤其是缺少标志性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其中原因,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任务比较繁重这一客观原因以外,主要是思政工作者的科研意识相对薄弱并且起步晚、整体实力不强。因此,今后的目标是:第一,要努力通过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强化全体思政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努力调动他们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争实现思政工作者科研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第二,加强科研工作的组织引导,努力凝练形成特色鲜明的重点研究方向,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2.围绕学生工作需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整体力量不足、整体素质还不够高,内部结构、层次还需要进一步优高。今后五年要继续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和要求,努力构建高水平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各项人才培养引进和管理制度,积极鼓励引导思政工作者外出进修和攻读博士学位,从而建成一支数量足、力量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为全面提高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提供坚实的基础。另外,还要发挥我校校企融合的强大优势,借助企业的力量加强我校的思政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辅导员工作机制,逐步细化企业辅导员的工作准则和考核标准,提升企业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实现企业辅导员的专职化,进而增强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战斗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43-02
2008年经教育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指出:“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由此可知,独立学院与普通高等院校有着不同的特点:首先,独立学院属于民办性质;其次,独立学院在录取批次上属于三本。因此决定了学生生源在理论基础上与一本、二本学生之间存在着差距,同时在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方面又不如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独立学院是在新机制新模式下的办学成果,要想在夹缝中生存,在人才培养上就应该从市场定位、专业定位、品牌定位这三个方面重点着手。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开展对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定位更加不能动摇。从实际出发,开展对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研究,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既有普通高校学生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要提高独立学院首先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首先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从当前来看,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素质较高,但文化成绩偏低。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很多学生在中学就参加过各种文体活动和特长的训练,因而综合素质较高,但由于独立学院在高考录取时分数线低于二本,所以,学生的文化成绩或基础知识相对较低。
(2)独立意识较强,但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自主意识较强。但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组织纪律性不强,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
(3)志向抱负远大,但意志力较差。独立学院学生一般来说具有远大抱负,但缺乏恒心与毅力,不能坚持到底,甚至自暴自弃,半途而废。
(4)乐于接受新事物,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知识见闻较广,重视社会实践。但同时又有不少学生养尊处优,怕吃苦,怕受累,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2.开展对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健康成长。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着重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的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就业的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上起点较低,内心存在更大压力,这就使得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内心深处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因此,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其群体的特殊性和个体的独特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积极健康全面的发展。
(2)有利于独立学院的稳定发展。独立学院在迅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日益紧张的生源。稳定合理的生源数量是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在激烈的生源竞争面前,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学生素质的高低。对于独立学院自身而言,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在市场需求的导向下进行人才的培养。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对金钱、利益的追逐,贫富差距的拉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对于学校的学风起着很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独立学院的稳定发展。只有全面科学地认识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状况,并有针对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促进独立学院的稳定发展。
(3)有利于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要想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但实际工作中,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够重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因此,研究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就摆在了教育工作者面前。只有寻找到这一思想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解决的对策,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有成效。
二、影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1.领导重视不够
一些独立学院的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教学方面,任意削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学生重专业课轻思想政治理论课
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比较好,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大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为了将来就业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重专业课而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
3.教材内容重复,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门课程之间以及和中学政治课教学内容之间多有重复,教材对于社会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学生所关注的热点和敏感问题涉及较少,并且缺乏科学的理性分析。教材上的内容和学生在现实中看到的一些消极现象的反差,使学生产生了怀疑,因此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有些教师只顾完成课时量,不去认真备课,探讨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导致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影响了教学效果。
4.社会实践教学未能发挥效果
由于有些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认为没必要开展专门的社会实践教学,或以“三下乡”代替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即使有些学校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放任自流,缺乏有效的指导,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和管理,导致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活动很难落到实处,很难发挥其效果。
5.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责任心不强
从目前的独立学院来看,很少有自己的专任教师,大部分都是外聘或利用原母体学校的教师。因此,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数量明显不够,教学任务过重,没有时间从事教研和科研工作。教师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只能单纯地传授知识或照本宣科,从而使教学失去了感染力和说服力。还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负面影响,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增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1.提高认识,更新教育理念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实效,提高认识,更新教育理念是前提。
(1)领导必须重视。学院领导是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提高其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中央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性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但是,从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独立学院没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到位,有些削减课时,有些口头上重视,实际上忽视。而绝大多数专业是适应市场需求开设的,认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就业,才是独立学院的发展之道。因此,独立学院领导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落实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指示精神,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更新教育理念。近年来,教育界专家极力倡导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日益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但应当承认,独立学院有些学生在基础理论掌握和认知方面,与一本或二本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路,突破原来“重教师单向灌输,轻师生双向交流;重传统授课方式,轻现代教学手段”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按照能力培养的目标进行整合和优化,实现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讨和思考问题,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2.调整教材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
(1)教学内容要有时代感。一般说来,独立学院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全国统一编写的教材,而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之间或与中学的政治理论课内容多有重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根据独立学院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避免重复。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把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在教学之中,联系实际进行教学,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2)教学过程要有针对性。当代大学生对世界的发展变化非常关注,但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了解不全面、不深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讲清事实和道理,让学生真正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和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是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课程,从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关系到教学质量高低,要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特别重要。
(1)独立学院应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首先,要充分利用优质教师资源,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其次,要成立教学督导组,加强对教师教学情况的指导。再次,要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有计划、分期分批安排他们研修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2)独立学院应建立一支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如前所述,一般独立学院没有自己专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给教学效果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独立学院采取积极的政策,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4.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加强师生互动,能把基本原理与实践社会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摆脱枯燥的状况,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使理论的讲授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理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参与式”教学法。独立学院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个性张扬,思想开放,针对这些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在讲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到农村进行调研,体验农村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调研和体验应用于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位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万泽民, 徐定高.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路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
[2]叶育新.谈影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朱敏.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构建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机械、沉默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师生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虽然在一定意义上使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学生对知识也仅停留在了解,缺乏实践的认知。学生长时间接受单纯理论知识的灌输会对所学知识产生厌烦,甚至拒绝学习。互动教学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互动对于师生双方思想的深入、对学生行为的导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有重要意义。
一、互动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以教师生动讲解为主的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必不可少的。然而,一切的理论教学不仅需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和体悟,更需要师生间形成一种互为主体间的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互动教学对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互动教学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化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培养学生主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求学生熟背结论与原理,而是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质是将社会对学生有关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思想、情感、品德、觉悟乃至人格,让学生掌握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内化为实际行动。互动教学为学生提供与社会活动统一的学习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互动教学法运用中,教育者不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固定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以真实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互动教学在互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质。
2.互动教学可以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互动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要求,主动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其次,要在教学实践上狠下功夫,对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要充分体现“互动”的特色。所以,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同时要充分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详细考虑课堂教学设计,不要让“互动”流于形式,而要有真正的实效。这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总结、分析、应变能力,以便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及时调控教学内容。这对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3.互动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是一种受主观意识支配的自主、自由的活动,学习的根本动力在于学习者对知识的渴求及对其意义和价值的认可。以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机会。互动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张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而教师则充当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和学的双向运动。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明确的范围界限,双方在平等的地位中开展积极有效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如能和教师释疑和谐运转,则学生不仅能学得深刻,而且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主动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成立学习小组,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大胆地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长知识、长见识、长才干、立思想、塑人格的好课程。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构建的途径
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师生之间是一种互为主体间的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需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构建首先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需求与教学需求、学生的物质需求和深层精神需求、学生的现时应急需求和未来根本需求、学生的个人需求与群体秩序需求的相互对接,全面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整体状况、一般特点、最新动向。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要联系社会现实,满足学生的社会需求。要把教学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分析和思考当前国内外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比如,看《新闻联播》《时事报道》《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电视栏目或网上新闻时事等,不断丰富新信息和新知识,满足大学生求新求知的需求。此外,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成才成长的需求。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怎样通过学习和奋斗,使自己成长成才,实现人生目标,体现人生价值,是他们思考的最主要问题。互动教学要把知识传授为主转向指导学生做人成才为主,开展做人成才的综合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的人才标准、人才素质要求,启发学生认识理论在成人、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更益于学生将理论教育化为内在的需要。
2.巧妙设计探究问题,鼓励学生参与
创新思维的兴趣从何而来?应该从问题情景中来。因为从本质上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问题情景的目的,主要是引发学习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鼓励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发展创造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枯燥单一的注释、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探究。以问题为出发点和目标,让学生不是课堂中的“看客”和“听众”,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师生互动旨在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觉悟,因此,把握好师生互动的切入点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创设教与学的情境,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心理实际,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使师生互动围绕教学内容有效地进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更有实效。
3.拓展教学源,实现课内课外、课上课下的互动
教学互动不仅要以课堂传授的理论知识为依据,还要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长期教学实践基地与流动实践基地结合起来,理论教育与学校各种形式教育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社会调研、社会考察等活动,通过体验式教学,使受教育者切实感受到心灵的撞击和思想的升华,形成课内课外、课上课下的互动。比如,在网络信息时代,可以充分利用“BBS”、微信、博客等平台,使思想政治课教师与学生充分实现互动。思想政治课教师利用各种网络平台了解学生的实际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提供各种学习资源,让学生利用平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时间。教师与学生、学生彼此之间则可以随时进行交流、讨论,打破时空限制,从而形成教学合力,提高教学效率。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活动也可以在互动过程中提高实效,可以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地区资源优势,通过多样化教学实践推进课内课外教学互动。例如,在课堂内组建马列学习小组带动全班开展讨论学习;在课外加强马列协会等理论社团的建设,扎实做好课外自学;通过小组研讨、班级汇报、社团活动、“思想论坛”等形式推动马列小组与理论社团的交流互动,实现课内课外合力,助力教学作用的持续发挥。
总之,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就要关注师生互动的数量和质量,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与渗透,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网络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新挑战
(一)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形成很大挑战
西方某些势力妄图利用网络信息确立霸权地位,进行意识形态范畴的攻击,因而网络自然而然形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文化倾销、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最有力工具。他们利用网上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全天候地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手段利用因特网输出西方思想体系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消极颓废的人生哲学,以消解广大青少年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这对于缺乏政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二)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严重影响学生的行为选择
在日常行为上,网络媒体造成了信息的泛滥,使大学生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网络是信息的宝库,也是信息垃圾站,有用信息与黄色信息、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对青少年有极大的诱惑力和欺骗性,有些大学生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评判是非的标准模糊,有时甚至是唯网络新闻是从,容易造成行动上的偏执,做出越格的事。
(三)不良的上网行为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网络是一个比现实世界更自由,更容易放任自己的虚拟世界,当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失落的时候,就会在网络中寻求快乐,久而久之,能让人逃避现实。部分学生由于沉溺于网络,一味地聊天、打游戏,导致网络成瘾。经常上网不仅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学习,而且给他们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专家指出,长时间沉溺网络,可带来精神心理上的严重危害,如导致焦虑、食欲不振、睡眠障碍,甚至患严重的精神抑郁而自杀。
二、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开展更加鲜活、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建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要规划和建设好学校主题网站,努力实现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合与互补。主题网站建设必须主题鲜明,目的明确,坚持正确的建设方向,遵循全面性、广泛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原则,切实针对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难点与大学生专业学习成才有关的问题,努力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网上开展丰富生动的形式与政策宣传教育,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宣传学校改革发展的成就和将要出台的重大改革措施,推进校物公开和决策民主,活跃学生课外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弘扬主旋律,以满足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顺利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积极利用好网络,在网站的内容构建和舆论引导上尊重学生的需求
校内网站在内容构建上要注重服务性,贴近师生生活的实际,通过报道师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了解师生对学校各方面的意见等,增强网站的可信度;在网络服务上要突出个性化服务的功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庞大的方便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平台,增强用户对网站的亲切感,注意相关内容宣传的系统性,尽可能地让师生了解全貌,增强网站的吸引力;要注意网络宣传的语言艺术,活泼、生动,注重人情味,增强网站的教育效果。
(三)积极利用好网络,在网站的功能和形式上必须针对大学生实际
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必须处理好网站内容的思想性、严肃性与学生要求的多样性、生动性的矛盾。为此,首先要让网站“动”起来,充分体现网络信息的即时性优势;其次要让网站“活”起来,通过设立搜索引擎、建立多重链接,建立娱乐游戏、组织有奖问答、邀请名人做客,建立网络聊天室、开设BBS等,以激发浏览者的兴趣,调动访问者参与和进入网站的积极性,扩大网站的影响深度和广度;再次要让网站“实”起来,架起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之间的沟通桥梁,网上网下工作同步进行;最后要让网站“联”起来,即实现网站的交互功能,在学生与网站、学生与学校领导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无缝连接,增强网站综合实体的感觉,使受众对网站产生亲和力。
一、网络时代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要求
1、高校辅导员要积极树立互联网思政教育理念
国内高校,尤其是数量繁多的地方性普通本专科学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相对较低,前沿的培训也较少,一些年龄较大的辅导员很难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变化,很多的传统观念没有及时更新。网络时代,需要高校辅导员积极树立现代化的互联网思政教育理念,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不断与网络进行结合,在思想方面,要认可和接受网络,不能因为网络带给大学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就完全排斥,也要看到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在新时代,需要以发展的眼光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新的元素。
2、高校辅导员要提升网络应用和操作能力
很多高校在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原因就是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网络应用和操作能力不强,为了尽快适应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变化,辅导员必须要提升自己的网络应用和操作能力,不但要加深对网络的了解,关注现阶段网络传播的规律和特征,也需要系?y的参加有关网络媒体操作的培训,努力将现代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结合,不断探索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模式,并要养成通过网络开展工作的习惯,通过不断提升自身在设备使用和网络平台操作中的能力,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效率和质量。
二、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1、利用网络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大学生获取资讯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没有限制的浏览和学习,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因此,要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就要加强对校园网络媒体的管理控制,严禁不良信息的传播。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以学生意识形态塑造为出发点,以网络为平台,以新媒体为媒介,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引领新思潮,传播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另一方面,作为高校辅导员,一定要清楚认识到当今复杂的社会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冲击,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注重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不断创新改进工作模式,进而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如在网站、博客等媒体平台上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栏目,及时传达、学习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方针、政策、精神等,通过传达和学习,引导帮助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利用网络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无论是学习还是互动,都需要一个平台来做为支撑,网络时代,无论是手机、电脑,都可以作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基于网络交流、传播、互动的广泛性、快捷性、自由性,在这方面,网络平台具有很广阔的应用空间,高校辅导员通过网络,使用各种交互软件搭建平台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通过搭建平台,让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在思想进步中的迷茫,或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可实现一对一辅导,“面对面”交流,可以更加及时了解到学生各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而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引导,对学生进行帮助。通过搭建平台,还可以创建多层次学生网络交流园地,以学生带动学生,树立模范榜样,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学生自觉主动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家共同发展。
3、利用网络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思想生活状况
关键词:校友 学风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1 当前高职院校学风现状
首先,从生源质量上讲,近几年,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明显。2011年,高职的录取最低控制线降到了低谷,无论文科还是理科,分数线在180分上下,也就是说平均每门课30多分就能入学,即使这样,不少高职院校仍然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2012年,高职的录取更加放开,文科理科的分数线在175分上下,部分高职院校的一些专业直接开始注册入学,对分数已经不作要求。面对这样的生源状况,可以想见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将是比较困难的。笔者选取了国家级示范高职园区――江苏常州高职园区五所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发放了共发放纸质问卷500份。问卷主要涉及学风影响因素、学习态度等方面的17个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了多场次的座谈会,与各学校的师生进行了深入沟通,力求掌握真实的一手资料。通过问卷与座谈会分析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学风现状不容乐观。学风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懈怠现象比较严重、违规违纪现象较多。其次,随着90后大学生的成长,他们身上具备很多新的特质,比如思想更为活动,个性更加张扬,不爱被说教等等。针对这种新状况,传统的学风管理模式已经面临着新的挑战。
2 高职院校校友资源概况
《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校友”的:学校的师生称在本校毕业的人,有时也包括曾在本校任教职员的人。而百度百科上则认为,校友就是曾经在同一个学校、大学、研究院(所)学习、工作和进修的人,就称为校友,以学校为标准,并不以班级等为标准。该文所指的校友,主要指本校毕业的学生。通过调研,我们总结出了高职院校校友的如下特点:1、行业分布广,专业技能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各类行业的校友大都具备基层工作经验,在实践技能方面有着较好的积累。2、优秀校友具有强烈的母校情结。经过在社会多年的打拼,一些优秀的校友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和社会地位,他们心系母校,愿意与母校分享自己的进步与成就。
3 校友资源与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我们认为,校友资源可以发展成为高职院校创建优良学风的重要载体。原因在于,首先,校友离开母校在外打拼多年,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可以对在校学生形成直接的指导;其次,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素材;再次,校友的成就也是激励学生热爱专业并刻苦学习的内在动力。校友过去在学校的学习经历、成长过程、优秀事迹以及校友目前的成功、成才、成就等,就是现在在校生最好的参照,也是最生动的实例,这比老师、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劝说来得更直接,更有效。学生能直接从校友的真实事例和成功经验中发现自己的“影子”,并总结出自己独有的体验,参照校友这一目标对象,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并从内心深处来挖掘自己学习的潜能,从而促进整个学校优良学风的形成。
4 挖掘校友资源,促进学风建设的途径
4.1 将校友资源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优秀人物的激励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曾在本校学习、生活过的校友们,他们的事迹对在校学生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校友们由于经历了在母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同时又有着丰富的求学、工作、创业等摸爬滚打的经历和社会阅历,他们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往往是事理结合,情理交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在校生对于校友,特别是对一些有成就的校友们,往往会怀有一种羡慕、崇敬和亲近的心理。与曾经也在母校受过熏陶、学习的优秀人物进行接触,学生的心理距离会更近,产生的认同感也会更加强烈。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校友来对在校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通过在在校生中广泛开展校友报告会、与成功校友面对面的交流会、校友论坛等活动,让校友与学生近距离接触、交流,将校友走向社会的奋斗历程让校友本人来讲授,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信服、并以此为动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形成。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新媒体的力量,以校友博客、微博等形式为载体,广泛宣传校友突出事迹,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实现校友与学生间的积极互动。让学生在与校友的互动中,接受校友的熏陶、教育与引导,从而促使在校生向校友看齐、以校友为榜样,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因此,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4.2 将校友资源与学校师资队伍相结合
校友大都经过社会实践的打磨,积累了较丰富的知识和技术,并且更加贴近生产实践。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校友也是教学改革中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之一。校友提供的最新技术信息、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相关的服务支持等,对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够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聘请校友来学校做“兼职教授”、“名誉教授”等,让校友定期来学校给全校师生做专题讲座,或让校友到学生实验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指导,或带领学生到校友的工作单位、企业等去现场学习、实践、实习等,不仅可以弥补学校师资之不足,还可以拓展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更可以让学生从校友身上学到知识、技能、各种为人处世的本领和积极向上的情怀。这是任何校园内的课题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也是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应极力推崇的做法。
4.3 将校友资源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在校园物质文化方面,可以依托纪念性标志物,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一是建立校友纪念墙或树立校友塑像;二是对道路、桥梁、景观、教学楼等相关设施进行冠名。这种直观性的校园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优良学校学风的形成。在校园精神文化方面,可以开发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内涵,从而来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如笔者所在的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就提炼出以我院杰出校友、现代技术工人典范―邓建军为代表的“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校园文化,并配合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此校园文化深入、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黄飞,邢相勤,刘锐.高校校友就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