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措施范文

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措施

篇1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分析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10102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性也逐步的显现出来。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的重要环节。开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研究,将科学有效的方式全面应用于我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进程中,可以为我国社会以及经济的持续性的、环境友好型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2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分析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探究,首先应当明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由于气候和气温存在的差异,我国不同地域所具有的林业生态现状也不尽相同[1]。

以钦州市为例,钦州市年均雨量约为2104 mm,夏、秋两季是空气湿度大并且降水较多。6月和8月为全年两个降雨高峰,平均相对湿度可以超过80%。冬季为干冷少雨季节,雨量不大,降水量仅占全年雨量的5.9%。夏季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冬季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由于气候上的优势,钦州市所具有的林业生态环境也存在着十分可观的优越性,同时植树造林和禁止非法盗猎和采伐工作也得到了初步的全面性实施,符合我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2]。

3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根据我国林业环境和林业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主要可以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总结如下。

3.1开展植树造林,禁盗防火工作

植树造林和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无疑是我国林业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很多的城市的林业区,特别是南方城市的林业区,在夏季往往长时间处于高温干燥的状态,因此存在着发生火灾的潜在问题。森林火灾一旦发生,不仅严重的破坏了当地的林业生态环境,同时也对当地居民的人身财产和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同时由于部分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更高的经济利益,私自砍伐树木,盗用森林中的自然资源,当地林业局也必须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相关措施,严厉打击违法分子,确保当地林业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2建立以生态和谐发展为支撑的林副业

很多人存在着林业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只为“提供木材原材料”的思维误区,因此通过林业生态环境获取利益的方式,也往往只是单纯的砍伐木材,这不仅不利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障,同时也不能够为当地真正的带来理想的、持久性的经济效益。开展建立以生态和谐发展为支撑的林副业的方式探究,全面提升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类型和发展方式的多样性,例如蘑菇、木耳的人工种植等等。不仅可以为当地带来更加理想的经济效益,有效的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可以实现当地生态资源的全面保护,符合我国所大力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可知,开展植树造林,禁盗防火工作以及建立以生态和谐发展为支撑的林副业,是我国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明确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可以有效的提升各个地方林业局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全面性,确保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3]。

4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

在明确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以及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后,开展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分析,可以将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总结归纳为以下的几个部分。

4.1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的开展

提升各个地区的森林资源储备量,加强对林区的保障力度,保障林业生态资源及物种的多样性,是实现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实施效果的重中之重。因此当地林业局在开展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时,也应当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实现当地的林业生态资源的良好保障。

同时除却人为因素之外,自然因素也是影响当地的林区的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虫害等等。因此当地林业局在开展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基础工作时,也应当根据当地的具体生态状况,进行林区保护工作计划的完善,实现保护力度的真正的、有效的提升。

4.2提升对于森林生态资源重建工作的重视

由于我国早期部份地区的发展理念的不完善,很多林业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砍伐现象,以至于当地环境水平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升对于森林生态环境重建工作的重视,加强森林环境修复工作的开展进程的工作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4.3引导和培养林区群众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活动参与意识

地区的群众也是影响当地的林业生态资源的状况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当地政府和林业局在开展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工作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调动当地群众进行工作的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和培养林区群众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活动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提升当地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的全面性、时效性、实效性以及持续性。

实施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首先应当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的开展,进而提升对于森林生态资源重建工作的重视,并且引导和培养林区群众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活动参与意识。根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和开展需求,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可以有效的实现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的综合水平的全面提升[4]。

5实施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程的建议

根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和开展需求,提出了对于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建议,可以将建议内容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5.1多角度的筹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资金

生态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实施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地政府和林业局也当加强对资金投入,多角度的筹集林业生态资源建设资金,有效的实现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整体的、全面的以及系统性的发展。

5.2创建林区资源,协调统一保护和建设工作

当地政府和林业局在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工作时,也应当将森里的保护理念的应用与森林的建设理念的应用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真正实现明确林业生态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方向。

5.3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程的长期规划工作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程,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完成的,因此当地政府和林业局在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工作时,也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林业生态状况,开展长久的规划工作。

在逐步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多角度的筹集林业生态资源建设资金;创建林区资源,从而促进保护和建设工作的协调统一性的提升;开展林业生态资源建设工程的长久规划工作[5]。通过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有效实施,完善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模式,促使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的建立了优美的、良好的生态资源[6]。

6结语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探究,首先应当明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进而进行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在明确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以及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后,开展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分析,并且提出对于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建议。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研究,更加科学、有效地保护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冉瑞平.西南地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林农行为分析:来自四川邛崃市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6(9):41~45,79.

[2]关月,韩雨丝,王斌.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22):72~73.

[3]解坤梅.矿业开发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分析与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4(3):76.

[4]潘金志,黄旺生.关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若干哲学思考[J].林业经济问题,2013(2):183~186,192.

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

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目前随着我国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提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农业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竭泽而渔的现象,这对农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农作物的卫生安全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文章围绕可持续农业经济为中心,分四个部分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该方面的理论参考。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在其含义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即可持续的生产、可持续的经济运作以及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其中生产可持续指的是在农业生产运作中,满足稳定长期的农产品生产提供,而这一点也是人类能够在地球上生存的基础;经济的可持续性指的是,在满足人类基本生活条件之下,能够不断实现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收入增加,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在农业生产的结构上进行调节,并且在生产技术上也不断给以创新;生态的可持续指的是人类在进行农业生产中,不能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要实现农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是保障长期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及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其目的是实现现代科学技术和生态环境的结合,进而保障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进而不断推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出现。从整体上观察发展可持续农业,其目的更多的是在农业发展中,通过可再生的农业经济体系以及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其中,并且总体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进而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化。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意义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进而保障农产品供应的稳定、安全;其次为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实行,逐步提升农业生产者的环保意识,也提升其经济上的收入;最后还有利于人类将自然和人类之间的不可逆关系给以捋顺。

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在我国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总体上制定出一个相关的发展大战略,进而透过这个战略,找出明确的方向。首先必须认知到,目前在世界范围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受到极高的重视,而发达国家更多的是着眼于目前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并且已经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道路。而随着对自然形态和社会形态的不断深化研究,已经证明发达国家所研究和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战略是切实可行的,并且在其本国中也具体实行了。在具体措施上,在农业生产上,将目前十分发达的信息技术投入了其中,并且实现科学化的控管,通过生物技术在农作物调节上也采用生物自身调节的模式,最后实现了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零损害,如图1所示是日本爱东町的农业生产模式,其便实现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零损害。较之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上的动作,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方面还属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手段技术还是在资金扶持上,都难以和目前的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因此当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大战略制定时,不可以完全复制和套用发达国家的模式,而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吸取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战略中的优秀部分,进而实现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战略制定。具体而言,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大战略制定上,必须深入细致地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进而以我国的农业发展情况作为基础进行战略制定。并且在目标上必须放在农村综合开发、食品安全保障以及生态资源保护之上。进而达到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大战略的落实,实现农村落后地区的精准扶贫,农业科技和生态保护建设的同步,促使我国的农业科研部门不断研发出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切实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

4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4.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指的是充分利用目前发达的农业科学技术以及研究成果,以及农业系统自身所具备的平衡和自我修复能力,遵循整体协调发展、充分开发区域资源的优势,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模式,对农林牧副渔进行合理的调整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优产高产和优质高效,保障农业经济和生态的有效循环,最终实现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和谐化发展。

4.2三色农业

所为三色农业,其指的是白色农业、绿色农业和蓝色农业。三色农业在我国最早是由包建中老先生所提出的,同时也是钱学森老先生所致力推荐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其中绿色农业指的是,在绿色植物的种植业中,以及赖以其生存的畜牧养殖业,在所需的原材上,只需要水、光、土和气几种;蓝色农业所指是水域农业,而且是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作为主要的开放区域,逐渐将陆地上的生物资源转移至海洋生物的资源开发上,进而减少对有限陆地资源的消耗;白色农业是在生物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其所依靠的是微生物学,以生物工程作为主要的技术载体,实现农业生产的工业化,目前较为成熟的白色农业主要包括酶工程、发酵工程几种。

4.3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农业学者所提出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并且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得了具体的实施。精准农业其所指的是,摒弃传统牺牲环境、消耗大量资源,但产出较低的农业生产模式,充分利用目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变率处理设备等高新技术融入其中,进而实现农作物生长产量有影响因素的精准采集,并且分析得出最佳的农作物生长环境,从而在农作物生长中尽可能去达到最佳生长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也可以称作配方农业。

4.4集约型农业

集约型农业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家刘思华所提出的一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集约型农业发展模式充分的参考、结合了我国的农业实际国情,特别适用于我国农业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的基本情况,在其具体内容上主要包括:稳定持续提升农产品自给率和商品率、土地的使用生产力;稳定持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收入;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置的建设质量,不断健全和营造生态农业发展必需的环境基础;优化农业生产的管理体系,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最后在国家层面,需要构建一个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优化国内的农业政策环境。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人口数量位于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是确保我国能够不断发展,解决最为基本吃饭问题的必要措施。具体而言,我国在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大战略制定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的情况,参考目前发达国家成功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三色农业、精准农业以及集约型的农业,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

[参考文献]

[1]宁强,张萌,崔文艳,等.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

[2]杨婧.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6(05).

[3]赵琨.我国农机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关系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08).

篇3

与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相比,生态农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理念,形成循环式的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生态农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应用,不仅创造出了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且有效地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在生态农业的引领下,农业经济逐渐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近几年,秉承着环境保护和农业经济相互促进发展的目标,生态农业的实现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其在绿色环保的理念基础下,探索动植物生存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设计出理论可行性方案之后,利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进行试验实践,取得一定成果并充分确认其长远发展的稳定性之后,再进行广泛应用[1]。生态农业有效地改善了随着农业机械化生产越来越普遍,对环境产生的破坏性影响,解决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在区域农业发展目标中,针对不同的区域,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式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利用当地固有的资源优势,对其主要的农业生产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寻求最佳的切入点,结合对土壤、水源、温度、气候等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互补,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农业资源的稀缺一度成为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农业发展中,加强资源的利用率,是现今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生态农业的出现,是实现农业经济合理增长的必然选择,其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1加速了农业发展的整体进程

生态农业是多种技术以及因素共同作用的成果,其不仅结合了时下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而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的农业资源,实行因地制宜的方式合理开展农业活动。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其也会根据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不断改变生产方式,保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对环境最大限度的保护[2]。生态农业实行以来,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收益,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加速了现代化农业的进程,推动农业整体的发展。

2.2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基础,就是现有的农业资源。在生态农业发展逐渐成熟的今天,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不仅减少了农业生产产生的垃圾,还实现了诸如水资源等的合理节约,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给未来农业的持续发展积蓄了更多的基础,推动了农业的良性发展。

2.3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不仅对现有农业方式提出了改进措施,而且还对以往用不到的农业资源实行了开发探索,基于科学技术的支持,创新出各种各样的农业发展方式,这使得农村劳动生产效率、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都得到了越来越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一系列的举措,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并衍生出一系列绿色农产品,最大限度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业综合利用效率的提高[3]。

2.4加速了新农村建设

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生态农业的飞速发展。前几年,在国内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受到进口农产品的影响,使得我国农产价格持续走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以市场需求为整体走向,带动农民生产,提高其积极性,不断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使得农村经济得以全面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脚步。

3加强生态农业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具体措施

3.1优化农业产业化结构

想要实现农业长期高速的发展,就要明确自身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实现农业产业化结构的合理优化。在生态农业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提前做好市场调研,根据市场实际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并尽量选取符合当地特色的农业生产方式,建立一体化生产模式,实现生产加工-出售的全过程优化。另外,还要时刻具备发展的眼光,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前瞻性,变废为宝,利用一切资源,以实现农业生产利益的最大化。

3.2协调生态景观和旅游行业的发展

近几年,农村旅游行业发展迅速,享受生态田园风光逐渐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主力。各种农家乐项目层出不穷,使得人们短暂地远离城市的喧嚣,拥抱自然。所以,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加大了绿色旅游项目的投入,“农家乐”的形式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效地结合,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农村生态景观以及旅游行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将越来越多元化[4]。

3.3完善生态农业的投资融资体系

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国家政策的支持给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也更便于其吸引外来资金的投入。但是目前生态农业的投资融资体系还不够完善,使得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制定完善的投资融资体系,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并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金的合理运用。外来资本涌入,不仅可以加快新市场的开拓速度,还能够推动生态农业进一步的发展,一举两得。

3.4实现农产品国际化发展

生态农业使得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要大幅度地增长,那么如果想到实现最终的经济利益,合理的销售至关重要。仅仅依靠国内的销售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实现的农业长久的发展,就势必要打开国际销售的大门。现今网络以及交通行业都很发达,可以借用信息化手段,传播农产品环保健康的优势,进而实现其国内外同步销售,快速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利益,进而提升我国农业方面的综合实力。

篇4

关键词:林下经济;现状;问题;建议;金寨县

林下经济是充分地对林下资源(包括土地、光照、林荫等)进行利用,从事林下种植、养殖、旅游等复合经营,有效地实现林业资源的共享、循环发展,使林业产出增加、林农的收入提高。这是我国对集体林权制度进行改革、林地承包到户后产生的农村经济增长的新模式,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收益,呈献出良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当前我国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的大背景下,发展林下经济是林农收入增加的有效途径。林下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地缩短林业生产的周期,使林业的附加值增加,实现林业的持续、循环发展。目前我国各地林下经济发展势头较好,主要有林畜模式、林禽模式、林草模式、林菜模式、林菌模式、林粮模式、林药模式、林油模式等,应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金寨县处于安徽省的西部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温和、雨热资源丰富、四季分明,境内的森林资源覆盖率超过70%,林业用地面积为29.4万hm2,林业资源十分丰富,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良好条件。现结合笔者工作实践,将金寨县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建议总结如下。

1金寨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金寨县近年来一直重视林下经济的发展,利用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因地制宜,努力探索林药、林菌、林粮、林菜、林禽等模式,形成近期得利、远期得林、多方面协调发展的林业经济发展新格局。结合金寨县当地的旅游资源,对以森林旅游为主的休闲娱乐等旅游项目进行大力开发。目前,金寨县可以进行林下养殖、种植的类型超过30种,围绕森林资源开发的农家乐数量超过20家。金寨县积极引领企业参与,各企业结合自身的资源从事林下经济发展,达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如森岭畜禽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余岭林场的40hm2林地上进行林下土鸡的饲养,每年出鸡的数量在1万只以上,销售的方式选择定点直销,年均收入达5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金林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在林下养殖黑鸡,每只可卖500元以上。金寨县在林下经济发展方面给予政策及资金扶持,2012年,林下经济上给予的资金补贴超过300万元。目前,该县有超过2万户从事林下种植或者林下养殖;超过2000户的林下经营面积超过13.33hm2;超过150家企业参与林下经营,其中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的数量达8家;建立起120多家林下经营合作社,林业经营经纪人数量超过400人。截至2014年6月,金寨县林下经济的总收入超过9亿元,在该县整个林业经济收入中占比达38%。

2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规模不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金寨县林地资源较为丰富,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很多林农取得了林权证,森林资源真正成为其可支配的生产资料,为从事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目前该县林下经济很多都是各家各户分散经营,由于资金、技术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均规模不大,集中连片经营的少,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林产品互惠互销平台渠道不健全,经营的水平也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林农在种植或者养殖种类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对市场的抵御能力不强,一旦市场行情发生波动,可造成较大的损失,影响了林农从事林下经济的积极性,不利于其长期、健康发展。

2.2发展环境良好,发展氛围不足

金寨县的森林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良好,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县政府也给予高度的重视。但是,林下经济是近些来涌现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很多地方还处于起步的探索阶段,林下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还不全面,基层的林农对此更缺乏了解,存在畏难情绪,从事林下经营的积极性不高,从金寨县各地的整体情况来看,林下经济发展氛围不浓。

2.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具体措施缺乏

当前,很多地区已经认识到林下经济发展在整个林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林业局将其发展作为巩固林权改革的重要措施、转变林业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促进林农收入稳定增加和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途径。林下经济是我国未来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有些基层地区,由于信息的缺乏,对林下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将其重点列入到农村经济工作中,对林下经济发展的全面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措施较少,各部门没有明确的分工。在此基础上,虽然很多林农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政府在林下经济发展方面的补助资金不多,没有出台具体的优惠政策,大部分要靠林农自己出资,很难做大做强,因此林下经济的发展一直没有较大的突破。

2.4企业参与度不高,农业科技人员难以适应林下经济发展的需求

目前,金寨县虽然也有安徽新思源林业生态科技公司、森岭畜禽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参与到林下经济发展中,但是数量不多,很多企业的参与意识不强,主要原因在于林农传统的小农意识及政府出台的扶持企业参与的政策和措施较少。而且,即使是有一些企业参与到林下经济的发展中,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等,加上这些企业没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很难做大,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经过多年的发展,金寨县在农林建设方面已经建立其一支专业队伍,对该县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现有的科技队伍存在知识老化、缺乏对农林业方面的新成果及新技术的了解,与当前农村林下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3发展建议

3.1提高认识,科学发展林下经济

要提高对林业可持续发展中林下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大力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充分地利用金寨县的森林资源和光热、林荫资源,发展以林业产业为主体,林下种植、养殖、森林旅游、林下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经营模式,促使林业由原来的单一化利用树木的模式转向树木、林地、森林景观等综合利用的模式,拓宽林业增收途径、转变林业结构,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及林农的增收。在基层采取电视、广播、报纸等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优势、效益及技术的宣传,尤其要重点宣传已经取得成效的典型实例,以提高林农的认识,在金寨县上下形成林下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组织一些综合素质较好的林农及林业技术人员到外地进行参观或者技术培训,使其技术水平得以不断提高,科学地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

3.2做好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

对林下经济的发展内容进行规划,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及操作性的实施措施。组织专家对林地资源进行调查,摸清各地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结合当地的自然及经济条件,合理地规划布局林下经济,积极探索适宜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的林下经营方式。此外,在对各地林下经济发展潜力进行充分挖掘的同时,要将林下经济的发展与林业建设项目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坚持分步实施,促进二者的共同推进。推广多种经营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对龙头企业等要进行大力扶持,发挥企业的典型带动作用,以促进金寨县林下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3.3加强多部门协作的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包括林下种植(包括菜、油、菌等)、林下养殖(鸡、鸭等)、森林景观旅游、林产品加工等多个方面,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因此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的指导,这就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仅仅靠林业部门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要做好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除了对现有的农林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外,还要引入新的包括休闲农业、特种特养等新领域的人才补充到科技推广的队伍中来,建立一支素质好、水平高、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队伍,实现林下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

3.4加强引导,扶持林下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政府要加强政策措施的制定,以引导更多的农户有能力参与进来。金寨县为了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采取了4个引导措施。一是对模式进行引导创新。充分地利用当地林下空间资源,探索开发新的林下种植、养殖等新模式。二是对企业进行引导。积极引导林农与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长期的产销合同,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模式从事林下经济生产,以达到企业和农户增收、林业健康发展的目的。如安徽新思源林业生态科技公司在林下进行立体经营,建立板栗园,引入美国山核桃,复种绿茶、中药材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三是对市场进行引导。政府要建立起市场预警机制,让农户对市场行情做到充分了解。通过引导大户或者合作组织长期为企业、酒店、宾馆等提供林产品。四是在政策方面进行引导。金寨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产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在宏观上加强调控,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在资金的投入上要实现多元化。

作者:胡民 单位:金寨现代产业园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分局

参考文献:

[1]胡友霞.金寨县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3(20):82-83.

[2]丁国龙,谭著明,申爱荣,等.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及优劣分析[J].湖南林业科技,2013(2):52-55.

[3]王宗星,冯博杰,高智慧,等.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4):389-393.

[4]王虎,夏自谦,冯达,等.河北省林下经济产业规划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7041-7043.

[5]刘美丽.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J].林业实用技术,2007(4):37-38.

篇5

关键词:工业经济;金华;中国制造2025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3.001

1金华市工业经济的现状

1.1工业是金华经济的支柱产业

工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经济是经济发展中表现最集中、最突出的领域。而着眼于我市,以2014年数据为例,金华工业已走在浙江省第二梯队前列,2014年金华工业增加值占浙江省的比重从2011年的6.4%提升到了7.5%。此时,金华市共有规上工业企业3782家,2014年完成税收137亿元,占全部财政总收入的30%;工业吸纳劳动力62万人,占从业人员的38%;金华现从事与工业相关的个体工商户已达7.9万家,工业企业生产的33大类主要行业的产品已涵盖百姓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不夸张的说工业经济事关长远、事关大局、事关百姓民生。

1.2金华工业经济的现状

金华工业经济结构先天不足,90%以上是中小企业且以制造企业为主,这类企业负债率高、技术水平低是两个明显的特点。虽然金华工业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省多项指标已处于领先地位,但尽管如此从2012年的数据来看,相比往年仍然有大幅度的回落,并保持低位运行状态,纺织业、电器机械、器材制造业、服饰业、金属制品业等均有较大幅度的下滑,从而出现了内部资源有限、外部需求不足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金华的制造企业又主要以加工型、出口型为主要特征,这使得金华的制造企业正经历着非常严峻的考验。如果再不及时转型将会面临能否持续发展和能否生存的问题,而产业如果不能够尽快升级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从而非常大的影响到金华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金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1.3当前金华工业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设备技术水平低,缺少智能化和高技术的设备。纺织轻工、机械五金等传统产业目前仍然还是金华工业的基础,在工业总量中占较大的比重,目前工业的发展还是主要靠这两大传统产业,但这两大产业的发展更多的还是依赖于生产设备技术的先进性,然而金华的中小企业大多家底薄、设备弱,缺少智能化和高技术的设备。因此对金华来说,如何更好的引进先进性、智能化设备或运用高新技术改进传统产业的生产设备的问题很关键。

(2)高技g、高技能人才的缺乏。从金华中小企业的用工情况看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高端复合型人才匮乏。据统计,金华技能人才在技术工人中仅占24%,这当中大部分技术工人只掌握了初级简单的基本技能,高端技能人才明显不足,而且这其中大部分技能人才也仅仅只能完成流水线生产中的某一项任务,复合型人才非常少,因此能适应未来制造业需求会操作智能化设备的人员严重短缺。

(3)技术创新欠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比较高,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工业产业发展所要用到的关键元器件、高端设备、零部件、关键材料等大部分都依赖于进口。另一方面对于金华的制造产业来说,简单的生产和制造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发展,只有不停的进行技术创新并积极将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与工业生产实际相融合,才能显著提升生产的效率、加强市场的竞争力,真正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升级转型的目的。

(4)金华工业经济以粗放型经济为主。

金华工业主要以民营中小型制造类企业为主体,而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相对传统,且经营管理制度相对缺乏,使得生产技术低、设备弱后、污染严重的企业较多,这对自然生态破坏严重,已明显成为影响金华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2依托“中国制造2025”的意义

2.1“中国制造2025”的内容和提出的背景

“中国制造2025”的全称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该纲要提出在2025年我国要进入制造强国行列的指导方针与优先行动。核心目标是要实现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进行转变。它好比是“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路线图。

“中国制造2025”发展纲要是中央政府主动应对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的重大战略选择;它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提质增效、调整结构的客观要求。《中国制造2025》就如何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共提出了五项重点工程、九大发展战略任务和若干个重大政策举措;不但立足于长远,更立足于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且更重要的是其紧紧围绕先进制造与高端装备制造,部署了重点突破的十大战略领域。

2.2“中国制造2025”对金华市工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制造业是金华工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因此只有扎实推进金华制造业实现生产的自动化、产品的创新化、要素利用的集约化、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制造行业的服务化,才能真正全力打造出金华工业经济的升级版。同时仅从产业的变化来分析,在“中国制造2025”时代,将把创新能力、质量效益、绿色发展和两化融合作为主要的攻坚方向,积极实现产业的全面升级:一方面是较低科技含量、高能耗的传统产业部门将会逐步被高科技的新兴产业部门所替代;另一方面是比较低端的聚集产业将会逐步向“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两边攀升;最后是制造生产将会更加注重用精细化生产和流程优化方式提高在加工制造方面的品质。所以,对于金华而言,如何结合我市制造业的现状,提出更具体的发展策略,实施好符合金华市情实际的“中国制造2025”是实现金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

3借力“中国制造2025”助推金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

3.1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发展职业教育,打造大批能够胜任现代制造业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发展纲要,不仅需要大批掌握高端前沿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也需要大批具备系统理论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金华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要抓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这个关键期,努力创新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争取更多更好的培养出能够胜任现代制造业的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措施如下:首先金华要从政府层面增加对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并积极引导企业主动深入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全社会提高对技能型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其次,金华的高职院校在对待职业教育上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积极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培养出一批一专多能、具备高端的技术水平、能够实现智能化操作的复合型人才。最后鼓励金华的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通过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等项目加强师资建设,打造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都过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3.2传统制造业要向智能化转型升级

金华要紧紧抓住本轮“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新机遇,努力争取将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化高端智能制造业进行转变。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要积极实现智能化,产业的运营管理要实现智慧化,只有这样产业结构才能够真正得到彻底优化与改善。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进和实施现代化高水平的新兴领域,如新材料的应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应用与研发,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大数据库和云计算中心的建设等。与此同时,还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鼓励金华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支持更多面向市场的专业研发机构成长,加快产品和制造工艺的创新。

3.3传统制造业要向和服务化转变

以“中国制造2025”为着力点,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努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鼓励制造业企业延伸公司产业链,积极开扩生产领域,主动发展生产业,努力提高生产的业务能力与水平,例如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电子商务、商贸服务业、智能物流业、售后服务等等。使制造业实现不仅要向用户提供实体产品,而且要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生产业的重点是要发展处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两端:一端是研发设计,一端是售后服务。努力使金华制造向金华创造转变,金华产品向金华品牌转变,金华速度向金华质量转变。

3.4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能力

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和能力,是解决“金华创造”难点的基本途径,这包括观念、知识、技能、系统、数据库、网络、安全、培训等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信息化建设措施,更重要的是让信息软件如ERP、CRM、SCM(供应链管理软件)、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OA等信息化工具嵌入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中去,让信息技术和生产设备实现深入融合。例如运用ERP实现数据处理快速化、交易自动化、智能化,从而对关键业务的运营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全面信息化的应用和管理是实现金华智造的一个必备条件。

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大力创新。

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有利政策鼓励企业引进和吸收国内外较先进的科学技术,积级发挥创新科技的主体作用,并引导企业进行内部分析论证各种制约企业发展的落后的技术和理念,同时加强企业之间进行的联合研究,积极推动促进工业经济转型与升级的科学技术的使用,重点开发关键性技术,努力提高企业内部自主创新的能力。

发展生态工业和绿色制造,实现绿色经济

生态功能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现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过去我们开发过度,现在要有效地保护起来。今后不管是老工业智能化,还是拓展制造业服务化,都一定要守住绿色的底线。我们要加快研究生态工业、绿色制造,这对金华保护生B更具有紧迫感和操作性。比如切实把监督检查与严肃查处影响发展环境的企业相结合,加大力气做好污染型企业的整治,同时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化、生态化改造等。

4结语

当前金华制造企业正处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转折时期,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但同时又赶上了中央政府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的机遇期。因此,金华市应该借助这一关键时期从多个方面着手实施具体措施,进行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金华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城市建设 环保节能 设计

一段时期内,一个城市的发展建设方案必须在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规划设计中得到体现,该方案是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依据。最近几年来,由于城市规划建设划和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没有同步落实,城市的环境的破坏性日益显现出来,由于环境得到了破坏,导致这个城市的发展进入一非正常循环的地步。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秉持环境保护理念。如何在城市规划中体现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该文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建楼宇和城市道路建设说起,研究城市规划中的节能环保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1]。

1.城市中的遇到的环保问题

首先水源受到严重的污染,现在城市发展较快,大量的人员涌入了城市,政府也大力扶植企业,工业大力发展,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被直接排入河道,在它们的作用下,水体收到严重破坏,水体被大量污染,且呈现恶化趋势,根据环保部门的报道,我国的有将近8成的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工业发达东部的淮河,几乎所有的城市河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有一半的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8成河水污染严重超标,已经不适合饮用,这些水体的污染也给我国带来了万亿元损失。第二是日益突显的噪音污染问题。现代城市汽车保有量大,已经各城市的娱乐活动导致噪音污染也非常严重,噪声污染日益严重,据有关数据报道,全国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的环境噪声超标。第三是大气环境已经严重恶化,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机动汽车的使用率大大增加,石油消耗惊人,但是汽车将大量的碳化物、氮化物、硫化物、粉尘等污染物质未经处理直接进入大气,大气环境恶化严重。我国又是一个烟煤使用大国,尤其表现在北方冬天的取暖和煤电的污染物排放,大量的粉煤灰被排入大气,空气中污染最多的是浮微粒,其中二氧化硫浓度高也导致了部分城市酸雨大大影响了城市发展,这有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并且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引起了温室效应直接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更是威胁到人类的生存[2]。

2.城市建设中环保节能设计的具体措施

2.1全面治理大气污染的计划

城市在布局的时候应该对城市进行分类布局,划分出不同的区域,使某个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不同的区域制定不同的方案。将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进行集中管理,并及时对这些地区的大气污染浓度以及它的范围和影响进行检测,并及时的反应出来,使决策者做出合理的决策。我国大气中的悬浮颗粒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排放和大量的以煤炭为能源的高耗能产业,如何治理这些污染物,因此要求规划的目标最主要的是要改进汽车技术,使汽车尾气的污染达到最小,同时要提高煤炭燃烧的利用率,可以采用清洁能源代替这些高污染能源,比如天然气,太阳能、地热等污染少的能源,对高污染的企业要实行强行管理,不达标企业将有关闭的危险。对于汽车尾气的污染可以通过提高城市绿化率、采用净化污染性好的树种,依靠这些植物来净化空气。同时可以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运动规律和大气净化空气的能力,以及大气的环流特点,强化污染源的治理。

2.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和功能。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促进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流动,必须改进城市的产业结构。

从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角度出发,规划发展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把“三高”农业和有机农业结合起来,规划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经济系统,形成良好的水陆交换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农、鱼、禽水生生态经济系统,湿地综合利用开发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污水自净生态经济系统;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经济系统。在企业层面上要根据生态效率,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产品包装“绿色化”等措施,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区域层面上,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2.3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将城市中的资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矛盾。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从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城市资源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调控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生态关系,合理规划城市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使之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伴随着工业发展而加剧。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首先要使工业布局规划结合城镇规划,防止境外污染型工业向本市转移;要淘汰落后的工业技术,大力推广节约型资源、能源、原材料,减少污染性的工业技术和方法;其次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再次要发展生态型工业体系,建立好重点工业园区。要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机制,把保护耕地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和“三高农业”。从景观生态角度统筹安排城乡园林绿地的系统规划,在保护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良性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具有水乡和基础景观特色的园林式现代化城市。

3.结论

总之,在城市规划考虑中考虑环保节能设计的理念后,不仅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节约了能源的消耗,更能提升城市管理者的实力,提升这个城市的形象,为这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辽宁彰武

彰武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全县总面积为3 640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1 047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8.8%。地形地貌为东低山、西丘陵、北沙荒、中南平洼,其中丘陵占30%、沙荒占3%、平洼占40%。全县水土流失类型为水蚀和风蚀,水蚀分布在东、西部低山丘陵地区,风蚀分布在北部风沙区和柳河流域,水土流失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为彰武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

1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根据彰武县水土保持部门多年治理经验和地形地貌特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可以从2方面进行:一是东、西部低山丘陵区,可安排经济林为主的治理项目,结合坡耕地治理,通过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达到生态综合治理的目的;二是北部风沙区,可安排生态林为主的沙漠化治理项目[1]。自2008年以来,彰武县把农业综合开发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结合,以项目整合、资金整合的形式进行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弥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不足,突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

1.1低山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

1.1.1区域概况。该区域包括彰武东部的大四家子乡、后新秋镇、苇子沟乡、东六镇和二道河子乡,及彰武西部的平安乡、哈尔套镇、满堂红乡和四堡子乡。区域总面积为1 342.21 km2,水土流失面积361.4 km2,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为主,兼有风蚀,主要分布在坡耕地、侵蚀沟及荒坡上。

1.1.2治理措施及规模。根据区域地形特点,治理措施以发展经济林为主,经济林应选适合当地的大扁杏。其次对坡耕地进行治理,措施为梯田。对坡度>15°、<25°,且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进行坡改梯。在植被覆盖较低的坡荒上,首先进行截水沟整地,之后栽植大扁杏。除了栽植大扁杏外,还可以做一些辅助措施,如打井、谷坊、作业路等。具体为:梯田2 153.3 hm2,截水沟整地3 166.7 hm2,栽植大扁杏3 166.7 hm2,其他辅助措施根据实际投资情况定。

1.1.3治理效益。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以发展经济林为主,措施实施后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栽植3 166.7 hm2的大扁杏,3年后达到盛果期,年增加经济效益3 206万元。对2 153.3 hm2的坡耕地进行梯田改造,年增加粮食产量5 814 t,增加经济效益697.68万元。在生态效益方面,增加3 166.7 hm2的林地面积,林地覆盖率提高2.4个百分点,年涵养水源380.68万m3,保土11.17万t。

1.2北部风沙区生态综合治理

1.2.1区域概况。北部风沙区包括四合城乡、冯家镇、章古台镇、阿尔乡镇、大冷乡、大德乡6个乡镇,区域总面积为1 115.55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390.4 km2,水土流失类型为风蚀。从2005年全省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可以看出,该区域是全省最严重的风蚀沙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劣,需集中连续治理。

1.2.2治理措施及规模。风蚀沙化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应以植物措施为主,植物措施对防沙治沙有较好效果,是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因此综合治理应以生态林为主,辅以发展适量适合沙地生长的经济作物,以提高防沙治沙的经济效益。根据彰武县长期以来的防沙治沙经验,生态林栽植形式为乔灌混交,乔木选杨树、樟子松,灌木选柠条、紫穗槐,沙棘等。具体为:营造7 200 hm2生态林,其中乔木6 500 hm2,灌木700 hm2,发展林间隙地经济作物3 333.3 hm2。对植被覆盖率的疏林地、残次林实行生态修复,规划面积为2.82万hm2,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进而改善生态环境[2-3]。

1.2.3治理效益。风蚀沙化区发展生态林,以生态效益为主,营造7 200 hm2生态林和实施生态修复2.82万hm2,植被覆盖率可提高6.5%,减少土壤风蚀量22.7万t,蓄水96.52万m3。营造生态林是防沙治沙的有效措施,生态效益显著,其经济效益表现为活立木效益,即树木材积量的增加和林间隙地种植的经济作物[4]。据测算,发展生态林7 200 hm2,年平均增加木材蓄积量1.944万m3,增加经济效益1 166.4万元,林间隙地种植经济作物3 333.3 hm2。以菊芋为例,年效益为22 500元/hm2,种植3 333.3 hm2菊芋,年可获利7 500万元。

2小结

彰武县经

过多年的生态治理,成效显著,治理区域逐年扩大,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群众的生态意识逐步增强,在做好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发展生产,提高了经济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参考文献

[1] 姚冬梅.淮南市秋菊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机制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108-110.

[2] 郭海荣.谈石羊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4):9.

[3] 王增亮.龙口市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研究[j].中国水利,2008(13):35-36.

篇8

[关键词] 林业经济;林种结构;人均收入

1黑龙江省林业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现阶段林业开发破坏严重

近年,黑龙江省虽然在林业开发与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黑龙江省森工林区作为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和森林工业基地,由于过度开采而使林区遭到严重破坏。1989-2005年,黑龙江的国有林地面积、林分蓄积大幅度下降,国有林地消失231.5万公顷,下降12.8%;林分蓄积由16.8亿立方米,减少到13.1亿立方米,下降22.0%;择伐455.6万公顷,占整个采伐面积的72.5%,同期疏林地增加46.2万公顷,非林业用地增加113.6万公顷,而同期疏林地人工造林面积只有9万公顷[1]。

1.2 林业开采量大利用率低

黑龙江省森工林业开采量大但效率低,同时衍生出众多其他问题:

(1)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地方财政困难。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林木蓄积量由开发之初的7.3亿立方米,下降到5.3亿立方米,下降了27.4%;地处小兴安岭的伊春市可采的成熟林蓄积不足500万立方米,比开发之初减少98.3%。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全面停止了采伐,对人工林的木材产量进行了大量的调减,而这些地区多是“木头”财政,大兴安岭地区财政收入的90%直接或间接来自森林工业,停伐后对地方财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偏重资源开发,忽视环境保护,生态条件恶化。长期的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脱节,使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生态条件受到严重破坏,大小兴安岭森林过量采伐,蓄水固土抗风沙能力大大减弱,给整个东北、华北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所有制结构也不尽合理,采掘工业中的国有大型企业一直是城市经济的主体,地方经济结构不合理。

2黑龙江省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 保护和扩大天然林比重

黑龙江省天然针阔叶混交林面积占林地总面积的12.7%,比例较低,同时,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也在不断减少,2008年森林覆盖率仅为44.60%。可见,保护和扩大天然林覆盖率是实现黑龙江省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

(1)防止毁林开垦,偷砍盗伐天然林。引导群众参与社区共管,只有群众参与,才能做好森林管护工作,加大“天保工程”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并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对全省林权界线进行清理、核定;严厉打击破坏天然林资源的行为。

(2)加强天然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建立完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配置必要的扑火监测、预测预报系统,健全防火组织领导机构;大力开展防火宣传教育,增强防火意识,降低森林火灾隐患。同时注重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健全林区防治机构,改进防治手段,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

2.2 完善林种结构,提高人均收入

完善黑龙江森工林区的林种结构的基本原则是:以适合用材林基地的要求,并且对当地经济发展较为适宜,对森林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发挥有利为起点,根据客观条件,从用材林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出发,从社会需求出发,采取积极措施改善林种结构,在人工林比重不断加大的基础上积极提高天然林比重、成熟林比重,使之满足用材林可持续开发的需要。同时,注重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人均收入,调动林业人员管理与经营森林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2.3 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黑龙江省林业经济中科研投入非常低,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走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迫在眉睫。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现代化。同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林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2)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二要抓好良种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2]。

可见,在林业发展上加强科研投入,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4 政府对林业经济发展给予优惠政策

以改革为动力,用新思路、新办法广辟就业门路,妥善安置减产转岗富余人员,对促进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此外,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是加快林业建设的动力和支撑,也是实现以上各策略目标的基础。因此要保持林业可持续发展,只靠一时的行政命令难以奏效,还必须制定具体的措施。

(1)加快林权制度改革。根据“产权明晰,权限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让林场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打破原有的产权结构形式,把国有林场推向市场[3]。同时,还要调动农民造林绿化的积极性,使农民真正成为造林绿化的主体。

(2)发展多种造林模式。推行股份制造林和各种联合形式的合作造林,鼓励农户之间、农村与乡镇集体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自愿组成联台体,实行规模经营,联合开发,使劳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马阿滨.黑龙江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问题[J].森林工程,2000,16(5):4-6.

篇9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成果;存在的问题;预测

中图分类号:F81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303-01

一、积极财政政策取得的成果

我国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力有着很大的联系。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很好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损失,稳固了经济运行的目标,丰富了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总之,积极财政政策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策略目标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一) 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积极财政政策有力地拉动了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发展,减少了近年来经济增长率的下跌,使我国在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排名中处于较高的位置。针对以上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1.在扩大投资方面:增加国债的发放量,扩大政府投资,并带动民间投资。2.在刺激消费方面:运行财政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居民收入。3.在鼓励出口方面: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使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将自主品牌打入国外市场。

(二)提高了经济的内增长能力

积极财政政策及时地解决了经济运行中的多种矛盾和难题,使得经济衰退现象得以抑制。除此之外,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力度改善基础设施状况,以提高经济的内增长能力。同时还加大结构调整措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和加大了科教投入,来进一步提高了经济增长的内生能力。总之,积极财政政策在满足人们总需求的同时还扩大了人们的各种需求,协调了国家和人民之间供需关系。

(三)协调了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改革、稳定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就是一直强调的内容。协调三者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保证了社会稳定,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只有改革才能使我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才能保持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而改革必然会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为保持社会稳定,在改革进程中就必须增加人们的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加就业。当然,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还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积极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无可厚非,积极财政政策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仓促的出台政策措施,可能会对经济稳定运行有着潜在的危险。其缺乏的关乎各项经济建设的法律和法规,可能会使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出现漏洞。其财政支出的不合理的结构,可能会出现贪污行为,使财政支出不能全部用到民生上等。纵使这样,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意义远超过它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肯定其多我国经济发展的价值。

三、对我国财政政策的展望

展望即将到来的2012年,我国的经济运行政策在总体上继续应用目前的积极财政政策策略,以保持经济的稳固增长、内增长力与改革、稳定和发展协调力。但是,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财政政策不能一成不变,要进行改革,同时短期调控要与长期的发展要协调起来。对明年财政政策的具体展望如下:

2012年财政预算安排与货币政策契合,大量增发国债使政府收入增加,最终实现财政赤字的扩张。近两年随着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率的下降,财政困难初步显现,财政资金较紧。这就要求政府在足够的安全空间内,跟进市场主题的发展。

运用财政支出来调和经济建设、社会薄弱部分和社会供给的关系,对它们要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基础经济建设,如“三农”的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基本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基本民生事业建设要确保稳固无漏洞。对于各项重点建设,如区域的发展战略方面、国家科技的创新与开发及灾后的重建方面,要加大投入进行整改。以上的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内增长力,恢复社会各行各业的不景气,协调了社会供给问题。经济建设、社会薄弱部分和社会供给的调和符合科学发展观,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对税收制度进行适当的动态调整,对有些群体进行税收的减免。具体措施如下:对房产税的征收适当减少,以减少人民的买房压力:对出口税可以适当减免,特别是电器类和电子产品,是国内的出口量增加,增加企业在国外的竞争力;对大力进行公益事业的企业进行税前扣除,使其更加积极投入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彭清秀.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与政府投资走向[J].经济研究参考,2010(29).

[2]王宗涛.财政公平原则: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下公共财政价值与制度转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02).

[3]梁冰.我国经济运行中财政政策短期和长期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

篇10

关键词:小流域 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惜破坏生态环境与水资源,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在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具有极强的优势,能够平衡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1.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1.1人为因素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全球自然环境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非常突出。在部分落后地区,经济条件非常差,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活来源,不惜破坏森林,使得植被生长环境被破坏,最终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不仅如此,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资源利用率非常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土地失去肥力后就盲目再开荒,给土壤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开发与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导致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

1.2自然因素

在某种情况下,特殊的自然环境也会导致小流域水土流失。我国很多地区沙漠化现象非常严重,非常容易受到风雨破坏,还有部分地区降水量非常多,也对小流域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带了不利影响。

2.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实施要求

2.1及时调整开发模式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生产建设活动都极其不合理,造成了严重的水土资源浪费。在落后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给土壤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在耕作的过程中,其顺坡耕作,陡坡开荒,使得深松面积非常少,土地长时间缺少植被,抗蚀能力非常差。这些落后的开发模式,导致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很多植被都缺乏必要的生长环境,整个生态圈的平衡被打破,造成非常恶劣的后果。所以,在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人们应积极转变思想,改变开发模式。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水土资源保护工作,改变以往掠夺资源的模式,积极培育资源,现实水土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从而逐步恢复水土生态环境。

2.2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向生态产业化与商业化融合的结构模式转变。基于此,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应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起。各项具体的治理措施应与经济建设协调好,不阻碍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应从小流域水土治理的具体状况出发,两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概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优势

3.1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偏远地区的客观条件非常差,经济水平非常低。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源,改变贫困的现状,人们对水土资源进行了掠夺性的开发,导致土地结构恶化、水土资源浪费、生态环境被破坏,最终致使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出现。所以,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广各种典型的综合治理开发建设经验,结合自身所在区域的具体状况,构建起独特的治理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各地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从自身的优势出发,着重打造特色产业,比方说依托生态化发展模式而形成的水果、蔬菜、畜牧产业。这样一来,在满足消费市场的过程中,获得经济利益,实现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本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发展农村产业经济的过程中,应不断引进新的管理技术,健全各项治理措施,优化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3.2加强水土资源的保护力度,提高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在生态环境中,水土资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但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还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整体状况。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各项具体措施应能够加强水土资源的保护力度,提高水土资源的科学利用程度,使得水土资源与社会发展两方面能够实现和谐统一。在此过程中,绿化植物的覆盖面积应不断扩大,从而减少沙漠化的影响,避免沙漠化面积的持续扩大。我们可以采用层层设防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控地表径流和降水量,使得暴雨与洪涝灾害产生的不利影响达到最小化。在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强水资源的二次利用,这对于改善土壤结构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及时恢复与改善被破坏的土壤,使得土壤结构趋于优良,不但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还能够为各种绿色植被的生长创造有力的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双赢。

3.3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水土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更为科学,水土流失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农业生产所面对的各项条件有了明显改观。在综合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水土资源能够被合理的利用,以往的坡耕地被改造成梯田就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在提高农业产值的过程中,梯田的抗灾能力与蓄水保土的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

4.结束语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是基于我国具体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而做出的重要举措。我们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快转变思想观念,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学习与总结经验,规划出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路线,使得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和谐统一,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改良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作为一项艰巨的复杂任务,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要求相关部门及时引入先进的技术,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不阻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科学利用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现象,降低水土流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东北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优化途径

一、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金融生态环境”这一全新概念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于2004年首次提出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将“自然生态”的概念引入金融领域,是对金融理论的一次创新,是对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环境的高度概括。什么是金融生态环境呢?概括地说,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就意味着和谐、统一的社会经济生活。打造和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降低金融风险,推进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竞争力。经验表明,一个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会给当地经济带来巨大的商机和融资便利;在全国统一政策指导和调控下,不同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之所以存在明显差异,除了自然禀赋因素外,与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差异也有很大关系。而造成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个地区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信用环境和金融服务水平。

2、金融生态环境是影响资金流向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间资金流动性、效益性、安全性更多地取决于地区信用环境和金融环境,即金融生态。如果一个地区具有透明的政策法律环境,社会信用状况良好,当地企业有良好的信用等级和信用记录,银企关系融洽,中介机构健全,金融债权能得到切实保护,那么,这个地区就能很好地引来资金,经济金融就会步入良性互动快速发展的轨道。

3、金融生态环境是影响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的重要因素,进而也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对该地区授权授信的程度。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各商业银行开始建立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各地方行政干预程度、不良资产比率、信用环境、在处置不良资产时能否在保证处置效率的同时保护债权人利益,地方在司法、执法方面的力度以及对债权人的实际保护情况,各地区处理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破产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对再贷款偿还进度表等成为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商业银行根据评级给出信用等级,并按等级确定对一个地区投放授信大小,最终形成信贷资源在全国地区间的分布。可见,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区域性信用等级,是争取更多信贷资源的有效途径。

二、东北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辽阔的土地,还有丰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气、森林储量;此外,东北地区重工业有相当的基础,还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近年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实现了持续、平稳、健康的发展。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东北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1、现行的法制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东北地区的法律制度环境一般,体现为保证或促进当地金融业稳健运行的具体办法少,甚至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当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司法机关不能客观公正地做出判决或者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促进金融业稳健运行的具体措施办法较少。

2、政府信用环境欠佳影响金融债权落实。近年来,东北地区的信用环境虽有所改善,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金融债务落实情况一般、金融债权落实不好,而且,金融债权落实与政府有一定的关联度,金融业要想更好的履行为经济保驾护航的使命,以上的问题亟待解决。

3、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较高。近两年来东北地区的财政收入状况有了根本好转,城镇居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招商引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围绕生态经济建设的发展潜力较好,但由于相当一部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较高,加之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调整、信贷授权授信上收,削弱了银行的放贷能力,不利于对经济的信贷投入,加剧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供求矛盾。

4、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东北地区的企业能做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但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是很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不够规范,企业以破产、改制名义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较多,与当地金融机构存在一定的金融纠纷。

5、金融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目前一些部门金融服务水平较好,但当地的担保、服务水平不能很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多元的、竞争性的银行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优化东北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首先,从政府角度讲,地方政府要关心金融业的发展,要为金融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金融机构依法自主经营权,保证金融业发展的法制环境以及社会信用环境等等;还包括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化解和处置等内容。地方政府要采取措施,在营造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方面应采取更多的具体措施和办法。首先应在立法方面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适当修正完善现行法律法规中不利于保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的条款,进一步建立健全保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的各项法律法规,使金融机构和借款人处于平等地位;其次在执法方面,执法部门应从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大局出发,强化司法公正,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特别是要千方百计提高案件的执结率,以增强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

其次,从金融系统的角度看,需要做好几件工作:

一是对金融机构要加强监管和自律。监管机构应转变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建立健全更多适用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当地金融业良好稳健地运行。商业性金融机构也应加强行业自律,以确保金融业稳定运行。

二是央行的职能和作用要得到有效发挥。新时期央行职能重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贯彻实施,当前应充分利用政策工具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调研和评估,对房地产、钢铁、电解铝等重点行业建立预警监测机制,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积极反映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关部门形成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合力,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三是商业银行应认真执行央行确定的货币政策,使货币政策在振兴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得以贯彻、落实,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金融业只有在为社会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当地经济金融发展动态,主动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对社会信用程度高、金融环境好的地区加大授信力度、扩大服务范围,建立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正向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的贷款定价机制,以准确的贷款定价反映和覆盖不同程度的信用风险;同时,应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针对企业的不同规模、性质、行业以及发展阶段等提供有特色的、有针对性的业务或服务。

篇12

生态保护并不违背经济学上追求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只不过效益在这儿的涵义更丰富,也更有深刻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利用经济上的外溢效应来分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生态经济学重点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平衡关系。人口与资源的关系是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即需求与供应的关系。只有求得生态经济平衡,才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合理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是开采与更新,容纳与排放的关系,只有对立双方平衡,才能保证资源的合理供应。资源环境与人口之间应该有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以保证自然生态的平衡,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与生态经济的良性互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维持生态经济平衡的关键因素是人,职业教育阶段的生态教育对资源的保护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其次,这种教育的本身就体现了生态与人之间的和平关系。

第一,筹建职业与生态教育基地。建设以现代生态文明和职业发展为核心,以倡导天人合一为理念,集生态观光、职业培训、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大型实训境区,同时申报“青年学生职业教育基地”等项目,将项目建设成为资源独具特色,区域优势明显的超大型生态旅游园和职业素质教育基地。采用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理念进行综合规划,以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基地建设应按照职业与生态教育项目完美对接,整体规划发展区域最大,景观环境品位最优,项目参与性最强和教育与科技含量最高的原则进行整体设计建设,建成能够体现职业与生态旅游文化的标志性项目。项目主要功能应为两大方面:建设特色农业观光和农业参与性旅游项目;职业与生态教育基地,遵循“职业求技、科学求真”的现代“绿色教育”理念,创办职业与生态教育试验基地。

第二,建设没有围墙的学校,培养体验式生态教育新理念。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不是启发和开放人的纯真天性,而是变成了禁锢人创造力的枷锁,这样的职业教育不可能培养出有朝气和创造力的技术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要有全新的理念,“自然与回归”,也即零距离接触与体验。人类思想文化的发源起初与人类对自身的关注密切相关,其后便是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思考,从而从事有创新的工作。职业教育应该追本溯源,还原其原貌,让受教育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职业教育要切实为生态经济建设服务

赵勇在首届中国生态经济青年专家论坛上说:“现在体验经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体验经济本质就是以生态环境的良好运作为依托。如果有了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就能够依托生态环境带动新产业的发展。我们应当充分运用政、产、学各个方面的力量来共同探讨、共同推动生态经济的大发展。青年人更应该在其中发挥生力军作用,成为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重要力量。”现代社会教育的弊端是“坐而论道”,学者们在象牙塔内闭门造车,却奢求出门合辙。文化源于自然,思想文化也不例外。教育者既要独思,也要体验,走进自然,寻求职业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契合点。传统的不问稼穑的轻农思想要摈弃掉,学者不但要进行理论思考,而且还要谋求学科的整合,以职业教育促经济发展,让发展起来的经济呵护自然。构建培训体系、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就成了生态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依托职业学校办好科教培训中心,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进行政策、文化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等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学员的政策水平和文化技术水平,增强他们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达到培训距离近、周期短、效率高、技术推广快的效果,让职业教育在培训中得以延伸。

篇13

20xx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指示,我公司对民主评议工作做出了详细的安排部署,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可行的具体措施,着力解决保险工作中的各项热点问题,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把民主评议工作落到实处。

一、认真组织安排,落实“五项建设奋斗目标”。

为有效推进全市民主评议工作,我们紧密结合保险工作实际,认真抓好组织落实,把市委市政府五项建设的各项文件精神用行动落实到工作中,真正把我**市建设成农业强市、工业大市、生态宜居城市、物流枢纽、和谐**,做出我们最大的贡献。我们**市农业强市,我们人保财险公司必将发挥我们保险的优势,为农民朋友们排忧解难,截止20xx年6月25日,共解决能繁母猪赔案2073起,赔款207.3万元,奶牛赔案58起,赔款29万元,解决了农民种养殖户的困难。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保险,广大农民朋友们也都在积极入保,我们保险公司将尽全力保障农民丰产丰收,有力的保障了**经济的稳定。

二、做好业务工作,积极为群众办事实办好事。

我们在业务工作中,一直都在规范经营,对在工作中违反有关规定,和群众投诉举报的一些不良现象,我公司及时采取措施作出反馈,并专门设立投诉电话: 3312074 ; 95518.坚决制止不良现象发生,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失,并施行领导亲自接待制度,星期一至星期三负责人刘国锦;星期四星期五负责人王乾坤;星期六星期天负责人李少华。

我公司一直在大力整治损害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贯彻民主评议各项精神,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全系统规范经营,一切收费标准都是按照保监会的要求制定的,无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吃拿卡要等问题的出现,要求全体员工积极参与行风评议工作,紧密结合保险工作实际,扎实推进行风评议工作。

三、提升政风行风水平,完善自身建设。

公司制定周密详实的内控制度,组织员工开展保险诚信教育学习,使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行风政风水平得到提高。积极动员全体员工参与和开展保险诚信教育活动,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健全规章制度,做到规范经营,制定明确的奖励办法,对违反规定者给予处罚,坚决杜绝重大违法、违纪事件发生。加强营销服务部的建设,时时了解他们的情况,对民主评议工作中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

四、提高工作效能,深入开展民主评议工作。

搞好民主评议工作和企业效能建设工作,努力落实依据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企业的标准。制定一系列加强企业效能建设的具体措施,建立和完善了方便、快捷、高效、为民的工作方案。按要求参加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各种会议、活动,并按时报送相关材料。将民主评议工作提上重要日程,落实了“谁主管、谁负责、管业务必须管行风”的工作责任制。真正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精神面貌。

篇14

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而马克思在研究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破坏的解决方法时就已经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在这里马克思提到了“靠消耗最小的力量”,这恰恰正是当今节能减排,构建节约型社会思想的萌芽。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也专门讨论了“生产排泄物的利用”问题,提出要进行废弃物、排泄物再利用,使“生产废料再转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使排泄物再回到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这是今天循环经济思想的最早萌芽,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依靠科学进步和工艺改进对废物进行再利用的主张和具体措施。

以上是进行循环经济的理论前提,对于如何进一步从措施上解决问题需要依靠国情创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维手段。

2 我国当前面临的发展状况

2.1 我国生态环境先天脆弱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资源可利用率却相当有限。且人口众多,在全世界排到第一位,而且基数大,增长迅速,造成人口与资源矛盾冲突。简要介绍一下我国地质地貌状况:70%的土地受到强风影响不利于生活生产,65%不属于平原难于修筑交通设施发展缓慢。35%荒漠化进而难以利用甚至危害当前人民状况,33%完全干旱和沙化,30%土壤不符合种植和使用标准。20%含盐量过高。17%的组成喜马拉雅山脉,而我国土地平均海拔高度较高,导致总体气温较低,加之我国经过长期的封建闭关锁国带来的科技发展速度缓慢,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等,造成发展难度高于发达国家,发展速度也相对缓慢。

2.2 经济增长模式不合理、生态环境惨遭破坏

由于我国环境保护措施与环境保护意识都比较低下,生产开发方式对环境的注意程度不够,滥采滥伐,烧荒种地,滥施肥料,不注意土质保养,这引起了一系列问题如土壤沙化,植物退化,动物灭绝,可利用资源日益减少,洪水、干旱、沙尘暴等频繁发生,近些年较严重的现象比如黄河断水,长江水灾,工业不符合标准产生的有毒废物不经过处理乱丢乱放,空气异味,工业粉尘颗粒吸入到人体后造成呼吸道疾病等各种生理问题。这些问题虽然非常严峻但是处理效果并不理想,资金,人员投入的速度赶不上危害发生的程度,在污染、浪费等方面我国还十分被动。像我国目前的粗放型“原料-产品-废料”传统生产模式的“三废”综合利用率低,对环境污染大,而“原料-产品-废弃物-废弃物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发展的又不够成熟,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 实现我国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对策

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增长需要无限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通常上来说追求经济效益必然要对生态产生危害,而过分保护环境则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如何平衡两方的关系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采取怎样的措施能够在保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

3.1 发展循环经济

3.1.1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及目标

发展循环经济是在以下大背景下被提出来的。为了追求 GDP的增长,对自然过度开采和利用,而修护不及时进一步造成资源使用成本上升,引起了一系列连带效应,最终依然危害了我国经济效益的增长,为此需要一项更有效的更科学合理的方式来从源头改善发展运行状况。一些发达国家以 3R 原则为基础发展和实行循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其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已基本解决的基础上,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出发点,解决由后工业化和消费性社会结构引起的大量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但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则相对较低,人均消费水平也仍然偏低,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我国向工业化快速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阻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依赖于发展循环经济,才有助于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将循环经济作为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运行模式,缓解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对经济造成的重大影响,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建立工业生态园区来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在消费领域乃至整个社会范围内,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环境友好和节约型社会。

3.1.2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循环经济的中心问题是对于资源的多次利用,包含以下两点:一个是经济目的下的物质循环,另一个是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二者中达到平衡。循环经济的意义在于保证二者能长期稳定性的继续下去。它注重从综合方面考虑物质的开发利用及处理,不单是追求某一方面的合格标准,原理上不求快速但求综合效用。鉴于产业系统在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物质能量流动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实现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多样、功能完善的,能促进物质和能量在自然和经济整个系统内高效循环和流动的功能体系和物质载体。这个功能体系和物质载体就是产业生态系统。

3.2 发展产业生态化

3.2.1 发展产业生态化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