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特点范文

风险管理特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风险管理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风险管理特点

篇1

关键词:坝体工程;溃坝;事故发生率;风险管理;优化措施

1 关于溃坝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1)近些年来,我国的水库溃坝事件层出不穷,这充分暴露了我国大坝建设的质量问题。在大坝的建设及运作时期,是发生溃坝的高峰期。在一系列的坝体溃坝事件中,发现发现中小坝的溃坝状况非常常见。一般来说,大型水坝的设计程序比较复杂,其工作标准比较高,施工质量控制也比较严,正是由于运行管理的严谨性,坝体溃坝现象才比较少出现。为了满足现阶段水坝工作的要求,实现坝体除险加固环节及安全管理环节的开展是必要的,从而避免其出现一系列的溃决状况。

(2)堆石坝及土石坝比较容易出现溃坝状况。这些坝型的整体施工规模比较小,其工程整体造价水平低,施工比较快捷。我国的诸多中小坝都是当地材料坝,这种类型的水坝容易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实际上,这种施工不太复杂的水坝工作,对于泄洪能力的要求更高,如果不能解决好泄洪问题,就可能导致坝体的急速溃决状况。

在国外的发达国家中,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比较复杂,但是其整体建设体系比较健全,具备比较成熟的建设技术,无论是施工质量管理技术还是风险管理技术都具备比较成熟的技术,通过对定期安全评价及环境评价工作的开展,可以满足大坝质量管理的工作要求.比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大坝风险管理制度,实现了大坝整体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目前来说,我国大坝工程的风险管理体系是不健全的,有些人员不能针对大坝建设的不确定因素进行有效的认识,也就难以做好细节性的风险管理工作,从而出现一系列的质量管理问题。我国的水利工程结构技术标准体系也是不健全的,针对病险水坝的除险加固体系并不健全,这就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大坝风险状况,不利于实际大坝质量问题的解决。

通过对水利工程维修环节及管理环节的开展,可以降低水利工程的风险性。我国的水利工程风险管理体系依旧不成熟,我国水库工程数量庞大,分布于我国的各个区域,水坝风险管理建设需要进行加强,我国的水坝工作环境,也不利于进行坝体的有效性的风险管理。我国的堤防线路比较长,很多堤防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质量上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在大坝风险管理过程中,跨流域调水的规划建设工作比较复杂,我国的水利工程的安全管理依旧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实现坝体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进行工程风险定级,安全评估监督等工作的开展。在实践工作环境中,我国恰恰欠缺有效的安全监测体系,缺乏完善性的维修计划,难以满足我国现阶段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2 大型水利工程风险管理整体方案的优化

(1)为了满足我国水利工程风险管理工作的要求,必须要进行风险管理方案的优化。做好风险识别工作,进行风险来源的确定,做好风险分类的确定工作,进行主次要风险的识别。针对风险状况做好风险评估及分析工作,进行风险发生频率、大小等的分析,做好相关的风险决策及其管理环节。

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根据风险类型及大小,进行综合性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实现管理风险的控制。综合性的管理工程主要包括工程改建、维修、风险管理等,在这里面非工程措施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其提供的风险预报系统、工程保险制度、风险管理方法都能为实际工程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工作环境。

这需要实现水利工程风险管理方案的优化,做好泄洪设施、库岸、河岸护坡等的监理、检测工作,保证这些建筑物的良好施工及运行,做好建筑物结构的观测及安全评估工作。目前来说,我国的很多事故风险都是中小风险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行严格性管理制度的制定,积极做好定期的检查及维修工作,进行绝大数工程风险的减少,做好防御重大工程事故的应急预案工作。

从工程风险的分布状况来说,工程的施工期及其运作期,是其事故的主要产生期。产生这些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是水坝缺乏有效的泄洪能力,坝体的整体施工质量欠缺,存在诸多的工程建设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做好工程风险管理实践工作。

(2)在实践过程中,设备问题是导致风险管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很多的设备存在老化、故障等问题,这需要进行定期维修计划的制定,做好常见故障的预防工作,从而为工程实践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为了满足现阶段水坝风险管理工作的要求,需要做好水利工程的保险体系的优化工作,为工作人员进行意外损害保险的购买,也要为工程施工、运作进行保险的购买,从而提升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及整体质量,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实现工程整体施工体系的健全,满足现阶段水利工程工作的要求。

从工程特点上来说,水利工程具备复杂性的特点,它的整体施工规模比较大,影响其稳定运作的因素诸多,比如气候变化因素、人类活动因素、运行管理因素,为了满足现阶段工作的开展,必须要进行质量及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优化,针对其容易出现的灾难性事故进行解决及预防,满足水利工程的安全运作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国家需要进行水利工程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进行安全监测系统的健全及更新,落实好相关的安全评估及风险排查工作,做好水利工程的定期性维护及加固工作,实现工程风险问题的有效控制,进行系统性风险评估方案的制定,针对薄弱工程展开风险控制,保证工程系统风险得到有效性的控制。

3 结束语

为了满足现阶段水坝工作的要求,进行坝体风险管理方案的更新是必要的,进行新型风险管理理念的应用,保证相关管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曹楚生,张丛林.水坝设计和风险分析[J].水力发电,2012,38(1):1-3.

[2]李雷.大坝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 项目管理

一、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

1、多样性。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客体随工程总承包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如交钥匙总承包必须面对设计、采购、施工安装和试运行服务全过程的风险;而设计-施工总承包面对的只是设计和施工阶段的风险。

2、复杂性。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所要处理的风险问题比设计或施工等单项承包复杂得多,风险量大得多。因此,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难度必然更大。相应的,其所取得的效益也更显著。

3、社会性。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所涉及的社会成员(利益相关者)多,相关关系十分复杂。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尤甚。

4、全局性。从事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是承包者从全过程(全局)的观点出发进行全局性的综合管理,而不是把各阶段或各个过程分割开来进行的项目风险管理。

5、发展性。我国目前进行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条件和环境尚不理想,经验相当贫乏,与国际承包商差距很大,容易因此而引发大的风险。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须进行扎扎实实的研究和创新。

二、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

1、总承包项目风险的识别难度大。原因是要识别众多阶段的风险,涉及范围广,预测时限长,可能产生的变化大。因此,风险识别便成了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最具特点、也是重点和难点之过程。

2、总承包项目风险评估时,风险量的估计和发生概率的估计都比单项承包难,即可预测风险和不可预测风险多。因此要特别注意收集风险评估的依据和定性方法的应用。

3、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规划的特殊性在于对风险应对方法有针对性的选择决策上。该决策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既对风险控制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又隐含着巨大的经济意义。

4、总承包项目风险监控中需要编制大量附加的风险应对计划。这是因为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大量未曾预料到的风险因素,或风险因素的后果比已预料的更严重,使事先编制的计划不能奏效,必须重新研究应对措施,即编制附加的风险应对计划。

三、总承包项目的经济风险从一般规律分析,总承包项目的风险来源广,风险因素多。识别总承包风险必须抓住重点。总承包项目风险识别的重点是经济风险,且所有风险均可导致经济结果。

1、经济观念滞后带来的风险。习惯了计划经济下的固定价格、政府定价、政府提供价格信息、政府保护国有企业的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对市场经济下的价格机制、价格运行规律、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合同风险等的认识,远远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滞后于国外的承包企业,这会带来很大的经济风险。

2、业主行为的不规范造成的经济风险。业主的管理无序、压价无度、索要回扣、强要承包商带资承包和拖欠工程款等,久杜不绝,愈演愈烈,给总承包企业造成了无限的风险。

3、传统的设计与施工分离,单一进行施工专业承包或施工总承包,使施工承包企业对设计项目管理陌生,设计企业对施工项目管理陌生,总承包企业发育缓慢,企业缺乏实行总承包的机制等,这些问题有可能造成总承包项目的大量潜在经济风险。

4、建设市场中的大量违法操作屡禁不止,激烈的竞争对承包企业的巨大压力,使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牺牲自身经济利益,是产生经济风险的巨大黑洞。

5、中介组织发育不健全,社会服务能力不足,企业缺乏利用社会中介组织为自己服务的意识,使总承包企业缺乏识别和控制经济风险的社会支持,导致经济风险。

6、我国的总承包企业对国际工程承包规律不熟悉,经验不足,对加入WTO后的经济环境不熟悉、不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是产生我国总承包企业经济风险的新源泉。

7、我国的总承包企业对签订高质量的合同,利用合同进行经营,利用合同进行风险预防和风险转移的能力不足,进行工程索赔的意识不强、知识不足、能力不够、条件欠缺等,是导致经济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8、我国的总承包企业对风险管理知识、风险管理方法不熟悉,风险管理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体制迟迟没有发育,既是产生经济风险的原因,也是对风险管理乏力的表现。

四、总承包项目经济风险管理措施和对策

1、建立总承包企业不但要在组织结构上达到要求,更主要的是要在软件建设上满足要求。包括:具有满足工程总承包要求的人力资源,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合格的设计能力,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能力,在国内外市场中采购机械设备、成套设备和建设物资的能力,足够的工程总承包协调能力,善于利用社会中介组织的能力,应对风险能力,先进的企业文化等。

2、提高风险意识。要深刻认识风险对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危害性,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源的大量性,大部分风险的可预测性和可管理性,超前分析,认真识别,可靠评估,科学、慎重地进行风险管理规划、决策、控制和监督。

3、提高法律意识。依法竞争,依法签约和索赔,依法维权,依法经营,依法抵御风险,依法进行融资和结算等。

4、实施人才战略,进行大学习,向员工灌输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建造师知识、风险管理知识、合同管理知识、经济知识、金融知识、保险与担保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等,使企业具备大量有技术、懂法律、懂战略、会经营、通外语、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级项目管理人才。

5、及早颁布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法规,颁布工程保险与担保的法规,制定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规范,编制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手册,建立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

6、积极采取技术性对策,回避、减轻、预防、分散和自留总承包项目风险:

1)总承包项目回避风险对策。如果项目威胁太大,风险量和发生的可能性都很大,企业难以承担和控制风险,便应当在承包之前放弃承包或在实施之前毅然放弃项目实施,以免造成更大的风险损失。制定并执行企业制度禁止实施某些活动、依法规避某些可能造成风险的行为,也是风险回避的有效对策。

2)总承包项目减低风险对策。这种对策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减少风险发生后的损失量。对于已知风险,可动员项目资源予以减少;对于可预测和不可预测风险,应尽量通过假定和限制条件,使之变为已知风险,再采取措施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风险可以被接受的水平。

3)总承包项目预防风险对策。采取技术组织措施预防风险对策的作用有三个:防止风险因素出现;减少已存在风险因素;减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

篇3

【关键词】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金融化和资产证券化的加深和加速,金融衍生工具爆炸式增长,社会财富的存在形态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财富的物质形态日趋淡化,财富或资产的虚拟化倾向日趋明显。90年代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起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导致的巨额亏损事件,均归咎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起步较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对国债期货、汇率期货、股指期货、认股权证和可转换债券等交易做过一些试点工作,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这些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如今,我国经济金融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发衍生金融工具的条件也日趋成熟。在此形势下,我国必须正确认识衍生金融工具的两面性,吸取试点工作中的教训,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全方位的构建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监管体系。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内涵

金融衍生工具由现货市场的标的资产(underlying cash assets)衍生出来,标的资产的交易方式如同股票或其他金融工具。 诸如期货、期权以及互换等衍生工具的价格及走势很大程度上受标的资产的表现影响。 但事实上,金融衍生工具常常反过来推动现货市场的走势,某些期货和期权的成交量较现货市场还要活跃。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买卖,亦可通过场外交易(OTC)的方式买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19号“金融工具和金融工具价值的揭示”将衍生金融工具定义为:价值由名义规定的衍生于所依附的资产或指数的业务或合约。我国一些学者认为,衍生金融工具是指价值派生于某些标的物价格的金融工具,即从传统的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走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等交易形式的新兴金融工具。这种派生交易合约是通过对传统金融工具的组合,并嵌入到其他的金融工具之中,演化出了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特点

(一)市场的投机性造成风险巨大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价格变动具有明显的市场操纵、过度投机的特点,表现为市场价格的暴涨暴跌,超出了交易者或者市场的风险承受能力。价格信息不能反映实际的供求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类风险,一类是指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造成的损失;另一类是指由于故意错误如交易员欺诈等而带来损失的风险。受损、倒闭的投资机构的资产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化为乌有。

(二)风险复杂

金融衍生工具种类繁多、特性比较复杂,以致导致其风险的复杂性。由于基础工具如股票指数、汇率、利率价格变动,而导致收益的不确定性,即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各种衍生金融产品最为普遍的风险,是导致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最为直接的因素。

(三)风险配置功能

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它们在风险配置中的独特功能正日趋重要。它们使得投资者更快捷、高效而低成本地对投资组合进行调整成为可能。例如, 你想减少1 000万的股票投资并将其转为固定收益证券。你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完成。一种是在股票市场上一只一只地卖出投资组合中的股票,直到回笼1 000万资金。然后,再买成证券。这种方法速度慢、效率低和成本高。另外一种方法是,你只需卖出价值1 000万的500股期货合约即可,这个操作仅需要几秒钟时间,而且成本也非常低。

(四)流动性风险的制度性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流动风险突出表现为交割风险,它是现有制度安排下的必然结果,其中既包括合约的设置和交割制度,也包括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体制。主要表现为两类风险,一类是由于缺乏交易和约对手而无法变现或平仓的风险;另一类是因为流动资金不足,无法按合约要求履行义务而被迫平仓的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和约牵涉的金额巨大,一旦出现亏损就将引起较大的震动。

三、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从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特点来看,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性

因为标的资产的未来价格不仅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还受到政治环境、经济政策、投资者或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以及人为操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另外,合约双力的信息披露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有关会计处理方法、衍生产品真实质量等重要信息通常未能在合约中得到充分披露,而合约双力在合约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也极易引发信用风险。

(二)从宏观层面上看,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于制度根源,即金融体系的固有缺陷和金融衍生市场不完全

在现实中则往往表现为国内金融机构的投机失败和国际游资的肆意炒作引发。这些都会加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扭曲资本价格,再加上过度担保和疏于管理的金融中介机构,会导致经济的过度投资,最终促成泡沫经济的生成。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二是实体经济金融虚拟化。金融体系中的储蓄并非全部转化为投资,而是一部分进入实体部门,转化为实物投资,另一部分滞留在金融体系中,成为虚拟资本,并没有实物资本与之相对应。虚拟资本在追求价值增值运动过程中有脱离实体部门的趋势,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走向泡沫经济。而金融衍生工具正是金融虚拟性最强的虚拟资本。随着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快速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推陈出新,各种金融工具的类别区分越来越困难,同时全时区、全方位、一体化的国际金融市场极大地加速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从而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和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难度。许多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业务无法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得到真实、公允的披露,使得信息的透明度下降。这样就加大了有关当局的监控难度。并且金融衍生工具以小博大的特征使得参与者容易遭受巨大的损失,在信用链条日益延长和复杂化的今天增加了引发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

(三)从微观层面上看,风险的产生主要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以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和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有关

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风险爱好型管理层对于投机业务则跃跃欲试,很容易形成赌博心态,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从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分析的原因来看就在于其总裁陈久霖是一个典型的风险爱好者,他没有按照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的规则在发生亏损时及时止损,也没有对市场做出任何信息披露,侥幸和翻本心态反而使他不断增加保证金,暗中继续加大赌注,最终导致没有资金支持,一发不可收拾,亏损越来越大,不得不暴仓。因此必须建立一个适当的控制系统,规定交易种类、交易量和本金限额,慎重选择使用金融衍生产品的类型。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衍生金融工具是为了规避金融市场价格风险而产生的,但它同时又聚集了很多风险。在投资日益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不利用合理的金融工具对冲和规避外汇及利率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同时也应该认识到,金融工具本身具有“双刃剑”的特征,如果运用不善,将会导致新的风险。在实际业务中面对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风险,企业应积极地控制和规避这种风险。

(一)需要一个有序的市场机制

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首先必须深刻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关系市场命运,是市场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欲求市场健康发展,根本大计是形成一个有序的市场机制,这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从失败到成功的基本经验,也是各国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实践的共同经验。国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有序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1. 市场制度的适应性。市场制度适应性是指市场制度不会因各种风险而受到威胁,甚至在发生严重危机时,也能采取应变措施补救。

2. 市场交易的公正性。所有衍生工具市场参与者在市场上交易是公平的,不受操纵,没有欺诈和不正当竞争,信息是公开的。

3. 市场运作的规范性。市场运作的规范性是指市场运作既要有效率,又是流通顺畅的。

4. 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是指市场对投资者的合法收益要给以法律上、市场运作上的保障,使投资者的收益能按时、按量进入帐户。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运行只有达到上述条件,才能赢得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衍生工具市场才能得以发展。

(二)健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机制

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应当包括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识别机制、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分析机制和风险报告机制。进行风险管理时首先要计算风险敞口头寸,即市场价值。敞口头寸的大小决定需对该头寸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进行评估的次数。对于交易商来说,每天至少应评估一次。其次,建立分层次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使其能够科学、合理、系统地反映整个企业风险状况。最后,建立资本充足率和偿付能力的预警监控制度以及报告机制。

(三)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曾经说过意味深长的一句话:“人是靠不住的,只有制度才靠得住。”一个制度得以形成意味着各方博弈的行为得以统一或协调,是博弈的结果。制度一旦形成,任何人(包括制度的制定者在内)都不能超越制度的约束。内部控制制度是控制风险的第一道屏障,要求每一个衍生金融交易均应满足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必须接受来自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充分监督,保证相关的法规、原则和内部管理制度得到贯彻执行;要有严密的内控机制,按照相互制约的原则,严格控制交易程序,将操作权、结算权、监督权分开,有严格的层次分明的业务授权,对业务操作人员、交易管理人员和风险控制人员要进行明确分工,要为交易员或货币、商品种类设立金额限制、停损点及各种风险暴露限额等,交易操作不得以私人名义进行,每笔交易的确认与交割须有风险管理人员参与控制,并有完整准确的记录;要有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对风险管理程序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以及各有关部门工作的有效性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评价,确保各项风险控制措施落到实处,加大对越权交易的处罚力度;要建立经理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四)加强对从事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的金融机构的监管

要规定从事交易的金融机构的最低资本额,确定风险承担限额,对金融机构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现场与非现场的检查,形成有效的控制与约束机制。同时要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严格区分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控制金融机构业务交叉的程度。同时,人民银行在某个金融机构因突发事件发生危机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挽救措施,迅速注入资金或进行暂时干预,以避免金融市场产生过度震荡。

(五)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

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巨额亏损失败案已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置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独立性,即被授权在监督、控制企业风险中可以不受干扰地依照制度办事。风险管理部门应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具体操作部门完全分开,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所从事的所有衍生金融工具业务。

(六)应当消除或减少隐含的政府担保和由此产生的道德行为

我国应逐步建立对金融机构的金融衍生市场业务退出机制。道德行为通常产生于封闭的金融体系或新兴市场中官方提供的金融安全网。一些金融机构就认为政策肯定会替它们承担损失,因而无所顾忌地涉足高风险衍生工具投资项目,使大量金融资产价值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隐含的政策担保会使人们对经济产生过于乐观的预期,会刺激过量的不可持续的资本流入金融衍生市场,产生过度投机行为。

(七)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

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一种尚未履行的合约。在合约签订之时,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已确定,而交易却要在未来某个时候履行或完成,这就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如何在资产负债表上列报和披露相关信息已成为会计核算的难题。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要求:首先,实体的管理当局应将衍生金融工具按照IASC所披露信息的性质进行适当的分类;其次,实体应说明其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政策,包括对适用套期会计的各主要类型的预期交易进行套期的政策;最后,实体应披露每一类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范围和性质以及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并要求详细描述衍生金融工具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公允价值的确认情况。因此企业要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改革传统会计记账方法和原则,制定统一的信息披露规则和程序,以便管理层和用户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风险暴露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建立合理科学的风险控制系统,降低和防止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白钦先.对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J]. 经济评论,2005,(3) .

[2] 叶水刚,黄河.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演变及其动因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

篇4

今年的经济形势号称“近十年来最严峻”,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者越来越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纷纷咨询专业的咨询公司,寻求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然而,很多咨询公司和企业管理者并未深入理解集团公司与单体公司的风险管理区别,所设计的方案与单体公司大同小异,这样是很难解决集团公司特有的风险管理难题的。本文将为您浅析集团公司特有的风险管理难点及解决方案。

一、集团公司特有的风险管理七大难点

集团公司与单体公司在经营管理上有着巨大的区别,其风险管理比单体公司要复杂得多,其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跨层次治理带来风险管理的巨大挑战

集团治理结构极其复杂,集团有集团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有子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母公司对整个集团的管理必须要通过层层的委托传导,委托关系越长,就有越多的成本,风险也就容易被相应地放大。

2. 容易出现总部空心化风险

在中国存在一种怪现象,就是子公司的牛人不愿意到总部工作,因为总部的薪酬体系不够合理,没有一个老总敢拍着自己胸脯保证总部的人比子公司相应岗位上的人拿的工资高。为什么?子公司的人在相应岗位上,哪怕表面上拿的工资低,最后的职务消费综合下来就可能会比总部高,这就出现一个悖论,优秀的人在子公司干得有声有色,但是,把他提拔到母公司后,他的业务线条、社会关系和专业能力断带了,怎么去补偿他是一个问题。很多集团公司里都没有相应的补偿(在风险管理中称为风险补偿机制),这样就导致母公司有能力的人往子公司跑,实在跑不下去就辞职,最后剩下一些兢兢业业、能力超强的高管层和能力有待培养的中层组成的一个母公司或者总部。总部的空心化将导致总部能力的缺失,为集团管控之大弊。

3. 母子公司间、子公司之间的利益博弈,导致集团无法协同

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其一,由于母公司当初对子公司的扶持和管理不到位,子公司必须自己去开辟江山。子公司自己打客户,自己做市场,自己来搞运作,自己搞关系,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发展作用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子公司天然与母公司的情感交流少了,母公司就沦为了一个简单的出资人。

其二,在子公司小的时候不去管控,觉得小的时候不用管控,等慢慢大了,诸侯化了,母公司再想把管控线条搭下去,就会非常的困难。子公司也知道,一旦把线条拉下来,可能把一些内部利益破坏掉,而母公司也不注意方法,老是大张旗鼓喊,要把采购集中起来,营销集中起来,所有财务资源集中起来,使得子公司非常害怕,甚至抵触。

其三,各子公司都伸手向母公司要资源,但母公司的发展是有取舍的,难免会厚此薄彼,这就造成了几个子公司之间争夺资源和母子公司之间相互博弈的格局。这样的格局发展下去,会造成子公司间的内部资源竞争,甚至反目成仇,而母公司难以协调。

4. 环节多、速度慢造成的信息传递风险和决策风险

相对单体公司而言,集团公司层级多,部门多,这样导致信息的传递和决策速度更慢,信息传递的准确度更低,多部门、多子公司构成不同的利益团体的可能性也会更大,相互博弈造成协调成本增加的风险也会加大,这一系列风险又有交叉放大的可能性。

5. 协同陷阱

集团公司很多时候不能从过去的收购或重组中取得协同效益,于是不得不进行业务剥离。仔细分析协同失败的原因,有些时候完全是因为经理们盲目地追求其实并不存在的协同效益而造成的。他们试图把根本不是竞争优势来源的业务或技能联接起来或是实现共享,错误的分析判断或低劣的实施手段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某些情况,尽管潜在的协同效益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公司上下也都对此形成了共识,但是这些协同效益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公司总是无法真正地实现它们,这就是所谓的协同陷阱。

6. 产业组合和外部环境导致风险复杂化

集团公司大多都是跨行业经营,经营的行业经验不会完全相同,甚至会完全不同,这将导致面对的外部环境更复杂,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会更弱。同时,因为母公司需要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经营更多的业务,往往会面临资源在每个特定的业务被摊薄的风险。

7. 风险在集团内部交叉传递和叠加放大带来的新风险管理要求

集团管控体系实施后,因为集团公司内部的联通性,风险就有联通和放大的危险。故而对实施管控的集团来说,风险管理尤为复杂,风险在集团内部交叉传递和叠加放大带来的新风险管理要求,需要进行以母公司为主导的涵盖集团总部及子公司的跨层级风控体系运作,同时要求母公司派出足够的专业人员来牵头进行该体系的建设、运作与监督。

二、集团公司风险管理要点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将必然变大。很多集团公司建立了风控体系但运作不起来,或者重大风险事件仍然无法避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不足,没有将集团管控融入到风控体系中,往往造成企业管控基础不足,从而无法高效运转风控体系。

1.正确认识集团公司的风险特点。

很多企业认为集团公司的风险就是总部的风险加上各子公司风险的总和,这是大错特错的。子公司风险传导到集团层面,常常会交叉放大。比如说,一个集团公司的战略并非各个子公司战略总和,所以集团战略风险也并非简单的各个子公司战略风险总和;再比如,产业链运作的集团公司,各个子公司负责产业链中的不同模块,一个子公司发生了重大风险事件,影响的远不止它本身,还会影响整个产业链,这个风险传导到集团总部,可能导致整个集团的产业链运作瘫痪。

2.明确集团管控在风控体系中的重要性。

鉴于集团公司的风险管理难点,只有在风控体系建设和运作中融合集团管控思想,才能实现集团层面、总部层面、子单元层面风控体系的融合及联动管理,以集团管控体系为基础,强化集团公司由上至下的风险管理能力。

3.正确把握集团管控与风控体系的融合要点。

其一,在风险管理组织中融合。风险管理组织常见的有三道防线,但这是只对公司自身的防线,融入集团管控思想后,可以建立纵向风险管理组织,形成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条线、财务风险管理条线、资产风险管理条线、生产风险管理条线、营销风险管理、审计风险管理、信息风险管理条线等多个纵向风险管理条线,然后,针对不同风险管理条线界定清晰的权责利关系以及风险监控、报告重点,真正将子公司的风险纳入到整个集团的风控体系。

其二,在风险识别与评估中融合。我们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内外部风险识别法和五大类风险识别法,这对于集团公司是不够的,必须以集团管控视角,识别企业是否存在战略管控风险、人力资源管控风险、财务管控风险、资产管控风险、生产管控风险、营销管控风险、审计管控风险、信息管控风险等,对于这些风险需要进行专项的风险评估。

其三,在预警管理中融合。预警管理是风控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设计预警指标时,不能只考虑集团总部自身的预警指标,还必须设计总部对子公司的监控指标,指标值的预警强度直接反映了总部对不同子公司的管控深度及宽度。

其四,在风险管理制度及流程中融合。风控体系的运作需要建设一套风险管理制度及相应流程,那么在设计风险管理制度及流程中需要明确总部对子公司的风险管理权责及事项,监管要求及重点,工作内容及具体事项等,并体现在相关流程中,例如风险评估流程、风险预警流程、风险应对流程、风险管理报告流程、缺陷整改流程、风险管理考核流程等。

篇5

关键词:担保公司;担保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7-0066-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7.16

我国担保行业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利器。但由于行业内部属性以及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性,担保公司个体的运营风险也逐渐凸显。目前国家相关部委、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整顿方案,不合规的担保公司已退出市场。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已是担保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继续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要点。

一、我国担保公司潜在风险分析

(一)我国担保行业发展的整体概况

随着国家信用从社会信用担保中退出,市场化的担保体系建设被逐步纳入国家发展计划之中,并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具体如表1所示。

根据工信部有关数据,一方面,担保业务实力进一步增强,过亿担保公司作用突出。2009年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户均已达5960万元,其中,注册资本过亿元担保机构已达1263户,注册资金合计2053亿元,担保总额达8037亿元;过亿元担保机构户数占比22.7%,资金占比62%,业务占比74.4%①。另一方面,小企业提供担保的业务方向更加明确。截至2009年未,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已达5547户,数量同比增长30.6%,共筹集担保资金3389亿元,为37万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额已达10796亿元;新增担保贷款7240亿元,占中小企业新增贷款总额的21.4%②。

但近期有研究表明,我国担保行业在风险管理中风险管理现状不够理想,担保的代偿率过高,风险损失过大,其风险管理能力不能保证业务规模的稳健发展[1]。

(二)我国担保行业风险存在的必然性

担保公司通过为债务人补足信用,为债权人分散风险,获得风险中介收益,实质上是经营风险的过程。运营中的担保公司在资金来源、客户机构、业务内容、运作方式等方面都隐藏着各类风险。

1.资金来源构成以民间资本为主。因为法律层面并未明确禁止民间资本进入担保行业,目前以正常战略性和财务性投资担保行业的民间资本异常活跃。但民间金融本身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没有专门的信用评估机构,没有规范的评估程序与方法,缺乏应对担保风险和损失的措施。所以从资金来源上看,担保公司很难保证注册资金的合法性、资源充足性、持续注入性以及长期有效性。

2.客户以个人或私营企业为主。担保公司对某个行业群体的担保余额足以体现其对某些行业的侧重情况和侧重程度,客户集中的适宜度直接影响风险分散效果。当前中小企业、私营业主因为自身的信用等级较低难以达到商业银行信用标准而成为担保公司的主要客户群体,同时也很难取得再担保机会。根据马科维茨的风险分散化理论,一项风险很高且又难以事前控制的担保业务将严重影响公司担保风险分散效果。

3.业务拓展以投融资业务为主。由于被担保客户自身的融资特点以及市场定价机制的不成熟,担保公司担保费收入并不能覆盖其实际承担的风险,担保公司利润与风险并不对称。而营利性本质决定担保公司必然不断扩大除贷款担保、票据担保、出口信用担保、履约担保等多种类型的担保品种外的短期投资、短期融资、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等高风险性业务,而且这种投融资业务占比在不断攀升。

4.担保行业信用杠杆过度放大。担保公司以一定担保资金为客户债务提供信用补充,但非一对一的保证,而是通过杠杆放大作用以一定量的资产为多倍的债务提供保证,启动多倍的银行信用,实际上担保公司对资金的杠杆倍数放大的同时也放大了风险。部分担保公司的担保责任余额与责任倍数都过高,沿海担保公司放大倍数往往在8~10倍,有的甚至在10倍以上。

二、我国担保公司的风险类型与特征分析

(一)我国担保公司主要风险类别的分析

1.担保公司风险类别的划分

担保风险是指担保机构在业务的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从博弈的视角看,担保公司风险形成过程可视作担保公司、银行、被担保公司等主体与环境或自然博弈的过程[2]。按照风险的层次性与维度将担保公司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3]。通常由若干不可控的外界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因素引发的风险为系统性风险,如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由于担保机构内部经营管理行为引起的风险为非系统性风险,如包括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在内的经营风险,包括代偿风险,资本风险在内的财务风险。

2.担保公司风险类型的分析

担保公司与商业银行虽于同一外部融资市场环境中,时常与同一家客户对象发生业务关系。但因为公司属性、业务特点、监管机构、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同,其风险也有所不同。

(1)市场风险。担保业务运作的外部市场利率、货币供给量、通货膨胀率、国际货币流动以及经济周期的阶段特征等微小变化都会引起被担保企业投资收益率的变动,进而影响担保项目的投资方向和结构、担保项目的到期偿还能力、担保的退出等环节,使得担保公司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受到直接的负面影响。一旦担保放大倍数过大,大批客户停业或倒闭不能偿还贷款时,担保公司可能会因为多家银行的同时挤兑与“封杀”而濒临破产。

(2)政策风险。政府部门指导经济工作时所作出的突然性政策转变,对于担保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有致命的威胁。一方面,国家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管理制度多是规章与规范性文件,立法层次低,其法律效率与权威性尚显不足。另一方面,近年来法律法规管理办法不断出新,前后不一的情况时有出现,尤其是初期对担保公司准入门槛较低,而2010年《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500万元,深圳、上海、广东等部分省市已提高担保公司准入门槛甚至高到1亿元,相对初期门槛较高。而小型担保公司短时间内完成大额资本注入很困难,其可能面临倒闭破产的风险。

(3)代偿风险。代偿风险是信用风险的表现形式,指的是获得信用担保支持的被担保企业由于不能按合同要求按时偿还商业银行贷款,由信用担保机构代为被担保企业清偿债务,导致担保公司发生代偿事故而造成担保机构资金损失。代偿风险主要来源于被担保企业的履约能力和履约意愿,而这里的履约能力取决于被担保企业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和净现金流等因素,履约意愿主要取决于被担保企业实际控制人的道德素养。

(4)资本风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担保公司对外总担保额可以放大到其自有资本的10倍,因此担保公司在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风险。对于担保公司而言,由于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支付银行代偿款而产生不确定性损失就是资本风险。因担保公司虚假出资注册、资金来源不明、经营期间抽逃资金、地方政府严重干预等原因,一旦担保机构无力支付代偿款时,信用评级就会下降,甚至无法再继续开展信用担保业务活动。

(5)操作风险。因为担保行业起步晚,发展不成熟,部分担保公司在职能定位、业务定位、公司治理结构、组织构架、风险管理、从业人员业务技术、业务产品等方面存在不足,缺乏专业的评估体系和风险评判工作,因此而引发的业务风险极可能导致担保公司亏损甚至破产。另外,担保公司主要是由地方管理部门负责审批与监管,而不是由金融监管机构负责,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地方监管机构对担保公司管理者的信用信息录入不充分,粗放式不合规经营必然带来业务风险。

(6)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由于担保公司经营管理决策的错误或执行的不当而对自身收益率或资本流动性产生即时与后发不确定性损失。在宏观经济发展的上行区间,担保公司处于快速上扬发展的阶段,但由于追求高速增长和市场扩张的过程中资本、管理、经验、人才等多方面的制约,在共发展过程中也在不停积累风险。一旦陷入经济下行区间,担保公司在长期战略中存在的分歧就会引发风险的爆发。

(7)法律风险。担保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非金融中介机构,在我国担保公司的法律地位仍然处于不明确的状态[4]。当前与担保公司权益相关的法律依据有公司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合同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也有各部门纲领性的规章与意见。但针对担保公司的法律法规并没有配套到位,已出台的法律法规多侧重于债权人权利的保护与对担保行业的监管,对于担保公司权益的保护并没有涉及太多的内容。

(8)声誉风险。利益相关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担保公司进行的负向价值判断会引发担保公司声誉风险,担保公司的声誉风险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内部与外部风险,是各种风险进一步延伸的结果。违规经营、民事诉讼、股东关系紧张、虚假宣传、失信行为、服务不到位等都是担保公司声誉风险的诱发因素。同时担保公司作为中介机构,短时间内的负向声誉损失放大效应与传染效应更强烈。

(二)我国担保公司风险的特点

担保行业固有的属性决定担保公司作为非金融机构,除了具有保险公司以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风险特征外,还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1.风险的复杂性

来自内外部的任何不确定性都可能影响担保公司利益行为,呈现出极其复杂多样性的风险。一方面,作为重要的经济主体,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内部与外部风险,有关宏微观环境的微小变化都有可能经过融资市场产生一种放大效应而演变成一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担保公司本身对市场调研不足、风险管理技术落后等原因造成决策失误,担保项目的投资方向、担保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被担保企业管理者的风险偏好等主观操作行为的失误都会引发非系统风险。

2.风险的被动性

被担保客户与合作银行的信用难以对接往往是引起信用担保风险的最主要原因。被担保客户因为信用度不足才需要担保公司的信用补充取得信贷资格,这本身就是将风险转移到担保公司的过程。任一关联主体的不规则行为都可能触发担保公司风险,一旦担保公司风险暴露必定是多种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便是对自身内部经营管理进行严加防控效果也不一定显著,因为担保公司风险的产生具有很大的被动性[5]。

3.风险的渗透性

我国财政、信贷是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主要渠道,财政、银行信贷领域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财政资金受损、商业银行提高信贷门槛等都可能使被担保企业与担保公司的契约遭到破坏。尤其是以政策性担保为主的担保公司,其与财政、银行的风险关联度更高,财政、银行、担保公司任一方发生风险事件都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①,引发整个融资市场的动荡。

4.风险的自担性

担保公司通过担保资金的放大承担信用风险,取得相对微薄的担保费收入。一旦被担保企业无力或者不愿意偿还合作银行的贷款时,担保公司就应履行代偿义务自担风险。虽然担保公司不能像保险公司一样通过保费率覆盖风险损失率弥补风险损失,但可以通过识别和组合策略选择性地承担风险。

三、我国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策略的思考

从目前担保行业的发展以及监管状况看,担保行业风险极可能是引发巨大金融危机的触发点,而建立一整套风险经营管理控制策略是实现担保公司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制定匹配性的风险管理战略

按照匹配化的原则实施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策略与担保公司发展战略相匹配。首先,对包括公司注册资本、资金流动性、担保责任余额、风险准备金、代偿损失率等进行分析,在整体上对公司的实力、公司的风险控制力、公司的组织结构有所把握,提高风险管理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之间匹配度。其次,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与执行需要明晰董事会决策者、中高层管理者、基层业务员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建立一个层次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再次,还要考虑各种风险相互交织时可能引发的担保危机,建立各种风险的管理环节与管理流程的协调机制。

(二)营造全员性的风险管理文化

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软环境是担保公司构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主要基石。第一,各项业务、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潜在风险都可能引发一连串的风险事件,所以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意识要贯穿于业务发展的每一链条。第二,将风险管理文化长期培植于全员上下,积极广泛的开展风险防范教育活动,重视风险评估活动,提高连接各类被担保客户与合作银行业务部门人员的风险敏感度。

(三)组建全方位的风险管理组织

组建全方位的风险管理组织,要从职责与权限出发,建立纵向的自上而下报告机制以及横向的平行部门协调机制(见图1)。由董事会负责审批各项风险管理战略的执行以及下一步的管理重点;由监事会负责监管风险管理相关部门的各层行为规范;由高管层负责风险管理工作的审计与考核,提高风险战略执行的有效性;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一般风险事件的处理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沟通谈判。

(四)实施全程化的风险管理流程

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而担保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通过调查、审查与稽查活动触发担保业务的潜在风险点预测风险发生的损失程度,确定风险事件对担保公司的影响大小及代偿的可承担能力。第二,根据风险类别、程度与特点以及担保业务性质、规模和可承担代偿损失,采取有效的方法规避风险谋求风险管理成本与收益的平衡。第三,担保公司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准备金充足率是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不可预期的风险损失可以反担保方式进行资本补偿[6]。

(五)运用全新化的风险管理方法

从国外成功经验看,任何风险的防范与管理都对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科学的方法利于对担保风险事件进行事前监控、事中控制、事后补偿。一方面,担保公司需要建立一个集信息的收集、输入、分类、处理、贮存、反馈、输出为一体的庞大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另一方面,因为被担保客户多是没有能力提供反担保的弱小企业,担保公司风险不易转嫁,需要建立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担保风险评估办法,确定担保风险警戒值,对被担保企业定期跟踪检查和判断。

(六)实行综合化的风险管理策略

担保公司风险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活动、风险事件具有较强的内在关联性,决定其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如若采用常规的风险管理方法对担保公司风险进行防控,效果也不一定明显,所以要在权衡风险损失――资本收益的基础上对各个层面的潜在风险进行综合化管理。另外,需综合各类风险特点,在保证各类风险管理行动的连续性与有效性的前提下预测可能的代偿损失,提高管理效率促进担保业务的发展。

(七)执行分类化的风险管理模式

各方面的风险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来自任一个层面的潜在风险都有可能诱发整个担保公司风险,这要求担保公司能以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专业化管理团队实施分类管理,合理的分配人力物力资源,对各类风险的特点与诱发因素进行分门别类的监控,施以不同的监控力度。同时担保风险的监控与防范还需要多部门的信息沟通,将风险事件损失压制到最小化。

四、结语

复杂多变的宏观外部环境下,潜在的担保公司风险点无处不在。在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与规模扩张之后,加强担保公司风险管理已是时代赋予担保公司的迫切要求。依据担保公司风险偏好特点,建立一个全面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我国担保公司长期可持续的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王玉萍.我国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分析[J].商业文化,2011(2):313-314.

[2]曹宏杰.担保公司风险形成的博弈分析[J].当代经济,2010(7):142-143.

[3]麻丽丽.商业担保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J].经济视角,2010(4):50-52.

[4]程鹏,吴冲锋,李为冰.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方法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2(1):33-34.

篇6

关键词:电力系统;复杂网络特征;线路脆弱性;风险

辨析复杂特性,从这一视角着眼来识别脆弱的线路属性。依循从上到下这样的次序,聚类挖掘了潜藏的线路风险,解析层次风险。复杂网络以内,预设了明晰的条件属性,筛选决策属性,以便构建更完备的决策表。构建了决策树,借助于数据挖掘来细化原有的表格。在最后流程内,识别了多层级架构内的风险,创设风险模型[1]。线路表征的脆弱特性、聚类流程解析得出的风险彼此吻合,水准彼此一致。由此可以得知:电力体系搭配的复杂网络紧密关联着内在的脆弱线路,决定风险状态。

一、解析复杂特性

电力运转依托的网络显出了复杂性,含有多样特性。衡量这类特性,可用指标被设定为聚类系数、测得的节点度、线路测得的均衡长度。在这之中,节点度代表着彼此衔接的总节点数目,描绘局部特性。若节点度很大,则体系架构内的这一节点不可被替换,显示必要价值。设定聚类系数,以此来辨识邻近范畴的节点关系,解析连接关系。节点边介数指代着选出来的最短路径,衡量了传输流程内的真实影响,它关系着全局。

相比其他体系,电力网络布设的功率显出了自带的特性。设定分布因子,要兼顾这样的准稳态;与此同时,还应平衡各时段的电能供需,考虑复杂特征。创设拓扑结构,以此来表征彼此衔接着的拓扑关系,它折射出分布的有功潮流。设定网络模型,探析了有着脆弱特性的多条线路,识别潜在的隐患[2]。

二、辨识风险必备的模型

复杂网络依循的根本机理涵盖了脆弱性,它对应着配件。衡量配件是否脆弱,就要测得缺失的最小负荷,测算这一时段的精准负荷率,表达脆弱特性。在衡量指标之中,失去负荷的最小概率关联着机组出力、节点设定的多重约束、有功的传输约束。

电力体系融汇了多层的、偏复杂的网络,有着非线性的表征。总体架构之内,配件彼此紧密衔接,存有复杂联系。诱发连锁事故,都不可脱离偏长的这种连接。线路连接之中,配件凸显了偏强的彼此干扰。构建模型时可设定故障集,它含有筛选的多个元件。这样的基础上,构建脆弱模型。故障集合融汇了搜集进来的多样元素,表示各个线路。设想状态之下,故障关联着某一路径的脆弱性,含有某些元件。

图1 数据挖掘的流程

三、挖掘算法及决策树

决策表整合了设定好的多样属性,构成属性集合。在决策表之内,子集可被分成决策类的属性、条件类的属性。筛选有限对象,创设了新的这类集合。现存集合预设了属性搭配的值域、信息函数数值。决策表涵盖着搜集得出的初始信息,来自制备好的某一样本。样本表征着拟定的决策规程,含有可依循的规则。查验决策表时,即可获取集合情形下的多个决策[3]。然而,借助这样的机械流程只可获取初始样本的总状态,并没能深入予以发掘。

与之相比,决策树归属新流程内的数据挖掘,它关联着知识发现。借助这种途径,筛选出来的属性都表征着某一条件、某一给定的决策,把选取的这类数值设定成输入。经过自动生成,获取了可伸缩的、拥有最佳泛化特性的、可被解释的优良决策树。经过细化提取,针对细分出来的决策树增设了可辨识的规则。可参照信息熵,构建这样的决策树。依循设定好的规程着手来挖掘,识别线路风险。

(一)离散状态之下的属性

采纳层次聚类,设定了离散化这样的连续属性。数据挖掘之中,预处理依循了拟定好的步骤,影响认知实效。在值域范畴内筛选了细分出来的多点,针对筛选的对象设定离散化。这种情形下,属性值域将被涵盖在细化的区段内,区间被替换成某一符号。

(二)重设精准的运算流程

电力体系中,线路及搭配的节点存有偏复杂的关联,影响着脆弱性。若从节点视角来辨识脆弱性,就忽视了布设线路凸显的彼此干扰,解析并不全面。解析复杂网络,要兼顾一切线路及关联的节点,解析得出的数值可变为决策。依照决策树,精简了常规流程的算法,解析分布概率。针对筛选的线路,辨识了层次风险。

图2 线路的脆弱性

(三)识别层次风险

层次聚类侧重识别了近似的对象状态,划分近似程度。被划归在同一区段之中的对象拥有很近似的特性,若被归入不同区段,那么对象不会彼此近似。衡量对象距离,识别了连续状态之下的近似度。对象被划归至同一区段,逐步设定彼此的合并。在某一层顶侧,离散化对应着属性值,借以创设了简易的新网络。线路脆弱性不可脱离层次风险,它关系着布设的线路,衡量复杂状态,选取脆弱性的符号以便代表风险[4]。

结语:

经过综合考量,判别了多重线路自带的脆弱倾向,妥善评估风险。评价结果表示:线路及布设的多重节点都紧密衔接,有着复杂联系。网络自带的特性关乎内在线路,关系到脆弱性。与此同时,两侧节点也凸显了脆弱性这样的干扰,布设的节点显出了密集倾向,彼此含有差异。从复杂特性着手,辨识了连锁情形下的断电故障根源,探析事故机理,为后续实践供应了参照。

参考文献

[1]苏慧玲,李扬. 基于电力系统复杂网络特征的线路脆弱性风险分析[J]. 电力自动化设备,2014(02):101-107.

[2]夏麟,肖P鑫,刘恩豪. 基于复杂网络和风险理论的电力系统脆弱性评估[J]. 电子世界,2014(09):46-47+146.

篇7

一、全面风险管理概述

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以及特点进行一个基本阐述,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领域更好的掌握全面风险管理的要点,从而提升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1.全面风险管理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在风险管理总体目标要求下,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建立起来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于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全程控制,从而实现企业风险有效控制的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就是减少风险发生概率,另一个层面就是减少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具体内涵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应对。风险识别是对于潜在的风险进行辨识,及时发现风险苗头,风险评估就是要对风险发生概率以及所带来的损失大小进行评估,风险应对就是如何化解风险以及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全面风险管理开辟了风险管理的新领域,其中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证实,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已经引入或者准备引入全面风险管理,希望借此来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更上一个台阶。

2.全面风险管理特点

全面风险管理与传统风险管理相比,既存在共同点,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同点,对于这些特点进行一个全面把握,是了解以及掌握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基础,本文归纳梳理全面风险管理的一般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性特点,全面风险管理核心要点就在于全面性,全面性意味着风险管理要做到面面俱到,重点突出,对于组织来说,组织经营中的风险种类很多,包括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包括直接风险,机会风险等等,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这些风险统一纳入到风险管理的范畴之内,实现对这些风险的全面管理,减少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二是全过程性,全面风险管理贯穿到了组织各项业务管理活动的始终,业务活动整个过程都伴随着风险管理,这种做法较好的实现了风险的持续追踪,可以根据风险管理环境的变化来进行风险管理的调整。三是全员性的特点,全面风险管理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风险管理员工的事情,而是与组织所有人员都相关,当然这种相关性有大有小,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组织全体员工都纳入到风险管理活动之中,这样更有助于组织风险管理目标的达成。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存在很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引入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重要目的,通过调查分析,本文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如下。

1.风险管理理念存在偏差

从风险管理理念来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理念与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对立。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念方面来看,银行对于信贷风险管理的认识存在不足,缺少必要的风险理念,没有给予这一工作足够的重视。这种理念下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领域引入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对于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抵触以及误解。与此同时,很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缺少战略观念、全局理念、全程理念,信贷风险管理没有与银行发展战略相结合,没有从风险管理全局的角度出发进行风险管理规划以及应对,同时也没有树立起来全程控制的理念,这些落后的风险管理理念与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冲突,并直接拖累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效果。

2.风险评估不够科学

信贷风险种类很多,识别出来的各种风险,风险有高有底,风险危害有大有小,并不是所有的信贷风险,都需要银行进行应对,只有那些风险发生概率大,造成的危害大的信贷风险,才需要采取应对措施,因此风险评估是否科学将会直接左右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效率以及效益。目前商业银行在风险评估方面不够科学,对于信贷风险的评估不够科学准确,银行基本上就是简单的进行信贷的分类,根据经验进行现代风险的估算,实践证明,这种信贷风险评估非常不准确,这必然会影响到信贷风险的进一步应对以及处理的正确性,比如一些没必要干预的信贷风险需要浪费银行更多的精力以及资源。

3.风险应对方法单一

商业银行风险应对方法层面基本上就是以风险补偿为主,银行根据贷款数额以及信贷风险整体水平进行信贷损失拨备,一旦信贷风险发生并带来损失,就用这些不良信贷拨备来弥补。从这种风险应对方法来看明显过于被动,坐等信贷风险带来损失,却不能够主动进行风险预防、分散、转嫁等,这与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是相悖的,同时也非常不利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

4.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缺失

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对于全面风险管理来说,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更是离不开的必要支撑,目前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缺失,没有能够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需要来引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这对于风险管理工作质量以及效率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利用银行及时、准确的评估信贷风险的大小。

5.风险管理人才队伍薄弱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尤其是缺少信贷全面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这对于信贷领域引入全面风险管理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影响。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本身专业性很强,岗位胜任力方面对于工作人员的知识、能力等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薄弱会成为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的阻碍。

三、商业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策略

针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内容,本文提出商业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全面风险管理与传统风险管理的不同要求商业银行信贷领域全面风险管理的开展需要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人员需要深刻学习理解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以及要求,摒弃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在正确的理念下来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在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内容方面,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关键是要树立全面统筹、全程控制、全员参与的基本理念,将信贷风险管理

进行统一的安排,有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来负责这一工作的开展,持续跟踪信贷风险,根据风险变化进行风险应对策略的必要调整,将信贷风险管理相关人员的努力统一到信贷风险管理目标之下,从而推动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2.科学评估风险大小

商业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要科学评估风险大小,信贷风险种类很多,这些风险发生概率以及所带来的危害不尽相同,因此需要科学进行现代风险的评估,准确把握风险大小,然后决定具体的应对策略。在信贷风险评估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引入定量以及定性结合的风险评估模型,制定科学完善的风险指标体系,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对于风险进行评估,最大限度的提升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为了确保信贷风险评估分析的顺利开展,商业银行很有必要对于信贷风险评估人员进行一个简单的培训,让其掌握信贷风险评估要点。对于评估风险进行必要的归类整理,明确哪些风险需要应对,哪些风险不需要应对,针对不同的风险应该采用何种应对策略。

3.完善风险应对方法

在风险应对方法方面,商业银行需要积极拓展创新,不仅仅是要做好信贷损失拨备工作,同时更要将风险应对关口前移,综合运用好风险预防、风险转嫁、风险规避、风险分散等风险应对策。不同的信贷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需要运用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对于那些银行不可承受的信贷风险,理性的选择就是规避,避免风险发生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对于那些可以预防的风险,需要注意信贷风险预防,构建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一旦信贷风险超过了预警线,就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转嫁简单来说就是将信贷风险转嫁给他人,典型做法就是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将那些不良的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售卖给其它投资者,从而转嫁风险。总之信贷风险应对方法很多,需要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做到灵活引用,根据信贷风险情况进行应对策略的选择。

4.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商业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在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需要立足全面风险管理基本特点以及要求,邀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企业来进行需求调研分析,开展定制式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开发,确保这一系统的功能完备、操作简单,从而能够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信贷全面风险管理的支撑作用。

5.注重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类型;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57

1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1.1特点

1.1.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特点具有特殊性

这是由于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特点决定的,与一般的企业相比,商业银行资产亏损的可能性要高,如果经营不善很可能造成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和风险。商业银行如果不能满足客户的全部款项,或者不能及时付款从而对客户的后续资金保障时,都有可能造成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不足,而不得不面对可能破产的局面。

1.1.2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影响大的特点

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即经营货币决定了它的信用职能必须满足客户的需求,尤其是支付的中介职能必须依赖商业银行提供结算来完成。如果商业银行一旦出现各种潜在的风险,它的影响面是极大的,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地区乃至国家金融危机的发生。所以,商业银行的风险是在其经营不善的情况下给客户所带来了各种无法预料的因素。

1.2类型

1.2.1信用风险

由于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是办理各种存储业务,比如客户存款、贷款等,如果贷款的客户未能够按照约定进行还款,这种行为对商业银行造成了信用风险,这也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和最多的风险,它会对商业银行的资金结构造成严重的影响,因而需要商业银行加大防范意识。

1.2.2操作的风险

这是由商业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在办理业务或者操作程序的过程中由于失误而造成的程序失灵或者其他可能存在的风险。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可能是银行内部管理不到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不清、对员工的监督缺乏力度,或者是部分员工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而使操作系统出现问题,从而造成商业银行资金的风险。

1.2.3声誉的风险

这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因素对客户的利益造成了影响,从而客户对商业银行的形象和声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风险,还有可能是因为在为客户办理业务流程过程中有缺陷而造成的声誉风险。声誉风险的后果是严重动摇了客户对该银行的信任和忠诚,而对一些潜在客户也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从而制约了商业银行效益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建立。当前各个商业银行都在致力于树立和维护自己的声誉与形象。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

2.1我国商业银行未能够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一是由于当前部分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对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不清晰,没有用科学的发展眼光来看待银行的长远发展。二是部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没有将风险管理辩证地分析,只重视对业绩的提高和发展,而忽视了对风险的防范,未能够将盈利与风险联系在一起,误以为控制风险与业务量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错过了一些良好的风险控制时机,使得银行的利润有所减少,而银行整体的抗风险能力降低。

2.2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当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仍然比较落后,缺乏完善的体系和配套的管理部门,比如,有些商业银行仅仅在某一层级的分行设立风险管理的部门,而没有明确的流程和科学的规划,使得风险管理缺乏独立性和完整性。

2.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方法技术落后的弱点,在当前世界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时期,风险管理是所有金融行业都不得不面对和要及时预防的重要工作。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无论在风险管理的方法还是技术方面,都比较落后,无法对市场风险进行及时的预防与操控。

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

3.1要转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观念,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相关理念

风险管理的理念对风险管理的实践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各商业银行做好风险管理的前提。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有效地转变自身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将风险管理的意识、理念贯彻到每一位员工、每一个岗位上去,并与每位员工自身所从事的业务紧密集合起来,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在业务、操作、人员、流程等方面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3.2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区隔以及独立性

商业银行要建立独立规范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加强风险管理相关部门的独立性,为风险管理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委托第三方风险管理机构对其经营活动提出独立的意见和建议。

3.3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关技术,建立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关制度

商业银行要提高风险管理相关的技术能力,并且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权责,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来,保证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篇9

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尚处于产业发展的初兴阶段,许多房地产企业往往不重视风险管理。在理论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对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唐秀丽等(2007)基于房地产项目生命周期对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进行了识别;魏巍(2009)分析了我国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成因。郭骁、夏洪胜(2007)运用非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法、敏感度分析法和事故树法三种风险测量和评估方法对中小房地产企业风险进行分析;张敏莉等(2012)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房地产企业投资风险进行了评价。高晓丽针对房地产企业面临的风险,指出房地产企业应当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主动控制风险,提高房地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赢利能力(2011)。从相关研究来看,对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更侧重于方法、策略等“硬因素”方面,而对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理念、行为、制度等“软因素”重视不够,导致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缺失。

近年来,文化对于风险管理的作用已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Vuuren(2000)通过案例详细分析了文化对风险管理的影响;Kimbrough和Componatio(2009)结合文化测量和企业执行检测工具证明了企业组织文化对于企业风险管理具有显著的效果;在从金融风险管理领域提出的风险文化概念更是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在金融风险管理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风险管理文化主要是指以企业文化为背景,通过在员工中培育、灌输风险意识和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提炼、形成的集风险理念、风险价值观和风险防范的行为规范于一体的人文文化。风险管理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软实力”,弥补了风险管理“硬技术”的不足,对企业风险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将风险管理文化理念引入到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中,构建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体系,有助于提升房地产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从而实现房地产企业风险的科学管理。

一、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体系

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是房地产企业在长期的风险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风险管理意识、精神理念、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它是根据房地产企业经营特点,将以人为本作为经营理念,以风险管理作为目标,从风险管理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层面构建的文化体系,具有系统性、共识性、功能性及共生性的特点。

1.风险管理精神文化

风险管理精神文化即风险管理理念文化,是风险管理意识与房地产企业特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往往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通过口号、标语或歌曲等形式表现出来。通常是企业全体员工一致认可、彼此共鸣的风险态度和理念。它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核心,影响着企业部门和员工识别和防范风险的意识和方法,决定着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甚至是企业战略制定及执行中如何辨识和控制风险。

2.风险管理制度文化

风险管理制度文化是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及职工风险管理行为准则的总称。员工的风险意识、价值观及行事风格各不相同,这些都影响着员工的风险管理态度,从而影响企业风险管理效率。风险管理制度文化是房地产企业为实现风险管理目标对员工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它的特点就是强制性,可以有效的规范员工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教育员工树立企业所倡导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制度文化是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中最有活力和影响力的部分。

3.风险管理行为文化

在房地产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行为都应有一定的规范。在风险管理规范的制定和对规范的履行中,就会形成一定的风险管理行为文化。风险管理行为文化直接关系到员工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积极性,集中反映了房地产企业的风险管理作风、风险管理目标、员工风险管理素质等文化特征,直接影响着企业风险管理效率。

4.风险管理物质文化

风险管理物质文化是风险管理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是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形成的重要载体,包括知识和实物两个层面。其中,知识层面是指房地产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技艺,主要是指房地产企业对风险因素的识别、评估、控制能力和风险收益权衡艺术,是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的智力基础。实物层面是指房地产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物质保障方式,例如相关的配套设施设备。

二、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体系的构建

1.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

房地产企业培养风险管理精神需要结合企业目前的风险管理环境,改变对风险的偏见,正确认识风险,根据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体系,实现风险管理与企业经营的并行管理。其中,董事会应通过提炼企业风险价值观念,为整个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定下基调,并在价值观的传播与沟通中保持足够的热情,还要直接参与风险管理,维护风险价值观的权威性。经营管理层要在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贯彻宣传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和价值观。风险管理部门推行适合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方案,促进风险管理理念在整个企业传播。风险管理部门还必须通过教育和培训的方式培养员工的风险管理理念,使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得到全体员工的赞同,使之成为每个员工的行为准则,将风险管理理念真正融入到其日常的每一项工作当中,建立上下一致的风险管理理念。

2.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

房地产企业自身经营结构复杂,涉及范围广,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可以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和员工风险管理素质。房地产企业必须积极推动产品研发、成本控制、工程管理、营销、物业管理等部门建立风险防范制度和控制办法,逐步建立系统化的、上下联动的风险管理内控制度体系。

同时,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激励员工朝着企业需要的方向努力工作。房地产企业应立足于长期的风险管理绩效,避免给企业带来风险隐患的短期行为导向的激励措施,制定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制度对员工的风险管理行为进行引导,提高员工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员工的行为符合企业风险文化构建的要求。

3.规范全体成员的风险管理行为

风险管理理念和制度最终必须通过员工落实风险管理行为才得以发挥其效用。风险管理部门应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目标,并将风险管理目标逐步分解到各部门及员工,使各部门员工明确自己的风险管理任务及相应的权利和责任。而且,通过风险管理目标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计划。同时,形成以风险信息收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为主的风险管理流程,针对企业风险的特点,制定风险管理措施。

4.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知识体系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时间短暂,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房地产企业应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知识体系促进风险管理物质文化的形成。首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以风险监测、风险分析和风险信息反馈为主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数据库和风险信息报告体系。其次,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渠道,加强企业对宏观经济政策、市场走向、行业竞争者的研究和交流。最后,企业还应积极研究或引进国外与房地产企业相关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不断丰富企业风险管理知识体系。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体系构建图如图1所示。

房地产行业是高风险行业,风险管理文化可以有效提高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效率,有利于企业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将是未来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将企业文化与风险管理相结合,从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面构建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可对房地产企业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劳燕玲 李江风.房地产项目的风险管理探.前沿.2012.10

2.唐秀丽 杨子君 赵世强.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识别研究.建筑经济.2007.1

3.魏巍.我国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商业会计.2009.12

篇10

关键词:隧道;地下工程;地质灾害;风险管理

引言

通过大量工程实践以及文献表明,隧道以及地下工程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在建设的过程中面临很多严峻考验以及问题。其中,地质灾害导致工程出现重大安全事故,从而造成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并且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1正确认识隧道以及地下工程风险管理

1.1对工程风险管理的认识

一般来讲,任何工程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并且这些风险因素都是客观以及无法避免的。其中,风险管理就是要人清楚认识到风险机理,并且结合各种因素进行控制以及规避,将工程当中可能存在的损失降到最低。工程风险管理工作中,首先,应当对地质灾害风险的客观性进行认识。其次,应当认识到风险管理和工程效益以及工程质量密切相关,其中,任何风险都和工程损失相互联系,风险管理工作将工程的损失降低。再次,风险管理过程中,通过风险转移或者风险规避的方式,降低风险事故出现之后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

1.2风险管理特点分析

地下工程以及隧道建设,不但具有周期长以及环境差的特点,而且具有复杂性以及隐蔽性特征,因此,容易给施工人员造成一定不良影响,其中,风险发生方式多种多样以及风险发生机会大,导致风险控制以及风险规避的难度比较大。对于风险管理人员而言,地下工程以及隧道风险管理属于严峻挑战。首先,地下工程和隧道具有复杂性以及隐蔽性的特点,导致施工的过程中存在很多未知因素以及不确定因素,风险辨识以及风险管理比较困难。其次,隧道以及地下工程的施工方式多种多样以及工艺复杂等,其中存在很大的风险,导致风险管理工作者必须具有高技术。最后,隧道以及地下工程的工艺复杂以及施工量比较大,不但环境恶劣,人员复杂,而且施工过程中很多其他因素,容易造成风险管理困难。一旦没有处理好风险管理,将会造成工程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对于地下工程以及隧道工程应当高度重视,保障工程顺利实施以及工程效益。

2地下工程以及隧洞建设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2.1流程缺乏完善性

隧道以及地下工程建设中,存在流程管理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风险管理缺乏深刻认识,对其中的风险辨识能力比较弱,并且决策具有随意性等。其次,过于凭借个人经验,忽视风险管理科学性、可靠性。忽视风险识别以及评估工作,并且严重依赖主观经验,导致难以准确进行风险管理,严重影响地质灾害风险控制管理的效果以及水平。最后,管理关系不清不楚,部分工作人员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尤其是地质灾害风险管理部分。

2.2缺乏深刻认识

一般来讲,隧道以及地下工程不但组织复杂、环境复杂,而且施工工艺尤其复杂。其中,地质灾害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在施工过程中,首先,应当对风险管理工作保持清醒认识,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很多风险管理人员对于风险管理工作缺乏高度重视,大多以个人主观经验为主,缺乏对风险的辨识能力,从而导致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不稳定的风险因素增加,进而导致施工质量以及企业经济效益蒙受损失。其次,对于风险可靠度以及风险分析认识缺乏深刻性,将风险管理工作当作一次性或者走形式的工作,管理过程中不具有持久性以及规范形,大多只是开会、做报告等,没有将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3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对策

3.1完善管理流程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应当完善流程,首先,对风险识别不应当凭借个人主观经验,应当重视对项目以及环境的深入分析以及研究,对施工进行深入考察之后再做出决策。其次,施工之前就对当地的地质环境、水纹、岩土、土层等进行调研以及勘察,并且尽量收集全面的资料,对工程建设当中对风险进行预测以及识别。最后,规划风险范围。对范围之内的区域进行监控,分析区域内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从而做到进行有效的预防。

3.2有效规避风险

风险管理工作中,应当采取多种手段降低地质灾害风险,首先,对于招投标文件、会议文件进行科学以及规范管理,不但有效传递文件内容以及执行决策,而且为风险管理纠纷保留证据。其次,风险管理应当和其他管理相互结合,比如与文件管理联系,促使风险管理工作更理智以及更科学。此外,风险管理和成本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等相互联系,从而保障风险管理的全面性以及提升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最后,对风险进行合理规避。比如,隧道以及地下工程如果靠近河流,河流四周地质环境恶劣,不但增加施工难度,而且容易出现地质灾害问题。通过风险管理,避开河流区域,对风险进行规避,保障工程的安全性。此外,可以通过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对工程当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有效避免工程地质灾害风险,保障工程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3.3风险自留、转移

风险管理工作中,风险转移是比较常见的方式,通过购买保险或者要求工程担保等,从而降低工程的施工风险,从而促使风险转移到其他部门。比如,为相关施工单位员工购买意外险等,处理风险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合同相关规定等,促使伤亡赔偿以及经济损失得到降低。此外,应当清楚认识到,隧道以及地下工程的地质灾害风险无法避免以及客观存在,因此,应当在风险管理中考虑风险成本,对于损失比较小得风险采取自留方式,风险发生之后,可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采取保险方式,从而尽量促使风险控制在比较小得范围,减少经济损失以及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以及分析,当前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风险管理缺乏深刻认识以及流程管理不完善等,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善管理流程以及有效规避地质灾害风险。不但促使隧道以及地下工程更为安全可靠,而且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外在形象。

参考文献

[1]郭陕云.对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的认识[J].隧道建设,2011,06:648-651.

[2]黄宏伟.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中的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01:13-20.

[3]袁晏仁.复杂地质条件下城市隧道建设风险管理及灾害控制技术[D].山东大学,2014.

[4]洪开荣.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现状与展望[J].隧道建设,2015,02:95-107.

篇11

通过对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常见问题的分析,论述了管理者认知程度对风险管理工作造成的影响,指出管理者在进行风险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风险的定义特点。同时,认为风险的定义为“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对风险的结构化表述通常包括风险源、事件、原因和后果4个要素,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可预测性、主观性、客观性和可变性特点。对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错误行为提出了警示。

关键词:

风险;管理;常见问题

当前,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但由于不同管理者对“风险”的认知角度和认知水平各有不同,风险管理还存在着各种问题。笔者从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出发,通过对风险的定义及特点进行分析,将出现的问题与对风险概念的认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剖析,指出管理者必须准确全面地理解风险的定义和特点。

1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的常见问题

1.1试图完全消除风险

一部分管理者试图完全消除风险,全面预测到未来存在的各种可能性。这些管理者对风险管理的重视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实践中却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超出其对未来的预测。而他们往往又会归咎于风险管理人员的经验、能力或态度问题,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包括招聘具有经验的人员、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组织大量的培训等措施,结果依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

1.2认为风险管理是浪费资源

在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由于成功的不利后果的规避往往是不可见的,而对消极不利后果的规避往往归因于风险管理人员的失职,久而久之使一部分管理者认为风险管理工作没有成效。

1.3以危险源辨识代替风险识别

一部分管理者认为风险识别就是危险源辨识。这种行为很少会明显显示为风险管理失败,但这样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并不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

1.4认为风险管理是一次性工作

有的管理者试图以一次轰轰烈烈的风险分析活动一劳永逸地控制住风险,而结果往往以失败告终。

1.5风险管理工作形式化

有的管理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流程和所采用的工具上,认为只要工作流程标准化、工具先进就可以妥善控制项目风险。结果往往是使风险管理逐渐成为了一项机械性劳动,最终流于形式。

1.6过分追求风险源数量

有的管理者认为识别出的风险源越多,越能说明风险识别工作进行得深入细致。结果风险源识别的结果中充斥着大量重复的或者互为因果的条目,给后续的风险分析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大大增加大了风险管理的投入,却未能产生相应的成效。

2风险的定义及特点

在笔者看来,上述问题的产生或多或少与管理者对风险概念的认知有关,下面将对风险的定义以及特点进行分析。

2.1“风险”一词的起源

英语词汇“risk”来自近代早期的航海贸易和保险业,[1]表示在早期资本主义航海﹑探险和海外贸易等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危险,特别是用来表示冒险者进入他以前所未知的水域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形。后来,保险、投资、借贷等业务兴起,就用“风险”这一概念描述未来某一时段内可能出现的经济波动和可能所遭受的损失。中文词汇“风险”大约出现于近代。茅盾《子夜》中有这样的句子:“你看这件事有没有风险?”而在《辞海》[2]中并没有收录“风险”这一词条。就此而言,虽然在人类存在伊始,风险意识就客观存在,中国自古就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说法,但作为严格意义的“风险”概念是一个现代性范畴,它发端于15世纪资本主义航海与殖民探险活动时期。

2.2对“风险”的定义

由于对风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不同,或对风险的研究角度不同,对风险概念的定义并不统一。目前在我国影响力较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风险”词条的解释为:“可能存在的危险”。[3]作为一本通用的权威性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对风险的定义最大程度地与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习惯相符合。但“危险”是不确定性的影响结果,而我们分析风险的目的是为了控制风险,许多情况下控制措施需要作用于原因而不是结果,显然这种定义不适合在风险管理领域直接使用。在风险管理领域,我国沿用了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相同的定义:“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4]这一定义是准确、全面的,因此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组织的认可,例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nstituteofInternalAuditors,IIA)在2004年提出风险管理概念的同时把风险定义为:“可能对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而在2012年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试大纲中已经接受了风险是指“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这一概念。而这一概念的问题在于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利于对风险进行表示和区分,因此需要通过风险源、事件、原因和后果4要素对风险描述[4]进行再次定义。此外,正是因为其定义的全面性和抽象性加大了理解的难度,由于管理者的主观认知能力和认知条件的不同,在实践活动中引发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e,PMI)将风险定义为:“一旦发生,会对一个或多个项目目标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不确定事件或条件”。[5]PMI的定义可以看作是对ISO定义的范围进行了限制,不但将“不确定性”限定为“事件或条件”,同时将“目标”限定为“项目目标”。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中认为:“风险指的是损失的不确定性,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而言,风险是指可能出现的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6]这里可以产生两种理解:①风险就是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造成损失的可能;②当对损失的发生条件、损失的大小或损失是否会发生等情况不能确定时就构成了风险。至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部分可以看作是对PMI定义的不同描述。上述几种概念的共同点是都涉及到了不确定性,因此可以认为不确定性是风险概念的核心,而分歧在于不确定性与风险的关系。[7]风险管理的基础是风险的可预测性,虽然具体到特定的个别风险事件,其发生是偶然的,但通过大量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即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而对特定事件是否可预测或者可预测的程度不完全由事件本身的性质决定,很大程度上也要取决于决策者的认知能力和所拥有的信息量。因此一个不确定性是否会形成风险往往需要建立在决策者的主观认知能力和认知条件的基础上,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综上所述,风险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描述的是风险源、事件、原因和后果构成的统一体,不确定性是风险构成要素之间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特性,不具有不确定性就不构成风险。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具体体现为风险源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或改变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事件发生的后果会对目标造成影响。

2.3风险的特点

一般来说,风险具备以下特点:[7]

2.3.1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根本特点,不具备不确定性就不能构成风险。

2.3.2可预测性

个别风险的发生是偶然的、杂乱无序的。但通过大量风险事件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其存在的规律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因此风险具有可预测性。

2.3.3主观性

对特定事件是否可预测或者可预测的程度不完全由事件本身的性质决定,很大程度上也要取决于个体对风险的认知能力和所拥有的信息量。

2.3.4客观性

风险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程度,但总体来说,风险不可能彻底消除。

2.3.5可变性

风险的可变性是指风险性质、风险发生的频率、收益或损失大小会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新的风险。

3项目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常见问题的再思考

3.1试图完全消除风险

风险的根本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完全消除风险需要完全消除不确定性。显然,在目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这都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对风险的不确定性的忽视。同时,风险的客观性也决定了风险不可能彻底消除。

3.2认为项目风险管理是浪费资源

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客观性决定了多数情况下风险控制措施可以降低发生消极后果的可能性或损失程度,不能因为未发生不利后果就否认风险管理的作用。笔者认为风险管理是一个以长期的必然性低成本投入换来降低偶然性高成本支出发生几率的过程,也是一个变个人经验为企业底蕴的过程。而问题在于如何评定风险管理带来的收益,这也一直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3.3以危险源辨识代替风险识别

这些管理者混淆了“危险源”与“风险源”这两个概念。“危险源”的概念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8]而“风险源”的概念是指“可能单独或共同引发风险的内在要素”。[4]这两个概念易被混淆,尤其是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指南》[9]中同时提到了“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情况下。事实上很明显,“危险源”概念涉及的范畴远小于“风险源”概念,这在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需要特别注意。

3.4认为风险管理是一次性工作

风险具有可变性,每个项目都有其特殊性,不同项目的风险源以及事件发生概率都不尽相同。此外即使在一个特定的项目中,风险同样具有可变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不论企业层面还是项目层面均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风险问题。

3.5风险管理工作形式化

风险具有主观性,对特定事件是否可预测或者可预测的程度不完全由事件本身的性质决定,很大程度上也要取决于对风险的认知能力和所拥有的信息量。仅仅依靠机械的文案工作难以实现足够的预见性和适用性,往往会在风险识别与风险分析阶段以后知后觉或废话连篇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需要重视风险的主观性,要在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充分利用管理者、项目组成员甚至是企业各级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3.6过分追求风险源数量

根据对“风险描述”[4]的定义可知,风险描述包括“风险源”、“事件”、“原因”和“后果”4个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需要风险管理人员认真细致地进行分析、归纳。过多的风险源数量往往代表着对同一个风险分别从风险源、事件、原因、后果4要素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角度进行的重复描述,给后续的风险分析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4结语

综上所述,风险的定义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对风险的结构化表述通常包括风险源、事件、原因和后果4个要素。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可预测性、主观性、客观性以及可变性特点。对风险以及风险特点的认知水平会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过程以及结果造成深远影响。因此管理者必须结合风险管理的实践活动准确把握风险的定义和特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利用风险管理手段降低风险造成消极后果的概率,提高导致积极后果的概率,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作者:高桢 李宏斌 孙宝国 范勇强 单位: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高峰.现代性话语体系下的风险与风险控制[J].河南社会科学,13(2):99-102.

[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K].6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3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GB/T23694—2013/ISOGuide73:2009.风险管理术语[S].

[5]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e.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M].5版,许江林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570.

[6]缪长江.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0.

篇12

关键词:工程项目 全过程 风险管理模式

工程项目同时具有普遍性、重要性的特征,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社会生活和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其他项目相比,其特点主要有:投资多、技术要求高、系统复杂以及实现周期长等特点。并且有各种各样的风险存在于整体实现过程中,因此风险对项目的最终成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简述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一)工程项目风险的定义

工程项目风险的定义并不是一个指定的含义,其主要有两种。其一,在整个工程项目操作的过程中,任何影响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和生产正常运行的,具有不确定性,并最终结果可能导致工程遭受损失或损害的事件统称为工程项目风险。其二,所有对工程项目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不确定因素的集合。这是两种比较典型的释义。随后又有人指出所谓项目风险是一种对工程项目目标实现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不确定事件或状况。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工程项目风险不一定都是危害,同时也可能有一部分存在积极影响。

(二)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

通过对项目特性的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目前存在于项目风险中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风险的存在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且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处处都存在风险。第二、项目风险的影响面比较广泛。一个项目一旦发生风险,就绝对不是局部的,而是全面性的风险。第三、不同的主体所具有的承受风险的能力也不同。第四、项目风险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一般情况下,项目风险都很复杂。任何项目的定义、决策、设计、建设都是确定因素和随机因素、模糊因素、未知因素相结合的复杂系统。

(三)管理流程

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过程包括:风险管理规划、风险分析、风险应对规划、风险识别以及风险监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将积极事件的影响提高,降低消极事件的影响。已知风险所指的是对风险事先知道了其存在,并对其做出了一系列应对规划措施。风险的主要流程如下所示: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做任何一个工程项目时,我们首要考虑的就是风险计划,只有识别了风险才能根据风险的详细情况做出应对措施。在发生风险的时候,必须考虑要如何回避或者转移风险,以便将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若无法避免风险时,可以采取降低对风险事件的预期资金投入,削弱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减少风险的风险系数等办法来降低风险事件对工程造成的影响。

二、工程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模式

过程管理可以说是现代化管理的分支管理之一,同时其管理方法也是主要的管理方法之一。由于风险因素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并且分布广泛,因此对每一过程的管理都是一个动态发生的过程管理,对那些因为环境因素影响而产生的风险事件,必须及时发现并加以分析,才能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对策。而项目工程全过程风险管理模式就是从全过程管理的角度出发,对风险进行管理,从而确保项目质量、进度及效益等目标的实现。在进行风险管理时须以整体管理为基础,阶段性的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整体管理模式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一)对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

做任何事情都是预则立,项目风险管理也不例外,管理计划作为进行项目风险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其内容主要涵盖了如何进行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安排和实施,细节上包含了方法论,就是在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工具等;角色和职责,就是在管理过程中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及承担的职责;费用预算,很明显,它指的就是在进行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同时还有一些风险分类、风险评估报告等。一般情况下,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管理计划,并且值得注意的是:项目人员的风险态度、风险的承受力以及项目的具体事项等。

(二)机构设置

任何管理工作都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其主要目的是作为风险管理主体存在。这样有利于明确风险管理在整个项目管理中所处的地位,并且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使工作人员认清自己在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此外,这种专门的管理机构在进行风险管理时,能够确保管理计划的顺利实行,使风险管理效果得到保障。对该机构的基本要求就是具备独立性、权威性、经验和技能以及综合知识等。

(三)计划与设计环节的风险管理

一般在管理计划中会组建风险管理小组,并且由这些小组对项目的设计进行质量、进度、合理性等方面的进行项目设计部分的风险识别工作,在完成这些后对所识别的风险展开详细的分析和评估,从而形成风险清单,并以此清单实施管理计划。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合同签订、计划等方面的风险识别和控制工作。

(四)对实施与控制阶段的风险管理

此环节的风险管理主体为施工单位。在风险管理计划的指导下,施工单位也应成立管理小组,在技术、环境、人员及设施等方面对项目进行风险识别及评估。此环节是资源投入最多的一环,因此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在人、财、物等方面造成巨大的损失。

(五)竣工阶段的风险管理

在此阶段项目的实体已经完成,其主要的工作是对文件资料的整理以及验收工作,在此阶段,风险管理小组应对从文件资料是否完整、验收工作是否可靠等方面来判断和辨别风险,并以此为基础,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后实施。

结束语:总之,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模式在提高企业管理、避免风险、实现项目成功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并且不能停止对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要不断的发展创新,找出最适合的管理方式,真正做到避免项目中风险的发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毛晓纯. 工程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J]. 科技与企业,2013,02:85.

篇13

[关键词]电力工程 工程项目 风险管理 研究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032-01

引言: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产业,电力企业管理已经逐渐步入了科学化、正规化和现代化的管理轨道。电力工业管理的最核心部分就是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电力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关系着电力工程的质量。所以如果没有较强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风险意识,系统就不能稳定运行,还可能造成安全事故,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进而给国民经济生产带来危害。因此,在电力工程项目进行中,必须增强风险管理意识,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使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到达合理有效的管理目标。

一、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1、电力工程的特点

所谓电力工程项目具体指的是为了保证某一地区亦或是某一单位的安全用电而由国家、集体等投资建设的电站项目。比如火电站、水电站等都属于电力工程项目。因此,电力工程项目除了具有较大的规模、技术含量高等特点之外,还有其他工程项目所不具备的特点:一次性。即需要单独设计和施工,不同的电力工程项目在建设风格等方面均不会重复;电力工程投资额度较大;有明确的目标。即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设置合理的进度、投资额以及产生的效益等;建设周期长。由于电力工程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并且涉及较多的专业领域等特点,使得项目从基本概念的形成、施工到投入使用等均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多则达到几十年。由于电力工程项目跨越的时间相对较长,这便决定了不确定风险的存在;容易受到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外界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地质情况等对电力工程项目产生的影响非常之大,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项目建设所带来的风险。

2、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电力工程所具备的种种特点,使得该工程在立项、建设以及投入使用等过程中有着较大的潜在风险,此类项目和普通项目存在显著差异,其与人们的生活、财产等息息相关。如果工程建设失败,那么必然会给社会、经济等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风险管理可以说是项目管理中的一项重要部分。因此要加强电力工程风险管理,使其不仅具有一般工程风险管理的特点,同时还能具备一些特殊,比如能够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并且还能应对和控制风险。最终让它成为一种控制风险的主动手段,为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电力工程项目风险因素的识别

项目风险的识别实际上是主观方面的识别,主要是在项目数据的搜集、分析以及预测方面的基础上来实现的。电力工程项目风险因素的识别具体是从业主自身方面、政治制度方面以及工程方面等着手进行。

1、业主自身方面风险因素的识别

业主自身风险因素主要有合同管理风险和财务管理风险。

合同管理的风险。业主对合同进行管理主要是想借助于签订的合同来保护切身利益。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合同管理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该项合同能够确定工程项目的造价、工期以及质量等问题。财务管理方面的风险。如果说合同管理是核心那么财务管理则是业主进行建设工程顺利实施的可靠保证。财务管理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始终,但凡出现任何错误均会对项目带来巨大风险。具体来说电力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筹资,而且筹资方式多种多样,而任何筹资方式都需要严密计划和实施。尤其是出现资金尚未到位就进行工程的建设,这样会对工程的每个阶段带来不利影响,继而给业主带来较大的风险。另外还有收支计划所带来的风险。这一环节在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如果相关财务人员未对资金做好安排,那么会对项目的进度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项目损失。

2、工程方面风险因素的识别

工程方面诸如材料的选取、设备供求方面以及价格波动方面对电力工程项目所带来的风险。如果材料、设备等无法及时供应,会对工程建设的施工进度带来影响,从而给业主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材料、设备等价格的上升会使工程的投资额增加,这也会产生较大的风险。同时电力工程项目的变更如进度、施工条件等发生变化,也会造成工程施工质量的下降,并且项目的变更与否对工程的顺利进行也有着重要意义。

三、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1、创新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模式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于规范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对提高工程项目建设质量减少工程项目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先进的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必须适合电力工程项目自身特点,管理目标更加具体化,管理方法应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从管理体制下手,借鉴国内外先进项目管理经验,构建电力工程项目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明确管控目标,规范国家及电力行业管理标准。

2、增强电力工程项目建设风险意识

风险意识虽然只是风险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却决定了工程项目建设的风险策略、措施的成效,也决定了电力企业所承受的风险大小。因此,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加强电力项目建设风险的认识、了解和宣传,对电力项目建设风险本身尤其是风险特征要认真研究和正确对待,电力企业的决策者与管理者必须消除侥幸心理,对项目建设风险要有高度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不断灌输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机制和内容,把风险意识应融入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3、建立有效地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由于电力工程建设项目无论是工程项目业主、承包商、监理,还是设计商等,都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风险,建立有效地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利用制度、法规对各方主体进行规范和制约,形成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通过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的设计、招投标以及施工都的资格准入制度来规范电力建筑市场,利用建立与风险管理相配套的责任追究、绩效考核、财务成本控制等制度降低工程项目风险。同时,对某些风险较大的或投资金额较大的工程项目,以法律、法规形式实行强制保险,以规避风险。

4、构建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系统

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关键。以风险管理数据库作为数据支持,可以对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辩识、风险评估、风险处置、风险监控等风险管理流程的再造,就可建构一套较为完善的自动化的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地识别、分析、传递相关的电力项目风险信息,使电力企业管理层及时做出决策,从而有效地管理和避免项目建设风险。所以,加强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是构建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系统重中之重。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存在周期长、费用高、运行的稳定性难以确保等等一系列风险,这些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如果企业不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就会将造成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进而给国民经济生产带来危害。因此,电力企业应该结合具体项目特点,增强风险意识,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适当地控制风险以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电力工程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 刘胜国.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5(08):128-129.

篇14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 风险 特点 问题 对此

工程风险管理是决定工程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要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就需对风险的特点和目前我国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作研究。

一、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的特点分析

工程项目因此一次性而具有了风险的不可预测性大的特点,这也使其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弥补,于是,工程项目的风险便具有了如下特点:

1、普遍性和客观性

在工程项目中,风险无处不在,加之风险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面对工程项目风险,人们只能进行一定的控制而无法无安全避免。

2、不确定性和相对性

在工程项目中,风险发送的时间;地点,后果等都存在不确定性,人们无法对其预先进行预测,只能根据外部进行进行监控、对其可能性和后果进行预测,但都不能保证其不发生;在工程项目风险中,风险对不同主体而言具有不同后果;风险的大小对不同主体而言也不相同。

3、频率高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因其周期因素所影响,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也就逐渐增多,特别是在一些大型工程项目管理中,来自人为和自然的风险因素也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这就自然导致风险发生的频率居高不下。

不难看出,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风险无处不在。

二、我国工程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工程风险管理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促进了工程风险管理的发展。但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工程风险管理在我国的发展依旧速度缓慢,且在发展中存在了如下问题:

1、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知识匮乏

我国走的是计划经济的道路,在风险管理这一领域,涉及时间晚、研究少,从各工程单位的研究来看,决策者的风险管理意识都较为薄弱,对风险管理知识的掌握也较为匮乏,这就导致了项目单位对施工项目风险识别能力的低下,风险发生率增高,加之没有前瞻性的认识和判断,让风险规避失去了基础。

2、工程项目管理周期的缺失

工程项目风险贯穿于整个项目周期中,而项目周期中的可行性研究不能真实的反应客观情况、项目设计没有得到重视、工程监理也为发挥其真正作用等原因都让工程项目的风险无形中增大。

3、项目风险管理机构和机制的缺失

这首先表现在中介结构的不健全让监管工作难以前行;其次是金融机构登对项目建设的监督属于“隔山打牛”,没有充分发挥其作为监督单位的作用;最后是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得到完善,这就让项目风险管理失去了支撑。

4、管理设施基础弱、手段较为单一

对风险的识别只能从一定程度上来认识风险,而不能做到对风险的准确定性分析,这就让实际的工程建设中的风险管理依靠项目单位的经验来进行,这就导致了预计风险和实际风险之间的误差增大,让风险管理的效率降低。加之管理者在思想上的放松和参与风险管理的意识薄弱,让政府成了风险的最后承担者。

三、工程项目管理风险控制对策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风险管理应贯穿与整个项目的建设生命周期中,这就需要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对风险进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项目单位对风险的规避能力。

1、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科学而民主的项目决策能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和决策过程的偏颇,这就需要增强决策风险管理观念。首先,在项目决策中,项目企业应着眼与长远发展,从整体上对风险进行决策;其次,要树立其阶段性观念,因为风险存在一定不可控性,在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风险会有所不同;最后,要从变化从去寻找风险的系统性,整体上对风险进行分析。

在次基础上,项目单位要外部的宏观环境调控为重点,通过深化投资体制的改革来建立投资风险的约束机制。此外,加强对项目可行性研究质量的监控和制定、完善项目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也是不可或缺的。

2、引入工程保险机制

在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规避中,工程项目保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保险机制的引入能提高项目单位规避风险的能力。在我国,引入工程项目保险是能积极促进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首先,我国工程建设市场存在供求不平衡状态,担保人市场也还在发展中,这就需要第三方来对工程项目风险买单;其次,引入工程项目保险机制是将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行分解和转化的一种方式,有利于提高项目单位规避风险的能力。

当然,在引入工程保险机制的同时,要扩大保险所涉及的范围,勘察设计、工程监理等项目也都可列入到工程保险项目中。在一切险和安装工程一切险的基础上增加其他险种也是我国工程项目保险的发展趋势。

当然,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来化解工程项目风险的做法也应得到逐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光伟:论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