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1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途径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由走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转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一些因素仍然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实践。

一、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随着发展观念的改变与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的投入,农业发展呈现较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也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1.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严重

我国虽然是个资源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很多年了,但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问题还是存在,这对于我国的农业资源有很大的压力。所以,我国的人均耕地资源、水资源等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其中人均耕地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更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耕地资源和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短缺。

而资源过度开发以及资源不合理的利用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也很严重,并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但由于掠夺性的开采和自然灾害,我国的生态破坏较为严重,土地损耗、水土流失、水污染、草原退化、森林覆盖率低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

2.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观念落后

我国的农村人口众多,但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只依靠传统农业模式和人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农业家庭收入不高,加上陈旧的观念,农村人口受教育的机会有限,这对生产观念的改变产生了制约,无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经营模式进行改进。而我国的现实国情和面临的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巨大压力要求我们必须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部分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则无法具备这样的觉悟和意识。

3.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技术装备落后

随着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也有了很大进展,但农业投入不足,所造成的农业技术装备的落后也制约着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虽然我国的农业规模庞大,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与农业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农业科技人员的有效利用的不足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新技术等无法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来。而农业产业化的程度不高,造成农业生产依靠传统劳动力的比例较大,农业技术装备落后也带来生产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的影响。

二、如何更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现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还要加强,要继续控制人口的增长从而缓解人口增长与资源有限的矛盾,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其次,还要提高国民素质,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从而树立先进的农业生产观念,实现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支持。

2.保护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资源与生态资源是我们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而生态的可持续性也是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一定要最大程度的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建立健全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法律体系,依法保护农业资源、治理生态环境。要保护耕地与草地资源、水资源,严格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草原退化,打击违法占用耕地的现象,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现象,增加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与法制观念。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从而促进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加大农业投入,依靠科学技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农业循环经济更要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达到资源持续利用与高经济效益的有效融合。所以政府要强化职能,推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与政策支持,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财政部门鼓励农业贷款投资,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技术支持。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在农业生产中,依靠节能高效型农业技术、再生利用技术等先进科学,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再加上之前的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为我国所带来的自然资源的损耗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负面影响,所以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发展观、注重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依靠科技发展,政策支持,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民经济包括农业经济和农业非农业经济,它是国民经济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改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质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进步,建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最大限度地去控制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使农业经济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

二、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

(1)产业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我国的农业结构虽然规模庞大,但是农业的产业经营模式组织数量不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根椐统计,到2012年为止,我国只有8%左右的企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规模小,没有特色和竞争力,起不到带动和支撑当地经济的作用,而且科技含量和产品品质不够高,品牌效应也一般。

(2)信息化程度不高,人才紧缺。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的各个环境,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的信息建设相对比较滞后,项目缺乏科学的指导,导致农业经济项目发展缓慢,比如政府的引导比较少、资金紧缺、人才的培养机制落后,农民自身的素质也需要改善。

(3)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耕地面积正在不断地锐减,水资源危机、水土流失,森林资源功能下降、草原的不断退化,随着农业和其它行业的发展,水资源浪费不断地加剧,浇地用的水泵正在被不断地加深,如果不对水资源的使用加以节制,我们的农业将面临无水可用的境况。

二、提高农业经济地位的必然性

中国农业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全国总人口的50%,中国的经济能不能进行发展,就要看农业能不能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联产承包制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一个快速的发展,并且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但是经济不断增长的趋势下,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却往往过大,所以国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要想取得成绩,就必须提高农业经济的地位。

(1)建立农业专业合作制。现在,农业实行的是一家一户的专业生产、经营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一些新兴的农业专业作社可以给农业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与解放初期人民公社有所不同的是,现代的农业合作社是自愿加入的形式:市场经济的产物。这种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可以根椐市场的发展需要,确定产品的种类和品种,合理配置相关的土地使用,资金重新分配,能有效地降低生产资料、经营实力、生产成本呈几何数增长,这样可以使销售的渠道更加地宽广,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可以改善现有的一家一户制人力有限的问题。

(2)提倡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不仅跨入了一个应用推广的阶段,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统筹和规划的意识,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地域、跨部门的农业信息系统需要建立起来,形成权威的网络信息平台。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方面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需要人才。

因此完善信息化、科学化管理,在传播农业技术、农业产品生理需求,防病和治虫方面能够起到预警的作用。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可持续性是农业经济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在农业地区加强水利、农业基础设施、科学农业生产建设。建立一个全面、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实行标本兼顾等原则,兴建一些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设施,比如拦河坝、运输交通干线,农村科学技术产业园。比如说,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农业管理模式,实行农业生产监控化,自动化生产,引进适合中国农村的先进的管理系统。

现代院校要建立农业人才培养,对于下乡到农村进行技术支援的大学生要有好的激励机制,鼓励当代的大学生支援中国农业经济的建设当中来。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加入了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因为农业生产正在走向科学化,从兴利除害、开源节流,防洪、抗旱等多方面进行结合。

这些措施有利于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相关的部门应该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控制对森林植被和水资源的破坏,防治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4)建设强有力的农业品牌。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农业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大的农业品牌。要想建立一个属于中国特色的农业品牌,需要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通力配合,实行农业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并且进行科学化管理,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企业更应该在抛弃过去“重经济,轻污染”的思想,着重建设一个以绿色产品为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品牌。

篇3

在欠发达地区,主要存在的是传统农业经济的模式。传统型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技术发展缓慢、粗放式发展、效率低下、人口问题突出。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普遍存在于欠发达地区,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形成对劳动力的依赖,拉动人口的膨胀式增加,而农业资源的有限性形成了对新增劳动力的抑制作用,这种恶性循环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同时,农业资源的不足,致使欠发达地区的人们为了生存,会形成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围垦湖泊等行为,以扩大土地面積,这无疑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目前,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是现代工业式农业,即是一种资本高度密集、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相结合的,以机械和农业化学品为主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对农业环境和生态的严重破坏。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像化肥、农药、农膜等残留物污染和破坏了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正常循环;二是规模化经营的家畜养殖场的粪便、农产品加工产的废弃物以及农业生产消耗遗留的废弃物严重污染和破坏了农业环境;三是地下水、化肥和农业机械的过度使用,使得土地盐碱化、板结问题突出,土地面积大幅缩减;四是农药等化学品的使用使农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同时在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的使用过程中,对人体的伤害也无法避免;五是人类对农业资源的过度索取,造成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以上种种问题是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相违背的。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发展科技型的特色高效农业。一是鼓励科研机构和技术人员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技术研发,集中力量攻关,要在特色高效农业综合开发技术和高产优质配套生产技术等领域进行突破。二是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三是健全机制,留住农村科技人才。政府要加快机制创新,培养和留住农技人才,出台一些激励政策,用机制引进人才,用待遇留人才,让更多农技人才安心为农民服务。 

政府加强对特色高效农业的引导和扶持。一是政府要加强对特色高效农业的认识,强化树立农产品的特色意识、质量意识和高效意识。要把无公害、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技术,以及精致高档农作物加工技术作为特色高效农业推广的重点。政府建立特色高效农业示范点,加大宣传,组织农民考察学习,让农民看到特色农业的效益,增强农民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信心。政府要制定实施一些鼓励性政策,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各界补充的全方位农业投入机制。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特色高效农业生产条件。政府要实施扶优扶强战略,搞好农业发展的服务工作,给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三是政府要发挥金融财税宏观调控引导作用。加大对特色农业补贴,鼓励农民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根据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切实帮助农民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要对特色农产品经营农户和企业给予贷款和税收优惠,从资金、技术和生产保险等方面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 

大力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一是加强贵州农村基础教育,确保落实农村教育经费,稳步提高教师待遇,充实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要坚定不移的地推行义务教育,尽最大努力减少农村学生的辍学数量。二是针对农民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可以采取印发技术手册、播放电视教育片、农技人员技术演示、驻点联系等方法,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让广大农民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和管理,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要在农村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技术培训,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推广农业栽培技术,让科技兴农和人才兴农落到实处。三是政府要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缩小城乡差距,要制定相关激励性政策来留住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定素质的农民留在农村务农,政府要控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加强劳务市场管理,防范农村主要劳动力流失而造成农业经营粗放和荒芜田地等不良现象。 

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加快建设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连接农民和市场的纽带。政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贵州现有资源为基础,选准特色,培育一批有优势有前景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帮扶力度,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扩大龙头企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协同发展机制。建立相关制度来明确企业和农户的责权利,在加快发展的前提下保障双方的利益。鼓励农户以生产要素入股企业,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使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实施品牌战略。以质量求生存,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检监督认证体系,保障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各环节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四是要从农业产业的内部挖掘产业增率和增收潜力,努力从传统的注重产品数量转向到在数量的基础上提升质量,强调树立质量意识,既要下大力气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又要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培育出一批具有贵州省特色的、高效的、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农业产业。 

三、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的特色高效农业是指充分合理的利用当地所特有的资源、地理、产品、气候、产业等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起来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模式和未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特色农业是搞好区域经济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在耕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破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难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经济

一、前言

随着农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生态农业经济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和具体体现,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农业的现状

农业经济要发展,就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心,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然而,生态农业的发展遇到了重重阻碍。

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较迅速的发展,但是离生态农业的目标还相差较远。农村的生产结构仍然比较单一,有些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有些受传统种植方式的影响,多数地区已种植业为主,像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只占较小一部分比重,各产业比重严重失调。

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留在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也就越来越少,剩下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由于这些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有限,劳动素质普遍偏低,生产技术难题就很难攻克,信息较闭塞,增收渠道有限,不利于提高农业经济的效益。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发达国家相差很远,加上技术上的落后,生态农业起步比较艰难,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无法提供比较完善的管理、销售和价格体系,除了缺少资金支持,更多的是缺少技术上的支持,依旧未摆脱传统农业的老路。

三、生态农业的意义

生态农业要求农业要依托本地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优化产业机构。发展生态农业具有以下意义。

1.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农业要求按照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综合考虑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实现产业结构的最优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农业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环境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摆脱了滥用化肥、农药的状况,使自然资源得到持续利用,进而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

2.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生态农业强调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减少“化学农业”对环境和人的影响,尽量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投入,依托资源本身的物质循环,实现农业的高效发展。可以看出,生态农业不再走传统农业的老路,它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以现代农业技术为依托,全面协调发展农业模式的新路子。长期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

3.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发展生态农业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无公害农产品的走俏,农民的收入也就越来越多,增收渠道和方式也就不再单一。农民在为社会创造更多优质的无公害农产品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四、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

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积极促进传统粮食作物向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共同发展的转变,重视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和享受惠农政策,结合当地资源条件调整生产布局,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各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心有所偏颇。要根据自身的资源与气候条件,发展特色农业,建立特色产业带,增强本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规划中要因地制宜,在种植中要因优取胜,积极开发优质化的产品。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优势产业、特色农业,紧紧围绕特色资源的开发,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3.发挥农业科技优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投入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所在。发挥农业科技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其进行相关培训。第二,大量引进高科技人才,对农业进行有效指导。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先进的科技优势相结合,以科技为支撑,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优势,不仅仅能提高农民素质,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4.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循环利用资源,是将废弃物转变为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要求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污染物,防止资源浪费。也就是说,生态的整合效应就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循环机制,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样既可以降低资源消耗,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进而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建设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政府积极建设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完善信息服务、质量监管、产品市场、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协调发展。推进农业信息化、产品优质化的发展,拓宽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加大对农业的经济支持与技术扶持力度,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结语

发展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它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础理论,结合自身的区域优势,实现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能够有效地把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此外,农业的发展可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缩小城乡差距,做到城乡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美娥,谷树忠.新时期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与基本思路.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7(6).

[2]陈阿兴.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专业合作社建设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2,12(8).

篇5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内涵

 

可持续发展对人类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农业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环境是否重要、社会是否公平、生态、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都是影响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持续农业是一种发展的农业,它需要农业、自然与人类自身发展之间和谐共处,需要公平、公正、发展的原则上面,保持农业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使农业技术保持在一定的基础和范围纸上。可持续农业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提高。它是一种再生农业,不会对自然产生破坏。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能力越来越高,消费层次也越来越讲究。人们对于农副产平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要求农副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高。可持续农业是一种再生农业,它具有公平性和共通性,它要求要给予贫困人口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我国现在的农业经济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我国目前依然存在着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现状,资源利用率非常低,之前存在着单纯追求GDP的目标,必须转变现有的经济模式。如果不进行改变的话,我国的农业经济会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会阻碍正常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需要,必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就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形势而言,农业的深加工和农副产品提高率非常低,农民的收入非常少,导致农民的积极性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化肥、农业在农业生产中成为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而且农民对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些化学物品的使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这种破坏是很难修复性的。如果农业部能够可持续发展的话,人类的环境问题遭到越来越多的破坏,人类将无法生存。所以,必须重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符合人类发展的需要。

 

(三)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一般都是乡镇企业主导。但是乡镇企业的农产品种类和质量水平都不是很高,而且过度的密集的竞争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导致弄明的收益低,积极性不高。乡镇企业规模小,难以吸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使农民的收入降低,他们自然而然到城市发展,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逐步退化,我国农业还是粗放的经营方式。农业灌溉的用水率极低,对土地掠夺性的开采,使土地大面积的荒漠化和沙化。而且,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实施,但是仍然不能遏制农村很高的人口增长率。部分基层农村干部还存在着中饱私囊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加深了农民对于社会公平和人人平等的一种追求,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三,我国农村经济落后,人口素质低,文盲半文盲人数很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数远远达不到适龄青少年。完成学业的人员大部分都留在了城市发展,不愿意扎根农村。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远远低于城市,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第四,我国的经济政策长期倾向于工业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高。受目前政策以及法规的影响,对农业、农村经济的政策还不是特别完善,使农村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滞后发展。还有农村第三产业非常落后,由资金短缺所形成的高利贷问题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要依照我国现有的国情,根据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的生态化功能。必须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劳动的生产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农业发展,培养专业的农业人才进行农业建设,引进人才,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农业的特点及其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它是由生态学、经济学、农学、物质训话等原理构成,并采取科学的现代的管理手段,因地制宜的进行农业生产,从而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是现代的农业生产的新方式。

 

生态农业吸收的是农业的积极的有益的成分,它强调自然与农业的有机结合,它强调对人与自然的积极影响。它强调有机与无机的结合,强调生态系统内部与外部的有机结合,促进农业体系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生态农业是一个高效农业,它尽量减少物质和能源的输出,减少原材料的应用。通过运用生物本身的物质能量,有效的高质量的利用能源,使能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农业高校健康的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定要符合农业的发展,要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的发展,要维护生态的基本平衡,保持生态环境。一定要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下,还要考虑到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我国农业的基本发展,建立良好的农业结构和生态结构,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的发展。

 

(二)国外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

 

要借鉴并且吸收国外的优秀经验,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例如:在美国的大部分大学都设立农学院对科学技术进行研究,重视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进行推广,促进农产品以及农业的发展。而且农业科技成果不仅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且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表明国外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以及对人才的培养,需要我国重视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重视,要引进专业的优秀的人才。

 

(三)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

 

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明确目标,科学规划。二是广泛宣传,推广应用。三是完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1、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发展生态农业一定要明确目标,科学规划。生态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结合实际生产的地点进行实际的考察与研究。要明确做什么,利用科学规划的方法,科学合理的加以运用,改变单一的农作物的生产方式,促进农、林、木等农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经济的整体的有机发展。

 

2、广泛宣传,推广应用。必须加大力度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必须提高对生态农业的重视。政府要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生态农业进行广泛的宣传。要从多种渠道进行多种宣传,向人们介绍生态农业对于农民、对于农村的积极作用。还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态农业的经验,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3、完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发展生态农业要完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在我国目前的趋势下,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实现途径之一,完善发展路径,会使我国以后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好。我们要充分认真的遵循各种生态学的规律,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完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的进一步发展。

篇6

关键词 :节水灌溉 农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我国的人口众多,农业在我国的社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国要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关系到我国人口的生存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更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兴衰。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独特,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水资源严重匮乏。水资源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保障,我国的农业也陷入了缺水的危机中,因此,要努力发展节水灌溉。

1、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是依据当地农作物生长对水需求规律和本地的供水现状而采取的各种节水方法的总称。它能够大幅度提高水的灌溉率,充分的利用水资源来获取最大的农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现代农业对耕地灌溉的需求的角度来看,节水灌溉就是集合了集约灌溉、现代灌溉、科学灌溉等于一体的灌溉,是在水文学、农业水管理和水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的节水体系。

所以,要发展节水灌溉,就要大幅度的提高对天然降水和人类供水的利用率。节水灌溉的目的不是在于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而是提高农田的总产量。同时也要注意,在重视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保护生态环境,要重视长远的利益,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水资源匮乏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很多,但人均占有量非常少,仅有2220m,还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也分布不均,长江以南水资源丰富,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70%,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38%;长江以北的水资源短缺,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0%,其中黄、淮、海、辽等流域的水资源仅仅占9%,而耕地面积却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42%,因此农业用水严重不足。还有不少的地区间的存在着争水矛盾,而干旱的山区和牧区饮水都十分困难,并且经济也非常落后。因此发展节水灌溉是势在必行的。

3、 节水灌溉是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发展节水农业,就必须调整农业的种植结构,并且提高农业产量,提高农民的收益。并且需要水利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部门、农技推广部门等有效的结合起来,共同为建设节水农业而努力,从而促进东川区的节水农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3.1 东川区的农业灌溉现状分析

东川区的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来自于团结渠,它是东川的命脉工程,是铜都镇农田灌溉及桃树沟电站用水的主要水源,而且是东川城市供水的替代工程,一旦灌溉用水得不到保证,除影响农作物收成外还直接危及城市日常生活供水,故对东川城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3.2 团结渠现存问题分析

3.2.1 河床淤泥严重

团结渠的取水坝、渠首段主要受到大白河的上、下游的河流两岸泥石流的控制和影响。使得拦河闸的上游仓房段的黑沙沟、拖沓沟、许家小河、桃家小河四条主要泥石流沟先后暴发泥石流,大量的固体物质冲入河床,造成整个仓房河段平均堆积淤泥高0.7-1.5米,闸上游库区很快淤积堆满,形成大面积的河漫滩,而且每年以0.25~0.3米的速度往上抬淤。

3.2.2 团结渠缺水困难

由于河床内泥沙淤积严重,并且由于大白河下游人们围河造田,河流改道等,使得大白河的河道七弯八拐,河流状况混乱。并且,由于公路建设,将大量的弃渣堆于团结渠的坡面上,在地表水的冲刷作用下形成泥石流,一部份进入大白河河床,使得该段河床的淤沙高于拦河闸门叶上沿,使之失去拦水功能,团结渠取水就更加困难了。在2000年以后,几乎每天都要开闸冲沙,方可取到一定数量的水,取水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水要求。

因此,取水改造势在必行,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目前闸底坎也没有加高的可能,因为加高闸坎后,对上游农田及桃家小河公路桥、阿旺公路桥、上段铁路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将大大缩短使用寿命。

3.3 发展节水农业的措施

3.3.1 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

只有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来发展节水农业。所以,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纸、讲座等形式来提高对节水农业、节水技术、节水材料和节水经验的宣传力度,从而增强人们节水意识。同时,可以定期的对农业技术干部、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节水技术,从而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依据东川区的地区特点,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农作物,并提高农业的耕作技术,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改善农田的灌溉方式,从而建立和发展节水农业。如,在果林和圆艺作物进行栽培和灌溉时,要推广使用喷灌、渗灌和滴灌等灌溉方式;在农田的生产中,在采用低压管道输水、行走式和移动式的补灌方式等措施的基础上,还要推广种植抗旱作物,利用种子包衣等类型的抗旱栽培技术。

缺水的农田要增强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充分利用降水来灌溉农田,同时也要对不合理的农田耕作方式与农作物的栽培模式进行改革,利用水渠等方式建立田间的储水库,大幅度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而灌溉丰富的农田要降低对水资源浪费,做好衬砌防漏等节水方式,将提高田间的水资源利用率作为节水工作的重点。

3.3.3 推广旱作农业的发展

首先,推广节灌补水技术和微集水工程,利用现代技术将天然降水进行时间、空间的再分配,从而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要重视在梯田坡面下将雨水聚集,然后用于农田灌溉,也可以采用地下窑窖集,在地表建立蓄水池等方式来灌溉农业。

然后,推广使用节水抗旱的农作物品种和采用高效的农作物栽培技术,依据作物对水的需求的规律来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推广种植耐旱、高产的农作物种类,发展种植和培育旱地特色的农作物品种,加快耐旱农作物推广使用。

最后,推广耕作与覆盖保墒技术,在进行耕种时利用地面农膜和生物覆盖的方法来减弱土壤的毛细管作用,定时清理田间杂草,降低地面芤。同时通过适墒早耕、浅耕灭茬、旋耕等耕作方式来提高对雨水的接纳与保存。并且在灌溉后采用后棵间中耕、耧划、免耕、少耕等方法来降低地面水分的蒸发率,这样有利于节约用水,实现节水灌溉,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4 增强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

不同种类、品种的农作物的抗旱性能具有非常大的差异。我国目前现有的常规育种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发展节水农业的需求,因此对农作物种类、品种的改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努力发展生物技术,培育出具有多抗基因的农作物,使得农作物能够抗旱、抗病虫害、高产等丰产等。

3.3.5 建立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建立高效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要依据东川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和农业技术的基础,将水利和农艺、工程管理、现代灌溉方式等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够改善农田的灌溉方式,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相关部门也要重视采用相关新技术、新产品等来完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4、 结束语

节水灌溉是缓解用水紧张,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水资源短期的国家,要努力推广节水灌溉和发展节水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青青;朱厚岩.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2011(04):157-158.

[2]高乐.我国农业节水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11):138-138.

篇7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业科技;科技创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07-1

0 前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必须走现代农业之路,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生态农业之路。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存问题,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历史发展进程表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

1 农业经济发展进程回顾

回顾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走过的路程,农业的发展经过了大体上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正逐渐向生态农业的转变过程。30年的农村改革使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直至今日,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是一个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势必产生这样的思想观念:发展经济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将来后果。乱占耕地、乱砍滥伐森林、乱开乱采矿产、乱排放工业废弃物等现象。这些与传统的发展观和管理滞后有关。因此,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抛弃旧的发展观,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科学发展观。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应是由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向集约型可持续农业转变,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高效、节约资源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具体来说,这种集约型可持续农业即是在适度增加和科学使用农业投入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集约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科技资源和经济资源,促进农业系统的土地集约、劳动集约和资金技术集约,保障农业生产持续性、农村经济持续性和农业生态持续性的协调发展。明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农业经济要想取得长足发展,落实“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的规划,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2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回顾

2.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如果将国民经济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农业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一个国家如果吃饭问题要依靠别的国家来解决,那么这个国家的自立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基础,在国际竞争中就会受制于人,听人摆布。

2.2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呈现出这样一个规律性现象: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快;反之,农业生产出现倒退,就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损害。

2.3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基础地位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3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对此要做到以下两点:

3.1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

篇8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农业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当前,可持续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只有在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之下,才能够有效推进社会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多方面的因素阻碍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应当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号召农民以及社会群众一起行动,解决问题,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推动者社会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的污染

生态环境的污染是当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有一部分人错误的认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需要发展农业,而不需要注重环境的保护。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如果为了发展农业而肆意的破坏生态环境,那就只能够获取短期的农业经济收益,而无法保证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这样根本不符合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当前很多的社会群众都拥有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教育水平及农业技术发展的落后,他们并没有那么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偏远地区的经济水平也相对较低,他们为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面用农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也逐年加重。而在较为恶劣的生态环境之下,农作物的种植、收益也会有所降低,这样不仅不能有效的发展农业经济,同时还会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模式的单一

农业发展模式单一也是当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收获都还是采取人为操作的方式,这样不仅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同时工作效率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在很多的农作物种植地区,农民们将农产品收获之后并不会进行加工,发展模式就只是单一的种植、收获,很少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处理,也不会对农产品的剩余物料进行合理的利用,这就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三)无科学技术的支撑

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由于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作为支撑,使得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科技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学习效率,为人民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同时,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也能够有效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农业经济发展缺少科学技术的支持与应用,很多地区的农业种植还是采取的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业产量受到限制,农业经济水平则很难提升。

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重视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必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不同的农业发展地区,应当结合其具体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不能够为了短时间内的发展而不顾环境的保护。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也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培养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自觉的加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列当中。另外,从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发展的情况来看,很多r业发展地区的生态环境都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相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关的环境治理措施,如污水的治理,建立垃圾中转站,鼓励当地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开投放,严禁随意乱投乱放;大小便严禁抛洒于湖泊中等。这样才能够有效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采取多元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单一是阻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解决这一问题,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当采取多元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要将农业生产过程中剩余的物料进行合理的应用,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节省资源,同时也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获取更多的农业收益;其二,农业生产的方式,除了简单的种植、收获,农民也可以与一些企业合作,进行农副产品的进一步加工,保证农产品的多元化,由此获取农业收益,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结合科学技术,借鉴学习别国的经验,开发利用适用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并将其有效的利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做到科技生产,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9

1.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路径,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的可持续。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增多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道路的发展,只能从依靠大量消耗资源为主的粗放型农业向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的节约型农业转变,最终走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了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从一种理念逐渐转化为人类新的实践活动。这种理念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旨在促进人类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统一发展,激发人类思想的转变,需要更多的劳动者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现有的观念,推动优化生产结构,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和布局,产业政策和企业的运行方式都需要调整,达到社会生产内涵化、集约化和生态化的目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注意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促使资源和环境不断的支持农业发展,又利用了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推动着农业经济的长久发展。另外,这种协调的发展机制,从侧面彰显了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拓宽农业的功能,促进农民增收,缓解了农民的就业压力,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措施

1.兴修水利,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完善现代化的农业基础设施,使设施农业在新兴经济中得到推广,加大资金在农业基础设施中的应用,使现代化的农业基础设施覆盖在整个农业经济中。在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方面,兴修水利成为重中之重,推进灌溉区的合理建设,利用现代技术改善水质,使优质农田的面积不断扩大。积极建设干旱地区的节水灌溉工程,提高农作物的抗灾减灾能力,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努力抓好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水土综合治理,不断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2.控制人口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人口的过快增长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边缘地区、落后山区,不注意节制人口增长速度,最终陷入越来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之中,从而导致整个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滞后。这种形势下的经济落后,归根到底是人口基数过大,而且人口素质普遍低下。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力度协调好人口的快速增长与经济缓慢发展之间的关系,人口数量多与人口素质偏低之间的关系,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之间的矛盾。所以,必须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人口的素质,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农业基础知识普及,促使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加以提高。

3.植树造林,提高植被的覆盖率。森林素有“自然之肺”的美誉,由此可见,绿色植被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还有净化空气的良好作用。为了达到水清林茂的美好效果,必须将植被的绿化和农业生产进行有机结合,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提高森林的覆盖率,保持生态平衡,改变土地商情,为当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对于那些没有被开垦的土地或者是当地的荒山,要积极组织人们去植树造林,及时将植被恢复,对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适时的维护。这样,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又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4.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也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对于那些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应加大开发力度,尤其是新兴的能源产业,具有成本低、效能高的特点。优化当地的能源结构,着手开发风能、太阳能、沼气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使之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积极推广低碳农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不断开发新型的肥料产业以及生物农药等产业,充分利用有关的废弃物,加快新的环保肥料的开发。

5.改变农业布局,促进系统结构的优化配置。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加经济效益,要从农业布局着手,改变系统结构配置,首先进行总体布局,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区。例如,海拔较低(600米以下)的地区,可以划分为经、牧、渔生态区,海拔比较高(600~~900米)的地区,这种地区主要是荒山等,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我们把它们划分为林、果生态区,在这一地区进行林业生产和农业种植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不但增加了土地本身的产出率,还防止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的平衡。海拔比较高(1000米以上)的地区,这种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空气相对稀薄,霜期比较长,我们把这一地区划分为林药、矿产生态经济区,在该区域内发展药材种植产业,适合的中药,比如,黄连、党乡、金银花、天麻等等。合理开发当地的矿物质资源,依托当地资源,发展乡镇企业,进行产业化经营。其次就是农业立体布局,在耕地区域,进行轮流种植,作物套种以及间隔种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增收产量。在水源丰富的稻田种植区域,采取水稻种植和养鱼等相结合的方式。在果树种植区域,把果树和粮食作物以及蔬菜种植相结合,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当地资源,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最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建立于化石等高耗能的能源基础之上,而化肥与农药则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柱,其所具有的高污染与高能耗不但影响到了土壤有机构成以及食品安全,而且生产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并且排放出巨量二氧化碳等废气,从而导致了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如今,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潮流,并且已经广为认可。低碳经济这一低排放、低污染与低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之实质就是要提升能源利用率以及创建良好的清洁能源结构。积极发展低碳农业,就是应当切实降低生产过程中对于化石能源的极大依赖,从而走出一条高效化与生态化的新型农业发展之路,这就要求我们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发展低碳农业经济。

一、低碳农业相关概念界定

1.低碳农业概述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以及化石燃料的逐步耗尽,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温室效应导致的水短缺以及燃料价格波动均会关系到农业生产所具有的稳定性。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产业,为了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就需要积极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农业是将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伦用于农业领域,实现农业产业链中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循环利用,推动农业的低碳化发展。

2.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是世界气候变暖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造成的巨大挑战,而这一气候现象主要是因化石燃料之使用而形成的。在这一背景之下,低碳经济便应运而生。各个国家的政府为实现生态文明,开始逐步放弃上个世纪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实施低碳经济模式以及低碳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当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低碳农业经济概述

低碳农业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其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在于对能源进行高效而又充分的利用、致力于开发清洁能源、努力追求绿色国民生产总值。其核心是实现能源技术以及气体排放技术之创新。低碳农业技术至少能够消除80%以上的温室气体,这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产生的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应对之策。

二、积极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意义

1.低碳农业经济已经成为低碳经济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我国的人均农业资源已经极大地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而我国农业资源的消耗又处于全球前位。一直以来,我国农业持续用化肥、农药来提升粮食产量,从而满足人口不断增长对于农产品需求之提升。鉴于石化产品的超量使用,我国农业具备了高能耗、高排放以及高污染之特点,从而成为了高碳农业。如今,农业已经成为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二大来源。尽管农业会产生非常多的温室气体,但是农业生态系统同时也具有非常大的固碳能力,假如运用合理的农业措施以提升农业土壤的固碳能力的话,就能够对延缓气候的变化产生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农业开放程序的持续提升,城乡经济之间的关联度也在持续提升,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影响不断深化,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以及正面积极因素也在持续积累,各类传统与非传统挑战也在持续叠加。所以说,积极发展低碳农业已经成为中国低碳经济体系的重点内容。

2.低碳农业经济是保护环境与确保食品安全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全球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不断提升,粮食危机甚至已经危及到了诸多国家政局之稳定,可见,粮食增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作为一个土地资源较为短缺的国家,以往的高碳化发展模式虽然能够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温饱问题,但是却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长期以来农药、化肥的粗放式排放,导致愈来愈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水污染。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所追求的并不只是粮食的数量上的安全,而更多是要关注粮食质量上的安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专门实施农药残留物检测,施行农药残留物最低限制。近年来,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由于食品安全问题而受阻已经越来越多,农业环境质量已成为我国农业投身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积极发展低碳农业则是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根本性举措。

三、低碳经济下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强化低碳经济宣传教育

要全面运用各类媒体,更加深入地宣传实施低碳农业的重要性、扶持与支持政策、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农民群体是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其消费行为和生活习惯将直接关系到低碳农业的发展效果。在农村实施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必要的宣传推广活动,让农民朋友们能够了解与接受低碳农业的概念,并且引导农民们从传统的生活方式往现代低碳生活方式进行转化。要应用合理的经济手段以及行政手段加以干预。例如,提升政府对低碳农业经济的支持程度,对低碳农业农户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积极鼓励绿色农产品开发,强化低碳技术推广与应用,完善政策法规等各项措施,更好地带动广大农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使农户们都能真正参与到低碳经济建设之中。

2.建设更加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

要积极形成更加健全完善的低碳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各级政府应当更加注重低碳农业的发展,尽快颁布出台《低碳经济促进法》等法规,从而根据法律来制定出低碳农业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融资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刺激与引导各类企业加大对低碳农业技术的开发投入力度,实施农业清洁化生产,落实农业废弃物的综合运用以及技术开发,致力于推进效益较好的低碳农业企业尽快启动上市进程。要积极实施低碳制度创新战略,对于不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企业与消费者,应对其征收资源税、生态税以及垃圾税等,并且运用到生态补偿以及低碳农业建设之中。要进一步地规范我国各级政府的决策行为,超前进行谋划,积极加以应对,适时开展行动,并且落实低碳农业核算体制,列入到统计考核体系之中。要积极健全完善我国低碳农业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信息共享与决策咨询服务制度,全面提升政府部门的科学管理能力以及综合协调能力。要加强低碳农业建设,实施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动,引领低碳农业进入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之中。要不断增加对于低碳农业之投入。从政策层面、资金层面、技术层面等多个方面积极扶持尚在起步阶段的我国低碳农业,抓紧研究出相应的扶持政策以及发展举措。要结合实际予以分阶段推进。

3.切实调整优化与改进农村产业结构

虽然当前全国低碳农业的发展已初见成效,但主体上依然处在零散化状态下,未能全面普及以形成相应的规模效应。所以,今后我国低碳经济的一个发展重点就是要将目前模式进行推广与应用。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之调整与优化一定要符合各地区资源与市场配置实际、符合当地技术水平实际、适应于当地关联产业的成熟度等多种因素,而不得单纯地加以复制,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促发展,形成适合于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新型模式。要注重于对适应当地大部分农户的产业结构模式加以总结与推广,对于那些成果较为显著的农户则应进行表彰与奖励,从而推进低碳农业产业化之进程。

4.实施农业行政执法为推动低碳农业发展

要提升农业行政执法的执行力,实施农用资源管理条例与农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强化对低碳农产品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处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切实保障我国农业生产用品之安全。要更加坚决地打击各类损害我国农产品安全与破坏资源环境等违法行为。要大力实施低碳打假专项行动,有效维护农民群众与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5.增强对低碳农业的投入以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低碳农业的发展牵涉到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不仅投资大,而且见效慢,所以在起步时需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在低碳农业发展之初,有关农业主管部门应持续提升对低碳农业之投入,建立起低碳农业专项投入资金体系。在增加投资之同时,一定要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从而吸引社会各界都积极投资低碳农业。要大力鼓励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农产品研发等相关单位进入到这一领域之中,并且和低碳农业基地、农户等共享利益。同时,还可实施财政、税收以及信贷等方面的相应优惠政策,加速低碳农产品开发进程,从而实现低碳农业经济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6.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循环农业

首先是要积极开发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以及有机食品。要通过致力于推动附加价值较高的特色化农产品的生产,全面抑制高耗能、高排放农业企业的生产,大力研发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而能源消耗又比较低的农产品。其次是要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农业企业进园区活动,切实形成农产品加工集群,并致力于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再次是强化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让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各类废弃物能够变废为宝,实现循环利用。最后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要积极发挥我国广大农村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出休闲度假、农事参与、农产品采摘加工等具有鲜明特点的乡村游产品。

四、结语

总的来说,如今我国农村的发展已经步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而积极发展低碳农村经济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为实现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认真保护与改进我国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一定要努力发展低碳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艳艳. 基于低碳经济的宁夏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2(6).

[2]张 婧. 关于低碳经济转型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农村工作通讯,2012(21).

[3]张莹琦. 浅谈低碳农业经济[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3(9).

[4]张秋霞.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 农民致富之友,2014(2).

[5]王祥义,李 楠.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5).

作者简介:李耀华(1982-),男,汉族,山西祁县人,西北大学经管学院,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陕西省咸阳市政府研究室工作,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篇11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农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19-01

引言

作为农业大国,在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今天,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但由于过度重视短期的经济利益,滥用农药、化肥的产品,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农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对环境的影响,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我国的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在此形势下,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在保证实现基本产量目标的同时追求高质量,致力于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性、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1]。

1 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 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一直以来,农业生产都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发展项目,我国古代更是有“重农轻商”的观念,近几年来,国家更是出台了许多农业相关的支持政策,由此也推动了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也为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化肥、农药、地膜的无节制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污染和水源污染,其中S多难以降解的物质导致大面积的土地和水源在很长时间内无法继续使用。而生态农业主张绿色生产,提倡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护环境。

1.2 有利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2]。

1.3 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农业模式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到了一起,致力于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生态农业中可以减少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的使用,通过合理分配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数量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避免了对土地及水源的过度利用,为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1.4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增加农产品的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生态农业提倡绿色、无公害生产,使用的有机肥料、农药等较少,不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另外,生态农业提倡循环、科学种植,不仅能够提高土壤的利用率,还会避免土壤因过度使用而营养成分大减,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2 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

2.1 创新生态农业发展观念

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以实现农业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将产业化、工业化理念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相结合,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增加农产品的种类,进而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如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区域性,即某一地区的农民种植同一种农作物。现在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采用大棚技术或地膜技术,增加农作物的种类,同时采用科学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产量,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制度建设

首先,国家要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为生态农业在全国范围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其次,各级政府要完善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管理体系与监督机制;再次,政府要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投资积极性;最后,国家要出台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根据国家法规,结合当地生态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调整执法措施。

2.3 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

生态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是基层的农民,所以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各级政府要注意制定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加大对开展生态农业的农民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保障农民的基本经济利益,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农民的力量,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3]。

2.4 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生态农业的目标是生产绿色无公害的高质量农产品,这就需要对原有的农作物进行改良,因此,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必须组织建立专家队伍,引进高素质的专业科研人才,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解答在生态农业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问题,并进行新品种的研发培育。同时,还要制定一系列的技术保障措施,对生态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对农产品进行指标检验,以促进生态农业更好的发展。

2.5 制定政策,强化服务

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作为支撑。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政府除了要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外,还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为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工作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增加人员福利,保障生态农业建设队伍的稳定性,调动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国各级政府要增加对生态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同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促进广大农民转变自身的观念,积极主动的发展生态农业,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进而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12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运行原则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使得从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其实质就是循环经济三个原则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第一,“减量化”原则,在农业中的应用就表现为节约的原则。第二,“再利用”原则,在农业中的应用就表现为对农业资源或产品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第三,“再循环”原则,在农业中的应用就是要大力发展“白色农业”。“白色农业”的本质就是微生物农业,目前“白色农业”已初步形成微生物饲料、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等产业。“白色农业”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资源。

二、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农业的高速增长,农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农业发展仍然走的是以粗放经营为主的发展道路,这导致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一)农业生产面临的水土资源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k m2,但人均耕地仅为0.llhm2,且近几年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呈明显不断下降的趋势。2003年全国耕地净减少254万hm2,耕地面积减少了2%。水资源相对短缺且分布不均,一直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本身用水量很大,而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挤占水土资源的势头难以逆转,已经明显不足的水土资源还要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导致水土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与此同时,水环境持续恶化。预计2010年全国缺水量将从现在的400 亿m3扩大到1000亿 m3。农业与水土资源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甚至恶化。

(二)水土流失、沙漠化进一步扩大

据有关部门测量,我国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 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而且每年还在以1万k m2的速度递增,由于水土流失,全国每年表土流失量达50亿吨以上,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剥去1cm厚的肥土层,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多万吨的化肥。目前沙漠化土地则以每年2460 k m2的速度发展,因此而造成的退化达84.188万k m2,耕地退化2. 838万k m2。

(三)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一是化肥、农药的使用,对土壤、水、生物、大气及人体健康产生污染危害,并严重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二是农业生产中农膜使用量增加,回收率过低,大量农膜残留于土壤中,给农村带来了“白色污染”。对新疆的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16个县市中,废旧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kg/ hm2,其中最严重的地块达268.5 kg/ hm2,由于地膜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500万元以上;三是畜禽养殖粪便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四是西部许多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三废”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对环境污染严重。

(四)森林植被遭破坏生态环境更脆弱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只把森林看作是生产木材的场所,对森林在生态环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导致对森林的滥伐和破坏,消耗量大于生长量。再加上毁林种粮,森林火灾所造成的损失,全国每年减少森林资源约1亿m3。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己达135万k m2,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目前已有0.87亿hm2退化,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1/5,且每年仍以133万hm2的速度继续退化。森林植被的破坏,引发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使整个农业生态环境日益脆弱。

恶劣的生态环境己成为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瓶颈”之一,并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诸多问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推行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面源污染的一场革命,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一)加大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主要是在农村,农民普遍对农业循环经济不太了解,那更谈不上去实践。只有让农民明白其科学道理和综合经济效益,才能变为自觉行动。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好处,尤其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宣传力度,逐步公布当前环境污染的状况。让全社会成员了解到环境污染的现状及严重危害,让广大民众真正意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农民真正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是自然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必然替代,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加大政府的投入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对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由于农业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生态环境建设的多数项目在短期内没有直接的利润产出,市场无法有效调控,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循环农业的投入。建立循环农业的核算机制,改变过去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的做法,并纳入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

(三)积极提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科学技术

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先进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用先进科学的方法管理农业,是推行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一是要加强农业生物资源、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保护研究力度,着力解决水土流失、荒漠化防治问题;二是要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被恢复研究、开发和技术,为改善农业生态提供技术支撑;三是要加强减灾、防灾、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进一步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四是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农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产业化,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为重点,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树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为了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以及各省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目的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各级政府要首先转变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在政策措施上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二是要加快转变农村经济主体生产经营理念,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早转变早受益。三是要使农民树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念,通过大力宣传和政策推动,形成农村绿色消费氛围,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五)建立和健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法律、法规

篇13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新时代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农业经济发展系统活力不足。农业经济作为第三产业中的基础组成部分,其发展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征,但是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产业化集中度比较低,在分散经营的状态下,无法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不仅造成整体运营效率低下,不具备增长的潜力,同时对自然灾害和生产中的规模性的负面影响抵御能力较差,无法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无法达到类似于工业和第三产业等较高的年均增长率。2)农业经济还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受农业经济传统经营模式的限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依然处于粗放式的经营状态,在进行生产投入时,无法通过精确的计算进行肥力、水资源等进行精准投入,甚至为了片面追求产量进行不合理的土地开采和开发,非农业占地现象不断增加,地下资源也遭到严重破坏,不仅造成直接性的农业减产现象,从长期发展来看,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依靠农业生产者个体完成各个生产环节,更多的是依靠完善的生产服务体系来促进整体发展,但是在传统的农业服务体系中,更多的是侧重于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服务,对于农业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落后,更无法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农业经济发展信息化支撑不足。虽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方面工作的开展还存在覆盖面有限,实际运行效果达不到预期需求,无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水平提升,不能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应有的保障作用。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对策

1)全面研究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体系要求。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驱动下,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改变传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分散经营、科技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不足的缺陷,尽力提升农业经济对自然状态的抵御能力[1-2]。同时依托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开展多样化经营,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利润率,提升农民开展农业经营的积极性,为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提升农业经济集约化经营水平。提升农业经济集约化经营水平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行集约化经营模式并不是要回到传统的大锅饭经营模式,而是要在市场经济引导下,深度结合当地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同时不断关注市场发展的需求和动向,在此基础上将农民的自由决策与集体决策结合在一起,实现集体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同时将多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相关的环节,从而降低农业经济体系的投入成本,提升整体收益,在确保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服务体系。虽然在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在农业经济服务体系的建立上,还存在较多方面的不足之处。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不断提升农业人口对科学的重视程度,引导涉农高科技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一起,做好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水平,改变传统农业中单纯以直接性的农产品为发展的局面,全面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全面提升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条件,在新时代背景下,行业的发展与信息化技术结合程度会直接影响发展的活力与前景。目前农业经济发展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经开始展现出其应有的活力,但是就整体上来说,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异,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4]。做好信息化技术培训,增加农民的信息化应用意识,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14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2 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3)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布局和关键措施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 具体操作

3.1 总体思路

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3.2 区域布局

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3.3 主导产业

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建立起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型技术保障体系。

关键措施。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

3.4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制度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5 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