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现代农业市场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资本市场 农业现代化 可行性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决定了我国农业承载着太多的重荷,农业的发展应当居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所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无疑成为我国当今最为紧迫的战略重任。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利用资本市场来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是一条新的途径,它将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一、资本市场可以解决农业现代化的资金制约问题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缺乏资金,这也是造成农业发展滞后的根本问题之一。因此,资金的大量投入是现代农业,尤其是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优良的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高效的无机有机化肥、有效的灌溉设施和必要的机械器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和条件。从根本上说,农业的发展有赖于科技的进步。在我国,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较低,仅仅为42%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已达到70%~80%,有的甚至高达80%~90%,农业科技的开发有赖于资金的有力支持。而农业资金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有没有可供运用的资金,二是有没有转化的途径。现阶段,从国内角度来看,并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公众预期未来经济不景气。即使是在连续七次降息的政策刺激下,银行系统仍存在高达1.3万亿的巨额存差,社会上资金较为宽裕;另一方面,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资金投入主要通过直接投资和资本市场这两条途径形成。对绝大多数居民来说,手持资金只能通过资本市场才能转化为企业运营和项目建设资金。如果资本市场能从政策上适度向农业倾斜,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流向农业产业,用城乡居民的资金来发展农业,无疑对农业发展大有裨益,其前景是不可低估的。
二、资本市场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重组,推进农业产业经营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发展落后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一个引导资源尤其是资金流通和配置的市场机制,而资本市场恰好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机制。资金在利益的驱动下,从收益率低、缺乏增长潜力的企业流向收益率高的产业企业,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业充分利用这一机制,能够有效地消除行业壁垒,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因为农业企业要上市,必须能够经得住股市的“考验”,企业必须能够赢利,而产业化经营则是提高农业赢利水平的必由之路。而且,资本市场通过积极创造条件,可以引导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军农业,或者支持组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品牌,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中起主导或龙头作用的农业上市公司,然后由其组织农业进入市场,根据市场要求和资源条件与农业生产者签订合同,建立专业化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并提供配套服务,扶持农业生产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工程进行发展,实现企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资本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高新企业的发展
据有关调查,农业上市公司大多数活跃在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大的领域。他们积极开拓市场,建立基地,依靠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及时根据消费结构的变化,敏锐地发现潜在市场,占得市场先机,及时弥补市场空缺;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和示范效应,影响了大批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农业企业,推进了农产品结构的优化,充分发挥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载体作用,正在成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样板。另外,通过高科技和产业化的结合,可以吸收一大批农民和城镇下岗职工从事高新农副产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工作。
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国首家粮食上市企业,坚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按照“公司+农户+市场”的运作机制,依托资本运营,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和品牌战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成功地创造出了一条科技作动力,公司加农户,企业联基地的农、工、科、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经营模式,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龙头企业、中国优秀食品工业企业和国家水稻工程优质米示范基地。金健米业除本身经营业绩良好外,还发挥了较强的带动作用。该公司的优质稻油基地扩展到12个县(市)的80多个乡(镇),面积达到100多万亩,带动农产35万户,1998、1999年两年为基地农民增加收入1.3亿元,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盈利的目标。
近年来已经上市的40家农业上市公司总体市场表现良好,无论是平均净资产增长率,还是平均利润额增长率,通常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和稳定性。
四、资本市场可以有效分散农业经营风险,有利于农业长期、稳定发展
在资本市场中,企业发行证券实质上就是将企业的风险分散和转移给了股东。股东的数量与每个股东分担的风险是成反比关系的。股东的数量越多,平均每一个股东分担的风险就越小。所以对于周期长、风险大的农业来说,如果能够借助资本市场,有利于化解农业企业的风险压力,促进农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一、现状
如东县地处江苏沿海地区,人口一百余万人,140万亩耕地。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一些成绩。
1.高效农业建设得以加快
在种植业生产上,一是形成以瓜果蔬菜、栽桑养蚕两大主导产业为主的五大特色生产板块。分别为15万亩“四青”作物和出口蔬菜生产区;15万亩西瓜、冬瓜生产区;1万亩水生蔬菜、特色蔬菜生产区;2.5万亩果品生产区和6万亩蚕桑生产区。二是高效设施农业项目建设取得进展。2009年新增高效规模设施种植项目17个,新建标准钢架大棚2370亩,总投入达4460万元,其中新增连片面积200亩以上标准钢架大棚设施种植园区7个,总面积2185亩。三是高效农业总体水平有了提升。2009年新增亩收益2000元高效农田面积5.6万亩,全县高效农田总面积达4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以上。
2.质量农业水平得到提升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一是以蔬菜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持续上升,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平均合格率由2003年85.6%上升到2008年的99.8%;二是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全县已建设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7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个、市级3个、县级30个,覆盖种植面积41.5万亩,畜禽近800万头(羽)。品牌农产品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3.项目农业建设取得成就
项目农业建设一直是农林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是争取资金数量取得突破。近五年累计争取项目资金12000万元。二是争取项目层次得到提升。数量上从2007年的不足20项到2011年超过40项。
4.生态农业建设进程加快
一是围绕全面小康建设目标加快推进绿化造林工程。2010年,全县林木面积达46.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6.38%。二是围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到2008年底,全县建设“一池三改”户用沼气985户、建设规模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项目26处。同时,切实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积极引进并实施秸秆发电项目,基本消除室外焚烧秸秆的现象,有效地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围绕实施“三清工程”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县创建。
二、问题
1.现代农业建设推广体系面临线断网破
由于体制原因,一方面乡镇技术人员编制不足,高效种植业专业技术人员几乎没有,人员紧张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非专业技术人员挤占编制,专业技术人员调着它用,专业人员比例下降;其次因费用等因素制约,镇级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老化长期得不到更新提高,无法担当结构调整的重任,加之新生技术力量难以进编,农技服务后备乏力,村级农技员几乎名存实亡,实用技术到位率、入户率低。
2.现代农业建设主体数量减少素质低下
年龄较青、文化较高的能转移的基本都已转移,留下来的基本是年龄大、能力差、素质低,还有一部分“留守”妇女,根本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80%的农户一户3-5人,2个劳动力,基本上都以出去打长工或在家附近打短工为主,真正在农村种田的大多年龄老化,且劳动力素质严重下降,很难适应新技术的推广。
3.土地流转已成现代农业发展制约瓶颈
目前,我县户均承包耕地4亩左右。种植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比仅15%左右,应该说,土地收益对农民影响很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依存度也很低。但是土地流转却不理想,原因主要有在三个方面,一是保守意识浓。长期以来,土地作为农民的命根子,他们把能否拥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看得很重,多数在其它产业就业的农民即是完全请人耕种也不愿将田地交给别人去经营。二是嫉富心理重。相当部分农民由于小农意识浓厚,对别人在田地经营上获得成效心理上难以平衡,行动上也很少给予任何支持,即便是流转收益超过自己经营田地的收益也不愿将田地转让给种养大户去经营。三是法律知识少。大部分农民由于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精神实质了解不透彻,不肯轻易将土地经营权进行转让,怕一旦转让出去很难再收回。导致了全县《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后比颁布实施前流转规模反而减少的局面。因此,土地流转难已成为制约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首要因素。
4.环境改善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当务之急
畜禽规模养殖的无序发展、布局不合理和无害化处理不到位,给环境保护增添新的压力。近年来,由于生猪价格高,养猪业出现暴利时代,办一个猪场只需一年多时间即可收回投资成本的范例比比皆是,从而吸引了许多跨行业的“老板”投资于养猪业。随着上海和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其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力度也随之加大,上海近郊、苏南太湖沿岸已清除畜禽养殖场,远郊严禁新建畜禽养殖场。介于上述原因,上海及苏南的养殖企业把南通作为首选发展空间。这给南通发展畜禽规模生产带来机遇,但处理不当,也会给本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目前,我县生猪规模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只占30%,而家禽规模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处于空白。同时,新上的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原有工业企业“三废”没有得到遏制,新增工业企业又未按“三到位”及时上马的情况下,使农业生产环境雪上加霜。在农业内部,由于秋季治虫和养蚕季节重叠,再加上治虫方法由手工喷雾器变成机动弥雾机,蚕儿中毒事件也是防不胜防。高效规模生产难得一方净土。
三、对策
1.着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要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瓜果、蔬菜、水产、畜禽等优势产业,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积极開发新产品,拓展产业链,努力形成“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农业特色强镇、强村,促进农业结构良性循环。二要发展品牌农业。以农产品质量为中心,借鉴工业质量标准理念,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品牌农业快速发展。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培育若干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三要拓展农业功能。充分挖掘农业的农产品生产功能、丰富生活的功能、涵养生态的功能、传承文化的功能,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业、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2.着力健全现代农业经营机制
一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促进土地等资源向大户、农场、专业合作社集中,努力提高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二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扶大扶新,扶优扶强,引导企业从生产经营、产业经营逐步向资本经营转变。重视国内外市场的研究,引导企业从重生产向重市场研究和開发转变,促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进一步确立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引导农民面向市场,进入流通领域,以市场经济的方式组织生产,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三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积极開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四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改造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逐步形成农产品连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网络。
3.着力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导涉农企业開展技术创新活动,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着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内在动力。二要明确农业科技发展目标,逐步实现从保证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从增加产量向增加收入转变,从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大力发展标准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创新种植模式,重点推广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的生产模式;提升种子种苗业,加快农业机械化,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建立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三要推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组建由教育、科研、推广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的区域性专业性科技服务组织,建立和完善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制度,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加强生产过程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组装配套,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
4.着力培育现代农业新型农民
一要鼓励农民回乡创业。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有志青年立足农村扎根农村,在农村干一番事业,闯出一片天地。二要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深入開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政策等进农村活动,努力提升农民群众的文明素养,激发农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要加强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农业教育资源,加强对专业农户、合作社成员、农业企业经营者的培训。重视对农业后备劳动力的培训教育,努力培养新一代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创业者,通过培训,推动农业劳动者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推进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促进农民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四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积极開展多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和文化知识培训。积极引导在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中開展岗位培训等活动,在生产实践中培养实用人才。加大对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重点培养一批长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复合型人才。
重庆直辖十五年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以统筹城乡为纲、保供增收为要、现代农业为重、夯实基础为先、科技创新为魂、改善民生为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村经济总量由1996年的491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370亿元,农业增加值由287亿元增加到8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79元增加到.6480元,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87万人,农村贫困人口由366万下降到20万人。
凸显特色,优化农业发展布局
根据全市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遵循分类指导原则,着力培育三大特色区域。
一是主城近郊都市农业集中区。发挥主城8区区位优势,依托城市、接轨城市、服务城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农科工贸等服务型农业,果蔬等设施农业,花卉苗木等园艺农业,打造主城的果蔬园、花卉园、后花园和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农科研发、教育培训、贸易服务中心和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渝北国家现代农业园区、九龙坡农科贸易城、北碚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加快推进,建成北碚静观、九龙坡白市驿等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和巴南区南南线、北碚区静观线、渝北区沙坪线等花卉苗木基地。
二是渝西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带。在渝西渝中14个区县,突出“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建设优质农产品保供基地。大力推进潼南、南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长寿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以荣昌为核心的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培育一批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基本形成潼南、铜梁、壁山等渝遂高速公路沿线优势蔬菜生产带和以涪陵榨菜为重点的加工蔬菜产业带。
三是“两翼”山区特色农业基地。围绕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利用山区资源的多样性,以林下经济为重点,充分发掘闲置资源的增收潜力,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坚持绿山与富民结合、开发与保护并重,在三峡库区重点发展柑橘、特色蔬菜和生态渔等,在武陵、秦巴山区突出重抓草食牲畜、高山蔬菜、中药材、林果、烤烟等,初步建成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全国主要中药材产区和一批农产品供港基地。健全链条,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
一是着力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实施“135”产业发展规划,稳步提升粮油产业,突出壮大蔬菜、柑橘、生猪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中药材、草食牲畜、林果、生态渔业、烤烟等区域特色产业,支持各区县因地制宣培育1~2个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
二是着力构建安全的生产链。编印种养殖业行业标准181个,建成16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立粮油、水果、茶叶等标准化基地970万亩。实施蔬菜、生猪、乳业等安全农产品骨干产业链建设,在287个镇乡建立了农产品监管服务机构,8个区县建立了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累计认证认定“三品一标”2734个。畜产品“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监测合格率100%,蔬菜、本地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达97.4%和100%,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居全国前列。
三是着力构建灵敏的需求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市场调查、市场研究、市场分析和市场预警,引导农民围绕市场种田、调整结构挣钱。建立了市级农业数据中心、粮食数据中心、区县信息平台和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设立300个遍及各区县的农产品市场价格采集点和产地价格采集点,组建了一批市场信息和生产信息采集员队伍、市场信息分析师队伍和信息服务专家团队。加强对农民的市场信息服务,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覆盖10万农户,“农业手机报”等信息服务产品用户达100万户。
四是着力构建快捷的供应链。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打通农产品流通快速通道。“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城区标准化菜市场全覆盖,成立了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成交总额突破50亿元。建成全国首个生猪批发式电子竞价市场和中国(荣昌)畜牧产品交易市场。建立了网上展厅和网上农产品销售对接平台,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农产品经营网点940个。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引导市内大型超市、餐饮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到“两翼”建农产品基地96个。2011年农产品对外贸易额4.19亿美元,是直辖之初的7.9倍。
转变方式,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一是提升科技化水平。建成国家柑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国家种猪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4个国家级平台,蚕桑学、柑桔学等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特色食品等10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推进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发展,每万名农村人口拥有农业科技人员在西部处于领先水平。
二是提升机械化水平。积极探索丘陵山区农机化道路,全力普及机耕,大力发展机收,努力突破机插秧。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05年的7.4%迅速提高到30%,连续6年年均增幅3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提升规模化水平。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流转面积770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38%。大力扶持适度规模经营,累计建成各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场6.2万个,发展种养大户5.6万个、农村经纪人4.8万个,生猪、奶牛、肉鸡规模化率分别达到64%、77%和78%。建成10个国家重点产粮大县、24个生猪调出大县、501个专业特色村基本形成了蔬菜“三大产业带”、三峡柑橘产业带和江津花椒、合川生猪、涪陵榨菜、石柱辣椒、丰都肉牛、秀山金银花和土鸡等规模化产区。
四是提升组织化水平。实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试验项目”,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联合合作,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3403个,1/3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817个,作价入股土地70万亩,统一经营土地92万亩。夯实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突出基础先行,以水利为重点,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开工建设大中型水库52座。基本完成22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了1200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近五年改造中低产田土455万亩,开发整理土地317,万亩,新增有效灌面92万亩、节水灌面62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39万亩了实现了乡通畅、村通达两个100%目标,行政村通畅率达60%。实施农网改造面97%,改造一户一表120万户。在425个村开展农村信息化示范,市、区县、乡镇三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148.5万户,占适宜农户的42.4%,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和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村674个。
中华网受困对赌协议申请破产
本报讯 10月5日,中国首家赴纳斯达克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中华网投资集团申请破产保护。美国纽约法院裁定其必须偿还美国一家对冲基金高达6540万美元的债款,该消息令其股价直跌逾50%,股票随后被交易所停牌。目前正式进入破产保护进程。
中国移动集团客户总数达315万家
本报讯 近日,中国移动集团客户总数已达315万家,较去年同期增长9.8%,客户覆盖率为40.4%,其中重要集团客户覆盖率为67.8%。中国移动总部及其全国各公司分别成立集团客户机构,对集团客户市场形成专业化运营之势。
华为:3年内成为全球五大供应商之一
本报讯 近日,华为表示将会为美国市场提供定制手机以及基础款的Android智能手机,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出各种从低端到高端的无线通信设备。华为将继续沿着多管齐下的方针来逐渐从基础设施方面进入市场,在3年之内成为全球五大无线通信供应商之一。
全球IT竞争力中国排第38位
本报讯 近期,经济学人信息部了全球《2011年IT行业竞争力指数报告》,美国继续稳居榜首,中国上升一位,排第38位。报告从研发环境、IT人力资本、IT基础设施、对IT行业发展的支持、法律环境和商业环境等6个方面对全球66个经济体进行了评估。
加快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本报综合报道 10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就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召开办公室会议。会上,工信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提出工作要求,一要高度重视,“十二五”时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各部门要把中小企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要综合施策,既注重当前问题,也要着眼长远问题,要进一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三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政策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强交流沟通,相互支持、大力协同。
具体而言,针对中小企业发展将实施两个关键工程和四个行动计划。两个关键工程指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工程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加快信息技术在中小企业核心业务环节的普及推广和深化应用。四个行动计划则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计划、创办小企业计划、中小企业管理提升计划和中小企业市场拓展计划,要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发展专业市场,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落实和完善出口退税等政策,加大出口信用保险以及各类出口信贷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陈绍鹏转身掌舵联想控股现代农业
本报综合报道 日前,联想集团宣布,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新兴市场总裁陈绍鹏将出任联想控股高级副总裁、执委会委员,执掌农业新业务。
陈绍鹏离职后,联想集团仍将维持原有架构,但将把中国区业务与其它新兴市场地区业务分开,并由不同高管负责。现任联想集团中国区总经理陈旭东将成为中国区业务的最高负责人,现任新兴市场业务CFO周庆彤将担任新兴市场业务负责人。
据悉,半年前,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即对外宣称,联想控股有意发展现代农业,欲打造一个知名的食品品牌。为了拓展新农业业务,联想控股去年成立农业投资事业部,并在今年先后入股两家白酒企业。
陈绍鹏在联想国际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联想面对收购IBM电脑业务后的整合挑战,甚至出现亏损的压力下,他所掌管的业务占据了联想一半的比重,并稳步增长,是联想能够跻身全球第二的重要贡献者。此次陈绍鹏转战联想控股的农业行业投资,也是其个人职业生涯的重大转变。
淘宝商城新规则引部分商家不满
本报综合报道 10月11日,淘宝商城大幅提高服务费和保证金的新规则引发了淘宝部分中小卖家的激烈反对。这些卖家通过恶意抢拍正常经营商家的商品而不付款等形式,对淘宝商城一些大卖家实行攻击。同时,淘宝商城两大自主板块“直通车”、“聚划算”也受到攻击。10月12日,部分淘宝商城卖家在杭州淘宝总部拉起横幅,表示对淘宝提价政策的反对。
据悉,10月10日,淘宝商城了《2012年招商续签及规则调整公告》,将技术服务年费从以往的6000元提高至3万元和6万元两个档次,涨幅达5~10倍。同时,商铺的违约保证金数额全线提高,由以往的1万元涨至5万元、10万元、15万元不等。此举导致很多商家前期投资过大、进退两难,引发不满。
淘宝商城回应称,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高品质商品和服务,让市场良性发展,就必须做出改变,淘宝商城和广大商家不会因为威胁、恐吓而放弃原则。同时,淘宝商城会全力保护被攻击商家,不会让诚信商家利益因恶势力的存在受到任何损伤,相关举措会在后续出台。目前,淘宝商城已报案,警方正在介入调查此事。
编者按:上周的业界风起云涌。联想超越戴尔,首次坐上全球PC市场第二把交椅;多家巨头卷入并购流言,雅虎前景扑朔迷离IBM宣布收购Platform Computing,加速布局智能计算。
第三季度全球PC市场报告出炉 联想首超戴尔排名第二
本报综合消息 上周,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和IDC同时公布了最新的全球PC市场报告。Gartner的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全球PC出货量为9178万多台,同比增长3.2%;惠普仍然占据市场的头把交椅,而联想历史性地超越戴尔,上升至第二位。IDC则称第三季度全球PC出货量是9187万多台,同比增长3.6%;其中惠普的占有率达18.1%,联想和戴尔则紧随其后。两家研究公司的季度全球PC市场前五大厂商排名一致,依次是惠普、联想、戴尔、宏和华硕。
Gartner指出,第三季度惠普在全球PC市场上所占份额为17.7%,略高于去年同期的17.3%。惠普将在10月底以前决定是出售、保留还是分拆PC部门。华尔街分析师预计,惠普在时机尚未成熟时宣布可能拆分PC部门将促使部分消费者不再购买该公司的产品。联想第三季度份额为13.5%,历史上首次超过戴尔排名第二,Gartner认为这归功于对日本NEC以及德国Medion的收购,以及采取了积极的营销措施。
Gartner同时指出,PC销售量的增长速度未来将不断放缓,原因是消费者日益转向智能手机和苹果iPad等平板电脑,且经济衰退的阴影导致公司在技术硬件方面的投入持续降低;不过IDC却预期PC市场回温,
因为制造商将在2012年推出尺寸更小的超轻薄笔记本Ultrabook,有望拉动新一轮的消费热潮。
并购流言愈演愈烈“雅虎之乱”未来走向成疑
本报综合消息 原CEO巴茨离职后,雅虎彻底陷入混乱,股价不断下跌。分析师认为当前的形势将使雅虎被整体并购的可能性大增,市场上也传出其将出售资产的多种猜测。
阿里巴巴的收购意向被认为是最可能成形的方案之一。自从马云公开表示对收购雅虎“很有兴趣”之后,各方不断传出“内部消息”,其中最新的进展是阿里巴巴正在积极寻求融资伙伴。淡马锡新加坡国家基金、银湖基金以及俄罗斯DST传闻将与阿里巴巴组成集团联合参与竞购雅虎股权。
2008年曾试图收购雅虎的微软也再次被卷入此轮并购流言之中。多方专家认为,鉴于雅虎股价已经大跌,而且仍然拥有一系列有价值的资产,微软应该重拾起3年前的想法参与竞购。分析师称一旦此次交易成行,微软将在搜索引擎市场上再一次获得向谷歌挑战的资本。
此外,有消息称雅虎创始人杨致远正与一些私募基金公司进行接触,有意通过私募基金的注入,使雅虎私有化;AOL也被传有意与雅虎进行合并,削减成本卷土重来。
IBM将收购Platform Compuling加速布局智能计算
本报综合消息 上周,IBM宣布已达成确定性协议,将收购私营的系统软件公司Platform Computing。本次收购预计将于2011年第四季度完成。
Platform Computing是全球领先的分布式计算环境集群和网格管理软件公司。该公司的软件帮助企业创建、集成并管理共享的计算环境,使用在资源密集型应用中,例如模拟、计算机建模和分析等。这些高性能计算应用通常用于金融服务、制造、数字媒体、石油天然气、生命科学、政府、研究和教育等领域的产品开发、关键业务决策和突破性技术中。
IBM系统软件部门总经理海伦・艾米提吉表示收购Platform Computing将有助于加快智能计算的增长,这也是IBM“智慧的地球”战略的重要部分。“IBM将充分利用这笔收购,以加强产品和解决方案,向客户提供技术,帮助它们进行关键的业务决策,或取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RIM黑莓服务中断影响数百万用户
本报讯 上周一,RIM黑莓服务出现中断,影响整个欧洲、中东、非洲和印度的百万用户访问互联网,无法获得即时通信和电子邮件等互联网服务。RIM周二曾表示,黑莓服务已恢复正常,但随后又表示,受影响地区已经扩展到阿根廷、巴西和智利。
索尼再遭入侵冻结9.3万个账户
本报讯 近日,索尼首席信息安全官菲利普・雷丁格称,由于检测到大量未授权访问,因此临时冻结相关部门的9.3万个用户账户。今年4月,索尼也曾遭遇黑客攻击,约1亿个账户受到影响,迫使上述网络关闭近1个月时间。
英特尔宣布退出电视芯片市场
本报讯 上周,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宣布,放弃进军电视芯片市场的努力。发言人克劳丁・曼加诺表示,英特尔将继续向电视机顶盒厂商提供芯片,但计划把电视芯片的资源转移至旗下专注于平板电脑芯片业务开发的部门。
搜狐财经日前刊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文章分析,在国际市场油价连续创出新高之后为什么粮食价格也随后创出新高?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背景来理解:
第一,要从替代关系上理解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对粮食价格的影响。长期以来,许多国家一直为石油资源的替代而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努力,尤以在开发生物燃料方面的力量更大。迄今为止,巴西、美国等国家在以生物燃料替代石油资源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随着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暴涨,各国对于发展生物替代能源的推动进一步强化,导致国际市场粮食的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应当看到,油价暴涨使生物能源的发展前景看好。随着国际市场油价的飙升,各国在发展生物能源方面的积极性增强,特别是一些能源消费大国更感到发展生物能源的迫切性。然而,一些国家在发展生物能源过程中大量使用粮食作为原料,进一步扩大了粮食的用途范围。虽然国际市场对粮食的需求幷未因此而扩大很多,但国际市场上对粮食需求增长的预期被大幅度提升,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中所包含的风险溢价因素也因此而增多。
第二,生物能源的发展又加大了国际市场能源供应压力。从维护粮食供应安全的角度出发,许多国家正在强烈意识到优化生物能源结构的必要性,更多非粮食作物来开发生物能源。然而,现在的问题是,随着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粮食种植的种植受到日益严重的“争地”威胁,加剧了国际市场粮食供应的紧张程度。
第三,要从产业关联上理解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对粮食价格的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地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作为上游产业,石油工业对于农业影响不可低估,尤其是石油价格上升对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更应当受到重视。事实上,除了柴油和汽油价格上涨直接加大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压力外,石油价格的上涨还通过化肥、农膜、电力等农业生产资料涨价而间接加大农业生产的成本压力,而一旦有机会,这种成本压力必然会转移到粮食价格上。
1、和传统行业不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相比,有机行业是真正可持续发展,而且是永续发展的行业,避免经济周期和金融危机、产业变迁和升级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和损失。一切有关人的衣食住行都将实现有机化。
2、依赖化学农业和石油农业的现代农业,只追求数量增长,忽略质量增长和环境的和谐,正在危害人类以及地球生态的健康,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连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在白宫开辟小型农场,也选择有机标准作为最佳模式。
3、在食品安全隐患日趋严重的今天,选择没有任何人工合成物质、无转基因、无农药、无化肥、无重金属、无生长调节激素的有机食品是必然选择,而且有机食品的种植成本并没有想象那么贵,平均比普通食品高出50%——150%的价格,是许多都市中产阶层能够接受的价格。
4、有机食品至少10%以上的稳定收益率是很多行业所无法企及的,许多看似前景无限的高科技行业、金融行业现在都陷入困境,有机农业稳健性、永续性、不可替代性为稳定的收益带来了保证。登上福布斯财富榜上的从事有机农业——超大农业,种植有机蔬菜有70%的毛利,就是证明。
5、现在社会的许多的健康和社会问题,均来自于异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如肥胖、亚健康、烦躁、郁闷、抑郁、娘娘腔、中性化、早熟、不孕不育等等,回归自然,回归有机生命体和谐的生活成为必然趋势,早回归,早受益。
6、有机农场一般选择方圆30公里没有工业污染的田园山间,这些得天独厚的环境是极其稀缺的,谁最先进入圈地将锁定胜局,晚进入者将失去上游核心土地资源。
7、投资有机事业,将从根本上解决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转基因的风险、化学污染,让水更清、天更蓝、地更富有生机,从污染环境到促进环境优化发展,实现真正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转型。
8、大摩、红衫、赛富等著名的风投早就进入有机产业,华人首富李嘉诚也很早进入富有前景的行业,投资有机大势所趋。
9、有机食品因为采用无污染的生态种植方式,口感和营养更加丰富,比如有机苹果的含铁量比农药苹果高出4倍,有机鸡蛋的DHA含量也高出普通鸡蛋三倍以上。吃了有机食品往往成为有机食品的忠实消费者,市场空间巨大。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和两岸双向投资政策的有力推动,福建省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开始争相迈出赴台投资发展的脚步,掀起了一股赴台投资的热潮。截止今年5月10日,福建省赴台投资企业累计已达20家,协议投资金额17460万美元,其中福建企业实际投资金额9515万美元。福建企业赴台投资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谋求共赢是福建企业赴台投资的主要动力。福建财茂集团有限公司以自身的名牌优势,投资500万美元在台十大百货开设产品专柜和一家旗舰店;中泉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本着“巩固老客户,开拓新业务”的初衷,公司投资200万美元在台北设立中泉(台湾)国际有限公司,从事商品经纪业、展务、劳务等服务业务。可以说,拓展岛内市场并借力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成为福建企业赴台投资的主要动力。
二是商缘深厚是福建企业赴台投资的主要基础。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对台集装箱运输、电煤运输、两岸客运货运以及贸易等有着悠久的合作记录,赴台投资设点可巩固和拓展公司在台合作业务;福州超大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年组织台湾农产品进入大陆总量已逾万吨,占“零关税”措施实施以来台湾水果进口量的20%。这批福建赴台投资企业有备而来,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市场化举动。
三是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是福建企业赴台投资的主要形式。赴台投资的企业中,有厦门华天港澳台商品购物有限公司中泉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在台投资设立经营性的子公司或联营公司;福建华东船厂有限公司、福建华荣海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设立非企业法人。这些办事处主要是代表母公司从事市场研究及业务推广等项工作,并可在合适时机升格为独立经营的企业法人,实际上起到投石问路的先行作用。
四是农业和服务业是福建企业赴台投资的主要领域。台湾农业和服务业在全球具有良好的声誉,服务业成为陆资上岛投资的首选行业,陆资可借助台湾在服务业上形成的优势,实现合作互补、共同发展。这次赴台投资的福建企业有12家涉及服务业的投资项目,包括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泉州市丰泽船务有限公司、泉州安通物流有限公司等,占上岛投资企业总数的70%。此外,涉足农业(含农副产品、水产品)领域投的有福州超大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建闽台农产品市场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占上岛投资企业的近三成。
五是国有和民营企业是福建企业赴台投资的两大主体。近期赴台投资的17家企业中,有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泉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占企业总数的24%;有福建财茂集团有限公司、拓福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泉州市丰泽船务有限公司等10家民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58%;其余3家企业为股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
二、企业赴台投资存在三大障碍
一是投资领域的障碍。从台湾地区方面公布的文件看,开放政策仍有许多限制,如对陆资进入采取的是正面表列,即规定了哪些领域可准入,而不是适用于外资进入的开放尺度更宽的负面表列。开放领域亦有限,第一阶段开放30%的制造业、21%的服务业以及14%的公共建设项目,开放领域均为传统的制造业领域,技术含量不高,而大陆鼓励发展的太阳能、光电产业、半导体产业、中草药制造等均未在开放项目中。不少企业受制于投资领域的障碍,只好退而求其次,先从设立办事处人手再谋求今后发展。
二是商务人员往来的障碍。商务人员赴台申请既要获得《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又要取得《台湾地区入出境许可证》,两边都需要提交详细的证明材料。企业人员赴台开展商务考察活动不能单独前往,需要跟随相关部门组织的考察团组,而随团考察又受到时间、不可脱团等规定的限制,致使企业难以进行深入细致的前期调研,影响了投资合作项目的推进。
三是审批核准环节的障碍。根据国内现有的政策规章,企业赴台投资或设立非企业法人须由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商务主管部门接到申请后再征求国台办的意见,涉及行业管理的还须征得发改委、交通部等部门意见。与此同时,企业要将经资质公证机构公证的材料寄至台湾“海基会”,再由“海基会”审核后报“经济部”商业司;同时经由台湾中介律师事务所向台湾“经济部”商业司报备,通过后再向投审会投资业务处递送申请资料,台湾审批核准部门每月仅召开一到两次审核会对企业材料进行会审。企业办理时限短则一个月长则两三个月,冗长的审核环节削弱了企业的投资热情。
三、推动企业赴台投资的几点建议
一是以商签ECFA为契机,推进两岸投资合作机制的形成。两岸应在三通、人员往来、金融合作方面取得进展的条件下,力求在签订两岸经贸合作框架协议以及《双边投资保障协定》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台湾方面继续放开投资领域,为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提供更广阔空间,实现双向投资有序、健康发展。
二是以服务业为重点,带动两岸产业合作的共同繁荣。福建应重点推动港口、物流、旅游、商贸、会展等优良企业与台企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其次是鼓励福建企业在台湾自由贸易区投资生产组装,利用FTA原产地证,开拓欧美市场。推动电子信息、石化、机械、船舶、冶金等产业的重点骨干企业上岛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上门主动寻求合作良机,与台企联合在第三地再投资、开展国际市场营销,以“走出去”的方式促进闽台企业紧密型协作,进而推进两地产业的对接与融合。
一、前言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一直都很关注农业的发展。所以农业经济学科作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依旧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但这种情况并不会持续太长时间。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势必会遭遇如同30多年前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的境遇。所以农业经济学者现当下要做的就是通过对农业研究方向从政策型,向市场型的转变,来推动农业经济学的转型,来适应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本文试图对农业经济学在未来中国的发展的一些危机,做出分析和提出相应的对策 。
二、农业经济学所面临的危机
1.短期危机
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当下所面临的危机,从短期来看并没有什么危机,但若长久下去,很可能产生量变到质变的效果。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必要从会慢慢地下降到消失。归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农业政策研究的作用降低。在传统的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中主要研究的对象就是农业政策。研究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粮食安全、土地制度和农民收入等问题。这些研究在当前的中国仍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这主要是基于我国农业大国的条件,需要一些对农业政策研究的学者。但是这些农业经济学者,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决策领域并没有很强的影响力。政府机构也有专门的用于研究农业政策的机构和人才库,而这时的农业经济学者只能够充当一个对农业政策解读的角色。这就让农业经济学科在于其它专业竞争生源是,处于一个下风的位置,极其的被动。同时一些优秀的人才也难以扩充到农业经济学科当中。
(2)农业经济学所研究领域正被其它学科所占据.而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农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数据计算主要来源于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这些基础性的学科。而近几十年来,这些基础的学科听过不断的发展,其研究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大,开始研究农业经济学科所研究的领域中来。这一现状,让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更为艰难。而且,通过一些数据表明这些基础学科对该领域的研究影响力要大于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影响力。不管是还是申请课题资助,基础性学科要比农业经济学科更加的有利。
(3)难以吸引优质的学生生源。一个学科想要长久的发展,必须要有新鲜血液的不管注入,及优秀人才的不断补充。但是就当下农业经济学科的现状来看,很难吸引优秀的学生来选择这门学科。特别是在以上两种现状的情况下,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与一些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学生相比,在就业市场上更加取不到优势,所以就业竞争力小也是优秀学生不断选择这门学科的原因。若这样长此以往下去,中国的农业经济学科的未来发展会出现一种前进乏力的状况。
2.长期危机
随着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以及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农业经济学科有可能会面临着边缘化的局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不断缩小。当前,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国家随农业的重视程度也非常的高,但这只是一个短时期的现象。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如果我国的城市化全部完成,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则会反之下降。此时的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必要性也会随之下降。农业经济学科被边缘化也会在未来某天成为现实。
(2)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在长期内下降。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国家则会更加重视城市的建设,而随之财政预算的下降,政府则会通过削减农业经济学科的教育科研投入来增加城市建设的经费。
三、相关对策
通过借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科的成功转型的经验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业经济学学科也想要成功转型,必须将研究重点从“政策研究”转移到“市场研究”。
1.研究重心的转移
食物经济与管理。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关注农业生产而现代的农业经济学科必须扩大研究范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对食品的要求也更加高端,消费习惯和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改变都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间,农业经济学科可以借助这个趋势发展为更加广义“食物经济与管理”,即研究领域发展到食品本身,从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到参与进去。
生物经济管理。农业不仅为人类提供生存所必需的食物,还为人类提供生活所需要的生物资源。例如对于棉花这种经济作物,棉花种植是农业经济学学科所研究的对象,但棉花加工就不属于了,所以想要扩展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就可以将棉花再加工也视为农业经济学学科的研究范围。所以现代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食物经济与管理的基础上,将农业经济学学科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与农业资源有关的所有行业,中去,即生物经济专业。
2.教育重点的转移
大学的最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向社会输送优质的人才,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面对当下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农业经济学科对学生的培养必须转移重点,从以前的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培养机制,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市场以及相关的农业服务的技能。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当以给学生一些实践性的经验。
四、总结
我国的农业经济学学科想要长久的发展,必须要认真思考转型之路。在转型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来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学学科。切忌照搬照抄,要按照中国的特色和实践来进行,在转型之路上要充满创新精神。让农业经济学学科走出一条充满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邓国众、张臼怡,就业难?改写自己的“就业率,——剖析就业率后二十名专业[J]高校招生,2013.
[2]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农业经济,2015.
[关键词] 做大做强 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继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又一次创新,山东省莱芜市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发展较快,特别是随着生姜标准化基地进一步扩大,“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已经形成,莱芜作为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做大作强龙头企业意义更加重大。
一、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要作用
1.龙头企业规模大,具有较强的带动辐射作用。龙头企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形成奠定了基础,加快了土地的合理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带动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莱芜市是一个只有125万人口的地级市,主导产业突出,形成了以生姜为主的“三辣”、以“莱芜猪”为主的农畜牧业和以“黄金蜜桃”、花椒为主的林果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是就地转移农民的主渠道,还带动了运输、流通、服务等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全市以生姜、大蒜等为主的大宗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32家,这些加工企业的发展为农民就地转移与增收搭建了一个平台,实现了企业与农民“双赢”目标。
2.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农业市场化的桥梁。龙头企业把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的联系起来,把“产加销”变为“销加产”,环环相扣形成产业链,在“销―加―产”这一程序上求发展,使基地、农民和市场紧密结合。龙头企业在市场开拓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开拓国内市场,还把触角延伸到国际市场。目前,莱芜市已有19家农产品企业与日本、韩国、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等60个国家和地区做买卖。07年,全市实现出口创汇15607万美元,超过了纺织品,成为除钢铁之外的第二大出口商品,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九位,增幅居第一位。
3.龙头企业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龙头企业是提高农产品质量、附加值,促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载体,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目前,莱芜农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全市有20家企业20万亩生姜、大蒜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万兴公司把农产品质量控制的标准前移到预生产和生产环节,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壁垒”到主动的“跨越壁垒”的革命性转变,并通过了欧盟GAP认证,生产的泰山牌生姜、泰山牌大蒜成为进入欧盟市场的免检产品。
二、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措施分析
1.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转变经营理念。一是抓市场研究。在“公司+基地+农户”产业链条当中,龙头企业要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尽量避免“谷贱伤农”事件发生。二是抓市场开拓。国际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国际化,龙头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增加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要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充分利用国外农业资源。三是抓产销衔接。发展“订单农业”是龙头企业掌握原料来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搞好产销衔接的主要形式,要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努力提高订单的履约率。
2.加强管理,不断创新,增强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一是抓科技创新。龙头企业要通过引进新设备,采用新工艺,推广新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使企业有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有达到国际水平和符合国内外规定的质量标准,有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先进实用的产品检测检验设备,有严格的产品质量跟踪服务。另外,企业要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企业。二是抓质量安全。龙头企业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及加工制成品的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卫生。按标准创建无公害农产品、优势产品和出口产品生产基地,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信任,争取更大市场份额。三是抓经营机制创新。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倡导者、协调者和组织者,不但自己要有创新精神,还要动员全体员工积极创新,推动企业的全面创新。四是抓品牌打造。要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依托各类生产基地大规模的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质量认证和各类安全卫生认证,打造农业品牌。万兴公司泰山牌生姜被列为08年奥运会唯一专供生姜,每公斤卖到150元人民币;在英国、荷兰等欧盟国家的超级市场十分抢手,这都是品牌的威力。五是抓增长方式转变。龙头企业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积极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的系列开发,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
3.坚持为农民服务,理顺分配关系,不断增强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力。一是坚持为农民服务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以农民利益为核心,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和收益,农民能够得实惠,也为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农业企业家一定要有长远和战略眼光,在发展中一定要维护好农民的利益,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要规范“订单农业”的发展,提倡龙头企业在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或订单的基础上,向农户提供种子、资金及技术等方面的服务。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与农民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或将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直接返还农户。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以产权为纽带,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和统一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
一、新乡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新乡市坐落在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山,地理位置优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驰名的农业及名优特农产品、充足的劳动力,造就了新乡美丽而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
近年来,休闲农业在新乡市得到迅速发展,休闲农业模式也不断丰富,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目前,比较成功的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田园农业休闲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休闲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成功例子主要有卫辉市唐庄的万亩桃园、封丘县的万亩金银花、新乡县龙泉的千亩黄金梨园等田园农业游,获嘉县花卉、长垣县仪隆观赏林苗圃等园林观光游,牧野区的家庭菜园开心农场的务农体验游等。二是农家乐休闲模式。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等休闲活动。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和城市郊区。主要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三是科普教育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标准化基地、农业产品和农史展览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成功例子主要有新乡县龙泉村的龙泉苑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封丘县的美日康树莓博览园的农业博览园等。四是回归自然休闲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北太行的山水、绿色森林、黄河湿地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成功例子主要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自然保护区。
目前,新乡市已建成以休闲度假、观赏观光、农事参与、农耕文化、高效农业、民俗风情为主的休闲农业点187个,从业人员3227人,年接待游客99.2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9亿元、利润9530万元,从业农民年均纯收入9750元,较新乡市农民平均纯收入高2000余元。
二、新乡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
(一)市场条件
休闲农业是紧扣时代脉搏的休闲方式,它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享受乡村风情、体验异质文化、购买生态产品的时尚需求,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自2004年以来,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推介,新乡市域外游客比重由2004年的38%增加到目前的65%。随着新乡太行风采和国际水平攀岩基地为基础的旅游大发展,新乡市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开发国际游专线,入境游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二)资源条件
新乡市自然环境优美、人文资源独特、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对市场有强烈的吸引力。其资源优势包括:①丰富的原生态自然资源。②广阔而独特的产业体系。新乡市产业体系涵盖农业、渔业、种植业、养殖业等多种行业,并呈现出许多亮点。③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新乡市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内容丰富,原生性强,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垄断性。
(三)社会条件
新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大力支持。其支持主要来自:①政府的支持。政府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来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和辅助解决三农问题,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②金融体系和投资企业的支持。在政府的积极倡导和优惠政策引导下,为了迎合休闲农业迅猛发展的时代契机,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通过投资休闲农业的方式来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③农村居民的支持。发展休闲农业可以让农民脱贫致富,因此农民对休闲农业的支持不言而喻。
三、新乡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地位不突出
目前,传统农业在新乡农业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休闲农业处于自发状态。虽然近年来新乡积极推进高效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但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关注不够,并没有从政府层面确定休闲农业的产业地位,导致休闲农业成为农业和旅游业的“副产品”。
(二)缺乏科学的规划
政府和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开发缺乏市场研究和科学规划,导致休闲农业产品类型单一、产品项目雷同。近年来,新乡开发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为采摘园、观光园和农家乐等有限而雷同的产品形式,创新不足,特色不够,精品极少。
(三)休闲农业保障体系的缺失
休闲农业是一个融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环境、工商、质检、建设、国土、公安等政府部门,但是这些政府部门并没有一个针对休闲农业管理的统一标准和尺度,经常出现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和尺度不一的现象。新乡市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农民。从整体上看素质偏低,服务意识缺乏,文化水平较低,也缺乏管理休闲农业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四、新乡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一)做好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组织编制新乡市休闲农业发展整体规划,并做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结合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工程等支农项目,将“农家乐”“休闲度假农庄”等休闲农业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协调发展。
(二)着力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
鼓励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对废弃园地、林地、荒地、荒山等进行开发整理,盘活集体存量土地,发展休闲农业。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发展。
(三)加强行业规范管理
结合本地实际,着手制定休闲农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重点在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经营项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四)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要逐步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休闲农业发展机制。安排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市级(包括市级)以上的休闲农业示范单位建设。加强金融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手续,适当扩大担保物范围,满足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
(五)加大宣传推介,扩大知名度
关键词:农业企业;国际化;中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4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109-03
一、文献综述
农业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企业,依据本国农业的比较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在全球农业企业协同发展的基础上调整和重组国内农业资源,使得农业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和产品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双向流动,通过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资本流动、技术转让等国际合作方式,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全球农业经济体系。
Vernon(1966)提出,创新型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过程是完全被动的,它取决于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主流地位,待到时机成熟,才会考虑出口以及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持相反意见的Forsgren & Johanson(1975)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须经长时间缓慢渐进而持续深入的过程,该理论假设企业国际化的谨慎迈进与“心理距离”有关,经营状况的改善与提升是促使企业加速其全球化经营战略步伐的根本原因,然而,该理论由于缺乏经验证据而未能被学界广泛认可。直到Lawrence S.Welch & Reijo K.Luostatinen(1993)指出,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可划分为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阶段,前者的效果决定了后者的结果。基于此,中国学者鲁橦和李朝阳(2002)给出了一个分析框架,企业的内向国际化是外向国际化的基础和条件,企业的外向国际化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其内向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全面地分析了企业国际化行为问题。农业企业的国际化不仅是企业国际化问题的拓展和延伸;它还会提升农业及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世界农业资源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农业结构进行及时的战略性调整,有效规避或降低农产品交易风险。因此,无论从理论角度或是实践角度来说,对农业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都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
二、中部地区农业企业国际化发展现状
我国中部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在区域经济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但是,就其发展阶段和模式而言,依然主要处于粗放型、原料生产型和家庭型的生产模式,农产品深加工的比例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比例。这种生产模式既没有规模效益,又缺乏科学的生产管理经验,抵御风险能力差。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集约化以及国际化发展就必需依靠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
中部地区的农业企业相对于农业发达地区的成熟农业企业尚处于发展阶段,农业的产业化和企业化水平低,多为自产自销的家庭式农业经营。此外,为数不多的农业企业资金力量薄弱,技术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弱。但因农业生产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强,农业企业经营过程中风险与收益不对称,市场的可预测性低,独立性差,依靠政府补贴程度高。
由于中部地区的农业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落后、管理经验缺乏,直接导致了农产品品质不高。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中部各省份农业企业的产品出口地区相当有限,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的少数国家,而且贸易量和贸易额均不高;结构单一,产品集中度比较高,出口产品主要为瓜果蔬菜类产品这样的初级产品。此外,出于食品安全和国家利益等的考虑,许多农产品进口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环保标准、食品安全和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已经从传统的关税壁垒转向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隐蔽性的非关税壁垒阶段。中部地区一直以来都致力于要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但由于内外环境的限制,后续的发展道路可谓艰巨而长远。
三、农业企业外向国际化经营的制约因素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实力方面与其他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行政审批的干预,部分制约了企业的积极性;金融服务的滞后,缺乏良好的融资环境和政策支持,在国际市场上难以与之抗衡。就农业企业国际化来说,现存的大量非商业性农业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差,使主体格局与现代农业相差甚远。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的特征一直表现为供不应求。随着科技的投入,农业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供求关系发生着转变,我国的农业国际化才推上日程。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国家的农业政策影响着整个农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对农业企业国际化的首要影响因素是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相关的政策扶持。最近,面对农业发展环境的变换和外来市场的冲击,农业走向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是带动农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的核心技术、管理体系、资本的运营能力等都是带动农业走向国际化的必备竞争力。面对强劲的外国企业竞争,国内农业企业唯有走国际化经营道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通过区域间的合理分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农业企业走向国际化,带来的不仅是农产品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农产品价格上,还能顺应市场规律,真正实现市场价格体系;有效促进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按照国际市场准入原则,我国的农产品不仅在产量,更能在品质上实现跨越式提升;利用国际资源改变我国现有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产业化农业,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在吸引外资方面,能有效弥补农业投入不足,通过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引领中国农业走向科学化、现代化。
四、促进中部地区农业企业国际化的政策措施
(一)企业自身层面的发展
1. 企业自身结构、内部认识及知识资源的改变
实现农业国际化发展,首要应从企业战略层面着眼。企业战略的改变和实施主要受企业自身的结构、企业对内部的认识和企业的知识资源所影响。企业的自身结构和企业对内部的认识共同对战略的形成产生作用,而战略的形成又影响着战略的实施。战略的形成通过基于知识资源的战略对战略实施进行了修正。这种关系如下图所示。
区别企业结构复杂还是简单的关键要素是企业管理者所要考虑的选择权和结构限制的程度。在简单结构的企业环境下,企业只有很少的限制,同时它在形成和实施战略时可用的要素也少。在复杂结构的企业环境下,企业可能拥有很多阻碍它实施战略进程的限制条件,但是同时,在它形成和实施战略的环境中会有更多的要素作为先决条件。因此,对于企业的内部认识来说,内部认识的水平高低决定了企业选择权的多少。如果企业对内部的认识清晰,那么企业会不断优化配置自身的资源,如果企业对内部的认识模糊,那么企业会按照原来的方式使用自身的资源。所以,具体到农业企业国际化,就务必从企业的自身结构着手进行优化改造,提升知识、科技水平和加强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要优化出口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重组与技术改造,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竞争力,努力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内部认识层面,要树立与农产品贸易密切关联的环境竞争意识,以提高产品环境质量作为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促使农业对外贸易的出口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和协调。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利于环境建设的技术、设备的引进。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发展适用加工需要的专用农产品。
2.加快实施农业企业战略和环境的改变
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不管企业实施何种战略,环境总是要改变的。当环境改变的时候,随之改变的是企业所面对的资源。面对新的资源,企业将制定新的战略,其中包括知识资源结构的改变。同时环境资源也影响到了企业内部的认识和企业自身的结构。如此良性循环、螺旋式的上升模式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种阶梯型的上升形态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当前,面临国内外市场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农业企业要实现国际化发展,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是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按照鼓励出口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适度进口结构性短缺产品的原则,完善农产品出口战略规划和调控机制,加强国际市场研究和信息服务。第二,加强境外农业资源合作开发。引导农业企业发展跨国经营,拓展国际市场,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和农产品加工,加快资本积累,扩大经营规模,加快境外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步伐。第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优势农产品扩大出口,提供出口通关、检验检疫便利和优惠。推进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支持建设出口基地。加强农产品贸易磋商和谈判,妥善解决贸易争端,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支持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维护自身权益。
(二)辅助政策支持
虽说内因是促进事物前进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农业企业若想冲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仅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系列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来“保驾护航”。
1.政府层面的支持。我国目前的管理存在着生产与贸易相互脱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实行农产品生产贸易一体化管理,将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竞争的整体实力。除此之外,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境外促销、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出口新办企业的奖励及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费补助等。建立农产品市场风险保险机制和出口保护与救助机制,帮助农产品出口企业积极应对技术壁垒、贸易磨擦等突发事件。
2.金融机构层面的支持。金融机构应扩大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企业的贷款投放,积极支持出口企业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同时,健全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增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建立支持农产品的出口工作机制,适时增大财政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力度。加大宣传,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积极参加出口信用保险,规避出口收汇风险, 提升自身信用等级,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国际竞争力。
3.组建农业产业行业协会和组织。目前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普遍存在着部门分割、垄断经营,市场运行无序,交易行为不规范,营销手段落后,尤其是农产品市场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农业企业进入国际化阶段后,无论是在规模、效率,还是在竞争能力上,都不能适应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通过建立农业行业协会和组织,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及外贸一体化管理,尽可能地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 樊增强.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2] 焦必方、刘丹.中国农业国际化问题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
[3] 刘祺.试论农业企业与企业战略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05).
[4] 王宏杰.我国农业自主创新现状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01).
[5] 高飞.浅析农业国际化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经济理论研究,2007,(03).
[6] 卢业学.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对策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9,(12).
[7] 毛凤霞、冯宗宪.新贸易格局下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06).
[8] 屈小博、霍学喜.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03).
[9]詹晶.入世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跟踪分析与应对策略[J].国际贸易问题, 2005,(05).
一个国内的创业者却要去读英文班,拿国外的学位,是不是在扮酷?远水能解近渴吗?
中国各大EMBA 课堂向来是各界精英汇聚之地。中文班商界、政界、金融界、传媒界
各路人马齐全,因此往往成为许多商界人士扎堆之地,因为上个班同学间搞个项目也就赚了;
而那些中外合办的英文班似乎有些曲高和寡,一个英文便让诸多心浮气躁者望而却步,因此,
英文班要么增加翻译以求入乡随俗、增加招生容易程度,要么因太纯净而与这个社会“现实”
有些格格不入。
CHEMBA 就是属于后者。它是美国排名领先的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与中山大
学岭南(大学)学院合办的EMBA 项目,也是国家首批批准的中外合办EMBA 项目。因
为坚持纯原汁原味的美式教育、全英文教育,每年招生的学员也就三、四十之间,他们大多
来自南中国的外资、中外合资以及优秀的民营企业的高、中级管理者。
相比很多EMBA 项目,CHEMBA 的坚持为其披上了一层神秘、孤傲、纯净的色彩。提起CHEMBA,中大的老师们有口皆碑说是个好项目,学员优秀而且层次较高,但同时,这个项目却因为对英文和纯美式教育的坚持而无法走进大众的视野,许多人对它敬而远之,
甚至认为这种过分强调学习的EMBA 不适合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
但奇特的是,在CHEMBA 项目中,除了跨国、合资公司的管理者外,还有一个创业者群体。他们创业不久,原本应该是以业务、市场为先的关键时刻,原本是为企业生存发展最忙碌的时刻,却选择了走进EMBA 课堂,而且,他们没有选择那些用关系和资源堆积的EMBA 项目,而是走进了CHEMBA,老老实实做起了学生。这究竟为什么?他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执行官》杂志近期邀请了CHEMBAChinaExecutive MBA 的三位同学,他们刚刚从CHEMBA 毕业,还未从赴美国举行毕业典礼的兴奋中完全摆脱出来。提起为期近两年的学习,他们有许多话要说。这三位同学中,两位同学曾是海外公司高管后来刚刚出来创业——东莞维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左湘凌和精确市场研究集团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梁旭朗,另一位则是完全本土派的创业者——广州杏源山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宁。
人物一:东莞维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左湘凌
以CEO的角色看问题
左湘凌,东莞维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1997 年进入台湾维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从事电子行业。1997 年到2010 年,他在维熹科技一呆就是13 年,公司从一个300 人的小型工厂发展成为超过5000 人的台湾上市企业,他个人也从普通销售员成长为公司的协理。
2010 年,是左湘凌的本命年,刚好36 岁,此时的他20 岁大学毕业到现在整整工作了16 年。他相信36 岁是一个槛的说法,觉得这一年应该是自己人生的转折点。在他看来,前16 年是积累经验、知识、财富、人际关系的重要时期,他积累的一切都是为创业做准
备;下一个16 年,就该自己掌握人生道路的方向了。
就这样,36 岁甫过,他踏上了艰辛的创业之路。过去在维熹科技时,主要生产电子产品供应给APPLE,SAMSUNG,GE,HP,SONY 等客户, 均为OEM,ODM 为主的传统产品,创业的他想走高科技的新型产品方向并建立自主品牌。恰逢2009 年刚上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节能减排, 增加就业的政策,嗅觉灵敏的他毅然决定从事LED 照明应用产品,从美国
市埸开始切入。这时维熹科技董事长也给予了高度的信任和支持,共同投资创办了维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一开始就汇集了行业中顶尖的设计人员,申请了若干专利,在这个新兴行业中占据了行业技术的高点。2010 年,LED 行业呈爆炸性增长,特别是低端产品更为畸形发展,公司更专注于技术研发的创新路线,从世博会提出的智慧城市概念中再次获得灵感,研发出携带摄像设备和网络技术的新型LED 灯具,使之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最为核心的信息载体,为未来城市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许因为对于技术的执着,方向的坚持和市场的机遇,维锐在短短的两年间,就接到美国某城市的全城智慧城市照明改造项目超过2800 万美元,预期未来呈现倍数增长的发展势头。
谈及2011 年始开始就读的CHEMBA 项目,左湘凌表示这一学习在帮助其从高管角色转型到创业者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以下是他的观点分享:
第一,学习上的转型。我以前在工厂呆了13 年,积累的都是一线实战经验,需要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梳理,CHEMBA 帮我完成了这个梳理过程。比如,人物一:东莞维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左湘凌以CEO 的角色看问题通过财务课程的学习,我确实能够从财务管理的角度预先掌握经营异常和决定公司重大经营方向,上课之后最大的改变是,凡事能真正以CEO 的心态和角度看问题,让自己更快进入角色。
第二,从同学们的分享交流过程中学到很多知识。很多同学分享他们职场或创业的历程,可谓丰富多彩,亦有心酸喜悦,以及理论与实践碰撞出来的火花,闪亮着不同的智慧,都让我受益匪浅。
第三,“无心插柳柳成荫”。CHEMBA 是一个纯真的学习环境,全英文教学,大家都是抱着学习的心态过来的,完全没有商业目的。但在相互介绍、自然交流过程中,也会产生意料之外的合作。比如,我们班上几个同学一起创办了明创环球投资管理企业,也和以为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同学共同发展了具有极大潜力的中东市场。
第四,原来我所服务的台资企业,主要代工生产,销往欧美市场。现在我创业成立的维锐光电准备转型做内销。国内正在扩大内需,是一个机会。但对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型,与纯粹代工订单生产相比,内销需要建立整个营销体系,塑造独立品牌,面临的困难不少,CHEMBA 的系统课程可以帮我理清思路,少走弯路。
第五,坚持。CHEMBA 每个月上四天课,还要预习,做作业等,需要不少时间,办企业有很多繁忙的事情要处理,为了完成学业,必须想办法摆脱一些事务,把学习课程坚持下去。另外,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公司实际,如做品牌等,也需要坚持精神。
人物二:精确市场研究集团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梁旭朗
理论可以马上运用实践
梁旭朗,精确市场研究集团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其职业路线是民企——跨国公司——自主创业。1994 年,他进入一家从事市场调研的民营企业。当时国内的市场调研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在不成熟的环境下,这家民营企业摸着石头过河,慢慢地规范,走上正轨,后来逐步壮大。梁旭朗是这一切的亲历者。后来公司与一家国际调研公司合并,逐步出售了全部股份。因为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双方合并后存在一定的文化冲突。
2010 年的一个夜晚,梁旭朗做了一个决定——自主创业,他与七八个同事一起创办了精确市场研究公司。大家有共同的理念,思维开放,配合默契。他一直很庆幸自己在起步创业时就拥有了一只精干的团队。
令人意外的是,公司创办的第二年,即2011 年,他选择了去读CHEMBA,创业本来就事务繁忙,为何要在这个关口去读书,这颇令很多人不能理解。
以下是他的观点分享:
每月四天的课程的确是个很大的考验,但我还是克服很多困难,坚持下来了,CHEMBA 课程对我的启发和冲击很大。以前在跨国公司做高管,只负责其中一块,做好自己的份内事就行了,公司已经成熟,许多事务流程化、模块化,自己不用怎么操心,按部就班就能做好。但跨国公司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虽然存在文化冲突、架构不合理、调研方法老旧等因素,但自己没办法改变。
现在自己创业办公司,情况就完全不同,可以很快地将CHEMBA 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如公司文化、架构调整、人员培训等迅速在公司实行,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调整,挺有意思的。
当年跳出来自己创业,文化冲突只是一个契机,更大的原因是,中国的市场调研还停留在比较传统阶段,我希望创新、改变和突破。具体来说,就是改变两点。第一是行业的自律。信息行业或者研究行业,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最关键,像食品行业一样,大家面临诚信问题,不相信数据的真实性。另外,信息采集过程中,消费者可能不愿意表达或者随意表达,导致调查数据不真实。我希望让调研人物二:精确市场研究集团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梁旭朗
理论可以马上运用实践行业形成自律,且有一个很好的机制。第二是有很好的创新。我们现在使用的调研方式和手段,是很多年前的。现在科技发展、移动互联网成熟,这些新的技术完全可以运用于调研。
CHEMBA 所学的知识相当于是在教授方法,它能够帮助这些改变更好地落地、实现。
人物三:广州杏源山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宁
创业项目成为班级孵化对象
沈宁,广州杏源山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杏源山以广东三大名鸡之首“中华原种土鸡”为起步品种,规划两年内成为“中华优质土鸡”第一品牌,为实现公司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这是沈宁的第二次创业。第一次是2005 年创办一个水泥添加剂企业,后来在国内市场打败了美国一家龙头企业,从而在行业内知名度数一数二。但因为市场太细分,发展空间开始受到限制。
2011 年9 月,沈宁开始运作“中华原种土鸡”项目,2012 年正式注册公司。他坦言创办“中华原种土鸡”项目完全是出于一个普通消费者对牛奶三聚氰氨等食品安全问题的愤怒。看到这么多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他希望自己做一家公司,定位高端品质,倾力打造土鸡精品,秉承绿色、安全、优质的生产标准,以创新的经营及销售模式,构筑现代农业的新座标。
在CHEMBA 课堂第一次做个人介绍时,他跟同学们分享出自己的想法,同学们觉得挺好,大家反复研讨之后,中华原种土鸡项目遂变成了一个大家经常研讨的实战项目。另一个同学还专职和沈宁一起做这个项目。同学们甚至为此还专门成立了一只投资资金,计划对这个项目进行投资。
在CHEMBA 课堂上,同学们经常将“中华原种土鸡”项目作为案例讨论,如讨论如何建成一个信誉品牌等,大家组成精英顾问团,献计献策。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学习提高,沈宁也能从各种建议中受到启发,他对同学们慷慨付出感激不已。就这样,在他看来,CHEMBA 成为“中华原种土鸡”项目的孵化器,有这么多中外企业精英为他出谋划策甚至成为他的事业伙伴,这倒是始料未及的,原来他的英文一直较弱,他很怀疑自己能否跟得上,
结果在同学们的带动下,他一直坚持了下来。
以下是他的观点分享:
我以前是一个只管低头做企业的人,不看外界的变化和发展,上了CHEMBA 课以后,感触很多。发现外界发展超出自己的想象,如技术进步,全球化增长等等。因此,现在的我觉得运营“中华原种土鸡”项目,一定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利用世界最好的理念、知识、资金和人才,这样才能做得大、做得长远。
尤其是去年CHEMBA 组织去欧洲游学,我们看了其他国家超市里面的食品,对我冲击很大。
关键词:物流金融;农产品物流;宿州砀山梨
中图分类号:F275.6 文献标识码:A
物流金融是指各种金融机构在物流供应链中,运用金融工具为物流产业提供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农产品物流金融是农村金融机构通过产品和业务创新,为需要资金的农业企业开展农产品运输、储存和管理等活动而提供的融资活动,它是现代农产品物流与资金流的有效融合[1],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农产品物流金融,从宏观层面来看,可以有效带动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微观层面来看,农产品金融的发展一方面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供给保障;另一方面可以为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降低业务风险、提高利润来源,营造一种合作共赢的局面。
宿州市地处皖北,是中原经济区的主要城市之一,以砀山梨为代表的水果产业是其农业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砀山梨也是皖北地区特色农产品和水果产业的一个重要品牌和形象。发展农产品物流金融对促进水果产业发展、构建科学的物流系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皖北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金融需求分析
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将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宿州作为中原经济区在皖北的重要城市之一也确立了在“十二五”期间“促进服务业大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发展和建设现代物流”的目标。在这一背景下,皖北地区农产品物流领域的投资力度也将不断加大,对金融机构而言有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1.1 农产品物流基本建设的金融服务需求
宿州是皖北乃至全国重要的水果生产基地,随着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市场全国化格局的形成,新型农产品物流形态的不断发展,综合物流中心的建设和升级改造成为近年农产品物流发展基本方向,也将产生巨额的资金需求。宿州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西南片区、符离和蒿沟等三个区域大型物流基地的建设”,重点建设“光彩大市场物流园、市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宿州现代粮食产业园等物流园区……”。据测算,仅上述几个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投资额将高达数亿元。与此同时,宿州市现有两家农业部定点市场(即砀山惠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皖北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也急需升级改造。以砀山惠丰市场为例,截至2012年1~11月底累计交易量为342 625吨,累计交易额为
76 724.4万元[2],承担着皖北乃至周边地区大部分果蔬的流通,其交易量和成交额分别以平均每年10%和30%的速度增长。但因其物流功能不全、市场总体布局和规划有待完善[3],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农产品交易和物流的需求,其升级改造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1.2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发展的金融需求
在农产品物流技术及设施设备不断更新升级的背景下,现代化是农产品物流的必然选择,也必然产生投资需求。冷链物流是当前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方向,但构建冷链物流体系投资大、周期长,传统的农业企业和物流企业难以依靠自身力量来建立。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是导致农产品物流损耗大、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皖北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步伐缓慢,以砀山梨为例,其年产量达110万吨,但其冷库库容量仅5万吨,冷藏运输车辆更是屈指可数,显然难以满足其储运的需要。因此,大批现代化物流技术及设施设备的更新需求也为金融机构的介入支持创造了有利条件。
1.3 农产品的新兴交易模式催生金融服务需求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成为了砀山梨等农产品销售的一个重要平台。这种新兴的交易模式的深入发展,在提升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信贷资金支持的金融需求的同时,也必然会催生网上支付、结算、转账等一系列衍生金融服务需求。此外,国家推行的“农超对接”等农产品流通模式,将会推动农产品连锁经营等农产品物流形态的蓬勃发展,在产生大量资金需求的同时,也将产生大量的资金汇兑、结算等金融服务需求[4]。
2 皖北地区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对策
2.1 积极创新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和服务
一是发展农产品物流银行[5]。农产品物流银行实际上是质押贷款业务的一种,只不过客户用于抵押的东西不再是不动产,而是价格波动幅度小、变现能力强、抗跌性好的农副产品。发展农产品物流银行业务不仅扩大了现代农产品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困扰中小农产品物流企业的融资问题,是加快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有力手段,也是开展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有效的运作模式。
二是创新和开发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和服务。将传统的资金贷款业务对象拓展到符合条件的农产品物流企业;依托大型农产品物流园区,推出供应链融资产品,为入驻企业提供配套金融服务;针对新型农产品物流形态,如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等衍生出来的金融服务需求,积极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是发展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的融资租赁。大型专业化物流设施设备(如冷链设备、专业化仓储设备等)资金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往往成为了农产品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使物流企业将融资和租赁合二为一,缩短建设周期,迅速扩大规模,并以此减少现金流的压力、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对农产品物流企业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引导物流主体积极参与农产品物流金融
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发展需要农产品物流主体的积极参与。政府和金融部门应当出台政策,引导和鼓励一些已经初具规模、具备一定物流服务能力的大中型物流企业主动开发和提供农产品物流金融服务,成为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引领者。同时,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产品物流参与主体。砀山梨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农户为中心的直销型物流模式、以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为中心的联营物流模式、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平台物流模式和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产业化物流模式[6],在此基础上可以支持培育果蔬经纪人、专业合作社、批发商等中介组织,完善“农户+合作协会”、“农户+经纪人”等模式的合作机制,并在整合分散的物流主体资源的基础上来组建农产品物流协会。通过搭建农产品物流协会平台,有利于农产品物流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农产品物流过程、客户运营状况、库存商品市场价值作充分的了解和监控,以实现其与合作伙伴、客户以及监管机构协同作业的信息化,从而间接方便银行对农产品物流的监管。
2.3 完善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保障机制
在制度层面,国家应当不断完善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借鉴先进经验,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经济政策,为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具体操作层面,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农产品物流的政策优惠和支持。可以物流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大对农产品物流的支持力度,可以采取贴息或免息贷款等方式,探索股份制合作开发运作物流园区的模式,为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拓展业务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强金融风险防范。通过农产品物流协会、金融机构和政府三方合作来建立健全信用机制和信用评估体系,制定信用标准,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及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档案,对其历史经营记录、资质状况、信用状况与经营能力进行掌控,对企业进行信用分级。金融机构在立项环节也要强化价格风险的评估,在做好农产品市场研究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营销、授信和贷后管理策略,确保信贷资产质量安全。同时,金融机构也要加强对新型农产品物流业态的研究,对与其合作时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风险如何有效防范等进行综合权衡。
参考文献:
[1] 黄志平. 物流金融在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应用探究[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56-57.
[2] 砀山县农产品惠丰批发市场. 砀山县农产品惠丰批发市场信息[EB/OL]. (2012-12-20)[2013-02-30]. http:///xxgkweb/showGKcontent.aspx?xxnr_id=150973.
[3] 刘峥. 宿州砀山梨物流发展现状及组织模式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2):103.
[4] 刘献良,孙立刚. 农产品物流行业发展的金融机遇研究[J]. 农村金融研究,2012(2):72.
一、财政支持茶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对获得“福建名牌产品”的企业、“福建省著名商标”的商标权主体,各奖励8万元;对获得“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的企业奖励5万元;对当年晋级为市、省、国家级龙头企业的,分别奖励1--5万元;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对进入上市辅导期的龙头企业奖励20万元;对被评为县、市、省级示范性合作社的,奖励0.5―2万元。支持开展茶叶鉴评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全县茶叶鉴评活动,安排活动经费10万元。支持茶叶参加国家、省、市厅级政府组织开展的综合性农博会评选或单项农产品评比,对评比获奖的企业,给予补助0.5-2万元。
二、尤溪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1.强化领导,完善协调制度
落实具体工作人员,做到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指定分管农业的领导负责抓,确定农业技术干部具体抓。对重大事项、重大问题,通过召开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予以研究确定。
2.科学规划,制定可行方案
根据项目突出重点的原则,集中投入,结合尤溪县茶业发展布局与规划以及实际情况,精心制定当年度茶产业实施方案。
3.强化服务,提高技术水平
首先是成立项目区茶叶技术服务指导小组。负责项目区茶叶产业各项技术措施的研究、制定和落实。其次是聘请行业专家为技术顾问,帮助企业制订和落实茶叶产业化开发各个环节的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对影响茶叶生产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实现科教兴茶。
4.严格监督,实行分级验收
为了确保把现代茶业专项资金用在刀刃上,县制定出台了《现代茶业生产发展项目验收办法》,规定项目竣工后,由乡镇农业部门组织对现代茶业项目进行预验收,并报送尤溪县现代茶业生产发展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再由尤溪县现代茶业生产发展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验收组到各项目区进行全面验收。
5.整合资金,及时下达拨付
在县财政局设立财政支农整合资金专户,对现代茶业整合的所有资金,全部划入整合专户。拨付资金时,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用款计划,项目主管单位签出意见,由县财政局及时将资金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或施工单位,确保现代茶业整合资金支出统一规范。
三、尤溪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1.茶产业迅猛发展
自2008年尤溪县列入现代茶业发展项目县后,以每年新植茶园4000亩、低产改造茶园5000亩左右的速度递增,茶园面积从原来的7.62万亩上升到10.9万亩,茶叶总产值从原来的1.12亿元上升到4.28亿元。
2.生产方式快速转型
目前尤溪县拥有茶叶加工企业183家,茶叶专业合作社25家。茶叶生产从一家一户粗放型加工升级为工厂化集约化加工转型,向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转型。通过对39家初制加工企业进行清洁化改造,推进茶叶初制加工清洁化生产,有力改善茶叶生产环境,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了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和效益。
3.品牌创建效果显著
分别荣获 “中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 “全国重点茶产县”和“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称号;荣获9项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茶认证。在省级以上名优茶鉴评活动中有56个产品获得名优茶奖。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
通过现代茶业项目的建设,项目区茶农的科技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收入普遍增加,项目区内人均增收与其他地区相比,增收1860元。同时,茶叶是劳动密集产业,据估算,茶叶生产的劳动成本占70%以上,生态茶园系统综合开发,可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矛盾,可大力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而且通过实施高效安全生态茶园建设,行道树、护坡草及绿肥种植,茶园绿化率明显提高,丰富了茶园生物种类,能有效地控制茶园的水土流失;水利设施的完善,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茶园土壤水分涵养,提高茶园水土保持能力,综合环境得到改善,生态系统得到优化。
四、尤溪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财力投入有限。由于尤溪县是山区农业县,经济欠发达,财力有限,而且近年来,需要建设的项目又多,县财政在确保“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基础上,还要确保“五大战役、六大重点”等项目建设,对茶产业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产业的发展。
二是销售模式创新不足。在产-供-销一条龙建设方面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在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及物联网平台建设,改变销售模式,突破销售瓶颈创新不足。
三是龙头企业示范带动能力不强。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较弱,对农村经济带动力不强。且大部份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品牌意识不够强,真正称得上名牌、拳头产品的更少;受多方因素制约,一些企业不具备资源开发、技术开发、市场开发的能力,无力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运营体系。
四是茶叶初制加工条件差。目前,全县有茶叶加工厂208家,大多数是以小作坊方式生产,厂房陈旧,设备简陋,缺乏茶叶精制配套设备,以销售毛茶为主,产品附加值低,通过QS认证的极少,茶厂改造任务十分艰巨,管理粗放,卫生条件达不到要求,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缺少茶叶深加工环节,导致产业市场竞争力不足。
五是专业人才匮乏。茶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人才问题是茶产业的最主要困难之一,尤溪县人才专业单一,大部分缺乏现代茶业发展理念,难以适现代茶业发展需要,且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缺乏年轻的后备技术人才。
六是品牌建有待加强。在现有品牌创建中,还没有著名、驰名商标商品,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市场优势、经济优势的意识不强。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财力做大事。整合资金是做大做强茶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必然选择。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的原则,建议进一步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项目实施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资金整合工作机制,把与茶产业发展相融合的支农项目捆绑起来,资金整合使用。同时,鼓励乡镇村级组织增加投入,倡导社会各界捐助,有效利用部门帮扶资金开展茶产业发展,加快形成茶产业发展多元稳定投入的新机制。
二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要引导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鼓励他们申请注册商标和进行地理标志认证,帮助他们申报驰名商标和国家、省、市著名商标,着力打造一批事关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优质品牌产品,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市场优势、经济优势。
三要加强各种网络建设。要加强市场服务网络建设、营销网络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产品信息共享,进一步蔬通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打造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及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秉着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典型示范、引导发展的原则,引导社会性资金加大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中的投入,在园区推广电子商务应用,探索农产品网上交易,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引导电子商务平台及时农产品供求信息,促进产销衔接,助力农产品资源的整合和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