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美术优秀案例范文

小学美术优秀案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美术优秀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美术优秀案例

篇1

    小学美术教案设计应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教师应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制定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水平需要的的教案,有效的促进教学与学生求知,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案不单纯是教师教学的方案,而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出发,其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目的是要教师改变传统观念,把课堂的主导交给学生,教师起到的是启发、引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美术教案时要充分了解学生,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融进整个教案,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编写教案时,遇到较抽象的理论课时,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就会考虑是否有必要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又极易理解的课题。”小学美术教案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要考虑学生具备的理解能力、学习特点等,以避免把目标设定得过高或过低,在教具学具的准备方面也应根据学生的经济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用具。有利于编写出优质的教学案例,这样,“在设计案例时各个方面都考虑到学生,不仅有利于编写出优质的美术教案,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能够融洽相处,愉快学习。小学美术教案设计应符合学生素质培养需要。”现在美术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与美术欣赏能力,运用基本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最终使学生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二、小学美术教案设计与教学方法手段的关系

    传统美术教学的教学设计往往取决于教师个人经验,优秀教师的成果大多建立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艺术,这虽然十分重要,但毕竟因缺乏理性的指导和理论的归纳而难以推广。当代的小学美术教案设计中的教学方法手段,应依据学生情况,尽可能把课程教学转化成学生较易理解又普遍喜爱的内容形式,确定课业类型,应根据课程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变,是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小组合作是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减轻学生压力,增强自信;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革新,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为进一步合作学习创造条件。构建与小组合作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形成与小组合作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美术课程的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指标及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效果,此外还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

    三、小学美术教案设计的要素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编写优质教案,要求我们应尽量使自己编写的教案符合新课改中对小学生美育的各项要求。同时还要多研读一些优秀的小学美术教案,注意其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思路的阐述、教学活动的组织。其次,重视美术课程的整体设计。确定课业类型,根据课的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如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点、具有怎样的能力、思想状况、知识水平、学习爱好等特点,通过分析,找到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过程。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即让学生懂得什么知识、学会什么技能、完成什么作业。过程与方法目标,即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和先后顺序,如何使教学更有效。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即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要清楚地了解,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将三维目标全面实现,所以,又应根据实际情况,宁缺毋滥,不必求全。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指教学知识的要点和要害所在,根据设计的教学目标确立最重要的教学重点,再依据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难点,第三,列出教具和学具。美术教学用具要针对性强、可操作,范画、板画、板书及现代媒体等设计布局要合理。教学反思,即教后心得体会,要及时总结、分析,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

    四、小学美术教案设计的优化

    第一,延伸教材与工具材料。小学生爱好美术,不仅因为可从习作中获取成就感,得到成功的体验,而且还因为能从工具和材料的运用中获得审美愉悦。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差,并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和情绪性,如果提供的知识是单一的,久而久之,会使他们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改变与拓新教学内容与工具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扩展学生思维空间。当代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整合现代的视听教育手段来进行教育活动,它具有形象化、生动性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特点,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创造力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课前我们可以利用PPT、FLASH等软件,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制作自己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友好的人机对话环境中,在图文并茂、声影一体的呈现过程中,变抽象说教为形象演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试之积极的设想、主动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扩宽他们的认知空间。”

篇2

小学美术教案设计应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教师应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制定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水平需要的的教案,有效的促进教学与学生求知,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案不单纯是教师教学的方案,而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出发,其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目的是要教师改变传统观念,把课堂的主导交给学生,教师起到的是启发、引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美术教案时要充分了解学生,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融进整个教案,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编写教案时,遇到较抽象的理论课时,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就会考虑是否有必要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又极易理解的课题。”小学美术教案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要考虑学生具备的理解能力、学习特点等,以避免把目标设定得过高或过低,在教具学具的准备方面也应根据学生的经济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用具。有利于编写出优质的教学案例,这样,“在设计案例时各个方面都考虑到学生,不仅有利于编写出优质的美术教案,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能够融洽相处,愉快学习。小学美术教案设计应符合学生素质培养需要。”现在美术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与美术欣赏能力,运用基本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最终使学生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二、小学美术教案设计与教学方法手段的关系

传统美术教学的教学设计往往取决于教师个人经验,优秀教师的成果大多建立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艺术,这虽然十分重要,但毕竟因缺乏理性的指导和理论的归纳而难以推广。当代的小学美术教案设计中的教学方法手段,应依据学生情况,尽可能把课程教学转化成学生较易理解又普遍喜爱的内容形式,确定课业类型,应根据课程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变,是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小组合作是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减轻学生压力,增强自信;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革新,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为进一步合作学习创造条件。构建与小组合作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形成与小组合作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美术课程的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指标及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效果,此外还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

三、小学美术教案设计的要素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编写优质教案,要求我们应尽量使自己编写的教案符合新课改中对小学生美育的各项要求。同时还要多研读一些优秀的小学美术教案,注意其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思路的阐述、教学活动的组织。其次,重视美术课程的整体设计。确定课业类型,根据课的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如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点、具有怎样的能力、思想状况、知识水平、学习爱好等特点,通过分析,找到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过程。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即让学生懂得什么知识、学会什么技能、完成什么作业。过程与方法目标,即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和先后顺序,如何使教学更有效。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即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要清楚地了解,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将三维目标全面实现,所以,又应根据实际情况,宁缺毋滥,不必求全。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指教学知识的要点和要害所在,根据设计的教学目标确立最重要的教学重点,再依据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难点,第三,列出教具和学具。美术教学用具要针对性强、可操作,范画、板画、板书及现代媒体等设计布局要合理。教学反思,即教后心得体会,要及时总结、分析,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

四、小学美术教案设计的优化

第一,延伸教材与工具材料。小学生爱好美术,不仅因为可从习作中获取成就感,得到成功的体验,而且还因为能从工具和材料的运用中获得审美愉悦。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差,并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和情绪性,如果提供的知识是单一的,久而久之,会使他们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改变与拓新教学内容与工具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扩展学生思维空间。当代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整合现代的视听教育手段来进行教育活动,它具有形象化、生动性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特点,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创造力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课前我们可以利用PPT、FLASH等软件,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制作自己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友好的人机对话环境中,在图文并茂、声影一体的呈现过程中,变抽象说教为形象演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试之积极的设想、主动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扩宽他们的认知空间。”

第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网络资源丰富多彩,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大宝库,而且具有资源共享的优势。美术学习的各个领域,如绘画、工艺、摄影、设计、雕塑、建筑等的相关资料可以在世界各地的美术网站中找到。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使我们尽可能多的接触到各类艺术形式,感受到艺术的丰富多彩。同时网络中还有许多专业性的美术学习网站可供老师学习。我们可以登录相关网站看看同行的教案,下载小学美术教学所需的图片资料并以他人的教学经验启示自己,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在诸多相关信息的不断碰撞中,构架起开放的教学模式。我们还能下载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扩宽我们的教学空间,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我们的美术教学内容,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还能开阔思路。在丰富资源环境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

篇3

近几年教育部的几大重要美术赛事有: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现场比赛、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和全国美术教育论文及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评选活动。这些活动几乎都是从县、市、省再到国家级层层申报、遴选,由于教育部活动评选的导向作用,作为省市县一级的比赛往往也都是依据全国比赛的内容和要求。这些重大赛事都是每三年一届,它们分别从美术教师专业基本功、美术课堂教学、辅导学生参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这样四个方面对全国广大美术教师提出了要求,也为美术教师铺就了一条专业化成长之路。不可否认,正是这些比赛让很多美术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脱颖而出,成为各级骨干教师、名教师。

首先谈谈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对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向和促进作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一共包括五项内容,分别为美术教育理论常识、纸立体造型设计制作、色彩画命题创作、国画人物写生和网页设计制作。这是对美术教师综合素质和创作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也为美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指明了方向,即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该同时具备深厚扎实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功底,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立体制作能力、具备根据命题进行色彩创作的能力、具备运用水墨技法进行人像写生的能力,能熟练运用FrontPage、Dreamweaver 、Photoshop、Flash等电脑制作软件进行网页设计。基本功竞赛是几大赛事中难度最大的,它的涉及面很广,而且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高的。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都会有这样深刻的感悟,那就是学校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往往更多倾向于上好公开课、辅导学生获奖、撰写论文、参与课题研究等,而各级教育主观部门的评选职称、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也都与这些密切相关。美术教师出于功利思想,也往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这些方面,以迎合各种评比和考核的需要。而作为美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的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却常常无暇顾及。换个角度来看,美术教师出于对美术的热爱,也可以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专业提高和作品创作上,抑或可以参加一些重要的画展或获奖,但在严格的考核评审制度面前,它的份量却显得那样无足轻重,因为它的成绩或加分因素根本无法与论文相比。因此,在很多美术教师的心目中,会让人觉得钻研绘画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从而就越来越忽视了这方面的发展。现实中的基础教育领域,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很少顾及到教师,就是涉及到也常常局限于教学方面。而三年一届的全国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无疑更多关注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提高和发展,为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舞台,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各项竞赛中,美术教师专业基本功竞赛获奖证书的份量始终是沉甸甸的。

其次谈谈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现场比赛对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这项比赛是在原来录像课评选的基础上,经过各省市的层层选拔后推选出的较高水平的好课进行现场展示和评选。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评选在无锡举行,它受到了中小学美术教师广泛而热切的关注,吸引了全国两千多名美术教师亲临现场观摩。这些现场课在美术教学的理念、策略、方法等方面也充分发挥了它的辐射、导向作用。比赛充分体现了美术课程改革积淀下来的新的观念和方法,如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在注重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魅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美术学习置于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此外,还特别表现出大多数课更加关注美术本体,或者说美术的双基;在技能学习上能够提供具体方法和步骤,而且通过示范清晰展示操作要点。它反映出我们已经从新课改的矫枉过正中走出来,开始冷静理智的思考。这次优质课中既有以分组、交流、讨论为主要模式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也有立足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而后者的课堂虽然没有采用现在流行的方式,但教师对教材把握十分到位,讲课充满激情,同样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同样是有效的教学。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现场比赛不仅为美术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的机会,而且为我们树立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对广大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导向作用和专业引领作用。

再次谈谈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对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艺术展演活动主要设学生美术作品奖,对美术教师的辅导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样是一次检验和提高。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人们常说教师通过学生成就自己,美术教师的教学成果除了体现在课堂上外,往往更多还体现在辅导学生作品获奖上。学生的荣誉也是教师的荣誉,学生的成长也带动了教师的成长。目前如何辅导学生作品方面的讲座和培训很少,因此主要还是靠美术教师自身的领悟、学习和思考,比如通过参观各类展览以及上网查阅各种在国内外获奖的学生作品,分析作品创意表现方法、题材的选择以及画面形式感的处理等等,学习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如今的学生美术比赛,不仅仅是比学生,更是比教师。因为辅导教师独特的审美眼光、对作品题材和表现形式的创新、绘画工具的使用技法、对画面最终效果的设想等往往是要高学生一筹的,因此教师的辅导水平往往决定了作品的最终质量。通过历届艺术展演活动的评奖,我们不难发现好作品的一些共同特质,如: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作品具有时代性,题材贴近学生生活,有独特个性和风格,作品色彩和谐,形式感强,表现技法新颖独特,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等。因此,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辅导,也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眼光,对自身专业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篇4

关键词:小学美术 课堂教学 优化

小学美术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程设置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使学生学习到绘画的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从而提升综合素质;还能是得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热爱。因而,应当不断地优化小学美术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转变教师职能:勤奋型向智慧型教师转变

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因而教师对教学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教学活动的精心组织、流畅的表达以及良好氛围的营造都是教师的本职工作。随着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形成,美术教师的只能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化,实现由敬业勤奋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的转变。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应当因势利导、灵活教学,注重发展他们的个性化教育教学,实现心智的全面提升,使得小学美术课堂焕发出多样的光彩。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也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一把能够开启学生心智大门的最佳钥匙。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当发挥出美术的教学优势,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强调美术在生活中的美化作用,充分地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使得学生对学术的兴趣转化为较为持久的认同感,形成对小学美术学习的重要动力,实现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纵观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其中不乏丰富多彩的新鲜事物,诸如生动有趣的童画、想象画、卡通画,又有同龄人的优秀美术作品欣赏、画家笔下的动物画、风景画;既有亲身实践的工艺品、小制作课,还有走进户外课堂,与自然接触的写生课。这些教学内容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稍加整理和描述就会产生与众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精心准备的语言和教材来形象、生动地描绘其中的内容,从而形成和谐、寓教于乐的教学气氛,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三、精心准备、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关键,精心的准备、细致的教学环节都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必不可少的。在现有的小学美术教科书中,教材内容和图片都是相对较少的,需要进行不断地补充和优化,力争实现以充实地内容去吸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实践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六年级“纸工饰物——冬眠的动物”这一教学内容的实现就是遵循了通过合作、探究、实践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的案例。在这课程的教学实现过程中,首先用精心准备好的故事和图片讲述冬天到了、青蛙去冬眠的故事,而后等学生做好自己的作品的时候让学生去思考怎样才能让青蛙站立起来,并且分组讨论列出自己的方案,并且将最好的方案展现出来。青蛙做好之后,每一组的同学将选派一名代表简述他们作品中的故事,将自己的制作想法讲述出来,而后,大家有分头行动切作一些其他小动物休眠的作品。这一堂课中作业所花时间的也不是很多,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的开展结合现实身边的事物和故事,在学习的同时也与身边的自然现象结合在了一起,所以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并且课堂气氛也十分地活跃,较好的完成了相应的教学任务。

四、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由于小学生心智发育和小学美术教学的特殊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生正处在心智发育的初级阶段,看待世界的方法和眼光难以与大人实现相比,因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天性,因势利导,进行个性化的引导教学。需要明确的是,教学课堂的优化不仅仅是课堂气氛的活跃和学生兴趣的激发,还需要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因而适当知识的讲解和示范是重要的课堂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因而,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来讲,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掌控能力,才能因势利导,使学生较好地接受美术知识的熏陶。

另一方面,小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自身的对审美能力和思维发育情况也不大相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对于不同学习情况、不同爱好、不同想法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其发展长处,精益求精,教师由过去的复制者、传授者转变为研究者、合作者、促进者。诸如:思维敏捷、想象力强的同学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鼓励其创作出更有新意的作品;想象力弱一些的同学,以直观教学和模仿绘画为主,并且经常进行讨论和点评,使得自己能够有更好地启发,引导他们有更好的表现。

五、注重教学手段,鼓励、赏识教育,

在小美术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更加卓越的教学效果,教师对各种教学辅助手段使用也是一种重要方式和方法,如电视、电脑、网络、所媒体系统、还有游戏、故事、音乐等等,这些手段增强了学生的感受和想象力,使其摆脱了理论教学的枯燥与乏味。与此同时,有些时候,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赞扬,激发出学生内在的成就感和学习动力,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上进心,还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美术教学应该不断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追求卓越,不断地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此外,对小学美术课堂的优化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家长的互动与配合,形成良好的社会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Reference):

篇5

关键词:骨干;培训;对策

一、当前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存在的问题

1.培训课程内容无法跟上教育发展步伐,没有针对受训教师背景而开展

当前教育改革需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也要求骨干教师培训内容应从提高骨干教师专业素养出发,有针对性地安排长期和短期培训规划。培训指导老师虽然学术理论学术理论水平高、知识面宽、信息量大,但缺乏实际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实践经验,加上受训的时间短,难以面面俱到。而受训的老师,普遍是中小美术教育行业的佼佼者,他们已经对本学科的教学有独特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果授课专家所授理论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受训老师就会感到厌烦,如此形成的循环,必然导致骨干教师培训流于形式。

2.培训方式单一,培训者和受训者缺乏交流互动,学习型组织氛围不浓

骨干教师校外集中培训几乎以课堂讲座形式完成,可以在短时间对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受训,组织形式也简单方便。然而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已具有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他们希望获得提升的培训形式不止是讲座形式的示范和指导。但当前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的培训形式仍以专题性讲座为主要手段。而案例分析、研讨交流和观摩考察所占的比例仍很小,这种专家讲授,教师在台下揣摩的模式,专家的幻灯片看似是最新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但实际上是一种单向式的灌输,因为讲课者的线索是以自己的授课思维展开的,无暇顾及听课者的接受和参与程度,对骨干教师已有的经验、创造性和行动能力关注不够,受训教师没有真正融入培训活动。

3.培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优秀一线美术教师较少

培训教师往往根据培训目标来选定培训内容并开展培训。在培训中,他们直接与骨干教师面对面交流,是骨干教师接触时间最长的人。然而,在当前开展的骨干教师培训中,师资主要集中在教育理论家和学科专家两种类型,骨干教师培训由相关的培训院校承担,作为培训院校的教师理论家和学科专家自然成了师资主力,从而忽略了优秀一线教师的参与。而优秀一线美术教师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实践,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要比教育理论家和学科专家更了解骨干教师需要什么。

4.培训前缺乏课程需求调查,培训计划缺乏需求调研

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训应该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循环性活动。而教育体制的行政化导致,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训成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形象工程,培训由教育局联系高校专家,同时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分配到各学校,由各校再选派教师参加。培训计划的制定,考虑宏观层面的内容显然最多,单方面以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升来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而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心理素质”因素。

二、针对当前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在培训内容方面

(1)应针对受训教师背景而开展,做好培训前的需求调研

高质量的美术骨干教师培训,应该建立在有效的训前分析基础之上。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训的反馈机制应当及时迅速。培训的实施部门要把培训过程和培训后的状态信息动态地反馈给培训主管部门、培训管理决策者。反馈要保证骨干教师到施训者的信息网络机制通畅,可采取座谈方式或者问卷调查形式。同时也保证训后的骨干任职教师学校到骨干教师培训管理机构的反馈网络通畅,培训管理机构收集反馈信息后,即可对培训目标、培训计划作出适当调整,形成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训的良性循环。

(2)注重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更新,做好美术学科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补充和提高

新时期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是教育行为开展的先导,正确的教育观念能引领培训者开拓思维、率先示范,吸引骨干教师好学上进、反思研究、努力提升,从而获得更实效的培训结果。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不同于一般的学历补偿教育或更新性的专题教师培训,作为一种发展性的教师培训,在解决骨干教师更新旧的教育观念、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骨干教师形成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的惯性思维,使他们的综合素质获得提高。

(3)关注受训教师心理素质内容板块,侧重受训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受训骨干教师的发展应该包括他们的身心成熟,作为骨干教师不仅应该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中坚,还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抗压大员”。在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的心理素质在培训中往往成为最为弱化的一项,这与骨干教师培训效果的其他能力提高形成了反差。所以,在骨干教师培训中,应当注重骨干教师的心理素养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学院应当在课程规划中渗入心理素质提高培训项目,使受训骨干教师发展全面有效。

(4)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方面的内容

当前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训应着眼于优化和提升骨干教师开展素质教育能力这一宏观取向。并以这一取向作为培训精神,精选充分反映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并结合教育实践,展开学以致用的培训。

2.在培训方式方面

(1)运用多样化教学形式,促进师生交流互动,增强培训效果

美术骨干教师培训形式选择,将直接影响到培训效果。当前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的培训仍以专题讲授为主。因此,在骨干教师培训形式选择上,要改变传统的“师本位”单向讲授形式,转向师生交流互动,强调以受训教师自主学习和研修为主。开设讲座往往是骨干教师集中培训的最高效形式,但开设讲座的内容往往由专家自定,为了保证专题讲座不流于形式,培训专家应预先调研,深入一线,精心编选菜单,让受训教师有更大选择余地,促进培训效果提升。同时,实行动态的观摩考察是培训理论联系实践的最佳方式之一,动态的观摩考察包括到相关名校、美术学科示范学校进行考察,受训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理解新课程理念,感悟教材的丰富性和延展性,并自我反思,找出一条适合自己教学施展的路径。通过专题菜单获得理论提升,动态观摩考察获得感性体验,两者相结合可使培训效果相得益彰。

(2)因材施教,根据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的成长特点,采取相应的培训策略

发展期的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在学校具有骨干地位,对他们的培训要突出重点:促进骨干教师形成开放性、动态发展的知识结构;促进骨干教师敢于进行教育改革的教育理论提升;促进骨干教师形成教育实践反思习惯,学会自我经验上升理论,并丰富发展。

3.在培训师资方面

(1)提高施训者的素质

培训者在制订培训课程目标,选定培训内容和确定培训方式方面都是全程负责或者参与的。在培训中,他们有的是实施者,直接面对受训教师,是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

(2)增加优秀一线美术教师师资

优秀一线美术教师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实践,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要比教育理论家和学科专家更了解骨干教师需要什么,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优秀一线美术教师的带头作用,以一引群,发挥他们的示范性和辐射性作用。

4.在培训时间方面

(1)适当延长技能培训时间

美术知识与技能(包括美术学科发展现状、美学理论、美术史知识和构图知识、色彩知识)方面的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一般讲座型的时间安排只能是蜻蜓点水,无法满足培训内容的开展,也达不到实际的培训效果。

(2)根据受训教师工作安排,协调培训时间

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有其自身的工作特点,往往是在某一阶段工作繁多,某一阶段工作空闲,因此,要充分考虑受训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群体的假期和工作安排,做好沟通,协调好培训时间。

参考文献:

篇6

一、小学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小学美术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需要得到传承。但现实情况中,我国传统文化普遍存在流逝现象,此类现象在近些年的文化保护工作中虽有减缓,却依旧未能改变,说明要消除这一现象就必须加大文化传承力度,尤其是要让新一代人了解传统文化,成为文化的传承者。这时,教育作为小学生获取信息、树立认知概念的主要渠道,其完全可以作为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之间的桥梁,在教育中传播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文化传承力度,这一点对于小学美术教学而言也不例外,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肩负起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将教学视作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并在该渠道上开展教学工作,同步实现教学目的与文化传承目的[1]。

(二)小学美术是小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平台

既然小学美术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则教师在教育中就不能只是单纯的告诉小学生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更应当让小学生去认识文化,培养小学生文化认知概念、增长小学生文化感兴趣程度等,教学过程中小学美术就成了小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平台。在美术教学平台上,小学生能知道我国各类传统文化的具体形式、艺术特征、背景故事、文化内涵,这能让小学生对文化有较深的认识,同时传统文化内部丰富的情感、有趣的故事、丰富的表现形式等能引起小学生对文化的兴趣,长时间去追求传统文化,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文化传承目的。

(三)传统文化是小学美术的“滋润剂”

在任何小学学科教学中可见,小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其兴趣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说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就是兴趣使然,若小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消极、被动,如果强迫其学习还可能引起小学生内心抗拒,这一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也不例外。而要保障小学生对小学美术保持良好兴趣,美术教学内容就不要太过单一,否则在小学生开展美术教学就会显得非常“干涩”,学习时觉得无聊,因此如何让美术教学内容变得不单一,更加丰富,是小学美术教师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这时传统文化就能充当“滋润剂”的角色,其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生动的故事等,全部符合小学生喜欢追逐新鲜事物的天性,因此能有效调动小学生兴趣,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与效率。

(四)传统文化能让学生对美术进行延伸思考

丰富的传统文化不仅让美术教学内容变得丰富,还能让小学生对美术内容进行想象,而想象的产生会带动学生进行延伸思考,逐渐意识到“美术不单纯是人兴趣使然下的行为,同时也是彰显我国文化独有风采的渠道”,在这种认知下小学生就不再是单纯对美术感兴趣,而是对美术抱有较高的重视度,愿意去学习美术知识。因此在兴趣与重视度的双重保障下,受传统文化浸润的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将得到有力保障。

二、传统文化浸润教育实施路径及方法

(一)实施路径

在小学美术教学基础上,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的实施路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小学美术实施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的必要前提,不良的教学模式会限制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小学生无法产生体会,也不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因此传统文化浸润教育无法实施。但相反,若教学模式中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充分发挥,小学生就会产生良好体会,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会让自己沉浸在传统文化与美术知识编织的场景中,在感知其中魅力的同时,逐渐喜欢上美术教学,因此教学模式是实施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的重要路径。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实现传统文化对小学美术教学进行浸润的路径,即假设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只讲解课本知识,只字不提相关的传统文化,就说明传统文化根本没有对教学进行浸润,相反当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相关传统文化来进行教学,则美术教学内容就不再单调,因此小学生会表现出较高的接受度。可见,教学内容是小学美术实施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的主要路径之一。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决定了小学生对传统文化浸润后美术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若教师采用不当教学方法,则小学生就不会接受传统文化浸润后的美术教学内容,学习表现与以往并无不同,相反能更好地让小学生去接受浸润后的内容,还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接受程度,可对教学有效性提供长期保障。

(二)实施方法

在以上三大实施路径上,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的实施方法分别为:扭转师生地位,改革教学模式、挖掘教材与文化关系,浸润教育内容、发挥教师角色作用,采用先进教学方法,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扭转师生地位,改革教学模式。根据现代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可知,多数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就是典型的不良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小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小学生既没有充足的能动空间去发挥想象、发散思维,又得不到教师的指导,使得其主动性表现较弱。这一条件下,建议小学美术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其要点就是扭转师生地位,应当让小学生占据课堂主导地位,而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开展教学工作,这样使得小学生在教学中会有良好主观能动性表现,让传统文化能深度浸润美术教学,同时保障传统文化浸润教育作用能充分发挥。2.挖掘教材与文化关系,浸润教育内容。为了让传统文化对小学美术教学进行浸润,教师应当着眼于教学内容,积极、深入地挖掘美术教材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在相关关系上将两者结合,由此使得传统文化浸润到教学内容当中。例如某教师通过分析,在小学美术造型内容上选择了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窗花”作为结合对象,教学中首先介绍了教材中美术造型的基本概念,其次待小学生有一定了解之后,引出“窗花”作为造型知识点的案例,开始讲解“窗花”经典造型的特征、背景故事,此举不但让小学生对美术造型有了深刻的认知,同时也对“窗花”这一传统文化有了深入理解,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剪窗花、不同节日里常见的窗花造型有哪些、不同窗花造型代表了什么意思。3.发挥教师作用,采用先进教学方法。在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下可见,教师是作为引导者来开展工作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这一作用必须贯穿所有教学时使用的教学方法,旨在保持小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态度、活跃思维,也让传统文化的教学作用充分发挥。实际情况中,可应用于小学美术传统文化浸润教育中,且便于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先进教学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介绍其中两种:①生活教学法,采用该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对小学生的生活有一定了解,知道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什么,再以小学生经常接触的事物为主题,提出一个具有引导性,且贴合小学生生活的问题场景,这样小学生将会进入问题场景,通过自身在生活中的认知来进行想象与思考,而在想象与思考过程中,小学生就会逐渐体会美术艺术以及传统文化的魅力。②小组合作教学法,采用该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将小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提出一个传统文化主题,这个主题能引导小学生相互讨论,在组内输出自身观点、认知,同时教师也参与讨论,不断提出新论点,并对小学生讨论方向进行指导,若发现小学生讨论受到阻碍或者出现偏差,要及时提供正确思路。而在小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可组织小学生围绕讨论结果进行实际绘画,要求绘画成果体现出主题中的传统文化特征,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先进教学法,值得在小学美术传统文化浸润教育中使用。综上,本文对关于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浸润教育进行了探讨分析,阐述了小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文化浸润教育实施路径及方法。通过分析可知,小学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彼此结合能起到相互扶持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文化传承,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学质量,因此小学美术教学有必要实施传统文化浸润教育。而根据文中实施路径,采用相关方法,能让传统文化浸润教育全面实施,可起到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育人作用,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实现文化传承目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章芳芝.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浸润教育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26):124.

篇7

[关键词]小学美术 课堂教学 快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60

快乐教学是一种可以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如能采取快乐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之中,那么,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就会得到明显的提升。下面笔者主要结合教学实践就快乐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实施进行探讨。

一、精心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乐学”

“教学的秘诀在于调动参与。”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效的情境创设可以营造出一种和谐友好的环境气氛,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自觉萌发学好知识的渴望心情,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加有效。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美术知识内容的性质特点,创设出有效的情境,从而使学生乐于参与美术学习。

如,在教学苏少版美术《节日》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多种形式感受节日、表现节日,并使学生在对节日民俗文化的了解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各种节日的认识,笔者主要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国庆节、泼水节等各种节日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图片,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被激发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或者熟悉的节日是什么样子的。最后,再鼓励学生把自己心目中的节日样子用材料或者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教学,由于有了前面直观的情境做基础,学生在学习时显得更为轻松,游刃有余,深化了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主要采用了创设媒体情境的教学方法,快速引起学生共鸣,进而使学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美术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打造游戏课堂,激励学生“好学”

寓教于乐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小学生对于游戏的热情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美术学习内容的特点,打造出游戏课堂,让学生在美术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美术,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进而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更加爱好美术学习。

如在教学苏少版美术《机器人伙伴》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对机器人伙伴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从小树立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信心。在课堂教学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笔者鼓励学生利用熟悉的材料,如易拉罐、报纸、纸盒、木棒等,根据自己对机器人功能的想象,装扮出自己想象中的机器人的样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鼓励学生给机器人配上适当的语言、动作,然后,让学生的机器人作品进行“机器人大战”“机器人比赛”“机器人舞蹈”等各种游戏活动。这样一来,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学生不仅对机器人的性质、构造、特点等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认识,而且在这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也真正感受到了美术学习的快乐。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打造游戏课堂,让学生进行快乐的机器人游戏活动。这样一来,既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必要的美术知识,而且在这愉快的游戏中学生也显得更加好学起来,增强了学习效果。

三、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学生“会学”

在课堂教学中,良性的竞争机制是激励学生广泛参与以及维系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的需要,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并尽可能地发挥最大潜能,优化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苏少版美术《妙用纸盒》一课的教学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妙用纸盒制作出动物的各种造型,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小组作品晋级活动,通过比赛竞争,让同学们选出在动物造型、材料、外观、设计等方面最优秀的作品,然后,再让学生采用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的方式进行学习。如此一来,每个小组成员的主人公责任感就被充分激发了出来,每个学生都奋勇争先,在纸盒材料的选择以及动物造型的设计上纷纷献计献策,迫切希望自己小组制作的作品能够胜出,这样教学,既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把竞争机制引入了美术课堂。这样教学,学生在良性互动的氛围中不仅增强了学习体验,而且真正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从而使整个美术学习过程充满情趣,充满魅力。

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造型・表现”;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213-02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在视觉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美术在社会中充当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美术教育的功能和内容也比以往更为丰富。美术课程要凸显视觉性就必需强调对于美术语言的学习运用。一直以来,在小学美术课涵盖的四个领域中,“造型・表现”课是美术课基础的教学内容,是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规定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刚刚入校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很喜欢美术课的,但是随着美术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入,教学难度的逐步增加,美术造型表现基础差的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很容易失去继续努力的信心;而美术造型表现能力较好的学生,则很容易体会到“造型・表现”的魅力,并在同伴的赞美声中感到自豪,从而增强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信心。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随着学校美术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于美术语言的学习也有了新的要求,即在美术教学实践中进行相应教学实施。关于空间造型的课程,仅仅从造型元素这一角度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空间本身的复杂多样性,在学校美术课程中,尤其是教科书中的内容应增加对表现手段的学习。我们选择本课题进行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教师在“造型・表现”课教学案例中进行的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课后反思与总结,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帮助学生提高“造型・表现”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美术的魅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与兴趣的目的。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目标。通过对小学生“造型・表现”课教学案例的研究,探索有效提高小学生造型表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最终达到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的目的。

2.研究内容。对不同形式的“造型・表现”课进行案例研究,如:绘画、写生、泥塑、手工制作、版画等,探索有效的提高小学生造型表现力的教学方法。

3.研究方法。采用分年级,在每个年级选取对照班进行对比实践的研究方法。调查法:调查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状况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案例分析法:对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教育、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考察课题研究的效果,继续思考,进行研究。

4.研究步骤及过程。(1)理论学习,申请立项。本阶段的任务,主要在于学习美学理论、教育规律、少年儿童心智发展理论方面的书籍,为下一步课题实践做理论准备。(2)研究不同的材料、不同造型的转换可以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本阶段对教师的深入教学进行实践研究,通过多种媒材对比,探寻答案,并初步认识形、色、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及创作欲望。比如:课堂写生线描造型和色彩绘画、泥塑、手工制作等。(3)具体实施,加强教学案例研究,在实践中探索“提高小学生‘造型・表现’能力”的有效途径。每个年级确定一个实验班级(六年级除外),在各实验班级中进行案例研究,其他班级使用平常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方法的对比来比较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进行研究。教师选择写生、绘画、记忆画、立体制作、泥塑、版画等不同课型进行教学案例的实践研究,探索有效的提高小学生“造型・表现”能力的途径。(4)整理资料,申请结题。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设问题的研究,遵照市教科所规划办的结题要求,填写结题申请表并撰写结题报告,按时上传课题博客,并检查和准备纸质的结题材料。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经过一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认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小学生的造型表现力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1.首先,从课时设置上为学生创造条件。美术课作为实践操作课程,学生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于是我们将一周两节的美术课连在一起,使学生能在充足的时间内认真思考,静心学习,在思路不中断的情r下完成造型实表现、欣赏评述等环节,也给教师留下更多针对性指导学生作业的时间,这一举措得到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一致认同。美术课采用两节大课的授课形式,为学生创造了静心创作的条件,有利于学生造型表现力的提高。

2.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眼睛看到了,心中有东西了,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因此引导学生多多观察贴近他们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将课内所学的知识技能融入生活当中。比如:我们会根据新课的内容给学生布置课前观察作业,如:《洗澡》一课要求学生观察家人洗澡的动作、表情和洗澡的环境,《身边的树》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看到的树的根、树干的纹路、树叶的形状等。有了生活体验,学生再进行课堂表现时效果就好了许多,创作出了更多真实、生动、多彩的画面。

3.多给学生感悟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分析、比较等逐步积累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造型语言。我们将对艺术家和学生优秀作品的赏析放到平时的课堂中进行,学生普遍认为向别人学习可以帮助自己提高造型表现力。

4.加强对于学生的写生训练。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在写生过程中能够比较深入的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和美。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描绘丰富的生活,更要鼓励学生忠于自我的感觉,表现出自己眼中的事物,让学生画出深入细致的并有个性色彩的美术作品。

5.注重教师的课堂示范。美术是视觉的艺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时候教师讲了很多,学生还不一定能理解,而这时,教师如能恰当的利用课堂示范,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美术教师要善用自己的特长来解决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提高造型表现力。

6.增加对于“造型・表现”手段的学习,探索多种材料与表现方法的应用,从不同角度、不同艺术形式出发进行研究,如绘画、泥塑、纸立体制作等,从而培养学生平面的、立体的、能够灵活使用多种材料的“造型・表现”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7.教师自身水平得到了提升。在课题实践研究的这段时间内,我们课题组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小学生的造型表现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而教师也通过小课题研究,促使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研究,从而改善了教学行为,在客观上,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达到了提升,这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共同的感受。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对学生的问卷调研时间没有安排好,有些晚了。我们在中期报告写完后,学校便开始了校园艺术节活动,艺术节内容很丰富,我们课题组教师将上课之余的大量精力都投入到艺术活动的准备中。首先对学生做了个问卷调研,了解学生对于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从学生填写的问卷表中,我们得到了不少很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有的方法很好,但是教师没有更好的使用,而这时课题研究工作也进入了期末,也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对研究中产生的新的方法进行深入的实践,这是觉得最遗憾的地方。

以后再做课题,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活除了正常教学外,各种活动较多,需要提前做好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在课题实施中,中期报告之前做好对于学生等相关人员的问卷调研工作,了解他们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组成员应及时小结,反思,对前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再进行后期的研究工作。毕竟有些工作必须是学生在校时才能操作的,相信如能进行细致的时间安排,扎扎实实的进行实践研究,小课题研究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刘艳.小学美术互动性教学的有效开展与探讨[J].中华少年,2016,(28).

[2]童颖.巧用儿童绘本提升美术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导学,2016,(25).

A Case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in the Primary School Fine Arts

HE Ya-ni

(Yanta Campus,The Affiliated Primary Schoo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61,China)

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国画欣赏;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基本素质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与此同时,小学生的课业压力也相对较轻,没有来自高考的压力。因此,小学生应该在这个黄金的学习阶段多接触与学习一些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知识以外的内容,如培养艺术审美素养、音乐修养、运动竞技技能等,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事实上,现在的小学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安排了很多丰富的课程,如国画欣赏课,其出发点是好的,在提升下一代审美趣味的同时,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但在教学实践中,没有那么容易就能达成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美术国画欣赏课的教学研究上,我们仍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 小学国画欣赏课的必要性

美术、音乐等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能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由艺术推动社会变革的案例便是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波提切利的《春》、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等无数优秀的绘画作品发起了一场提倡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反对封建思想意识和基督教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将人类文明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不仅欧洲的绘画艺术有着极大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力量,我国的国画也同样博大精深,丰富的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不仅是我们看历史风景与人物的窗口,也是我们了解古人对自然、政治、宗教、道德、社会的认知与探索的平台。小学的国画欣赏课则让学生们得以通过古人优秀的绘画作品,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与社会,这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途径。另一方面,只有学生们普遍具备欣赏国画的能力之后,未来才有可能有意识地保护与发扬那些古画。除此之外,较早地接触优秀的绘画艺术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线条的曲柔刚直中蕴含的美感、意境美等,让学生在国画欣赏课上有直观的视觉享受,并慢慢形成自己的审美品位。另外,绘画等艺术作品中往往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给人最有效的鼓舞与激励。只有具备了鉴赏绘画艺术的能力,才有可能从这些绘画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因此,无论是对学生个人来说,还是对整个社会而言,小学的国画欣赏课都是益处多多的,值得好好地开展下去。

2 小学国画欣赏课的教学现状

在越来越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国画欣赏课的普及程度还是比较高的。目前,国画欣赏课的授课内容主要为赏析和临摹,即老师先引导学生了解国画的用笔、用墨和构图,然后讲解绘画的基本步骤和技巧,让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国画落笔的精妙和丰富的寓意。

但是目前很多学校的国画欣赏课在赏析这一环节做得不到位,首先是由于欣赏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人们可以赏析山水画作品的整体气势,也就是美术作品的构图、着色、笔墨、笔力等传达出来的神韵和造型上的逼真所表现的“形似”。人们也可以赏析国画的意境美,尤其是山水画比较讲究写意和气韵生动、天人合一。所以,欣赏山水画,只注意作品的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是不够的,除此之外,人们还要注意欣赏作品的形式美、色彩美,甚至节奏美、旋律美。其结构是开放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这正是它博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原因。人们还可以欣赏国画的诗意美,许多的中国山水名画,都附带诗词。例如,郑板桥善画竹,再配上一首七律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意境真是美极了![1]正因为国画欣赏如此复杂,并且国画赏析要领会画作传达出的意境和感受,而这些都是比较抽象的东西。所以,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能无法将这些意境美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审美也是比较个性化的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欣赏画作,但若照本宣科反而会禁锢学生对国画的理解和领悟。而赏析若没有打好基础则会影响学生对画作的临摹,临摹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对画作有了了解之后,通过自身的实践来体会作者的创作心境。若学生一开始在赏析环节就没有充分了解画作,那临摹就成了程序化的课堂作业。另外,临摹本身就是一件比较耗费时间的事情,国画欣赏课可能因为授课时间有限,临摹也很仓促或者只是简单地选一两幅国画临摹,这样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3 国画欣赏课的教学意见

相对来说,年级越低的学生想象力越是大胆和奇特,年级越高的学生想象力越容易被限制,而小学的国画欣赏课从某一角度来说也是在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因此,这就需要国画欣赏课的教学是活泼的、不拘泥于形式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兼具的,为了达到这一课堂效果,国画欣赏课可以作出如下改进:

第一,在赏析的过程中传授关于国画的基本知识,对于任何一个没有绘画基础的人来说,在欣赏一幅画作时总是无从下手的,更无法较快地领会其精髓,但若单纯地讲解绘画的理论知识不免晦涩枯燥。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老师可以在讲国画的神韵时补充书法、画工的说明;在讲国画的意境时补充笔锋、色彩中传达出的意境之美;在讲国画的装裱时,补充装裱材料、装裱工艺等差异与绘画的关系。[2]

第二,一般情况下的国画赏析,都是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展示图片。这种方式虽然在教学上比较方便有效,但是无法让学生体会到观赏真作带来的震撼感。因此,老师应该尽可能组织学生们去博物馆或画展现场欣赏国画,这样视觉上的冲击远远会比看图片强烈。而且博物馆或画展的灯光等环境条件都是经过考量的,更为适合观赏画作。

第三,不能忽视对国画的临摹,能够看懂一幅画只是国画赏析的第一步,最重要的领会和升华阶段则藏在国画的临摹过程中。通过临摹一幅国画,学生不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国画的落笔、色彩、构图的精妙,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习得国画的基本功,培养部分学生对国画的兴趣。从大的方面来说,这是在传承我们传统的中国文化。虽然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也许并非每个孩子都对国画感兴趣,但可以重点指导对国画感兴趣或有天赋的孩子。

4 结语

小学的国画欣赏课的存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我们的经济要发展,而我们的文化更需要传承。国画欣赏课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走进了课堂,用其意蕴和诗意滋养着下一代的青少年学生。虽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目前的国画欣赏课教学模式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国画欣赏课在落后偏远地区的普及也困难重重,但相信只要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投入更多的精力,我们的国画欣赏课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不会失传。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感教育;有效教学

新课改下,各科教师更加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一般以学生是否经过学习,取得进步作为衡量标准。为了突出课堂教学实效,教师会主动革新教学方法手段,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展开多种活动,调动参与,促进提高。那么,在美术课堂上,应如何借助美术课程,渗透情感,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在基于学生特点上,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利用有效方法进行渗透,使学生情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创设美术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是关键步骤之一。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情境,带领学生入境,并在情境中对美术的情感得到激发。一般而言,学生的情感在某种物品、情境、语言的触动下就会更快的激发,否则学生的情感基本处于“休眠”状态,需要唤醒与激发。而通过情境创设,投入真情描述,可以波动学生情感之弦。以学习小学美术《恐龙世界》这一课为例,美术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我们还能在动物园里看到真实的恐龙吗?如果没有,大家参加过恐龙展览会吗?你知道多少种恐龙的名称呢?为什么以前有恐龙,而现在没有恐龙呢?大家想探寻答案吗?通过问题情境,学生对恐龙的情感被激发出来。紧接着,教师出示几幅恐龙图片,加深学生对恐龙的理解。等到学生的情感被彻底激发后,美术教师切入新课学习,即今天我们与恐龙一起玩,并做一做恐龙。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利用问题情境,逐步吸引学生,逐层渗透情感,促进学生情感的激发。

丰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情感

二、赏析作品,丰富情感

一幅优秀的作品,必定饱含情感。只有情感丰富的作品,才能焕发无限生命力。叶圣陶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溢,而后有所撰作。只有深刻了解创作作品者的情感,才能充分读懂作品。因此,在美术课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饱含感情的优秀作品,进行赏析,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并教会学生在作品创作时需要不断渗透情感,让作品充满生命力。以学习小学美术《彩墨游戏》这一课为例,教师利用张桂铭的《觅》这幅作品进行赏析。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寻找亮点。同时,教师利用音乐,让学生融入感情欣赏作品,并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作品传达的内容。最后,教师点评作品,即画家结合运用了墨块和色块,点和线,让学生透过作品,看出欢快的情感。

三、巧用资源,体验情感

教材是教师上课素材的主要来源,因此,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上渗透情感,需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进行加工。同时,美术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从其他地方补充资源,结合运用,使美术跟上时展。在课堂上,教师再依据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巧用资源,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需要领悟:自身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可以带动学生情感,引起共鸣。以学习小学美术《有趣的造型》这一课为例。美术教师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搜索各种有趣的造型图片,并制作成PPT形式。在美术课上,教师利用投影仪进行播放,再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烘托出造型图片,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认真观赏和借助教师语言解析,了解人类智慧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利用头脑,创作工艺品的激情。

四、用心创作,表达情感

学生能独立创作美术作品并不是美术教育的终结。美术教师应教会学生用心创作,在作品中渗透情感,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让作品因情感而灵动。在美术领域,教师可以组织不同的创作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材料进行创作带来的愉悦感,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创作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注入情感,提升自身审美情趣。

五、利用教学评价,升华学生情感

评价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如激励功能,情感教育功能。因此,美术教师应注重利用教学评价,升华学生情感。于小学生而言,在完成一个作品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评价,或者是自己的作品拿到班上展览,满足内心赞许需求。以《一张奇特的脸》的教学评价为例,虽然学生的作品可以称得上奇特,但是对于一些技法的掌握基本不到位。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首先可以表扬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次,赞美学生在作品中融入了情感,还可以请班上同学带上作品进行展示,并简单说说作品中的情感(使学生受到鼓舞,更深入地思考自己作品中的情感)。最后,委婉说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即捏、压等技法上。如此一来,学生可以看到教师客观性的评价,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同时,学生的情感也通过评价得到升华。

总之,情感是美术课堂的核心所在。作为一线美术教师,必须注重美术课堂上情感的有效渗透,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生成。实践也充分证明,应把情感教育融入教学,多听不如多感,在玩乐中学习,在享受中成长。除了通过创设情境、丰富教学方式、利用教学评价进行情感教育,教师还可以从加强师生关系的构建、增强课堂交流做起,从多方面进行情感渗透。最后,作为美术教师,亦要在教育中有所感悟,保有一颗独特的“匠心”。

【参考文献】

[1]季燕飞.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09年14期

篇11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由此可见,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小学美术课程的开设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利用画笔,创作作品,而且是通过美术课程,学生情感得到熏陶与感染。美术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在课堂上渗透情感,促进教育的生成。同时,作为一线美术教师,还应深思如何渗透情感,提升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美术;情感教育;有效教学

新课改下,各科教师更加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一般以学生是否经过学习,取得进步作为衡量标准。为了突出课堂教学实效,教师会主动革新教学方法手段,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展开多种活动,调动参与,促进提高。那么,在美术课堂上,应如何借助美术课程,渗透情感,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在基于学生特点上,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利用有效方法进行渗透,使学生情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创设美术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是关键步骤之一。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情境,带领学生入境,并在情境中对美术的情感得到激发。一般而言,学生的情感在某种物品、情境、语言的触动下就会更快的激发,否则学生的情感基本处于“休眠”状态,需要唤醒与激发。而通过情境创设,投入真情描述,可以波动学生情感之弦。以学习小学美术《恐龙世界》这一课为例,美术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我们还能在动物园里看到真实的恐龙吗?如果没有,大家参加过恐龙展览会吗?你知道多少种恐龙的名称呢?为什么以前有恐龙,而现在没有恐龙呢?大家想探寻答案吗?通过问题情境,学生对恐龙的情感被激发出来。紧接着,教师出示几幅恐龙图片,加深学生对恐龙的理解。等到学生的情感被彻底激发后,美术教师切入新课学习,即今天我们与恐龙一起玩,并做一做恐龙。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利用问题情境,逐步吸引学生,逐层渗透情感,促进学生情感的激发。

丰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情感

二、赏析作品,丰富情感

一幅优秀的作品,必定饱含情感。只有情感丰富的作品,才能焕发无限生命力。叶圣陶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溢,而后有所撰作。只有深刻了解创作作品者的情感,才能充分读懂作品。因此,在美术课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饱含感情的优秀作品,进行赏析,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并教会学生在作品创作时需要不断渗透情感,让作品充满生命力。以学习小学美术《彩墨游戏》这一课为例,教师利用张桂铭的《觅》这幅作品进行赏析。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寻找亮点。同时,教师利用音乐,让学生融入感情欣赏作品,并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作品传达的内容。最后,教师点评作品,即画家结合运用了墨块和色块,点和线,让学生透过作品,看出欢快的情感。

三、巧用资源,体验情感

教材是教师上课素材的主要来源,因此,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上渗透情感,需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进行加工。同时,美术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从其他地方补充资源,结合运用,使美术跟上时展。在课堂上,教师再依据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巧用资源,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需要领悟:自身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可以带动学生情感,引起共鸣。以学习小学美术《有趣的造型》这一课为例。美术教师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搜索各种有趣的造型图片,并制作成PPT形式。在美术课上,教师利用投影仪进行播放,再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烘托出造型图片,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认真观赏和借助教师语言解析,了解人类智慧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利用头脑,创作工艺品的激情。

四、用心创作,表达情感

学生能独立创作美术作品并不是美术教育的终结。美术教师应教会学生用心创作,在作品中渗透情感,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让作品因情感而灵动。在美术领域,教师可以组织不同的创作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材料进行创作带来的愉悦感,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创作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注入情感,提升自身审美情趣。

五、利用教学评价,升华学生情感

评价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如激励功能,情感教育功能。因此,美术教师应注重利用教学评价,升华学生情感。于小学生而言,在完成一个作品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评价,或者是自己的作品拿到班上展览,满足内心赞许需求。以《一张奇特的脸》的教学评价为例,虽然学生的作品可以称得上奇特,但是对于一些技法的掌握基本不到位。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首先可以表扬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次,赞美学生在作品中融入了情感,还可以请班上同学带上作品进行展示,并简单说说作品中的情感(使学生受到鼓舞,更深入地思考自己作品中的情感)。最后,委婉说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即捏、压等技法上。如此一来,学生可以看到教师客观性的评价,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同时,学生的情感也通过评价得到升华。

总之,情感是美术课堂的核心所在。作为一线美术教师,必须注重美术课堂上情感的有效渗透,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生成。实践也充分证明,应把情感教育融入教学,多听不如多感,在玩乐中学习,在享受中成长。除了通过创设情境、丰富教学方式、利用教学评价进行情感教育,教师还可以从加强师生关系的构建、增强课堂交流做起,从多方面进行情感渗透。最后,作为美术教师,亦要在教育中有所感悟,保有一颗独特的“匠心”。

参考文献

[1]季燕飞.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09年14期

篇12

目前的基础美术教育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观,包括教育新理念的普及、教师素质的提升、硬件设施的配套等,还涌现出了诸多优秀的能代表新一轮课程改革成果的案例。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便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美术教育也往往游离于轰轰烈烈的课改大潮之外,处于边缘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师范美术毕业生如何真正成为贯彻课改精神的中坚力量,甚至成长为教育变革的核心动力,这对高师美术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和更高挑战。

笔者认为,面对基础教育课改,高师美术教育应保持一种贴近、融合、引领的姿态。贴近,是保持对基础美术教育的关注,了解课改的目标、内容、形式和发展趋势;融合,是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教师教育方案,把基础教育美术课改的理念和细节融入教师职前教育;引领,并非居高临下,而是通过美术教师执行力和创新力的培养,拉动基础教育的改革步伐。

正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所说,“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学科的专业特性,包括形象性、实践性、创造性等,决定其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基础美术教育的中心价值所在。审美素养应成为高师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落实到具体的措施,建议从如下方面入手:

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以审美素养为中心。审美素养是一种具有宽泛内涵的综合能力,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师来说,所需的专业知识包括美术基础理论、美术史、美术技法理论、美术表现技法等。目前较普遍的现象是,美术教师在技法演示与指导方面游刃有余,但在理论表述与欣赏教学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这也反映出我国当下美术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即过于专注技能训练而忽略了其他理论基础和能力的培养。

基础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具有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特点。根据目前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模块设置,建议高师美术教育的专业课程以一专多能为目标,注重课程的多元化和针对性,强化书法教学,补充手工制作、现代媒体艺术等相关课程,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到所有类型的美术基础教育课程。尤其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特色课程意识,发掘自身优势,关注具备鲜明地域特点的美术资源。

充实基础理论课程,树立审美教育全局观。美术专业需补充对课改最新进展和成果的介绍。美术教育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课改也处于不断演化的过程中。高校老师一方面要保持对时代和专业的敏感性,关注课改的实时进展,另一方面也应把最新的课改理念和成果介绍给师范生,让学生能跟进美术基础教育的发展,丰富审美经验,保持前沿的职业眼光。

此外,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展教育视野。开阔的眼光与心胸是美术教师创新力的必要前提。当前开放的信息环境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美术基础教育的最新发展状况,甚至通过慕课平台接触国内外相关课程,也是有待开拓的课题。

完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在实践与应用中拓展审美素养。高师美术教育应增加书法课学分和学时。书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审美素养之一。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的书写水平不仅是教师重要的基本职业技能,对中小学美术教师来说,更是其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除了常规的美术教学,美术教师往往还会承担学校的环境布置和宣传等任务,一手好字能提升美术教师的职业形象。一般高师院校虽然也会开设相应的课程,但重视程度还不够,尚不能满足目前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需求。尤其是一些以书法为美育特色课程的学校和地区在这方面对师资要求颇高。因此笔者建议从大一开始将书法作为一个常设的系列课程,贯彻始终。

另外,还要注重美术科研教研能力的培养。这是师范生吸收、鉴别和创造审美文化的能力的重要体现,关系到师范生的专业和职业发展空间。现实中,科研与写作往往是美术师范生的短板,而这种能力的训练是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落实到各个学习阶段。

篇13

关键词:农村;美术;作业评价;方式;创新

随着课改所提出的“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的要求后,许多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本文笔者结合对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作业评价的实践,以及制作课型中采用多种方式对作业进行评价的有效尝试作简要介绍。

一、目前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作业评价环节的现状分析

1.美术学科课堂教学中作业评价在课改前后的比较分析

传统课堂:在评价的主客体关系上,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在评价指向上,局限于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在评价方法上,采用是非判断法。美术学科主动有效课堂:其教学评价强调在评价的主客体关系上,体现在主客体关系多元化互动;在评价指向上,不仅关注答案准确性,更关注思维过程与情感态度;在评价方法上,追求科学(具体、明确)、艺术(欣赏、适度)、民主(平等、尊重)。

2.美术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估的要素缺乏完整的认识,因此在教学策略的制订与实践上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例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在课堂上我们随时可以看到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教学,这是值得提倡的事。但仔细观察它的过程,你就会发现好多的合作学习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仅停留在形式上。教学过程无非是老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a则在下面说个不停,然后报结果,学生说:“我是这样认为的……我觉得应该是怎样……”这与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又有多大区别?

3.美术课堂教学时间紧凑,教师对学生美术作业评价有时存在“虎头蛇尾”的现象

因为如此,学生在作业评价环节就存在兴趣度不高、学习习惯养成度不好等问题。如,在遇到离下课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教师仅对少数几件作品匆匆点评几句;即便时间充足,也是让学生挑选自认为最满意的作品并发表看法,而学生所发表的意见往往是“因为好看、漂亮”等。这样一来,课堂作业评价就未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有效性,以致于学生学习美术的效果不佳;随着年级的递增,学习兴趣下降,尤其是对美术本来就没多大兴趣的学生,最后连美术学习用具、材料也懒得准备了。究其原因,我认为,就是学生未能在课堂作业评价这一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上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美术学习的乐趣。

二、目前农村小学美术制作课型中作业评价环节存在的问题

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其评价标准比其他学科要模糊得多,因此在目前的美术教学中,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加上其自身的特殊性,目前农村小学美术制作课型中作业评价环节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在小学美术制作课型中作业评价存在三大误区

(1)主观评价

教师始终高高在上,以成人的目光要求学生,常常抱着挑刺的点评来“数落”学生的美术作品,以画得像不像或技法熟练不熟练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缺乏自信,易丧失持续学习的兴趣。教师认为美术教学评价就是教师评价,课堂上,学生作业刚完成,教师便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差在哪里?

【案例一】: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见习老师课上,教学内容是剪贴画《小猫钓鱼》,老师很认真地在讲台上示范,底下一些学生则认真地照着老师剪贴。我起身看了看,几乎每个学生都在照搬老师的范画,只有一个学生剪贴得不同,只见她把小猫贴到了树上,树上还有一只小鸟,可见她是动了脑筋的,我正要为这个学生喝彩时,那位见习老师来到了她的身边,皱眉低声说:“谁让你乱贴的?你的鱼呢?”小女孩伤心地揉搓着自己的作品,显得很委屈,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课后,我问小女孩为什么想到这么贴,小女孩说:“老师,我的小猫贪玩,不好好钓鱼,跑去抓鸟去了!”我惊呆了,多么好的创意啊!我告诉她:“你的作品很棒,因为和别人不一样!”

由此可见,教师的这种主观性评价,很可能会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长此以往会导致厌学情绪。

(2)传统评价

教师常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整洁、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同时评价形式单一,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

(3)单一评价

教师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学生每学期的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即让学生临摹一幅画,然后给出一个成绩,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忽视了美术作业评价的全面性。

2.教师在小学美术制作课型中作业评价形式的有效性待加强,缺乏设计

教师在小学美术制作课型中教学设计环节对作业评价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的整体性考虑和设计得不够。如,很多时候教师仍作为评价的主体,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师担心放手让学生进行评价,达不到自己设想的目标,而由自己代为评价,或是想方设法将学生引导到自己的思路上来,完全忽略了学生的真实感受与想法,并没有达到真正有效的评价。

3.教师在小学美术制作课型中作业评价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教师对制作课型中作业评价形式主要以自评、互评式为主,往往忽视了作品的展示环节,其情景性运用、趣味性运用不够。如:同样上制作课《鱼儿游游》一课,教师A直接让学生把制作好的小鱼放讲台上,让学生上台互评一下,然后进行点评总结。教师B则在教室的中央搭建“鱼池”,请学生把制作好的“鱼”放到“池塘”中去,最后通过钓鱼比赛这一游戏情节,看谁钓出最好的“鱼”,这样既评出了优秀作业,又检阅了学生的评价能力。以上哪个评价形式的效果更好呢?答案肯定是后者。

三、开展小学美术制作课型中作业评价方式创新的方法与策略

小学美术制作课型中作业评价有多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优势和局限,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学生发展的不同侧面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对评价也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在小学美术制作课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课堂质态的良性循环,使课堂教学因有效评价而更高效精彩?笔者在小学美术制作课型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的尝试。

1.鼓励性评价,树立学生的创作信心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培养能力,更要传递人的情感、生命的脉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样的评价,都必须动情。教学中运用评价应以事实为依据,善用语言,激发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学生值得鼓励的地方,避免不恰当的表扬,不能毫无依据地妄加评价。教师要遵循严谨审慎、实事求是的态度,针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做到既不伤其自尊,又能指出不足,让学生能扬长避短、发展特长、张扬个性。因此教师更多的是把评价活动当作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功给予充分的欣赏和激励,使学生在创造和体验中建立学习信心。

当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时,要多用心聆听学生的想法,对于想法新颖的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他们思考、尝试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最能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当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操作技能、认识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上有细微变化时,我会抓住其闪光点进行表扬,使其增强自信心,逐渐喜欢上美术。

2.延迟性评价,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由于学生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我们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再达到目标。为此可采用“延迟评价法”,即推迟对学生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

【案例二】:一次,我在上乡土课程《扎染小手绢》时,我邀请学生一起欣赏我国伟大的民间艺术――“扎染”的艺术作品。通过欣赏,学生对“扎染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扎染神奇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爱护祖国的文化遗产,传承祖国文化艺术的思想感情。

当我讲完制作技能并示范完之后,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各个都跃跃欲试,都想自己亲手制作一块扎染小手绢。但在实际操作时,有几个学生遇到了问题,其中有一个孩子让我印象深刻,这个孩子平时动手能力较差,但学习态度相当好。他在扎染制作时,由于白布上的筷子没有按照我的要求扎紧,等放进染料缸浸泡烧煮之后,他满怀希望的打开,发现他想要得到的图案失败了,没有得到他所设计的双层五角星的图案,他沮丧的想哭。对于他的作品我没有立刻点评,而是先安慰他,然后请他说说自己的设计想法和失败原因,之后他又跟我说了句悄悄话:“老师,我想再做一次,这次一定行!”我抚摸着他的脑袋说:“可以,你试试吧!”于是,他非常认真地重新设计了他的扎染作品,把之前疏忽的地方改正了,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图案――双层五角星图案。

我想,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过早地对学生的作品做终结性点评,很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创新与发展思维的火花。我们要让每个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作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真正达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评价境界:带动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3.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行为优化

美术教学评价要以形成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为主,即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行为和成长发展的过程,把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给予多次评价机会,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和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当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眉目舒展的,表明他认同此同学的观点;摇头否定的,表明他有异议;情绪激昂、跃跃欲试的表明他想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当然,学生的情绪状态的观察、评价,只是评价中的一个视角。我们还可以观察评价学生的参与方式是否多样、参与的品质是否深刻、参与的效果是否良好,将素质教育融入课堂中来,融入学生学习行为中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小学美术制作课型中作业评价方式创新的成效与思考

经过两年多来的教学实践,本人在美术作业评价方式的创新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引领教师、学生、家长转变评价观念方面:通过上述多种评价方式所构建的评价体系使我们教师从过去单纯关注学生的成绩转向既关心学生学习,又关心学生个性的发展上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找到自我增长点,树立不断进取的信心;有助于家长关注子女各方面的深层发展,而不是单纯着眼于学生的成绩,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学生的素质和各方面的健康成长。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作业评价方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自己的点滴进步,建立自信,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与此同时,本人对小学美术教学中作业评价方式的进一步研究,作了初步的思考:

1.提高评价主体的参与意识

我们要重视强化学生的评价意识,加强自评、互评的训练,从教师示范、指导评价渐渐过渡到学生自觉点评、主动反思,形成一套卓有成效的运行机制。

2.提高评价反馈的及时性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及时的反馈,使学生能获得有效的信息,对前期的评价能进行有效的总结。同时,使学生产生继续进行评价活动的期望和信心。

3.逐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电子化评价

现在是网络时代,实施档案袋电子化评价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的脚印,真正架起一座能有效促进家校之间沟通交流的空中桥梁。

总之,无论采取何种评价方法,都要设法让学生参与其中,及时获悉评价的结果,通过各种评价手段引导学生不断修正、完善、提高自我,确保作业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恰当的、有效的评价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有的放矢,“以评价促发展”,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使其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收获,体验自信,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让正确有效的评价方式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国忠.课堂教学新变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04.

[2]于红.有效教学评价策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11.

[3]程明太.美术教育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05.

[4]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04.

[5][美]玛琳・加博・林德曼.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05.

[6]查有梁.教育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7]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6.

篇14

【关键词】小学美术 特色教学 大自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66-01

美术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上好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富有特色的教学课能让学生们印象深刻,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上好美术课呢?其实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特色。而要形成一定的特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过程要富有特色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 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从而一味地追求“纯艺术”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这种教学方式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课开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讲到底, 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教学成了老师的一种演讲。美术教学也是主客体的统一,教学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学的情趣,获得深刻的体验。这样的教学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二、在教学艺术上要讲究特色

小学美术教学在教学上要讲究艺术。意境教学就是这种艺术上 的一种方式。什么是意境呢?唐代大画家张璨论画有两句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鸢飞鱼妖,剔透玲珑,这就是“意境”。一切艺术的中心之中心。意境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广义来说就是客观自然景色与主观生命情感的认识交融和渗透。在教学时要发掘这件作品的意境,抓住作品的意境来教学。让学生明白一个没有意境的作品只是一些色彩、形状、线条的机械堆砌。因此,我们要教学生体会作品的意境,然后从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让学生从作品的色彩、形状、线条、空间、明暗、质感等方面充分挖掘作品意境,教师可用电脑特效、音乐陪衬、语言的生动描述、适当的形体语言以及亲自绘画等来渲染意境。

三、深入大自然感受美

在教学中,晴朗的日子里,我会带着学生走出课堂,看天上变幻无穷的云朵,看太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的绿叶,听鸟儿清脆的叫声,闻各种花香,让学生感受大自然是如此的奇妙。记得在教学《生活中的暖色》这一课前,我带领学生仔细观察了校园中的树叶,(时值深秋)并且告诉他们,可以捡拾一些从树上掉下来的你喜欢的树叶。上课时,我让学生交流这次活动的收获,其中有位学生这样说:“老师,我以前一直以为秋天的树叶都是黄色的呢?其实不是这样的,秋天的树叶是五彩缤纷的呢?有的变成黄色了;有的变成红色。”而学生在深入大自然之后便会深刻的感受到美。

四、教学方法上要富有特色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提倡快乐教学。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提出应“寓 教于乐”理论,深刻指出“教”与“乐”的辩证关系,教寓乐中,乐为教存。美术课的快乐教学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抓住教材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快乐因素,采用学生喜爱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快乐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教师的教态应自然亲切,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快乐的气氛。比如老师一个微笑,一个期望的眼神,一句幽默的话,一个暗示的动作,有时比严厉的批评更能让学生接受。

第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增强课堂趣味性。美术是一种欣赏的艺术,通过各种现代化教学让学生引人入胜。通过视觉、听觉来感知,从而更好地激发兴趣。

第三,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的情感。在教学中,通过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了解古今中外的美术知识,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更加喜爱美术课。 第四,增强学生自信,体会成功的快乐。自信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一个人有了自信心,不论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将成为强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境中,参与其中,体会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让他们体会自己身临其境的存在价值,并在成功创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第五,多与学生谈话,掌握谈话的技巧。 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提问的目的要明确,要带有启发性,并且难易得当,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还要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可能出现的麻烦情况要有充足的预计,并为此还要准备好正确的答案。 对此法的运用要带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要构成前后连贯,层层深入、逐步引向结论的问题系列,还 应讲究谈话技巧,要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要注意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应搞突然袭击,而且谈话的形式要活泼多样。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均应有明确的表示,要鼓励他们敞开思路,大胆发言,错了也 不宜过多批评。

总而言之,现代的美术教学是多元化的发展,美术具有最广泛的内容。在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表现自己,充分展现自身个性。教师构建特色美术课堂可以把学生们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优势。经过我本学期以来的实践,我认为适当地进行特色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 夏一铭.生活,美术教学的源泉――小学美术特色教学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