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

物质文化的特征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57

物质文化的特征

篇1

这厚重的历史积淀,无疑是我们民族的先辈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同时这也是留给我们的一付重担。因为,保护的责任是那么重大,而保护工作的分量又是那么异乎寻常地沉重。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项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相当迅速,从2003年启动至今不到5年的时间,全国就已经确定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总数达1028个,并认定了代表性传承人777人。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因为更多的项目正在运作中,更多的发现正在进行中,更多的认识正在形成中,更多的经验也正在积累中。

笔者有幸参加了本地的这项工作,并经历了从起始阶段到现在的过程,其间对许多具体问题进行过相对深入的思考,并通过进一步学习和实践,形成了一定的认识。比如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界定,我们就应该根据以下三个突出特征,综合地去进行把握。

一、传承性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唇齿间倾谈的、纸页上流淌的、精神意识层面跳跃着的“活态”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

文化是由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形态构成,而文化的进化是传承和积累的结果。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化同样也是通过传承和积累来实现,其细致周密和循序渐进的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经过传递实现传承,另一方面经过长期的沉淀达到积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自我选择、对文明的自主抉择。应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特定历史阶段,特定种群民族、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人民群众,世代沿袭所传承的结果。其传承过程,生动地保留并表现了这些人群的生存状态、生产习俗、生活风貌、伦理观念,并形成了对当时的社会形式、自然环境和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状况的反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依靠冗繁的传承载体和庞大的传承群体。其中,传承载体重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传承群体离不开人们之间所依靠的“口传心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性的传承,包括礼俗仪式、岁时节令和社祭庙会等,主要是依靠群体性传承或者是家庭性传承而构成的传承链传承至今。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和民间知识等文化,一般是由传承人代代相袭而传承延续。一个优秀的传承人,既传承了先人的文化遗产,又以过人的聪慧,按照当时社会发展的节拍推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发展,他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起着重要的链接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手段离不开人的因素,传承人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直接面对的是传承人的保护问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其提供生存和发展延续传统文化的环境和土壤,才能实现当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标。

二、“活态”显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和民族审美习惯的“活态”显现,它保持了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示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存在,既与相关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关,也与产生这种文化的土壤和背景,包括民族和地域的独特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审美原则和风俗习惯有关。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通过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得以延续的“活态”显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我国古老的羌民族文化就是典型的活态案例。

篇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我们的祖先曾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财富。外国市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兴致盎然,一些传统文化产业在国内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却在国外备受关注。虽然目前情况有所缓和,人们对于国学教育的认识逐步加深,但是还需更多的时间与机遇,才能发生更多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有其发展的必然性,因为人类群体的文化具有整体性,它不以某种单一的特质存续,而以整合多方面关联的形式存在,文化要素之间的互动关联是文化产业最基本的特征。人、社会与文化之间的互动使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互相依托、共生共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需要一定的载体,特定的人类社会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脱离了特定的群体和由他们所组成的文化环境,非物质文化将不复存在。同样的,作为一个族群和社会所认同的文化,其核心是这个群体的综合价值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存在形态往往更能表达这种文化的思维方式。华夏祖先从制造第一件劳动工具开始,就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寻找、摸索并创造实用性强的劳动工具,在满足了造物基础的同时,又培养了独特审美的精神需求。由此发展出来的民间工艺美术,多就地取材、手工生产带有形式美感的作品。它们造型多样,色彩鲜明,质朴清新,具有独特的乡土气息和生活色彩,以实用性为依托,既是工具又是工艺作品。它们从民间来又服务于民众,融入了各个民族衣食住行、风土人情、礼仪禁忌的各个方面,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哲学、艺术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多学科的文化价值,体现了整个民族的文化意识、哲学观点、感情气质和心理素质,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非物质文化兴起与发展的土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象体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民间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我国的民间工艺美术类型的非物质文化分布于全国各地,由于地理气候、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族文化、审美尚好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丰富的品类和多彩的风格,大多采用天然的材料和传统的手工加工模式,成品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与生活息息相关。如,以蛋画、印花画、扇面画、唐卡为代表的工艺绘画类;以剪纸、皮影戏、镂刻为代表的剪刻类;以印花、蜡染、浇花布为代表的民间装饰服饰印染类;以风筝、扇子、彩灯为代表的扎糊类以及刺绣类、雕塑类、编织类和陶瓷类共类民间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以传统文化环境为基础,以宫廷机构、民间班社、民间自发传习的方式传承,与社会经济、传统思想、历史文化、民俗民风水融,是传统文化环境下历史对表演艺术的自然选择。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综合艺术,融合了歌曲、舞蹈、文学、装饰、制造等多个方面的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现代文化产业的艺术宝藏。

三、其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除上述传统表演艺术、民间工艺美术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传统制造技艺、民俗节庆礼仪和民间口传文化三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传承和改造形式上也面临与前两类艺术几乎相同的问题。中国的非物质文化虽然丰富多样,但自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受到影响,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也几乎消失。很多以祈福、传统信仰、表演审美为基础的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的生活中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抛弃,一些传统艺术形式逐渐丧失了文化生态环境,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一些有着数千年传统的中华文明所崇尚的伦理道德、艺术修养、民间风俗逐渐被淡化,这给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总而言之,文化产业脱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将会削弱社会群体的历史特性和文化多样性,使社会的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趋于大同而没有灵魂与根基。所以,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具有共生的联系,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对发展整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具有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文化资本.广西民族研究,2008(3).

篇3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和“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内涵和外延不同的两个专有名词和各有评价标准的两种遗产类型,共同点只在于,它们是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宣布、在国际层面上加以保护的文化或自然遗产。作为热门词汇,比较容易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是一种统一的世界级的遗产;所以在讨论学术问题时,宜谨慎使用“世界遗产”汉译词通称World Heritage和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这两种遗产类型。

关键词:

世界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保护与利用

收稿日期: 2010-11-09; 修订日期: 2010-12-28

基金项目: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产品研究》(CW0917);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旅游资源与文化发展创新基地》(CLA601)资助。

作者简介:

梁保尔(1953-),男,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遗产旅游、旅游文化。张朝枝(1973-),男,博士,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与遗产保护、旅游规划与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1987年、2001年起分别有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公布的《世界遗产目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词汇。本文2010年底用“谷歌”搜索引擎①,以“世界遗产”为主题词搜索到112万条记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词搜索到119万条记录;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作检索②,以“世界遗产”为题名的有1703条记录,为主题词的有4537条记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名的有6304条记录,为主题词的有26391条记录③。与此同时,以英文法文两种文字围合的“世界遗产”徽

记也无可争议地成为优质旅游资源的身份标识(见图1)。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和“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世界遗产目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时使用的一种专有名词,有特定的涵意。然而我们发现,学术界在一些场合使用时,往往以“世界遗产”通称两种类型的遗产,如罗哲文《世界遗产大观》

罗哲文.世界遗产大观[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69.

列有“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章节,刘红婴《世界遗产概论》

刘红婴.世界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2.

列有“世界遗产类别五: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章节,且此类现象亦非个案

如孙克勤《世界遗产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26209.)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遗产”章节并列,彭顺生《世界遗产旅游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25.)将这两种遗产并称为“中国的世界遗产类别”等。

。这样一来未免令人感到有些困惑:“世界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遗产类型究竟是同属一个范畴还是分属于两个独立的体系?倘若是分属两套独立体系的话,那么这两种遗产类型的主要区别何在?本文试就这两个问题作一些梳理工作。

2 两种遗产归属两种不同的体系

“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都属于UNESCO宣布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第1条。

的遗产保护项目,然而研究发现,这两种遗产,其内涵和外延并不属于一个统一的范畴。

2.1 有两份独立的公约文本

UNESCO第17届会议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规定,由“政府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委员会”制定、更新和出版《世界遗产目录》。这份《公约》将“世界遗产”定义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个大类,1987年起增列“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1992年又增列“景观遗产”,总计为四个类型。因此,严格意义上的“世界遗产”应指入选《世界遗产目录》的遗产保护项目,除了“自然遗产”之外,“文化遗产”还应涵盖“文化景观”以及“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的文化遗产部分《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第45-4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41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06)第2条。

UNESCO第32届会议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规定,由“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编辑、更新和公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份《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五个类别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第2条。

。但UNESCO 2001年起在宣布入选项目时,又划分出一个“文化空间”的类型(参见表5),曾一度引起了学术界很大的争议(参见本文3.3叙述)。入选这份《名录》

的遗产保护项目通常就被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径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强调是一种所谓“国际”级别的遗产类型。

由此可见,“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泾渭分明,是由两个不同的遗产委员会独立宣布的两种类型的遗产保护项目体系,UNESCO因此为两个相对独立行使权力的“本公约的最高权力机关”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第4条第1款。

制定了两个独立的标识(见图2)。

2.2 有两套不同的遗产目录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了两个相应的目录,一个是《世界遗产目录》,另一个是《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目录》。UNESCO最新统计显示

UNESCO官方网站http:∥。

,2010年第3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结束时,《世界遗产目录》收录项目总数达911项,包括: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704项、自然遗产180项、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27项;2010年在册的濒危遗产项目总数为34项。自1987年至2010年,《世界遗产目录》先后收录中国项目达40项

限于篇幅不再一一罗列,可参见“维基百科”相关条目。

,包括:文化遗产26项、自然遗产8项、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4项、文化景观2项。中国的“世界遗产”2010年总量位居世界第三(意大利44项、西班牙41项)。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也建立了两个相应的目录。一个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另一个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UNESCO最新统计显示

UNESCO官方网站http:∥。

,2010年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结束时,《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收录项目总数213项,2010年在册的急需保护项目总数达16项。自2003年至2010年,这两个目录分别收录中国项目28项和6项,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总量达34项

UNESCO官方网站http:∥。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即以《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目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种目录而论,其性质亦大相径庭。《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列入《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目录》的项目均须已载于《世界遗产目录》中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第10条。

。如1995-2003年被列入《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目录》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1978年第一批《世界遗产目录》收录项目;1992-2004年被列入《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目录》的柬埔寨“吴哥窟”是于1992年被《世界遗产目录》收录的项目(便于“吴哥窟”及时接受国际援助)

Google 译自UNSCO官方网站的2010年《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在册的35个项目名单以及经整改已陆续解除濒危的25个项目名单。

。而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则未必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已列入项目,如中国2009-2010年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6个项目,皆为UNESCO当年的新增项目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主要区别在于,列入前一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尽管在社区或群体的努力保护下其存续状况仍然受到威胁的文化遗产,申报国需要承诺制订专门的保护计划。

3 两种遗产执行不同的标准

3.1 遴选标准不同

UNESCO《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以“突出的普遍价值”为准绳拟定了10条遴选标准

《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第77条对世界遗产的遴选做了规定:()代表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体现了在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重要的价值观交流,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能为现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是一种建筑、建筑群、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发展阶段;()是传统人类聚居、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者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由于不可扭转的变化的影响而脆弱易损;()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文化传统、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委员会认为本标准最好与其他标准一起使用);()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区;()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记载和地貌演变中的地质发展过程或显著的地质或地貌特征;()突出代表了陆地、淡水、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群落演变、发展的生态和生理过程;()是生物多样性原地保护的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或保护角度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栖息地。

,“文化遗产”、“文化景观”、“自然遗产”只须符合其中的一条或多条相应的单一标准就会被认定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而入选《世界遗产目录》,如“奥斯维辛集中营”、“九寨沟国家风景名胜区”是符合一条文化标准或者自然标准,“莫高窟”、“三江并流”是符合全部文化或者自然标准而入选(见表1)。“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则必须同时满足双重标准才具备入选《世界遗产目录》的资格,如“武夷山”、“泰山”同时满足了文化标准与自然标准,特别是泰山同时以7条标准入选,在《世界遗产目录》中十分罕见(见表1)。“文化景观”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在于文化,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遗产,这也可以从“庐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入选标准上予以识别(见表1)。

UNESCO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设立具体的遴选标准,只是表述了一些基本特征或要素,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做了若干限定,如“各国人民集体记忆的保管者”、“能够确保文化特性永存”

《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89)第1条。、

“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引言。

。各缔约国在此基础上都建立了庞大的名录体系。以中国为例,截至2010年,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7万项之多

据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副司长屈盛瑞在2010年11月23日召开的新闻会上所的通报,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中,有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10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186项“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3776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见中国民俗学网http:∥)。

,国务院并为之制定了6条遴选标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5)第6条:1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2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3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4出色地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5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6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主要涉及候选项目的杰出创造力、世代相传、文化认同、高超技艺、见证传统、濒临危险等“突出的普遍价值”。这些遴选标准对各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3.2 类型标准不同

本文将已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各种类型的遗产项目尝试着排列了一份比较直观的通表(见表2):

本表综合了两个板块。第一板块,参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首先区别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个大类;参照《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再分列出“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和“文化景观”两大类;参照《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办法》(2006)第2条:“本办法所称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中的文化遗产部分”的口径,继而将“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拆分为“(文化部分)”“(自然部分)”两部分列入相应类别。第二板块,参照《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

作”条例》(1998)二分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五分法和《国家级非

4.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第31条:“应把在本公约生效前宣布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遗产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1/2003)(第一批《人类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公约》2003)

1.民间和传统表现形式(注)

《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89)第1条:“宣布的目的在于奖励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优秀代表作品,这一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文化场所或民间和传统表现形式)将被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条例》1998)

(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5)第3条。

(《公约》2003/《暂行办法》2005)28+6项

2.文化场所

《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89)第1条。

(《条例》1998)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5)第3条。

(《暂行办法》2005)(如妈祖信俗、端午节、麦西热甫等)

2.自然遗げ(《公ぴ肌1972)

.文化与自然混ず弦挪(自然部し)(1987增列)

1.自然面貌

2.动植物生境区

3.天然名胜

4项

(总计8项)

资料来源:据《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197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98)、《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5)、《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办法》(2006)等并参考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293页图表归纳整理。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5)六分法拟定。通过一种通融办法,把UNESCO宣布的两种体系的遗产类型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中显示其相互关系,这样似乎比通称为“世界遗产”更妥帖、更容易理解。

相比较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要比“世界遗产”复杂。

第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第12条。

:“为了使其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确认以便加以保护,各缔约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拟定一份或数份关于这类遗产的清单,并应定期加以更新。”因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这种特殊的“清单”性质,旨在为中国项目前赴后继地跻身《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或《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热身”。很显然,国家级项目和世界级中国项目之间有稳定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国家级项目处于一种预备状态,随时可向UNESCO申报“国际一级”的项目。限于篇幅,兹选取两批被收录的中国项目列表,以便说明世界层面与国家层面两个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3):

第二,除了UNESCO的分类之外,还有一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性分类,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

(2006-2008)的十分法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Z].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1316.

(2007)的十六分法,这两种分类也有一个明显的对应关系(见┍4):

从表上可以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中并没有建立对应的类别,而只是在“民间知识”下设一小类;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类)分类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6类)的分类不能完全对应。

3.3 类型分歧不同

在“世界遗产”分类中的“文化景观”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似乎难以截然区分。对于这个问题不妨这样理解:其一从遗产性质而言,它是人类学的一个概念,代表的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文化遗产/遗址”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联合工程”

韩锋在《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一文中认为,“文化景观”在于“展示人类社会与聚落在自然环境的物质性制约或机会下以及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内在和外在持续作用下的演进,突出强调人和自然之间长期而深刻的相互关系作用”(见 ,200918)。并参见UNSCO《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第47条。

;其二从遴选标准而言,“文化景观”的入选项目只须满足符合文化标准的一条或多条标准,而不必涉及其他的自然标准;其三从类型划分而言,它主要包括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园林、公园)、有机进化的景观(残余物景观、持续性景观)、关联性文化景观(自然因素、宗教、艺术、文化)三类。所以说,“文化景观”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应该在于文化方面,或者说,“文化景观”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遗产,这也可以从“庐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入选标准上予以识别

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与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一起,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景之中,激发了无数艺术家以美学的态度看待自然,开拓自然文化。

(参见表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中关于“文化空间”(“文化场所”)的分类有颇多争议。起因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分为五类,而实际宣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却多了“文化空间”的类别(见表5);与此相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明确有“文化空间”的类别,而实际上在国务院两次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却难觅其踪迹

参见相关文献。

――于是便引发了关于“文化空间”的学术争端。

从源头而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文化空间”概念来源于《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UNESCO,1989)“文化场所”

《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89)第1条:“这一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文化场所或民间和传统表现形式)将被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文化场所的人类学概念被确定为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但也被确定为一般以某一周期(周期、季节、日程表等)或是以一事件为特点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和这一地点的存在,取决于按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本身的存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把“文化空间”解释为“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3条:“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1) 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 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王文章认为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8,30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本身就不是一种逻辑的分类,难免会出现一些跨类现象。乌丙安认为

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认为,“凡是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古老习惯在确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所举行传统的大型综合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形式。……传统节庆活动、庙会、歌会(或花儿会、歌圩、赶坳之类)集市(巴扎)等等都是最典型的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

,传统节庆活动就是最典型的文化空间。但这些解读听起来仍然有些费解,关键在于要解释清楚“文化空间”为什么是“非物质”的。相对而言,向云驹的解读比较透彻

向云驹《论文化空间》20091026,《再论文化空间》20100101,见中国民俗学网http:∥。。他认为,“文化空间”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其存在的核心价值和理论依据在于它完整地、综合地、真实地、生态地、生活地呈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是“人类学”的概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类别、样式之一的文化空间,首先必须有实在、实有的场所,这个场所必有物的存在(桥、民居、村落、庙宇、街道、广场等等),或有固定的(如物的永固性)时间周期;其次,这个空间必与人的身体的栖居和精神的栖居相关联,才成其为“文化空间”。栖居必然建造,建造是人在场的象征和天然成分。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是有人在场和出场的空间。因此,有人在场的“文化空间”才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空间”,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如果没有活的人在场,“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话,那就只能是文物、古迹和遗址(“文化遗产”)。向云驹的解读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文化空间”的释义作了必要的注脚。

4 结论与讨论

4.1 本文结论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在官方文件《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和《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中正式命名、因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而入选《世界遗产目录》、由UNESCO和国实施保护的遗产种类,英文名World Heritage,汉译名“世界遗产”,包括了“文化遗产”、“文化景观”、“自然遗产”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四个类别。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在颁布的官方文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中正式命名、因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而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UNESCO和国实施保护的遗产种类,英文名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汉译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有UNESCO官方的中文文本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39条“有效文本”:“本公约用英文、阿拉伯文、中文、西班牙文、法文和俄文拟定,六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这一文本将目录译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加“人类”二字,以表示这是一种“在国际一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4章:“在国际一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此可知,“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和“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的两个专有名词和各有评价标准的两种遗产类型,共同点只在于,它们是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宣布、在国际层面上加以保护的文化或自然遗产。作为热门词汇,社会层面通常的兴奋点在其UNESCO“出身”,比较容易望文生义地理解为是一种统一的世界级的遗产;所以,讨论学术问题时,为避免产生歧义起见,宜谨慎使用“世界遗产”汉译词通称World Heritage和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这两种遗产类型。

4.2 问题讨论

两个《公约》的根本宗旨在于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第79-95条有关“完整性和/或真实性”条款内容。

。国家为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06)第3条“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贯彻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贯彻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5第二条第二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表”分列了8个资源主类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第4.3条款,见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http:∥。

,其中的A.地文景观、B.水域风光、C.生物景观、D.天象与气候景观、E.遗址遗迹、F.建筑与设施等类别多与“世界遗产”(自然、文化)有关,G.旅游商品、H.人文活动等类别则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换言之,本文讨论的两种类型遗产的“合理利用”与旅游吸引物有着有高度的相关性。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为例。旅游通常由“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旅游要素进行生产性传承,如昆曲(人类2001)(国家145 Ⅳ1)

人类、国家、国家三推分别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人类2005)(国家101 Ⅱ70)、京剧(人类2010)(国家172 Ⅳ28)等

参见表3。

是通过旅游“娱”的要素的发挥、通过剧场演出和票房收入解决一部分传承发展中的问题,这是第一种方式;第二种方式是通过“购”的要素的发挥,使濒危手工制作技艺在各类旅游摊档令人爱不释手的小商品形态中保持“活态”,如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国家898Ⅷ115)、龙凤旗袍、亨生和培罗蒙奉帮裁缝(国家三推Ⅷ6)、上海鲁庵印泥(国家917Ⅷ134)、曹素功墨锭制作(国家三推Ⅷ73)、油纸伞、西湖绸伞(国家923Ⅷ140)、嘉定黄草(国家830 Ⅶ54)等;第三种方式是直接嵌入现实生活,成为居家旅行、日常用度的趣味盎然的选择,最典型为“吃”要素的发挥,如存续我国城市历史文脉的“老字号”项目等(见表6)。

令人瞩目的是,在2010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和睦、味觉上的美好体验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平衡的“法国美食大餐”(人类2010)首次以一国美食而被UNESCO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参见UNESCO官方网站;并参见《文汇报》2010年11月20日报道《法国大餐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国美食大餐”是庆祝个人或群体生活重要时刻,如:出生、结婚、生日、纪念日、庆功和团聚等活动时的一种实用的社会风俗,通过节日盛宴,法国人聚集在一起享受独特的美食艺术。“法国美食大餐”的入选,对旅游资源而言,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遴选将逐渐从诸如中医针灸

王乐,吴越.申遗后针灸精髓如何传承[N].文汇报,20101125;吴越,王乐.如何让老外弄懂活血化瘀[N].文汇报,20101227.

(人类2010)(444 Ⅸ5)、中国活字印刷术

任思蕴.活着――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前世今生[N].文汇报,20101207.

(人类急2010)(国家918Ⅷ135)、中国书法

莫三相.汉字书写――怀恋中国人的文脉载体[N].文汇报,20101227.

(人类2009)(国家839Ⅶ63)之类主要依赖于诠释系统予以转化的项目趋向于开始关注存活于现实生活中的通俗旅游吸引物了,这对于旅游资源利用和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鲜活的信号。オ

(鸣谢:谨对上海师范大学张萍、姚小梅所承担的资料整理工作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罗哲文.世界遗产大观[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69.

[2] 邹启山.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M].北京:大象出版社,2006:8.

[3] 刘红婴.世界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2.

[4] 孙克勤.世界遗产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26209.

[5] 彭顺生.世界遗产旅游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25.

[6]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8,293,300.

[7] 冯骥才.符号中国[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8:上卷22、136;下卷200、202、210、220、270、302.

[8] 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J].旅游科学,2008(1):1.

[9] 任思蕴.活着――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前世今生[N].文汇报,20101207.

[10] 莫湘.汉字书写――怀恋中国人的文脉载体[N].文汇报,20101227.

[11] 王乐,吴越.申遗后针灸精髓如何传承[N].文汇报,20101125.

篇4

[关键词]化学 用语 学习 困难 三重表征

(一) 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三的学生能够用化学用语表示生活中简单的物质以及化学反应,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近几年的教育实习中,发现初三的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刚开始兴趣盎然,但是在学习分子、原子以及元素符号之后,学生的学习开始出现分化现象,大约30-40%(依据多个学校化学教师的测试成绩统计)左右的学生感觉到化学难学,听不懂,没有兴趣,不能够达到上述目标。这种现象引起我们的关注。

2006年10月我们在郑州地区做了“郑州地区初中化学学习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初三的学生化学学习的障碍来自各个方面,但最大的困难是化学符号和具体的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不能产生联系。调查表明:初中阶段学习化学,符号表征的分化作用最大。因此,笔者提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三重表征过程,突破化学用语学习困难造成的学习分化现象,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二) 化学学科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1.初三学生化学学习的认知特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物质的性质体现在宏观上,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物质的组成结构等微观理论则是通过让学生理解、想象,从而认识物质的本质;化学符号则是化学学科独特的表达方式,运用化学符号来代表事物,把化学符号作为思维运演的工具和媒介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方式就是化学符号思维。因为,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角度去认知化学知识。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心理上的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及其符号表征的形成及融合的问题。

2.三重表征的涵义。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宏观表征是指对物质所进行的外在可观察的现象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在化学学科中具体指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外在表现。当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学生通过观察木炭可感知木炭是黑色的固体,氧气是无色气体;通过闻氧气的气味得出氧气是没有气味的,同时,通过实验知道木炭燃烧是需要氧气的;通过观察发光的实验现象以及触摸瓶壁得出木炭燃烧放出热量,从而完成一系列的直观感知,形成对物质的宏观表征的认识。宏观表征的难度不大且有记忆再现性。

微观表征是不能直接被观察到的,主要指物质的微观组成和结构、微观粒子的运动及相互作用等微观属性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学生微观表征的形成,需要通过想象来完成,而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想象力,所以教师通过模型展示、多媒体演示或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作比喻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讲原子的构成时,可将原子核比作是放在十层大楼的一个小枣,电子在大楼的空间里不停的运动。凭此帮助学生理解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

符号表征:是指由拉丁文和英文字母组成的符号和图形符号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它属于人们认识的第二信号系统,间接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因而符号表征的学习比较困难。符号表征是化学学科的特点。这种符号虽然简洁,但是内涵丰富。例如:“CO2”既有宏观意义: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又有微观意义: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等。符号表征不仅是化学学习的一种语言,也是将宏观表征和微观表征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化学用语的中介作用。

(三) 学习化学用语的教学策略

1.运用“类比”和“想象”。类比是依据两个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类似或相似的关系,根据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一种推理方法。在初中阶段,学生倾向于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因此,严格意义上的类比不多,常见的是用身边事物中的某些相仿点来帮助学生想像,理解问题。例如,一堆小麦是由无数粒小麦一粒一粒的“堆积”起来的,由此类比一滴水是由无数个小得用肉眼看不见的水分子“堆积”起来的。借此类比,有助于学生想象水分子。

另外,精心组织语言,引导学生想像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微观表征。例如,讲解“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时,学生会产生疑惑,既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但为什么原子不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组织语言,引导学生想象:一滴水中含有许多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就好比一朵鲜花,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就好比花蕊和花瓣。通过这段描述,学生就可以区分开原子和分子,从而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采用发散思维和直观思维方法。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是化学世界的独特语言文字,是化学学习者的专业语言。

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负担较重,单纯死记硬背效果较差。教学中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效果颇好。其一,让学生对化学符号主动进行发散思维,以赋予符号更多的信息,丰富对它们的认识。例如:提供给学生元素符号“C”,学生说“C”是半圆、或是耳朵、或是月亮、或是钻戒……这样,通过发散思维学生找到切入点来认识“C”在化学学科中的意义。其二,选择学生熟悉的一个化学反应作为模板,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这个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储存在头脑中。当学生再遇到其他化学方程式时,将其与模板作对照,理解新的化学方程式意义。第三,结合化学反应时的现象,对于识记化学方程式、理解其意义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在描述物质反应时,配上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将它们与实验现象结合起来,丰富联想的线索,减少机械记忆,增强意义识记,效果较好。

3.运用“形象组块法”。化学用语的中介作用体现在将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微观本质联系在一起。然而,学生缺乏将三重表征统一的意识,倘若运用形象组块法,则完全能克服三重表征融合难的问题。例如,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想象:吃饭时感觉到咸味,由此想到食盐的味道;通过观察食盐的状态、颜色而形成宏观表征;如果用化学符号表示,食盐是“NaCl”。当学生在实验室中接触到氯化钠晶体模型时,形成微观表征,用化学符号表示便是“NaCl”。学生见到“NaCl”时,很快想象出它的宏观状态和晶体结构。以上过程可用下图表示。由此能帮助学生解决三重表征融合难的问题。

图1: 氯化钠的三重表征图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殊性,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将三重表征融合为一体,突破化学用语教学困难,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分化现象将得以解决,在实践中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57.

篇5

关键词:体育舞蹈;文化;特征

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成果,对于事物的发展具有认同、规范、整合和教育教化等功能。不同事物在具有文化的普遍性特征之时,同样有其自身特有的特质,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关系。体育舞蹈自起源至今,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环境中生根发芽,到今天的全球化文化环境中多元化发展和融合,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共鸣。对体育舞蹈文化史的考察是认识体育舞蹈文化发展历程和一般规律的前提,是掌握体育舞蹈内在本质的根本。对于体育舞蹈的文化构成要素、文化特征为何进行追问,是我们深刻认识体育舞蹈的理论基础,是传承和弘扬体育舞蹈文化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因此,厘清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是进一步辨清体育舞蹈发展规律至关重要的一步,是为探求体育舞蹈文化内涵和诊断体育舞蹈在我国良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体育舞蹈的发源

体育舞蹈在中国是以社交舞的形态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末到公元3世纪初的汉朝。在国外是在公元11~12世纪的一些欧洲国家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加工提炼的宫廷舞,至公元16~17世纪开始在欧洲普遍流传。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和影响,体育舞蹈在中国发展非常缓慢,在国外发展相对较好。

体育舞蹈的发展历程从原始舞蹈―民俗舞(大众舞蹈和民间舞蹈)―宫廷舞―社交舞―国际标准交际舞―体育舞蹈,历经百年发展成为当代包含了10个舞种的摩登舞、拉丁舞两大系列,其中摩登舞起源于欧洲,拉丁舞起源于美洲。[1]体育舞蹈在国内外由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其发展各有千秋。

二、体育舞蹈的文化构成要素

1文化的构成要素

文化是世代相传的,并以文化要素为载体传递文化。学界对文化构成要素的解读因分类标准的不同可谓众说纷纭,从无定论。有研究将文化的组成要素根据其存在形式分为有形的物质要素和无形的非物质要素[2];从文化功能角度,分为物化的文化要素、制度化文化要素、精神形态的文化要素[3];本研究在综合上述对文化构成要素讨论基础上,较赞同“两分法”的分类方法,即文化的构成要素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类构成。

物质的文化要素,指物质世界中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要素,又称精神文化要素,包括制度、规范、观念等。

2体育舞蹈的文化构成要素

体育舞蹈文化是随体育舞蹈的历史变迁逐渐形成,其构成要素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类。

物质的体育舞蹈文化要素是指在体育舞蹈的历史发展中,通过人们所创造出的各种事物和相关的物质要素,主要体现为体育舞蹈技术动作、音乐、舞种、舞姿、舞谱和曲谱、服饰、动作套路和造型等方面因素。

非物质的体育舞蹈文化要素是指那些伴随、推动和发展体育舞蹈而产生的制度、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标准、规则、价值观念等,如行业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竞赛规则和评分规则、管理制度、组织制度、体育舞蹈形象、气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态度、体育舞蹈价值观、体育舞蹈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等。

正是由于体育舞蹈文化的内涵结构和特殊魅力,体育舞蹈以体育舞蹈文化要素为传承载体,造就了体育舞蹈的发展历史。

三、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

体育舞蹈作为人类共同的体育活动项目之一,有其自身的特质。体育舞蹈文化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体育舞蹈文化不是经生物遗传获得,而是通过人们后天的创造、学习习得的。体育舞蹈文化的超个人性是指在体育舞蹈文化的创造、创新和传承过程中,个人虽然有接受文化、创造、创新和传承体育舞蹈文化的能力,但形成体育舞蹈文化的力量却不是在于个人,个人只有在与他人进行体育舞蹈活动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体育舞蹈文化,才能影响体育舞蹈文化。

2象征性

每一支体育舞蹈的表演,都要向人们展示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有象征意义的,它象征着一种文化的特质。尽管体育舞蹈在国家、地域和舞种间存在差异,但都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出象征的意义。不同的国度,因其国家历史、国家文化源起、国家意识形态取向的迥异,体育舞蹈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表现之一,有该国家文化特征的印记,体育舞蹈文化象征的主体成分与国家意识形态表现一定的趋同向度。各舞种之间有一般性,同样也存在明显的特殊性,其在文化方面也是一般性和特殊性并存,所象征的指向是在同一范畴之内,虽其文化的内在本原不尽全然一致,但所表现的象征意义却几乎趋同,都是象征同一大类舞种的共性方面。总而言之,象征性,无论在不同国度、不同地域和不同舞种之间,均为体育舞蹈文化的特征。

3包容性

体育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不同区域文化和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过程,不同舞种之间有着强烈的交互融合。体育舞蹈在全球范围内活跃地开展,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下,经体育舞蹈活动,诸位舞者和准舞者们逐渐产生一些共识,进而形成组织。在这个特殊的组织中,人们都有一个明确的兴趣取向和目标。虽然他们生活的文化背景不一样,学历背景不一样,其中不免有文化的冲突,但是他们在体育舞蹈活动中,并未因这些区别而影响他们的体育舞蹈活动。

以上表述足以表明,体育舞蹈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虽然人们之间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不一样,但正是这种不一样的人却能聚集在一起,说明包容性是体育舞蹈文化的特征之一。

4多元性

体育舞蹈文化并非是某个国家、某个区域或是某个民族文化的产物,而是一种多元的文化。体育舞蹈是根植于地域文化土壤中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因此体育舞蹈文化具有民族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其自身特有的体育舞蹈,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地的体育舞蹈文化相互冲突、融合和演变,在宏观层面体育舞蹈所蕴含的文化不相同,在微观层面也是不尽相同,然而在中观层面却是有较大趋同的,这也是体育舞蹈项目在历经几百年,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发展,到现在能走向国际化的发展态势。总而言之,体育舞蹈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特性、现代元素特性,是多元化的表征。

5规范性

体育舞蹈是一个完整的舞蹈系统,是历经百年历史锤炼和一代又一代的舞者们的不断感悟和铸造而成,体育舞蹈自身有着它内在严格的规范特性。体育舞蹈对动作技术的规范性要求更是严格,它在技术上追求极致的特性,使体育舞蹈的动作技术恰到好处,多一分或少一分均不能表达出体育舞蹈的神韵。现代体育舞蹈具有一定的竞技性,竞技性要求按照严格的竞赛规则和评分规则来进行比赛,进而取得成绩,争夺冠军,同时对参赛者和体育舞蹈的展示有着明确的规范性要求。体育舞蹈展现的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美是一种规范,体育舞蹈是一种对美的印象的规范,具有表演观赏性特点。体育舞蹈极高的观赏价值,源于体育舞蹈是融音乐、服装、仪表、体态美于一体的一门艺术,有很高的规范性特征。体育舞蹈发展秉承了体育舞蹈文化的传统,故而规范性是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

6美学性

体育舞蹈在本质上是通过身体动作的表达来追求美的境界。一支体育舞蹈表演得成功与否,关键看其对美的领悟和美的表达层次境界的高低。在体育舞蹈中,动作之美、难度动作展现之美、身体表达之美、造型之美、服装搭配之美、外在形象之美、表情内化之美等,均是舞者追求体育舞蹈美的境界的表现。欣赏体育舞蹈,给人的体悟和遐想是对美的品位的震撼和共鸣。因此,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在美学上的要求是追求极致的美,对任一动作、任一表现、任一造型、任一眼神和感情的交流,都会以完美的高度去审视,突出美学意蕴。换句话说,体育舞蹈表演,若未对“美”予以极致的表达,其表演不能算是成功。

7传递性

体育舞蹈文化的传递性包括两个维度的传递,即纵向的体育舞蹈文化传递和横向的体育舞蹈文化传递。纵向传递也就是体育舞蹈的变迁与发展,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关系:第一,继承关系,即后来的从事体育舞蹈的人接受了过去从事体育舞蹈的人所留下的遗产。第二,变异关系,在体育舞蹈发展过程中,我们虽然继承了过去体育舞蹈的成果,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发展而随时修改和不断变化的,其中有微小的变化,也有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三,中断关系,在体育舞蹈的发展历程中,有不少东西被历史发展所抛弃。有些是不合时代需要的、无价值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但也有些是存在价值的,却因各种变故,出现了发展的中断。横向传递是体育舞蹈在某一时期,在各个国家、地域、民族间和不同舞种间的交互传递,表现为交叉与渗透关系、制约与促进关系、相互转化关系。总之,体育舞蹈文化的传递,表现出了相互联系、交互影响、交互作用的特点。

四、结语

体育舞蹈文化是体育舞蹈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研究表明,体育舞蹈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象征性、包容性、多元性、规范性、美学性、传递性等文化特征。析清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有助于把握体育舞蹈文化的内涵和本质,从而保证体育舞蹈运动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许 昌,陈 飞,林碧英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与价值取向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01):25―27.

篇6

【关键词】象征 比喻 异同

在最初的一些修辞学著作中,我们很难发现对“象征”这一辞格的定义和评论。但对比喻却有详细准确的论述。因为在古代文体中,象征更多地被运用在寓言故事中,这种文体遮盖了我们对象征的研究。随着文学体裁的多样化和语言的口语化,写作手法也有所更新,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象征这一辞格。在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将比喻称作“譬喻”。并列其为材料上的辞格。认为思想的对象同别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别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象征在《修辞学发凡》中却未列入辞格,陈望道认为象征不属于辞格。直到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才将象征和比喻都列到联系辞格的一类里。定义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即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其他事物来描绘要表现的事物。吴士文的《修辞讲话》则将象征和比喻列到特殊性辞格里。说某一对象同别的事物有相似点,就故意用别的事物来描绘它的形象。这种修辞方式叫“取比以明”,简称“比喻”。故意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以表达真挚感情和深刻寓意。这种修辞方式叫“以物征事”,简称“象征”。吴士文对象征的认识比王希杰稍显深刻一些。通过以上列举我们发现,修辞学经典作品中也缺乏对象征的系统论述。

一、对象征、比喻辞格的认识

1、象征的定义和特征用句子做材料,象征事物的某种本质属性,这种辞格叫象征。象征和比喻一样包括三部分。通常格式是:象征本体、象征客体、象征词。常用的象征词有“象征、表示、意味、标志、预兆”等。象征的客体和象征词一般省略。象征是文艺创作中托意于物、藏意于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它通过描写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相似或相近的某种抽象概念和思想感情。创作者描绘具体形象,大部分形象都描绘得有声有色,让读者体会其中真意。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间没有必然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艺术家要表达的含义。

2、几个常见的象征类型

象征赋予自然事物以人文特征或以自然事物来承载人文特征。如用“兰花”来承载人特有的“清纯”气质,兰花从而符号化,成为“清纯”的化身。松树象征坚韧是同样的道理。

人文历史规定性的象征。如古代图腾,国旗,国徽;银河象征夫妻分离,希特勒象征法西斯统治等。

文化积淀、文化共识、约定俗成的象征。如狐狸象征狡猾,玫瑰象征爱情;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喜庆,有的民族以白色象征哀悼,有的民族以黑色象征哀悼。一般来自自然界的象征关系带有较大的普遍性。

3、比喻的定义及特性

上文已对比喻有所解释。为了描写甲事物,用与甲事物本质属性完全不同,但某方面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打比方,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通过比喻,一弯新月像一张弓,月亮时圆时缺的特征更突出,给人鲜明印象。另外,有些道理也用常见的事物作喻体来说明。比喻辞格运用灵活简便,通常以句子的形式存在,由喻体、本体和比喻词组成,暗喻和借喻中还可以省略比喻词和本体。喻体和本体之间一般用“像、似的、是、仿佛”等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有主次之分,喻体只是增强形象性的手段。本质上,比喻属同义表达形式的选用修辞范畴。凡属比喻这一辞格的句子都可通过句式变换,转化成平实陈述的句子。

二、象征和比喻的共同点

正因为象征和比喻形式上极为相似,所以容易混淆,从而造成误判和误用。象征和比喻都是用一种事物说明另一种事物。如“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了一惊;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用“燕雀”比作“庸人”,“鸿鹄”比作“陈涉”,用“红白的花”象征革命的前景和希望,表达人们对革命者的崇敬怀念之情。象征和比喻都由三部分组成,都可根据具体情况省减。比喻可省略除喻体外的其它部分,象征也可省略除本体以外的其它部分。

三、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1、属性不同

象征更多地被看作文艺创作的表现手法,比喻是修辞学中的辞格之一。二者的这一根本区别确定了其性质和使用范围:象征属文学范畴,比喻属语言范畴;象征的使用范围小,只限在“文学”范围,比喻的使用范围大,涉及“文学”在内的一切语言现象;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概括的内容更深广,有的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2、象征和比喻中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

象征的本体和客体是不同类的事物,是借此寓彼,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同类的事物,是借此喻彼。象征中可用具体的本体表示某种抽象事物,但比喻中必须是具体表示具体,抽象表示抽象。如“百合花,那是我们的爱情的象征”,象征的客体与本体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间则要求“形似”。

3、象征和比喻的表现方式不同

象征是以物示义,即意思不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看得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具体事物。

4、象征和比喻的艺术效果不同

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可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表现力和艺术效果。比喻一般在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非文章的主要题材,它运用灵活简便,旨在增强形象性和生动性。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2]张志公.修辞概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3.

篇7

[关键字]粘土矿物 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成矿流体 会泽铅锌矿

[中图分类号] P6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36-3

云南会泽铅锌矿是国内铅锌矿研究的热点,关于其成因认识百家争鸣[1-8]。该矿山的矿体及围岩中赋存有大量的粘土矿物,张长青[9]对矿体中粘土矿物做过K-Ar年龄测试分析。本文通过对赋存于矿体、矿体顶底板附近及摆佐组围岩地层中的粘土矿物的组成、化学成份、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区地质特征进行成因分析。

1 地质概况

滇东北地区曾经历隆起和断陷海槽古沉积环境,沉积地形起伏,出露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中沉积的泥页岩不连续广为分布[10]。

矿区出露上震旦统和古生界地层,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和基性火山岩。地层之间接触方式有断层接触、假整合接触、整合接触和喷发不整合接触四种方式。摆佐组地层(C1b)夹厚10~20cm的黄褐色的薄层状、透镜状的粘土层。矿体赋存在摆佐组地层(C1b)中,和地层产状变化一致。围岩蚀变不发育,热液作用较弱;矿体边部碳酸盐围岩地层仅发生大理岩化重结晶,厚度为数毫米至数十毫米。

2 样品地质特征

2.1 矿体中粘土矿物

粘土矿物在矿体中有三种赋存形式:(1)充填于结构松散的硫化矿物颗粒之间;(2)包裹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方解石等矿物;(3)呈“S”形的透镜体(图1),透镜体长约1.5m,宽约0.5m,主轴方向和顶底板大致平行,边部为脉状硫化矿物穿插呈“毛刺状”。

矿体中粘土矿物结构致密均匀,含有散点状部分氧化黄铁矿(图 5,6-b、c、d),并有成矿热液渗入(图3,6-a)。经成份分析[9],粘土矿物为富钾硅酸盐矿物以伊蒙间层为主,XRD检测伊蒙间层97%,AAS检测出钾含量6.84%,I/S 间层比5%(表1)。张有瑜等[11]认为I/S间层比愈小,含K量愈高,愈接近伊利石,意味着该I/S间层可能是由其陆源母体矿物—蒙皂石经较为彻底的蚀变而成。

2.2 矿体顶底板附近的粘土矿物

矿体顶底板上有垂直于壁面裂隙的定向擦痕,局部形成凹形擦痕槽(图2),壁面上覆黄褐色的覆盖层,具定向特征。经野外观察、镜下观察(图2、3)、探针分析(图6-a),覆盖层为含有散点状黄铁矿结构致密均匀粘土矿物,其网脉状裂隙中充填成矿物质。黄褐色为黄铁矿氧化“铁染”所致。

2.2 摆佐组地层中的粘土矿物

矿区下石炭统摆佐组(C1b)地层中广泛分布粘土层(页岩层)。粘土矿物呈浅黄绿色,均匀的分布细粒黄铁矿,具水平层理(图 4),为同生沉积形成的。

3 样品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

3.1 常量元素特征

(1)矿体中的粘土矿物常量元素

根据镜下观察圈定的粘土矿物探针分析区,进行探针分析,以便对比分析。图6中b、c、d粘土矿物探针能谱图显示1710分层HZD-4样品除了粘土矿物中主要组份Si、Al、K含量一致外,还含有成矿元素Pb、Zn,表2为常量元素分析结果(因地层中粘土矿物分析结果分别为Pb0.05%、Zn0.02%,远低于探针检出险1%,探针所示铅锌属成矿作用所致,故不列入表对比)。

(2)围岩中的粘土矿物常量元素

围岩中的粘土矿物样品是采于会泽铅锌矿地表下石炭统摆佐组(C1b),除了进行镜下观察外(图 4),还进行了X荧光测试分析(表3),结果显示主要元素为Si、Al、K。

(3)围岩地层和矿体中的粘土矿物常量元素对比分析

将1710分层HZD-4粘土矿物电子探针分析数据均值、下石炭统摆佐组(C1b)ZHZ-1-7粘土矿物X荧光测试分析数据和俄罗斯陆台粘土质地层的平均化学成分[12]对比进行分析(表3、图7),矿体中的粘土矿物和摆佐组地层中的粘土矿物常量组分和曲线特征基本一致,和俄罗斯陆台粘土地层常量元素对比,不活动元素( Al2O3、Fe2O3 ) 的富集, 相对不活动元素( SiO2) 的相对富集以及碱和碱土金属元素( CaO、Na2O、K2O、MgO) 的流失,该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地层构造环境为不整合[13]。但钾元素含量偏高,原因依2.1节,可能其陆源母体矿物—蒙皂石经较为彻底的蚀变而成。

1* ZHZ-1-7粘土矿物X荧光测试分析数据 ;2* ZHZ-1-7粘土矿物X荧光测试分析数据和HZD-4粘土矿物同百分比折算后的的数据;3* HZD-4粘土矿物与ZHZ-1-7粘土矿物X荧光测试相同项目的电子探针数据;4* 俄罗斯陆台粘土质地层的平均化学成分。

3.2 微量元素特征

矿体和围岩地层中粘土矿物的一些微量元素进行了含量分析,二者含量基本相近(表4);通过曲线图对比,二者的曲线特征也为一致(图8)。通过世界上其它地区[14]沉积型粘土矿物的Be、V、Mn、Ni、Cu元素对比分析,其含量和曲线特征也基本一致(图8)。

3.3 稀土元素特征

矿体和围岩地层中粘土矿物的稀土元素进行了含量分析,并和北美页岩[15]进行对比分析,三者的含量相近(表5、6、7),曲线特征也一致(图9、10)。

粘土矿物稀土元素总量含量较高,富轻稀土元素,Eu为负异常,轻重稀土元素的分馏较大。其HZD-4中∑REE、∑LREE、∑HREE、∑LREE/∑HREE分别为241.784ppm、227.63 ppm、14.154 ppm、16.082 ppm;ZHZ-1-7的∑REE、∑LREE、∑HREE、∑LREE/∑HREE值为195.97ppm、178.65 ppm、17.32 ppm、10.32 ppm。粘土矿物和北美页岩的稀土元素之间的分配有共同的规律,显示了三者均为沉积成因特征。

4 结果及指示意义

根据上述矿体和摆佐组地层中的粘土矿物资料获得认识:(1)结构致密均匀,都含有散点状黄铁矿(部分或全部氧化为褐铁矿),初步可判断均为同一物质;(2)地层中粘土岩的层理构造和矿物特征显示其成因为沉积成因,且由陆源矿物沉积而来;(3)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曲线特征一致,且同俄罗斯陆台粘土地层、世界其它地区粘土矿物和北美页岩对比,进一步判断二者为同一物质,为沉积成因;(4)常量元素含量显示粘土矿物成因环境为不整合构造环境;(5)含粘土岩的不整合地层之间的结构松散,并易于形成层间裂隙;成矿流体易沿层间裂隙充填贯入;(6)成矿流体中汽水热液组份较少,未对粘土矿物组份改造;仅进行了构造改造:①挤压早期地层中形成的粘土矿物,形成透镜状构造,其边部发生硫化物脉状侵入作用,形成“毛刺”状构造;②部分粘土矿物在挤压的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穿插或包裹于较早形成的硫化矿物;③矿体底板有“刮痕”,形成不光滑擦痕和凹槽,并为粘土矿物所覆盖,显示矿体在固化之前有迁移的迹象;④矿体中的粘土矿物的平行层理特征消失;(7)成矿流体含汽水热液组份少,成矿时发生运移,对围岩及粘土不进行化学作用,仅进行构造改造,其赋存形态应是以塑性形态或熔体形式存在,并充填贯入地层张性裂隙成矿。

5 讨论

根据上述认识,结合矿区及区域上的成矿条件,对粘土矿物成因和产出的构造环境等方面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古生代时,地层抬升,形成平行不整合构造环境,接受陆源碎屑物沉积,在摆佐组地层(C1b)形成厚薄层状、透镜状的粘土层。二叠纪时,在滇川黔三角区地幔柱系统开始形成[16]。地壳抬升拉张,形成许多张性构造,包括顺层和切层的[17-19],尤其是地层不整合面更易发生活动。上升的基性岩浆分离出成矿物质和大量的碳酸成分[20-23],并形成成矿流体。成矿流体具有温度低、汽水热液少特征[24],而呈塑性或熔融体状态,在岩体边部和的张性构造形成含大量方解石的特富铅锌矿[25-30]。成矿流体充填贯入含粘土层的地层不整合面层形成的构造裂隙时,携带粘土矿物迁移,并对其进行构造改造,最终形成了包裹发生构造变形而没蚀变粘土矿物的富矿体。

本次工作是在分析地表地层及矿体中粘土矿物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矿区及区域上的成矿条件对粘土成因进行了一些探索分析,并借此分析了一些成矿的问题,由于观察的现象有限,一些其它的研究工作还需要不断的深入。

参考文献

[1]张位及.试论滇东北Pb-Zn矿床的沉积成因和成矿规律[J].地质与勘探,1984,(7):11-16.

[2]陈士杰.黔西滇东北铅锌矿成因探讨[J].贵州地质,1986,3(3):211-222.

[3]廖文.滇东、滇西Pb-Zn金属S、Pb同位素组成特征与成矿模式探讨[J].地质与勘探,1984,(1):1-6.

[4]赵准.滇东、滇东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模式[J].云南地质,1995,14(4):364-376.

[5]陈进.麒麟厂铅锌硫化矿床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探讨[J].有色金属矿床与勘查,1993,2(2):85-89.

[6] Zhou C X,Wei C S,Guo J YThe source of metals in the Qilinchang Pb-Zn deposit, Northeastern Yunnan ,China :Pb-Sr istope constrains[J].Econ Geol, 2001,96:583-598.

[7]韩润生,刘丛强,黄智龙,等.论云南会泽富铅锌矿床成矿模式[J].矿物学报,2001,21(4):674-680.

[8]黄智龙,陈进,韩润生,李文博,赵德顺,刘从强.云南会泽铅锌矿脉石矿物方解石REE地球化学[J].矿物学报,2001,31(4):659-666.

[9]张长青,毛景文,刘峰,李厚民.云南会泽铅锌矿床粘土矿物K-Ar测年及其地质意义[J].矿床地质,2005,24(3):317-324.

[10]云南省地质矿产局.云南省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东川幅)[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92-104.

[11]张有瑜,罗修泉,宋健,油气储层中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J].现代地质,2002,16(4):403-407.

[12]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简明地球化学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123.

[13]李晓燕,蒋有录,陈涛.风化粘土层-半风化岩石型不整合的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34(3):428-434.

[14]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346.

[15]刘英俊,曹励明.元素地球化学导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77.

[16]王登红.地幔柱及其成矿作用[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

[17]张云湘,洛耀南,杨崇喜,等.攀西裂谷[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18]颜丹平,宋鸿林,付昭仁等.扬子地台西缘变质核杂岩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19]颜丹平.扬子地台西缘变质核杂岩[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20]谢家荣.1964.中国矿床学总论[M].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

[21]谢玉玲,尹淑苹,徐九华,等.冕宁-德昌稀土成矿带碳酸岩流体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6,(1),66-74.

[22]黄智龙,陈进,刘丛强,等.峨眉山玄武岩与铅锌矿床成矿关系初探-以云南会泽铅锌矿床为例[J]. 矿物学报,2001,21(4):681-688.

[23]张招崇,王富生,范蔚茗,等.峨眉山玄武岩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的讨论[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1,20(3):239-246.

[24]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高等地球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5]刘文周.云南金沙厂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9,(2):1-9.

[26]杨应选,管士平.康滇地轴东缘铅锌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J].成都:四川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1-175.

[27]林方成.四川会东大梁子铅锌矿床成因新探[J].矿床地质,1994,13(2):126-136.

[28]刘文周,徐新煌.康滇地轴东缘的构造控矿作用[J].矿床地质,1994,13(增):27-29.

篇8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特征;产业化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是特定国家、民族或者人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当中积淀而成的,反映了特定国家、民族或者人群的历史与现实的社会状况,是特定国家、民族或者人群的特征的文化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和政治作用,既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活文化的一部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得不到妥善保护,一些珍贵实物资料流失海外;一些民间文学和工艺美术被盗用或掠夺式地粗暴使用;许多传统科技被国外无偿使用,甚至有的被他人在国外申请了商标、专利保护,反过来限制我国的正当使用。这就对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化经营,使其走向市场,为更多的人所了解。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传承性、实践性、活态性、开放性的特征。无形性,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占有任何具体的物理空间,看不见,摸不着,只能被人们的感觉所感知,从而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传承性,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各个群体或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传承积淀下来的。具而言之,一种具体的文化形式,只有经过历史的演进,承载了人们厚重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品格,才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此种特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要为其传承创造良好的氛围,保持其原生态环境,使之能够延续、传承。实践性,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表达其喜庆、欢乐、悲哀、痛苦等情感的形式,其中凝结着各个群体或者团体的文化旨趣。此项特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须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应以实践为基础。活态性,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创造的文化成果,它依附于特定的国家、民族、族群、地区或者个人而存在和发展,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首先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其次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其赖以传承的文化生态土壤,使之在这样的土壤上、这样的环境里延续下去。开放性,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2、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上述各项基本特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将面临诸多困难。因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既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文化,也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立档、研究、保护、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但最有效的发生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经营,这样可以避免遭到破坏。

3、产业化的含义

“产业化”的概念是从“产业”发展而来的。产业,是对能够带来增加值(附加值)的社会经济的总称,是国民经济的载体。产业化,即指如何将一种理念、想法、需求、价值、观念转化为一种产品,然后进入市场,拥有买方市场,进入营销体系,实现利润的过程。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简单而言就是全面的市场化,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市场化经济的运作形式;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与资金有密切关系;以盈利为目的。如提到文化产业,不再是指阅读小说、欣赏影视作品等文化形式本身的内容,而是指通过小说、电影的市场运作来实现利润的过程。

4、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效果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经营,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创新。要保持传统,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发展传统。传承是一个有机的生命链,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以及文化遗产得以存在、延续与发展的必要机制。然而,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传承并不意味着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味性、原生态。因为在现代生活中,作为文化资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实现了资本的物态转换,在当代背景下有效发展,才能延续和提升自身的文化价值与身份,并有效拓展自身的作用空间。只有创新,才能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随时展的步伐不断创新,才能永葆生机,静态的保存方式无法体现它的文化内涵,最终只会让它在无声无息中消亡。通过开发再利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实现管理、开发、保护一体化,将会极大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避免遭到破坏。

5、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途径

在国际上,文化遗产管理单位通行的定位是兼具经营功能并负有经营责任的“非营利性机构”,它们借助遗产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与精神服务。遗产资源由统一的国家机构管理,遗产保护、管理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和社会资助。其中,社会资助是获得更多的资金保障的有效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减轻财政负担,能为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寻找生存价值,使其走出生存困境,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获得反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国外由于市场经济比较成熟,法律法规比较健全,任何单位、个人只有产出满足一定市场需求的合法商品,才能获得一定的合法经济收益。在市场上,遗产管理单位能提供、允许提供的商品就是服务,高档次的文化服务,依靠其服务情况,特别是传播教育功能的开发和实践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资助力度,因此国外的遗产单位很注重遗产的营销。与传统的商业营销不同,文化遗产营销以“文化价值”为导向而非单纯的盈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深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特质,其历史传承价值与科学认识价值是该民族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一旦转化为文化产品,必将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走向“以文养文、以文兴文”的良性循环,同时也有利于形成新的行业及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使第三产业比重得到提高。我国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产业化之路是一种必然趋势。市场需求成为发扬传统文化的前提和动力。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产业化规模后,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共赢。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是转变思维,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传统的艺术瑰宝,更是一种具有经济特点、可转化为产品的潜在资源,通过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经济形式,达到相当规模、规格统一、资源整合、产生利润的过程。

篇9

一、文化特征对于动画人物设计的 重要性

在进行动画人物设计过程中我们所要反映的就是在一定时期的文化背景。文化是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不同时期,文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在进行动画人物设计过程中文化特征也能够得到很好地体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动画人物设计中,设计手法和设计风格都能够对民族的文化加以充分的展现,同时也会使设计出的动画人物更加生动,能够为角色带来内涵与灵魂。

二、 我国传统动画人物设计的文化特征 体现

1.对于民族气质的彰显

在对我国动画人物的设计过程中,民族气质得到不断的彰显,这也是动画人物设计过程中文化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文化特征的运用让人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我国人民具有不怕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时民族气质也得到体现。比如说在《西游记》、《哪吒闹海》等动画作品中的妖魔鬼怪象征着黑恶势力,各路神仙以及师徒四人则是代表了不为强权所低头的人物形象,在这里文化特征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民族气质也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2.动画人物设计过程中的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在我国是比较倡导的,在动画人物设计的过程中这一思想同样贯穿在其中。动画人物设计是将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的过程,同时能够反映我国在某一时期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实用主义思想在我国动画人物设计过程中文化特征体现为人物设计明显出现过于老套的现象,对于动画产业的发展不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当代我国动画人物设计融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就是“中国元素”,使人物性格特征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一文化特征的融入使得我国动画人物设计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3.自身资源得到不断的开发和利用

结合我国当今动画人物设计理念,我们能够充分的看出,在当代我国动画人物设计已经将资源进行了充分的整合与利用,其文化特征较为明显,具有一定的中国风格。比如说《熊出没》以及《喜洋洋与灰太狼》等等作品中动画人物设计就结合了我国特有的文化思想“邪恶不能够战胜正义”,深受广大群众们的喜爱。对于这一文化特征我们也能够充分地发现自身资源得到不断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日趋明显,对于其动画人物设计与塑造的价值观也逐渐发生转变,同时对动画人物的设计也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4.动画人物正面形象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

在我国动画人物的设计过程中,对于其正面形象设计过程尤为注重,这也是我国动画人物设计中文化特征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设计师塑造动画人物魅力的关键所在,便是文化特征的融入,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也是推动动画人物设计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不断将时代文化的不同特征融入到每一个人物设计的过程中,使得动画人物为广大人群所接受,让其魅力得到了不断的发挥,人物形象塑造过程更加完美。

三、动画人物设计中文化特的征融合

1.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进行动画人物设计过程中对于文化特征的体现过程我们还应该注重民族精神的融合过程,在国外一些动画人物的设计过程中这一点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灌篮高手》以及《足球小子》,这两部动画片中动画人物塑造过程就融入了其国家的百折不挠、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使得动画人物在人们的头脑中一直可以得到闪现,其动画人物的形象被堪称为经典之作。我国动画人物设计中也应该融入我国当代的文化特征,让其人物设计具有当代文化特点,这是动画人物设计的发展方向。

2.“中国元素”的体现

在对于动画人物的设计过程中其文化特征还要将“中国元素”进行不断的融合,这是我国动画人物设计的特色所在,同时也代表了我国当代动画设计的发展方向。在对于动画人物设计中“中国元素”的体现主要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体现,比如说《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等,同时,我们应该注重对《大耳朵图图》这样的动画人物的设计与塑造过程,使其文化特征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3.时尚与动画人物设计的相互渗透

在对于动画人物设计与文化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比如说在《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人物设计过程中就将时尚元素进行了很好的融合,这说明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通过这一点我们就能够充分的看出其发展方向所在。

篇1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珠宝首饰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使菜百、周大福、周生生、钻石小鸟等成为消费者积极关注的中国珠宝品牌。然而,中国珠宝品牌面临的市场问题也十分突出。在高端市场,消费者“崇洋”,选择蒂夫尼、卡地亚奢侈品大牌;在平民市场,消费者重视材质与价格,没法实现品牌溢价。在世界奢侈品领域,中国的产品大多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在广州、深圳等我国主要的珠宝产品产地企业众多,但中高端品牌效应远未形成。黄金、白金、宝石等饰品销售按重量计算,品牌价值与产品设计价值被忽略,企业在首饰设计方面普遍缺乏系统的开发能力,对时尚文化元素的研究相对不足。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珠宝行业复苏才20年,消费者重抬珠宝文化才10年左右时间,珠宝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在古玩、当代艺术品、珠宝首饰三大投资品中,珠宝首饰的受众相对多,尤其在经济发展的社会中会成为消费重要增长点。同时,中国深厚的地域文化特征、丰富的生活方式、精致的工艺,对于珠宝首饰设计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现代时尚文化元素解析

1、时尚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

时尚文化一词包含了诸多不同的文化语汇,是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都市文化、大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具有一定的传播节奏、周期和范围。在现代生活中,时尚文化的影响渗透在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通过物质和精神的方式呈现。从视觉表现的角度,时尚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主要可分为平面表现和立体表现,包括纹样、色彩、图形、符号、空间、形态、结构等方面,并通过建筑、工艺品、雕塑、家居用品、电子产品、服装、首饰等全面呈现。

2、时尚文化元素的显性特征:

正因为时尚文化元素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对消费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如何捕捉其表现特征、预测其发展趋势,成为珠宝首饰设计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由于时尚文化元素种类繁多、特征复杂,在珠宝首饰设计中应当对其中的显性特征,即具有共识性的表现特征进行分析与应用。时尚文化的显性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1)象征性:就产品而言,在每一个时代,思想、情感等抽象的文化特征都会通过一些具体的符号、图形、物品等具象的形态呈现,如:对红木家具的喜爱象征着消费者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珠宝首饰的佩戴象征着人们生活的富裕和对时尚的追求。时尚文化元素的象征性可以概括为情感象征、传统文化象征、个性象征、地位象征、宗教象征、性别象征、技术象征等多种类型。而应用这些象征特征进行视觉表现,更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2)群体性:所谓文化,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论述的,就是

“人为、为人”四个字,指文化是人创造出来为人服务的。文化来源于社会中的人,人们又受它濡染、规束。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差异造成了不同群体特征的差异。根据群体的消费行为与心理特征,可以概括为:新潮型、高端时尚型、保守时尚型、休闲型和基本消费型,其中新潮型、高端时尚型和保守时尚型对首饰设计的影响最大。这些特征可以为首饰设计的定位、表现形式和市场价格提供较为准确的参照。

(3)时代性:时代性是指与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相适应的文化的基本状态以及特征。80年代的现代主义建筑、简洁实用的功能化产品都是在刚刚改革开放,物质并不丰富的状态下的产物。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材料技术发展;交通工具日新月异;电子产品日益丰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对慢生活的渴望不断增加….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的物质特征和精神征,是我们在首饰设计时应该把握的内涵和表现特征。

二、历史进程中时尚文化元素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每一时期的首饰发展都与当时特定的时尚文化紧密联系,以历史上几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为例可以看到这种内在的关联性。

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人们喜爱圆润而丰富的纹饰与形态,如唐草纹,多取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花草,花草造型多曲卷圆润,作“S”形波状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在建筑、瓷器服装、饰品等诸多领域应用,成为当时的时尚。

宋朝统一的社会局面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使程朱理学逐步居于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朴,重视沿袭传统,朴素和理性成为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金银器的纹饰主要以清素典雅为特色,洗炼精纯,表现内容更为广阔,亦更为世俗化,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文化发展趋于保守。其金银首饰一改唐宋以来的风格,趋于华丽、浓艳,宫廷气息浓厚。如金银器的雍容华贵,宝石镶嵌的色彩斑斓,特别是那满眼皆是的龙凤图案,象征着不可企及的高贵和权势。当时的皇亲重臣、富商世贾、地方豪绅无不以使用大量金银制品来显富争胜。

欧洲首饰的发展与时尚的关联性更为密切。在15世纪以前的欧洲,由于男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远远高于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多于女性,因而男子尤其是贵族佩戴首饰较多,主要以雕像型珠宝,如罗马大帝像、丘比特像,徽章等为主。16世纪以后,随着文艺复兴思潮的深入发展,以及西方妇女社会参与度的提高,女性开始比男性更多地佩戴首饰,参与社交活动。社交场合也成为女性展示珠宝首饰和了解时尚信息的最佳场所。西方经济的发展和艺术的繁荣,使珠宝首饰的表现形式也随之变化,维多利亚风格、新艺术风格、艺术装饰风格等不断涌现,成为各个时

三、时尚文化元素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表现方法

技术、文化、生活方式的发展带来时尚文化的变化,通过对珠宝首饰的不同方面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时尚文化元素与首饰设计内在关联。

1、材料组合――科技与多元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首饰材料的品种不断丰富,性能不断提高;首饰已不再是单纯的贵金属和宝石组合,许多工业和生活用品的材料,如合金、塑料、皮革、竹木、玻璃、陶瓷等,闪亮、跃动、敏感、自然、个性,透露出信息时代的时尚特征,并开始在首饰设计中得以广泛应用,受到年轻受众的喜爱。各种质感的材料可以转化为丰富的形态特征,或古典,或朋克;或可爱,或硬朗….为多元世界中的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体验,拓展了首饰的设计的空间。宝格丽B.zero1戒指由黑色陶瓷与18K玫瑰金制成,设计简洁、现代又显示出材料各自的材质美感。

2、功能转换――变换与应景

一般首饰都有较为固定的功能和佩戴方式,如果改变首饰的

固定功能或赋予首饰不同的功能,首饰会更有新意与应用价值。可变首饰可以作为项链佩戴,亦可以作为手镯;组合戒指可以单个佩戴,也可组合佩戴。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人们工作、社交、休闲、娱乐的频率高、转换节奏快,这样的多功能首饰设计为人们提供了满足可能。

3、属性变异――独特而趣味

改变现有形态的比例、量感、质感,梵克雅宝的蕾丝胸针将软性属性硬化,蕾丝花边的蝴蝶结用金属质感表现,加上钻石显得格外精致而独特。在现代生活中,面对大量的产品,人们常常钟情于独特而富有趣味的产品,材质属性的改变可以为首饰增添个性与新意。

4、结构移植――技术与创新

移植方法在产品设计中主要指“沿用已有的技术成果,进行新的目的要求下的移植、创造”。将其它事物的技术结构用在新的产品中实现新的结构创造,为技术美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可能。技术不仅是生产力的象征,同时蕴含着独特的技术美学。技术结构、工艺可以转化为美的物质形式。卡地亚手镯将绳扣的结构应用到手镯的设计中,既适合手镯的圆形结构,又形成结构美感,手镯的形态也变得生动而富有趣味。

5、空间突破――想像与发展

外太空、虚拟世界、可见空间….,现代社会的人们对空间有着无限的想象和发展期望。空间可以用二维、三维或四维来描述,抑或用虚、实等富有哲学意味的概念来定义。在通常的首饰设计中,宝石、金属大多以较为平面的方式进行组合。以下几款我们可以看到空间表现手法的应用对首饰设计的意义。在戒指设计《空间》中珍珠作为三维空间中的球,金属线条成为穿越球体的线条,既很好地固定珍珠的结构又富有空间的动感和美感。项坠设计采用灰空间和高反光材料表现虚实共存的空间,带给人更多的空间趣味和遐想。

6、情景交融――情感与记忆

我们通常较多地注重首饰所呈现的色彩、形态、材料美感,很少去探讨首饰整体所呈现的语境。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区分出两类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首饰设计领域,“语境”指的是首饰的形态语义所传递出的某种特定含义及引发观者的感受,包括对时间、空间、场景、文化背景等的感受,如引发观者的回忆、感动、憧憬、沉浸等。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压力和人际交流的复杂性使得人们需要寻找内心的安宁、愉悦、慰藉与平衡。将“语境”概念引入设计,使首饰以更具有典型性、共识性和整体感的形态方式,引发观者的心理共鸣。

7、偶然捕捉――自然的对话

在生活中有许多偶然性的现象,能触动我们敏感的心灵,带来美的享受,如雨滴滴在水面泛起涟漪;墨汁在宣纸上留下的墨迹;纸团展开后的折痕;羽毛在风中纷飞的瞬间….这些偶然的形态常常呈现出随机性和动感,富有独特的魅力,我们能看到但难以复制。然而,仔细观察这些偶然形态,会发现在偶然中蕴含的一些必然性。如溅开的水滴大多为中心圆呈放射状,溅出的形态边缘较为饱满。《水滴的演变》就是根据水滴滴在物体表面形成的效果及演变过程而设计的,语义清晰,特征明确,具有较好的创新感。

8、历史传承――文化根基

历史文化元素是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生活中依然有着深厚的认识基础与广泛的应用。如中国的书法、国画、民间艺术、戏剧、传统图案;古希腊的建筑、古罗马的雕塑、古埃及的金字塔等,都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一般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分为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物质方面有许多形式性的表现如图案、色彩、符号等,而精神方面则为相对抽象的理念。无论是物质或精神文化元素的表现,都需要提取具有文化象征性的元素,而难点在于如何结合首饰的形态、功能和加工工艺进行表现。梵克雅宝的“埃及”手镯设计,首饰特征和文化特征显著。而《弄堂游戏系列》的项链设计灵感来源于上海的弄堂游戏,灵动、轻松地诠释出民间儿童活动的特质。

篇11

2.三峡地区陡山沱早期水体性质的稀土元素和锶同位素制约现代地质 闫斌,朱祥坤,唐索寒,漆亮,YANBin,ZHUXiang-kun,TANGSuo-han,QILiang

3.冀东、五台和吕梁地区条带状铁矿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李志红,朱祥坤,唐索寒,李津,刘辉,LIZhi-hong,ZHUXiang-kun,TANGSuo-han,LIJin,LIUHui

4.内蒙古维拉斯托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王瑾,侯青叶,陈岳龙,,王忠,冷福荣,WANGJin,HOUQing-ye,CHENYue-long,LIUJin-bao,WANGZhong,LENGFu-rong

5.南天山沙里塔什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S、Pb同位素特征研究张舒,张招崇,黄河,张东阳,薛春纪,ZHANGShu,ZHANGZhao-chong,HUANGHe,ZHANGDong-yang,XUEChun-ji

6.AGMP-1阴离子交换树脂元素分离方法再研究孙剑,朱祥坤,唐索寒,陈岳龙,SUNJian,ZHUXiang-kun,TANGSuo-han,CHENYue-long

7.吉林夹皮沟金矿带黄铁矿热电性及热爆裂特征张玙,袁万明,王庆飞,刘向伟,马楠,赵凯,ZHANGYu,YUANWan-ming,WANGQing-fei,LIUXiang-wei,MANan,ZHAOKai

8.中国西北甘肃地区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形成机制研究孙克勤,刘俊,SUNKe-qin,LIUJun

9.五台山南缘中元古界的层序地层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以山西五台陈家庄剖面为例梅冥相,MEIMing-xiang

10.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渐新世晚期多物源充填特征刘震,张功成,吕睿,沈怀磊,郭瑞,田继先,LIUZhen,ZHANGGong-cheng,L(U)Rui,SHENHuai-lei,GUORui,TIANJi-xian

11.北羌塘盆地沃若山剖面上三叠统土门格拉组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背景分析冯兴雷,付修根,谭富文,陈文彬,FENGXing-lei,FUXiu-gen,TANFu-wen,CHENWen-bin

12.塔河油田巴楚组底部砂泥岩段沉积特征冯明友,张帆,王兴志,蒲仁海,刘小洪,FENGMing-you,ZHANGFan,WANGXing-zhi,PURen-hai,LIUXiao-hong

13.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山32亚段砂岩判别图版、砂岩分布规律及成因探讨李明瑞,田景春,张清,窦伟坦,章辉若,LIMing-rui,TIANJing-chun,ZHANGQing,DOUWei-tan,ZHANGHui-ruo

14.《现代地质》征稿简则

15.陆相断陷盆地深部碎屑岩成岩演化及控制因素:以东营断陷盆地古近系孔店组为例谭先锋,田景春,林小兵,张守鹏,TANXian-feng,TIANJing-chun,LINXiao-bin,ZHANGShou-peng

16.川东北飞仙关组白云岩岩石结构演化杨博,蔡忠贤,赵文光,YANGBo,CAIZhong-xian,ZHAOWen-Guang

17.川东北地区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类型及控制因素赵文光,郭彤楼,蔡忠贤,黄仁春,杨博,段金宝,ZHAOWen-guang,GUOTong-lou,CAIZhong-xian,HUANGRen-chun,YANGBo,DUANJin-bao

18.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石油资源现状与勘探潜力分析王居峰,赵文智,郭彦如,张延玲,WANGJu-feng,ZHAOWen-zhi,GUOYan-ru,ZHANGYan-ling

19.海底多相流作用下的含水合物沉积地层静水力学性质分析关进安,梁德青,吴能友,万丽华,杜建伟,GUANJin-an,LIANGDe-qing,WUNeng-you,WANLi-hua,DUJian-wei

20.多孔介质中甲烷水合物相变过程模拟实验研究陈强,业渝光,刘昌岭,刁少波,张剑,CHENQiang,YEYu-guang,LIUChang-ling,DIAOShao-bo,ZHANGJian

21.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和开采的机理及数学模型研究综述张郁,李小森,李刚,陈朝阳,ZHANGYu,LIXiao-sen,LIGang,CHENZhao-yang

22.Kirchhoff叠前偏移在天然气水合物准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潘文勇,雷新华,沙志彬,张新,雷新民,刘豪杰,PANWen-yong,LEIXin-hua,SHAZhi-bin,ZHANGXin,LEIXin-min,LIUHao-jie

23.基于电阻率测井的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估算及估算精度分析王秀娟,吴时国,刘学伟,郭依群,陆敬安,杨胜雄,梁金强,WANGXiu-juan,WUShi-guo,LIUXue-wei,GUOYi-qun,LUJing-an,YANGSheng-xiong,LIANGJin-qiang

24.某傍河研究区的地下水化学分析王俊杰,何江涛,张昕,,陆燕,刘丽雅,WANGJun-jie,HEJiang-tao,ZHANGXin,LIPeng,LUYan,LIULi-ya

25.溶蚀作用下古岩溶盆地系统中介质场演化模拟王云,于青春,薛亮,WANGYun,YUQing-chun,XUELiang

26.现代地质 黄土高原区地形与植被分布规律对滑坡发生概率的影响殷昊,刘飞,杜立新,隋松宇,YINHao,LIUFei,DULi-xin,SUISong-yu

27.内蒙古托克托地区土壤养分状况评价张凤禹,祝艳,王喜宽,康红在,ZHANGFeng-yu,ZHUYan,WANGXi-kuan,KANGHong-zai

1.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族群划分李素梅,庞雄奇,杨海军,肖中尧,顾乔元,张玮娜,LISu-mei,PANGXiong-qi,YANGHai-jun,XIAOZhong-yao,GUQiao-yuan,ZHANGWei-na

2.南羌塘盆地侏罗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陈文彬,廖忠礼,刘建清,付修根,杜佰伟,冯兴雷,杜秋定,CHENWen-bin,LIAOZhong-li,LIUJian-qing,FUXiu-gen,DUBai-wei,FENGXin-lei,DUQiu-ding

3.库车坳陷却勒-羊塔井区库姆格列木群底砂岩段高精度层序对比及油气开发意义蔡振忠,张丽娟,林畅松,雷燕平,苏真真,司宝玲,CAIZhen-zhong,ZHANGLi-juan,LINChang-song,LEIYan-ping,SUZhen-zhen,SIBao-ling

4.海拉尔盆地乌南凹陷下白垩统沉积充填演化及构造控制储呈林,林畅松,丰,CHUCheng-lin,LINChang-song,ZHUDe-feng

5.信息动态

6.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南部区块Napo组层序地层模式与岩性地层圈闭预测田继军,姜在兴,陈诗望,TIANJi-jun,JIANGZai-xing,CHENShi-wang

7.渤中25-1油田沙河街组低孔低渗储层特征及分类评价杨玉卿,潘福熙,田洪,徐晋,陈力群,YANGYu-qing,PANFu-xi,TIANHong,XUJin,CHENLi-qun

8.松辽盆地北部泰康-西超地区萨尔图油层岩性油气藏预测张银国,厉玉乐,ZHANGYin-guo,LIYu-le

9.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藏类型辨析赵忠英,柳广弟,孙明亮,万璐,ZHAOZhong-ying,LIUGuang-di,SUNMing-liang,WANLu

10.苏丹穆格莱德盆地福拉凹陷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启示何碧竹,汪望泉,吕延仓,HEBi-zhu,WANGWang-quan,L(U)Yan-cang

11.板块运动对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沉降及充填的控制作用李运振,邓运华,徐强,于兴河,LIYun-zhen,DENYun-hua,XUQiang,YUXing-he

12.北京南口地区构造特征与虎峪水坝渗流稳定性分析李龚健,王庆飞,王必任,刘学飞,刘彦兵,LIGong-jian,WANGQing-fei,WANGBi-ren,LIUXue-fei,LIUYan-bing

13.东濮凹陷伸展连锁断层系统及其演化作用程秀申,陈发景,漆家福,邓君,CHENGXiu-shen,CHENFa-jing,QIJia-fu,DENGJun

14.反转构造与其易混淆构造的对比分析刘见宝,夏斌,吕宝凤,蔡周荣,施秋华,袁亚娟,LIUJian-bao,XIABin,L(U)Bao-feng,CAIZhou-rong,SHIQiu-hua,YUANYa-juan

15.渤海湾盆地辽西低凸起传递斜坡构造特征与潜山油气聚集杨明慧,周心怀,魏刚,刘乐,李春霞,郑晓凤,YANGMing-hui,ZHOUXin-huai,WEIGang,LIULe,LIChun-xia,ZHENGXiao-feng

16.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断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李宏义,姜振学,董月霞,王旭东,齐立新,LIHong-yi,JIANGZhen-xue,DONGYue-xia,WANGXu-dong,QILi-xin

17.内蒙古道郎山地区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郭旻,李响,胡祥昭,邹海洋,GUOMin,LIXiang,HUXiang-zhao,ZOUHai-yang

18.豫西南栾川地区铅锌矿床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段士刚,薛春纪,冯启伟,高炳宇,刘国印,燕长海,宋要武,DUANShi-gang,XUEChun-ji,FENGQi-wei,GAOBing-yu,LIUGuo-yin,YANChang-hai,SONGYao-wu

19.鄂尔多斯盆地东胜砂岩型铀矿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薛伟,薛春纪,池国祥,彭云彪,王凯,XUEWei,XUEChun-ji,CHIGuo-xiang,PENGYun-biao,WANGKai

20.鄂尔多斯盆地东胜砂岩型铀矿中铀矿物的电子显微镜研究苗爱生,陆琦,刘惠芳,肖平,MIAOAi-sheng,LUQi,LIUHui-fang,XIAOPing

21.兰州盆地永登剖面晚古新世-早渐新世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邓焰平,洪汉烈,殷科,徐耀明,杜鹃,张克信,DENGYan-ping,HONGHan-lie,YINKe,XUYao-ming,DUJuan,ZHANGKe-xin

22.成矿带1:20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分区的方法及地质意义:以冈底斯铜多金属成矿带为例王永华,龚鹏,龚敏,马振东,WANGYong-hua,GONGPeng,GONGMin,MAZhen-dong

23.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南部大气颗粒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文宇博,杨忠芳,夏学齐,程新彬,WENYu-bo,YANGZhong-fang,XIAXue-qi,CHENGXin-bin

24.南极长城站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来源分析苏晶文,邢光福,葛伟亚,姜月华,SUJing-wen,XINGGuang-fu,GEWei-ya,JIANGYue-hua

1.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和识别新技术:地质微生物技术苏新,陈芳,张勇,王媛媛,焦露,蒋宏忱,董海良,SUXin,CHENFang,ZHANGYong,WANGYuan-yuan,JIAOLu,JIANGHong-cheng,DONGHai-liang

2.南海北部陆坡海底火山活动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栾锡武,张亮,岳保静,LUANXi-wu,ZHANGLiang,YUEBao-jing

3.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油气渗漏系统及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制研究吴时国,龚跃华,米立军,王志君,王秀娟,WUShi-guo,GONGYue-hua,MILi-jun,WANGZhi-jun,WANGXiu-juan

4.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增生楔中天然气水合物的流体运移通道陈志豪,吴能友,李家彪,CHENZhi-hao,WUNeng-you,LIJia-biao

5.晚期泥底辟控制作用导致神狐海域SH5钻位未获水合物的分析王力峰,沙志彬,梁金强,陆敬安,WANGLi-feng,SHAZhi-bin,LIANGJin-qiang,LUJing-an

6.南中国海东沙海域水合物成藏动力学模拟现代地质 郭依群,李桂菊,乔少华,庄新国,GUOYi-qun,LIGui-ju,QIAOShao-hua,ZHUANGXin-guo

7.天然气水合物藏品质评价的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李淑霞,刘亚平,陈月明,姜汉桥,李清平,LIShu-xia,LIUYa-ping,CHENYue-ming,JIANGHan-qiao,LIQing-ping

8.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分布特征许威,邱楠生,孙长宇,陈光进,XUWei,QIUNan-sheng,SUNChang-yu,CHENGuang-jin

9.海底冷泉在旁扫声纳图像上的识别栾锡武,刘鸿,岳保静,AObzhirov,LUANXi-wu,LIUHong,YUEBao-jing,AObzhirov

10.基于波阻抗反演的天然气水合物地震检测技术沙志彬,郑涛,杨木壮,王明君,梁金强,苏丕波,陈晓宇,SHAZhi-bin,ZHENGTao,YANGMu-zhuang,WANGMing-jun,LIANGJin-qiang,SUPi-bo,CHENXiao-yu

11.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南海水合物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闫桂京,何玉华,迟红光,YANGui-jing,HEYu-hua,CHIHong-guang

12.波阻抗反演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的应用杨睿,吴能友,雷新华,梁金强,沙志彬,苏正,YANGRui,WUNeng-you,LEIXin-hua,LIANGJin-qiang,SHAZhi-bin,SUZheng

13.改进的子波反褶积在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张新,潘文勇,雷新华,沙志斌,ZHANGXin,PANWen-yong,LEIXin-hua,SHAZhi-bin

14.南海神狐海域含水合物地层测井响应特征梁劲,王明君,陆敬安,王宏斌,梁金强,苏丕波,LIANGJin,WANGMing-jun,LUJing-an,WANGHong-bin,LIANGJin-qiang,SUPi-bo

15.南海北部白云凹陷08CF7岩心沉积物的磁化率特征及其意义,陈翰,颜文,颜彬,向荣,刘建国,CHENZhong,CHENHan,YANWen,YANBin,XIANGRong,LIUJian-guo

16.南海北部DSH-1C柱状样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罗祎,苏新,陈芳,黄永样,LUOYi,SUXin,CHENFang,HUANGYong-yang

17.气泡半径和含量对含气泡海水声波速度的影响李灿苹,刘学伟,杨丽,何静,卢良鑫,LICan-ping,LIUXue-wei,YANGLi,HEJing,LULiang-xin

18.南海北部琼东南海域HQ-48PC站位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指示意义吴庐山,杨胜雄,梁金强,苏新,杨涛,张欣,程思海,陆红锋,WULu-shan,YANGSheng-xiong,LIANGJin-qiang,SUXin,YANGTao,ZHANGXin,CHENGSi-hai,LUHong-feng

19.意大利亚平宁地区第三纪中新世"CalcariaLucina"冷泉碳酸盐岩中结晶扇的沉积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黄华谷,邸鹏飞,陈莹莹,冯东,陈多福,HUANGHua-gu,DIPeng-fei,CHENYing-ying,FENGDong,CHENDuo-fu

20.地质历史时期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王钦贤,陈多福,WANGQin-xian,CHENDuo-fu

21.南海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量元素Ba的地球化学特征蔡观强,邱燕,彭学超,张玉兰,钟和贤,CAIGuan-qiang,QIUYan,PENGXue-chao,ZHANGYu-lan,ZHONGHe-xian

22.海底冷泉渗漏流体的总S和总Ca浓度变化及影响因素邸鹏飞,黄华谷,陈多福,DIPeng-fei,HUANGHua-gu,CHENDuo-fu

23.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区烃类气体成因类型研究黄霞,祝有海,卢振权,王平康,HUANGXia,ZHUYou-hai,LUZhen-quan,WANGPing-kang

24.青海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气体成因研究卢振权,祝有海,张永勤,文怀军,李永红,贾志耀,王平康,李清海,LUZhen-quan,ZHUYou-hai,ZHANGYong-qin,WENHuai-jun,LIYong-hong,JIAZhi-yao,WANGPing-kang,LIQing-hai

25.海底冷泉系统中的钙同位素示踪研究进展王淑红,颜文,,WANGShu-hong,YANWen,CHENZhong

26.海底水合物矿藏降压开采与甲烷气体扩散过程的数值模拟李小森,陈琦,李刚,陈朝阳,张郁,刘怡君,LIXiao-sen,CHENQi,LIGang,CHENZhao-yang,ZHANGYu,LIUYi-jun

27.不同类型天然气水合物真空分解过程实验研究孟庆国,刘昌岭,业渝光,胡高伟,MENGQing-guo,LIUChang-ling,YEYu-guang,HUGao-wei

28.《现代地质》征稿简则

29.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减压分解实验孙建业,业渝光,刘昌岭,张剑,刁少波,SUNJian-ye,YEYu-guang,LIUChang-ling,ZHANGJian,DIAOShao-bo

30.现代地质 时域反射技术测量海洋沉积物含水量的研究胡高伟,业渝光,刁少波,张剑,刘昌岭,HUGao-wei,YEYu-guang,DIAOShao-bo,ZHANGJian,LIUChang-ling

31.过冷度对气体水合物合成影响的实验研究李刚,李小森,LIGang,LIXiao-sen

篇12

1.1盐城地域自然特征(1)气候气象。盐城的气候通常分为北亚热带气候和南暖温带气候,过渡的地带。灌溉南方为北亚热带气候带,灌溉北方为南暖温带气候带。同时由于盐城濒临黄海,也可归类于湿润的季风气候区。盐城气候的主要特点为季风盛行,四季分明,雨水丰沛,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无霜期长。(2)水文及植物特征。盐城市区内河流数量众多,被称为“百河之城”,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上述河流也是盐城主要的生态水脉和生态走廊,同时盐城还有大洋湾湿地。盐城植物种类众多,具有很多充满当地特色的植物。1.2盐城地域人文特征盐城历史悠久始于公元前119年,文化丰富,比较著名的有淮剧和香火戏。历史名人众多,有施耐庵、陈琳、乔冠华等。

2盐城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和应用

2.1盐城地域自然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及应用(1)地质地貌对园林风景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园林风景的结构布局上。在园林风景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地貌特征,不同的地质地貌特征都有对应的设计方法,只有依据当地的地质地貌特征设计的风景园林才会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才会形成独具特色的园林风景设计风格。由于盐城处于平原地带,因此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上述情况,让盐城的地质地貌特色充分体现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中。(2)地域气候特点表面上看起来对风景园林设计影响较小,然而在园林风景设计实际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各地之间的地域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地气候的影响,独特的气候条造就了当地独特的文化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气候,从而对当地风景园林风格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盐城的园林之所以面积较大并且连成一片就充分考虑到了盐城濒临黄海的特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抵御台风的袭击。(3)植物和水文是风景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域气候造就了该地域不同的植物种类和水文特色。而这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和水文恰恰造就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风景园林景观。风景园林的可观赏性离不开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和水文。成功的风景园林在设计中往往把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和水文运用的淋漓尽致,由于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只有在该地域的气候条件下才能生长,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运用植物和水文可以使当地的风景园林与其他地域的风景园林有着显著的差别,避免风景园林出现同质化现象。由于盐城植物种类众多,市区河流密布,同时还有大洋湾湿地,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上述情况,把盐城的植物特色和水文特点充分体现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中。2.2盐城地域人文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及应用(1)历史背景与遗迹因子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盐城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遗迹。历史背景和历史遗迹切实的反映了当地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足迹,是每一地域所特有的一种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背景和历史遗迹正在被人们淡忘,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设计中就更有必要把当地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遗迹融入其中,这样不仅可以使所设计的风景园林具有地域特色,同时也可以是当地的历史文化很好的传承。(2)人文符号因子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在国外的很多风景园林设计中,人文符号因子都被很好地融入当地的风景园林中。很多名人的故居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都被很好地利用。盐城历史名人故居众多,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中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利用盐城的名人故居,从而让盐城的风景园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3)民俗风情因子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由于盐城历史悠久民俗众多,特别是淮剧和香火戏是盐城民俗文化中的精华,是盐城特有的地域文化特点。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上述情况,充分发掘盐城的民俗风情因子,让盐城的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融入当地的民俗风情因子。(4)社会特征因子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变迁,我国如今的风景园林设计与我国古代的风景园林设计有着较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社会特征的变化上,如今的风景园林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大市民休闲游憩等各方面的社会需求,并且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上述情况,充分发挥城市风景园林的作用。

3结束语

篇13

关键词:档案征集;征集方向;征集方式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国有大量有价值的档案资料散落民间,其中不乏一些重要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馆要维护档案的有机联系和历史的真迹,不能割裂分散、零乱堆砌,不能涂抹勾画、剪裁,使档案失真[1]。这些资料能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研究我国一些形形的有特点的事件。因此,档案征集是我国各个档案馆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有效保护和利用档案资料的重要途径。档案征集的好坏取决于档案征集的方式方法,当地档案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反映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料征集工作,丰富档案资源。但是,由于各个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国大部分的档案馆结构散乱,档案资源匮乏。当然,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档案征集过程中方式运用的不适当,从而引起档案馆的一系列的蝴蝶效应。本文根据温州鹿城区的档案征集工作来探讨怎样才能有效的征集档案,为充分保存和发掘历史文化、了解历史文化,更好的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做一份微薄的贡献。

一、档案征集的方向

档案征集的方向及范围要以档案的保存价值、符合当地的实际状况等基本原则,凡是符合征集原则,能满足利用的档案资料,无论其实纸质还是电子数字类的,均属于征集范围,并且尽可能的征集这一类档案。分析温州鹿城区档案局的征集方向,大致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区域特色

温州虽是浙江省的一分支,但却是浙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实物档案。温州作为作为东瓯名镇,具有一些代表着自身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国家非物质遗产的永嘉昆剧、温州鼓词、乐清黄杨木雕,省遗的苍南夹缬、拦街福等。作为非物质遗产,有着相同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传承。传承一旦中断,在过去落后的记录手段和技术条件下,就会面临着失传。这对于我国文化的发展无疑是非常可惜的,由此可见,征集这一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远的意义。

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非常重要的[2]。当然,征集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实物档案也一样具有相同的重要的地位。实物档案是指一些最典型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著名的特色文化档案。温州鹿城作为“白鹿衔花”的诞生地,拥有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代表书画作品,比如陈本远的《瓯江一角》、黄绍基的《瑞鹿呈祥》、马公愚的《行书四条屏》等等体现温州曾经是钟灵毓秀、溢彩流光的江南名镇。

2.满足日后需求

不管是哪一类的档案,都有利用需求,要合理的分析安排档案的利用率,以及有规划的去征集档案。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今征集档案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想要去得到原件实物,得不到就不加以利用,这其实是比较传统的征集档案的方法。档案工作人员应该摆正心态,在不能得到实物的情况下,可以在征求主人同意的情况下,把实物拍照或以寄存的形式进馆,这样对双方都是有利无害的。比如在征集一些对持有者重要的实物时,持有者往往因为一些情感上的因素不舍捐赠,征集人员就可以运用这一方法解决。

征集的档案到底能用在哪些方面?本文认为主要有具体有为编史修治提供资料和为一些主题展览提供档案资料。每年无论是市、省、国家都会进行大量的编史修治,但是单单靠以前的档案资料显然不是全面,或者说在修订的过程中为使文献更加全面通常需要各式各样的实物,无论是照片、日记、书信等等。档案馆也会定期举办相关的主题展览,新的档案资料是必要的,征集工作就应该围绕展览的需求征集档案。

二、档案的征集方式

1.加强宣传

档案征集工作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档案征集的成功与否。近年来由于一些科技手段发展,方式方法也已经多种多样,档案馆可以运用广播、电视、电脑、报纸、期刊等各种媒介,也可以在各种重要会议上印发一些档案征集的文件、通告进行有效的宣传,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3]。这也作为征集工作最常用的有效的方式之一。

2.采取弹性征集方法

对捐赠档案资料者,档案馆将颁发荣誉证书,并视其捐赠档案资料的价值给予奖励。对于确有价值而所有者不愿捐赠的档案资料,在征得其所有者同意后,本馆可采取复制或收购的方式进行征集。捐赠档案资料者,对其捐赠的档案资料享有优先利用权,并可对档案资料中不宜向社会开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利用意见,双方签署协议,档案馆馆负责维护其合法权益[4]。这样的征集方式即保护了档案持有者的利益,同时也使得档案馆征集工作的顺利进行。

3. 有计划、有目的的征集

有计划的征集,是每一个档案馆在年初必须做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不仅能够节省征集经费,也能提高征集档案的质量。在这一阶段,档案工作人员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合适的流程、合适的的总结做好档案征集工作。

有目的的征集则需要档案馆针对前一年实际工作情况,制定这一年的目标。但在制定目标中,应该考虑到不可预见性的因素,随时对征集工作的内容进行调整、增补,确定征集的对象,从而保证征集工作顺利开展。

4.领导的大力支持

征集虽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但是在整个征集的过程中不被重视,征集的经费相对其他工作来说比较少。征集工作的难度大、涉及范围广、对象复杂,在征集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棘手事件,因此,领导应大力支持征集档案工作。特别是对一些珍贵,但征集难度大的档案资料,领导应该尽自身最大的努力帮助征集工作的完成。

5.发动社会各界人士

很多珍贵的档案资料都失散在民间,而且更有一大部分的人对珍贵资料不了解,会人为的破坏档案资料,这样对档案资料的征集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社会各界人士应该有意识的了解自身周边的档案资料的可利用性。档案馆也应鼓励社会各界捐赠档案资料,发动各种有效宣传。同时,档案馆可以组建一支民间的征集队伍,聘用其成为民间档案收集员,并定级进行培训,让这一部分成员利用自身优势,推动民间征集工作的完成。

参考文献

[1] 邓绍兴,陈智为.新编档案管理学[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47

[2] 张彤.加强档案征集工作促进馆藏特色建设——对加强我区特色档案资源建设的若干思考[J].江苏:档案与建设,2011(1):32-33

篇14

【摘要】 目的建立3种石斛药材的氢核磁共振谱(1HNMR)特征图谱。方法首先采用溶剂萃取法或硅胶色谱分离法获得3种石斛(束花石斛D.chrysanthum Wall.,铁皮石斛D. candidum Wall.ex Lindl和金钗石斛D.nobile Lindl.)的特征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然后利用FT-1HNMR(300MHz)技术测定得1HNMR特征图谱并对特征信号进行归属。结果束花石斛、金钗石斛的SCE-B和铁皮石斛的SCEA特征提取物的1HNMR特征图谱可作为该药材基源鉴定的相对标准图谱。结论 建立的1HNMR特征图谱方法在鉴别中药石斛上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束花石斛 铁皮石斛 金钗石斛 氢核磁共振谱特征图谱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se the 1HNMR fingerprints of 3 Dendrobium species.MethodsSolvent extraction and silica gel chromatography were used to separat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SCE A or B from the stem of 3 Dendrobium species. The characteristic signals of the 1HNMR finger print were ananlysed afte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s of the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SCE A or B. Results1HNMR characteristic spectrum of the samples of D. chrysanthum Wall., D. candidum Wall.ex Lindl and D.nobile Lindl.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regions showed highly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and reproducibility, respectively. ConclusionThe 1HNMR spectrum of SCE A or B from the stem of 3 Dendrobium species can be utilized for its original authentication.

Key words:Dendrobium chrysanthum; D. candidum; D. nobile; 1HNMR characteristic spectra

石斛为常用中药,具有滋阴清热、生津益胃、润肺止咳的功效。《中国药典》2000年版收载石斛原植物包括环草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 Rolfe,马鞭石斛D. fimbriafum Hook.var.oculatum Hook.,黄草(束花)石斛D. chrysanthum Wall.,铁皮石斛D. candidum Wall.ex Lindl.及金钗石斛D. nobile Lindl.的新鲜或干燥茎。市场上商品石斛原植物(约有30种)来源非常复杂[1,2],虽对石斛属植物的生药学研究已有很多报道[3,4],但是,由于某些植物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使得鉴定评价工作仍比较困难。

国内外学者曾提出用核磁共振波谱法鉴定中药材之真伪[5~8]。其方法学研究的基础来自植物成分特征性和重现性的考察。石斛1HNMR图谱的特征性是指其区别于其他品种的特征信号的组成,其实质是各品种中药所含特征性化学成分或其组成方式不同。石斛属植物中主要含有石斛碱型、四氢吡咯型生物碱、picrotoxane倍半萜、联苄类、菲类等特征性成分[9]。本研究室的前期研究工作已经完成了环草石斛的特征提取物1H-NMR图谱的制定和解析工作。根据化合物的酸碱性、极性大小设定一定的提取物获取程序,对于含有生物碱类化合物的药材主要考察其总生物碱的核磁共振氢谱指纹图谱。本实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3种石斛药材1H-NMR特征图谱的制定及解析工作。

1 仪器与材料

HNMR谱用Burker ACF-300型NMR波谱仪测定,TMS为内标,溶剂采用Cambridge Isotope Laboratories Inc的氘代核磁试剂CDCl3及DMSO-d6。1HNMR谱等的测定温度(探头温度)室温25℃,脉冲宽度8 μs,脉冲延迟时间为6 s,自旋速度20 Hz。扫描次数64。实验所用各石斛属植物样品系采自各产地,经徐珞珊教授鉴定学名,自然干燥,粉碎。见表1。表1 束花、金钗、铁皮石斛的样品(略)

2 方法

2.1 1HNMR指纹图谱的测定取各生药样品30 g,加95%的EtOH回流提取,按流程[9]获取各样品SCE-A和B ,并测定其1HNMR指纹图谱。

2.2 重现性考察中药1HNMR图谱的重现性包含两方面意义,即同基源同来源样品的重现性和同基源不同来源样品的重现性。

2.2.1 同基源同来源样品的重现性考察按照特征提取物获取程序[9],得到特征提取物SCE-A,B,溶解于CDCl3或DMSO-d6,测定3种石斛药材的1HNMR(300 MHz)图谱,考察NMR仪器参数对同一样品测定结果的影响和特征提取物获取程序的重现性。结果表明其同基源同来源样品具有很好的重现性。

2.2.2 同基源不同来源样品的重现性考察测定不同采收地3种石斛特征提取物SCE-A、B的1HNMR特征图谱。研究结果表明,①铁皮石斛SCE-A的1HNMR图谱具有很好的重现性;②金钗石斛、束花石斛的特征提取物(总碱SCE-B)的1HNMR图谱具有很好的重现性;而SCE-A的1HNMR图谱的重现性较差。不同来源样品的SCE-A的图谱差异较大。

3 结果与讨论

3.1 束花石斛由于指纹图谱中的信号是多个化合物信号的叠加,不能逐个予以辨认,但是通过与单体化合物的1HNMR图谱数据相对比可进行大致归属。在对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10,11]对束花石斛的1HNMR特征图谱的信号进行解析并归属(表2)。由于所含束花石斛生物碱cis-dendrochrysine, trans-dendrochrysine的光谱数据较特殊,在图1中可见d 4.52(m); 6.71(d); 7.68(d); 7.52(m,2H); 7.33(m,2H)这些trans-dendrochrysine的2; 2′; 3′; 2″, 6″和3″, 5″位氢的特征峰信号及d 4.42(m); 6.02 (d); 6.64(d); 7.40(m, 2H); 7.30(m, 2H) 处cis-dendrochrysine中2; 2′; 3′; 2″, 6″和3″, 5″位氢的特征共振信号。表2 不同来源束花石斛SCE-B的1HNMR特征图谱(略)

3.2 金钗石斛金钗石斛SCE-B的化学成分研究(《中国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明其1HNMR特征图谱主要显示石斛碱dendrobine的特征共振信号(图2),由于该化合物的含量较高,其特征信号在指纹图谱中可得到明确的归属:4.84(dd, J=5.5,3.0Hz), 3.19(t,J=8.5Hz), 2.71(t, J=7.0Hz.), 2.53(s), 2.46(dd, J=4.3, 5.7Hz), 1.41(s), 0.98(d, J=2.9Hz)分别于石斛碱的3位,2位质子,11亚甲基质子,N甲基,5次甲基质子,1位甲基,13和14位2个甲基的1HNMR数据完全一致。不同来源的金钗石斛SCE-B 1HNMR特征图谱信号(CDCL3,300 MHz)见表3。表3 不同来源金钗石斛SCE-B的1HNMR特征图谱数据(略)

3.3 铁皮石斛在铁皮石斛的特征提取物SCE A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确定化合物为moniliflormin(1), moscatilin(2), 3,4-dihydroxy-4', 5-dimethoxy-bibenzyl (3)和顺式阿魏酸二十八烷基酯(4),铁皮石斛的1HNMR特征图谱主要表现为联苄类化合物的共振信号,表现为上述化合物1,2,3,4的特征共振信号。具体指认如表4,其中δ 0.88, 1.25, 1.68, 表4 不同来源铁皮石斛SCE A的1HNMR特征图谱(略)

4.2处的共振氢信号为顺式阿魏酸二十八烷基酯的特征共振信号; δ2.8处为联苄类化合物α,α′位特征共振信号; δ3.8, 3.7, 3.6处为联苄类化合物甲氧基的特征共振信号, δ6.8处为3,4-dihydroxy-4′,5-dimethoxy-bibenzyl中苯环上3′,5′位质子的特征共振信号。

1HNMR法在定性鉴别中具有专属性强、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等优点,在鉴别植物中药方面的应用上已有报道,但目前应用不多。由于植物中药的组分复杂,其1HNMR指纹图谱的制订和解析均有一定难度。本文探讨了利用1HNMR指纹图谱的方法鉴别中药石斛,在利用NMR法鉴别植物中药上是一个有意义的探索。

所制订的束花、金钗石斛的生物碱提取部位的1HNMR指纹图谱具有很强的特征性,能够准确地反映其特征性生物碱成分的存在和结构,可作为束花、金钗石斛药材基源鉴定的相对标准图谱;铁皮石斛SCE A的1HNMR指纹图谱有很好的重现性,能够作为其基源鉴定的相对标准图谱。

【参考文献】

[1]吉占和.中国石斛属的初步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1980,18(4):427.

[2]张 亮,马国祥,张正行,等.中药石斛质量的化学模式识别[J].药学学报,1994,29(4):290.

[3]徐珞珊,徐国钧,沙文兰,等.中药石斛显微鉴定研究[J].南京药学院学报,1980,(2):1.

[4] 徐珞珊,徐国钧,林惠蓉,等.中药石斛显微鉴定研究Ⅱ[J].南京药学院学报,1981,2:52.

[5]Rafael Suau, Ana Cuevas, Ana Isabel Garcia. et al.Isoquinoline Alkaloids from Platycapnos[J].Phytochemistry, 1991,30(10):3315.

[6]秦海林,赵天增.核磁共振氢谱鉴别植物中药的研究[J].药学学报,1999,34(1):58.

[7]秦海林,赵天增,袁卫梅,等.虎杖、何首乌和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的1HNMR指纹图谱解析[J].药学学报, 1999, 34(11):828.

[8]秦海林,张建新,王峥涛,等.环草石斛的1HNMR指纹图谱解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12)921.

[9]陈晓梅,郭顺星. 石斛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1,1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