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基础研究范文

中医基础研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医基础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医基础研究

篇1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016-2

盆腔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围的结缔组织、腹膜发生炎症,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炎、附件炎等[1]。根据其危机程度和进展盆腔炎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愈,或者患者体质较差,疾病迁延所致,也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2]目前单纯西医治疗效果不佳,中药效果较好。因此,中医药治疗盆腔炎的实验研究也在逐步全面与深入,现就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相关基础研究总结如下。

1动物模型的复制

在对人类盆腔炎及输卵管炎性阻塞不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其动物模型也在不断地演变。主要经历了如下阶段:输卵管粘堵术―化学性烧伤致炎―生物因子致炎[3]。目前在慢性盆腔炎动物模型方面,可以用大鼠慢性子宫内膜炎模型来代替慢性盆腔炎模型。因为子宫内膜炎既是盆腔炎的一种,又可因其上行感染引起盆腔其他脏器的炎症,而且大鼠子宫在其盆腔生殖器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认为大鼠慢性子宫内膜炎基本可以反应大鼠慢性盆腔炎的炎症状态。常用的造模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1化学性烧伤致炎模型化学性烧伤致炎一般采用苯酚胶浆,苯酚胶浆作为一种黏堵剂可造成大鼠子宫内膜的化学性烧伤,从而导致子宫内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炎性黏连和阻塞,造成子宫内膜的慢性炎症。该方法造模成功率高,但需要注意苯酚胶浆的用量,可根据实验需要的炎症程度而定。向绍杰和陈颖异[4-6]采用25%的苯酚胶浆0.04ml注入子宫内,蔡雪芬[7]用20%的苯酚胶浆0.1ml注入子宫内,模型均复制成功。

1.2生物因子致炎模型化学烧伤致炎,虽然也表现为慢性炎症,在病理结果上与人类盆腔炎有一致之处,有时甚至还利于中药有效部位的筛选[8]但是致炎途径和过程与人类盆腔炎毕竟有差异,而于人类盆腔炎模型最接近的应为细菌性盆腔炎动物模型。高慧[9]曾提出应研制生物因子(细菌、病毒、病原体)致炎的盆腔炎模型。最早于1997年有资料报道了此模型的制备方法,采用β-溶血性链球菌菌液对新西兰兔双输卵管进行接种,造成兔输卵管炎变阻塞模型,后来此模型又成功造成大鼠子宫内膜炎模型。用量据致炎程度而定,一般为0.1-0.15ml(6×106个/ml)。丁云录[10]等采用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0.15ml(6×106个/ml),成功制备了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刘国生[11]等采用0.1ml(6×106个/ml)大肠杆菌菌液,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复制成功。

2药效学研究

2.1抑菌实验研究多数盆腔炎患者是由致病菌从外生殖器上行感染造成的,机体免疫下降或菌群失调时,下生殖道的常驻菌上行,引起盆腔炎。从盆腔感染标本分离的348株病原菌中,215株为革兰阴性杆菌,占61.78%,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褪色沙雷菌。革兰阳性球菌占36.49%,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2]。

贲彦鸿[13]等在盆炎清颗粒抑菌作用实验研究中表明,盆炎清颗粒对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朱传湘[14]等以平皿打孔法和试管液体双倍稀释法观察研究了紫英颗粒对慢性盆腔炎常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紫英颗粒多慢性盆腔炎具有较广谱的抗抑菌作用。

2.2抗炎实验研究炎症根据其发展病理过程可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种。急性炎症模型以肿胀、渗出等为指标,慢性炎症以肉芽增生为主要指标。引起肿胀的炎症模型主要有小鼠耳肿胀法、大鼠足跖浮肿法,引起肉芽增生的模型主要是大鼠棉球植入法、塑料环法、松节油诱导法等[15]。王玉坤[16]采用小鼠耳肿胀模型研究妇炎康胶囊的抗炎作用,结果显示妇炎康胶囊对二甲苯引起小鼠耳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松节油诱导大鼠气囊肉芽增生也起到抑制作用。张慧芳[17]等在裴氏妇炎康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实验研究中,观察了裴氏妇炎康对小鼠足趾肿胀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裴氏妇炎康颗粒可抑制致炎因子所致的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质和渗出。在金志春[18]在盆腔舒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实验研究中,采用塑料环法复制大鼠子宫肿胀模型,结果显示盆腔舒胶囊对子宫的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3镇痛实验研究慢性盆腔炎会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如痛经、下腹胀痛、性生活疼痛等。目前疼痛的动物模型主要是躯体疼痛模型,常用的方法有:热板法、扭体法等[15]。金志春[18]在盆腔舒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实验研究中,采用小鼠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盆腔舒胶囊的镇痛作用,结果显示其镇痛作用强于妇科千金片,接近阿司匹林。王玉坤[16]在妇炎康软胶囊对大鼠慢性盆腔炎的作用中,也是采用小鼠热板舔足反应和小鼠扭体反应两种模型观察妇炎康软胶囊的镇痛作用,结果显示各实验剂量的妇炎康胶囊均可以延长小鼠舔足反应潜伏期和抑制小鼠扭体反应,表明了妇盆康胶囊对慢性盆腔炎的镇痛作用。

2.4细胞因子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慢性炎症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关系密切,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的作用更为明确[19-21]。TNF-α是一种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多肽调节因子,在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丁孝良[22]在坤复康胶囊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TNF-α、IL-2的影响中表明,TNF-α在炎症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坤复康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机制可能是该方具有抗免疫及抗炎性细胞因子作用。适度反应产生适量的TNF-α,能够增进机体的免疫应答,调节多种免疫细胞共同杀灭或消除入侵的病原体,过度反应则产生过量的TNF-α,会导致过于剧烈的免疫反应发生,呈现其毒性作用,对机体造成损害。

白细胞介素2(IL-2)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参与炎症调控的淋巴因子,主要是由TH1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的,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和增加机体抗感染的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IL-2与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表面的I-2受体结合后,能引起T细胞活化、增殖,促进细胞毒T细胞的杀伤作用,增强NK细胞活性,促进B细胞分泌IgG等细胞免疫反应,因此在免疫调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IL-2可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从而减弱自身免疫反应,减轻组织损伤。国内的动物实验研究较为一直的结果显示:无论是用苯酚胶浆法还是用细菌法造模的,慢性盆腔炎模型中的IL-2水平均降低[7][21-23]。另外,IL-6也是炎症反应的主要标志之一,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有研究提示IL-6可能参与慢性炎症自身发展的病理生理,最终形成输卵管等局部组织粘连、促进肉芽纤维组织的生长[24]。

汪明德[25]等研究了IL-2、IL-6、TNF-α以及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含量的影响,表明盆宁颗粒能够改善盆腔炎模型大鼠体液免疫功能,表示这可能是治疗盆腔炎的作用机理之一。以上实验研究说明了慢性盆腔炎的发病与机体免疫紊乱有关,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使其恢复正常可能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这也说明细胞因子的研究是探讨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作用机制的重要途径。

2.5血液流变学研究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属血瘀证的范畴。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有非常好的效果[15]。血液流变学检测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血瘀证的诊断和研究,目前认为血液流变性、血液黏度的异常是形成血瘀证的病理基础之一。赵俊娟[26]等观察了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显示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中各项指标如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全血还原黏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刚性指数等都有明显变化,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血液呈浓、黏、凝、滞状态。血液流变性异常可导致血液循环和微循环的障碍,引起组织缺血、缺氧、代谢和功能失调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认为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性的改变可引起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失调,应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

2.6病理组织学研究病理组织学观察是反应模型是否成功以及药物是否有治疗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向海燕[27]等研究了金刚藤分散片对大鼠慢性盆腔炎的药效学作用,实验中采用苯酚胶浆致炎,取子宫肉眼观察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金刚藤分散片组大鼠子宫内膜变化均较模型组有显著改善,说明金刚藤分散片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增生,促进组织的修复,对对大鼠慢性盆腔炎有较理想的治疗作用。卢如玲[28]等研究了盆炎康合剂对慢性盆腔炎大鼠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结果显示盆炎康合剂能有效改善慢性盆腔炎大鼠盆腔粘连,能缓解炎症细胞的浸润,改善子宫病理状态,起到治疗盆腔炎的目的。

3结语

目前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已得到充分的肯定,并且通过动物实验从抑菌、抗炎、镇痛、细胞因子、血液流变学以及病理组织学等多个靶点得到了证实。但是这些基础研究并不能完全说明临床效果,有的研究还呈现散在孤立的研究状态,因此,需要建立更为深入系统与完善的研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说明:按照中医理论研究出更加符合人类慢性盆腔炎的动物模型,如建立不同证候的动物模型使其更符合临床的病因;从不同层次水平加强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研究出有效药物成分和方药以及寻找到最佳给药方法等,以便做到合理用药。通过不懈的努力,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基础研究必将得到更加深入全面地提高,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2] 徐云霞,李伟莉.慢性盆腔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近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21):85-87.

[3] 高慧.盆腔炎及输卵管炎性阻塞的动物模型演变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15(10):45-46.

[4] 向绍杰,孟莉,乔敏,等.盆炎净颗粒对苯酚胶浆所致大鼠慢性盆腔炎动物模型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8):52-53.

[5] 陈颖异,何晓文,肖振宇.舒康汤对慢性盆腔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9(6):335-336.

[6] 陈颖异,何晓文,肖振宇.舒康汤对慢性盆腔炎大鼠血液流变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3,10(2):128.

[7] 蔡雪芬,陈利芳,王樟连,等.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对慢性盆腔炎大鼠局部SigA及病理形态学改变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6):1361-1363.

[8] 黄嗣航,赵洁,张明,等.菝葜治疗大鼠慢性盆腔炎的有效部位的初步筛选[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6,16(2):51-53.

[9] 高慧.中药盆炎康胶囊的药效学实验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1):54.

[10] 丁云录,陈声武,张秀波,等.盆腔炎颗粒对混合菌液所致大鼠慢性盆腔炎的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2):57-58.

[11] 刘国生,王桐生,龙子江,等.盆腔炎冲剂对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4,10(3):24-26.

[12] 张德忠,温建艳,周文聪,等.女性盆腔炎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学杂志,2009,19(13):1747-1750.

[13] 贲彦鸿,丁云录,李会影.盆炎清颗粒抑菌作用实验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4):368.

[14] 朱传湘,邱赛红,胡建中,等.紫英颗粒对慢性盆腔炎常见致病菌抑菌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4):39-41.

[15] 陈明.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效学实验研究概述[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2):202-204.

[16] 王玉坤,江勤,李前进.妇炎康软胶囊对大鼠慢性盆腔炎的作用[J].安徽医药,2007,11(5):393-395.

[17] 张慧芳,王兰.裴氏妇炎康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实验研究[J].中医研究,2009,22(9):7-9.

[18] 金志春,张敦兰,谭宫屏,等.盆腔舒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效学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6(1):56-58.

[19] 王志国.当归芍药散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TNF-α、IL-2影响[J].中国药学报,2005,33(5):35-36.

[20] 刘瑞芬,杨晓娜,李伯勤.盆腔炎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6):422-425.

[21] 程庆,郑定荣,张杨华.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对IL-2和TNF-α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1):62-63.

[22] 丁孝良,王伟卓.坤复康胶囊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TNF-α、IL-2的影响[J].陕西中医,2009,30(3):354-355.

[23] 史凯凯,段徐华,杨静.败酱复方对混合菌液所致大鼠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作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19(2):169-171.

[24] 赵广兴,马宝璋,袁家麟.慢性盆腔炎输卵管病理与IL-2、IL-6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9):704-705.

[25] 汪明德,许浩,姜萍,等.盆宁颗粒对盆腔炎模型大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9,50(8):737-739.

[26] 赵俊娟,裴颖.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Chin-JHemorh,2001,11(2):128-129.

篇2

    当今对八段锦的研究主要分布于八段锦养生的生理学分析、心理学分析、社会学分析三个方面。众多研究基本都是单纯的从某一方面对八段锦进行研究,甚至是用西医学的观点来坚牵强地解读八段锦的功法功理作用,这就造成了研究的局限性,而八段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与西方医学的理论观点根本不是一个体系,若用西医观点来对八段锦进行研究,不免有些“中体西用”的意味了。当然我并不是否定西医学,西医学的临床研究在对八段锦的一些养生助疗作用时,对科学研究八段锦提供了部分依据,但这只能成为研究手段之一,不能成为研究途径的主题。对八段锦的研究最终还得回到用中医学的理论进行阐释,加以西医生理学、解剖学的辅证,最终达到对八段锦研究的科学化。

    2.八段锦功法的功理探究

    2.1起势从起势的动作要点上看,身体要松静自然、呼吸要平稳均匀、意要守在丹田,逐步进行调身、调息、调神。八段锦功法在起势中对身体与心理的要求,就是使人逐渐的通过对身体的调整,进而上升到对呼吸的调整,最后达到调整人体心理、精神的目的。这种在功法练习中以形调神的过程,正是为了使功法练习者充分从一个节律快的、紧张的、外放的心理、精神状态调节到一个节律慢的、松弛的、内收的心理、精神境界,使功法练习者在在功法练习中身体运动与心理状态得到统一。起势动作左脚脚开步之后,双脚与肩同宽,肩井穴与涌泉穴相对,靠着桩法中的踩劲儿,气血不断地从脚底涌泉循经脉向上输布,犹如泉涌,但中医讲究阴阳平衡,有出就有制,肩井与涌泉相对,有助于气血在肩井处进行收敛。起势强调的是周身放松,特别是对两肘、两腋、两胯、两腘窝要充分放松,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讲的“八虚”。中医讲“真气之所过,周身三百六十五节”,其中所叙述的就是关节为人体气血所行走的地方,这就要求关节各处要松弛,才能保证气血的畅通,“通则不痛”,对该八个关节的放松,是功法前的准备活动,但更为重要的是畅通气血,防止气血壅塞所导致的痛症。2.2双手托天理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属手少阳三焦经,在中医中有“孤府”之称,是五脏六腑之间的一个系挂,主管通行元气、疏通水道等,故《黄帝内经》称它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既然履行通行元气、疏通水道的功能,那就要保证三焦的畅通,该式正是通过两掌的上撑下落,加以气息的上吸下呼,达梳理三焦的作用,疏通了“水道”,把“元气”“津液”源源不断地由三焦输布到五脏六腑,以充沛全身,激发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两掌的外翻上抻,能够很好的抻拉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肾经,对有助于营气血、调阴阳。呼吸随动作的升降而进行吐纳,在掌跟外抻时屏息凝神,能够抻拉和疏通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肾经,对相应的肺、心包、心等脏器起到刺激作用。2.3左右开弓似射雕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都是出腋下,从胸横向走向手。该式通过双手的开弓对拉,能够有效抻拉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调理心肺脏的功能,能够开胸顺气、清肺舒心。“八字掌”立掌,“爪”收中府,通过加大动作角度,增大了对经络的抻拉刺激效果,一掌出,另一掌收于中府穴处,一收一放,达到阴阳平衡,能够松解肩关节粘连,疏导经络,畅通气血。该式中上肢抻拉的过程中,下肢所保持的正是“太极浑元桩”里的基本姿势———双腿屈膝半蹲,松胯敛臀,含胸拔背。正是通过以形导气,抻拉督脉,刺激背俞穴,以达到疏通气血津液输布通道,使气血津液循行。拔背通过背部弓形刺激命门穴,以养护肾气,敛臀对会阴穴进行刺激,使气门关闭,气不下泻,利于培本固元,养护先天之精。2.4调理脾胃须单举该式主要通过左右上肢一松一紧上下对拉,抻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对二经的抻拉刺激,可对脾胃进行内在的按摩。呼气上举下按,通过胸隔膜运动牵拉运动,对五脏六腑也起到按摩作用,促进胆汁、胃液分泌。《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统血,主运化,被称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二者相辅相成,该式对脾胃对内在按摩,增强其脾胃的功能,通过摄取水谷中的精微物质,输布至各脏器,以达到滋养全身的目的。“单举”的过程,呼气,脚跟上提,脚尖抓地,有助于激发和刺激足阳明胃经井穴厉兑穴和足太阴脾经井穴隐白穴,特别是刺激足三阴经的交汇点三阴交穴,有助于疏肝利胆。2.5五劳七伤往后瞧“五劳”指心、肝、脾、肺、肾五脏劳损,“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伤害,“五劳七伤”是不良生活习惯和情绪过度随人体五脏六腑造成的损害。该式双臂伸直外旋,转头,夹脊,刺激督脉大椎穴,大椎穴为六阳经聚汇点,刺激大椎穴有助于益气通阳,疏导一身之阳气。气为阳,阳主动,有推动温煦作用,对大椎穴的良性刺激,有助于推动、温煦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养护五脏六腑,以调理“五劳七伤”给脏腑造成的损害。2.6摇头摆尾去心火中医学将人体的内热称为心火。该式动作屈膝下蹲,摆动尾闾,可刺激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有助于调摄阳气,调理气血。摇头,可对督脉大椎穴起到刺激作用。“摇头摆尾”正是通过对督脉的抻拉刺激,通畅其气血循行,进而疏经泄热,达到散内热的目的。心火在上,宜下降于肾,用以温煦肾水;肾水在下,宜上济心,使心火不亢。摇头摆尾通过对膀胱经的良性刺激,肾与膀胱相表里,进一步激发肾水上济,以肃降心火。中医认为心属火,肝属木,按五行生克讲,木生火,对应五脏即为肝生心,肝火上炎,促成心火太盛。在“摇头摆尾”过程中,对足厥阴肝经的期门穴进行了良性刺激,从而疏通足厥阴肝经,使其运行气血通畅,肃降肝火,进而消退心火。2.7双手攀足固肾腰肾主藏精,内寓真阴真阳,为先天之本。该式通过双手的摩运与躯体的前曲后伸,可抻拉督脉、对命门穴、委中穴起良性刺激作用。两掌心劳宫穴沿膀胱经自上而下摩运,可梳理膀胱经,劳宫穴属心经,在摩运至腰部心火可对肾起到温煦作用,增强了对肾精的养护,以壮腰强肾。肾与膀胱相表里,抻拉进而促进肾的养精藏精功能,而膀胱的气化功能,又取决于肾气的肾衰,摩运可加快膀胱经的气血循行,加强二者相互滋养。中医讲“腰病委中求”,上下的抻拉与摩运,对委中穴起到刺激作用,可梳理腘窝处的因寒邪产生的“筋结”,以强腰固肾。“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医指绪余·命门图书》)”,可见命门穴也是固肾大穴,“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难经·三十九难》),对命门穴的刺激,对于肾精的聚敛,“天葵”的生成也有一定的作用。2.8攥拳怒目增气力中医认为“肝在体合筋,其华为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该式通过攥拳、怒目,长期联系而达到“增气力”的目的,使全身筋肉结实有力,这正是肝在体合筋的外现,也是肝气充足的体现。古医籍中多有“肝肾同源”之说,肝主藏血而肾主藏精,精能生血,血能生精,肾精肝血,故强盛肝气也有助于肾气的充盈,能达到固养肾精的效果。2.9背后七颠百病消该式通过五趾抓地,脚跟上提,有助于刺激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起始穴,进而促进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气血循行。百会为诸阳之会,提踵过程中,气顶百会,有助于对全身阳经络进行刺激,鼓荡全身阳气。提踵之后的颠足,意在通过自身重量的自由下落产生的震动,对全身脏腑经络进行整理疏通,使体内鼓荡的“内气”平稳下来。2.10收势两掌于丹田处相覆,劳宫至于下脘,意守丹田,呼吸平稳,调身调息调神。通过八式功法的内炼与外炼,身体通过气机的调动,气运血,血生精,精化气,气血津液充盈,精神焕发,此时收势调理气机,有起有落,有放有收,固本培元,以后天之精滋养先天之精,

篇3

“证”是机体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反应状态。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已被视为实现中医药规范化,客观化乃至科学化的重要环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刘建勋研究员首先提出了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研究团队以冠心病作为切入点,采用多因素、多靶点的方法干预模型动物的生理过程,建立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利用模型动物的特点和优势,深入分析疾病证候的现代机制和生物学特征,进行治疗相关病证中药新药的研究与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在本刊连续5期相继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得到了广泛的反响。以下是中医药学不同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分别表述个人观点:

王庆国(教育部“证候与方剂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证候与方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疾病病机演化规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它随着外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传统中医病机的认识逐渐向微观化方向发展;同时对病机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在微观上、深层次上认识机体生物活动特点,更加准确的揭示病机演化的本质,促进达到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统一。在《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23期发表的“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痰、毒、瘀”病机演变规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作者首先采用模拟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方法,将高脂饮食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损伤二者有机的结合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并进行病机规律的分析以指导临床诊疗。通过对血脂代谢、炎症反应、血液功能动态变化的分析提示,单纯的痰证、瘀证或毒证都不足概括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病机的发展规律。可以认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病机发展规律在于“由痰致毒、致瘀,痰毒瘀三者互结,损伤心脉,气血运行不畅,发为心痛”。扩展了中医胸痹的病机认识。此研究采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冠心病病理机制,并结合对中医传统致病因素的认识,提出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痰-毒-瘀”的病机演变规律,其思路和方法都值得借鉴。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研究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及客观检查指标的变化应与临床相关病证密切相关,否则对病机的微观分析将毫无意义和价值。

史大卓(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转化或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的学科,即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再从病床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实现“基础-临床”循环往复的研究模式,简称为“B-to-B”。B-to-B模式不仅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机制研究中,同样也运用于新药研发过程。在转化医学过程中要求基础实验动物模型是有多个方面与临床相关疾病相似的病理改变,相似度越高则由实验室转化临床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对实验动物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39卷第3,4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2篇论文,实验不仅采用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方法作为致病因素,并且在模型评价过程中以临床冠心病诊断的方法为中心,通过心肌酶谱、心脏超声、无创血流动力学分析观察实验动物冠心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不仅为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载体,同时也使中药新药临床前评价的数据和结论更有临床参考价值,缩小实验研究向临床转化的距离。因此模拟临床的动物实验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中医药领域。此研究所建立的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也值得推广和广泛应用。

吕爱平(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讲座教授):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医学对疾病诊断和处理的特点。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的深入,如何将疾病证候的变化特征以更客观的现代医学实验室指标来阐述,还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但是在基础实验研究中,通过建立与临床相关疾病证候相似的动物模型,并以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分析证候发展过程中客观实验室指标的改变将有助于证候本质的认识,辨证与辨病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基于证候分类的疾病治疗疗效。在《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24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一文中,实验的设计和思路比较新颖、独特,实验采用模型临床四诊辨证的方法并结合现代医学对中医致病因素的认识,从体重指数、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学,心功能和心电图改变等对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进行证候评价,并建立证候诊断标准,基本符合中医痰瘀互结证的特点。因此以临床病证特点为参照,根据实验动物病理、生理情况,将临床病证的表现通过适当的转变以应用于动物模型中进行评价,将有助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发展。因此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的建立促进此方面的研究,而该模型的建立和发展同时也进一步促进疾病过程中证候变化本质的研究。

孙晓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将来的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而病证结合进行中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的方式收到了越来越多的接纳。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要求具备现代医学病理学模型和中医证侯学模型两方面的特点。但是由于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目前存在的诸多不足导致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多采用西医疾病,或者单纯中医证侯的模式进行。在《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39卷2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血液流变性及血脂的改善作用”和“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影响”2篇论著中,则克服了以上中医模型不足和缺陷,值得推荐。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和冠状动脉血管内壁球囊损伤双因素的刺激方法,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用于中药新药的临床前评价。在评价方法中,一方面围绕与中医证候相关的因素如血脂代谢的异常、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以冠心病病理过程为中心,评价中药复方干预对心肌缺血过程的影响。通过以上两部分的密切结合,可以全面的分析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同时也与当前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发展一致,更加密切联系临床。不失为一项高起点、高标准的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研究工作。

篇4

在国外,将SP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已接近半个世纪,主要应用于各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临床技能的训练与考核中。1964年Barrows教授培养了第一例神经科标准化病人[4]。近20年来,SP已作为现代医学教育的标志在全球普及、推广,应用于医学院校临床技能教学与评估中,1991年PaulaLStillman把这项技术引入我国,应用于诊断学教学[5]。近年来,国内外医学教育工作者根据教学实际,又对SP进行多种尝试、改革[6]。我国于90年代开始,由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三校协作,在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赞助下,引进标准化病人技术。至2004年我国开展SP教学的高校发展至8家(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广东中山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2SP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在中医基础学教学中的实施

2.1课前准备2.1.1教师的培训在上课前,聘请标准化病人教学方面的专家对参与实验的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标准化病人教学法的产生与发展、实施步骤、教师的作用、标准化病人与真实病人的异同,类临床情境的创造,标准化病人教学方式常见问题的处理策略等。2.1.2标准化病例的编制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依据,根据临床系统诊疗过程,编制详细的标准化病人教学病例,每份病例均涉及到中医诊断中望、闻、问、切四诊整个操作流程。2.1.3学生的准备授课前一周,将编制好的教学病例及评分标准分给学生,要求学生熟悉病例及具体评分标准。2.2课堂实施将班级学生分为5个学习小组,每组11~12人,每位教师负责一个学习小组。教师与SP配合演示中医四诊的整个操作流程,操作过程按顺序为病情资料收集、中医望、问、闻、切四诊综合运用。然后5~6个学生与SP组成一组,合作练习整个操作流程。最后教师总结点评,指出学生在操作及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3讨论

篇5

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科研工作的管理与监督,也使评审教授对开题者的课题思路有了直观的认识。报告会之前,研究生应自行选题、阅读相关资料、文献并结合自己的思路进行课题设计,按照开题报告格式进行编撰并交与导师审阅批示,形成初稿。届时由科教处进行协调,导师出面邀请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出席开题报告会。会议主体开题报告由研究生导师组织,参加者一般有相关学科的专家至少3人(其中本学科专家不少于一半)参加。而集中开题报告,即在科教处的统一协调下将相关领域学科的开题时间和安排进行统筹,届时组织领域范围全面、知识相关性强、导师综合性高的一种科学研讨会。有别于毕业论文答辩会,开题报告是对于拟开展工作的研究计划进行合理的导向和整合,并对课题方案进行补充和修改,而并不是对研究计划进行价值判断。会议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首先,由学术带头人主持,讲述开题报告的目的意义,并要求每一位专家站在不同专业的角度,提出修改意见。继而,由各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分别向专家汇报各自研究题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步骤,以及对报告中难以表述的问题进行补充说明和探讨。最后,专家结合自身知识和阅历从专业角度和实际需要出发对他们的研究亦分别从题目、思路、步骤、方法、试验药物应用、病例采集、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研究生可就不同意见与导师交换看法,导师及其他专家也会坦诚敏锐的提出改进措施,力争当场解决开题报告中所出现的问题。完善阶段开题报告结束后,研究生需汇总多方面专家教授的意见,并与导师进行研讨,根据导师的指示、结合专家的建议以及自身的看法,再度修改开题报告,完善课题研究工作和研究计划。原则上,研究生开题报告一旦形成就不再擅自修改计划。如有特殊情况需要修改者,研究生需向导师提出申请,经研究生院批准后再执行。

开题报告会的意义

集中开题报告会会议形式准确、流程安排妥善,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有专人负责。整个过程中,医学研究生、导师及专家、会议组织者均表现出高度的重视度和责任感,期间有融洽一致的学术探讨,也有立场鲜明的理念争辩,这些宝贵意见和过程都是能够有效避免研究生在课题的最初阶段发生根本性、方向性的错误,使研究生在课题研究伊始既能够准确把握科研需求的脉搏,是一场意义深刻的研讨会,也是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的关键。提升了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而医学生作为健康的捍卫者对综合素质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想制定好一项满意的开题报告,基础要打得牢,功夫要下得深,视野要开得广。因此医学生不仅仅需要具备牢靠的专业知识以保障基本实践的可能性,更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以联系实际应用以及专业的撰文能力以反映自身的思想;其次,大量文献资料的汲取以及相关领域新进展的探究也是行文的必要准备,否则在前人已经研究成熟而精尖的方向下手只能是效率与资源的双重浪费;最后,所谓“能力让人脱颖而出,思维让人与众不同”。如何站在巨人的肩上有所作为,将现有的知识与自身的智慧有机结合选择一个高效而精准的方向并进行研究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才是考验我们的真正课题。因此,开题报告的准备过程实则给了医学研究生在更多方面素质的提升上一个很好的契机和平台。为开题者指示了明确的开题依据所谓“言而无文,其行不远”,这种以书面材料上交、经研讨确定开题方案的形式,使开题报告真正具有提纲掣领的实际意义。开题报告会中医学研究生通过这一系列准备过程深化了自己对于课题的认识和理解,对今后如何开展研究项目也有了较为明确的想法。与此同时,研究生导师及各位教授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更是为开题者指示了明确的开题依据。开题项目一经确定,无特殊情况不得擅自更改,这使得集中开题研讨会的开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确立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向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无疑是需要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研究培养并举的,而研究生管理是一项全面而长远的工作。如何让医学研究生今后更好地投身到临床管理以及各项前沿科研项目的进展中,在各项科研工作中都能踏踏实实地做出成绩以及如何使研究生管理走上规范有效、创新实用的健康发展道路是学生管理工作者甚至当今社会的一项重要课题。于是我院抓好时机,顺应时展与实际需求,将研究生教育规范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形成一套自主创新、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值得提倡。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