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课堂教学艺术范文

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物课堂教学艺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物课堂教学艺术

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当新课程将学生个性化发展放在教育第一位之时,高中生物教师思考更多的问题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获得更多知识与能力,突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有效课堂”的概念因此应运而生,很多教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了这种教学新模式的重要性,也不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但理论性指导的缺乏、偏离教材内容的“畸形发展”等问题,给课堂教学蒙上了阴影。在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看起来幽默风趣、博学多知的教师带给学生的却是更多的茫然;各种问题情境的累积添加却让学生最终仍旧一无所获。种种迹象表明,新课程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更加渴望和期待的是“教学本真”的回归[1],情境创设不应以“附属品”的身份出现。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和“通”进行诠释。

一、以生为本,引导学生掌握“学”的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教”是一种艺术,而“学”更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性。“学”的艺术是用最简便的方法掌握知识的内涵,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但前提条件是引导学生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很多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存在很大的思想负担,“生物难学”已经成为一种“群体声音”,这种心理障碍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压迫感中,无法从“被动”学习的情绪中走出来。因此要想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具有艺术性,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减轻存在于思想与心理上的“学习负担”。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住知识的关键,尽量去掉学习上不必要的环节,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够直奔主题,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课堂学习的艺术性[2]。如在学习生物变异时,这一课的重点知识是掌握生产生活中生物变异如何应用,在培养家畜品种和农作物改良中如何应用多种育种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存在的优势及局限性,进而学生的注意力应集中在对单倍体育种特点、过程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以单倍体植株进行新品种培育为探究的主题,引导高中生从四个角度对“育种的捷径”进行探索与分析。一是给出育种的客观因素,即: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法获得纯种需要6至8年的时间,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如:采用单倍体育种方法需要多长时间?二是结合教材中的阐述提出问题,即:①课文中提到的各种后代是否都是纯合体?为什么?②它们各有怎样的表现型?三是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如:与生产要求相符合植株有怎样的基因型?四是对问题进行延伸,激发学生想象力,如:单倍体育种是否能够缩短育种年限?为什么?如此,通过这种画龙点睛式的引导,不仅由浅入深,带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更使学生把握住了核心知识,从核心知识挖掘出“反思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突出课堂学习艺术性。

二、以学定教,突出课堂教学“教”的艺术

教师在课堂上的“能量”更多表现在对学生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的某种方法,无疑可以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导向与示范作用,可以说暗含着“隐性”的教育作用。如果教师能够长时间地坚持用某种正确且有效的方法进行问题的研究、探索与解决,并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那么学生同样会于无形之中以此为榜样和标准,从而学会这种方法,并应用于学习中,如此,则突出了课堂教学“教”的艺术。此外,课堂教学是一个集合了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无限放大抽象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不能仅由教师一个人“表演”,而是需要与多种教学资源配合。比如“故事”、“游戏”或者是“史料”,新知导入应当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的思维从上课伊始就进入活跃状态,在不断的突破与碰撞中时刻处于灵感的“巅峰”。如“细胞组成的分子———糖”一课,在课堂上,笔者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于日常生活中品尝到的糖,如方糖、蔗糖、白糖等,其味道都是怎样的?这是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目的是让接下来的知识与其产生“矛盾”,当学生都回答是甜味时,笔者将话题一转,提出一个新观点:我们知道糖是甜的,然而,生活中的许多物质都有糖的成分,如我们每天接触的课桌、课本等,它们的原材料都是糖类的物质。那么,它们是不是也是甜的呢?这个话题显然让学生“大吃一惊”,他们疑惑地看着课桌与课本,感到十分不解,这些物体里怎么会有含有甜味的糖类呢?这时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对呀,它们为什么也会是糖类物质?大家只有对糖类物质进行详细了解,才会找到正确答案。糖类物质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定是甜的”印象,而新知中糖类却“不一定是甜的”,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体”,那么究竟哪个结论才是正确的,如何突破这对矛盾已经成为学生迫切想解决的问题,以此为驱动,新知学习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总之,课堂教学应突出艺术性,这种艺术是“有效”课堂的体现,是教师睿智与能力的表现,更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因此,以教学实际为着力点,结合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以打造有效课堂为目标,让课堂教学具有艺术性,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作者:王卫锋 单位:淮安市棉花九年制学校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兴趣激发学习

生物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导入能帮助学生顺利展开新课的学习,是成功的一半,但完美的结尾,亦如画龙点睛,还会使全课内容再起波澜,并为整节课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如何精心设计好一节课?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教学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愿意学,而且会学得较好。如果某种事物形象生动,感染力强,那么学生就容易记住。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时,要注意这一点,在备课时,要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伴性遗传时,以英国皇族趣闻作为引言:历史上最著名的血友病的携带者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她有四个儿女,长子黑奥波德患血友病早亡,另一个儿子爱德华七世健康正常,英国的皇世是由他传下的。女皇的两个女儿都是血友病的携带者。因此,她的一个外孙女与尼古拉二世结婚,其独生子也是血友病患者。另一个外孙女嫁到西班牙也给那儿带去了血友病。从此,俄国的罗曼诺夫家族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中因娶了维多利亚的外孙女造成了这两个家族的血友病。趣闻讲完了,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是维多利亚的儿子有表现型正常的,有患血友病的?为什么英皇族的血友病会传到俄国的罗曼诺夫家族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这样就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入伴性遗传知识点的学习。这样处理,学生注意力集中、感兴趣,因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例如:讲"酶的特性"之前可以先做一个实验:把少量的新鲜动物肝脏剪碎放入试管,然后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试管中顿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这时再放入带火星的木条,即可看到木条复燃现象。用这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导入酶的高效性的讲课,效果是很好的。

三、课堂教学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课的教学是不能脱离实际,我们学校的条件又很有限,怎么办呢?我就联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给学生讲解问题,使学生一接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可以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解释,也就加深理解了要掌握的知识。

例如:讲无籽西瓜时,先提示学生:我们吃西瓜时,讨厌的是它里面有种子。怎么办?——想办法让西瓜不结种子,就是培养无籽西瓜。接着向学生讲述了无籽西瓜的培育方法,然后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次。为什么它不结种子?这样学生一见到西瓜,就会想起讲过有关无籽西瓜的培育、原理等一系列知识。学生对无籽西瓜的一些知识掌握就比较扎实了。

四、课堂教学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既有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地方,又有与其他自然科学不同的地方。有很多生物学理论需要记忆。但生物又不能教成"死物",因此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把知识理解透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加工整理,把知识变成便于记忆的层次清楚的简单形式,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基础知识,而且学会了记忆方法,记住的知识才能记得更加扎实。

五、课堂教学要留心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

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的教学活动及课外实践来实现。但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授课时数最多的必修课教学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贯彻新课程观念,扭转过去只重视结果的作法,而开始关注过程和方法,这无疑是一个教学的进步,因此许多教师经常将科学家们重大发现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讲得淋漓尽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师很少关注学生表现出来的看似简单但细想起来又很有见地的答案和做法。其实,及时挖掘学生创新精神的闪光点作为活体教材,不仅对发表见解的学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而且对其他同学也可以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六、课堂教学要关心学生似懂非懂的回答

学生有时在作答时,并不能答得很完整,他们的回答有时是似而非,说其正确,却含有不确切的成分,说其不正确,明明含有正确成分在其中。此时教师简单化的否定,会冷落学生回答问题的热心,而简单化的肯定,无疑又没有尽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如何巧妙地解决呢?这里举个例子。

例如:在讲授"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时,教师提问"秋季开放的原因",一个学生回答"是由于日照短、气温低造成的"。面对学生的既有正确内容又有不正确内容的回答,教师不能只做"对与错"的评判者,应当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掌握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情绪的鼓励者。此时教师应表扬学生考虑问题的客观态度:"在秋季开放,你依据当时日照短、气温低来思考和推测是理性的。"这样评价,教师就成了学生学习情绪的维护者、鼓励者,而不是压抑者。接着教师继续与学生对话:"有这样的一个实例,大家知道吗?有人想让在夏天开放,于是找来不透光的铁桶,给作短日照处理,终于在夏天开放了。你们依据此实例再作推测,会得出什么结论。"于是学生依据:夏天气温并不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秋季开放的原因关键在于日照短。

七、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课堂教学中暴露的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总用"要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口号来一遍遍地呼唤, 而要借景生情,用感人的故事去拨动学生的学习心弦,从而使学生感悟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八、课堂教学要积极搞好师生关系

老师们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教师站在学生的面前时,学生很难与我们沟通,有些学生在自己或知心朋友面前侃侃而谈,而在教师面前或而大庭广众之下却结结巴巴或闭口不言。

其实,学生最需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积极倡导师生之间建立和谐、平等、民主关系,可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潜能,促使其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此外还要多关爱学生。除了关心成绩优秀的学生,更要真诚关注调皮学生。如每次考试表扬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外,也要发现成绩不理想学生的优点并给一点鼓励性 的言语。同时,学生有了错误,要用正确的态度、方法、角度进行批评,帮助学生一起战胜困难,改正错误。当老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时,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课堂上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发言,勇于向老师说"不",并积极表达自己的新观点,把课堂变成一个百家争鸣的论坛。多信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成为学生最贴心的朋友。这样师生关系就更近了,课堂就更加和谐了。

参考文献

[1] (美)Vernon F. Jones & Louise S. Jones方彤等译:《全面课堂管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篇3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艺术;高效

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艺术,是生物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取向在生物课堂教学领域中的结晶,是一个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理想境界。

一、深入解读文本,发掘教材魅力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虽不要求要像语文教师那样对教材的字里行间进行推敲,但能够善于发现教材之中的亮点,对于引导学生发掘生物教材自身蕴涵的自然美、科学美,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者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对于词语、连接词的选用是经过反复推敲的,而不是字词句之间的简单堆砌。作为生物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深刻思考的词、句,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本节“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他惊奇地发现,无论用高茎豌豆作母本,还是父本,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总是高茎的。”联系本节一开始“问题探讨”中介绍了人们一直认为两亲本杂交遵循的是“融合遗传”,但孟德尔的实验却没有遵循这一规律,所以孟德尔带着疑惑继续研究,最终发现生物遗传规律。利用这一联系,教师就可以构建一个逻辑框架,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了解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同时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上生物课。这就告诉教师工作者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可用资源,并加以利用,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助现代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软件,包括教师自制的教学软件,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巨大的知识容量为生物教学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学生的学习范围已不再局限于那好几年甚至数十年都一成不变的教材。而且生物教材中往往有许多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能在恰当时候运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的展示抽象的内容。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哺乳动物的形成过程”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动画,利用动画引导学生。

1、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提问: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配对的是怎样的染色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

师:(点拔)学生总结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特点.

师:(讲解)交叉互换指出其在遗传学上有重要意义

2、动画演示:减Ⅰ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Ⅰ后期同源体分离

提问:减Ⅰ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分离情况?

生:总结归纳表述

3、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提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了怎样的一半?

生:分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点(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提问:次级精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

生:预测减数第二次分裂

师:(提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数不再减半。

生:尝试将减数第二次分裂画出来。

师:巡视指导

......

这样,利用动画,不仅将抽象的的知识变得形象,让呆板的教材图片变得生动,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观察动画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运用语言艺术,开启学生思维

《学记》中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简,罕譬而喻,可谓继志也。”可见古人已经知道运用多种方法来增强教学语言的生动性。不仅在语文课程上需要教师要应当运用富有艺术和诗意的教学语言将文本中诸多美的因素传递给学生,在生物课堂上教师也应善于利用语文中的修辞手法,增强教学语言的表达效果。在生物课堂上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形象化,不仅可以缓解课堂氛围,而且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为牢固。

生物课堂中幽默的语言是生物教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幽默这个艺术,就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引起学生兴趣,驱除疲劳,保持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效果,有助于教师恰当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转尴尬为自然,学生在笑过之后会得到启示,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生物,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法国雕塑家罗丹(Augeuste Rodin)曾说过:“我认为艺术家这个词的最广泛的含义是指那些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愉快的人。”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发展而感到愉快和幸福的。2009 年“美国年度教师”安东尼・马伦(Anthony Mullen)进一步指出:“职业教师必须超越现有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哲学的模式,成为一位‘艺术家’。教师必须把他的工作当做一门艺术来完成,因为与所有艺术家一样,教师也是在创造。”所以,生物教师要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应该成为、也能够成为、最好力争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艺术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4

一 导入语的艺术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端,好的导入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整堂课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导入语的艺术,关键是要创设一个新鲜、好奇的情境,让学生陶醉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例如,学习“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请大家猜个谜语好不好?”一听到猜谜语,学生的注意力就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来了,齐声说:“好!”我接着说“有种虫儿真奇怪,一盏灯笼随身带,黑夜点灯满天飞,像星闪闪真可爱。”学生猜后我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张图片:一片南瓜叶上的几只萤火虫尾部发光器一闪一闪地发出荧光。然后提问:“萤火虫体内有什么特殊的发光物质?细胞内哪些物质可能为萤火虫尾部细胞的发光提供能量?如何设计实验探究萤火虫发光是由哪种物质直接提供能量的?”我们还可以用包含一定生物学规律的诗歌、故事、成语、谚语等导入,在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知识,引发他们对其中蕴含的生物学规律的思考。

二 课堂讲解语的艺术

课堂讲解语是教学艺术中最关键的部分,它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具有独特的风韵和格调。生物教师要准确灵活地掌握语言的特点及课堂讲解语的艺术,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及具体的实际情况,用规范准确、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

1.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

生物课属于科学课的范畴,在高中生物课堂讲解中,我们应把语言的科学性放在重要地位,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让学生明白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如在讲解DNA复制需要四个基本条件——模板、原料、能量、酶时,我作了这样的比喻:把DNA复制比喻为复印一份文件,解开的每一条母链比喻为文件的原件作为模板,细胞中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比喻为复印文件需要的纸和油墨作为原料,DNA聚合酶比喻为把纸和油墨黏合在一起的复印机,提供能量的ATP比喻为让复印机工作的电。

2.知识传授中渗透情感性

中学生物教学不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如学习“人的生殖和发育”时,我是这样讲的:“我们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在我们生命诞生的那段岁月里,起初父亲产生的几亿个拼命地向着目标游动,真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突破重重难关,最后只有一个最强壮的能进入卵细胞,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可见受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是一场优胜劣汰的竞赛。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竞赛中最后的胜利者,我们一定要充满自信,因为生命的起点就决定了你是最棒的。一个直径大约0.1毫米的受精卵,在母亲的子宫内分裂生长的280个日日夜夜,母亲时刻担负着两个人的呼吸、营养和排泄,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母亲也越来越疲劳,但一想到孩子的诞生,就有了等待的力量,爱也在等待中与日俱增。”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使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和母亲的伟大,实现了生物学的情感教育功能。

3.严密准确的语言中渗透模糊性

生物课堂教学语言是自然语言与生物学术语、专业用语等有机结合而成的,是科学性很强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时,语言必须严密准确,符合逻辑,才能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但模糊性语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也有重要作用,它是关于认识对象类属边界和状态的不确定性描述,是语言表现的一种基本方式,具有不精确性以及相对性等性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好生物语言的模糊性和知识的准确性之间的关系,恰当地运用模糊性语言。对于教材中的模糊语言,如“主要”、“绝大多数”、“大体上”、“基本上”、“几乎”等不能视而不见,要让学生把它们作为关键词打上着重号,并且举出一些典型的“反例”、“特例”加以说明。如“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就要强调“主要”两个字不能省略,因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生物学的实验设计题也要用到一些模糊语言,如对照实验中的“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等。

三 结束语的艺术

篇5

关键词 教学幽默 生物学教学 幽默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教学幽默艺术是指将幽默运用于教学,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中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水平的活动。幽默是轻松之中包含着深沉,妙语之中蕴涵着睿智,使人在笑声中得到启示,进而意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下面对教学幽默艺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一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生物教学幽默艺术的方法

1.1 联想迁移法

生物学知识或原理理论性较强,易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平淡无奇,学生更易产生疲劳厌倦感,甚至昏昏欲睡。这教师时可联想生活中的实例:巧妙迁移,对该知识进行生动形象化处理,使教学语言富有情趣,将死板的知识讲得妙趣横生。

如学习人和动物体内脂肪的分布时,脂肪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体的皮下、大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皮下”部位可让学生联想胖人的手脖子像“猪蹄”;“大网膜”部位可让学生联想“将军肚”或“啤酒肚”,抑或联想杀猪时在猪的腹部看到的那一层厚厚的板油;“肠系膜”部位可让学生联想杀鸡时看到的鸡肠子上的那些花油。

1.2 借题发挥法

教师对教学中的某一问题暂停其本意的顺向发展,旁逸斜出做出横向联系,借此题而发挥出彼意,亦能形成别有意味的幽默。

如用“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做为“伴性遗传”一节的新课导语时,便可适当发挥一下:雌兔在那里“暗送秋波”(眼迷离),雄兔却急得“抓耳挠腮”(脚扑朔);当它们同床共眠在一个被窝时(两兔傍地走),却难以分清何为雌何为雄。

1.3 歌唱抒情法

“独乐乐,与人同乐,孰乐?”教学中将歌曲、影视独白顺手拈来应用于课堂,亦能妙趣横生,这样适当幽上一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如学习“减数分裂”中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时,便可唱上一段:“我和你,手牵手,形成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的两极时,大声吼上一句:“该分离时就分离啊,急急忙忙奔两极呀!咿呀唉呀!依依惜别不想分呀!”教师将学生都熟悉的歌词适当改编,学生笑声四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 曲解文义法

曲解文义法指将原来的词句曲解成别的不同于原义的“新义”,类似于脑筋急转弯中的文义曲解。

如在学习“伴性遗传”中人的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时,教师让学生根据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来分析人群中男女不同性别的患病情况,学生很容易得出男病多于女病的结论。这时,女同学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而男生却面显沮丧之情。于是,教师说:“我是多么愿意是色盲患者啊!”学生面露不解的神色:“为什么?”教师便狡诈一笑:“要是色盲的话,就不怕别人给我点颜色看看啊!”

1.5 角色定位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将现实生活或历史上的典型人物或人物形象借用到课堂中,把生物学上的一些概念名词与这些典型人物或人物形象进行角色定位,以便更好地完成生物学教学。

如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节时,有的学生就不明白:为什么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既有DNA和RNA,却说DNA是遗传物质而不是RNA呢?教师于是就说:“如果把DNA看作是一个国家的皇帝的话,那RNA就是这个国家的皇后,在皇帝和皇后都存在的话,那皇帝就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如果只有皇后而没有皇帝的话,那皇后就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她就说了算。像一些RNA病毒就是这种情况。况且亲代遗传给子代的是DNA而不是RNA,这就像一个国家的皇位只能由皇帝传位给他的儿子,但是皇后却不能传给她女儿啊!”学生在爽朗的笑声中,明白了DNA和RNA的关系,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1.6 派生演绎法

教学中将一个科学概念,通过派生演绎与之相似的同类概念,进而过度到本节课所学的核心概念,这样处理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掌握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如学习“种群的特征”一节,导入新课后向种群密度过度时,教师就问学生:“如果要调查某地人口数量的多少,首先应知道该地的人口密度。那么什么是人口密度呢?”学生回答人口密度的概念。借此教师将“人口密度”适当演绎:若调查某地老鼠的数量,就应该先知道该地的“鼠口密度”;若调查某地蛇的数量,就应该先知道该地的“蛇口密度”。这样在学生轻松一笑中,教师自然而然地引入“种群密度”的概念。

2 生物教学幽默艺术的功能

幽默能给人以轻松和欢笑,创造性地将教学幽默艺术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能增加生物课的情趣和魅力。

2.1 活跃课堂气氛

良好的教学艺术具有快速弥漫性和情绪感染力,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教”与“学”变的轻松而有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求新知的欲望,产生良好的学习心理效应,有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发挥。

如学习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异同时,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较阳生植物的低,教师说:“真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啊!”学习顶端优势时,靠近顶芽的那个侧芽生长素浓度比其他侧芽浓度要高,生长被抑制程度最大,教师说:“这叫近水楼台先得月!”学生在一片笑声中,将学习的气氛烘托到。

2.2 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基本保证。只有课堂上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思维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将幽默艺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便可在学生轻松的微笑中、意会的眼神里,拉近师生的心灵距离。这样,师生的心通了,情融了,课堂上就会看到学生阳光的笑脸,灿烂的双眼,既增加了教师的个人魅力,又促进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课堂教学才能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否则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

2.3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而教学幽默艺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将教学幽默艺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泥潭,达到靠意会而不是靠言传的学习境界。

如复习三倍体无子西瓜和二倍体的单倍体及骡子的不育异同时,教师说,在减数分裂联会时,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存在第三者插足而搞起“三角恋”导致同源染色体不能联会;二倍体的单倍体无同源染色体,那只能“孤芳自赏”而不能联会;而骡子体内根本无同源染色体,就是想“恋”也“爱”不成,所以以上三种情况均不能产生可育配子。而只有同源染色体成对的个体才可有“源”千里来相“会”,产生可育的配子。学生轻松一笑,心中自然明亮。如此妙语碧珠风趣横生,效果极佳,极受学生的欢迎和追捧。

2.4 优化学生个性品质

篇6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课堂讲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授课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师丰富的课堂教学语言来实现的。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即教师将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情境以及教师自己的个性特点加以最优结合的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是否爱听教师的讲述。可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就应当是有声语言的典范。它不仅要符合语法上和逻辑上的要求,而且要具备教育教学的条件,要具备“学科语言”的特色。自然,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体现出“生物化学语言”这一特色。

1 生物化学课课堂教学的现状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科学,从分子的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其理论抽象、代谢反应错综复杂又相互联系,因而成为医学基础课中较难的课程,学生谓之“神话”。学生考试的通过率比同期的其他学科要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对本课程畏难情绪,使得学生被动学习;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系统整体性认识不清;③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语言艺术表达力不够。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因此笔者认为,除了教师加强专业知识素养、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环节之外,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教师授课时语言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语言的艺术魅力,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把繁杂难于理解的书本知识变为浅显易懂的、形象具体的生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2 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提高语言艺术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效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同教师表述的清晰度有着显着的相关,而教师讲解得含糊不清则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呈负相关[1]。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必然语言表达能力强。因为具有艺术感的语言,能营造出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气氛,能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同时也会给学生留下极深的影响。而生物化学课程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的科学。由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决定了生物化学课教学语言艺术独有的特征。在讲授时必须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启发性、严谨性和激励性。总之,生物化学课程学科特点需要艺术的语言, 提高生物化学授课质量也需要艺术的语言,学生接受生物化学知识更需要艺术的语言。

3 提高生物化学课教学语言艺术的途径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教学应该具有艺术的语言。艺术的语言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是其自身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和思维水平的根本体现,所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3.1认识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要认识到语言表达能力是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即使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于教学领域的情况下,教学语言的表达和使用,不仅不能降低和削弱,反而要求更严了。因此,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略、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吸收的程度和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主导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学生接受知识和培养思维的能力。所以应该高度认识到教师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教学语言美的艺术境界。

3.2积累本学科的语言素材 作为生化教师,要注意积累生物化学课教学的素材。例如:在讲授物质组成时,充分利用物质发现的历史故事及发现者趣闻,加深学生记忆,效果更佳。在讲授代谢和信息遗传部分时,联系刑事侦查中的生化,如死亡原因的推测、个人身份的识别、亲子鉴定及证据的检验等,能充分展示生化知识的实际应用,真实案例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适当地挖掘利用,可以使教学充满乐趣,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3.3领会教学语言美的实质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教学语言艺术既具有一般艺术的特性~感染性、高雅性、机智性、含蓄性、启发性,又具有自身特殊的规定性~教育性,且实质在于教育性。教学语言艺术是形神兼备的,其形是艺术,其神是教育。教学是积极的价值引导活动,教育性是它的灵魂。教学语言艺术的追求的创新决不能脱离教育性。教学幽默美、含蓄美、声音美不是教学的目的,它只是教学的手段,必须为教书育人服务[2]。

3.4加强教师幽默品质培养 幽默是生化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正如英国的M.鲍门所说:“高尚的幽默隐含了生活的全部哲学,它不仅仅是对无知的嘲讽及对笑话和故事的掌握。真正的幽默者能够像从口袋掏东西一样,自然而然地流露和反映出来,而不要花大力气。”其实,高尚的幽默是生化教师思想、学识、阅历、经验、智慧和灵感在教学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心灵的火花。生化教师只有知识渊博,才能谈天说地;只有逻辑严谨,才能言谈隽永;只有思维敏捷,才能妙语连珠。

总之,生物化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与其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和思维水平等密切相关。着眼当今生物化学课教学,形成有吸引力的教学语言风格,应当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雨果在谈到艺术家的创造性时说:没有风格的作家,尽管有可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却达不到真正的胜利。同样道理,生物化学课教师若不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也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生化教师,也就不可能走出一条留下美的轨迹的生物化学教学之路。因此,要使生化教学具有美的魅力,形成生机勃勃、洋溢着美的气息的过程,就必须精心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生物教学 结课 结课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结课”是一种艺术,它与“导入”一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一堂好课要“善始善终”,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而且也应该有一个让人感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韵味无穷的“结尾”。成功的课堂结尾,应起到概括总结、衔接新旧教材,使学生对关键问题豁然开朗的功效。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追求“无限”,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效果,强化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结课”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技巧呢?生物课堂教学应如何提高“结课”的艺术性?笔者就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苦抓最后一刻,学生期盼休息半分。

镜头一:上课时间已接近下课,教师受“保姆式教学思想”的影响,仍紧扣教材,点点滴滴,讲透讲深,惟恐遗漏;或是填鸭式教学,不论试题大小、难易深浅、题型如何,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忘记了下课,听不到铃响,不顾学生方便,直至下节课前,严重拖课。

镜头二:教师没有整体设计,缺乏课前预设,教学随心所欲,任马随缰,上到那算到那;或虽有教学设计,但未能掌握教学节奏,前松后紧,甚至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下课铃声响后,只能草草结束,这类教师虽然没有拖课,但缺乏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镜头三:为了解学生在教学最后5分钟的需求,笔者随机抽取了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平行班共82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由科代表代收,学生采取自愿参加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实验班的42们同学都自愿上交了问卷,平行班有3位同学不愿参与。问卷对教学最后5分钟,学生希望和不希望老师做什么两方面进行调查,具体内容由学生填写,笔者对收到的79份问卷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1.调查问卷汇总表(一)

最后5分钟,你希望老师做什么? 理由 人数 百分比

1 简明扼要地总结归纳知识点 理清纷乱的思绪 34 43.04%

2 介绍与学科相关的新知识 丰富知识,开拓视野 12 15.19%

3 自主讨论交流 回顾知识,加深印象 11 13.92%

4 学生提问、质疑 解答疑难问题 5 6.33%

5 回顾反思 消化知识 6 7.59%

6 做几个练习,知识迁移 提高应用能力 4 5.06%

7 快点讲完,布置作业 课间音乐太响,听不见 4 5.06%

8 聊天、休息 注意力无法集中 2 2.53%

9 讲评昨天的作业 了解班级同学情况 1 1.26%

2.调查问卷汇总表(二)

最后5分钟,你不希望老师做什么? 理 由 人数 百分比

1 老师讲新课,而且是难点内容 注意力不集中 28 35.44%

2 讲练习,而且是大、难题目 没有效率 20 25.32%

3 因为各种原因造成拖课 影响休息,上厕所 18 22.78%

4 讲废话 浪费时间 3 3.8%

5 梳理知识点 记不住 2 2.53%

6 自由做作业 作业应该是课后做 1 1.26%

7 集体读书 下课铃声听不到 2 2.53%

8 默写 一般要拖课 1 1.26%

二.先“立志” 后“力行”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近十年来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教学改革,不论形式如何,方法各异,形式多样,最终都坚持一个目标,课堂教学从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方式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本校地处农村,属于三星级普通高中,学生来源层次较低,综合素质不高。学校为达成“促每一个学生成才,让每一个家庭放心”的办学目标,近三年来,在全体老师中开展“深化教学改革,建设和谐课堂”教学改革,力求转变教师“满堂灌” 、“填鸭式” 、“延时拖课”的教学方式。学校把”结课”作为建设“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口,要求教师给学生要留足3-5分钟”结课”时间,让学生用于思考反思,归纳总结、知识迁移、训练提升等。经过一段时期的推行,青年教师们本来就语言精练,加上适应性强,他们很快就完成了角色的转变;但相当一批中老年教师习惯了长期形成的传统教学方式.一时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甚至对3-5分钟”结课”提出了质疑。当理化生学科在校园网教师论坛园地提出”如何提高结课的有效性”话题后,许多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老师踊跃参与,各抒己见,积极讨论。有的老师提出“留3-5分钟是否就是让学生自由学习”?有的老师说“这3-5分钟时间,我把它分散到了教学的各时段中,让学生反思、训练行不行?”甚至有的老师提出“是否每堂课都要用3-5分钟‘结课’,不要这个程序行不行?”针对上述问题,学科组组织老师们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寻找和探求课堂教学的真谛。关于”结课”,它与班级授课制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最早的教学没有“课”的概念,只能说有一个大概程序。孔子在二千多年前提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赫尔巴特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程序,美国杜威提出“暗示―理智化―假设―推理―验证”的教学程序;直到后来苏联凯洛夫提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的五步教学程序才体现了“课”的轮廓。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改革先驱者们又创立了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程序,例如特级教师钱梦龙的“导读法”:自读―教读―练习―复读;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黎世法“中学最优学习方式”: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等。不论是那种教学程序,都具有一定的教学结构,具备其独特的结构特点,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教学环节,其结构就缺乏完整性。因此,”结课”就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具备艺术性,但却不能用开头,中段等来替代。通过学习,老师们认识了”结课”,祝老师用“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说明“结课”的重要性;吴老师认为“结课”的重要作用如同“描龙画凤,贵在点睛。”袁老师用指导作文的行话“凤头、猪肚、豹尾”说明“结课”的好坏决定一堂课的优劣。临近下课,学生或多或少有着不同程度的疲劳,精力困乏,注意力进入分散期,学习效率有所下降。作为教师,这些现象应该引起足够反思和探讨,这不仅需要教师及时变换课堂活动方式,更要精心设计课堂结束活动。

三.提高课堂教学技巧,提升“结课”艺术。

课堂“结课”的处理,方法很多,形式各异,选用那种方式,要根据课的特点、课的形式、课的内容,学生实际水平和班级情况来决定,正所谓教无定法。新课教学,应突出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呼应课堂开头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再次明确本堂课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复习教学,可采用知识网络结构形式,让学生对要掌握的知识有比较简洁明了的感官认识。习题练习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最好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提问,教师也可以到学生中,直接感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和归纳总结。课堂“结课” 的语言要精炼,通过归纳总结、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知过程。生物学知识主要是自然科学技术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学科特点,笔者常采用以下几种 “结课” 的技巧,学生反响很好。

1.归纳总结,达标巩固

新授内容结束后,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此法可由教师来做,也可引导学生来做或师生共同归纳。例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专题复习的总结: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张有关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比较表格,让学生在填表中既理清本堂课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明确学习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

2.巧设歌诀,强化识记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哲理性、新颖性、地方性和时代性的农谚、歌诀,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如利用“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来总结《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利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来总结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这样的“收尾”使学生既产生一种新鲜感,激发学生探求每句歌诀所蕴含的知识内容,又加深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记忆。

3.首尾呼应,主题升华

生物课堂教学,应使首尾衔接自然,前后呼应有序,力争达到首是首,尾是尾,不偏不倚,浑然一体的境界,从而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让学生回味无穷。在讲授《传染病》一课时,可以用“传染病是如何传播的?如何预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而在教学的结尾可以用“通过这堂课学习,你应该知道在平时生活中如何预防传染病了吧。”结束课堂教学。这样首尾自然衔接,前后呼应有序的“结课”方法,可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也能给学生一个圆满的结局。

4.构建模型,直观呈现

生物教学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理性知识――原理、定理、公式等知识体系;二是使学生学会应用这些知识形成技能。而要使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一般可用模型、标本、实物、教具等加深学生的理解。本校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章老师对于模型教具的使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章老师在讲授《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时,为使学生充分理解“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课前先让部分骨干学生制作了相关生物模型,在“结课”时,让骨干学生在小组内演示蛋白质合成的两个过程。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回顾、演绎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积累,在积累中提升。

5.陶冶情操,励志教育

在某些课堂“收尾”时,引用与教学有关的名人事迹,赞扬名人的思想品质或推崇名人的治学精神,给学生树立学习和模仿的样板,巧妙地寓德育教育于本课“收尾”教学之中,使生物学科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如讲“探索生物的奥秘”时,可介绍李时珍的辉煌事迹:他用了27年时间,付出大半生心血,完成了令世人瞩目的巨著----《本草纲目》。还有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事迹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从古至今,任何一项伟大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劳动,从而激励学生树立奋发学习,努力向上的情操。

总之,“结课”不仅是给一堂课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还可以是感叹号、问号、省略号。但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为前提,把学生思维吸引到“结课”环节上来,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他们产生渐趋佳境、意味无穷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 叶澜主编 《科学教育出版社》

篇8

点拨,辞书释为“指点、启发”之意。它是帮助人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理清思路、找到最佳途径的一种艺术手段。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来共同完成的一部交响乐,如果说教师是乐队的指挥、学生是队员,点拨就是教师手中的指挥棒,那么点拨方法的实施就是教师对指挥棒的艺术运用。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依情因时创造性地采用灵活多变的点拨方法,必能使课堂奏出张弛有序、动静结合、抑扬顿挫的优美旋律。笔者下面就生物课堂教学中点拨的方法和原则谈谈粗浅的见解。

课堂教学点拨的基本方法包括:

一、语言点拨

1、助点。助点就是辅点拨。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智力水平或努力程度不够等原因,在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显得力不从心时,就需要教师助一臂之力。例如,当讲完“爬行类动物”时,教师若直接让学生回答“为什么青蛙和鳖都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但它们却不属同类生物”这一问题,不少学生有一定困难。这时教师可设计几个带有启发性的阶梯问题进行点拨:二者的呼吸方式有何不同?二者的皮肤有何不同?二者的生殖和发育有何不同?这样学生便可由表及里地抓住事物本质,解决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旁点。旁点也称曲点、侧点,它是指教师不直接点明怎样思考,而是间接地、从旁地、暗示地、曲折地进行点拨:或言在此意在彼的启发;或旁敲侧击的暗示;或迂回曲折的诱导;或在问题的峰回路转处巧设标志,使其洞天叠出、曲径通幽;或让学生从旧知孕育出新知的生长点;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找到与之有联系的相似点、相关点,受到启发,展开联想,产生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例如讲“血液循环”时,让学生回答“左心房连接的血管是动脉血管还是静脉血管?其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还是静脉血”这一问题,当学生答不上来时,教师可采用从旁点拨的方式进行启发:“和左心房相连的血管的血液流向何处?它的另一端连接的是什么器官?这个器官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学生便会茅塞顿开,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3、直点。直点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的点拨方法。例如学生有时解答问题,尽管心中清楚,但由于对个别词语的遗忘,或表述水平有限,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述,导致“水壶装饺子倒不出来”的情景,这时教师可直接给学生提供词语,帮助其越过语言障碍,得到答案。

4、辐点。辐点是教师以某一教学内容为中心进而引发出与之相关或相同的教学内容,即由点到面的点拨方法。

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遗传工程”这段短文时,可抓住克隆技术这个概念,由点到面地进行点拨:克隆技术可消除遗传疾病;可制造人的各种器官;可使灭绝的生物复活;动植物可实施车间化生产等等。这样可使学生想得更多、看得更远,思维呈辐射状态,具有扩散性、广阔性、灵活性。

5、聚点。聚点即聚集点拨。它是与辐射点拨相反的一种点拨方法,是教师为集中解决某一问题由面到点、由此及彼进行点拨。例如讲“生物进化的规律”时,教师可点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的异同,学生不难发现生物的进化规律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使其思维具有深刻性。

二、体态点拨

1、动作点拨。动作点拨是教师借助形象生动的动作、手势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点拨方式。例如讲“蚯蚓运动”时,教师可用右手手掌手臂表示蚯蚓的身体,左手表示蚯蚓的环肌、纵肌的交替舒缩以及刚毛的作用,使之一伸一缩地运动,同时让学生同教师一起比划。这样就使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体、直观、形象的体态语言,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2、目光点拨。目光点拨是教师以目光为载体,十分巧妙地把教师要表达的十分复杂的愿望、态度、情感迅速传递给学生的点拨方式。例如,上课铃一响,学生便向教室鱼贯而入,此时教室里嬉闹谈笑声还会此起彼伏。教师走上讲台若以严肃的目光扫视全班,或紧盯调皮的学生,教室就会立即安静下来,学生马上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再譬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若给予信任的目光,学生便会信心百倍;学生紧张时,教师若给予鼓励的目光,学生便会勇气倍增;学生回答问题成功时,教师若投之以赞许的目光,学生便会因尝到成功的喜悦而幸福万分。

3、表情点拨。面部表情是人的思想感情的显示,是人的内心世界最灵敏、最复杂、最准确、最微妙的“晴雨表”。马卡连柯曾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表情点拨正是教师借助面部表情潜在的调控作用,把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十分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艺术手段。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因思维定向出现差错,教师若用迷惑的表情加以暗示点拨,学生会十分敏锐地调整思维角度,另辟蹊径,走出误区,找到正确的思路。

篇9

(一)科学性

科学性,这是教学中使用语言的基本特征。语言的科学性主要是指课堂上的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完整。

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科学性的语言表述也是必须有的。首先体现在能够准确地表述课本中概念和生物学规律能,其次能用语言客观正确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现象。语言的准确性是生物学科教学的核心。作为新时期的生物学教师,只是简单的掌握课本知识是不够的,面对新时期的学生,生物课教师不仅需要准确地理解课程中的概念、规律,还应进一步把握其本质内容,通过准确的语言把事物现象及本质描述出来。

(二)严谨性

教学语言的严谨性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即对具体课本中的概念、生物规律的解释,生物现象的描述,不仅要准确,更重要的是要严谨恰当。比如,“能量”不等同于“能源”、胚囊”不等同于“囊胚”、“脂肪”不等同于“脂质”。二是指对概念的描述要确切、肯定,不能出现“可能”、“也许”、“应该”之类的非确定性词语,避免学生获得的信息无法准确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理解和建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限制语的使用,以避免把问题绝对化。

(三)生动性和趣味性

课堂上语言的生动性,是指将课本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复杂的理论通俗易懂化。生物课堂上的语言生动性必须在保证语言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基础上,把抽象、复杂的内容变得形象、浅显和熟悉,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课堂中的语言生动性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轻松学习。

(四)情感性

英国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说过,语言是一种思想性活动,它的功能在于情感的表现。任何特定思想的表达都是通过表现伴随它的情感而实现的。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限制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去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的情感在生物的课堂上得到升华,让学生明白对生命的美,让他们更加热爱生命,感谢大自然,继而让他们拥有一个纯洁的心灵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结合课堂教学知识,通过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达到情感的共鸣,进而更有效地服务课堂教学。

二、增强中学生物课堂语言应用的艺术性

(一)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

在中学生物的讲解中,毋庸置疑,语言的科学性是放在首位的,通过准确地表述让学生明白生物学规律和各种生命现象。但是要把相对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刻挖掘教材,灵活运用课本知识,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将相对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深入浅出。对于学生,风趣的语言,精彩的故事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可以勾起学生的兴趣。最终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构筑。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要避免语言的模棱两可,语言表述要准确,恰当,在此基础上要体现语言的趣味性。适当的使用比喻等语言技巧,可以很多抽象的、深奥的基础知识化难为易,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往往严肃的面孔,刻板的语言,会让学生感枯燥和乏味。对于学生而言,知识的传递要结合兴趣的培养,兴趣才是知识最好的传授者。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对知识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教育中渗透情感性和艺术性

生物的教育离不了生命的教育。中学生物教育一方面是对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让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命、让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珍惜生命。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渐渐地让他们形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信念,这才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上,要处处体现着生命的美丽。这种美要通过教师的语言创造情境来实现。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出艺术性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你的语言身临其境,引导他们的想象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把知识学到。

三、中学生物课堂语言艺术的优化

教师需要优化运用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才能更好的服务课堂,更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教学语言艺术性重点在于它的严密度。严密性主要是指内在的逻辑性。语言的内在逻辑性十分重要,如果出现语言上的逻辑错误,表述不够严谨、周密、条理不清,会给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当然如果表述得当,则可以给教学增加感染力,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我认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性,教师个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语言表达能力的改善。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名教师必备的基础技能。语言的表达能力体现在教师对知识、定义的表述上,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要表述准确,表述不能让学生产生歧义和误解,更重要的是,当遇到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或观点时,教师能够及时的将这些词语与观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说明相关内容,便于学生的接受。

篇10

关键词 错误资源 激发兴趣 发掘能力 历练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0032-02

日常教学中,学生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遇到错误在所难免。而很多教师在面对学生错误时,不能深刻探寻学生错误的缘由,而是一味地责备,使学生陷入紧张与自卑之中,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从而导致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制约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一、转向关注:利用错误,激发兴趣动力

任何事物,兴趣始终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思维的训练也必须依托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对于所学数学材料的高度关注和兴趣,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潜在的内驱力,唤醒学生思维意识。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是来源于学生的认知实际,是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在认知和思维上的误区形成的障碍,贴近于学生的实际,而并非教师一厢情愿列举出来的硬性程序,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所以,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应该敏锐地意识到这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生成资源,教师要能立即把握学生错误的信息,针锋相对,巧妙化解,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分数的减法》一课时,不少学生直接将分子与分母进行相减。显然,这种错误源于学生对于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相加减的性质出现了误解。面对这种状况很多教师只是照直告诉学生这题做错了,直接告知其订正方法。可能也有部分教师会帮助学生重新认知分数相加减的性质,从根源上解决学生所犯错误的本质认知。教师的这两种做法在本质并没有错,但仅仅是这样就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意义,丧失了一次利用错误提升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机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辐射原则,将这一类学生的错误推广至全班,引发全班同学的共同讨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角色定位,让学生之间形成有效互动,在学生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呈现错误的根源,提供解决的方案,形成对错误的更正。

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是一一对应的单个解决,而是要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运用集体的力量和民主交流的原则,在学生自主思维之下,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参与交流讨论的兴趣,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转向意识:利用错误,培养发掘能力

数学学习中,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的过程。虽然这些知识都已经是前人总结好的,但对于尚在成长过程中的小学生而言,每一次接触到新知识就是全新探究的过程,学生由未知到已知领域的跨越,是学生众多因素积极发挥作用共同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发现意识。能够在繁琐复杂的知识体系中发掘出核心的问题要旨,是一种能力,对于数学学习而言,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而当学生出现错误之时,便是训练学生这种发现意识的重要路径。例如在教学相对而行的应用题时,学生都已经知道路程除以两者的速度之和得出相遇时间,而对于追赶问题学生则一筹莫展,以致于出现了很多种理解上的错误。如果教师此时越俎代庖,直接告诉学生追赶问题直接除以速度之差,学生则空有现成的方法,即便能够理解其中缘由也是蜻蜓点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相对而行是两者共同速度的运动作用,而追赶问题则是两者速度之间的抵消,则不难得出路程除以速度之差的最终解决方案。

三、转向思维:利用错误,历练创新能力

篇11

一、课堂教学中问的类型

1.设问。教师提出问题,暂不作解释,也不让学生立即回答,而是师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探索。设问一般用在研究某个知识点的开头或一节课的开头,有时也用在一堂课的结尾处。设问用得巧妙,可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直入“佳境”。例如,讲述生态平衡时,我先设问:为什么武松打虎成为英雄,而现在打虎将受到法律制裁?这样的设问一下就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学生的思维被启动了。

2.提问。其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定某个学生回答。这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发问形式。提问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思维、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消化知识,促进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二,由学生提问,大家思考,新课标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可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读完相关知识或材料后,适时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项基本技能。

3.集答式发问。教师提出问题让全体学生共同回答,教师没有必要指名道姓地让某个学生回答。这种发问如果问得好,同样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利于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但这种发问启发价值不大,不宜多用。

4.书面式发问。教材中有些问题比较复杂,问题较多,且较长或联系到图表,不便口头叙述,可以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阅读后回答。课堂习题亦可归入此列。

二、课堂教学中锤炼提问的语言

问题语言的准备乃至千锤百炼是一名教师应重视的事,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反映着教师教学的功底、知识的深广和修养水平。

1.注意用语的科学性,语言表述要准确。这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立意明确,严谨规范,富有逻辑性。有位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水螅刺细胞在捕食中的作用时,这样提问:“水螅为什么能捕食活动的水蚤?”结果学生分别答出:“有触手”、“有刺细胞”、“有神经网”……若从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看,这个提问具有一定作用。但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刺细胞的作用,由于问题的语言不严谨、指代不清,使语言模棱两可缺乏科学性,因此,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实,只需要将问题的范围缩小些,目的再明确些,提出:“水螅触手上有什么特殊细胞在其捕食中起重要作用?”“刺细胞怎样进行捕食?”等这类问题,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问题的用语要做到有科学性,教师除了应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深钻教材,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办到。

2.注意问话的针对性,问题不能漫无边际。提问的内容通常是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和关键点,常常体现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和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同时提出的问题也要有新颖性。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要善于收集、总结和运用鲜明的材料与问题相衔接,有讨论的余地,使学生有发挥个性思维的空间。经验丰富的教师有时根据学生表现,随机提出一两个问题,恰到好处,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对于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如果备课时不设计问题,运用问题无计划,在课堂凭一时灵感,想到哪就问到哪,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则这种盲目、随意、无针对性的问话常常会造成不良后果,有时造成教学的漏洞,有时偏离大纲的要求,甚至出现不应有的错误。因此,教师应尽量避免上无准备的课,提无准备的问题。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只有准备得当,问题的用语巧妙有趣,问话难而有度,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才会一次次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探索的主动性。

3.注意问话的启发性。启发式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原则,是对各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思路的诱导,必须使问题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思考的价值,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王国”去探究,让他们跳起来摘桃子。例如,在讲述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时,教师可先设问:“人们谈及酸梅时,唾液的分泌也会增多,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出课题:(1)引起这种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什么?(是语言)(2)语言和文字属于什么刺激?是具体刺激还是抽象刺激?(是抽象刺激)(3)从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看,人类这种条件反射与什么中枢有关?(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有关)(4)动物能否对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为什么?(对语言文字所发生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动物不能对抽象刺激发生反应,因为动物大脑皮层中无语言中枢)当然,教师要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必须对教材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同时还必须懂得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课堂教学中创设提问的氛围,控制提问的频率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教师要善于制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问时教师说一声“请”,学生回答时教师面带微笑,并热情鼓励,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也礼貌相待不加以喝斥……这样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惬意的顺向心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得知识,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课堂提问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频率适中、难易适度。有的教师有这样一种偏见,认为课堂提问越多越好,越多就越能体现启发式教学。其实这是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违背的。因为一堂课中问题提得太多,知识密度必然过大,学生思维活动频率就太高,就会造成学生负荷过重,影响掌握知识的质量。问题不能太多,也不可过少。问题的设置,难易要适度,过于容易的问题,学生如不加以思考便能回答出来,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堂课中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如在讲述两栖纲时,提出: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因此称它是两栖动物,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问时多问几个“为什么”,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这样便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12

一、把物理的美学特征展示给学生

(一)让物理中美的素材震撼学生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热是众多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十个字做了结论;物理学的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化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物理学理论内部相互间的自洽而展现和谐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各种直线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牛顿力学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星体统一起来。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我们要让物理学美的素材震撼学生的心田。

(二)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物理教师的艺术追求

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为完成教育培养目标作出贡献,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

(一)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失之偏颇,引向应试教育的误区,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只注意到教学要依赖于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处于被动随从的地位,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毫无神益,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借景,习题情景,漫画情景等激发学生思维。

(二)引导学生独立的学习

篇13

【关键词】生物教学;语言艺术;提问技巧;实验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38-01

一、课堂语言的艺术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是知识的传递、是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而这些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讲课的语言艺术博大精深,尤其是对于我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讲,语言的艺术不可或缺。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学语言可以准确规范,严谨简约,可以形象有趣,通俗易懂。也可以幽默风趣,比喻恰当。而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语言有着很大的闪光点。众所周知,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且大部分课程内容都讲述大自然的奥秘,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拥有了这个优势后,教师就可利用故事、谜语、笑话、文学诗词等精彩的描述对学生循循善诱。就像在生物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对于ATP的讲解时,教师可以朗诵优美的古言佳句,栩栩如生的描述夜空下的萤火虫,吸引学生眼球。而在讲述细胞中的无机物时,教师可用幽默的语言,形象化的比喻来轻松的阐述水和无机盐的特征。

二、课堂提问的艺术

传统的课堂教学倡导“以教促学”。更多地关注通过课堂提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与其相对应,现在的新课程倡导“以学促教”,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而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我们该如何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如何通过变革课堂提问,改善课堂文化和课堂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全面、健康、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高中生物学中,问题探讨非常重要。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课本导入部分都涉及到问题探讨,由此可见提问的必要性。维果茨基曾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而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那课堂提问该如何取舍呢?

我认为问题设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问题太易,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使提问失去价值。在实习期间我发现,经验丰富的教师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听《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开课,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形象问道:“从物质角度分析,能够很好表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物质变化关系的反应式大家能回忆出来吗?”学生们立即活跃起来,不少人在纸上准确地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个反应式。接着该老师就引导学生从两者反应式入手再结合形象的PPT展示,轻松找出了CO2的量的关系。可见提问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也要有抛砖引玉之效果,层层递进,引起学生思索和探讨。另外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设疑提问,创设问题的情境能够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氛围,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当课堂气氛“低迷”时,老师可以创设巧妙、新颖的问题,情境提问一些灵活有趣的问题,改变低迷的思维状态。新教师在借鉴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技巧的同时,也应该思考更多关于提问的方式,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课堂实验的艺术

篇14

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设置疑难,能自始至终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同时教师在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中可以发现问题的症结,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互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对话关系。师生围绕具体的问题情境,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给出自己的思考,通过沟通最终形成共识。也就是说,师生关系从知识授受关系转变为共处于内在的对话情境中;教师不再把学生看作不成熟的认识主体,而是将其看作有一定认知能力、与成人一样有着自己的知识且在迅速提高的,但需要不断修正和发展这些知识的人。

二、生物课堂教学中问的策略及问的技巧

1.问的策略

(1)教师提出问题,暂不作解释,也不让学生立即回答,而是师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索。设问一般用在研究某个知识点的开首,或一节课的开头,有时也用在一堂课的结尾处。设问用得巧妙,可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直入“佳境”。例如,讲述生态平衡时,可先设问:为什么古代武松打虎成为英雄,而现在打虎将受到法律制裁?这样的设问立即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学生的思维被启动了。

(2)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定某个学生回答。这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发问形式。提问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思维、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消化知识、促进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集答式发问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全体同学稍加思考便可回答出来,教师没有必要指名让某个学生回答。这种发问如果问得好,同样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利于把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但这种发问启发价值不大,不宜多用。

(4)书面式发问。有些问比较复杂,问题数较多且较长或联系到图表,不便口头叙述,可以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阅读后回答。课堂习题亦可归入此列。

2.提出问题的技巧

锤炼问题的语言,问题语言的准备乃至千锤百炼是一名教师应重视的事,教师课堂提出问题的技巧,反映着教师教学的功底、知识的深广和修养水平。

(1)注意用语的科学性,语言不能模棱两可。这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立意明确,严谨规范,富有逻辑性。有位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水螅刺细胞在捕食中的作用时,这样提问:“水螅为什么能捕食活动的水蚤?”结果学生分别答出:“有触手。”“有刺细胞。”“有神经网。”……若从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看,这个提问具有一定作用。但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刺细胞的作用,由于问题的语言不严谨、指代不清,使语言模棱两可缺乏科学性,因此,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实,只需要将问题的范围缩小些,目的再明确些,提出:“水螅触手上有什么特殊细胞在其捕食中起重要作用?”“刺细胞怎样进行捕食?”等这类问题,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问题的用语要做到有科学性,教师除了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深钻教材、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

(2)注意问话的针对性,问题不能漫无边际。经验丰富的教师有时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机提出一两个问题,恰到好处,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对于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如果备课时不设计问题,运用问题无计划,在课堂上凭一时灵感,想到哪就问到哪,想问什么就问什么,这种盲目、随意、无针对性的问话常常造成不良后果,有时造成教学的漏洞,有时偏离大纲的要求,甚至出现不应有的错误。因此,老师应尽量避免上无准备的课、提无准备的问题。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只有准备得当,问题的用语巧妙有趣,问话难而有度,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才会一次次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探索的主动性。

(3)注意问话的启发性。启发式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原则,是对各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重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诱发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力求使学生学得生动、积极,达到启迪智慧、提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述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时,教师可先设问:“人们谈及酸梅时,唾液的分泌也会增多,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出课题:①引起这种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什么?(是语言)②语言和文字属于什么刺激?是具体刺激还是抽象刺激?(是抽象刺激)③从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看,人类这种条件反射与什么中枢有关?(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有关)④动物能否对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为什么?(对语言文字所发生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动物不能对抽象刺激发生反应,因为动物大脑皮层中无语言中枢)教师要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必须对教材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还必须知道学生的认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