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物课堂教学艺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当新课程将学生个性化发展放在教育第一位之时,高中生物教师思考更多的问题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获得更多知识与能力,突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有效课堂”的概念因此应运而生,很多教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了这种教学新模式的重要性,也不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但理论性指导的缺乏、偏离教材内容的“畸形发展”等问题,给课堂教学蒙上了阴影。在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看起来幽默风趣、博学多知的教师带给学生的却是更多的茫然;各种问题情境的累积添加却让学生最终仍旧一无所获。种种迹象表明,新课程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更加渴望和期待的是“教学本真”的回归[1],情境创设不应以“附属品”的身份出现。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和“通”进行诠释。
一、以生为本,引导学生掌握“学”的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教”是一种艺术,而“学”更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性。“学”的艺术是用最简便的方法掌握知识的内涵,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但前提条件是引导学生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很多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存在很大的思想负担,“生物难学”已经成为一种“群体声音”,这种心理障碍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压迫感中,无法从“被动”学习的情绪中走出来。因此要想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具有艺术性,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减轻存在于思想与心理上的“学习负担”。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住知识的关键,尽量去掉学习上不必要的环节,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够直奔主题,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课堂学习的艺术性[2]。如在学习生物变异时,这一课的重点知识是掌握生产生活中生物变异如何应用,在培养家畜品种和农作物改良中如何应用多种育种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存在的优势及局限性,进而学生的注意力应集中在对单倍体育种特点、过程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以单倍体植株进行新品种培育为探究的主题,引导高中生从四个角度对“育种的捷径”进行探索与分析。一是给出育种的客观因素,即: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法获得纯种需要6至8年的时间,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如:采用单倍体育种方法需要多长时间?二是结合教材中的阐述提出问题,即:①课文中提到的各种后代是否都是纯合体?为什么?②它们各有怎样的表现型?三是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如:与生产要求相符合植株有怎样的基因型?四是对问题进行延伸,激发学生想象力,如:单倍体育种是否能够缩短育种年限?为什么?如此,通过这种画龙点睛式的引导,不仅由浅入深,带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更使学生把握住了核心知识,从核心知识挖掘出“反思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突出课堂学习艺术性。
二、以学定教,突出课堂教学“教”的艺术
教师在课堂上的“能量”更多表现在对学生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的某种方法,无疑可以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导向与示范作用,可以说暗含着“隐性”的教育作用。如果教师能够长时间地坚持用某种正确且有效的方法进行问题的研究、探索与解决,并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那么学生同样会于无形之中以此为榜样和标准,从而学会这种方法,并应用于学习中,如此,则突出了课堂教学“教”的艺术。此外,课堂教学是一个集合了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无限放大抽象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不能仅由教师一个人“表演”,而是需要与多种教学资源配合。比如“故事”、“游戏”或者是“史料”,新知导入应当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的思维从上课伊始就进入活跃状态,在不断的突破与碰撞中时刻处于灵感的“巅峰”。如“细胞组成的分子———糖”一课,在课堂上,笔者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于日常生活中品尝到的糖,如方糖、蔗糖、白糖等,其味道都是怎样的?这是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目的是让接下来的知识与其产生“矛盾”,当学生都回答是甜味时,笔者将话题一转,提出一个新观点:我们知道糖是甜的,然而,生活中的许多物质都有糖的成分,如我们每天接触的课桌、课本等,它们的原材料都是糖类的物质。那么,它们是不是也是甜的呢?这个话题显然让学生“大吃一惊”,他们疑惑地看着课桌与课本,感到十分不解,这些物体里怎么会有含有甜味的糖类呢?这时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对呀,它们为什么也会是糖类物质?大家只有对糖类物质进行详细了解,才会找到正确答案。糖类物质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定是甜的”印象,而新知中糖类却“不一定是甜的”,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体”,那么究竟哪个结论才是正确的,如何突破这对矛盾已经成为学生迫切想解决的问题,以此为驱动,新知学习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总之,课堂教学应突出艺术性,这种艺术是“有效”课堂的体现,是教师睿智与能力的表现,更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因此,以教学实际为着力点,结合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以打造有效课堂为目标,让课堂教学具有艺术性,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作者:王卫锋 单位:淮安市棉花九年制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堂教学兴趣激发学习
生物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导入能帮助学生顺利展开新课的学习,是成功的一半,但完美的结尾,亦如画龙点睛,还会使全课内容再起波澜,并为整节课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如何精心设计好一节课?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教学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愿意学,而且会学得较好。如果某种事物形象生动,感染力强,那么学生就容易记住。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时,要注意这一点,在备课时,要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伴性遗传时,以英国皇族趣闻作为引言:历史上最著名的血友病的携带者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她有四个儿女,长子黑奥波德患血友病早亡,另一个儿子爱德华七世健康正常,英国的皇世是由他传下的。女皇的两个女儿都是血友病的携带者。因此,她的一个外孙女与尼古拉二世结婚,其独生子也是血友病患者。另一个外孙女嫁到西班牙也给那儿带去了血友病。从此,俄国的罗曼诺夫家族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中因娶了维多利亚的外孙女造成了这两个家族的血友病。趣闻讲完了,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是维多利亚的儿子有表现型正常的,有患血友病的?为什么英皇族的血友病会传到俄国的罗曼诺夫家族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这样就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入伴性遗传知识点的学习。这样处理,学生注意力集中、感兴趣,因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例如:讲"酶的特性"之前可以先做一个实验:把少量的新鲜动物肝脏剪碎放入试管,然后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试管中顿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这时再放入带火星的木条,即可看到木条复燃现象。用这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导入酶的高效性的讲课,效果是很好的。
三、课堂教学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课的教学是不能脱离实际,我们学校的条件又很有限,怎么办呢?我就联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给学生讲解问题,使学生一接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可以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解释,也就加深理解了要掌握的知识。
例如:讲无籽西瓜时,先提示学生:我们吃西瓜时,讨厌的是它里面有种子。怎么办?——想办法让西瓜不结种子,就是培养无籽西瓜。接着向学生讲述了无籽西瓜的培育方法,然后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次。为什么它不结种子?这样学生一见到西瓜,就会想起讲过有关无籽西瓜的培育、原理等一系列知识。学生对无籽西瓜的一些知识掌握就比较扎实了。
四、课堂教学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既有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地方,又有与其他自然科学不同的地方。有很多生物学理论需要记忆。但生物又不能教成"死物",因此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把知识理解透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加工整理,把知识变成便于记忆的层次清楚的简单形式,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基础知识,而且学会了记忆方法,记住的知识才能记得更加扎实。
五、课堂教学要留心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
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的教学活动及课外实践来实现。但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授课时数最多的必修课教学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贯彻新课程观念,扭转过去只重视结果的作法,而开始关注过程和方法,这无疑是一个教学的进步,因此许多教师经常将科学家们重大发现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讲得淋漓尽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师很少关注学生表现出来的看似简单但细想起来又很有见地的答案和做法。其实,及时挖掘学生创新精神的闪光点作为活体教材,不仅对发表见解的学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而且对其他同学也可以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六、课堂教学要关心学生似懂非懂的回答
学生有时在作答时,并不能答得很完整,他们的回答有时是似而非,说其正确,却含有不确切的成分,说其不正确,明明含有正确成分在其中。此时教师简单化的否定,会冷落学生回答问题的热心,而简单化的肯定,无疑又没有尽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如何巧妙地解决呢?这里举个例子。
例如:在讲授"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时,教师提问"秋季开放的原因",一个学生回答"是由于日照短、气温低造成的"。面对学生的既有正确内容又有不正确内容的回答,教师不能只做"对与错"的评判者,应当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掌握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情绪的鼓励者。此时教师应表扬学生考虑问题的客观态度:"在秋季开放,你依据当时日照短、气温低来思考和推测是理性的。"这样评价,教师就成了学生学习情绪的维护者、鼓励者,而不是压抑者。接着教师继续与学生对话:"有这样的一个实例,大家知道吗?有人想让在夏天开放,于是找来不透光的铁桶,给作短日照处理,终于在夏天开放了。你们依据此实例再作推测,会得出什么结论。"于是学生依据:夏天气温并不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秋季开放的原因关键在于日照短。
七、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课堂教学中暴露的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总用"要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口号来一遍遍地呼唤, 而要借景生情,用感人的故事去拨动学生的学习心弦,从而使学生感悟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八、课堂教学要积极搞好师生关系
老师们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教师站在学生的面前时,学生很难与我们沟通,有些学生在自己或知心朋友面前侃侃而谈,而在教师面前或而大庭广众之下却结结巴巴或闭口不言。
其实,学生最需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积极倡导师生之间建立和谐、平等、民主关系,可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潜能,促使其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此外还要多关爱学生。除了关心成绩优秀的学生,更要真诚关注调皮学生。如每次考试表扬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外,也要发现成绩不理想学生的优点并给一点鼓励性 的言语。同时,学生有了错误,要用正确的态度、方法、角度进行批评,帮助学生一起战胜困难,改正错误。当老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时,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课堂上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发言,勇于向老师说"不",并积极表达自己的新观点,把课堂变成一个百家争鸣的论坛。多信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成为学生最贴心的朋友。这样师生关系就更近了,课堂就更加和谐了。
参考文献
[1] (美)Vernon F. Jones & Louise S. Jones方彤等译:《全面课堂管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艺术;高效
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艺术,是生物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取向在生物课堂教学领域中的结晶,是一个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理想境界。
一、深入解读文本,发掘教材魅力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虽不要求要像语文教师那样对教材的字里行间进行推敲,但能够善于发现教材之中的亮点,对于引导学生发掘生物教材自身蕴涵的自然美、科学美,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者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对于词语、连接词的选用是经过反复推敲的,而不是字词句之间的简单堆砌。作为生物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深刻思考的词、句,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本节“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他惊奇地发现,无论用高茎豌豆作母本,还是父本,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总是高茎的。”联系本节一开始“问题探讨”中介绍了人们一直认为两亲本杂交遵循的是“融合遗传”,但孟德尔的实验却没有遵循这一规律,所以孟德尔带着疑惑继续研究,最终发现生物遗传规律。利用这一联系,教师就可以构建一个逻辑框架,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了解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同时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上生物课。这就告诉教师工作者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可用资源,并加以利用,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助现代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软件,包括教师自制的教学软件,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巨大的知识容量为生物教学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学生的学习范围已不再局限于那好几年甚至数十年都一成不变的教材。而且生物教材中往往有许多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能在恰当时候运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的展示抽象的内容。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哺乳动物的形成过程”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动画,利用动画引导学生。
1、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提问: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配对的是怎样的染色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
师:(点拔)学生总结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特点.
师:(讲解)交叉互换指出其在遗传学上有重要意义
2、动画演示:减Ⅰ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Ⅰ后期同源体分离
提问:减Ⅰ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分离情况?
生:总结归纳表述
3、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提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了怎样的一半?
生:分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点(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提问:次级精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
生:预测减数第二次分裂
师:(提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数不再减半。
生:尝试将减数第二次分裂画出来。
师:巡视指导
......
这样,利用动画,不仅将抽象的的知识变得形象,让呆板的教材图片变得生动,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观察动画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运用语言艺术,开启学生思维
《学记》中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简,罕譬而喻,可谓继志也。”可见古人已经知道运用多种方法来增强教学语言的生动性。不仅在语文课程上需要教师要应当运用富有艺术和诗意的教学语言将文本中诸多美的因素传递给学生,在生物课堂上教师也应善于利用语文中的修辞手法,增强教学语言的表达效果。在生物课堂上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形象化,不仅可以缓解课堂氛围,而且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为牢固。
生物课堂中幽默的语言是生物教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幽默这个艺术,就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引起学生兴趣,驱除疲劳,保持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效果,有助于教师恰当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转尴尬为自然,学生在笑过之后会得到启示,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生物,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法国雕塑家罗丹(Augeuste Rodin)曾说过:“我认为艺术家这个词的最广泛的含义是指那些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愉快的人。”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发展而感到愉快和幸福的。2009 年“美国年度教师”安东尼・马伦(Anthony Mullen)进一步指出:“职业教师必须超越现有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哲学的模式,成为一位‘艺术家’。教师必须把他的工作当做一门艺术来完成,因为与所有艺术家一样,教师也是在创造。”所以,生物教师要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应该成为、也能够成为、最好力争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艺术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一 导入语的艺术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端,好的导入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整堂课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导入语的艺术,关键是要创设一个新鲜、好奇的情境,让学生陶醉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例如,学习“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请大家猜个谜语好不好?”一听到猜谜语,学生的注意力就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来了,齐声说:“好!”我接着说“有种虫儿真奇怪,一盏灯笼随身带,黑夜点灯满天飞,像星闪闪真可爱。”学生猜后我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张图片:一片南瓜叶上的几只萤火虫尾部发光器一闪一闪地发出荧光。然后提问:“萤火虫体内有什么特殊的发光物质?细胞内哪些物质可能为萤火虫尾部细胞的发光提供能量?如何设计实验探究萤火虫发光是由哪种物质直接提供能量的?”我们还可以用包含一定生物学规律的诗歌、故事、成语、谚语等导入,在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知识,引发他们对其中蕴含的生物学规律的思考。
二 课堂讲解语的艺术
课堂讲解语是教学艺术中最关键的部分,它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具有独特的风韵和格调。生物教师要准确灵活地掌握语言的特点及课堂讲解语的艺术,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及具体的实际情况,用规范准确、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
1.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
生物课属于科学课的范畴,在高中生物课堂讲解中,我们应把语言的科学性放在重要地位,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让学生明白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如在讲解DNA复制需要四个基本条件——模板、原料、能量、酶时,我作了这样的比喻:把DNA复制比喻为复印一份文件,解开的每一条母链比喻为文件的原件作为模板,细胞中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比喻为复印文件需要的纸和油墨作为原料,DNA聚合酶比喻为把纸和油墨黏合在一起的复印机,提供能量的ATP比喻为让复印机工作的电。
2.知识传授中渗透情感性
中学生物教学不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如学习“人的生殖和发育”时,我是这样讲的:“我们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在我们生命诞生的那段岁月里,起初父亲产生的几亿个拼命地向着目标游动,真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突破重重难关,最后只有一个最强壮的能进入卵细胞,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可见受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是一场优胜劣汰的竞赛。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竞赛中最后的胜利者,我们一定要充满自信,因为生命的起点就决定了你是最棒的。一个直径大约0.1毫米的受精卵,在母亲的子宫内分裂生长的280个日日夜夜,母亲时刻担负着两个人的呼吸、营养和排泄,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母亲也越来越疲劳,但一想到孩子的诞生,就有了等待的力量,爱也在等待中与日俱增。”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使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和母亲的伟大,实现了生物学的情感教育功能。
3.严密准确的语言中渗透模糊性
生物课堂教学语言是自然语言与生物学术语、专业用语等有机结合而成的,是科学性很强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时,语言必须严密准确,符合逻辑,才能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但模糊性语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也有重要作用,它是关于认识对象类属边界和状态的不确定性描述,是语言表现的一种基本方式,具有不精确性以及相对性等性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好生物语言的模糊性和知识的准确性之间的关系,恰当地运用模糊性语言。对于教材中的模糊语言,如“主要”、“绝大多数”、“大体上”、“基本上”、“几乎”等不能视而不见,要让学生把它们作为关键词打上着重号,并且举出一些典型的“反例”、“特例”加以说明。如“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就要强调“主要”两个字不能省略,因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生物学的实验设计题也要用到一些模糊语言,如对照实验中的“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等。
三 结束语的艺术
关键词 教学幽默 生物学教学 幽默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教学幽默艺术是指将幽默运用于教学,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中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水平的活动。幽默是轻松之中包含着深沉,妙语之中蕴涵着睿智,使人在笑声中得到启示,进而意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下面对教学幽默艺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一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生物教学幽默艺术的方法
1.1 联想迁移法
生物学知识或原理理论性较强,易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平淡无奇,学生更易产生疲劳厌倦感,甚至昏昏欲睡。这教师时可联想生活中的实例:巧妙迁移,对该知识进行生动形象化处理,使教学语言富有情趣,将死板的知识讲得妙趣横生。
如学习人和动物体内脂肪的分布时,脂肪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体的皮下、大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皮下”部位可让学生联想胖人的手脖子像“猪蹄”;“大网膜”部位可让学生联想“将军肚”或“啤酒肚”,抑或联想杀猪时在猪的腹部看到的那一层厚厚的板油;“肠系膜”部位可让学生联想杀鸡时看到的鸡肠子上的那些花油。
1.2 借题发挥法
教师对教学中的某一问题暂停其本意的顺向发展,旁逸斜出做出横向联系,借此题而发挥出彼意,亦能形成别有意味的幽默。
如用“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做为“伴性遗传”一节的新课导语时,便可适当发挥一下:雌兔在那里“暗送秋波”(眼迷离),雄兔却急得“抓耳挠腮”(脚扑朔);当它们同床共眠在一个被窝时(两兔傍地走),却难以分清何为雌何为雄。
1.3 歌唱抒情法
“独乐乐,与人同乐,孰乐?”教学中将歌曲、影视独白顺手拈来应用于课堂,亦能妙趣横生,这样适当幽上一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如学习“减数分裂”中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时,便可唱上一段:“我和你,手牵手,形成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的两极时,大声吼上一句:“该分离时就分离啊,急急忙忙奔两极呀!咿呀唉呀!依依惜别不想分呀!”教师将学生都熟悉的歌词适当改编,学生笑声四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 曲解文义法
曲解文义法指将原来的词句曲解成别的不同于原义的“新义”,类似于脑筋急转弯中的文义曲解。
如在学习“伴性遗传”中人的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时,教师让学生根据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来分析人群中男女不同性别的患病情况,学生很容易得出男病多于女病的结论。这时,女同学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而男生却面显沮丧之情。于是,教师说:“我是多么愿意是色盲患者啊!”学生面露不解的神色:“为什么?”教师便狡诈一笑:“要是色盲的话,就不怕别人给我点颜色看看啊!”
1.5 角色定位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将现实生活或历史上的典型人物或人物形象借用到课堂中,把生物学上的一些概念名词与这些典型人物或人物形象进行角色定位,以便更好地完成生物学教学。
如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节时,有的学生就不明白:为什么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既有DNA和RNA,却说DNA是遗传物质而不是RNA呢?教师于是就说:“如果把DNA看作是一个国家的皇帝的话,那RNA就是这个国家的皇后,在皇帝和皇后都存在的话,那皇帝就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如果只有皇后而没有皇帝的话,那皇后就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她就说了算。像一些RNA病毒就是这种情况。况且亲代遗传给子代的是DNA而不是RNA,这就像一个国家的皇位只能由皇帝传位给他的儿子,但是皇后却不能传给她女儿啊!”学生在爽朗的笑声中,明白了DNA和RNA的关系,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1.6 派生演绎法
教学中将一个科学概念,通过派生演绎与之相似的同类概念,进而过度到本节课所学的核心概念,这样处理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掌握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如学习“种群的特征”一节,导入新课后向种群密度过度时,教师就问学生:“如果要调查某地人口数量的多少,首先应知道该地的人口密度。那么什么是人口密度呢?”学生回答人口密度的概念。借此教师将“人口密度”适当演绎:若调查某地老鼠的数量,就应该先知道该地的“鼠口密度”;若调查某地蛇的数量,就应该先知道该地的“蛇口密度”。这样在学生轻松一笑中,教师自然而然地引入“种群密度”的概念。
2 生物教学幽默艺术的功能
幽默能给人以轻松和欢笑,创造性地将教学幽默艺术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能增加生物课的情趣和魅力。
2.1 活跃课堂气氛
良好的教学艺术具有快速弥漫性和情绪感染力,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教”与“学”变的轻松而有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求新知的欲望,产生良好的学习心理效应,有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发挥。
如学习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异同时,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较阳生植物的低,教师说:“真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啊!”学习顶端优势时,靠近顶芽的那个侧芽生长素浓度比其他侧芽浓度要高,生长被抑制程度最大,教师说:“这叫近水楼台先得月!”学生在一片笑声中,将学习的气氛烘托到。
2.2 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基本保证。只有课堂上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思维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将幽默艺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便可在学生轻松的微笑中、意会的眼神里,拉近师生的心灵距离。这样,师生的心通了,情融了,课堂上就会看到学生阳光的笑脸,灿烂的双眼,既增加了教师的个人魅力,又促进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课堂教学才能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否则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
2.3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而教学幽默艺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将教学幽默艺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泥潭,达到靠意会而不是靠言传的学习境界。
如复习三倍体无子西瓜和二倍体的单倍体及骡子的不育异同时,教师说,在减数分裂联会时,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存在第三者插足而搞起“三角恋”导致同源染色体不能联会;二倍体的单倍体无同源染色体,那只能“孤芳自赏”而不能联会;而骡子体内根本无同源染色体,就是想“恋”也“爱”不成,所以以上三种情况均不能产生可育配子。而只有同源染色体成对的个体才可有“源”千里来相“会”,产生可育的配子。学生轻松一笑,心中自然明亮。如此妙语碧珠风趣横生,效果极佳,极受学生的欢迎和追捧。
2.4 优化学生个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