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学研究的角度范文

文学研究的角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文学研究的角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文学研究的角度

篇1

但诵读教学至今常为中学语文教学所忽略。诵读只不过作为一种表面形式,起不到关键作用,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效果不明显。学生文字表达、语言运用以及文学阅读欣赏能力较差,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适应不了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朱自清先生曾说过:“教育上的诵读方法应当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养成。”因而,诵读教学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历经岁月洗涤而不见褪色的绝代才情,吸纳历经风雨磨砺而未曾稍减的人生智慧,领略遭受光阴剥蚀而历久弥新的写作技巧,继承受忧患锻冶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在诵读中,培养民族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的冲击,学会鉴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许多语文课上,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反反复复抓朗读训练,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独具慧眼地发现文本的内在价值。如我上《背影》一课时,文中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找出描写背影的句子仔细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文中有四处描写我的眼泪,每次流泪我都想到了什么?学生带着体会再读这段话,接着再读,再通过对比朗读,使学生更能体会朱自清的复杂心情,许多学生在读时都带着眼泪,进而理解深深的父子之情。又如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自己范读,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训练,学生的朗读有气势有感情,可谓声情并茂,极具感染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到了语言的魅力,领会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艺术特色,而且能够将自己的看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课堂效果非常好。再如我在教学文言文《童趣》一课时,反复强调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来,所以我除了范读,抽生读,还适时出示了趣味十足的小动画,让学生用课文给画面配音,使初次接触古文的学生读得摇头晃脑、韵味十足。听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看他们摇头晃脑的情形,怎能不叫人拍手称快呢?在教《为学》、《五柳先生传》等文言文时,针对不同的要求,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先是读准字音和句读,再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再分角色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最后是研究性阅读,在读中发现问题。一共读七遍,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发挥自己应尽的作用,或是指导,或是评点,或是示范,或是领读。学生熟读以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背诵。

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示范诵读。或是我在课上给学生们配乐朗诵,或是让一些有朗读特长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或是用电教手段给学生播放名家的朗诵名品。总之,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达到了我让学生“想读”的目的。

二是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来激励学生朗读。有朗读还要有听众 ,新课程改变了过去学生成绩单纯由教师评价的模式,改由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和同学等多方评价。除教师评价外,我还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诵读评价方式。比如:

读给家长听。要求学生把一个自己喜爱的作品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标准读给家长听,请家长给学生的朗读按每项1分的标准打分。这个做法使许多学生为了取得家长的好评,在课下练了又练,然后郑重其事地在家中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不但锻炼了能力,而且增进了与父母的感情。

两人互评。在诵读课上,以前后座的两个学生为单位互评。每人都有一张评价表,记录的是对方的朗读成绩,评价标准与以前一样,总分3分,读错一字、有停顿或不流利分别扣0.1分,严格要求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丰富饱满。学生两人互读,读完互评。这样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学生们都很投入专心。他们积极地练,热情地读,认真地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

以小组为单位比赛。依然是六人小组,每组一个负责人,负责组织和算分。就像电视台的“歌手大奖赛”一样,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评委。每人发一张评分卡,当一个成员朗读完毕,其他同学开始打分并依次出示所评成绩。负责人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出这个同学的最后得分,最后评出本组前三名,由老师发给纪念品。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们来说非常新颖,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赛场上热闹非凡但井然有序。学生们积极参与,许多以前想读而不敢读的学生声情并茂,朗读得十分出色,“诞生”了许多老师以前没发现的朗读苗子。爱读的读得更好,不敢读的也急于表现,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用评价来激励学生,能使他们更喜爱朗诵,喜爱文学,品味语言,陶冶情操,对帮助老师进行诵读课及其他方面的教学也有不小的帮助。

篇2

关键词:略读;三略三重;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8-0079-02

自新课改推行以来,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由三年级每册的8篇略读课文,到四年级增至14篇,五六年级的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达到了1∶1的比例。可见,略读课文在整套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教师更多关注的是精读课文的教学,而对于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一直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笔者认为应是“三略三重”。下面以《卡罗纳》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对略读课文教学“三略三重”策略的思考与探索。其中,“三略”策略是:

1.教学目标求简明。教学目标是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把握教学目标,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导致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我们要求略读课文中将目标精简,抓住重点,展现阅读的重点,将文本的主要思想情感把握住即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根据此标准,笔者将《卡罗纳》的教学目标确定为:①认识5个生字。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语句,感受大家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③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懂得在别人遭遇不幸时,给予帮助和关爱。

2.教学过程求简要。崔峦老师指出:略读教学的过程设计要“粗”,建筑简约的教学框架。教学过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留给学生整块的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的时间和空间。在略读课文之前,有一段“提示语”,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过渡到略读,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两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这段“提示语”。

《卡罗纳》 的课前提示语是:“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全力救助,挽救了小钱的性命。下面的课文选自《爱的教育》,体现了另一种关爱之情。默读课文,看看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样做的;再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为我们提供了课文学习的一般流程:自主阅读――交流谈论――积累拓展。根据提示,笔者将教学分为以下四个环节:①导入新课,回顾梳理;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③品读句子,体会感悟;④学会安慰,拓展延伸。

3.教师引导求简练。教师的引导最根本的是要做到“放开”。要让学生更多元地理解文本就要为他们提供更开放的阅读,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使教学更突出,更集中。《卡罗纳》这堂课,我们就抓住“在课文中划一划,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大家对卡罗纳的爱;然后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对这些句子的感受;再自己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句子。”这么一个着力点,在教学中重打细敲,结果让学生有了多方面的收获。

略读课文教学的“三重”策略是:

1.重自主学习。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会用课内所学的方法开展课外阅读实践,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教师首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读自悟。适当抓住一两个重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抓住要点,忽视枝节,只把要点弄清,不必把每段每句都搞清楚。《卡罗纳》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两个主要教学环节:①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归纳课文主要内容。②品读句子时,请学生再轻声读读课文,哪些句子表达了大家对卡罗纳的关爱,在旁边写写批注。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只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真正地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站在舞台中间,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2.重语言积累。积累是理解和表达的桥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略读课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大量贮存语言信息,积累语言材料。教学《卡罗纳》时,当学生充分阅读后,结合课文板书,笔者设计了一则小练笔,让学生仿写:

有时候,爱是一句温暖的话语,带来阵阵暖意;

爱是__________,送来__________

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要我们留心感受,爱,无处不在。

写后四人小组交流,推荐好的句子说一说,再将几句话连成一首美美的小诗。此时学生已深入到浓浓的爱的世界中,写话、说话时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甚至写了几段,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重迁移延伸。教育家颜元认为,读书人求知识,不经过“习”,“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知”,心上思过,口上讲过,书上见过,都不得力,临事时依旧是所习者出。迁移运用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相对于精度教学而言,略读教学在迁移运用的方面承担着更重要的任务,因为略读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信息、习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语文实践中运用方法、培养能力。在《卡罗纳》教学总结阶段,笔者提出:这篇课文节选自日记体儿童小说《爱的教育》,书中以小学生的口吻,记述了发生在四年级小学生中的一百个感人的故事。小说在1886年发表后,轰动了意大利文坛,先后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请学生课后认真读读这本书,写写读后感。

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长了阅读量。

总之,略读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表达能力的重点所在。只要正确认识,教学得法,它发挥的作用并不比精读课文小。因此,略读教学也能很精彩。

参考文献:

[1]高玉.略读教学策略初探[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9,(5).

篇3

一、诵读教学的类型

诵读包括了朗读、朗诵和吟诵三种类型。最基本的朗读,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把文章的内容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把文字转化为语言,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平,另一方面,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也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学习的注意力。所以说,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语言表达上来,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入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朗诵,是另一种诵读方式。运用语速,辅助以手势,肢体动作,甚至是面部表情,将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朗诵把枯燥的文字语言变成一种语言艺术,这种诵读方式,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比较高,在诵读的过程中,不仅要实现对文章内容的基本的理解,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对文章表达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体味,提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度。除此之外,在诵读这个过程中,还有一种表达形式,就是吟诵。吟诵的要求相对比较高,要求学生能够声情并茂的把文章读出来,不仅要充分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深刻体会文章所要抒发的情感,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诵读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诵读教学法的特点

诵读教学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方法,是有其特征的。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诵读教学法,需要遵循实践性、规范性等特征。所谓实践性,顾名思义,就是这种诵读教学方法一定要让学生亲身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质量。在诵读教学中,要求诵读者对文字表达的内容有深入的体会,甚至在文章的吟诵中,还要灌输进自己的情感,对于学生的诵读能力要求比较高。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实践,才能够提升他们的这种诵读能力。诵读教学法的另一种特点,就是规范性,这是针对于具体的诵读过程而言的。诵读,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应用规范的有声语言,虽然不一定要达到字正腔圆的水平,但是,在诵读的过程中,也要保障基本的诵读规范,把书面语言表达的更深刻,更具体。

三、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诵读教学发的应用还是一个基本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诵读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就需要研究一些诵读教学的基本对策。

1、教师要提高诵读教学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应用诵读教学的方法,首先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认识到诵读教学的意义,提高对诵读教学的认识。教师要科学的认识诵读教学,在充分认识诵读教学的意义的基础上,合理研究诵读教学开展的工作方法。对于一些课程教学中,对于诵读教学应用比较少的情况,应该提升认识水平,强化对于诵读教学的推广。

同时,提高对诵读教学的认识还要提高学生对诵读学习的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他们学习的重要性,经常在教学中强调这种学习方法,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增加诵读学习的比例,这也是提高诵读教学认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2、强化对于诵读教学的技巧应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使用诵读教学的方法,还要注重一些具体的应用技巧。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除了基本的教学内容之外,教师要研究出新的学习方法来辅助诵读教学。学生长时间的诵读文字必然会感到乏味,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上运用一些小技巧,缓解学生的诵读压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到诵读的情境中,自发的开始对文章的诵读。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于一些多媒体视频,动画等内容,给学生一些优秀的诵读视频师范,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诵读学习的兴趣。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探究;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153-01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时,我继续进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至今,每学期学生成绩远远超出平行班级。前后经过8年的实践研究,本人进行了总结,在本校、本地区介绍探究教学模式,上随堂示范课两周(2003年秋、2004年春各一周),举办讲座两次(2004年5月、2006年5月)。并撰写论文《小学语文阅读课型的探索与实践》获《小学语文教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语文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目前,学校将该课题的研究在语文组推广,由我负责指导。至结题时,正是实验班学生小学毕业之际。虽然该课题的研究尚未成熟,但老师们已自觉把课堂还给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变。对该课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实践,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阅读课探究模式的提出与实验,可为培养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好语文创设一条新的教学途径。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水钢实验学校实验班:五(3)班、五(4)班共80名学生。对照班:五(1)班、五(2)班共80人。本人负责,与田应萍老师合作。

实验组五(3)班、五(4)班:各40人,男生19人,女生21人。

控制组五(1)班、五(2)班:各40人,男生19人,女生21人。

2、研究时间:2007年3月-2011年7月。

3、研究方法:等组对照实验法。

4、研究过程:

2007年9月开学初,根据学生四年级期末成绩,从五(1)班、五(2)班、五(3)班、五(4)班各用等组配偶法选取40名学生。

控制组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按原计划上课。

实验组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由教师采取探究教学模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实验过程中,实验组、控制组均有一位老师执教,教材、课时、进度、检测题都统一。控制组按原有教学方法施教,实验组运用探究教学模式施教。

5、研究的实施:

实验操作:实验前同年级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范围,阅读爱好程度进行一次调查,对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用试卷进行检测。控制处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因变量。

实验过程中,实验班、对照班均有一位教师执教,教材、课时、进度、检测题都统一。对照班则运用探究教学模式施教。

实践指标:

A、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数量。

B、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的质量(深度和广度)。

C、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合作、交流、询问、查找等)。

指标检测方法:

A、按实验内容进行命题,编制测试卷。

B、探究学习方法自编问卷。

统计方法

采用平均数(x)

日程安排

准备阶段:2007年3月完成前期测试,老师分工;

研究阶段:2007年9月至2010年12月,实施研究方案。

结题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完成研究报告。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

三、研究内容及目标

1、研究内容:六年级十一、十二册语文

2、研究目标:研究该课题,遵循儿童从易到难,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对学生采用:

“读-考、问”式,“读-提出问题-自行解决-问”式,“读-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小组交流-问”式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综合课型。

3、研究措施:

以会提问题、能提问题为主题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训练。

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综合性课型

(1)“读——考或问”式课型

把读懂的地方变成问题考别人,提出不懂的地方问大家。在学生的考考问问中,教师引导点拔,在浓浓的问答氛围中,学生学会了提问、学会了追根究底、学会了学习。

(2)“读——提出问题——自行解决——问”式课型

这是学生以个人阅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需要解决的是最后一个环节——“问”。前三个环节,学生自己读文章后,提出不懂的问题,再反复读文章,通过问家人,查工具书,查有关书籍,上网查询等方式,自己解决一部分问题。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留到课堂上来问,师生共同想办法解决。上课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疑难问题,再解决学生自己未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课堂,学生充满了成就感,非常渴望能展示自己解决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在说说问问中,更多的是交流与探讨,课堂上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读——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小组交流——问”式课型

这种课型学生可以个人提出问题,也可以小组共同提出问题,通过小组成员合作的方式,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一般二十至二十五分钟左右。讨论后,小组派代表发言,说说本组解决了哪些问题,怎么解决的。小组未解决的问题,在交流中有些也解决了。剩下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自主探究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95-01

1 师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运用教材上的文本材料,实践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方法

1.1课内教材自主探究阅读教学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教材上的文本材料实践自主探究阅读教学一般包含以下步骤:(1)课前自主探究;(2)激情目标探究;(3)美读感悟质疑;(4)合作探究释疑。课前自主探究预习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预了要求学生自学新课的生字词,自读课文外,还要求学生查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及大胆提出疑难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或查找有关课文资料中尽自己的能力解决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要设计学案,已展示课前自主探究的内容和学习步骤。激情目标探究是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导入新课,营造生动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在课文“导读”过程中紧紧围绕课文的学习目标,共同探究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美读感悟质疑是指围绕语文学习目标通过读来感悟,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学生自身的个性来质疑,激发鼓励学生有疑要质疑,有疑问必定质疑。合作探究释疑在语文释疑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师生互动,更是生生讨论交流互动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语文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从而通过语文合作的探究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愉悦学习,初步达到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学习目标。

1.2自主探究拓展阅读方法

初中语文自主探究拓展阅读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要做好几个环节:(1)选好拓展阅读材料;(2)确立拓展阅读目标;(3)分组编写阅读训练题;(4)小组交叉拓展训练;(5)教师综合点拨;(6)学习评价(师生互评)说明。第一个环节:“选好拓展阅读材料”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根据本单元教材上的材料的课文的特点(文体、话题、主题、题材等方面)来选好拓展阅读活动的文体材料。第二个环节:“确立拓展阅读目标”是指学生根据最近一段时间(或单元或学月)所进行的语文课内阅读训练目标,然后来确立要进行拓展语文阅读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第三个环节是“分组编写阅读训练题”,语文教师首先把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小组对阅读材料根据阅读目标由各小组自主学习,对所要学习的阅读材料编写阅读训练题,此时教师要适时的指导并及时审阅。第五个环节是“小组交叉拓展阅读训练”在具体的语文阅读训练活动中以“本组出题另组训练”为原则进行交叉阅读考查。“教师综合点拨”既对编题进行综合点拨,也对训练进行有效的点拨。第六个环节是“学习评价(师生互评)”既是教师对编题学生的评价,也是对语文阅读训练的训练者的评价。

2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实施,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改变了学生以往的语文学习方式,学生经历了学习语文由学会到会学的学习过程。从初中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角度来看,在语文自主探究学习的活动模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学习过程。

2.1自我感知预习研读

自我感知预习研读这个学生自学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要素之一,是学生要参与语文课堂研讨,研读语文文本材料的第一步,学生预习语文材料的研读基础有两点,第一是语文单元讲读的示范作用,在讲读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强调学习本单元的教学知识重点和阅读本单元某些文章的学习方法,引导教会学生将在预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以消化语文课堂所学的新知和学以致用,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预习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审清文体,掌握课文的文学常识部分,阅读课文,认识和掌握生字,查词典解释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点明本文学习的中心思想,研品写做方法,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印发理解文章的延伸拓展学习材料,并理解完成课文后的课后练习与思考。只有预习了课文文本,学生才可能对文章有话说,才拥有对文本的发言权。学生课前预习文本材料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基础,这个语文学习预习阶段属于学生对文本材料的感知阶段,要确保语文预习有效的进行,在语文预习学习中,学生就一定要保证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2.2质疑,发现难点

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生发疑问是常有的现象,教师要明白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预习文本真正到了一定的认知水平时,必然会对所要学习的课文产生很多疑点与难点,并且往往还会有所发现。这个环节很重要,它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初步探究学习与把握。教会学生产生疑问、质疑并积极解疑,这一点是语文教师极力保护的一个方面,教会学生善于发疑质疑解疑,对于学生这种不断的生疑,刺激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停地产生课文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不断的发现新的问题,这样语文学习活动保持在一定的气氛活跃的状态,语文课堂才会有活跃的课堂活动过程。教师可以做好语文教材的挖掘整理与整合工作,在语文问题的产生的梯度性、内容的逻辑性和内在联系性上,教师要作出适当的分析、讨论、归纳、引导。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正确的质疑问题发现难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3交流展示探讨迁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交流展示探讨迁移,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我展示和自我表现的最佳时机,也是检查语文阅读的直接手段,培养交流展示探究阅读,解决学生自我发现的问题,根据课文的体裁整理相应文体与语文学习的方法,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是对语文课本的精细与阅读,抓住学生自读中的发现,引导学生迅速理清思路,学生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细致、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语文文本,再仔细体味语文的字句章,并在充分理解语文的内容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抽取课文阅读信息,促进学生全面掌握语文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文本的特点、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策略;阅读

引言: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更好地适应了我国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为中学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初中语文阅读式教学策略在实际的课堂应用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研究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在课堂中的具体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1.巧设教学情境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而这些阅历以各种符号方式存在初中生的记忆中。假设某个事物以符号形式出现,将会激活原有的记忆符号,新知识和旧知识这两者建立一定的关系,然后产生相应的认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设相应的特定情境,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

其一,利用音乐渲染方式设计教学情境。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来渲染教学情境。将文学与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等方面起到强化、补充、渗透的效果。适当地选取一些音乐,既能够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优化课堂内容,陶冶初中生的性情,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选择音乐,充分考虑到音乐和文本的和谐,所选用的音乐必须要和课堂教学内容相符。唯有这样才能够起到渲染情境的作用。

例如:在《蒹葭》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播放《在水一方》,利用歌曲导入对新课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把握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在《乡愁》的课堂上,教师先播放歌曲《乡愁》,利用《乡愁》这首歌曲将学生的思想感情拉入到课堂中,然后以哀伤、忧愁的二胡曲《江河水》作为整堂课的背景音乐,教师要求学生沉浸在音乐情境中,进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余光中的思想感情。

此外,在实际的课堂上,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情境。多媒体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其作用在于直观地彰显教学原理,将图像、声音、文字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抽象知识想象化,将静态景观动态化,为初中生营造了丰富多姿的教学氛围,符合学生的情感要求,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2.充分发挥想象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能直接感知课文知识,只能借助联想和想象才能够感受到语文课文中的形象。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想象能力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学生在词语理解以及语言积累等方面也有了一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将单调、枯燥的文字转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就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课文,和文中的主人公、文章的作者进行“直接”对话,在时间、空间上缩短了学生与文章、作者的距离,使得文中画面能够走进学生的脑海中,加深了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综合把握文章主旨,让学生能够感到发自心灵的满足和愉快,从而快乐的学习语文。

例如:在《天上的街市》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天上的街市是怎样的?和人间的街市是一样的吗?”,“天街上有些什么?是不是有各种丰富的商品?”等问题,语文教师可以针对此类问题进行巧妙的引导,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行想象,并利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带着美好、奇特的想象,语文教师又指导学生回到课文的学习,分析诗中“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以往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什么不同之处。以此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此类方法让学生能够容易理解文章通过“街灯”引发的想象与联想,来描述天上的街市以及美好的生活等,进而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无比痛恨,和对自由、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

3.角色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体验式教学策略注重的是学生和教学材料这两者间的情感交流与双边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认知,关注的是学生对课文内涵的发展和丰富。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认真解读文章。在学生掌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选派学生扮演文中出现的角色。角色扮演能够缩短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带着感情学习语文。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即演出了自身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能够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得学生对文章以及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从而改善了教学效果。

例如:在《再塑生命》的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海伦对光明的渴望,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眼睛蒙住,在黑暗中参加活动、进行学习等,学生在体验盲人生活的过程中,就能够感受到光明对海伦的重要性。

篇7

关键词: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接触到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家庭,他们的父母大多迫于生计选择外出打工,一年到头回来一两次,学生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大[1],可能还与几个堂兄弟姐妹或者表兄弟姐妹一起成长。对于年迈的老一辈来说,既要负责家中的田地农活,又要照顾孙辈生活起居,加之自身文化水平较低,“教育孙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于是,学生不仅缺失了父爱母爱,同样也缺失了原本应由父母为他们构建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教学作为了解我国多年灿烂文化的一个途径,也应承担起为祖国培育更多优秀接班人的使命[2]。

1职业院校学生的现状

1.1自卑心较重。第一,部分学生从小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生活,因缺少父母陪伴,产生了自卑感。第二,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因为没有考上大学,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加之来到职业院校学习,大部分学生遵循了家人的意见,自己并不真正了解成为一名“大国工匠”是多么荣耀的事情,所以很容易对未来产生迷茫的心态,不知道自己该走什么路、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的未来到底是光明还是一片黑暗。1.2遇事不冷静,易冲动。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不会像成年人一样思考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做之后要承担怎么样的结果、结果又是否是自己能够承担得起的。“冷静”这个词对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不冷静的思维下所做的决定一定是不够成熟的,甚至是将来会让自己后悔的,也就直接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问题产生,甚至出现一些法律问题、刑事案件。例如近期发生的沙河口13岁男孩蔡某某杀害10岁女孩的案件,就是典型的未成年人犯案。连捅受害人10刀,并在之前尾随多名女性。事件在引起全社会关注和讨论的同时,也引起了法律界的关注和热议。虽然不能保证加强了德育教育就一定可以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因为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缺失和不健全,才最终导致此类事件频频发生。1.3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比较薄弱。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要结交新的朋友。很多内向的同学因此很久没有找到合适的伙伴。于是,缺少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导致没能建立良好的交际圈[3]。

2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大德育教育

2.1多鼓励学生,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曾经在课上有过一个案例,一名学生平时非常低调,很少说话,存在感很低。有一次教师让该班级的学生唱歌,发现这位学生也在下面低声唱着,认为他也是喜欢音乐的,所以经过多次鼓励,终于让他站在了讲台上,为大家唱了一曲。他唱得很不错,大家都给了他很多赞扬,老师也给了他很多的鼓励。自此以后,该学生就像变了一个人,变得更阳光、更开朗,跟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后来还参加了学校的歌唱比赛。2.2通过故事讲道。鉴于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他们所犯的错误如果采取直接批评的方式方法,其可能无法接受,甚至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但是教育总是要教育的[4]。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课题认为,“讲故事”就是很好的方式方法。将别人的事讲给学生听,学生会觉得不是自己的问题,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抵触情绪。再根据故事中的情节,一一分析其中的道德部分,慢慢讲解给学生听,并提出号召,希望他们注意并学习,并且老师可以多试几次,这种结果往往会收获到不错的效果。比如在讲解《那一年,面包飘香》的课文时,里面反复讲到的两个主题,也就是文中李老师教给学生的两件事:第一,不要变坏;第二,要学一门技术。在向学生们讲解这两个部分后,通过身边的故事让学生牢牢了解了该篇课文的主题,让学生心中对此留下了深深的烙印。2.3教会学生。“爱和感恩”爱自己、爱他人,只有懂得爱和感恩的人,才会更珍惜身边拥有的一切,才会更容易满足,也才会对这个社会给予更多的热爱。懂爱和感恩的人,做事不会极端,不会伤害自己,不会产生自杀念头,也不会去伤害别人,带给社会危害。2.4学会对自我的认知自古以来流传“天下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人更是如此。每个人是独立生存于世的,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也没有完全相同的DNA,自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性格。每个人只有足够了解自己的优势或者缺点,才能让自己更好地立于不败之地,不断进步。

3可采取的相关途径

篇8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性素养的重要途径。开展广泛、有序、精当的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学习能力。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应试、机械、乏味等诸多问题。本文尝试采用微格教研法来剖析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建议。

一、引发阅读兴趣,拒绝成人化解读

通过微格录像研讨发现,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氛围整体比较沉闷,学生欠缺应有的天真活泼和丰富的想象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者对文本的解读没能考虑到学生的心智特点和理解水平,解读问题设计得过于专业化和成人化,解读要求也明显倾向于应试特点。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兴趣会逐渐丧失,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因此,阅读教学要着眼调动学生兴趣,特别要注意避免过难、过深、过繁的成人化倾向。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PPT动画、趣味十足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游戏、灵活逼真学生乐于参与的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品味语文阅读的乐趣,感悟阅读的价值,爱上阅读的过程。

二、指导阅读方法,避免盲目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阅读教学花费了很多时间,学生成绩却没有明显起色,于是不少教师将这个问题归结为学生的天分、基础等客观原因。其实,通过对微格教学录像分析发现,学生这种低效甚至无效的阅读学习是由于教师缺乏明确、有效的阅读指导方法所造成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单一地、反复地、毫无目标地盲目朗读词语、句子、语段、语篇,不能片面地以为会读这些内容就掌握了阅读本领。教师要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功能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为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会读、读懂并不是阅读能力的全部,阅读能力还应包括学生对阅读对象的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也包括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等方法的掌握,还应包括朗读、速读、默读、记忆能力以及语感的生成。教师应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水平,逐步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避免盲目性阅读造成的无效劳动。

三、注重精神体验,杜绝填鸭式包办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突出特点,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有明显而浓厚的感情倾向。但是,通过对微格教学录像的研究发现,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基于教学时间、学生表达缺陷等问题,将情感态度价值观采取“包办”形式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效果可以想知。其实,对文章的阅读,对文章感情的感悟都要通过学生自己来完成。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切实落实课改理念,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鲜活的生命张扬出应有的精彩;贯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阅读教学理念,真正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形式,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学习;调动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通过自读自悟和合作交流,勇于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真切感受,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和表达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口去读、动手去写,动脑去想,动心去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产生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生成自己的欣赏情趣,让学生将阅读过程真正变成快乐的精神体验过程。

四、加强阅读积累,避免内外功脱节

通过阅读教学的微格录像分析,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暴露了字词不熟、语感不强、断句不准、语调平淡、感情缺乏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涉及学生阅读内功的问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功,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阅读基本功,如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成语、名言警句和优美的好词佳句,也积累各种文本资源,拓展自己的阅读理解视野。还要注重积累阅读技巧,增强阅读语感,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不仅要注重课堂阅读的内功形成,也要注重课外阅读的“课外功”的培养。也许短时间之内的努力看不出显性的成果,但要耐心地坚持下去,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内外基本功必然会由量变转化为质变,得到明显的提高。

篇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是中学生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获得高效的阅读效果。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所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显然,语文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生活也是语文教学丰富的现实资源。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开放性和实验性。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学主体错位,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措施欠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阅读鉴赏、探究感悟的过程中,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品、学生与学生之间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沟通的关系。

当前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回归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运用高效的阅读教学措施,促进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做到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要达到的高度,切实做到重视学生精神、品质、情感的提升。

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思维方式。我们首先应该认识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把潜能发挥出来,教育的本质是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教学的过程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一系列互动的活动。

语文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改变一些不良现状,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威地位,教师不能一味支配学生学习;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学习资源、提供良好的学习气氛、指导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能够构建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要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间的合作关系。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营造学生自觉、学生间以及师生间互动的教学新局面,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意识形态、情感结构、身心健康等方面得到自主发展,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的本质和创新教育的主旨。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比传统阅读方式更加高效的学习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中学生中应养成自觉学习和在阅读过程中研究的习惯。其实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3条规定“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语文阅读强调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用这种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回归为学习的主体。

改变中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方式是实施新课标、改革语文教学现状的关键步骤。要落实语文新课标中研究阅读教学,让学生运用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就能解决长期以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阅读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回归到了学习主体的地位。探究性学习在发现式学习的基础上,更重视团体间的协作。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样才能正真做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教科书上的基础性知识,而是从交际工具转变成为人文精神。

三、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研究性学习其实是一种发现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并能极大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研究性学习彻底改变了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创设了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从本质上说,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它突破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模式,给学习者的学习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学生的阅读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章,领会文章主旨,进而概括出内容概要,摘录出重要的信息,并能正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解决自己阅读中的疑问,出色完成作业。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意义;策略

Abstract: to read, it is the basic form of language training and means, is one of the basic Chinese teaching method, it can cultivate language capability, the improvement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accomplishment. This paper the significance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briefly research.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Reading teaching; Meaning;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大家都知道:“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朗读素质的优劣是体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考虑汉语的文字特点”,“尤其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教学方式日益改革的今天,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就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话题。

1.加强朗读教学的现实意义

1.1教学改革的要求

朗读教学往往重视作品本身的魅力,重视学生自身的感受领悟,突出文本意识和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借助朗读与作者神交,在与作者的心一起跳动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用声音创作的欲望。这时学生对作品的朗读,变成极有乐趣、情绪高涨的再创作。学生对作品更有切身的体验,理解感悟也由表层走向更深入,分析鉴赏也变得水到渠成。这时学生共同质疑解惑,分析探讨,课堂教学会变得更为情趣昂然。教师趁此作随机应变地灵活处理、画龙点睛地启发提示,就会使问题越辩越明,使学生思维也得以训练。

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与朗读教学强调文本意识和学生主体意识不同。它更多地注重教师的知识传授。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围着教师的设计转。不从学生实际状况、认知规律入手,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让学生回答一个个预先设计的教师认为是重点、难点的问题,在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的背后,对作品本身的整体感悟与体验被支离破碎的分析所肢解。作品本身的美感、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哲理,由于没有学生阅读朗读的积极参与和感知体验而流失。这里,学生的主动性不见了,只有了被动的接受;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欲与表现欲不见了,只有兴趣的不断丧失。语文教学费时多而效率低、见效不明显的情况日见突出。朗读教学正与当前语文教学弊端相反,它紧紧抓住作为教学内容的作品本身,让学生对作品主动进行感知,参与体验,进而根据学生的体验、质疑来组织教学。它更强调作品本身的震撼力、感染力,更注重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体验、感悟、表现。从而为课堂教学取得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最佳效果铺平道路。这样,朗读教学就成为改革当前语文教学弊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2对传统教学精髓的继承

我国传统教学非常强调朗读诵读。我国作为文明之国礼仪之邦,其文化传统代代相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优秀传统教学有其自身特点,从而孕育出了光彩夺目,让中国人为之自豪的许许多多杰出的人物:屈原、孔子、孟子、庄子、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轼、李清照、关汉卿、曹雪芹等等。他们从浓郁的中华文化中走出,成为中华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私塾传统的诵读法,其教学方法也有其合理的心理依据,并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杨振宁在谈到小时的诵读时说:“小孩背诗一点都不困难,好的诗词含意深远,像我自己已经七十多岁了,对于诗词的感受,每十年都不同。”可见诵读对人的一生影响之大,影响之深了。语文教学要想不断取得成效,传统的教学法必须重视。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不重视朗读、诵读,使得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下降、文化积累薄弱的状况,更迫切需要我们对朗读教学加以关注,得以加强。语文课堂教学在呼唤传统优秀教学法的回归,呼唤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其独特的重要作用。

2.加强朗读教学的策略

2.1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朗读,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学生只有掌握了朗读技巧,养成好的习惯,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

要注意语气。一般来说,写人叙事的文章包括两种语气:一种是作品中人物的语气,另一种是叙述人的语气。要读出人物的语气,就要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体会他们在不同情境之中的情感。读出叙述人的语气,就要揣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种语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要保证一定的朗读质量。一节课,应保证一定时间用于指导学生朗诵,而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当然无目的地朗读也不是可取的。什么样的课文内容,什么样的阅读要求,采用什么样的朗读形式,教师要安排得恰到好处。至于朗读的量就取决于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能力了,只要保证朗读的“质”和“量”,双管齐下,相信朗读一定会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2.2创设朗读的氛围

环境都影响学生。课堂上,教学情景的创设是引导学生轻松进入朗读角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最直接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播放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一文时,我首先在网上下载了安塞腰鼓的声音。学生朗读文章之前,要求学生仔细倾听腰鼓的声音,并让他们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擂鼓的场景。听完之后,鼓励他们大胆地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用语言描述出来。就这样,通过震撼人心的鼓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兴趣,到底自己听到的安塞腰鼓声和其他地方的腰鼓声有什么不一样?就这样,学生带着迫不及待的心情开始了《安塞腰鼓》一课的朗读。当学生融入文中的角色,感受文中角色的喜怒哀乐时,就能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了。

加强朗读示范,激发学生朗读热情。在教学《陶校长的演讲》时,首先我对课文内容不作讲解分析,而是自己用动情的语调作示范来朗读课文。朗读时,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褒贬,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同时又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朗读品味本文词语的精妙,语言的警策,句法的变化,以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就能从《陶校长的演讲》中感受到陶校长从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这四方面对自己的激励和鞭策,从而陶校长这个教导有方、关爱学生的长者形象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孩子的心里。如果单纯地只讲词句,不仅味同嚼蜡,更是一种浪费。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朗读热情。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发挥丰富的想象进行课本剧表演,根据文章主旨进行小型辩论赛,这样有趣的活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学习文章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另外,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开展成语接龙、音乐、诗词欣赏、演讲比赛、改编课本剧等形式各异、风格活泼的朗诵训练,这样既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又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做好朗读教学的保障

有人说小学语文课是感性的,强调的是书声琅琅、情意浓浓,但不能以此排斥语文的理性,排斥冷静思考。教学如歌,教学过程有时需要高亢激昂,有时需要低吟慢咏,要有节奏、有起伏。但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尤其是在朗读环节上,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个人读、集体读、男女生读,甚至是“车轮大战”等,真是你方读罢我登场,但这种热闹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思索:朗读环节看似热热闹闹、沸沸扬扬,但在这种表象后面究竟掩盖了什么?学生又学到了什么?说到底这种朗读的实质是缺乏朗读的目的性,纯粹是为读而读。学生在朗读以前教师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及时地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朗读以后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评价,学生读得心不在焉,没有真正地用心读、用情读,就像“和尚念经”,不断重复地做着“机械运动”。我们认为无论是朗读的哪个环节,教师都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目的性应该很明确,应该让学生在每一次的朗读中都有所收获。教师应该根据

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朗读教学中体现出层次,要因材而读,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同时在朗读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有目的地给予指导、点拨,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绝妙之处、独到之处、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应点拨在关键之处,让学生在朗读时有很强的目的性、明确性。

总结

总之,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传授知识、促进智力发展、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应该注重朗读教学,让学生通过朗读更好地理解课文,感悟作者情感,提高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陆为杰.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特点及实施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篇11

【关键词】生本理念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48-02

所谓生本,就是一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生命为根本。人的终生学习和发展离不开阅读,阅读更是滋养小学儿童生命状态的土壤,所以阅读教学也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生命为本,滋养他们的生命,充实他们的内心世界。生本教育力图使学生主动的去认识和适应学习生活,在活动中唤起学生对学习的自觉和热情,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的快乐和幸福之余体验到生命的和谐。

一、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误区

1.阅读教学缺少互动交流

书是作者与读者交流的桥梁,在小学低段阅读教学的课堂中学生需要与阅读内容进行交流,而这种理解和感受不能仅满足于某种自己意会的程度。阅读教学需要多种方式的交流和互动活动,与同学的交流和与教师的平等对话都应该是阅读课堂教学中应有的活动方式。越来越多的老师感慨现在的学生不肯和老师交流,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课下却十分活跃,也能说会道,只要一到课堂上,就会沉默寡言,甚至不愿意回答问题。

2.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的学习,更加侧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学生有时候不太愿意配合老师,或者在老师提问问题的时候往往回答不到点儿上,课堂很难控制,往往会为此耽误很多的时间,老师为了赶课堂的进度,所以就不愿意跟学生互动,会按自己提前备好的方式去讲,整个课堂会因此而变得沉闷。或者导致教师只是会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而缺乏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并没有给予学生主动探究,甚至是分组交流的机会,这样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比较低效。课堂如果缺乏管理,放任自由,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二、小学阅读阶段生本阅读教学的策略

在生本阅读的指导中,儿童兴趣的激发同样重要。生本阅读一定是在学生具备非常强烈的阅读兴趣这一基础之上开始的,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教师还应考虑如何让阅读的兴趣得以保持和延续,让阅读行为成为日常行为,让阅读习惯逐渐成为学生的阅读能力。

1.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生本阅读重在学生的生命参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获得了与自己、同学以及老师的交流和沟通,以多元的视角对课文内容进行独立的理解。小学阶段的生本阅读中自主阅读是指学生自己根据需要、学习经验等自主的选择阅读的方式,自主发现提出阅读中的问题,对所阅读的内容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让他们有一个完整丰满的学习过程。小学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大多容易领会,不需要多议,也有一些距离学生生活经验远的,需要通过师生共同议论让学生领会的。学生是否领会思想感情,主要从朗读中反映出来。朗读的表情和语气反映理解课文的程度,反映领会思想感情的程度。有时要加上教师的范读、表情朗读来使学生感染。文章字里行间有深层的意思的,文章主题并未公开提出而要读者自己去揣摩的,这样的文章要让学生议论明白。例如寓言的寓意,讽刺文章的所向,笑话之所以好笑要弄明白。比如《坐井观天》。

2.让学生形成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影响阅读,阅读习惯好的学生,阅读数量和质量要远高于其他学生。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低年级时,开始指导他们使用字典认识字词。引导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搜寻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资料。例如:小学语文第四册《狐假虎威》一课中,“纳闷”一词就可以与“奇怪”作比较,既找出其相同点,又指出其差别。可以在本课的词语中比较,也可以与学过的词语作比较,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时花点工夫把它找出来。只有通过比较才能鉴别,尤其是同义词以及具有褒贬义和感彩的词语,不比较很难说清。词语比较后,最好能结合着做些练习,如造句、填空有些句子也可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词语比较,实际上是在学习修辞,但是对小学生不讲修辞道理,要通过词语比较,让他们在实际上懂得词的色彩、感情,进一步学会运用。另外要启发、帮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培养读书兴趣。可选一些拼音读物,图文并茂的读物给学生阅读。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读书习惯和学风,包括看书认真、爱护图书、注意保护视力、注意姿势等。对小学生阅读的图书尤其要注意选择,要照顾他们的兴趣,内容不要过深,而要生动活泼。

3.为学生创造和谐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乐于阅读,学生才会主动积极的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并主动进行课外阅读,让阅读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教师教的部分,才有可能获得尽可能多的阅读教学效果。要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就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生本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将教学内容的形态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适合学生实际的目的。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主要的课程内容与生活实践是紧密相连的。语文阅读文本来源于生活,以生活为载体,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生活。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读物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分享和交流,既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的阅读范围有更广阔的提升,也可以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训练他们的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养成学会与他人分享的好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文章和自己的整个生活世界结合起来,就可以调动自己的生活世界,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就会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切身感悟文本,体味文本带来的真实情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学生在一进一出中获得广阔的资源,吸收文章的精华。

三、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作为基础教育的母语教学课堂,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生本阅读的指导策略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生本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创新。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对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进行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 吴忠豪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篇12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 对策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新课程教学中,阅读教学有着很多的问题,有些偏离了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标等。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存在这些问题:

1.阅读教学主体学生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重视讲解,突出了主导的作用,甚至主导占据了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大多数阅读教学中,教师选择阅读的材料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给的阅读材料。教师设计好阅读教学的框架和思路,让学生被动地吸收。教师还有将教学简化成教师读,学生听的过程。学生完全处在学习的被动地位。教师缺少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不能全面参与,不能产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阅读教学就像是一沟死水,了然没有活力。阅读课原来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现在成了学生学习的负担,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2.突出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师教学中应该以学生阅读为主,教师给方法的指引,但是,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过分注重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取决于知识点是否被教材选用,是否是考点。教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素质的提高等待人们的重视,初中教师要对传统阅读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改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措施

1.发挥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初中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组织有潜力的语文老师多到先进的教学地区,向先进的教师学习,逐渐推动我国阅读教学形成新的发展的局面。

2.初中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要深刻领悟新课程的精神,更新教学理念,逐渐确立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确立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运用全新的理念来统帅自己的教学,用课程理论的语言来指导自己的教与教学的行为。

3.灵活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发挥出自己教学智慧。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灵活设计,实现学生被动阅读和主动阅读的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应该突出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主动阅读,教师要用教师为中心的被动阅读,让学生进入阅读的世界中,发挥出师傅领进门的作用。教师要进行讲解、提示和分析,让学生对阅读的技巧和技能的掌握进一步深化理解。教师在启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就要挖掘作品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学生主动阅读,鼓励学生产生自己的个性化的思考和见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才能。教要运用好教材中的泛读课文和课外阅读的素材,将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展。教师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改进教学的形式。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运用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形式,发挥出语文教学的浸润学生心灵的作用。教师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化的学习过程。

4.语文教师要具备课标的意识

语文教师要研读新课程标准,领悟其精神指导教学。

语文教学要明确学习的基础是知识和能力,贯穿学习的是过程和方法,融合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到这些特点的体现,不能不教这些知识,如果不教就成了应试教育,就不是新课程了。

5.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提高解读教材的能力

解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实现教师和文本的对话的过程。教师要深刻领略书本的精神实质,产生自己的见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重视感悟、拓展和写作中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追求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独特的感受,实现产生创造性的见解。

6.教师要重视加强课内阅读教学,加强课外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广泛的阅读的目的都是在于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形成学生好的阅读的习惯。教师要经过学生整体把握、重点赏读、精心思考等科学的阅读的方法,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将阅读的喜好和阅读的目标充分结合,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境界,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阅读的计划,选择好的阅读材料,积累阅读材料中的语言和思想。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制定成目录,发给学生。教师可以沟通学生课内和校内外、学校与家庭等,实现全方位立体式的阅读模式。教师还可以举行专题阅读的讲座,分计划分步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组织学生阅读小组进行充分的课外阅读,进行课外阅读的竞赛、阅读专题讨论活动的开展、书评活动等,教师通过搭建这样的读书平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要积累学科知识,练就教学的能力,成为主动的研究者,主动研究新课程,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教学的水平,保证新课程高效高质地实行。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阅读;研究性学习;教学观念;综合能力;个人观念体系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reading research study

【Key words】Reading; Research learning; The teaching idea, Comprehensive ability; Personal idea system 在当今信息社会,阅读是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基本途径,我们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重讲解,轻阅读”的现象。而且,在语文学科建设中,长期存在着没有阅读学的尴尬局面,这与时代的发展与要求明显不相符。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加以提炼、分析和综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时展的必须。我们必须讲求读法,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我们必须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因此,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性阅读与专题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性阅读是指与课程教学直接相关的阅读,包括课前的预习阅读,上课时边听讲边进行的课堂阅读和课后的复习阅读。教学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但是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只注意课后的复习阅读,而忽视课前的预习阅读,最终导致上课只能被动地接受,被动地“听”,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灌输,无法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结果“读”了十几年的书,却仍然不会读书。因此,在教学性阅读中,应强调课前的预习阅读。强化课前的预习阅读,可以让学生熟悉新课内容,消除听课的盲目性,从而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听课时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重点记忆、难点突破,这将大大提高课堂阅读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有效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证明,有了良好的、充分的预习阅读,可以将师生从满堂灌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也可让课后的复习阅读从低效进入高效,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教学性阅读固然重要,但相对而言,它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更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学到的知识有限,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将有效的教学性阅读与自觉的专题研究性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成为有发展前途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专题研究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研究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修养品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专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环节是:

1提出专题

由学生在预习阅读及课外自由阅读中,发现可行性的研究专题,确立研究性阅读目标;或由教师提出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专题,为研究性阅读定向。这是专题研究性阅读的关键。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即通过阅读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研究这个专题有什么意义,都必须事先明确。对中学生而言,专题的确立不宜过大,应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专题,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独立或合作完成。确立专题后,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好一份具体的专题研究计划,以确保专题研究性阅读有序、有效地进行。

2收集资料

由学生自主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在资料信息方面有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才能进行。蜜蜂酿蜜必须博采,专题研究性阅读同样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而资料信息的收集需要有广泛的阅读,它们的来源可以是教材的内容,也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有关信息。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开放性的阅读,它将打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的封闭性阅读模式,给学生以更多的获取资料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将为学生以后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3合作探究

在收集、占有一定量的资料信息后,由学生针对专题进行切磋,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争辩、互相启发。专题研究性阅读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传统语文教学中被动地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而教师将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专题研究的指导者甚至合作者。这种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求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培养出学生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优秀学习品质,有助于他们以后的终身学习及自我发展。

篇1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扩展阅读

一、扩展阅读教学的多重路径

1.课上师生亲密合作

课堂上的阅读质量首先要得到保证。师生之间要多进行互动,让学生能明白其意思,懂得其道理,学以致用。教师首先要根据本班的基本水平状况,选择阅读内容,制定阅读方案,合理安排阅读任务,尽量通过幽默且较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愉悦地学习。

2.课下家长营造阅读氛围

课堂下的阅读氛围是扩展阅读的关键。课堂上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无法逐一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指导。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下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在家时多陪陪孩子看书、阅读,适时地让他们自主选择想要阅读的内容,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扩展阅读层面的阶段分析

1.低年级阶段

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懵懵懂懂地进入小学,通常是教师指导什么,他们就学习什么。教师、父母就需要好好引导,不用刻意加强扩展阅读,重点把握课内知识。可以阅读一些古诗词或“三字经”之类。

2.中年级阶段

此时的小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扩展阅读要依据他们的喜好来选择。配合教材购买一些相应的书籍,能更好地辅助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在以前简单浅显的教学中,增加一点难度和任务量。

3.高年级阶段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可以读懂一些长篇小说以及新闻杂志等,阅读层面的不断扩展。古今中外名著是家长、教师推荐的首选。学习能力强了,吸收能力快了,课堂上教师就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谆谆教导,补充课外知识,如,在课堂上讲课前读一些优秀、有意义的文章与学生分享,或者让学生自己读一些优秀的文章,这也是可行的办法。

三、扩展阅读的方式与内容

随着信息和互联网的普及,让学生从小就能接触到各种电子设备。我们要学会利用其中优势,扬长避短。对低年级学生的建议还是以书本为主要媒介来阅读。高年级的学生也需要在父母一定的监督下阅读,阅读一些自然科学、艺术文学类文章。教师也可以多多运用多媒体制作文案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阅读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总之,扩展阅读不仅是小学生应该有的一个好习惯,而是任何年龄阶段都需要持之以恒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