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文学研究的角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但诵读教学至今常为中学语文教学所忽略。诵读只不过作为一种表面形式,起不到关键作用,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效果不明显。学生文字表达、语言运用以及文学阅读欣赏能力较差,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适应不了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朱自清先生曾说过:“教育上的诵读方法应当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养成。”因而,诵读教学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历经岁月洗涤而不见褪色的绝代才情,吸纳历经风雨磨砺而未曾稍减的人生智慧,领略遭受光阴剥蚀而历久弥新的写作技巧,继承受忧患锻冶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在诵读中,培养民族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的冲击,学会鉴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许多语文课上,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反反复复抓朗读训练,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独具慧眼地发现文本的内在价值。如我上《背影》一课时,文中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找出描写背影的句子仔细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文中有四处描写我的眼泪,每次流泪我都想到了什么?学生带着体会再读这段话,接着再读,再通过对比朗读,使学生更能体会朱自清的复杂心情,许多学生在读时都带着眼泪,进而理解深深的父子之情。又如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自己范读,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训练,学生的朗读有气势有感情,可谓声情并茂,极具感染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到了语言的魅力,领会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艺术特色,而且能够将自己的看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课堂效果非常好。再如我在教学文言文《童趣》一课时,反复强调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来,所以我除了范读,抽生读,还适时出示了趣味十足的小动画,让学生用课文给画面配音,使初次接触古文的学生读得摇头晃脑、韵味十足。听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看他们摇头晃脑的情形,怎能不叫人拍手称快呢?在教《为学》、《五柳先生传》等文言文时,针对不同的要求,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先是读准字音和句读,再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再分角色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最后是研究性阅读,在读中发现问题。一共读七遍,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发挥自己应尽的作用,或是指导,或是评点,或是示范,或是领读。学生熟读以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背诵。
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示范诵读。或是我在课上给学生们配乐朗诵,或是让一些有朗读特长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或是用电教手段给学生播放名家的朗诵名品。总之,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达到了我让学生“想读”的目的。
二是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来激励学生朗读。有朗读还要有听众 ,新课程改变了过去学生成绩单纯由教师评价的模式,改由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和同学等多方评价。除教师评价外,我还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诵读评价方式。比如:
读给家长听。要求学生把一个自己喜爱的作品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标准读给家长听,请家长给学生的朗读按每项1分的标准打分。这个做法使许多学生为了取得家长的好评,在课下练了又练,然后郑重其事地在家中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不但锻炼了能力,而且增进了与父母的感情。
两人互评。在诵读课上,以前后座的两个学生为单位互评。每人都有一张评价表,记录的是对方的朗读成绩,评价标准与以前一样,总分3分,读错一字、有停顿或不流利分别扣0.1分,严格要求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丰富饱满。学生两人互读,读完互评。这样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学生们都很投入专心。他们积极地练,热情地读,认真地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
以小组为单位比赛。依然是六人小组,每组一个负责人,负责组织和算分。就像电视台的“歌手大奖赛”一样,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评委。每人发一张评分卡,当一个成员朗读完毕,其他同学开始打分并依次出示所评成绩。负责人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出这个同学的最后得分,最后评出本组前三名,由老师发给纪念品。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们来说非常新颖,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赛场上热闹非凡但井然有序。学生们积极参与,许多以前想读而不敢读的学生声情并茂,朗读得十分出色,“诞生”了许多老师以前没发现的朗读苗子。爱读的读得更好,不敢读的也急于表现,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用评价来激励学生,能使他们更喜爱朗诵,喜爱文学,品味语言,陶冶情操,对帮助老师进行诵读课及其他方面的教学也有不小的帮助。
关键词:略读;三略三重;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8-0079-02
自新课改推行以来,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由三年级每册的8篇略读课文,到四年级增至14篇,五六年级的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达到了1∶1的比例。可见,略读课文在整套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教师更多关注的是精读课文的教学,而对于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一直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笔者认为应是“三略三重”。下面以《卡罗纳》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对略读课文教学“三略三重”策略的思考与探索。其中,“三略”策略是:
1.教学目标求简明。教学目标是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把握教学目标,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导致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我们要求略读课文中将目标精简,抓住重点,展现阅读的重点,将文本的主要思想情感把握住即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根据此标准,笔者将《卡罗纳》的教学目标确定为:①认识5个生字。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语句,感受大家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③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懂得在别人遭遇不幸时,给予帮助和关爱。
2.教学过程求简要。崔峦老师指出:略读教学的过程设计要“粗”,建筑简约的教学框架。教学过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留给学生整块的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的时间和空间。在略读课文之前,有一段“提示语”,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过渡到略读,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两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这段“提示语”。
《卡罗纳》 的课前提示语是:“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全力救助,挽救了小钱的性命。下面的课文选自《爱的教育》,体现了另一种关爱之情。默读课文,看看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样做的;再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为我们提供了课文学习的一般流程:自主阅读――交流谈论――积累拓展。根据提示,笔者将教学分为以下四个环节:①导入新课,回顾梳理;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③品读句子,体会感悟;④学会安慰,拓展延伸。
3.教师引导求简练。教师的引导最根本的是要做到“放开”。要让学生更多元地理解文本就要为他们提供更开放的阅读,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使教学更突出,更集中。《卡罗纳》这堂课,我们就抓住“在课文中划一划,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大家对卡罗纳的爱;然后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对这些句子的感受;再自己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句子。”这么一个着力点,在教学中重打细敲,结果让学生有了多方面的收获。
略读课文教学的“三重”策略是:
1.重自主学习。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会用课内所学的方法开展课外阅读实践,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教师首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读自悟。适当抓住一两个重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抓住要点,忽视枝节,只把要点弄清,不必把每段每句都搞清楚。《卡罗纳》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两个主要教学环节:①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归纳课文主要内容。②品读句子时,请学生再轻声读读课文,哪些句子表达了大家对卡罗纳的关爱,在旁边写写批注。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只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真正地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站在舞台中间,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2.重语言积累。积累是理解和表达的桥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略读课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大量贮存语言信息,积累语言材料。教学《卡罗纳》时,当学生充分阅读后,结合课文板书,笔者设计了一则小练笔,让学生仿写:
有时候,爱是一句温暖的话语,带来阵阵暖意;
爱是__________,送来__________
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要我们留心感受,爱,无处不在。
写后四人小组交流,推荐好的句子说一说,再将几句话连成一首美美的小诗。此时学生已深入到浓浓的爱的世界中,写话、说话时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甚至写了几段,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重迁移延伸。教育家颜元认为,读书人求知识,不经过“习”,“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知”,心上思过,口上讲过,书上见过,都不得力,临事时依旧是所习者出。迁移运用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相对于精度教学而言,略读教学在迁移运用的方面承担着更重要的任务,因为略读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信息、习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语文实践中运用方法、培养能力。在《卡罗纳》教学总结阶段,笔者提出:这篇课文节选自日记体儿童小说《爱的教育》,书中以小学生的口吻,记述了发生在四年级小学生中的一百个感人的故事。小说在1886年发表后,轰动了意大利文坛,先后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请学生课后认真读读这本书,写写读后感。
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长了阅读量。
总之,略读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表达能力的重点所在。只要正确认识,教学得法,它发挥的作用并不比精读课文小。因此,略读教学也能很精彩。
参考文献:
[1]高玉.略读教学策略初探[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9,(5).
一、诵读教学的类型
诵读包括了朗读、朗诵和吟诵三种类型。最基本的朗读,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把文章的内容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把文字转化为语言,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平,另一方面,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也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学习的注意力。所以说,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语言表达上来,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入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朗诵,是另一种诵读方式。运用语速,辅助以手势,肢体动作,甚至是面部表情,将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朗诵把枯燥的文字语言变成一种语言艺术,这种诵读方式,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比较高,在诵读的过程中,不仅要实现对文章内容的基本的理解,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对文章表达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体味,提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度。除此之外,在诵读这个过程中,还有一种表达形式,就是吟诵。吟诵的要求相对比较高,要求学生能够声情并茂的把文章读出来,不仅要充分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深刻体会文章所要抒发的情感,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诵读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诵读教学法的特点
诵读教学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方法,是有其特征的。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诵读教学法,需要遵循实践性、规范性等特征。所谓实践性,顾名思义,就是这种诵读教学方法一定要让学生亲身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质量。在诵读教学中,要求诵读者对文字表达的内容有深入的体会,甚至在文章的吟诵中,还要灌输进自己的情感,对于学生的诵读能力要求比较高。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实践,才能够提升他们的这种诵读能力。诵读教学法的另一种特点,就是规范性,这是针对于具体的诵读过程而言的。诵读,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应用规范的有声语言,虽然不一定要达到字正腔圆的水平,但是,在诵读的过程中,也要保障基本的诵读规范,把书面语言表达的更深刻,更具体。
三、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诵读教学发的应用还是一个基本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诵读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就需要研究一些诵读教学的基本对策。
1、教师要提高诵读教学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应用诵读教学的方法,首先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认识到诵读教学的意义,提高对诵读教学的认识。教师要科学的认识诵读教学,在充分认识诵读教学的意义的基础上,合理研究诵读教学开展的工作方法。对于一些课程教学中,对于诵读教学应用比较少的情况,应该提升认识水平,强化对于诵读教学的推广。
同时,提高对诵读教学的认识还要提高学生对诵读学习的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他们学习的重要性,经常在教学中强调这种学习方法,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增加诵读学习的比例,这也是提高诵读教学认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2、强化对于诵读教学的技巧应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使用诵读教学的方法,还要注重一些具体的应用技巧。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除了基本的教学内容之外,教师要研究出新的学习方法来辅助诵读教学。学生长时间的诵读文字必然会感到乏味,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上运用一些小技巧,缓解学生的诵读压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到诵读的情境中,自发的开始对文章的诵读。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于一些多媒体视频,动画等内容,给学生一些优秀的诵读视频师范,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诵读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探究;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153-01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时,我继续进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至今,每学期学生成绩远远超出平行班级。前后经过8年的实践研究,本人进行了总结,在本校、本地区介绍探究教学模式,上随堂示范课两周(2003年秋、2004年春各一周),举办讲座两次(2004年5月、2006年5月)。并撰写论文《小学语文阅读课型的探索与实践》获《小学语文教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语文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目前,学校将该课题的研究在语文组推广,由我负责指导。至结题时,正是实验班学生小学毕业之际。虽然该课题的研究尚未成熟,但老师们已自觉把课堂还给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变。对该课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实践,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阅读课探究模式的提出与实验,可为培养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好语文创设一条新的教学途径。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水钢实验学校实验班:五(3)班、五(4)班共80名学生。对照班:五(1)班、五(2)班共80人。本人负责,与田应萍老师合作。
实验组五(3)班、五(4)班:各40人,男生19人,女生21人。
控制组五(1)班、五(2)班:各40人,男生19人,女生21人。
2、研究时间:2007年3月-2011年7月。
3、研究方法:等组对照实验法。
4、研究过程:
2007年9月开学初,根据学生四年级期末成绩,从五(1)班、五(2)班、五(3)班、五(4)班各用等组配偶法选取40名学生。
控制组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按原计划上课。
实验组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由教师采取探究教学模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实验过程中,实验组、控制组均有一位老师执教,教材、课时、进度、检测题都统一。控制组按原有教学方法施教,实验组运用探究教学模式施教。
5、研究的实施:
实验操作:实验前同年级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范围,阅读爱好程度进行一次调查,对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用试卷进行检测。控制处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因变量。
实验过程中,实验班、对照班均有一位教师执教,教材、课时、进度、检测题都统一。对照班则运用探究教学模式施教。
实践指标:
A、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数量。
B、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的质量(深度和广度)。
C、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合作、交流、询问、查找等)。
指标检测方法:
A、按实验内容进行命题,编制测试卷。
B、探究学习方法自编问卷。
统计方法
采用平均数(x)
日程安排
准备阶段:2007年3月完成前期测试,老师分工;
研究阶段:2007年9月至2010年12月,实施研究方案。
结题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完成研究报告。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
三、研究内容及目标
1、研究内容:六年级十一、十二册语文
2、研究目标:研究该课题,遵循儿童从易到难,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对学生采用:
“读-考、问”式,“读-提出问题-自行解决-问”式,“读-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小组交流-问”式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综合课型。
3、研究措施:
以会提问题、能提问题为主题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训练。
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综合性课型
(1)“读——考或问”式课型
把读懂的地方变成问题考别人,提出不懂的地方问大家。在学生的考考问问中,教师引导点拔,在浓浓的问答氛围中,学生学会了提问、学会了追根究底、学会了学习。
(2)“读——提出问题——自行解决——问”式课型
这是学生以个人阅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需要解决的是最后一个环节——“问”。前三个环节,学生自己读文章后,提出不懂的问题,再反复读文章,通过问家人,查工具书,查有关书籍,上网查询等方式,自己解决一部分问题。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留到课堂上来问,师生共同想办法解决。上课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疑难问题,再解决学生自己未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课堂,学生充满了成就感,非常渴望能展示自己解决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在说说问问中,更多的是交流与探讨,课堂上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读——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小组交流——问”式课型
这种课型学生可以个人提出问题,也可以小组共同提出问题,通过小组成员合作的方式,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一般二十至二十五分钟左右。讨论后,小组派代表发言,说说本组解决了哪些问题,怎么解决的。小组未解决的问题,在交流中有些也解决了。剩下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关键词:初中语文 自主探究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95-01
1 师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运用教材上的文本材料,实践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方法
1.1课内教材自主探究阅读教学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教材上的文本材料实践自主探究阅读教学一般包含以下步骤:(1)课前自主探究;(2)激情目标探究;(3)美读感悟质疑;(4)合作探究释疑。课前自主探究预习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预了要求学生自学新课的生字词,自读课文外,还要求学生查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及大胆提出疑难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或查找有关课文资料中尽自己的能力解决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要设计学案,已展示课前自主探究的内容和学习步骤。激情目标探究是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导入新课,营造生动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在课文“导读”过程中紧紧围绕课文的学习目标,共同探究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美读感悟质疑是指围绕语文学习目标通过读来感悟,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学生自身的个性来质疑,激发鼓励学生有疑要质疑,有疑问必定质疑。合作探究释疑在语文释疑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师生互动,更是生生讨论交流互动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语文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从而通过语文合作的探究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愉悦学习,初步达到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学习目标。
1.2自主探究拓展阅读方法
初中语文自主探究拓展阅读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要做好几个环节:(1)选好拓展阅读材料;(2)确立拓展阅读目标;(3)分组编写阅读训练题;(4)小组交叉拓展训练;(5)教师综合点拨;(6)学习评价(师生互评)说明。第一个环节:“选好拓展阅读材料”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根据本单元教材上的材料的课文的特点(文体、话题、主题、题材等方面)来选好拓展阅读活动的文体材料。第二个环节:“确立拓展阅读目标”是指学生根据最近一段时间(或单元或学月)所进行的语文课内阅读训练目标,然后来确立要进行拓展语文阅读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第三个环节是“分组编写阅读训练题”,语文教师首先把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小组对阅读材料根据阅读目标由各小组自主学习,对所要学习的阅读材料编写阅读训练题,此时教师要适时的指导并及时审阅。第五个环节是“小组交叉拓展阅读训练”在具体的语文阅读训练活动中以“本组出题另组训练”为原则进行交叉阅读考查。“教师综合点拨”既对编题进行综合点拨,也对训练进行有效的点拨。第六个环节是“学习评价(师生互评)”既是教师对编题学生的评价,也是对语文阅读训练的训练者的评价。
2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实施,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改变了学生以往的语文学习方式,学生经历了学习语文由学会到会学的学习过程。从初中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角度来看,在语文自主探究学习的活动模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学习过程。
2.1自我感知预习研读
自我感知预习研读这个学生自学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要素之一,是学生要参与语文课堂研讨,研读语文文本材料的第一步,学生预习语文材料的研读基础有两点,第一是语文单元讲读的示范作用,在讲读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强调学习本单元的教学知识重点和阅读本单元某些文章的学习方法,引导教会学生将在预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以消化语文课堂所学的新知和学以致用,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预习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审清文体,掌握课文的文学常识部分,阅读课文,认识和掌握生字,查词典解释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点明本文学习的中心思想,研品写做方法,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印发理解文章的延伸拓展学习材料,并理解完成课文后的课后练习与思考。只有预习了课文文本,学生才可能对文章有话说,才拥有对文本的发言权。学生课前预习文本材料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基础,这个语文学习预习阶段属于学生对文本材料的感知阶段,要确保语文预习有效的进行,在语文预习学习中,学生就一定要保证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2.2质疑,发现难点
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生发疑问是常有的现象,教师要明白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预习文本真正到了一定的认知水平时,必然会对所要学习的课文产生很多疑点与难点,并且往往还会有所发现。这个环节很重要,它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初步探究学习与把握。教会学生产生疑问、质疑并积极解疑,这一点是语文教师极力保护的一个方面,教会学生善于发疑质疑解疑,对于学生这种不断的生疑,刺激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停地产生课文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不断的发现新的问题,这样语文学习活动保持在一定的气氛活跃的状态,语文课堂才会有活跃的课堂活动过程。教师可以做好语文教材的挖掘整理与整合工作,在语文问题的产生的梯度性、内容的逻辑性和内在联系性上,教师要作出适当的分析、讨论、归纳、引导。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正确的质疑问题发现难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3交流展示探讨迁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交流展示探讨迁移,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我展示和自我表现的最佳时机,也是检查语文阅读的直接手段,培养交流展示探究阅读,解决学生自我发现的问题,根据课文的体裁整理相应文体与语文学习的方法,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是对语文课本的精细与阅读,抓住学生自读中的发现,引导学生迅速理清思路,学生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细致、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语文文本,再仔细体味语文的字句章,并在充分理解语文的内容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抽取课文阅读信息,促进学生全面掌握语文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文本的特点、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