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范文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

篇1

【关键词】中职语文文言文教与学重要性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193-02

随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开始推行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当前,文言文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受重视程度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一、中职语文文言文教与学活动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古代文言文是评价文人志士学识状况以及身心修养程度的重要因素。古代文人志士的渊博知识都是从学习文言文开始的。文言文发展到现代,其内涵在不断地深化。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文言文,都是具有很强学习价值的东西。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学习文言文,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有利于学生从我国的精髓文化中增加自身的内涵,从而提高个人的修养,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有利于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文言文是古代常用文体,是古人的智慧成果和劳动结晶。总之,文言文蕴含着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部分,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获得渊博的知识,而且能够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思想意识的形成阶段,让学生广泛地接触文言文,能够借助学生的力量去传承中华文化。

(三)有利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在中职学校开展文言文,可以让学生学习古人运用知识的技巧,从而学会学以致用的办法。如此可见,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文言文教学,有利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中职语文文言文教与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堂气氛不活跃,影响了教学效果

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课堂气氛不活跃的现象。除了因为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存在极大差异,学生理解存在一定困难而导致的不感兴趣之外,很多中职教师在讲文言文的时候,也通常采用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了让学生对文言篇章有深入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在整堂课中几乎都是以解释讲解占据了主体地位,学生只是默默地听取教师讲课。因此,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容易出现昏睡走神现象,使得文言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学内容不够系统与全面

文言文教学形势在中职学校不容乐观的另一原因,就是因为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和全面,缺乏科学性和实践性。例如,在讲解《师说》这篇课文时,大部分教师都把课文的释义和文章设计的词类活用现象以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当成重点教学内容,忽略了应将古人"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理念渗透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贯彻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思想。此种教学模式,确实能够让学生掌握许多文言常识,能够在考试中拿到高分,但学生却不懂得学以致用。

(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

素质教育理念是相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而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出会写作业、会考试的学生,而学生的学习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则主要是听取教师的安排,缺乏应有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在中职院校,语文课本身往往只是作为基础课程,在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中所占比重较轻,甚至逐渐被边缘化,而所用教材中文言文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学生在学习了课堂内容之后,大多数也不会再去主动关注和学习更多的文言文篇目及传统文化内容,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上受到极大限制。

三、做好中职语文文言文教与学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注重朗读在文言文教与学中的重要性

文言文的特色首先就是它明显的对仗和有韵律的音节,因此,要想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注重朗读在文言文教与学中的重要性,时常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到古人的思想,同时对文章有深刻的初始印象。例如,教师在讲述《劝学》这篇课文时,要抓住文章使用对比和大量比喻论证的特点,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语句音节轻重的划分,并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其次,再对课文内容和层次进行分析讲解;最后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要求学生读出节凑、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形成师生互动

尽管人们都认为语文课的教学承载着提升学生语言素质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功能,但是面对最能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言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却并不明显。为了提高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中职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形成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文言文。例如,当教师讲述《廉颇蔺相如列传》、《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课文时,可安排学生分角色对文中主要人物进行饰演,并让他们进行对话,使学生在饰演该角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更加直观了解课本内容和人物的心理特征,还可以启发学生改编和再创造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学科内容,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而且有利于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推动我国素质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要灵活使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完成课堂教学内容之余,还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选择推荐一些适合于所教学生学习和开阔视野的文言文篇目,并利用第二课堂或者学生早、晚自习时间进行简单的引导讲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结语

在我国广大中职学校,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形势不太乐观。很多职业学校都把技能技术学习当成了教学的重点,而直接忽视了语文文言文教学,致使在中职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内容不全面、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值得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认真反思的。

参考文献:

[1] 张莹.中职文言文教学的作用、存在问题及对策[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6年11期

篇2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翻阅2014年与2015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是均为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其选文的长度均为650字左右。题型有:文言实词、断句、文意概括、文句翻译等。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从高考中着眼,去探索高中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一、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去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其中这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人的称谓、官吏任免、科举制度、古代地理等知识。在古代人的称谓有很多,比如: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谦称和敬称等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古代称谓,有助于学生解答文言文阅读中的选择题,在很多选择题中,命题者往往在称谓上设陷阱,谦称用作敬称或敬称用作谦称。在2015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选择题中就有这样一道题目:

例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当看完选项之后,我们能快速的选出答案,那就是D。因为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而不能指其他儿子。本题就考查了一个称谓的问题。

还有,我们可以通过拜、除、谪、迁、擢、黜等词来了解官吏的任免,以提高学生的推测与翻译的能力。其实,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常识,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提高做题的效率,以找出准确的答案。

二、掌握常见的文言语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语法有:实词、虚词、一些句式和用法。

1.掌握实词的用法

其中在实词中我们应指导学生掌握两方面的知识: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在这举个词义扩大的例子,曹操… …将顺江东下。文言文实词的考查是高考中考查的主要内容,其难度也比较大,所以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理解和运用。比如,在2010年的全国高考题中有这样一道考查实词的题目:

例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充当“取”的宾语,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故C选项错。

2.掌握虚词的用法

高中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但《考试大纲》列出了18 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下面举个虚词特殊情况用法的例子――虚词连用: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的重点落在最后一个“矣”上。

3.掌握句式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固定的句式,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一些特别固定的句式。下面举几个例子:

关于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的例子就不多赘述了,下面举几个固定句式的例子:①表疑问。“……如何”、“奈何”、“若何”、“奈若何”等格式。②表反问。“不亦……乎”、“何以……为” 等格式。③表感叹。“何其……”、“一何”等格式。④表测度等。“得无……乎”、“与其……孰若……”等格式。

这些固定句式都有自己固定的翻译方法,如:“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其实,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学习文言句式,固然要辨认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角度讲,了解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何。在2015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阅读中就有这样两道翻译的题目: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所以,在平时的积累中,我们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价值实现

众所周知,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逐年上升,教材中的文言文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客观需要。新课标的要求,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及形态,掌握古代社会生活的特征。知识层面要求,能够理解运用文言文的具体含义,表达方式。在对文言文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再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简单的文言文,了解大意,增加自身的文化内涵。因此,文言文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在教学中,怎样能够更好的实现文言文的价值,加深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这是教育界应该不断研究的问题。

一、文言文的含义

文言文直接的字面意义显而易见,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是古代人们口语表达以及书面表达的一种语言行为及语言形式。是与现代语言相对应而言的。历史悠久,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言简意丰,几个字含有的意义却很多,这也是我们理解的难点。如《醉翁亭记》,语言精练,词义丰富。还有一点就是文言文具有很强的文化感,蕴藏着古代的文化甚至是生活风俗。如,每月的初一,古代称为“朔”,每月的十五,古代称为“望”。这样的风俗习惯数不胜数。因此,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必须要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二、文言文的价值体现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言文更是意义重大。当然,文言文价值之高也就不言而喻。

(一)文言文价值在文化上的体现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远,而文言文正是在古代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他蕴含了古代文化中人们的生活状态,行为习惯,语言表达方式,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社会制度,教育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等。通过对文言文的研究学习,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古代文化产生,发展的历程。从而更加准确地的进行继承与发扬。如古代把“龙”“凤”作为一种高贵的意象加以崇拜,流传至今,人们仍然把这个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代表着一种吉祥之兆。这就是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二)文言文的价值在审美上体现的

文言文不仅语言精练,而且形式多样,风格迥异,有婉约派的,有豪放型的,言辞优美,意境幽远,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具有文学美感。文言文不仅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审美需要,内容上同样韵味无穷,道理深刻,画面迷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但提高了学生对文化的感知力,更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得以提升,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理解能力也有深远的影响。

三、文言文价值的实现途径

基于文言文的价值与意义,我们总结以下实现途径。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变教学观念

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打破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鉴赏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意一味的注重学习成绩,死记硬背,灌输式教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重视文言文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组织阅读欣赏活动,鼓励学生查找资料,独立学习,把文言文的当做文学作文领悟而不是当成学习任务完成。

(二)师生共同提升文言素养,把握教学重点

所谓言传身教,教师自身的文言素养提升了,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文学素养。为了保证文言文价值的实现,教师应丰富自身的文言文学识,增加阅读量,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文化常识,人物背景,历史事件,充实自己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另外在教学中,要分清学习重点,对典型文言文范文进行深度解析鉴赏。对文法修辞,句式表达,情感抒发等同样要重点学习,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只有这样,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才会得以顺利体现。

四、结语

文言文的文化意义已经非常明显,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完整的体现它的价值还需要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在高考实际中,既要考虑学生成绩的提升,又要加强能力的提高,二者必须和谐统一。文言文价值的实现也是教育的目标,要想达到很好的效果,就要不断的改革,不断地发展,在教学探索中,逐渐完成传统文化的的继承和文言文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雷.论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价值的实现[D].河南大学,2011.

[2]郭晓茜.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1,(08).

篇4

【关键字】文言文教学 高中语文 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表达,现在学生所接触的先秦诸子以史传散文等都属于文言文的范畴。通过高中语文课本中经典文言文篇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知识的掌握。但相比白话文文章来讲,文言文因其实词虚词的语法结构和一词多义等往往是高中较难掌握的知识。但在高考中,文言文阅读又占着比较大的比重。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做好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是一线老师探讨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际,针对文言文的讲授与学习方法进行探讨。

一、联系历史背景,增强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中文言文篇章大多是诸子散文与先秦散文,这些文章都折射着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很多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都有着关联关系。在讲授文言文知识的时候,如果将某篇文章孤立的进行讲解,就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等。在进行这些文章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将秦国崛起与出关灭六国的大背景给学生进行讲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将《大秦帝国》节选给学生放阅。通过了解历史背景,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进行文言文授课之前,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给予讲解。

二、注重文言文背诵,增强句词理解

背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名篇名句学生熟记之后就很难忘记,所以加强对学生文言文背诵的指导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作为老师要教会学生背诵的方法。把较长篇幅的文章进行有效划分,每次学生背诵小段,然后再继续背诵下一阶段,这样一来就很好地增强了学生背诵的成就感。背诵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了解所背诵内容的意思,这样背诵起来就相对容易,所以老师在背诵之前要将文章大意给学生讲述清楚。文言文的背诵方法比较常用的是首字提示方法,翻译还原法,即学生依据翻译回想文言文的内容进行背诵。当然还有边读边译法等。这些方法都不固定,可以依据学生自己的特点在背诵中总结和发现适合自己的方法。文言文中字词句的语法相当复杂,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反复强调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词,同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这些容易出错的字词句要多加练习,进行专题测试。

三、增设名篇赏析,侧重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文言文很多名篇都非常适合高中生阅读和学习的,但是因为篇幅问题,很多名篇没有纳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范畴,老师可以广泛地涉猎一些名篇名作,挑选有代表性的文章来给学生赏析,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同时配合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将日常所学的语法运用到赏析文章的理解上来,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控阅读的技巧和方法。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面对和掌握的基本能力,首先,老师应该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信、达、雅”即忠于原文,语言通畅,译文优美生动的原则。然后教会学生掌握翻译的技巧,对于专有名词,如人名可以不做翻译,对于省略的代词等则需要再翻译中进行补充,运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表达,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就应该按照现代汉语的“谁”进行翻译,最后还要注意在翻译中将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翻译,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历来都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很多学生都对文言文有所畏惧,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大面积失分的情况。相比现代汉语来讲,文言文具有更为简洁直接的特点,只要准确把握,学好文言文并不难。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文言文兴趣的培养,通过介绍课文中文言文所讲述内容的历史背景,增加学生兴趣。同时要在文言文的背诵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加强学生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开设名篇赏析课堂,给予学生更多关于文言文的认知,通过与课文对比,提倡学生自主翻译。掌握良好的翻译技巧,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都是非常有效的增强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顾之川.守正出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介绍[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Z2).

[2]陈伟赛.从培养能力到传承文化――评析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不同要求及教学策略[J]语文学刊.2004(06).[3]陈巍.辽宁省阜蒙县蒙古族高中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11).

[4]王春凤.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古代散文选文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11).

篇5

其实,只要我们对这道题目的真正含义、命题背景、取材范围、记忆方法等稍加研究,就能找到科学有效的应对之法,并最终能让我们扫除困惑、充满信心、轻取三分。

一、真正含义

关注含义,首先必对这个知识点或考题进行概念界定。这道题称之为“文化常识”,而非“文学常识”;又因它出现在文言文阅读题目中,并取材于文言文阅读文本,故而为求准确,我们当称之为“古代文化常识”。

什么是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是指中国古代称谓、习惯、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悠久文化的常识性知识。少数同学若误以为是文化常识、古代文学常识,甚至极少数同学若误以为是文学常识,那么势必在无形中扩大了我们的复习范围,也在较大程度上偏离了对题目内涵及外延的正确理解,也自然会大大增加我们备考复习的任务和难度。

二、命题背景

这道题我们之所以准确地称之为古代文化常识,正是立足于特殊的命题背景的。笼统地说,此题取材于文言文阅读,不可能涉及现当代文化常识,也极少涉及文学常识;具体而言,此题所选文言文主要集中在记叙类文言文中,甚至很多年的文言材料都源自于《二十四史》。而正确分析认识历史类文言文本的写作对象、特定内容、表达特征等,都有利于我们划定符合史传类文言文本所常出现的文化常识知识点。

三、取材范围

就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篇目而言,基本上都是文言文史传类文本,并且更倾向于人物传记。这些倾向于人物传记的文言文本,大多遵循了从姓名籍贯到科举考试,从官职任免到主要政绩,从主要精神品质到最终结局的叙述模式。在这种叙述模式中,所选主要人物都有官职在身,他们既有广泛接触其它官员甚至是面见皇帝的经历,更有接触地方官吏百姓、民情风俗、人文地理等等诸多机会。既如此,该题考查点要出自文本,那么所考文化常识点自然与历法、官职、朝廷机构、科举制度、称谓(含人物、地理、风俗、礼仪等)等密不可分。

以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I卷、Ⅱ卷、Ⅲ卷为例,我们都能发现此种规律。

例如:2016年全国I卷【答案】A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例如:2016年全国Ⅱ卷【答案】D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例如:2016年全国Ⅲ卷【答案】A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挤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 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 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综合三套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三道题中的四个选项,实际有三个选项都与官职有关。我们切不可认为这只是一个巧合,或是命题者有意而为。即使是有意,也是有意保持三套试题难度与考查内容的一致性;而不是不约而同地都重点考查到与官职相关的文化常识。理解这一点,还是应该回到这篇文言文文本的取材。《二十四史》是典型的官方历史,亦谓之正史,所记载人物怎么可能是普通百姓?事实上只要对中国正史稍加浏览便知,任何一部正史,无一不是皇族、官吏或反皇权官吏的历史。那么这类文言文本,可能常常必然出现的就是官职、官僚机构、官员交际等或与此相关的文化常识。

虽然如此,但我们断不能以2016年高考试题推断2017年高考也要围绕官职这个核心命题。也许明年的文化常识还会涉及到科举制度、天文历法、风俗习惯、人物称谓等;但无论如何命题,都是这类文言文本所无法避免的古文化常识。

四、复习方法

古代文化常识,尽管是常识,但毕竟是古代的,有些我们可能接触较多,有些我们可能仍然生疏或者根本不了解。从复习方法和能力考查层级而言,建议还是以记忆为主。

但记忆并非死记,也不是滥记,更不是没有系统、没有章法、没有条理地记忆。下面,拟结合文化常识本身的内容特点,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首先,为保证记忆的有效性、时效性,首先我们务必理解文化常识形成的原因,力求理解性记忆;第二,不是所有的文化常识,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我们要突出对常见文化知识的记忆;第三,在记忆时,我们还要借助具体的情境或语境,文化常识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必然渗透于人物及故事的叙述和描写之中;第四,为保证不经常遗忘,我们还要反复记忆易混淆、易错误的文化常识知识点;第五,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分类、要比较、要排序、要联系地记忆和突破。

(一)分类记忆

整体分类:我们可以将史传类文本所常有的文化常识进行分类。例如,出现在文言文本中常见的无非就是科举制度、古代官职、人物称谓、天文历法、古代地理、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等几个主要文化内容。

除了整体分类,我们还可以进行细致分类。例如,对科举制度,我们可以按照朝代特点或时间顺序分类。

(1)汉代科举制度文化常识分类。

例如:“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其它汉代科举制度文化常识还有“征辟”“孝廉”等。

(2)明清科举制度文化常识分类。

例如:“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除此之外还有“乡试”“会试”“殿试”等。

(3)明清科举制度考试结果分类。

例如:“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除此之外,还有“进士”“状元”“会元”“解元”“连中三元”“金榜”“同年”等。

(4)明清科举制度学校分类。

例如“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其它还有“太学”“国子监”“书院”等。

(5)明清科举制度学官分类。

①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②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③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

④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⑤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⑥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监祭酒。

⑦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二)比较记忆

比较记忆,适用于易混淆、古今差异大、朝代差异大的古文化常识。

(1)同类比较。

①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②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太傅。

③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中“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2)内部比较。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3)古今比较。如古今纪时的方法。

①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i(die)、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②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③现化纪时法。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④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三)排序记忆

(1)官职的任免升降。根据任命、提升、调动、贬官、辞官的顺序来记忆。如:①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②除:拜官授职。③擢:提升官职。④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⑤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⑥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⑦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⑧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2)二十四节气。根据节气及月份的先后顺序来记忆。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四)联系记忆

(1)联系文句。联系文言文中所学的句子来记忆。

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②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的“庆历四年春”、《琵琶行》的“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的“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的“元丰七年”、《梅花岭记》的“顺治二年”、《后序》的“德v二年”、《雁荡山》的“祥符中” (“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③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庚子赔款”“”“”。

④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的“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Y(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的“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的“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 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的“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2)联系生活。联系现代生活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