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中职语文文言文教与学重要性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193-02
随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开始推行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当前,文言文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受重视程度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一、中职语文文言文教与学活动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在古代,文言文是评价文人志士学识状况以及身心修养程度的重要因素。古代文人志士的渊博知识都是从学习文言文开始的。文言文发展到现代,其内涵在不断地深化。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文言文,都是具有很强学习价值的东西。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学习文言文,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有利于学生从我国的精髓文化中增加自身的内涵,从而提高个人的修养,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有利于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文言文是古代常用文体,是古人的智慧成果和劳动结晶。总之,文言文蕴含着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部分,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获得渊博的知识,而且能够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思想意识的形成阶段,让学生广泛地接触文言文,能够借助学生的力量去传承中华文化。
(三)有利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在中职学校开展文言文,可以让学生学习古人运用知识的技巧,从而学会学以致用的办法。如此可见,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文言文教学,有利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中职语文文言文教与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堂气氛不活跃,影响了教学效果
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课堂气氛不活跃的现象。除了因为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存在极大差异,学生理解存在一定困难而导致的不感兴趣之外,很多中职教师在讲文言文的时候,也通常采用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了让学生对文言篇章有深入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在整堂课中几乎都是以解释讲解占据了主体地位,学生只是默默地听取教师讲课。因此,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容易出现昏睡走神现象,使得文言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学内容不够系统与全面
文言文教学形势在中职学校不容乐观的另一原因,就是因为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和全面,缺乏科学性和实践性。例如,在讲解《师说》这篇课文时,大部分教师都把课文的释义和文章设计的词类活用现象以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当成重点教学内容,忽略了应将古人"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理念渗透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贯彻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思想。此种教学模式,确实能够让学生掌握许多文言常识,能够在考试中拿到高分,但学生却不懂得学以致用。
(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
素质教育理念是相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而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出会写作业、会考试的学生,而学生的学习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则主要是听取教师的安排,缺乏应有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在中职院校,语文课本身往往只是作为基础课程,在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中所占比重较轻,甚至逐渐被边缘化,而所用教材中文言文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学生在学习了课堂内容之后,大多数也不会再去主动关注和学习更多的文言文篇目及传统文化内容,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上受到极大限制。
三、做好中职语文文言文教与学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注重朗读在文言文教与学中的重要性
文言文的特色首先就是它明显的对仗和有韵律的音节,因此,要想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注重朗读在文言文教与学中的重要性,时常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到古人的思想,同时对文章有深刻的初始印象。例如,教师在讲述《劝学》这篇课文时,要抓住文章使用对比和大量比喻论证的特点,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语句音节轻重的划分,并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其次,再对课文内容和层次进行分析讲解;最后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要求学生读出节凑、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形成师生互动
尽管人们都认为语文课的教学承载着提升学生语言素质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功能,但是面对最能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言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却并不明显。为了提高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中职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形成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文言文。例如,当教师讲述《廉颇蔺相如列传》、《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课文时,可安排学生分角色对文中主要人物进行饰演,并让他们进行对话,使学生在饰演该角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更加直观了解课本内容和人物的心理特征,还可以启发学生改编和再创造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学科内容,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而且有利于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推动我国素质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要灵活使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完成课堂教学内容之余,还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选择推荐一些适合于所教学生学习和开阔视野的文言文篇目,并利用第二课堂或者学生早、晚自习时间进行简单的引导讲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结语
在我国广大中职学校,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形势不太乐观。很多职业学校都把技能技术学习当成了教学的重点,而直接忽视了语文文言文教学,致使在中职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内容不全面、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值得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认真反思的。
参考文献:
[1] 张莹.中职文言文教学的作用、存在问题及对策[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6年11期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翻阅2014年与2015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是均为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其选文的长度均为650字左右。题型有:文言实词、断句、文意概括、文句翻译等。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从高考中着眼,去探索高中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一、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去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其中这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人的称谓、官吏任免、科举制度、古代地理等知识。在古代人的称谓有很多,比如: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谦称和敬称等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古代称谓,有助于学生解答文言文阅读中的选择题,在很多选择题中,命题者往往在称谓上设陷阱,谦称用作敬称或敬称用作谦称。在2015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选择题中就有这样一道题目:
例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当看完选项之后,我们能快速的选出答案,那就是D。因为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而不能指其他儿子。本题就考查了一个称谓的问题。
还有,我们可以通过拜、除、谪、迁、擢、黜等词来了解官吏的任免,以提高学生的推测与翻译的能力。其实,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常识,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提高做题的效率,以找出准确的答案。
二、掌握常见的文言语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语法有:实词、虚词、一些句式和用法。
1.掌握实词的用法
其中在实词中我们应指导学生掌握两方面的知识: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在这举个词义扩大的例子,曹操… …将顺江东下。文言文实词的考查是高考中考查的主要内容,其难度也比较大,所以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理解和运用。比如,在2010年的全国高考题中有这样一道考查实词的题目:
例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充当“取”的宾语,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故C选项错。
2.掌握虚词的用法
高中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但《考试大纲》列出了18 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下面举个虚词特殊情况用法的例子――虚词连用: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的重点落在最后一个“矣”上。
3.掌握句式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固定的句式,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一些特别固定的句式。下面举几个例子:
关于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的例子就不多赘述了,下面举几个固定句式的例子:①表疑问。“……如何”、“奈何”、“若何”、“奈若何”等格式。②表反问。“不亦……乎”、“何以……为” 等格式。③表感叹。“何其……”、“一何”等格式。④表测度等。“得无……乎”、“与其……孰若……”等格式。
这些固定句式都有自己固定的翻译方法,如:“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其实,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学习文言句式,固然要辨认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角度讲,了解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何。在2015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阅读中就有这样两道翻译的题目: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所以,在平时的积累中,我们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价值实现
众所周知,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逐年上升,教材中的文言文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客观需要。新课标的要求,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及形态,掌握古代社会生活的特征。知识层面要求,能够理解运用文言文的具体含义,表达方式。在对文言文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再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简单的文言文,了解大意,增加自身的文化内涵。因此,文言文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在教学中,怎样能够更好的实现文言文的价值,加深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这是教育界应该不断研究的问题。
一、文言文的含义
文言文直接的字面意义显而易见,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是古代人们口语表达以及书面表达的一种语言行为及语言形式。是与现代语言相对应而言的。历史悠久,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言简意丰,几个字含有的意义却很多,这也是我们理解的难点。如《醉翁亭记》,语言精练,词义丰富。还有一点就是文言文具有很强的文化感,蕴藏着古代的文化甚至是生活风俗。如,每月的初一,古代称为“朔”,每月的十五,古代称为“望”。这样的风俗习惯数不胜数。因此,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必须要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二、文言文的价值体现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言文更是意义重大。当然,文言文价值之高也就不言而喻。
(一)文言文价值在文化上的体现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远,而文言文正是在古代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他蕴含了古代文化中人们的生活状态,行为习惯,语言表达方式,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社会制度,教育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等。通过对文言文的研究学习,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古代文化产生,发展的历程。从而更加准确地的进行继承与发扬。如古代把“龙”“凤”作为一种高贵的意象加以崇拜,流传至今,人们仍然把这个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代表着一种吉祥之兆。这就是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二)文言文的价值在审美上体现的
文言文不仅语言精练,而且形式多样,风格迥异,有婉约派的,有豪放型的,言辞优美,意境幽远,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具有文学美感。文言文不仅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审美需要,内容上同样韵味无穷,道理深刻,画面迷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但提高了学生对文化的感知力,更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得以提升,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理解能力也有深远的影响。
三、文言文价值的实现途径
基于文言文的价值与意义,我们总结以下实现途径。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变教学观念
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打破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鉴赏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意一味的注重学习成绩,死记硬背,灌输式教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重视文言文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组织阅读欣赏活动,鼓励学生查找资料,独立学习,把文言文的当做文学作文领悟而不是当成学习任务完成。
(二)师生共同提升文言素养,把握教学重点
所谓言传身教,教师自身的文言素养提升了,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文学素养。为了保证文言文价值的实现,教师应丰富自身的文言文学识,增加阅读量,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文化常识,人物背景,历史事件,充实自己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另外在教学中,要分清学习重点,对典型文言文范文进行深度解析鉴赏。对文法修辞,句式表达,情感抒发等同样要重点学习,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只有这样,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才会得以顺利体现。
四、结语
文言文的文化意义已经非常明显,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完整的体现它的价值还需要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在高考实际中,既要考虑学生成绩的提升,又要加强能力的提高,二者必须和谐统一。文言文价值的实现也是教育的目标,要想达到很好的效果,就要不断的改革,不断地发展,在教学探索中,逐渐完成传统文化的的继承和文言文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雷.论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价值的实现[D].河南大学,2011.
[2]郭晓茜.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1,(08).
【关键字】文言文教学 高中语文 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表达,现在学生所接触的先秦诸子以史传散文等都属于文言文的范畴。通过高中语文课本中经典文言文篇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知识的掌握。但相比白话文文章来讲,文言文因其实词虚词的语法结构和一词多义等往往是高中较难掌握的知识。但在高考中,文言文阅读又占着比较大的比重。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做好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是一线老师探讨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际,针对文言文的讲授与学习方法进行探讨。
一、联系历史背景,增强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中文言文篇章大多是诸子散文与先秦散文,这些文章都折射着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很多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都有着关联关系。在讲授文言文知识的时候,如果将某篇文章孤立的进行讲解,就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等。在进行这些文章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将秦国崛起与出关灭六国的大背景给学生进行讲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将《大秦帝国》节选给学生放阅。通过了解历史背景,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进行文言文授课之前,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给予讲解。
二、注重文言文背诵,增强句词理解
背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名篇名句学生熟记之后就很难忘记,所以加强对学生文言文背诵的指导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作为老师要教会学生背诵的方法。把较长篇幅的文章进行有效划分,每次学生背诵小段,然后再继续背诵下一阶段,这样一来就很好地增强了学生背诵的成就感。背诵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了解所背诵内容的意思,这样背诵起来就相对容易,所以老师在背诵之前要将文章大意给学生讲述清楚。文言文的背诵方法比较常用的是首字提示方法,翻译还原法,即学生依据翻译回想文言文的内容进行背诵。当然还有边读边译法等。这些方法都不固定,可以依据学生自己的特点在背诵中总结和发现适合自己的方法。文言文中字词句的语法相当复杂,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反复强调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词,同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这些容易出错的字词句要多加练习,进行专题测试。
三、增设名篇赏析,侧重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文言文很多名篇都非常适合高中生阅读和学习的,但是因为篇幅问题,很多名篇没有纳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范畴,老师可以广泛地涉猎一些名篇名作,挑选有代表性的文章来给学生赏析,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同时配合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将日常所学的语法运用到赏析文章的理解上来,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控阅读的技巧和方法。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面对和掌握的基本能力,首先,老师应该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信、达、雅”即忠于原文,语言通畅,译文优美生动的原则。然后教会学生掌握翻译的技巧,对于专有名词,如人名可以不做翻译,对于省略的代词等则需要再翻译中进行补充,运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表达,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就应该按照现代汉语的“谁”进行翻译,最后还要注意在翻译中将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翻译,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历来都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很多学生都对文言文有所畏惧,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大面积失分的情况。相比现代汉语来讲,文言文具有更为简洁直接的特点,只要准确把握,学好文言文并不难。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文言文兴趣的培养,通过介绍课文中文言文所讲述内容的历史背景,增加学生兴趣。同时要在文言文的背诵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加强学生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开设名篇赏析课堂,给予学生更多关于文言文的认知,通过与课文对比,提倡学生自主翻译。掌握良好的翻译技巧,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都是非常有效的增强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顾之川.守正出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介绍[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Z2).
[2]陈伟赛.从培养能力到传承文化――评析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不同要求及教学策略[J]语文学刊.2004(06).[3]陈巍.辽宁省阜蒙县蒙古族高中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11).
[4]王春凤.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古代散文选文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11).
其实,只要我们对这道题目的真正含义、命题背景、取材范围、记忆方法等稍加研究,就能找到科学有效的应对之法,并最终能让我们扫除困惑、充满信心、轻取三分。
一、真正含义
关注含义,首先必对这个知识点或考题进行概念界定。这道题称之为“文化常识”,而非“文学常识”;又因它出现在文言文阅读题目中,并取材于文言文阅读文本,故而为求准确,我们当称之为“古代文化常识”。
什么是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是指中国古代称谓、习惯、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悠久文化的常识性知识。少数同学若误以为是文化常识、古代文学常识,甚至极少数同学若误以为是文学常识,那么势必在无形中扩大了我们的复习范围,也在较大程度上偏离了对题目内涵及外延的正确理解,也自然会大大增加我们备考复习的任务和难度。
二、命题背景
这道题我们之所以准确地称之为古代文化常识,正是立足于特殊的命题背景的。笼统地说,此题取材于文言文阅读,不可能涉及现当代文化常识,也极少涉及文学常识;具体而言,此题所选文言文主要集中在记叙类文言文中,甚至很多年的文言材料都源自于《二十四史》。而正确分析认识历史类文言文本的写作对象、特定内容、表达特征等,都有利于我们划定符合史传类文言文本所常出现的文化常识知识点。
三、取材范围
就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篇目而言,基本上都是文言文史传类文本,并且更倾向于人物传记。这些倾向于人物传记的文言文本,大多遵循了从姓名籍贯到科举考试,从官职任免到主要政绩,从主要精神品质到最终结局的叙述模式。在这种叙述模式中,所选主要人物都有官职在身,他们既有广泛接触其它官员甚至是面见皇帝的经历,更有接触地方官吏百姓、民情风俗、人文地理等等诸多机会。既如此,该题考查点要出自文本,那么所考文化常识点自然与历法、官职、朝廷机构、科举制度、称谓(含人物、地理、风俗、礼仪等)等密不可分。
以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I卷、Ⅱ卷、Ⅲ卷为例,我们都能发现此种规律。
例如:2016年全国I卷【答案】A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例如:2016年全国Ⅱ卷【答案】D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例如:2016年全国Ⅲ卷【答案】A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挤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 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 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综合三套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三道题中的四个选项,实际有三个选项都与官职有关。我们切不可认为这只是一个巧合,或是命题者有意而为。即使是有意,也是有意保持三套试题难度与考查内容的一致性;而不是不约而同地都重点考查到与官职相关的文化常识。理解这一点,还是应该回到这篇文言文文本的取材。《二十四史》是典型的官方历史,亦谓之正史,所记载人物怎么可能是普通百姓?事实上只要对中国正史稍加浏览便知,任何一部正史,无一不是皇族、官吏或反皇权官吏的历史。那么这类文言文本,可能常常必然出现的就是官职、官僚机构、官员交际等或与此相关的文化常识。
虽然如此,但我们断不能以2016年高考试题推断2017年高考也要围绕官职这个核心命题。也许明年的文化常识还会涉及到科举制度、天文历法、风俗习惯、人物称谓等;但无论如何命题,都是这类文言文本所无法避免的古文化常识。
四、复习方法
古代文化常识,尽管是常识,但毕竟是古代的,有些我们可能接触较多,有些我们可能仍然生疏或者根本不了解。从复习方法和能力考查层级而言,建议还是以记忆为主。
但记忆并非死记,也不是滥记,更不是没有系统、没有章法、没有条理地记忆。下面,拟结合文化常识本身的内容特点,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首先,为保证记忆的有效性、时效性,首先我们务必理解文化常识形成的原因,力求理解性记忆;第二,不是所有的文化常识,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我们要突出对常见文化知识的记忆;第三,在记忆时,我们还要借助具体的情境或语境,文化常识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必然渗透于人物及故事的叙述和描写之中;第四,为保证不经常遗忘,我们还要反复记忆易混淆、易错误的文化常识知识点;第五,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分类、要比较、要排序、要联系地记忆和突破。
(一)分类记忆
整体分类:我们可以将史传类文本所常有的文化常识进行分类。例如,出现在文言文本中常见的无非就是科举制度、古代官职、人物称谓、天文历法、古代地理、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等几个主要文化内容。
除了整体分类,我们还可以进行细致分类。例如,对科举制度,我们可以按照朝代特点或时间顺序分类。
(1)汉代科举制度文化常识分类。
例如:“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其它汉代科举制度文化常识还有“征辟”“孝廉”等。
(2)明清科举制度文化常识分类。
例如:“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除此之外还有“乡试”“会试”“殿试”等。
(3)明清科举制度考试结果分类。
例如:“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除此之外,还有“进士”“状元”“会元”“解元”“连中三元”“金榜”“同年”等。
(4)明清科举制度学校分类。
例如“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其它还有“太学”“国子监”“书院”等。
(5)明清科举制度学官分类。
①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②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③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
④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⑤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⑥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监祭酒。
⑦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二)比较记忆
比较记忆,适用于易混淆、古今差异大、朝代差异大的古文化常识。
(1)同类比较。
①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②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太傅。
③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中“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2)内部比较。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3)古今比较。如古今纪时的方法。
①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i(die)、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②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③现化纪时法。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④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三)排序记忆
(1)官职的任免升降。根据任命、提升、调动、贬官、辞官的顺序来记忆。如:①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②除:拜官授职。③擢:提升官职。④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⑤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⑥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⑦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⑧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2)二十四节气。根据节气及月份的先后顺序来记忆。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四)联系记忆
(1)联系文句。联系文言文中所学的句子来记忆。
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②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的“庆历四年春”、《琵琶行》的“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的“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的“元丰七年”、《梅花岭记》的“顺治二年”、《后序》的“德v二年”、《雁荡山》的“祥符中” (“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③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庚子赔款”“”“”。
④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的“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Y(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的“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的“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 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的“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2)联系生活。联系现代生活来记忆。
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传承传统文化。中国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史,其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文言文。文言文一般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是基于先秦口语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现代中国社会已融入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社会的转型也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初中正是学生性格习惯的塑造期,利用文言文的传授,可以让初中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就是文言文,其教学的发展历史悠久。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包括诵读法、句读法、涵泳法、串讲法和训诂法等。一般来说,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老师讲授、学生识记。教学主要注重诵读、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忽视详细的讲解。六十年代初,对话教学法得到广泛运用。80年代,文言文教学结合诵读、点读、翻译及浏览训练,侧重于十个基本序列的训练。90年代以后,文言文已经失去了语言生活环境,其教学方法的发展缓慢。"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填鸭式教学法压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虽然我国语文教改的发展迅速,但文言文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沿袭传统。一堂课45分钟,教师讲解文言文的创造背景和词字句往往需要花费30分钟以上,学生基本上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思考空间。教学方法主要还是受到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影响。权威教材限定了阅读范围,应考要求也圈定了学生学习古汉语的界限。由于语言环境严重缺失,初中生除了在教材中可以接触到文言文外,其他生活学习中已经用不到文言文了。因此,初中生无法落实对文意的理解和应用,古文资料收集整理途径少。应考的教学目标阻碍了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降低了教师教习文言文的课堂效率。
2.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思路
新课标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强调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产生感悟,构建知识框架。课程标准丰富了文言文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分数,而是帮助初中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夯实传统文化底蕴。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培养起使用工具书查询资料的能力。文言文的教学侧重点是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培养学生诵读习惯,不能死记硬背。新课程下,文言文阅读的评价是侧重考察学生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对文言文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的客观审视。
3.要正确分析传统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欠缺
3.1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够。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明白这句话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往往会忽略这句话的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按照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更加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从而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注重对基本知识的传输,而没有顾及学生的想法。其实,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引入文言文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如此一来,教学的效果就会好很多。
3.2学生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不足。荀子劝学中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说,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讲的就是语文的学习是需要知识的积累的。文言文中有很多"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等现象,是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但是零碎知识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慢慢积累的。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注意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比如,在黑板的一侧设立语文专栏,让同学们一个个负责更新,每天更新2-3个文言文常用词,让文言知识的学习融化在学习的点点滴滴中。或者教师也可以根据学习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复习,对相似的句型进行汇总,以便学生综合理解;对实词、虚词进行列举,让学生便于掌握;也可带领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难点字词。这样,通过纵横结合的方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认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相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会取得很大的进步。比如,可以给学生提供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我国古代的朝代变革、各位文人雅士生平叙述、古人的一些风俗习惯等等,以便加强他们的古文知识积累,对他们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字:文言文教学;兴趣;审美情趣
一、提出问题
文言文教学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但文言文教学现状并不是很乐观,从学生方面看,绝大部分学生根本不喜欢阅读文言文,觉得文言文作品距离他们的生活太遥远,枯燥无味、艰涩难懂,且无实用价值。从教师方面看,为了迎合应试教育的需要,教师一味地讲解字词意思,翻译全文,结果令学生更难下咽,厌学情绪十分普遍,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就导致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学生被动接受,教学质量不高,教学要求和教学现状存在着极大的矛盾。
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不利于语文创新的发展,因而要充分挖掘文言文教学的有利因素,扭转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态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愉快的学习文言知识,以真正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二、分析问题
不可否认,多年来,为了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尽管如此,文言文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改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调动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原因分析:
1.时代的演变成为教学的障碍
因为文言文是与我们实际生活脱离越来越远的特殊的书面语言,它在语法、读音、词汇、修辞、文体等方面都有不少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因而在阅读上就存在障碍。而且它的词汇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差甚远,因而现在我们很少用,甚至不用,所以学生就会在疏通文意上产生障碍,而且也会觉得无使用价值,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2.为考试而学,强调记忆答案
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书本才是最正确的答案,要求学生背诵课本中课下注释,严重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更谈不上。学生学习古文课变成听写课;有的学生干脆搞一本课外文言文翻译,背背应付考试罢了。这样的学习态度助长了这种读书风气,没过多久,所学知识即忘得一干二净。
那么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如何改善我们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大胆创新,激发学习兴趣
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在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么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
2.改变传统模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教师往往把考试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侧重的是字、词的解释,文章的翻译以及课文的背诵和默写。字句意思的准确掌握与理解是学习和品味文言文的重要基础,但并非仅此而已。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建构文言文教学的新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能力。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解内容,学生互动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
3.重视诵读,感受语言魅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多学生学习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应该把“读”字摆在首位。读的方式很多,比如范读、默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品读等。其中最重要的读莫过于品读和诵读,文言文的读不完全在于朗读的次数和方法,而在于诵读的体味和感受。诵读能朗朗上口,从而提高记忆效率,且诵读要有语感,不同的语气表达的语感是不同的,语气的传达,就是文章内容情绪的传达,就更易于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表达重点。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物外之趣。
参考文献:
1.任凯《书声琅琅满课堂――论诵读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学周刊;2011年10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
一、高中文言文学习现状的分析
就目前文言文学习的情况而言,效果并不理想,在文言文知识水平掌握上偏低。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因素很多,具体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感觉到文言文学习十分枯燥,相关知识难理解,内容晦涩,需要背诵的内容比较多,而且缺乏趣味,所以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高。当然许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和语文考试,在思想上并没有主动学习文言文的想法,缺乏学习动力。第二,文言文基础知识较差。基础差是造成文言文学习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基础知识缺乏且不牢固,很多文言文内容难以理解,学习吃力,进而对文言文产生抗拒心理,最终导致实际学习情况不佳。第三,学习方法不当。很多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选择死记硬背,在方法上缺乏灵活性,而且在文言文翻译上十分依赖工具书,不利于自身文言文翻译水平的提高,影响了文言文的整体学习效果。文言文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文章表现形式上的高度概括性,更在于文言文中富含的智慧和中华文化。文言文的学习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素养。所以,对于高中生而言,加强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将文言文学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字词多义,不好掌握;有的学生认为老师对文言文的讲解没有激情,听到文言文就犯困;有的学生觉得背诵文言文太过枯燥。据相关调查显示,40%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这么高的比例不得不值得我们关注。
二、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一)在诵读中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掌握语言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对文言文进行反复的诵读,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大意,理解文言文,提高语感。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在平时文言文诵读中,可不断尝试去翻译比较浅易的文章,提升翻译能力,并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个星期读几篇文言文,长期坚持,让阅读达到一定量,在不断诵读中亲近文言文,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去把握所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言文诵读可运用的形式很多,但在诵读时需把握句读,理解其意,并学会把握作者思想情感,而非死记硬背。以理解其意为基础进行反复诵读,通过实际感官将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刻入脑海,理解其意旨和内容,不断转换为自己的知识。(二)打好文言文学习基础。想要提高文言文翻译、理解能力,必须大量积累实词、虚词,而这一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去记忆和探索理解,不断提升语感能力。在课前,需落实字词,认真阅读课下注释,进行口头翻译;在课堂中认真听讲,对比自己理解与老师讲解中的不同地方,有疑惑需提出来并进行探讨交流,运用语法和语境对文言文进行情景推测,从而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在课后,需独自进行书面翻译,并让老师检查,从而及时纠正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此外,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式、文化常识等做书面的分类整理,做到长期坚持。虽然这样的学习方法比较繁琐,但对于文言文基础的夯实十分有效。(三)对知识进行归类复习。文言文的学习必须掌握许多基础知识,并对这些零散知识进行归类整合,形成系统化,脑海中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框架,才能更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文言断句、古代文化知识等专题归类,并通过不断的理解和练习,对知识进行系统掌握。对于重点词类和典型的句式需要进行归纳总结,不断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找出其中规律,把握学习重点。整体来讲,文言文的学习知识点多且琐碎,容易遗忘。因此,需要对学过的知识做归纳总结,从而对所学内容进行牢固的掌握。文言文知识归类和积累越丰富,分析、阅读能力也就越强,课内、课外加强阅读的积累,定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著作,不仅有利于文言文知识的积累,还有助于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四)在思考中学习文言文。苏轼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除了对其进行背诵,还需要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进行批注,做好读书笔记。无论是精辟的论述还是厚重的情感,能触发我们思索和感悟的词句,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标记,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学习心得,发表自己的见解。文言文的学习,在疑惑中寻求答案,在寻求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掌握,学会从思考中去学习文言文,这也是融会贯通的重要学习方式。
作者:周禹彤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
参考文献
[1]高伟.学习高中文言文的几个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6(18).
[2]杨志刚.高中文言文有效学习策略实证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1).
一、以文诠言,准确理解文言知识
文言文教学,首先要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对字、词、句能有准确的理解,从而更深入地探究文言文的思想内涵。然而词义的确定往往与句意的把握密不可分,而句意的把又往往与整篇文章的内容密不可分。因此,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词句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引导学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弄清作者写了哪些人,叙的是什么事,表现的是什么主题思想,作者的感情倾向如何,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又是什么,然后,再来引导学生诠释文言文的言。
比如:《兰亭集序》中的“引以为流觞曲水”,课文注释为“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又注“曲水”为“引水环曲的渠,以流酒杯”。本人认为这两个注释很可商榷。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渠”是人工开挖的水道。按照课文注释,“引水环曲为渠”,就是说为了这次文人的聚会,要开挖一条水渠,而且要挖得弯弯曲曲的,把水从别处引过来,这符合情理吗?所以,本人认为这个句子应该翻译为:利用弯弯曲曲的溪流来漂传酒杯。可能有人会问,你把“引”解释为“利用”有什么好处?我的回答是,没有。但是按照情理,把这句话中的“引”灵活地理解为“用”“利用”是最符合当时的情景的。
二、立足于“言”,探究文言文的“道”
在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是共通的,是一致的。要想把文言文教学到位,就不能割裂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就必须立足于言进行教学,在言的教学过程中,去探究文言文的思想内涵,通过对关键字词句的辨析与推敲,引导学生达到对文章、文学、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从而触摸文本的精神内涵,获得精神的成长。在名句的鉴赏分析中,体验艺术魅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养成高雅的气质。
“文言”这一独特的语体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古人以其准确而富于智慧的文言文字组合,为后人展示了古汉语的独特魅力。我们通过解读“文言”领悟其承载的文化内涵,能准确捕捉文言作品的象外之意与弦外之音。譬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有这么一句描写兰亭周围的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句中,“修竹”一词就很耐人寻味。为什么呢?中国文化素来讲究天人合一。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的竹,千百年来因有清雅淡泊的品质而被赋予了特点的审美情感。兰亭有竹为伴,不正是君子贤士聚会的美好环境吗?这还不够,王羲之还以“修”修饰了“竹”。教学中,如果我们只简单地将它译为“长长(高大)的翠竹”,恐怕会有“暴殄天物”之遗憾。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者以“修”修饰“竹”其意不尽在“竹”,而是要竹之坚韧挺拔,清雅淡泊表现作者修身自好的志趣。
有些文言文作品情感充沛,如《陈情表》、《祭十二郎文,感情真挚,情感丰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至真至诚的忠孝之情,血浓于水的亲情。从文章的情感切入,一下子抓住学生,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那么,接下来学生学习文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了。
在《陈情表》一文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紧扣“无以”一词的理解分析来探究李密的“孝情”。“无以”是“没有用来……的办法”,李密在幼年的成长过程中究竟缺少什么呢?他的祖母又为什么不能安度晚年呢?由前一句的“无以”,可以结合上文引导学生进一步联想到李密幼年父丧母嫁的孤苦无依,瘦弱多病,无依无靠的悲苦身世;由后一句的“无以”,还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李密孤苦伶仃,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家境,祖母卧床不起,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的情境。
李密幼年全赖祖母抚养,此时,祖母卧床不起,李密又怎么忍心离开呢?这种血肉相连的亲情关系,真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这两个“无以”道出了李密当时的实情,而且蕴含着深深的人情味,读之,令人遐思悠远,品之,令人回味无穷。晋武帝见了,又怎么还忍心逼迫李密离开他的祖母呢?
三、激活学生的想象,加强“文”与“言”相融
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必须透过“言”把握文章表现的情感脉搏。为此,学生必须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沉浸在文本之本,让他们借助想象和联想解读课文文本。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描绘阿房宫雄伟壮观景象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描绘阿房宫非同凡响的句子,想象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豪迈气概。这样教学,学生不但可以通过想象实现“文”与“言”的相融,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课文内容,加深审美体验。显然,这样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兴趣增强了,更有利于其学习能力的培养。
针对文言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如下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方式主要有: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比较阅读,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断句题、文言文译题、理解运用题。考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顺畅朗读,掌握文言的句读;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和翻译句子;理解作品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了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能结合作品内容进行评价,谈出感受;借助注释阅读理解浅易课外文言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这一理念反映在考试评价方式上,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题”,增加“开放性探究题”。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近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形式有所改变,出现了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并渐成时尚。其命题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文本材料的选择上,由单一文言篇段变为两个有所关联或类似题材的文言篇段;二是由于文本材料的变化,考查内容也有所变化,出现了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试题;三是打破了以往文言阅读试题为封闭性、客观性试题的常规,出现了不少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观性的开放性探究题。开放性探究试题立意新颖,内容丰富,答案多元,解法富有创意,给中考文言文试题带来了勃勃生机。
【考点解析】
一、文言实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各地考试大纲及对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的分析,今年及今后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将呈这样几个不变的趋势:一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的趋势不变;二是考查对象为常见的实词的趋势不变;三是题型重具体释义(含句子翻译),轻选择、判断的趋势不变;四是命题的文本材料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趋势不变(但考查的知识点仍是课内文本材料中的知识点)。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是中考的重点,主要是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进行文言实词的复习,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古字通假现象;二是古今异义现象;三是一词多义现象;四是词类活用现象。
二、文言虚词。在中考中,文言虚词虽不是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但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还是很普遍的。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琐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2.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3.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4.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还有一点应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在运用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4类:第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链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在复习中应多加注意。
三、文言文翻译。中考文言语句翻译题考查的题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选择题,另一种是书面表达题。翻译文言语句要做到3点:一是务必做到准确,忠实原文,力求字字落实。要想做到这一点,平时学习一定要注意积累,分门别类地牢记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的活用义和通假字,翻译时尽量使用直译的方式,文中涉及到的名、号、朝代等不必译出。二是语句要通顺。对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倒装句、后置句、前置句)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对文言文的省略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补齐;直译后如果行文不连贯,应增加必要的词语,使译文文意贯通,语言流畅。三是译文语言应得体、生动、优美。值得注意的是,翻译文言文切不可不辨句式,望文生义,也不可词义含混,只求大概。
四、内容理解。要求能在正确领会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时需要根据文段内容作进一步的延伸,即针对文段内容谈体会、感悟、认识和观点,这就需要紧扣文段内容,进行开放式的回答。
【备考策略】
一、立足课内,注重积累
虽说文言文阅读命题取材的重心在逐渐由课内向课外转移,但是,即使阅读材料取之于课外,题点还是在课内。复习时,必须牢固确立读通读懂文言课文,认认真真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类积累工作的思想,切不可舍本逐末。一要做好文言实词的积累工作。这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复习时,要收集散落在每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和通假字,对常用的实词要按照“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进行归类积累。二要做好文言虚词的积累工作。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常用文言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三要做好文言句式的积累工作。由于历史的原因,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别,所以要读懂浅易文言文,必须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法。初中学生应当着重掌握这样几种句式:判断句、反问句(反诘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等。四要做好文言名篇(段)的积累工作。《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优秀诗文。从命题情况看,古代诗词名句的考查一般都单项命题,而文言文背默的考查往往融入文言文阅读题。在复习时,我们不仅要做到准确地背诵,还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地默写。五要做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工作。除了要掌握重要作家及其生活年代、代表作品等常识外,还应适当积累一些文学史知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兴趣
引言
文言文相对白话文理解起来更难。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承载着很多的历史沉淀。当下是白话文的“天下”,但是,正因为如此,更不能放弃文言文的学习。文言文年代久远,学习起来也难免让人觉得拗口、且枯燥乏味。但是作为中国文化古典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言文中很多字词不同于当下的白话文,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很难做到深入体验古人在文言文中要表达的思想,这也导致文言文教与学效率低下。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做好以下几点是关键。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学习文言文兴趣是关键。在教学文言文时,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与学效果也就有了保障。在实践教学中,也能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对文言文学习兴趣浓厚的W生学习积极性也高,成绩较好;反之,成绩就会不太理想。相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来说,有非常多的内容、背景、语法知识等,学生都不是很了解,这样的结果在糊里糊涂中学完,到最后也不知文章的寓意和主旨所在。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可以让学生事先进行相关的预习,又或者是阅读一些白话文,或者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等,让学生对文章有个大概的了解,在所熟悉的知识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的兴趣就会很自然的提升,同时也会促进他们的学习。如在观看《贞观长歌》、《西游记》等,首先可以让学生积累到一定的文学常识,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学习兴趣,通过相关的影视作品与视频讲座,激发学生自身的好奇心,刺激学生阅读原著的心里欲望。对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其方法是多样的,如精心进行导入,巧妙设置疑问,让学生发现文言文中的语言美等等。就拿巧妙设疑来讲,初中生好奇心比较重,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与文言文知识拉近距离
文言文知识与我们现在所处的时间相隔太久,文化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性,教师善于利用趣味性的教学语言把学生们带入古代情境中学习古人的语言表达形式,根据文言文内容了解当时所处的文化背景。如在教学《醉翁亭记》一课时,老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给学生们讲述那时候的政治背景,以及作者本人当时所处的年代的历史情况,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作者要抒发的情怀,从而对作者的表达手法更加叹服,优美的文字能让学生更乐于去阅读与记忆。对文章中所描述的美丽景物在脑子里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景象,让其更加具有画面感为文章增加生机与活力。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把内心的感受、所思所想勇敢的去表达出来,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更加具有热情。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自身的画面感,让学生能够真切进入画面中,了解作者的具体表达手法。让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学习更有信心,对文言文知识有更熟悉的感觉,从心底增加对文言文知识的热爱。
三、创设问题,激发探讨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如果通过一系列巧妙地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与探求动机,增强学生自己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们可以带着好奇心去进行探索,让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而不觉得枯燥。其次,带着问题去阅读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有目的地去解决一件事可以使得解决过程变得更加容易,同时还能具有明确的方向。最后,带着问题去研究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授学生文言文之前,要对所讲述的内容要有深刻的了解,要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句子或者文章的中心内涵以及主要说明的问题。要研习教材上文言文的课后习题,以及这些习题的拓展,还有研究历年中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角度和考点、难点,然后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实用、高效,要能包含本节重点难点,提出的问题还要有探讨性,可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切实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语文又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广,需要平时的积累与训练,文言文的积累重要性更加突出。评价学生文言文学习深浅程度重点在于考察他们的记诵累积效果。教材中所选择的文言文难度呈逐渐增加之趋势。学生如果平时不积累,没有扎实基础,会越学越吃力。所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知晓文章的大致含义,教师不要大包大揽。其次,教师适当给学生布置任务,不要逐字逐句讲解文言文。因为面面俱到的灌输会让学生的思想更懒惰,更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此外,重视方法的指导是关键,既要让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习得的知识远比教师传授的效果要好的多,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结语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文言文教学开始涉足改革,涌现了一大批语文教改大家,形成了一些新的文言文教学方法。2001年,《语文新课程标准》颁行,进一步明确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文言文教学目标就是实现文言文教学的价值,把文言文教学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联系起来.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国传统的筑基阶段。在文言文教学中,建立以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探索优化教学的方法途径,调动学生对文言文的探讨兴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这样,文言文教学也必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从过去的“怕学”变为“乐学”, 使文言文教学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丁清尚.初中语文文言文有效学习的策略研究[J].师道・教研,2014(12).
一.有感有悟的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目前的课堂教学看,不是教师不注重诵读教学,而是“读”的教学没有到位。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自读多,范读少;齐读多,个读少;讲前读得多,讲后读得少;纯朗读多,背诵少。这样大大削弱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天长日久使朗读变成厌烦的、事倍功半的低效劳动。而好的做法是把自读和范读相结合,把齐读与个读相结合,把讲前读与讲后读相结合,把朗读和背诵相结合。同时我们在听范读时一定要让学生听正确地、流利地、有节奏地、有感情地、有语气语势地朗读,有时还可适当配录音带。在听的基础上要求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力求课堂上书声琅琅,这样学生就能在朗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
二.答问互动的讲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自我陶醉,引经据典,逐字逐句翻译,黑板上密密麻麻,学生昏昏欲睡,一头雾水。学生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学生被动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依然不理想。老师只是一厢情愿地给学生“授之鱼”,却没能做到“授之渔”,再加之单一的教学形式、呆板的教法,就会导致课堂气氛的压抑,课堂教学缺乏情趣,教学效果也就好不到哪儿去了。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文”“言”结合的赏
在新课标实施以来,如何看待、处理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的关系,已经成为语文老师共同关注的事情。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可以定位为:理解基本知识,阅读古代典籍,汲取文化精华。所以,一方面要通过对语言知识的学习,理解语句含义,领会文章意思;另一方面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语义,体味语言,感悟古人撰文的妙处,进而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具体而言,有三个方面:一是赏言辞之美。古人的语言风格首先追求自然与简朴,其次精炼与含蓄,第三是形象鲜明与生动,第四是音乐美和声韵美;二是赏句式之美,即句式的整齐美和参差美;三是赏结构之美。
文言文的赏鉴,重点无非就是言辞、句式和结构三个方面,但是要真正感悟到美,那是离不开“言”的,比如:《醉翁亭记》中叠用21个“也”字,以声传情,一唱三叹,音节匀称,声调和谐,迂徐舒缓,余味无穷,正是古代音乐美的精彩体现;刘禹锡的《陋室铭》句式对仗工整,平仄相间,有一种整齐和谐的美;而孟子的文章。在孟子的论说文结构非常典范,同时大量使用排比造成文章的一种气势美。
四.“死”“活”相生的识记
文言文读懂感悟理解赏析毕了,还要进行必要的识记教学,因为识记是对文章内容的巩固,是落实内容的一个必要的补充。从我的教学经验说,要抓好一“死”一“活”: “死”指的是对文言基础知识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重点实词、常见虚词以及文学常识要做到“死记硬背”;“活”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进行文言文的课外学习和拓展学习。更长远的目的则是为高中阶段或更高层次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文言文 提高 阅读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并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在实施建议部分要求: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的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关键。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欲要工其事,必先利其器
1.1 学会使用工具书。
人类学会了使用工具的时候,自身的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样,当我们学会了使用工具书的时候,我们的学习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文言文学习最常用的工具书主要有《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辞源》(修订本)以及杨柏峻著的《古代汉语虚词》等。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须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工具书的特点以及使用方法,如笔画、部首检字法,音序检字法和四角号码检字法等。工具书的使用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在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工具书的作用来解决问题,效果要好。但是工具书只能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学生自己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分析。
1.2 学会一些语法知识。
中学生语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定词汇量的积累,学生应了解并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实词是意义比较具体的词,离开了文言实词的积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实词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古汉语的实词多一词多义或多词一义、古今异义、词性的活用、通假现象等现象,因此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
1.2.1 一词多义。如:“益”字,在“少益啫食和于身”中译作“增多、增加”;在“满招损,谦受益”中译作“利益、好处”;在“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中译作“更加”等。多词一义的如:吾、余、子、朕、臣、妾等都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用法。
1.2.2 古今异义词。包括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词义的扩大如:“河”字,在汉代以前,“河”特指黄河,一般的河流多用“水”来表示,在“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河内”春秋战国时代指黄河北岸,“河东”指黄河以东。在“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河”也指“黄河”,后来词义扩大,泛指河流。词义的缩小如:“宫”,古代“宫”泛指人们居住的房子,后来只有皇帝居住的房子才称作“宫”,做皇宫、宫殿之意。现在仅指皇宫、少年宫,词义较古代缩小了。又如“臭”古代泛指所有气味,现在则专指秽气。词义的转移如“恨”字,在古代“恨”是遗憾的意思,“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作“痛心遗憾”讲,后来词义发生了转移,“恨”指仇恨。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逐字审视的习惯,了解这些字的古今变化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自觉性。
1.2.3 了解实词的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今汉语语法的重要差异之一。 实词的活用实际上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的词性变化和词序关系。
词类的活用最主要的是掌握名词、形容词、动词的用法。首先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本是名词,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游泳”。其次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本是形容词,指长短,句中活用为动词,意为“说坏话”。再次是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是“使之活”之意,即“获救”之意。名词的使动用法如“先破咸阳者王之。”“王”是“让他为王”之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既来之,则安之。”“安”,是“使之安”之意。最后是意动用法,包括形容词和名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是“认为我很美”之意。另外少量的数词也有活用的现象。掌握了词类的活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文言文的一大障碍。
1.2.4. 了解一些虚词的用法。古今汉语的差异还表现在虚词的使用上,虚词的使用是阅读古文的难点之一。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共三十二个,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一是副词,包括其、惟、即、且、故、遂、则、既、因、盖、安、或、乃、已等;二是介词,包括于、以、为、因等;三是连词,包括而、以、则、乃、然、虽、遂等;四是助词,包括之、者、所、夫、盖、也、焉、矣、耳、乎、已、为、哉等。有的虚词兼作两种以上的词性,要注意根据不同的语境来判断虚词的含义。熟悉了虚词的用法之后,对文言文的阅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1.2.5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古今汉语句子的成分基本相同,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古代汉语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高中语文教材列举了四种特殊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
判断句的主要格式多种多样,有用主语、谓语的前后顺序表示判断;有用“……者……也”表示判断;有用副词“乃、即、皆、非”表示判断;有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等。被动句的句式有用于引出主动者表示被动;有用“见”字表示被动;有用“见……于”式表示被动;有用“为”表示被动;还有没有标志的等句式来表示被动。倒装句的情况主要包括主谓倒装、动宾前置、介宾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情况。省略句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等情况,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地总结这些特殊的用法,并形成系统的知识,高屋建瓴,学生就不会对文言文阅读望而却步了。
另外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信、雅、达”的翻译标准,也要注意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文学史、天文、地理、历法、官职等知识,加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帮助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就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学习的,因此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首先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尤其注意通假字和多义字的读音。然后分清句读,不要破读。最后读出语气,不可唱读。在读的过程中老师要给予方法的指导,如:确定重音的方法,掌握速度的方法,以及语调的变化等。桐城派讲的“因声求气”, “声”就是文词的音节美,“气”就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所形成的气势的抑扬疾徐顿挫。 古人就是在疾读和缓读,久读和熟读中悟入的。
当然诵读要选择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来玩味。高中教材是精选之文,因此要立足于教材进行诵读练习。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背诵文本,借助课内外文质兼美的文言文的背诵,以期在学生头脑中多储存一些文言文的信息,锻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是提高高中生文言文能力的必经之路。语文教师只有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1)教师可以根据古汉语的特点,追朔字源,帮助学生积累字义,激起学生的热情。(2)教师帮助学生建立“文言知识库”,形成一个知识链。(3)教师可以授之学生利用字形特点,猜测字义、词义等方法让学生找到阅读古文的“入口”,真切体验到翻译古文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阅读古文甚至会变得很有意思。(4)教师应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让学生读完文言文后,谈古论今、以古论古,让他们的思想在分享阅读成果中撞出美丽的火花。
总之,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不仅要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同时还要求学生主动的阅读,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共同提高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因为现在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同时还是学生主动的学的过程,离开了谁都不可能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周振甫著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1.
[2] 古代汉语基础.吴鸿清编著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3] 文言津逮.张中行著 [M] .北京:中华书局,2007.5.
[4] 古代汉语教学参考与训练. 严修,杨剑桥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2.
[5] 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刘飞凤 [J]. 教研天地,2004年 第7期.
一、在目标的确立上,实施“两手抓”策略
众所周知,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仅此而已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文言文教学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比较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三、在教学手段上,实施“诵读”策略。
“读书须百遍,其义即自见”。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因为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知识经济时代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吟唱”,但“书读百遍”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诵读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的确大有裨益。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需要避免毫无目的机械重复的读,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的读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
四、在能力培养上,实施“迁移”策略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了《晏子使楚》,就可选《晏子春秋》中的其它篇目加以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把握晏子的思想性格;学习了《愚公移山》,就可选像《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可作大量的迁移。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素悍勇而轻齐”中的“素”和“素不相识”的“素”等等。当然,也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不同义的词进行迁移,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