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篇1

[关键词]后现代农业;包容性增长;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093-03

“十二五”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度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以包容性增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重要价值取向,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反思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实,我国农业发展既有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必要,又具备了能够成为我国经济包容性增长先行者的条件。解决好现代农业高速发展中产生的负外部性问题,实现包容性增长,既是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也是深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涵和应有之义。

一、经济包容性增长下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障碍

(一)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现代农业以高投入、高产出、机械化为基本特征,以机械化操作、以石油产品为原料的农药化肥等大量工业物资和能源投入实现农产品产量及利润最大化。从现实来看,农业现代化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及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所需产品的供给问题,但其始终无法解决土壤侵蚀、土壤盐化等问题,对农田肆意、无规划的开垦更是使得土地植被破坏、地表流失、土地沙漠化和耕地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表明: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5%,达1.65万亿元(按照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16万亿元计算),而目前仍有近1/3的国土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陈雷,2012)。此外,大量使用于农业耕作、施肥、灌溉、收获、加工以及杀虫等石油制品还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也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人类安全健康问题受到威胁

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大量使用化学肥料、用最少的劳动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正是这种不尊重生物发展规律而过于依赖化学肥料作用的耕作方式使得农业生产陷入了“高产低质”的窘境,给人类的安全健康问题带来了巨大隐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基于大量化学肥料使用生产出来的食物虽然保持甚至优化了其原有的外形,但由于缺乏土壤固有的元素,其生产出来的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已经大大减少,品质有所降低,营养价值与依靠生物化、太阳能化的农业方法生产的食物的营养价值是无法比拟的。更为严重的是,它还会对人类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甚至是毁灭性的危害。通过改造技术生产出来的转基因食品就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和担忧。

(三)农村与城市发展失衡问题凸显

我们不否认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但由大量机械化使用于农业生产派生出来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如大量年轻农村劳动力涌人城市,导致农村成为以妇女、老人和儿童为主体的“空心村”,产生了部分农村土地被荒废、水利设施无人管理、城市就业压力大、城市拥挤、交通堵塞、农村子女在城市上学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和恶化已经越来越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如何发挥农业在扩大就业中的作用以缓解上述问题的恶化应该成为未来时期农业发展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二、后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转型方向

(一)包容性增长的内涵解析

目前学术界对包容性增长概念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包容社会各个方面、层次、角度的平衡、协调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在促进并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能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也能体现社会发展的公平和正义原则(陶蕾幅、路日亮,2012)。包容性增长的内涵涵盖了包容、平等、共享、均衡发展、兼收并蓄等多项内容,它侧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机会平等、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方式并重、人们平等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并分享其成果、人力资源的优先开发和充分就业的实现。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从实质而言,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国已经把包容性增长列入了“十二五”规划的内容。

(二)后现代农业是现代农业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

后现代农业是与现代农业比较而言的,它建立在伦理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理论上,追求当前发展需要的满足和后代实现需要能力的保护,其主要通过加强对知识和太阳能的利用来取代对物质的利用,以最小的投入和最小的环境损失实现最大的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后现代农业的实现必须遵循均等和尊重的规则。一是农村与城市的服务均等化。重点是要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由农村承担起对农村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以解决农村劳动力大量涌人城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二是尊重农业。其一尊重土地的潜力。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应以其再生能力为度,对包括土地在内的不可再生资源必须高效利用,生物圈内所产生的废物量必须限制在生物区域的消解能力范围之内。其二尊重科学的农业方法。太阳能是农业基本生物化学过程的基础,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的能转换成养料的能是农业生产所需能料的基础,也是最为科学有效的方法。燃料、化肥和杀虫剂等矿物能对农业生产虽然具有价廉、好用和速效等特点,但其带来的负面外部性问题所产生的成本远远高于其效用。可见,后现代农业的发展目的和价值取向与包容性增长的实质是相一致的,都是立足于现有的资源和基础,追求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我国经济衽会包容性增长中的一个方面,而且还是其重要内容和任务所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包容性增长要求现代农业必须向后现代农业转型,而发展后现代农业也是我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离开后现代农业的支撑我国的包容性增长是不全面的,也是难以实现的。

三、基于包容性增长下的我国后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一)坚持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并重,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包容性增长目的在于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而这落实到农业中就是要在推进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平衡。这是促进农业实现

包容性增长的首要问题,也是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首先,要重新认识土地的潜力。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根基,其不可再生性和高度稀缺性的特点决定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必须建立在充分、高效和科学的基础之上,任何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顾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而对土地进行肆意掠夺、开采或者依赖石油制品,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实现农作物的增产、增收的行为都是不可取和难以为继的。事实上,种植草皮、林木等就是保护土地和生态环境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并非完全将土地用于农作物的耕种。那些认为无人耕种的土地就是浪费,应通过砍伐树木、破坏植被使土地尽可能用于农作物种植的认知都是违背科学规律的。与此同时。土地的容纳力也是有限度的,超负荷地在土地承载范围内进行放牧、开采都是对土地资源的破害。第二,用优化的制度安排引导和鼓励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农业经营新方式。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生物群体、生态结构和农业自然资源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程度,任何违背农业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规律及破坏其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必将给农业发展带来隐患。后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以农业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规律为基础,发挥政策制度的功能,通过增加产生负外部性的农业生产成本和补偿科学管理的农业生产行为的方式保护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平衡的农业经营方式并予以推广。其一,完善“农用化学品”征税办法,提高负外部性生产行为成本。重点是提高化肥、杀虫剂、剧毒农药和农用薄膜等产品的税率,通过提高此类农用化学品的价格促使农业生产者转向使用对环境不污染或者污染较小的产品。事实上,奥地利、丹麦、芬兰和瑞典等国家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对农用化肥和杀虫剂征税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其二,鼓励和补偿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农业经营方式。一方面,鼓励农业生产者采用科学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行农业生物种植,除了在科学施肥施药、病虫害防治、污染处理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予以技术指导外,还应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完善生态、绿色农产品的补助政策,理顺和拓宽生态、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保证价格稳定,促进生态、绿色农产品增产增收。

(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农业发展、扩大就业和民生改善

在包容性增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战略的背景下,农业生产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粮食产品的供给上,还应体现在扩大就业与民生改善的实现上,简言之,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参与经济发展的过程并分享其成果。其中关键是要通过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农业增收与充分就业的相互统一。第一,改变现行的农民组织化方式。的实施,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其在制约农业产业化、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局限性也是存在的。这是因为分散、无组织的农业生产模式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实现,同时也导致了“各自为战”的农民的话语权在高度组织化、形成价格联盟甚至操纵市场价格的市场主体面前逐步弱化,农民的切身利益难以保障。另一个事实就是,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不少地区的农田和耕地已经处于无人管理、被荒废的状态,农民进城买粮的现象已经不足以为奇,这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说都是不应该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尽快改善我国农民组织化分散的局面,在征得农户同意和土地性质不变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或者村委牵头,对所属土地特别是山地进行统一管理开发利用,根据当地土地资源、资源禀赋、市场导向等进行农业生产,解决后现代农业发展中土地无规划、资源分散的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实现和增强农业生产者利益的保障力。第二,延长农业产业链和生态链,推进农业规模化和特色化经营。后现代农业应在立足生态环保的基础上,以促进农业增收和扩大就业为原则,以动物养殖、植物种植、产品加工为核心,构建以种养业带动加工及包括休闲农业在内的综合农业体系和农工贸配套、产加销完整的产业体系。以集约化、产业化和特色化为导向,优化产业布局,优势互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发展和壮大一批极富特色、竞争力强的农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需要注意的是,要注重培养和发展一批发展潜力大、竞争力强、品牌突出的龙头企业,增强其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动力。第三,后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就业和民生改善的因素。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进步是包容性增长的应有之义,也是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要通过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生态农业、能源农业等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企业,增强农业发展的竞争力,拓宽农业就业渠道,扩容和提升农业就业功能。实际上,休闲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同时会改善农村的生活工作条件,形成一种新的改善农村劳动者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力量。

(三)加强农村教育建设,推进农业产业水平提高和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

人的素质的提高、全面自由发展能力的增强以及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是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内涵。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个事实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出现了农村“空心村”与城市就业难、城市拥挤和交通堵塞等相对立的矛盾。从表面上看,这是由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导致农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下降引起的,但更深层次的根源应该是由城市高度发展的教育和医疗水平形成的农村劳动者想参与分享教育、医疗服务成果的驱动力的使然。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农业的发展也根本上离不开人的发展的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事实上,农业产业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也是依赖于人力资本的利用和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如果解决了农村劳动者的受教育、就业问题,增强其就业能力、扩大其就业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及水平,那么很多农村劳动力也将会选择留在农村,这样既可以解决农业发展的劳动力问题,又可以缓解由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带来的一系列难题。现实也已经表明,随着城市就业难、发展机会不平等、房价高企、生活成本高等问题的凸显,大学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回家创业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在未来时期,应通过加强农村包括教育培训在内的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发挥人力资本对农业发展的决定作用,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基础上,让农业在促进农村与城市发展协调问题上有更大的作为和空间。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要有将城市的部分教育资源向农村分流的思维,虽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尚存许多困难,需要较长的时间,但现在必须要有这种意识和制度的安排。首先,要考虑的是要在农村大力发展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职业教育,重点加强农村劳动者农业种植、农业管理等方面的学习,提高农业队伍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农村教育中给予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其次,要结合农业发展的实际,强化对农业劳动者的项目指导和培训。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项长远的战略部署,对农业生产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生产经营管理理念、信贷与投资、政策法规等知识都应成为其培训的内容。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农业生产者所从事农业生产的项目具有差异性,因此对其培训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但不应缩小培训对象的广泛性,必须保证更多农业人员得到更多平等的教育机会,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明宇,李丽.后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农业[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49-52.

[2]汤勇,窦营,赵阿勇.世界农作制度创新与后现代农业之路[J].世界农业,2010,(7):25-28.

篇2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增强农作物以及畜禽鱼的抗性、品质改良、提高产量和生产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质等。其中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运用最为重要,发展最快。根据统计资料,到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达4420万公顷,比1996年增长了25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0年的13个。这其中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达到了3030万公顷,占68%;其次为阿根廷,1000万公顷,占23%;加拿大300万公顷,占7%;我国为50万公顷,占1%。

    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据业内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购的原因,一方面是为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人员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小公司在资金、技术、以及抗风险能力上均难以独立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推广。只有强强联手的大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占领市场,与其它企业抗衡。

篇3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中国农业转型升级、引领世界农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中国农业亟需整合现有产业基础、重塑现代农业文明、优化劳动力资源,立新时代农业发展“天人合一(20版)”之“灵魂”,依托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本双核驱动,培育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具有“中国味道”拥有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全产业链农业,引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世界各国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全球农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农业新使命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农业发展新使命

多年来,发达国家在占据多重不当优势情势下,依托优良的农业资源、先进的科学技术、政府的强力扶持以及国际间长期不对等优待,形成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国际间农业发展通道不畅、上升空间狭窄、话语地位不高的逄,形成“活儿干的不少,钱挣的不多”、“贡献不少,位置不高”、“即流血又流汗就是说啥都不算”的不公局面。“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农业发展打开了全新的视野,使积蓄已久的中国农业拥有了亟待转型发展的全球空间。为此,需要避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之短,突破我国农业发展桎梏,紧紧扭住“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实现我国农业大跨度发展。

(一)突破我国农业发展瓶颈,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201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6%,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球占有较大比重。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约占世界的1/3,年均农药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我国面临着资源刚性约束、水源污染加剧、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农业发展“硬瓶颈”,以及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劳动力结构性失衡, 原有粗放型生产、小农式经营、产业链条切割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等“软约束”。中国农业亟需强化产业融合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加大与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

(二)重构国际农业发展秩序,引领世界农业新格局

世界新兴经济体国家对“美国为霸主、西方为主导”的全球不合理分工体系, 尤其是不平等农产品贸易规则愈发反感;对欧美间意图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仪(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IPP),转嫁金融危机和击退“欧债危机”颓势风险、构建利己的新经济及农产品贸易格局愈发保持警惕。“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深化我国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对外合作格局,助推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新规则制定中拥有应有话语权,向世界展示我国“负责任大国”的胸怀。

(三)再塑现代农业文明制高点,深化“一带一路”战略

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硬实力趋向均衡,软实力就成为各国角力的重要切点,几近决定着大国竞合的成败。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农业文化体系,是中华文明极为重要的组成,为全球农业发展及人类历史进步做出了不朽贡献。今天全球工业化过程中对农业的大面积负效应、贸易全球化过程中对农产品的大面积不平等、现代科技致使粮食高产过程中全球饥民不降反升,“食不饱”、“食不安”群体大幅趋升。面对影响世界发展的这些重大问题,回眸历史,不难发现由中国农耕文明为核构成的“天人合一(10版)”是人类历经几千载颠簸而不衰之根本。此刻,重塑现代农业文明、构建“天人合一(20版)”乘“一带一路”之势推动农业发展“返璞归真”,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

(四)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和品牌建设,加速“中国农业国际化”

农业国际化的核心是农民国际化、战略国际化及其路径国际化。我国近年来在农业生产、农业资料、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国际化方面已有长足发展,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4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9692亿美元。然而,我国农业品牌建设滞后、支持政策不完善等问题突出,农产品出口、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比重偏低,与我国将要担纲的世界发展重大使命与国际地位尚有重大距离。“一带一路”作为世界极为重大的公共品,作为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共同品牌,无疑为中国农业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保障、营造了加速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创新我国农业品牌建设、完善发展模式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农业发展新趋势

“一带一路”作为世界发展与和平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为中国农业发展和世界农业成长提供了崭新驱动。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当然,中国农业现代化在我国全面现代化发展中的滞后表现仍然凸显,当下,“补短扬长”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驱动活跃,现代农业发展为营养健康产业与创造财富相契合的战略新兴产业趋势明显,营养健康食品产业与绿色养生养老产业俨然已成为我国及全球农业发展的“新宠”。

(一)农业生产经营新模式,加速战略新兴产业生成

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助推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亟需创新打造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智慧化、服务精准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新模式。特别是工业40技术的应用,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连接,将食品的营养健康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的环境要素、资源投入、成本核算等充分衔接,实现个性化诊断、订单分布式标准生产、种养管理、质量安全监控、仓储物流等全方位的应用,生产制造和流通效率大幅提升,战略新兴产业加速生成。

(二)食品安全和健康新理念,构成农业发展新动力

深化“一带一路”战略,多重目标、多重任务、多重挑战、多元化发展的农业格局将加速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加速缩短各国的消费差距。特别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以后,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将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r业发展标的。借助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和饮食文化,以食品安全和健康新理念为导向,打造具有“中国味道”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

(三)农业驱动功能明显,国际博弈与合作走势趋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关切的首要问题之一是农产品安全,农业合作更是各国“命运共同体”的最佳契合点。沿线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作为粮食出口大国是我国粮食进口多元化的重要区域;沿线国家对我国农业机械、海水养殖、设施农业等产品和技术需求强烈。随着沿线国家对农业资源、技术、产品、品牌和市场整合加速,农业必将成为我国对外投资、产业转移、市场开发、国际资源利用、技术文化输出、国际合作与对外交往等的重要领域,各国的比较优势和农业发展能力也将更好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将有效缓解。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

农业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和中华文明缔造传承的根基。当前,农业仍然还是我国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农业作为我国强国建设中的突出短板,农业国际化战略实施任重而道远。“一带一路”战略大势下,应加快中国农业科学设计发展路径,选择并加快培育优先领域,强化中国农业的战略地位和引领作用,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及世界农业发展,主动承接历史赋予中国农业的新使命。

(一)聚力现代农业,拓宽发展空间,引领农业发展

加快培育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专、精、特”中小企业为支撑,加大支持农业企业投资、并购、参股、交叉换股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以专利、标准、技术和装备的创新集成,将拥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企业迅速转化为市场占领、经营能力强大和生产盈利优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全面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现代农业将全面优化我国农业结构布局,强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质量标准与食品安全保障支撑体系,构建从“田头”到“心头”的大农业文化建设体系,大幅推动由“吃粮”到“吃文化”中的“中国内涵”,系统打造食品质量标准与安全控制的中国版,全面体现新一轮世界农业发展中的“中国风情”。

(二)打造“农业+”品牌,培植农业新兴产业,构建世界发展新驱动

“互联网+”浪潮席卷农业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农业+”应运而生。现代农业生产管理运营的精准化和集约化加速,庞大在线消费迅即由互联网延伸至农业产业全链条,形成农业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孕育农业战略新兴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中国农业品牌建设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农业国际化的有效工具,是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第一方阵,“十三五”期间是农业品牌建设的重大机遇期,加快探索农业品牌建设新模式、研究品牌建设新路径;加强农业品牌基地建设,完善农业品牌培育体系,建立和完善品牌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供给链,培植核心优势凝聚下的支柱产业链,加速世界农业发展新驱动, 为农业品牌培育和国际市场开拓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重铸世界农业协同发展新平台,建立共同繁荣新秩序

当前,世界农业发展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期盼我国农业发挥重大国际作用呼声鹊起,发达国家也“频送秋波”;新常态下的我国农业也进入了全面攻坚发展的关键期。“时至不迎,必受其殃”。“一带一路”战略情势下的中国农业,面对着千年一遇的机遇与强大的挑战,加速新平台建设,凝聚世界新兴力量,构建世界农业发展新格局,重塑世界农业发展新秩序;构建分工合理、发展均衡的世界农业新形态,引领世界农业文明永续发展。“预则立,不预则废”,建议:一是在中央“一带一路”领导小组办公室增设农业国际合作战略局,主导建立统一的大农业战略规划、国际农业方略实施; 二是“亚投行”增加农业基础设施专项,深化与农业资源丰富国家的合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农业部成立“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发展联盟,发起“一带一路”农业发展协同基金;四是供销总社成立“一带一路”国际供销协同联盟,发起“一带一路”国际农资协同基金;五是以我国为主导,建设全球性农业交流中心和国际性农资农机交易中心及全球性农业人才中心。

篇4

在政府工作报告布局2014年的十大重点工作中,坚持做优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省,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继续实施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继续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一系列清晰而具体的部署,引起了与会代表、委员的共鸣。

粮食生产绝不能放松

保证粮食生产是河南打造现代农业大省的基础前提。对此,省人大代表、许昌县县长赵庚辰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确保粮食安全是我们的政治责任,为建设现代农业大省指明了方向。许昌县出台的现代农业发展框架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中的主产区: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扎实开展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积极实施以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为主的粮食丰产工程,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豫北粮仓”滑县11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人大代表、滑县县长董良鸿说,这是我们积极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充分挖掘良种、良法、良农、良策对粮食增产叠加效应的结果。滑县以1.8亿平方米白马坡高标准粮田示范区为核心,规划建设了集中连片面积达3.4亿平方米的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建成后将成为河南省规模最大、标准最高、产能最高的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和现代粮食生产示范区。

农业产业化提速现代农业

我省实现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推动农业产业化、企业化经营,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更多地向农业配置,发展现代农业就有了重要支撑。

对此,省政协委员、一加一天然面粉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刚认为,打造农产品品牌是解决河南农业发展的长远大计。在农业产业链里,面粉加工是河南最大的优势,把河南的面粉加工优势发挥出来,引领河南的面粉同行走品牌化运作之路,做优河南小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荐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说起玫瑰种植加工产业,没有多少地方能同新安县相比。他们先是生产玫瑰精油、玫瑰露、玫瑰花茶,又以玫瑰花瓣做食料,在玫瑰花田里发展玫瑰兔、玫瑰鸡养殖,已成为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实际发展特色农业,不断扩大规模,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就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省人大代表、新安县县长王玉峰说。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鼓励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之健康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就有了合格的市场主体。

篇5

1.1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在经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较快发展和规范提高4个阶段的同时,休闲农业在发展、经营主体、空间布局、经营规模、休闲功能5个方面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变。一是在发展上,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二是从休闲功能上看,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的单纯方式,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三是从空间布局上看,从最初的景区周边和个别城边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四是从经营规模上看,由零星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五是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1.2休闲农业是适应时展的产物

休闲农业是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的新产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形态和新兴农业产业,休闲农业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为一体。作为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休闲农业汇集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村、农民生活习俗等,经过科学规划、开发,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教育培训、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横跨一、二、三产业。

1.3休闲农业使人类更加亲近自然

休闲农业以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为主题,结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休闲农业利用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科技示范园区等,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现状,把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特征相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陶冶情趣、休闲娱乐的机会。

1.4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农事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农业发展形式。为想了解农业、熟悉农村,倾心于回归自然和原生态,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人群提供了便利和服务。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融合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设施,让顾客从事农耕、收获、采摘、垂钓、饲养等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随之产生。

2发展休闲农业的作用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休闲农业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种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三农”建设和城乡建设的步伐。

2.1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休闲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郊区农业向都市农业方向转型,发展休闲农业,可以打造出一批园林生态型、垂钓休闲型、农村风景旅游型、历史人文景观型、特色餐饮休闲型、科技园区型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进程中,带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体系,进而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品种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2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

休闲农业能吸引大批不同投资模式的投资者,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除了有企业家直接投资的模式外,还有村(乡)镇集体或农民广泛参与和城市职工下乡兴办的方式。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企业家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近年来,一些上规模、上档次的休闲农业园区,都是一些企业家投资兴建的,他们将把城市的资本、技术、管理和发展理念带入农业、农村,大大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

2.3致富农民的朝阳产业

休闲农业源于农业,建在农村,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服务社会,发展休闲农业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事业。休闲农业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据研究测算,休闲农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5个农村人口就业,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带动1000户农民家庭增收。休闲农业的产业拉动比例为1∶4,促进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手工艺品生产、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开发以及商贸、运输等产业的发展。

2.4可利用整合资源并扩大内需和统筹城乡发展

休闲农业能对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做到生产与生态和谐、人与环境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向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使城市居民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城市的生活方式、服务意识、文化观念和市场信息源源不断向农村渗透,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顾客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影响当地农民,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缩小了学习和接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距离,既丰富了农民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了一代新型农民健康成长。

2.5促进村容村貌改观和新农村建设

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使之有财力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实施“三改”(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三通”(通路、通水、通电讯)、“三化”(绿化、美化、生态化)工程,改变了农村“脏、乱、差”,将原先的“穷山恶水”变成现在的“山清水秀”,优美的环境又吸引更多顾客,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实现了良性循环。

3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丰富多样的物产资源,是25个少数民族聚集之地,属农业欠发达省区,但近年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飞速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当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缺乏统一规划

由于投资者对休闲农业认识不到位,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除了有特殊风景或人文风貌的,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基本相同。园区大多缺乏整体规划,规模比较小,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布局不够合理,设施配套不齐,服务功能缺乏创新,主要是以观光型、娱乐型、度假型3种为主,知识型、购物型、疗养型很少。休闲农业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只是钓鱼、住宿、打牌、卡拉OK、体育运动项目等,呈现出低、小、散的特点,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缺少名气,生态、文化内涵也不高,消费范围多数是本省居民,缺乏吸引力、知名度、影响力。

3.2缺乏管理人才

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不够规范,机制不健全,经营者和管理者缺乏必要的培训,全凭经验和主观思维判断进行项目的建设和经营管理,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简陋、不完善,专业化水平低,管理粗放、涣散,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的专业人才。

3.3缺乏科技含量

大多数休闲农业在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仅限于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上,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业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粮、菜、花、果成熟期也过于集中,品种少、品质差,吸引力、影响力不大,顾客停留时间短,消费少,经营效益低下,创新和持续发展难以做到。

4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4.1发展前景

“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已成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新要求。围绕发展规划、标准化管理、信息平台、教育培训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大力加强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体系建设,这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为休闲农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挖掘休闲农业的巨大潜力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将为休闲农业带来无限的发展前景。

4.1.1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

不少地方党委政府不仅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把它作为为城乡居民创造文明健康的休闲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当成一项公共性、公益性的事业,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引导其快速发展。

4.1.2国家大规模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正在发生根本改变,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1.3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居民的需求结构开始转变。我国人均GDP的不断上升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带动消费结构发生转变,休闲消费无疑会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市场潜力巨大,这给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4.1.4休假增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目前,我国除带薪休假外,工薪阶层每年享有的法定假日有100多天,这为城乡居民增加休闲消费创造了重要条件。因此,要以科技为先导、产业作支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地制宜地发展休闲农业,以此来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休闲度假需求。

4.2发展对策

4.2.1提高认识,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新趋势、新需求在功能上延伸的发展趋势。发展休闲农业,要认清休闲农业是市场规律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并以长远的眼光看到发展休闲农业所能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发展休闲农业在丰富城乡居民休闲、游憩生活的同时,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业社会效益的重要措施,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地方政府尤其是区(县)乡(镇)两级政府应该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统筹规划指导,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并给以政策及资金扶持,为本地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篇6

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农民

一、引言

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它们与传统农业的融合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应运而生。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在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要想改变这一趋势,就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积极加入到互联网发展这趟高速列车上。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对各行各业的渗透,“互联网+农业”将会使我国的农业产业升级迎来最好的时机。因此,将现代互联网技术引入到传统农业领域中,将成为一种新业态,新趋势。

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市场分析

目前,安全、绿色、无公害的特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尤其是对于城市里的老百姓来说,健康营养的农产品备受他们的青睐,在一些大城市中,安全食材的市场已经逐步的火热化,而我们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种类众多,需求的市场也很大,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也极大的促进了农村宝贵的资源急需走向市场。其次,由于农村的信息较闭塞,很多好的农产品没有销售渠道,以致于滞销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微博中也经常看到有求助买农产品的信息,基于这种背景,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将农村里那些健康无公害的农产品推广到有需求的城市中,是打破信息障碍壁垒,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再次,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大量农村人涌入城市,给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这些人也把“家乡”情结带到了城市,随着他们进入城市后,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这也就使得众多的农村产品成为了他们需求品,对于他们的需求,虽然各种生态农产品专卖店也在逐步兴起,但由于商圈的地域限制或专卖产品来源地单一的限制等,一些特产超市产品质量或特性往往不能得到他们对过去乡村产品的认可,使得其市场需求根本得不到满足。

三、“互联网+”为农业带来的机遇

1、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农产品流通经营领域的探索越来越活跃,我国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已经初步建立。农业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随着农村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先进的市场理念在农村也逐渐普及开来,这也对农业电子商务网站的建立起了促进作用。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使用门槛越来越低,互联网得到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民也能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活动,这也是我国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发展较快的一个原因。

2、加速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互联网+”现代农业正好符合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背景,符合我国农业需要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因此农业信息化或将成为助力器和新动能,加速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近年来,我国多地区出现鲜活农产品滞销,买贵卖难的现象,而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海量数据将为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难题提供途径。我国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过去以生产为中心,转变至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以销定产倒逼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

3、全方位信息服务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常态,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互联网技术的协助下,农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准确的把握了天气、土壤、水分、市场环境、市场需求等信息,更加有效的指导农业的育种、栽培、施肥、灌溉等生产过程,一方面实现了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促成了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互联网+农业“正逐渐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4、新农民的出现

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下,一些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型职业农民主动利用互联网技术搞产品促销,那些已经走入城市的人也开始带着新知识、新技术返乡创业,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考取公务员留在农村当村官带领农民发家致富,也开始出现大批企业带着资金和互联网成果投资农业,他们都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农民。虽然们目前新农民这个群体还不够庞大,但他们正深刻地改造着传统农业,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身上彰显着蓬勃的生命力,嫣然成为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前锋。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的发展也存在不少阻碍,例如部分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不高,观念落后技术推广较难,以及缺乏互联网专业人才,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就是互联网农业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商业模式不够完善。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就必须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链,面向全社会广纳良才,加快培育扶持一批既懂互联网又懂农业的新农民,发展智慧农业和智能农业。“互联网+农业”发展需要理性,它一时可能不会为农业带来颠覆性变化,但此时迈出一小步,未来定会成功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吴絮颖.“互联网+”对农业产业升级促进作用探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5:208-212

[2]王艳华.“互联网+农业”开启中国农业升级新模式[J].人民论坛,2015,23:104-106.

篇7

刚才听了市政府对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通报,总体感觉到,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严峻态势,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牢牢抓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定向施策,精准发力,精心谋划和办成了一批大事要事、实事好事,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取得了持续健康发展,这些成绩来之不易,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是坚决的,对形势的研判是准确的,确定的工作思路是符合实际的,采取的工作措施是有力有效的。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破解全市发展难题、促进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一是在研判形势中坚定信心。准确把握当前全市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当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第三产业增长动力偏弱等短板问题,集中精力开展调查研究,找准问题根源,提出对策建议,为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建言献策。二是在服务大局中助推发展。紧紧围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加大对社会事业、民生保障、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等问题的关注力度,通过提案办理、社情民意信息等途径,促使有关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是在履行职能中主动担当。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联系广泛的优势,主动加强对外交流,在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多做工作,在促进经济交流、深化互利合作、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多办实事,在吸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方面多出主意,为促进经济增长、助推小康建设提业支撑。

下面,按照本次会议要求,就如何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个人工作实际和学习思考、调查研究的收获,我谈三点建议,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重点项目建设扶持力度。近年来,国家省市持续加大项目建设扶持力度,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进展顺利。但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地方配套资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建议市上进一步加大重点项目扶持力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确保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篇8

关键词: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效益;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张晓辛(1954―),男,江苏南通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林经济管理的教学与研究。中图分类号:S21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3000103

1 引言

江苏省既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强省。稳定的农业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力支撑,江苏现代化农业的高产出是资金、物质等高投入的结果。随着农村改革实施以来,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由于农业与工业生产的特点不同,农业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自然环境成为农业生产过程的直接参与者之一,农业生产者将自然环境看作可以免费获得的生产资料,市场也不可能完全把自然因素归纳进农业生产者成本核算体系中,这导致了农业生产者放弃环境的可持续性,只注重经济效率。现阶段,农业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的生产行为也已暴露出了这一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江苏要想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发展,就必须遵循在过去的现代农业基础上完善现代循环农业的战略思想。这里所定义的现代循环农业不应该只是肤浅的将着眼点停留在生态或是经济效益等某一方面,而是应该努力协调并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的可持续、农业经济的产业良性整合、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三方面的大循环,真正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拓宽道路。

2 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及主要问题

现代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利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手段开展农业生产与经营,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为目的的新型产业形式,其追求高效,追求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2.1 现代农业发展目标

江苏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总目标是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经营方式、现代组织方式,充分合理利用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实现保障粮食供应、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高效率、高效益农业。就功能方面而言,让高效农业由单一的产品生产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不仅保障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供应,而且还要向食品、药品、保健品和生物质能源方向拓展,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就生产方面而言,通过技术和资金集约投入,解决土地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保障生产和资源的高产出、高效率。就产品方面而言,要求由一般农产品向品牌、高端、安全农产品拓展,取得信誉、提高市场竞争力。就技术方面而言,农业科技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业效益的关键因素;高新、生态、标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进程的核心。

2.2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较,可以归纳出六点本质特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市场化以及国际化。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体系由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变,其产业链不断向下延伸,不仅包括种植与养殖业这种第一产业领域,同时包括了农产品加工流通、社会服务等产业一体化发展,实现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高度组织化、规模化生产。传统农业追求的是对人食物需求的满足,着眼于追求数量的增长,现代农业则是在满足一定数量供应的基础上,突出考虑质量与效益,以此加强农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生产方式也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现代农业积极发展标准化生产,重点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努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农业的发展一般依靠投入驱动,科技贡献率较低,现代农业依靠科技进步创新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2.3 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现代农业大致可描述为:

(1)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国家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以荷兰为典型,荷兰人多地少,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35人,依靠精耕细作,努力打造高附加值的温室作物和园艺作物,现为成为全球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

(2)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国家以大量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水平以及农产品的总产量。比如美国就是这种类型,其农业机械化程度世界第一,是全球最为典型的现代化大农业,又被称为“石油农业”。

江苏农业的发展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江苏地少人多,另一方面江苏省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决定了江苏省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走高效农业的道路,即技术密集、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现阶段其主要发展模式包括以下几方面:

2.3.1 设施农业

经过工程化的设施,人为设置农业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生态条件,以达到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水、养分和空间等资源,减少有害生物的危害,进而实现高效、高产、安全、标准化生产的目标。

2.3.2 集约化规模养殖业

所谓集约化规模养殖业指布局集中、生产密集、资源节约、污染控制、效率提升为特点,根据动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综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对养殖方式进行优化组合,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安排生产,充分发挥养殖群体的生产潜力。

2.3.3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借鉴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农业。根据江苏农业发展现状、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要求等,江苏省应重点发展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

2.3.4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将农业与休闲旅游有效结合,以农业为依托,追求农业效益和旅游效益双向发展的一种生产与休闲功能兼容的农业形态。它的出现是为了适应人们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帮助人们获取、满足生态食品的物质需求。

2.4 江苏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的现代化在带来高产出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排放和高废弃,造成土地、水体、大气等环境的严重污染。比如江苏农村生态环境被破坏现象就较为严重,目前许多地方生活污水仍然是直接排放,秸秆焚烧现象严重,农业废弃物堆放散乱,直接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江苏省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38%,但农药使用量约占全国的65%。鉴于此,在经济发达、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程度高的江苏省地区,合理发展农业生产无害化、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利用最大化的生态循环型农业显得迫在眉睫。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开始加大本国农业发展中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资源投入品使用的高效化,在应用自然科学新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被关注和重视的新热点和新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省循环农业应运而生。

3 江苏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循环农业就是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系统,是指在农作物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它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本质上是一种低投入、高循环、高效率、高技术、产业化的新型农业。

3.1 循环农业发展历程

江苏省是我国启动循环经济建设较早的省份之一。2002年,首先开展了为期3年的第一轮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全省共确定了108家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单位,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不同的产业和企业、园区、社会不同层面,试点单位积极推动资源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产业之间的循环利用;其中循环型农业试点单位占14个、循环型村镇占9个。2005年4月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在循环型产业发展战略中提到了循环型农业发展战略。并指出循环型农业发展的重点:一是产业重点;二是区域重点;三是设施重点。明确了指导思想、实验内容和目标、实施方案。2005年11月,江苏省确定了128家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农村、企业,作为第二轮省级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单位。

3.2 江苏现有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模式

3.2.1 农业生态恢复、整治型发展模式

农业生态恢复、整治型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以生态恢复、清洁生产、减量化来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这种模式选择条件和设施优越的产地建设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中心,推广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扩大有机农业产品的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

3.2.2 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模式

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模式:该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对农业某个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废弃物如作物秸秆、树木枝叶、禽畜粪便等在另外一个环节中进行物质的循环再利用,变废为宝。多是以“以沼气建设为纽带”为基础的“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模式、生物链工程模式和大中型畜禽场沼气工程模式;另外还有农业废弃物堆肥技术、禽畜粪便除臭饲料化技术、微生物菌菇技术等。

3.2.3 立体复合型农业模式

立体复合型农业模式: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以把农、林、牧、副、渔相结合,建立多物种共栖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种加养、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一种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立体复合型农业,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3.3 江苏省循环农业发展缺陷

循环农业发展起来以后,强调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指出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是阻碍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与过去的生态农业并没有本质区别;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运用工业循环经济的原则强调发展循环农业,但是问题是没有明确与循环农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方式;同时忽视了农业经济循环是循环农业的本质,未明确循环农业生产方式与农业经济的联系,没有认识到实现经济可持续是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发展循环农业要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但是目前对于如何使循环农业的发展具备更好的经济前景尚未能有所突破。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先后出现了“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替代农业思潮。但最终由于产品价格高,在现实生产经济效率低下导致无法进一步发展。因此,人们对于现代循环农业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对循环不能仅仅关注单一生态方面,更应该在满足生态循环的前提下,保证农业经济效益的循环。

4 江苏省现代循环农业再认识

笔者认为江苏省现代循环农业必须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在着力强调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前提下,有效协调农业生产方式与农业经济效益良性循环的生产模式。合理的现代循环农业应包涵农业生产方式循环、农业生态环境循环和农业生产经济循环三方面。

4.1 农业生产方式循环

将农业生产发展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产资料良性循环流动过程,使进入循环农业系统外的物质和能量在经过一个生产环节之后进入另一个生产环节,实现资源再利用,尽量降低外来新生产资料的输入,争取整个农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4.2 农业生态环境循环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方式循环相互作用,通过生物的合理分布,以及自身对环境污染的自净、自调节、自平衡能力等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自然生产力。

4.3 农业经济循环

循环农业是依靠循环经济理论发展起来的,所以循环农业本身是一种经济概念。循环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市场化和生态化的农业。农业经济循环要保证在循环农业中农业经济的再生能力和成长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不断提高和结构不断优化;符合农村社会总体发展的目的,使农业经济沿着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的轨道运行。

5 结论

对于今后江苏省现代循环农业发展而言,首先应当突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保证经济的效率体现,无论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方式转变还是生态环境保护提升,都是以经济发展作为基础。循环农业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应该首先强调经济可持续,在经济可持续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和生产方式可持续。不能简单地将农业的发展寄托到其自身的改造上,更应该从自身的观念上予以改变:在保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从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入手,调整农业生产、经济运行的模式;稳定农业发展,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性。

参考文献:

[1] 郑建初,陈留根,甄若宏,等.江苏省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研究[J].江苏农业学会,2010,26(1):5~8.

[2] 蒋祖镖. 江苏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3] 周震峰,王 军,周 燕,等. 关于发展循环农业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5):348~351.

篇9

关键词 农民;增收;问题;措施;河南宝丰

中图分类号 F127.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291-01

近年来,宝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在重要位置,但由于受生产方式、思想观念、技能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城乡共同繁荣的协调发展。因此,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全县“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

1 宝丰县农民收入基本情况

宝丰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属平顶山市辖县,总面积722 km2,下设12个乡镇31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6.8万人。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2 336 707万元,比2012年增长1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5 950万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 552 260万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598 497万元,增长6.7%。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 260元,增速13.7%。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增速连续3年居全市第一。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城乡发展不平衡

宝丰县城镇化推进较快,城乡居民就业机会多,可支配收入较高;农村发展相对较慢,农村人口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农村人均纯收入约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拉大趋势。

2.2 农民收入差距大

收入高低与技能水平成正比,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人才收入较高,但总体数量较少。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低,缺乏对新事物、新技术的认识和学习能力,在家种地只能粗放经营,外出务工只能卖苦力。

2.3 产销衔接不顺畅

营销网络不健全,信息不对称,产供销链条脱节,农产品销售难现象十分突出[1]。

3 对策

3.1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和雨露计划,提高农民就业技能,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结合起来,依托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让农民外出务工有技术。二是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现代畜牧及休闲旅游、观光采摘等产业,使农民从产业经营发展中受益。三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2]。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和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稳妥推进农民的资源换资本、资产变资金,使农村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真正成为资本的载体。四是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增加各级财政转移支付,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尽快使农民致富。

3.2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来指导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应农业生产关系变化的新趋势,以肉品、面品、乳品、蔬菜、中药材和调味品六大类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为载体,鼓励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的合格市场主体[2]。二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一些生产服务环节从农业生产中尽快分离出来,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服务的社会化、合作化、专业化,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社会进步。三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治理农村面源污染,防止过度开发农业资源,杜绝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严禁滥用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大力发展循环畜牧业、都市生态农业,提高资源永续利用能力。

3.3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一是完善保障措施。完善农村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障措施,逐步提高各类保障标准,加快与城镇的保障制度并轨,尽早做到各种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城乡全覆盖。全力扶持帮助低收入户增收,不断缩小农民的收入差距,实现农民共同增收。二是加大支农投入。增加各级财政转移支付,逐步增加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中小型设施建设和支持农村社会发展的投入,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减轻农民负担。不折不扣执行中央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精神,确保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继续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全面梳理涉及农民利益规章的依据、标准和程序,应该给农民的及时给到位,不该拿农民的坚决不能拿[3]。

4 参考文献

[1] 邓蓉,曹,李佳.现代农业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当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并积极应对,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1.1规模经营困难,食品安全岌岌可危

据国外经验,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生产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已基本完成,社会劳动力供给开始出现短缺。然而,我国情况与此完全相反。今后,我国经济将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农业部门劳动力仍将大量剩余,农业经营规模不但不能扩大而且还将继续萎缩。其后果,一是严重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劳动者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相应降低。二是阻止农产品商品量增长。三是很难改变小块分割的制度,农业生产率较低。此外,化肥、农药、农膜、种子、机械等生产资料的价格都普遍上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为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许多情况下采取化学手段对农作物进行催熟等,从而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岌岌可危。

1.2农业资源不断减少,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

我国人多地少是显而易见的基本国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格局有继续长期存在的客观基础,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在整体上仍相当落后,大多数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精耕细作技术,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化肥使用品种及数量不当,优良品种推广面积有限。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人口与环境配置不协调,造成对环境的巨大压力,也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

1.3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一方面,现在的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板结、野生动物减少,不能维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今,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使得多数人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呼声日益高涨。另一方面,工作岗位日益饱和,加之文化程度的限制,许多人被闲置在家从事农业发展。使得“低门槛”的农业发展工作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

2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人口基数大,农业人口众多,目前虽已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但为了全面解决全民粮食问题,我国仍需调整农业发展现状,使得农业出现良好发展趋势。

2.1改变农业经营方式,探索基因农业

如今,中国农村依旧是小块分割制度,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一家一户的农民很难应对自然和市场风险,不仅浪费资源,不好管理而且效益不高。“若改为大块承包方式,实行农业产业化,不仅好管理,提高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将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优势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相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使一部分人彻底从农业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其他行业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这就需要人才的投入和国家的支持,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20世纪末以来,粮食产量增长放缓,化肥、农药用量猛增,土壤、水质等农业生态环境早已不堪重负,第一次绿色革命也名存实亡,食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而转基因技术正是“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先驱之一,可有效化解此危机。

2.2重视海洋农业,注重新能源开发

海洋农业是一种利用海洋这一巨大的资源宝库,发展以海洋捕捞、海洋养殖为重点的新型农业。目前,我国海洋农牧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要打造“海洋农场”、“海洋牧场”、“海洋林场”,开发海洋生物资源。21世纪海洋农业将获长足发展,“海洋牧场”、“蓝色革命”和“海水农业”是三个重要的发展方向。21世纪是能源的时代,新能源(NE)又称非常规能源,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如今,常规能源基本以非可再生能源为主,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能源越用越少,将来必有枯竭的一天。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有能源供给越来越紧张,这要求我们必须开发新能源。新能源大部分都是清洁能源,代替一部分常规能源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要提前打算,开发新能源来代替这些常规能源。我国农村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作物秸秆。而现在许多地方对秸秆的处理是在地里焚烧,这极大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如果可以将这些秸秆利用起来,必将解决21世纪的最大问题———能源。

2.3推广生态农业,开发观光旅游农业

改革开放伊始,国外生态农业思想传入中国并在学术界迅速传播开来。受西方影响,中国也陆续有人提出“生态农业”的设想。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生态村、生态牧场、庭院生态农业、生态渔场、基塘生态农业等。我国辽阔的地域和多种多样的景观,丰富的物种和气候资源构成了我国生态资源的多种多样性,所有这些条件都为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优势。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不断得到深化。观光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是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90年代才兴起的,其类型有:教育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观光农园等,在青岛等地区就有很多类似的庄园,包括蓝莓、葡萄、草莓等在内的新型田园。”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需要层次的提升,集生态文明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观光旅游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个趋势下,我们一定会提前实现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李佳雪 单位:宁波大学

参考文献

[1]万宝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2]林卿,张俊飚.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农业绿色发展[M].北京: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12.

[3]黄文秀.农业自然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丁德章.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10(4):25-28.

[5]韩俊.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9(5):4-11.

篇11

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1“数字农业”的内涵…………………………………………………………1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1

2.1美国………………………………………………………………………………………1

2.2英国………………………………………………………………………………………2

2.3德国………………………………………………………………………………………2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2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3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3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3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4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4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4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5

5.3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5

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摘 要

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结合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与当前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条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Abstract

Content:Digital agriculture is a ki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at takes information 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lements, use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xpress agricultural objects, environment and the whole process visually, digital desig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igital agriculture mak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ll aspects of agriculture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Combined with the urgency of developing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digital agriculture, several practical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Digit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浅析“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1“数字农业”的内涵

“数字农业”是农业数字经济的重要实践。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尚未能够对数字农业形成统一的定义。通用名称包括信息农业,精确农业,“ Internet + 农业”等等。本文中提到的数字农业基于农业信息化,在农业链的所有环节中都强调了下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代表了农业产业的新视野。现代农业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使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不断的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支持农村战略的实施。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

2.1美国

美国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和数字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发展。美国数字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与管理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已开始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包括应用遥感技术对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检测和预报、在大型农机上安装GPS设备、应用GIS处理和分析农业数据等,对大田作物进行生产前、中、后期的全面监测与管理。在21世纪初已经实现“3S”技术、智能机械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大农场中的综合应用,智能机械已经进入商品化阶段。如JohnDeere公司的“绿色之星”精准农业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与“3S”技术搭建的新型精准农业管理系统,用以进行精细农作、农机管理、农艺管理和计划管理,可绘制农场产量的“数字地图”,在机械化生产大农场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5%以上。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助推下,美国数字农业技术已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紧密衔接,应用范畴覆盖从作物生长的微观监测到宏观农业经济分析。此外,美国也已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组织网络,美国服务类企业与公益机构可为经营主体提供较为完善的技术服务,例如美国农业技术服务组织(FSA)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信息。

2.2英国

英国信息化技术应用助推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动英国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英国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互联网、4G信号已实现基本覆盖。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技术得以实现在农业的全方位应用,如借助遥感技术进行作物生产监测与产量预报、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和灾害监测等;英国Massey Ferguson公司研发的“农田之星”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传感识别技术和GPS技术能够更为精准地进行种植和养殖作业、数据记录分析和制定解决方案;智能机械已基本装备卫星定位系统、电脑控制和软件应用系统,能够根据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地块情形实现自动化、精准化、变量化作业,同时可以采集作物信息用以制作电子地图和调整生产策略。2013年英国启动《农业技术战略》,提出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精准农业,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借助GateKeeper专家系统提供辅助决策和农场管理、LELY挤奶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殖场中的应用、自动感知技术在施肥施药机械上的应用、二维码技术在农产品产销环节的广泛应用等。

2.3德国

德国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积极研发与推广。在欧盟农业共同政策对数字农业的支持下,德国积极发展高水平数字农业,在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支持和辅助决策系统,提供数字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德国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支持数字农业核心技术与智能设备研发,并由大型企业牵头,如德国拜耳公司投资2 亿欧元支持数字农业布局,已在60多个国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旗下Xarvio品牌推广数字农业,通过XarvioScouring识别系统高效识别和分析作物生长和病虫害信息,帮助农民优化田块单独管理和农田统筹优化。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农业机械制造商CLAAS集团结合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收割过程的全面自动化。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

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仍然是一个“大年”,怎样解决需求下降、部分市场关闭、物流受阻等难题,把农货顺利卖出去,让农民实现丰产又丰收?加速数字农业发展是不二法门。

农业长期保持着传统形态,技术进步一直较慢,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农业技术滞后带来的产业发展差距愈发显著。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领域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重塑,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019 年,我国服务业、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 37.8%、19.5%,但农业只有 8.2%,数字化改造的空间很大,需尽快赶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目前农业难题的一剂良方,瞄准这个主攻方向,无疑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给予农民更多获得感。对广大农民来讲,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最头疼,常常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尴尬。可以说,农业数字化水平滞后,农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产销信息不对称等是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主因。显然,加快技术与传统农业的融合,打造数字农业,对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使得传统农业脱胎换骨,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已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实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数字和智能水平,实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控制,实现了农业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它可以解决由托管服务流程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在种植业中,重点是如何精确控制生产环节,例如育苗,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当前,荷兰,日本,以色列和其他国家正在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来促进数字化,精确化和智能化作物种植的发展。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基础。例如,美国著名的新鲜食品电子商务公司LocalHarvest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有机农业的上下游,并连接了中小型农场和消费者。LocalHarvest平台基于从相关农场收集的基本信息来支持地图搜索系统,使消费者能够搜索本地社区周围的农场并购买难以保存的新鲜农产品,例如蔬菜和禽蛋。农产品在快速物流系统下,可以快速送到消费者家中,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质量。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投入大量资源,重构产业链,培植人才,发力促进农产品上行。以河北省为例,近年来积极引入农业电商龙头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持续在直播助农、农产品品牌孵化、新农商人才培养等领域,合力打造河北数字农业“新基建”。可以看到,利用大数据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匹配优化资源,将需求传导给供给端,有效缓解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销脱节。在互联网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传统农业的“痛点”也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打开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通路。

随着电商农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广大农民亦受益匪浅,农业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以需求引导生产、订单式农业逐渐成为主流,精准种植、数字营销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更多农民融入数字农业的场景里。以往很多滞销农产品位于贫困地区,数字农业重塑产业链,帮助贫困户掌握技术、融入市场,实现了造血扶贫。实践证明,此种创新扶贫模式具有很强的活力。比如,拼多多的“农地云拼”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荣获了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截至 2019 年底,拼多多平台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 1200 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

通过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顶尖技术运用在农业公共服务,农业服务也更加便利和灵活。这也是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些国家为了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

加快建立涵盖农业资源,农村产业,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农业机械设备和农村治理的数据库。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整合空间数据,获取耕地资源,渔业水资源,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化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鲜明的农业村庄,生产经营实体,村庄分布等数据。地图存储在数据库中,使农业和农村资源数据立体化。通过集成的农业调度系统,现场定点监控系统,集成的遥感信息,无人机观测和地面传感器网络,可以建立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通过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动态空间图,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全域地理信息图,为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指导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

创新,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农业”助力。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随着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惠及三农必将更加给力,而农业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持。未来依靠农业科学院和大学等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题的作用,促进数字农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并着重于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为了提高对关键技术的了解和研发,精确操作和智能决策的数字化管理,智能设备的变量修改和应用,农产品的灵活处理,区块链等技术,3S 加速,智能识别,模型仿真,智能控制和其他软件和硬件产品数字农业的综合应用,了解数字农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服务系统的持续改进。

5.3 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

当前,就中国电子政务项目的发展而言,农业部门中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领导决策应用程序和公共商务应用程序的功能要求。农业信息服务的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利用空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建立灵活,便捷,高效,透明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便捷和信息服务。在信息公开,政府公共关系,信息服务,办公室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和便携式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园艺,畜牧,水产品,田间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着眼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要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和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形和环境的农业机械,并进一步促进农业“机器换人”。

结 语

数字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自动,精确控制,智能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农业的可控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农业向精准,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利因素,可以简化交易联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消除农民对库存余额的担忧,并缩短生产周期。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商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容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广,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致 谢

在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但都在老师、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尤其要强烈感谢周波老师在千里之外给我们线上授课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答疑问、传授知识,让我非常感动,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给我很大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不吝批评与指教。

参考文献

[1] 周清波 , 吴文斌 , 宋茜 . 数字农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J].中国农业信息 ,2019,30(01), 第 5-13 页 .

[2] 施威 , 曹成铭 .“互联网 + 农业产业链”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 [J].理论探讨 ,2019(06), 第 110-114 页 .

篇12

一、考察地点情况简介

1、未来农林大世界

未来农林大世界,被称为现代化的农业硅谷,最新农业科技精萃由这里走向祖国各地。农业领域的万千商家也借助绿色的信息平台、技术平台和商务平台迈向世界。由新加坡维信集团为主要投资方的未来农林大世界,落户在江苏吴县市太湖边的浦庄镇。规划占地面积3000亩,总投资10亿元币,投资额达1亿元,占地800亩的一期工程。

这里濒临太湖,山水毓秀,土地肥沃,适宜农业项目的拓展。自项目开发,了海内外农商界的响应,素有全球苗圃先锋盛誉的美国speeding公司、生产世界60%草种的美国俄勒冈tmi草种公司、以灌溉设备、温室大棚等为主从事农业科技开发的以色列前卫企业———寰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世界畜牧业领先的新西兰ecell企业、国际知名的比利时维他麦公司等已进驻,向农林界展示、推广最优良的科研。国内农林界的知名院所南京农业大学、农科院、水稻所等也陆续落户园区,使未来农林大世界真正名副其实的大橱窗和资汛汇聚中心。现已了农业科技博览园、国际农商园、电子商务与销售、农业科技项目孵化等平台,融展示、交易等诸项功能于一体。开发建设五年来,未来农林大世界已引进了60多项国内外最新科技,地转化了一批市场前景看好的高新科技。与美国维生种苗公司合资兴建的维生种苗公司的工厂化穴盘育苗及栽培技术已领先世界,以新西兰畜牧胚胎育种中心的胚胎技术为基础的小型奶牛场全套模式,在县、镇级拥有广阔的市场,也吸引了客户前来洽谈连锁加盟事宜。

2、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是和新加坡两国间最大的合作项目,是中新经贸合作的重中之重,江苏省和市对外开放的头等大事。

工业园区于1994年正式启动建设。它紧邻上海,位于古城东郊美丽的金鸡湖畔,行政辖区面积26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50万,计划吸引投资1000亿美元。园发展是: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园林化的高科技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了中新两国的和全力。在项目审批、海关物流、公积金制度、外事管理等被授予了国内独一无二的管理权限,了不特有特、特中有特的政策优势。与国内开发区相比,工业园区还有几个特点:

园区是两国间的合作开发项目。项目发展,中、新双方了中新两国的联合理事会、双边工作委员会、联络机构等三个的和工作机构。

园区拥有世界一流的城市设计和规划体系。其规划强调了以人为本理念,并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超前滚动开发原则,确立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体制。

国情,借鉴新加坡经验。经国务院批准,工业园区可以自主地、有选择地借鉴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的经验。

8年多来,园区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融新加坡国际化理念和文化底蕴与一体,建成区内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资近1亿美元,了纵横交错的高等级道路、高标准设施和一批大容量源头厂,主要经济指标一直着年均50%左右的增幅。,园区已发展速度最快、开发最高、吸引外资最多的开发区。

二、经验与启示

1、三大资本种出高效农业

“三资”农业已江苏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未来农林大世界,新加坡维信集团投资建成了集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与农业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博览园。而在市昆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台湾永丰余纸业公司投资万美元建起的永丰余高科农场,向农民示范如何自然手段生产有机农作物……

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等“三资”农业领域,开发农业资源,在江苏已初成规模。来自江苏省农林厅的统计表明,江苏“三资”农业企业已有18160个,投资总额累计达168亿元。在资金中,民间资本即国内自然人(只统计投资在万元的)在农业领域的投资占%,工商资本即工业或商业及企业法人在农业领域的投资占20%,外商资本即我国大陆以外的法人或自然人在农业领域的投资占%。

新资本农业领域,可以地解决农业投入、机制和市场农业根基问题,而且有利于提升农业结构、科技兴农和农业产业化。其一,“三资”投资农业提升了农业产业结构、了科技含量,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其二,“三资”农业培育一批国际水准的农业竞争主体,造就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家,以“经营农业”的新理念,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其三,“三资”农业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了就业机会和农民的收入,了农民素质的。

2、现代农业正在向、三产业作产业链的延伸

农业是人类生存最需求的行业。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也越来越先进,发达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越来少,但人均农业产量和产值越来越高。这是农业已融入了高科技成份,高科技的附加值逐渐增高。对农业生产的率也大。次学习、考察当中,参观了“精确农业”的生产模式,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土壤诊断,施肥、灌溉,运用优良品种来管理农田,分配生产,并使消费者能生产的最新信息。使了绿色产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教育农场、市民农园的新趋势,认识到了现代农业正在向农业工业化和商业化作产业链的延伸,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了大大更新。认识到了农业企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前提和基础,它有利于产业结构,农业的产业化。

3、观光农业是新世纪的新课题

观光农业,以其清新的田园风光,纯朴的山村风情,在拥挤的旅游业中“别有洞天”地新世纪现代农业的新课题。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旅游即游山玩水”的观光旅游已最时兴的了,代之而起的旅游,已招徕游客的“拳头产品”。发展绿色观光农业,是跳出农业发展农业的典型模式。

4、从农业流通环节入手,抓住农业结构重心

扶持、鼓励农产品较为的主产区,本地农产品的品牌信誉和,产品之间的过度竞争。鼓励主产农民成立的协会或合作社,以利于农产品批量市场,以利于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减低商业组织农产品经营的交易费用。在主产区与主销各大批发市场之间,信息联网系统,无偿多变的市场信息。

三、几点建议

面对农民增收缓慢的我乡跨入经济强乡进程中涉及到的问题,应该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先进地经验和做法,的对策性设计和,以便在工作中能地解决和的问题和深层次矛盾。

1、要走农业之路,迅速优势产业规模。

我乡农业结构已有的开端,还着“样样都有,样样一点点”的,要应用政策、信息、服务等手段,农民因地制宜的原则,迅速产业的经营规模,力量建设知名农产品,创出我乡农业品牌。种植业要淘汰劣质品种,推广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发展排各庄、范各庄、前殷、后殷、大安、吕家坨等村的无公害蔬菜、两瓜生产,卜大寨、大安、范各庄等村的花卉生产北安片的沙地梨、王喜庄片的葡萄、周庄子片的苹果的生产等高效、绿色农产品。抓住我乡南片面粉加工企业发展较快优势,尝试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种植业新的增长点。畜牧业要市场需求,奶牛、蛋鸡、瘦肉型猪的生产规模,产业的整体素质。发展特种养殖业。产业上规模,培育专业大户,规模经营;、引进龙头企业兴办生产基地,带动规模生产。对绿壳蛋鸡、秋瓜、优质葡萄等已我乡优势的产品,要跨县(市、区)种养,尽快发展全市性的大产业,规模效益。

2、吸引三资(外商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兴农,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投入。

我乡要向“经济强乡”跨进,需要培育大农业,大农业需要大投资,大投资需要大招商。经营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我乡的资源,将我乡农业结构、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的力量,,引进“三资”投向我乡农业的,大幅我乡农业外向度,已提升全乡农业整体的关键之着。,我乡已地引进宏文、滦通、桑氏集团等经营企业投资我乡兴建龙头企业、开发复垦建设、投资农业园区等农业项目,投入的引进,在程度上加大了我乡农业结构的,了我乡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开放开发的大旗,把农业外向型工作我乡农业经济工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来抓,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在土地使用、土地流转、税收、奖励等,鼓励“三资”在我乡农业领域投资,规划、调动全乡农业招商资源;以商招商、农业招商发展;优化环境、“三资”投资农业信心等的工作,全乡农业发展外向度,农业结构大,我乡经济的腾飞。

篇13

1、增加花色同一品种的多样性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像花生,可以种植黑花生、白花生、红花生。菜豆除绿的外,还可种黄荚品种、红荚品种。玉米可种植黑玉米、红玉米、甜糯玉米、高油玉米、高蛋白玉米。多样性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需求,收入自然不错。

2、注入情感让农产品带上一定的感彩,使消费者感到亲切,价值自然就提高了。像在水果上、西瓜上自然“长上”或贴上“吉祥如意”、“恭喜发财”、“生意兴隆”、“健康长寿”等具有感彩的字样,可让消费者花钱买个舒心。

3、传统变时尚就是把传统的农产品加以包装变成时尚的东西,追赶市场潮流,迎合消费者需求,使其增值。像大田生长的朝天椒、温室里栽植的灵芝通过加工做成盆景,当做花卉卖,城里人非常喜欢。

4、包装组合就是把几个农产品经过简单加工组合在一起,进入超市,满足消费者需求;像把大米、小米、玉米糁子三样精细加工,各分装小袋。然后组装在大袋子里,满足城里人烧稀饭的花样需求。还可以把空心挂面、细(宽)、粉条及麻辣三鲜调料组合在一起,满足家庭成员对臊子面、麻辣粉的口味需求。这些简单的组合。都可以让农产品增值。

今后发展势头旺的8个农业类型

1 可持续农业

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21世纪世界农业的发展将呈多元化格局,不同的国情会产生不同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与模式。比如,以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等国为代表的经济、科技和资源实力型农业,以荷兰、以色列、日本等国家为代表的科技先导型农业,以中国、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快速转变型农业,以非洲一些国家为代表的发展滞后型农业等。现代科学技术为农业发展的方式、类型提供了充足条件。从田间选择到太空育种,从传统种养业到试管组培、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衣食住行质量要求更高,迫使农业发展方式、类型必须跟上时代的脉搏。

2 立体高效型农业

农业专家认为,在中国要想满足众多人口对粮食食品的需求,就必须发展立体高效型农业。它利用时间差、空间差立体种养,组成“高效复合生态系统”,从平面、时间、多层次利用单位资源,生产出高产优质农产品。

3 超级型农业

超级型农业是利用高新技术、生物工程、培育杂交种,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以这样的手段培育出的农产品如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高蛋白小麦、高碘蛋等,都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4 快速型农业

利用组培脱毒苗工厂化生产技术,8个月即可生产出30万株“组培脱毒原种苗”,这便是快速型农业。多种饲料添加剂、促长剂、埋植技术的应用,可使畜禽的育成速度加快,时间缩短。

5 设施型及无土型农业

美国经济学家一再声言,美国的农业增产,不是靠资源,而是靠技术。像日本、荷兰、以色列、法国、德国、中国等人多地少或人均资源稀缺的国家,设施型、无土型农业则可能是新世纪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多熟种植、一年数收受气候、季节、无霜期长短等因素限制,要变季节生产为终年生产,变平面生产为立体生产,最好的形式就是露地农业转向设施工厂化农业,有土栽培转向无土栽培。

6 工艺型农业

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及育种方法,又生产出了果汁不多、落地可以弹跳的番茄、方形西瓜、状如飞碟般的南瓜、球状胡萝卜、鹌鹑鸡等稀罕的品种,不仅为人们的饮食增添了新鲜感,也更具有了观赏价值,更有市场经济。

7 保健型农业

现代人的健康意识与日俱增,无公害、保健型、营养型、食疗型食品,成为市场新宠。比如,科学家们正在培育的农产品有美味可口,又有疗效的抗癌粮、防病瓜、长寿果、健脑鸡、保肝蛋、脱脂鱼等也颇受市场欢迎。

篇14

关键词:现代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宣恩县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1]这对于国家重点扶贫县,“八七”扶贫攻坚县,国家农业部、湖北省农业厅定点扶贫县的宣恩山区,既是一项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地处鄂西南边陲的宣恩县,集老、少、边、穷于一体,山水资源丰富,生态农业特征突出,但生产条件恶劣,农业基础十分脆弱。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为核心的大前提下,应突出生态经济特色,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发展山区现代农业作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

一、突出山区特色,发展生态农业

宣恩山区,生态环境优美,物产资源丰富,素有“中国贡品之乡”之美誉,是天然的绿色有机农业生产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山青水秀民富的科学有机统一,在于突出山区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围绕“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积极发展山地现代生态有机农业。

(一)以生态经济为核心,培植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包含农业农村经济一、二、三产业,这是与传统农业本质的区别。谋划山地现代农业,必须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要以高效生态经济为抓手,培植现代生态有机农业产业。

1.做大生态有机农业板块,优化第一产业。坚持以特兴山、以林蓄水,依托山地生态经济资源,加速推进板块经济的基地、企业、设施、品种、品牌、标准、服务等要素的连接和整合。坚持科学规划,联片开发,提升素质,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区域开发,规模经营。在产业发展的布局上,应重点建设万寨—椒园—晓关“贡茶经济带”,沿209国道初步形成的“贡水白柚经济走廊”,特色中药材产业和畜牧业等生态有机板块。力争“十一五”期末,茶叶总面积发展到66667hm2;年发展商品猪35万头、商品羊8万只,家禽10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4.43亿元;特色水果总面积达到8000hm2;建立2667hm2中药材GAP规范基地;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8667hm2,其色商品蔬菜生产面积达到4667hm2,总产值达到1.5亿元。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第二产业。凡是优势资源都可做成支柱产业,凡是支柱产业都要培植龙头企业,凡是龙头企业都应建设订单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引龙头、政策支持扶龙头、联合重组强龙头、创造环境壮龙头”等方式,培植一批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宣桃公司、锦合公司、万盛茶厂等茶叶加工企业;永丰食品、宏伟牧业等畜产品养殖加工企业;武陵中药材、民丰药业、汤木瓜等药材种植加工企业;松乐公司、沙坪白酒、西部食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壮大龙头企业,带动烟、茶、畜、果、菜和中药材等六大主导产业体系的良好快速发展。

3.积极发展现代农村物流,搞活第三产业。以城镇化建设为载体,用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拓展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丰富现代农业内涵。积极发展农业中介、专业服务、农村超市、连锁经营等现代农村物流新产业,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利用宣恩山区丰富独特的人文、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流域漂流、天然氧吧、乡村度假观光等现代旅游观光农业。

(二)以有机农业为旗帜,打造现代山地农业品牌

围绕发展山地有机农业,适应消费市场由营养型向健康型转变的潮流,实施绿色有机品牌战略,把高效生态经济开发与宣恩土家族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嫁接,整合绿色有机品牌,把山地现代农业品牌叫响做强。坚持对获绿色有机品牌认证企业的奖励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发展伍家台贡茶,“宣恩早”蜜柑,宣恩富硒火腿、贡水白柚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将其做大做强,树品牌、创名优,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三)以质量标准为抓手,创建绿色有机产业生产示范区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产品质量标准化。积极引导企业带基地、联农户,用质量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特色产业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的研发制定。在已制定的黄金梨、木瓜、竹节参等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加速研发实施绿色白柚、有机贡茶、中药材等特色产品标准。建立绿色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市场,用示范促推广,带农民。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引导企业和农民,严格执行标准,推进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的实施,把宣恩建成绿色有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二、明确发展任务,强力有序推进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宣恩山区“三农”变革的新趋势,集中反映了建设山区现代农业的新走势。准确把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现代农业内涵,必须坚持突出山区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紧扣着力点。

(一)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

现代农业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业求专、同品求精、同类求特”的原则,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特色农业板块经济,以特色争市场,以规模增效益,切实解决市场狭路碰撞和效益偏低的矛盾。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因地制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坚持差别化竞争、特色化取胜策略,着力挖掘和发挥本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增强农产品的国际国内竞争力。

(二)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设施支撑。

1.抓好生态家园建设。以沼气池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垃圾池,建致富园,建生态家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2.抓好乡村道路建设。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着力抓好通村公路、通村油路和乡村客运站、候车棚及渡口建设,提高乡村公路及渡口的通畅率。同时,加大乡村公路的管护力度。实现80%的村通油路和90%的村通公路的目标。

3.抓好农田水利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州支持,搞好全县各类小型病险水库整治和小流域治理,积极改善耕地灌溉条件;着力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烟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饮水安全项目实施力度,解决好全县农村人畜饮水和乡集镇的饮水安全问题。

4.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好天保工程。积极争取退耕还林政策,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管理,建设生态良好、环境适宜的“生态宣恩”。

(三)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支撑。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1.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本领。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建好“农村科技书屋”,实施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医疗”三下乡活动,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重点实施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星火计划”和“温暖工程”,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务农、打工技能,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3.充分发挥农村“乡土人才”的作用。在农村,有一批拥有一技之长、实际收入较高、思想观念较新、适应市场能力较强的能工巧匠,他们在农民中认同度较高,对农民的影响更直接,引导更实在,示范更有效。因此,应充分发挥他们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科技应用的示范作用。对农村这一批人才要从政策上给予扶持、服务上给予便利、技术资格上给予确认,舆论上给予鼓励,促进他们壮大规模,增强实力,进而在广大农民中形成学技能、闯市场、做实业的良好导向,带动更多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学会经营本领。

4.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守法的自觉性和维权能力。大力倡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引导农民树立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文明新风,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创新推进机制,发展现代农业

(一)构建宣恩现代农业建设投入机制

1.发挥财政投入的主体作用,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3]要充分贯彻落实2008年4月6日副总理在宣恩考察时的讲话精神,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政策和项目支持,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将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转变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机制上根本解决农业生产发展的投入问题。

2.加强对农业投入资金的整合。对不同渠道的资金,实行“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最大限度的发挥项目资金整体效应,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局面。从根本上杜绝分散使用、重复建设等现象的发生,以提高投资效益。

3.抓好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进资本、技术和经营人才,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4.建立信用支农金融机制。加大对龙头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业信用担保,提高金融支农的政策效果。

5.创新投入机制。在国家政策性投入以外,本着“谁经营谁投资、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投资,引导农户投资,广泛聚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增加农业投入。

(二)构建宣恩现代农业建设的支持和保护机制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全面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1.建立完善统筹协调的农业产业发展机制。按照大力推进“一主三化”战略,促进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镇化统筹互动发展。

2.建立完善现代农民培育创业服务机制。加强劳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加强农民工维权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机耕、机收、机防队伍等农村第三产业。

3.建立完善以城带乡的现代农业帮扶机制。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建立对口帮扶以规划和发展农村产业、支持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推广农业技术为重点,形成上下联动,齐心协力,以点带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开展科技帮扶服务。

4.建立完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适应现代农业标准化、商品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在坚持基本经营制度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经营机制创新。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平台,采取股份制、租赁制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向龙头企业、农业大户集中,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和集约经营。鼓励企业采用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办法,把生产第一车间建在农村,引导企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与农户结成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格局。

(三)构建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发展机制

1.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4]目前,全县已发展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9家,带动基地8000hm2。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成果,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市场化的手段提升农业,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2.发展完善合作组织,组织农民发展。目前,宣恩县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44个,入会会员达3万余户。按照“政府引导协会、协会引导农民”的思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茶、果、烟、菜、畜、药等主导产业,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进一步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以合作组织为纽带,组织千家万户的农民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分享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利润。

3.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拓宽销售渠道

。积极培育和完善各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依托龙头企业、运销大户和其他中介组织大力实施订单农业,形成产销链条。

(四)构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1.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衔接的农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农业远程教育。强化用人单位建立和规范带薪学习制度。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加强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改革教育培训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法,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教育培训质量。

2.增加农业人才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农业人才开发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向,大幅度增加对农业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投入。要把人才开发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建立各种农业人才培养和奖励基金。农业企业要根据自身需要和可能逐步增加职工岗位培训的投入。

3.健全农业人才服务体系。整合各类人才信息资源,构建农业人才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行业各类机构、各类人才提供信息服务。加大政策倾斜和优惠力度,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条件,引导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推广、试验示范等有偿技术服务,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经营所得。

4.营造有利于农业人才成长的环境。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为农业人才健康成长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定期开展农村优秀人才表彰,继续做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推荐选拔工作,大力宣传优秀农业人才典型事迹,在农业系统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向优秀人才学习的良好氛围。

5.建立农业人才的评价机制。积极推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农业人才的培养。建立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有效衔接的机制,鼓励、引导和促进技能型人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建立技能人才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的分配机制。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农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文中平,陈耀明,徐国祥.用新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

[2]刘昌勇.宣恩县绿色家园创建工作思考[J].湖北林业科技,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