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会计电算化的思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论文摘要:近20年来,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各类财务软件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财务工作本身的特点、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等,一些先进的、现代化的事物不断涌现,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实行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以使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1、会计电算化系统仅仅是手工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的简单“撮合”
几个世纪以来,我国财会人员将算盘作为一种计算工具,账本作为一种载体,记录着各种经济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现在,手工会计系统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电算化的应运而生,使得对传统手工会计的处理方法,如会计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传递、报告方式都进行了彻底地改造,实现了数据分类集中存放,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实现了会计资源共享,从而大大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但是,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并非所有的会计软件都履行了会计电算化的功能,“多数会计软件仍然主要以模仿、替代手工核算为主,系统大多从记账凭证输入开始,经过计算机处理完成记账、算账、报告等工作”,这种“撮合”没有真正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而仅仅是事后反映,是手工会计的翻版,人为干预依然存在,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2、会计电算化涉及范围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仅仅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还没有实现管理会计电算化,并不是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电算化的有机结合。管理会计一方面充分利用财务会计记账、算账提供的资料;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从财务会计基本信息系统之外取得有关信息,根据管理上的要求进行加工计算,借以为管理上提供各种有用的资料。既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数据同源,管理会计电算化就可以采用财务会计电算化提供的数据。然而,由于管理会计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都不及财务会计,因此,其在企业推广较难,这就使管理会计软件步履蹒跚。
3、软件开发难以满足新会计制度要求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会计软件带来一个又一个的黄金时期。但是,大多数软件开发商只注重会计软件、使用平台、开发工具、使用环境等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提高,而忽略会计功能的拓展。比如,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处理与选择,在存在大量外币业务的企业里,对外币汇率的选择,以及存货计价的选择。新会计制度规定,这些方法一旦选定,不能随意更改,如果要更改,必须上报,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同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而现行会计软件中未设置本年度内不允许改动的控制功能,这就使得一些用户随意修改,甚至伙同软件开发商一起进行反结账、反记账等违反会计制度的活动。
4、电算化审计处于“搁浅”状态
我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指出:“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注册会计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实施审计程序,获得审计证据:①手工审计方式;②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③以上两种方式结合使用。”尽管有这种规定,但是各类审计组织在审计过程中极少实施计算机辅助技术,大多采用手工方式操作。虽然手工操作取得的审计资料更直观、更具体,但是,影响审计结论的一些重大问题容易疏漏,因而审计风险比较大。导致电算化审计陷入疲软状态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审计人员尚未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仍是传统的手工审计技术;其次是审计软件开发速度慢。由于受利益驱使,许多软件开发商并不看好审计软件的开发,而更热衷于会计软件的开发;三是相关审计准则的制定以及计算机审计实务工作滞后于经济形势。
二、加强和改进会计电算化的思路
1、正确处理会计电算化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控制企业行为,预测未来,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信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一般划分为电算化会计管理、人事管理、市场营销、计划管理、生产管理、库存管理、技术管理等子系统。其中电算化会计子系统在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正确处理会计电算化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必须把会计电算化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独立的子系统来开发。
2、实现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管理
实现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管理就是要求将电算化会计系统与现代审计工作结合起来,使会计软件尽可能满足现代审计工作的要求。实现会计电算化后,所有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都存储在计算机磁性介质上,整个账务处理都在计算机内部自动生成。过去靠人工进行的内部牵制制度不再起作用了,这样,审计的职能大大削弱。为了正确处理好会计电算化和审计的关系,有必要完善会计电算化功能。
3、进一步完善会计软件,形成规范的会计软件市场
(1)对会计软件的合法性、合规性加以约束。“财务会计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资金流转的信息,主要是供企业外部进行投资决策、信贷决策之用,其数据处理信息加工过程要受会计准则约束,对外提供财务报告是依据会计准则规定的报表格式。”现阶段所开发的会计软件,大多数是财务会计软件。其开发也必须严格遵循公认会计原则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
(2)加强会计软件本身界面的友好性、易用性。让掌握计算机知识并不多的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上手,这就需要软件开发人员能够设身处地为使用会计软件的从业人员考虑,使开发出来的会计软件易懂易用。当会计人员把会计期间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输入系统时,系统自动生成所需的记账凭证。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可以有效地保证会计报表数据源真实可靠。
(3)“扭转促销有余,维护不足的局面”。当前软件开发商陷入一个误区,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大搞软件促销活动。价格战、广告战铺天盖地,却忽视了一个重要方面,即软件的维护和售后服务。软件的维护在整修软件开发寿命周期中是一个具有战略地位的阶段,它对于树立软件开发商的信誉以及会计软件可持续性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议软件开发商应承担起会计软件的维护工作,并对消费者或用户组织售前售后培训,使他们熟悉会计软件的各项操作。
(4)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培养
知识经济对于企业的财务信息的加工与输出具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未来会计软件要实现更高层次的网络化信息处理。这一发展趋势,势必要求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人员在会计和计算机两个领域都非常有专长,成为这两个领域里的行家里手。
①对现有财会人员的在职培训。我国大多数财会人员过去一直从事手工会计核算,财会知识比较全面,技术比较娴熟。会计电算化普及后,应重点培训他们计算机操作的技能,培训的模式可以先从计算机基础知识入手,然后逐渐向计算机网络知识过渡。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发展 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是现代经济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发展的一个历史性飞跃。但目前在会计电算化的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此,笔者就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看法。
1 会计电算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会计电算化的会计人员仍要做大部分辅助工作。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
1.2 没有充分发挥电算化对强化财务管理的功能。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减轻了会计人员的负担,只重视报账功能,而忽视管理功能。只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功能上较强,而对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没有进行设计,功能不全,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
1.3 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会计电算化的会计人员仍要做大部分辅助工作。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另外,公司间的软件不能联系在一起,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不能与企业内部其它管理子系统(库存、销售、人事等)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1.4 会计软件开发疏漏了审计因素。传统审计中最为重视的会计系统提供审计线索的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计算机自身及会计软件运行特点,加上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内部程序不一定全面了解,使得会计电算化过程成为一只“黑箱”。电算化会计系统本身的故障也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例如,环境灾害、硬件设备或软件失灵、差错等都可能给系统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和巨大的风险。目前,会计电算化与审计处于一种“脱节”状态。
1.5 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但却没有几家软件厂商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由于许多单位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缺乏管理经验,造成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未能及时归档,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从而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
1.6 会计人员素质的的问题。
2 解决的对策及建议
2.1 改善和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形成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现行的单位会计软件虽然已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但总体上讲,模块不能适应管理需要,必须将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增加具有管理型功能的模块。
2.2建立一个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并与市场细分相结合。此协议可以规定相同的数据接口(譬如输入输出数据库名称、格式、类型、字段名称等),或者规定公共的转换接口,使不同的数据可以相互转换,且可以被识别与接受,这样不同软件系统下的数据可以直接使用,不必再作处理,使不同系统实现数据共享。
2.3改善和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形成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现行的单位会计软件虽然已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但总体上讲,模块不能适应管理需要,必须将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增加具有管理型功能的模块。
2.4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依据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制订岗位责任、操作、维护、机房、档案及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制度,确保系统高效、安全地工作,充分体现出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2.5实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审计工作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在研究电算化会计系统时,要注意研究现代审计的特点,使会计软件尽可能满足审计的要求,以减少系统的风险。
2.6大力加强人财培训的力度。企业应立足于国际水准,培养或聘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推动企业电算化事业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各基层单位要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企业的运营管理效率和质量,同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与完整、防范管理漏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利用企业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具有控制职能的方式、措施及程序。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处理同一笔经济业务的人员既要相互联系,又要相互制约。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减少差错,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
3 实施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原则
会计控制的目标和主要特征并不随着数据处理方法而变动。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仍然是保护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任何损害企业资产,影响会计数据正确、完整可靠的事件,都必须从组织机构、技术方法等方面加以防范和杜绝。既要符合内部控制的既定目标,又要根据数据处理的特点选择和制定相应的策略,这应该成为设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能防止电算化会计信息失真,减少企业遭受损失的风险,给企业带来效益。控制的实施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这种耗费是必不可少的,成本和效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之间的比例不同,所产生的效应也不同。当内部控制的效益大于成本时,控制带来的是正效应;反之,带来的将是负效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能给企业带来正效应,这也应该成为设计这种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即"成本效益"原则。
4 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形式,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系统也将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扩展,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带来新的机遇。会计电算化系统取代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将是一种趋势,但与传统会计系统相比,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容原则的重要性下降
传统会计信息处理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容原则。电算化后,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将下降甚至得不到遵循。由于系统操作的高度集中,许多岗位、手续可以合并到计算机统一进行,会计工作人员将大大减少,从而使一些不相容的职务得不到分离,降低了相互牵制的效力,增加了在未批准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修改的可能性,从而使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受到威胁,增大了作假的可能性。
4.2 会计电算化系统下差错的重复性和蔓延性
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集中化、自动化,数据可以转入、拷贝,因此一个业务的数据错误往往会重复出现几次,从一个环节蔓延至其他环节,导致整个系统数据失真,错误的严重性加大。例如:录入的错误数据会再次用到会计科目汇总的过程中,导致科目汇总数据错误,而在进行经济指标分析时,又可能再次使用错误的科目汇总数据。从而,因一个数据的错误而导致一连串系统的错误,影响到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失真。
4.3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执行主体和保存介质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计算机硬件系统存在物理易损性,一旦硬件系统出现故障或因停电等其它非人为原因,将导致数据不能被处理,会计工作不能进行。数据处理的准确和高效主要依赖于财务软件的质量和性能,一旦软件质量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数据处理的准确和速度。程序中出现病毒,将会严重危害系统安全,扩大损害,致使数据丢失,给会计电算化系统造成严重损失,影响企业的会计工作。磁性介质以磁信号存储信息,往往也会被人恶意利用。
4.4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出现新的问题
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下任何信息在理论上都有可能被访问到。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信息通过物理通信线路传输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例如,网络信息很有可能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拦截或者人为篡改,网络中存在的病毒和网络的侵袭都可能给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带来危害。
5 强化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对策
5.1 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网络会计由手工分散操作变为计算机集中处理,数据处理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会计软件必须从服务器等设施上的数据安全和在传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两个方面入手,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着重考虑内部控制的安全性问题,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数据保护机构,加强数据的保密和安全。
5.2 强化会计数据处理操作过程的控制,设计开发优秀的会计软件
电算化会计系统数据加工的方法和流程与手工方式截然不同,因而检查和纠正错误的方法也不同。手工方式下,可随时对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数据进行审核并纠正发现的错误,而在电算化方式中,一旦输入系统的是错误数据,将导致整个会计过程的错误。因而,对电算化会计系统实行处理操作控制,是保证电算化系统能够正确处理数据的一项重要措施。
所谓处理操作的控制,是指对电子计算机设备所执行的特定处理作业所作的控制,包括输入制度、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等。与其他内部控制方法不同,虽然有些处理操作控制是通过人工干预实现,但大部分是通过软件来完成的。所以,一个良好的电算化会计系统,它的软件部分应该具有处理操作控制的功能,在研制的早期阶段即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中,就须考虑这种控制措施。设计处理操作控制时,应注意成本、效益问题。过多的、过于复杂的控制方法将会降低系统的工作效率,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设计控制方法时,应该反复考虑和权衡成本和效益这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对于影响会计核算正确性方面的错误,应全力加以防范,甚至采用多种方法予以多次拦截。
5.3会计电算化会计资料的保存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要求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 A
一、会计电算化在发展进程中的要求
1、单位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要完善。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包括人员管理、使用操作管理、维护管理、档案管理等各种管理及控制制度。如果有些单位因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不完善,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人员管理方面岗位职责不明确,或沿用原来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岗位,或岗位设置不完善,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员为同一人;在操作管理方面缺少严格的操作规程,或未经培训合格者便上机操作;在维护管理方面没有系统维护制度,维护人员就会随意变动系统参数,如系统运行环境原统账的套数等;在档案管理方面就会数据收集不及时,没有严格的档案调用规定,甚至出现擅自复制文档现象等等。另外,单位制定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不应同电算化规范相抵触,如科目体系的设置必须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等,而工作中这些大多是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考虑得多,从会计制度的要求考虑得过少。
2、会计原始凭证必须电子化。
以前,会计电算化工作中所采集的原始凭证都是纸张数据,而这些原始凭证在手工输入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差错又未能审核出来,再者纸张凭证本身的真实性及信息的完整性也要打个问号。这些问题都是因原始凭证未能电子化而产生的。
3、复合型人才是今后会计部门人才的首选。
既懂会计学又懂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是今后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关键。目前会计部门运用电子计算机的热情和期望都很高,但少数存在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会计人员不会操作计算机,或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会计知识又较为贫乏,运行会计软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及时解决和处理,不能使矛盾制约着电算化的发展与推进。所以加快复合人才的培养工作已是迫在眉睫。
4、会计电算化信息资源必须共享。
做为一个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不能只满足财务部门会计核算业务的需要,要考虑相关部门如人事、仓库、生产等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更科学的动态信息;充分利用网络,有关的原始资料才能实现通过互联网来传递、存储、网上开票等;要重视网络信息传递方便、便捷的功能,积极利用互联网来披露财务及相关信息。另外,不同商品软件发展的孤立性,也容易使各软件之间很难对同一数据进行解读、转移。
二、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1、要求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
知识经济对现有企业管理模式的冲击导致会计管理思想从事后核算型向核算管理型转变,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从而使会计电算化向管理决策型发展。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务要求会计人员充分理解会计作为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的含义,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注入到商务运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信息技术的革命已经引起了会计的急剧变化,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迅速扩大,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能提供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同时也能够提供丰富的管理信息。通过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了解更多企业的财务与管理的信息。现阶段的会计人员不仅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更应该是优秀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他们应当把时间更多地花费在如何利用会计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上。会计信息化使得会计的管理职能有了发挥的舞台,因此,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信息处理手段的现代化,信息传递的方便和简洁化,信息管理与分析的迫切化,更加强调会计人员的管理职能。
2、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了新的要求。
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局限本专业,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好比金字塔,塔尖部分是专业学科知识,塔的中间部分是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塔的下半部分是应用专业性知识所需的其他知识。具体来讲,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人员需要掌握更丰富的常规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使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综合能力,包括较高的英语水平以及较强的政策观念、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素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先进的会计技术既能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近些年来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因此,要教育广大的会计人员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决不可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违法犯罪行为。
三、针对现实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1、加强会计电算化的管理。
加强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必须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鉴于财务软件处理对象的特殊性,处理结果要求高度可靠,在满足一致性、安全性等普通要求的同时,必须符合会计准则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电算化会计系统宏观管理。
2、原始凭证电子化。
单据的电子化将不仅克服纸质凭证因人工传递而速度慢的影响,而且从Internet接收之后即可自动确认和转换为记账凭证,使得许多经济业务在其发生的同时其信息就能“实时”地进入企业会计系统,从而大大促进财务核算和管理的速度和效率。因此,电子凭证化必将逐步取代大部分的纸质凭证,这是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
3、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一方面,培养大量能进行电算化系统的实施、构建的高、中层次电算化人才,他们是财务软件开发设计的核心;另一方面,培养大量能够熟练使用财务软件的低层次的电算化人才,他们是普及电算化工作的关键。
①会计要树立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从传统的会计转向计算机网络会计,能编制财务预算,对系统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加工和对子系统进行设计,设计管理决策所用的各种内部报表,审查管理方案,编制税单和外部用户所需的信息报告,善于解析和拓展系统输出的信息,并用于重要的决策,利用计算机程序和系统的数据库来编制外部用户所需的财务报告,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各种信息咨询等。网络经济时代的财会人员应该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及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法律规范,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面对网络 技术带来的许多新知识和新的会计准则、制度的颁布,财会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努力做好自身职能的转化工作,学量新的专业知识,努力向参与管理、参与经营决策方面转化;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监督,为领导经营决策当好参谋。可以说,在网络时代,能否熟练地掌握这些财会专业所必需的新知识,将成为衡量一名财会人员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只有及时更新知识库,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②提高英语水平。中国加入WTO,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外语听、说、写能力。据国际上有关权威机构统计:互联网信息量中,有93%是以英文的,常见的网页设计及一般程序也以英语为基础。在网络时代,传统的 商品交易将发展成以电子媒介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将成为时展的趋势。企业的财会人员很可能因此被赋予了除算账、管账等传统职能之外的许多边缘职能,如参与商品交易前期的商业谈判,重要合同条款的审定,网上支付款项、电子货币的监控与确认。或许这些交易的对象是从未谋面的异国商业伙伴,根据通常的习惯,作为沟通和交流的语言一般都是英语。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商品交易日益国际化,充斥着大量外语的商业信函、重要合同文本、往来凭证等,支付手段也存在于国际交往之间,更何况在以英语为支撑语言而形成的网络时代,是否懂一点英语已成为衡量一名财会管理者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
③做为单位,要加大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力度。在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上,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的更新。要具有较强的时局洞悉力,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在会计继续教育的形式上,应以自学为主,培训为辅,以专门培训为主,其他学习形式为辅,并进行定期考核,使会计人员为适应岗位要求而主动掌握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为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在会计继续教育的手段上,利用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采用现代远程继续教育手段,使会计人员的终身职业教育成为可能。
总之,我国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发展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 是只要从公众以及会计从业人员当中树立会计电算化意识,根据国家有关领导曾给我们提出的”不做假账”四字要求,我相信通过会计人员自身和社会外界的共同努力,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红.对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的思考[J]现代会计,2003,(2)。
关键词: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中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已经成为核心课程。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长期以来,中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并未与时俱进,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怎样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 分析目前中职院校电算化教学中的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学习会计电算化,必须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会计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上。但是,不少中职院校把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及会计手工实训课程安排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之后。开设电算化课程时,学生对各种原始凭证的认识和分录的把握都不够熟练,造成上课部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会计理论讲解上。另外,在财务报表模块中,报表定义公式需要运用计算机操作中EXCEL的公式设置知识,学生还没学过,老师上课时需要花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造成了上课效果不佳。
(2)不合理的课程内容
当前,很多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只是在简单模拟会计工记账,计算机只是被当作一种核算工具,遵循的仍然是传统的会计循环理论,只讲授从凭证-账簿-报表的一个处理账务的过程,很少会介绍到采购、库存、销售、工资、固定资产以及财务分析等模块。忽视了电算化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功能。
(3)过于单一的教学方法
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当中,主要应用的是电算化教师给学生讲授操作过程,学生根据所讲授的知识机械化地去重复操作,只要学生能够掌握并熟练操作步骤,便完成了教学的目标。这是比较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学生所学内容机械化并且容易遗忘。这种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性不高,也不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4)不恰当的电算化教材及教学软件
各中职院校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选用的教材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有的侧重于理论教学,有的侧重于实践操作。由于会计相关知识的更新较快,会计软件的版本也在不断升级,但不少学校使用的教材和应用的会计软件版本都比较低,未能够跟上行业的发展。导致了学生在实习当中会遇到同之前学到的相关知识不符的情况,操作会计软件也不能和实际的会计实务有效对接。
(5)中职院校需提高会计电算化的师资力量
中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既要掌握会计理论知识,还需具有相应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从事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往往具有以下缺点:①大部分教师都是缺乏本专业实际的工作经验,很多都是从书本到书本,从学校到学校,对于会计电算化各模块之间的业务流程关系无法理解。②会计专业的教师,计算机操作的各种技能相应缺乏。③从事多年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其知识的结构已经老化,会计理论知识未及时更新;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专业知识很扎实,可计算机的软硬件能力比较差,在会计电算化的上机实践课上面对计算机出现的一些软硬件故障不能够及时解决。会计电算化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比较薄弱,这也是教学效果偏低的主要原因。
2 针对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问题探讨解决对策
(1)会计电算课程设置的改革建议
中职院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与学生专业的方向,以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原则,在课程设计方面提出以下建议:《会计电算化概论》、《会计信息系统》、《实用会计软件操作》、《数据库技术及应用》。
由于会计电算化这门学科的法规性强、操作性强以及更新速度较快,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严格坚持实用性和规范性强,要具有动态性与前瞻性。
(2)教材与教学方法
笔者建议中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材要坚持市场购买为辅,自行编写校本教材为主。要想确保教学的质量,教材的编写与建设上要分期进行。首先,要购买与学生特点相符的教材;其次,要由学校组织专业教师编撰简单且完整的模拟练习,使学生能够实践操作;然后,要挑选水平较高的一套手工账务模拟资料,使电算化的账务处理由手工转向会计电算化,并应用到电算化的实践操作当中。
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创设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应该以启发为主,而不应该灌输式讲解。可以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案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当中。
(3)加强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职院校要加强"双师"资格的专兼有效结合的教师团队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教师参加师资培训以及到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业进行锻炼等方式,为本专业培养更多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另外也可以聘请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或者软件工程师等方面的企业人才到中职院校作兼职教师,为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服务,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学习。
综上所述,中职会计电算化是操作性和综合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教学的形式也要多元化发展,可以将传统的理论知识讲授与案例教学和综合实训有效结合,将提高学生的电算化动作实操能力作为目标,必须多方齐心协力,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人才。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现代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中研究会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存储和会计信息输出等方法的一门综合学科,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强是该学科的显著特点。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企业对财务软件功能不仅仅局限于起初的核算功能,而是更多地要求其还要具备参与企业决策的管理功能,甚至还要具备能够将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的功能。这使得各用人单位招聘会计人员时不仅要求其具备应用财务软件进行业务处理能力,还要求其要具备软硬件维护、系统开发、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因此,本文从我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出发,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法。
1《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我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方法一直采用“多媒体演示+上机操作”的形式,即先由教师将有关案例的业务处理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演示,然后再由学生进行上机操作。该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偶尔也会采用任务教学模式,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比例较少,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1.2实验资料不能与手工实验相印证
我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用实验资料与手工实验所用资料并不相同。上课的时候,以各自的案例为准,没有相互结合形成统一的体系。学生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侧重于对操作步骤的认知,手工实验则侧重于对经济业务的处理流程的把握。实验资料不统一使得学生学习没有连贯性。
1.3教学条件有限
绝大多数高校由于资金限制,在教学资源的配备上相对落后。硬件条件方面,我校机房硬件设施落后、配置低、计算机设备运行速度慢,使得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软件方面,我校采用的是演示版的财务软件,该软件为单机版软件,不具备网络版软件网上银行、网上催账、网上报税、网上支付、远程审计、远程报账、远程报表等功能。而实施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大多使用网络版财务软件。这使得学生就业后不能立即胜任相关工作。
1.4课时设置不足
我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总学时仅有32课时。虽然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有明确的说明,但鉴于课时的限制,使得不能全面讲授教学内容,目前教学内容仅涉及总账子系统、UFO报表系统化、薪资管理系统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针对业务部门的购销存系统以及应收、应付子系统等只能在教学中舍弃。在实际工作中,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购销存系统和应收、应付子系统的使用比例却是比较高的。课时设置不足,使得课程教学内容并不能与企业实际需要相匹配。
2解决《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2.1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上应该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中心。具体做法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并赋予学生不同的操作角色,每一小组结合案例分解落实任务,教师从旁辅助。每一个实验项目结束时,选派小组代表陈述各组的操作流程及实验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讲解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为了保证每位成员学习的全面性,各小组间还可进行角色互换。此种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2统一会计电算化与手工实验资料
两门课程的实验资料的选取上要保持一致,即使用相同的实验资料。两门课程虽然在实验手段上不相同,但对经济业务处理流程及遵循的会计处理方法确是相同的。相同的实验资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两门课程之后将实验结果进行相互比较和印证,保证学习的连贯性。
2.3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教学软硬件环境
在实际教学中,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改善,提高硬件设备的运行速度。选用多种财务软件进行教学,在课程中对各个主流财务软件的异同进行比较,了解不同财务软件的相同点与区别,重点讲授不同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使学生就业后能立即上手。如果条件不足,也可以在机房内安装其他财务软件,并安排学生自学,为学生创造自学的条件。
2.4加大课时设置
积极和有关人员沟通,调整培养方案,加大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总学时。根据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描述及企业实际对财务软件各个子系统的应用,建议将课程总学时调到64学时为宜。充足的学时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全面性,也有利于学生就业后立即上手有关工作,还可以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总之,目前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学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改善教学软硬件环境,从企业实务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电算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云平.关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对外经贸,2012(0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1
会计电算化也叫计算机会计,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的应用,具体而言,就是利用会计软件,指挥在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的需要,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既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又懂会计业务处理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可是,当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出来的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动手能力很差,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
一、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设置较低,课程设置不合理
作为以培养职业教育为主的中职院校,很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出于学生能否顺利就业考虑,在校期间过于注重学生是否能在毕业之前考取到会计从业资格证,而初级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上岗证的一个考核内容,这导致老师们在教授一般会计课程时从考证角度出发,只教授学生至总账报表模块,而对实际工作中实用性较强的购销存、工资和固定资产等模块的教学目标太低,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虽然能通过考试,但走上在工作岗位后适应性较差。再者,大多数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沿用以前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忽视了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在操作会计软件的时候只是生搬硬套。
(二)教学设施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目前,虽然大多数中职学校都设置了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但是由于经费、场地等问题,很少有独立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而是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公用机房,这样学生的上机实训环节就不能得到全面保证。再者,学校基本上都采用的是教学版软件,与企业使用的软件存在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针对几套固定的账套进行学习与操作,到毕业的时候只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一旦走上工作岗位无法立即适应。
(三)师资力量不足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师要同时具备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然而,会计与计算机是两个跨度很大且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专业的老师从事教学能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会计问题,却不能很好地解决遇到的计算机问题,阻碍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会计电算化需要的是既精通会计业务又能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再者,大多数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去企业实践,造成教师知识面窄,缺乏实践教学能力,制约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的思考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课程除了以往的会计专业课程外,应突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特点,应设置以下计算机专业课程: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等,帮助学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在进行会计软件教学时,应脱离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注重案例教学,可以把手工会计当中的案例搬到财务软件上,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提供足够资金完善教学设备,提升教学效率
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授课内容知识较多,较为抽象,利用多媒体教学比较直观,能够节约时间成本,增加学生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设置专业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突出其仿真性,做到全面模拟现代化的工作流程,,保证学生的上机操作的质量和时间。
(三)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中职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将岗前培训作为教师上岗的必要条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既可以派教师参加会计电算化培训班,提升学校财会专业教师的电算化教学水平,也可以把相关教师送到企事业单位锻炼,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还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技术人员来校讲课或参与实践教学课程和指导学生实习。
三、小结
总之,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必须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出适应市场的会计人才,推动和促进会计电算化水平登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琳.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62-64.
[2]王淑萍.提高会计课堂教学效果途径的探讨[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6(1).
会计电算化融合了会计、管理、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是一门综合学科,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学生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不能自行解决问题。所以,在开始阶段,教师必须简要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企业业务内容及系统实现原理。
首先是会计知识。学生必须学好主要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有些学生会计分录做错,或者错账更正不会,导致整个系统内的数据全错。
其次是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学生要了解企业不同部门的作用、机构的设置、往来单位的含义等内容。
最后是信息技术的知识。学生要懂得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些学生是农村过来的,平时很少碰到电脑,操作速度慢,或者根本不会操作,对于这些学生,要有耐心,允许学生练习金山打字,或者画画都可以,其实在学习之余,学生适当地“玩耍”一下其他软件,可以让他更快地熟悉电脑操作,起到一定的促进学习效果的作用。
学生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一定充满了兴趣,非常想了解,但学生也容易在这个阶段碰到问题后产生放弃的想法,所以教师在这个阶段要做的事情是铺设一段平坦的起步道路。
二、成长——一起探索,一起“找茬”
对于会计电算化的课程设计,要将教学目标化解成一个个子任务,每节课完成一个子任务,每节课的目标必须明确,教学内容要合理选择。
课堂教学中遵循的模式是“讲解重点——合作探索——学生演示——独立完成”。首先,每节课把任务单中的知识点讲解给学生听。考虑到现在的软件都带有说明、演示、帮助等很多辅助文件,也为了学生以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索。学生探索的过程必须完全自主,就算碰到问题,教师也不要急于解答。
合作探索的结果要么基本都完成,要么各组学生停留在某个问题上。当探索结束时,让一个学生到教师机上演示,让其他学生在看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自己的做法是否和演示的同学一样,如果出现不一样的情况,那么就要思考到底是谁错了,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大家一起来找茬”。如果谁发现了错误,那么就替换在教师机上做的学生,一个一个上来演示。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看其他同学做,学生的积极性也非常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的教学路线是“讲解重点——指导学习——作业批改——收集错误——下次讲解”。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收集错误”,不仅仅是作业中的错误,还包括课堂上学生演示时发生的错误。因为会计电算化是一个操作的过程,归根结底是一个“动作”。其他文化专业课,学生可以自己整理错题集;而对于一个“动作”的问题,学生的错误最好由教师统一整理,再统一展示,最后统一解决。
三、翱翔——独立完成,灵活处理
当学生把一个个子任务完成了以后,接下来就是综合性练习,即把所有子任务整合到一起完成。在做综合练习前,教师把前面搜集的错误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再次回忆自己在“操作”上容易犯的错误;做综合练习前,另外一点就是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这个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把子任务整合到一起时,任务与任务的衔接上可能产生新的问题。这个时候,要求学生一定要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去解决,教师只作为一个记录者,把学生碰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由于会计电算化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个,而且通过前面的知识积累,学生对整个电算化系统已经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在自己的摸索下,大多数学生能自行解决。
在整个教学的最后阶段,把前面记录到的任务与任务衔接上产生的问题展示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其他学生碰到的问题,防止自己碰到同类问题时手忙脚乱,如果学生都不能解决,教师再讲解。
关键词:会计处理 会计电算化 应用
一、现代会计电算化应用的主要作用
相比于传统手工会计处理而言,现代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基于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对数据存储、传输及处理的高效性,会计电算化已经在我国各个领域、多数企业当中得到了普遍应用。虽然会计电算化对会计行业来讲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但不排除一些会计人员并没有形成对会计电算化的准确认识和深入了解。
尽管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并没有很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种新的会计处理手段,会计电算化可以通过对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会计信息在传递上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可以通过统一的系统和标准的操作方式对现有的会计核算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可以使会计人员转变传统的手工记账模式促进会计处理工作在方法上的革新;而通过计算机对信息的强储存功能,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还可以使会计监督的职能得到大大提升。
但是作为一种还处在发展阶段的会计处理手段,会计电算化在全面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影响因素,制约着会计电算化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现代会计电算化应用的影响因素
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基于会计环境及会计政策的多边性,结合目前我国多数行业及企业会计处理工作的基本现状来看,目前影响会计电算化应用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会计基础工作不完善
在我国,会计工作的起步相对较晚,会计基础并不是很坚实,制度体系的构建也的不完善造成会计核算行为的不规范,进而造成会计电算化无法得到切实地实现;其次,作为一种发展中的会计处理手段,会计电算化并没有从法律政策方面得到中暑,电算化只是企业为提升会计处理水平而选择的一种会计处理方式。基于这两方面会计基础工作的不完善,使会计电算化无法上升到某一管理的高度上,因而会计电算化的全面应用与发展也因此而收到影响。
(二)电算化系统软件不成熟
不可否认,目前市场上的会计电算化的软件系统各式各样,虽然不能说是琳琅满目,但也是种类繁多。但在这些多样化的软件当中,多数会计电算化的系统软件还并不是很成熟。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或者是事业单位内部所应用的财务软件大都是基于对内部财务工作的考虑而选择的,缺乏对软件标准性和通用性的顾及,这往往造成软件系统中会计功能无法达到完善的水平,只具备简单的报表处理及财务处理模块,无法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共享,这种在硬件设备配置上的不足也严重影响着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三)信息的共享与安全不足
对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任何的组织机构来讲,财会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准确性及安全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其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但目前,因会计电算化在应用中所选用的软件系统基本都是保留单用户层次水平,没有形成可以进行信息共享的信息化系统;而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目前会计电算化在处理中对数据的保密性重视不足,软件系统只需要简单的登陆即可对数据信息进行随意查询,如此一来,财会信息被改动或者破坏则成为很简单的事情。而这种信息在共享与安全方面的不足则直接影响了其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
三、现代会计电算化应用的改进思路
要排除以上因素对会计电算化应用的影响,积极推动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处理工作中的全面应用,现代会计电算化应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与完善:
(一)建立系统、全面的法律及制度体系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目前我国相关法律规范并没有针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进行必要的规定。所以要保证会计电算化在应用上的规范性,就必须对会计电算化应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制度化的规范,在我国会计制度中补充添加与电算化处理相关的规定,而不同的组织结构也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在内部建立起与自身电算化应用相匹配的制度体系,以便于保证会计电算化的有效应用。
(二)加强对软件系统的开发与检测
软件系统的先进行、有效性及安全性直接影响着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效果,同时也决定着会计工作的最终质量。所以要保证会计电算化的有效应用,就必须对现有的电算化系统软件进行必要的升级与革新,保证软件在应用上的有效性、科学性、简便性和安全性,是会计人员的操作更简便、会计信息的传递与处理更快捷。
(三)建立完整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体系
为了能够构建完整的管理体系,应该根据会计电算化的开展需求,对内部组织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保证会计电算化应用所需的财会人员、硬件维护及安全保障人员都能够完整配备;同时,每一个岗位的岗位职能也必须进一步的确认与控制,对每一项操作行为,都必须加强管理,以便于避免在系统操作的过程中出现非法操作或者是越权操作的情况,使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得到保障。
(四)加强对数据信息的安全与风险管理
要保证会计电算化的有效应用,就必须对实践中的信息安全问题进行解决,加强对财会信息的安全管理,并做好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具体来看,财会部门需要做好对财会数据的暴民工作,建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对数据进行有效保护,与数据无关的内部人员不能够随意地进行数据资料的查阅;同时,企业及相关组织机构必须设立防火墙并做好对信息的加密处理,以便于提升信息的网络安全水平,保证会计电算化的有效应用。
四、结论
总之,会计电算化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对传统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都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和更加严峻的挑战,相关会计部门及会计人员必须明确会计电算化的重要作用,在对会计电算化应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对现有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进行改进与完善,以便于实现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黎明.对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的思考[J].知识窗(教师版),2011,(05)
[2]李侠.浅谈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1,(1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规范管理;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3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92-02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会计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算化已经普及到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账务处理工作、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对材料的核算工作、对工资的核算工作、对成本的核算工作等,这些会计工作都逐渐从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中走出来,而更加依赖于高效的电算化工作方式。
一、企业推行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电算化对于企业的会计工作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有利于完善会计核算程序
企业在推行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不只是核算手段和处理技术发生了变化,而对其他会计方面的工作造成了影响,主要包括会计的运算程序、会计的处理内容、会计的运算方法、会计理论知识等,而其中对会计理论的影响是最深的,把传统的会计工作方法逐渐变为电算化的工作方法,使会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无疑是会计史上的一场变革,同时,会计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也指导了新的实践活动,促进企业会计电算化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使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 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
企业在推行会计电算化之后,对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要不断给员工提供新知识和新技能,使员工在适应会计电算化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最终使整个会计部门甚至整个企业员工的素质得以提高。
(三) 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会计电算化的推行无疑把工作人员从大量繁重的会计工作中解脱出来,节省了很多工作人员对复杂、零散数据的录入、修改、排列、核对等工作,使这些员工转移到对设备和会计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中去,这无疑节省了很多人力资源,精简队伍,提高了效率。
(四) 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会计工作
企业推行会计电算化之后,能够利用计算机高效、准确的特点把大量零散、繁琐的会计数据记录在电脑中,并且利用网络方便、快捷的特点,使其在企业中灵活传送、接收,这无疑加快了企业日常信息的传递速度,为工作交流提供了快捷的渠道,便于资源共享,使各部门可以更好地沟通和交流,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通过电算化精确、科学的分析结果对经济进行总体分析和预测,无疑促进了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企业推行会计电算化中出现的问题
(一)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化不强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深入,很多工作人员也需要了解一些计算机知识,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这对于一些会计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一般情况下,企业往往通过短期培训的方式使会计从业人员快速掌握这些电算化操作手段和方法,但这种“速成”的方法往往不能满足高技术、高水平电算化会计工作的需要,使会计工作人员对一些财务软件的认识受到局限,工作起来也不够灵活自如。由于企业中很少有对计算机操作专业而又熟练会计业务的工作人员,这就导致会计人员的操作仍显得机械化,仍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财务软件的操作,这就无法从根本上使电算化应用到会计工作中去,无法更好地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二)会计电算化制度不健全
由于很多企业的会计工作更多地侧重于会计的账务和财政事务的处理,而忽视了对会计部分的管理和监督,尤其是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不断推选的过程中,忽略了会计制度的建设,结果导致了会计制度滞后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很多企业仍使用传统的手工操作的会计方式,对于新引入的会计电算化没有制定相应的完备制度,使制度与实际操作分离,起不到制约和监督的作用,阻碍了会计电算化的健康发展。
(三)会计软件使用不科学
很多企业在选择会计软件时,往往随波逐流,采取大众化心理,尤其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会计软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许多企业没有清晰合理的进行会计软件的选择,不能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和实际经营情况进行选择,结果导致一些软件的功能过强,或者所选的软件不能满足会计工作需要,使会计电算化软件与会计工作不相符,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给会计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企业推行会计电算化的措施
(一)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种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在逐渐引进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工作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只有使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计算机能力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能力有所提升,才能最终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和价值,但是要引进计算机能力强又熟练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确实有些困难,因此企业应把引进和培养结合起来,在招聘员工时,引入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培养价值的优秀人才。另外,在实际工作中,也要不断对员工进行新知识和新概念的输入工作,加强员工对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学习和实际的应用能力,这样才可以从引入、培养员工这一整个过程中选择优秀的人才,进而为企业打造一个精英的会计团队。
(二)健全会计电算化制度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推进,建立完善的会计电算化制度也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有些企业仍然使用传统的人工操作时的会计制度,显然不适合工作的需要,因此,要完善会计电算化体系、建立相应健全、完善的会计制度,使会计操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减少员工不合法操作的机率,同时,要把制度体系安排得细致化、具体化,严格规范会计工作人员操作,例如对于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使用人、操作人要规定相应的范围,使特定的工作人员有权限操作会计系统,另外,也要使会计各部门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关系,保证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使用合理的会计电算化软件
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和选择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任何会计工作都离不开电脑技术的使用和软件的操作,科学、合理的电算化软件可以使人机默契配合,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和工作时间,而不合理的电算化软件不适应工作的需要,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企业在购置会计电算化软件之前,首先要对自身企业的特色有所了解,选择适合公司经营模式的软件,如果特殊要求较少,就可以使用没有自定义空间的软件,而如果特殊要求较多,就可以选择使用有自定义空间的软件。另外,企业在选择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选择符合企业长远规划的软件,购置时要有前瞻性,这样会减少因软件不适合企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更新和修理等麻烦。
企业会计电算化具有高效、快捷、准确等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和利用会计电算化,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任利成、何云景.企业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机械管理开发,1999,(04).
[2] 刘承焕、王普查、蒋志兵.新世纪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J].理论月刊,2001(10).
[3] 钟理宏.对我国会计电算化问题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0).
[4] 管晓光.关于加快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9).
[5] 刘伶、张永宏.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集团经济研究,,2006,(09).
[6] 杜秀英、孙明、杨松、盖春胜.当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问题探讨[J].农业经济,2005,(04).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会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2
2009年4月12日《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提出力争在5-10年左右,力争使我国会计信息化水平向世界先进国家看齐。《会计电算化》课程对于提升学生会计信息化处理能力,培养满足社会信息化需要、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从当前的就业市场了解到,多数企业对应届中、高职毕业生会计信息处理水平持质疑态度。有用人单位反应招聘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虽然已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是相关岗位负责人要求其在财务软件中填制有关发票等单据信息时,存在无从下手现象。由此,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实现“职业岗位‘零距离’、课程教学、职业资格认证”有机结合,值得思考。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中、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会计电算化原理,重点掌握一两种常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能分析所接触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功能,判断软件质量的优劣;要求学生能应用电子表格软件等进行一些财务分析工作。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和财务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娴熟、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日常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课时有限,实践基础薄弱
《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严重不足,学生上机练习时间有限。大多高校受课时限制只讲授财务链部分内容,课时安排在50-70之间,理论讲解与实验上机比例分配为2:1,导致实践上机课时偏少,学生操作技能难于提升;另外,学生大多没有电脑,计算机操作水平薄弱,只能通过每周3-4个课时的实验上机进行练习,大多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滞后于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张,学生动手能力不足而上机锻炼机会偏少,前后业务间的连续性、衔接性亦不足,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2.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不足
当前大多高职院校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安排在公共机房或会计专业实验室内进行,教师结合教材边讲解理论边操作演示,教材中一般设置不同的情景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进行知识点的巩固练习。采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能较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但大多学生只是生搬硬套,缺乏对课程体系的整体把握。教师教学方法大多选用讲授法、案例演示法,每节课模式较为单一,学生新鲜感不足、兴趣度不高,教学效果难于保证。大学课程教学应专注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并能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亟需开拓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创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教学内容有限,不够丰富
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可分为财务链、供应链两大部分,财务链主要包括总账、固定资产系统、薪资管理系统、UFO报表系统等内容,供应链部分主要包括采购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存货核算系统等模块。受课时限制,高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通常只选用市场上使用较多的通用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等)演示版,然后选取软件配套教材,模拟一个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账务处理,主要以财务链为主,即以总账系统为核心,兼顾固定资产、薪资、UFO报表等模块,而对比较重要又较难掌握的供应链不做要求,对于软件中的财务分析、决策系统更无法顾及。此外,教学中只选用单一财务软件,学生对其他会计软件适应能力较差。
4.课程考核方式重期末、轻平时,考核方法单一
大多高校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期末总成绩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即以期末的一张理论试卷定成绩,虽然部分高校购买了教考系统亦可以进行上机考试,但仍然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体现不足。即便高校采取平时成绩(一般占比30%)与最后测评成绩(一般占比70%)相结合,也只是参考平时出勤率与作业成绩,对于学生平时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操作水平考核体现有限。
5.教师综合素质不足,实践技能有待提升
会计电算化是将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会计学、管理学融为一体的交叉性学科。《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已成为本科院校、高职高专、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必修骨干课程。对于任课教师而言,要想将本门课程上好,不仅要有丰富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需要具备娴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技能、精通财务软件和计算机操作,综合素质、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然而,真正接受过会计电算化高等教育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当前高校大多数任课教师大部分非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毕业后直接从教,财会专业知识、计算机专业知识难于兼备,实践经验有所欠缺,制约着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增加实验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高校可以根据日常教学安排、实验室使用情况,为《会计电算化》课程增加30-50课时,总课时可安排在120个左右,可将理论讲解与实验上机比例分配为1:2,使学生有足够时间掌握财务软件常用模块操作技能。鉴于本门课程技能性要求较高,分散教学不利于业务操作的连续性,课时安排上可进行四节连排并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可先安排单项任务训练,然后进行综合实训,再加以介绍Excel表格以及其他财务软件的简单应用,根据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选取多种实训资源,力争完成中小型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中涉及到的各个模块的内容,实现财务业务的一体化,后期亦可增加财务分析、管理决策的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丰富,亦可促进高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转变。
2.引进或开拓网络学习空间,促使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高校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应引进或开拓网络学习空间,搭建网络教学平台,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课程资源的网络化、电子化,亦可以使师生进行及时的互动、交流,极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时间。教师可以上传各种形式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案例练习、初级电算化习题等,可以以PPT、音频、视频、微课录像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使用手机或电脑进行在线浏览,也可以进行下载便于随时学习。此外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情景教学法、角色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可在会计电算化日常经济业务处理中安排4-6个学生一组,分别担任制单员、审核员、出纳员、记账员等角色,分工完成工作任务,之后可进行角色互换,进一步巩固练习,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教师也可以分配小组任务,针对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分组截图制作PPT,对理论知识及软件操作进行讲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重视会计专业实验室建设,实验室适当对学生进行开放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不仅是《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其他课程的教学亦需利用实验室来开展。有关领导应进一步重视会计专业实验室建设工作,将校内计算机实验室与网络机房有机融合,使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与招生规模的扩张协调发展,并将实验室适当向学生进行开发,切实保证《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有序进行。为营造良好的仿真会计工作环境,可依照企业实际财务部门设置来规划实验室建设,配备财务工作所需工具,如原始单据、记账凭证等,实际操作时,可在实验室进行仿真模拟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4.重视过程性考核,安装无纸化测评系统
当前会计专业学生的大多考试已实行无纸化,例如省级技能大赛、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等,在实验室安装无纸化测评系统已成为大势所趋,学生可以直接在该系统平台进行专项练习、模拟考试,由软件供应方提供技术支持、及时更新,在练习模式下学生可进行单题评分,考试模式下学生交卷后系统自动判分传送到服务器,方便教师及时查阅考试成绩。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组织多次考试,使讲练考融合,充分发挥无纸化测评系统的优势,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督促学生努力学习,提升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操作的熟练程度。
5.引进与培养人才相结合,提高师资综合素|
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针对会计电算化师资问题,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招聘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特别实践经验丰富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训。高校可聘请会计财务软件专业技术人员为会计任课教师举办专题讲座,特别是有关财务软件日常的数据库维护、“营改增”下财务软件新变化、新功能;高校亦可鼓励相关教师到会计财务软件公司或者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增加会计实务经验,优化会计电算化教学。当然作为教师个人,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更新现有知识结构,时刻了解会计电算化发展新动向并运用于日常教学之中,为学生成长成才贡献力量。
总之,《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应立足高校发展现状,迎合时展潮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不断开拓新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切实培养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为此,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余瑰.论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训手段之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6(3):365.
[2]张家胜,程苗.基于过程性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教改探索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4):251-25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
财政部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制订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即到2010年,力争80%以上的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实践技能是电算化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这一技能的重要源泉就是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
一、合理设置实训课程, 加大实训力度
1.加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的建设
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即建设要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模拟真实的执业环境,配备会计软件、技能考核软件以及其他辅助教学软件。在实践活动中,各实习活动小组之间可以采用按会计岗位情境实训,也可以按各子系统进行流动作业实训。对学生按照未来就业时专业岗位的基本执业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从而使其综合职业素质得到合理的培养。
2. 合理安排会计电算化的实训课程、课时和内容
1) 调整课程设置,加大电算化课时比例
目前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务,重手工操作、轻电算化实务, 手工实务教学与电算实务教学相脱离的状况。据不完全统计,在专业课程中,专业会计课一般占到50% ,计算机课程占到30% ,而会计电算化课程最多不超过15%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
针对这种现状,我认为应该适当增加电算化课程比例。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它涉及到会计电算化原理、常用商品化软件应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和开发等内容。因此,电算化课程至少应达到3门,比例在30%以上。
2)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 一方面,要让学生多进行上机实务操作,多接触一些不同的会计软件的使用,便于学生适应企业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财务会计软件操作的同时,还要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包括编程方面和计算机维护方面的知识), 以拓宽学生的会计电算化知识面,解决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一般性问题。同时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接触到企业的经济业务,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从而将课堂练习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3) 扩充实训内容,自编电算化教材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软件的不断更新,教材滞后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缺乏配套的实训模拟教材,往往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给学生上机和教师指导带来不便,影响教学效果。
为此,我们可以扩充会计电算化实训内容, 将以前手工模拟实训的内容实行电算化模拟实训,把手工会计实训与电算化会计实训有机联系起来。另外,调整教学内容,自编电算化教材。为了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过程有一个直观清晰地了解, 教材应按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系统化内容设计, 在各阶段实验目的、实验的侧重点及内容深度上有所区别。
二、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
目前来看,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理论教学的教师和直接分配到学校缺少实践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实践经验的短缺,直接造成教学师资不足,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1. 要定期搞好专业进修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的不断发展, 会计软件的发展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为了使电算化的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应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深入软件生产或营销公司, 接受前沿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
2.专业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考察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实际应用情况
为提高教师实务操作能力和实践课的教学能力,教师应通过校外会计兼职或其他途经到企事业单位亲身体验一些会计实务操作, 及时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情况,更好地进行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教案的组织和准备以及实践课
程的操作和指导。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社会调查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应该将社会调查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调查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所学内容进行宏观上的安排, 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具体选择。课程考察方式可以撰写调查报告。不管是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方面,还是具体操作方面, 只要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就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既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又可以提供一些好的教学案例,充实教学资源。
四、校企合作, 拓宽实训教学思路
1.和软件生产或经销公司合作
一方面,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实习基地,进行会计电算化初、中、高级培训。生源除本校学生外, 还可以面向社会招生。另一方面,合作组织各种软件操作技能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成绩优异者合作企业可以优先录用。
2. 和企业合作
学校可以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 进行学科调研。及时了解电算化软件在实际应用中情况,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同时,教师可以将收集到的资料编写成案例,进行案例教学,或者以一个企业的电算化业务为实例,编写系统的实验教材。
3.聘请经验丰富的财会人员兼职授课
学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在企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给学生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或者提供一些来自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以利于教学和学生日后的就业。
参考文献:
[1] 严俊梅.论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J].职教论坛.2005,(1)
摘 要 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应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企业实现财会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会计电算化获得不断发展的同时,企业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在不断地调整、完善。文章简要分析了当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提出了完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 企业会计电算化 内部控制 现状 对策
企业会计电算化是将当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会计实务中的财务管理方法。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是为维护企业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计划、调整和评价的制度、方法以及手续的总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革新,会计电算化以其简捷、实用、快速、准确等优点逐渐成为现代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主要管理方式。
一、当前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控制体系不完善,执行力度较差
当前很多企业无法满足采用会计电算化的财务体系的相关条件就盲目跟风使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或者有些企业虽然在岗位设置、安全保密、数据运行、系统维护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管理体系,但却无法真正执行落实到位;更有甚者在进行电算化操作的计算机上操作一些容易导致出现计算机危险的内容,电算化数据档案保管力度不够,无法规范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大了企业财务数据泄漏的几率。
(二)对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单纯的将会计电算化看做是会计核算工具的变化,看不到企业内部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中的巨大作用,有的领导甚至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用计算机代替账册,仅把会计电算化当作树立企业形象的一种手段。在企业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应用时,缺乏针对自身管理要求和运行模式的深刻分析和了解,从而缺少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大多数企业的看法中,会计电算化仅仅是会计核算方式的该表,提高了核算效率,缺乏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重要性意义的认识[1]。
(三)缺乏适用于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
大多数企业在使用会计电算化之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仍然沿用此前的制度体系,没有从根本上制定适用于企业会计电算化条件的内部控制制度。例如,财务会计信息审核不够严谨,主观性依然强烈,不能保证基础数据的正确性;岗位设置上沿用基本的会计岗位,没有聘任专门的电算化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同时,缺乏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的有效监督,对相关工作人员是否正确进行操作、员分工是否合理、有无越权等现象进行监督。
(四)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十分匮乏
由于会计电算化是近几年逐渐兴起的,原有的财务人员中缺乏同时具有计算机、会计、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财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兼备的综合性的财会专业人才十分匮乏。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的控制问题十分突出,会计电算化实际操作人员很难适应日常维护、电算化组织与管理等高层次的工作。
(五)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致使非法篡改现象严重
在通常情况下,企业会计数据是处于绝对保密状态的。目前财务软件的加密措施,主要是针对软件系统而言,对企业用户会计数据的保密性操作较少,会计数据往往处于开放式的关系数据库格式保存。无法有效的防止客户财务数据的外泄、恶意篡改等问题,也无法真正起到保密作用,导致会计数据安全性受到威胁。
二、会计电算化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1.企业会计电算化能够更好的完成财务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报表等工作,并且能够进一步进行辅助的分析、预测,从而对企业的财务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会计电算化使会计核算更加准确规范,会计核算更加及时,财务管理效率得到提高。
2.企业会计电算化完善国家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宏观控制,使得企业更好的贯彻落实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企业只有通过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才能落实相关的财务监督政策,才能有效地防止出现较大的错误和弊端。
3.企业会计电算化能够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有秩序的进行,能够深入的影响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能够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控制、协调,明确分工,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同时促进相关工作人员不断改进自身知识、技能结构,更好的进行系统操作。
4.会计电算化使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账目之间的明细关系加以核对的,以确保账目数据的准确性。而电算化系统所有的财务数据操作全部由计算机自动运行,从而使内控制度的重点转变为对于财务软件的安全维护、电子数据的审核以及财务人员的分工等[2]。
三、加强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建议和对策认识
(一)加强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需要强化企业对于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认识
企业需要充分的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意义,大力支持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和运作。同时,企业还要加强对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良好的正确的职业态度和道德操守。
(二)建立、完善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企业以自身现实条件和情况为基础,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结合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特点,制定相适应的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通过严格的监督手段保证制度能够得到较好的执行。同时,合理地进行岗位分工,强化岗位职能,设计合理、高效的工作流程;充分运用财务软件的控制功能,形成实时监控与事后监督相结合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提高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素质,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企业内部控制缺乏高素质的实际操作人员,将失去其固有的实际效用,甚至形同虚设。企业必须全面的提高会计人员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特别是加强会计人员计算机技能的学习,培养一批能够精通技术、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时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管理风格、企业文化意识等,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将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由“核算型”不断向“管理型”发展。
(四)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控制
目前,数据的安全问题是企业在会计电算化进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也是企业内控制度中最为薄弱何重要的环节。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控制企业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例如:引入安全核查机制,并进行必要的权限设置,建立网络安全“防火墙”,进行实时监控;同时,进行必要的身份认证和内容检查;另外,禁不允许非操作人员操作财务专用电脑,设置操作权限限制,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对系统软件进行定期的预防性检查,并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五)加强企业内部审计
企业内部审计是公司、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需要。在会计电算化中,需要对会计资料进行定期审计,审查账务处理是否正确,会计电算化操作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等等。做到账表相符,电子数据与书面资料一致,对错误的账表信息及时的处理和进行调整,防止系统运行各环节出现较为严重的漏洞[3]。
(六)确保企业财会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会计核算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重要部分,是会计预测、决策、分析的基础。因此,必须保证财会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所有数据资料都必须严格执行审核,认真做好数据备份工作,严格控制会计核算质量。
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建设是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在通常情况下,计算机本身处理出错的概率很低,其主要的偏差和错误是由人为造成的[4]。因此,制定严格的内控制度将使会计电算化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也会不断调整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我们需要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的质量,更好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效益[5]。
参考文献:
[1]金秀波.对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的分析.科技资讯.2009.
[2]赵书秀.对如何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海河水利.2003.
[3]王梅.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思考.科技创新导报.200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电算化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远程传输技术的出现、发展和普及,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会计已经不能满足网络时代经济生活的要求,会计电算化应运而生。会计电算化的出现是会计发展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变革。未来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只有快速掌握大量信息才有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依托计算机强大的计算速度和能力,会计电算化处理账务、分析数据、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速度和精度是传统手工会计无法比拟的。传统会计转变为电算化会计是时代的必然。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会计电算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并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会计电算化程度比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小企业、乡镇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程度相对较低,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进程任重而道远。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不但没有走在会计电算化队伍的前列,而且大部分已经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的行政事业单位也仅仅是用会计电算化代替了手工核算,只是核算工具的改变,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影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进程的具体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认识不足
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很多人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仅限于用电子帐代替手工帐、用计算机核算代替手工核算,是操作媒介和核算工具的差别;加之行政事业单位业务量远远低于大中型企业,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对现状很满足,认为没必要实行会计电算化;还有一些单位仅仅把会计电算看做是管理现代化的标志。所以,已经应用了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出发点基本都是替代手工核算、提高核算效率、省去人工记账、对账环节、减轻会计人员负担,并未充分意识到会计电算化对单位未来发展的意义。
(二)会计电算化软件通用性和专用性差
财政部门对会计软件市场的监管力度不足,财务软件的开发没有实行统一的标准,软件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搞出各种各样的特色,导致目前市场上的会计软件品种繁多,不同的会计软件功能和特点有很大差异,各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都是各自向开发商购买的,因此,同一行业的不同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软件,不同模块间数据传输也很困难,这使得会计报表汇总、数据查询和数据传输不够方便与快捷。
另外,会计软件开发程度不够高,软件开发商片面追求新产品的数量,开发出大量财务软件,以极高的行业通用性为噱头,而并没有考虑到所谓的通用性。不同行业有各自的特点,通用性过高同时带来的问题就是初始化难度和工作量大,给使用者造成很大麻烦。市面上的通用会计软件大多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开发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三)专业人才缺乏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综合了会计、金融、计算机、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新学科,目前高校毕业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已经开始走上岗位,但是相对于庞大的市场需求,还是远远不够。基于人员流动性不高的特点,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人员。现有的财务人员一般年龄较大,他们会计专业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但是计算机知识相对欠缺,一般仅限于熟练使用计算机,对于计算机的维护、财务软件使用技术及保养等方面知识很匮乏。软件运行时一旦出现误操作、系统故障或系统出现了不同于平时的界面,操作人员往往束手无策,只能等待软件售后人员到来,不但影响了工作效率,更打消了学习使用电算化软件的积极性。年轻人具备相对丰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维护技能,但是会计、税务、管理、金融等方面知识相对欠缺,缺乏账务处理实践经验,遇上稍复杂的账务就不知所措。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效结合还有待时日,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发展进程。
(四)风险防范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飞速发展,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漏洞和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进行的舞弊违法犯罪活动逐年增加。现在市面上的会计软件有百余种,良莠不齐,一些软件在安全性和保密性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给违法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加之,现有法律在会计信息纠纷中,责任规定不够完善,计算机网络犯罪不容易追查等因素,计算机舞弊案件每年高速递增,案件危害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大,危害的严重程度越来越高。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对网络风险防范方面重视程度不够,风险防范能力亟待提高,我们必须不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
(五)电子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传统会计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档案管理机制,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档案的范围和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档案,还包括储存在计算机硬盘、磁性介质上的数据与文件,财务人员无纸化办公导致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也发生了变化,手工会计下所采用的传统档案管理已不适应电算化会计的需要。而适用于会计电算化的档案管理制度还在探索阶段。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应采取的对策
会计电算化能解决许多传统会计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说在核算存货成本的时候,传统会计一般用先进先出法、月末加权平均等方法,存货核算的准确度不高,对单位财务准确度有很大影响,而会计电算化凭借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完全可以做到货物进出一一对应,极大地提高了核算准确度。前文简单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现阶段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提出几点应对措施,具体如下:
(一)正确认识会计电算化
加强管理现代化和会计电算化学习培训力度,通过学习培训,使管理者认识到: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核算工具、核算速度的改变,更是计算机和网络时展的必然,是管理现代化的需要,是未来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提高单位竞争力的关键。财务人员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一线人员,不断加强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技能的同时更要深刻的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会计电算化不仅具有财务作用,更重要的是具有管理作用。实行会计电算化后,财务人员从繁琐的账务中解放出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财务人员要做的工作减少了,相反,财务人员有了比账务处理更为重要的任务——参与管理,这对财务人员自身业务能力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要做到能提供及时有效的会计信息,为决策和管理服务。
(二)财务软件通用性和专业性相结合
财务软件是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的深度。加强财务软件标准化工作,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规范财务软件市场,制定统一的财务软件开发标准,通过规定统一、通用的数据接口,使同一软件不同模块下的数据可以相互转换,不同软件系统间的数据可以相互识别和接受,既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又防止了数据在处理、导出、引用过程中出现偏差。软件开发商应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需求,分别开发出适用各行业的不同的通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同时每个行业的会计软件还应加大开发程度。
面对现阶段复杂混乱的软件市场,选择一款合适的财务软件关系到会计电算化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财务软件的选择不能盲目跟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要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结合单位自身特点,从玲琅满目的产品中选择适合本单位的会计软件。这对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进程至关重要。
(三)培养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由于会计电算化的特殊性,仅仅具有会计知识或是计算机知识是不够的,会计电算化要求财务人员既要具有扎实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和财务工作实践经验,又要对计算机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各单位应结合自身情况,吸纳一定数量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同时,制定科学的、有层次的培训计划,一方面,选拔一部分优秀的会计人员到高校进行计算机技能培训,使这部分人迅速成长为单位会计电算化骨干。另一方面,抓好会计人员在职培训,加强计算机系统维护、网络技术、查杀病毒的技能、财务软件功能等知识的学习,并把知识更新作为一项考核内容,逐步形成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
(四)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和保密性
1.内部控制方面
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数据主要保存在磁介质中,一旦磁介质出现损坏,保存的会计数据就会丢失,因此,对于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应加电磁屏蔽,防止电磁干扰和消磁造成的数据丢失。会计电算化档案室应做到防火、防盗、防潮、防磁,并制定一系列突发事件应对措施。通过用户口令、用户权限设置等手段,硬件加密、软件狗等保密措施,加强数据的保密与保护。电算化档案专人管理,定期备份,把会计数据丢失和恶意篡改的风险降到最低。
财务人员根据自身权限进行会计电算化工作,通过权限设置,使填制凭证的人员不可以审核自己填制的凭证,审核人员不可以更改其他人填制的凭证,填制人员和审核人员相互制约,使用操作日志进行监控,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网络风险防范方面
网络时代信息通过一根网线就可以传输,会计电算化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也把自己暴露在网络风险中,应采取诸如防火墙技术、网络连接监控管理、信息加密存储通讯、硬件加密、身份认证等措施,防止不法分子通过远程连接获取会计信息,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风险防范能力。
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更新病毒库,防止计算机感染病毒、系统瘫痪导致的数据丢失。使用防火墙防护技术,防止黑客恶意攻击破坏计算机系统导致数据丢失。
(五)做好会计电算化档案工作
基于会计电算化档案易损坏、难留痕迹、易受存放环境影响等不同于传统会计档案的特点,应建立严于传统档案管理的制度,在保证会计档案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提高会计档案的利用率。
1.建立备份制度
会计电算化档案应及时输出、定期备份,由于硬盘、光盘等存储设备的磁特性,一般要备双份,存放在不同地点并定期检查,防止地震、火灾等意外情况造成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和会计档案损毁、丢失等不可恢复的损失。会计电算化档案区别于传统会计档案的又一重要特点是,无法直观的查阅会计信息,必须在特定的硬件、软件环境下才可以查阅,因此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档案归档时标签上应注明所使用的会计软件名称、版本号、数据库类型、计算机系统、硬件类型、软件开发商名称、售后电话等内容,便于日后调阅。
2.建立会计电算化档案保管、查阅制度
会计档案应由专人管理,分门别类按时间顺序编号,方便查找。明确不同人员调阅权限,设调阅登记簿,本单位人员按调阅权限,在档案管理人员监督下进行会计档案查阅、复制,并应详细登记调阅人员姓名和所属部门、调阅时间、调阅内容、调阅理由、审批人员等。外来人员必须填写书面申请,经单位领导、财务负责人同意,方能查阅、复制会计档案。
3.建立会计电算化档案的销毁制度
对保管期满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由档案管理人员编制销毁清册、提出销毁申请,经财务部门同意,向单位负责人提出销毁意见,单位负责人在销毁清册上签署意见后,在相关人员监督下销毁。保管期已满但涉及的债务债权未了的档案不得销毁。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是时展的需要,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开发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会涉及各部门和大部分人员,还可能会影响到单位机构和人员职能、分工的变化,而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电算化的道路上只是刚刚起步,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增强对会计电算化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领导、鼓励、支持、促进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大力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作为单位会计电算化的中坚力量,要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努力成长为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在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桂卿.浅析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6).
[2]邓云亚.会计电算化舞弊及其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9(8)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电算化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全面到来,各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在于为企业提供财务管理服务,通过整理、分析企业会计资料、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其他数据以及相关外部信息,以报告或数据的形式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经营、管理建议,为企业管理者做出最终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从而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运行。因此,为了提升管理会计的工作效率,将信息技术引入他们的工作之中,让管理会计实现电算化就越发重要,这一转变能有效提升企业的角色效率,节约前期价值链评估的时间,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
2.财务会计电算化现状
企业经营建设过程中财务管理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良好的财务管理能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传统的财务管理中工作人员需要人工处理各项烦琐的工作,比如记账、查账以及财务信息采集等,工作任务烦琐且数量巨大,对于人力资源是一种极大的负担。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电算化革新,财务管理的手段和技术取得了质的突破。如今企业都借助信息技术完成以前需要大量人力完成的重复、数量多的任务,诸如记账、企业内部数据收集、财务核算等都由计算机完成,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准确率相比以往也有了很大提升,工作效率也不可同日而语。在更加先进的技术支持下,会计电算化取得了相当成功的转变,智能化的程序会代替人力完成记账、算账、数据整理、核查账目、分析、录入等众多工作,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直线下降,有了更多的时间完成其他工作,大大提升了整个企业的管理效率。会计电算化和手工核算的具体区别如下表:
会计电算化和手工核算的区别
pagenumber_ebook=224,pagenumber_book=218
3.从财务会计电算化到管理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3.1帮助企业完善管理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事业单位、公司企业的必然发展趋势。财务会计电算化的成功转型不仅使得企业管理效率大大提升,同时也让企业中一直存在的问题暴露了出来,特别是内部制度,很多企业在成功转型财务会计电算化之后才发现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着太多问题,这些问题给企业的健康运行带来了很大风险。根据笔者的个人经验和社会研究发现,促使财务会计电算化向管理会计电算化转变,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帮助企业有序化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在实际经营中会遇到一些关键性的决策,这些决策往往需要结合财务管理的数据才能更加科学,企业才能根据正确决策的引导健康平稳地发展。现阶段,大多数公司在财务制度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在实际经营中也因此遇到了很多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企业需要将财务管理电算化,并在此过程中注意会计电算化的方向符合公司财务制度,确保管理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实施,进而在整体角度上对公司管理进行有效掌控,最大程度地发挥会计电算化的职能作用,促使企业在健康的道路上有序发展。
3.2提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效率
会计电算化是现代财务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方向,这种管理方式能为企业带来诸多实质性的帮助和服务。比如,会计电算化能帮助企业完善与优化内部管理结构。企业在开展企业电算化的发展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必须参照有关的技术参数、行业规范进行操作,从而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完成性和准确性,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自身内部管理制度,将财务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为公司带来更多肉眼可见的效益。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企业在进行会计电算化的时候,并未在会计分工、职能上进行大的改变,仅仅只增设了系统维护管理等相关岗位,在评估体系这方面没有变动,会计电算化工作流于表面,安全工作建设落后,企业的内部数据甚至有遗失、外流的风险。与此同时,公司内部还存在一人兼任数职的情况,公司为了控制人力成本,有些工作人员需要用不同的账号登录不同的功能模块进行操作,这一操作存在着信息泄露的危险性。因此,为了企业更好地开展会计电算化,需要结合会计电算化的具体特点和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在营销、货币转换以及采购等多方面制定分成管理的新型会计电算化管理机制,将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掌控力提升上去。
3.3提升会计电算化运行效率
会计电算化之所以能够成功施行的两大因素是电子计算机和成熟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当前的电子计算机较为成熟,相应的配套电子计算机软件也较为完善,因此各种财务管理、会计计算电算化工作才能顺利开展。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电子计算机设备可能会因为版本更新不及时、设备老化等原因出现蓝屏、卡顿等其他情况,造成财务管理数据的损坏和遗失,影响财务工作的开展效率,因此,企业需要及时对电子设备进行更新和维护,利用合理的技术手段促进财务会计电算化顺利转向管理会计电算化发展。公司可派遣专人定时对电子计算机进行检查,成立设备维护、更新的技术部门,确保数据系统能长久顺利运行,为提升会计电算化工作效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4.促进财务会计电算化向管理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应用策略
4.1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想要确保公司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需要完善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所以,企业在开展财务会计电算化向管理会计电算化转变过程中,要立足自身发展的现实情况,再结合管理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各自本身的实施要求和特点,逐步健全、完善公司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一定要条例清晰、权责明确、流程简明、程序合法,为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实行和深入应用提供健康的制度保障。具体的措施有:各单位、公司要根据企业财务的财务处理方式、账户设置以及财务处理程序,制定与当下施行的会计管理方式相匹配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而确保公司内部会计制度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公司还要根据企业工作开展现状及时完善、补充财务管理条例,弥补自身工作管理制度中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保证自身会计管理制度和会计工作实际需要相匹配。
4.2规范企业内部会计电算化使用制度
企业在执行、实施内部会计电算化制度时,应确保有额外的制度规范会计电算化的使用,也就是说会计管理电算化制度要在相匹配的操作程序和流程的规范和管理下进行,在这一前提下制定相应的电算化系统文件,保障会计电算化在公司财务管理工作内的时效性。如,财务管理部门在应用会计电算化进行工作的时候,必须做好相应的数据备份工作,确保在后续财务管理发现问题时有数据可查;严格按照公司规定做好故障分析与记录工作以及会计点算及系统操作次数的记录等。另外,企业自身在应用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必要的日常检查和维护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避免因突如其来的故障造成重要数据的遗失,从而耽误财务管理工作整体的进度,为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4.3优化完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客观地说,会计电算化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计算机系统,在一个完整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包含众多的子系统,因此,每一个子系统的运行效率、系统结构都对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效率有着直接影响,根据木桶理论,任何一个子系统的不完善都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效率上限。基于此,我们在开展财务会计电算化向管理会计电算化转变的工作中,一定要对公司内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持续的优化和完善,以每个单位和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原则和体系对财务工作进行划分,分出重点工作任务和非重点工作任务,处理好资产管理和计算机系统的核算工作,为不同的财务管理工作分别建设相应的子管理系统,为有序化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