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过程范文

风险管理过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49

风险管理过程

篇1

目的:探讨质量持续改进(PDCA)循环管理法在加强护理过程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月,心内科护理单元在护理过程分险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结果: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有效提高了护理过程风险管理。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通过评估风险,分析原因、实施防范、控制检查、巩固成果并处理遗留问题,使护理过程分险管理持续改进提高。

关键词:

循环管理;护理过程;风险管理应用

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工作的循环过程,反映了人们在工作中“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识事物客观规律[1]。做为患者的责任护师,其核心职责是对患者实施安全护理,而护理过程的安全,是护理结果安全的保障,做好护理过程风险管理,值的探讨。

1一般资料

本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三级质控即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科室质量QC小组)。2014年1月~2015年1月,心内科护理单元QC小组在护理过程风险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即评估护理过程存在或潜在风险点评分析实施防范措施,使护理过程风险得以控制,现总结如下。PDCA循环管理法加强护理过程风险管理体会:①计划(P)查找问题,分析原因。责任护师对护理过程风险进行识别:病情观察不到位,潜在风险是不能为医生及时提供患者病情变化,延误了治疗和抢救时机;模糊医嘱的执行,潜在风险是用药不安全的风险;护患沟通不到位,存在风险是患者不信任或不配合治疗等行为,很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延误,有时会激化医患矛盾[2];基础护理不到位,存在风险是患者发生护理并发症如褥疮、坠床等并发症。原因分析: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或未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特殊情形下,未执行模糊医嘱处理流程,医患间沟通不畅;护理人员重视床旁护理实践,轻视护患沟通,或护患信息不对称,沟通无充足的时空等;责任护师对基础护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护理精力放在患者的治疗护理上,从而疏忽对基础护理的夯实。②实施(D)针对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提高履职自律性,自动自发加强责任心,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做到三及时,即巡视及时,观察及时,护理措施实施及时。应用日点评法自我点评病情观察护理落实情况,做到日改日进。对于模糊医嘱,与医师充分沟通,明确医嘱并双核对后再执行。提高对基础护理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夯实基础护理,严格执行基础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应用循症护理方法,有效防范基础护理潜在风险,做到四关键,即关键病人、关键事件、关键环节和关键时间。落实医患沟通制度,责任护理主动营造良好沟通氛围,应用沟通技巧,避免反问式沟通法。对年老体弱者应用肢体言语沟通如主动参扶患者。③检查(C)。一级质量控制:责任护士自查,每日工作结束后进行自我评价,明确存在的不足,寻求有效措施改进,征求患者意见,与患者共同探讨改进措施,使护理服务过程最大优化。科室QC小组定期开展质控活动,对存在的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持续质量改进。④处理(A)应用管理工具“柱状图”,进行护理过程质量目标对比分析,使全体护理人员知晓本病区护理过程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追踪检查,直到符合标准。确定下一轮目标任务,作为下一个循环的质量管理评价依据,促进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

2结果

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有效提高了护理过程风险管理,心内科护理单元无一例不良事件发生。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3讨论

PDCA循环管理模式通过评估风险,分析原因、实施防范、控制检查、巩固成果并处理遗留问题,使护理过程分险管理持续改进提高。在临床护理中,只有增强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安全防控,强化安全管理,筑牢安全底线,才能确保护理安全。PD-CA循环管理使护理过程风险管理形成螺旋浆,不断地循环上升,持续改进,达到护理风险零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秋洁.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5-76.

篇2

关键词:招标采购,项目管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招标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货物、工程或服务采购的条件和要求,邀请众多投标人参加投标,并按照规定程序从中选择交易对象的一种市场交易行为,招投标阶段是合同的形成阶段。《招标投标法》对必须招标采购的项目范围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下列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采取招标方式。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有: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公共安全的项目;全部或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用国际组织或国外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

项目是为创造独特的新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由一组有起止时间的、相互协调的受控活动所组成的特定过程,该过程要达到符合规定要求的目标,包括时间、费用和资源的约束条件。项目的特点是一次性、独特性、目标的特定性、制约性、不确定性、项目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成果的不挽回性。

招标采购工作具有项目的特征和属性。即项目目标的唯一性、临时性、一次性、渐进并逐渐完善的周期性。完成一次招标采购任务涉及到综合、范围、时间、质量、费用、人力资源管理、沟通、风险、资源采购等方面的管理。所以招标采购工作本身就是项目工作行为,完全有理由把一次招标采购工作视为一个“项目”。

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由项目组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由于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必须进行风险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等四个过程。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项目积极事件的概率和影响,降低项目消极事件的概率和影响。

2.招标项目的风险管理

2.1项目招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2.1.1法律风险

招标投标是一种有序的市场竞争交易方式,也是规范选择交易主体、订立交易合同的法律程序。招投标活动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体现竞争性、程序性、规范性、一次性、技术经济性等特征。基本操作程序、必须招标项目及范围、招标条件是否具备、招标方式的选择、招标文件的条款、评标委员会的组成等应该符合法律要求。

2.1.2招标公告、招标文件编制质量风险

包括如下方面:招标公告、招标文件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是否符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是否有歧视性条款、甲乙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否平等、文件的格式是否符合规范文本的要求;评标办法设定的是否合理清晰等。

2.1.3投标人资质及业绩

对投标人及项目经理的资质条件要合理设置,保证符合法律规定、同时又能吸引足够多的潜在投标人,保证招标的成功率,避免设置不合理的条件,引起一些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的不满,导致投诉。

2.1.4工程图纸设计不完善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设计的缺陷常常产生大量的工程变更,而设计变更是造成施工索赔的重要因素,对于业主而言,设计变更往往造成投资额的增加,使工程项目的造价难以掌握和控制。

2.1.5招标范围不明确

业主在招标文件中必须给出项目的招标范围,即明确工程承包的内容和范围。招标范围不明确,一方面造成承包商投标报价不准确,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合同争议,影响工程项目的实施。

2.1.6工程清单编制不准确

工程量清单反映了拟建工程的全部工程内容及为实现这些工程内容而进行的所有工作,是投标人投标报价的依据。招标人编制工程量清单时,如果出现错项、漏项、工程量不准确的问题,可能引起承包商的索赔或通过不平衡报价等方式提高工程造价,从而损害业主的利益。

2.1.7合同条款设定不合理

合同文件是招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售招标文件是要约邀请,递交投标文件是要约、发出中标通知书是承诺,整个招标过程就是形成合同的过程,如果招标文件中合同条款责任不清,权利不明所造成合同纠纷的风险。目前通常有些业主在拟定合同条件时往往过多地将风险偏重承包商一侧,造成承包商合同履行不力,这样有失公平的合同对于业主来说,常常带来更大的潜在风险。

2.1.8道德风险

根据招标的性质,招标相关人员必须在整个招标过程中遵纪守法,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工作中坚持廉洁自律、尽职尽责、保守职业秘密。

2.2风险防范措施

招标过程中的风险很多,仅仅识别还不足以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努力来降低和控制风险,避免消极影响,充分利用积极影响,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下面针对招标过程中的几类风险,探讨解决方案。

2.2.1应对法律风险

依法操作是控制招标法律风险的有效手段,加强从业人员对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招标方式选择、操作流程等符合国家目前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

2.2.2应对招标文件的编制质量风险

确保招标文件的编制质量是防范风险的基础,项目经理在编制招标文件的过程中应对投标人资格、格式、要求等表达清楚,没有歧义,评标标准及方法应明确详细,文本应编制规范、逻辑严密、文字简洁清晰。

2.2.3应对图纸不完善的风险

七部委30号令规定:工程项目有招标所需的设计图纸是招标的必备条件,深度应符合国家规定的设计深度,细节要能指导施工。所以招标人在招标准备阶段必须与设计单位加强沟通、确保在招标时能够提供经审图中心审核通过的图纸、深度满足编制工程量清单和施工要求。

2.2.4应对招标范围不明确的风险

项目经理在编制招标文件时,应加强与招标沟通,确保范围明确清晰。

2.2.5应对工程清单编制不准确的风险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08)规定,工程量清单是招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量清单标明的工程量、项目特征是各投标人投标报价的共同基础,工程量的风险由招标人承担,综合单价的风险由投标人承担。要求造价人员严格按照《计价规范》、招标文件、设计图纸及规范等准确编制清单,同时建立健全清单编制审查制度,确保清单编制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合理性。

2.2.6应对合同条款设定不合理的风险

公平是招标采购的的原则,是要求招标人和投标人在招标采购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平等,双方作为平等的民事主体分别承担义务并享有权利。在招标文件中避免出现一些不对等的霸王条款。

2.2.7应对道德风险

需要加强从业人员的道德培养,提高道德情操,从源头控制风险;主管部门建立完备的信用管理体系,加强对业人员信用考核政府监管力度,避免违规行为的发生。

3.结束语

招标采购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风险管理的好坏将决定招标过程的成功与失败,招标人及招标机构要重视过程中的风险识别、分析及防范的措施,以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美)项目管理协会.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R指南)第4版[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风险管理

一、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现状

1.缺乏标准化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筑施工企业的大多数未能创建一个用于投标综合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建筑施工企业对投标目标的预可行性分析不够的,对潜在的投标对象估计不足,投标比较盲目,因此导致中标成功率很低。此外,由于缺乏全面和可靠的数据支持,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许多意料不到的事件预料不足,没有建立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理机制,因此导致风险来临时难以作出有效的应对,而凭感觉和直觉应对风险,因此风险管理的效率很低。

2.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在经济至上的社会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往往只重视企业业务收益和经营效益,而对施工技术的提高与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对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风险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更是缺乏。施工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意识较弱,许多大型的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也只有一些有限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程进度管理等,而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没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预防制度,更少有专门的风险管理目标和管理文本。

3.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对风险管理的定位不明确,在组建项目部时没有考虑风险管理的专职人员,很多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让安全员兼职风险管理。甚至许多施工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就是安全管理,将二者混为一谈。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直接导致了施工企业抵御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能力较差,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施工技术风险或材料风险等就会导致整个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失败。

二、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方法

1.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了解工程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根据风险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规划,通过制定项目目标、工期、项目资源目标,控制风险可能导致的财产损失和导致严重的后果。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存在的风险主要有施工技术风险、自然环境风险、社会环境风险、项目管理风险、安全风险、政策法规风险等。对风险进行控制就要实现对可能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并针对各种风险类型制定相应的对策和预案。

2.风险保留

风险自留,指风险发生时,若不能寻找到应对风险的对策时,用积极的方式自行承担工程事故后果的风险应对方式。风险保留原则一般用于已经知道风险的状况和可能造成的损失,且可获利益大于风险损失的情况,和风险损失较小,风险频率高的风险,一般由企业自行承担损失。目前工程项目中,较常见的风险自留的应用一般由项目管理者判断如果项目的总风险量大于工程的不可预见费,所有的工程预备费用还不足以弥补这个风险,则应当采用风险转移的原则,如购买保险,但如果项目的总风险量比工程的可预见费小,说明所有后备完全可以弥补这个风险,则可以采用风险自留的办法。

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工程项目中风险管理的主要原则也是最常见的原则。风险转移一般由一方将不可预知的风险通过双方协商同意并签订的合同转移给另一方,如业主方发包合同时通常将人力资源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施工设备价格上涨等风险因素转移给承包方,但是风险转移作为规避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的一种方式必须建立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另一种风险转移的方式是通过缴纳一定的保险费用,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等保险机构身上,这是一种成熟的、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方法,是目前比较普遍使用的风险管理方法。

三、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策略

1.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针对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的现状,要求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者提高风险管理意识,要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意识的教育,加强风险管理技能的培训,提高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定期对项目管理人员开展法律法规、风险管理理论方面的培训是案例学习,学习合同法、工程建设相关法规,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减少风险因素。进行风险管理理论和案例的培训学习,使项目管理人员熟悉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类型,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预防风险因素,学习风险控制的原理、原则,使项目管理人员在面对风险时,能够采用积极有效的手段控制、转移、和减少风险损失。

2.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鉴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较多,要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高效管理就必须增强企业的整体风险意识,构建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将风险因素层层控制。具体说企业应当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风险管理责任制、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危险源排查,落实工程保险制度,依法转移工程风险。

三、结论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对风险进行评估、控制,合理规避风险,减少企业损失,增强建筑施工企业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建忠.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防范[J]. 山西建筑. 2011(07).

[2] 卢秀生.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策略及其创新方法分析[J]. 资治文摘(管理版). 2010(04).

篇4

关键词:工程项目;风险;风险管理;

1引言

工程项目的立项、各种分析、研究、设计和计划都是基于对将来的情况预测的基础上的。而在实际实施以及项目的运行过程中,这些因素都可能会产生变化。这些变化会使得原订的计划、方案受到干扰,使原订的目标不能实现。对工程项目这些事先不能确定的内部和外部干扰因素,称之为工程项目风险。工程项目风险是项目系统中的不可靠因素。风险在任何工程项目中都存在。这些风险造成工程项目实施的失控现象,如工期延长、成本增加、计划修改等,最终导致工程经济效益降低,甚至项目失败。因此,对工程项目风险的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

2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

2.1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流程

工程项目风险流程,如图2-1所示,形成一闭合回路,循环往复,保持风险管理过程的动态性,从而达到风险管理的预期目的。

图2-1工程项目风险流程图

2.2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2.2.1收集资料

1.项目的工程概况

工程建设概况主要介绍拟建工程的建设单位、工程名称、性质、用途、作用、资金来源及工程投资额、开竣工日期、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施工图纸情况、施工合同、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或要求、组织施工的指导思想等。

工程施工概况是对工程全貌进行综合说明。主要介绍拟建工程的建筑面积、层数、高度、平面组合和平面形状情况及室内外装饰情况,并附以相应的图纸和设计说明。这样,我们可以从图纸和设计说明中发现该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可能有的风险。因此要识别工程项目风险最基本的资料就是该项目的工程概况。

2.项目策划的前提、假设和制约条件

项目的建议书、可行性报告、设计或其他有关文件一般都是在若干假设、前提和预测的基础上做出的。这些前提和建设在项目实施间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因此,项目的前提和假设之中隐藏着风险。

任何一个项目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受到许多内外因素的制约。其中法律、法规和规章等因素都是项目活动主体无法控制的。为了找出项目所有前提、假设和制约因素,应当对项目其他方面的管理计划进行审核。

2.2.2工程项目风险形势估计

风险形势估计是要明确工程项目目标、战略、战术以及实现工程项目目标的手段和资源,以及确定工程项目及其环境的变数。

进行风险形势估计的原因是:项目管理者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查工程项目计划,认清工程项目形式,揭露原来隐藏的假设、前提和从前未曾发觉的风险。通过工程项目风险形势估计,抛弃原有个人的良好愿望。项目业主只承认项目班子成员现在已有的能力。通过风险形势估计常常在项目的早期阶段就能识别一些风险。

2.3工程项目风险的分析与评估

项目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概率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项目风险的影响范围、项目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和项目风险的发生事件进行估计和评价。

2.4工程项目风险的防范与对策

2.4.1风险防范的可能性

风险是基于客观存在的分布,而防范则是基于主观判断。如果主客观一致,即可判定预测风险,从而可以有效地防范之。既然风险是在给定情况下存在的可能结果间的差异,那么人们就有可能凭经验推断出其发生的规律和概率。虽然这些规律和概率并非一成不变,但通过一定时期内的观察可以判断出其大致规律,从而可以有意识地采取一些防范手段来防范。

风险具有的特征,决定了风险的可防范性,风险的损失也是可以控制的。

2.4.2风险的回避

风险回避,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后果的大小三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主要有减轻、转移、回避和自留等几种措施。

1.减轻风险

减轻风险的目的是要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小风险造成的损失,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减轻风险是一种很重要的战略,它可能需要较高的成本或不需要什么成本,但多数情况下,采取风险减轻措施所需要的成本要比没有采取风险减轻措施所导致的损失要小。

2.转移风险

转移风险又叫合伙分担风险,其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不利后果的大小,而是借用风险或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项目以外的第三者身上。实行这种策略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必须让承担风险者得到相应的报答;第二,对于各具体风险,谁最有能力管理就让谁分担。

转移风险主要有四种方式:出售、发包、开脱责任合同、保险与担保。

3.风险回避

回避是指当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他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回避风险的一种策略。如果通过风险评价发生项目的实施面临巨大的威胁,项目管理班子有没有别的办法控制风险,甚至保险公司也认为风险太大,拒绝承保,这时就应该考虑放弃项目的实施,避免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采取回避策略之前,必须要对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对威胁出现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有足够的把握。采取回避策略,最好在项目活动尚未实施时,放弃或改变正在进行的项目,一般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4.风险自留

有些时候,项目班子可以把风险事件的不利后果自愿接受下来,自愿接受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由于在风险管理规划阶段已对一些风险有了准备,所以当项目风险发生时马上执行应急计划,这是主动接受。被动接受风险是指在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数额不大,不影响大局时,项目班子将损失列为项目的一种费用,费用增加了,项目的收益自然要受到影响。风险自留是最省事的风险规避办法,在许多情况下也最省钱,当采取其他风险规避办法的费用超过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数额时可采取自留风险的办法。

2.4.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就是在风险事件发生时实施风险管理计划中预定的回避措施。另外,当项目的情况发生变化时,要重新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新的回避措施。

风险控制的手段除了风险管理计划中预定的回避措施外,还应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权变措施。如果实际发生的风险事件事先未曾预料到,或其后果比预期的严重,风险管理计划中预定的回避措施也不足以解决时,必须重新制定风险回避措施。

2.4.险监视

风险监视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监视风险实际是监视项目的进度和项目环境,即项目变数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这些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项目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回避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对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进行控制,对项目进度的评价要反复不断地进行。

监视风险之所以非常必要,是因为时间的影响很难预计。一般来说,风险的不确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随着项目的发展,有关项目风险本来的性质信息、资料会越来越多。风险存在的基本原因,是由于缺少信息和资料、缺少控制,还是由于缺少时间,所有这些会越来越清楚,如果原来的风险识别、评价做的正确,则原来的风险将量化的越来越准。

参考文献:

[1] 邱菀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3

[2] 骆.项目管理[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 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篇5

【摘要】要在现有的条件和框架下找到规避建筑项目风险的方法,必须通过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分析,通过剖析问题并结合建筑行业的原则,才能探索现实可行的措施,从而为建筑行业的主体提供更多可供借鉴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建筑工程 原则 风险管理 措施

建筑工程具有项目周期长,工程量一般较为巨大的特征,其中产生的风险也涉及到各方各面。从项目工程设计到的诸多原因入手来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我们探析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规避,同时也可以针对风险发生的类型来进行及时的补救和维护,对于整个项目的良性进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步[1]。 一、风险成因

建筑项目进展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可以分为外部环境风险和内在管控风险,在已进行的项目中,以内在管控风险为主要的风险因素,也是项目主体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进行合理控制的因素,总体来说可以从工程进度、项目费用和管理风险几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首先,进度风险。第一,技术风险。一个工程项目在开工之前都会对项目的进程进行精准的设计,项目时间进程设计是一门完整的科学,建筑工程项目进度都会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但是在实际的项目进行过程中难免会有技术人员设计项目时间进程不合理的情况发生,造成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工程进度设计人员不专业、设计人员对整个的工程不是很了解、设计人员缺乏基本的对项目施工的实际情况的把握。第二,计划风险。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过程中的计划风险来自于计划和实际的工作目标脱节,这是因为并非所有的建筑工程都是按照一个标准实施的。建筑的工程的目标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考虑,但是我们注意到一些项目的计划经常盲目的按照所谓的最高标准制定,殊不知这些不合理的计划带来的后果要比不达标的建筑标准更为可怕。

其次,费用风险。第一,设计变更风险。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过程中的费用和项目的进程息息相关,压缩项目的费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控制项目施工的时间。但是一些项目在进行过程中经常因为实际情况变得复杂,从而引起项目计划变更,而计划的变更将对整个项目带来非常多的问题,通常一个大的项目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能适应新的计划,耗费许多不必要的人力和财力。第二,经济因素变更风险。一个项目的实施往往会持续很长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一些市场的变化、经济因素的改变会对项目造成风险。第三,成本预算错误。建筑项目成本预算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成本预算涉及到多方面的信息,并非是简单的经济层面的事情,项目的成本会受到人工、经济、社会、政策等等许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正这些复杂的因素很容易造成项目成本预算方面的错误,给项目带来巨大的风险。

最后,管理风险。第一,机构不健全。建筑工程作为一个庞大的项目对象,良好的管理是该项目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但是基于现实存在的多种原因,如:工程管理的方法和理念不够完善,无法对项目进行合理的管控;项目涉及到的人员众多,上下级沟通容易出现问题;项目管理的人员存在着专业知识欠缺,或者实践经验不足等多个方面的管理问题,会从内部给建筑工程的实施带来管控方面的风险,而一旦管理环节出现漏洞,许多潜在的问题将不能得到良好地发现和解决,为工程的顺利进行遗留了矛盾[2]。第二,合同管理及履行失误。合同作为建筑主体在开展项目之前必须签署的保障性协议,对项目的顺利进行和验收至关重要,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约束的条款进行才能保障项目的收益,维护项目主体的合理收益。同时合同条款也能对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和细节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促进建筑行业的合理有序竞争。如果合同管理和履行方面出现失误,从小而言会影响到单个主体的利益,从大而言则会波及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管理原则 1、风险回避

风险的规避主要是通过一些基本的风险规避原则把项目消除掉,最常见的方法是建筑材料选择那些价格稳定的供应商、以及建筑场地尽量选择避开人群密集以及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洪涝灾害的地区。 2、风险控制

所谓风险控制,就是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及后果控制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尽量做到风险的最小化,但是一般情况下达不到完全的零风险[3]。举个例子:某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钢筋、水泥的价格突然大幅提升,因此选择项目阶段性停工,等待钢筋、水泥价格回落之后继续施工,这就是一个风险控制的普遍案例。 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的思路就是的将建筑工程项目进行中的一些风险转移到第三方,风险转移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建筑项目通过花费一定资金购买商业保险,将项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4]。 三、风控管理措施分析 1、前期管理

项目进行前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主要是项目技术风险以及项目的计划风险,由于项目的实施容易受到市场、政策、法律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此阶段规避风险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对项目进行深入的论证分析,充分的了解项目进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科学合理的制定项目在各阶段的目标,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5]。 2、招投标管理

项目在招标阶段最容易出现的是项目成本预算错误带来的风险,这是因为一些建筑企业为了能够在招标中占据优势,过分的压缩项目成本,造成预算不合理。这样的结果是,虽然预算降下来了,也最终招标到了项目,但是在项目实施中发现,预算跟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最终导致项目在施工质量上降低或者施工过程中受阻。因此,在项目的招标阶段不能盲目的以完成投标为目的过分压缩预算,而要充分的考虑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盈利状况,才能保证后续的工程施工的顺利。 3、施工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最容易出现的风险就是项目变更带来的风险,这是因为一些项目在施工阶段会出现大量的不可预知情况,比如项目施工过程中遭遇洪水、地震、施工人员意外死亡等等,使得施工进度严重滞后。因此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除了要狠抓安全以外还需要对风险有一个最基本的预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真的面对风险的时候处变不惊、游刃有余。 4、竣工管理

项目竣工阶段的风险主要是项目验收时候发现项目的实施没有严格的按照合同的要求,造成建筑企业和业主之间的纠纷。因此,避免此类风险就需要建筑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的按照项目的合同履行责任,切忌自行更改合同内容、变更合同要求的工期,造成不必要的麻烦[6]。 四、总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一个建筑工程项目在进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无论是在项目的前期、施工期以及项目的竣工时候,风险都会出现。这些风险不仅仅是由建筑企业自身问题造成的,也有很多是由所处的社会大环境造成的,因此除了建筑企业应当从自身角度来规范管理控制,也应当掌握这些基本的规避风险的办法,只有双管齐下两手准备才能让建筑企业在面对各种风险的时候显得驾轻就熟。 【参考文献】

[1]宋刚. 浅析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几个问题[J]. 商场现代化,2012.

[2]李琪;李学鹏. 浅析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风险管理[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

篇6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hree control, two management, a coordination " management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in today's China,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isk management process, the necessity to implement risk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setting of risk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supervision.

关键词:项目建设;监理;风险管理

Key words: project construction;supervision;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063-02

0引言

我国自1988年实行工程建设项目监理制度以来,建立了一支为投资者提供工程管理服务的专业化监理队伍,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自筹、自建、自管的项目建设模式,使建设管理体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各职能分工趋于完善和协调,约束机制得到加强,技术功能得以充分发挥,降低了工程造价,投资得到了控制,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协调了业主与各承包商的关系和利益,为工程建设带来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建筑市场越来越国际化,国外监理企业的大量涌入,使我国的监理在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处于劣势。这其中固然有法规、体制和监理模式等方面的原因,但是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监理工程师自身受知识和管理水平、工作经验的限制,未能向业主提供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投资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高质量优质服务,尤其是未能把风险管理贯穿工程建设监理的全过程,为业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降低总的工程费用,使项目的实施能连续不断的进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1项目建设监理全过程

建设监理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建设领域的专业化分工和生产的社会化,建设监理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建设监理体系及运行机制。在国际上通常称作为业主进行的项目管理,是对工程建设参与方的建设行为过程监控、督导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建设行为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技术标准,制止建设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促使建设项目投资、质量和进度按计划全面、最优地实现,确保建设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和安全性。其指导思想是以项目目标和质量目标为中心,通过目标规划和动态目标控制,使项目的目标尽可能地实现。目前,我国把建设监理的任务归纳为“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即投资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中心任务是实现三大控制目标。在项目建设监理过程中,为完成监理的基本任务,使目标按期、保质、低耗地实现,要把上述六项基本任务有机地结合,把各项任务贯穿实施阶段的全过程,同时充分估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研究防止和排除干扰的措施以及风险补救对策,才能最佳实现监理总目标。

2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推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及风险管理控制计划

人类认识尝试活动,都存在着遭受损失和失败的可能性,他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关键取决于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和认识。在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如果能正确认识和对待风险,事先进行认真分析,采取正确措施,就能减少风险的影响,即使风险发生也能得到控制。相反,如果对风险视而不见,事先不做准备,一旦风险发生,缺乏思想准备和措施,必然造成损失和失败。因此,建设监理作为业主委托方,承担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理任务,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并把风险管理作为项目建设监理的控制目标之一,贯穿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对项目投资、质量、进度的有效控制。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对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率和工程费用等有显著效果。例如美国亚特兰大高速交通系统(MARTA),由于有完整的风险管理计划,使意外事故发生率与美国一般大型建筑工程的发生率要低一半左右,从而减少了工程费用,保证了工程按计划完成。由此可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推行风险管理对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风险管理自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兴起,继之在英、德、法、日等发展中国家延伸。在我国,对风险的意识已逐步受到人们认识和重视,并在国家大型项目建设中得到应用。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的识别、估计、评价和用尽可能少的费用处理风险四个阶段:

①对潜在的可能损失的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主要依靠观察、掌握有关知识、调查、采访、参考有关资料、专家意见和法规,以及掌握类似的风险系统曾发生的索赔资料,采用专家调查法、故障树分析法、幕景分析法、筛选-监测-诊断技术等进行识别。

②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估价和评价。风险估价和评价是应用统计、预测技术、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估计风险量,找出主要风险并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以便采取相应对策。常用的方法有调查和专家打分法、蒙特卡洛模拟、CIM模型等。

③一旦风险被识别、估价和评价以及风险量被确定后,对风险进行处理。常用处理风险的方法主要是:控制风险、保留风险和转移风险。控制风险包括风险避免和风险减低。风险避免是处理风险的一种最严格的方法,即不承担由风险的活动,或以其它方式进行,或在其他地方进行。风险降低即采用各种方法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损失量。保留风险是最简单、最便宜的解决小损失的方法,是当损失发生时自己解决或存一笔应急资金以应付损失。转移风险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是非保险转移法,将产生风险的活动转移给不是保险商的第三方,如通过把特别危险的工作分包给专门从事该工程的公司,即通过签订保障赔偿协议转移给承包商。二是保险转移法,即通过购买保险合同转移给保险公司。

④对所作的决定及其执行结果进行评估,并决定是否随条件的改变而采用另外的处理方法。

2.1 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管理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有:

①使项目成功;

②为项目的实施创造一个平静、稳定的环境;

③降低总的工程费用;

④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项目实施中的各种干扰;

⑤使项目的实施能不中断;

⑥使业主在社会上树立一个良好和满意的形象,不让所产生的损失危机社会;

⑦协调业主与各方面签订的合同顺利履行。

2.2 风险管理的控制计划风险管理控制计划是通过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或通过降低发生损失的严重性来处理项目风险。根据其目标分为:

①损失预防手段、安全计划等;

②损失减少手段:损失最小化如灾难计划等;损失挽救如应急计划等。

损失预防手段旨在减少或消除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损失减少或消除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损失减少手段测试图降低损失的潜在严重性。在实际工作中采取的手段可以是损失预防手段或损失减少手段的组合。在众多的风险因素中,技术风险、人员风险、设备风险、材料风险和环境风险是引起损失发生的五个基本因素。预防损失的发生和降低损失的严重性,就要对这五个基本因素进行全面控制。因此损失控制的第一步,是对项目的有关内容进行审查,包括总体规划、设计和施工规划,以及项目的特点等,以识别潜在的损失发生点,并提出预防或减少损失的措施,从而制定一系列明确的指导性计划,以指导如何避免损失的发生,在损失发生后如何控制损失,并及时恢复施工,使项目继续进行。风险管理控制计划包括:

①制定一个完善的安全计划;

②评估及监控有关系统及安全设置;

③重复检查工程建设计划;

④制定灾难计划;

⑤制定应急计划等。

安全计划、灾难计划和应急计划是风险管理过程的关键组成部分。安全计划的目的是有针对性地预防损失的发生,灾难计划则提供各种紧急事故的处理程序,而应急计划则使事故发生后,如何以最小的代价使施工恢复正常。因此,风险管理控制计划是通过一系列控制计划的实施,将项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对目标的影响尽可能降低到最小。

3在项目建设监理中推行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设置

合理设置建设监理的组织结构,是保证监理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在实际监理工作中,常用的基本组织结构类型有:

3.1 小项目监理结构这种结构适用于监理的项目较小时,设总监理工程师或总代,由总监直接领导各职能部门,投资、质量、进度控制,合同管理和组织协调,以及风险管理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或一个部门。

3.2 大型项目监理结构对于大型项目,则需要组织几个监理班子对项目进行监理。在实际工作中,按照项目进度阶段划分和子项目划分设置监理组织结构。

上述建设监理组织中,将风险管理单独作为一项降临任务与其他任务并列,并不是说其他任务监理中不需要风险管理,而是风险管理贯穿建设监理“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的全过程。

篇7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体育教学过程的风险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风险防范的措施。

学生发生安全事故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很多负面的影响。为此,当前各个学校将安全工作视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本文就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风险进行了研究,以期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即使在事故发生的情况下,也可将风险降至最低点。

1 风险定义

风险是指在一定情况下有关某一事件的不确定性。用概率描述,不确定性是指基于某一事件发生的结果的概率,它介于0和1之间。当某一事件结果发生的概率是0或1时,说明该事件确定发生或确定不发生,因而就没有风险。风险既可以是积极结果,即盈利的不确定性,也可以是消极结果,即损失的不确定性。而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评价,对风险有效地控制和妥善处理,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办法。

2 体育教学中的风险控制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应针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风险规避、损失控制以及风险转移。

2.1 体育教学的风险控制

对体育教学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之后,体育教学的风险管理人员必须根据体育教学风险的特性及其潜在影响,并根据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规划并选择合理的风险管理对策,以减少体育教学过程中风险的潜在损失和提高对体育教学风险的控制能力,从而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一般来说,风险控制主要有风险规避、损失控制和风险转移。

2.1.1 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风险管理者主动采取措施放弃原先承担的风险或者完全拒绝承担风险的行动方案。风险规避是一项有意识不让个人或者单位面临特定风险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规避是将风险发生的概率减低为零。风险规避是各种风险管理技术中最简单的方式,同时也是较为消极的一种方式。

2.1.2 损失控制

风险规避在风险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风险管理的措施之一,损失控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损失控制是指风险管理单位有意识地采取行动防止或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损失控制有两方面的含义:(1)防止损失的发生。损失发生之前,消除损失发生的根源,并减少致损事故发生的概率或者消除损失发生的可能性。(2)减少损失的程度。风险事件发生后,减轻损失的程度,可以抑制损失。一般来说,减损计划和减少损失后果的计划和损后救助计划,这几种措施都可以减少和控制损失程度。在体育教学前,根据风险的识别并针对具体的活动列出有可能发生的风险,采取具体的措施,可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也应制定出相应的风险发生的紧急控制预案,以把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2.1.3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这里主要介绍保险转移。保险是保险人提供转移风险的工具给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保险也是一种分摊风险和意外的方法,一旦发生意外损失,保险人就可以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损失。保险是风险转移的一种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风险都可以用保险的方式转移风险的。一般来说,保险人承保的是纯粹风险,然而并非所有的纯粹风险都具有可保性,风险具有可保性是风险转移的重要条件。

3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3.1 在体育课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在体育课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有的学生上课调皮,站队时相互推撞认为好玩,他们根本不知道掌握力度和分寸,很容易因碰撞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为此教师就应在迅速制止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要让学生明白这是错误的行为及其可能发生的不良的后果,同时要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杜绝同类事件再次的发生。通过及时地教育和随时地提醒使学生思想上引起警觉和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

3.2 课前考虑要细致周到。

对不同教学内容易发生不安全情况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针对性的防范。如跳的练习中下肢的肌肉群和膝、踝关节容易损伤,投掷练习中腰部、肩部及手指手腕易受损等,那么就得根据动作技术要求重点做好针对性地准备活动,预先想到并考虑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是防止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组织管理也是预防安全的有效手段。如徒手练习时人不要站得太挤;器械练习时要反复强调安全使用器械的步骤后才能组织练习,学生和器械都要在安全范围内进行使用和练习,从而保证教学练习有序进行,保证教学中最基本的安全。

教学内容要求要合理,技术动作难易程度得当。教学中我们知道难度过小对学生没有挑战,也不利于帮助他们的身体发展;难度过大对他们既难掌握又会失去自信,心理会产生障碍,也容易发生事故。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要求并引导教育学生,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动作应及时纠正。在体育教学练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的动作,错误的动作往往是最容易导致身体损伤的,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变成安全隐患。所以教学中对不合理的动作应及时地指导和纠正,以防对身体造成损伤。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在上课前我们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后,再进行组织教学。

3.3 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常见损伤的急救和处理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熟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另外教师还应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处理方法,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急性损伤等情况的应急处理。这样遇到问题可在第一时间里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急救处理或治疗,减少和防止事故发生。

3.4 购买保险,转移风险。

篇8

1 营销稽查工作现状

1.1 稽查工作业务量庞大

电力营销工作中的专业点多、面广,而且具体的业务内容也比较繁杂,仅靠资源有限的稽查工作难以达到对所有工作环节全面而系统的稽查。因此,稽查人员需要对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解,以合理安排稽查资源。但是现有的稽查理论、工具,不能给予稽查人员在面对规模不断扩大、复杂性不断提升的稽查范围时,提供科学、详细的方向,但谈不上对重大风险点进行深挖和分析,最后往往沦为走形式完成任务。

1.2 存在少量“两张皮”现象

稽查整改建议好坏的重要标志是稽查能否被落实并产生预期的效果,如果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建设措施,使问题与建议形成两张皮,这样的稽查建议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会破坏稽查形象,降低稽查质量,有时还会造成误导和损失。

1.3 稽查整改不够彻底

传统的稽查整改跟踪,往往只停留在问题表面的整改,未能举一反三地对问题根源整改情况进行分析、确证。另外,对收集到的问题整改信息,缺乏科学评估整改效果的理论工具,难以起到有效评价稽查问题是否整改到位,往往出现屡查屡错、屡改屡错的现象。

2 应用风险管理理论的解决思路

本文通过风险管理中的核心理论、工具,解决在营销稽查全过程中存在的部分缺陷与不足。首先,通过风险导向理论,明确稽查事项侧重点,寻求一种既能保持稽查效果又能提高稽查效率的全新方式。另外,将风险应对策略理论创新性地应用在问题建议方面,以避免稽查建议与问题两张皮的情况。最后,针对营销稽查工作闭环中的稽查跟踪,借助剩余风险理论工具,科学分析问题整改成效,防止问题整改走过场。

3 风险理论在稽查实践中的应用

3.1稽查实施——风险导向理论

风险导向理论,要求稽查人员对被稽查单位进行稽查前,首先要识别和评价被稽查单位的营销风险情况,然后再以风险为导向选择稽查策略,以指导稽查实施。因此,在稽查实施阶段应用风险单项理论,需要经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明确稽查实施策略共三个步骤。

3.1.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通过对通过业务流程梳理、指标分析等方法,经过分析、归纳,梳理出各个风险点。风险识别是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全面、深入识别营销业务各个风险点的基础上,才能为后续风险评估和制定稽查策略提供基础风险信息。

目前,稽查人员在稽查实施过程中缺乏系统的风险识别思想、方法,没能很好的将具有潜在风险的营销业务、异常营销现象或历史事故进行分析、梳理,造成风险点错漏、风险识别不够全面等情况[2]。

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有业务流程法、指标分析法、分解分析法、失误树分析法等[3]。在开展营销稽查识别风险时,可单独使用上述其中一种方法,也可交互使用各种方法:

(1)业务流程法,是指根据不同的营销业务流程,对每一阶段和环节,逐个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风险状况信息的方法[4]。这种方法比较简洁和直观,易于发现关键控制点的风险因素。比如在对业扩报装业务进行稽查前,可利用业务流程法识别出各流程环节的风险。

(2)指标分析法,是指稽查人员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对市场营销服务各类核心指标进行因素分解,以挖掘影响核心指标的关键风险事件。比如抄表差错率指标[5],计算公式为:当年电费回收率=(实际到账的当年电费 / 当年应收电费)* 100%[6]。

(3)历史事故分析法,是指通过调研、分析企业或行业已发生的典型历史营销事故,对引起历史事故的风险动因进行分解分析,以判断、提炼出未来稽查工作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风险范围。

3.1.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从可能性和影响两个角度对风险程度进行评估,把各风险点根据风险程度由大到小进行划分[7],为稽查人员以风险为导向针对不同程度的风险点制定、实施稽查策略。

在风险评估过程中,稽查人员可以根据风险后果和风险发生概率两个维度进行考虑。

(1)当风险概率一定时,风险后果越严重,则营销风险值越高。风险后果可以从经济、社会、人身安全等若干方面考虑[8]。如“重要客户未配备应急电源或应急电源无法及时启动,供电局应急发电装置配置不足或无法及时接入”事件,该风险为重大风险,主要从社会效益考虑,会造成重要客户停电、甚至长时间停电无法恢复,在全省及以上范围产生不良影响。

(2)当风险后果一定时,风险概率越高,则营销风险值也越高。风险概率在这里是指“营销服务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营销服务业务发生数量有极大的关系。如抄核收业务,一个地市局是数以千万计的业务量即使单件事项的风险后果只是微弱或一般的营销差错,但当业务量积累到一定量时,会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使营销风险值飙高。比如收费方面,若是收费员每天挪用一点零碎电费或错收一户电费,久而久之,电费损失积少成多,严重损害了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由收集整理

3.1.3 以风险为导向的稽查策略

基于上述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的结果,以风险为导向确定各风险点的稽查策略,如稽查形式、稽查方法等,以达到有的放矢,从而大大提升稽查效率和效果(如表4所示)。

3.2 稽查建议—风险应对理论

风险应对策略就是指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排序后,根据风险程度、风险性质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营销稽查问题作为历史风险事件,可根据风险应对策略理论,提出风险控制、风险承担、风险转移共三种整改建议。

(1)风险控制,是指控制风险事件发生的动因、环境、条件等,来达到减轻风险事件发生时的损失或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的目的[9]。一般来说,营销服务各类制度、业务指导书等规范执行类问题建议都是常见的风险控制类建议。

(2)风险承担,是指企业经过成本效益权衡后主动承担风险。如技术线损的问题建议,因为损耗的电量较少,带来的风险也较少,若要控制的话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资产进行电网架构的改造,因此可采取风险承担策略类建议,对此问题不投入资源进行控制。

(3)风险转移,是指企业通过合同、契约等方式将风险转移到第三方,企业对转以后的风险不再拥有所有权。比如计量设备技术层面高科技的问题建议,电网企业自身技术能力不足,此时可采取风险转移策略,问题整改落实职责通过技术外包合同形式转移给电科院等外部技术单位。

3.3 稽查跟踪—剩余风险理论

剩余风险是指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或风险加以实施控制、整改后的风险水平[10]。

稽查人员在评价问题整改效果时,可以运用剩余风险理论,分别对问题事实和问题根源进行全面评价,从未来剩余风险角度来衡量问题的整改情况,以避免稽查问题屡改屡犯的情况。及时问题整改跟踪,有利于客观评价问题整改效果,并及时督促、推进问题整改往正确方向发展。按照分析、评估后的剩余风险程度,可以将稽查整改效果分为“有效整改”、“有限整改”以及“无效整改”共三种情况。有效整改,为经过稽查跟踪证明,整改单位已完成整改措施,原稽查问题所揭示的风险已得到有效控制或化解的,剩余风险较小且可以接受。有限整改,为经过稽查跟踪证明,整改单位已采取整改措施,原稽查问题所揭示的风险已得到一定控制或降低,但是剩余风险较大、不可接受。无效整改,为经过稽查跟踪证明,整改单位已采取或未采取整改措施,原稽查问题所揭示的风险没有得到控制,剩余风险没有明显下降。

篇9

关键词:项目风险;风险管理;一般过程

一、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项目风险管理是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对项目进程、效率、收益和最终目的等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的管理。它的主要目的是系统的识别与项目有关的风险,从而评价和管理改善项目的执行成果,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程度的项目实施安全保障。

项目风险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全程管理。项目风险管理既不是项目实施之前对影响项目的不确定因素的查找罗列以及事前判断和以此为基础的教科书式的项目风险管理对策。也不是在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发生时的应变和危机管理。而在项目风险发生之后的补救方案与事后经验总结就更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项目风险管理应当是贯穿于整个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以及审查评价的全过程的。这一全过程管理要求项目负责人能够通过有效的风险识别过程实现对项目风险的预警监控,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对项目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进行适当的分散并在由项目风险发生时及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事后总结经验和改进项目风险管理方案。

2

全员管理。首先,这里的全员管理并不能理解为是对项目运行的全部参与人员的管理,而是说以上的所有人员都能参与到项目风险管理之中。也就是说项目管理不仅仅是项目风险管理这一个职能部门的职责,所有参与项目过程的人都应当成为项目的主人,对项目所面临的风险责无旁贷。其次,项目风险管理不仅涉及项目本身在计划,组织和协调等过程中所产生的不确定性,还包括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管理。

3 全要素集成管理。从项目管理的目标方面来看。项目风险管理过程是在可能的范围内以项目工期最短,造价最省,质量最优为目标的一个多目标决策过程而不能仅满足于对单一目标的追求。项目的工期、造价和质量是三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变量:工期的提前或滞后会直接影响到最终造价的高低;项目质量的优劣也与造价有直接或间接的相关关系;同样工期也会影响到项目的最终质量。也就是说,项目风险管理是对项目工期、费用、以及最终完成质量的全要素集成管理。

二、实施风险管理过程的动机

如果仅仅把风险管理理解为对风险程度的测量并回答“这样做是不是风险太大了”类似的问题,则整个风险管理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会被浪费。风险管理应该被看作是与项目管理融为一体的必要内容,是对基本项目计划过程的完善,是不可或缺的。而实施项目风险管理时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应该以什么方式实施什么程度的项目管理才是合适的?这一问题便引出了风险效率的概念。

所谓风险效率就是指这样一种平衡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下,风险管理计划使得这时只有通过增加风险才能降低风险管理的成本费用,只有通过增加风险管理的支出才能降低风险。

图1描述了风险管理的预期成本和风险威胁强度的关系。图中,曲线ABC就是风险效率的边界线。对于这一组可行的项目风险管理计划而言。当预期风险管理的成本水平一定时,以威胁强度所表示的风险水平最低;当以威胁强度所表示的风险水平一定时,风险管理的预期成本最低。任何偏离边界的点都代表着没有效率的计划,例如点D,这也点的风险效率仍然存在被改善的余地。

然而图1所示的风险效率在实际中却难以确定,我们永远也无法确定一项计划是否已经达到风险效率。但是管理者仍然需要系统性的寻求风险效率的改善而不是坐以待毙。因此,风险分析是必要的,分析过程至少会起到三方面的相互独立的作用:1、判断计划中有利的变更;2、证实这些变更的必要性;3、发现不明显的但具有一定影响的风险因素。

也就是说,风险管理过程动机的核心在于通过进行风险分析对最初计划进行适当的修正和拟定应急方案,风险测量是这一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工具。

三、项目风险管理的一般过程

管理者通常以阶段的形式对所面临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描述,而各个阶段又会被以不同的标准进一步分解,其中一部分与整个项目过程有关部门,另一部分则与项目的最终成果有关。Chapman和Ward在他们的著作中将项目风险管理过程详细分为9个阶段,这9个阶段分别是:定义、集中、识别、结构、所有权、估计、评价、计划和管理。图2是9个阶段的流程圈。包括了流程中较为关键的反馈。

首先是为实现风险管理的目的对项目G进行定义的定义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是:(1)巩固项目相关的现有信息。例如要清晰的阐明项目的具体目标。确定项目的范围和策略,了解项目的时间安排和资源使用等;(2)反馈过程中实施的项目管理活动以弥补前一过程中的遗漏。要达到这两个目标,定义阶段所需要完成的任务有巩固(收集和总结现有的相关信息)和细化(补充遗漏,提供新的信息)最终达成对项目、文档、验证和报告等的各主要方面清晰、明确和一致的理解。

其次是集中风险管理过程的集中阶段。通常风险管理过程都应该包括集中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是明确风险管理过程的范围和策略(与项目策略不同),把风险管理本身作为一个项目。对其制定可操作的风险管理过程计划。

这一阶段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后续阶段的基础,当这一阶段完成之后,管理者应当对风险管理过程有了清晰而一致的理解。集中阶段的任务有确定风险管理过程的范围(谁在为谁实施风险分析;实施正式的风险管理过程必须实现什么样的利益等)和制订过程计划,包括在什么样时间使用什么资源、方法,形成风险管理过程的计划使过程更具可操作性。集中阶段和定义阶段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但是对风险管理过程计划的更新应当是持续不断的。

第三是对风险和应对措施进行识别的识别阶段。所有特定的风险管理过程都有一个明确的识别阶段,这一阶段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风险从哪里来。它们可能引发哪些不利后果以及这些后果产生的机制是什么;(2)可能会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哪些;(3)采取的应对措施会不会引起二级风险。

所有的风险管理过程方法都强调在过程的一开始就需要对风险源进行识别,继而分别采取应对措施。要完成风险及其应对措施的识别需要完成两项特定的任务:(1)寻找风险源及其应对措施;(2)创建一种用于定义风险及其应对措施的适当结

构,在此基础上对各可变因素进行汇总或分解。最后能够对所有主要风险及格其应对措施、机会和威胁作出识别、分类、归档、验证和报告。

第四是建立分析结构的结构阶段。结构阶段每个风险管理过程都有,只是通常作为其它阶段的一部分或其中的有些方面不可避免地融合到以前的阶段中。这一阶段需要进行一些较为简单的假设实验来提供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结构,并对其进行修正以及在必要的时候提供更加复杂的结构。在这一阶段必须完成:(1)对分类的完善。即对现有分类的审查和改进从而有可能确定新的应对措施或采取新的分类结构;(2)对项目活动、风险和应对措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审查和探讨。对形成上述关系的原因加深理解。(3)建立项目风险管理活动的优先次序和项目风险应对措施的优先级别,其中需要考虑到风险及其二级风险的影响。最终达成对有关风险关系、反应和基准计划行为的假想及其含义的清楚理解。

第五是澄清所有权问题的所有权阶段。这一阶段也应当是所有的风险管理过程所共有的一个阶段。它有二个目的:首先是风险责任相关的分析。将项目拥有者自己必须承担的风险与项目拥有者之外的其他组织须承担的风险区分开,并将相应的应对措施也加以区分;然后将管理上述风险和应对措施的职责分配给具体的个人或团队,实现明确的职责所有权。

所有权阶段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确定策略范围,明确所有权策略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涉及哪些当事人,哪些种类的风险需要进行分配,最终形成有关风险分配的策略;二是制订合同计划,明确策略所需使用的方法细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时间安排,最终将风险所有权和管理权进行明确的分配、有效和充分的定义并使之在法律上具有可实施性。

第六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和数值进行估计的估计阶段。管理者对这一阶段所取的名称也许不尽相同,但这一阶段确是所有的风险管理过程都必须包含的。这个阶段与成本、时间和其他的项目执行效果测量标准有关,它的目的有二:对项目参考计划中可能涉及显著的不确定性和可能需要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的内容给予更多的关注;对项目中明确涉及显著的不确定性和明确需要业主作出决策的内容进行识别和判断。

达到以上目的首先需要选择一种合适的风险作为连续估计一组风险过程的基础,并对这些估计进行精确计算;其次就需要确定风险的范围或者说大小,为其提供一个可测的、主观的概率估计值;最后是在选择了一定的应对措施的前提下对以前风险范围估计的改进,找出最为基础和重要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这一阶段是理解重要风险及其应对措施的基础。

第七是对数值和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的评价阶段。这一阶段对估计阶段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从而实现项目所有者对决策和判断的评估。评价阶段需要判断出现有的所有困难,对针对这些困难的应对措施作出比较和分析,列出风险优先级清单,按照可能存在的困难对基准计划。应急计划和已修订过的计划进行比较。

第八是对项目及其风险管理进行计划的计划阶段。这一阶段使用以前风险管理过程的所有成果,产出一个可以实施的项目基准计划以及能够用于整个项目管理过程的风险管理计划,并保证这些计划是完备的和合适的。

计划阶段涉及三个方面的特定任务:(1)巩固与解释。这一任务需要以文件的形式记录、核实、评估参考计划和风险分析,完成从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开始就一直持续的及时更新过程。并提供对当前状态的描述。(2)选择与细化。主要是使用参考计划和风险分析来选择管理策略,并逐步细化为基准计划和应急计划,其中包括行动计划。(3)支持与说服。对基准计划和应急计划的效果和预期执行效率进行解释,可能时提供具有说服力的案例。

第九是管理项目及其风险的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所有风险管理过程的共同阶段,项目实施开始也就是这一阶段的开始,并随项目的进行不断发展。管理阶段的主要目的是监控和制订用于立即实施的计划,管理计划并管理经过计划的行动,也包括对危机的管理。这一阶段应当融入到以前的各个阶段中去,进行监控,危机管理和评估,以便及时对计划作出合理的更新或制订新的计划。

四、总结

项目的生命周期包括构思、设计、计划、分配、实施、交付、审查、和支持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风险。虽然在项目生命周期较早的阶段事实的风险管理过程倾向于不太正式并且难以定量,但如果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开始阶段实施的风险管理过程较为有效,则风险管理过程也就更加有用。因为这样可以使项目计划中更为基础的部分留有改进的余地,例如由风险推动的从新设计或项目产品的初使设计。若要在目标、利益、设计、和活动的框架中进行正式的项目风险管理,就需要在尽早的时候对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予以较多的关注,最好是在项目的构思阶段,从而使得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能够从项目生命周期的构思阶段一直推进到以后的阶段中。

篇10

【关键词】建筑施工;风险管理;风险规避

建筑施工是一项风险性较高的工作,不仅危害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还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风险管理成为重要的管理工作之一。只有有效规避施工过程的风险,才能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建设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影响建筑施工过程的因素比较复杂,也就增加了企业风险管理的难度。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施工过程风险的研究,把规避风险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才能取得成效。

1 建筑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对于建筑施工过程来说,风险是指所有有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可能发生的事件,它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降低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影响企业在建筑施工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建筑施工风险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可变性、客观性,它主要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并不是一定发生的事情,也是可以通过有效的规避措施加以避免的。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工作是有其必要性的。

建筑施工是周期较长、带有较强的技术性的过程,同时建筑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使用者的使用效率,如果施工质量不合格,那么将会对使用者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损害。这些由于建筑施工本身的特点所带来的影响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加以避免的,这就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建筑施工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保证使用者使用的效率;建筑施工企业加强施工过程的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避免因为文化差异、地区差异、环境差异等引起的风险,使建筑施工更加符合地区、文化发展,还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进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建筑施工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多的份额;另外,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一些管理制度还只是在初级实施阶段,建筑市场的不稳定性也给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建筑施工过程进行风险管理工作是及其必要的。

2 建筑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及规避的几点策略

2.1 建筑施工过程中风险的类型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施工过程的风险类型较为复杂,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施工前期风险:施工前期主要包括对项目的招标、设计等工作,一旦招标资金欠缺、工程设计有漏洞,那么将严重影响施工的质量,进而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施工中期风险:施工中期如果对工作人员的管理、施工技术的应用、施工质量的控制等工作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施工风险,影响施工的效益;与施工有关单位引起的风险:与施工有关单位即是业主单位、监管单位等,如果业主单位对施工提出不合理要求,监管单位没有尽到监督管理职责,那么也将引起施工风险。

2.2 建筑施工过程中风险规避策略

首先,保证管理团队成员的素质。在建筑工程进行施工之前,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对项目管理团队成员进行严格的选拔,以保证每一个管理人员都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与较强的施工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这些管理人员还必须对建筑施工风险有一个较高水平的认识,能够对施工风险进行详细、严格的分析,可以对施工过程中的突发状况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解决,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只有具备这样高素质的施工管理组织团队,才能成为建筑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与规避工作的核心人物,才能领导并协助其他工作人员顺利完成建筑施工。

其次,提高工作人员风险意识,控制质量风险。只有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风险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提高风险意识,积极参与到规避风险工作中来。所有工作人员在管理人员的组织与管理下,对影响建筑施工质量,引起建筑施工风险的因素进行严格的分析与管理,有效降低管理、质量与安全的风险,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以及建筑工程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最后,完善建筑施工风险管理机制,提前制定详细的风险规避策略。由于引起建筑施工风险的因素较多,也较为复杂,只靠管理人员进行风险的管理与是不足以完全保证风险规避的效率的,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积极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对各种风险类型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分析,并根据实际施工情况,提前制定详细的风险规避策略,以保证建筑施工风险规避的效率。比如,企业可以努力搞好与业主单位的关系,协调建筑工程的施工方案,解决由业主单位引起的风险;企业提高法律意识,按照法律规定的形式对合同的签订问题严加管理,以防因合同理解差异引起的风险;加强对施工资金的管理,保证施工资金的供应,避免因为施工资金欠缺而导致施工效率降低的风险,等等。

总之,只有做好风险管理与规避工作,建筑施工企业才能够有效保证建筑施工质量,进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建筑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建筑施工企业要想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最大化地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就必须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地调查,对影响施工质量的技术性、管理性、环境性等因素进行详细的地分析,尽量降低因为建筑施工规模不断大型化与技术复杂化所引起的风险,并积极地将分析与控制施工风险作为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最终达到规避风险、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各种效益,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曹柏根,陈玲萍.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及规避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3).

[2]袁富贵.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1).

[3]刘登佐,文亮.工程项目投标中的风险问题分析[J],项目管理技术,2007,(06).

篇11

【关键词】电力营销 全过程 电费风险 管理

作为至关重要的能源,电能一直由国家掌控。而在电力企业供电的过程中,仅靠国家资金是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的,所以需要向用电者进行电费的收缴。但是,在进行电费收取的过程中,总有客户拖欠电费的情况发生,从而导致了电力企业营销的全过程都要承担一定的电费风险。因此,只有采取适当的分析方法找出电费风险的组成要素,并制定相应办法进行电费风险的管理,才能避免电力企业承担过多的风险,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电力营销全过程的电费风险研究

1.1风险的分析方法

想要进行电力营销全过程的电费风险分析,还要采取适当的风险分析方法。针对复杂的电费风险,目前有很多种分析方法,比如情景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等。但是,由于国内的用电客户数量庞大,而不同的客户在不同时期的用电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很难采用单一的分析方法进行电力营销全过程的电费风险的分析。就目前来看,国内的客户可以大致被分成两种,既普通客户和大型工厂、商场等特殊客户。就实际情况而言,由于普通客户所用的电量相对较小,所以其产生的电费风险并不会对电力企业造成过大的影响。因此,电力企业主要需要对特殊客户的电费风险进行分析,从而进行风险的管理。总之,电力企业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不同客户群体的电费风险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进行电费风险的管控。

1.2风险的组成要素

从电费风险的组成要素角度来看,电力营销全过程的电费风险要素主要由业扩管理风险要素、电费安全风险要素、现场服务风险要素和自动化系统风险要素等几种要素构成。其中,业扩管理风险是企业在用电项目审核、资料管理和签订用电合同的过程中需要承担的风险。而这些风险会造成企业的用电成本增高,进而影响企业的运行。而所谓的电费安全风险,其实就是企业在收缴电费的过程中所要承担的风险[1]。而随着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此方面的风险逐渐得到了企业的管控。此外,企业还要承担一定的电费管理系统的运行风险,并在为客户服务过程中承担一定的风险。

2电力营销全过程的电费风险管理研究

2.1进行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

想要进一步进行企业电费风险的管理,还要进行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具体来讲,就是进行完善的电费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从而进行电力营销全过程的风险管理。而这样一来,就能更加规范和系统的进行电费风险的管理,从而避免企业承担不必要的风险。首先,企业需要进行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建立,从而使企业的员工得到规范的管理[2]。其次,企业需要将电费风险的管理工作落实到部门和个人,从而使企业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得到提升,进而加强对电费风险的管理。此外,企业要进行电费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从而使电费风险的管理工作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进而使企业的电费风险得到科学的管理。

2.2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法

在进行电费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法。作为电费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控制电费风险事故的发生,才能避免企业承担巨大的损失。一方面,企业要通过收集客户用电属性、国家政策和客户生产经营情况等多方面的数据,并做好数据的量化处理,进而做好电费风险的评估。而这样一来,企业就能通过事前控制的管理方法避免电费风险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一旦发生了电费风险事故,企业则要采取有效的事后控制方法进行风险的转移。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可以按照区域、客户类别和行业对电费风险的蔓延趋势进行评估。而在得到评估结果后,则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关联客户群体进行电费风险评估,从而做好风险事故的事后控制工作,进而使企业的损失得以有效降低。

2.3完善企业的设备管理

在进行电费收取的过程中,想要避免企业承担系统性的风险,就要进行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完善,从而确保营销的顺利进行。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企业则要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检修和养护处理,并且不断进行先进的电力设备的引进。而这样一来,电力企业不仅能够正常的开展营销工作,还能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降低电费风险的发生率。

2.4完善电费的缴费方式及渠道

为了避免电力企业承担过多的电费风险,电力企业还要进行电费缴费方式及渠道的完善。一方面,企业可以采用分解电费的方式进行电费的收缴。具体来讲,就是将电费回收分解到每月、每个基层单位,从而减轻企业所需承担的季度、年度电费回收的风险[3]。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采用多种电费催收方式进行电费的收缴,从而降低企业的电费风险。例如,企业可以通过短信、电话和上门等方式对重点客户进行电费的催收。而针对拥有“不良记录”的客户,则需要将其列入“黑名单”,并优先进行其费用的催收。此外,企业还要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渠道进行电费的缴纳。就目前来看,银行代扣电费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柜台收费的压力,从而使企业所承担的电费风险得以减少。

3结语

总之,从电力营销全过程的电费风险组成要素上来看,导致电力企业承担电费风险的原因较多。所以,电力企业需要做好整个过程的电费风险的管理工作,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从本文的研究来看,电力企业需要进行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并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法的同时,通过完善企业的设备管理和电费的缴费方式及渠道来进行电费风险的控制。因此,本文对电力营销全过程的电费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清扬.关于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控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4(01):39.

篇12

关键词:项目管理;质量风险管理;风险控制;项目进度管理

项目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大型工业化目标,对所属资源进行重新布局和整合的经营性活动,为企业的战略发展创造良好内部环境和外部格局提供了有力保障的管理活动,对推进企业良性发展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项目管理是融合制度创新,方法创新,质量控制创新的的实践经验和验证要素,是充分体现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管理集成活动,整个过程也是质量控制的管理对象,而管理活动和质量控制活动的有机融合,才是项目管理有效性的具体保障,项目管理的前瞻性和对工业化过程的指导性特征,更进一步的对整个项目管理过程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重要的是在项目管理活动中风险控制对于项目管理活动的预判性和风险影响性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针对项目管理的特征,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和总结,以达到持续有效改进的管理目标。

1质量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活动的表现特征分析

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是对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对风险的识别、衡量、控制以及评价的过程。质量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的前置性工作,是对于在管理活动中所有不确定的可能导致损益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对起影响性进行评价的过程,对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起到分析,评价和行动指南的作用。质量风险管理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组织机构为识别、量化和降低会影响质量的产品、操作、供应商和供应链的风险而创建的合作解决途径,其集合了领导力、业务流程、文化和技术能力。通过对上述概念与项目管理概念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共通性:二者都是对现有管理能力和管理技术的具有整合作用,只是质量风险管理是管理方针,质量体系要求和实践活动经验的文件化体现,而项目管理工作则更多的体现了对管理活动目标和实质性的资源的整合。而对于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而言,质量风险管理贯穿始终,并能够以体系性的指导模式对管理行为和评价体系施加影响,并对活动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2质量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活动中的表现方式

质量风险管理用来分析、评价和控制管理活动以及由此衍生的所有活动过程各个周期的风险。被前瞻性以及回顾性地应用在管理活动当中,是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出发点,质量风险管理是用来识别、评估和控制质量风险的一个系统程序,它可以知识和工艺的经验对质量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控制应与最终保证质量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的目标相关联;质量风险管理过程的投入水准、形式和文件应当与风险的等级相当,因此可以成为项目管理过程在方案论证过程中,进行项目工程分析和对策表制定过程中的主要应用目标和方法,同时应用质量评价过程方法论也可以反向的对目标确定方案进行论证和风险评估,所以质量风险管理方法在项目管理活动中的表现方式具有相互融合互相印证和相互检查的特点。

3质量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活动中的流程表现方式

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可能发生的事故通过感知风险,了解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对项目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归纳,同时对在项目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表现方式进行预判,通过调查表和模式对照表进行分析,通过流程图过程分析找到各个管理活动中的潜在失效模式,为后续风险控制提供数据基础。风险衡量是以风险识别为基础蓝本,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进行归纳中介,通过行业经验和专业团队分析,对项目管理活动的重点过程,重点节点进行风险分析,协调项目各个资源的工作和时效性,采用定性或定量向结合的方法,确定项目影响重要度分析,并籍此做出风险控制能力和控制目标的预判。进而实现项目风险的节点和控制目标图,实现目视化管理和控制。风险控制,风险识别和衡量的最终目标是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已经预判和量化的风险目标进行规避和控制,以尽可能的减少风险损失,充分开展故障模式影响与危害性分析,并利用风险控制的经验,为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提供创造性的提高和借鉴。其主要目标是控制风险的发生概率,实现风险回避,通过提前的对策控制损失,对于已经显现的风险采用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的方法,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风险制度化审查和改进,对于风险的评估,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对风险的控制效果和风险本身所处的状态进行审查评价,是企业通过技术改进或其他措施降低风险,并上升为企业管理策略和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企业项目管理风险审查制度,对项目管理活动的控制目标和风险控制能力和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在管理各个阶段的偏差特点和趋势,对风险控制效果和改进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形成项目管理活动风险评估的制度化,建立企业项目管理目标管理的质量控制基础。

4项目风险控制的资源特征

项目管理是融合制度创新,方法创新,质量控制创新的的实践经验和验证要素,是充分体现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管理集成活动,整个过程也是质量控制的管理对象,而管理活动和质量控制活动的有机融合,这一特征体现了项目管理活动的资源性特征,同样的道理,对于项目风险性控制单元来讲,也依然充分体现了这一资源性特征,对于项目管理活动不能不做翔实的分析,科学的加以利用和总结。明确的团队目标性,对于风险目标的构成和认识必须明确,包括了项目目标和风险目标控制的定性和定量目标都应当是明确的,实现途径和控制策略也是细致的和目视化的。精细化的任务分解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方式,对于风险控制主要是体现在风控目标的对策和行动目标,采用甘特图是基本的控制方法,可以将任务分解成以子任务以及完成周期为代表的对策实现体系,明确各类任务目标、应用节点、交付物,以及检查体系等等能够对任务进行量化的方案和措施。项目资源的整合,按照项目管理理念,建立适合项目管理的运营团队是第一步,一般对于一个成熟的团队,自然是包含了有有时间保障且有能力执行的资源分配,并且各个专业的资源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在风控管理模式下的工作自然也应当吸收各个专业的精英,尤其是风控管理专家应当在团队中处于能够主导管理活动的地位。保障了资源的有效投入,加上科学务实的工作和方法应用,项目的科学性和效率性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优化资源配置策略,确定资源投入边界——KANO模型,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Kano)和他的同事FumioTakahashi提出的满意度+KANO分析,是主要的资源评价体系,对于充分的资源投入而言,工作时效性分析是评价,更是对持续提升项目管理活动的一种鞭策,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优化配置,是投入的资源精炼化,效益最大化。

5项目风险管理的突发事件控制管理

尽管对于风险控制而言,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对风险的预判和风险控制,以达到减小不可控因素的出现,但不可避免的风险事件也许会超过我们的预计,尤其是风险因素为自然因素的时候,处理突发时间就变成了项目风险管理的又一个重要课题,突发时间来源于人员变动、技术因素、客户需求变更或沟通问题等以上主要外界因素。项目管理团队建立之初,首先是要保障团队的专业性和项目分类技术的完整性,当然有条件的能够有后备人员当然是最好的,但对于一般公司,能够保持和外部相关专家的密切联系是解决人员变动的良好方法,这一不但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更可能保持技术的前置性和创造性,对于解决技术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保障充分的资源,充分体系项目管理,资源优先,资源优化的原则和团队目标。

6结语

项目管理系统,是依赖于计划系统不断进行的动态过程;通过计划编制和实施、计划调整再到计划编制这个不断循环过程,计划编制时必须充分评估风险的存在,做好风险控制工作,进度控制才能具有一定的弹性,以确保项目目标的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

作者:唐创新 单位:南宁燎旺车灯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 生物制药;质量风险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491-01

2002年美国FDA了“21世纪cGMP------一种基于风险的方法”,首次在制药行业中正式提出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而在ICH Q9不久,欧盟就将风险管理加入到了其GMP的法规中。我国新版GMP提出了质量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明确企业必须对药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根据科学知识和经验进行评估,并最终与保护患者的目标相关联,质量风险管理过程中,企业努力的程度、形式和文件应与风险的级别相适应。生物制品生产工艺较为复杂,一般包括:工作种子制备,细胞复苏、传代,病毒接种,病毒培养,病毒收获,原液合并,半成品制备,分装,冻干,包装等步骤,每一段生产工序中都存在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存在风险。一个有效的质量风险管理方法能进一步给患者提供高质量药品的产品质量保证。本文就对生物制品生产中的质量风险确认、分析、评估、控制等过程进行探讨。

1 建立质量风险管理评估小组

小组成员应由所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组成,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以及对风险评估有全面的了解,能够利用各种风险评估工具对风险事件进行评估,并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执行,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2 风险确认

按照生物制品的生产流程,收集每个工序的具体操作步骤中涉及的参数,如:温度、时间、搅拌速度、压力、PH值等,对每个工序可能发生的偏差进行描述。

3 风险分析

从偏差导致危害结果的严重性、可能性、可测性方面对风险进行判断,并分析导致偏差发生的原因及目前现有的控制手段。

3.1严重性:偏差导致结果的严重性分析如表1

3.2可能性:由于偏差发生原因导致偏差发生的可能性分析如表2

3.3可测性:利用现行的控制方法检测到偏差发生原因的可能性分析如表3

4 风险评估

是根据所给的风险标准对所确认的和所分析的风险因素进行风险级别评分,即根据风险优先数确定风险等级。风险优先数=严重性x可能性x可测性

风险等级的判定标准:

低风险(可接受风险)1-8

中等风险(必须采取控制措施)9-36

高风险(必须立即采取控制措施)37-125

5 风险控制

包括为了降低和/或接受风险所做的决定。风险控制的目的在于将风险降低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平。

5.1风险降低

当质量风险超过了其可接受水平时,所采用的质量风险降低和避免程序。即对已发现的风险采取措施。

5.2风险接受

可以认为已经应用了最佳质量风险管理措施且质量风险也降低到了一个可接受水平。如果认为风险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评估小组应制定新的控制措施,直至风险被接受。

6 风险交流

是指在采取了风险控制措施以后,需要通过实际的生产或操作来检查上述风险控制的措施是否有效,是否可以将风险降低至预期可接受的等级。

7 风险回顾

在完成风险确认、评估和分析并采取相应控制手段以后,企业需要对整个质量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及年度风险审查的结果和改进计划在组织内部进行协商与沟通。协商与沟通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识别的结果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得到质量负责人的批准;二是对包括一线操作人员在内的全体管理与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使其掌握生产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关键环节。质量监督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的控制情况进行监督,发现偏差进行及时的记录和处理。三是在确保识别出的风险因素全部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对生产出的产品指标检测情况、生产过程的工艺控制情况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偏差以及偏差的处理等信息进行分析,确认是否出现新的或原来没有识别出的偏差。如果有,则重新执行风险识别的过程。全面风险管理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所有员工所共同参与的,目的就是要把风险控制在企业承受范围之内,并增进企业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要将风险意识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全面风险管理需要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实施,以确保所有的风险都得到识别,让识别的风险都得以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风险辨识;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F272.1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过程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1日

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靠人发挥作用,因此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资源,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把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有力保障。然而,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更容易受到来自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与预期的目标发生偏离,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随时面临风险,一旦对风险处理不当,会造成无法预计的损失。因此,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状况的检测,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预警,进而采取控制措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预警及其过程

预警一词最早来源于军事领域,一般指通过预警飞机、雷达和卫星等工具提前发现和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信号的威胁程度报告给指挥部门,以便提前采取措施应对。后来,预警研究延伸到经济领域,包括宏观经济预警和微观经济预警,其中微观经济预警的研究从企业预警原理与总体经营趋势的研究深入到行业预警的研究,再进一步深入到企业职能预警的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就属于企业职能预警的范畴。

风险预警是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的,因此从时间维度来看,预警的过程同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一致,包括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三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是指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而导致的,企业经营管理损失和企业经营偏离预定目标的可能性。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预警研究也要基于以上三个过程,首先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辨识,在此基础上建立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模型,对风险进行评价,最后提出风险管控措施,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风险预警过程如图1所示。(图1)

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辨识

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各大模块不可分割,共同支持着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也从各模块中产生,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与风险如图2所示。(图2)

(一)人力资源规划风险。人力资源规划与人力资源的一般日常管理工作有很大区别,它是一项具有预见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在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出现问题,会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造成很大的风险。如果人力资源规划的总量不够,企业有可能面临人才短缺的风险,使得正常的用工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最终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如果人力资源的规划总量过大,企业就会招聘大量的新员工,有可能带来人员规模太大的风险,导致人才积压、人浮于事;从人力资源规划结构来看,如果结构失衡,可能造成有的岗位人员过多,有的岗位人员缺乏,不利于工作开展。

(二)招聘与配置风险。人员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企业在人员招聘中常常会出现以下问题:由于求职者与企业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中,企业仅仅通过简历和面试很难准确判断应聘者的能力,同时,有可能招聘人员对招聘过程不够重视或者水平不够,难以鉴别应聘者的操守,导致企业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招聘到的员工难以胜任工作。人员招聘过程中,人员招聘不足、人员配置低效即招聘人员与招聘职位不相匹配等类似问题也大量存在,致使企业用工需求得不到满足,招聘人员胜任力低下,造成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另外,招聘方式不科学、签约人员流失、成本回报风险等方面也值得企业重视。

(三)培训与开发风险。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是指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以及激发员工潜能而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期获得相应的回报,但是这种回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员的流动性也可能导致这种培训开发的成果不能为己所用。正因为这样,有些企业对培训不够重视,培训费用不足,培训力度不够,影响人才素质的提升。在培训中还存在以下风险,比如培训前缺乏调查分析,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不佳;培训中不计成本,造成培训费用的浪费;缺乏对培训成果的有效动态评估,不能准确了解培训能否达到预期目标。

(四)绩效考核风险。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一个环节,一旦企业出现考核不公平时,就会使员工将情绪带到工作中,影响工作效率,或者散布公司流言,影响公司形象和业务开展。在绩效考核过程中,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目标不明确、考核方法不合理以及考核标准设置不科学等都给绩效考核带来风险。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绩效考核这一环节便形同虚设。部分企业在考核实施的过程中走过场,打分时各个员工不论平时工作如何,都打高分,碍于情面难以区分工作效果,这就使绩效考核失去原本的意义。另外,对考核结果的有效应用十分缺乏,绩效考核结果应用的常见途径是绩效工资制,但要是企业员工的绩效工资占工资总额比重过低,而考核结果又没有其他的应用方式,优秀员工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励,优胜劣汰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五)薪酬管理风险。薪酬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高风险区,薪酬总是难以达到员工的期望,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会造成员工不满,离职率提高,核心员工的离职会造成企业业务一段时间内难以开展。薪酬管理风险主要包括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的风险。薪酬水平通俗来说就是薪酬的高低,风险往往来源于薪酬内部的不公平性。薪酬结构风险可以体现在固定薪酬与浮动薪酬比例的确定存在较大风险,浮动薪酬比例过高,会造成员工压力,缺乏安全感,而固定薪酬比例过高则会引起激励作用的下降。

(六)劳动关系管理风险。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相关工作受到更加严格的规范。同时,随着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加强,企业劳动关系管理风险明显上升。企业劳动关系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经营运转和发展,只有保持一种和谐的劳动关系,才能使企业获得健康的发展环境。劳动关系管理风险包括用工形式与法律要求相悖导致的法律风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程序不合法导致的制度不合法的风险等,任何不合理的操作,都可能引起劳动关系风险。

三、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评价

从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预测是一个多因素过程,其本质特性的指标很多,有些是可以量化的,而有些不可以量化,同时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有些是难以直接比较且缺乏可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综合评价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涉及到多因素的综合判断问题,而其中许多因素的影响程度又往往是由人们的主观判断确定的,并且这个评价还存在着结论的模糊性,只能用一个数值区域来表示,因而其评价结论具有模糊性。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较好地处理多因素、模糊性以及主观评判等问题,因此,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是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评价的一个有效方法。其思路如下:首先,收集信息并筛选。这是进行预警的第一步,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所涉及的范围,覆盖面应尽可能广泛,把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信息都收集起来,然后对全部信息进行多次分析整理,提取有用信息。第二,选择与确定预警指标。选择尽可能多的指标来描述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然后由专家群体根据一定的方法,比如层次分析法,确定预警指标体系,其中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第三,选择合适的预警方法。对于反映企业外部环境的定性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处理;对于反映企业内部情况的定量指标,使用预警信号系统进行预警,然后把两者结合起来综合预警。第四,确定阈值。根据有关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并结合行业特征确定临界值。第五,报警。根据综合预警结果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对策。

四、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控

通过模型可以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评价和预警,从而使企业对模型所反映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进和防范风险。为了防范人力资源规划风险,企业要结合企业战略对未来几年的整体用工情况做出预测,包括人员的数量与质量要求和结构要求,也包括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的策略与相应职能的系统安排,并与目前现状进行对比,进而提出具体性的人员招聘计划,实现人力资源的总体均衡。针对招聘与配置风险,企业应当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预测,做好详细的工作分析;高度重视招聘过程,运用科学的招聘方法;根据企业的岗位需要与员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岗位配置。在培训与开发阶段,要深入调查员工的培训需求,做到有的放矢,让培训工作真正服务于员工的日常工作。实施科学高效的员工培训开发体制,以组织目标来确定培训目的及内容,重视培训效果的反馈。针对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和薪酬风险,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不但能够减少绩效管理风险,而且能够合理地规避人才离职风险;同时,建立合理的薪酬体制考核指标,并配有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确保考核的权威性;薪酬要保持内部的公平性和外部的竞争性两个特性,满足员工需求。企业防范劳动关系管理风险时,要系统学习《劳动合同法》,并严格执行,避免存在侥幸心理。围绕以上措施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管控,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企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心德,周晋.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模型[J].商业研究,2006.15.

[2]张兰霞,王俊,张燕,吴小康.基于BP网络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模型[J].南开管理评论,2007.6.

[3]孙洪哲,高春雷.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分析及其对策[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4]张彦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预警与控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

[5]韩媛媛.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管控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