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关于德育的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德育工作是现代职业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为了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以班主任管理和德育课程为抓手,开展了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德育活动。
班集体是学校根据教育和管理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受到多方面因素、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一个优秀的、有利于职校学生成长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花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去建设和管理。在职业学校,由于受到专业特殊性和专业选择的影响,班级中的男女比例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分化。如机电专业的班级以男生居多,而旅游专业的班级以女生为主。本期主题论文就分别从“女生班”和“男生班”这两种典型班集体入手,论述了职业学校班主任从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班级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使职校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知识技能全面发展的合格中职生。
中职德育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作为一门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影响作用的课程,它的教学、教育方式和其他课程有着较大区别。而如何在德育课程中强化价值观教育,加强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长期的课题,也是一项战略性的工程。为了在德育课程中更好地强化价值观教育,本期主题论文以一门德育课程“经济政治与社会”为例,论述了如何充分挖掘德育课程优势,对其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加强中职生的价值观教育,传递正确价值取向,助力中职生成才成长。
只有把德育工作摆在职业教育的重要位置,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才能培养真正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中职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更需要学校的德育教师、班主任在他们人生成长的过程中引路,为其顺利走向社会、找到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向奠定基础。
【摘 要】当前中职德育课程在强化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和成效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面对现实的挑战,在德育课程“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中职德育教师充分挖掘德育课程优势,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加强中职生的价值观教育,传递正确价值取向,助力中职生人生成长。
【关键词】价值观 价值观教育 中职德育课程
一、中职德育课程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目前,德育课程作为中职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对中职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各个中职学校都严格按照中职德育课程的要求,通过四门必修课和其他的选修课,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本人在教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时,经常发现中职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表现出来的言行和德育教师在德育课上所引导的价值观念存在着种种反差。如此种种,导致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德育课程陷入了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困境,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信息传播多样化、教育影响被弱化的时代,价值观教育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中职德育课程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积极表现
首先,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德育课程教学安排的时间是在中职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学生较一年级相比,已经熟悉了中职学校的生活,也逐渐开始形成自己对各种社会现象的价值判断。可以说,这个时间是中职生在中专时期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关键转折期。所以,在中职二年级教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就紧紧抓住了中职生自主构建科学价值观的敏感期。
其次,从内容上说,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这本教材是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德育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而成,在教材内容设计上顺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将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常识与中职生的生活体验密切结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体验和思辨人生。“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是本教材的特色。特别是每一单元中设置的“走进生活”“互动空间”“连线职场”等内容都在不同层面将价值观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再次,从效果上说,在完成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德育课程的教学之后,一方面通过知识考核的形式,可以了解中职生对这门课程中内含的价值观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大部分中职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正逐步走向健康。比如,他们能抓住国家节日,将德育课程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加深对国家的了解,激发爱国热情;他们能抓住技能训练,将德育课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加深对专业的了解,激发职业道德;他们能抓住社会现象,将德育课程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激发社会责任感。
(二)中职德育课程进行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中职生对德育课程“经济政治与社会”的价值观教育存在消极认知的现象。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思维、正确的思想意识和对信息好坏的敏锐的判断能力。但有些学生却认为价值观教育只是一种空洞、乏味的说教,因为在职业学校,一向比较受关注的就是对中职生未来就业有实际帮助的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特别是在中职二年级,他们要参加较多的专业技能测试和职业资格考试,忽视了德育课程可以引导他们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剖析自我的作用,忽视了德育课程对他们精神世界的净化和升华。
其次,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德育课程中的某些价值观教育内容存在与学生实际脱节的现象。“人是世界上思想最复杂、情感最丰富的动物。”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导致了中职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如果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过分注重完美的正面教育,不重视中职生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不针对性地解决个性化需求,那德育课程的价值观教育效果就会背道而驰,很容易引起中职生的逆反心理。
最后,部分德育教师存在价值观教育形式化的现象。虽然“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德育课程可以通过鲜活的经济、政治、社会现象帮助中职生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但部分德育教师由于自身教学素养落伍,在教学中就变成只重理论知识认知,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培养。教育目标的实现就变成用知识教育代替价值观教育,冲淡了塑造品格、端正心态的德育主题。如此一来,中职生貌似在理论上已经大致掌握了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道德问题、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
二、探索中职德育课程强化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一)突出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强化价值观教育
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课程的功能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形成。因此,在德育课程中强化价值观教育,首先就要突出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即除了《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上基本的教学内容外,德育教师可根据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结合中职生思想特征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使教育内容更具有时代感和合理性,形成能被中职生广泛接受的富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如在学习第四单元“参与政治生活”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利意识和义务观念,对整个社会怀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教学内容上,我加入南京市每年度的政风行风评议活动等社会热点话题,这些针对价值观教育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的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敢于、善于批评政府不良行为,维护并争取公民合法权利的途径,还激发了学生高度的政治认同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培养了中职生的国家主人翁意识。
(二)关注德育课程教学对象的需求性,强化价值观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支配人的行为。在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中,作为教育对象的中职生,只有在感受到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契合时,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反之,如果价值观教育与中职生的现实或潜在需要有很大差距,那么中职生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将会是麻木的、消极的,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如在学习第二课“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内容时,我对学生的内在职业需求做了分析和研究。首先,作为二年级的中职生,即将步入社会,接触职业岗位,他们迫切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企业对劳动者的职业要求。所以我列举我校校企合作中和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代表性企业的用人标准,激发学生努力成为一名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目标。其次,有的学生在未来还有可能成为创业者,那就需要了解企业经营之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列举了国际、国内和本地区一些知名企业的经营战略,在解析企业竞争秘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理管理企业的意识,增强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最后,无论中职生自己以后是择业还是创业,都是社会上的一名劳动者,都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所以列举相关行业劳动模范人物,使学生懂得尊重劳动、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培养劳动光荣的观念,并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
(三)拓展德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强化价值观教育
著名学者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论》中指出:“抛开情感因素,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道德的深层意义应该是受教育对象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所以,价值观教育活动不是教师机械地向中职生进行单向灌输,而应该更多地关注中职生这个教学对象的主体意识,关注他们对于价值观教育的信息反馈,注意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去参与教学实践活动,重视德育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双向互动的教学中,德育教师和中职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能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结合中职生的思想、行为以及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就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进行互动性探讨、研究,而作为学习主体的中职生也能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思考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第三课“消费和消费观”学习中,为了让学生对消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我先设计了一个调查实践活动,学生走出教室直接参与到鲜活的社会生活中去,拉近了他们与社会的距离,使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消费行为的多样性有了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然后我结合学生的调研材料,将代表性的消费行为设计成典型案例在教学中进行讨论,这样的讨论就自然而然变成了双向互动,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去探究消费行为背后的消费心理,为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做了充分铺垫;最后,在课后作业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收入情况拟定一份家庭消费计划书,将这种双向互动延伸到了课后,学生也培养了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四)创设德育课程教学关系的和谐性,强化价值观教育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所以,在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中,要让价值观教育在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上产生良好效果,就离不开和谐、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特别是德育课程本身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就更需要德育教师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次表现的机会,多一句温暖的鼓励,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就会越来越喜欢和信任这位教师,愿意为他们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他们所喜欢的教师的知识、情感和观念。比如,在学习第13课“建设和谐文化”中“不同性质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作用”的内容时,讨论到对于“网络文化”的认识,同学们都各执一词。不少中职生患上了严重的“网络依赖症”,但他们身处其中,并未真正意识到不良网络文化对他们学习、生活的消极作用。德育教师如果一味命令学生应该怎样做,反而会使中职生产生对抗,以致最后干脆敬而远之,造成教学双方情感隔阂,价值观教育就更无从达成。所以,在学生还处于迷茫争论之际,我示意学生安静下来,也没对他们刚刚的争论给予明确的是非论断,而是先为他们接下来的讨论创设一个平和、安全的环境。然后,我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自己填写的“关于上网内容比例情况”的表格,请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来分析一下自己的表格,学生就在对自己的事实分析中慢慢地意识到他所浏览的网络内容中哪些能发挥启迪思想、陶冶情操、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哪些会麻醉人正常的思维、侵蚀人的道德观念,甚至诱使人做出有悖于常态的犯罪之事。最后,我结合学生的表格内容,肯定了他们积极利用网络去学习、接触先进文化的举动,同时也针对他们的浏览内容提出了合理建议。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学生在结合自身情况的畅所欲言中渐渐明白网络文化的两面性,而且德育教师这种“无为而治”恰恰营造了宽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亲其师”中树立了对待各种文化的正确态度,以抵御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袭。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教育 挑战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177-02
时间步入21世纪,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时代快速前进,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时时影响着我们,尤其对在校学生的影响更大。目前在校的中职学生大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即所谓的“90后”。他们拥有张扬的个性,非凡的创造力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对各种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思维活跃,涉猎知识广泛,处处跃跃欲试,但其思想中也有诸如:自我意识膨胀、过分追求实惠和享受、懒惰、做事好讲条件、哥们义气泛滥等等不良现象。《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了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意见中还明确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面对学生的状态和职业学校的培养任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积极探索,全方位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于现在情况的德育教育之路。
1 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建设和谐班级
学生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学校中,班集体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一个良好的班级,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与时代之声相和的正确人生观,而良好的班级的核心应是集体主义精神。因此,要通过班级管理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建设一个和谐向上的班集体。
1.1 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奠定班级集体意识的基础
一个良好的班级必须有一位师德高尚责任心强的班主任老师。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他的一言一行都时时刻刻感染和影响着每一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班主任首先必须加强和提高自己的多方面素质,尤其在道德素质方面要处处以身作则,有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同时要给学生以爱并能把自己融入到班级之中,尊重、爱护、信任、理解和关心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班主任只有提高了自己的素质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在学生中树立起真正的威信,为良好班级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确定班级奋斗目标,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
明确而统一的奋斗目标是构成集体的重要凝聚剂,没有奋斗目标,班级就会失去动力,就会涣散。班级奋斗目标的确立,不是班主任的主观意识,必须让全班同学讨论通过,他们才会自觉的为之奋斗。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当一个新集体成立了,作为其成员的同学们会对它充满感情,对它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想法。因此,班集体成立之初,就要抓紧时间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把自己的全部想法都表达出来。然后再集中大家的意见制定出一个明确而有远景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一定会指引同学们积极进取,并能有效地培养同学们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1.3 加强日常考核,督促学生形成自觉的集体意识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十七八岁,虽然己有控制能力,但自制力还不是很强,为免其犯下不必要的错误,保证班级正常运行,可考虑实行量化考核累积分制,即以月为单位,60分为基础分,在此基础上加减分。加分标准:1)为班级或学校做出重大贡献者每次加5分;2)得到科任课老师表扬,学习主动性强并有上佳表现的,每次加5分;3)积极参加各种大赛尤其是技能大赛获奖者,视情况加5~20分;4)扫除认真,获得卫生红旗小组每人加2分等等。减分标准:1)学习成绩不好,扰乱课堂纪律者每次扣5分;2)因个人原因造成班级纪律扣分者,扣除相应分数;3)破坏公共财物,视程度扣除5~10分;4)扫除不认真,每组每人扣1分;5)被学校处分者视情节扣5~20分等。此类积分在每月月初公布每学期累计相加,分数低于120分者,不得参加评优,操行成绩为良以下。此项措施,既考察了学生,又调动了学生的各方面积极性,以他律促自律,可促使学生养成自觉为班级利益着想的良好习惯。
1.4 利用大型活动深化集体主义教育
各种大型活动是深化集体主义教育的良机,如能抓住此点,展开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每一学期都会组织多次大型活动如文艺汇演、拔河比赛、运动会等。如果能组织好每次活动,不仅可为班级建设增添力量,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热情,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集体息息相关,增强其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完成德育教育的任务。
2 融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思维接触和交流的主要途径。如果教师能把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定会比传统的说教有效的多。德育课堂更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早已行不通了,要收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应从多方面入手。
2.1 打破束缚,树立新教学观念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不是“中等技术和管理人员”,而是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中的中初级专门人才,而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大多是从传统的学历教育转变过来的,这难免与中小学式的基础教育相雷同。因此,教师必须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出发,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定位,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新理念。突破传统束缚,从促进学生发展,尽快使学生与社会与企业对接的角度去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更多的自己去思考,探索问题,从而成为真正的社会有用的人才。
2.2 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和方法,深入进行德育教育
首先,德育课应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如果教师总是离不开书本和传统,只能把这门课变成学生讨厌的课,睡觉的课。因此要充分发挥这门课的主阵地的作用,就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时代相结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去安排教学内容。如: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经历中考失利的受挫者,教师可在他们入学之初通过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先为其找回自信心,再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职业指导。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责任感教育,让其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成为一名有着健康人格的人。
其次,中职学校主要培养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这就要求中职德育课教育要学以致用。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时时制约着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模拟仿真教学法、情及境教学法等,给学生创设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如在讲授法律知识时,可以带领学生去法院旁听一些案件或在课堂上设立一个模拟的法庭,来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再如,可以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请一些已下厂工作的学生给在校学生做报告或带领学生去工厂实地参观,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大量事实来引起学生的思想震动,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让其主动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完成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任务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中职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努力,坚持求索,才能把中职学生培养成为时代的栋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时期 中职德育工作 存在问题
党的十七大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辩证唯物主义表明,事物都有两面性,跟随“快速发展”这个成就而来的有关于青少年教育方面的一系列新难题:网瘾成灾、泛滥、快餐文化、拇指运动带来的问题,等等。
在此把新时期定位在当前,重点分析当前的“90后”中职生。
“90后”学生――由于他们生活的年代已是全球信息共享、激荡碰撞的时代,网络等各种信息化手段拉近了全球的距离。他们普遍地思想开放、个性鲜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与“80后”相比,他们更强调自己的个性,在某些方面更愿意表现自己,以自我为中心。
记得参加广东省第一期中职学校骨干培训的时候,李季教授提供了一些调查数据和一些观点,我非常认同。
他们价值观多元化。例如:在观看影片《白毛女》后,有的学生指责杨白劳欠了黄世仁的钱不还,还有劳人家上门去讨,真不应该;有的说喜儿也真是太傻,人家黄世仁那么有钱,干吗不肯嫁给他;有的说那个大春也太不识趣了,家里无钱无权,还想娶美女?
他们价值西化――主流价值与非主流价值观的冲突。我接触的“90后”学生中最流行的字眼就是:非主流。价值西化表现为:对“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个人主义”、“自我中心”、“金钱万能”、“宗教自由”、“享乐人生”、“性自由”(72.5%的中小学生同意“性自由”。)等西方价值观念,50%以上的学生表示认同。价值西化的实质是伴随着麦当劳、好来坞电影、多元文化而来的美国化价值观念,与学校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主流价值观念形成冲突。
“草莓族”,他们“心理脆弱”;“迷网族”,他们“沉迷网络”;“青苹果族”,他们“低龄恋爱”;“追星族”,他们“狂热追星”;“问题族”,他们是“单亲子女”;“漂移族”或“守望族”,他们带来“流动、留守儿童问题”。
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列快车,带着我们奔向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鼠标轻轻一点,世界尽在眼前。天南海北,奇闻轶事,神奇的网络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小小银屏拉近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看新闻、听音乐、欣赏动漫,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网上购物、网上聊天、电子邮件,网络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查资料、网络课堂、信息共享,网络让我们的学习越来越方便。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但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雨后春笋般冒出的网吧,造就了一大批痴迷的网虫。他们无心学习,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纵横驰骋,玩得不亦乐乎,荒废了学业,贻误了青春。更有甚者,一些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的学生经不住网络的诱惑,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有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的离家出走,被坏人拐骗,有的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只留下父母一声声泣血的呼唤。
可以说,当前的教育处于转型期,旧的价值体系解体,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使得德育举步维艰,效果不佳。我认为中职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若干方面。
一、德育的具体地位不高
近年来尽管省教育厅对中职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一些学校还是表现为:一是德育在学校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况,“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德育经费不到位。“德育也是需要投入的”,这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王川教授语重心长说的话。的确,广东的教育资金的投入在全国可算是数一数二的,可是却大量投入在硬件设施上,换来一幢幢设备先进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环境优美如画,可真正投入到德育上面的又有多少?二是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德育没有吸引力。如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它不仅传授一定的道德政治知识,更须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但许多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只为考试死记一些条文而思想上却无所触动。社会上功利主义的高扬造成德育在生活中的失落,大大削减了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削减了德育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而德育远离学生的切身利益,没有很好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二、德育内容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
深受改革开放的深入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无疑,学校德育理应作出回应。然而,由于德育和生活社会缺乏建立广泛的联系,故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此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成了“来自天外的声音”,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又不能促使其内化。
三、德育重管理,轻人格养成
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要塑造人规范的行为,而且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现在德育工作明显的不足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行为和校规校纪的教育,通过校、级、班、组层层管理,把学生置于这张无形的网中,不出乱子即可。这种满足于抓外部行为而忽视深层思想情感培养,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长期以往,将会使德育生命力日趋萎缩。
四、德育中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
针对当前中职学校的现状,省教育厅已明确指出,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应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精神为重点。简言之,应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台湾教育家高振东说过,学生学生,他们是来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常识、学习生活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新时期德育的形式主义主要体现为德育量化的滥用,目前不少学校把品德量化作为德育的“常规武器”大用特用。做好事加分,做错事减分,年终把每个学生的各项表现的分数相加,排等级,便是一年德育的结果。至于在这些“加减分”的背后,学生是否养成自觉的行为,以及平时如何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做好过细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有的教师就考虑得很少,甚至不考虑。学校德育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的流行,使学生的道德内化严重受阻,往往为追求表扬或为增加“品德分”而做出符合规则的行为,容易导致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的养成,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德育出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社会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传媒的不良影响,社会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盛行,无疑会影响学校德育对人才的精雕细刻,而学校追求升学率的态势也限制了德育作用的发挥。此外,德育忽视自身的“本职”工作也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从德育总体发展情况看,这些不足是前进中的问题,在今日的现实条件下,有些局限也是难以避免的。
1、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2、知识可羡,胜于财富;
3、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4、胸中有知识,胜于手中有钱;
5、为了求知识,代价虽高也值得;
6、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7、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
8、刻苦耐劳是获得知识的前提;
9、要想懂得一门知识,先得承认自己无知;
论文摘要:解读了内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关怀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启示。
关心与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有些人真诚地关心知识,关心伟大的事业,关心物质世界,关心动植物。却对同类的人缺乏同情。也有些人精神贫瘠,对任何人或事物都漠然视之,在漫无目的的人生里没有关心,也没有信仰。还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扭曲了的“关心”概念,以关心的名义于危害他人的事情。目前,人们对关心的需要深刻而迫切。可是,当前的教育目标并不是培养会关心的人。而是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学校对学术成就的强调加深了孩子们对成人的不满。他们抱怨大人们不关心他们。内尔·诺丁斯(nelnoddings)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111echallengetocareinschools:analternativeapproachtoeducation)中疾呼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并大胆描绘了她的新教育愿景——以关心为核心来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同时诺丁斯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可能用金钱和权利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wWW.133229.Com
一、内尔·诺丁斯与她的关怀教育理论
内尔·诺丁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教师进修学院的教授。具有数学和自然科学学士学位,数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哲学与理论博士学位。并且是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学者对诺丁斯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以其为基础思考学校德育问题。《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是内尔·诺丁斯在关心伦理与教育方面的重要著作。书中要求我们彻底反思人们长期以来所信奉的教育理念,并认为以传统学科教学为核心的普通教育课程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的理想课程。学校对学生语言和数学能力的发展过分重视。却对学生的其他天赋和才华严重忽视。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少数学生的学术进步。她论述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即关怀教育,并认为这一教育模式和发展学生智力是没有冲突的,相反这一教育模式是向教育者们提出这样一个挑战:在引导学生探讨最重要问题的时候,如何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书中系统论述了她的关怀伦理学和关心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论点:
1社会变化与教育改革带来的教育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这些社会变化带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百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声称,没有成人真正关心他(来自美国女子军团的调查)。现在孩子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没有人关心我们!”他们感觉自己游离于学校功课之外,与教师们也格格不入。世界在他们眼里充满困难和敌意。然而同时,大多数教师们都勤勤恳恳地工作,并且声称他们心里装着学生,教师们也许确实愿意关心学生。但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与被关心的关系。
学校面对这些变化采取的措施就是添加各种各样的课程或者强调某些教学法的改变,这些仅是技术层面的改变。诺丁斯通过分析学校改革来阐述她的观点——对课程标准化的强调不仅无益于学校改革。而且实际上还可能导致学生们更为严重的游离行为。对于人们试图将教与学简化为一种模式,即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按照一定的方法去学,那么他就能够获得知识,而且他所得到的知识与其他掌握同种方法的人所获得的完全一样,诺丁斯认为这样的方法根本就不存在。她一针见血地指出:“追求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其实是旨在消除不愿看到的行为产生。”这也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不能一起认真探讨那些行为,仅仅通过打压学生的不当行为来维持课堂秩序。
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新教育模式的构建
诺丁斯认为关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不管教师多么努力地关心学生,学生一方却感受不到关心。学生们抱怨“老师不关心我们”,这样的抱怨提醒我们,一定是在师生关系的某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诺丁斯认为,在讨论教学以及师生关系时,教师不仅需要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教师在其中成为关心者,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学生发展关心能力。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了关心别人的能力,也不是人人都学会了关心知识、其他生命以及客观事物。我们想当然地把关心视为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可以由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学校目前把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二次方程式上,而不去关心任何一个具有终极存在意义的问题。诺丁斯认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我们教的任何东西。一个教师如果真正关心学生,那么他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并且给予不同的反应。目前的学校并不是一个启迪智慧的地方。她认为学校教育面临挑战。必须将关心引入学校。
教育中的关心不同于生活中一些简短的关心关系,它建立在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基础之上。这种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它需要时间,要求连续性。学校生活应该是学生整个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仅仅为了学校生活而去学校学习,与其他日常生活缺乏连续性,这样的学校生活无疑是干枯无意义的。学校生活还应该与学生人生中其他的生活阶段浑然一体,如果学校生活只是突兀的一个阶段,是其人生中的一个跷板阶段,它就成为一种活生生的被人为割裂开的与整个人生不连续的阶段。诺丁斯认为为了有效应付时代的挑战,把关心引入学校,必须重视教育的连续性,教育目的的连续性,学校场所的连续性。师生关系的连续性。
二、关怀教育理论对我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诺丁斯的许多观点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同样富有启示意义。她所描述的由于社会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学校中人际关系冷漠、学生抱怨没人关心等等,这种现象在我国职业学校尤为普遍。在我国,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基础等各方面素质较弱。他们较少得到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方面的关心,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很紧张。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目前在我国职业学校愈演愈劣。然而,在我国很少有学者像诺丁斯一样著书立说在职业学校中呼吁“学会关心”。此外。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尽管目前针对职业学校的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尤其是课程方面的改革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茶。但是像诺丁斯描述的情况依然存在:学校重视理论的学习,使得这方面有优势的孩子获得多得多的成功的机会,而其他在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擅长的孩子则较少获得成功的机会。他们缺乏别人尤其是老师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他们常常是处于被关心的边缘。
因此,关怀伦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更富启示:
1.关心的关系性
“关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因此,在关心关系中,付出重要,接受同样重要,双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的行为反应更为重要。关怀的关系性包含有关怀的相互性之意,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对关怀关系的维持和促进都负有责任。在职业学校,经常有教师抱怨学生对他们的关心根本不当一回事。也当然不乏学生抱怨老师根本不关心他们。这样的抱怨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师生关系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了?是学生对教师的关心不予理睬。还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够?抑或是教师与学生在关心的关系中移位错位了?根据诺丁斯的描述,关心者的心理状态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专注即“当我真正关心一个人,我就会认真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这是关心过程的关键因素。在我国的职业学校,当教师“关心”学生时,其心理状态真的处于一种“动机移位的状态”吗?是出于工作的需要、领导的压力、家长的要求去关心学生,为了让他不再惹祸,让他努力学习将来找份工作提高就业率,还是真的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去关心他?这种“关心”与诺丁斯强调的“关心”之间的区别值得探讨。同样。关心关系的成功建立取决于道德环境、特别是被关怀者的道德状况和回应能力。如果对于教师的关心,学生没有相应的回应,必然影响关心的有效性。在我国的职校中,尽管也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但也存在不少素质并不是很高的学生。他们由于以前的学习经历、与老师的关系等原因,可能并不会恰当地回应教师的关心。例如有的学生尽管对教师抱有感激之情,但并不表现出来。甚至以逃避的行为来掩饰自己。有的学生干脆对教师的关心不屑一顾,学生的反应势必影响师生间关心关系的建立,影响德育工作的进行。
诺丁斯强调关心是一种关系,而不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美德。认为将关心者置于关心的关系之中更为重要。这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以往教师关心学生被视为是师德的高尚体现,如果教师仅仅关注教学。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并不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也被默许。但在诺丁斯的新教育模式中,关心则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和学生长期相处,他们有共同的关注点,无论是人还是知识或者事物,他们在相处过程中关心关系就建立了。诺丁斯主张将关心融人到教学与平时的生活中去,教师并不需要为了关心学生而刻意地去关心学生,在平时与学生的相处交往之中.通过共同关注的人、学习或者事物等,关心的关系就建立了。如果一个教师真的关心学生,那么他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并给予不同的反应。关心的关系性还告诉我们,关心是以需要和反应为基础的,教师不是圣人,并非关心的永动机,如果对于教师的关心,学生没有相应的反应。也会破坏关心的关系。在我国的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紧张,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需要更多的努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需关注学生的需要。更要在关心学生内心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关心关系的成功建立,教师引导职校学生如何以正确的行为方式接受关心同样重要。
2.教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很重要。对关心则是关键因素。”诺丁斯认为教师的关怀榜样作用是最重要的,最能体现教师关怀。教师要想帮助孩子培养关怀之心和关怀能力,就不能只是泛泛地讲授关怀的大道理。只教授给他们相关的知识也不行,因为现在识字能力已不是阻碍学生接触思想的障碍,学生可以通过看书、上网等来获取相关的知识。识字能力的普及并没有提高学生的道德,相反,越来越多的学生甚至出现去道德化的现象。只有关怀的“行为”才能给予学生被关怀的感受,建立师生间信任的关系。教师的关心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难忘的记忆。会深刻地影响学生。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学生学会关怀的无言向导。但不能否认,在职业学校大面积存在这样的教师。他们一方面评说学生的行为素质低下,抱怨学生的人情冷漠。一方面应付性地上课,冷漠地对待那里的学生。诚然如诺丁斯在关心的关系性中指出的,学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关怀行为。学生的消极反应可能会严重挫伤教师的关怀感,但教师的关怀者角色与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付出比普通学校教师多得多的耐心。在我国职业学校工作的教师。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或许是需要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相对来说较少得到关,而关心他人能力的高低与被关心的经历有关,由于较少有被关怀的体验。学生常常以冷漠的态度来待人接物,很难产生关怀的冲动。如果职校教师以一种冷淡或者无奈的心态与学生相处。学生则更难学会关心。职业学校的教师更需要以耐心的关怀行为来鼓励学生,允许学生以自己独有的生命节奏来实现其个性的发展,关心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关心学生的幸福。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命节奏来规划他的职业发展。教师要通过示范的作用演示如何关心,而无需告诫学生要学会关心。可是我们得承认,教师也是平凡的人。如果学生对教师的关怀没有反应,那么关怀行为可能就不能成功。因此,教师得先花点功夫了解学生,师生的交往与相处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诺丁斯提出连续性的重要性,认为频繁地更换教师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当教师与学生熟悉了解之后,教师的榜样作用更易引起学生的模仿。职校的孩子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不能以一种模式来教导学生.教师应该走入学生千差万别的小世界,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用学生的眼睛观察,用学生的心灵感受。诺丁斯强调实践的“教师的关怀”.认为这是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最大区别。
3.教学与课程中的关怀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语数外学不好并不代表智力低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人的智力因素不仅仅只有一种.学生个人情况也千差万别。“任何教学都应该从学生的目的、兴趣和能力出发”。一位法国教育学家曾调查发现,不同学业成就的学生对教师的关怀需要明显不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积极的态度,从中获得平等感和信心,从而促进其学业的提高;而学业优秀的学生看重的则是教师进一步促进自己学业成长的能力和耐心以及赋予自己的学术自由度。而我们在现实中经常看到错位的关怀:教师对学业弱的学生往往百般关注其学业的迅速提升,实令这些同学恐惧不安;而对学业好的学生往往给予过多态度上的褒奖,倒未必达到想要的效果。因此,教师的关怀要与学生的需要一致。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学生水平的差异更要求教师在实践关怀时加以有效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