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劳动教育及实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坚持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与养鱼生产全过
程实习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强化自立自强意识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养鱼生产全过程实习是基于我国北方地区渔业生产季节特点、鱼类生长特点及渔业生产特点而实施的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教学改革,即从每年四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在水产养殖专业教师带领下,到校外水产养殖生产实践基地,开展为期半年的亲鱼培养、鱼苗繁育、鱼种培育、成鱼饲养、鱼类越冬全过程养鱼生产实习[2]。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完全脱离了校园“舒适”的环境,如环境卫生的物业管理、品种多样的食堂餐食、外卖洗衣房的方便快捷等等,取而代之的是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生活区域及生产区域卫生保洁、衣服被褥清洗、餐具自行清理等各种日常生活安排。这是很好的劳动观念教育和劳动习惯养成培养期。实习指导教师根据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学生养鱼生产全过程实习方案,结合实习项目和任务,划分实习小组、分配居住寝室、落实生活及生产区域值日制度,制定与个人实习成绩挂钩的寝室及生产场所卫生检查标准,以“大家长”的身份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的同时,一步一步指导学生什么时间进行寝室通风、被褥晾晒、洗衣做饭(有时会安排学生帮厨)等,让学生切身感受看到劳动成果的快乐、体味到在校学习时后勤服务人员的辛苦和家人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每一份付出的辛勤。半年实习下来,学生们变得勤快了、眼睛里有“活”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懂得尊重劳动成果,尊重为他们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的人们,自立自强自律意识明显增强。
2坚持将生产劳动教育与养鱼生产全过程实
习相结合,培养学生深入理解渔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学生在池塘养鱼实习过程中,都要面临着劳动关,即与养鱼生产紧密相连的劳动关,如打伏草、肥水发塘、池塘清淤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格,体会用劳动获取养鱼丰产丰收的喜悦。打伏草是在池塘养鱼生产中,由于池塘周边杂草翻生,即容易藏匿敌害,又影响池塘通风。为了避免用药除草后因降雨将残留药物淋溶到池塘而破坏养鱼水质,所以常常采用三伏天晴天中午气温最高时用镰刀沿杂草根部去除,即可有效遏制杂草再生。同学们在老师及渔场师傅的示教下,顶着烈日,弯着腰、流着汗,手上磨出了水泡,但为了实习小组集体荣誉和自己负责池塘的养殖产量提升,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晒黑的脸庞、长成了老茧的手掌,相互帮助后的喜悦,都将这份实实在在的劳动成果融入到了养鱼生产实习的成果中,由衷感受到劳动的光荣与伟大。又如在养鱼生产实习中有个“发塘”环节,即将1cm左右的小鱼苗(俗称水花)通过池塘施肥培育天然饵料生物,经15d~20d长成3cm左右小鱼种(俗称夏花)的生产过程,其中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就是通过施粪肥培育天然饵料生物。刚开始,同学们抵触情绪很大,粪肥往往大味又脏,谁都不愿意去做,甚至认为生产企业应该直接购买“开口饵料”或渔场工人施肥进行天然饵料的培养,不是实习应该完成的任务。在指导教师认真讲解肥水发塘高效环保又节约成本的专业知识原理和亲身示范下,原来带着手套口罩“全副武装”的同学们,看到一车车基肥被渔场其他池塘养鱼工人拉走的时候着了急,撸起了袖子、甩开了膀子,“抢”了起来,并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粪肥中加入1%的生石灰,即杀菌消毒又提温促进发酵,使投放到池塘中的粪肥短时间内培养出天然饵料,看到投放的小鱼苗吃着可口的食物长得快又不得病,给企业节约成本的同时用劳动获得了渔场师傅、企业领导和实习指导教师的肯定,真切体会到了劳动创造财富的快乐和用生物技术进行养殖生产的安全、生态与高效的环保意识提升[3]。
3坚持将志愿服务性劳动教育与养鱼生产全
过程实习相结合,培养学生懂得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他人和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感在养鱼生产全过程实习中,在带队实习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成立鱼病防治、水质调节、投饲技术等志愿服务小组,在实习之余为当地及周边水产养殖业户提供技术咨询和上门服务。周围渔场交通不便,自愿服务队小组或徒步,或骑自行车、乘坐三轮车等往返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路程,采集水样检测分析、收集病鱼样本进行解剖镜检、鱼池实地踏勘等,提出水质改良方案、饵料投喂方法和鱼病防治措施,常常一忙起来顾不上吃饭,来不及换装就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当池水好了、鱼吃料了、病鱼少了,鱼户亲切称他们为鱼大夫时,那份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志愿服务的劳动成果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劳动创造美和劳动带来的快乐。
4结语
通过师生共同参加养鱼生产全过程实习实践,深刻体会劳动教育特征具有:一是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是伟大的、劳动者是最光荣的,重点是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二是突出的社会性,要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4];三是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劳动认识世界,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5]。努力使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翟秀梅.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提升学生服务能力的研究[J].黑龙江水产,2019,(4):6-10.
[2]刘畅.《水产品营养与烹饪》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水产,2021,40(3):38-41.
[3]朱世荣,颜相君.高职院校水产养殖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J].黑龙江水产,2019,(4):34-35.
[4]田曙曦,陈文钦,周乔.高职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水产,2019,(4):38-41.
新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先做后导、自主合作、问题引领的学习方式。《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应当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提倡用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因此,先做后导的学习方式适用于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实践,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先做后导的本质
先做后导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创造真实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实践,激发创新意识。强调学生摆脱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先做后导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从“做”(自主学习)到“导”(有效指导)再到“做”(自主创新)的螺旋上升过程,以“做”为中心,先“做”后“导”,以“做”定“导”,为“做”而“导”,体现“做中有导、导中有做”,让学生在教师有效指导下学会学习,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二、先做后导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先做――激发兴趣,掌握技能
先做,不是放手让学生去随意做,而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活动目标和要求,进行简单的问题、任务指导后,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
1.预习中明确学习内容。课前预习是“先做后导”的前提,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教学中可以采用直接在教材上记录问题,也可以设计使用“导学单”的形式,把一两个预习要求事先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预习,解决相关问题,养成良好的材料准备、工具准备、方法准备的习惯。
如在教学《可爱的挂件》一课中,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各种挂件,通过查找探寻挂件的历史、种类、编法等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相互的信息共享中,学生对所要制作的挂件有了直观认识,为设计提供了借鉴,又激起了创造性的求异思维,也为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制作参考。
2.情境中激发制作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心理发展尚不完善,感觉、知觉以具体形象为主,以后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创设恰当的情境,形象地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能让学生从感受、体验形象开始,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产生创新的欲望。
在教学《制作纸塑花篮》一课中,笔者事先出示了几个制作完成的花篮请学生欣赏。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花篮的两边都是对称的,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画线再剪,但是马上有同学说这个方法太麻烦了,而且两边不能完全对称。于是在争论中,笔者让学生思考,怎样做才能做到既简单又对称呢?经过讨论,有的小组就提出了可以将卡纸对折后进行画线裁剪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师生互动,学生对课堂学习要点有了初步的认识,激发起了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为接下来的“做”奠定了基础。
3.模仿中掌握制作技能。学生进行模仿操作是先做后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直觉地、感性地、综合性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内部和外部联系,把握对象的本质,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操作技能行之有效的途径。
制作时要先让学生明确制作要求,继而在小组学习中由组长分工,明确制作任务,按要求开展设计制作,做到人人都有操作实践的机会。通过同学之间互相辅导、相互讨论、互助互学,让学得较好的同学帮助学得较慢的同学,以此缩短学习进程,增强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在《制作水火箭》一课中,学生按照教材提示,顺序制作水火箭的箭头、箭身、尾翼、降落伞,最后完成组装。在此过程中,有的小组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顺利完成,而有的小组则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无法完成制作。但学生在自行探究中已经学会了一定的剪切、粘贴等技术,同时又对制作中的问题产生了思考,为教师的“导”提供了依据。
(二)后导――针对问题,导出创新
后导,不是教师漫无目的、面面俱到地导,而是在学生做的思考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展开,学生能讲的让学生去解决,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去示范,教师要有节制地导、巧妙地导,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1.针对性。教师要根据学生“先做”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时,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研讨能力。一方面可以从他人处获得帮助,解决自身的疑难;另一方面也能运用个人智慧帮助同学,解决同伴的难题。教师则要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加入讨论,为学生做“引路人”,帮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制作水火箭》一课中,有学生提出:“水火箭的箭身和箭尾如何组装在一起?”有的同学说:“可以将用作箭尾的可乐瓶开口大的部分套入箭身。”“可以用透明胶多缠绕几圈。”“老师,可是我的可乐瓶剪去了头部和尾部,只剩下中间的一段,没办法套入箭身,用透明胶又不牢固。”笔者请全体同学帮助想办法,有的用备用瓶做起了试验,有的则比画着、争论着,不一会就有同学说:“老师,我们知道该怎么办了!”原来他的做法就是将可乐瓶一端平均分成四份剪出小口,拓宽瓶身后套入箭身,再用胶带粘住。因此,教师在针对问题进行指导时,凡是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要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在讨论互动中解决。这样做不仅节省了教师枯燥讲解的时间,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和自我探究等学习能力。
2.创新性。先做是学生创新的前提,学生通过先做,将做中产生的问题、思考、建议带进课堂,使课堂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碰撞、产生创新意识的有效载体。这也要求教师在解决学生制作疑难后超越模仿的范畴,导出创新,实现从会做到会创的过程。如在《风力车》一课中,有的小组在完成制作后开始试车,发现行驶速度很慢。于是,笔者请同学们停下制作,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有的提出要把车轮做圆,有的提出要增大风斗,还有的想要增加风斗数量……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来的奇思妙想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实践操作与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自觉、自动地参与实践探究教学过程。
3.拓展性。劳动与技术“先做后导”中的课内探究和课外拓展,是连接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外学习资源,不断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学生更多的“灵感”和“顿悟”,并化为多种形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劳动与技术》教材中的种植部分内容有别于其他劳技内容,它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经过劳动实践,才能取得相应的劳动成果。学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技能与知识,它不是在课堂上能立即完成的教育任务,也不局限于教室、学校内完成,而是以某一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实施的。要掌握这些技能和知识,需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查阅相关信息,开展设计实验、收集资料等活动。因此,教师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发挥家长的指导作用,体现家校合力,使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亲身实践与体验。
三、先做后导促师生共同发展
“先做后导”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了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提高,又使教师克服了传统劳动与技术教学和指导方式的不足,从而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1.先做后导――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传统劳技教学一般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制作―展示评价”这一体现教师的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不加探究,机械接受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模仿性学习,使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师强调单纯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不结合实际生活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导致学生制作的作品变成流水线加工产品,成为范例的“翻版”。
先做,能让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并且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中使学习变得更活跃,更具个性特点;后导,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动手、动脑,发挥想象,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制作加工,形成具有特色的作品,最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先做后导――教师教学方式得到创新。在先做后导的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知识讲解者转变为问题引导者,由课堂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由此,教师备课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析教材、设计教案,而是对动态生成的预设、规划;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主动构建;课后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主导点评,而是多元评价。
首先,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把师生、教材之间生成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抓住重点,把握难点,在有效的课堂对话中感知、体验、生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要超越课程局限,把握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要素的开放性,引导学生生成多元问题,丰富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框架;劳动与技术教育;思考
新课程改革将小学劳动课程与技术教育课程归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框架之下,同时,打破了以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对于教学课程进行优化和改良,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虽然课程改革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绩,但是,对其背后存在的问题也需要进行高度的反思。本文就是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入思考,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虽然很多小学都认识到综合实践课程框架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是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很多小学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依据相关规定,小学院校综合实践劳动课程需要保证每周三课时,但一些小学院校在劳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将小学劳动和技术教育与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的领域相融合,并且只有一个课时。这样的课时设置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是不相符的,很多教师对此也很茫然,因为多领域的融合不知道教学活动的开展该如何下手,甚至一些教师对劳动与技术教育采取忽略的态度,基于此,小学院校对于课程设置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二)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地位不明确
以往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教学中以单独的课程存在,并且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与技术教育被归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框架下,将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良好地呈现出来,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空间也变得更为广阔。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原本作为一门单独学科的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了满足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融入综合实践课程的整体框架之下,使得很多教育工作人员对于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视有所弱化,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也不能融入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的内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地位不明确,对于课程教学改革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思考
(一)提升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小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合理、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这样才符合课程教育改革的初衷,进一步扩展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空间。虽然劳动与技术教育被归纳于综合实践课程框架之下,但是对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时也需要保证,同时还需要安排专业的教育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使得劳动与技术教育得到了重视,没有对课程教学改革造成不良影响,还能使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内容落实到位,小学教师不必再为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感到困惑,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落实探究性学习,健全和完善劳动技术教育体系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课程教学改革后,劳动与技术教育教材的征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我国很多的小学院校对于劳动与技术教育学科应用的教材并没有征订,给教师教学活动的落实、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很多阻碍。因此,小学院校以及相关的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特别是教育工作人员要注重创新,以小学院校的特色为基础,创建符合小学院校教学实际情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体系。教育工作人员在教学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落实探究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际探索、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明确劳动与技术学科的地位,同时也促进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与技术教育被归纳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小学院校和相关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对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不良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从而促进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扩展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空间,更好地保证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幸福管理;和谐劳动关系
一、引言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丰富的,劳动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劳动关系已经进入劳资矛盾冲突高发的时期,如何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加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有效协调解决劳动关系问题、化解劳资矛盾冲突,实现员工体面劳动和幸福工作,已成为学者、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幸福管理是前沿的管理理论,幸福管理以企业员工幸福为导向,施行幸福管理的企业期望充分发挥和利用企业中每个人的智慧和优势来实现企业的发展并反过来满足员工不断提升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以增进组织利用相关者的幸福最大化。提升员工工作幸福感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也是构建和谐企业以及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
二、我国现阶段企业劳动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和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艰难前行,而频发的劳动争议问题也在火上浇油。一些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员工需要,势必会引发矛盾,以至于劳动争议频发,劳动关系紧张。本文再收集文献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发现企业劳动关系存在以下问题:
(一)以劳动合同管理代替劳动关系管理
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劳动者法律意识的提高,企业也为了规避法律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完善劳动合同管理,按照法律规定员工入职签订劳动合同。而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度并没有因此而达到较高水平。劳动合同只是保障了劳资双方的基本权益,并未满足劳动者的高层次需求。不能奢望一纸合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升员工的工作幸福感。
(二)收入分配不合理引发争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员工的收入水平也逐步提高。但是收入分配问题仍然是员工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影响劳动关系的关键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口,经济转型初期,进城务工人员打工的主要目的还是挣钱回家养老婆孩子,基本经济来源还是务农收入,农闲打工收入用来补贴家用。雇主待遇的好坏决定的主要是去留问题和打工时间长短问题,即使不满意也很少发生劳动争议。但是新时期,随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文化水平更高的年轻一代打工者进入城市,面对城乡生活的巨大差距,他们也有移居城市的梦想,不愿做在城乡之间迁徙的候鸟。他们更希望获得公平合理的收入,以解决买房置业、子女教育、医疗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员工合理要求与一些雇主落后观念与短视的做法必然引发劳资矛盾。
(三)企业与员工之间缺乏信任
企业对员工的不信任,导致企业不放权,员工权责不对等,工作缺乏自主性,员工自我价值无法实现,进而产生工作倦怠等问题。有的企业害怕培训后员工流失,而不组织员工培训。一些家族式企业,任人唯亲,对于有能力的“外人”却不提供发展空间。
员工对企业的不信任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低、流失率高。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基,要想留人用人首先要取得人才对企业的信任与忠诚。信任问题应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幸福管理策略
劳动关系和谐与否是社会关系和谐与否的晴雨表,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也是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幸福心理学视角出发,通过幸福管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员工积极心理能量(工作幸福感)在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的作用。针对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从影响劳动关系的关键变量入手提出以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幸福管理策略。
(一)转变管理理念、引入幸福管理
企业管理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经验管理,凭借管理者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阶段;科学管理,将科学引进管理领域,依靠监督、协调、指挥等发挥管理作用;人本管理,把人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通过共享的价值观、愿景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管理;幸福管理,以提高员工幸福感为核心的快乐化的全新管理模式。极力推崇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目标,把员工视为创造财富的高级工具而不考虑员工心理感受的管理不可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而能够使员工获得幸福的企业自然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劳资矛盾的困扰。幸福管理为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提供了新思路,将提升员工工作幸福感作为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一个基础,可以从本质上改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二)打通职业发展通路、实现员工自我价值
对自己的发展前途缺乏信心是获取工作幸福感的一大障碍点。企业必须努力清楚障碍为员工打通职业通路,使每个员工都有机会获得提升和发展,进而提升个人发展信心,使其在清晰的职业规划的指引下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尤其对于具有较高学历刚入职不久的年轻人,除了福利待遇条件,发展前景也是他们非常在意的一个择业条件,因此能够为他们制定良好发展前景蓝图的企业,能够更好的吸引和留住这些企业的新生力量。企业为员工打通职业发展通路的同时,也应该帮助员工提高自身素质。在岗培训学习可以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培训方式提升员工自身素质,辅之以完善的升迁制度,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工作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在岗培训学习与职业发展通路的相辅相成最终将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局面,使企业和谐发展。
(三)改善薪酬制度、提供心理保障
现阶段我国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主要依靠市场来调节,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工资水平还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工资水平和具有吸引力的员工福利是增加员工获得满足感的有效方式。
在提高整体福利待遇水平的同时,应该做到薪酬制度的公平合理。薪酬作为员工福利待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员工留在企业的主要动机之一,公平合理的薪酬在维护员工心理平衡方面作用显著。有了公平,收入有差距心理也会平衡,没有公平,共富也会生出矛盾,也会产生不满。企业提供的具有特色的员工福利,如带薪休假、节日礼金、员工帮助计划等,是许多员工梦寐以求的,可以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注,增强员工幸福感。尤其对于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完善的福利也是吸引员工的重要条件,应予以重视。
(四)建立互信机制,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企业可以从以下角度培育员工之间的信任:(1)企业文化导向。强调互信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之间相互关爱,反对员工之间不管不问;(2)建立奖惩机制。贬义惩处员工不诚信行为,赞美奖励员工诚信行为。温馨的人际关系,还要培养员工的知恩感,使员工理解他人的照顾,感谢他人的照顾,这对于员工心理和谐、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要真心以员工幸福为中心,从幸福管理角度入手,关注员工心理需求,使最大多数的员工获得最大限度的工作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刘林平,崔凤国.转型社会的劳资关系:特征与走向[J].中山大学学报,2012,3.
[2]卢福财.构建基于和谐劳动关系的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新体系[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6,10.
[3]姚先国,郭东杰.改制企业劳动关系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5:97-107.
作者简介:
薪资待遇:40元/天
最低学历:本科
工作经验:不限
年龄:不限
招聘人数:3人
工作地点:济南市中
工作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
小学生作业陪读,要求认真检查作业,不会的题目要给学生讲解清楚!工作认真负责,有耐心!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晚上4点到7点。
联 系 人: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