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思想政治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情景模拟;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D64-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和信息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们的思想意识多元化倾向明显。这些现实情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极大挑战,如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值得我们作深入思考。本文主要就思想政治课中的情景教学模式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大学政治课引入情景模拟教学的现实必要性
情景模拟教学,从技术角度看,它是在类比、模仿、建立模型、技术仿真等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广泛运用现代管理、电子、红外、激光、计算机及其软件技术发展起来的先进教学手段。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政治课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内容复杂,为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许多课程应在真实环境下展开教学(包括理论性、实务性、技术性课程),但这意味着教学成本加大,教学的组织与协调难度加大,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随着管理思想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情景模拟教学能够解决上述难题,它为我们展示了信息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发展的可喜前景。
情景模拟教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特点。运用模拟教学手段,形象直观,环境与过程逼真,结果明确且相对准确;便于组织,安全可靠;可以相对增大教学的难度和情况的复杂程度;可有效解决某些理论原理难以形象化讲授、某些课题知识点难以通过实践加以验证的问题,是解决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减少技术设备磨损、降低教学成本的有效途径,是政治课现代化教学的必由之路。
情景模拟教学,具有以下功效:一是由于教学环境与过程比较接近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真实情景,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形象思维能力;二是能够让受教育者在角色演练中体会到某些角色(岗位)的地位、作用、处境、工作要领;三是有利于让受教育者通过模拟事件发生、发展的每个环节,发现自己的创新潜能,找出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从而增强对实际问题的预测与处理能力;四是能够从模拟演练活动得出的结果或结论中领悟到事件或事物的发展演变规律。
二、政治课情景模拟教学的展开方式
教学的展开方式受基本教育模式的影响与制约。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理论传授教育模式下,各种模拟手段的使用是以任课教师为重点(心),学生参与模拟的机会极少。情景教学使模拟手段的使用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强调给受教育者尽量多的模拟机会,让他们在模拟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才干。
大学生政治课模拟教学的展开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使用教学器材展开模拟教学
使用教学器材进行教学,能把讲解要领、实际操作、验证效果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解决受教育者不能及时地对所学(练)技能自检的难题,增强了教学的仿真程度。同时,还可代替实际器材,节省了大量的设备购置资金和配套保障器材。另外,不受教学场地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能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案例:模拟听证会――“关注就业”情景教学。听证会以“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政策”为题,从各听证代表的不同观点纵观当前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出台。富于文化底蕴、内容丰富多彩的短片回顾,拉开了本次听证会的序幕。受经济下行和就业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如何应对压力、正确解读政府政策的利与弊,成为各方代表唇枪舌战的焦点。听证会第一部分――自由发言阶段,学生代表、家长代表、银行代表、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代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代表、律师代表、社工代表以及私企代表各抒己见,以自身所代表的身份立场阐释大学生小额贷款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对现状提出各自的意见。最后,听证代表提出“莫将资源闲置、降低学生贷款门槛以及国家政策应平衡社会发展”等建议,以激烈的辩论发言方式将听证会推向。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旨在鼓励广大学子关注时事、紧跟社会脉搏,培养辩证思维,做心系社会、心系国家的有用人才。
(二)角色扮演式模拟教学
首先确定教学主题,明确教学目的。这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一般由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协商完成。然后,根据模拟演练方案中确定的角色、任务、时间、步骤、背景等,实施人工演练。它特别适合于对事件的发展过程的模拟,比如:模拟对某项投资领导班子的决策过程,模拟某个案件的法庭审理过程,模拟义务劳动的过程,模拟在敬老院开展帮扶活动的过程,模拟某项群众关注的政策修订过程等。角色演练时,要设法提高受教育者的参与程度。第一种方法是,让学生代表参与角色演练,即:围绕教学内容中的核心问题,由任课教师布置任务和分配角色,让学生代表按规定角色在一定背景下进行情景模拟。第二种方法是,分组同步实施角色演练。即:围绕某一关键问题,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分配相同任务、相同角色,而后在不同地点同时实施角色演练,使每名学生都能体会到一个角色所代表的实际岗位的地位、作用、处境、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案例:在讲授《经济政治基础知识》第三章《企业》前,把每班分成了几个小组,组内通过商量、推荐产生一名组长,并在全班进行现场表态发言,从而建立了小组合作学习竞争机制。教师分配给每组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成立一个企业,在下节课进行企业介绍,要求明确企业名称、经营范围、投资规模、人事安排、组织机构等内容。课后,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分工,预习第三章《企业》,查找相关资料,互相讨论,共同完成此项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其体会合作带来的便利和快乐。本周第一堂课学习第三章《企业》,先播放关于上海宝钢的片断介绍导入新课,让大家从感官上了解企业并对自己创办的企业以启示,然后,按照原计划安排,让各组组长上台依次发言,发出创办企业的申请,教师点评、提问,适时补充,最后总结,将企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等知识点融入其中,并布置各组课后重新整理创办申请。第二堂课,以各组创办的企业为例,分析各自企业的类别、形式,并由本组的其他成员来说明理由。教师点评、提问、补充、小结。
通过实际教学活动发现:根据每课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情境、设计问题以及设计所要探究的任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师生的充分互动和课堂时间的有效把握,使学生通过情境体验、问题思考和知识探究过程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真正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有效教学的实现。
(三)借助计算机辅助系统展开模拟教学
计算机辅助模拟教学,是指借助于计算机软件环境或网络环境展开模拟教学,这种方式是建立在相似理论、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系统工程基础上的一种先进的现代模拟方式,为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当代科技、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手段。运用这类系统,可以描述并显示模拟的事件发生时所处的环境;描述领导者的决心部署和职能部门的管理手段的运用;可定量地反映出与模拟事件相关的技术参数;能以动态图形适时地显示事件发生的环境与过程;记录事件发生过程中人、财、物的消耗数量;为任课教师提供信息化的导演手段,为受教育者提供接近实际的实践环境和与真实管理类似的技术方法,这不仅能使受教育者的战略思维与战术运用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在心理上也会受到锻炼,同时也能较好地解决模拟教学中一些难以判定、裁决、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
案例:在讲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时,同学们认真扮演着二战期间的风云人物,再现了二战那个动荡年代的历史事件。同学们表现十分精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为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二战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让同学们模仿二战期间的一些重大会议(德黑兰会议、敦巴顿会议、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巴尔干“君子协定”会议、波茨坦会议、中俄远东会议),情景再现。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一个历史会议由一个班级组成小组承担表演。同学们在课下做了充分的准备,从各个渠道查找了大量资料。课堂上同学们有的扮演斯大林、有的扮演丘吉尔,有的扮演罗斯福、有的扮演,有的甚至只是无名的小秘书,但无论是谁,都把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扮演的栩栩如生。表演还配有PPT,加上旁白解说,既内容完整,又生动活泼。在短短的两节课中,历史重现,真实的好像每个人都亲身经历了一样。同学们仿佛回到了过去,做了一次历史的见证人。
情景模拟教学这种新颖的互动课堂更能使同学们参与其中,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同学们不只是做记笔记的工具,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热烈讨论,时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笑。
三、情景模拟教学过程设计
在教学环节上,要科学设计。凡是内容完整、步骤规范的模拟教学,均应当包括以下九个环节:设计模拟教学方案;准备模拟场地与器材;公布模拟课题与背景资料;分配模拟角色与演练任务;模拟演练准备;模拟演练实施;模拟效果(结论)验证;任课教师讲评;组织撰写模拟演练报告。
在教学准备上,要充分周密。对于战略思维、战术运用课程的模拟教学,教师在课前必须熟悉模拟事件涉及的基本理论、正确方法、一般发生过程,能够预见到模拟演练展开后可能出现的思想分歧、不同结论和有关困难,仔细分析不同角色的地位、作用、处境及应当具有的能力。对于必须借助技术设备或模拟器材方可展开教学的课程,教师在课前必须熟悉模拟器材的性能、原理、操作规程、使用方法,对器材性能、必备配件、安全措施等严格进行检查,并进行至少一遍的试演试练,以确保开课后模拟演练能不间断地实施。
在教学目标上,要准确定位。在运用模拟手段组织理论课程的教学时,应把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作为运用模拟手段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和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提高受教育者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在建立教学模型、编写模拟方案、拍摄(录制)背景影音资料片、编写计算机模拟程序时,要努力创造具有显著仿真特色的演练环境,以促使受教育者在仿真环境中独立地思考对策、独立地判断是非、独立地处置问题,力争通过生动具体、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模拟演练,启迪思维,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把分析、判断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活,把模拟教学内容的精髓理解透。
参考文献:
[1] 戴子刚.论情景模拟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11期.
[2] 李楚群.试论模拟教学法的特点 [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就业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102-01
一、就业问题与大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是社会重要的人才资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推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然而相对应的尴尬情形却是企业招收不到合适的人才,甚至有5成以上的跨国公司招收不到合适的应届毕业生。[1]除了宏观经济情况的影响外,造成这一现象的真正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问题迫在眉睫。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高校的所有工作都要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展开,作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的思想政治课如何发挥该方面作用往往被忽视。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最突出问题主要有:(1)自我定位不准确。不能正确认识自身优缺点,无法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无恰当的职业目标。(2)就业观念有待改变。等、靠、要思想仍然严重,就业准备不足。(3)自信心不足,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有待增强。(4)知识面窄,与当今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要求有差距。(5)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欠缺。(6)团队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具体能力有待加强。
三、思想政治课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途径
思想政治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其发挥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塑造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之后,大学生已经不是以往的天之骄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提出:大学生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先就业再择业;不能挑肥拣瘦,一心留在大城市,进大公司,而要主动申请基层岗位,去偏远地区磨炼自己;当今国家倡导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学生应该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努力创业。
(二)正确地自我认知,明确职业目标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过渡区,如何在这期间锻炼自身的能力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但是,很多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自我认知,这导致他们在大学期间不能够扬长避短,有所提高。同时,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也不能制定恰当的职业目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指引大学生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合适的理想信念和职业目标,同时指出实践是成功的唯一之路。
(三)心理调适
思想政治课是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形成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指出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认真、务实、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的顺境与逆境。
(四)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培养
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是用人方最看重的一项素质,甚至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二节中引导大学生遵守职业道德,这对于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拥有极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是十分重要的铺垫。
(五)人际交往与基本礼仪
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孤岛,都要与他人交往。人际交往的准则和基本的社交礼仪是大学生进入职场的第一张名片,也对后续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专门章节论述如何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对与人交往时应该遵守的诚信、宽容、互助等基本原则进行了介绍,使大学生掌握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同时对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同学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六)综合素质提高
现代社会急需一专多能型人才,即高校培养的学生既要具有专业知识,又要具有适应社会的多方面工作的能力。在校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往往比较注重,花费大量时间,但是对于其他知R和能力往往不太注重,造成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不高。高校思想政治课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部分,理论课要紧跟实事,讨论热点,可以以社会调查、课堂演讲和辩论、案例讨论进行,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表达的能力。实践课深入社会生活,通过观察、体验、感知,最后以书面文字的形式体现教学成果,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社会实践,一般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对于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也有一定的锻炼。
参考文献:
[1]周凯.半数以上的跨国公司招不到合适人才[EB/OL].http:///pub/hrclub/View.jsp?id=58627,2008-2-22.
[2]宋晨.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浅析――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例[J].体育研究,2016(7).
[3]肖云,杜毅,刘昕.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基于对重庆市1618名大学生和272家用人单位的调查[J].高教探索,2007(6).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课 困境 对策
思想政治课作为高校大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主渠道。但目前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思想政治课教育所达到的客观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困境
(一)课堂出勤率低、纪律差
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采取合班上课的形式,班级人数多,不利于课堂管理。很多学生上课自觉性不高,长期不上课。课堂上,学生看手机、电脑、睡觉、打游戏、看其他书籍等现象普遍存在。
(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为了调动大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基本改变以往的“注入式”方法,进行一些师生互动。但是参与教学互动的学生积极性普遍不高,有的学生即使参与,也是应付了事,学习态度不认真,老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三)对思政课缺少认同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是增强认同,树立正确的“三观”。而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持消极态度,认为这门课程对将来就业没有用处,常以一种能逃则逃、能躲就躲的敷衍态度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不受学生欢迎。
(四)课外实践活动难以落实
思政课需要一部分课外实践作为理论课的有益补充,但在现实教学中,一部分实践课无法真正落实,其原因普遍是学生人数多、教师人员不足、经费难题、安全问题及校外实践是否与校内课程的时间安排有冲突等一系列问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困境的对策
为了解决上述困难,在思想政治课改革中,首先要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探究问题”的乐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一)课堂教学――思政课教师要使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状况、心理特点、思想动态,在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力争采取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寻找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在怀疑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由、愉悦、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中,增强参与意识,培养协作精神,激发创造热情,提高创新能力。
1.创造人性化的学习氛围
以“学生发展为本”,诱导学生在充满人性化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的意义是引导学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寻找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拓道路。这就要求教师营造自由欢快而又富于激情的竞争氛围,利用学生“机灵而富有创见”这一优势,组织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对某些带争议的“热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帮助学生消除疑虑,培养能力,拥有智慧,提高觉悟。
2.增加热情的“情境表演”
目前,大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在课堂上增加观赏性与参与性强的“情境表演”,让学生通过“情境表演”使自己的表现欲得到释放,让参与表演的学生从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和热烈的掌声中体验成功后的自豪、满足、振奋等情感,让观看表演的学生在笑声中放松身心、调节情绪,从而诱导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地参与教学活动,感受学习的快乐,提高知识的传递效率。
3.组织激烈的“课堂辩论”
组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有利于诱导学生开启思维的闸门,迸发智慧的浪花,激发创新热情,加深知识的理解。而课堂辩论这一环节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有效途径。通过设置诸如“先就业再择业还是先择业再就业”的辩题,这些与学生思想实际密切联系的辩题,不仅让学生认识到就业及择业的先后选择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而且有利于教师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课外管理――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校内外的管理和指导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主题的选择要紧跟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结合专业特点,考虑实践的可行性。实践的方式可以是:思政课教师兼职做班主任或辅导员、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1.思政课教师兼做班主任或辅导员
在大学中,班主任和辅导员是直接接触大学生的老师,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进行管理的教育工作者。他(她)们是大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生活的引领者,是大学生的贴心人,可以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健康等全面负责。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应有兼做班主任或辅导员的经历,这不仅对自己能力的锻炼提高大有裨益,而且可在大量接触和了解学生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2.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
思政课教师可通过做学校内党员培训班的兼职教师、指导教师,给大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这部分大学生在校是骨干,走上社会以后,其中一部分将进入各级领导岗位,成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需要思政课教师为之倾注心血。同时,思政课教师也要积极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这些活动都带有政治性、公益性、学术性与娱乐性等。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发挥特长、锻炼能力、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陶冶情操有重要作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形式。
3.思政课教师兼职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是“三观”塑造的有利时期,常常会出现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不稳定等特点。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有着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条件,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有些大学生会因学习、生活、就业、恋爱、经济、人际关系等问题产生诸多矛盾。据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大学有近两层的学生有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然而,目前各个大学的心理咨询室的教师往往人员不够,直接接触学生的机会不多。而思政课教师教恰好有便利条件,接触并了解学生多,思政课教师如果在教课之外的业余时间里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则一定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4.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课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性,必须紧跟发展变化着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形势。思政课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实践活动。2013年5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专门会议,全面部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教育工作,要求各高校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改革开放前沿地、现代工业、科技发展中心、贫困落后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进行调查研究;到革命历史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名胜进行参观考察。在对大学生进行实践课指导方面,思政课教师应该带领学生针对当地的实际状况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可以进行行业调研,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岗位体验、指导学生政党志愿者,等等。
(三)考核方式――思政课教师应探索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在积极的探索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的时候,要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考核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通过考试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只能采取全面综合的方式评价,评价的方式应重在引导学生、激励学生,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
考核的方式可采取平时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可由:论文、读书笔记、课堂发言、出勤、作业、社会实践报告(调查)等多项组成。平时让学生写论文、体会、调研报告等,能促进学生动手、动脑,能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总之,一套行之有效、灵活宽松的考核方式有助于减轻学生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者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广大教师只有适应应形势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参考文献: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是高等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应该受到各个高校的充分重视,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还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有四个方面:教师自身的问题、学生学习动机、思政课的编排以及高校对思政课的不重视,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要加强思政课教材的改进,高校也要不断加强对思政课的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思考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现状与存问题
思想政治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通过对宜昌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课堂教育效果不太理想。具体现状和问题如下。
首先,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不浓,课堂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这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宜昌某高职院校2000名学生调查发现60%的学生表示思想政治课上没有认真听讲,思想政治课上参与程度较低,还有不少学生表示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
其次,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效率低。通过访谈发现不少思政教师反映,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投入课堂的时间较少,参与度低,教师讲起课来很吃力,教学效果不佳。
第三,思政课在高校中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高校而言,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地位不对等,专业教师更受到学校的重视,一方面,思政课作为人文社会科类学科不像其它工科类专业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思政课的硬性指标要求不高,容易给人造成谁都可以担任思政教师的误解,因此,思政教师的地位、经济收入、待遇在高校中不能得到重视,造成思政课师资不充足,思政课得不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育效果差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思政教师作为思政课教授的主体,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是无法上好思政课程的核心因素。第一,教学方法单一,思政课教师课堂一般主要采用讲授法,与其它教学方式的结合较少,与学生之间也缺乏交流和互动,因而教育效果难以得到提高。第二、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思政课教师大多常年教授同一门课程,十年如一日,缺乏新鲜感,难以维持较高的教学热情和激情。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设计和组织创新的较少,大多都以传统的模式为主,难以吸引学生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
其次,学生学习动机缺失是无法上好思政课的根本原因。对于大多数高校学生而言,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思政课是一门可学可不学的课程,因而缺乏有效的直接的学习动机,课堂参与度不高,思政课投入不够,从而导致思政课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者,思政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安排存在的问题是导致教师无法上好思政政治课的客观原因。思政教材本身理论性较强,专业术语较多,很多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内容前后重复较多,无法吸引学生。
最后,高校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是教师无法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原因。思政课地位不高已经成为不容争辩的事实,对于高校而言,较为重视专业课程、重点课程的建设和投入而忽视了对思政课程的关注。久而久之,思政师资力量不足,思政教学投入不高,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缺失,教学效果下降等现象日益凸显,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
三、上好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对策建议
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在课堂中主要充当的是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要将传授知识变成对学生的指导学习,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知识,把课堂变成一个平等的、讨论式的交流学习场所,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2、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讲座、演讲、课题、辩论等多种形式融入课堂,打造一个“立体”的课堂,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之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效果。
3、精选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课堂,认真备课。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较为贴切的知识点,制作精美课件,收索最新素材,丰富课堂;在课堂组织上,要精心策划和安排,从课程导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等等各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精心琢磨,让学生充分全面的参与到课堂,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也是当代大学教育所提倡的热门方式,尤其是对于思政教育意义和作用更加突出,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例如,教可以通过“日行一善”的实践活动将道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通过“新闻每日一播”的实践活动将时事政治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点的内涵和意义,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其次,对于学生来说,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对思政课程的学习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端正的态度,思政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对学生来说是必须完成的一门学科,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以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摒弃重专业课而轻公共课的思想,与此同时,在课堂上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与课堂。
再者,要加强思政课教材的改进。教材的编排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好的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差的教材往往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难题,思想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上应该贴近学生生活,接近校园生活,贴近社会现实,与时俱进,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分析为主,图文相结合,更能吸引学生。
最后,对于学校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进,从而促进思政课程的教学。
1、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首先学校应该将思想政治课纳入学生考核的重要课程指标之一,以此提高思政课程在大学课程中的地位,引起学生重视。其次,学校要大力宣传思想政治课学习的重要意义,加强学科建设,引起学生和教师对思政课程的高度重视。
2、大力加强思政师资建设。教师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关系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思政课是一门涉及法律、思想政治、哲学、历史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型课程,对教师综合知识水平要求较高,教师单一的学科背景难以满足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思政师资的建设,才能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
3、学校要多开展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竞赛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关的竞赛活动也是促进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全面的了解自己对思政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自己的不足。此外,通过竞赛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对思政课的研究和探索,提高思政课程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杨洪泽.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毛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任何教学方法的研究都离不开“启发”。这种方法作为一种优良的教学理念,无论在国内国外,都备受历代教育家们所推崇,尽管启发式教学意义重大,但是在多年的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用强制灌输的手段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至今仍然占据一定的市场,部分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再者,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思想的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已不再局限于原来意义上的学生被动式的启发,而是通过教师的“启”,打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主动、自觉、积极地接受知识。本选题正是基于上述思考,通过对启发式教学模式系统的研究,给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一些借鉴和思考。
1 为什么要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隐含了深刻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启发式教学”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适时而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启发式教学应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1)启发式教学是由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殊规律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正规的课堂教学活动离不开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的系统讲授,这种教授就是一种典型的理论灌输方式,这也是系统性学习思想体系的一种必需的教学方式,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教师可以采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授方式使学生逐步树立世界观、价值观和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实行启发式教学时克服“注入式”教学弊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迫切需要。由于部分政治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和特质研究不深,技术驾驭能力不强等原因,许多政治教师在当前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仍然喜欢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情绪和厌学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注入式”教学方法造成的,而启发式教学方法从认识基础、认识主体,教学效果等方面与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较大差异,启发式教学注重教书育人和提高学生素质,更能促进学生消化所学知识并使之向能力转化。
(3)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启发式教学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其学习潜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的教学方法。它无固定的操作程序和环节,基本思想渗透在具体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中,与其他方法相辅相成,实现教学的目的要求。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做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教师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传统经验都值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和发扬。
2 如何优化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运用
2.1 授受关系最优化,为实施启发式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营造良好教学关系的重要条件。心理学实验证明,告诉人们一个观点和亲身参与形成一种观点,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后者比前者更容易为人接受。在学生心中,教学内容并非是他亲身感知的,而是别人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传播又经常是单向的,他只是接受,对传播难免会保持着一种“警觉”。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警觉”往往就会进一步强化,甚至对之产生怀疑、回避或排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就是缓解或冲淡这种“警觉”的重要方法之一,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基本条件,师生关系越融洽,越有利于启发式教学的成功实施。
2.2 要把握启发式教学的实质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一些教师拘泥于形式上的提问,把启发式教学等同于问答式,将简单提问视为启发;启发的面窄,缺乏针对性和普遍性;在启发的过程中,总是试图将学生引入教师预设的结论中,甚至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过程的培养等等。这样的教学就不能被视为启发式,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握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问题就能使教学质量获得大幅度提升。
2.3 根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合适的启发式教学
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启发式教学的开展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离开了教师的活动,学习也就成为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学,不同的教师擅长的教学方法各有不同,教师要根据自身素质的差异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自身性格和气质差异来看,内向的老师可以选择演示法、案例分析法等,外向的老师可以选择谈话法、活动教学法等;从自身特长和优势角度来看,有数学功底的老师可以运用演算法、逻辑推理法来启发学生,有美术天赋的老师可以运用漫画法作为优选方法,要想启发式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不同教师的特点是需要考虑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2.4 立足现实,引导体验感悟
生活是道德的基础。只有根植于生活之中,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才会觉得真实;只有把德育放到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才能让学生感到它与自己密切相关,才愿自觉去反省自己或思考他人的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还可以通过引入故事寓言、时事热点提出问题。把学生引入与实际联系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引发感悟,提高德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史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1).
[2] 刘丽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论[M].人民出版社,2009(6).
[3] 刘素芬.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衔接——以大、中学校衔接为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反思;路径选择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教改重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TMTD12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是社会中最为活跃又富有文化知识的青年群体。他们感知敏锐、积极进取,年轻热情、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历史经验证明,在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过程中,青年中的优秀知识分子总会成为扬弃或者创造新的经济文化、道德观念和精神文明的急先锋。因此,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得优劣,直接影响到国家发展和振兴的前途命运。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主流是好的,但不乏有一些大学生由于经济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恋爱困惑、就业困惑、发展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繁重、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种种原因,忽视了对自己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进一步提高,相反出现思想品德滑坡的现象,甚至走上了犯罪之路。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案、李启铭案、罗卡娜案、东莞理工大学男生未遂杀人案、复旦投毒案等等。此类大学生由于思想品德堕落所犯下的罪恶行径不得不引起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一、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从自身教学实践和高校德育现状情况调查来看,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方式,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等等。
首先,教师是主导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素养提高的引路人,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所以,师德师风是否高尚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有些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受到市场经济“利益至上”的熏染,上课不认真备课,马虎应对,不能很好完成这份神圣使命,达不到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得一些大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无味,甚至对人生意义和理想信念逐渐淡漠,以至最终堕落到犯罪地步。
其次,学生是主体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过程。[1]所以,思想品德素养提高的决定因素是学生自身这个主体。现在的大学生几乎全是“90后”了,“90后”学生跟“70后”学生相比,从思维方式到行事风格都截然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和“80后”学生相比,他们的特点更突出、更明显,个性也更张扬。从与“90后”学生交流来看,“90后”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和分享喜忧,多数学生在言行表达中流露出乐观、阳光的积极信号,因此,在陌生环境中适应能力明显强于以往学生。同时,“90后”学生思维独立、自主意识与自我观念较强,喜欢离经叛道,对传统权威、秩序、价值观念嗤之以鼻,对自己喜欢的事不遗余力,甚至不计后果。比如:近来网络上各种所谓“门事件”,“90后”主角占相当大比例。因为“90后”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更宽松,条件也更优越,对事业成功及其相关结果的理解比以往学生更简单直接。所以,他们善于沉迷做梦,不善于踏实做事,对取得成功道路的理解也渴望能走捷径。例如,很多学生希望在大学就能创业成功,发大财,成为暴发户;面对奖学金评定、评优、入党等问题,容易使公平竞争变成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追求物质享受,崇尚“娱乐精神”,标榜生活高质量,吃苦耐劳精神退化;集体意识不强而自我意识强烈,崇尚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目标利益化、功利化、短期化等等。[2]这无疑给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
第三,教学内容和方式。从2006年秋季开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新教材(《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陆续在全国投入使用。[2]这套教材不仅集纳全国相关领域优秀专家学者的智慧,也广泛征求了高校师生的意见,与以往的教材体系一脉相承,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心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秀教材。从教材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创新,考核方式也必须改革,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发展趋势。清华大学学院常务副院长艾四林教授认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每个课堂色彩都不一样。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认为,为区别于以往的授课方式,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 “导入”、“视频资料”、“案例讨论”、“延伸资料”、“补充讲解资料”等形式,可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当今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环境的好坏,城乡的差别,父母的职业,父母的价值观,父母关系的好坏,父母与子女的交流,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程度都对大学生的经济生活与心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子女的人格形成起主要影响。从近几年出现的大学校园事件事看,肇事学生的家庭环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差别与独生子女问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心理素质略为脆弱,这源于社会沉积而成的城乡差别。独生子女在人格社会化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态心理倾向,有些甚至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类型。在经济转型的今天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对子女的影响更为突出。一般而言,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子女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作为构成家庭智力环境的基本因素,对子女智力发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父母自身的文化素质不仅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教育和投资还会对子女产生重要影响。
当前,“中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己成为不争的事实。”[3]这些软或硬的文化要素以不同的方式渗透在大学校园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成熟本科层次的大学学习氛围相对浓厚,竞争意识强,学生身处其校,更利于其端正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层次较高的院校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大学生自身组织的一系列文体活动都会影响学生的人格的形成与内在的素质。社会的不断开放、多元文化的激荡、传媒环境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更加成为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大学生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加直接和强烈。高校大学生往往处在社会坏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张力之中进行着比较与选择。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针对影响“90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如上因素,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因时而变,有的放矢,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情动人。受“爱的教育”启发,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转变自己的传统理念,不要以为大学生是大孩子,就可以对他们讲大道理,不必像教育小孩子那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相反,因为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往往产生会一些“怪异另类”式的新思想,来与老师沟通交流,如果老师没有与时俱进的思维能力,没有能力对学生讲出个所以然,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不仅不会喜欢你上课,还会慢慢疏远你,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而达不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所以,思政老师应更加以宽容的胸怀接纳学生的“奇思妙想”,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感情,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创新思维加以表扬,发现学生的缺点及时谈心交流,加以举例说服。比如学生有见解、有胆识、敢表达等优点值得表扬的地方就不要吝啬,应该多加以表扬鼓励;学生易冲动和早恋现象就要通过实际案例来说服。思政教师还可以通过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更加容易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与“90后”大学生平等真诚相待,情感共鸣,形成谈话式教育而不是说教式传授的教学方法。
(二)以德育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为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素养,教师首先就必须应有高尚的情感素养”。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提出了德育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品德,更要有教师的高尚品德。因此,“正人先正己”,思政课教师要言传身教,就必须自身先做到德才兼备,“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思政教师自身品德高尚,德高望重,才可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言行,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才能让学生佩服、喜欢,乐于接受教导,最终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思想政治教师的职业,长期受学生尊敬和学习,在教育和影响学生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三)以爱感人。“教育的真谛是真诚而无私的爱。”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实与自己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切身体验。在现实生活中,爱的感情内涵具有广泛性,包括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其丰富多样的心理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只有通过平等地交流沟通才能知晓学生的内心活动,施以爱的情感教育。可是,现在“90后”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与教师缺少沟通和平等对话,缺乏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容忍。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不断努力进入学生的内心生活世界,让自己成为他们心中的一员,同其心,感其痛,对于他们的寂寞空虚、迷惑彷徨,要感同身受;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真正融于群体,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能更乐群,学会妥善将自己的个性与群体、团队和谐相容,增强社交能力。
(四)以事动人。在思政教学中,如果教师通过案例故事“来扣响学生的心弦,讲清道理、切中要害,既可避免教师在课堂上言之无物、空洞说教,又可以让学生在感悟中感动、思考并行动,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深入人心。”[5]一些简单的哲理故事往往启人心智,发人深省,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人生启示,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在课堂上,思政教师若能讲述一段精彩感人的小故事和亲身经历,就会远比书本里的大道理更有说服力和震撼力。当然,思政教师要选取最具时代感和离学生生活最贴近的故事,让他们知道教师所讲所教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而且是他们自己亲眼目睹、亲耳听闻,甚至是发生在自己班级、寝室的事例。这样,思政课就会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触及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达到共鸣与震撼的效果。[4]
(五)以趣引人。在思政教学中,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思政教师要想方设法采取多种多样的课堂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引领学生的思路,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但是,主导不是主宰,不一定非要老师主宰课堂。教师主宰课堂,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这往往是思政课不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所以,真正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教学相长、互相启发,和谐相处,学生具有浓厚兴趣的学习过程;思政教师不是教给学生结果,而是要设计问题,不断提出问题,引领和启发学生思考,或者陪着学生一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思政课堂教学才会更和谐、更快乐、更健康、更有效。
(六)以诚待人。“诚信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善于欺骗的人,永远到不了桥的另一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下的生意讲究诚信,同样,改革开放、思想解放时代的教学也要讲究诚信。在思政教学中,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有自我成长、自我发掘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及时加以鼓励和辅导。当学生取得进步和成绩时,要及时加以鼓励;当学生做得不足时,要辅导学生敞开心扉,表达歉意,促使自己进步。这不仅是学生自我成长的标志,也是我们思政教育的目标和成果。因为诚信就像一股清泉,它可以洗去欺诈的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它可以让清澈小溪汇流成奔腾不息的大河。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政教师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教学,应当事先设计好种种教法作为备案走进课堂,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现在,思政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思维活跃的“90后”大学生,不能无视大学生的积极发问、“奇思妙想”而不调整教法,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因素,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飞.对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探究[D].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7.
[2] 刘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8,7.
[3] 邱秀华.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兼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创新教学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2009 (11):34.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263-02
大众文化最早产生于西方社会,20世纪后期开始在中国迅速传播,对社会经济、政治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想观念等产生了广泛影响,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则更为深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与大众文化交叉最为明显,对大众文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学科。大众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出现了很多新变化、新特点,因此,思想政治课要树立新的理念,采取新的措施。
一、大众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特点
大众文化在内容形态和传播方式上不可阻挡地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出现了很多新特点。
第一,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导性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但是,大众文化带给人们更多的思潮、理念,传统的社会理想、人生意义、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变得淡化,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出复杂的甚至充满矛盾的多元取向。
第二,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严肃性式微。大众文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过分追求庸俗性、娱乐性和功利性,人们在肤浅俗气的娱乐氛围中,耻言理想,失去目的;嘲弄信仰,失去动力;蔑视道德,失去人伦;拒斥传统,失去依托;不要规则,失去尺度;躲避崇高,失去尊严,大学生玩世不恭,嘲弄一切的态度冲击着思想政治课内容的严肃性。
第三,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指导性减弱。思想政治课教育对大学生思想、学习具有主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大众文化的传播途径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外来文化信息的干扰,特别是有些发达国家通过电影大片、流行音乐、食品、饮料、理论思潮、网络等文化霸权形式潜移默化地向广大青年传播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其价值判断,日常行为,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
第四,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引导性减小。大众文化成为大学生日常行为的主要引导者。大众文化是商品消费的文化,大学生在观看大众文化作品或参与大众文化活动时,往往会无意识地模仿其中的思想、行为和感情,无形之中接受了消费主义文化对自身思想、生活的指导,走向浅薄、粗俗,追求享乐和满足感官欲望。
第五,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形式方法单一、苍白无力。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往往是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灌输,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而大众文化的传播手段却是现代化的影视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生动直观,魅力无限,使大学生们受到极大的诱导。
第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念教育面临挑战。大众文化强调自我价值、功利性、全球意识,造成大学生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民族意识弱化,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盛行,导致大学生人生目的庸俗化、价值目标的狭隘性、价值理论的模糊性、价值取向的自我性、价值标准的随意性等状况。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大众文化的新异性、消解神圣等特点正契合了大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求,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代大学生已较少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大众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成为他们最直接的精神食谱,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过分突出政治导向作用,缺少人文关怀,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无法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无法为大学生提高丰富的理论资源,而大众文化则以自由、民主、个性、时尚等新奇的名词来吸引大学生。
二、大众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树立的新理念
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新理念。
第一,主流性理念。就是要把握主旋律,坚持正确舆论和正面教育,以先进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建设,用积极的、高尚的、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头脑,强化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在大众文化背景下,要从理论阐述和实践论证两方面入手,使主流思想文化更具说服力,更有凝聚力,以避免学生思想信念上的困惑与彷徨。
第二,人文性理念。对于大学生来说,最大的缺失莫过于人文精神的缺失。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丰富需要通过精英文化来潜移默化地熏陶。精英文化是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理想、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社会文化教育事业中具有教化功能,担负着弘扬正义、确立人生信念、引领大众文化的责任。对一个民族来说,没有经典文化或精英文化是难以想象的。而精英文化对大学生灵魂的塑造和人格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民族性理念。弘扬民族精神是当前中国社会和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原则,就是要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大学生,就是要坚持民族文化的前进方向,在追求文化和谐、面向世界的同时,不盲目崇尚西方文化,要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个性,并不断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审美性理念。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用优秀的作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以培养其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其审美趣味及审美辨别能力,增强其免疫力,使大学生能理性地对待大众文化。由于大众文化具有通俗性,覆盖面广泛,接受快捷方便的优势,要利用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为高校美育开拓新的渠道,激发大学生接受美育的主动性,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觉意识奠定基础。
第五,多样性理念。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人类不同的价值取向和选择,也体现着人类本身的多样性。要引导大学生学会从不同的文化视野看待世界,养成开放的胸怀和多元的思维,从而能理性地对待各种文化成果,有选择地博采异质思想文化之长,而不是简单地崇拜或拒斥。
三、大众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采取的新措施
第一,构建大众文化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大众文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所依托和面对的社会文化环境已经并正在发生着重要的转变,大众文化在其商业化运作中所表现出的功利性、多元性、全球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这一格局应当准确体现教育目标,涵盖与社会实际相符的教育内容,用理论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说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从千人一面、说教为主的模式向因人而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的模式转变。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理论的灌输、实践的渗透、环境的熏陶相结合的方式,要注重受教育者的参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现状,从而使课堂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第二,必须树立先进文化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为当代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奠定基础,形成价值构架。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人们的最高精神需求;表达了时代的最新价值走向;融会了世界的多种文化精髓;凸显了独具的民族文化特色。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只有在教学中坚持先进文化为指导,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从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三,以先进文化批判、规范、指导和重构大众文化。以先进文化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来引导大众文化,以精英文化的审美性、启蒙性来提高、培养大众文化。加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来遏制商业媚俗文化,有利于把大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整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来,而且能够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推动大众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为大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其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第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大众文化的娱乐方式,摆脱纯粹说教,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进行,在教育的形式上更加灵活,寓教于乐,同时也可以用大众文化的娱乐方式装进思想政治的内容,以大众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才能与情形各异、复杂多变的学生的思想实际相适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通俗性和可接受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五,认真研究大学生的特点,加强教育和引导。当前,中国大学生的社会需求因社会结构、分配方式、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而且,生理、心理、智力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必须采取不同的教育干预手段。通过经常性的心理疏导活动,帮助大学生获得心理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提高其理性判断的能力;通过审美的趣味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鉴别鉴赏能力,实现审美的雅俗共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文化品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和教育广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新形势
(一)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性越来越大,这样就导致越来越多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不断流入我国,对我国的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而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这样就导致各种政治信心通过日益强大的媒体不断传播,对社会大众的心理造成不断的冲击,同样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一定影响。这样就要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时展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学生的思想观念引导为主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课程的基础,其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二)学生思想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现代社会崇尚自由民主,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的权利,并且社会尊重各种观念的多元化发展,因此大学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各种新的思想和观念。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了解新鲜事物和各种不同思想观念的机会,在学生接触的不同观念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出现各种与思想政治课程相悖的观念,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权威性的认知。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将会很容易受到学生的挑战,并且课程传播的政治思想将难以被学生认可。
(三)教师队伍不断更新的新形势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年轻教师越来越多。这些年轻教师一般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政治观念,并且很可能与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观念存在差异。当这些于课本思想观念存在差异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很容你导致其灌输一些自己的观点给学生,导致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不能被学生了解,甚至一些教师与思想政治课程的观点完全相反,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课程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对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造成巨大阻碍。
二、提升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国家相关部门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出台了专门的文件,其中明确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其中首先是引导大学生对国情进行正确认识,并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让其能够在进入社会后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其次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到其肩负的历史使命,让其明确其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中将会承担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色,并且要担负其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最后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的格局,并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这也说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高校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保障。
(二)防止思想政治课的边缘化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学生的个人发展均有重要意义,因此其必须被作为大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降低时,就会导致其逐渐被边缘化,教师与学生都会认为其并不重要,从而导致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学生在开展学习的过程中认为思想政治课程属于无关紧要的选修课程,并不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学习,导致教师难以正常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同时,一些领导在开展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专业成绩,导致专业课教师将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及一些选修课上课时间占用,甚至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师被边缘化。这样不仅会导致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还会导致大学教学活动的整体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三、新形势下提升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策略
(一)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及学生的个人发展服务,通过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从而让其在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发展做出贡献。因此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思想政治观念的同时还要对其实践能力进行强化。而根据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学生能够熟练背诵相关理论知识,但在实践的过程中经常无从下手。这主要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智育为主,强调学生的成绩,但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较无从谈起。因此,在开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其实效性得到提升,就必要先转变教学模式,将德育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之后再考虑对学生的智育。其中在进行理论知识讲解时要详细为学生讲解先关的历史知识,让其能够结合历史事件深刻感受理论知识,从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二)坚持双主体的教学原则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体现的情况下,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自身的主体地位,还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让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提升。其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不仅要主导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教学进程的推进,还要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给予足够的尊重。这就需要教师在灌输思想政治观念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观念阐述空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符的思想观念。在学生出现于课程观念不同的观点时,教师要耐心引导,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和探讨让其认识到正确的观念。
(三)转变思想政治教师的角色定位
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是的传播者和捍卫者,因此在其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谨记自己的责任,完全做到真信真教。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观点有全面的认知,并且要从内心认可课程中的观点,这样才能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在学生出现与课程观点相悖的情况时,教师不能直接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逐渐认可课程中的观念。同时,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与学生进行个人观点的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观念,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并且要积极了解学生的个性及其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不同观念。在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集越来越多的时候,就能更容易让学生认同教师讲解的课程知识,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观念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四、结语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课;大学生人格教育;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047-02
什么是大数据,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经过对多位学者和其著作的分析综合,可以对大数据进行简单解释,大数据就是针对非常庞大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获得相应庞大的经济效益,以此来引导和服务于实践。
一、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高校教育是丰富知识的来源地,这里也是大数据应用最明显的区域,会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方法、思维形式产生重要影响[2],同时,还对高校如何教育和管理大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怎样在大数据化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任务,对于大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完善教育对象。过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是单独的个人,开展的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全部的大学生,开展的教学内容是庞大的数据信息体系的知识。在大数据时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时,可以使用非常多的数据信息,来说明教育的发展。大数据时代,是信息发展数据庞大以及信息加技能发展更全面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途径查找和收集大量数据信息,开展知识的分析和研究。
2.使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复杂化。在大数据时代,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由于学生自身知识和经验有限,难以判断所了解的信息是不是正确,或者有没有用,最主要是这些信息的出现我们无法规避,并且这些信息内容量比较大以及复杂,所以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学习,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比较复杂。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和谐发展
人格一般指个人基本稳定且相对重要的心理特点的综合,指一个人的思想品格、道德水平、性格变化[3]。在大学中,进行人格教育就是教师依据学生现在性格思维的发展,进行一定规划,对一定的教学数据信息进行整合,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达到目的教学的状态,即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行为以及使其朝向现代化需求的方向发展,这是必须要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格教育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同时,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越来越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格教育的基础和指导,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现和目的,在人格教育的发展中可以表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培养人格发展的能力,为了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就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思维和知识的全面发展。以下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前提,提出两方面关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培养大学身良好人格的表现和意义。
1.大学生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表现。提升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需要通过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来实现,同时也反应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育学生的能力。
高校政治思想课教学不仅要教授基本的思想知识,还要使学生将知识进行应用,通过学习思想知识来完善自身修养和知识素养。开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自身品格的完善,能够拥有远大的报复理想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来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如果在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不去注意和及时了解学生由于心理障碍而产生极端思维的情形,就会造成学生思维发展和心理发展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就会阻碍学生的思想修养的形成,就不能实现教育学生的目的。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性格和思维独立性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关注,将教学同社会发展的实际相联系,以及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自身性格相联系,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性格特征、人际关系、行为习惯的完善和发展,并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较好的素质和人格品行。
教育学生是开展教学的目的,而教育学生的目标就是培养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以及完善的人格。基于高校教育,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实现大学生人格教育完善发展的基础和必要前提,通过大学生人格教育的表现,可以充分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效果。
2.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是进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主要方式。教育教学的基本内涵是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行,即良好的人格。由于现在社会发展较快,大学生基本上都会进行网络交流和通讯,在网上查阅以及浏览信息,由此可知,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面就比较广泛,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大学生的思维中产生印象,有的不利于大学生性格的发展,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大学生主观接受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学习相应的知识,积累相应的经验,促进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指导大学生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是进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主要方式。
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同于高中所学的思想政治课,只学习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的相关理论概念和社会发展,在高校学习思想政治课不仅要学习高中所接触的基本思想政治课知识,同时还要学习正确世界观、人生价值观、道德法制观、社会伦理观以及社会政治观教育等,在这些教育观念中,正确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是基本的知识理论,道德观的学习是思想政治课得以进行的基础和前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就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和掌握,将这些理论知识进行运用和实践,促进大学生自身知识的增加和打下良好人格教育的思想观念基础。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际教学中,教师依据现在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以及学生的思维形态和知识经验,来开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行适合社会的需要,避免学生极端思想的出现。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根据教育发展、学生思想行为、社会发展的现状,营造相应的生活和社会氛围,设置相应的学习场景和经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并且主观上愿意进入到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不仅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培养学生自身知识、学习经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更好的认知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经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进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开展学习,发展自己独特的性格,还学习各种各样的观点理论,使学生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形成正确、可行以及适合的思想观,同时,进行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教育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将自身人格中的缺点进行自控和改善,使大学生形成建好的人格,积极并个性化学习。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基于大数据时代的背景,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发展。大数据时代是信息量庞大的时代,也是难以控制的时代,在高校中体现在学生普遍运用网络学习和通讯,在网络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思想和信息,有的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有时还会导致学生性格扭曲,不适应社会现在的而发展,而思想政治课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发展,在教学内容中,会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来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思维修养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大学生人格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前者是后者的主要方式和理论依据,后者是前者的表现和目的,只有两者共同发展,才能促进学生人格教育全面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国双.新课程视阈下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职业道德;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设的贯穿整个大学过程的一门必修课,同时,这门课是与社会形势、国家政策和战略以及大学生自身修养结合最为密切的一门课程。虽然它不是就业的硬性技术标志,但它是支撑技术能否很好地落实的软性支撑,而这种软性的素质和能力在一定层面上起决定作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笔者认为关注点不是能不能就业的问题,因为我国经济正并处于更好、更快的发展中,各种岗位都需要大学生参与。如果大学生把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在各种岗位上充分发挥出来,对产业升级、企业优化都将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就是说,如果学生不是过分挑剔,就业应该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对待所就的业,以什么责任和态度从事所就的业,这些思想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需要加强修养。任何职业都要有规则,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建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尤为重要,这恰恰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
一、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大学生职业道德意识
思想支配行动,职业道德水平决定着人们的职业行为,从这点看,职业道德是职业的灵魂。职业道德规范着从业人员的行为,调节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职业道德有效保证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维护和提高企业的信誉,促进行业的发展;职业道德规范着整个行业全体人员的行为。行业道德水平提高,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人不可能天生就是高尚的人,良好的职业道德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职业生活中逐步养成的。
每个从业者只要在职业生活中认真修炼,都会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者。职业道德养成必须通过道德行动,而不可能通过空想来完成;职业道德养成需要假以时日,而不是靠突击。职业道德修养上,自觉是非常重要的,人有了自觉性,才能在道德活动中处处留心,时时提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品格。良好的习惯一经形成就是终身受用的资本;反之,不良的习惯则会成为一生的羁绊,阻碍自己的发展。大学生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相对较差,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若能自我约束,严格要求,就会在工作中爱岗敬业、谦逊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感情上以为社会多作贡献为荣,以自己的劳动成果能为社会和他人带来幸福为乐,从而更好地在自我教育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这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强化的内容。
二、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规范大学生行为习惯,使之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良好的职业形象是职业道德的外化。美国心理学家奥伯特发现,在社会交往中,人的印象的形成是这样分配的:55%取决于你的外表,包括服装、个人气质、形体、发型等;38%是你的自我表现,包括音质、语气、语速、语调、姿势、动作等;只有7%才是你所讲述的真正内容。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形象就是资本。形象魅力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资源,是集多种能力因素于一体的强大而又神奇的力量。形象是人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等的具体表现,并以此引起他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它就像一种介质,存在于人的主体和客观的环境之间,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形象让人认识自己。只要有职业,就有职业形象,职业形象与职业相伴而生,随着职业的变化而变化。职业形象是一个系统,由思想系统―精神心理层、外表系统―仪表风度层和行为系统―言谈举止层等构成。大学生所处的成长期注定他们看重自己、关注自己,更希望改变、提高自己。思想政治课可以充分利用其灵活性的特点,加强对学生良好形象的培养,从职业形象的塑造方面强化学生对自己可能从事职业的认同,纠偏指正,使之以良好的职业形象踏入职业生活,并立足于职业活动,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大学思想政治课程与高中生所接受的政治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沟通机制等诸多方面相互关联。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普及,考试制度的变革等使得高中的政治教学内容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因此大学的思政课也应在研究高中政治教学变革的基础上进行相应改革,使大学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与高中能够良好衔接,才能取得双赢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青少年,但政治课程教学往往仅局限于各自教学阶段“小圈子”,对加强双方教学衔接的认识不足。对学生而言,高中生出现一部分“高分低能”群体,相当多数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并不能完全适应大学课程的学习,表现出专业素养不高、自学本领差、灵活运用能力不高等问题;对于教师而言,不利于教师熟悉课程改革状态和学科发展动态,限制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发展;而对于社会而言,正如陶行知曾指出“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中学与大学的教学效果不高则会进一步制约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剖析
1、教学目标缺乏灵活性、层次性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以期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当中,教师容易过度关注知识目标的落实,片面训练学生的做题能力,而在大学思政课程教学中同样存在着教师偏重关注知识内容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问题,且大学多采用大班授课模式,一堂课学生数量甚至多达整个学院学生之数,因此教师很难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设定个性化目标和相对于高中的提升性目标。而处于高中和大学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认识水平、爱好特长等方面又不尽相同,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也易忽视教学目标的灵活性和层次性。
2、教学内容重复率高
高中政治课程与大学思政课程专业课均属于理论体系,大学思政专业课程《政治经济学》与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一脉相承;大学思政专业课程《政治学原理》与高中政治《政治生活》相承;大学思政专业课程《文化概论》与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相承;大学思政专业课程《哲学》与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相承,此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专业课程以及高校政治理论公共课也与高中政治课程密切相关。而在大学的思政课程教学中,多数教师对中学政治老师已经教授过的内容仍反复咀嚼、重点不突出,致使众多大学生丧失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食之无味又不可弃之一旁,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缺乏创造性、评价体系不完善
近些年一些中学为追求高升学率,教师在课堂中常以考纲为依据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较封闭缺乏创造性,将课程内容一口一口嚼碎了喂给学生,而学生也习惯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到了大学阶段,教师更强调专业语言的准确性,重视对概念的讨论、原理内容的严格论证,要求学生向专业素养上转化,而学生的思维方式暂不能与大学自由开放的教学方式相适应。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与大学均主要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致使双方的思政课程教育又共同存在着忽视实践课程教育方法,片面强调理论教学方式的问题,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大学与高中思政课程教学有效衔接对策探析
1、教师在备课和教学均中应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与衔接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课程总目标中涵盖“知道、识记、理解”等知识性目标、“培养、运用”等能力性目标、“感悟、热爱、熏陶”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大学思政课程教学目标更是在高中课程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双方教师在备课中都要明确三维目标,教学中更应切实落实三维目标。
以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一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为例,高中教学中除了要达到相应知识目标之外,教师还应注意能力目标如“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的落实[2],那么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便可以通过播放带有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音频资料和图像资料,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向学生展示如传统文学作品、书法绘画作品等,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感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在大学阶段《文化概论》的教学中同样也应在课程知识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注重让学生感悟和思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高中基础上落实和提升三维目标,如设计课堂辩论、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尝试写作小论文等方式提升学习效果,与高中阶段教学目标达到有效衔接。
2、充分了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大学思政课程教学是在中学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迈向专业教育的重要一步,教学内容涉及面更广、难度也逐步加深,但二者又存在众多教学内容重复的地方,双方在具体教学中都可在教学内容中贯穿时事政策教育和德育。同时,在教学中都应考虑与对方教学内容上的衔接特别是大学阶段,高校教师应了解高中相关的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在具体教学中尽量避免不该重复的重复、应该深化的没有深化的问题和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能力脱轨的问题,争取构建一个有序的、层次分明的、服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过程。
1苏格拉底“产婆术”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又称为“苏格拉底法”,它是问题教学法产生的源头。苏格拉底法大致分为诘问和助产两步。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如若学生回答错误,老师也不立即纠正,而是根据不正确的回答提出新问题,使学生陷入矛盾中,最后逐步归纳帮助学生纠正得出正确的结论。
2杜威“五步教学法”
在苏格拉底以后近2500年的时间内,问题教学的发展进入到停滞状态。直到19世纪末,问题教学作为一种自觉的教育流派才重新得到复兴。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的五步教学法”,他反对传统的教条式教学,提倡学生从事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他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①开始意识到难题的存在;②识别出问题;③搜集材料并对之整理,提出假设;④接受和拒绝试探性的假设;⑤形成的评价结论。杜威的“五步教学法”是把问题教学程序化、模式化。
3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得认知活动赖以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是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成为主体深化学习、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要素和基础。学习应当包括三个过程:习得———获取新知识,转换———处理知识使其适应新任务,评价———检查处理知识的方式、过程等是否合理。所以,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是让学生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学生要靠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辅助者”,而不是“领导者。”
4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
20世纪60年代中期,问题教学创始人之一的马赫穆托夫在他的两部著作中《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1972)、《问题教学基本的理论问题》(1975)中,对“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做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传统教学着重发展的是记忆和复现性思维,是发展教学的低级类型;而问题教学发展的是学生的智力和情感,是创造性思维,是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研究具有相对完整的方法体系和鲜明的时代的特色,成为了前苏联发展性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问题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问题教学”?马赫穆托夫认为:“问题教学是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在这种教学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这些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需要由教师系统地创建一些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进行活动,同时也将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正确的科学结论最优地结合起来。”[1]
所谓的“对话设计”,是教师和学生以提问和回答的方式相互作用的各种形式。而“认识性作业”是指学生还没有掌握的知识,还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马赫穆托夫认为:“采用对话设计这种直接交际的有效手段,与认识性作业有机结合起来,能促使学生在问题情景的条件下进行积极的探索活动。”这里提到了问题情景。对此,马赫穆托夫有着独立的见解。他说:“问题情景并非一般地被看作是与思想进程遇到意外‘障碍’相关的那种智力紧张状况,而是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由于学生以前所掌握的知识、智力、方法,在客观上不足以解决已产生的认识任务时,所引起的那种智力困窘状况。意外的困窘总是使人感到惊异、困惑,并促使人进行智力探索。“紧张”和“困窘”的区别就在于:引起紧张的新知识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是无联系的,而引起困窘的新知识同学生以前所了解的某种概念与事实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2]
马赫穆托夫认为在进行问题教学法最为关键的步骤就是设计问题,那这里所谈到的“问题”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问题有着不同的定义,马赫穆托夫认为问题教学法中的“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信息性问题”,即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用已有的知识作出回答,这样的问题不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而是在现有的“大脑仓库”中寻觅现成答案,并不使脑力紧张工作。另一种问题是“问题性问题”,即问题的答案既不存在于学生以前的知识中,也不存在于所提供的信息之中,而能够引起学生的智力“困窘”的这样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信息性问题”和“问题性问题”的区别,并以“问题性问题”为主,“信息性问题”为辅,使两种类型的问题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问题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1建立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是问题教学法开展的前提,要营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就需要教师做到对学生的公平和鼓励。所谓公平,是指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不因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地位以及成绩等而对学生有所偏倚或疏远,要给予每位学生平等的课堂参与机会,平等的提出和回答问题的权利。所谓鼓励,是指对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要采取非批判性态度,尽量避免消极言语或者否定言语,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后讽刺和挖苦。只有在这样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不计较得失的提问,才会有兴趣的提问,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和理解新知识,这就为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积极、主动、活泼的基调,避免思想政治课独白式枯燥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主动、师生互动参与的精神。
2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准确恰当地提出问题
苏霍姆林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法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思想政治课的一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笼统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觉得生涩和抽象,对知识的吸收也显得较为被动。因此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运用日常生活积累的经验来思考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还能够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如何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呢?首先,问题情境是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运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来进行同化或顺应新的知识,使学生能够用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来解答问题;其次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只要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都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的兴趣点包括国内外时政热点、社会焦点问题,或者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这些都可以成为问题情境创设的参考点。最后问题的设置应该抓住课堂内容的重点和疑点,激发学生的认真思考和积极性。我们可以先为学生准备相关的背景材料设置情境,在引导学生了解材料的基本情况后,巧妙地设问,要求学生结合背景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和思考。这时学生的思维就会自然处于高度激发的状态,课堂教学也上升
到了。[3]
在适宜的问题情境创设后,如何准确有效的提出问题呢?问题的提出方式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形式解决问题;二是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这两种方式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交替使用,并且能够以第一种为主要的问题提出方式,第二种作为补充。在两种方式的配合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探索的潜能,增进师生间的积极互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4]
3及时有效地“提炼”问题,积极主动地归纳总结
在问题教学法指导的思想政治课堂中,“问题”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整个课堂的任务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积极主动的提出问题,还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的众多问题进行“提炼”,找出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精炼出这些问题的共性,让学生能够有的放矢的去解决这些“疑难杂症”,这样不仅能够避免了学生因为繁缛的问题而无法体会每节课的主旨,还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节约课堂时间,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由于在问题教学法所获得知识大都是感性的、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因此一定要积极主动的对所习得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成为系统化的、能够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理性知识。
四问题教学法下的课程反思
为了更为详细的论述问题教学法在课堂上的运用,在这里笔者将以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第六章第三节《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为例来加以说明。
1传统“独白式”的课堂教学过程
步骤一:在上课一开始,先通过一个问题的与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来引出对爱情定义的思考,问题如下所示。
爱情是什么?
A.现实式。这种爱是非常理性的,非常现实、实用地看待爱,仅仅考虑是否来自相似的家庭背景、是否对事业发展有利。
B.利他式。无私的、利他的爱,温柔、忠诚而且付出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
C.游戏式。把恋爱看成是一场游戏,不太会专一,只是希望赢得“爱情游戏”。
D.伴侣式。双方在一起相互陪伴、相互关爱、分享彼此的悲伤和喜悦。
步骤二:通过花季少女周岩被烧一案例,与学生进行探讨,从而引出爱情的道德和责任。
步骤三:讲述大学生恋爱的注意点。
步骤四:讲述婚姻的法律规范。
步骤五:讲述家庭的组成和美德。
2教学反思
整合整个教学过程和课堂反应来看,这节课值得反思的内容有很多,最主要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课堂上运用“独白式”的授课形式过多,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较少,课堂上知识的输送方式多为单向性,因此整个课堂的教授方式显得尤为生涩,从而导致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度都不高。二是问题情境设置缺乏针对性,问题不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和积极的讨论,课堂内容的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够流畅,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总体性思考。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整个课程老师讲的枯燥,学生听得无味。所以参考前面所阐述的问题教学的方法,这节课应当转变教师为绝对主角的模式,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使学生变为课堂的主导者,设置多样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形式来获得相关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又能够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和有趣。因此,根据这样的一个更改理念,笔者对这堂课进行以下的反思和变动。
3采用“问题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过程
【导入情境】有人说爱是折磨人的东西;有人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我们也曾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传世浪漫所倾慕,也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所感动,那到底什么是爱情呢?我想听听大家对于爱情的看法。
爱情是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在课堂开始对学生们提问爱情的定义,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爱情的概念。
【情景一】通过正反两个例子作为案例,一是通过多媒体图文展示画家吴冠中和他的妻子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的故事(正例);二是通过多媒体图文展示花季少女周岩因与男友分手,而被男友严重烧伤的事件(反例)。通过正反例的对比,让学生的内心形成强烈对比和反差,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同样是爱情,一个是一生的厮守和甜蜜,一个是无尽的伤痛和悔恨,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这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通过案例对比分析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在爱情的道路上得到并不都是甜蜜和幸福,有时还会有伤痛甚至是生命危险。这样鲜明的对比,让学生对爱情有了非常直接的情感体验,并在这种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与学生的讨论得出在爱情的道路上应该注意什么避免什么,最后总结出大学生恋爱的准则与注意点。
在对爱情定义和对大学生恋爱的准则与注意点进行探讨后,接下来就要对婚姻的相关内容进行讲授,那么婚姻是爱情基础上的升华,在婚姻相关法律知识的教授也是通过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情景二】案例一:李小姐年近30,家人一直非常忧虑她的终身大事,尤其是身患抑郁症的母亲,对此更是紧张。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小姐的母亲到公司探班,见到了李小姐的同事张先生。李小姐的母亲在与张先生聊过之后,对张先生产生了很好的印象。随后,她就不断向李小姐施压,要求李小姐和张先生谈恋爱。起初,李小姐不以为意,能躲就躲,没想到母亲步步紧逼。不但把李小姐锁在房间里不让她出门,还扬言如果李小姐不同意结婚她就自杀。为了这件事,亲戚朋友都来劝说李小姐的母亲,但是这反而激化了她的情绪,几次在听到亲友劝说时,她就摸出药瓶要吞安眠药。母亲的逼迫让李小姐十分烦恼,同时又担心患有抑郁症的母亲会做出过激行为。2011年2月,李小姐无奈与张先生进行了婚姻登记,但两人并未举行婚礼仪式,也没有共同生活,感情也一直不好。这种婚姻是否有效?如若无效,其违背了结婚的什么条件?
案例二:结婚20多年的刘玫,与李明1985年登记结婚。2010年前后,她得知李明在外有了第三者并生有一女儿,2010年两人经民政局协议离婚。刘玫称,离婚后李明多次找她要求复婚,看在多年的夫妻感情和孩子的分上,两人又复婚。但复婚后不久,她得知丈夫李明与第三者韩某于他们复婚前一个月,在外地登记结婚。刘玫与李明的婚姻是否有效?如若无效,理由是什么?
案例三:徐某(男)、王某(女),双方于1989年9月20日登记结婚,并婚生一女,现女儿在上大学。徐某认为,与王某登记结婚属于法律规定禁止结婚的情形,故请求判决双方的婚姻无效。同时要求依法分割共同财产,债务共同负担;婚生女儿由男方抚养,女方支付部分抚养费等。法院查明,申请人徐某的母亲与被申请人王某的父亲系亲兄妹关系,徐某与王某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这样的婚姻是否有效?为什么?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行阅读为主,通过呈现三个案例,让学生在书中找出答案,从而得出婚姻法规定结婚的三个条件。而三个案例分别是从无效婚姻的其中三个方面为侧重点(分别是违反自愿原则、重婚的、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来反向导出结婚的三个条件。由于有了很好的问题情境,学生很容易能够归纳出结婚的三个条件,教师根据师生的归纳分析,设计另一个问题:既然婚姻的建立是需要一定条件的,那婚姻的解体需要什么条件呢?从而导出离婚的方式和注意点。
【情景三】通过图文展示一则新闻报道,是有关某户人家因为婆媳关系不和,导致婆婆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孙子跳楼,导致二人双亡的惨剧。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我们该怎么做?
此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探讨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美德。
【课后小结】从本课的教学来看,设计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是十分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做好了,整个教学活动开展得就会很顺利,学习也会变得轻松。所以实施问题教学法,必须在问题情境上下功夫.思想政治课教师应重视知识面的拓展和丰富,能够形成一个情境库,并且做到不断更新和贴近学生的实际。
总之,问题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让教师的教学从“独白式”变为启发式,使学生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构建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程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问题教学法有着广阔的实践前景,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成为我国课堂教学的主导方法之一,但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课题组.关于“问题教学”[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8).
[2][米·依·马赫林托夫.问题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1989(2).
【关键词】大学生 廉洁教育 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39-02
行业类高校承担着培养未来各行业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的重要任务。因此,行业类高校大学生的廉洁教育的成效,对行业未来的廉洁状况有持久深远的影响。行业类高校中大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专业实习负担比较重,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显得非常必要。
一 调研思路和实施过程
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意向的调查采用里克特量表法开展调查,采用五等分方法进行评分,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实施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基本认知和态度,并据此提出改进大学生廉洁教育课堂教学的建议。本次调研的对象是北京市行业类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总计向北京37所行业院校骨干教师发放问卷并回收。总计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回收率为90%。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很有必要
关于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的必要性这一问题的回答,统计得分为3.83分,这在五分制打分中,是一个比较高的得分,这说明绝大多数行业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开展廉洁教育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知。
2.教师关心反腐倡廉等社会热点问题
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与学生谈及反腐倡廉的相关问题,此问题得分为3.90分,表明教师们对于反腐倡廉这一热点社会问题有较高的关注,也说明教师们在教学中能把理论教学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值得提倡和推广。而对于当前我国发生的重大腐败案件的关注度得分为3.81分,再一次印证了广大教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强烈关注。
3.教师对于反腐倡廉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储备亟待加强
对腐败的成因问题回答显示得分为3.33分,这是一个接近于及格的分数,这说明许多教师对于反腐倡廉等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不够。而对于我国反腐倡廉基本历史的了解,这一题目的得分仅为3.08分,说明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我国反腐倡廉的历史情况了解很少,教师们所拥有的历史素材和历史知识积累还亟待加强。对于我国目前基本反腐方略的了解得分为3.28,与我国反腐倡廉的历史相比得分略高,这说明教师对于我国的当前反腐倡廉的现状关注度要高于对历史状况的关注。
4.教师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把握很不充分
教育部规定的大学阶段廉洁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和主导,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调查结果显示,这一问题的得分仅为2.22分,是所有问题中的最低分。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对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了解不多,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5.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廉洁教育相关程度存在差异
调查表明,教师们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4门主要课程中,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的内容相关性最强,得分为3.92分。其次是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得分为3.61分。第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得分为2.83。最弱的是基本原理课程,得分为2.67分。此外,教师们认为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安排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的适宜程度得分为3.31分。这表明多数教师认为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中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比较适宜的。而从思想政治社会实践课程的调研报告来看,大学生所做的反腐倡廉调研报告的频率程度得分为2.42分,在五分打分制中,处于及格分数以下,说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很少写出相关报告。
6.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实际困难
教师们被问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要困难”时,39名教师表示教学课时紧张,时间不够,占受调查教师的36.11%;36名教师表示的相关知识结构不够,占33.33%;21名教师表示学校没有相关的制度要求,占19.44%;6名教师表示没有经费投入,占5.55%。还有其他6位教师认为是仅靠教育远远不够或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太大等其他因素,占5.55%。
7.大学生廉洁教育成效有待提高
在受调查的教师中,关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影响作用,有3名教师表示没有影响,占2.78%;51名教师表示影响不大,占47.22%;36名教师表示一般,占33.33%;15名教师表示影响比较大,占13.89%;还有3名教师表示影响很大,占2.78%。这说明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成效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三 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契合策略
1.加强师资培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教师赞成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他们关注反腐倡廉等社会热点问题,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较强的使命感。但是,就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来看,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还有待完善。因此,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契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有必要按照“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对教师开展专门培训,以完善广大教师在反腐倡廉方面的知识结构。从培训内容来看,第一,应加强反腐倡廉的理论知识学习,让教师们熟悉腐败的成因理论,世界各国的反腐理论,尤其是应重点掌握我党的反腐倡廉的基本理论。第二,应让教师们了解世界各国反腐倡廉的历史实践,尤其是我党在历史上开展反腐倡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反腐方略和反腐规划有系统地了解和把握。第三,教师应该系统掌握教育部有关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和主导,把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法制和诚信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结合起来。第四,引导教师注意积累我国当前的反腐倡廉的重要案件,为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积累素材。
2.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特点安排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相关知识与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的相关性是不同的。因此,根据调查结果,应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和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重点融入一些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有关内容。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党的建设章节重点讲解反腐倡廉的知识,在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安排与腐败犯罪有关的法制知识讲解,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中融入反腐倡廉的道德教育等内容。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安排反腐倡廉专题教育也是比较适合的途径。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大学生到廉政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调研活动,使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之余,通过实践活动塑造大学生拒腐防变的优良品质。
3.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建立制度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 思政课 缺课
调查介绍及缺课情形
本次调查在问卷的内容设计上并未直接体现对学生缺课行为的调查,而是将学生的生活情况、生活习惯及缺课行为联系起来进行调查。此外,我们也调查了学生的专业课缺课情况,之后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开展了“关于大学生生活与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本次受调查的学生共600人左右。
首先我们要了解思政课的缺课情形。问题“如有缺课,在下列课程里面,你经常缺的是 ”共有539人回复,回答“思想政治课”的占大多数,有329人,占比61%,其次是“英语课”,共101人,占比18.7%,而回答是“高数课”的只有57人,“专业课”的只有52人。很明显,作为工科院校的学生,他们认为专业课、高数课比思政课重要,这反映了当前思政课面临的先天困难。
对问题“对你所学思想政治课,你缺课的经历是 ”,在调查的566人中,回答“没有”的有153人,占比27%,回答“有一些”的有127人,“偶尔”的有248人,二者合计占比66%。可见超过半数的人有一些缺课的经历,但绝大部分人是偶尔缺课,只有38人回答“经常缺课”,占比仅为6.7%。“对你所学专业课,你缺课的经历是_”,在调查的530人当中,回答“没有”的占138人,占比26%,“有一些”的有105人,“偶尔缺课”的有254人,合计占比68%,仅有33人选择“经常缺课”。这种比例和思政课缺课的比例是基本一致的。可见,尽管从前述调查来看,学生对专业课还是相对重视,但无论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大部分人仍免不了有一些缺课的情形,应该说这是大学生很难避免的。缺课成了高校大学生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你认为是哪些课程占用了你较多的时间”的问题中,认为“专业课”的有409人,占比67%;“数学或英语课”的有101人,占比16.6%。过去很多人都认为思政课占用了学生较多的时间,但是在本次调查中,只有58名学生表示该门课程占用了较多时间,占比仅为9.5%,和选修课的人数(41人)差不多。
缺课行为中还有一种行为是“隐性缺课”,即人来了,心思没放在课堂上。在问题“如果你觉得上课无趣,你经常会_”的回答中,443个受调查者中,有164人选择“看别的书”,95人选择“做其他作业”,“睡觉”的有98人,“聊天”的有46人,“玩手机或听歌”的有40人。从对600余人的调查结果来看,选择回答的有443人,占比约74%。
“你对任课教师点名查到的态度是_”,被调查的596名同学中持“欢迎”态度的有164人,“反对”的有96人,持“无所谓”态度的有336人。从中我们发现,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对任课教师点名的行为并非持反对的态度。有的任课教师长期不点名甚至会引起学生的不满。
关于缺课的原因
“对思政课,你缺课的原因有 ”的问题,回答的530人当中,认为“没兴趣”的有120人,占比22.6%;想自己看看书或做作业的有163人,占比30.8%;其他教师或辅导员有事找的有67人,占比12.6%;认为教师上课无趣的有62人,占比11.7%;其他原因的有118人,占比22.3%。对“专业课缺课的原因是 ”的调查中,在回答的557人中,反映教师上课无趣或听不懂的人有168人,占比30%;想自己看看书或做作业的有114人,占比20.5%;其他教师或辅导员有事找的有78人,占比14%;其他原因的有143人,占比约25.7%;还有54人说是“起不来”。
在对思政课调查的530人当中,认为教师上课无趣的只占11.7%,比例大幅低于专业课教师的30%。在专业课上选择自己看书或做作业的占20.5%,而在思想政治课上选择看书或做作业的人数则明显高了很多,占比30.8%,这反映出更多的学生还是不重视思政课。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教师或辅导员有事找”的选项上,二者比例大体一致。说明存在一些其他教师或辅导员在上课时间找学生的情况。
在问题“你看到周围有人缺课时,你的态度是_”的回答中,560名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回答“也不想去”的有52人,认为还是坚持去上课的人数最多,有233人,占比41.6%,反映了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缺课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认为“偶尔也缺下课”的有88人,回答“这是个人的自由”的有187人,占比33.4%,反映了相当的学生对缺课行为的默认态度。
对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调查,可能也能解释部分学生缺课是一种固有的习惯。
能否从容地在食堂吃早餐在一定程度上能判断学生能否早起并按时上课。通过对576名学生早餐就餐方式的调查得知,有265人回答是“食堂就餐”,占比46%,这部分同学应该说早上时间比较充裕,缺课率较低;157人回答是“从食堂带走”,占比27.3%,显示部分同学早餐比较匆忙,有迟到的危险;在“校内小卖部买早餐”的有80人,这部分人更是没时间进食堂了。
对“你所在寝室把握时间的方式_”的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学生是否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在回答的586人中,373人表示是“自己设闹铃”,占比63.7%,这表明六成多的学生学习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130人是“看室友的行动”,58人表示要“靠室友的闹铃”,这两项合计占比32%,我们可以推断出近三成的学生按时行动的自觉性较差,容易迟到或缺课。“你外出上课或自习经常是_”的问题主要是为了调查学生的学习习惯。一般来讲,结伴出行的比例越大,则遵循正常的上课时间的比率也较大。在该项调查中,选择单独出行的有190人,单独出行的人中,既有可能是提前进入教室的,也有可能是迟到的;与室友结伴出行的有315人,占调查总数605人中的52%。如果假定单独出行的人中有一半是提前进入教室的,说明能遵循正常上课时间的人大体上有三分之二左右。这也与我们平时在教室的观察结果相仿。
“课余时间,你经常在_”的问题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地点以推测其学习状态。一般来讲,学习状态好的倾向于在图书馆、教室自习。在调查的622人中,选择在寝室的竟有357人,占比57%;而在图书馆的则只有150人,占比24%。在接受调查的591名学生中,有437名学生表示有手提或台式电脑,占比74%。电脑的使用与缺课率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在“入学以来你所报的校外辅导班有_”的调查中,有595位学生都有过校外培训的经历,其中,进行计算机培训的有209人,占比35%,上驾校的有166人,占比28%。这说明,校外培训越来越成为导致学生缺课的一个因素。
“对于缺课,你持什么态度?”,在接受调查的582人中,有290人认为“因为个人事情,不可避免要缺一些课”,认为“偶尔翘课也可以”的人,也高达168人,二者合计占比78.7%。可见,自主性意识的增强以及个人学习、生活情况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缺课。
结论
大学生思政课缺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对此门课程不够重视导致的,与学习兴趣没有很大关系。通过与专业课的对比调查发现,学生对专业课还是相对重视,但无论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60%以上的人仍免不了有一些缺课的情形。在缺课的学生里面,经常性缺课的人很少,在7%以下。另外,隐性缺课的情况较为普遍。缺课的原因里面,对思政课没兴趣的学生只占20%左右。学生的生活习惯、行动自主性也影响了学生的到课率。
参考文献:
[1]王羚郦、李明希、林小桦:《大学生逃课现象浅析》,《高教论坛》2008年第4期。
[2]王凤凤:《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