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范文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8: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

篇1

[关键词]广西;高等教育专业品牌建设

[作者简介]孙睿,广西大学宣传部助教,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170-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不容忽视。随着广西步入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西部大开发、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泛珠三角经济区合作、环北部湾经贸合作等,需要大规模、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供给,对各方面人才产生了旺盛的需求。这对广西高校的高质量人才输送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提升广西高等教育质量已是刻不容缓。

在高等教育中,专业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综合反映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专业品牌是高等院校彰显实力与地位、吸纳生源的最好保证。高校要以专业品牌的良好效果为标杆为动力,发挥其辐射和示范效应,将推动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带动高校专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达到专业质量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最终提升。

一、广西高等教育专业品牌发展现状

广西现有的19所本科院校(不含二级独立学院)中(表1),大学5所,学院14所,其中2006年刚从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5所。2006年。广西教育厅启动了全区高校优质专业认定试点及评估工作,2007年全面启动了优质专业认定工作,至今共进行了两次评审,90个本科专业被评为优质专业。

1 专业品牌院校分布不均衡。从获得优质专业的院校的专业情况看,各高校间的实力差距比较明显。全区的2个综合性大学、3个工科院校和2个师范院校获优质专业数较多,专业实力相较于艺术院校、财经院校、医学院校以及正在转型的综合性院校来说更强。目前,全区仍有1所师范院校、1所财经院校、2所医学院校和5所正在转型的综合性院校专业品牌榜上无名,这些高校专业质量有待提升(表2)。

2 专业品牌学科门类不均衡。从获得优质专业的院校学科门类看,工学类专业最多,2006年有4所本科院校22个工学专业被认定为优质专业,2007年有3所本科院校14个工学专业被认定为优质专业。理学类次之,往下排序是文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历史学、农学,教育学和经济学仅在2006年各认定了1个,目前广西全区暂无哲学类优质专业,反映了广西普通本科教育在教育学类、经济学类和哲学类专业品牌建设上的弱势现状(表2)。

3 专业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相符。广西是沿边、沿海、沿江和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相当优越。然而,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并未充分地利用与发展,机械学、土建类专业、轻工纺织食品类、地矿类、水利类等对广西特色经济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的本科专业开发力度不大,布点较少,没有形成全国闻名的品牌专业。2008年年初,国家批准开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决定加快建设沿海石化、林浆纸产业等9大产业基地,预计2015年需求相关人才达168万人,全区高校已基本设置了这九大产业所对应的专业,但是并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品牌专业,跟不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4 广西专业品牌在全国竞争力不强。在武书连教授的中国大学各本科专业2006―2008年的排行榜中,11大学科门类中全广西仅有广西大学的农类专业进入了全国前30强,其余门类专业在30名后或是榜上无名。广西没有一所高校的某个专业能进入全国前十名(表3)。全区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的品牌竞争力在全国范围内还是非常弱的。

二、广西专业品牌建设现状原因分析

1 专业品牌意识有待提高。当前的高校专业品牌建设多由政府的外力来拉动,高校的自发性品牌建设意识仍需加强。

2 专业定位模糊,特色不鲜明,缺乏品牌效应。不少高校没有对学科专业进行清晰准确的整体定位,没有突出特点,一些高校还致力于向大而全发展,不断追求学科门类齐全,导致一定程度上的专业形象重叠交错,影响社会对专业的印象。

3 地方性高校专业基础相对薄弱,专升本的几所地方高校刚刚转型,专业基础差底子薄,“弱势”专业依然弱势。

4 人才流失,优秀师资缺乏,形不成名师效应。广西经济还不够发达,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加上科研条件、生活水平、用人机制及政策落实等方面的问题,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5 专业与生产脱节,教育产品与人才市场脱节。多数专业教学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对市场需要的关注仍然缺乏。

6 高校学术管理行政化,成本高,水平低,缺少品牌效益。学术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妨碍了学术权力的发挥,教师积极性受到抑制,学院(系)的自觉性、主动性难以提高。

7 普遍忽视专业品牌的形象塑造和宣传推广。许多学校在观念上忽视学校外在品牌形象的建设,不少高校不擅公关,羞于自我宣传,使得社会及广大消费者对学校更加缺乏了解。

8 专业品牌建设信息不通畅。优质专业评估中,广西全区申报的本科优质专业水平、各高校申报的本科专业水平、全区的优质专业分布状态等大量的专业建设信息难以传递到各高校之中,造成信息不对称或信息缺失。

9 品牌专业建设过程难以监控。自治区优质专业认定和评估的数据资料,全部由各院校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专家或教育管理部门无法对高校办学情况、专业教学建设过程等进行监测,专家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评估项目进行全面的考核,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监督评估工作的效用。

三、广西高等教育专业品牌建设

针对现状,广西全区需要进一步形成高校主导、政府导向、社会支持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通过调研、定位、质量锻造、宣传推广、品牌维护以及监测评估等步骤以促进适合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专业品牌发展建设。

1 构建横向、纵向专业品牌两级调研体系。针对广西全区专业品牌建设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开展,调研,对于当前专业品牌建设尤为重要。调研包含两个体系:纵向调研系统与横向调研系统。

纵向调研系统以全区教育主管部门为主体,面向全社会(主要是广西区内)对全区高校的专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具有总体性、概括性和普遍性特点。主要包括:第一,对广西高校的专业调研,例如2005年教育主管部门利用行政优势资源,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实行的广西高等教育专业排行榜。第二是对广西市场的调研。主管部门对广西高校

毕业生市场、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进行人才专业素质的需求、专业素质满意度调研。纵向调研对全区高等教育学科机构和专业品牌建设有良性的导向作用,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

横向调研系统以学校为主体,对本校的专业情况进行个案调研,具有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分析深入的特点。包括:第一是广西高校内部调研,对学校自身专业设置及学科机构现状、对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的专业质量现状、对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等进行调研分析;第二是广西市场调研,高等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对本校毕业生所属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质量和科研效果追踪调研;第三是广西社会调研,高等院校可对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以外的人群进行学校的形象调研。横向调研使学校自身有一个较全面的印象把握,对提炼品牌文化、塑造品牌形象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通过以全区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以全区高等学校为主体的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调查研究,对全区高校有了既全面又细致的分析,这对全区高校进行品牌专业的选择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2 突出优势、特色,专业品牌准确定位。准确的目标、科学的定位是专业品牌形成的前提条件。在专业建设上根据自己专业的能力、优势以及应发挥的特色找准其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在众多竞争品牌中突现自己以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这是全区高校专业走品牌之路的前提。按照品牌的知名度、辐射区域和行业,可对全区的专业品牌定位进行划分设定,分为区内品牌、国内品牌、国际品牌和行业品牌。

一是区内品牌,即目标定位为具有广西区内该专业的首位优势。如自治区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机械学、土建类专业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急需的海洋科学技术专业等,以解决全区经济发展与本科专业品牌状况不相符的问题。二是国内品牌,即定位为在区内有权威有优势且在全国同类专业排在前列的专业。如,壮民族研究专业或越南研究专业等具地域优势的专业,此类品牌的建设可以解决广西专业品牌在全国竞争力不强的状况。三是国际品牌,即专业品牌定位于国内拔尖、国际上崭露头角的专业。四是行业品牌。专业品牌以行业定位,力争在此行业内遥遥领先。如广西是我国糖料蔗优势产区,可以大力发展制糖专业,进一步提升广西糖业在全国市场的优势地位和全球竞争力。

3 打造服务型质量专业品牌模式。采用品牌学中质量模式与服务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质量是根本、服务是内涵,我们可以打造以服务理念贯穿始终的专业质量锻造模式。

一是优秀的教师及团队。“无大师便无名校”,国家级名师在广西高校中还是寥寥可数,我们要着力进行名师建设,可通过学生根据培养计划自行选择教师,来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进行最直接的考验。二是优秀的专业教学。我们可从丰富专业内涵、加强课程建设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和学生自选课程着手。继续拓宽专业口径,加强专业柔性和集约性,增强该品牌专业与同学科专业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支撑,形成互为联系的学科专业群,加强产业和行业的支撑力;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特别要考虑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又要结合学校的自身专业优势,同时还需要参考国内外各著名高校和大型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课程设置和优、新教材;实践教学要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根据培养计划自行选择专业课程。此外,还要有良好的学术科研和配套的现代化教学管理制度。

4 及时而富有创意的专业品牌传播推广。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社会环境对高校的信息需求越来越高,专业品牌传播推广成为高校获得良好信誉和正面形象的有效工具和管理策略。从全区当前的专业品牌现状不难看出,广西高等教育对推广宣传并不是很重视。结合实际,广西专业品牌的宣传推广可从撰写新闻稿、召开新闻会的新闻媒体传播和广告宣传以及校庆、招生及分配信息、科技成果转让等其他公共关系活动来提升学校、专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例如,2008年4月,广西大学召开了新闻会,以广西大学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为主题,向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香港大公报、广西电视台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重要媒体了信息,表示广西大学将改造已有的适应北部湾发展需求的专业,并增设海洋专业等北部湾急缺的专业,积极主动向社会展示了自己的规划和实力;再如,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冰冻灾害,广西大学农学、林学、动物科学的相关专业的专家老师学生百余人主动奔赴灾区进行相关农林畜牧类的抗灾指导,为广西经济和农民朋友挽回了部分损失,受到了社会的好评,这类的宣传大大提升了该校和相关专业的社会声誉,是高校及品牌专业社会推介的成功案例。

5 加强专业品牌的维护,完善效果评估。专业品牌维护与效果评估是专业品牌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专业品牌维护是保持品牌旺盛的生命力的重要途径,评估既是高校对自身专业定位、设置、优化、改革、软硬件配备等各方面效果的系统检验,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了解高校专业教学质量具体状况的主要途径。

篇2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特色专业 探索

随着学历补偿教育任务的完成,在普通高校连续扩招、网络学院招生的冲击以及中等师范学校部分转向五年制连读专科层次的办学等因素的影响下,成人学历教育的生源已经开始萎缩,地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较严峻的挑战。作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当加强自身办学实力,拓宽办学领域,而在目前的形势下,承办高校着力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能够增强竞争能力、促进事业发展,因此,特色专业建设在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含义及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发地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对成教学生的要求尤为突出。因此,高等教育特色化符合高等教育多样化和高等学校创造化的发展趋势。学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生存的基础,而特色专业的建设是高校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提高自身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根本性工作。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所谓特色,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的统一特色是一事物区别特色专业是特殊性和个性于他事物的特殊性在专业建设中的体现它既有本专业一般的共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特色专业可定义为:培养目标明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特色鲜明、培养模式创新、人才质量较高、具有明显办学优势和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能够带动其他专业建设,发挥示范作用,提高学校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增强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发展面临的问题

1.专业重复设置,导致“特色不特”。地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主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艺型和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仍需要有全局的眼光,不能搞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同时要防止专业设置的盲目性。此外,一些专业内涵不清,表述不规范,也是造成专业重复设置的一大原因。因而造成成教招生中一些院系抢生源、截流生源,甚至在招生中相互诋毁的不良现象。

2.不重视成教教学质量。一些地方普通高校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趋势认识不清,方向不明,职责模糊,往往只重创收、轻管理,重规模、轻培养,重数量、轻质量,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没有把成人教育质量作为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比如:有一些地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或随意缩短学制、或随意减少基础文化课、或专业课形同虚设,使得这些学校的成教毕业学生难以达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各类人才需要的规格和质量。

3.成教师资队伍堪忧。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办学的第一要素,目前,地方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教育,普遍地只是兼职教师,主要的教学任务,包括面授、课程设计、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都是聘任有关的全日制教师来担任,在有的函授站和教学点,聘请的兼职教师的资质还有缺陷,特别是在普通高校扩招后,许多教师都是超负荷上课,教学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三、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要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目标,遵循专业建设规律,指导高校特色专业。笔者认为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准则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大学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已经成了评价一所大学教学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要提高就业率,高校办学必须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特色专业建设,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重视职业性教育,培养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

创新性原则。特色专业建设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新内容,本身具有探索性、创新性,加上各校各专业都要根据自己的内外部条件形成自己的特色且无先例可循,因此,特色专业建设要坚持创新性原则,在教育观念、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不能因循守旧。

前瞻性原则。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色的形成一方面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还要为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显然频繁变动是不利于特色专业建设的,这就要求特色专业建设不但要以当前的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变化。

以人为本的原则。特色专业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一方面要为了人,即:各项工作重心要围绕如何把学生培养成符合市场需求,有一定特长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要依靠人,特色专业建设需要特色人才或特色人才结构来支撑教学和管理,人才是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资源,必须把师资的充实和提高作为特色专业建条件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

四、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

我校在进行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主要的做法是:

1.注重特色提炼。特色提炼不是盲目的,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特别是办学历史中已经积累的特色基础,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才能提炼出来的。我校的一些专业在长期办学中,已经积淀下来了一些优势,初步形成了特色,这些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分析市场需求和根据自身条件对原有特色做出调整或重新提炼特色并重新定位,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保证专业建设目标的基本实现。

2.着力于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保障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特色专业。因此,我校在人才引进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在人员配备上向特色专业靠拢,在人才培养上向特色专业侧重,以此保持该专业的特色。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此外,学校组织教师定期培训和进修,参加学术交流,使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注重从社会的生产、科研一线聘任少数兼职教师,以便能更好的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3.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特色专业必定要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教学内容必须和特色相适应。我校注意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做到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实纲、毕业设计等方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坚持函授站、教学点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保证面上的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4.抓好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科研带动是工作开拓创新的基础和必由之路。”我校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通过科研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验收标准中,明确规定:特色专业在建设期中需取得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必须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教研论文。通过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吸收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融入到教学中去,以保证教学内容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这样教师能够将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总结出的经验上升成为理论来服务于教学,使成教学生更好地贴近社会,适应社会。

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有益探索,成人高等教育要自觉主动地研究自身特点,增强创新意识,促进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凤英:《特色专业:成人高教品牌专业建设的视点》,《继续教育研究》,2007.1。

[2]汤 勇:《试论地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6。

[3]陆为群:《以特色求生存 以品牌求发展――论地方高等院校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学版),2003.3。

篇3

关键词:专业课;教材;课程模块;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7013)07-145-03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作为直属中国民航局唯一的成人高校,为我国民航事业培养出诸多管理和专业人才,空中乘务专业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随着民航的高速发展和对空乘的大量需求,不少高校甚至社会办学机构也纷纷开办了空中乘务专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各级各类院校已有200多所,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近十年内创办,有不少院校都属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这些院校对于空乘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选择、课时安排等方面有很大差异,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当前乘务专业课程的发展、不足及建议

(一)乘务专业课程的长足发展

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空中乘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已有长足进步,不少院校的专业课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多到全的历程,无论是专业理论课(也被称为专业基础课),例如:民航概论、民航基础知识、空乘职业形象、民航乘务英语、民用航空法、服务礼仪、航空运输地理、民航专业英语、民航服务心理学、民航乘务员基础教程等,还是专业技能课(又被称为技能培养课),例如:客舱服务、客舱设备、旅客急救、客舱广播与旅客沟通、紧急迫降、水上救生、形体塑造、职业形象设计、游泳等在一些乘务培养院校都陆续或多或少开设起来。

此外,有些院校还开设了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作为补充,例如:机场地面服务、机场运营管理、机场贵宾接待、旅游美学、公共关系、舞蹈、体能、散打、安检实训、调酒、茶艺、跆拳道等,以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知识。

(二)专业课建设不足之处及解决方法

专业化课程设置和最新乘务教材的出版无疑更有助于专业化教学,扩充学生专业化知识,提升学生竞争力,提高“升空率”和“就业率”,也能更好地让学生适应今后的工作。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正如上述,当前乘务专业理论和技能课程都是陆续或多或少开设,很难有将课程开全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硬件不足,有些院校缺乏模拟舱、形体训练室、泳池、旅客服务实训室等硬件设施设备;二是专业教师不够,有些院校缺少相关的有多年乘务工作的老乘务员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师,致使一些专业课难以开设。

对于第一个问题,需要办学者的高度重视,要投入相应资金修建相关设施、购买相应设备来解决。对于第二个问题有三种方法:一是加大非乘务出身教师的培训力度,将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并有志于乘务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送出去进修,利用寒暑假或者脱产的方式参加相关培训,如果符合民航管理规定,还可以采取实习、见习的方式参与到机组飞行任务,从事客舱服务工作,与旅客零距离接触,从而切实体验空乘服务行为。二是对于从事过多年乘务工作愿意“空”转“地”从事教学的乘务员,在她们走上讲台之前也应有师德规范、教师心理学、课程教法、教学方法论等岗前培训,通过考核取得教师资格证后走人课堂,并且多开展教学研讨、安排资深教师随堂听课、学生反馈等方式,使其在教学上能尽快成长、成熟。三是聘请航空公司服务或培训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训课程的教学,学校按照学历教育的原则和教学规律进行引导。

(三)全面建设“面试就业”课程

当前能真正开设“空乘面试就业指导”这门课程并且建设成精品的成人院校基本没有,虽然在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下,大多数院校也开设了诸如大学生就业心理、大学生职业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也时而会举办一些诸如面试技巧、如何写好简历、高效收集就业信息等讲座,但是有些应付性课程过于大众化,与乘务专业有不小距离。另外,就业讲座如果作为课程补充是很好的选择,可是如果以讲座来代替课程,则显得过于简洁难以通透。

只有学生有好的就业“出口”,学校才能有相应好的招生“进口”。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随着扩招每年日益增多,学生的就业一直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民航成人院校的教学只有更体现出专业特色,学校的就业指导更有专业导向,这样培养的毕业生在民航的就业蛋糕中才能多分到一杯羹。

二、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成就、不足及建议

(一)乘务专业教材的大量出版和教材选择依据

1.当前已出版的专业教材

与乘务专业课程的发展相适应,近年来不少新编的专业培训教材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版,这些教材既有正式出版的单编本,也有以编委会“团队”名义出版的多编本,具体如下:《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客舱服务训练教程》、《民航客舱服务实用英语》、《民航客运英语教程》、《客舱设备运行及管理》、《客舱服务与管理》、《民航客舱设备操作实务》、《民航客舱服务》、《民航乘务员培训教程》、《空中地乘务管理工作规范与空乘人员服务培训指南》、《空乘服务沟通与播音技巧》、《空乘人员仪态与服务礼仪训练》、《民航乘务英语会话》、《民航概论》、《民航乘务服务教程》、《航空知识与应急处置》、《民航乘务岗位技能实务》、《民航机场地面服务概论》等。这些教材大都是近几年初次出版,也有少数是修订后再版,并且其中不少教材还是由在乘务员岗位工作了十多年甚至是二三十年的老员工所编写,书中凝聚了她们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心血,不少教材内容质量颇高。

2.教材选择的依据

课程设置出来后,如何选择合适的教材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教材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又是学生系统高效获取知识的物质载体,一本好的教材在教学中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况现在空中乘务类教材那么多,有些教材虽然书名不同,但是内容有很多有重合之处,在这众多的教材中如何选出最适合的?乘务专业教材的选择首先要看其内容是否具备专业性,考虑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知识更新速度等情况,要求教材紧密贴近乘务员实际工作情况,从某方面来讲实际上是乘务工作的再现,或者是为了做好空中乘务工作而必须具备的知识储备。另外,一本好的教材还应该具备可读性,除了满足教师的基本教学,还要能吸引学生,激发其阅读兴趣。在这方面,一本教材如果能做到内容编排清晰明确、文字简洁易懂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并辅之以经典案例等,那无疑是经典之作。如果在挑选中按照上述两大标准并结合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一般会找到相应的适合自身的教材。

(二)教材建设中的相关建议

1.对已有教材内容的补充

当前不少专业理论、技能实操、语言应用等专业课教材内容颇佳,基本上都能涵盖乘务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很多学生都是初次接触这些,课堂教学外还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掌握相关知识点,专业课教师可以结合专业教材内容,补充编写诸如自学指导、学习提纲、复结、图册、习题集,甚至是音像视频资料,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重要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另外,有些课特别是基础教育类课程当前公开出版的教材确实与乘务专业结合不紧,例如,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语文、历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这些课程大都着眼于“通识”教育,与民航毫无关联,这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对于这点可以让任课教师采取补充的方式,根据具体课程加入相关专业内容。例如“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师在讲授实际操作时,可以引导学生登录注册“飞呀网”、“空姐网”等民航相关网页、搜索乘务资讯、收发电邮等。对于“中国革命史”等历史类课程,当讲到章节时可以补充“国内冯如首飞”、“北京南苑机场”等内容;当讲到民国时,可以补充中国、中央航空公司招收的第一代空乘历史。至于“道德修养”课程,完全可以结合航空公司文化理念、行为规范来讲授,这样也更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新自编更合适的教材

此外,如果觉得差距实在太大,还可以采取自编教材替代的方式来解决,现在就有院校用“优秀文学作品赏析”来替代大学语文,然后可以选择补充一些有关民航或者是空乘飞行生活的优秀文章,笔者就曾在“中国民航报”、“空姐网”、“民航中国资源网”读到过多篇感情真挚、文笔优美、立意深远、思想高雅的佳作,这些颇具乘务工作生活气息的佳作就其水准完全可与“大学语文”中的文章相媲美,至于其内容则完全与日后的乘务工作实际密切关联,这样的作品也更能引导学生对空乘职业的理解,对今后工作的感悟。至于极少数专业课如元正式教材,也可以采取先组织教师编写讲义,再逐步完善成教材的方式将课程先开起来。在自编教材时,鉴于民航业与国际接轨较紧以及空乘工作要使用外语的实际情况,学校应鼓励教师编写全英文教材或中英文双语教材,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在自编教材逐步成熟的基础上,还可以借助相关部门的专项资金扶持,争取正式出版不断推广,发挥该类教材在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作用。

三、专业课程模块设置及课时安排建议

当前,许多院校乘务专业课程模块和各模块中的具体课程不尽相同,课时的安排也有很大出入,大多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有“5+x课程结构方案”,也有“学历+执照模式”,加之师资力量不同、教学设施设备各异等,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出学生的专业素质也有很大差异。

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外航空公司招聘乘务员过程的研究和用人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当前航空公司在选拔“准空姐”时一般要求其具备:外语沟通交流能力、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塑造形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礼仪等基础知识运用能力、观察和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协作配合能力、才艺表演能力等。

根据航空公司对“准空姐”的各种能力要求,结合民航院校现已开设的具体课程对乘务专业课程模块设置和总体课时比例安排建议如下:

(一)课程模块及各模块具体课程

整个课程体系设置可以设计为基础教育课程、语言应甩课程、专业理论课程、技能实操课程、体能形象素质提升课程等五大模块。其中,“基础教育”模块包含的具体课程有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语文、历史、地理、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语言应用”模块包含的具体课程有基础英语、民航专业英语、民航乘务英语会话、民航服务日语(韩语、法语、德语)、空乘服务沟通与播音技巧等;“专业理论”模块包含的具体课程有民航概论、民航法、民航运输地理、民航服务心理学、民航服务礼仪、机场服务概论、民航乘务员基础知识、危险品常识、航空安全等;“技能实操”模块包含的具体课程有客舱服务实训、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地面服务实训、航空急救等;“体能形象素质提升”模块包含的具体课程有体育专项训练、形体训练、职业形象设计、游泳、散打等。

以上课程设置,在基础教育模块涵括了乘务专业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通识”素养,使学生能了解掌握空中乘务员所必备的政治、道德、历史、地理等基本修养;在语言应用模块满足了航空公司对员工的外语水平和语言沟通要求,并且突出了以英语为基础的外语教学,同时兼顾了空乘日常客舱工作常用的双语广播、与旅客交流等日常用语;在专业理论模块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民航特色的专业理论课程,从民航概论到机场地面,然后到空中服务,这能够促使学生积累行业理论知识;在技能实操模块重点以空中服务为主,包括客舱内各种不同设备的使用、客舱安全操作、紧急救援、危险品的辨识等,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淇安全意识;在体能形象素质提升模块则根据航空公司当前对空乘的选拔标准及其日后工作对体能的要求,无论是从形体训练,还是从职业化妆,甚至是擒拿、游泳等都进行了设计,为提高其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打下基础。

(二)课时安排建议

基于航空公司对乘务的整体素质要求,同时根据各个模块课程的侧重点及其特性,建议课时比例设置如下表所示:

当然,院校之间专业师资情况配备不同、模拟舱、形体训练室等实训设施设备建设不同,各模块具体课程的开设及所占总授课时间比重也有差异。

四、结语

篇4

一酒店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现状

2004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该目录中将“酒店管理”列入了“旅游管理类”。2012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首次在管理学科门类下独立设置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类成为一级学科,“酒店管理”专业置于新增设的旅游管理类之下。截止2012年,我国开办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分别达到605所和38所,招生人数不断增加。

一方面,酒店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另一方面酒店管理专业高等院校毕业生不断增加,但大量的毕业生却与酒店行业失之交臂,许多毕业生进入企业短暂停留旋即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培养目标不明确。

明确培养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导致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师资安排等方面的混乱、雷同和滞后,进而导致不同学历层次人才在素质、能力上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差异,特别是无法满足行业对中高层管理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无法实现学生的职业定位和就业期待,就业后流失率较高。

现在开办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多数院校基本上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酒店高级管理人才,过高的专业目标定位对学生的从业心理产生了误导,致使很多毕业生在择业时眼高手低、心态不稳。大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学习的是管理专业,就应该从事管理工作,不用从基层做起,结果一从业要当一线操作员工,短期内尚能适应,时间稍长(超过一年)如果得不到晋升,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他们离开酒店,选择其他行业。

二建立多层次酒店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学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现状,亟待各高等院校进行改革,改变目前的教育培养模式,精确学生培养目标,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培养目标体系。

1培养面向国际的高端管理人才

酒店管理在全球范围内属热门职业,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有着广阔的就业市场,面向国际,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无疑是我国高教市场拓宽的一条重要途径。

天津商业大学(以下简称“TUC”)已成为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典范。该校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以下简称“FIU”)于2004年开始合作举办酒店管理学学士教育项目。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是FIU的招牌专业,历次各种排名均居全美第4至6名。合作学院从国际酒店业市场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出发,整合中美双方的优势,借鉴美国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并实践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理论与实践教育融合的国际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在酒店管理专业合作项目中,TUC负责前两年基础课及英语教学,并为合作项目投资2.2亿元,建成了一所集教学、实验、办公、餐饮于一体的现代化绿色校园。按照FIU的要求设计和配备了一流的西餐烹饪厨房和西餐厅、葡萄酒鉴赏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FIU负责后两年专业课的教学与管理,采用FIU的教学模式、使用原版教材,由FIU派教师全英语讲授专业课。同时,学院与美国一流品牌的万豪国际酒店集团合作,签署了联合培养学生的协议,此外还与英国洲际酒店集团、美国喜达屋酒店集团、美国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了学生实习与就业的高起点。合作学院成立以来,毕业生除一部分考取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知名大学研究生继续深造外,其余学生全部被万豪、洲际、喜达屋等国际知名酒店集团旗下的酒店录用。

培养面向国际的高端人才,需借助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建立优质教育基地,培养成本高,一般每生年费用需达数万元,且要求学生基础好,尤其是英语水平需达到较高水准。

2培养面向国内的高端管理人才

改革开放后,我国酒店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内新建了一大批高端酒店,截止2013年,国内四、五星级酒店数量达到3071家。据统计,近几年以及未来五年,酒店数量特别是四、五星级酒店数量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达15%左右,事实上,国际排名前30位的跨国连锁酒店集团已全部进入中国市场。或是为了巩固自己在华领先地位,或是为了比竞争对手占据更多市场份额,各大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竞相制定出里程碑式的发展规划。如希尔顿酒店集团2013年国内数量达到46家,2017年将达到100家;喜达屋酒店集团2012年国内数量达到102家,预计2017年将达到179家,凯悦酒店集团2012年国内数量为14家,2017年将达到52家。中国经济的强势增长为商务活动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稳健的外部环境,促使酒店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期。但随着国内大量高星级酒店的创办,中高级管理人才匮乏已成为各酒店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据智联招聘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星级酒店管理人才缺口超过50万,酒店管理岗位满足率不到40%。培养面向国内市场的中高端人才无疑成为我国众多酒店管理专业本科院校的重任。

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一般学制四年。培养目标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具备宽厚的管理学、经济学学科基础和扎实的现代酒店企业管理专业知识,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星级酒店业务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管理人才。

学生培养重在强化综合素质和专业管理知识,同时学习专业技能,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从事基础管理工作,如人力资源管理、接待管理等,或者通过一段基层实务工作积累经验后进入管理岗位,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厚积薄发。

学校专业培养应避免纯理论式教学方式,应实现和行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如河北经贸大学,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河北经贸大学和希尔顿酒店集团联合培养,招收“希尔顿”品牌班。首先,双方根据市场和企业需要,共同拟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量身订做,培养企业急需适用的管理型 人才,增加希尔顿企业文化和运营实务方面课程。其次,一些专业课程由企业方高层管理人员授课,使学生了解酒店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接触到最先进的企业管理实践以及品牌企业的服务和管理特色,为学生尽快适应酒店实习或工作打下基础。此外,将品牌班的学生实习过程安排在希尔顿酒店集团进行,并与就业相联系。酒店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即使是酒店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也都需要清晰掌握酒店各个岗位的服务流程和规范。系统的实习过程、基层岗位的工作经验或经历,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基础。依托现代化高星级酒店完成这一环节,会取得学校实训教学以及普通酒店所不及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实习阶段和双向选择在希尔顿酒店集团就业后,学生的实习期记录转入考核中,作为就业后进行考评和晋升的依据,加快了学生的成长步伐。

通过校企双方深度合作,作为企业方,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量身定做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校方,可以将高端酒店的优势利用于办学过程中,助推学生毕业后迅速跨入职业化发展道路,这无疑是一种“双赢”。

3培养面向国内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酒店行业人力资源缺口较大,更多地需要的是众多的一线技能型专业人才。我国设有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2012年达到605家,但众多的高职高专院校并没能担负起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任,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院校培养目标过高,和本科院校一样将学生培养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使得这些学生“高不成,低不就”,放不下身段,择业错位,文化素质和管理知识拚不过本科院校毕业生,专业技能又落伍于职技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最后许多毕业生弃离了行业。

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更应该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强化技能培训,定向培养酒店服务师、调酒师、茶艺师、营养师等,在校期间通过技能培训及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后从心理上和专业技能上能够尽快就位,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

各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上应侧重强化实训和动手操作,并注重学生技能型职业生涯教育,同时应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建立长期实习基地,甚至依附于各大酒店集团,半工半读,顶岗实习,并按照企业要求实施“订单培养”,培养企业适用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4培养面向国际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国外酒店产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且相比之于国内工资水平高、福利待遇好,但至今尚未有专门培养技能型院校成功将学生送出国门。主要原因是学生外语水平不过硬。高职高专院校应重视该培养领域,吸收英语基础好、有志走出国门的学生开办专门国际技能培训班,通过强化外语教育,达到外语熟练沟通及出国要求,并在办学过程中与国际专业技能型培养学校密切合作,按照国外技能型人才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培养面向国外就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拓宽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

总之,各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实力及生源水平,精确定位,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定位自己专属的特色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国际和国内的高端管理人才,以及面向国内和国际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构建科学合理、符合行业发展的酒店管理高等教育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篇5

一、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具有大批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即人才培养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需要,凸显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以国际化为导向。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在高等教育国际背景下,凸显了重新审视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国际竞争需要。

教育的国际竞争加剧,各国在高等教育发展上提出了自身的发展策略,有欧盟的Eramus Mundus计划,英德法西的“大学卓越计划”、“学生海外留学计划”。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国际化作为重要的突破口,重新审视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现状,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满足经济社会全球化发展的需求。

(二)国内竞争的需要。

国内不同的学者对外语人才的内涵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顾伟勤、梅德明、庄智象等,总体来说,为了适应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的外语人才一方面要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民族习俗、价值标准,即突出外语优势。另一方面要凸显外语人才的国际优势,要求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突出专业知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外语院校是培养外语人才的摇篮,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专业的人才的培养要看准国际前沿,加快国际化步伐和加强国际化的力度,培养更多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英语人才,突出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以此为基础构建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二、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国际接轨。

英语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特质:有全球视野和国际观念;有民族情怀,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有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经营活动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同时有人认为英语专业的国际化人才需要至少精通两门外语。根据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特质,我们需要重定位英语人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的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与国际接轨。

(二)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接近国际化需求。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国际事务、国际规则等密切相关,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外课程等,以此突出英语专业的专业特色,丰富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

三、现有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未凸显国际性。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在观念和定位上与国际上相距甚远,国内尖子生放弃高考赴海外留学人数激增,这与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观念的落后是密切相关的,人们相信国外一流的大学往往能学习更先进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优势。英语专业本身就有国际化的特征,在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现有的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应凸显人才培养的国际性,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目前,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未涵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一方面,课程设置的横向宽度不够,通俗地说,即课程门数不够多,涵盖面不够广,另一方面,处于学科前沿的课程少,课程的深度不够。

(三)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在基于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课程陈旧,国际化的课程少,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以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基于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重视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

中国的高等教育应注重在国际化背景下构建具体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几十年不变,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课程较少。根据浙江省区域经济国际化的需要,科学设置英语专业的各个教学模块,围绕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国际化发展方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加国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等课程的比重;使语言技能训练和学科知识传授相结合,突出知识交叉和复合型能力结构的培养,并有机地渗透到本科四年课程教学里。

(二)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凸显国际性。

基于区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背景,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批判性思考、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面对快速变革的世界和多元的价值取向所应具备的包容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因此,英语专业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努力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并对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及技能标准做出调整;适应跨国办学、教育资源的共享、人才的跨国流动和服务需要。

(三)拓宽课程的宽度,加深课程的深度。

一方面,课程的设置要加大人文通识教育的力度。在高教园区内的高校可以开展横向合作,通过课程资源共享和引进等方式增加课程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通识教育课程。另一方面,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大学访学,选修处于学科前沿的课程,从而实现课程的引进,加深课程的纵向深度。基于此,英语专业应该探索“两年通识教育2+两年专业教育2”或+“2+1+1”模式,在前面两年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拓宽课程的横向宽度,在后面两年加强课程的深度,凸显英语的专业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