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20**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下,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2亿元(不含原米泉市),增长15.2%,增长幅度创20年来的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亿元,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295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77亿元,增长15.2%。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比重依次为1.28:37.72:61,其中工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7.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39.2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7.35亿元,增长24.68%。
——工业保持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48亿元,增长17%,高于GDP增长近2个百分点。工业呈现出生产、销售与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局面。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83.61%,提高9.88个百分点。工业投入明显增加,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00亿元,增长40%,占全部投资35%,比上年提高近10百分点,其中26个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48.6亿元。中泰化学12万吨聚氯乙烯专用树脂1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新疆众和高纯铝及其深加工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已建成投产,形成了一批新的增长点。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米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经自治区批准并开工建设,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四个省级工业园实现工业增加值83亿元,占全市的32.68%,比重进一步提高。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亿元,进一步改善了园区配套设施条件,增强了项目承载力,今年以来已有149个项目落户园区,其中神华集团年产12万吨活性炭、中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000辆客车等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工业园区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旅游业持续升温。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39亿元,增长18.24%。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居住、文化娱乐成为消费热点,文化体育用品、汽车、电子产品、服装鞋帽等销量均大幅上升,消费品市场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良好态势。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总额262.41亿元,增长20.38%;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4.24亿元,增长12.43%。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4.6%。加强了景区、景点建设和旅游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围绕民族民俗风情游、都市休闲消费游和冰雪风情游等,认真抓好旅游促销和旅游接待工作,保持了旅游业持续升温,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总人数870万人次,增长11.5%,实现旅游购物总收入80.45亿元,增长12.19%。
——农业继续稳步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加强了“菜篮子”工程建设,农业种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年完成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68万亩,其中蔬菜播种面积28万亩,增长8.3%,年产蔬菜89.69万吨,增长5.2%。畜牧业平稳发展,各类牲畜存栏头数78.63万头(只),肉类总产量3.33万吨,增长4.39%。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投入1000万元市级设施农业引导资金,推动设施农业发展,带动农户投入5000万元,新建日光节能温室750座、大棚1600座,食用菌大棚150座;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共计培训6112人次,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共计转移5130人次,转移率84%;农民收入普遍增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251元,增加600元,增长12.9%,高于计划目标2.9个百分点。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县、达坂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照壁山水库成功下闸蓄水,乌—板—水公路主线通车,大西沟水库附属工程已顺利开工,达坂城区、**县水西沟镇供排水项目,3个乡卫生院,24个村卫生室、12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全面完工。完成“三北四期”防护林1.09万亩。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1%。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已全面实施。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6.06亿元,增长15.23%。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37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9.42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86.27亿元。120项市级重点建设(支持)项目,已开工建设103项,项目开工率达86%,完成投资74.89亿元,乌石化百万吨芳烃、年增6万吨三聚氰胺产能扩建项目、八钢800万吨产能扩建工程、新疆国投风力发电厂托里风电厂二期30兆瓦风电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50项城市基础建设重点项目已开工43项,新华南北路、河南东西路、喀什东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米东大道一期工程等已竣工,城北主干道、河滩路防洪工程、河西污水处理厂等项目进展顺利。
——外贸进出口持续增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在服装、鞋帽、塑料制品、家具及零件、日用百货、番茄酱等传统产品出口增长和电子铝箔、机电设备、太阳能电池等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幅增加的带动下,我市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外贸进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作用继续增强,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海关数据)37.7亿美元,增长58%。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76个,引进区外到位资金88.3亿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8家(外资企业26家,合资企业8家,合作企业4家),实际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增长15%。
——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大,环境建设取得实效。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制定并分解下达节能降耗目标任务,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狠抓了八钢、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自治区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试点工作,加大了节能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力度,强化了对79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监督和管理工作,实施了城市中水回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建筑节能改造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继续实施蓝天工程,拆并燃煤锅炉3697台,新增集中供热面积843万平方米,加快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华电苇湖梁电厂、国电红雁池电厂、神华煤矸石电厂等热电联产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2.18%,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23%。
——构建和谐首府,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启动了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提高了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在全疆率先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标准,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解决好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2.3万平方米廉租房已开工建设,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发放了货币补贴,向低收入群体中无房或住房困难家庭发放了廉租房或租赁住房补贴。继续做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累计享受最低保障16.51万人次,发放最低保障金2055.47万元,做到了应保尽保。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3000个,建成了8个劳动力市场,53个“一站式”就业服务大厅,全年安置城镇人员就业5万余人,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3.1%。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73元,增长9.02%。继续加大卫生、文化、教育等薄弱环节基础能力建设,市急救中心、血液中心、3所医院改扩建项目进展顺利;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个街道文化站、10个社区文化室,8所中小学危房改造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投入400万元,新建和改造了5个农牧区广播电视站点,解决了达坂城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二是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面临较大压力。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四是关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粮、油、肉等价格上涨过快。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20**年是实现“**”规划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把握发展机遇,促进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提出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预计可达970亿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8%。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6%,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8%。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元,增长8%。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指标正在调整中。)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20**年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继续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继续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电力、冶金等优势产业。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重点支持乌石化大芳烃、大化肥和大型化纤原料等石油化工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煤化工产业,重点支持神华12万吨活性炭和中泰化学聚氯乙烯、离子膜烧碱扩能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热电联产,重点支持华电苇湖梁电厂、国电红雁池电厂以大带小、神华煤矸石电厂等热电联产项目建设,促其尽快开工建设。积极做好**西山热电厂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当年获得国家核准。加快推进风电开发利用,扩大达坂城等大型风电基地建设规模,力争当年装机容量达到40万千瓦。加快冶金工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支持八钢产能扩建项目建设,促其综合生产能力达到800万吨。增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培育以电子铝箔、单晶硅为主导的新材料工业,以大型风力发电、太阳能为主的设备制造工业,重点建设年产1.2万吨高压电子铝箔、200兆瓦非晶合金工业变压器、100兆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等项目,促其早日达产。继续发挥好工业专项扶持资金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继续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确保投入不低于上年,重点抓好米东化学工业园和米东高新技术产业园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和项目承载力。
(二)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认真做好商业网点规划落实工作,优化布局,加快商业向城市北部、社区和农牧区延伸,当年新确立14个社区商业示范点,改建(新建)100个标准化废旧物资回收站,新发展40个便民利民商业连锁店,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便民利民的商业服务网络。以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为重点,继续加大对现有大型综合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特色商业街改造整合力度,完善功能,形成一批竞争力强,专业化、国际化的商品交易市场和仓储配送中心。加快**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抓紧落实铁路国际物流园发展规划,依托航空、铁路枢纽优势,不断完善民航、铁路物流园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使我市尽快成为辐射全疆及周边省市和国家的区域性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创造条件、改善环境,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保险等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会展业,积极筹建**国际会展中心,认真抓好项目建设的各项前期工作,搭建对外交流经贸合作平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继续发展民族风情游、冰雪风情游和都市休闲游,加大对城市公园、游园,特别是向市民免费开放的四个公园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条件;充分发挥旅游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继续完善南山景区、天山野生动物园等著名景区(景点)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增强旅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三)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万人;拓宽农牧民就业渠道,增加农牧民非农收入,加大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力度。加大投入,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安排2000万元市级设施农业引导资金,比上年增加1000万元,当年完成5000亩日光节能温室、大棚等农业设施建设。继续支持34家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示范企业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加快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农牧民抗风险能力;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涉农收费清理和农资产品价格的监管,减轻农牧民不合理负担,确保农牧民增收。认真落实新农村建设规划,不断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计划投入建设资金2.5亿元,加快小城镇建设,重点做好**县、米东区、达坂城区村镇水、电、路、标准化居民点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入7750万元,新建6条182公里县乡公路;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新建5个乡镇卫生院,20个村卫生室。
(四)突出重点,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
进一步落实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责任制和主要领导负责制,继续按区县、部门分解下达投资计划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加强重点建设(支持)项目的管理与服务,加大项目帮办、协办和督办工作力度,积极为项目建设和投产创造有利条件,促进重点项目顺利实施,确保重点建设(支持)项目开工率和投资额不低于上年。更加突出政府投资的公共服务性,计划安排政府投资56亿元,重点向城市综合环境整治、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倾斜,重点抓好拆并燃煤小锅炉、城市道路综合整治、大西沟水库、**职业大学新校址建设、南区热网工程、米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道路等项目建设。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稽察工作力度,突出抓好政府投资项目可研、初设、招投标、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以及资金使用的稽察工作,防止挤占、挪用、浪费建设资金,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重大项目稽察率达到100%。继续认真做好轻轨交通项目前期工作,促其尽早达到国家立项审批条件。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主动梳理近期实施和将要实施的项目,筹划一批已列入规划和对我市未来有重大影响的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前期工作,争取国家及自治区支持。大力推进与国家开发银行二轮合作协议的落实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继续做好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利用工作,努力扩大信贷规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我市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多渠道筹集建设发展资金。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充分发挥内地发达省区驻我市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改善投资服务环境,推动以商招商,吸引更多的内地企业参与我市经济发展。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定期我市产业导向目录,引导内地企业在我市投资办厂和参与园区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类经贸展会资源,继续实施乌昌统一组团,参加乌洽会、厦投会、西洽会、上海工博会等重大展会,推介一批前期工作扎实、具备开工建设条件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不断扩大利用区外资金和外资规模,力争引进区外到位资金增长20%。完善**出口加工区综合配套设施,重点做好进口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建设,吸引更多企业落户。深度研究周边国家市场需求和产业政策,进一步发挥外经贸扶持资金导向作用,适时在周边国家举办**商品交易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专业性国际经济贸易展会,引导企业不断调整优化产品进出口结构,努力扩大建材、工程机械、高新技术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出口规模和石油、有色金属等资源性产品进口,引导企业到周边国家投资办厂和承包工程,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增强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六)加强价格监测和监管,确保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继续做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粮、油、蔬菜、肉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监测工作,密切关注天然气、煤炭、成品油等生产供需情况,及时预测预警信息,提出应对措施和方案。继续规范教育收费,整顿和规范药品、医疗服务价格,加强经济适用房价格、廉租房租金和物业收费的监管,着力解决好关系民生的价格问题。规范政府定价行为,完善调价公示制度,定期审查垄断行业成本变化情况,为制定和调整价格提供依据,改进垄断行业价格监管。妥善安排低收入居民的生活,适时提出对中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政策措施。继续开展涉农、涉企、教育、医药等领域的重点检查,加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检查力度,积极推进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加强社会监督,做好价格举报工作,着力打击价格欺诈、相互串通、合谋涨价行为,规范价格秩序,确保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七)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继续强化和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将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区(县)和企业。突出重点,加强监督检查,切实抓好79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力争全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加快推进热电联产,全年新增供热面积600万平方米。继续加强拆并燃煤小锅炉工作。投入5000万元引导资金,加大对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力度。积极推进地源热泵、电热膜、发热电缆等供热试点工作。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确保河西污水处理厂、河东污水处理厂中水管线、米东区垃圾处理厂等项目开工建设,当年完成达坂城垃圾填埋厂、大蒲沟垃圾场渗滤液处理项目,加快垃圾焚烧发电和大蒲沟沼气发电等项目前期工作。继续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继续做好我市防沙治沙和城市周边沙坑复垦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三北四期”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实施力度,当年完成乌—板—水公路两侧植树造林一期工程等项目。加强城市水源保护,加快推进乌拉泊水源地清理搬迁和西山水源地植树造林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六道湾采煤塌陷区生态治理工作。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全会部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福建实际,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立足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立足开拓创新,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推出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等重大举措;立足攻坚克难,及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预计全省生产总值6*3亿元,增长1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99.10亿元,增长2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5.82亿元,增长14.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4%;外贸出口总额293.97亿美元,增长39.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可比口径为53.18亿美元,增长7.6%;财政总收入622.76亿元,可比增长18.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33.36亿元,可比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75.37元,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4*9元,增长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5.96‰。经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主要指标除价格指数外,均完成或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其中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年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是:
(一)结构调整加快,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5%、15.2%和10.8%。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6.9万亩、总产量增加23.3万吨,扭转连续六年下降的趋势;建成4个省级粮库和一批市县中心粮库,新增粮食储备能力6亿斤;省级130家龙头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47.69亿元,带动183万农户;建成26个农产品主产区检测检验项目;完成造林更新1*万亩,新增速生丰产林42.9万亩;综合治理17个重点旱片,建设11个大中型灌区及节水改造工程,加固一批病险水库;开工建设3个国家级中心渔港,建成12个二、三级渔港;扶持2*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47个山海协作示范项目建设;超额完成“造福工程”搬迁1.5万人任务。
克服煤电油运紧张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工业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532.68亿元,增长1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百家重点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全年发电量增长8%,用电量增长13.4%。铁路、公路、水路货运量分别增长14.3%、8%和20%。
服务业加快发展,完成增加值2324.94亿元,比上年增加278.44亿元。通信、住房、旅游、汽车等消费活跃,通信业务收入192.69亿元,增长10.65%;商品房销售额354.5亿元,增长23.4%;旅游总收入550.74亿元,增长42.2%。利用国债资金和预算内资金扶持建设了41个“农改超”示范工程、44个职业介绍服务中心、50个示范性社区服务设施及20个大型农副产品流通设施。推进40个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示范项目和全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成一批现代物流项目和专业性物流配送中心。金融保险业继续发展。培育资本市场,5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募集资金逾12亿元。
(二)实施项目带动成效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加强项目策划储备,加快项目审批,大力推进项目前期和建设工作。全省安排重点项目180个,比上年增加92个,投资总规模3348亿元,比上年增加1954亿元。在建103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38亿元,45个项目建成投入使用;77个预备重点项目有26个实现开工。一批重大交通能源、产业项目上报国家审批。
交通方面,*铁路福建段基本建成,*铁路开工建设,*铁路获批立项,福州火车站改造工程建成投入使用。*高速公路福建段一期、漳龙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福建段二期(邵三)路基工程完成,龙长高速公路全线动工,浦南、泉三高速公路和厦门东通道通过国家审批。全省新增高速公路318公里,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提前一年实现各设区市4小时内通达省会城市的目标。连城机场建成通航。完成全省港口布局规划编制,建成厦门湾10万吨级航道,开工建设福州松下康宏码头、漳州招银港区7、8、9号码头。铁路主干线和高速公路主线项目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规划。
能源方面,漳州后石电厂5、6号机组和部分水电站建成投产,全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50万千瓦;尤溪街面水电站、龙岩坑口电厂、南埔电厂、嵩屿电厂二期、晋江热电厂等加紧建设;福建液化天然气总体项目、平潭风电二期项目获国家核准;推进了莆田、晋江、厦门燃气电厂和宁德电厂、福州可门、江阴电厂、华能福州电厂三期等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建成一批省主干电网和县城电网工程项目。
工业方面,三钢炼钢挖潜改造、厦工易地搬迁、福建电气硝子玻璃玻壳项目及东南汽车多功能车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炼化一体化项目基础工程全面展开,开工前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厦门年产80万吨对二甲苯、泉州船厂修船项目动工建设;戴?克轻型客车、东南电化年产45万吨聚氯乙烯、南纸林纸一体化等项目获国家核准,华映光电等离子显示器项目获国家立项。
农业方面,“六千”水利工程完成年度计划的1*%;“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完成路面硬化7500公里;大乘奶牛良种繁育基地、永林速生丰产林基地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木兰溪郑坂段防洪工程、九龙江北溪(龙岩段)防洪工程、宁德防洪防潮工程等顺利建设;泉州外走马埭、福清东壁岛、莆田澄峰、霞浦沙头等大型围垦工程建设进度加快;仙游金钟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等一批项目通过国家审批或纳入专项规划。
社会事业方面,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立医院改扩建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福州地区大学新区二期、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福建农林大学合并迁建、闽江学院、厦门理工学院、龙岩学院、武夷高校园区等高校建设进展顺利;省广播电视中心、福建大剧院、省协和医院外科病房楼、省体工大队场馆改造工程主体开工;一批重点旅游品牌项目加快建设,昙石山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三)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外向型经济迈出新步伐。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全省进出口475.5亿美元,增长34.6%,其中出口增幅比上年提高17.4个百分点。出口结构改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增长43.1%、46.9%。纺织、服装等传统商品出力增强,增长38.6%。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277个,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271个,合同外资占全省的51.4%。
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一系列重大经贸活动。闽台港澳侨经济合作继续加强,开放福建居民赴金门游,福州、厦门与台湾高雄试点直航货物量增长14.5%。构建闽港合作平台,推进闽澳四项合作。
(四)高技术发展取得新进展,信息化工程稳步推进。组织实施企业信息化、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11个重大高技术项目列入国家计划并获专项资金扶持。27个新产品开发列入国家计划。重点扶持建设94个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新材料、粮食作物育种技术、病毒性疾病新药等十大研发平台启动建设。光催化技术、植物病毒等工程研究中心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福建留学人才创业园、省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孵化基地、福州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厦门软件园基本建成。福州软件园四期工程、国家火炬计划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动工建设。第二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共对接项目2656个、总投资388亿元。安排省级预算内专项资金8390万元,重点扶持244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数字福建“331”计划基本完成。84个县(市、区)开通政务网横向接入网,全省三级政务网络体系形成;67个省直部门建成局域网,30多个部门开展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各级政府普通电子公文传输。支持制造业、工商企业信息化建设。9个设区市所在地、4个县(市、区)开播有线数字电视;建成省交通车辆监控系统平台;建设覆盖全省远程医疗站点和医保联网。
(五)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就业和社会保障得到加强。新设三明学院、龙岩学院和厦门理工学院3所本科院校,调整组建15所高职高专院校,省内外普通高校在我省招生15.4万人,高考录取率达70.5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7%。投入省级以上资金1.5亿多元,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51.5万平方米。重点扶持一批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57%。民办教育发展加快,各类民办教育机构达3499所。
安排国债和省级专项资金1.2亿元,扶持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两大体系建设项目136个,已建成62个。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建成一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社会事业项目。计划生育连续14年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口计划指标。
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1万人。建立劳务派遣公司74家,派遣劳动力6.8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7.5万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93万人、270万人和285万人。城镇近20万人享受低保,75.5万农村困难居民全部纳入低保范围。
(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和环境建设扎实推进。完成沿海防护造林14.8万亩,封山育林9.2万亩,建成1368公里绿色通道,有效管护4294.5万亩生态公益林。做好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期间急需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申报工作,38个项目、7.25万亩建设用地得到确认。撤销各类开发区196个,核减规划面积84万亩。完成土地整理15万亩,连续5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万亩、“青山挂白”面积345万平方米。
开展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二氧化硫等6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计划指标内。城市水和大气环境基本达到功能区标准,12条主要水系水质保持良好,23个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生态环境质量名列全国前茅。完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政策,已有22个污水处理、14个垃圾处理项目实行产业化运作,吸引社会资金17.5亿元,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提高到43%和82%。
(七)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改制面达61.9%。13家省属国有外贸企业完成改制。新设立10家股份有限公司。明晰集体林产权面积7330.8万亩,占应改面积的89.3%。全面铺开农村税费改革,实行种粮免税、订单售粮直补、良种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全省农民直接受益25亿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政府投资管理更加规范。开展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林区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省广播影视集团、新华发行集团、厦门广电集团挂牌运作。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有: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还比较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水平不高;煤电油运紧张仍制约经济发展;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对部分产品出口造成较大影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就业压力仍较大;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体制等。对这些问题,应立足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切实加以解决。
二、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工作重点
20*年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完成“*”计划、衔接“*”发展的重要一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5%,力争更快更好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外贸出口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按可比口径与上年基本持平;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4.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以上预期目标是在客观分析国内外形势基础上,把握福建发展态势,力争更快更好地发展而提出的,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完成今年的预期目标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要扎实推进以下工作:
(一)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精心谋划发展规划。规划是政府引导和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依据和手段,是引导和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应以规划为龙头,以规划带项目,以项目促发展。按照省委确定的基本构想、基本思路、基本态势、基本格局,更新发展观念,丰富发展内涵,拓宽发展途径,精心编制好发展规划。
认真编制“*”总体规划。“*”规划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总体规划,要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确定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九大支撑体系,从目标、布局、项目和举措上进一步深化细化。通过总体规划的编制,凝聚人心、汇集合力、展示形象、描绘蓝图。要积极做好我省规划与国家规划的衔接,争取规划的发展布局和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使我省在国家发展大格局中有位置,在大项目中有数量,在大政策中有扶持。
做深做实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围绕近中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及时编制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农业规划要体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扶持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工业规划要着眼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发挥港口和林业等资源优势,加强全省重点产业集群、临港工业、石化、“林纸一体化”等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加快形成海峡西岸制造业基地。交通能源规划要围绕强化基础设施保障能力,适度超前、科学开发、合理布局,加快构建铁路、民航、高速公路、港口等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立安全、高效、可靠的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加快产业重大技术研发,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培育生物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数字福建建设规划要继续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化软环境,大力推动电子政务、企业和社会信息化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社会事业发展规划要围绕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解决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促进教育、文化、卫生、旅游、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要围绕落实《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水、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等重要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加强污水垃圾处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和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发展规划要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合理安排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公用事业重大项目,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中心城市做大做强;着眼于培育中小城市和择优发展县域中心集镇,加强城镇体系和村镇建设的规划引导。同时,要抓紧研究制定若干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以规划引导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二)围绕增强发展后劲,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项目是集聚生产要素、推动投资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载体。要加大项目带动力度,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高重点项目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中的比重,确保投资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工业项目在重点项目总数中的比重,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支撑。今年计划安排省重点项目343个,比上年增加163个,投资总规模4181亿元。其中,在建重点项目180个,总投资1900亿元,年度投资430亿元;预备重点项目163个,总投资2281亿元。工业重点项目176个,占全省重点项目总数的51.3%。
推进交通能源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铁路建设。开通*铁路,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57公里。加快建设*铁路,开工建设*铁路,推进厦深、龙厦、向莆等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实现*高速公路福建段全线和福宁高速公路福安连接线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60公里。基本建成福州长乐机场高速公路一期,加快建设龙长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浦南、泉三高速公路、福泉高速公路莆田支线,推进永安至武平、宁德至武夷山、福州长乐机场高速公路二期、国道主干线福州绕城高速公路连接线、泉三高速公路南安至惠安支线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厦门东通道、福州湾边大桥,推进厦漳跨海大桥、平潭海峡大桥的前期工作。加快港口群建设,重点推进厦门湾、福州港、湄洲湾及三都澳等大型深水港口建设,开发漳州古雷港区,建成厦门湾海沧港区一期、招银港区二期、福州港罗源狮岐码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000万吨。加快建设漳州招银港区7、8、9号码头、福州港松下康宏码头,开工建设厦门湾嵩屿港区一期、福州江阴港区2、3号码头、罗源湾港区碧里4、5号和可门4、5号码头、泉州泰山石化中转码头等。加快能源建设。争取年底投产龙岩坑口电厂、南埔电厂、宁德电厂、嵩屿电厂二期、晋江热电厂等应急电源点。开工建设福建液化天然气总体项目,完成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积极推进全省主干电网工程、尤溪街面水电站、宁德洪口水电站、莆田、晋江、厦门燃气电厂、福州可门、江阴电厂、华能福州电厂三期、后石电厂7号机组、罗源、泉州电厂、平潭、漳浦风电、惠安核电站、仙游抽水蓄能电站等电力项目的建设和前期工作。
推进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建设木兰溪郑坂段防洪工程和宁德防洪防潮工程,开工建设闽江上游沙溪段防洪二期等一批主要江河流域防洪工程;继续推进在建大型围垦工程建设进度;着力扶持国家级中心渔港项目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推进仙游金钟、长泰枋洋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等一批预备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设一批工业骨干项目,加强项目策划与前期工作,促进产业集聚,壮大产业集群。重点推进华映光电等离子显示器、厦门安美光电、戴?克轻型客车、新福达多功能轻型客车异地扩建、厦门8万吨级造船、泉州15-30万吨级修船、福建炼化一体化、厦门对二甲苯、东南电化聚氯乙烯、石狮精对苯二甲酸等一批主导产业重点项目;抓好福建百宏差别化纤维、福建金纶石化扩建、三明与龙岩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等特色产业骨干项目,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泉州宝洲二期、宁德、长乐等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晋江垃圾焚烧发电厂、厦门岛外快速路、福州南江滨路等项目建设,推进福州连坂污水、洋里污水二期、福州垃圾焚烧发电厂和福州三环路二期、厦门海湾大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建成福州地区大学新区二期和厦门大学漳州校区二期、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两大体系等项目。加快建设福建大剧院、福建广电中心、昙石山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工程、省协和医院和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外科综合楼、省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二期、武夷山旅游综合开发、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上杭古田会址红色旅游、屏南鸳鸯溪-白水洋景区等项目。开工建设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厦门软件学院、福州市传染病艾滋病治疗中心、莆田妈祖文化城等项目。
切实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和重点项目管理。应把项目的前期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大对项目的策划、开发、储备。创新项目的生成机制,实现开发一批、储备一批、滚动一批、建设一批。要加强重点项目分类、分级管理,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对企业投资项目主要做好服务工作,同时检查监督工程质量、安全和对政府承诺目标的实现情况。充分利用行政协调和经济手段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项目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调度,做好跟踪服务,及时帮助解决项目在征地拆迁、供电、供水、运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
(三)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集中财力办大事。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充分发挥省级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性资金和国债资金、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积极引导和吸纳社会资金,加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
支持重大交通能源项目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环境。重点支持*、*铁路建设以及其它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支线、大型深水港码头、航道的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支持煤炭资源勘探、液化天然气项目、风电及其它新能源规划、选址等前期工作,组织实施节能示范项目。
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能力保护、优质高效农业和农业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实施江海堤防、水利除险保安、森林防火、围垦、渔港(避风港)、旱片治理、水利“六千”、“年万里”路网、粮食安全、良种繁育与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研究与推广、特色农产品培植及深加工、农业检测检验、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等工程。
加大社会公用事业投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重点支持教育、文化、卫生等省属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扶持职业教育、优质高中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支持重点旅游景区和“红色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加强“平安福建”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点支持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项目和危险废物、医疗垃圾处置项目,组织实施重点流域乡镇垃圾污染治理、重点养殖区污染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以及重要水源地保护、重点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等示范工程。支持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部分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及生态示范区建设。
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重点支持以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数字福建”工程建设。继续支持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和产业技术研发,支持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和特色中药材资源开发,组织实施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产业等重点专项,培育新兴产业。办好第三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顺利实施。
一、1-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情况
今年上半年,市人民政府紧紧围绕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预期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使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
1、经济总量有增长。元至六月,全市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1.18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完成增加值分别为3.93亿元、10.99亿元、6.26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9%、17.3%、和12.5%。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元至6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亿元,同比增长20.2%。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共引进内外项目47个,合同引资28.5亿元,同比增长25%。
3、经济运行质量逐渐提高。一是财政收支完成较好。到6月底,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20.7%,地方固定收入完成1.12亿元,同比增长22.4%。全市财政支出完成2.5亿元,同比增长51.2%。二是工业企业效益好转。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8.61亿元,同比增长24.1%,实现利润3618万元,同比增长142.6%,亏损面为9%,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三是金融运行平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29.9亿元,比年初增长14.5%;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6亿元,比年初增长4.5%。四是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47元,同比增长26.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91元,同比增长18.1%。
(二)存在的问题
1、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一是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原国营改制企业,受市场风险影响较大。今年上半年的国营改制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如:祥宇化工、国发精细、金叶肥、兴和发纺纱厂、水泥厂等企业。一旦这些企业出现市场波动,则会对我市经济稳定快速发展造成较大影响。二是受劳动力市场的制约,一些项目开工不足。据调查,我市劳动密集性的企业劳动力逐步供不应求。如兴和发纺纱厂缺少纺纱工100多人;罗圣纺织7月份已开工,需要工人300人,目前招收到的不到100人,原定三班倒生产的,现开一个班生产都难;九天制衣开工较早,满负荷生产,由于受劳动市场冲击,目前走了100多人。市场上劳动力紧缺致使企业难以正常生产,直接影响企业产值对经济增长。三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招商引资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目前情况看,高科技、高税利的大项目不多,部分项目对财政贡献不大。
2、农民增收的后劲不足。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91元,同比增长18.1%。但农资价格上涨较快,虽然农产品价格也有上涨,除猪肉恢复性上涨外,其他的涨幅不大,物化成本的增加导致农民收入减少。据有关部门测算,种植水稻每亩费用提高20元,种植蔬菜每亩费用提高38元。由于农资价格上涨部分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影响到农民的实际增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种养的积极性。目前,受天气影响,降雨量同比减少50%,山塘水库畜水量严重不足,12万亩中稻受旱,5万亩晚稻缺水难以播种,上半年农业丰收了,下半年有较大风险。
3、经济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环境还不协调。涉及经济发展环境是多方面的,有大环境、有小环境。过来几年,我市在治理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三乱”现象有所遏制,但有些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发展面临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执法单位执法不规范,甚至存在严重的执法违法、重复执法、重处重罚、以罚代法行为;少数单位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过多的考虑本部门、本单位利益,巧立名目收费,超标准收费,造成了较坏影响。二是金融信用程度不高。中小企业融资难制约了企业发展。部分企业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管理不规范,银行难以获取企业真实信息,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我市6家金融单位不是没钱贷,而是不敢贷。据反映,个别金融单位的放贷任务拆借给了外地银行,这个问题要引起重视,据说其理由是我们自己的信用程度差。06年大自然食品公司通过商务部门银企洽谈会的平台,争取到贷款*0万元计划,但由于该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向地下钱庄借款1000多万元,致使讨债人员不断,放贷银行获知情况下,对其偿还能力和信用程度产生怀疑,收回贷款。据银行部门统计我市530名公务员欠贷共计1300多万元,其中公检法的公务员欠贷达600多万元,其他部门公务员达600多万元,欠得多的有70多万。06年政府开展了一次清收行动,收欠26万元,其中国地税、工商等上管单位的有21万,*直属部门单位的只有5万元,上管单位采取的措施是发停职通知书,不还贷不上岗。我市也应采取有力措施,提高金融信用度,经济建设需要的是资金,没有资金什么也做不成,金融扶持在关键时候起很大作用。三是保险行业市场管理混乱。我市目前有8家保险机构,各保险机构为了抢占市场,不断提高业务员的返回比例,目前业务员每推销一份保险,可从中抽取40%的回扣。业务员揽保大部分是在亲戚、朋友中开展,类似于传销性质,难免存在欺骗行为,违背保险工作最初的目的。
(三)几点建议
1、正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失时机地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市经济。我市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发展速度还不够快,经济基础不牢固,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优,要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真正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实事求是地认真分析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机遇和优惠,妥善处理当前经济运行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坚持不懈在项目上做文章。前些年,我市在争取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上错失过一些良机,要吸取教训,要根据*实际,找准立项的事由,及时申报,努力争取国家、省、市重点建设资金,解决我市一些基础设施和基础建设中的重点问题。
2、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要全面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在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上狠下功夫,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强农资价格监督检查力度,稳定农资价格。要进一步科学合理的调度水资源,确保市民生产、生活用水。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加强工业督导和协调服务,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作用,促进产业集聚和优化,使之步入新型工业化道路,争取招商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要注意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合理开发,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继续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要继续完善和落实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建立融资平台,帮助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4、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密切关注低收入人群的生存状态,进一步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适当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要加强劳动就业培训工作,继续扩大就业渠道,努力解决“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问题,同时,要清理可就业而不就业,享受低保照顾的人员,进一步落实公共应急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确保大局稳定。要围绕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十件实事狠抓落实,确保惠民政策让人民群众受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1-6月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收支情况
1-6月,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4308.2万元,占计划任务66.3%,占目标任务的61.4%,比上年同期增加2458万元,增长20.7%。完成财政支出25402万元,占预算的55.45%,比上年同期增加8603万元,增长51.2%。
(二)主要特点和成绩
1、又好又快地完成半年收入任务。上半年,全市上下将财税收入入库摆到极为重要的位置。市级领导对财税工作高度重视,及时协调和解决了财税工作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大了收入入库力度。税务部门依托信息化管理,加大了对鞭炮、矿石资源开采、交运税、房地产税收的征管。财政部门加强了非税收入、契税的征管。各乡镇立足本地税源挖潜力,瞄准边缘税收想办法,全力以赴抓收入,23个乡镇全面过半,黄盖、白羊田、乘风三个乡镇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
2、支出保障较好。到6月底止,全市共完成财政支出25402万元,占预算的51.2%,同比增加8603万元,增长51.2%。在支出安排上,优先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原则,社会保障、重点工程建设、教育、计生、科技、环保等重点支出按预算进度及时拨付到位,支出运转良好。
3、收入质量有较快提升。1-6月地方固定收入中税收收入共完成4311.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82万元,增长29.5%;税收收入增幅比非税收入增幅快11.2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地方固定收入比重为38.5%,比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
4、财源建设初见成效。近年来市委、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强化责任,加强管理与督查,招商引资工作实、效果明显,初显成果。工业园元至6月份已完成国、地两税共计92.6万元,建安营业税及其他税收完成83万元。下半年将有新美陶瓷、鲁湘酒精、罗圣纺织、开明科技、山丰科技、冰飞科技等企业的陆续开工投产,预计工业园全年可望完成各类税收1000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完成全年收入计划潜在风险。元-6月份,国、地、财三家虽然超进度完成了过半任务,但下半年收入计划与税源倒挂矛盾依然突出:一是据税源调查国税增收因素与减收因素相抵实际税源缺口约300万元,地税增收因素与减收因素相抵实际税源缺口约1000万元。鞭炮行业年初目标是1000万,国税计划任务124万,完成30万,地税计划任务60万,完成10万,目前任务落实到户难,协调难;二是岳阳市下达的新增目标任务1723万元(国税477万元,地税472万元,财政774万元)压力大;三是乡镇为完成过半任务出现了借钱交税、贷款交税、引税成本的积聚带来的重重困难。因此要完成全年任务,还潜在一定风险。
2、收支矛盾仍然尖锐。收支矛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尽管我市财政收入今年上半年实现了“双过半”,但可用财力增长不多,而各种刚性支出压力很大,如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面、企业退休金调待、城镇居民低保提标和启动农村低保、计生事业费安排标准提高、公务员津补贴发放等方面都增加支出,给预算执行带来了一个一个难题。
3、财政执行环境不优。对收入分配到位要求强烈,对组织收入到位合作精神不强。少数乡镇及部门财政管理比较粗放,财政支出结构不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政府要高度重视,着力协调解决。
(四)几点建议
1、加大财税征管力度,坚决完成收入计划不动摇。今年后段财税入库任务十分艰巨,必须采取超常措施,加大征管力度。一是要树立信心,克服松懈情绪,坚持收入计划不动摇,“一票否决”不动摇。要将入库收入层层分解,实行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工资奖金与收入任务挂勾。二是要加大稽查力度,避免征管上的“跑、冒、滴、漏”。严厉查处人情税、关系税的行为。三是加强部门配合,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理,做到应收尽收,严厉打击偷、漏、骗、抗税行为,坚决杜绝减免缓交税款等违法行为。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征管环境,同时要把依法纳税与优化经济环境有机结合,即要优化经济环境,更要依法纳税。
年,在区委、管委会、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全区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突出做好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打造宜居城区三篇文章,全力打好“五大战役”、“十大工程”,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区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预期目标。
1、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据统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2.08亿元,可比增长13.3%,增幅超年计划12.5%的0.8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完成594.88亿元,增长18.2%;工业增加值完成148.72亿元,增长17.1%,增幅超年计划13.9%的3.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不含基金)32.2亿元,增长23.1%,增幅超年计划的11.5%的11.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19.2亿元,增长26.7%,增幅超年计划12.5%的14.2个百分点;出口总额22.6亿美元,增长33.4%,增幅超年计划10.5%的22.9个百分点;合同外资2.24亿美元,增长364%;实际利用外资2.55亿美元,增长62.6%;固定资产投资119亿元,增长45.7%,增幅超年计划30%的15.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7亿元,增长22%,增幅超年计划16%的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610元,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11827元,增长12%,增幅均分别超年计划8%和6%的4.3和6个百分点。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实施重点项目95项,完成投资62.9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20.1%,省级重点项目7项,完成投资15.7亿元,为年计划的187.1%,市级重点项目20项,完成投资31.3亿元,为年计划的109.5%,建成中铝瑞高精铝板带、新大陆芯片等重点项目19项。实施“五大战役”成效显著。列入市“五大战役”项目12项,完成投资30.7亿元,为年计划的111.2%。
规划执行良好。时期的五年,是全区推动科学发展、打造宜居城区、构建和谐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也是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经过五年努力,规划的主要经济指标均高出预期年均增长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8%、高于预期目标的1.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9%,均超过规划要求的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的目标;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1%,高于预期目标6.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1.6%,高于预期目标11.6个百分点;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6.4%,高于预期目标4.4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8.19亿美元,完成规划目标的16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354.1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的272.4%;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4%,均超过规划年均增长7%和6%的目标。
2、发展方式持续科学转变。一是工业生产持续向好。通过一系列扶持奖励政策,有力促进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591.04亿元,增长18.7%,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亿元以上企业81家,比上年增加6家;二是突出发展总部经济。路千亩总部经济聚集区完成控制性详规,部分项目用地已挂牌出让。建成国脉科技、新日鲜等企业总部,海西物流大厦、移动公司总部、百事达研发大楼、世创国隆中心等总部项目加快建设;三是扎实推进企业上市。围绕“50聚龙”战略,区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企业上市,、伊时代、冠林科技等六家企业已被列入省年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华映显示“借壳”东上市,新大陆通信、升兴等多家企业加紧推进上市前期工作,目前,区内上市企业16家,资本市场板块加速形成。同时,新大陆电脑增资扩股,国脉科技、冠城大通等企业准备上市再融资;四是加强自主创新。年新增1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区共有49家高新技术企业重新通过国家认定。第八届618共签约项目63项,目前已动工55项,动工率达88%。新增驰名商标6件,名牌产品14项;五是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引导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0.1%,化学需氧量削减4%,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1815吨标煤,同比下降5.3%;六是推进企业技改提升,中铝瑞、上润智能执行器、华映切裂罐等21个企业技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8.2亿元,新增产值20亿元。
3、新城规划建设迅速展开。围绕“从单一经济技术开发区向新城区转变”的功能定位,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完成新城规划并报批,启动廊道、环山观光道项目建设,新建、改造魁岐大道等13条城区主干道,动建城市广场,休闲文化广场加紧筹建。深入推进省级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完成城区9幢建筑物立面景观改造和港口路等主次干道电缆下地,机二高速公路沿线及君竹出入口、104国道沿线等重点区域及交通干道两侧的绿化美化工程加快推进。持续开展户外广告清理、交通综合整治、违章建筑拆除,区容区貌明显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长安污水处理厂及厂外管网工程,畜禽禁养工作得到全面落实。
4、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以“5•18、6•18、9•8”为平台,开展多形式招商活动。全年新批外资和增资项目20项,合同利用外资2.24亿美元,增长364.5%;实际利用外资2.55亿美元,增长62.6%。制定落实促进外经贸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全年出口总值22.6亿美元,增长33.4%,增幅超过年计划10.5%的22.9个百分点,华映显示、华映光电、省华、中铝瑞等7家企业出口超亿美元。推动区内29家企业列入首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全面改造港客运站,开通两岸邮件船。成功举办“两马同春闹元宵”以及书画艺术展、体育联谊等活动,船政文化对台交流系列活动列入国台办年重点交流项目。
5、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发展,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持续深化“双百工程”建设,以点带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好防汛、防火、防疫工作,加强以供水、道路、防洪排涝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疏浚河道8公里,加固海堤3公里,完成幸福水库等三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两岸台农业合作()精品科技园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4.51亿元,增长4.4%。
6、开发取得新突破。与大连万达等投资团队签署《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投资框架协议》。开工建设大桥,环岛堤路工程、安全供水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7、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校安工程加固改造5782平方米,动工建设开发区职专教学楼、三中分校、教育学院一附小魁岐分校,建成安小学。在全省率先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船政文化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持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城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新农合农民免费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5%。有序推进数字电视整体平移转换工作,全区已完成11862户改造。深入开展“平安”建设、严打整治行动,切实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和维稳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在肯定年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项目储备不足,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偏低,缺乏能够有效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项目;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任务艰巨;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制约全区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待继续提升等。这些问题都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努力加以解决。
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初步安排
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做好年经济社会工作,对于保持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抢抓海西发展机遇,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
工业增加值增长15%;
财政收入增长12.87%;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
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
出口总值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农业增加值持平;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
三、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与主要措施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1、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以技改提升、企业上市、品牌创建为抓手,加快传统产业技改提升,不断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冶金压延、装备制造、轻工食品、生产等五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新大陆、华映显示、冠林科技、大拇指等企业为龙头,培育发展物联网、电子信息、环保设备等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加大对二维码、智能传感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促进物联网感知、传输、信息处理、行业应用及运营服务等产业链的完善。加大品牌培育力度,鼓励企业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制修定。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上润智能执行器、双翔电子、东南造船厂等重点企业通过技改实现转型升级。
2、推进企业上市。继续实施50聚龙战略,用足用好扶持企业上市政策。一是推动被列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的、伊时代、冠林科技等企业尽快在境内外发行上市;二是积极支持国脉科技、冠城大通、新大陆等已上市企业创造条件,增发新股,实现再融资再投入。三是积极引导升兴、新大陆通讯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抓紧推进上市前期工作,尽快列入上市企业后备库,努力形成“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核准发行一批”的上市推进格局。
3、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加快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引进和发展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等,加快建设百事达、国航远洋、国光电子等企业总部,基本建成移动、海西物流大厦总部项目,动建阳光、华浔、顺隆等四个总部经济项目,初步形成千亩总部经济聚集区。加快推进快安城市综合体、核心区综合体建设、水产品批发市场二期建设,打造新城商贸聚集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支持有条件企业建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完善荣泰钢材物流、九州通医药物流等大型交易平台,促进商贸流通业升级。打造“船政文化”品牌,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宣传营销和设施建设,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加大投资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1、强化项目带动战略。加大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和民生工程的投资力度,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加强重点项目管理,抓好项目的谋划生成、推动落实工作,策划生成一批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关系发展全局、关系民生的重大项目,强力推进项目规划、设计、融资等前期工作。加大项目协调服务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及时解决项目征迁、交地等问题,保障项目建设。年初步安排在建、新开工及前期工作重点项目72项,总投资455亿元,年计划投资48亿元。按项目类型分,产业项目34项,基础设施项目23项,社会事业项目15项。按项目进度分,年开工结转年续建项目27项,年度计划投资29亿元;年计划新开工项目29项,年度计划投资19亿元。
2、加快新城建设。加快编制完成新城总体规划和快安城市综合体、核心区城市综合体、总部经济集聚区等重要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突出规划龙头作用;大力实施“十大工程”,进一步完善市政交通网络,新建、改扩建魁岐大道、经五路、铁北路、快洲路等道路。加快推进快安城市综合体、总部集聚区、核心区综合体、科技文化中心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推进渔片、君竹环岛片、旺岐境片、进步里片等中心城区旧屋区改造;加快天马山体育公园二期工程建设;建设客运东站和公交总站及配套站点工程;实施沿江、沿山、高铁桥下等重要通道、关键节点的绿化美化工程。强化城市长效管理,继续加强交通综合整治,加大清违、环卫保洁、广告清理等工作力度,推动区容区貌持续改观。
3、推进全面开发建设。按照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定位,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大桥,抓紧环岛路堤工程、雁行江景观工程、全岛安全供水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大力推进规划区内主次干道、污水处理厂、供电、供水、土地平整等各项基础配套工作,建立动漫、文化创意、软件园、现代高优农业示范区等新兴产业园区。
(三)促进对外经贸合作,不断提升开放水平
1、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把企业上市募资、技改增资、产业链招商以及总部商务集中区、服务外包基地等“特色园区”招商作为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的重要手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重点围绕已形成的产业链招商引资,着力引进后续项目、技改项目及其配套项目。大力拓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物流等现代服务领域招商,力争在生产业方面有新的突破。
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用足用好近年来出台实施的出口专项补助、融资贴息、增量奖励等一系列外贸扶持政策,引导进出口企业尤其是出口大户调整进出口结构,扩大产品出口,推进外贸发展转型升级。支持有条件企业“走出去”开拓新市场,鼓励境外投资基金对中小企业的并购。
3、加强对台经贸合作。抓住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机遇,努力在构建产业对接、物流合作、文化交流、双向往来上取得新突破。加强台湾液晶平板显示产业链、集成电路芯片、光电子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等转移对接,吸引更多台湾上市企业、大陆地区总部落户。积极开展两岸滚装运输业务,做大台湾商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拓展“两马”交流层次、内涵,办好“两马同春闹元宵”等特色文化交流活动。
(四)强化“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发挥“双百工程”、“六六工程”载体和抓手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向农村拓展覆盖。因地制宜引导城郊村建设外来员工公寓,发展交通运输、商贸服务业等为生产和生活配套的二、三产业。结合旅游岛开发,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依托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深化对台农业合作,引进、推广台湾农产品加工、种养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名优果蔬、花卉、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抓好海堤和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加快推进天台水库、林浦排涝二期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五)加快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1、推进教育优先发展。促进区域内学校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优质教学资源均衡。继续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标准化建设,力争完成35590平方米校舍加固改造,加快四十一中教学楼、开发区职专教学楼等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前教育,发挥公办幼儿园作用,解决入园难问题。
2、加强卫生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重点,加快推进图书馆、科技馆和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项目建设,加强农村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服务方便、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船政文化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拓展两岸文化交流平台。建成开发区医院,动工建设镇卫生院,发展卫生体育事业。坚持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进一步深化城乡医疗体制改革。健全区、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大力提高医疗救治、应对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人口和计生基础工作,完善人口和计生工作新机制。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认真落实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坚决淘汰落后工艺、产能,推进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工业脱硫减排项目建设。严格环境保护,加快推进长安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和垃圾转运站建设。加强对湿地、生态功能园、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六)加强民生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1、持续提升就业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完善各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援助制度,多渠道多形式拓展就业岗位,重点做好困难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工作。进一步落实《劳动合同法》,加大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工作力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五险”覆盖面,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进各类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巩固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水平,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生活补助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体系,扩大医疗救助范围,鼓励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94.7亿元,增长8.1%。人均生产总值39000元,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亿元,下降2.9%;第二产业增加值96.4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197.2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4:35.5:64.1调整为0.4:32.7:66.9。
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6666人,占全年目标任务21800人的122.32%。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271人,占全年目标任务5500人的223.11%;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634人,占全年目标任务2050人的128.49%。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2人,占全年目标任务400人的173%。发放小额贷款1.4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低于市控制4.0%的目标。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亿元,下降2.9%。粮食总产量12572吨,下降14.4%。其中夏粮总产量7732吨,下降1.9%;秋粮总产量4840吨,下降28.8%。油料总产量1560吨,下降5.6%;蔬菜总产量40800,下降21.7%;水果总产量275吨。全年肉类产量1503吨,下降26.9%;蛋、奶产量分别为544吨、3464吨,分别下降24.4%、32.1%。
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4599公顷,下降17.6%。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705公顷,下降13.8%;油料种植面积760公顷,下降8.4%。
全年生猪存栏6900头,下降18.8%;生猪出栏14750头,下降33.1%;牛出栏396头,下降26.7%;羊存栏300头;羊出栏850头;家禽存栏5.8万只;家禽出栏30.4万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53.4亿元,增长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单位,共47家,下同)完成增加值50.47亿元,增长3.1%。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增加值21.04亿元,增长9.8%;高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0.36亿元,增长13.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24.29亿元,增长3.3%;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16.19亿元,下降2.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9.79亿元,增长8.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增加值0.20亿元,下降8.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6.64亿元,增长15.8%;重工业完成增加值43.83亿元,增长0.5%。分行业看,纺织业完成增加值0.56亿元,下降5.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增加值3.26亿元,增长9.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0.15亿元,增长2.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2.18亿元,增长13.4%;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78亿元,下降23.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25.24亿元,增长2.8%;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4.96亿元,增长15.6%;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2.29亿元,增长13.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其中服装产量1295.3万件,增长2.2%;印染布产量2888.9万米,下降2.8%;塑料制品产量7659吨,增长16.4%;磨具产量6.9万吨,增长12.7%;矿山专用设备产量13.8万吨,下降27.5%;火力发电量433012万千瓦时,增长1.1%;自来水生产量31713万立方米,增长4.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41.9亿元,增长1%;实现利税总额24.1亿元,下降24.5%;实现利润12.9亿元,下降32%;产销率为98.7%。年末亏损企业5个,亏损面10.6%,亏损企业亏损总额1.6亿元,增长200%。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2.9亿元,增长13.3%。具有建筑业资质的170家建筑业企业,全年完成总产值276.67亿元,增长4.3%;签订合同额521.37亿元。增长14.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7.4亿元,增长17.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4亿元,增长17.5%。其中,城镇项目投资完成39.7亿元,下降4.3%;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85.7亿元,增长23.4%。民间投资完成175.3亿元,增长7.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7.1%。
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85.7亿元,增长23.4%。其中住宅投资117.9亿元,增长27.0%。房屋施工面积1147.2万平方米,增长7.3%,其中住宅772.2万平方米,增长4.7%。房屋竣工面积70.1万平方米,增长33.0%,其中住宅58.2万平方米,增长29.0%。商品房销售面积163.8万平方米,下降18.2%,其中住宅152.5万平方米,下降17.7%。
2014年我区共有省市重点项目41个,列入考核开工竣工、年度投资、协调服务与建设环境的项目26个,总投资369.5亿元,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38.3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64.1%。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03亿元,增长14.4%。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完成零售额133.00亿元,增长14.1%;住宿餐饮业完成零售额24.03亿元,增长16.3%(其中大个体餐饮业完成零售额3.49亿元,增长23.5%)。全年贸易企业完成商品销售额(营业额)358.25亿元,增长14.6%;其中批发零售业销售额323.40亿元,增长14.5%;住宿餐饮业营业额34.85亿元,增长15.7%。
六、对外经济
全年引进域外资金159.0亿元,增长11.6%;合同利用外资0.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下降59.9%;外贸出口总值完成2.6亿美元,下降24.1%。
七、财政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7.84亿元,增长6.6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7.83亿元,增长6.79%。主要收入项目的完成情况:税收收入完成259340万元,增长3.54%。其中,增值税完成27105万元,增长17.39%;营业税完成90766万元,下降7.65%;企业所得税完成31594万元,增长8.09%;个人所得税完成12174万元,增长14.67%;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23313万元,下降3.23%;房产税完成13003万元,增长17.68%;印花税完成7495万元,增长3.15%;城镇土地使用税完成9164万元,增长3.09%;土地增值税完成40608万元,下降10.67%;耕地占用税完成4118万元。非税收入完成18948万元。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完成12988万元,罚没收入完成3001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69万元。
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25.47亿元,增长10.66%。主要支出项目的完成情况: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2986万元,增长21.76%;公共安全支出6893万元,增长7.43%;教育支出36119万元,下降9.21%;科学技术支出2723万元,下降14.8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933万元,下降0.94%;医疗卫生支出20248万元,增长5.47%;节能环保支出930万元,增长112.8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73600万元,下降3.33%;农林水事务支出3443万元,下降1.66%;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6083万元,增长40.10%;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20万元,下降85.61%;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1171万元,增长30.69%;住房保障支出29502万元,增长343.31%。其他支出334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全区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90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4项;市级项目84项,获得科技经费2500余万元。全年完成科技成果6项,与去年持平。年末全区共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25家。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778件,增长15.6%。其中授权量1274件,增长44.9%;发明专利61件。全年完成技术交易合同275项,技术交易额5.1亿元。
年末区管普通高中1所,招生485人,下降7.4%;在校学生1411人,增长7.71%;毕业398人,增长34.4%。普通初中19所(其中公办12所,民办7所),招生6167人,下降3.9%;在校学生18798人,增长3.6%;毕业5372人,增长21.6%。普通小学44所(其中公办40所,民办4所),招生10057人,下降0.3%;在校学生56094人,增长2.5%;毕业8595人,下降2.3%;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92所(其中公办6所,民办86所),在园幼儿25014人,下降4.9%。普通中学专任教师831人,增长0.4%;小学专任教师2281人,增长8.6%。
九、文化、卫生
年末全区有区级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各1个。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315个,增长8.2%;床位4819张,增长1.9%;卫生技术人员5211人,增长3.9%,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239人,注册护士2176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36人;卫生监督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31人;妇幼卫生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9人;保健委员会办公室1个,卫生技术人员6人;健康教育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2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1个,工作人员8人;乡镇卫生院1个,卫生技术人员54人,床位60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个,卫生技术人员516人;社区卫生服务站31个,卫生技术人员186人;标准化村卫生所25个,卫生技术人员75人。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总人口743174人,其中女性363410人,非农业人口594539人,城镇人口667965人,城镇化率为89.88%。年平均人口737771人,出生率10.50‰,死亡率3.00‰,自然增长率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