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跨国经营与管理范文

跨国经营与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跨国经营与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跨国经营与管理

篇1

【关键词】跨国经营 资金管理

一、跨国经营资金管理模式

跨国经营资金管理模式经历了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到价值增值中心的演变。

20世纪80年代,资金管理模式以利润中心的形式存在,大多在外汇、利率和信用掉期、大宗商品、新兴市场以及更多领域从事交易活动以获取额外利润。

20世纪90年代,货币和经济危机席卷欧洲、拉美和亚洲,造成大规模损失,于是市场开始制定更加合理的货币管制政策,由利润中心型逐渐过渡到具有规避风险特点的成本中心型资金管理模式。

近年来,资金管理部门通过并购实现增长,帮助组织创造价值,确保资金管理的利益以获取最佳表现,其专注于提高效率、创造价值。此时,逐渐变为增值中心型资金管理模式。

二、金融危机下的资金风险

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领域的主要力量,在金融危机下面临的挑战也异常艰巨。金融危机主要通过贸易渠道、金融渠道和预期渠道来传导。中国的贸易开放度远远高于金融开放度,因此贸易渠道的冲击要大于金融方面的冲击。

金融危机阴霾笼罩,给跨国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表现在:一是资产价格缩水,亏损增加,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与此同时,市场对风险更加敏感,银行信贷、资本市场不愿为企业提供融资,使跨国公司的财务陷入困境。二是市场方面表现不乐观,销售下降、应收账款增加、库存增加,导致应收坏账和库存跌价风险,影响公司的运营资金。三是在战略上公司主动裁员,缩减开支,合并机构,减少或撤回投资。

在金融危机期间,企业的安全性比收益性更加重要,现金流比盈利更加重要。

三、跨国公司资金管理实践

(一)建立海外现金池(Cash Pooling)

建立海外现金池有3个目标:其一,实现全球收款账户资金的实时归集,加快现金流转;其二,充分评估不同货币汇率、不同利率等风险与机会,实现资金增值;其三,实现付款账户基于全面财务预算而支付,严格资金内控,通过财务预算实现资金支付的合理和高效。

因而,实现海外资金管理必须有两个强大的资源系统支持,一是全球网上银行系统,二是全面财务预算系统。这是两个重要的支持平台,需要与区域战略合作银行签署协议,并有海外团队一起协同。专业的网银和团队会帮助企业开拓全球市场。

海外资金管理中心(海外现金池)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文化背景、公司客户市场、世界区域金融中心、服务水平、团队合作、税收政策等因素后比较确定。亚洲企业通常会选择香港或新加坡。当然大型跨国企业还要设立二级区域资金中心或国家资金中心,以避免由于短期汇率波动对资金收支的汇兑影响,而且考虑到韩国、泰国、印度、中国等外汇管制的限制,此举简化了投资手续和投资成本。

资金收支管理要求网络合作银行和账户的标准化。合作银行在2~3家,其中一家为当地结算网络银行,另一家为全球化网上银行,并适当选择一个中资银行以应对政治风险对资金划拨安全的影响。银行账户设立应付账户,可按当地货币、合同货币及管理货币等来分别设置。

客户订单货款回到收款账户,并按与当地银行清零协议自动归集到现金池;按照财务付款预算,由总部划拨资金到付款账户以支付费用。按照协议也可以先透支资金付款。

(二)适当调整海外资金政策

海外资金政策是承接公司战略和财务战略的关键,它反映了公司对市场风险的判定态度、价值主张、客户关系及营销政策等。但它要随着市场变化和公司战略的调整而变化。

公司资金政策一般包括财务结算政策,商务合同政策,应付政策,外汇、利率及投资政策等。它与公司的市场份额、现金流及盈利能力相关。一般,可结合跨国公司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度调整海外资金政策体系。

1.调整公司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更加关注市场。公司组织架构包括BU(Business Unit)与FU(Function Unit)两部分。BU是市场的主体,FU更突出垂直管理和内部风险管控,支持BU经营绩效的提升。FU包括公司战略及投资战略、财务(Finance)、法律(Legal)、内控(Internal-control)及IT信息化等部门。而资金管理又是财务的核心.

2.在财务部门设立专门司库(Treasure),关注金融市场,为集团提供决策依据。公司设立司库,其职责包含5部分:银行关系管理、制定并监控资金政策、资本项目管理、外汇及利率管理、资金风险监管。如在外汇利率管理方面,可实时全球合同汇率,全球汇率及利率管理政策,制定外汇避险和理财增值的模型和方案,以指导和监管全球公司的汇率及利率。

3.重新审定合作银行。首先要对与银行发生的业务金额额度作出相应的调整。要充分考虑再融资风险,减少以前经常性的短贷长用的方法,同时要广开财路,根据业务需要多找一两家合作银行以备用。同时,规划全球L/C网络银行,与BOC开证行团队合作,持续优化银行网络,淘汰不合格者。

4.优化全球客户信用和结算政策。作为跨国公司,对全球客户结算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集团公司的全球战略、品牌影响力及客户关系与企业在行业内的话语权,结合公司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来制定相应的政策导引。既要灵活并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又要达到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要求,以达到标准内动态调整优化的目的。

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对于客户的结算政策原则上应首要考虑结算方式的安全性,首选风险较小的即期L/C、提前T/T或B/G结算方式,对结算方式为DA/OA的订单,需要考虑信用保险投保率,充分与国际知名保险机构加强合作提高信用保险投保率;对于大客户采用总部直销的模式,以缩短供应链环节,加速回款。

5.优化供应商支付政策。供应商支付政策主要根据技术和采购的战略合作、成本水平、质量等级、用户满意度、交货能力、公司信用水平等综合评价决定。公司与供应商密切相关,他们应该共同面对市场和客户,实现共赢。通过对供应商等级ABCD的评价可以指定不同的付款周期和付款方式,对评价为D的供应商要取消其资格。

充分利用银行资源创新结算方式。如可以采用付款保函(Payment Guarantee)等付款方式延长结算周期,减少资金占用。

为加强付款的管理,可成立全球应付中心,实现共享服务的管理模式。这需要全球的应付政策及频次,并基于供应商档案和合同,应付中心的选址要充分考虑外汇管制、语言、国际银行网络、人员素质经验等。亚洲地区一般选择上海、印度班加罗尔、马来西亚吉隆坡等。

6.严格商务合同管理。商务合同管理是政策执行的保证,它包括成交方式、结算方及结算周期、信用等级及信用额度、销售价格约定、合同货币及汇率、质量水平及退换货政策等。财务要参与合同的评审,通过事前约束来规避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重新评估外汇管理政策

在评估外汇管理政策之前,首先要明确公司高层对风险的态度及外汇管理的目标,是为了避险还是为了追求收益。

从技术层面上分析,外汇风险可以通过收支对冲来部分规避。同时,可运用套期、掉期、DF&NDF等金融工具实现保值。面对高风险且收益不确定的理财工具要对其谨慎分析并制定多重应对方案,或设定公司风险准备金。

从根本上讲,要通过关注客户需求和提高研发水平,创造出有价值的订单和客户;尤其要从公司投资战略上统筹考虑。要在市场地生产、采购,以避免不同币种交换带来的外汇风险,而公司盈余资金可作为区域战略投资储备,尤其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更要用战略的思维来审视战略市场和战略投资,切忌采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海外游击战术。

(四)优化应收账款和库存资金管理

应收账款管理可分为事前约束、事中跟踪、事后评价等三个方面。事前约束是根本,它包括国家信用评级、文化差异调查、客户信用动态评审、合同条款、结算政策、事前订单评审等。对每个客户、每笔订单的分析评价要变成日常的分析经营流程。事中控制是保障,客户订单责任到人,实现“人款合一”机制,系统能提供预警每笔订单的回款日期;反过来,也要求客户经理关心客户不回款的问题,通过沟通尽快解决问题。事后评价是闭环提高,每周、每月对客户回款及信用进行评价,建立ABCD评价体系,取消D类客户以优化客户结构,提升销售网络质量。

同时,基于对海外客户信用变动的不确定性,也可将风险很大的应收账款外包给专业的国际应收保理公司去管理。“保理+订单”已成为一种商务模式,使公司全力关注客户需求创造订单,拓展海外市场。

通过对订单的管理可以优化库存资金的占用,订单管理要细化到每个型号、每个客户。分析每个型号的目标销量、质量水平、价格及交货期。年初要做市场型号规划并确定投放区域,与客户沟通销售预算和资源配置。在收到客户的提货单时,要综合评审客户的商业库存、销售速度、应收账款逾期及信用变化。

因而,订单库存管理与应收账款管理是一体的,要基于信息化的支持,关注应收账款账龄和订单库龄的变化,通过完善运营体系,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真正实现共赢。

篇2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跨国经营 我国企业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2

1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经营含义

(1)“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这种超越国界的经济活动,通过对外贸易、资本及人力资源流动、技术转移等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2)企业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国际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以此为平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开发等一系列经营活动,从而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为企业赢得更大发展空间和收益。

2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

2.1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积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首先,经济全球化现实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各国企业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创造了可能,因而为其跨国经营创造了条件。其次,经济全球化使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了解日益深入,沟通更加广泛,为各国经济的发展与融合构建了广阔的平台,使得各国间贸易政策、竞争规则出现趋同的倾向,贸易摩擦逐渐减少,为企业从事跨国经营创造了良好外部政策环境。(2)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经验。我国企业通过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方式,借鉴,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及财务管理等,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创新,使企业的素质不断提高。

2.2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了上述积极作用的同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产业发展升级、加速我国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增加我国的金融风险和国外跨国公司制约我国经济的可能性等的负面影响。

3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路径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内企业自身起步晚,像发达国家那样拥有绝对优势后跨国的企业数量有限。从企业的外部环境来看,我国逐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入WTO后企业对外的经营自是逐步放开并逐步到位的。就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实施跨国经营战略仍处于起步阶段,各方条件尚不成熟。在选择“走出去”和“怎样走”的战略问题上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在充分了解国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可采取先贴牌生产后创立自主品牌,先贸易后实业,先合资后独资等循序渐进的方式。(1)先贴牌生产后创立自己品牌。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沿海的很多企业利用国内劳动力丰富,成本低等优势,为国外企业作代工,进行贴牌生产,赚取了第一桶金。但是这些企业家们不满足于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他们通过为国外知名品牌进行贴牌生产,了解国外客户的需求,熟悉产品设计和国外销售市场,创立自主品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获得的丰厚的利润。例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内地品牌服装“LILY”贴牌加工的销售净利率仅1.8%,而在法国中高级百货店和专卖店销售自己品牌的服装时,销售净利率能达到60%左右。(2)合资合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企业的关注。我国许多企业抓住战略机遇,利用自身市场优势,主动出击,寻求与国际著名企业的合资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借鉴并吸收国外企业先进的企业管理和技术,迅速追赶并达到国际同行要求和水准,树立自主品牌,成功地开拓了国际市场。(3)在海外建立独资企业。我国一些有能力的大企业,在海外建立独资企业,直接在国外当地市场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开拓国际市场。例如海尔集团,通过直接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建立自己独资家电生产工厂,使海尔的白色家电快速进入了这些国家的市场。(4)兼并或收购国外企业。我国企业可以利用自身资金的优势对国外企业进行收购,从而获得国外企业的销售网络或资源优势,迅速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资源或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例如:我国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成功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成为中国企业最大的一笔海外收购,极大地帮助中海油公司打开美洲及欧洲的能源市场。

篇3

(一)不明确的经营目标我国很多企业在全球经济化的背景下都争先恐后走向国外,在走向国外的接近9000多家的企业中虽然不乏又成功的企业,但是却只是占很少的比例,着主要是因为企业在没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贸然实现跨国经营,没有深刻认识到走向国外的意义,认为只要企业面向了全球,势必会有广阔的前景,势必会盈利。但是事实却是很多企业因为不了解选择国家和区域内消费者的需求差异,以及在选择合作伙伴、经营策略上没有进行论证分析,造成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引发了企业的经营出现重重困难。

(二)不合理的布局结构中国跨国企业中大部分会出现布局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出现,出现不合理布局结构主要体现在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从地区结构上来讲,投资的区域和集中,造成了我国企业内部因争客户等原因发生互相压价等现象,这不仅仅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还大大增加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案件。而从产业结构上来讲,中国大部分的跨国企业哈时候还是偏重于加工和制造等比较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导致跨国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严重缺失。

(三)缺乏核心技术和复合型管理人才我国企业的出口产量很大,很多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也占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占领的市场份额也不少,但常常会因为产品缺少核心技术而让产品性能受到压制,只是价格低占领市场,进而导致产品利润低下,不能为企业获得最大利益。我国企业在一些高科技技术上还很缺乏优势,虽然我国企业的某些技术在该领域或者方面站在世界领先水平的地位上,从总体上来说,和发达国家企业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我国企业的很多技术还是从发达国家技术引进,然后再向发展中国家技术输出,但是输出还是一些手工艺技术等;同时,在我国企业中许多高新技术从无到有的时候,发达国家企业中却已经是从好到精,始终不能跟上发达国家发展脚步。在经营管理中,常常缺乏相关的优秀管理人才,导致一些专业人员因为外语的原因不能管理好企业经营,而有些则是懂得外语,却没有相关专业知识而影响企业经营的管理和发展。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管理改善的策略

1.我国企业想要真正的实心跨国经营,就应该向考虑好企业要如何开拓国际市场,仅仅是为了增加企业产品销售量,是为了了解全世界消费者的需求,以此实现企业产品领导世界主流,还是为了能够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生产水平,以此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只有明确了企业的经营目标之后,企业才能够更好的针对目标提出企业跨国经营管理的相关策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国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管理的时候,可以借鉴国际跨国公司发展的经验,将人员当地化作为基础,再将管理当地化作为管理核心,以生产当地化和行为当地化为两翼,实现跨国企业的效益经营。2.企业要选择合适的产业结构和投资地区。企业首先要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对产业进行全方位的选择,要详实进行可行性研究以及论证调研,然后根据获取的利益和风险回避的原则上,选择适宜的经营国家和区域。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还要积极的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管理的起点高,并且积极快速地进入到高附加值产业中去。我国企业在海外经营有一些相对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独联体和东欧国家中,因为我国经济和前面列举的三类国家的互补性比较强,在技术上我国企业也2014年第10期中旬刊(总第567期)时代Times是具有很多相对优势,尤其是某些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很适合在这些市场进行发展,拥有比较广阔的企业发展前景。由此可以得出,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市场跨国经营方向是:确立亚太地区作为投资的重点区域;继续保持对欧美这两个市场投资;积极开拓东欧、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地区)市场。3.因为我国很多跨国企业都没有属于自己企业的核心技术,所以在跨国经济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产品技术研发,打造出属于企业自己的核心技术。因为在WTO协议中有意向重要内容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是对于我国很多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和意识还是十分薄弱,因此需要引起企业经营管理者足够的重视,通过加强学习逐步掌握这一锐利武器。这都是为了跨国企业能够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而先进的技术就是支持品牌的一种重要因素,所以企业就要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出具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产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国外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稳妥并快速的发展。4.还要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企业可以采取内部员工培训和高薪聘请专家等多种路径,培养出一批既能懂外语,又能懂得相关贸易、经济和法律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并让其在企业跨国经营管理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也可以利用当地人才inanceNO.10,2014(CumulativetyNO.567)资源,实施国外机构人员的当地化管理战略,为企业提供管理人才,提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除了加强对人员的培训,还要致力于开发和完善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终身学习、永恒成长的能力提高机制。

三、结束语

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跨国经营;可行性;优势劣势;建议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跨国经营

(一)经济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不同国家和地区都逐步被卷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洪流之中。要想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健康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积极参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掌握较多话语权,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可能会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贫富差距、沦落为发达国家转嫁其经济危机的牺牲品的尖锐挑战。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各跨国公司为载体、以不同形式的“引进来”与“走出去”为媒介的全球性的经济架构动态调整的过程。

(二)跨国经营

跨国经营是指国内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者是分支机构,并以此为基础而开展的以赢利为目的的跨国界的生产经营活动。跨国经营顺应时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统计数据显示,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跨国公司数量的多少、规模的大小,已经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实力与其所处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为了应对国际经济新态势,各国纷纷调整各自发展战略,逐步摒弃内向型的发展模式,积极参与并推动跨国经营。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可行性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行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是对外开放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不仅给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重大挑战。

(一)我国企业发展跨国经营的必要性

1.从国际形势来看,国际政治、经济大环境的相对稳定以及技术的进步、更新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大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条件。

2.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已逐步进入快速、全面发展的时期,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放宽、贸易体制的重大改革以及宏观经营环境的逐步改善,都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创造了强有力的支持。

3.对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自身来讲,进行跨国经营是其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改善经营管理现状、壮大发展等的重要渠道和必然要求。

(二)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益处

1.跨国经营有益于调整产业结构,树立竞争优势

利用跨国经营的机会,可以将一些原本在国内产能过剩、在国外市场有发展前景的,以及那些劳动密集程度高、原材料消耗多、土地占用量大的项目和企业健康有序地转移出去。将自身的技术、管理优势同东道国的资源优势、市场空间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实现经营成本最小化,确保竞争优势。同时,一些企业因跨国经营、转移阵地,为留下的国内企业营造了更为宽松的发展氛围。

2.跨国经营有益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能源、原材料、人工成本相对较高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资源、能源的有限性以及人工成本提高的刚性造成了这个瓶颈的难突破性。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低效益”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资源的有限性、环境承载的脆弱性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必须更新思路。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引导企业“走出去”、积极借鉴国际优秀跨国企业做法、适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失为一种良策。

3.跨国经营有益于壮大国际经贸合作,提升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加入过渡期的终结,我国对某些幼稚行业的保护已逐渐解除,我国经济将更大程度、更广领域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之中。三十多年跨国经营的实践表明,跨国经营的开展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活力、拓宽了新领域,也为我国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跨国经营企业在利用国外资源、资金、技术、信息与管理经验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跨国经营的优势与现状

(一)跨国经营的优势

1.跨国经营有利于以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可使我国跨国经营的产品(服务)以低成本优势进入国际市场,以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且短期内我国劳动力价格的相对优势不会消失。

2.跨国经营有利于发挥技术的比较优势

技术的比较优势主要是指成熟技术的比较优势,我国具有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优势。在我国有相当的产业已经出现市场饱和、生产能力过剩、设备闲置等现象。对于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些产业通常属于朝阳产业。相较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于这些国家而言,我国的部分成熟技术更加具有吸引力。

3.跨国经营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和特色产品走向世界

我国独具特色的独特产品或服务这些产品或服务为中华民族所特有,蕴含中华千万年源远流长的文化禀赋,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可以通过跨国经营在国外发挥其优良质量、含义独特的优势。这些传统中国产品或服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正在被越来越多国际消费者所认可和接受。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尽管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与世界顶级跨国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产品科技含量低、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较弱

世界跨国公司的渗透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高科技产品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高技术产业引领时展方向,其对跨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非凡。我国跨国企业在科技研发和投入方面比较落后,许多企业没有技术优势、技术创新意识不强。我国企业尽管跨国经营、投资范围较广、涉及行业较多,但是其主要是以资源开发、初级制造为主,高新技术产业才刚刚起步。

2.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缺陷,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竞争需要

高度组织性的企业,客观上需要严密科学的管理系统、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我国现有的跨国经营企业,尤其是中小跨国企业大都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的概念。企业普遍缺少精通外语、了解国际市场、熟悉海外直接投资操作的优秀跨国经营管理人才。且我国跨国企业普遍存在组织功能不健全、管理制度与国际运行规则不相符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另外,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相当比例的外派经营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责任意识不强。

3.跨国经营投资决策过程不科学,投资风险较大

中国跨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往往缺乏对国际经营大环境以及对投资区域、投资项目等缺乏详实的可行性分析,往往盲目决策、贸然行动或者随波追流、亦步亦趋,没有形成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这加大了跨国经营的风险。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海外投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

四、提高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水平的建议

1.加大科研投入,使产品(服务)水平达到国际标准

我国的跨国经营如果依旧依赖自然资源、依靠价格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则难以拥有长久的竞争优势。只有注重科技投入、技术创新,增大研发力度,并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来实现技术升级,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取得优势。

2.培养和引进国际化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对人的管理应该胜过对企业其他资源的管理。长期以来中国跨国企业对海外业务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这导致中国跨国企业经营业绩没有达到预期。培养和引进专业技能扎实、通晓外语、精通相关法律的综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同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完善用人体系、建立科学管理制度,储备人才,减少不合理的人才流动。

3.制定科学的投资决策过程、完善可行性分析

在对海外市场、对东道国、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全面的可行性分析和评估。充分考虑项目的条件和近远期效益,并结合企业自身实力来做出健康科学的国际发展战略,防止或减少盲目投资所带来的经济风险。采用循序渐进的扩张方式更有利于其通过学习曲线来积累海外经营经验,在逐步升级的过程中,扩大海外投资规模,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顾洁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探析[J].经济论坛,2004(15).

[2]朱桂方.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宏观管理体系的若干认识[J].商业时代,2006(2).

[3]卢进勇.入世与中国利用外资和海外投资[M].北京:对外经贸出版社,2001.

[4] 李文锋.中国跨国公司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改革,2001(05).

[5]王艳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劣势分析[J].经济师,2009(1).

篇5

关键词:跨国经营;中小企业;贸易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39-01

跨国出门,走向世界,从事跨国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跨国经营可以为企业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一、我国中小企业跨国发展的有条件

1.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明显

首先,有一定的产权优势。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产权约束非常明确,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会非常谨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其次,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其创新热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小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也较少。再次,有一定的跨国经验的积累。尽管中小企业多数规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际市场,在海外建厂、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

2.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新的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它在保护充分竞争、活跃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

二、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不利条件

1.抗风险能力低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对非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等,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

2.国际竞争力较低

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不少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强;

3.跨国经营人才短缺

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这方面的人才少,且整体素质也不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性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三、我国中小企业跨国发展策略

1.加强政策的引导

政府要转变职能和作风,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政府要下大力气抓服务、抓协调,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中充当好“服务者”的职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法律保护体系,加快和完善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法律规范,建立全国统一高效的对外投资机构,实施有关促进、鼓励对外投资的政策,通过税收、就业等优惠政策,使得更多的中小企业走出去。在加强对中小企业管理引导的同时,也要把握企业跨国经营的自,使企业能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各级政府要加强同外国政府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一定的基础。

2.企业应不断增强竞争力

要敢于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一个前提就是进行治理机制改革,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完善企业科学管理机制,辅之以科学的管理手段,不仅要发挥制度的作用更要强调人的作用。完善企业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企业的战略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等能力。与此同时,企业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因为国际经验表明,从单一的依靠产品出口到成为世界著名跨国公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因此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的同时要树立“长远”的意识。

3.引进和培养跨国经营专业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获得成功的关键。培养和引进业务技能强,通晓外语,以及国外文化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要在企业内部着力培养一批又懂外语、又懂法律,通晓财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担当公司的管理者和业务骨干。通过内部员工的国外培训、高薪聘请国外专家、吸纳海外学子等多种渠道吸引人才。要大力实施海外机构人员本地化战略。善于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从而更好地适应东道国的情况,进一步将我国中小企业推向世界,实施跨国经营。

小结

我国中小企业朝着跨国经营方向发展是完全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目前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才能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邱添.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J].淮海文汇,2008(04).

[2]许春野.危机下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分析[J].网络财富,2010(03).

篇6

摘 要 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跨国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严峻。中国企业如何增强自身实力,走向世界,实现跨国经营并在与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中立于败之地,选择制定合适的跨国经营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本文从跨国经营的定义入手,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状况,最后提出适合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模式。

关键词 跨国经营 跨国经营战略 战略选择

当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后,它就成为一家跨国企业。而跨国经营的内涵不只是企业产品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范围及其管理水平真正摆脱国内市场的束缚而跨越国界。

一、跨国经营的定义

一般来说,跨国经营是指国内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分支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所展开的跨国界的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约翰•费耶维舍(John Fayerweather)教授认为:“尽管人们可以给跨国经营做出一个十分复杂的定义,但它只是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它是涉及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营活动。因此,跨国经营所特有的一些概念必须直接来自于与被国界以某种方式所分割的经营过程①。”理查德•罗宾逊(Richard D.Robinson)认为,“跨国经营作为一个研究与实践领域,所包含的是对不止一个民族国家、地区和殖民地的人或机构有影响的公共和私人经营活动”②。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SWOT分析

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

上述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劣势以及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企业如何利用上述资源,取长补短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其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战略。

1.跨国集团战略

目前,国际竞争主要以大规模跨国企业集团为主体,竞争的核心是规模与实力。而目前我国的跨国经营规模小且比较分散。因此我国企业应通过企业间的兼并、收购和控股等市场行为,在国内的统一产业内形成内聚力强大的产业集团,构建出具有资本、生产和技术规模优势于一体的跨国投资主体――跨国集团。政府在政策上要给予一些支持,促进国内企业间联合,形成跨国集团。另外,企业还应在海外市场上并购国外中小企业,获取规模优势,生产能力或者是当地企业的品牌资源,形成国内外企业间的优势互补,扩大自身的经营规模和生产能力。

2.组织结构调整战略

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组织必须适应战略”观点,在新形势下我国企业要想适合海外经营,就应该调整组织结构,企业可以采纳内部多层次的网络组织结构取缔以直线职能结构为中心的集权式组织结构,既缩短了组织的高层与基层之间的信息传递距离,又降低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同时,企业还要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改善企业内部环境,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品牌先导战略

一个企业要想超越其他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在成本、技术、服务等因素无法再有大的突破时,构建品牌先导战略是其出路。强势品牌不仅可以克服产品日渐趋同的障碍,往往还可以突破产品生命周期的限制,为企业带来丰厚的超额利润,造就市场的领导者。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应确立品牌先导的战略思想,把品牌作为产品的代言人,充分发挥品牌的先导效果。

注释:

①John Fayerweather.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A Conceptual Framework.Mc Graw-Hill Book Company.1969:5.

②Richard D.Robinson.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A Guide to Decision Making,Holt,Rinehard and Winston,Inc.1973:12.

参考文献:

[1]周柯,杨梅英.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取向和对策.企业经济.2003(2).

[2]吴中南.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走出去"战略.管理世界.2004(2).

[3]肖智润,王婉薇,刘海澜.试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现代管理科学.2005(6).

[4]董文波.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模式浅析.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8(2).

[5]祖明.谈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华东经济管理.2009(6).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

1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跨国出门,走向世界,从事跨国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跨国经营可以为企业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1.1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明显

首先,有一定的产权优势。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产权约束非常明确,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会非常谨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其次,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其创新热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小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也较少。再次,有一定的跨国经验的积累。尽管中小企业多数规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际市场,在海外建厂、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

1.2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新的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它在保护充分竞争、活跃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跨国经营,能否与国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能否与国内同行进行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决不仅仅是个微观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质量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2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困境

虽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在客观存在必然性,但是,当前这些企业普遍面临抗风险能力低、国际竞争力较低、跨国经营人才短缺和实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困难,不但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利润,而且还常常影响企业长远的发展。

2.1抗风险能力低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对非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等,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

2.2国际竞争力较低

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

2.3跨国经营人才短缺

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且企业管理层整体素质不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性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2.4中小企业往往实力薄弱

由于受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条件的约束,对东道国的金融政策、外汇管制、税法、劳工法律、资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对有关经济政策的变化反应不敏感,难以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减少和转移风险带来的损失;一旦风险来临便无法应对,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因此,中小企业在做出跨国经营决策之前要对东道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宏观投资环境进行国别比较,也要对两国的比较生产成本、企业特有要素收益、出口销售的额外成本、国外生产的额外管理与协调成本等微观条件进行比较,按照跨国经营决策模型等科学方法做出决策,力求把安全度高、获利大的国家和地区的项目确定为直接投资对象。

3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以海尔为榜样,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海外进行跨国经营。然而,众多中小企业对此却显得不太热衷,似乎这是大企业的事,自己规模较小,品牌不响,外向经营能力不强,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其实大企业有大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中小企业也有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只要扬长避短,中小企业也一样可以跨国经营。我国中小企业比较普遍的状况是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资本又比较有限,防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体制也不完善;但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如拥有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科技知识和技术,有一定的融资能力、体制比较灵活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状况,主要有以下一些经营策略以供参考。

3.1网上跨国经营。

网上跨国经营就是网上贸易,即电子商务,是在国际互联网上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的国际商务活动。这种经营方式对于中小企业有巨大的适用性:第一,网上贸易可以节省中小企业开展围际贸易所需经费,从而可以避免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致命弱点。第二,减少中间商的盘剥也是利用电子贸易的优势之一。许多中小企业本小利薄,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就只能依靠中间商。如果中间商不负责,无法搞好售后服务并提供市场信息,中小企业就会无所适从。外贸界人土指出:现在许多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国外客户、大型分销而都在想方设法直接向生产厂家购买产品,因此企业必须自己制造与买家接近的机会。第三,网上贸易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比以往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花较少的钱打进新的国际市场,这对于弥补小小企业国际市场信息解弱这一点有突出的帮助。第四,网上贸易可以减少出口贸易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第五,网上贸易无地域、时间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便于把中小企业的产品及时地推向全球,提高其知名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目前,网上贸易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采用网上贸易这一跨国经营方式。但随着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企业意识到通过最新的电子贸易方式在网上寻找更多客户的优越性,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必将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收益。

3.2通过海外华人进行跨国经营

海外华人的跨国经营网络是中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独特资源。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不可能在许多地区都设置驻外机构,即便设有驻外机构,人手不足及人员素质较差都是很突出的问题。海外华人团体不但可以弥补企业驻外机构之不足,而且迎合海外各地的华商团体更可发挥地域性优越、社会关系广等优点,可以协助我国中小企业掌握商机以顺利进行市场开发。华人对亲缘、地缘、业缘所赋予的信用内涵可大大降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壁垒和障碍。他们在国外形成的跨国经营网络,可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重要渠道。充分利用这个渠道既可减少成本费用,又能加快中小企业在海外的发展。3.3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的跨国经营

中小企业以其某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这是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捷径和重要策略。这样可以利用国际网络的资源潜能,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其机制,获得和利用更多的资源;利用其接近资源的能力、实现自身的资源;利用学习能力,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利用技术转移,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利用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水平;利用本地化经营,培养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利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中国是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密集型项目合作上具有很强的实力,有的中小企业还有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具备了与该网络进行大规模生产合作的基础,也有的在本行业中有较长的生产历史,更具备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和为长期发展提供支持能力的条件。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不仅可以迅速发展和壮大我国的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中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在我国建立起现代化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使我国的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升级和优化,促进配套企业的生产协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迅速达到国际要求,并通过网络销往世界各地,逐步参与国际竞争,并积累跨国经营的经验,培养一大批掌握世界先进科技的人才和熟悉现代企业运作的管理人才等。

4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朝着跨国经营方向发展是完全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目前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才能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解放,经营得当,走出去后肯定会“海阔天空”。

参考文献

[1]赵旭.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4,(6).

篇8

【关键词】 跨国经营; 战略成本管理; 价值链; 成本动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越发明显,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在于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原料资源,而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在于发达的市场、先进的技术、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力资本及良好的研究条件。双方都有相互获取对方比较优势的需要,而这些基本要素都是不可移动的,获取的最好方式无疑是“走出去”。因此,运用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理念来指导我国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创新,提升和维持我国企业持久的成本竞争优势,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与要求

引入战略成本管理理论,进行成本管理创新,提升成本竞争优势,对处于跨国经营初级阶段的我国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可以实现我国企业持久的成本竞争优势。低成本竞争战略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壁垒低,容易被模仿,很难持久保持。而战略成本管理通过对传统成本管理的弊端——单纯地追求成本降低的变革,将成本管理的目标定位于企业竞争优势,既注重短期成本控制,更强调前期有效的长期投资,培育和维持成本竞争优势。这有助于我国企业确立有效的国际化竞争战略,并通过进一步完善与企业跨国经营相匹配的成本管理制度,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利于实现和发挥企业所属产业链的整合效应。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可以拓宽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视野,使其可以从产业及内部价值链来考虑与供应商、购买商之间的交易,从而依靠提高整条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来带动自身的发展,形成互动效应。三是战略成本管理可以培育我国的成本管理文化。战略成本管理立足于企业发展的长期利益,注重成本管理效应的长期性,而不断培养企业自身特有的成本管理文化就成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确定与实现过程,也就是企业成本管理文化的塑造过程。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意义重大,同时,在企业跨国经营中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也需要遵循以下要求。

首先,要体现战略成本管理与跨国经营战略相匹配的思想。我国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与跨国经营战略相匹配,是指企业的成本管理以跨国经营战略为先导,要与跨国经营战略类型相互配合的思想。我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其总体战略包括开拓型战略、扭转型战略、防御型战略和抗争型战略,竞争战略主要是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对此,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通过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以便跨国经营总体战略和竞争战略的选择和制定,同时,成本管理方法与措施也要有利于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

其次,重视战略成本管理的国外宏观环境分析。跨国经营中,企业成本管理受到众多宏观环境的重要影响,包括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政策、法律环境、文化差异以及相应的后勤保障等。这些国外的宏观环境因素实质上都构成了企业的战略成本动因。

最后,要充分体现战略成本管理国际空间源流思想和跨国业务源流思想。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可以通过对企业行业及内部价值链连接点的研究分析,在国际市场中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改善整个企业价值链的纵向联系,共同降低成本。这充分体现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空间源流思想。同时,开展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以体现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业务源流思想。企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条件等都是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基础条件,是企业的跨国业务之源。成本虽然发生于跨国业务过程,但其可能达到的水平则取决于跨国业务过程中所依托的上述基础。因此,通过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可以从跨国经营业务的源头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控制。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战略成本管理思路与方法

依据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及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践,本文提出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的应用思路。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和对象

如图1所示,战略成本管理对象是以面向外部为主的、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的企业成本管理活动及其相应的成本管理关系。其中,战略成本管理环境是指经营中所面临的内外部客观因素,其分析客观条件对战略成本管理对象的影响;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则是主观上对成本管理对象的认识与深化,其分析主观条件对成本管理对象的影响。而这三者则共同作用(服务)于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具体到本文,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环境则是指跨国经营中其所面临的内外部客观环境,战略成本管理对象为我国企业经营活动所属的整个产业价值链,这二者连同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共同服务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寻求长久的成本竞争优势,以确保跨国经营的顺利开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应用

依据桑克的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模式,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是通过战略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实现的。

1.战略价值链分析应用思路

战略价值链分析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识别(识别价值创造)、分类(划分价值环节)、排序(形成价值链)和对比价值活动(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的整个过程,具体包括:(1)进行国内外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有助于我国企业评价其与竞争对手相比的成本态势,客观评价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从而制定获取竞争优势的竞争战略;(2)行业价值链分析有助于我国企业通过上下游价值链整合来寻求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优势的途径;(3)内部价值链分析有助于我国企业寻找利用通过内部价值链分析,以消除不增值作业,在不影响竞争力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总之,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最终确定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是全方位出击,还是依靠优势环节去带动劣势环节开展跨国经营。若是采取全方位出击,可依据行业价值链分析,采用战略联盟或外包的方式发挥协同效应,提升国际竞争优势;若是突出优势环节,则可以运用内部价值链分析,消除不增值作业,在不影响竞争力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2.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应用思路

我国跨国企业应结合自身所在行业的特点,进一步明确和划分企业的结构性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和战术性成本动因,揭示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并将成本控制在目标之内,使之有效地实现战略成本管理。企业首先要明确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企业自身与环境因素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结构性成本动因与企业所采取的竞争战略应密切相关,综合考虑企业规模、范围、技术经验与多样性。其次,对企业执行性成本动因的分析可将企业在产品设计、员工责任、生产能力与效率、质量管理以及价值链方面的优势进行强化,以最大化实现执行性成本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竞争战略所侧重的执行性成本动因会有所不同,因此执行性成本动因的分析要以企业竞争战略为基础。战术性成本动因分析是以作业为中心,在战略性动因的基础上分析与之相联系的具体成本动因。成本动因的分析需要通过与国外竞争对手的对比来实现,并以此揭示各价值环节作业成本差距产生的战略性成因,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心从战术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为培育、提升和维持成本竞争优势提供战略途径,同时成本动因分析也为企业跨国经营战略定位分析提供战略性信息。

3.战略定位分析应用思路

不同的战略定位产生不同的企业战略,就需要不同的成本分析观和成本管理方法,由此确立的战略成本管理运行机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战略定位分析,就是通过投资国环境分析,利用战略价值链分析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所揭示的战略性成本信息,确定应采取的跨国经营战略,从而明确成本管理的方向,建立与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相适应的成本管理战略。企业战略通常是相互作用的总体战略和具体市场竞争战略的二维结合。为此,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战略定位分析也是从这两个维度进行的。跨国企业实施竞争战略最重要的是明确市场需求和价值取向,从价值链与成本动因的角度定位企业,能够合理地将市场竞争力同企业自身结合起来。同时,又可以从企业成本动因的角度出发,通过价值链的传导机制,最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

为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以便顺利开展跨国经营,我国企业首先进行跨国经营的国家或区域选择,避免外部不利因素对我国企业成本竞争优势造成威胁。在此基础上,我国企业从战略层面到战术层面,全方位地对内部成本发生基础进行优化和控制。在战略层面,依据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所揭示的成本降低的战略途径,对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进行优化和控制,优先考虑决定企业竞争态势的基础因素,从而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实现持久的低成本优势。战术层面上,则是通过现代管理方法(战术性成本动因分析、价值工程等方法)加强日常的成本管理,揭示成本投入与产出、成本发生与作业量等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进一步落实战略性成本管理措施,为企业日常成本管理实现精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简言之,上述三大层次中,第一层次是明确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所要实现的目标;第二层次则是寻求达到该目标的战略途径;第三层次依据所揭示的战略途径,采取有效的实施策略去实现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战略成本管理目标。

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战略成本管理实施的保障措施

面对国际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在全面引入战略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进行成本管理创新时,应做好两方面的保障措施。

全面树立“战略”观念,进行成本管理观念创新。我国企业树立“战略性”成本管理观念,进行成本管理观念的更新,实质上要求树立成本经营观念和成本竞争观念。成本经营观念核心内容是树立成本与效益观念,处理好成本管理与企业跨国经营的关系;成本竞争观念就是要求企业培育、形成和维持持久的成本竞争优势,以确保跨国经营的顺利开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战略的基本保证因素,是思想性和全局性的要素。从管理层到员工整体上将成本战略观念融入到实际经营中,超越企业制度规范以员工主动性作为跨国经营中成本管理的驱动,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要求,也是企业创造价值,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战略成本管理的保障。

强化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绩效评价工作。加强战略成本管理绩效评价是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实施的重要保障措施。我国企业现阶段的业绩评价主要是面向作业的,偏重生产作业过程中的成本与作业量指标,而人为地将前期资本投入与日常经营成本割裂开来,缺少与战略方向和目标的相关性。因此,我国企业在开展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时,须将战略思想贯穿于战略成本管理整个业绩评价之中,以竞争地位变化带来的报酬取代传统的投资报酬指标。各项指标都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变化有着紧密的相关性,如国际市场份额、跨国投资风险、长期发展能力等多方面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其中,成本指标应是财务评价指标的重点。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衡量企业取得的成本管理业绩,更重要的是认清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实施的效果如何,即是否实现既定的战略成本管理目标,进而将评价结论转化为企业跨国发展的动力和压力,以进一步确保企业成本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低成本竞争属于低层次竞争战略,差异化竞争属于高层次竞争战略。对于我国企业而言,跨国经营为企业提供了由低成本竞争战略向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可能性。因此,随着国外企业大量涌入国内,国内企业维持低成本竞争优势空间逐步被挤压缩小,我国企业应积极引入战略成本管理理念进行成本管理创新,在尽可能维持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同时,结合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资源,创造基于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并不断强化之。

【参考文献】

[1] 郑磊.中国制造业跨国经营的得与失[J].新财经,2007(6):88-90.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

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跨国出门,走向世界,从事跨国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跨国经营可以为企业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1.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明显 

首先,有一定的产权优势。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产权约束非常明确,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会非常谨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其次,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其创新热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小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也较少。 再次,有一定的跨国经验的积累。尽管中小企业多数规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际市场,在海外建厂、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

1.2 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新的动力 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它在保护充分竞争、活跃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跨国经营,能否与国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能否与国内同行进行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决不仅仅是个微观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质量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2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困境

kejianda.com/ 课件下载

虽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在客观存在必然性,但是,当前这些企业普遍面临抗风险能力低、国际竞争力较低、跨国经营人才短缺和实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困难,不但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利润,而且还常常影响企业长远的发展。

2.1 抗风险能力低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对非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等,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2.2 国际竞争力较低

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 

2.3 跨国经营人才短缺

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且企业管理层整体素质不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性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2.4 中小企业往往实力薄弱

由于受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条件的约束,对东道国的金融政策、外汇管制、税法、劳工法律、资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对有关经济政策的变化反应不敏感,难以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减少和转移风险带来的损失;一旦风险来临便无法应对,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因此,中小企业在做出跨国经营决策之前要对东道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宏观投资环境进行国别比较,也要对两国的比较生产成本、企业特有要素收益、出口销售的额外

成本、国外生产的额外管理与协调成本等微观条件进行比较,按照跨国经营决策模型等科学方法做出决策,力求把安全度高、获利大的国家和地区的项目确定为直接投资对象。

3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以海尔为榜样,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海外进行跨国经营。然而,众多中小企业对此却显得不太热衷,似乎这是大企业的事,自己规模较小,品牌不响,外向经营能力不强,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其实大企业有大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中小企业也有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只要扬长避短,中小企业也一样可以跨国经营。我国中小企业比较普遍的状况是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资本又比较有限,防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体制也不完善;但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如拥有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科技知识和技术,有一定的融资能力、体制比较灵活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状况,主要有以下一些经营策略以供参考。

3.1网上跨国经营。

网上跨国经营就是网上贸易,即电子商务,是在国际互联网上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的国际商务活动。这种经营方式对于中小企业有巨大的适用性:第一,网上贸易可以节省中小企业开展围际贸易所需经费,从而可以避免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致命弱点。第二,减少中间商的盘剥也是利用电子贸易的优势之一。许多中小企业本小利薄,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就只能依靠中间商。如果中间商不负责,无法搞好售后服务并提供市场信息,中小企业就会无所适从。外贸界人土指出:现在许多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国外客户、大型分销而都在想方设法直接向生产厂家购买产品,因此企业必须自己制造与买家接近的机会。第三,网上贸易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比以往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花较少的钱打进新的国际市场,这对于弥补小小企业国际市场信息解弱这一点有突出的帮助。第四,网上贸易可以减少出口贸易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第五,网上贸易无地域、时间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便于把中小企业的产品及时地推向全球,提高其知名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目前,网上贸易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采用网上贸易这一跨国经营方式。但随着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企业意识到通过最新的电子贸易方式在网上寻找更多客户的优越性,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必将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收益。

3.2 通过海外华人进行跨国经营

海外华人的跨国经营网络是中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独特资源。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不可能在许多地区都设置驻外机构,即便设有驻外机构,人手不足及人员素质较差都是很突出的问题。海外华人团体不但可以弥补企业驻外机构之不足,而且迎合海外各地的华商团体更可发挥地域性优越、社会关系广等优点,可以协助我国中小企业掌握商机以

顺利进行市场开发。华人对亲缘、地缘、业缘所赋予的信用内涵可大大降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壁垒和障碍。他们在国外形成的跨国经营网络,可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重要渠道。充分利用这个渠道既可减少成本费用,又能加快中小企业在海外的发展。3.3 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的跨国经营

中小企业以其某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这是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捷径和重要策略。这样可以利用国际网络的资源潜能,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其机制,获得和利用更多的资源;利用其接近资源的能力、实现自身的资源;利用学习能力,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利用技术转移,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利用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水平;利用本地化经营,培养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利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中国是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密集型项目合作上具有很强的实力,有的中小企业还有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具备了与该网络进行大规模生产合作的基础,也有的在本行业中有较长的生产历史,更具备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和为长期发展提供支持能力的条件。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不仅可以迅速发展和壮大我国的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中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在我国建立起现代化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使我国的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升级和优化,促进配套企业的生产协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迅速达到国际要求,并通过网络销往世界各地,逐步参与国际竞争,并积累跨国经营的经验,培养一大批掌握世界先进科技的人才和熟悉现代企业运作的管理人才等。

4 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朝着跨国经营方向发展是完全符合我国中小企业

的目前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才能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解放,经营得当,走出去后肯定会 “海阔天空”。

参考文献

[1]赵旭.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4,(6).

篇10

关键词:跨国经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现状

(一)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起步阶段是从1979年开始的,仅有30年的历史,而西方国家企业的跨国经营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即使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也晚了10~20年。但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得很快,30年来,我国海外企业数量和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年平均增长率都达到了50%。

(二)经营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跨国经营的主体已逐步从贸易公司向大中型生产企业转变,生产企业对外投资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贸易公司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特别是一批骨干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成为了我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军。一些优势企业已开始实施海外投资战略,并初步形成了全球的生产销售网络,粗具跨国公司的雏形。例如,海尔、联想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已经将产品出口国外,占领海外市场,并开始在国外生产自己的产品,培育自己的品牌。

(三)跨国经营的领域和地区日益多元化。我国跨国经营的领域包括农机、家电、轻工、纺织、农业以及工程承包等行业,企业多数为贸易加工型,以电子电机产品为主。同时,油气、矿产、林业、渔业等境外资源合作项目运转良好,经济效益日益增加。我国的跨国经营地区已遍及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于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但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额也在迅速增加。在境外设立的研发中心进行的跨国并购也都取得了明显进展。如我国的海尔、联想等众多企业不仅在对外投资的大型项目明显增多,而且还纷纷加快了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的步伐,有的还建立了海外工业园。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国际竞争力优势很不稳定。资源廉价、政府保护、吃苦耐劳等被视为我国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些竞争优势会慢慢消失。另外,我国对外投资中以制造业所占的比重最大,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技术优势普及容易、保持先进性的时间短,一旦当地企业掌握了同样的技术加上东道国对它们的有利条件会对我国的跨国企业产生威胁。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地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

(二)跨国企业微观管理机制不健全。首先,国内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缺陷。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既缺乏激励机制又缺乏制约机制。多年以来一直处于既想发展海外公司又担心失控的两难境地;其次,海外企业内部管理上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产权关系模糊,财务管理不规范。有的是国家出资私人注册,有的企业大权旁落,中方无力控制企业;第三,企业机制不够灵活,难以进入当地的主流社会。我国现有的海外企业多数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国际市场的自然延伸,而是中国式企业在国外的翻版,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却按照国内现行体制进行管理。

(三)政府角色不当与缺位。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愈来愈认识到对外投资的重要性,愈来愈重视这项工作,但有些政府部门以定指标、下计划的方式推动对外投资。这种推动海外投资的方式,会产生一些缺乏内在需求和基本能力的投资项目,产生一些缺乏竞争力的所谓的跨国企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政府角色定位有问题,该做的没有做或做得不够,不该管的管得太多。中国经济发展一贯有着强势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的特征,这注定在“走出去”的国际化热潮背后的政府之手不会甘于寂寞,政府有时会忘记自身的公共管理者身份和职责;其次是国家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烦琐,容易导致企业丧失最佳的市场机遇。

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研发投入,形成科技竞争优势。注重企业科研进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科技竞争优势。高新技术代表未来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制高点,而且研发国际化已经成为跨国企业发展的趋势。因此,我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初具规模的跨国公司应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研发机构,增强对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掌握能力。同时,应加快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设,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形成强大的科技竞争优势。

(二)构建和完善企业跨国经营管理体制。我国企业要想成功地进行跨国经营,首先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产权明晰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对等化的公司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规范企业的跨国投资经营行为,避免企业资产的流失和企业利益损失;其次由于不同的企业其产业领域、投资领域、公司结构等都可能有很大不同,因此作为海外投资主体的中国企业,要突出公司总部作为跨国经营的融资中心、投资决策中心、成本核算中心、价格转移中心、风险控制中心和合理避税中心的功能,通过借鉴西方跨国公司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模式,对其海外公司实施包括人力、财务、经营决策、分配制度等在内的全面管理;作为子公司的海外贸易与投资企业则要忠实地执行公司总部的战略规划,实现母公司的利润目标。

(三)政府政策的优化。国家政府应向国内企业下放跨国经营权,包括进出口经营权、海外投资与融资和外贸业务经营权等,实现跨国经营权审批程序的简化。目前我国政府对国内企业的跨国经营权有所限制,致使一些企业错过了许多宝贵的商机,不利于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进行跨国经营。因此,要向企业放权,特别是放宽对私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限制,使每个企业都拥有走向国际化的权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的力量在不断地壮大,将成为对外投资的主力军。因此,放宽对私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限制势在必行。同时,还应逐步放松非贸易性跨国投资项目有关的外汇管制,对有关项目经审核无误后,允许投资项目的外汇自由输出、输入。

(四)建立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情报网络。人才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关键因素,信息则是企业立足国际市场的生命线。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足、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针对国际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及时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有灵活、快速、准确、通畅的信息系统。为此,跨国公司应努力建立起覆盖全球范围的竞争情报网络,为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决策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这就要求跨国企业:一要增强信息观念,完善现有的信息中心,建立联结国内外、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二要改善信息处理和交流工具,采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提高竞争情报的准确性和利用效率。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勇,杜德彬.自主创新战略下的中国跨国公司崛起.国际经济合作,2007.1.

篇11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跨国经营 风险 对策

一、影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因素分析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其进行跨国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和经营失误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程度与可能性。影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因素有很多,既有外部环境因素, 又有内部环境因素。本文主要从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企业外部因素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东道国的政策和政局的稳定性对跨国经营企业的影响非常大。如果东道国政策经常改变、 政局不稳定,企业将无法进行良好地经营, 风险很容易出现。

2.文化环境。文化差异也是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导致东道国对外来文化的排斥, 进而演变为对跨国经营企业的排斥, 从而危及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3.人力资源风险。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对于如何输出跨国管理人才、如何在当地国家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仍处于摸索和学习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就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带来了风险。

4.市场经营风险。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其经营活动要受行业竞争状况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如果企业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不能与利益相关者搞好关系, 风险就会产生。

5.企业观念与营销活动。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 必然要受到东道国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与东道国社会环境相适应已成为跨国经营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由于消费者的排外心理所导致的企业经营失败。

6.企业外汇情况。中小企业在跨国生产经营活动中随时都会面临着外汇风险,一般将外汇风险划分为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交易风险是外汇交易时产生的风险;会计风险是企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由于汇率变动引起会计上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发生变动的可能性;经济风险是未预料到的汇率变动通过影响企业成本、价格从而对企业一定时期的收入产生影响的可能性。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要随时关注汇率的变动情况,一旦汇率波动的方向不利于企业经营,风险就会产生。

7.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良好的企业管理有利于企业在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包括领导班子基本素质、企业信誉、生产效率、员工士气、安全生产、产品安全、员工利益等。在企业跨国经营中,如果这些方面出现问题,风险就会产生。

8.财务状况。财务状况是衡量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内部指标。财务状况包括财务支付能力、财务结构状态、财务运营能力等。稳健的财务状况有利于企业在恶劣的经营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 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否则风险就会产生。

二、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规避对策

1.建立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规避流程。该流程把观测点作为起点,通过观测事先发现风险的迹象或征兆,进行风险预警、识别。决策中心根据风险情况采取防范与调险的对策,企业对风险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评估、总结,将执行的结果反馈给决策中心和观测点,使其根据反馈结果调整工作计划,以实现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规避流程如图1所示。

2.建立企业风险观测点,形成动态的风险观测系统。企业通过建立风险观测点,可以对以上八个因素进行实时观测,形成动态的风险观测系统。

(1)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中政治风险的观测。跨国经营企业要密切关注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的变化情况。包括①东道国的政府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政策及其变化情况;②东道国对外来企业的权利进行约束和限制的程度及变化情况;③国际上的重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的出现情况;④母国政府对跨国企业在政治、法律方面能够给予的各种援助。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2)对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风险的观测。按照文化层次划分,可形成的文化风险有物质文化风险、行为文化风险、制度文化风险、精神文化风险如图2所示。物质文化风险、行为文化风险构成浅层风险;制度文化风险构成中层风险;精神文化风险构成深层风险;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企业在不同层次文化风险的情况;②东道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③企业跨文化战略的制定情况。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3)对人力资源情况的观测。企业可以观测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是否制定;②企业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是否适应了跨国经营的需要;③人才本土化战略的执行情况。根据以上观测的结果,可以确定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4)对市场经营环境的观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行业的竞争状况;②企业与外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两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5)对企业观念与营销活动观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企业营销观念是否与东道国的市场环境相一致;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③公众对品牌的认可程度;④公众对广告的反应情况。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6)对企业外汇情况观测。可以对东道国的汇率波动情况进行观测。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是损失还是收益,一旦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是损失,风险将会产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交易风险状况;②会计风险状况;③经济风险状况。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汇率方面的风险程度。

(7)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观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企业内部领导班子的素质情况;②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情况;③企业生产效率的变化情况等。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8)对财务状况观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跨国经营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②债务偿还能力情况;③财务运营能力情况;④财务支付能力情况。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3.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进行风险预警与识别。根据以上定性的分析,确定各种风险指标及各项指标的风险程度。风险程度可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五个等级,各项风险指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一个综合的评价结果,从而可以对跨国经营企业的风险及时预警、识别。

4.建立风险决策中心,制定风险规避的方案。风险决策中心根据观测点提供的风险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决策。若综合评判结果为较差和差,说明企业跨国经营中已经存在着风险,需要及时做出反应,制定风险防范的战略、措施及对策,以便尽快消除风险;若综合评判结果为很好或较好,说明企业跨国经营状态良好,当前状况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要及时关注经营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变化趋势,根据变化趋势对经营策略作出调整;若综合评判结果为一般,这时也应引起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关注其变化趋势,一旦存在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应立即进行风险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有效地防范、化解和规避风险,避免由此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5.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

企业根据决策的执行情况,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决策中心及观测点,使其及时了解风险的化解情况和实际观测到的结果是否一致,据此决策中心提出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案。

总之,只有加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分析,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及时预警、识别各类风险并以此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鲁 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2]马春光:国际企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年

[3]赵曙明:企业跨国经营研究――兼论中国企业国际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4]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篇12

跨国出门,走向世界,从事跨国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跨国经营可以为企业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1.1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明显

首先,有一定的产权优势。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产权约束非常明确,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会非常谨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其次,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其创新热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小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也较少。再次,有一定的跨国经验的积累。尽管中小企业多数规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际市场,在海外建厂、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

1.2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新的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它在保护充分竞争、活跃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跨国经营,能否与国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能否与国内同行进行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决不仅仅是个微观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质量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2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困境

虽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在客观存在必然性,但是,当前这些企业普遍面临抗风险能力低、国际竞争力较低、跨国经营人才短缺和实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困难,不但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利润,而且还常常影响企业长远的发展。

2.1抗风险能力低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对非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等,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

2.2国际竞争力较低

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

2.3跨国经营人才短缺

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且企业管理层整体素质不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性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2.4中小企业往往实力薄弱

由于受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条件的约束,对东道国的金融政策、外汇管制、税法、劳工法律、资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对有关经济政策的变化反应不敏感,难以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减少和转移风险带来的损失;一旦风险来临便无法应对,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因此,中小企业在做出跨国经营决策之前要对东道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宏观投资环境进行国别比较,也要对两国的比较生产成本、企业特有要素收益、出口销售的额外成本、国外生产的额外管理与协调成本等微观条件进行比较,按照跨国经营决策模型等科学方法做出决策,力求把安全度高、获利大的国家和地区的项目确定为直接投资对象。

3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以海尔为榜样,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海外进行跨国经营。然而,众多中小企业对此却显得不太热衷,似乎这是大企业的事,自己规模较小,品牌不响,外向经营能力不强,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其实大企业有大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中小企业也有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只要扬长避短,中小企业也一样可以跨国经营。我国中小企业比较普遍的状况是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资本又比较有限,防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体制也不完善;但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如拥有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科技知识和技术,有一定的融资能力、体制比较灵活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状况,主要有以下一些经营策略以供参考。

3.1网上跨国经营。

网上跨国经营就是网上贸易,即电子商务,是在国际互联网上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的国际商务活动。这种经营方式对于中小企业有巨大的适用性:第一,网上贸易可以节省中小企业开展围际贸易所需经费,从而可以避免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致命弱点。第二,减少中间商的盘剥也是利用电子贸易的优势之一。许多中小企业本小利薄,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就只能依靠中间商。如果中间商不负责,无法搞好售后服务并提供市场信息,中小企业就会无所适从。外贸界人土指出:现在许多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国外客户、大型分销而都在想方设法直接向生产厂家购买产品,因此企业必须自己制造与买家接近的机会。第三,网上贸易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比以往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花较少的钱打进新的国际市场,这对于弥补小小企业国际市场信息解弱这一点有突出的帮助。第四,网上贸易可以减少出口贸易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第五,网上贸易无地域、时间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便于把中小企业的产品及时地推向全球,提高其知名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目前,网上贸易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采用网上贸易这一跨国经营方式。但随着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企业意识到通过最新的电子贸易方式在网上寻找更多客户的优越性,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必将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收益。

3.2通过海外华人进行跨国经营

海外华人的跨国经营网络是中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独特资源。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不可能在许多地区都设置驻外机构,即便设有驻外机构,人手不足及人员素质较差都是很突出的问题。海外华人团体不但可以弥补企业驻外机构之不足,而且迎合海外各地的华商团体更可发挥地域性优越、社会关系广等优点,可以协助我国中小企业掌握商机以顺利进行市场开发。华人对亲缘、地缘、业缘所赋予的信用内涵可大大降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壁垒和障碍。他们在国外形成的跨国经营网络,可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重要渠道。充分利用这个渠道既可减少成本费用,又能加快中小企业在海外的发展。

3.3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的跨国经营

中小企业以其某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这是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捷径和重要策略。这样可以利用国际网络的资源潜能,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其机制,获得和利用更多的资源;利用其接近资源的能力、实现自身的资源;利用学习能力,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利用技术转移,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利用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水平;利用本地化经营,培养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利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中国是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密集型项目合作上具有很强的实力,有的中小企业还有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具备了与该网络进行大规模生产合作的基础,也有的在本行业中有较长的生产历史,更具备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和为长期发展提供支持能力的条件。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不仅可以迅速发展和壮大我国的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中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在我国建立起现代化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使我国的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升级和优化,促进配套企业的生产协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迅速达到国际要求,并通过网络销往世界各地,逐步参与国际竞争,并积累跨国经营的经验,培养一大批掌握世界先进科技的人才和熟悉现代企业运作的管理人才等。

篇13

关键词: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动机

中图分类号:F8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9-0004-05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活动也在不断增加,国有商业银行1998-2006年国外资产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见图1),而且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外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见图2)。尽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外资产一直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但是其跨国经营活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国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仍然太低,最高也没有达到0.1%。

目前关于跨国企业经营动机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生产制造型企业,针对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跨国经营动机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银行跨国经营动机的研究直接关系到银行跨国经营过程中目标市场的界定、进入方式的选择以及跨国经营过程中整合策略的制定,而且关于跨国经营动机研究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企业的基础开展的,有些关于跨国经营动机的理论解释对发展中国家并不适用,对于发展中国家银行的跨国经营就更加不适用,因此在银行业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银行跨国经营的动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银行跨国经营的动机对于银行跨国经营过程中目标市场的选择、进入模式的选择以及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与制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银行跨国经营动机的研究对于丰富与完善企业跨国经营动机问题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企业跨国经营动机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利用博弈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了银行跨国经营的动机,最后利用我国银行跨国经营活动的实践来检验本文所提出的关于银行跨国经营动机的理论。

二、跨国经营动机的综述

(一)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具有一定的区域性、阶段性,也就是说,垄断优势在这个区域可能存在,一旦出了这个限定的区域,垄断优势可能就不存在。Hymer(1960)首先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并认为企业到国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拥有特定优势(Firm-special advantages),并给出了相应的结论:对外直接投资是具有某种优势的寡头企业为追求控制不完全市场而采用的一种行为方式[1]。Johnson(1968)在Hymer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跨国公司的优势在于拥有某种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并在其企业内部转让,由于跨国企业外部难以获得这种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保证跨国企业保持着这种优势[2]。Caves(1971)认为跨国企业能够为顾客提供具有差异性的产品,从而让其保持具备一定的优势。企业拥有一定的特有优势只能说明企业具有了跨国经营的动机,但能否实现跨国经营还需要看企业所投资国家是否接受或者同意其进行跨国经营[3]。

假设一个国家的一个企业拥有垄断优势P,P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仔,并且?仔是P、地域范围(S)、顾客数量的函数(Nc),即可以用式(1)表示。

假设该企业没有进行跨国经营,则企业的获利就受到其国内地域和人口数量的约束,即企业不进行跨国经营的条件下,其获利为?仔0。如果该企业所拥有的优势与外国相比较仍然保持着这种优势水平,则该企业通过跨国经营或者在这些不具有优势的国家进行投资,就能够进一步获取利润 ,见式(2)。

S、Nc分别表示该企业所投资国家的地域面积和人口的数量,由于资本对利润的无限追逐特性,只有该企业的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其跨国经营活动才能持续下去。竞争优势理论对于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有效解释也引起了很多学者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对于企业竞争优势如何建立、保持、提升均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垄断优势理论对于发达国家企业的国外投资活动和跨国经营活动能够进行很好地解释。二战以后,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发达国家的企业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拥有着绝对的优势,这一绝对优势促使发达国家的企业积极地向发展中国家扩张。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资源的有限流动使这些拥有优势的企业能够长时间地保持这种优势,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以及资源共享程度的深化,任何企业对有所拥有的优势难以长久地保持,同时由于各个国家对于垄断行为的限制,垄断优势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难以做出充分的解释,或者说现阶段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仅从垄断优势的角度不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Vernon(1966)利用国际产品生命周期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FDI)的类型,尽管大多数产品是由发达国家的企业发起的,但是当产品或者生产技术标准化以后就转向了发展中国家,这主要是由于产品成本的差异,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其生产技术标准化以后,将其生产线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再出口到发达国家。掌握了先进技术的企业通过将其技术转移到欠发达的国家或者区域将使产品周期向前移,从而使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时间得到了延长[4]。

假设企业的收益函数用 表示, 是时间,则该企业没有跨国经营的条件下,在产品生命周期内( )的收益( )用式(3)表示

具有如下的性质:

(1) 是非单调函数。

(2) 且 。

(3)

如果该企业的该产品实行跨国经营,则该企业的生命周期就为 ,收益函数为 ,而且满足如下关系: 此时该企业的收益函数用式(4)表示。

(4)

在 之后,企业跨国经营的收益比较明显,即存在 。而且,如果存在 =0,则满足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于解释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的产品或者行业的跨国经营活动比较适合,但是对于缺乏这一特征的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解释是缺乏说服力的。而且随着技术创新能力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于企业跨国经营的解释力也越来越有限。

(三)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是交易费用理论的另外一种形式,由于原料供应或者产品销售环节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将本国企业扩张到原料供应地或者产品销售地,以此来消除交易费用,使原料供应或者产品销售内部化(见图3)。

图3表示了企业跨国经营前的生产销售过程与跨国经营后的生产销售过程,企业跨国经营实现了交易费用的节约。通过在原料地直接生产,然后直接运往产品需求地,省略了原料供应国向原料需求国运输的这一没有任何价值增加的环节,并节约了运输的成本。

但是该理论仅仅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考虑了跨国经营的动机,如果将原料供应国的劳动力成本等方面考虑进来,则跨国经营所节约的费用与成本更多,进一步强化了企业跨国经营的动机。

(四)比较优势理论

这是国际贸易的经典理论,同样可以解释企业跨国经营的动机问题,由于不同国家在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使本国企业总能够在另外一个国家找到具有比较优势的一个方面。尤其在解释发达国家企业在发展中国家进行跨国经营活动时,比较优势理论能够做出很好的解释,因为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和劳动力方面拥有者比较优势,从而吸引发达国家的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活动。

假设A国某一企业,其在国内经营的收益可以用式(5)表示。

(5)

(6)

、 分别表示企业仅在国内经营与实行跨国经营所获得收益,如果存在 ,则该企业就有实施跨国经营的动机;如将跨国经营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以及审批、监管等方面的费用, 如果仍然成立,则该企业一定会进行跨国经营。这是比较优势理论解释的重点所在。

三、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动机的理论解释

(一)跟随竞争对手理论

对于银行来说,其竞争能力是由资本、盈利能力、风险水平等因素决定的,因此银行的竞争能力就可以用式(7)来表示:

(7)

一般来说,银行进行跨国经营后,其资本、获利能力都能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或者是风险水平降低了,从而使其竞争能力得到了提升。笔者利用博弈理论分析进行跨国经营的银行与未进行跨国经营的银行之间策略选择。

从表1可以看出,不考虑其他银行的条件下,仅仅考虑两家银行,如果均进行跨国经营或者国内经营则双方的竞争能力相当,也就是说在双方均跨国经营或者国内经营处能够达到均衡,但是又由于存在两个方面的力量打破了这种均衡:一是企业对利润的无限追逐特定;二是外资银行的进入打破了原有竞争能力的均衡。因此,银行A与银行B在这两种动力的促动下,其最优的策略就是进行跨国经营,经过多次博弈,最终在进行跨国经营处形成稳定的均衡。从博弈的结果来看,双方的收益并没有改变,在表1中,收益是用竞争能力来表示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银行在保持其竞争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规模的扩张实现了利润的增加,也就是其绝对收益是增加的,而竞争能力这一相对收益保持不变。

为了研究的方便才从两家银行的角度进行分析的,随着这种博弈过程在整个银行业中发生,最终的结果是将有更多的银行进行跨国经营活动,如果不进行跨国经营活动,则其在银行业内的相对竞争力会不断下降。

以上是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银行跨国经营的动机,银行跨国经营是在竞争对手跨国经营策略的刺激下开展的,当然还有一个前提,银行跨国经营相对于非跨国经营是有利可图的,否则银行即使受到竞争对手的刺激也不会进行跨国经营活动。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大量外资银行的进入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业的竞争压力,使我国商业银行业跨国经营的驱动力得到了强化。

(二)跟随客户理论

银行与一般企业的差别在于其是企业资金的提供者,当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时,由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地域距离,使银行对于企业的资金运用情况、运营情况、还贷能力等方面处于失控、不受监督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银行为了实现风险可控,需要对跨国经营的企业进行监督与信息搜集,这就使得银行必须进行跨国经营活动。

由于很多银行提供贷款的企业也在进行着跨国经营活动,银行仅仅通过该企业的申报材料或者公开报告难以准确地掌握该企业还贷能力与违约概率,因此银行为了更好地估计其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需要在企业跨国经营的目标国建立相应的分支机构进行该企业的相关信息的搜集以及尽职调查,为银行的贷后管理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从银行对企业的支持服务角度进行分析,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也离不开银行的参与。对于跨国经营的企业来说,银行的参与程度会更加深入,包括企业跨国经营活动中的贸易融资、换汇结汇等业务。如果银行不能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则企业将转向其他银行,银行为了留住其客户就有动机进行跨国经营活动。

在跟随客户理论条件下,银行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程度是影响银行跨国经营活动的重要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理解为银行的跨国经营活动,而属于银行与企业的联合跨国经营活动,这个方面对于解释日本银行业的跨国经营活动比较合理。

跟随客户的动机对于解释发展中国家银行而且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跨国经营活动缺乏说服力,因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到发达国家开展跨国经营活动的时候,由于发达国家金融服务方面能够为这些企业提供较好的服务,因此不需要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为这些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在发展中国家银行跨国经营活动尤其对于跨国经营活动的初期跟随客户的动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国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其银行跨国经营活动能够通过跟随客户理论得到很好地解释,由于其研究主要是针对的是发达国家的银行跨国经营活动,而且当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金融服务差距比较大,从而银行跟随客户进行跨国经营活动是比较合理的。

(三)利润最大化理论

从产业组织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垄断竞争产业对于消费者福利水平的改善很不利,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限制行业垄断的法律法规。随着我国银行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有银行所占规模越来越大,逐渐接近垄断竞争的警戒线,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的空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了突破这种限制,实行跨国经营无疑是一个双赢的策略。随着新型国家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银行跨国经营活动将带来更多的获利机会。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其他国家银行业的获利水平与国内银行业获利水平之间的差异只要能够弥补银行业跨国经营的成本与风险损失就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开展跨国经营活动,这是由资本的本质所决定的。

随着新兴经济市场的发展,这些国家的银行业获利机会明显要大于一些发达国家的银行业获利机会,而且其竞争程度相对比较弱,为了使银行利润最大化,通过跨国经营来获取更多的利润。通过一个简化的银行收益函数能够比较直观地看出银行跨国经营的利润最大化动机。

R内=r1×L内+rF×P-rD×D(8)

R跨国=r1×L+(r1'+e)×L'+rF×P-rD×D-(rD'-e)×D'(9)

R内表示银行国内经营条件下的收益;R跨国表示银行跨国经营条件下的收益;r1表示国内贷款利率;rD表示国内存款利率;L表示国内贷款数量;D表示国内存款数量;e表示名义汇率的预期变动;rF表示无风险利率;P;r1'表示国外贷款利率;rD'表示国外存款利率;L'表示国外贷款数量;D'表示国外存款数量。

从式(8)、(9)可以看出,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存贷利差的差异能够弥补汇率变动水平,则商业银行通过跨国经营活动将使其利润进一步增加,但是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资本性脱媒、技术性脱媒的加重,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将面临着不断减少的趋势,中间业务的比重将不断提高。因此中间业务的拓展将成为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又一动因,新型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商业银行通过跨国经营拓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四)信息不对称理论

银行的投资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遍布世界各地,而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是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的晴雨表,通过在发达金融市场的国家开展跨国经营活动能够迅速、及时地获取到相关的信息,为银行的决策提供参考,这一点对于上市银行尤为重要。我国的银行可以通过其在美国的分支机构的信息反馈,及时地调整相应的投资策略和风险水平的评估,从而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各种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银行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其他国家企业的经营活动,例如持有债券、证券等,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证券、债券等相关的衍生品层出不穷,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难以对这些衍生产品的风险进行有效地度量与管理,这无疑将增加银行的风险,因此为了使银行的投资活动更加有效,尤其在风险管理方面,需要银行积极地开展跨国经营活动,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对银行经营活动的影响。

四、结语

本文在吸取了企业跨国经营动机的基础上分析了银行业跨国经营的动机,认为银行跨国经营的动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释:跟随竞争对手、跟随客户、利润最大化、信息不对称。尽管对于银行跨国经营动因的解释可以从多方面来进行,但具体到某一个银行的跨国经营活动,其动因可能有一个或几个,在多个动因驱动下,不同动因之间存在着主次关系,因此银行的跨国经营活动是可以找到其动因的。具体到不同的银行,其跨国经营的动机还与银行的整体战略定位及领导者的偏好等方面密切相关。

银行跨国经营动因的确定为银行跨国经营过程中目标市场的选择、进入方式的选择以及整合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基础,对银行跨国经营动因的充分考虑与分析能够使银行的跨国经营活动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Hymer,S. H. 1976.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M]. M. I. T. Press.

[2] H.G. Johnson. Comparative cost and commercial policy for a developing world economy[D]. 1968.

[3] R.E. Caves.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Industrial Economics of Foreign Investment[J]. Economica, 1971, 38: 1-27.

[4] R. Vern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6, 80: 190-207.

Economical Analysis on Commercial Bank Transnational Operations’ Motives

HE Yu-hai

(1.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ng 100871,China;

2.Research Department,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Beijing 100032,China)

篇14

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其具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期阶段的显著特征,与世界顶级跨国公司相比有较大差距:

(一)人力资源与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能很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我国现有的跨国经营企业,尤其是中小跨国企业大都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的概念。企业普遍缺少精通外语、知悉相关法律、熟悉海外直接投资操作的优秀跨国经营管理人才,而且优秀人才流失严重。另外,我国跨国企业普遍存在组织功能不健全、管理制度与国际运行规则不相符等问题。

(二)投资结构不合理、总体投资效益不高。在产业结构上,我国跨国企业侧重于对制造、加工等初级产品的投资,对高新科技产业的投资较少;在规模结构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明显偏小,这与中国作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大国的地位相比,是极不相称的。

(三)产品技术含量低、研发投入少、创新意识不强。世界跨国公司的渗透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高科技产品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我国跨国企业在科技研发和投入方面比较落后,许多企业没有技术优势、技术创新意识不强、更没有形成核心技术。

(四)缺乏对国际市场的全面性、动态性了解。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时间不长,国际化经营经验欠缺。不少企业没有国际经营的全局意识,不进行国际化经营环境分析、对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对中外文化差异不关注等问题突出,对国际市场缺乏全面、动态的了解与追踪。

(五)市场经济不健全、国家宏观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社会历史原因,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加之我国改革开放时间不长,因此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相比而言较为滞后。

二、提升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培养和引进国际化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拥有专业技能扎实、通晓外语、精通相关法律的综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第一,在企业内部着力培养一批懂外语、懂法律,又通晓相关人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担当公司的管理者和业务骨干。第二,借鉴别国经验,大力实施跨国机构人员本地化战略。同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建立科学管理制度,储备人才、留住人才,减少不合理的人才流动。

(二)实施多元化的投资策略,降低风险。在产业结构上,国家应通过宏观调控,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和相应的技术力量,实现跨国公司在产业结构上的优化组合。强强联合,少而精,避免多而烂。长远来看,应同时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伸延,实现投资地域的多元化,降低风险。在规模结构上,实施规模经营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原有的规模优势,综合发挥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三)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使产品质量满足国际需求。科学技术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只有注重科技投入、技术创新,增大研发力度,并通过技术引进来实现技术升级,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四)建立准确、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系统,全面追踪国际市场动向。提高企业海外投资的咨询服务质量、构筑高效完备的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使企业能够方便、准确地获悉外国投资的法律法规、现行政策等可以为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提供有效与正确的指引。

(五)完善经营机制,改进跨国经营管理和政府宏观调控。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国际惯例组建和管理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并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