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分析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分析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工商管理专业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工商管理专业分析

篇1

在我国成功入世以及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企业体制改革等宏观背景下,作为直接服务于企业发展的工商管理专业理应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形式不容乐观的现实,分析来看,除了宏观经济背景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以外,工商管理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是制约该专业就业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学生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技能匮乏是重要原因

应该说,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其直接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个企业的发展需要,相对于工商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学生的工商管理实践技能等专业技能的匮乏是影响该专业就业形势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目前全国许多各大院校在对工商管理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普遍具有重理论知识灌输、轻实践技能培养的倾向,学生的实践环节被迫让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际技能的训练等往往流于形式,在实际执行中其效果也大打折扣,除过全国一些重点高校以外,普通高校由于受制于学校资金、扩招等现实情况,在学生实践技能环节的师资配备、硬件设施以及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严重滞后,种种原因导致对学生工商管理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或不予重视,或有心无力,结果学生毕业后空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技能,因而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专业特色不明显,学生核心竞争力不强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较为宽泛的专业类型,学生在校期间所学课业较多,除了要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学习有关经济、财务、人力资源等专业的基本知识,由于学生的学习量较大,难免出现在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上学习不足,积累不够的情况,这种情况长此以往就会严重削弱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的特色以及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影响工商管理学生就业形势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教学方法落后,师资结构单一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同样是制约和影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企业不断走出过门以及国外公司纷纷进入我国,企业所需要现代化的管理人才已经和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过去传统的灌输式、单项式的教学方式应该被进行适时的改进,以适应新时期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最新要求;同时高校中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结构单一也是影响该专业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过少导致实践环节的师资配备不足,影响了学生在工商管理实训环节的提高。

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率的对策

进一步提高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率,要从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入手,通过着重解决这些问题来逐步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率,改善就业形势。

(一)强化学生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技能训练

今后各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明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重加强对学生工商管理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有关部门和高校要投入专项资金,加强有关学生实训硬件建设,合理分配理论学习和实训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系统的学生实训课程体系,和有关企业合作加快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政府部门也应该制定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有关企业接纳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等,多方面地强化学生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二)重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突出特色

针对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出现的专业特色不突出,学生核心竞争力不高的现状,教育部门和有关高校应着重加强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有关高校应依托于自身优势和当地经济建设,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突出特色和优势以及重点,因地制宜地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各个类型不同层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整体竞争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

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引进诸如案例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应对现有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结构进行调整,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以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工商管理专业实训环节。

三、总结

篇2

 

因此,深入全面分析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并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就成为提升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整体质量的重要任务。从经济收益的角度来分析,现有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习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包括校外实地基地(企业)在内的各教学主体在实践教学中所获得的利益不够,从而直接影响了其参与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投入其中的资源的数量、质量。具体来说,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多个主体,包括校外实践基地(企业)、学生、指导老师,以及学校。这些教学主体各自有着其独特的利益诉求。因此,要想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在深入分析各教学主体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校企合作机制,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所在。

 

一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企业的需求分析

 

作为校外实践教学中的关键主体,校外实习基地(企业)为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提供实习场所、设备、指导老师等条件。校外实习基地(企业)所提供的实习硬软件条件如何,直接关系到校外实践教学的效果的高低。要探讨实践教学中的校企合作机制,首先需要研究的就是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在实践教学中有什么需求需要得以满足。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在校外实践教学中的需求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情感利益。企业的经营受具体管理者的影响。因此,企业管理者个人的价值取向、情感同样会影响校企合作。具体来说,或者由于学校(教师)与企业某关键人物之间良好的私人感情;或者由于企业管理者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愿意为工商管理教育发展做出贡献。这些都将导致校外实习基地(企业)愿意积极配合学校的校外实践教学,并通过为实践教学提供方便而使企业管理决策者获得一种感情上的满足。反之,如果校外企业管理决策者仅仅关注企业自身的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就不太愿意为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提供便利。

 

(二)经济利益。企业作为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形式,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是其本性的要求。校外实践教学需要运用企业的厂房、设备、人员等各种资源,企业必然期望从中获得经济利益。传统上,对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这种经济利益需求往往是通过学校单方面向其支付一定的费用来满足的。但由于很多学校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学校向企业支付的费用往往有限,甚至没有向实践基地(企业)支付任何费用,实践企业的经济利益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但是,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短期之内又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提高校外实践基地(企业)经济利益满足感的方法必须另辟蹊径。具体来说,单纯从学校方面获取教学费用并不能代表企业想获得的经济利益的全部。只要企业能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收入,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就获得了经济利益。应该说,这才应该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拟获取的经济利益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分析企业的经济利益,从而多角度地探讨提升校外实践教学中企业经济利益的途径和方法。

 

二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其他教学主体的需求分析

 

除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外,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还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等教学主体。这些教学主体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分别有着其特殊的利益需求。

 

(一)学校在校外实践教学中的需求分析

 

高校作为校外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者,是为学生提供基础普通教育的场所,为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企业)从事实际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具体来说,学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期望获得以下全部或者部分利益:

 

1、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各个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培养中属于教育提供者的角色,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经营管理人才。以笔者所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其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具备职业经理人潜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需要,能够从基层管理工作做起的应用型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而要事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既需要掌握丰富的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同时又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学校课堂教学的方式获取,而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的最佳教育方式就是参与实际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因此,组织良好的校外实践教学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要途径,也是实现高校教育目的的重要环节。这也正是学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最主要的利益需求。

 

2、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学校声誉的获取很大程度上源自其所培养的学生素质和成就,部分程度上也受学校与外界企业联系的影响。从来源影响来看,通过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学生毕业后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所展现出来的高水平专业技能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从短期来说,学校通过与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联系,加强了其与外部社会环境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也有助于扩大学校在潜在用人单位的知名度。

 

(二)学生在校外实践教学中的需求分析

 

学生作为校外实践教学的教育对象,作为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主体,希望通过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来满足自己潜在的一系列利益。

 

1、提高专业技术技能。通过学校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生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但缺乏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机会。特别是一些地方普通高校,由于资金的不足,无法购买模拟软件进行经营管理模拟教学,从而也无法为学生提供虚拟经营管理环境,这也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样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目前我院工商管理专业虽然购买了市场营销学、证券投资、电算会计等教学模拟软件,但真正属于工商管理专业模拟教学核心的沙盘、ERP教学软件等还没有购置,自然导致相较与其它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没有获得充足的模拟经营管理决策的机会。另外,如果没有参与真实的经营管理决策,学生对于自身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短板缺乏清楚的认识,无法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造成专业技能的不足。而校外实践教学恰恰提供给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机会,也有助于学生重新审视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最终有助于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这也就是解释为什么几乎所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热衷于参与校外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的原因。

 

2、増加就业机会。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学生对于増加就业概率的机会都很珍惜。首先,通过校外实践教学,提升自身综合专业技能有助于提高自己在以后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另外,通过在实习基地(企业)的良好表现,也有助于获得实习基地(企业)管理者的青睐,从而实现在实际基地(企业)就业。

 

(三)教师在校外实践教学中的需求分析

 

一般而言,校外实践教学中指导老师有两个,一个为高校的指导老师,另一个则为实践基地(企业)安排的指导老师。本文中的指导老师特指来自学校的指导老师,而将实践基地(企业)安排的指导老师归入企业需求分析之中。指导教师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的指导者,教学指导的责任心、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校外实践教学效果的高低。实践教学指导老师通过校外实践教学也希望满足这样一些利益需求。

 

1、经济利益。教师在校外实践教学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自然也希望能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目前,各高校对于实践指导老师经济利益的满足主要是一次性发放一定的特殊津贴,但津贴数量一般不多。以笔者所在高校为列,为期1周的认识实习,指导老师的津贴为300元左右。另外,校外实践教学一般离学校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对工作、家庭会有一定的影响。再有,由于上文提到的实习基地(企业)对待实习的消极态度,实践教学指导老师还需要处理与实地基地(企业)相关人员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担任校外实践教学指导老师。那么,探索实践教学指导老师经济利益满足的多条途径,増强实践教学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就成为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必须考虑的问题。

 

2、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我国工商管理教育的历史不长,但发展速度非常快。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自然导致高素质师资的缺乏。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中的大部分来源于高校毕业生。也就是说,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大部分教师的成长历程就是从学校至学校,缺乏到具体企业从事实际经营管理的经验。虽然掌握了比较扎实的经营管理理论只是,但由于自身缺乏实际经营管理经验,缺乏对实际经营管理工作的感性认识,从而影响了指导校外实践教学的能力。这是很多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专业技能的短板,也是他们希望努力提升的领域。通过参与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指导,通过与企业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参与到企业具体的经营管理决策中去,教师的实际企业工作经验能够得到积累,从而有助于提升其实践教学水平。

 

三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的合作机制设计

 

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各主体需求分析,我们明确了各主体对校外实践教学的期望和利益要求。为保证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应设计出一个恰当的合作机制,以保证各教学主体的期望和利益的满足。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思考。

 

(一)制度机制——校企合作的基础

 

制度机制是指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各主体责、权、利的约定,起到对各教学主体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的制度设计应有两个层面。

 

1、宏观层面的政策法规设计。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贡献力量。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往往对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持消极态度。为提高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积极性,一方面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关法规要求某些企业必须无条件接受实习生;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经费支持等方式直接支持社会各企业接受校外实习。特别是后者,通过各种政府优惠措施,激励企业积极接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应该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校企合作制度机制设计的一个很好的思路。

 

2、微观层面的校企合作协议设计。实习之前,学校在与实习指导老师、学生代表座谈,了解他们对校外实践教学的期望和利益的基础上,与企业进行协商,并签订合作协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应以协议书的形式予以明确。双方信守诺言,共同遵守契约或协议书的条款。制定完善的合作实施方案,从实习时间、实习实训内容、步骤、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定。从而实现有效规避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各个主体的风险,有效保障各个主体的利益诉求。

 

(二)利益机制——校企合作的关键

 

利益是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各教学主体行动的基础。校外实践教学活动能够较好的满足他们的期望和利益需求,直接关系到各教学主体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因此,应全方位考虑所有教学主体的利益诉求,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1、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利益满足。经济利益是校外实习基地(企业)期望从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获取的首要利益。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是学校向企业支付一定费用换取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方式。但由于学校经费不足,学校向企业支付的费用往往较少,不足以满足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经济利益需求。那么,需要其他教学主体多角度、多途径满足企业的经济利益。具体来说,教师和学生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调研,提出具体的整改建议,从而改善企业的经营流程、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最终间接地给予企业经济利益。

 

2、学校的利益满足。学校希望通过校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促进学生就业。这些利益都可以通过学生高水平的专业操作技能加以满足,而高水平专业操作技能的实现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校外实习基地所提供的实习硬软件条件。因此,为满足学校的利益,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应严格按照合作协议的要求为实践教学提供各种实习条件。

 

(三)监督机制一一校企合作的保障

 

制度机制为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打下了基础,特别是校企合作协议明确了各教学主体在实践教学中的责、权、利。但是由于各种不可预知的原因,实际实践教学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与各教学主体设想偏差的情况发生。为了有效保障各个实践教学主体的合理利益诉求,保证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很有必要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校企合作设计监督机制。具体来说,各教学主体可成立合作监督委员会并根据相关制度和协议监督实践教学的进行。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生违背事前明确约定的契约条款,合作监督委员会应根据原先约定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对于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未尽事宜,合作监督委员会则协商处理。

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我国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拟采用调查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相结合,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入手,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阐释,以期能够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起到一定的启发。

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

笔者进入中国知网以“工商管理”合并“实践能力培养”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出文献合计35条,文献时间集中于2006年—2016年之间,说明近十年以来,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已经引起了关注;以“工商管理”合并“就业”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出文献598条,其中从2011年1月1日至今共计334条,说明近五年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笔者就这两方面的文献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阅读与分析,并结合调查分析情况,发现目前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安排的缺失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性质,通常高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较多地安排为理论课程的学习,以本学校为例,工商管理专业当中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与实践课,其中必修课为95学分,选修课为2分,实践课为32学分,共计156学分。可以明显看出,其中必修课占总学分比例的60.9%,选修课占总学分18.6%,实践课占总学分20.5%。虽然选修课所占学分比例与实践课程仅相差2%,但是因为选修课与必修课都属于课内教学,也就是说,实际上课内教学占了总学时接近80%。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仅仅是作为课内理论教学的补充存在的,并没有相对独立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存在,在课程教学安排上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长期以来流于形式。因此,学生的能力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二)学生实践意识缺乏

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更重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对于时间能力培养的忽视伴随着高校课程安排的缺失由来已久,因而,缺乏参与实践的意愿、对实践活动的认知不足、缺乏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意识已经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上面缺失的主要特征。高校也开展过很多实践活动,但是收效甚微,一是学生实践意识的淡薄由来已久,二是有些参与到活动当中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践活动对自己实践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根据笔者的调查,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实践的基本方式是外出学习或者直接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习,他们认为学校组织的一些实践活动参与的意义不大,没有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呆板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都是理论教学,似乎将理论学得透彻了,能力自然就上去了。但事实上,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能力要求极高的专业,而学校方面对于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方面的安排并不多,采取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四)评价方式单一

在评价方式上,工商管理专业在考试评价上依然采取的是闭卷考试的考查方式,缺乏灵活性,而其考试内容仅仅是对课堂理论进行考查,对实践课程或者实践活动缺乏考查内容,或者仅仅是上交一张实践活动表格证明自己参加了实践活动,并未对实践情况进行相应的考评。因而,这样的评价方式扼杀了学生对于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极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探究有效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重新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工商管理专业的不断发展及就业单位对于人才方面的要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是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首要问题。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培养的是能够应用于实践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其未来就业的方向主要是管理研究与咨询、企业战略管理、人才管理及管理培训方面,这些内容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要求极高,因而高校必须重新定位教育目标,落实对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是重中之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其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增加实践课程与实践内容,完善对实践课程的评价,将实践内容纳入期末考核中,使学生重视实践课程,进而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转变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工商管理专业当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高校在借鉴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以本土化为原则,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经济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的修订,并发掘适合我国当前国情与经济的成功案例,运动到课堂当中。进行案例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强化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并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能够直观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李旭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02:42-44.

[2]余忠,刘燕娜,肖友智,戴永务.对构建《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基于培养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视角[J].科技和产业,2009,12:104-107+110.

篇4

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就是指某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思路、过程、效果中表现出的与其他院校同类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结果是该校工商管理专业比同类院校该专业建设好,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较好的素质与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分析的意义

(一)专业建设特色是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要点

现实情况下,应用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大同小异,很多应用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相互借鉴,在建设中忽视了自己的建设特色;很多应用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要么参照综合性大学建设模式要么参照高职高专建设模式,没有找到自己的建设模式。这两种情况导致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缺乏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建设好,要在专业建设中脱颖而出,必需有自己的建设特色,在有特色的建设中培养专业特色。以建设特色促进专业特色的发展,以专业建设为中心,将创新理念、特色理论、专业建设理论等有机结合,打造有特色的应用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模式。

(二)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是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就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而言,专业建设特色是一个重要切入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在能力、素质、规格等方面不完全一致,已成为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造成这种状况原因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方面是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作为各学校专业设置的指南,比较粗略,并且更新速度慢,实效性不强,与当前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比滞后;另一方面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方面根据市场热点一哄而上,专业缺乏积累,造成简单重复建设,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非常不利。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企业需要大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大量学校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只重视开办,不重视建设,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一)定位不精准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多定位于高素质工商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高素质要求学生具备哪些条件,达到何种程度;应用性是指在那个领域哪个环节应用等都比较模糊。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区别不大,定位目标不精准,建设没有针对性。

(二)特色不鲜明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基本相同,建设特色不鲜明,建设条件、方法等基本一致,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对学生的目标、要求大致相同,没有体现学校的定位、没有体现学校所服务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没有体现学校所依托的行业特色。

(三)理论不够专

工商管理专业是按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培养要求中一般要求学生学习的核心课程是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这些课程是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看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涉足的领域较多,对每一个领域如市场营销又不可能很深,所以出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不够专。

(四)实践性较弱

工商管理专业涉及到的理论较多,一般在课程结构上理论课在学时和学分中占比较高,实践课占比小,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实践课时比例不低于35%,但实际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授课环节没有很好的落实,原因主要有:

1.许多课程中的实践环节由于缺乏环境条件在实际中难以开展,老师以讲授为主,逐渐变成了理论课;

2.工商管理专业许多课程使用模拟软件,在机房上课就作为实践课,但实际上运用模拟软件上实践课效果非常不理想,一方面是软件设计水平一般,另一方面是软件程序化较多,而工商管理艺术的成分不能在软件中完成;

3.一些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的知识广,不能准确对应企业某个岗位,到企业后,企业不能提供相应实践内容,学生容易产生怨言,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4.工商管理专业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采购、生产、营销、财务、人事、战略等,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往往只在某个岗位,学生实习中涉及到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相对较少。诸多情况导致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偏弱。

四、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满足企业的需要,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围绕区域经济、地方企业需要进行。如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题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都应围绕地方经济进行,要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必须有针对性进行建设,要有一定的建设特色。具体的建设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体现专业定位特色

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中首先确立专业目标,然后进行专业建设。一般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以能够在盈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专业定位没有特色,好像任何机构、行业、部门都可以胜任,如果每个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都这样定位,围绕这个定位进行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没有特色。在进行专业定位时要经过对本专业面向的行业、岗位、用人市场等多方调研,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面向需求对象,然后分析其他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定位,在给本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进行差异化定位,这样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才能体现特色。

(二)符合区域经济特色应用

型本科院校建设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学专业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在制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考虑区域经济特色和地方企业的实际需求,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学专业建设中在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硬技能的培养环节上,结合本专业的特点,适当增加有关地方企业的相关知识,形成不同地方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特色。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分工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不同的区域,由于交通、地理、风俗、生产力等的差异,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模式等出现较大差异,比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发展汽车与医药,其定位上与武汉其他区域的定位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其主要集中在汽车生产与贸易和医药物流,因此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武汉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应反映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定位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专业课程中可以加入汽车、医药方面的课程或者在平时学生学习或实习中引导学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三)突出行业特色

许多学校在建校中有浓厚的行业背景,如湖北经济学院有银行背景,武汉商学院有商业背景,有些院校本身就是行业中的院校,如电力院校、农业院校、水利院校、交通院校等类学校,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和行业结合有自身的优势。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与行业发展紧密相连,在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结合行业特色来进行差别化竞争。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中要依托行业、结合行业、突出行业,才能有建设特色,行业定位取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不同行业特色,例如城建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结合当地城市建设培养人才;交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结合交通行业培养人才;电力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结合电力行业培养人才。武汉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结合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汽车、医药、物流行业。

(四)实践与就业结合特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就体现了实践和就业结合,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尤其应重视实践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涉及的知识面广,在实践中可能只涉及到所学知识的少部份,许多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实际情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有自身的优势资源,在安排学生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形成不同院校学生实践过程、场所等不同,提升的能力也有所差别。如果实践和就业结合,学生在实习实践后,对实习实践单位熟悉,在实践单位就业非常顺利,企业和学生相互了解、磨合得时间就减少了,为企业节省了时间成本,为学生减少了就业风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就充分考虑了自身优势、区域优势、环境优势等,安排学生实践的环节、场所,重点有选择性的培养学生能力,这些学生将来的就业选择就会有差异,避免了激烈的竞争。

(五)创新与创业结合特色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学经营、学管理,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创业素质。在专业建设中结合创新、创业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结构的工商管理人才,即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根据这样的目标,在建设工商管理专业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构建3个部分。

1.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长远角度来看,其主要着眼点应该是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即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志向、创新创业精神、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并提供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等。首先阅读创业者的经历,使他们从小接受创业者的熏陶;其次参观工厂企业等场所,让他们对各行业有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

2.从创新创业知识看应该是创新创业知识的培养,让学生在获得初步的商业、金融、公司管理、市场营销、投资理财、创新思维与技巧等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知识、礼仪知识等。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工商管理专业在高职院校当中不断的开展起来,工商管理专业在这十多年的开展教学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学生在完成学业步入社会后在进行求职的过程中,很多单位和企业都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在学生在校期间如果在学习该门专业课的过程当中不能有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就会致使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出现求职就业难的情况,进而使高职院校在该专业每一届的招生方面也遇到了阻碍;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方面,作者就根据自身所在学校的工商管理教学模式现状做为实例,对14和15界的两届该专业学生进行了走访和调查,调查该专业学生对专业教学模式的看法和了解熟悉的程度,和未来毕业就业方向等问题;通过调查后发现很多该专业的学生对教学模式有一些意见和看法,提出了在专业教学内容当中很多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当中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而且又多又杂缺乏具体的实践,没有让学生具备足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对于未来的就业和职业规划也比较盲目。

1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当中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当中所存在的问题

1.1没有制定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依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教学内容应以专业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来进行制定,是该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法规,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当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毕业之后步入社会能够适应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单位的相关管理工作,努力的培养出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性高素质现代化管理人才;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各科教师仅对自身负责的课程开展了实践教学,没有从工商管理专业的总体角度来进行设计实践教学,例如在证券投资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只是让学生通过电脑利用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来进行模拟投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只是对这一门课程知识进行了锻炼,并没有对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起到一定锻炼和加强的效果。

1.2缺乏健全完善的学生实践设备

在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应占据总体教学内容一半甚至更多,才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的得到培养和提高,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当中非常的重要;然而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时没有配套和实践设施或者配套实践设施较为陈旧和简陋,这就对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和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使学生在课堂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够得到具体的实践,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1.3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由于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的各科教师都缺乏实际在企业当中进行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和目标就应该放在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而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所讲述的大多都是课本当中的理论知识,教师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和枯燥,缺乏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不能够体会到理论知识在实践当中的具体作用,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理论知识没有实际作用与实际不符,使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提不起兴趣降低学习效果;但是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来说,应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实际工商管理工作经验,通过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累积一定的经验,对工商管理专业具有教师自身的一种理解和体会,此时再给同学们进行课程讲授时把自身对管理工作的相关经验和体会等结合教学内容讲解给学生们,使学生们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们对工商管理专业能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2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

2.1在工商管理教学当中引入创业教育,建立起创业型教学体系。

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当中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教学理念,创业教育这一理念在广义上是这样解释的,就是培养具备开创性人才,由于用人单位和组织不仅要求受雇人能够在事业方面达成一定的成就,用人单位对个人的开创精神,创业能力,冒险精神,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和技术及管理能力与社会交际能力越加的重视起来;在大学教育当中引入创业教育,就是依据学生相关专业来进行创业知识的讲授,加强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使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意识得到不断的增强和培养,让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充满自信的步入社会,在社会中进行自主创业或者在其工作当中不断的进行自我发展。在大学当中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进行教育和培养,最后再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具体创业中得到具体的表现;由于想要真正的获得创业所需的各种能力就必须进行实际的企业管理工作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创业教育引入到工商管理教学过程当中来,将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专业互相融合的来进行教学工作,能够使工商管理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使学生能够在创业式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当中学习到更多有关创业的基本知识,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进行自主创业;对工商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首先,设置以大学生创业为主的教学课程;其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依据在创业实践当中所出现的问题来对理论知识进行传授和讲解,形成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

2.2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应明确学生就业的具体方向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所涉及的行业也较多,在工商管理专业所毕业的学生能够在物流企业,销售类企业,会计等多方面进行就业,高职院校当中的工商管理专业完全可以依据学校自身教育资源与学生的就业需求来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确定具体的就业方向,例如某学校在进行了工商管理教学模式改革之后就主要培养工商行政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上主要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涉及,主要对学生进行经济法律和行政管理能力及企业管理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努力的培养出能够适应税务工商部门,工商企业部门当中的行政管理和税务工作。

2.3为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实践平台,加大实践设备方面的投入。

在高职院校之内为学生建立创业园区,使学生能够进行实践训练,制定适当的激励制度与创业扶持政策,能够把学生的创新和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转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与政策支持实行创业实践学分制度。

2.4应及时的转变教学形式和手段

对以往陈旧的以教师讲课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更多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在专业教学过程当中多增加一些实际情景模拟,实例分析,多媒体教学和主题研究等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讨论和分析,增加学生社会实训时间,多采取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2.5对教师的创业理念及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

使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具备良好的创业素质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管理的培训,通过使教师进入到企业当中参加企业管理工作实践活动,使教师的创业理念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进而更好的回到学校当中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式的工商管理教学。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及各种企事业单位对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教学过程当中,应对陈旧落后的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取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专业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立伟.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本科教育改革探析[J].开放式教育研究,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