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古文基础知识范文

高中语文古文基础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古文基础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古文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加固混凝土粘贴钢板

【 abstract 】 QinZhouShi peaceful scene are district 2 # building engineering in construction quality accident appea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re analyzed, and the reasonable reinforcement method. The paper frame column, the shear wall, floor, beam of reinforcement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similar problems for reference.

【 key words 】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 reinforcement concrete paste steel plates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钦州市祥和景都小区2#楼工程地面以上三十七层,地下室三层,地下室作为停车房,裙房五层,以上为办公写字楼,总建筑面积为7万m2。该工程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1-2],按七度抗震设防,主体结构总高160m,建筑物平面简图如图1所示。

图1建筑物平面图

2事故情况及分析

该工程已施工部分的混凝土强度设计等级为C45,当该工程地上第三层现浇完毕时,在拆模过程中发现在钢筋密集处位置出现露筋、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墙表面出现浮浆与浮石;多处柱子根部混凝土强度低下、振捣不足。因此,专家认为对已浇筑混凝土的质量需要重新检测,并决定对柱子、墙体混凝土采用回弹法为辅,取芯法为主的强度综合检测法。为避免对结构的影响,主要钻取φ75mm的芯样,同时钻取少量φ100mm的大芯样,检测结果发现已建各层柱子、墙体、梁、楼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均未能达到设计要求。

经综合各方面意见,通过认真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1)振捣棒工作长度不够混凝土浇筑高度,造成柱子根部混凝土漏振捣;(2)施工人员不按规程操作,混凝土一次浇筑超高,且直接由吊斗入模,造成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石子多的地方出现蜂窝和孔洞;(3)运送商品混凝土的车辆调度供应计划不当,浇筑时无法连续施工,也未对施工缝进行必要的处理;施工时经常出现混凝土输送泵堵管,维修又不及时。

3加固方法

“亡羊补牢,时犹未晚”。经专家组论证,所有出现问题之处均应进行加固,但加固时应考虑到施工的可行性,并采用成熟、可靠且易作质量检测的加固方案。为此,我们在加固前根据结构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加固计算,并与原设计进行对比。使加固后的结构应能满足相关设计规范要求,如自振周期、柱轴压比限值、层间位移要求等。

首先,清理墙面污垢物,用改性环氧化学灌浆对所有裂缝进行封闭补强。其次将突出的石子颗粒和不密实的混凝土凿除,要凿成斜形,避免形成死角,以免二次浇筑的混凝土无法浇筑进去,形成空洞。在将凿好的孔洞清洗干净、充分湿润后,刷水泥浆一道,用C45微膨胀细石混凝土浇灌,水灰比不宜过大。混凝土浇灌应超高超宽,拆模后将多余混凝土凿除,保持外观整洁。

3.1框架柱的加固

经复核计算,由于现场浇筑的混凝土强度不足,而使柱子的轴压比偏高。常用的加固方法有:(1)外包角钢加固法;(2)碳纤维布缠绕加固法;(3)加大截面加固法。经比较,如采用碳纤维布缠绕的加固方法,施工方法虽较为简便,且不影响建筑空间,由理论分析可知,碳纤维布约束混凝土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可使轴压比限值和框架柱的延性得到提高。但在实际工程中考虑到框架柱在较高轴压比工作下有如下一些不利点:①约束用的碳纤维布一直处于较高应力状态下,碳纤维布强度在持续应力作用下会降低;②混凝土徐变等影响较大,对碳纤维布约束性能也有较大影响;③会导致其他一些指标不满足要求,如剪压比限值等。

图2框架柱加固图

为此,对其他二种方法再度进行论证,考虑到加大截面加固法质量可靠且易作质量检测,本工程最后研究决定采用加大截面法加固。加固时宜从下至上全高加固,以保证新增竖向结构中承受的竖向荷载能顺利的传给基础,并且有利于保证刚度的连续性,柱子纵筋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本工程中地下3层为箱形基础,顶板较厚(达300mm),刚度较大,且地下室中剪力墙较多,为提高施工方案的可操作性,可让新增柱截面中的主筋直接植筋于箱基顶板之上。但在加大截面加固设计时应注意解决好新旧混凝土的整体工作问题,因为在弹性阶段,结合面的应力主要是靠新旧混凝土的粘结强度来承担,开裂后及极限状态下,则主要是靠锚筋所产生的被动剪切摩擦力传递。因此,从设计上应配置贯穿于结合面的锚筋,以便将新旧部份混凝土连接起来,确保结合面能有效传力。在复核加固后柱承载力时,还应考虑一定的强度折减系数,还以考虑新旧混凝土之间难以完全作为一整体工作的应力滞后现象。故在复核承载力时,采用式(1)计算,且考虑了0.80的强度折减系数。由于周圈混凝土的加固,可使新增的混凝土对原混凝土形成较好的约束作用,较好的形成整体共同工作,有效提高层间抗侧刚度,降低轴压比。此外,也增大了框架梁支座宽度,减小了梁净跨,也同时提高了梁的安全度。

施工时先凿去原柱全部疏松混凝土,直至密实处。同时将原柱表面混凝土凿毛,以利于新旧混凝土的粘接,提高新旧混凝土的整体工作性。待原柱表面清理干净后用水充分润湿,刷一道水泥砂浆,再支模浇筑C50微膨胀细石混凝土。为保证柱子顶部能与上部结构顶紧,防止混凝土收缩,应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当浇筑靠近梁板范围内上部柱子新增混凝土时,在楼板上沿柱边隔500mm开一φ100孔,用高压泵将混凝土从洞中直接泵入柱子侧模内。

N<φ[fcoAco+fyoAso+α(fcAc+fyAs)](1)

式中φ—构件稳定系数;

fco,Aco—原柱混凝土强度设计值和截面积;

fyo,Aso—原柱钢筋强度设计值和截面积;

fc,Ac—新加混凝土强度设计值和截面积;

fy,As—新加钢筋强度设计值和截面积;

α—新旧混凝土之间的应力滞后而引起的强度折减系数,建议取0.8。拆模后将多余混凝土凿除,保持外观整洁,其加固施工

方案见图2。

3.2剪力墙的加固

由于地下室三层剪力墙混凝土强度均不足,为减小其轴压比,提高抗侧刚度,并虑到施工操作的便捷性,对地下室的剪力墙采用大面积喷射混凝土的方法进行加固,新增的混凝土厚度为80mm。为保证新增混凝土部分与原有剪力墙的有效连接,在喷射施工过程前,应先将原混凝土墙面凿毛,同时沿墙通长方向梅花形布置间距350mm的φ10mm化学锚筋。新增墙体部分按构造要求配置钢筋,其加固施工方案见图3。

图3剪力墙加固图

篇2

关键词:学困生;积极性;学习技巧

学困生是高中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应当被足够重视,以使他们轻松处理好学习过程中的负面情绪,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爱好,进而改善高中语文教学的学习效果。

一、学困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要表现

在语文实践教学过程中,学困生的表现及成因略显复杂,有的高中生是因为小学初中阶段语文科目基础知识薄弱,无法接受高中语文的学习内容;另外由于受到自身理解水平的局限,导致学习效果不够明显;还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有负面情绪,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语文科目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造成语文成绩较差。综合几种情况来说,在高中阶段语文科目学习中,学困生的主要类型有基础知识薄弱型、学习能力不足型以及情绪负面消极型三类主要表现形式。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对学困生进行思想及情感上的引导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一大部分的学困生情绪尚未稳定,学习兴趣不足,心存畏难怕苦思想。想要对学困生实施转化策略,应当从思想和情感上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摆脱学习中的负面情绪,积极融入语文课程的学习行动中。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温暖的教学气氛,使每一个高中生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待遇,如此的教学氛围对于引导学困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消除学困生心中的焦虑,使其以轻松自如的心态学习语文课程。其次,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不管他们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还是在思想上遭遇困境,教师都要给予最真心的关切,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要经常表扬学困生,激发他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潜力,对他们的进步和认真都加以夸赞,加强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困生打好知识基础

大部分的学困生是因为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而形成的,因此,教师一定要从根本上使其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有针对性地补上之前学习阶段过程中落下的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定期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进行测验,掌握学生过去时间段内的学习情况。考试内容应当包括语文常识、语法、字词、段落阅读等,在批改试卷的过程中全面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发现他们在语文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在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后,教师应当针对具体的问题制订具体的解决方案,在学困生薄弱的知识环节上有针对地予以辅导。比如有的学困生语文常识错误率较高的,应当要求他们将尝试的内容系统化,并制作成小纸片随身携带以便及时复习。有的学困生阅读能力较差,教师则应以小组的形式让他们深入探讨做题的技巧性。

3.指导学困生的语文学习技巧

语文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应当重点注重对学困生这方面的教学,要求学困生能够随时回忆起语文课程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并对其进行技巧上的引导。另外,结合学习时的反馈进行方法指导,使其有针对性地提高语文成绩。如果学困生是在古文学习时存在障碍,那么,教师可以指导他们掌握五步训练法。第一步是分段背诵古文的内容,在背诵之前需要将古文的内容及层次理解清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步是提问法,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充分的预习,罗列出学习的重点难点,并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提出,集中学生的集体智慧回答问题,锻炼学困生的思考能力;第三步是语意联想推断方法,使学生掌握通过联系文章的上文和下文来推断文章中心思想,帮助其解决文字难以理解的问题,降低学困生翻译古文的难度;第五步则是积累归纳法,这部分要求其可能在平时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养成积累与记忆的好习惯。长此以往,学困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将得到明显的提高。学困生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之后,学习的障碍将会减轻许多,特别是教师对于语文语法及古文阅读等部分的方法指导,可以使其迅速找到解题的正确途径,有效地帮助其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对于开展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教师需要对这类特殊群体进行深刻、彻底的研究,正确认识学困生的成因及表现特征,有目的性地对其进行转化,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转化的任务,提高其高中语文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爽.学困生成因分析与转化措施[J].考试周刊,2011(29).

[2]胡胜利.中学生不同课堂情境的成就归因及再归因[J].心理学报,2013(3).

[3]文海山.如何培养语文学困生的语文能力[J].当代教育理论研究,2011(8).

[4]巢卫媛.对高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4(88).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精神

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注重彰显与唤醒人的价值。而语文是一门注重培养人文精神的学科。所谓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与价值取向,其主要内涵是关于人的存在意义的思考,关于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以及自由、自觉、超越的精神。高中生已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他们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高中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对高中生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育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文内涵、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情趣的学科,但是在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过于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注重提高学生的分数,但是却把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没有一点情趣。因此,教师必须重视高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的渗透,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一、教师应该贯彻新课标的要求,树立科学的人文的语文观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勇于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不要只强调统一的答案,而要在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一些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将精力都运用到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上,用整整一堂课的时间讲解虚词、实词等,但却忽略了古文中所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古文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因为它们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文的内容与价值,并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审视古文作品,评价古文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树立自己的观念,有自己的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深刻理解语文的本质,树立科学的、人文的语文观,构建能够反映语文精神的基本价值体系。同时,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积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与素质修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有自己具有的深厚的人文素养,才能在教学工作中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建设语文人文课堂。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与人文精神的核心不谋而合,都强调以人为本。在高中课堂渗透人文精神,首先要构建一个人文化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开展人文教育。那么如何构建人文化的环境呢?教师应该主动构建新型的师生的关系,融洽教师与学生的环境,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其次,教师应该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个教师对学生的爱。在创设教学环境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课堂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宽容的对待学生,对于学生的过失与错误等,教师应该包容谅解,给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最后,教师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觉调整学习心态,选用合适的学习方法。

三、仔细研究新教材,发扬新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新教材相比于传统的教材有很大创新,人文性显著增强,教材不仅关怀人的存在与发展,而且注重对学生思想的情感熏陶。如,必修课中设置的专题:“向青春举杯”“像山一样思考”,这些专题切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让学生们体验青春的激情与困惑;让学生们回顾自己家乡的山水,重温乡土情怀。在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的熏陶下,学生会走的更远,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触摸世家的真善美,感受人世的欢乐与凄凉。如,在《紫藤萝瀑布》,学生走进著名作家宗璞笔下的紫藤萝,感受紫藤萝花开的灿烂,感受到紫藤萝的坚韧,从而感受到生的美好与生命的永恒。在《我与地坛》中,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史铁生对人生的沉思,体验作者对世界独特的感悟方式。在《梦留天母吟留别》中,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大唐诗人李白放荡不羁的个性。在《雨巷》中,学生们可以体会到悠长、缠绵的眷恋,感受到诗人的凄清、哀怨、惆怅。高中生的人生经历有限,通过这些优美的篇章,学生们可以丰富自己人生情感,扩展自己的视野,敏锐的感受生活、感受生命。

四、开展课外活动,让人文精神走进生活

生活其实就是一个更大的语文课堂,许多人在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教师应该扩大视野,不能将语文局限于课堂,或者局限于考试。语文本身就产生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语文与自然、生活、社会的联系,让语文丰富起来,精彩起来。在这些实践中,学生们学会了观察、发现、体验语文知识,也提高了语文的应用能力。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织音乐会,让学生们感受音乐,并书写自己的感受。或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观看优秀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们感受到不同的文化与情感,并相互交流,并积极写影评,让大家选出最优秀的影评。或者组织学生做社会调查,让学生们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或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家乡文化调查,让学生们感受到家乡的历史文化,加深对家乡的了解与爱。

五、创新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评价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人文精神,教师就必须改变评价方式,不能用分数来评价学生,也不能将分数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教师必须更加重视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评价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给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每个学生的人生体验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对一个问题的思考与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见解,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以肯定与表扬为主,高中生自尊心较强,教师的褒扬与激励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们体验到语文课的魅力。

结语:在语文课堂中坚持渗透人文精神,让人文情怀回归到语文课堂,让学生们热爱语文课堂,热爱生活,为他们的人生打上最亮丽的人文精神底色。让学生们学会尊重、爱、宽容与理解,同时充分张扬学生的个体精神,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金文娟.让语文课堂闪耀人文性的光辉[J].考试周刊.2012(02)

篇4

关键词:语文知识 积累 思维 应用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70-01

语文知识的积累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提高又能提高学生在语文知识积累方面的效率与质量。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得其在教学中一直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进行有效锻炼和培养。

1 语文知识积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1语文知识积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虽然新课改的实施,促使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对教学手段进行发展与创新。但对于知识的传授与积累方便的教学手段却比较传统,导致学生不愿学习,甚至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造成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1.2充分应用语文知识积累的有效措施

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基础知识的积累不仅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有效理解和掌握,还能充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因此学生的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的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创新教学手段上,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积极意义和价值。使得许多学生,特别是知识积累不丰富的学生,在进行深层次学习时往往出现困难,严重影响了后续学习和发展。

加强学习过程中的指导和监督。高中语文的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较高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原因便是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掌握不牢或是掌握错误,导致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做支撑。因此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与积累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和把握。这样不仅可以时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和纠正,还能在日后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知识积累进行巩固和加深,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在知识积累方面的精确度。

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活动实践。活动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文化,增强学生知识掌握的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于课堂活动,采取激励等措施,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学习。还可以利用课余实践,组织学生观看相关杂志或文刊,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拓展语文知识的同时,为语文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还可以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组织学生观看《汉字五千年》《汉字英雄》等有关语文知识积累的视频,让学生从课本中解放出来,在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加强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并其积累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思维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同样也需要思维能力的支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有效手段,加强学生在思维方面的发展与创新,充分落实新课改。

2.1树立正确的教学意识

由于高中语文学习的任务比较繁重,特别是背诵、练习等内容占据了学习中大部分比例。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学会了应试方法和技巧,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却没有很大的提高。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教师没有意识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所以教师首先便是转变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在加强学生应试能力培养同时,加强对学生思维方面的培养和创新。比如在进行文言文学习时,许多学生由于感觉枯燥无味,特别是其中古文字意义的学习,对此教师不能因为学生不感兴趣就放弃相关的要求,而是坚定教学信念,积极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中,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2.3积极拓展思维培养的广度和深度

语文学习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拓展思维能力培养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充分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教师除了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外,还可以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除了对语文知识进行积累外,还要督促学生对自身思维能力方面的锻炼。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比赛,比如在学习《师说》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韩愈相关方面的作品进行品鉴,使学生通过运用相关语文知识,促进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思维方面的深度。教学应让后学生明白,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是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发展的。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让学生不应只是满足于表象,而是对事物本质进行深入挖掘,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在进行古诗词讲解时,教师可以加强学生对其产生的背景、原因及作者的个人经历等进行深度探讨和研究,在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品主旨思想同时,还有效提高学生在审美及鉴赏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深度发展。

3 结语

总之,语文知识积累和思维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在这两方面的培养与创新,充分发挥两者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荣.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习的语文思维[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25(38),213-214.

篇5

【关键词】多媒体;高中语文;全新体验

随着教学手段的逐步多样化,多媒体教学模式也逐步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多媒体以其丰富形象和多样化的特点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下面就结合个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几点感受,也希望给广大语文从教者提供宝贵的经验。

一、真实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充斥着大量的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些文章读起来异常的枯燥乏味,很难让学生爱上它们,将多媒体资源有效的融合到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教学中,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到《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课文时,由于课文是以说明文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大量的说明和直白的介绍容易造成学生对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反感,由于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在课堂开始,教师便能够通过多媒体,针对建筑的每一种特征为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示范,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轻松的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此外,古文的学习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古文素有文质兼美的特点,古文虽然语言简练,但蕴含了丰富的意境,诸如《阿房宫赋》、《兰亭集序》、《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之于国也》等文章,要想让学生对这些古文的意境和精神进行一个细致的把握,仅凭简单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细细品味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词语,从中获得深层的理解和感受,但是学生的理解也并不是通过几首音乐的播放和图片的展示便能够获得的,它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声音、图片和动画等优势,帮助学生营造文章所表达的意境。如阿房宫的宏伟、壮丽及其表述的历史故事;再如廉颇和蔺相如之间脍炙人口的故事等等,教师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材料,让学生更快更好的融入古文所表达出来的真实意境,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赏心悦目的,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回味无穷的。

二、多角度展示,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传统语文教学倾向于“线性”流水式教学,即按照既定的顺序将教材中的内容逐一表述出来,这种表述的缺点是无法明确的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也无法让学生快速的理解和接纳这些重难点,针对这一教学缺陷,我认为将多媒体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完全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规避,通过多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让重难点明确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也让学生更容易对其加以理解和接受。比如在学习《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文章的过程中,由于文章中涉及到诸多的比喻描写,很多时候,学生依靠单纯的想象联想也无法更好的理解,同时大量的比喻描写也很难突出这篇课文的重点,如“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的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学生在最初的朗读中会感觉无从下手,也无法真实的想象出文中描写的场景,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这一描写搬上多媒体,将这句话所描写的情境通过动画和音乐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的面前,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看到了大山怀抱中的小屋,将大山比作成绽放的花蕊在学生面前也逐渐变得清晰,此时多媒体唯美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完全给了学生一次全新的体验,这部分的教学难点也获得了充分的体现。此外,在语文课堂复习的环节,多媒体突出教学重难点的效果会更加的明显,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复习的重难点,在多媒体的每一次播放中,学生都可以快速而又清晰的看到复习的重难点,从而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三、容量扩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对提升语文教学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学生的语文素养严重阻碍了学生对语文知识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由于语文基础知识储备严重不足,语文表达的内涵很难能被学生真正的理解,所以,多方面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和积淀语文素养,逐渐成为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而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板书教学和材料阅读都存在着很大的缺憾,现阶段,我们的教师必须要利用多媒体优势,更好的扩充语文课堂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中,在传统教学下,教师往往会淡化背景介绍这一环节,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会用很短的时间来介绍廉颇和蔺相如,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直接导致学生对“廉颇和蔺相如”的模糊认识甚至不了解,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教学之前着重给学生介绍廉颇和蔺相如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不断的为学生扩充有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打开语文的视野,让他们对历史、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教师也应该在教学最后以疑问和启迪的形式勾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一步学习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在课后能够主动的接触有关的历史和语文知识,从而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对语文了解更多。由此可见,多媒体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和拓展学生视野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除此之外,多媒体的教学优势还展现在其他诸多的方面。所以,我们的教师应该有效的利用多媒体优势,利用多媒体挖掘语文教学的亮点,为高中语文教学在未来健康快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阅读能力的锻炼是最为主要的,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但是学生通常觉得散文和议论文没有任何迂回曲折、吸引人眼球的地方,很难耐着性子将其读下去,因此不容易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更不能分析出文章层层递进的写作特点。而分析文章结构正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教师讲课氛围比较活跃,但是考试的卷面成绩却并不尽如人意。正因为语文阅读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再加上学生难以提起对议论文、散文等文章的阅读兴趣,因此就造成了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成为了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障碍,并且难以逾越。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方面的教学时,应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例如,需要对某一个论点进行论证时,教师就应该就该论点穿插一些贴近生活的事例,如xxx事情是否应该存在,有何存在的理由等等,最终将学生的眼球吸引过来,之后再运用议论文的解析步骤进行分析。

二、引进综合性语文教学的目的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包括文言文、古诗词、散文、议论文,还包括写作及许多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等。高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非常高的学科,因此其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多样化的。高效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要能够使学生拥有夯实的语言、文化、知识功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大量的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是一门包含着深厚文化底蕴和许许多多优美特质的学科,对语文的熟练掌握就是传承这些优美品质的一种重要方式,要让学生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美文或者诗句的熏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美感。通过这种综合性的语文教学方式,可让学生感受到关于高中阶段综合性语文教学的研究程云芳(江西省玉山二中334700)来自大自然的美,感受到生活的热情,以此提升语文各方面的能力,并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完成高中阶段语文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方面的,拿语文这一门学科来说,其包含的许多方面会使得学生产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引进综合性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从多方面入手,抓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古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高效的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多面化的语文。如有些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但是却喜欢领略古文中的某些特殊的情感,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古文这一个点来吸引学生,与此同时再像其展示语文其他方面的魅力,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能逐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综合性的语文教学,就像是学校所开创的社团一样,让学生可以投其所好,通过不同的方面来了解语文的内在魅力并且燃起对语文的学习激情,进而用真挚的情感去感受语文的魅力所在。

三、结语

篇7

一、及时了解小学和高中语文课本内容

小学生升入初中,他们在小学学了哪些语文知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熟知于心,了如指掌。比如:小学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臧克家的《有的人》,还有一些古诗;而在初中的课本里也会有。我在备课、授课时就会有的放矢,学过的就不再“浅学”,应该再往深了“鉴赏”。有的课文在小学课本里是通俗改编版的,而在初中课本里是古文原版的。如:在小学学过的课文《草船借箭》是白话文,而在初中课本里也有《草船借箭》,但它是《三国演义》中节选的一章,是古文。另外,还应该知道哪些字词在小学学过,哪些没学过,这些看上去很不起眼的事情,在实际教学中却是很重要的。

有一套小学课本还不够,我觉得教师还应该有一套高中语文课本。因为我们教的学生,大部分要上高中。在初中教学中,适当地讲些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也是必要的。比如:很多初中生升入高中后,高中老师讲一些语法修辞或文言文的特殊句式、词语活用等知识时,一些学生闻所未闻,一头雾水。高中老师责问:难道你们在初中没学过吗?实际上,在初中,因为有些知识点不在中考范围内,初中教师就一字不提,忽略不讲了。所以,初中教师也应该对高中的课文和一些知识点有所了解,适时讲授,这对学生以后的深造有益无弊,当然要点到为止,不可喧宾夺主。

另外,在教学实践中,作为语文教师,还应该了解同一学期的其他学科,尤其是历史、地理、思想品德、音乐、美术等课程。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或多或少会涉及其他学科内容,这正是语文课“开放性和综合性”的体现。

除了补充以上的“课外书”,还可以补充一些报纸、杂志,趣味益智书,关于汉字字源、书法教育等书籍。利用这些“课外书”,在备课讲课、实践活动课、作文课各个教学过程中,都可“传”给学生。学生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写作文时就不会再空洞无物了。

二、深入了解学生,多了解网络知识

我们都知道,备课中有一项内容是“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爱好、思维方式、优点缺点,等等。我经常和学生“闲聊”,了解学生爱看什么书、爱听什么歌、爱看什么电视、爱追什么时髦;近来关注些什么、课余爱干什么、身边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困惑……这样不但拉近了师生距离、融洽了关系、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也可以在活动课和布置作文时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还能及时解决一些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备”好了学生,与只埋头备课本,教学效果是相差很大的,可以说事半而功倍。

现在,很多学生通过电脑、手机了解一些课外知识,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让他们通过这些“先进工具”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网上找一些作家的生平、作品,看些涉及课文的影视,听课文朗读,收集网络新词语等等。我希望一些语文教师多了解一些网络知识,不要一谈学生上网就大发雷霆,要积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古典诗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44

对高中生古典诗歌的教学,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高中生在经过了多年的基础诗歌的背诵和学习,对诗歌的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固定思维和学习习惯,因此,为了深入拓展高中语文的古典诗歌教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加大对古典诗歌学习的重视。除了要求学生们完成必要的诗歌背诵和默写之外,重点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尤其是引导他们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了解整首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文人心态,实现对诗歌的全面了解,将对诗歌学习的技术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继而拓展学生们古典诗歌的艺术视野,丰富语文基础知识储备。笔者认为,对高中生古典诗歌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一、古典诗歌的字词教学

高中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首先是要弄清古典诗歌中相关字词的意义和语法用法,继而在此基础上完成对诗歌句子意义的理解。一般情况下,高中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和掌握到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这对他们今后独立完成古典诗歌的阅读和鉴赏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针对学生们的字词教学,可以从字词的类别来进行。高中生所学习的古典诗歌主要分律诗和歌行体,对诗歌中各句的结构划分应该有一定的语言辨别能力,继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对个别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要引导学生们对诗歌中的七言歌行进行语法和语义的划分,这种划分基本上就可以帮助学生在语义的基础上实现对部分实词虚词的理解,继而为接下来的翻译和鉴赏诗歌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从字词的对仗技巧的角度教授学生们学习古典诗歌字词理解的互文。中国古典诗歌往往会追求对偶的特点,因此,在分析和解读古典诗歌时,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们掌握基本的字词分析方法,还可以利用诗歌中的前后文实现对相关字词的巧妙解读。这种教学方法既是字词解析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古典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在提高古典诗歌教学效果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强大魅力和技巧性。

二、古典诗歌的翻译教学

高中语文教师在完成了基础的古典诗歌字词教学之后,还需要引导学生们完成对古典诗歌的翻译。一般情况下,古典诗歌的整篇意义是可以为读者读懂的,但是一旦涉及到将古典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白话文,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力争做到信达雅的翻译效果。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们针对所翻译的诗歌中的句子,进行重点标记,遇到模棱两可的句子翻译时,应该回归到全文或段落中进行反复对比和思考,继而得出最合适的翻译效果,这就是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精准,也就是信的体现。这是诗歌翻译的基础,也是诗歌翻译的重中之重。学生们只有做到了正确的诗歌翻译,才能在接下来的诗歌翻译中保证信达雅的艺术层面的标准。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合理编织现代白话语言完成古典诗歌和诗文的翻译,在保证语言通顺的同时,尽量体现语言组织的逻辑和优美。优秀的诗歌翻译,往往能够进一步升华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同时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古文和现代文之间的相通性。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时,不仅仅要求学生明确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的准确翻译,同时还需要深入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态,以第一人称的翻译视角感受作者的语言写作的张力,继而在现代文的翻译中加以体现。学生们在这种翻译教学中既可以巩固所学的字词类知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诗歌写作翻译的技巧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语文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教学

相较于初中阶段古典诗歌基础知识和技巧的教学,高中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教师锻炼学生对诗歌艺术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这是对传统诗歌教学内容的升华,也是现代教育模式下诗歌教学手段更新的体现。学生们在这样的教学训练中,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古典诗歌的深入认知,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诗歌欣赏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对诗歌中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征的分析,学习和了解古代诗人诗歌创作的基本要素,感受中国古典诗歌严谨性的同时,体会他们语言的表现力。尤其是针对部分诗歌中作者的炼字和炼句的艺术技巧,思考作者选取该类字词的原因和意义,继而从语义和语法的层面探究和鉴赏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例如,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们进行诗歌艺术鉴赏时,可以鼓励学生们从诗歌的体裁、语言表达、形式技巧等层面进行分析,锻炼和提高学生独立鉴赏和思考的能力。

篇9

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及古诗词接近阅读内容的一半,高中语文现行实验教材中文言的学习也占据了相当多的份额。那么,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从中学到什么?这是一个不得不明确的问题。走进现在的语文课堂会发现:许多教师只在大讲之乎者也,师生都在忙于“字字落实,句句清晰”,有人甚至将其等同于外语的教学。文言文中所积淀的古人灿烂的文化、深刻的智慧以及不朽的文采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有文言字词。好一个枯燥了得,师生好一个“累”字了得。究其依据,原来是考试题型中有考实词、虚词、词法、句式。殊不知,这种教学则是在艺术、文化的殿堂门外磨蹭却不能够登堂入室,更不能取其瑰宝、汲其智慧来丰富自我的精神家园。也背离了语文课的课程目标。那么如何给文言文教学进行目标定位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课程目标为:学生要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修课程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织教学,“阅读与鉴赏”的目标中具体规定了“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选修课中的“诗歌与散文”系列的目标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是不能只停留在文言知识教学的层面上,还要在鉴赏、领悟、拓展、创新上提升文言文学习的境界。简而言之,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应为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文言文课堂教学应由文言知识这个语言基础的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文学鉴赏,感受领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最后再进一步引领学生去发现古文中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进而构建学生自己的对传统文化的审视能力、传承能力,构建学生自己的生存智慧。

篇10

目前的初高中之间的知识衔接过程存在着一些问题。高中教师多埋怨初中教师很多知识没有讲或没讲透,自己必须再花上一定的时间、精力去弥补;而初中教师又怅叹高中教师的不够理解,认为有些知识是不需在初中阶段讲解的,那本来就该是高中教师的职责。

 

譬如语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而高中教师却说,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我觉得除了初高中教师多相互沟通、合作之外,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每个学龄段的不同特点,让教学策略得以正确归位,明确初中语文学习的任务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有哪些,高中的学习任务又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又有哪些,区别清楚之后,教师拿来作为自己教学的基点之一,循序渐进,实施有效教学,必能使初高中教学各得其所,相互促进。

 

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初中教师已经在补程序性操作策略知识,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趋实在,更趋理性,使人文性有厚重的土地可以植根,也使初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找到一个可操作的衔接点,达成顺畅的过渡与提升。比如部分初中教师,弱化部分选读课文,挤出时间恶补必要的语法知识,且基本参照是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中的体系,使弱化了的语法重新被重视起来。

 

所谓“初高中衔接”是指保持、强化学生在初中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进一步使之养成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首先,研究初高中语文教育目标的差异 例如,在现代文阅读方面:阅读方法上,初中要求“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要求“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在理解方面,初中要求“理解主要内容”,高中要求“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在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要求“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在鉴赏方面,高中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文言文阅读方面,初中要求“理解基本内容”,高中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译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其次,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学习达到的程度 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一步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第三,改进高一语文课堂教学 为探索适合高一新生语文学习的途径,一方面调整课时结构,想方设法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把自己对高一学生进行教育的理解融进课堂教学,归纳总结出重在诵读、涵泳,重积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的教学理念。

 

第四,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对于教材,初中阶段是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则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尽力做到“老生常读不读,人云亦云不云”。

 

2.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引导学生听课时重视能力的提高。课堂上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提高思维能力、阅读能力。

3.指导学生高效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高一学生难点在古文阅读,因此,教师授课时要注意传授规律,如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规律,特殊句式的辨析与翻译等,学生练习时要进一步强化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4.指导学生学会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尤其在指导学生用好“语文读本”与上好“青春读书课”的同时,写作读书札记和心得。

5.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语文学习方法。比如,强调背诵、强调朗读等等。

通过几年来的研究实践,我们在培养高一新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注意文面的习惯,课堂积极参与的习惯,广泛阅读习惯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篇11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特点

苏教版古诗词教学突破了高中语文的局限性,拥有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在素材的选择上不仅收录了经典,也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对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创新作品进行收录,并且提供了开阔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整体的提高,学习能力也得到增强。

苏教版古诗词教学对语文教材进行了补充,为高中语文提供了强大的教学资源。苏教版古诗词对语文教学特征进行了统一,要求学生不仅对古诗词的基础知识进行掌握,对古诗词的文学艺术性也要有更多的关注,还要重视经典作品所保护的情感和内涵,进而在教学中收获审美体验、提供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苏教版古诗词教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写作实践、文本研习以及积累与应用。对学生鉴赏古诗词、品评古诗词起到了引导作用,让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思想和语言魅力,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拓展。同时兼顾鉴赏古诗词的鉴赏术语和鉴赏知识,使学生的古诗词知识得到积累,并与实际的现代生活相关联。通过了解学习古诗词所具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在实际的生活中得到应用。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问题和原因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于古诗词并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不高自然也就没有丰富的古诗词知识含量,阅读的范围也比较有局限。没有学习兴趣就会缺乏阅读热情,以古诗词作为爱好去阅读、鉴赏和学习的学生很少,很多教师也是应教学要求才去阅读古诗词的。缺少对古诗词的热情,高中语文的教学形式就不能达到多样性创新性,学生和教师没有更多的对话,也就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极为缺乏。受到高考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古诗词是没有必要的,高中语文教师也难免会为了应付高考而进行教学,学生和教师都缺乏对阅读及背诵古诗词的意识。为了高考可以得到高分而进行的教学是生硬的,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也就缺少了对美的发现能力和鉴赏能力。学生对古诗词所具有的美领略不到,自然对作品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不深,也就表达不出情韵以及古人的情怀感受,整体的语文素养也就得不到提升。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意象教学

所谓古诗词中的意象,是指诗作中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的艺术形象。“象”是作者通过对事物、情景描述中含寓的“情”,是通过对“情”的流露来表达自身的“志”,故“象”是情志的结合。那么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来展开教学,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将会更有效。

例如在欧阳修的《踏莎行》中: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髻。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在此文中,侯馆和溪桥点明了征途,对一个事件的地点做出了描述,梅残柳细则对时令作出了说明,同时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痛心流泪,是写“行人”的愁苦之象,其有具体的时令和地点,是实象所在,也有行人离愁之情寓于其中,虚实结合,情景相融,特别是“行人更在春山外”这一句,把情景相融一体,将客观和主观世界通过此句展现,是“景”的一种升华,更是“情”的升华。故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注重“意象”教学,要先把文中作者所描述的实景作具体讲解,然后再对作者的“情志”作分析,最后把整篇文章情景结合、妙语之处指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二)古文新意教学

古文新意教学一般针对于古诗词中意象较为模糊的作品来展开,故而可以在尊重原作品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对诗文中的意象进行解读,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诗文探究能力。

例如在李商隐的《锦瑟》中: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在此诗中,诗文的内涵意象较为模糊,因此,学生可以借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去理解诗文中所展现的画面、所表达的情志,让学生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诗文理解,不应以教师对文章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认知观点。如果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理解自圆其说,无论学生的观点正确与否,其都是教学成果收获的一种表现。

(三)多角度切入教学

篇12

一、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

1.运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创设意境。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为当代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有效的动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多媒体的音、图、动画等元素将语文教学内容利用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广泛兴趣,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悟其中的道理含蕴,才能够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求知,进行知识的学习,品味语文教材内容的真谛,使教学过程不再是学生的负担。

2.扮演角色,合作学习。高中语文教材内容比较广泛,许多内容适合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分组协作,从不同角色的身上感受时代气息,不但能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还能在角色中学到课堂知识,以演戏的形式将语文课堂内容演示完毕。在表演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自主解决文中的难点:诵读课文解词、翻译课文,提升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互相影响,彼此促进,能培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感悟能力。在交换不同的角色进行扮演时,学生能体验不同角色的特点,突出时代背景,再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可达到当堂课内容当堂消化,节约课外的复习时间,使语文教学效率迅速提高的效果。

3.合理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教学效率。心理学认为,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其心理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利用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积极心理暗示作为“心理暗示”的一种,是指运用间接、含蓄的方式,对别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积极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运用心理暗示,能够有效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心理环境,在和谐的教学氛围当中,通过语言暗示、表情暗示、行为暗示等,达到师生沟通共进的目标,达到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效果。

4.知识的积累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不可缺少的途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练成读书的本领。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善于读书,则其功甚伟。”这就说明,语文教学的效率离不开知识积累,必须通过博览精文,积累多方面的知识,从空间、时间上将知识化为已有。所以,学生在语文的基础上需要加强积累,这一点特别重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主动从大量的文章中吸取精华,多练多用,才能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手段

1.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质量。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高中作为中国文学和汉语言教学的关键阶段,在素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必须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式的创新要从学生和教师两者入手,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将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引入其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进行创新整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另外,语文教育是知识教育、道德培养、能力训练及情操陶冶的综合表现。在实施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将语文教育的有关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再联系实际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理念的及时更新与创新。

2.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评价办法(试用)》明确要求,不但要检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要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语文考试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古文默写、字词释意、阅读等。评价应该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要善于发现高中学生的亮点和优点,重视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鼓励高中学生去克服学习中的诸多问题,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满足。与此同时,对遇到困难、情绪低落、丧失信心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帮助。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自主学习”是人终身学习及毕生发展的基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非常重要学习方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之后,在今后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就会充分发挥自主优势,积极主动地进行读、练、写、说、用,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积累,方法的积聚,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知识挖掘,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篇13

[论文摘要]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技能等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就如何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提出了新的思想观点。

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就必须在教学和学习上加强提高。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教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从容面对这次严峻的考验。于漪老师说的好“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育发展的如何关键在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得如何。”也就是说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决定教师的职业命运。我觉得,一个有进取心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四种基本素质: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

关于教育的作用,有人曾形象地这样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俄国著名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是学生阅读中的第德书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身边的学生。教师是人才的哺育者。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己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自由独立的人格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出于对领导、权威的信任和崇拜,出于对各种律令的尊重,出于自己想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甚或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热情,盲目的服从,思想独立与自由的空间在教参、权威、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面愈来愈小。这主要表现在:按照教参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上搞“一刀切”,试图用一个模子要求,把学生造成统一标准;遵照考纲要求,在教学任务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教,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任务的核心是“唯书”“唯知”,我们的答案只有一个,“雪化了只能是水”,不可能是春天;承袭老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注入式教学独占课堂,单纯向学生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支粉笔,从黑板的左上角一直写到右上角;盲从新的教改模式,无论什么课型都利用多媒体去循循善诱,填唯一答案;强调学生行为互动,不管其是否心动、脑动……..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行为,培养的结果必定是: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被扭曲,主动精神被扼杀,创造精神被淹没……..这样的人才如何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如何能承担起迅速并持续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任。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不难发现:新课程设计的理念“促使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设计的原则“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为有“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原则注意“主体多元化”。可见新课标强调: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要真正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需要具备自由独立的人格。

三、深厚的文化素养

中学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对教师的学科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落实中学语文新大纲的要求,教好中学语文新教材,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的修养,逐步提高教学能力。

打好古诗文的基础。此次中学新大纲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特别重视优秀古诗文的积累。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生要背诵80篇古诗;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初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高中语文新大纲要求高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初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语文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高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课文中现代作品、古代作品和外国作品的“比例一般可为5:4:1”。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新大纲对古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师,70%是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古文功底较弱恐怕是多数人的通病。这将成为我们用好中学语文新大纲新教材的绊脚石。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自觉主动补好古文这一课。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高中语文新大纲则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又规定“在全部(高中)课文里文学作品可占60%”。同时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三、四册,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注意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强调文学教学,是新大纲新教材的又一重大变化。这同时也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具有文章鉴赏能力。

做学生听说读写楷模。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读、写、听、说的楷模。语文教师必须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必须能作文、多作文、作好文。高中新教材选取文学作品时,选入了卡夫卡的《变形记》、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莱蒙托夫的《祖国》、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等;选取科技文时,选入了杨振宁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里夫金等的《熵的定律》、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王磊的《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等,另外还有钱中书、余光中、朱光潜、宗百华和余秋雨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对教师的阅读面和阅读能力的要求都相当高。

知识面广博、文理兼备。长期以来人们将语文归为文科,因为它是文学性很强的学科,主要进行现象性思维,故而认为,只要能读、能写便可,对于其它诸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常识,可以不去理会。其实我认为这种说法欠妥,在语文教材中,除了那些散文性很强的记叙文外,还有一些有关自然科学的说明文,如果教师不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那么势必会把错误的信息传给学生,这样又何以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况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个性化,有时候他们在某一些方面懂得的比老师还多,不要抱着“他们什么都不懂”的态度去教学,而应抱着“他们懂得的很多”的态度去和他们一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不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尴尬局面。

总之,现代语文教师应以“博、大、精、深”作为自己素质提高的奋斗目标,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当前,许多在校教学、教研上卓有成就的语文教师被誉为‘杂家’”,也说明了一个语文教师应是既专亦博、博学多能的‘通才’。如今,各类全国性的语文课程教学赛课比赛最后一项就是教师才艺展示,如此看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只限于“三笔一话”,还要有自己的情趣爱好,更要才艺兼备。四、高超的教学技能

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技能,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让他们因一堂优质课脱颖而出,使他们在日常教学中“一白遮百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精巧的语言表达。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普通话要标准、清晰、流利,更重要的是声音还应该具有美感,语言还应精炼传神,体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而且把这种美融入教学的情景中。从声音上发挥语文教师的个性优势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有时是制作精良的录音带无法比拟的。

扎实的写作能力。读、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写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有的教师讲解作文的写作,在理论上头头是道,但由于自己不会写,所以只能玩“空手道”,对学生的指导只能隔靴搔痒,根本无法具体和深入。同时,由于自己写作能力不够,经验教训无法总结交流,教学工作不能及时反思,阻碍了自己向高深层次的发展。

规范的书写技能。汉字是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从科学方面看,汉字书写本身就是语文素养和语文习惯的内容。写好字,是语文学习的范畴;教好写字,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谭惟翰在《中学生语文教材教法》一书中说:“写字是作文的基础,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书写的基本功。中学语文教师不是书法家,但必须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懂得书法的规律,写得一手工整、规范的好字,包括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从个人角度看,一手漂亮的字,会使教师魅力无限,激发出学生的亲师之情。

娴熟的电教手段。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花样繁多、功能各异的教学设备: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等。但由于某些教师课堂使用不当,引起许多人的非议,但这并非科技本身的过错,错还在我们使用者,没有注意使用对象、场合,没有把握好时机,没有娴熟的使用技术。恰当使用电教手段,会使语文课堂色彩纷呈、乐趣无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应该养成上网的习惯,在网上阅读,获取信息;在网上写作,表达思想、与人沟通。足不出户,我们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们的内蕴也会借此而丰富起来。

如果说“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是一位语文教师的“玉”内的话,那么“高超的教学技能”便是语文教师的“金”表,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想只要语文教师把握了以上四点后,在实践教学中施之于行动,融注自己的个性色彩于其中,那么语文课也就会释放出它应有的光芒。末了,以王安石的诗“不畏浮云遮眼望,只源身在最高层”与广大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

篇14

[论文摘要]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技能等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就如何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提出了新的思想观点。

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就必须在教学和学习上加强提高。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教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从容面对这次严峻的考验。于漪老师说的好“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育发展的如何关键在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得如何。”也就是说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决定教师的职业命运。我觉得,一个有进取心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四种基本素质: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

关于教育的作用,有人曾形象地这样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俄国著名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是学生阅读中的第德书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身边的学生。教师是人才的哺育者。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己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自由独立的人格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出于对领导、权威的信任和崇拜,出于对各种律令的尊重,出于自己想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甚或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热情,盲目的服从,思想独立与自由的空间在教参、权威、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面愈来愈小。这主要表现在:按照教参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上搞“一刀切”,试图用一个模子要求,把学生造成统一标准;遵照考纲要求,在教学任务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教,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任务的核心是“唯书”“唯知”,我们的答案只有一个,“雪化了只能是水”,不可能是春天;承袭老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注入式教学独占课堂,单纯向学生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支粉笔,从黑板的左上角一直写到右上角;盲从新的教改模式,无论什么课型都利用多媒体去循循善诱,填唯一答案;强调学生行为互动,不管其是否心动、脑动……..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行为,培养的结果必定是: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被扭曲,主动精神被扼杀,创造精神被淹没……..这样的人才如何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如何能承担起迅速并持续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任。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不难发现:新课程设计的理念“促使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设计的原则“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为有“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原则注意“主体多元化”。可见新课标强调: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要真正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需要具备自由独立的人格。

三、深厚的文化素养

中学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对教师的学科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落实中学语文新大纲的要求,教好中学语文新教材,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的修养,逐步提高教学能力。

打好古诗文的基础。此次中学新大纲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特别重视优秀古诗文的积累。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生要背诵80篇古诗;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初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高中语文新大纲要求高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初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语文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高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课文中现代作品、古代作品和外国作品的“比例一般可为5:4:1”。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新大纲对古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师,70%是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古文功底较弱恐怕是多数人的通病。这将成为我们用好中学语文新大纲新教材的绊脚石。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自觉主动补好古文这一课。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高中语文新大纲则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又规定“在全部(高中)课文里文学作品可占60%”。同时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三、四册,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注意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强调文学教学,是新大纲新教材的又一重大变化。这同时也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具有文章鉴赏能力。

做学生听说读写楷模。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读、写、听、说的楷模。语文教师必须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必须能作文、多作文、作好文。高中新教材选取文学作品时,选入了卡夫卡的《变形记》、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莱蒙托夫的《祖国》、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等;选取科技文时,选入了杨振宁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里夫金等的《熵的定律》、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王磊的《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等,另外还有钱中书、余光中、朱光潜、宗百华和余秋雨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对教师的阅读面和阅读能力的要求都相当高。

知识面广博、文理兼备。长期以来人们将语文归为文科,因为它是文学性很强的学科,主要进行现象性思维,故而认为,只要能读、能写便可,对于其它诸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常识,可以不去理会。其实我认为这种说法欠妥,在语文教材中,除了那些散文性很强的记叙文外,还有一些有关自然科学的说明文,如果教师不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那么势必会把错误的信息传给学生,这样又何以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况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个性化,有时候他们在某一些方面懂得的比老师还多,不要抱着“他们什么都不懂”的态度去教学,而应抱着“他们懂得的很多”的态度去和他们一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不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尴尬局面。

总之,现代语文教师应以“博、大、精、深”作为自己素质提高的奋斗目标,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当前,许多在校教学、教研上卓有成就的语文教师被誉为‘杂家’”,也说明了一个语文教师应是既专亦博、博学多能的‘通才’。如今,各类全国性的语文课程教学赛课比赛最后一项就是教师才艺展示,如此看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只限于“三笔一话”,还要有自己的情趣爱好,更要才艺兼备。四、高超的教学技能

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技能,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让他们因一堂优质课脱颖而出,使他们在日常教学中“一白遮百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精巧的语言表达。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普通话要标准、清晰、流利,更重要的是声音还应该具有美感,语言还应精炼传神,体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而且把这种美融入教学的情景中。从声音上发挥语文教师的个性优势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有时是制作精良的录音带无法比拟的。

扎实的写作能力。读、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写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有的教师讲解作文的写作,在理论上头头是道,但由于自己不会写,所以只能玩“空手道”,对学生的指导只能隔靴搔痒,根本无法具体和深入。同时,由于自己写作能力不够,经验教训无法总结交流,教学工作不能及时反思,阻碍了自己向高深层次的发展。

规范的书写技能。汉字是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从科学方面看,汉字书写本身就是语文素养和语文习惯的内容。写好字,是语文学习的范畴;教好写字,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谭惟翰在《中学生语文教材教法》一书中说:“写字是作文的基础,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书写的基本功。中学语文教师不是书法家,但必须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懂得书法的规律,写得一手工整、规范的好字,包括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从个人角度看,一手漂亮的字,会使教师魅力无限,激发出学生的亲师之情。

娴熟的电教手段。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花样繁多、功能各异的教学设备: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等。但由于某些教师课堂使用不当,引起许多人的非议,但这并非科技本身的过错,错还在我们使用者,没有注意使用对象、场合,没有把握好时机,没有娴熟的使用技术。恰当使用电教手段,会使语文课堂色彩纷呈、乐趣无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应该养成上网的习惯,在网上阅读,获取信息;在网上写作,表达思想、与人沟通。足不出户,我们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们的内蕴也会借此而丰富起来。

如果说“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是一位语文教师的“玉”内的话,那么“高超的教学技能”便是语文教师的“金”表,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想只要语文教师把握了以上四点后,在实践教学中施之于行动,融注自己的个性色彩于其中,那么语文课也就会释放出它应有的光芒。末了,以王安石的诗“不畏浮云遮眼望,只源身在最高层”与广大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