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保险行业财务专业知识范文

保险行业财务专业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保险行业财务专业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保险行业财务专业知识

篇1

【关键词】保险市场;招聘广告;人才供需

一、近年来保险市场的人才需求分析

(一)数量分析

据报告,全国共有保险营销员3297786人,其中人身险营销员2879040人,财产险营销员418746人。这仅仅是保险营销人员的数量,加上各类保险从业人员,如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我国保险业如雨后春笋般日渐成长。近几年保险公司不论是从网点数量、业务种类都呈现急速上升的趋势,因此对于保险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应呈现绝对数量的上升趋势。

(二)结构分析

从保险公司招聘广告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招聘广告在质量方面反映出保险市场人才需求的一大特点,即人才需求多样化。以往那种单纯的保险理赔人员已经不能适应现今保险公司的人才需求,保险公司需要的是多方面的人才,精算类、财务管理类、信息技术类、法律类成为保险公司紧缺的四大类型。出现这种人才需求的情形有以下原因:

1、保险业自身的转型

现在的保险公司一般都是集保障和投资于一体,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业务,以平安保险公司为例,以保险、银行、投资为支柱,以互联网金融为纽带,多种平台并存的经营模式注定了需要保险类、金融类和计算机类的专业人才来保证自己公司各项平台的正常运营,而目前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已转型为这样的经营模式,多样的经营模式必然导致多样的人才需求。

2、经济的飞速发展

保险作为一种理财产品,保障只是它其中的一个功能,人们开始看中保险的投资功能,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引进大批的金融人才,一方面可以确保保险公司的获利,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实现保险产品的投资理财功能。

3、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作为保险公司,随着保费的增加,保险产品种类的增多,保险产品的业务量的上涨,发展大数据对于保险公司是必走的道路,这就需要高端的计算机人才和精算人才,通过精准的运算、建模,合理制定费率,保证保险公司的收益。

4、法制建设的健全

十以来,“法制”的字样就从没淡出过人们的视线,保险作为一种商业产品,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法律结缘,“理赔难”一直是保险留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引进高质量的法律人才,规范保险市场,使得无论是保险人还是被保险人都能得到公正、合理的判决,从法律层面上更好的防止道德风险、逆选择等阻碍保险业正常发展的问题。

二、我国保险市场人才供需存在的问题

(一)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就目前这支保险从业队伍来看,人员学历结构参差不齐,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业务只重规模不讲效益,对兼业人监管不力等,都构成了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主要因素。就全国330万保险营销人员而言,拥有大专以上文凭的人员不足30%,大部分是高中或中专学历,保险专业知识普遍缺乏。从业人员质量问题,必然出现管理观念滞后、服务水平低下的现象,进而影响着保险行业的整体形象。

(二)高级应用型人才缺乏

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国高级应用型人才普遍缺乏,许多分公司,特别是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不具备任职资格条件。而且,保险专业技术人才奇缺,风险管理,精算,电子化,法律,资金运用等人才都是保险公司急需的。目前高校保险课堂教学基本上处于半封闭的“自我循环”状态,“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务”,专业课程偏重于基础理论,缺少保险经营实战经验,对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操作知识的了解比较表面,理论性强,实用性差,与业界脱节。

三、针对当前保险市场人才需求的应对措施

(一)保险行业

中国保险业协会举办的“保险主题创意创业大赛”,“保险责任行征文比赛”等,通过这些比赛保险行业既可以从学生这里获得好的保险产品创意,也可以引导学生的保险思维,更可以通过学生的调研,了解基层保险状况,传播保险知识,提升广大群众的保险意识,一举多得。但我认为,仅靠这些比赛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保险公司可以将目光放长远,对于大学生提前提供导向性的指导,通过一些合适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进行“投资”。

(二)高校

高校应该时时关注保险业的发展动态,扩大优秀保险专业的招生规模,并对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相应的指导,建立合理的课程设计、基本知识结构、实习要求等等,引导学生自觉实践与钻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高素质的保险专业人才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本科及以上教育应与高职教育错开定位,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各单位的第一线从事实务的高等专业人才。实施以工作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训教学,即单项专业能力实训,综合职业实训,岗位模拟实训等,培养应用型保险人才。

(三)个人

保险是一门与众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学保险不但到学习保险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保险以外的学科知识,如保险合同制定、客户服务、理赔所涉及的法律知识;人身保险的承保、理赔工作需要丰富的医学知识;财产险的承保、理赔工作的电子化和信息化相关的技术知识;涉外保险业务则需要扎实的外语知识;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则需要丰富的经营、管理、财务知识及经验等等。

参考文献:

[1] 靳晶,《保险从业人员分析与发展研究》[J],经管视线,2013

[3] 周翊,《保险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及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研究》[J],金融与保险,2013

篇2

作为国内早期的保险从业者,笔者进入保险行业已有21年。2001年,中国太平回国复业,笔者成为太平人寿北京分公司的第一批创业人员。从最初默默无闻的普通业务员到太平人寿北京分公司东城支公司区域总经理,笔者在太平人寿已15载。

时至今日,笔者带领的团队人数过万,年销售额上亿元,每年纳税3000万元以上。除了管理庞大的团队,笔者还培养了数十位区域总监,如今,他们各自组建了优秀的团队,不少区域总监的年收入已突破500万元。这些年所取得的成绩不仅和太平人寿的坚实平台息息相关,更和中国保险业的宏观趋势密不可分。

回望20年前的中国保险业,可以用恍如隔世来形容笔者的内心感受。在那个时代,保险从业人员的经历饱含太多艰辛,作为中国保险业的拓荒人,他们虽没有获得大众的理性认识,却为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起到了破冰开局的重大作用。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们为后来者开辟了最初的根据地。

疑惑与困扰并存

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和历史上许多新兴事物的兴起极其相似。19世纪末期,铁路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相当曲折的过程。当时,不少保守派认为它会破坏皇室风水和清朝根基,而普通百姓则认为它形同怪兽,很不吉利,于是,很多地方发生了拆毁铁路这种滑稽的事情。

保险最初在国内的发展,也经历了一段疑惑期和困扰期。大众疑惑的是,保险是否真的有这样神奇的功能――每年只需要交纳很少保费就可以获得高额的保障?困扰从业者的是,由于最初培训系统不完善、从业者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部分从业者存在误导客户的行为,从而导致了客户的不信任。

保险意识的觉醒 团队核心成员

经历了初期的阵痛,如今的中国保险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机遇期。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保险业的支持和宣传力度,为保险业的良好发展制定了科学的准则和标准,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投资项目支持,设立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央视在黄金时段播放保监会的行业宣传片“保险让生活更美好”,这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红利使得保险企业的生存土壤越发肥沃,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全面、更惠民的产品和政策,让大众切实地享受到保险带来的便利。

另一方面,保险在规避大众的经济损失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客观上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因此,加大保险行业的支持力度是宏观趋势,无论从业者还是普通大众,都能享受到保险切实的保障功能,这也是越来越多高素质人才选择投身于保险行业的原因所在。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大众对保险行业的传统认知。高素质人才的加盟,能够给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和全面的保险服务,对我国保险文化的建立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保险从业者的黄金窗口期

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保险业的发展增速远超国内GDP的增长。一方面,政府层面的重视和宣传唤醒了大众的保险意识;另一方面,这是保险从业者数量和质量提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目前,北京市场的保险从业人员,最低要求为大专学历,同时还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上岗,且上岗之后需继续进行专业培训及考试,获得相关证书后才可获得产品销售资质。

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仍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的人均保费是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的7%,人均保单持有量为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的9%。这意味着,我国保险业现有的发展速度,远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实际需求,中国保险业的市场饱和期远未到来,这将是保险从业人员所面临的巨大机会。

对从业者个人来讲,从事保险行业可以结识各界人士,为各界人士提供与其需求相匹配的保险产品。对客户来说,可以为其推荐基本保障类的保险产品,规避因发生意外风险而导致的财务危机;对高净值人士来说,可提供与其身价相匹配的保险产品,满足高净值人士对于身价保障、财富传承,避免企业经营风险对家庭财务影响的需求。

同时,保险行业能够极大地满足创业无门、缺少启动资金的有志之士的创业需求。传统的创业项目需要政府的支持,涉及政府的财政投入而加盟保险行业,保险公司可以提供创业所需的一整套完善、科学的支持,一流的职场、专业的培训、各项营销支持及保险公司为创业者的背书。

篇3

关键词 保险会计 问题 对策

保险会计准则伴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现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不仅对保险企业会计核算进行了规范,而且引入了先进的会计理念和处理原则,初步实现了我国保险会计准则与国际保险会计通行惯例相趋同。然而,保险会计新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若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势必影响到新准则的执行效果,以及保险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一、保险会计问题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7年1月起实施的保险行业新会计准则,不仅规范了传统业务确认、计量与披露,而且引入了许多会计理念和处理方法,对于提高保险会计工作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保险企业在执行新会计准则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保险风险”未得到明确界定,“重大保险风险”没有具体要求,保单取得成本费用化会计处理方式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二)保险监管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并行产生的问题

现阶段,在我国保险会计实务中,存在着保险监管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并行的状况,因两种会计准则所服务的对象不同,从而导致两者的会计计量目的和假设也随之不同。企业会计准则为了确保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要求会计假设的选取必须能够真实地、公允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而保险监管会计为了保障保单持有人利益,则侧重于利用会计信息监控保险企业偿付能力,导致其会计假设的选取较为谨慎和保守。当前,保险监管会计准则是保险负债计量的主要依据,若将该会计准则应用于保险企业财务会计中,势必会影响保险合同负债反映的真实性。

(三)会计信息披露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保险业作为特殊的行业,必须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性和真实性。但是,保险公司在新准则的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其一,信息披露形式和内容不完善,难以达到相关监管部门的规范要求,如投资类寿险产品信息披露对投资渠道、投资方式等重要信息毫无涉及;其二,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部分保险公司对信息进行刻意瞒报、虚报,进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四)保险会计人才缺乏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会计处理中引入了公允价值、准备金充足性测试、资产负债计量等新内容,所以对保险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需要保险会计人员具有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然而,现阶段我国保险业严重缺乏兼具保险专业知识和会计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此情况下,不仅严重影响了新会计准则第25、26号的执行效果,而且阻碍了保险业会计水平的提高。

二、完善保险会计的对策

(一)完善保险业会计准则

国家应当针对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制定专门的、完善的、科学合理的保险业会计准则,突出保险业的会计特点,逐步实现与国际保险会计准则相接轨。保险业会计准则必须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保险企业,并保证自身具备一定灵活性,能够使保险会计信息全面反映保险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此外,国家还应当加快保险会计法制化建设进程,构建保险会计诚信法律体系,严厉打击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促进保险会计事业健康发展。

(二)分离财务会计与保险监管会计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负债计量会计原则,应当在结合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的情况下,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先进经验,从而实现保险监管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相分离。相关部门还应当建立健全满足财务报告要求和信息披露要求的保险负债会计计量原则,以完善我国保险会计制度体系,提高保险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彻底消除保险企业境外财务报告存在的差异性。

(三)规范保险行业信息披露制度

为了提高保险行业信息披露的及时性、透明性和准确性,保监会、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应当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办法,规范保险业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和质量要求,运用强制性管理措施增强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信息披露制度应当要求保险公司对业务发展的前瞻性信息、与保险合同有关的信息以及准备金的增减变动情况进行真实披露。

(四)提高保险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就保险业会计理论研究人员来讲,保险会计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会计学理论、保险会计理论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外语能力,能够分析保险会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掌握国际保险会计准则的先进之处。就保险业会计实务操作人员来讲,不仅要提高财务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积累保险业会计工作经验,还要具备自我学习能力,掌握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由此可知,保险业必须积极引进和培养保险会计人才,才能切实提高保险业财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萍.保险会计新准则有关问题的研究.商业经济.2012(3).

篇4

文 王冠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国民财富快速积累、市场理财需求激增给保险行业带来飞速的发展新机遇,保险业发展规模屡创新高;另一方面,金融制度的开放、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传统保险行业的营销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保险销售人员竞争对手正在从同行扩大到银行、信托、P2P乃至整个金融领域。提升保险销售人员的从业理念、专业知识、营销技术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过去以产品销售为主要模式的保险人,将逐渐被要求具备销售多种金融商品的能力,协助客户进行医疗、养老、教育、投资、传承等综合性家庭理财规划。所以谁能更快地提供全方位、专业化服务,谁就是赢家。

保险销售升级理财规划的先天优势

传统的保险人是否能够升级为新时代的保险理财师?笔者认为,不仅可以,传统的保险人还具备三大先天的优势:

第一,无论哪一个阶层的客户,理财都是从保障开始做起,而唯有保险人能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保障规划;

第二,保险人比起其他金融从业人员,不仅能和客户建立专业信任,更关注人情关系,与客户之间的黏合度有着巨大的优势,更有条件和客户建立长期深入的信赖关系;

第三,人身保障一般都是终身的规划,为了给客户提供更专业的服务,保险销售人员有机会更多角度了解客户的人生目标和真实想法,在理财的需求分析上更有针对性的提供可选择产品,真正做到顾问式营销。

所以说,保险销售升级理财规划,具有先天的优势。

保险销售升级保险理财的有效途径

那么,从保险销售到理财规划,如何更有效的升级?笔者根据8年多的从业及培训经验,接下来从4个方面简要阐述升级保险理财师的有效途径。

知识升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上百度”,这句话形象诠释出互联网发展对知识性学习带来的影响。但即使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和买到相关药品,也无法代替医生的作用,因为碎片化的知识永远取代不了系统性的功能。家庭理财亦如此。理财规划是运用多种金融工具的合理配置,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基础上,使之稳定的保值、增值,最终实现客户的财务目标。所以仅仅了解产品信息,还谈不上理财规划。如何给客户提供整体家庭理财规划,还需要系统性学习。比如对于养老、教育、楼市、税收等政策的关注与了解;对于股票、基金、信托、P2P等各种金融产品的扩展性学习。知识决定高度,要提升客户层,就要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

理念升级

在家庭理财中,保险是理财的基础。作为诸多金融工具中的一种,保险在新时代的家庭理财中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不同人群对于保险的需求更加细分化。保险理财师应该突破对于保险传统功能上的理解,多角度运用保险的不同功能,比如除基本保障功能之外,保险更具有储蓄功能、资产隔离功能、财富传承功能、类信托法律功能、类金融房产功能等。以不同的功能解决客户不同的问题,从而拓宽保险销售的思路。

技术升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营销工具在销售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工具的使用能更清晰、快速地沟通理念、讲解产品,助力成交。对于很多希望再考虑或跟家人商讨的客户,也可以

留作参考资料。以工具为核心的理财规划是新晋保险理财师成长的最佳途径。家庭财务收支表,养老金、教育金测算表,保额规划表,保单整理表等表格都能对家庭理财起到很好的帮助。

习惯升级

宏观经济学之父约-凯恩斯曾经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之大。习惯的改变往往是不易的,而事实上,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无论动之以情还是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所以,改变往往来自内心深处。笔者认为在保险理财师的成长道路上,有3个重要的习惯必须养成:

一是积极主动。我们要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主动学习是成长最快的途径。

篇5

投资银行

随着更多的基金项目和基金管理公司的产生,社会需要众多的基金管理人才,基金经理就是这一行当中的高层次人才。其职责大致可分为:负责某项基金的筹措、负责基金的运作和管理、负责基金的上市、上市后的监控。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其职业的前景看好。基金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又以基金经理需求最大。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基金经理并不容易,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有风险控制专业知识背景,还要具有较强的多学科、多行业分析判断能力,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必须的。

但是证券、信托、基金这三家均存在行业系统风险因素,赚钱相对较易,短期回报较高,但风险亦大,且按真正的企业管理机制运行。在投行业有一句话是“公司 80%的利润是由不到 5%的员工所创造的”。如果想在专业方面有所发展,有所建树,在这一行业做是极佳选择,很多基金经理、投资银行经理人员都年薪过百万。

难点是学历要求在逐步提高,最低要求硕士学历,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其个人投资管理、金融运营能力要求更高,如果对这些行业有兴趣,可以选择证券投资、金融市场、金融工程专业方向,如果是学财务管理、法律硕士专业(本科是金融经济)的,这也是不错的选择。

代表企业:摩根、花旗银行(美国)、德意志银行(德国)、美银美林(美国)、摩根大通(美国)、瑞信、瑞银(瑞士)、麦格理证券(澳大利亚)、星展银行(新加坡)等。

咨询公司

经济预测分析人员的行业分布非常广泛,但一般只有各个行业中的跨国公司、大中型企业和政府经济决策部门、公共研究机构才会设置。主要负责各种市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该岗位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管理咨询人员主要是流向一些咨询公司,比如 IT 咨询、战略咨询、营销咨询、审计、上市辅导等。

代表企业:麦肯锡、罗兰贝格、埃森哲等知名咨询公司。

一般企业

任何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会有一些金融方面的工作,包括公司财务状况的分析、汇总和报告、项目和部门和企业的财务预算和管理等。一些特别大的企业还有和专业金融机构相类似的工作。比如一些企业自己管理养老金,所做工作就和投资管理公司较相似。也有一些大型企业有自己内部负责企业兼并与收购的部门,与投资银行协调工作。企业内部的金融工作压力比直接在金融机构工作要小一些。如果你希望在事业成功的同时,也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家庭和有自己的私人时间,这或许是值得考虑的选择之一。

代表企业:各行各业。

保险公司

保险行业与商业银行的就业体验类似。在保险行业,逐渐培养起保险营销、风险管理经验之后,职业发展空间也依然非常大。虽然保险行业的工资回报可能不如投资银行那么高,但是其较为稳定,发展空间也不小,对于需要承担更多家庭责任的女生来说也是极好的选择。

因此,希望获得稳健回报的朋友不妨将保险行业作为一个选择来考虑。

代表企业:法国安盛公司(AXA)、德国安联集团(Allianz)、荷兰国际集团(ING Group)、美国国际集团(AIG)、忠利保险公司(Assicurazioni Generali)等。

商业银行

篇6

关键词:保险业;人才;发展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1

一、全国保险业从业人员现状分析

(一)全国保险业从业人员基本现状

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保险法人公司146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①2550 家,兼业机构②19 万家。全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5 万亿元,同比增长 30.4%,其中人身保险保费收入 1.1 万亿元,同比增长28.7%,财产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 4026.9 亿元,同比增长 34.6%。保险业原保险赔付支出 3200 亿元,其中,财产险各类赔款及给付1756 亿元,同比增长 11.4%;人身险各类赔款及给付 1444.4 亿元,同比下降 6.8%。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保险营销员3297786人,其中人身险营销员2879040人,财产险营销员418746人。实现保费收入4682.08亿元,同比增长13.45%;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32.29%,同比下降4.77个百分点。其中,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3587.52亿元,实现财产险保费收入1094.56亿元,分别占同期全国人身险保费和财产险保费收入的33.84%和28.10%。实现佣金收入568.96亿元,同比微降0.29%。其中,人身险营销员佣金收入为471.48亿元;财产险营销员佣金收入为97.48亿元。

(二)保险业从业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险从业人员数量不足

来自瑞士再保险经济研究与咨询部的数据显示,早在2003 年每10万人口拥有保险从业人员数量,美国1357 人,日本331 人,香港551人,台湾619 人,中国大陆110人,到2010年还不足300人。截至2011 年6 月底,通过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的只有198 人、准精算师1281 人,加上国际认证的精算师,中国大约有 300 余人精算师,这个指标不及美国的 1/7,而中国保险市场目前需要5000个精算师。近年来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迅猛发展,市场主体大量增加,现阶段各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保险业从业人员数量也呈爆炸式增长,预计到2020年,中国保险业从业人员将增至1200万人,对保险人才的需求也必然不断提高。

据 2010 年《福布斯》亚洲企业人才调查显示,保险承保( 核保) 人员和保险理赔人员排在十大急需人才类的第 6 位和第 8 位。以上海为例,近几年来,保险核保类、产品研发类、培训类及财务高级分析类人才也存在较大缺口。“十一五”期间,上海浦东保险业紧缺人才岗位的企业需求百分比排名依次为:销售类( 团险、银保推展、渠道销售) 90.9%,营销总监 72.7%,精算师72.7% ,专业核保 72.7%,专业理赔 63.6% ,特殊保险人才紧缺的现象迄今未得到改善,由于人才短缺,上海将落户的门槛放宽至大专学历的行业就包括了保险业。有数据表明,因我国国内保险业人才储备的供需比例约为 1:4,保险人才的匮乏对中国保险业健康、持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2.保险从业人员质量有待提高

就全国 330 万保险营销人员而言,拥有大专以上文凭的人员不足30%,大部分是高中或中专学历,保险专业知识普遍缺乏。保险公司的平均持证率为91.84%,保险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平均持证率58.76%,部分低于有关政策规定底线,甚至是零持证率。截至2010年底,64万保险公司职工中,本科学历的职工占职工总人数不到20%,硕士以上学历的职工仅占职工总人数的2%,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仅为1.5%。以2006年、2007年为例,中国保监会共责令撤换高管人员64 人和102 人,同比增加88.24% 和59.38%;而2009年撤换高管人数达113 人,比2007年又增加了11% 。从业人员质量问题,必然出现管理观念滞后、服务水平低下的现象,进而影响着保险行业的整体形象。

3.人才流动无序

保险公司从同业引进人才甚至整体“挖角”,造成了从业人员流动上的无序,而且人员的流动并未明显带来经营理念的更新、竞争手段的创新和保险产品的创新,带来的仅仅是人才的浪费,是“保险经营的陋习”,使过去的恶性竞争手段在一些新成立的保险主体的经营过程中仍然存在,甚至变本加厉。例如,一些公司都有自己的培训部,每年都要花费许多财力和人力去培训保险人才,可因没有很好地使用人才的机制,结果是替他人作嫁衣裳。再如,许多公司只招聘有若干年保险工作经验的人员,对于高校保险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则往往拒之于门外。综上,在我国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和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保险业确实面临着大发展的机遇,但保险人才队伍建设的这种现状,与保险经济的持续发展根本不相适应,更不适应融入国际保险领域后人才竞争激烈态势和保险业快速发展趋势。

二、保险业从业人员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保险培养体系

伴随经济的发展,保险业的无论是业务构成还是服务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也必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保险业要真正获得大发展,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念,以能力为本位取代以学历为本位,以多元的人才结构取代单纯的保险专业人才。保险教育不仅包含保险专业教育,也包括其他能够为保险业提供优秀人才的专业教育,包括统计精算、财务管理、法学、社会保险、医疗保险教育等等,都应该成为保险人才的来源渠道。只有真正确立保险专业人才的能力本位论,建立多元化保险培养体系,才能真正满足保险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引导保险高等教育的发展

目前很多大专院校开设金融及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保险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保障行业发展,需要扩大优秀保险专业的招生规模,并对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相应的指导,包括课程设计、基本知识结构、实习要求等等,支持高校保险专业完善课程与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自觉实践与钻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高素质的保险专业人才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本科及以上教育应与高职教育错开定位,在行业协会的统一协调下,分层培养保险专业人才,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三)规范保险公司人才培训机制

总体而言,我国保险行业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仍然偏低,许多保险公司人力资本投入不大,而是单纯寄希望于从其他公司挖掘人才,这对于个别公司也许能够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但对整个保险行业却是一种短视行为。因此,建议保险监督部门能够对各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本投入进行规范与指导。只有形成一个保险公司将人力资本投入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整个保险行业人才兴旺的格局才会真正形成。加强科研投入也是培养保险人才的途径,特别是应用性研究成效有待加强,因此,应加大保险科研的经费与人力的投入,提高现有的科研水平,为保险人才培训、保险行业发展提供更为科学有力的保障。

(四)全面金融消费者教育,提升保险行业形象

保险行业人才缺口较大的主要原因是保险行业在中国发展时间较短,个别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影响行业整体形象,因此很多高校的保险专业面临招生困难的问题,而社会上往往是没有进行专业训练、综合素质不高的人员加入保险行业,进一步损害了行业形象。因此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应配合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积极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普及保险基本知识,提升保险行业形象,为保险从业人员特别是营销员提供更为积极的工作环境。同时保险从业人员也应建立长远规划,将与客户之间建立信任合作伙伴关系作为首要目标。

注释:

①主要包括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公司。

②主要包括银行、邮政、车商、航空、铁路及其他机构。

参考文献:

[1]胡运良.基于职业教育的保险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保险研究,2009(2).

[2]孙苒.论保险教育培训市场化发展[J].保险研究·论坛,2003(4).

[3]张庆伟.天津寿险市场发展滞后问题与对策研究[J].天津经济,2011(4).

篇7

【关键词】网络会计;问题;措施

一、网络会计的理论概述

(一)会计信息系统理论

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将整个会计程序分为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四个环节:确认是对各项经济活动的数据按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记入会计系统;将各具体经济业务对各会计要素的影响按其货币单位予以量化,就是计量;记录是运用复式簿记方法对各经济活动进行具体的反映;会计系统最终的信息输出,就是报告。结合网络会计的基本内容,可看出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是分析企业网络会计的重要分析工具。企业在实行网络会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加强财务监督,为公司决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网络会计的概念及其内涵

根据吕学典[1]将网络会计定义为:“网络会计是会计主体发生经济事项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增减变动,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进行核算和监督,以求达到管理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会计目标的现代化会计发展模式”。 网络会计的内涵是由三大部分组成:会计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和信息系统审计。

(三)网络会计的基本特点

网络会计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最大程度的、最全方面的信息支持。其具体特点如下:

1.网络会计的开放性

企业的内外系统开始将财务部门的大量数据放于互联网上,对数据的处理开始从微观操作走向宏观运作。

2.网络会计的及时性

网络会计下的财务报告编制周期不断缩短,各个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获取会计信息,随时掌握企业最新以及历史财务信息,及时进行分析比较,做出正确的预测,从而减少企业的决策风险。

3.网络会计的廉价实用性

网络开通使企业与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实现了适时传送,简化了手续,降低了费用,间接为公司创造了利润。

4. 网络会计的全面性

会计信息使用者都可以登录数据库查看各种在线的会计信息数据,其中包括了企业的财务以及非财务信息,从中获悉企业会计处理的方法和程序,以便更好地进行商业决策。

二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保险行业网络会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们通过它的配套措施以及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仍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保险行业网络会计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1.网络会计信息的失真及泄露

网络保险势不可挡,各种方式的支付手段通过网络,而财务信息成为保险会计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载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一些网络黑客、竞争对手和不法分子篡改或窃取保险企业会计信息和企业资财成为可能,因此保险行业网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挑战。其原因主要有技术上、人为、组织架构等。

2.计算机系统的脆弱性

保险行业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新的信息处理系统,这种自动处理数据功能又相对集中,导致了即使发生微小的错误或干扰,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其原因主要有保险公司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另外就是自然因素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

3.网络会计发展相对不成熟

会计的原始凭证涉及到大量保户和保险中介人的签名,财务单据和报表等也须有各级人员签字才能生效。在目前尚无法律和制度保证电子签名的情况下,一般还是采用打印在纸介质上用手写签名,因此保险行业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使用范围局限较大。此外,在保险网络会计下,财务信息经过网络传输,传统的签名方式已经不能适用,在电子签名没有法律认可的情况下保险网络会计的发展势必受阻。我国保险行业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是保险网络会计发展中面临的很大问题。

三、完善保险行业网络会计的相关措施

(一)网络会计信息安全措施

保险企业应该重点加强对信息输入、处理、输出的控制和管理,从而更好地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数据在输入之前都要派专人进行检验,输入时进行合理的分工,输入后必须进行必要的校验。使用无法复制的电子签章,核心数据必须做好数据备份。保障保险行业网络会计信息质量的技术措施主要有:

1.加强对数据输入的管理

2.加强对信息存取的安全性操作

(二)计算机系统脆弱性措施

保险公司网络会计系统首先要采用防火墙技术,第二,应积极采用反病毒技术,第三,对重要计算机系统加以电磁屏蔽,第四,及时做好备份工作。

(三)企业内部控制措施

网络会计下,保险会计信息系统必须针对网络的特点,建立适应网络系统的控制体系及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减少由于企业内部人员道德风险、系统资源风险和计算机所造成的风险。针对重要的计算机机房通道设置保安进行管理,必要情况下可以采用电子门锁、指纹核对、用计算机控制进去并登陆进出人员的姓名和时间等防范控制手段。在操作系统中建立数据保护机构,调用计算机机密文件时应登陆户名、日期、使用方式和使用结果,修改文件和数据必须得到授权并登录备查。同时系统可以自动识别有效的终端入口,当出现非法的用户企图登录或错误口令超限额使用时,系统应自动锁定终端,冻结此用户的标识,记录相关关情况,并立即报警。[2]

(四)完善网络会计理论措施

1.建立科学合理的网络会计理论体系

网络会计理论的建设能够为网络会计的发展提供指导性的意见。政府和社会各界必须加强对网络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明确网络经济时代下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以及如何规范会计信息的规范使用等。首先,将网络技术进入会计领域所引起的各项变化考虑在内,结合现实情况形成合理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以及会计实务。其次,规范各类网络会计教材的内容,将现阶段先进的技术以及方法编写在内,满足现实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2.改进会计应用软件

改进网络会计应用软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不断完善会计核算软件的通用性和实用性。各个企业可对已经购入的商业化软件进行第二次开发和利用,并通过接口和系统集成的方法解决二次开发软件和商业软件不能实现共享的难题。(2)考虑引入现金的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会计核算软件的智能化,努力使会计软件的运行环境向更高领域发展。[3]同时发挥专家系统在预测、决策工作中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便顺应网络会计的发展要求。

3.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法律体系

网络会计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网络法律体系。在互联网环境下,为了保护企业以及各个信息使用主体的权益,国家应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来加强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我国也应以此为鉴,尽快制定《网上信息使用规范》等相关法律,从宏观上加强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明确企业在网络公布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其应承担的相应责任以及规范信息使用相关权利和义务。[4]此外,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制定网络会计环境下的有关会计准则,规范网上交易的购销及支付、核算行为,为网络会计的稳定健康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五)提高网络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1.加强会计人员的技术知识学习

更新专业知识,努力学习新的信息技术,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发展和变革的时机。一些新的技术贯穿于新的商品交易和商品结算过程中,这些新的交易方式将使财会人员的知识库面临严重冲击,这就眼要求财会人员及时更新知识以便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2.提高计算机和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

目前各个高校的教育仍旧以理论教学为主,尤其是大学本科教育,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实际的操作,教学机构应该尽可能的开设实践课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5]同时,网络时代最重要的工具无疑是以计算机为平台,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财会人员不懂计算机也很难适应会计的发展。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网络会计研究现状进行探讨,介绍了网络会计的相关理论,简要说明了网络会计的一些基本特点。通过对我国保险行业网络会计发展状况分析,找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希望我国网络会计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吕学典.当前网络会计亟待解决问题的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1),3-5.

[2].史俊丽. 网络会计发展对策探析[J]. 中国电子商务,2010,(4),53-54.

[3].李彩云. 浅论网络会计的发展[J]. 交通财会,2004,(12),29-31.

篇8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保险行业逐渐成为异军突起的经济支撑点。保险行业需要大批量优秀人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优秀的人才既是保证保险行业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重要支柱。而我国高等院校的保险教育,就是支持源源不断输出人才的重要学府和机构。为适应保险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相继有数十所高校逐步开设了保险学专业,专门从事保险学相关知识的传授与理论研究。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奋斗,我国财经类高等学府对保险学的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与长足的进展。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某些高校还开设了硕士和博士的教育点。但是也应该看到,虽然保险学专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比较实际的问题,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口径相对狭窄、针对性不强等。

一、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从保险的特质上来讲,保险学专业应该属于比较务实的专业,因此,保险学教育应该与各种保险实务紧密结合在一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我国的保险学专业教学也挖掘并采用了大量的案例,但从某些层面来讲,内容仍然空洞,存在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多所财经类出版社出版了很多关于保险学的教材,然而,由于我国的保险事业起步晚,又受传统经济体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影响,民众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淡薄,这些教材大部分仍以理论说教为主,内容中的传统理论存在雷同的现象。反之,学生最需要了解的,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密切的保险方面的知识涉及甚少,如养老、医疗、教育、工程保险等。

(二)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内容不够新颖,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性,导致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部分教师也在课堂中与时俱进地引进了一些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和案例教学,然而由于核心的东西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仍根深蒂固,整个教学模式仍以应对考试而设置,所以,学生并没有学习到保险学中的重点知识。

(三)师资力量薄弱

保险业务内容杂、强度大、梯次多、节奏快、连续性强,学生必须经过大量的实际操作与资深保险人的悉心指导才能熟练地掌握业务。因此,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师资力量,才能完成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而实际上,我国财经类高校内担任保险学专业的教师严重不足,缺少“双师型”教师,大部分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但是保险实务方面较为欠缺,以至于难以对学生进行教导。

(四)学校对保险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某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保险的本科教育曾经与金融专业合并,多所高校将保险学专业并在金融学专业里。我国的财经类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是我国保险学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因此,财经类高校更应该重视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我国财经类高校在设置保险学专业的相关课程时,更应该重视保险学专业的部分学生经济专业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对于某些金融类的知识了解较少,甚至作为经济学基础的会计知识也不甚了解。总体来说,就是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

二、提高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交互式保险教育模式

财经类高校应在保险学专业教育中开展横纵向相结合的交互式培养模式,这种教学理念是对保险业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因此,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出合格的保险人才,保证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敏锐的创新能力。首先,财经类高校的教育应该拓宽教育视角,这就要求在开展保险学专业教育时,应该引导保险学专业的学生积极涉猎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包括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等,都要博采众长,吸收其中的精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避免被未来激烈的竞争所淘汰。除了纵向的交互式教育培养方式外,横向交互式培养也十分重要。例如,保险学专业与金融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保险学教育应拓宽教育口径,实施在经济学口径范畴内跨学科教育的交互式培养。也就是说,在保险学专业的课程基础上,开设金融实务教程,使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国际金融、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统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爱好,开设金融与保险、保险投资与理则、保险会计与审计、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保险电子商务与营销等方向的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实现自我提升。另外,财经类高校也可以成立保险专业的“探讨会”,定期鼓励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并与从事保险的企业保持密切联系,给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强学生与保险行业的互动,不断丰富学生的见识。

(二)建设更多实习基地,贯穿多种教学方法

财经类高校应该为保险学专业的学生建设更多的实习基地,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将多种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中,如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都是不错的办法。在实习基地贯穿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掌握到运营保险行业的诀窍,做到灵活运用。笔者建议,实习基地应该尽量丰富实践内容,如模拟最新险种的理赔、承保等方面的知识。

(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解决师资力量薄弱问题

针对目前我国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善。①建议财经类高校定期邀请保险行业的资深人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给学生讲授一些新鲜的保险专业的知识与行业的现状。保险人已经在行业内打拼多年,在业内拥有良好的声誉,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带给学生更多更真实的行业体验。例如,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的院长郝演苏教授,从1983年起在高校从事保险教学与科研工作,曾经在香港从事保险管理工作三年,现任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兼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保险与风险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保险学会理事、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笔者建议,我国财经类高校可以借鉴中央财经大学的做法,使高校的保险学专业教育更鲜活。②建议财经类高校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规定从事保险学的教师定期到保险公司从事保险人业务,摸索保险行业真实的工作体验,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才会更灵活,避免一味枯燥地照本宣科。

(四)提高对保险学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纵观我国保险业20年的发展,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保险是现代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保险学教育,既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国民保险意识、促进保险业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财经类高校有着独特的保险普及教育的天然优势,保险学专业教育任重道远,不能一蹴而就,在扶持专业教育上,财经类高校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重视,全面抓好保险学教育。

篇9

离职多增员难

如今,保险行业普遍存在人员流失严重、增员又很困难的情况。如果仍不转变经营思路和发展方式,仍然依赖于低成本扩张模式,不彻底改变体制中存在的诸多痼疾,保险营销体制的未来着实令人堪忧。

为此,记者走访了数十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人,这些人几乎都证实了一个事实:“离职属常事,增员确实不易……”不仅中资公司如此,外资公司也面临同样的尴尬,去年全国保险行业人力下降近20万人,看来保险行业所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已无须回避。一家合资寿险公司分管个险业务的副总裁告诉记者:“前几年,公司100人一期的新人培训各个营销服务部都是分着搞,而且一期接着一期,时间排得很满,现在每期新人培训要几个营销服务部合着搞,也难得凑齐100人。”

保险公司明显呈现的增员难问题,与当前保险行业营销员的低产能及高脱落率有关。这一问题直接导致保险公司因业绩下滑下调人佣金,而人则不满自己的收入状况纷纷辞职。保险公司人员大进大出的模式,长期来看是对行业的一种破坏。

行业破坏现病灶

这种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险公司为财补高企不堪重负;2012 年就有公司曾经开出50万元乃至100万的年薪吸引“总监”加盟。二是相互挖角的恶性竞争已屡见不鲜;特殊的人才引进手段,伴随恶性挖角诞生,业内“保险蟑螂”行为普遍,在吃完财补后就跳槽,势必会给保险公司带来很大的财务损失。三是“孤儿保单”和退保率极高诱发保险诚信问题;很多保险公司为了争排名、保市场份额等要素,销售了大量的投资型产品,而非保障型产品,销售了大量趸交产品,而非期缴产品,出单率低,品质差,趸缴多、期缴少。四是保险公司被动为规模为王埋单;多数保险公司规模为王的理念没有彻底改变,聘才机制招来了很多根本不适合做保险的人员,给公司带来很多有形和无形的损失。五是保险行业形象受损;难以抑制的保费冲动,导致经营粗放,没有保险业务精耕细作,造成业务结构恶化,行业形象欠佳,并激发了保险业内一系列难以根治的“病灶”。。

业务结构恶化的同时,营销员因为只能获得首期佣金,续期佣金收入非常少甚至没有,因此不能在日后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变相降低了职业的成就感和归属感。此外,为了促进销售,各家公司新产品层出不穷。很多产品只是把保障范围或回报方式稍作调整就被当作新产品投放到市场,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好处在于,营销员可以以此为噱头,再次进行推荐和销售。

团队管理待创新

某保险公司老营销员告诉记者,现在的很多新人都不大钻研专业知识了,单纯凭借公司经常开展的产品说明会进行销售。保险公司已经几乎形成了一个惯式:年初冲“开门红”、年中冲淡季、年末搞“年底冲刺”。保险公司哪有那么多种产品类型,通过投放新产品促销售的捷径,无形中增加了保险公司的成本,如产品开发、培训、宣传品的印制等等。老营销员还称,在各方挤压之下,过去作为保险公司最重要利润来源的个人营销渠道,如今的利润已经被摊得越来越薄,或许可以用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保险产品价格较高的原因之一。

保险市场观察人士认为,对于保险营销员的管理应该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放权给外勤团队负责人,内勤则做好服务支持工作,不要对其过多干涉,或许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发展人力好似“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营销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利益诉求完全不同。在营销体系主导的公司,较注重业务的长远利益,团队发展好了,可以长期、持续带来业绩,正所谓“细水长流”。

然而,与供需失衡相伴而生的,是若干年来,保险营销员的佣金收入的吸引力不升反降,更不用说与保费增长的速率保持正比关系。以 1996年前后起步的两家寿险公司新华、泰康为例。这两家公司的高速扩张期,人力资源市场上有大量年近中年的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他们大都对接受企业的约束和管理有着天然的承受力,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为了养家糊口,对于拥有一份工作有着更为强烈的渴望。但现在保险公司面对的,则更多是年轻人、扩招后的大学生、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以及伴随城镇化进程而来的进城务工人员等。

一家外资机构代表处首席代表告诉记者,按照他国经验,公司对于人的雇佣、培训等有严格的要求,人的门槛很高,专业知识全面,公司跟人亦签订合同,而非雇佣合同,合同中写明佣金提取方法、商业计划目标等要求,便于公司掌控其业绩考核。

洗牌重塑新形象

篇10

1高职保险专业教育问题与分析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保险专业的时间还比较短,高职保险专业的办学条件不足,也缺乏保险专业教育经验,高职保险专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1对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定位不准确保险业务涉及金融、财务、营销、管理等活动,要求保险人员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首先,保险业务覆盖面广。农业、制造业、商业、金融业等各个行业的企业和居民个人对保险有不同的需求,保险公司必须开发能够满足顾客不同需求的保险产品。其次,保险业务类型繁杂。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涉及金融投资、保险产品销售等多种业务。不同保险产品和不同保险业务活动对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由于保险业务覆盖行业广泛、保险业务类型多,任何一个高职院校培养的保险人才不可能具有开展保险业务所需要的全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培养对象、师资、保险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正确定位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目标,明确就业岗位,才能确定合理的培养方案。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开设的保险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切合实际地拔高培养规格,导致保险专业学生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多而不精,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保险行业的营销岗位数占全部岗位数的80%,保险营销岗位人力资源缺乏。根据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和高职教育实践性的特点,高职院校应把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定位于保险营销。

1.2教学模式改革滞后,教师的保险业务实践能力有待提高虽然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实践教学,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客观地讲,偏重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合文化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学习。因此,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从主要学习理论知识转变为主要学习专业技能,才能提高高职保险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是试图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的分配比例,简单地减少理论教学课时数,增加实践教学课题时数,学生还是不能发挥主体性作用,难以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彻底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的状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职院校的保险专业普遍是新开设的专业,大多数保险专业教师毕业时间不长,具有丰富的保险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保险业务实践经验,这成为制约高职保险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的方式单一当前高职教学模式改革中,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但是,只是简单地在理论教学中嵌入案例教学、能力训练等实践教学方式和内容,并不能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难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营销技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简单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单一专业技能,却很难培养学生的综合营销技能。

2基于任务导向的“嵌入式”教学模式改革与与实践通过分析当前高职保险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教育和培养对象的特点,笔者设计了基于任务导向的“嵌入式”教学模式。

2.1任务导向“嵌入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首先,根据高职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按照理论够用的基本原则,调整保险专业理论教学内容的结构,加强营销保险核心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削减拓展性理论教学内容,抓住理论教学的重点,以减轻学生理论学习的压力,增加学生开展保险业务实践的机会。其次,把专业理论教学与保险业务实践教学两者相互“嵌入”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一是设计工作情景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深刻地感受保险职场氛围,加深对保险职业及其岗位的认识。二是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教学导向。根据保险业务活动的工作内容,将保险业务活动设分解成若干工作项目,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模拟完成保险工作项目。在企业工作环境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工作项目,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再从实践教学到理论教学,周而复始地循环,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够有机地融合。

2.2调整理论教学内容根据任务导向“嵌入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调整高职保险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内容。根据培养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要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等课程是保险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应详细分析各门课程的内容,筛选重点教学内容。如应让学生重点掌握供需原理、消费者行为、成本原理等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删除福利经济学等纯理论教学内容。

篇11

关键词: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险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已经迅速成长为我国经济的重要贡献力量。尽管保险行业的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处于金融领域,并且资本运动特点独特的保险行业财务管理工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将就保险行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规范研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试图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保险行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会计主观操作混乱

保险公司要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以会计人员提供的财务信息为基础。由于保险行业存在极大的特殊性:收取保费在前、费用支出赔付在后,有时两者的时间差距很大,导致各个会计期间的收益费用分配不合理。此外,保险行业对于会计人员的未来预期性要求很高,必须以自身会计工作经验进行操作等等因素,导致会计人员主观的随意操作,会计信息严重失实。加之,虽然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和相应的会计制度,但是没有硬性规定碰到具体的业务应该采取什么操作方法,会计准则只是规定碰到类似于准备金提取、资产计提折旧等业务时,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这表明了我国会计准则在原有的规则性导向的基础上,部分业务操作转向了原则性导向,虽然会让保险公司体现出一定质量的会计信息,但是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会计处理比较随意,判断容易出现失误。所有这些都会导致保险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进而影响公司的财务管理决策。

(二)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财务管理工作是要有内部治理结构作为保障的,而保险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形同虚设,没有相互牵制的作用,体现不出治理的绩效。比如说,众所周知,保险公司的利润往往很高,每天收到的保费收入也非常高,致使公司每天增加的资金远远超过规定留存资金的限额,但是分公司或者支公司没有按照规定存进银行,反而随意支取,用于临时救急或者私自消费,因为第二天会有更多的资金用来弥补前一天的透支。对于这种现象。首先会计人员是应该予以制止的,因为操作违反了相关的规定;其次,公司的治理结构应该发挥相应的作用,在事前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三)预算管理缺乏有效性

预算管理是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方式以预算的方式量化,对与企业的存续相关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并控制的管理行为及其制度安排,是预算编制、调整、执行、分析与考核的过程。我国现有的部分保险企业还没有建立起预算管理体系,即使建立了预算体系的也没有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加之保险企业的层级建设较为复杂,遍布全国各地,部门设置繁多,预算管理的理念难以在各部门、各层级之间展开,信息传递效率低下,失去了预算管理的预算意义。此外,各部门之间为了争夺预算,激发了很多矛盾,部门之间的协调也不顺畅,预算管理难以有效的贯彻执行。

二、加强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员工素质。实施财务人员委派制度

人是一切因素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人的问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基层公司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公司发展提供人力保证。财务委派人员是指具有会计从业资格并经上一级公司招聘合格后委派的财务人员。首先,实行委派人员由上级公司管理为主和基层公司管理为辅的双重考核管理机制。将基层财务人员薪酬纳入支公司管理,并建立相适应的岗位考核和分配机制,使其薪酬直接与工作质量相挂钩。其次,委派人员作为上级公司和基层公司沟通的桥梁,既掌握了公司财务的专业知识,又能了解和掌握基层公司的财务状况,从而大大降低了沟通的时间成本。然后,定期召开委派人员座谈会,来进一步提升财务服务质量和工作执行力,从而增强基层公司财务人员责任意识,建立高效的财务集中处理体系,从根本上扭转财务工作的被动局面。

(二)全面实行预算管理制度

费用支出是公司运营成本的主要组成,是影响保险公司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而实行预算管理,则是有效降低成本支出的主要途径第一,结合公司的实际,运用ABc控制法,编制预算表。细化预算科目,把费用分解为业务性、行政性和资本性三部分;编制月度、季度、年度长中短相结合的费用预算表。第二,实行预算报批制度。县级公司费用预算除本级相关人员审核同意外,同时上一级公司根据上报单位经营情况给予批复意见,只有经过上一级公司审核同意后方可执行。在此基础上,进行层层分解,并落实到每个职能部门和每个责任人。第三,上一级公司对预算执行实施过程监控,进行逐月考核:每月分月中、下旬、月末三个时点进行即时监控。对主要费用项目和偏差比较大的项目实行预警制度,及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利用资金杠杆确保预算的实

施。这样既增强基层公司自我管控意识,降低运营成本,又提高了费用使用效益,确保公司费用预算管理落到实处。

(三)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资金是公司的血液,资金管理贯穿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资金的安全性是公司持续健康经营的基本保障。第一,加强银行账户管理,实行银行账户报批和备案制,非经上级公司同意,不得自行设立、变更和撤消银行账户。同时对账户进行分类管理,基层公司不得在各类账户之间相互划转混用;通过网上银行动态监控,将所有账户都纳入监控的范围。第二,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办法。因现在实行车险“见费出单”制度,大大减少了应收保费的存在,缩短了保费资金回收期限。对于收入资金采取限时限额上划制度,减少资金在基层公司的沉淀量和沉淀时间。对于费用资金严格按照预算项目拨付,对超预算的项目,财务部有权暂停拨付。对于赔款资金,财务部认真做好客户信息的核对丁作,严把赔款支出关,确保赔款直接支付到客户账户上。第三,严格银行账户对账制度,加强未达资金管理。要求将银行对账单、余额调节表于次月5号之前报上一级公司审核。严禁出现非正常和两个月以上的未达账项,如存在此类问题,必须上报产生原因和进行限时清理。

(四)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完善财务制度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始终是公司管理的关键,对公司管理起着主要支撑作用。在单证管理方面,对主要的有价财务单证(例:保费发票、赔款发票、代查勘收据等)的保管、领用、回销等系列程序必须统一管理,制定《财务单证管理办法》。要求单证管理员根据单证领用情况,分类别设置单证总登记薄,详细记录各类别单证的入库、出库、结存情况,并与库存盘点核对一致;同时设置明细登记薄,详细记录明细的领用,回销,未回销情况,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和资金的安全。在资金管理方面,设立总出纳岗位,负责整个公司的资金调度。建立健全《银行账户管理》《现金和银行存款管理》《应收保费管理》《资金收付程序管理》等各项资金管理制度。要在保证赔款支出、业务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正常支付的前提下,对资金进行严格有效的统一管理;既要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又要保证资金的安全性。

同时财务基础工作规范、固定资产、财务分析、会计档案等其他方面也要建立与公司内外部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上述几个方面的制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而成为一个有机的制度整体。

(五)加强内部稽核,完善内控制度

国际上一般对内部控制按职能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类。内部稽核制度不同于内部审计制度,前者是会计机构内部的一种工作制度;保险公司内部会计稽核包括涉及直接与财产保护和财务记录可靠性有关的所有方法和程序。目前大部分公司仅有兼职内部稽核人员,无法保证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为使各项制度有效实施,应严格监督制度的落实工作。要通过稽核人员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的方式,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为一体的全程监督。

参考文献:

[1]刘金霞、齐青婵:《我国国有控股保险集团公司治理结构研究》[J].浙江金融,2008,(06);

篇12

游学经历

6年间,我参与了美国MDRT Annual Meeting and MDRT Experience系列活动、世界华人保险大会的活动,这些学习的经历让我开拓了眼界,并且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参与这些美国及亚洲的会议,我旅行了一些国家和地区,体验了当地的文化,结合自己29年在祖国的生活经历,感到我的国家正在飞速的发展,并且坚信保险事业在中国将会有光明的未来。

2012年6月,美国 Anaheim MDRT Annual Meeting会议中有一个环节,全场向从业超过50年的顾问致敬,当时我愣住了,哇!做寿险顾问可以超过50年,问自己“你想嘛?Eric?”

回答“Sure!!!”

2013年5月,日本京都,排队两小时,为了一碗拉面。很小的店,只卖拉面,老板一家3代人,提供优质美味的拉面。难道没有考虑过开分店?或者扩大本来10几平方米的小店面?儿子、孙子都要卖拉面?排队的人都很自觉,排两个小时只为一碗拉面?

对于店主,很享受做拉面,是一份事业,从心底喜欢,也是一份传承,专注地把一件事做好。

对于客户,有时候需求很简单,健康美味的拉面,的确值得等很久时间。

把寿险作为终身事业

虽然在寿险行业从事顾问工作近6年,但相对于可以做50年的事业来说只能说是晚辈。我在一线做顾问工作,面谈了许许多多的准客户、服务于各个行业的客户,同时也与同行保持着很好的联系。透过这些经历了解到不同社会身份、不同经历的人对于人寿保险行业的看法,使我能相对客观的看待我从事的行业,并激励着我做得更好、更好。

机遇与挑战同在,我很开心可以从事这样一份事业。我愿意把自己对寿险业的想法与大家共享。

人寿保险的发展

保险行业在西方已经有200年的历史了,人寿保险的制度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东方发芽,在亚洲比较发达的地区是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中国最早的个人人寿保险销售是在1992年,至今刚满21年。21年市场的产品种类接近于200年的市场,发展速度令人惊叹,随之而来的问题之多也令人惊叹。从保险合同的人均持有量看,中国台湾人均超过5件,而北京人均不到1件。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发达地区,居民都会购买充足的人寿保险,何况正处在发展中的中国呢?也许大家会说,其他成熟的市场都很规范、诚信、从业人员素质高等,而中国大陆,从业人员只会推销、忽悠客户,所以客户不愿意购买。难道客户仅仅因为这些问题而忽略自己的保障需求,不作保险的规划?这就是作为中国大陆保险从业人员的我们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机遇。

人寿保险的现状

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但我们需要直接去面对它。作为从业人员,我越来越感觉到身上这份责任。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了解到保险从业人员是高素质、专业且值得信任的;作为消费者,我真的不希望主动去接触保险从业人员,虽然我好像需要保障。

是的,人寿保险在中国发展得很快,似乎也很好,因为业务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口碑却越来越差,合同纠纷越来越多,大多数老百姓对于保险从业人员的信任度很低。保险从业人员好像只会打电话或者雇人打电话给陌生客户,目的是约客户参加理财讲座、酒会、旅游等等,然后再推销……

不管怎样,中国的绝大多数人是需要人寿保险的。我是寿险顾问,也是消费者,我自己、家人、朋友、同事以及下一代、下下代人,都要与保险公司打交道,因为我们需要人寿保险。我坚信,只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于专业及服务有要求,优胜劣汰,就会磨炼出卓越的寿险顾问。

保障与保险

很多人反感保险,但内心里我们都需要保障,比如:住房需要保障、收入需要保障、健康需要保障、教育需要保障、休假需要保障、医疗需要保障、食物需要保障、退休需要保障……

满足我们对于保障的需求不能只靠购买保险来解决,有些时候保障不等于保险;而保险等于特定的保障。

大多数人是群居的,我们有父母、配偶、子女、家人,而我们努力工作,不管是为了成就感还是获得高的收入,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自己和家人。

为自己:满足感、成就感、高收入、生活品质、社会认同等。

为家人:生活品质、子女教育、生活开支、放心安心等。

所以,对于大多数人,保障需求中的大多数内容都与钱有关系,也叫财务安全。除非你已经有很多钱作为保障,那么,你必须要考虑用保险来保障你的财务安全。

什么是专业的寿险顾问

如果我们想要认同社会的变化趋势、了解人寿保险的发展规律、理清保障与保险的关系,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位专业的寿险顾问。

比如,在北京,我为一位美籍客户提供保险服务,我去他家里拜访,他的家非常豪华,我请教他为何家里的电器都是不同的品牌,他说每个品牌都有专业的产品,他只选择不同领域中的专业品牌。

人寿保险业何尝不是如此呢?

篇13

关键词:保险公司 精算 风险管理策略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

(一)精算理论

哈雷制作的第一张生命表的产生标志着保险精算的诞生。保险精算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在保险行业里保险精算被广泛的应用于保险产品、保险费率计算、准备金评估、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率的修订、保险公司财务报表,精算报告、重大投资决策以及保险公司战略规划和发展计划这几个方面。对保险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进行衡量和识别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管理,使风险降到最小或者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人们需要首先对于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然后对风险进行管理最后是对所采用的手段进行评价和监控。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能指引企业做出争取的决策,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对于企业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二、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现状

(一)财产保险公司

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规模和保费增长速度较人寿保险公司要快。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有很多基层的财产保险公司只看重业务量而忽视管理。其实我国许多的财产保险公司都缺乏风险意识和正确的效益观念。再者,在保险理赔方面,企业员工的个人业务素质和职业素质还不够,仍需努力改进。虽然我国的资产保险公司的资产总量在迅速的增长,但是不合理的增长方式和增长结构也带来了很大的资产风险。

(二)人寿保险公司

这类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在办理业务和保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资金的乱用,从而引出资金或者投资风险,进而产生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另外,此种公司内部员工较多,员工的多样性较为明显,员工各方面的素质也不尽相同。员工的各方面的素质在风险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有影响,同时也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水平的高低有关系。最后由于保险公司不能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采取一些不合理的管理手段来获取利益,从而制约了金融行业的发展。

三、从精算角度谈保险公司风险控制策略

(一)风险管理责任的具体化

在企业中,各个层次的员工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所以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保险公司,想要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合理化进行,就要根据员工的工作职权范围把风险管理责任层层细化,使员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使各个层次的员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权力。使风险管理责任形成一个完善的责任管理体系,保证保险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合理化开展。

(二)风险管理工具的先进化

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高要求的过程,单纯依靠员工自身的能力来完成这项工作是很有挑战性的。在科技创新不断进步的今天,关于风险管理也发展出了许多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来帮助人们更好的解决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风险价值法,又称VaR在风险度量中的使用。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对获取资产组合承担的损失的度量来对此种组合会带来的市场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

(三)风险管理机制的全面化

一个企业是否拥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该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合理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这种机制中要包括具有较强风险评估及管理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公司的风险管理流程和存在的风险因素具有很好的把握,并且由企业内部的最高管理层对此机制进行直接领导。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控制的关键步骤,其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四)风险因素评估精确化

风险的出现在保险业中是不可避免的,不当的风险处理方式会给保险公司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更甚至会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风险因素的评估就起了很大的作用。从精算的视角来看,具有专业的精算知识的人才更能利用多种技术和综合的专业知识对有关风险的数据信息进行透彻的分析,从而帮助保险企业来降低或者规避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聘用或者培养具有精算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束语

从上面对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并且给出的几点风险管理策略可以看出,精算在保险企业的发展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保险业运营的核心技术。精算的相关知识可以有效地识别和管理保险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风险。精算知识在保险行业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不仅可以强化公司的资本管理更能优化企业的分配等,能从很多方面能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并且促进保险企业的正常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琛.当前金融保险精算与风险控制策略初探[J].财会学习,2016

篇14

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协调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职业道德、责任感、敬业精神等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国际保险业务中的产品营销能力、理财规划能力、汽车驾驶与维修技能、保险理赔能力、会计记账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等工作岗位所需的操作能力。语言能力即较强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在国外或国内、外资企业生活和工作中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达能力。

二、国际保险课程设置的基本原理

高职院校具有为社会培养适用人才和为个体发展服务的双重目的。为此,在国际保险专业课程时,可以参考和运用学术界已有的课程设计理论,结合国际保险业务的发展状况,其专业课程设置原理如下:

(一)课程设置体现国际特色

国际保险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意识,熟悉国际保险运营和保险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具有良好的国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课程设置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运用外语了解学术研究前沿,用于指导工作实际,实现前瞻性发展。课程设置时,可以利用中外合作资源、保险行业协会的资源与优势,与行业专家共同切磋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促成学生参加职业能力考试认证、甚至是国际认证,与国际标准课程相通,以核心课程建设为牵引,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成果和国际通用的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培养外向型的国际化人才,加速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和标准接轨。

(二)课程设置的系统性

课程主干论认为在纵横交错的课程体系中,存在着树状的主干与枝叶的关系。树干代表主干课程,枝叶代表拓展课程,“树干”与“枝叶”的有机结合,也即强调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连贯性,才形成合理的课程系统。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课程体系中,每门学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实际上课程与课程之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逻辑关系,每门课程应该开设在第几个学期和哪个阶段,每门课程的前后应该设置什么课程才能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和学生的掌握程度,避免前后倒置或知识点的重复都是课程体系建设中应考虑的方面。平衡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保险学是一门专业学科,所以保险专业课程是整个专业体系内的必备课程,使学生掌握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同时,保险学的综合性很强,它与其他金融领域的内容交叉很多,如营销、管理、金融、会计等一系列广泛的课程知识应在体系设置中得以体现。在课程设置时,除了开设专业课程加强学生的基础深度外,还应该开设灵活多样的选修课,为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体成长需求,平衡课程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原则上讲,必修课要少而精,选修课应该多而全,增设与学生就业方向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以及反映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的选修课程,丰富课程门类,改变专业课程为主体的选修课程格局,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课程的机会与余地,增强课程设置的弹性和灵活性。

(三)课程设置加大实践环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依据保险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高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保险公司一线高管,制定用于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并把该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中建立相应的课程标准,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理论与实践课程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在课堂中交错出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解决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部分学生岗位实操技能低等问题,造就应用型人才,促进毕业生与岗位的迅速对接和社会融合的速度。

三、国际保险的课程设置

结合以上对国际保险相关岗位群所需的能力和知识的分析,相应的课程可以从国际化、职业化、模块化三个方向来进行设置。

(一)国际化的课程

国际化的工作岗位决定了国际保险专业课程的国际化特色,国际交流、国际市场、国际营销、国际财务等国际特色鲜明的课程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国际竞争力。国际视野的课程教学可以使用国际先进的教材,课程教学可安排双语教学或英文授课充分体现国际化特色。国际保险课程体系还可以在公共基础课和素质修养课中开设国际教育课程,如商务英语交流、金融保险英语、国际贸易、宏观经济学等,同时在本专业、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及时补充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

(二)职业化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