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统计学课程的认识范文

对统计学课程的认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统计学课程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统计学课程的认识

篇1

论文摘要:以培养21世纪林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农林类统计基础课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学习的考核方法进行了系列改革与思考,结果表明: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专业,实行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教会学生如何把实际问题归结为恰当的统计问题,同时应培养学生利用统计理论和统计软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统计类课程是高等林业院校大部分专业开设的一门交叉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概率统计、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以及多元统计分析等。这类课程不仅是很多后续专业课(如测树学)的学习基础,而且,由于统计学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分析方法,几乎所有的实际部门和研究领域都有它的应用。科研、经济、生物、林业、医药、环境、工程、管理、工农业生产等都是统计学应用的主要领域。本文根据林业发展的需求,针对目前高等林业院校统计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1.现状与问题

历史上,人们习惯把概率统计看成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由此采用纯数学的方法研究这门学科。这导致在教学中,教师通常比较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偏重于对概念和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脱离实际应用。学生也习惯于中学时代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应付考试。结果是考完就丢,连最基本的数据处理能力都缺乏。同时,林业院校的数学教研室与综合性大学或是理工类大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缺乏科研方面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缺乏能影响决策的高级学术权威,这导致教师参加学术活动的机会很少,信息化教育的研究进展缓慢。最严重的是,统计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他必须与其他专业相结合,服务于其他专业方能显示其价值。但在实践中,上统计课的老师不一定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专业课老师其统计学功底往往不可能很好。如何进行统计学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这本身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基于上述问题,笔者在十余年的教学工作中逐步选取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做了一些改变,这些尝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几点建议

2.1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

最早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因为传统的“黑板十粉笔”的教学方法信息量小,板书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学生的知识面难以得到扩展。为了提高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也为了与计算机结合,笔者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个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确实节约了板书时间,加大信息量,同时多媒体中的图形显示,动画模拟,声像结合的学习环境的确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但在学习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概率统计毕竟有很多需要逻辑推理的知识,对公式的推导若不边板书边讲解,学生很难听懂;而信息量大学生抓不住重点,结果有些学生反映不佳。由此可见,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但对于统计教学而言,传统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忽视。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还是多媒体教学方式,或是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要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为最终的目的来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知识传授型的,教师更多是重视数学基础和各种统计方法的推导,把统计课作为数学课来教授。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缺乏统计思想的培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重理论轻实用,最终不能把实际问题归结为恰当的统计问题,更谈不上利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去分析解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不影响本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下,笔者针对部分班级,适当降低概率论部分的难度,仅从直观性、趣味性的角度把概率论作为统计的基础知识加以介绍,而把授课的重点放在数理统计各种方法的介绍和应用上。以西南林学院资源学院地理信息系统02级学生为例,在学到统计部分时,我要求学生分组下去搜集数据(样本),但学生并不懂该如何下手,有的学生将别人分析好的数据也当作原始数据收集大多数学生学了数据处理方法却不会用。为使学生真正学会使用统计的方法处理海量数据并提取有用信息,每学一部分知识,我要求学生使用自己收集的数据实践该种统计方法。例如,在学到样本统计量时,我要求学生逐个计算这些样本统计量,并分析所算值代表样本的何种信息;在学到方差分析时,我请学生检验不同样地的树木其总体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在学到回归分析时,又让同学们对居民的教育状况与家庭收人进行调查分析,看看二者有无联系。在实践各种统计方法的同时,我向学生传授科学论文的写作知识,要求学生将每部分的分析结果写成论文的形式上交。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从最基础的数据收集做起,逐步学会使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分析数据,最后解决实际问题。解决了学生拿到数据却不知从何处人手的难题,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针对不同专业,实行不同的教学要求

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笔者曾和许多专业老师探讨过数理统计在各专业上的应用,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不同专业,对统计教学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其对概率论知识的使用就比较多,针对这个专业,就必须强化这部分的知识。而林产化工专业对概率论知识用的相对较少,在数理统计诸多方法中对方差分析使用较多,在有限的学时内,若不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差异性,学生学习了不能结合专业知识加以运用,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在保持概率统计内容的完整性的基础上,应当结合不同专业,在内容的深浅及安排上有所调整,要多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制订适合该专业的教学大纲,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2.4开设统计实验课

数学实验是随着人类思维、数学理论和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它将数学直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借助计算机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事实_f:,统计类课程的教学如果不借助计算机这一工具,学生不了解也不会使用统计软件,将会使他们陷人枯燥的计算而忽略了统计分析的功能。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速度将大打折扣。目前比较通用的统计软件主要有SPSS,MatIab,SAS等。这些软件语法简练、使用方便,为统计实验课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平台。试验课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根据理论课上学到的方法、原理在实验课上使用软件完成重复而复杂的计算工作,才能真正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多方面综合考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统计类课程的考核方法,若单纯使用闭卷的方法,学生为应付考试把精力花在概念、公式的记忆上,对实用问题不感兴趣,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发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难以得到锻炼。为此,我认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可由三部分组成:理论部分即概率论可进行闭卷考试;数理统计为实用部分,这部分的考核可以论文形式进行,由学生自己调查数据,利用各种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并提取有用信息,最后以科学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考核宜上机,考查学生对统计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以及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部分考试各占一定比例(由老师自定)。这种考核方法即可解决统计课程公式多且计算量大不便闭卷考试的问题,同时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较为客观的成绩。

总之,不管采用何种考核形式,命题的指导思想应结合相关专业,应注重理解而不在于死记硬背,注重考核能力和培养能力,通过不断摸索、创新,选择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反映学生真实学习水平的考核方法。

篇2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生;统计学;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25-02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深、金融学学科体系及内容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越来越多地涉及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但长期以来,大多数金融学专业在招生中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功底参差不齐,学习专业课的难度加大,在教学中注重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无疑是改善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推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本文专门就如何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统计学思维训练的问题提供了以下几点有益的思考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在教学中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知识的交叉融合

(一)注重体现统计学与金融学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课程内容对统计学特别是数理统计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统计学与金融学各自的课程体系之间却缺乏足够的内在沟通,课程体系目标不够明确。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一些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学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甚至金融统计等,却不懂得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去分析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两者脱节现象较为严重。

因此,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首先应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两门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两者各自的地位和作用。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和应用性学科,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学只有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发挥强大的数据分析功效。在统计学与金融学的相互关系中,统计学为研究金融学服务,统计方法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金融学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和自身的发展均提供了契机。

(二)注重统计学和金融学交叉融合的实践内容

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的交叉融合,反映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应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和重新设计教学方案(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金融统计等课程),使之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建设相适应;反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任务在于告诉学生如何运用统计知识,利用各种统计分析的工具(如统计应用软件)去分析现实中得到的数据,将培养统计思维习惯和训练统计应用能力有机结合。

在统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与金融学的授课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大量运用金融学的案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大量传输统计思维,使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统计和金融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如何用统计思维去观察、思考和处理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设计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

统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与特定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需要改革金融学专业学生的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金融学专业学科发展的需要对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重新设计。

(一)统计学原理课程内容的调整

以统计学原理课程为例,建议调整的内容包括,一是简化统计指标理论,增加统计学数学理论基础的讲授内容。将原来统计学教学中重点讲授的时间数列分析、指数法等内容变为有选择的介绍;将概率论的有关内容纳入统计学课程,并在原有基础上充实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教学内容。二是强化统计定量分析方法,向学生介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同时,考虑到金融领域以时间序列数据为主,因此,在教学别要让学生对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模型有所把握和理解。这样一来,不但丰富和充实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而且也会大大改善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关于金融统计学课程内容的调整

对于金融学专业开设的金融统计学,需要为金融统计建模做准备,所要掌握的内容更多、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在金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结合金融建模思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统计思维下分析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连续性随机变量的分布为例,金融资产收益率序列的统计分布大多是非正态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一是要介绍非正态分布数据在模型应用中的常用的处理方法,如取对数等;二是要注意非正态分布的学习,可以向学生介绍t分布:贝塔分布、威布尔分布等非正态分布。

统计学相关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案和内容确定以后,将会有利于统计思维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譬如概率论、随机过程知识就是用来描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现象的,平均数、方差用来刻划现象的集中与波动程度,数字资料的搜集开发是为这些现象的过程控制提供决策依据,如此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并把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

(一)注重培养学生熟悉统计思维和随机性思维

统计思维是统计学中蕴含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良好的统计思维不仅是学习统计学的需要,也是统计学向其他学科嫁接的一条有效途径,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一般认为,统计思维就是人们自觉运用数字对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式。统计思维从内容上讲,包括了从资料收集到资料分析再到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以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其终极目的。其中,资料分析和统计推断的理论基础是随机性思维。

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应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所谓随机性思维,就是以随机性问题为载体和视角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对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的一般性认识的思维过程。随机性思维是统计思维的思想内涵和本质内容,贯穿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内容体系的始终。

(二)注重解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培养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清楚认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虽然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同的两门学科,他们研究的对象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但它们却是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前者偏重于基础理论,后者偏重于研究应用。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数理统计研究对象的最重要的特性。概率是对随机性的一种度量,基于概率的知识,将随机性归纳到可能的规律性中,这是随机性思维的基本特征。由于对随机现象的观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数据来表现,因此对随机性进行描述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拟合一个适当的分布。

(三)注重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和应用随机性思维

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前提是能够深刻体会和认知随机性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还应当经常在课堂上联系现实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随机性”的内涵,并激发学生自觉、自我培养随机性思维的意识。让学生的思维方式由“确定性”向“不确定性”过渡,认识到随机事件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并且无处不在。

四、通过实验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一)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增设实验课的意义

在金融学的专业课程里增设实验课程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更是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金融学学科建设中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是不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统计方法与金融建模、定量分析脱节,缺乏统计案例和统计软件的结合。没有实际的数据分析训练,学生们就无法对统计的广泛应用性有深刻的体会,也不利于保持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对金融专业的本科生来讲,不掌握一门专业的统计软件,很难完成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工作。因此,在统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中,必须注重把统计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训练,在实践中提高统计思维能力,使统计思维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在对金融学专业课的学习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统计学、金融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等课程均可以考虑开设一定的实验课。

(二)有效率地上好实验课

处理金融数据所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众多,每种分析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对象,同时彼此联系。在实验课程的开设中,建议每种方法均遵循一现场演示二案例分析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处理实际金融数据的学习过程。譬如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会接触到大量的金融时间序列数据,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链接功能强大的统计分析软件,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金融时间序列数据的演示,并结合软件的输出结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统计理论方法和统计软件输出结果的含义。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学生学会使用一种以上的统计应用软件进行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不但提高了实际处理金融统计数据的能力以及金融统计的分析技能,产生比较具体的感性知识,而且加深了对金融统计规律性的认识,激发了对统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为实现统计理论与金融实践的顺利结合奠定基础。

此外,将统计应用软件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已是国际统计教育的主流。金融统计的案例分析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在案例教学中,应综合应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同时,所选择的案例要与当前备受关注的金融问题、金融现象密切联系,难度也要适中,避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案例分析过程有比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学生开始自己动手处理实际金融数据就水到渠成了。

篇3

关键词:经管专业统计学;跨学科;教学能力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的科学。当今大数据时代,无论是社会、自然或实验,凡有大量数据的出现,都要用到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在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和经济管理中,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统计学是高校经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也是教育部规定的核心课程之一。因此提高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任教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提高统计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来自教学第一线、一直从事《统计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任务的教师,作者长期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研究比较感兴趣。另外,作者长期学生评教成绩位于学院前10%,教学改革工作一直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出版过《统计学》理论教材,编写完成《统计学实验指导书》,在该课程体系的内容设置上具有较多的心得体会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本文基于作者多年来对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过程和感受,着重对目前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任课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升其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1关于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常见问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其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然而,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较好实现教学目标有所欠缺,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师资队伍导致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师教学能力先天不足

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两个方面。因此其课程特点决定任课教师必须具有以上两个方面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宜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经济管理实践中的案例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学方法并培养其正确的统计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企业对经济情况或实际问题真实调查得到的数据,以及企业最后采用的相关优化方案或最终决策作为案例素材。因此,就要求任教教师在课前要准备,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与经济管理统计决策相关的案例。显然,就要求教师熟悉并深刻理解案例中有关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各个知识要点。这就要求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师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背景。而往往很多高校的经管专业负责人,没有意识到该课程鲜明的跨学科性。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往往由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的教师来承担。这样的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师资队伍,因为只有单一学科背景导致教学能力先天不足。

1.2任课教师对统计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认识不足

大量的教研教改文献强调,经管类涉及的统计学问题应主要是社会经济统计问题。教学内容应强调其鲜明的专业应用特征,应涉及信息管理、市场研究、质量控制、财务管理、风险投资、预测分析、数据挖掘、科学研究、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等诸多方面。[1]而因为任课教师大多为数学系统计学教师的原因,经管理统计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往往对统计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认识不足。教学内容主要以数理统计为主,教学过程以统计学公式的推导、统计方法的推理为主,教学中没有着重于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对于经济和管理的应用。

1.3指导学生实验、实践环节的能力不足

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的学习目标是把统计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解决经济管理现象中的实际问题中去,而不仅仅只是理解和掌握统计学原理和统计学方法。教学过程应恰当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增强学生对统计方法及理论的理解,提高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开设配套的统计学实验及实践课时是十分必要的,这也要求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师应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应用各种软件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而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的老师相关能力有如下两方面不足:1)不能正确选择适合于经管学院学生易学能懂的统计软件。一种情况就是把统计专业软件如SPSS或SAS应用于经管学院的实验室,甚至做与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学生同样的实验内容。经管学院的学生因为数学基础有限,而难以达到实验要求,也导致学生逐渐丧失统计学学习积极性。另一种情况是认为经管学院的学生,因为数学基础差而无法理解专业统计软件的应用,从而无法开展专业的统计学实验,造成实验环节的缺失。2)除了实验,实践环节更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环节中要求学生自行分组选择与专业相关的有关课题,完成问卷设计、统计调查、数据整理、分析,锻炼综合运用统计学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2]。而数学学院的统计学教师对于经管类的实际问题并不熟悉更不敏感。即便是有意识地开展了统计学实践活动,但很有可能因为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专业知识的匮乏,而在实践过程指导中显得力不从心。

1.4缺乏因材施教

由于各个学校在培养目标、教学观念、教学计划和实验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在统计学的具体课程内容设置上实际存在很大不同。在研究型大学里,比较强调统计学概念和方法模型,对具体的应用技术除用于举例以外,不做专门介绍,而基本概念、数学模型和方法原理可起相对持久的作用,所以要重点学习。比如在很多985年大学,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将来如何设计一个新的统计学模型,因此课程设置上主要讲解典型的统计学模型,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时间序列预测的相关理论方法,并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熟悉某个具体软件面向统计学方法的使用。研究型大学的这种模式的教学观念和课程设置无可厚非,这源于它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整体素质。问题是这种理念在一般的普通大学里有拷贝的趋势,造成现有不同层次高校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上存在较大的相似性,显然很不合适。

2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2.1遴选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教师

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因为其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即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而要求一个老师能把这些综合知识很好地融合到一门课程中去,是很不容易的。然而经管类的统计学课程,又是经管专业中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所以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的任课教师的遴选,就必须要引起专业负责人足够的重视。选派的任课教师既要具备系统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又还需具有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学科的学科背景。通常,数学学院的统计学老师,一般不会是本科阶段学习经济管理,而在硕士或博士阶段转学数学统计专业的。相反,在经管学院,本科甚至是硕士阶段学习数学,而后来转为研究经济学、管理学的老师人数占有一定的比例。数学专业的本科生已系统地学过统计学的相关专业课程,并且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多的更新。那么,这些老师就能在具有统计学系统知识和经济学、管理学的知识背景下,紧跟社会经济管理中的热点问题,适时更新教学案例,增强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2完善教师跨学科专业知识结构

如若经管学院具有跨学科背景的,统计学课程师资人选人数欠缺,数学学院的统计学教师可以通过自学、培训、进修等方式不断学习和积累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比如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的教师可以通过MOOC中国、雨课堂等在线教育平台,自学管理学、经济学、运营管理、ERP等经管学院专业的核心课程。还可以与经管学院的教师一起组建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师团队。该团队成员的成员可以由数学学院的统计学教师、经济学专业教师、管理学专业教师以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组成。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融合,相互完善,相互补充,可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3教师主动钻研实践环节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经管专业的统计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课程,与数学学院开设的统计学课程有着较大的区别,尤其是实践环节具有自身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特点,教师不能机械套用数学学院的实验软件和实验指导书。经管专业的统计学教师应尽力通过自学、访学、进修、交流等方式学习、借鉴、选择适合于本校经管专业学生的实验软件,并恰当地开展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调研、翻转课堂等加深学生对统计学知识应用的理解。此外,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利用已有的学习平台,如在线学习平台网站,记录学生在线上参加的调查问卷,试题练习,考试竞赛等内容,一是便于开设相同课程的老师可不断上传课程学习资料,来丰富这门课程的学习资料;二是方便教师进行课程资料共享,丰富学生们的学习资源;三是便于跟踪学生学习进展,了解当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为课堂如何教、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加强课程教学管理、如何考核提供科学依据;四是起到督促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

2.4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对于经管类专业来说,统计学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为3个学分48课时左右。为了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统计学的相关课程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方法,运用有关工具解决本专业涉及的实际问题,教师应在有限的课时内,开发建设优质的教学内容,包括媒体素材、试题、专业案例、课件、常见问题解答和网络课程的建设。基于不同专业,加入各个专业最常用流行的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学习。为推进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的快速过渡,我们将针对专业特点,对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和课程内容分配进行调整。在理论讲授和实践环节中,引入MOOC、微课和翻转课堂等相关教学手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有意识地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为帮助同学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特点,介绍各自领域常用的、可应用于大型数据分析的相关统计分析软件,重点强调常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的深入应用,结合案例式教学,开设提高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参与教师的研究计划,通过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企业真实项目的专业问题。总之,通过立体化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教学课内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2.5创新学习方式。

积极在创新创业基地、专业创客空间、开放式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开设有关统计学的项目研究课题、真实的项目分析范例和创新实验项目等,营造统计学的创新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经济管理类方面的科研项目训练,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语

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性,涉及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这种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知识结构体系复杂的主要特征。目前,很多高校经管学院的统计学课程大多是数学学院委派而来的统计学专业任课教师,他们数理统计学知识系统、扎实,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相对欠缺,从而导致对统计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认识不足,指导学生实验、实践环节的能力不足。基于以上问题,建议专业负责人优先遴选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老师承担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同时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师,应主动完善跨学科专业知识结构,钻研实践环节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梦觉,龚曙明.统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篇4

关键词: 统计学 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的统计学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和国外发达国家比起来,仍然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我国在统计学教育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严重的阻碍了统计学人才的培养和就业能力。因此,在新形势下,我国必须在统计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发生一些转变,加快统计学教育改革的力度,集中统计学教育的中心思想,使我国统计学教育和统计学人才和国外的差距进一步的缩小。

一、我国目前统计学教育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010年5月27号对厦门大学统计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访谈和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统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情况、实践性教育环节、综合素质培养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

本次发放的调查问卷总共有500份,主要的调查目标是大三、大四的群体,回收有效的调查问卷420份。通过对回收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之后,总结出来了统计学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一,对本专业的就业方向问题,即毕业之后自己到底能干什么,干些什么。第二,对本专业的了解不够透彻,认识模糊。第三,有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于本专业的只是掌握程度欠佳,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情况比较好。第四,同样对于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只是处在一般的水平,这部分同学占到了40%以上。第五,对于专业的教学效果,30%的认为教学效果一般,不是很理想。

二、统计学教育模式的改革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分析可知,我国的统计学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统计学人才对于自己的未来仍然存在着比较模糊的认识。在我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之下,个人认为大学统计学人才的培养应该做到以下的转变。

1、结合学校的实际特点确定统计学的教育方向

过去得几十年来,各大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对于统计学人才的需要,都设立了相应的统计学专业,为我国统计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各大高校在统计学专业设立的时候没有充分的考虑到本学校的特点,比如说师资力量、学校的优势等等,导致了培养出来的统计学人才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各大高校在培养统计学人才时,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使学校的优势更加的明显。

2、对统计学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

对统计学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是促进和培养统计学人才的有效模式。本人根据多年的教育经验和调查结果,认为在统计学课程安排上应该涉及到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理论课程的教学,理论的教学是培养统计学人才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国内的大学当中,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大学有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在这两所大学当中均有开设数学的基础课程和统计学理论课程,为该学校的学生在统计应用方面的继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经济理论课程,对经济规律进行适当的了解是统计学教育的重要保障,使得经济学和统计学教育之间能够交叉渗透,使统计学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第三,要勇于的进行创新,对统计课程的内容应大胆的进行改革,删掉部分课程的门类,对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等进行重点的突出教育。第四,统计学软件的应用和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问题进行介绍。

3、构建实践的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使统计学人才更加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应构建实践的教育环节。和社会上的一些信息咨询公司、数据处理公司或者政府部门进行合作,提高理论教学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能力,构建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环节,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处理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高校、企事业单位互利、多赢的教育培养模式。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丰富教学方法

在新形势大环境改变的背景之下,要求统计学教育的师资力量也能够适应这种大环境的转变,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对世界统计学前沿领域有着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应该教会学生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应该让学生有能力读懂数据背后隐藏的意义,开启学生积极动脑的思维习惯。在统计学教育发展到今天,我国统计学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5、加强统计学教材的建设

统计学教材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选择合理的教材,目前国内大多数教材停留在理论阶段的解释、说明上, 案例较少, 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开阔视野, 不能真正理解到某些方法的内涵及其应用价值。因此, 教育部提倡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是很有道理的。

三、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

根据国家统计行业技能资格及其专业的特点,应对教育观念进行及时的更新,对高校统计学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校表现优秀的学生,还应该颁发统计师或者调查分析师资格证。另外,对于教学质量应该及时的进行反馈,使得每一个教育环节都能严格的进行落实和补充,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全面的监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使得统计学人才的培养模式能够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扼要的对我国统计学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教育模式上的改革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总的来说,我国的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各行业需要的统计学专业性人才,使得统计学高校毕业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同时在统计设计、调查和整理分析等一些实践性环节上有着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只有对现有的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有效的培养出统计学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伍长春,宁自军,杜欢政. 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实践――以嘉兴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 2010,(11) .

[2] 向书坚,平卫英. 30年来我国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统计研究, 2010,(01) .

[3] 王花,吕洁华. 高等学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探[J]经济视角(下), 2010,(08) .

[4] 欧阳资生. 地方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0,(11) .

篇5

关键词 非统计专业 统计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Vocational Statistics Teaching of Non-statistical Professional

DUAN Xingcong

(Lan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Lanzhou, Gansu 730021)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 which occurs in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the process of non-statistical professional teaching on statistics. Also by means of analyzing reasons from some respects, such as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so on, the author comes to the ideas for improvement in enhancing students' interests, deepen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statistics, practicing teaching and reforming assessment mode.

Key words non-statistical professional; statistics; teaching

统计学作为财经及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培养学生如何从数量角度认识现象,挖掘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碰到很多的数字,统计学作为一门研究如何从数量方面认识事物的方法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定的作用。但目前非统计专业学生在学习统计学及教师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 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和看法

首先,对统计学的认识不清。大部分学生认为统计学与本专业联系不大,对学习本专业并无帮助,不能认识到统计学是一门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工具,因而学生仅仅是为了考试成绩来学习本课程。其次,认为学习统计学的难度太大。目前财经类及管理类学生招生主要以文科生为主,相对而言对数学基础较差。且对数学的兴趣较低,碰到统计学这样有大量数字及公式的课程,很难有学习的欲望。造成大部分学生感觉到统计难学。基于以上两个原因,非统计专业学生对统计学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主动性差,造成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差,不能达到学习统计学应有的目的。

2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上来看,首先表现为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如在例题的选择上,各专业无实质差别。另外,不同专业对对本门课程有不同的要求。以我院开设的会计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会计专业对统计学要求的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对资料的深入的分析,从而能深入了解本单位的资金运行情况及规律;而物流管理专业应加强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从资料的收集来看,两个专业要求也大不相同。会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系统,也就是说它本身就是资料的收集过程,因而一般不需要额外进行资料的收集,或者说对资料收集的要求不高;而物流管理工作本身却需要详实的资料来完成,因而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要求较高。这种工作需要的不同,决定了两个专业对统计学的要求也不同。目前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学内容的高度一致,没有考虑不同专业的具体需要还以资料的收集为例,不同行业的资料收集方式千差万别,而目前统计学仅仅是把资料的收集的一般性问题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另外增加市场调查的内容,但与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差距很大。

(2)实践性教学内容少。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研究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实践性教学环节,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无感性认识,不能深刻体会所学方法的实质。更重要的是学生无法将理论学习的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既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学习的兴趣。

(3)教学手段单一。目前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主,还基本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预设资料、提出要求,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完成的过程,不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因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地使用,使得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大大地丰富了,但仍没有脱离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没有脱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

(4)分析工具的使用。目前,随着计算技术的进步,人们在日常工作中有了越来越多的工具来提高效率。在统计工作中也是如此。但大多数统计软件专业性极强,很难广泛采用,尤其是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和使用这些软件的成本高而实际使用率很低。

3 对改进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思考

(1)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传统统计教学过程强调的专业的广泛适用性而忽视了专业的针对性。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尽可能地突出专业特点。当然这要求老师应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专业、相关行业的特点和需要。另一方面在安排实践性教学时,也尽可能地考虑与专业或行业相关。这样,既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加强实践环节教学。让学生从资料的收集开始,针对具体工作环节,完成统计工作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专业,确定适合本专业的课题,然后由学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可采取分组协助的方式。通过实践,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3)教学组织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进一步学习讨论来解决问题。理论的讲授应以实践活动为核心,重在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为下一个实践环境作准备。充分发挥老师作为学习的中介者、组织者和问题的发现者的角色。

(4)教学过程中淡化计算的技巧、公式等内容,更多地从统计的原理、概念出发,灌输统计思想,提高学生对统计认识的高度,使其上升为认识观。由于计算技术的进行,计算公式、计算过程等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所以计算本身已经不是重点内容,关键是原理,即关键是认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至于具体计算过程则交给计算机即可。

(5)在学生掌握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灌输统计学思想,通过对统计学思想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认识统计学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

(6)改革考试模式。从单纯的笔试转变到包括实践考核的综合性考核,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习勤.关于统计教育创新的思考[J].中国统计,2002.1.

篇6

一、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再认识

“一般来说,专业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明确并规范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探索本专业课程内容的发展规律,提出在前沿领域的科研成果;遵循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实验环节要求;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传统的专业课程建设理念虽然也涉及对实验教学环节的要求,但基本上流于形式。通常是买几台电脑装几个软件,并没有在教学过程发挥其应有的实质性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统计学专业各课程仍然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黑板粉笔型”;以教师为主导和中心,进行描述性教学;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材陈旧,教学内容完全由教师设计,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人的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明显缺陷就是缺乏对学生进行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统计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方法没有真正掌握,学习的目的仅仅是应付考试。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和社会对统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加强统计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环节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这同时也是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根本途径。因此,统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应该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大力推广实验教学,从而达到巩固学生的统计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其统计思维方式,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的教育教学目的。

二、实验教学环节的再认识

随着现代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展示、挖掘,以及研究事物数量关系、趋势和规律的分析理论和方法越来越丰富,操作性越来越强,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传统的实验教学活动,即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计算几个统计指标,验证几个分析过程和数量模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统计学专业的发展进程,同时亦不能满足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综合能力的需要了,必须从根本上重新认识实验教学环节,重新设计其操作规范和流程。

对实验教学环节的再认识,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对实验教学环节狭义的认识,即简单地把统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从教室搬到实验室去完成。从教学过程上看,在完成统计学专业各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大量统计方法和数量模型的掌握和运用必须通过实验教学来实现。例如,模型参数估计、检验等过程的分析计算和大量样本数据的处理只有在实验室中才能完成,这是提高学生运用分析方法和数量模型解决数量分析能力所必需的,但也仅仅是实验教学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统计工作能力不仅仅表现为数量分析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加工的能力,这需要有较强的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能够敏锐的观察到事物的细微变化,能够清晰的分析事物的影响因素,从而能够正确地设计指标体系来描述这些变化和因素,在此基础上采集数据进行分析。这种能力是在实验室中无法培养和训练的,必须走出教室,走出实验室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验中才可获得。因此,实验教学环节应该包括两个内容:首先是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其次是实验室中数量分析能力的训练。

三、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所设计的实验教学环节要符合统计学专业的教学规律和特点。统计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环节不是学生的专业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并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应该结合基础理论的教学进程有针对性设计实验教学环节,例如:在“统计学原理”这门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统计调查,等等。

2.全面性原则

实验教学环节要涵盖全部教学内容与过程,既包括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同时也要包含在实验室中的数量分析能力的训练。

3.系统性原则

统计学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不是孤立的,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撑,所以必须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4.可行性原则

进行实验教学的目的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环节。同时把教师和学生从繁重枯燥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解脱出来,提高学生对统计学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使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5.前瞻性原则

实验教学环节的内容要具有前瞻性,能够反映出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并随着专业发展的变化及时进行修改调整。

四、实验教学环节的内容

1.调查与数据搜集环节

“调查与数据搜集”是统计工作的基础,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一方面,根据课程的进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系统开展问卷设计、社会调查、汇总调查表、归纳整理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等等,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统计设计、资料收集、误差控制、数据处理、分析报告撰写等统计活动的理解,特别是对各种资料搜集方法与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锻炼学生的统计调查应用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针对某宏观范围的现象,组织学生通过统计学年鉴、专业期刊等方式搜集次级资料,为数据分析能力的训练积累资料。

2.数据分析环节

“数据分析”是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环节。属于验证型实验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对所学的分析方法和数量模型进行验证,以达到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数据分析能力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可以针对一部分能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同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其综合分析的能力。这个环节中需要有大量的数据资料支撑,这些数据资料一方面可以利用在“调查与数据搜集”中搜集得到的各种数据。但这些资料是有限的,其有效性也需要进一步验证,因此为保障该环节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广泛收集各种数据并建立起一个能与实际接近又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数据库。比如,模拟的各类金融数据,可以实时接收的股票市场信息的数据库,等等。

3.统计软件应用环节

统计软件是统计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工具。数据分析过程大多数是通过统计软件实现的。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力直接影响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高低,掌握统计软件的应用是实验教学环节必须达到的目标。在实验教学体系中应该使学生对以下软件有详细的了解:Excel、SPSS、Statistic、EViews、SAS,等等。Excel在目前的日常报表工作中相当常见且较为普及,同时其描述统计的功能已完全具备,能满足简单的统计分析与处理,主要用于描述统计分析的课程实验;SPSS是社会科学用的一个组合式统计软件包。从其功能来看,包含了统计类课程的许多方法,例如,相关分析、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等。但由于本软件主要是针对社会科学而设计使用的,所以对不同类别的统计数据不一定能全部处理;Statistic有功能强大的数据管理系统,便于资料的再开发;EViews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计量经济学软件之一;SAS是大型应用集成应用软件,拥有众多的功能模块,可完成不同的任务,包含了广泛的统计分析功能,同时具备了质量管理、运筹决策和计量经济的时间序列模型等方面的专门分析计算功能。由于各种软件模块和特点、优势不一样,所以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采用相应的软件构建统计软件应用环节,其中,Excel作为基本数据分析工具是必须包含在实验教学环节中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熟练掌握的,其他软件则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相关课程的设置进行选择,但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则必须掌握SAS软件的应用。

五、实验教学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课程学时的限制。由于学时的压缩,统计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环节必须协调好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实验环节可以适当地拿到课外进行,从而作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实验教学环节是在教师的组织下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的,因此,要求教师本身必须精通从问卷设计、数据搜集到软件应用全过程。

第三,加强教材建设,把实验教学环节的内容充实到教材之中。

第四,加强实验室建设,不能仅仅只有几台计算机,装几个统计软件,而是要有充分的数据资源,并提高其利用效率。

篇7

关键词:统计学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它是我们研究认识客观社会经济现象的重要武器。《统计学》中许多理论方法,在其他学科中有着广泛应用,也正因为如此,《统计学》成为许多学科主要基础课程之一,是未来专业学习和实践的桥梁,提高《统计学》的教学质量不容忽视。教学实践中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整体把握《统计学》各章节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定量思维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应采取整体把握其内在联系,不拘小节,突出各章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定量思维习惯。例如:在导论中,让学生分别采用定量和非定量两种方法去描述一个企业职工队伍状况,通过比较,可突出统计学定量认识事物的优势。在定量描述中,学生会用到诸如职工总数、大中专毕业人数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占全部职工比重等指标,此时如果我们能适时增加一些如平均年龄、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使得对该企业职工的认识更全面;还可启发他们通过纵向对比反映工资、劳动生产率的发展变化规律,通过横向对比反映该企业职工队伍所处地位,存在的差距,使得对上述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深刻,从而展示统计学在定量认识事物方面的独特魅力。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的比较,学生们认识到定量方法不但更具体、精确、深入而且可操作性更强、结果更客观,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这一方法的欲望。

二、注重《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突出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统计学中的许多理论方法在专业主干课《财务管理》中有着广泛应用,其中有许多概念、方法是两门课程共同的重点、难点,如上表所示。如果在统计学教学中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在例题、练习题中尽量选用相关的财务指标,可以降低《财务管理》课程学习难度,为以后进修本课程和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主动性。

三、课堂教学精耕细作,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统计课堂教学除了采用传统教学法之外,根据本门课的特点,可以突出以下三种方法的应用。

1.逐本溯源教学法

虽说统计学是方法论科学,但背后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比如大数定律是统计的灵魂,概率论是统计抽样推断的灵魂。在教学中一定要不惜课时,甚至可以在课本内容之外,补充教学内容,将其中的道理讲透,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退为进教学法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它是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升华,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在传统教学中,一般是先从介绍概念、方法入手,通过举例、总结和进一步练习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但是,由于文科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不强,他们如在某一方面理解不了时就会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先退一步,尽可能地设计一些直白、简单例题,使学生运用过去已有知识、经验就可解决,然后引导学生探索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在适当时机提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解题技巧,启发学生对一些规律性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升华为理论,最后再让学生用最简单的原理、方法解决复杂问题。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能自始至终地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不断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既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也培养了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自身未来发展的需要。

3.实践教学法

统计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为提高学生运用统计认识现象本质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关原理解释现实问题,同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比如,某企业两个车间生产的同一种产品单位成本都降低了,为什么企业的单位成本却上升了。通过讨论、演算,学生们明白了是两个车间的产量结构的变化对总平均成本的影响造成的,从而加深了对加权算术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8

【关键词】 统计学 教学模式改革 自学能力

统计学是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2002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确立了九门课程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就包括统计学。统计学应用性很强,其不仅仅被应用于经济、管理等学科,现阶段在教育、工程、体育、心里、医学等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学习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统计学的价值和意义,认为统计学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且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对课程产生了先入为主的排斥心理。本文针对统计学本身的课程特点和传统教学的缺点,改进现有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使非统计专业的学生通过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掌握统计工具,增强调查研究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应用。

一、统计学课程特点及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课程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概念多、公式多。有许多概念往往一字之差,但意义却完全不同,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都不容易分辨,正因为如此,很多针对概念的公式也有着其相似和不同的地方,计算中很容易混淆。二是内容抽象性。统计学中的很多概念都非常抽象,如果不和实践相联系,往往很难理解,如置信区间等。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统计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数据分析方法,关键是让学生能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处理实际遇到的问题。因此,强调以理解和实践为核心进行统计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顺应很多非统计学学科自身发展需要的。

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存在两大缺点:一是教学方式单调,学生理解和记忆较困难,制约其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从头讲到尾,学生记笔记、背笔记,理解记忆很有限,自学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二是课程学习静态,制约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听讲,接受静态的理论知识,很少接触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案例。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就将背过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根本无法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待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就更谈不上能结合统计学知识进行实践创新了。

二、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

统计学课程学习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一般认为前两个阶段所占比重较小,真正的难点在第三阶段,其实不然,这三个阶段在重要性上不分伯仲。许多行业都涉及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在许多国家都发展成为一个行业。因此这两个部分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通过对其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统计学的意义。而且在学习统计分析前,也必须弄清相关基础概念。统计分析的过程在实际中往往能够用软件实现,但是由于统计分析放的多样性,实践中涉及对统计分析方法的合理选择,因此对于统计分析的基础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统计学的学科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本研究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改进。

1、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特点与实际结合组织教学内容

现行的教科书基本是采用先介绍理论,即概念、意义、作用、特点、公式等,再举实例对理论进行解释。对于统计学的实际教学,如果全部按照这个顺序来讲解,有一些章节学生会出现看完例子才明白前面讲的概念和公式的意义。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先举例,后理论”的方法。利用一个简单的案例,尽可能多的包含本次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理解例子的同时,对概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解,进而引出理论部分。使同学进一步明确统计学学习的作用,不仅解决了学生要死记硬背概念的苦恼,而且使得学生感觉到统计学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具有实实在在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管理学方向经常用到的调查问卷,即统计学中的调查表时,里面有关于调查问卷问题的格式较多,特别是限定式问题,其包括填空式、二项式、多项式、直线式等,同学记忆很麻烦。在教学中可以联系现在同学普遍使用较多的网上购物为例进行举例讲解。例如利用某网站的购物过程及其评价机制来简单讲解什么是填空式、二项式、多项式、直线式,简单易懂,也方便记忆,如图1。

结合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一些事物进行统计学教学,能使得学生对概念理解和记忆水到渠成。这种“先举例,后理论”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由消极学习、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学习、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课余学习压力,并且能让同学们觉得统计学的内容和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使其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统计学的重要意义和实际作用。

2、适时采用形象式教学方式

统计学原理课程具有连贯性,而且课程内容涉及概念较多,有些概念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却相差甚远,例如“时期数列”、“时点数列”,那么相应的对于涉及这些概念的计算也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学生前面的内容没有很好地理解,后面的内容就很难深入的学习下去。因此为了给学生在一些概念的理解和区分上,本文利用了形象教学的方法,得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时期数列”、“时点数列”涉及的计算,利用学生在高中就很熟知的线段来形象描诉,计算公式也更加好理解,如图2。

3、积极运用图表进行教学归纳

利用图表和表格将各个知识点进新区分成体系或系统化,具有形象具体一目了然的特点。特别是在章节开始时,利用图标的形式对章节的内容进行划分和归纳,并在章节教学中对开始的图标进行不断的更新和细化,章节结束后,得到详细表格,使得同学能对比较生硬的章节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概括,便于系统快速的掌握相关知识,缩短认知过程。同时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用自己的方法记忆。不但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同时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

例如:在讲授统计指数这个章节时,可以根据教材小节的安排,将整章内容按小节进行了图形的归纳,并在章节内容结束后,对归纳的图形进行完善,填入各类指数的计算公式,得到一个很直观的整章内容总结,如图3。该图便于学生学习及记忆各类指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各类指数的类别层次有清楚的界定,不易混淆。在此基础上,授课过程中提议让学生自建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自己对各个章节的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小结与展望

教师通过不断的探索和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复合型”人才,期望达到“宽知识、厚基础、实践型与创新型”要求,本研究通过实例教学,期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结合实际的能力。而且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不仅局限于本门课程的学习认知,学生走向社会后有许多知识需要他们自己学习,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现今教师的主要职责,本研究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改进,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也融入了教学过程。本研究针对统计学教学在非统计专业学生中进行了初步探索,还有较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今后将围绕教学案例的选取、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挖掘分析等方面进行细致研究,将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贾俊平:统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黄海午:《统计学》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

[3] 邬丽萍:统计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4] 陈福军:经营模拟对生产计划教学的促进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2004(1).

[5] 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6] 陈文捷、杨永德、林轶:旅游管理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研究[J].高教论坛,2008(4).

[7] 莫维冰:高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梧州学院学报,2008(4).

篇9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刻理解统计学课程的基本内涵和基础理论,并能够灵活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成为统计学发展的趋势[1]。在这样的趋势下,《管理统计学》课程不仅要强调基础理论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思路及实践指导。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数据分析工具的能力[2]。因此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首先阐述清楚管理统计学各种方法的实际应用背景与其所解决问题的定位与对象,在此基础上强化基础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并选择相应案例运用统计软件进行计算与分析。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统计学思想,以及统计方法所能够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工具,并能够综合运用统计理论与其他经济、管理理论进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与学,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a、统计软件SPSS上机操作的能力;

b、利用统计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能力;

c、面临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的能力;

d、解读软件处理结果并支撑实际决策问题的能力。

2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先导课程基础薄弱

管理统计学的先导课程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般学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开设学期为大学二年级上学期,而管理统计学的开设学期为大三下学期,两门课程教学间隔时间较长,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管理统计学课程时,对于概率论方面的基础知识少有印象,造成对管理统计学中的一些知识点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例如假设检验部分内容,统计学需求得显著性P值,而P值的计算方法则是属于概率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由于知识点衔接不上造成很多学生学习统计学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

2.2理论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教学手段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3]。教师通过讲述、课件展示的方式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经常处于被动的位置。虽然能够教师能够用较短的时间将知识系统、全面地教授给学生,但是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达不到要求的教学效果。另外一些统计分析方法,需要大量数据,并且计算较为复杂,因此讲解难度较大, 而且无法连贯下来。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不结合案例讲解[4],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晦涩难懂,从而降低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2.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不会通过计算机手段,使用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统计学就没有了用武之地[5]。而很多院校的统计学教学缺乏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虽通过课堂学习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了一些数据统计分析方法[6],却没有掌握将统计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实践当中的工具和手段,常常只会手工运算, 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模型, 就只能纸上谈兵。缺少实践是整个问题的关键, 使得不能利用一些成熟的统计分析软件去求解问题。只有通过大量的上机操作训练,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统计分析软件,并能正确地应用。

3 教学改革研究

3.1基于案例驱动式的理论教学

在进行管理统计学知识点讲解时,以一个真实的统计分析案例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从研究的设计、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数据的预分析、统计制图、统计制表、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到回归分析,对每一个知识点都通过理论讲解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理论知识为案例分析的准确性提供了保证,案例分析是对理论知识的升华。进行课堂教学组织时,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来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在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统计结论。这种案例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统计分析研究的思路。

3.2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的模块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不同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教学,对于非统计学专业,可采用功能强大且操作简单的SPSS进行实践教学。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根据统计分析软件的结构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分解,例如可分为数据设计及录入模块、数据整理模块、统计描述模块、统计分析模块、统计建模模块。针对不同模块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案例数据进行演示,让学生对于统计分析的过程的阶段化有更深的理解。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学会将调查所得的信息转化为SPSS可处理的数据,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获得更深层次的数据认识,挖掘出隐藏在数据中潜在的规律和特征,从而为统计决策提供依据。

3.3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课程设计

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增加课程设计环节,让学生自由组合3-4人为一组,完成一项统计分析研究。要求学生结合社会热点,以统计学课程和理论知识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研,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将收集的的数据描述转换为数据文件,然后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推断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和统计建模,最后总结设计过程,整理课程设计的书面材料,撰写并提交一份统计分析报告。通过课程设计能够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统计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去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统计分析结果达到决策支持的能力。

4 教学改革的实施

我校属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于信管专业学生的要求为:要具备信息获取、组织、分析的能力,就必须学习统计学相关的知识。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中,统计学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管理知识的基础,统计学中的一些统计分析方法也是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此,统计学在信管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此制定了教学改革后的《管理统计学》教学大纲,如表1所示。

篇10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28-05

统计思维就是当人们面对与数据有关的问题时,会本能地从统计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并能选择恰当的统计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统计思维类似于数学中的数感、符号感,美术中的美感,以及人们对于音乐的乐感、节奏感等,是一种对给定数据及与数据有关的量、表、图的潜意识的反映[1]。戴维・S.穆尔在《统计学的世界》中这样写道:“不要把统计当做专业的工具,而要当做受过教育的人应有的文化素养……统计是一种独立且基本的思考方法。”如此看来,统计学作为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不仅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处理实际中的经济管理问题。

近年来,国内已有部分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统计学教学中统计思维培养的问题。尹俊峰和曾五一认为,统计思维由过程思维、允许波动和数字说话三个各有特点而又互相联系的要素构成,培养良好的统计思维既能促进其他思维方式的有效应用,也是贯穿于整个统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思想[2]。柴根象和徐建平结合统计教学中具体的事例指出统计学应重在“观念”和“思考”[3]。惠琦娜提出统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但这种思维能力通常不能与生俱来,它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经过专门的技术训练,并进一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提出基于统计思维能力培养的统计学教学改革思路[4]。刘超和吴喜之认为在统计教学中要强调应用、尝试去概念化教学,以大量实际数据运用为基础,在数据分析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介绍统计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深入领会统计思维和应用价值[5]。

上述文献对推动统计学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现有文献多数还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鉴于现实中统计学所扮演的角色还不尽如人意,为了深入研究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进一步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我们对安徽大学商学院已经开设过统计学课程的各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有针对性地展开了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探索。①

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基于安徽大学商学院各专业学生关于统计学教学改革问题的问卷调查,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了以统计思维培养为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以期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统计学教学现状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60份,收回问卷537份,其中有效问卷504份。问卷除了学生的年级、专业等基本信息外,主要围绕“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对统计学难度的感知”、“对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运用情况”以及“对统计学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议”四个方面展开。

(一)学生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

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我们主要从统计学课程整体层面、统计分析方法的公式推导与证明、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统计学对后续课程学习、创新创业活动或毕业论文撰写”和“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两个问题上,均有一多半的学生认为重要,其中超过1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而认为“统计分析方法的公式推导与证明”重要的学生明显少于前两项。可见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意识到了统计学的重要性,并认为统计分析方法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比公式的推导与证明更重要。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分别按专业和年级对此次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专业和年级两个因素确实影响了学生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具体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统计学对后续课程学习、创新创业活动或毕业论文撰写”和“统计分析方法的公式推导与证明”的重要性的认识,均在1%的水平上有显著差异,而对“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的重要性的认识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进一步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认为“统计学对后续课程学习、创新创业活动或毕业论文撰写”重要的学生比例排在前三位的专业分别是财务管理(85.71%)、工商管理(76.92%)和会计学(76.47%),认为“统计分析方法的公式推导与证明”重要的学生比例排在前三位的专业分别是财务管理(71.43%)、旅游管理(64.41%)和会计学(61.76%)。总体来说,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的学生相对比较重视统计学。

表3的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上述三个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均在10%的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具体来说,有65.23%的大二学生和71.77%的大三学生认为“统计学对后续课程、创新创业或毕业论文撰写”重要;在“统计分析方法的公式推导与证明”的问题上有48.83%的大二学生和55.65%的大三学生认为重要;对“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选择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大二学生占比62.89%,大三学生占比71.77%。显然,高年级学生普遍认为统计学更重要。随着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科研论文的撰写以及比赛或实践活动经历的增加,学生会越来越多地体会到统计学的重要性。

(二)学生对统计学难度的感知

在了解了学生对统计学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问卷进一步就他们对统计学难度的认识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访的504名学生中,有43人认为统计学非常难学,268人认为统计学难学。进一步按照Likert五点量表的思路对本问项进行赋值(非常难赋值为5分,非常容易赋值为1分)计算均值,我们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学生对统计学课程难度的感知,结果显示均值为3.79分,这一结果表明,尽管大多数学生都已认识到统计学的重要性,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却又感觉到统计学的学习难度较大。

(三)学生对统计分析法的掌握运用情况

关于“学生对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运用情况”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504名被调查学生中仅有28人认为自己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而有246人给出的答案是“不确定”,还有230人表示自己未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更有42人认为自己对于统计分析方法非常不熟练,这一结果不能不令人担忧。统计学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现实情况却告诉我们统计学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重要作用并未得到真正的发挥。

(四)学生对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鉴于目前安徽大学商学院统计学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还较为缺乏,这也可能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的重要原因。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设计了“增加统计软件教学”、“引入与专业相关的案例”、“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专业或实际生活做一项统计实践工作”和“教师结合科研项目讲解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四种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法供学生选择,以期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指明方向,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73.41%的学生希望在统计学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统计软件教学”,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73.02%的学生选择的“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专业或实际生活做一项统计实践工作”。由此可见,相对于“引入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和“教师结合科研项目讲解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学生更迫切希望能够学习统计软件并亲身参与到实践中,参加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和科研训练项目,以切实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二、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综合上述问卷调查的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已意识到统计学很重要,尤其是财会专业和高年级的学生,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却又普遍感到有较大的难度,而且学过统计学的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及毕业论文撰写中并不能很好地运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一问卷调查结果引发了我们对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深思。

(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在目前统计学教学中,我们主要围绕数据搜集、数据整理、描述性分析、时间数列、指数、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等内容展开。这些内容中的基本理论多数比较抽象难懂,教材中充斥着各种公式及其推导证明的过程,如果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一问题,对大多数数学功底相对不足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就很难深刻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思想,更无法熟练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此外,多元回归、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层次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我们并未将其纳入统计学教学内容,势必会影响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训练中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效果。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为实质性学科进行定量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统计学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6]。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统计学与各专业学科紧密结合,并根据专业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而我们目前的情况是,统计学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教考分离课程,需要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考试内容,也就决定了不同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也是统一的,没有专业区分度,导致学生无法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本专业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于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和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实际教学,还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过于注重统计原理和方法的讲授,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导致学生虽然学了很多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并能顺利通过课程考试拿到学分,却不知道这些统计理论和方法“有什么用”、“怎么用”,遇到实际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

统计学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案例教学和课外实践等多种形式。对商学院的学生来说,学习通过计算机软件(如EXCEL、SPSS等)操作得到统计结果并对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比理解公式推导与手工计算更有意义,但我们现行的教学计划中没有专门安排统计实验课程,统计软件教学通常只是教师选择性地在统计分析方法讲授结束后进行简单的演示,学生课上不能亲身参与演练,再加上软件操作并未纳入期末考核内容,学生课后便不自觉地忽视了统计软件的操作练习,导致统计软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将与专业生活相关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思维方式、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也为学生开展自己的调研活动打下基础[7]。但目前统计学的教学中优秀案例还比较匮乏,即便是教科书上的一些经典案例,由于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反映社会热点,让学生没有归属感,没有表达的欲望;另外,这些传统的经典案例,教科书或网络上通常已有标准化的解读和评价,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学生统计思维训练的强度远不如贴近专业实际的新鲜案例,案例教学的效果也会大大降低。

(三)考核内容与方式单一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指引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影响着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就目前安徽大学统计学课程考核情况来看,依然沿袭“平时+期末”的方式,平时考核(30%)通常由“考勤、作业以及课堂表现等”组成,期末考试(70%)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主要测试学生对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的记忆和理解,并未涵盖对统计软件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在这种考试制度下,学生平时学习的方向自然就定位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了,甚至会出现某些善于考试的学生只在考试前进行短期的突击训练就能取得不错成绩的现象。然而,这样的考核并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使得考试这根具有“权威性和方向性”的指挥棒未能起到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作用。

三、统计学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

美国统计协会和数学学会的一个联合课程委员会曾指出:任何统计的入门课程, 都应该“强调如何做统计思考”,而且内容应该“多一些数据和观念, 少一点公式和推导过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1)指出,统计学不是着重于统计方法数学原理的推导,而是侧重于阐明统计方法背后隐含的统计思想,以及这些方法在实际各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因此,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来说,应该以“统计思维的培养和统计方法的应用”为基本目标,在授课中让学生理解统计方法所传递的统计思想、统计方法的来龙去脉以及统计方法的应用,弱化传统的数理证明和推导过程。

近年来,各高校广泛开展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专项等,为了培养学生参与此类活动所具备的创新实践能力,需要将多元回归、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层次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各专业的特点融入到统计学教学中去。然而,如此丰富的统计学教学内容对目前安徽大学工商管理类各专业54学时的教学计划安排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因此需要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适当压缩部分内容的课堂教学时间,加强自学和课外实践环节,如数据搜集、数据整理、描述性分析等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而问卷调查部分实践性较强,可以让学生分组在课外完成。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统计学教学要体现统计思维的培养要求,就应当遵循现代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方位开展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合理安排课程实验。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烦琐的统计数据计算变得简单快捷更加准确,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也由统计计算技术转向统计思想和统计应用[8]。在教学中,对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所涉及的大量复杂的计算可以交由计算机软件去完成。因此,我们必须将EXCEL、SPSS等统计软件操作以实验课程的形式纳入统计学的教学计划,在每一种统计方法讲授结束后,安排学生上机实验,进行软件操作。

2.实施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实际问题,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的选择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反映社会热点。教师可以将前几届学生在统计实践活动中的优秀成果整编成案例,也可以从报纸、期刊、网络上搜索当前的热点问题编写成案例材料,还可以就自己正在研究或已经研究过的科研项目形成案例。在组织案例教学时,教师需要在课前将案例资料打印好分发给学生,并提出明确的讨论目标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准备,课上则要把“主角”让给学生,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或提出探索性问题。

3.丰富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实验和案例教学均是针对特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嵌入的实践教学环节,而课外实践活动则是在课程实验和案例教学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亲身体验一项完整的统计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包括调查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搜集整理、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以及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等。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感兴趣或与专业相关的课题进行调研,如本次统计学教学改革问题的调研就是由我们统计学课程学习小组的三位学生负责完成的。我们在本学期统计学教学中,从第一次课开始,就让学生自行组队形成调研小组,自己选定课题进行调研,并以“学长团”的形式,每两到三个小组配备一个学长进行项目具体指导,授课教师进行总体指导,跟随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进程同步进行,从调查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到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最后形成统计分析报告。期末由授课教师和“学长团”成员组织对调研报告进行答辩,并将优秀的成果汇编成册,这些优秀的成果可以形成学术论文,可以参加案例竞赛,同时还可以作为下一届学生统计学课堂教学的案例。

在课程结束以后,对成绩优秀并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推荐参与到教师的研究项目中,如安徽大学开展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探索,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等,增强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变革考核方式

教学理念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必然要求考核方式做出相应的变革。统计学的考核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成果等。考核方式具体包括平时考核、上机操作和期末考试。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作业、案例讨论和调查报告撰写。由于案例讨论和课外实践调研都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教师在进行考核时,除了应考核团队的总体表现外,还应对各个成员所分工领域的表现进行评定,除了教师评定外,还要同时增加组间互评与小组内匿名互评的方式,真正将考核的压力细化到每一位学生,规避“搭便车”现象[9]。上机操作主要考核学生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并对软件输出结果进行正确的解读。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各种统计方法和统计思想的掌握情况,可以将考试中可能用到主要公式在试卷上直接给出,也可以直接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

统计学是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各高校对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的脚步也从未停歇。本文基于安徽大学商学院各专业学生关于统计学教学改革问题的问卷调查,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统计思维培养为导向的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以期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借鉴。

(注:本文感谢何伶丽、孙丽两位学生对此次问卷调查做出的努力!)

注释:

①安徽大学商学院目前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和电子商 务8个本科专业,由于我们在发放问卷的时候大四的学 生正处于第8学期校外毕业实习状态,因此我们只对大 二和大三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周建军,张理,唐年胜.统计学教学中统计思维培养的几 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3,(23).

[2]尹俊峰,曾五一.统计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统计思维的培 养[J].统计教育,2001,(1).

[3]柴根象,徐建平.突出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统计学 教学浅谈[J].大学数学,2006,(2).

[4]惠琦娜.从统计思维能力培养看统计教学改革[J].统计 与决策,2010,(3).

[5]刘超,吴喜之.统计教学面对的挑战[J].统计研究, 2012,(2).

[6]石秀丽.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教 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2).

[7]张砚.本科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合肥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篇11

【关键词】中国统计学 课程建设 发展沿革 缺点和不足

我国统计学的建设通过搜索、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已达到了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要求。通过我国不断的对统计学课程的建设,已经能很好的与数学及其他学科专业知识进行结合,统计学的使用范围也得到了推广。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提高师资力量、教学质量、教学课程全面等环节,来发展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的宏伟目标[1]。

一、统计学课程的发展路程

(一)从统计学的初步基础知识开始学习

20世纪初期,统计学在我国完成了从传入到发展的第一个变革。当时的价值观、政治经济的发展等问题都影响着统计学的发展,对于传入的数理统计知识也都是最表层的,使得统计学的课程学习无法全面的发展。初步的基础知识学习使学习者大概的掌握了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课程学习方法,比如:通过实验设计法来加深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对于统计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提高,大量观察法来加深对与统计学的探究,运用实际例子来锻炼学者的观察能力,或者通过对描述统计法的学习来提高学者们对于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并根据所学知识得出自己的看法,还有推断统计法利用基础知识推断出结果和结论[2]。我国统计学课程建设正是在这种有限的条件下不断探索和发展的。

(二)统计学课程任务的划分和衰退时期

在我国大学的教育模式制定之后,统计学课程任务就被划分为了两个部门。其中一个部分是数理统计学,数理统计学是研究有效的运用数据收集与数据处理、多种模型与技术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等,对科技前沿和国家经济问题进行推断和预测的基础性学科[3]。另一个部分是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计方法不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统计方法具有一致性和目的性等特征,其特点主要是数量型、综合性、具体性。正是这种划分,使得每个统计学课程任务的统计范围和统计结果都不同,统计的方式方法也都在发生着改变,就造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有学者提出:数理统计学到底还是不是统计学,引起了双方学者的激烈争论。同时对于这种课程划分的教学任务的改变导致统计学的发展停滞不前进入到衰弱时期。

(三)进入新世纪之后的发展趋势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经过各个阶段的不断探究和发展,我国统计学的课程建设发展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课程建设的重点也转移到以统计方法上来,使我国统计学的发展更加现代化。通过对统计学的不断认识,增加了对统计操作的锻炼,通过统计操作课程课时的增加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于统计操作的理解能力。统计学课程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授课的方式也更加科学、合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统计学的发展日趋完善,统计学课程建设可以更加全面、科学的发展。

二、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统计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不够全面

我国统计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发展到全面、健全的新模式,实现了正规化和系统化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统计学课程的建设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统计学》课程的开设问题。《统计学》课程涉及到学者对于统计专业的理解和运用,各个部门学科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统计学整体的认知。如果不能全面的教学,学生在统计学的学习过程中就容易遗漏知识。所以,在统计学专业全面、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应该加强对《统计学》课程的强化工作,细致、全面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上的不足

随着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应用。利用计算机完成教学任务,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扩大了教学范围,使得统计学的教学应用环境和数据系统越来越庞大。正是因为看到了高科技产品带来的优势,教师就更愿意依靠计算机来进行授课。相反,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授课的同时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模式。过去在统计学的课程学习中,老师要求学生们多学习统计计算,现在在计算机课程讲授中,学生们会把学习重点放在统计学的系统操作中,缺少了对统计学计算的动手和动脑能力的锻炼。表面上看来,同学们对于统计学的知识学习和运用很熟练,但是一旦没有了计算机,那学生们就不能正常的处理数据。时代的发展对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课程建设中应该讲究方式方法,讲授老师要认真负责的进行讲解。不要投机取巧。

(三)统计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不细致

统计学的知识量很大,而课时的设置安排又很有限,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老师往往只选择重点的内容进行讲解,对于统计学的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等实用操作没有很好的运用,这就降低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不能充分的理解统计结果,所学的知识也只是片面和肤浅的。所以,壮大师资力量队伍,强化教学老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是改善统计学课程讲解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教育部门应该发展的重点。

三、总结

通过学者们实现的统计目标,合理的控制在统计规律中的变异性和不确定性,使我国统计学专业达到了非常专业的水平。统计学课程的建设也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发展,通过对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弊端的改进。讲究科学、有效的授课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能使统计学的应用和操作得到运用。通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使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的模式和理念都在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袁卫,关小斌等.国际统计高等教育概览[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15):18-14.

篇12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开放式考核;毕业论文

0引言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这是每一个从事高等教育的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工作也在有序推进.高校应该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等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高校教师应该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其中,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尤显重要.下面将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统计学”课程如何改革考核方式进行一些探讨.

1“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数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学界的各种现象,对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能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做出符合实际的推断,生物统计学已成为生物科学研究所必需的重要手段.实验设计本身并不是生物统计学的内容,但是,只知道统计分析方法,而不知道如何设计符合统计学要求的实验,知识并不系统、全面.因此,多数统计学教材都加入了实验设计的内容.通过学习实验设计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并掌握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简单实验设计、单因素实验设计、两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为完成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以及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这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按照目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需要通过扎实的科技知识训练和系统的能力培养来实现.此外,生物统计学也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由于生物统计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生物学专业虽然在大一时开设了高等数学这样的基础课,但是,数学基础仍然相对较差,所以,该课程一直被认为是生物学专业最具难度的课程之一.

2“生物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现状分析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必要环节,既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的考试制度缺乏合理性和灵活性,如在课程的期末考试中规定必须要通过完成试卷的方式来考核,有的高校还规定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题型.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考试(闭卷或开卷)为主,试题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决定了课程的学期综合成绩.但是,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就生物统计学课程而言,考试的考核方式虽然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相应题目来考察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原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但是,完成试题的过程需要使用计算器进行大量的运算,而在实际运用环节中,很少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都是通过相关的统计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由此可见,通过完成试卷来考核的方式与实际应用脱节,缺乏合理性.此外,由于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相关专业学生数学基础稍显薄弱,所以,这种传统的完成试题的考核方式会导致学生的考试分数不理想,不及格的学生比例较高.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目标来看,主要由试卷考核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显得不够全面.前述考核方式可能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部分高校的课程总评成绩由考勤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不同.

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学生的课题出勤率和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避免了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学期总成绩起主要作用的弊端.但是,部分同学在平时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学会相应的知识,无法独立完成作业,于是采用抄袭的方法来完成作业,这样就无法通过完成作业的过程来巩固相应的理论知识.其次,与多数课程一样,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考前通过突击复习,即便考试通过,但是对知识掌握不牢靠,一段时间后就会忘记所学知识,当然更谈不上会运用统计学知识来解决生物学问题,到做毕业论文需用到统计学知识时,很多学生显得毫无头绪.第三,学生虽然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但缺乏基本的统计思维能力和实践经验,对理论知识不能灵活运用,也不能举一反三.这样的一些考核方式将学生引向了一种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的轨道,学生为了完成试题,需要花大量时间去进行计算,理论与实践脱节,当然会限制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对于“生物统计学”这种注重分析和应用能力并且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言,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够灵活,也不能使学生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3“生物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要求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创新性人才是当下时代的需求.这样就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的考核是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灵活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巩固教材上的学习内容,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对生物统计学课程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必要的.在教学工作中,可以根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具体要求,按照教学目标,对考试观念、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充分发挥考核的功能.改变传统的课程总成绩的测评方式,将考勤成绩、平时成绩、统计软件应用成绩、期末考核成绩相结合而综合考核.考勤成绩可以督促学生进入教室听课;平时成绩可以督促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来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只是,要避免学生为了平时作业的成绩较好而去抄袭作业的情况发生;统计软件的应用已经普及,通过统计软件应用这个项目的考核,可以督促学生掌握相应的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期末考核内容可以结合学生之前学过的专业知识以及将要进行的毕业论文内容,学生可以查阅有关参考资料后选择一个小的研究课题,独立设计实验,并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统计分析内容,最后给予合理的生物学解释.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如何收集并整理数据,并能用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出结果,最后得出相应的专业解释的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大趋势下进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必要性,认识到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有所调整,认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对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原理和知识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用试卷进行考试的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不是太大,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等工具进行大量的计算.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关的统计软件可以完成基本统计分析,因此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的实际应用价值并不太大.同时,由于该门课程本身较难,可能会导致学生花了太多的时间复习应考却并不能及格.大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如何发现科学问题以及如何对所要研究的课题进行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而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正好可达到这一培养目标.“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两块大的内容.通过实验设计内容的学习,可培养学生独立设计研究课题的能力(实验因素与水平的选择、实验设计方法的选择);

通过统计学原理和相关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习,培养其利用统计学知识解决生物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述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其科研能力.因此,考核方式和内容就应该通过改革来反应学生对这些能力的运用能力,摒弃单纯以理论知识的难度、深度和完成试卷的好坏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做法.经过在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多年的生物统计学教学实践,笔者提出如下针对期末考核方式的改革内容:可以采用开放式考核的方式,摈弃传统的试卷考试的方法.把生物统计学的考核与学生的毕业论文结合起来,毕业论文的前面一部分工作通过课程考核的方式来完成,让学生自己拟定实验计划书(包括题目选取、文献查阅、设计实验等).由于学生并没有实际开展实验,只能通过文献中的数据,列出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的计算步骤,再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这种开放式的考核,可以使学生在结合应用实际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综合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达到能够独立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的目的.到了毕业论文的实验部分完成后,对数据的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就能轻车熟路,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具体内容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考虑:结合教材的两个大的方面的内容,统计分析和实验设计,让学生自己编制实验计划书,计划书包括选题、国内外研究动态、实验目的、预期结果、实验方法、实验设计(重点内容)、确定统计方法,并从文献中收集相关的数据来进行统计分析,列出分析步骤,最后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结果进行解释.通过上述考核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观念.学生选题后进行实验设计时知道需要遵循的随机、重复、设置对照等原则,通过这个过程,应该认识到实验所获得的数据是分析问题、解释问题的基础,所获得的任何数据和结果一定要经得起别人的检验,不能为了得到理想的结果而去修改或者编造数据.这对他们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或其他方面的工作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影响深远.

4结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通过以上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没有了应付试卷的压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有所提升.在完成期末考核内容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运用生物统计学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此外,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今后,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还需要进行如下的完善:更深层次将该课程考核与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融合,具体与学生的论文指导教师进行沟通,确定选题的大方向;可以将统计软件应用能力的考核与期末考核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上机分析从文献中获得的数据并给予适当的生物学解释.

参考文献:

[1]朱汉春,程龙.《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70-272.

[2]张恩盈,程丽巧,赵永厚,刘芳,宋希云.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149-150.

[3]丁建华.《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171-172.

[4]叶子弘,崔海峰,陈春.《生物统计学》课程“全程评价、综合评定”考试模式的建立[J].高教论坛,2011(1):30-31.

篇13

统计学课程的特点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操作,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涉及现行制度及其变革态势,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展现该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着力提升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深入社会、行业、企业调查研究,获取来自统计岗位的一线资料,根据统计学所针对的职业岗位群,先分析其所需要的若干项主要能力,来设计统计学中重点要详讲的章节,使学生既要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充分的职业技能、较高的统计学软件应用技能。以“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的一线岗位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确立“基础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根据统计类专业人才职业岗位需求分析,总结出适合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学习的统计学软件有:Excel、SPPS、SAS等。

二、对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让学生熟悉各个统计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要求。其目的在于深化和提高孕生对行政、事业、企业统计以及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的关系,微观统计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这种做法既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从小学、中学,进入到大学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了解较少、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接触甚少,因而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存在障碍,通常感到抽象和空洞,而且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带领学生走出去,通过到实际部门的考察、调研可以极大地缩短课堂与实际的距离,有效地促进和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为此,我们组织了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考察的课程实习,而且每次实习尽可能在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企业,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并且鼓励学生去寻找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并要求他们站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度进行积极的思考。比如选择了从事市场调查的四川四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和企业统计工作开展较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作为课程实习基地,这些课程实习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程实习不仅有助于经济统计知识的学习,对其它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学生了解专业就业信息也有积极作用。学生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尽量结合实用系统,掌握分析、操作、应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协调工作能力,培养自我知识更新能力。新晨

(二)通过案例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14

关键词:统计学;独立学院;非统计专业;教学改革

统计学是一门数据分析的科学,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的范畴已覆盖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是众多学科的不可缺少实用型课程,也是独立学院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独立学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对象的特征的要求,独立学院统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一、独立学院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特征

根据人才培养类型的不同,高等学校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培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人才;专业性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大学或学院,培养理论基础宽厚的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和各级干部、管理人员;职业性技能型高等院校,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的技术人才。独立学院属于第二类高校,其目标是培养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要针对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应用的结合,注重能力的培养。

(二)独立学院生源特征

首先,文化基础总体较差。独立学院的生源是本科第三批学生,录取分数低于独立学院依托母校50分-200分不等。学习基础和个性差异型很大,大部分同学自律性较差,一般表现为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难以集中精力于学业,学习习惯与方法相对较差,对抽象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弱。但是这些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过于强调个人喜好,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其次,不能正确看待批评,心理承受力较差。一般来说,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较好,部分学生是在相对优越的顺境下成长起来的,心理承受力和调整能力相对较差一些。最后,不能面对现实。表现为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有的学生始终不愿承认和普通本科学生的差距,导致对大学课程学习的难度估计不足。还有的学生因为高考受挫,严重缺乏自信。

(三)统计学课程特征

统计学是一门论述如何用数据来描述规律,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好统计学不但要求掌握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要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及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学生容易觉得困难和枯燥,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尤为如此。教学方法上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传递深奥抽象的理性认识,这更符合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

二、独立学院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独立学院将办学定位于应用型本科,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规格是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但由于长期以来对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目的认识不清,教学中往往采用与本部统计学专业相同的教学体系,在统计学课程的讲授上强调理论教学重要性,注重统计方法的数学推导,殊不知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统计的学习,很可能就仅限于统计学这一门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在失去对着门课的兴趣,同时也削弱了这门课对学生的重要性,或者针对独立学校学生的特点,将统计学的理论讲授内容进行缩减,只讲主要几章基础的、传统的、经典的统计学方法,希望学生有一个扎实的统计学基础。由于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比较差,预期效果难以实现,反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讲授内容减少有很多在实践中产生现代统计学的新方法没有讲授,在实践中可用上的统计学知识很少,使学生难以明确统计学课程学习的意义,偏离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二)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内容陈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的问题。近年来,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军事和科学技术中,同时它又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发展成为边缘学科,用统计分析进行科学化管理、决策正在起步,也由此产生了很多新的统计方法,应及时将成熟的方法纳入教材,促进学科发展。目前大部分教材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正,即更加注重新统计方法的介绍以及统计应用的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统计软件让同学们能体验统计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教材更新都跟得上统计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并不是所教材都是针对应用型本科来编写的,大部分本科统计学教材在在介绍统计软件用是都以EXCEL为例,而在统计软件里EXCEL是最简单的,功能最不全面的,有很多统计方法的应用都实现不了,几乎称不上是专门的统计软件,并且大部分教材案例较少。而且在教材的选用上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选最适合的教村。二是教师的问题。对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来说,在讲授统计方法的同时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注重这类方法在学科的应用,这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坚实的统计学基础,还要对相关专业有一定了解。部分老师不注重学习,不注重知识更新,因此在讲授过程中仍按自己老的统计学知识体系来讲解,没有跳出传统的以社会经济统计知识体系为主的内容框架。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面对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基础和个性差异性很大的现状,划齐归一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实际效果。而目前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统计教学采用单一的讲授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过于强调学生的接收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教师引着学生朝自己预先设计的方向发展,不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质疑发问精神的培养。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学习的统计的意义和用途,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无论是从教学对象不是教学内容来看,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有待进一步改革。

(四)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针对独立学院突出应用性、学生自律性、有恒性较差的特点,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课堂组织能力、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承担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的教师主要由两大类:一是统计学科班出生的教师,这类教师有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统计学最新发展动态也比较关注,但在课堂组织上及教学方法上不如师范类学校毕业的教师,有的教师对授课对象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够。二是专业课教师由于专业建设的需要从事了统计学教学任务,这类教师有扎实的专业课知识,对统计学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有较强的经验及深刻的认识,同样在教学方法也有待加强。

三、独立学院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确定非统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

对于不同培养目标、不同的专业来说,同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在这一培养模式下,我们要防止只讲专业统计软件应用、不讲统计原理的高职院统计教学模式,也要防止注重统计方法的数学推导的统计专业学生所用教学模式。独立学院非统计学课程教学要走“以应用为导向,以数据收集+统计基本原理和思路为中心,以统计软件为手段”的统计学教学新模式,在教学中强调各种统计方法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并注重对统计基本原理及统计思路和思维方式的介绍,从而提高学生统计素质,培养出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学习能力的人才。

(二)配套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

独立学院非统计专业本着应用导向型学习原则,教学内容应力求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突出“简明实用”,要特别强调统计思想、应用和案例教学,着重在于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突出体现统计的方法论思想,围绕培养学生统计意识为目标,以案例为主线展开教学的主体框架。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统计意义认识,尽量压缩描述统计部分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现代统计方法和技术的介绍,在实用的基础上安排内容,重点就知识的实际意义、应用条件和应用方法展开。在内容的讲授过程方面,对独立学院非专业学生来讲,如何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是最关心的,应该尽可能地讲细。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授课班级学生现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对于学生基础差异大的班级采取分层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做到使各类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根据教学内容还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对于抽样推断、假设检验这样的内容,由于很难从理论上向学生说清楚,可依靠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然后抽象,实现内化。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现状可采用项目教学法,可将教学任务分解为一个个的项目,每个项目的可设计多个内容,但必须与同学们所学专业挂钩。项目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在项目组织、项目实施过程、项目结果评定的三个过程中让同学们深层次地思索学习目的,体验完成项目的成就感,最终达到真正掌握抽样调查这一统计方法的学习目标。同时也体现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成为具备理论知识掌握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实现了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统计各章节都可选择一些契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综合案例进行教学。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出发,将统计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阐明统计理论和方法的产生背景、应用条件、基本思想,在案例中学理论、学分析、学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总之要根据授课班级特点及教学内容特征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四)加强素质教育培养正确学习观

针对独立学院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现状,在教学要传授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督促学生纠正不良学习习惯,即所谓授之以渔。针对学生自控能力差的特点,需加强教学管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同时,教学过程要兼顾学生素质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也要清楚认识普通本科学生的差距,树立正确的统计学习观念,提高统计素质,使学生有正确的统计学习目标,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科学的统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统计学习习惯,发掘统计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体系。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首先教师要把握学科发展新动态,学习在各学科应用中产生的新统计方法、新的统计软件。其次要学习授课对象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明确授课对象培养目标。再次要与统计实践部门开展项目合作,如专业的数据调研公司,民意调查中心,政府统计部门等,在实践中积累统计应用知识与经验。最后要研究学生心理,分析教学对象,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恰当的教学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高教学效率。学校管理部门应从制度上入手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独立学院教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2、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

3、李立清.项目教学法在统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统计教育,2007(7).

4、朱凡.基于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09(7).

5、雷雪峰等.独立学院物理化学教学模式探讨[J].消费导刊,2009(7).

6、张小东等.独立学院教师激励机制探析[J].教育探索,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