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1

关键词 休闲农业;现状;对策;陕西陇县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305-02

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资源,结合旅游业,为消费者提供娱乐、观光、度假、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新型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发展生态环保农业的新途径。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对于突破农业发展瓶颈、进一步拉动消费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十分重大[1-2]。

1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陇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相较其他县区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大体经历了2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1996—2005年,为起步发展阶段,主要开展了以关山草原和龙门洞等为主的观光旅游活动;第2阶段:2006—2012年,为迅速发展阶段,大力开发了以秋菊山庄、八渡民乐园、温溪度假村等模式的集钓鱼休闲、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建设。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建设休闲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大,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使陇县休闲农业的规模及整体档次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满足游客游玩、吃住的基础上,陇县休闲农业发展越来越注重为游客提供更多的自然休闲方式、农家生活与农事体验等休闲游乐活动。

2 陇县休闲农业主要模式

2.1 农家乐模式

以东南镇演峪山、东兴村、温水镇团结村、天城镇马曲村新农村独家小院等为代表的地方特色农家乐休闲农业模式,吃农家饭、观农家景、唱农家曲、赏民间工艺等内容的农家休闲娱乐活动,可使游客真实体会农家乐休闲农业带来的快乐。

2.2 民乐园模式

以温水镇温溪度假村、八渡镇高楼民居园、秦岭西鳞鲑渔乐园等为代表的民乐园模式,集垂钓、餐饮、娱乐、住宿、赏景等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旅游,可使游客享受民乐园带来的欢乐。

2.3 草原模式

以关山草原、关山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旅游休闲农业模式。住蒙古包、吃烤全羊、跳集体舞、篝火晚会、骑马、射箭、滑草以及看蓝天白云和风吹草地见牛羊等内容的旅游休闲活动,可使游客尽情体验广袤草原和茂密森林带来的生活乐趣。

2.4 自然景观模式

以龙门洞、药王洞、香山寺、磬口寺、老龙殿等旅游圣地开发的自然景观休闲农业模式。最具出名的是陇县龙门洞、药王洞,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山水亭榭相互辉映,琼楼玉宇高悬崖壁,山间飞禽鸣声不绝,林涛树影舞姿婆娑,溪流清澈见底,鱼儿嬉戏打闹,山水秀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招惹游客。景点游人以赏景、烧香、祈福、游玩等内容的休闲度假活动,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世外桃源之感。

2.5 园区示范模式

以县城北坡千亩油桃园为主的现代农业观光园、高楞晨辉现代农业科技园、温水坪头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等高科技含量的休闲农业模式。为游人展示设施蔬菜、设施瓜果、名特优新品种、农业新技术以及旅游无公害农产品的研发等内容的生产情况,让人们在休闲游玩中通过观光、互动、采摘、品尝、营销等方式,可以极大地开阔眼界,增加知识,陶冶情趣,亲身体验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陇县休闲农业投入总资金8 600多万元,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年综合经营收入达5 580多万元,极大地推进了陇县向建设“区域商贸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最佳人居环境”为一体的宝天平城市圈中心生态花园城市迈进步伐。

3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努力,陇县的休闲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度假山庄、民乐园、旅游景点等已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的新格局,吸引了县内外大批游人前来休闲度假旅游,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但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陇县休闲农业发展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规划不科学、素质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了陇县休闲农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3.1 思想认识不深入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与结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措施,根本目的在于搞活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社会,促进农村和谐发展[3]。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没有深刻认识到休闲农业的本质特点,一味地发展旅游业,没有很好地利用当地农业与农村自然资源,实际上形成了娱乐休闲产业在城郊的延伸。一些地方依托农村自然景观,单纯地搞旅游开发,与农业生产经营毫不相关,没有形成特色,这其实背离了发展休闲农业的初衷。还有一些地方盲目认为发展休闲农业就是办“农家乐”,致使“农家乐”成规模增长,加之缺乏有序管理,导致经营效益较差,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3.2 从业人员素质过低

专业人才是一个产业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元素,甚至是根本保障与支撑。陇县休闲农业起步较晚,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多为农民,高素质、高科技型的管理人才很少。调查发现,陇县关山草原、秋菊山庄、温溪度假村等地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40岁以上的占76%,高中文化水平以下占85%,足见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类人才十分缺乏,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事休闲农业设计与规划的人才尤其缺乏,理论功底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实践经验不足是目前该县从事休闲农业发展人员的通病。正是由于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从事休闲农业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管理成本高居不下,管理效率和效益低下,无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运作。

3.3 整体规划缺乏科学性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以及人们向往生态、绿色、休闲、娱乐、健康需求的回归,投资人普遍看到了发展休闲农业市场的巨大潜力。在没有很好结合当地区位、交通、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等特点以及未能彻底进行系统的市场调查分析和合理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一味地模仿,急于上项目、做规划,盲目发展休闲农业,没有形成特色,导致同质化倾向严重,竞争力不强。如东兴的农家乐、八渡高楼村的民乐园等,刚开始人气很旺、生意火爆,效益可观,现在生意冷淡,效益下滑,经营不景气。

3.4 资金投入力度不大

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而陇县是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经济基础脆弱,当地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上力度很小,造成休闲农业配套服务跟不上,如关山森林公园的高尔夫球场建设、秋菊山庄的水上乐园和跑马场建设等项目,因资金限制,不能如期修建,一些服务配套设施更是无从谈起,限制了陇县休闲农业的发展。

3.5 对外知名度不大

陇县的休闲农业景点给人总的印象是除过关山草原、龙门洞这2个大的旅游景点外,其他休闲农业景点名气不大,知名度不高,外来人员参观旅游的很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县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

4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4.1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为保障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4]。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就是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部门应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集中精力,把发展休闲农业摆上议事日程,作为大事、要事来抓。

4.2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强化从业人员思想、道德、技能、服务、管理等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加快陇县休闲农业发展步伐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休闲农业管理部门要加大从事休闲农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对休闲农业技术、管理人才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安排人员学习培训、外出考察等活动,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素质,从而使服务上水平、效益上台阶。

4.3 周密分析,科学规划

首先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分析后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突出特色的原则,强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条件的先发展,有优势的快发展。在休闲农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下,结合当地自然、文化、农业产品的特性,发展定位、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等,坚持合理配置资源,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避免一哄而上,产品雷同,效益不佳。

4.4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在认真调查分析陇县的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等情况下,明确区域功能定位,确立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熏陶,重点是将文化特色与农业产业特色相结合,形成特色亮点。一是要突出资源特色。如温水镇利用独有的水资源特色,做足水文章,在休闲度假村建成有规模的垂钓中心,让人们体验到江南水乡的味道。二是突出农业特色。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发展特色农业西瓜、草莓、蔬菜等,让游客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三是文化特色。主要是挖掘传统民间文化遗产,如陇县的皮影、马勺脸谱、刺绣等民间工艺美术品,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业。通过这些措施努力打造陇县休闲农业特色品牌。

4.5 拓宽渠道,加大投资

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区域性基础设施重点投资;各银行和信合要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重点,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减少手续,加大扶持力度;制定鼓励优惠政策,吸引县内外大型企业或公司的资金,以股份制或合资经营等方式开发。

4.6 加大宣传,促进营销

为扩大游客市场,增加营销收入,在抓好内在质量建设的同时,就得千方百计地提高陇县休闲农业景点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议论氛围;二是每年举办陇县休闲农业参观旅游活动,扩大影响,吸引游客;三是加强与县内外旅游公司的密切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招揽更多的游客。

5 参考文献

[1] 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268-270.

[2] 屠国君,江杭燕.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09(23):5-7.

篇2

泾县是山区县,生态环境良好,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众多,茶叶、蚕桑、蔬菜是传统产业,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发展生态旅游业。该文通过对泾县农业观光园的调查,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打造“泾县—乡村旅游胜地”形象。

关键词: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泾县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多为低山、丘陵,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生态环境保护得较好。茶产业是泾县的主导产业,在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中,泾县茶区建有标准化茶园,加上良好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兴建农业观光园,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

1泾县农业观光园及乡村旅游业现状

全县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46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26个,其中规模以上(年营业收入500万以上)26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遍及全县11个乡镇。泾县于2013年度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水墨汀溪风景区、查济景区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泾县至江南第一漂、汀溪乡、蔡村镇、赤滩古镇、宣城”的旅游线路入选2014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蔡村镇月亮湾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示范村,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特色村4个,县级旅游特色村21个,全县有农业园区总数15家,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3家,农业观光采摘园垂钓园12家,休闲农庄18个。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产品系列化深度开发不够

目前泾县乡村各种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2.2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泾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内的道路、停车场、标示牌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于完善,导游解说、咨询和消息等服务系统不够健全,游客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对当地的民俗风情不甚了解。

2.3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景区,既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对外宣传促销,这就需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而当前泾县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还有所不足。

3对策建议

3.1制定规划,突出泾县特色

制定一个观光农业长远发展整体规划,以生态农业文化为主题,在特色农业和“宣城乡土味”上做文章,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可依据宣城的地域文化、生态资源和农业特色,规划和引导各地兴建不同风格的农业观光园,譬如,以宣纸(笔、墨)的原料生产与历史技艺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观光园,以景观茶园与贡茶采制为主体的茶文化观光园,以果树花卉与森林氧吧为主题的园艺休闲观光园、采摘园,如城郊的蟠桃、葡萄、草莓等。在322省道和205国道沿线发展景观农业,连片种植如油菜、紫云英、荷花、向日癸、桃树等等,要让不同爱好的人都有各自喜欢的旅游目的地,并由此将泾县真正打造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内独具风采、人见人爱的“后花园”和修身养性、放松心情的度假胜地。观光园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提前做好规划工作,努力建成文明美观的新农村,并与之相配套,成为观光园的延续和补充接待场所。设计规划中,不仅要有农业专家,还应有园林、景观、建筑、美术行业的设计师,使美感体现在观光园的方方面面。具体到一个观光园,既可以设计为以某个产业为主题的特色农业观光园,也可以是综合农业观光园,但园内设计都要划分出各具特色和不同功能的景观园与活动区,如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农技园,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古代农耕园,及其娱乐区和体验区等等。园区建设施工要认真规范,符合相应的技术、质量标准。

3.2深度挖掘旅游项目,增强旅游的体验性

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中,应设计丰富、生动的体验项目,挖掘出丰富的乡村活动,开展有特色的田间劳作,以满足游客的体验经历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加大传统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游客提高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增加游客的消费支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家和省财政的农业发展项目很多,建设资金相对充足,因此,可以在一个乡镇,甚至在全县,由政府出面,协调财政、农业和旅游等部门,集中相关的农业项目资金,重点扶持1~2家龙头企业,由其作为建设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入股等方式,逐个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和观赏性的农业示范观光园。

3.3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业观光园要尽量与现有的其他景点靠近或连接在一条旅游线路上,以充分整合和利用旅游资源,方便游客转场观光,进而扩大和留住更多的客源,尽快提高观光园的知名度与经济收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在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的需求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其强调的是乡土味、自然味和原始味,其实质是生态旅游,两者理应科学结合,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既要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又要防止乡土文化的丧失。

3.4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

大力开展旅游招商,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休闲农业景点、景区开发和经营;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景点、景区开发建设,激活一批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和社会闲散资金的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农业观光园建设应与农业标准化相结合,园内的生产操作都要执行相关的国家标准,起码要符合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的环境要求、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因为农业观光园既有旅游功能,更有农业科技示范作用。况且,面对广大游客及周边农户,也绝对不能违规操作,必须禁止使用一切不符合有关标准的农业投入品和生产方式,将观光园打造成为绿色、有机农业的示范基地。严格保护园区的生态环境,这是农业观光园赖以生存的基础与根本所在。在园区建设和生产中,尽量保留原有树木,保持生物多样性;建好排水沟、挡土墙、蓄水池,严防水土流失;搞好绿化,种植防风林、遮阴树和观赏花木;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修建农家肥及有机肥的堆沤发酵池、沼气池,做好肥料的无害化处理;实行大田间植、轮作,秸秆还田,种植绿肥;节能减排,杜绝烟尘,并安装风能和太阳能设施。在经营管理上,还必须考虑到观光园的生态承受能力。

3.5加大宣传,广招游客

篇3

关键词: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泾县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31-02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多为低山、丘陵,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生态环境保护得较好。茶产业是泾县的主导产业,在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中,泾县茶区建有标准化茶园,加上良好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兴建农业观光园,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

1 泾县农业观光园及乡村旅游业现状

全县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46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26个,其中规模以上(年营业收入500万以上)26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遍及全县11个乡镇。泾县于2013年度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水墨汀溪风景区、查济景区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泾县至江南第一漂、汀溪乡、蔡村镇、赤滩古镇、宣城”的旅游线路入选2014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蔡村镇月亮湾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示范村,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特色村4个,县级旅游特色村21个,全县有农业园区总数15家,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3家,农业观光采摘园垂钓园12家,休闲农庄18个。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品系列化深度开发不够 目前泾县乡村各种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2.2 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泾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内的道路、停车场、标示牌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于完善,导游解说、咨询和消息等服务系统不够健全,游客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对当地的民俗风情不甚了解。

2.3 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景区,既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对外宣传促销,这就需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而当前泾县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还有所不足。

3 对策建议

3.1 制定规划,突出泾县特色 制定一个观光农业长远发展整体规划,以生态农业文化为主题,在特色农业和“宣城乡土味”上做文章,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可依据宣城的地域文化、生态资源和农业特色,规划和引导各地兴建不同风格的农业观光园,譬如,以宣纸(笔、墨)的原料生产与历史技艺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观光园,以景观茶园与贡茶采制为主体的茶文化观光园,以果树花卉与森林氧吧为主题的园艺休闲观光园、采摘园,如城郊的蟠桃、葡萄、草莓等。在322省道和205国道沿线发展景观农业,连片种植如油菜、紫云英、荷花、向日癸、桃树等等,要让不同爱好的人都有各自喜欢的旅游目的地,并由此将泾县真正打造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内独具风采、人见人爱的“后花园”和修身养性、放松心情的度假胜地。观光园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提前做好规划工作,努力建成文明美观的新农村,并与之相配套,成为观光园的延续和补充接待场所。设计规划中,不仅要有农业专家,还应有园林、景观、建筑、美术行业的设计师,使美感体现在观光园的方方面面。具体到一个观光园,既可以设计为以某个产业为主题的特色农业观光园,也可以是综合农业观光园,但园内设计都要划分出各具特色和不同功能的景观园与活动区,如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农技园,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古代农耕园,及其娱乐区和体验区等等。园区建设施工要认真规范,符合相应的技术、质量标准。

3.2 深度挖掘旅游项目,增强旅游的体验性 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中,应设计丰富、生动的体验项目,挖掘出丰富的乡村活动,开展有特色的田间劳作,以满足游客的体验经历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加大传统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游客提高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增加游客的消费支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家和省财政的农业发展项目很多,建设资金相对充足,因此,可以在一个乡镇,甚至在全县,由政府出面,协调财政、农业和旅游等部门,集中相关的农业项目资金,重点扶持1~2家龙头企业,由其作为建设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入股等方式,逐个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和观赏性的农业示范观光园。

3.3 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业观光园要尽量与现有的其他景点靠近或连接在一条旅游线路上,以充分整合和利用旅游资源,方便游客转场观光,进而扩大和留住更多的客源,尽快提高观光园的知名度与经济收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在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的需求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其强调的是乡土味、自然味和原始味,其实质是生态旅游,两者理应科学结合,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既要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又要防止乡土文化的丧失。

3.4 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 大力开展旅游招商,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休闲农业景点、景区开发和经营;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景点、景区开发建设,激活一批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和社会闲散资金的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农业观光园建设应与农业标准化相结合,园内的生产操作都要执行相关的国家标准,起码要符合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的环境要求、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因为农业观光园既有旅游功能,更有农业科技示范作用。况且,面对广大游客及周边农户,也绝对不能违规操作,必须禁止使用一切不符合有关标准的农业投入品和生产方式,将观光园打造成为绿色、有机农业的示范基地。

严格保护园区的生态环境,这是农业观光园赖以生存的基础与根本所在。在园区建设和生产中,尽量保留原有树木,保持生物多样性;建好排水沟、挡土墙、蓄水池,严防水土流失;搞好绿化,种植防风林、遮阴树和观赏花木;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修建农家肥及有机肥的堆沤发酵池、沼气池,做好肥料的无害化处理;实行大田间植、轮作,秸秆还田,种植绿肥;节能减排,杜绝烟尘,并安装风能和太阳能设施。在经营管理上,还必须考虑到观光园的生态承受能力。

篇4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对策;关键环节;可持续发展;途径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2071

引言

我国农村自建国初期的后就遵循计划经济制度的要求,加入到互助合作社和的体系里,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的结果。城乡二元结构严重束缚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国家在政策上倾向于城市,使得很多投资,技术,人才都流向了城市。城乡二元结构不仅使得农业,农村,农民得不到发展,还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很多农民纷纷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打工。农村大量的田地被闲置,农民的进城潮还给城市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绿地减少,交通拥堵等等的问题。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在这项政策推动下,很多企业和个人从进场务工的农民手中获得农村闲置的土地和荒地的经营权,加入资金、技术的投入,盘活了农村闲置的土地、荒地。产生了一种以农业产品为资源,农村生态环境为依托,自己购进的设备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

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中期的欧洲。迄今为止,“休闲农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各个国家的各个学者给出的定义都不一样。国内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大致如下:纵观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观点,休闲农业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在秀美的生态农业资源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建设集旅游、观光、住宿、购物、度假、教育等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其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就业率,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平衡。

2休闲农业的特点

2.1低成本

休闲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传统农业以成熟的农作物来实现经济效益,从开始种植就需要大量的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培育期间还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产生的效益很低。休闲农业则是依赖于农业资源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之上,一次性购入建成可供游客观光、休闲、住宿、教育的场所,后期维护成本较低。

2.2高收益

休闲农业一次投入的成本可以产生高于传统农业同等成本产生的经济效益,很多农民在休闲农业中的收益远远高于在传统农业中的收益。2.3污染小传统农业一直在粗放式经营,耕作过程中流失的化肥、农药和收割时产生的大量秸秆对周边河流产生严重的污染。休闲农业主要以农业为辅、休闲为主,因此它比传统农业更加的环保。2.4产品附加值高传统农业只是单纯的销售农产品,休闲农业则不同,同样一片果园,传统农业单单的销售果子,休闲农业则可以让游客观光、采摘果子、动手榨果汁等。产品附加值远远高于传统农业。

3宝应县概况

宝应县始建于秦,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E119^7,43;~119,42.51,N33.2.46~33.24.55,属里下河平原区。全县共有乡镇1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全县拥有耕地面积7.67万km2。宝应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呈热带季风性气候特征。适宜动植物的繁衍生息和种植生长。

4宝应县休闲农业分析

4.1地理优势

宝应属于黄淮冲击平原,一条京杭大运河贯穿其中。境内海拔在2m左右,s331省道贯穿东西,s237省道贯穿于南北,县内湖泊密布,共有河流42条,是南水北调的源头地。周围有扬州、上海、南京、连云港等重大港口。宝应距离苏中机场只要近一h车程,在建的连淮扬镇高铁宝应站使宝应和全国大城市的距离大大缩短。

4.2文化优势

宝应始建于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南接历史名城扬州市,北连文化名城淮安市。少时的读书处使得宝应更具有文化底蕴。久远的历史和现代文明使得宝应这座城市更具人文魅力。

4.3市场优势

宝应县2014年GDP总量408.20亿元,在政府的带动下,全县人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1%,居民的收入增加使得休闲农业的消费市场潜力增大。

4.4政策优势

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规模化为目标,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

4.5区位劣势

全县现有休闲农业企业11个,休闲农业个体经营户10家。多数休闲农业区位交通不便利。在推广时候难度很大,消费者群体范围大大被限制。

4.6内容单一、设施不健全

除了荷园和白鹭岛两个大的休闲农业外,其他休闲农业,内容形式单一,很多只是单纯的让游客进行采摘、垂钓活动,没有最大程度的开发,在和其他休闲农业企业竞争的时候缺乏优势。经营管理者素质低:很多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很多以前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工作,对经营管理休闲农业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技能和知识,尽管有关部门在对很多管理者进行培训,但效果还不是很显著。

4.7休闲农业缺乏规范的管理

县内绝大多数休闲农业虽然取得营业执照、税务执照,但是很多很多游客反应自己要求开张发票的时候,很多休闲农业没有发票可开。休闲农业在县内已经运营数家,当时还没有一个真正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指导。问题的根本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

4.8知名度不高,品位低

县内休闲农业的消费者群体还局限于本县及周边县市,原因是本县很多休闲农业定位低、规模小、低品味,没有品牌营销意识。内容不够丰富,设施过于简陋。社会影响力低。

5宝应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国内外学者对于发展休闲农业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对策,通过对宝应县休闲农业的调查认为:下一阶段,宝应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思路一定要高举科学发展观旗帜、统筹城乡发展、坚持现代农业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和农业的优势。全力打造多功能型的休闲农业。

5.1科学规划布局、因地制宜

县有关部门一定以休闲农业长远发展为目标,要将休闲农业区位的定位同城市旅游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农业产业化规划结合起来。休闲农业的区位规划一定要突出特色,从各乡镇、各村的农业资源、经济资源出发,选择一条适合本乡镇、本村发展的道路。努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休闲农业。以农为本、以农为辅: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产业,但是整个产业一定要贯穿“农”字,千万不能脱离农业产品,不能盲目的追求服务业的发展。但是在以农为本的前提下,要合理的开发的第三产业,坚持立足农业,合理开发观光、旅游、采摘、住宿、教育等项目。

5.2制定政策、扶持休闲农业

政府一定要完善相关机制,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休闲农业中去,应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开发休闲农业,对于自主开发休闲农业的农户给予政策激励,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引领农民自主创业。在用地审批过程中,一定要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用地,避免出现土地滥用、他用。

5.3加大品牌建设

休闲农业包含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经营管理内容,需要具有更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很多从业人员缺乏责任感、品牌意识淡薄。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立足长远的发展目标,致使休闲农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下。强化监督机制:休闲农业选址多在乡镇村落,很多时候政府的监督力不足,致使很多休闲农业胡乱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游客投诉处理不及时,使得休闲农业进入一个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因此,强化监督机制,加强休闲农业的管理,使休闲农业能通过正规形式占得市场份额。

6结语

宝应县休闲农业正在蓬勃发展,这种发展是建立宝应县的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但宝应的休闲农业较周边县市的休闲农业水平还是较低。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产生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就业率、保护乡村民俗文化、提高教育水平等的乘数效应。对于促进农村和农业的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休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赖明洲,薛怡珍,谢佩珊.台湾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刍议[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2]郭焕成,郑健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3]范水生:休闲农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陈墀吉,陈德星.休闲农业概论,台北:威仕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5]廖树宏.新农村新休闲[M].台北:商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

[6]卢云亭,刘军萍.观光农业[M].北京出版社,1995.

[7]叶滢,刘杰.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1(12).

篇5

关键词休闲农业;现状;问题;对策;山东济宁

中图分类号F592.7;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322-02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背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以休闲农场为载体,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征的新型产业形态[1]。济宁市是农业大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乡村旅游条件优越。

1济宁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济宁市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将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依托区域特色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园区、农家乐、民俗村、农业节庆活动等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促进了农业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推动了全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增长和新农村建设的亮点。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济宁市共有休闲农业园区逾120家,农家乐逾560家,民俗村28个,农业节庆活动31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7处,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6处,省级旅游强乡镇26处,省级好客人家农家乐30家,从业人数逾7万人,全年接待人数逾700万人,收入近27亿元,休闲农业发展良好。

2济宁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形式

2.1休闲农业园区

休闲农业园区是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循环农业生产、采摘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旅游园区[2]。休闲农业园区占地较大,投资多,娱乐设施更新换代快。目前,济宁市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较快,数量较多,主要有大规模景区型、休闲度假型、科普教育型和景区依托型几种形式,但规模较大、配套设施全面、经营状况良好的园区数量不多。目前,知名度较高的休闲农业园区有泗水万紫千红生态养生旅游度假区、泗水西侯幽谷生态旅游风景区、曲阜九仙山综合农业生态观光园、济宁南阳湖农场等。

2.2农家乐

农家乐是一家一户的农民向城市人提供的一种住农家院、吃农家饭、体验农村生活,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3]。济宁市农家乐数量较多,主要形式为田园农家、滨湖渔家、山里人家和城中农家,大多集中在著名景点周边、各种大型的农业园区附近和城镇郊区,价格便宜、菜品新鲜,具有明显的农家特色,但规模较小、经营范围窄,多数局限于餐饮、垂钓、住宿,卫生条件差,服务水平低。

2.3民俗村

民俗村是有关部门认可的、有相当比例的农户从事“民俗旅游接待”的乡村,其中的农户被称为“民俗旅游接待户”。民俗旅游是以民俗文化景观为观赏对象,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乡村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4]。目前济宁市的民俗村数量不多,但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充分满足了城镇居民体验原汁原味的农村传统生产生活的需求。目前,济宁市发展较好的民俗村有微山的王苏白村、泗水的王家庄村、曲阜的武家村、葫芦套民俗村等。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而且还保护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改善了生态环境,打造了优美山村。

2.4农业旅游节庆

农业旅游节庆是以吸引大量旅游者和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为主要目的,并以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竞技、农作物、土特产、物产、地理优势、气候优势、遗址、胜地、古迹等各项资源为依托,围绕农业、农俗、农事及相关资源为主题开展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庆典活动和公众集会[5]。近年来,济宁市各县(市、区)围绕休闲农业策划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节庆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微山湖荷花节、泗水桃花旅游节和中国泉乡(泗水)泉水节、梁山莲台祈福休闲万人庙会、梁山春节水浒游、曲阜市大樱桃采摘节、邹城草莓采摘节等。开展这些节庆活动让游客体验到观赏、采摘快乐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济宁市的农业节庆活动主要集中在瓜果菜及各种作物的开花期和收获期,活动内容多为观赏和采摘,活动时间非常集中,客流量大,在节庆活动期间出现了停车难、就餐难、住宿难等问题。

3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内容单一,功能简单,产业链短

多数观光农业项目在开发前没有经过严密的立项论证,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性指导,基础条件和配套设施较差,多数休闲农业项目仅限于观光、采摘,只有少数几个规模较大的园区具备餐饮、购物、疗养、度假、研修等旅游配套项目。休闲农业项目之间缺乏沟通联系,经营上单打独斗,项目资源未进行整合,还未形成一条休闲农业旅游精品路线,“过境游”现象突出。

3.2休闲农业项目缺乏文化内涵

济宁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厚,现有休闲农业项目多停留在观赏、采摘品尝、农家体验层面,对农业资源、观光资源、生态资源开发的较多,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较少,没有充分将济宁市独特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民俗文化融入其中,缺乏文化内涵,特色不够鲜明,农业旅游项目结构不均衡。

3.3休闲农业项目受季节性制约明显

受自然气候条件、农时季节的影响,休闲农业项目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其他配套旅游休闲项目开发较少,配套服务设施又跟不上,大多休闲农业项目旺季车水马龙,造成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压力,各项服务都跟不上,淡季游客稀少,造成了资产的闲置浪费和从业人员的不稳定。

3.4管理机制不健全,服务质量不高

休闲农业企业涉及农业、旅游、经贸等多行业,管理部门多,管理上分工不明确。目前,政府尚未制定休闲农业企业发展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难以管理。济宁市休闲农业起步晚,尚未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在门票定价、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娱乐等各项服务上缺少管理规范,难以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3.5缺乏专项扶持资金和发展优惠政策

济宁市政府201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并把发展乡村旅游列为2013年旅游工作的重点,但目前为止该市还未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优惠政策。市级财政也尚未列出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4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4.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对全市的自然资源优势、文化特色、产业基础和目标顾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待开发的项目进行准确的定位,将农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将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城郊型、都市型农业发展与城市旅游、城镇发展规划结合起来[6]。规划中要充分体现各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特色,在项目建设布局中除了农业类观光、采摘和品尝活动外,还要注重开发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娱乐项目,把项目建设成集观光、度假、求知、购物、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可持续旅游形式。

4.2增加投资,改善基础设施

设立休闲农业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充分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研究制订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用地、用水、用电以及税费优惠政策,加快改善休闲农业的交通条件,尽快开通旅游专线,抓好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安全卫生,为游客提供空气清新、舒适宜人、安全放心的休闲旅游环境。

4.3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在规划设计、市场定位、经营管理、资本运作方面的培训,引导休闲旅游农业的经营者更新发展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服务人员在餐饮、住宿接待、农业、农耕文化挖掘、营销推介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质量。

4.4加强行业监管,提高市场竞争力

抓紧制订休闲农业经营服务场地、接待服务设施、服务质量、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业标准,并按标准加强管理,推进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升级。加强“农家乐”农户饮食质量、住宿卫生、安全设施及土地利用方面的监管。建立休闲农业定期信息制度,增强市场供求信息透明度,引导理性经营、理性消费,促进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此外,要尽快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行业自我服务和约束管理长效机制,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7]。

5参考文献

[1] 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2):72-78.

[2] 郭焕成,吕明伟,任国栋.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严少君.浙江省“农家乐”发展模式初析[C]//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高层论坛优秀论文集,2009.

[4] 王静,郭立新,宇兴评,等.北京民俗村旅游功能现状与提升途径研究[J].旅游学刊,2009(10):83-86.

[5] 潘虹,张岩丽,刘英.农业旅游节庆开发研究――以“泗水桃花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26):12820-12822.

篇6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对策;关键环节;可持续发展;途径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2071

引言

我国农村自建国初期的后就遵循计划经济制度的要求,加入到互助合作社和的体系里,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的结果。城乡二元结构严重束缚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国家在政策上倾向于城市,使得很多投资,技术,人才都流向了城市。城乡二元结构不仅使得农业,农村,农民得不到发展,还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很多农民纷纷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打工。农村大量的田地被闲置,农民的进城潮还给城市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绿地减少,交通拥堵等等的问题。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在这项政策推动下,很多企业和个人从进场务工的农民手中获得农村闲置的土地和荒地的经营权,加入资金、技术的投入,盘活了农村闲置的土地、荒地。产生了一种以农业产品为资源,农村生态环境为依托,自己购进的设备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休闲农业”。

1 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中期的欧洲。迄今为止,“休闲农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各个国家的各个学者给出的定义都不一样。国内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大致如下:

纵观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观点,休闲农业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在秀美的生态农业资源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建设集旅游、观光、住宿、购物、度假、教育等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其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就业率,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平衡。

2 休闲农业的特点

2.1 低成本

休闲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传统农业以成熟的农作物来实现经济效益,从开始种植就需要大量的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培育期间还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产生的效益很低。休闲农业则是依赖于农业资源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之上,一次性购入建成可供游客观光、休闲、住宿、教育的场所,后期维护成本较低。

2.2 高收益

休闲农业一次投入的成本可以产生高于传统农业同等成本产生的经济效益,很多农民在休闲农业中的收益远远高于在传统农业中的收益。

2.3 污染小

传统农业一直在粗放式经营,耕作过程中流失的化肥、农药和收割时产生的大量秸秆对周边河流产生严重的污染。休闲农业主要以农业为辅、休闲为主,因此它比传统农业更加的环保。

2.4 产品附加值高

传统农业只是单纯的销售农产品,休闲农业则不同,同样一片果园,传统农业单单的销售果子,休闲农业则可以让游客观光、采摘果子、动手榨果汁等。产品附加值远远高于传统农业。

3 宝应县概况

宝应县始建于秦,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E119^7,43;~119,42.51,N33.2.46~33.24.55,属里下河平原区。全县共有乡镇1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全县拥有耕地面积7.67万km2。宝应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呈热带季风性气候特征。适宜动植物的繁衍生息和种植生长。

4 宝应县休闲农业分析

4.1 地理优势

宝应属于黄淮冲击平原,一条京杭大运河贯穿其中。境内海拔在2m左右,s331省道贯穿东西,s237省道贯穿于南北,县内湖泊密布,共有河流42条,是南水北调的源头地。周围有扬州、上海、南京、连云港等重大港口。宝应距离苏中机场只要近一h车程,在建的连淮扬镇高铁宝应站使宝应和全国大城市的距离大大缩短。

4.2 文化优势

宝应始建于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南接历史名城扬州市,北连文化名城淮安市。少时的读书处使得宝应更具有文化底蕴。久远的历史和现代文明使得宝应这座城市更具人文魅力。

4.3 市场优势

宝应县2014年GDP总量408.20亿元,在政府的带动下,全县人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1%,居民的收入增加使得休闲农业的消费市场潜力增大。

4.4 政策优势

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规模化为目标,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

4.5 区位劣势

全县现有休闲农业企业11个,休闲农业个体经营户10家。多数休闲农业区位交通不便利。在推广时候难度很大,消费者群体范围大大被限制。

4.6 内容单一、设施不健全

除了荷园和白鹭岛两个大的休闲农业外,其他休闲农业,内容形式单一,很多只是单纯的让游客进行采摘、垂钓活动,没有最大程度的开发,在和其他休闲农业企业竞争的时候缺乏优势。

经营管理者素质低:很多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很多以前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工作,对经营管理休闲农业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技能和知识,尽管有关部门在对很多管理者进行培训,但效果还不是很显著。

4.7 休闲农业缺乏规范的管理

县内绝大多数休闲农业虽然取得营业执照、税务执照,但是很多很多游客反应自己要求开张发票的时候,很多休闲农业没有发票可开。休闲农业在县内已经运营数家,当时还没有一个真正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指导。问题的根本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

4.8 知名度不高,品位低

县内休闲农业的消费者群体还局限于本县及周边县市,原因是本县很多休闲农业定位低、规模小、低品味,没有品牌营销意识。内容不够丰富,设施过于简陋。社会影响力低。

5 宝应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国内外学者对于发展休闲农业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对策,通过对宝应县休闲农业的调查认为:下一阶段,宝应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思路一定要高举科学发展观旗帜、统筹城乡发展、坚持现代农业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和农业的优势。全力打造多功能型的休闲农业。

5.1科学规划布局、因地制宜

县有关部门一定以休闲农业长远发展为目标,要将休闲农业区位的定位同城市旅游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农业产业化规划结合起来。休闲农业的区位规划一定要突出特色,从各乡镇、各村的农业资源、经济资源出发,选择一条适合本乡镇、本村发展的道路。努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休闲农业。

以农为本、以农为辅: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产业,但是整个产业一定要贯穿“农”字,千万不能脱离农业产品,不能盲目的追求服务业的发展。但是在以农为本的前提下,要合理的开发的第三产业,坚持立足农业,合理开发观光、旅游、采摘、住宿、教育等项目。

5.2 制定政策、扶持休闲农业

政府一定要完善相关机制,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休闲农业中去,应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开发休闲农业,对于自主开发休闲农业的农户给予政策激励,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引领农民自主创业。在用地审批过程中,一定要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用地,避免出现土地滥用、他用。

5.3 加大品牌建设

休闲农业包含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经营管理内容,需要具有更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很多从业人员缺乏责任感、品牌意识淡薄。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立足长远的发展目标,致使休闲农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下。

强化监督机制:休闲农业选址多在乡镇村落,很多时候政府的监督力不足,致使很多休闲农业胡乱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游客投诉处理不及时,使得休闲农业进入一个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因此,强化监督机制,加强休闲农业的管理,使休闲农业能通过正规形式占得市场份额。

6 结语

宝应县休闲农业正在蓬勃发展,这种发展是建立宝应县的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但宝应的休闲农业较周边县市的休闲农业水平还是较低。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产生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就业率、保护乡村民俗文化、提高教育水平等的乘数效应。对于促进农村和农业的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休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赖明洲,薛怡珍,谢佩珊.台湾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刍议[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2]郭焕成,郑健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3]范水生:休闲农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陈墀吉,陈德星.休闲农业概论,台北:威仕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5]廖树宏.新农村新休闲[M].台北:商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

[6]卢云亭,刘军萍.观光农业[M].北京出版社,1995.

篇7

>> 浅谈江西省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台商在江西省投资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江西省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西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江西省农业节水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江西省玉山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及解决对策 江西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 江西省高校街舞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西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发展现状、潜力及对策研究 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江西省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 江西省宜春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思路研究 奥运背景下江西省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江西省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湖北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衡水”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泾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黄国勤,罗奇祥,李祖章.江南丘陵区循环农业的模式、途经与技术[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9(1):94-99.

[5] 石金明,范敏,席细平,等.江西省秸秆资源量分析[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2(1):1-4.

[6] 黄国勤.江南丘陵区农田循环生产技术研究:I.江西绿肥生产的发展[J].耕作与栽培,2008(2):1-3.

[7] 陈艺荃,郝永勤.农业产业带背景下福建省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8):118-121.

[8] 彭春瑞,陈先茂,钱银飞,等.秸秆覆盖对红壤旱地作物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增刊1):51-54.

篇8

>> 龙泉市休闲林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建瓯市玉山镇上房村竹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黄山市竹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刍议 澜沧县冷凉山区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临沂市兰山区桂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龙泉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 香榧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山区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淮北市玉米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 济南市葡萄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 阜阳市颍东区肉牛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 浅析文山州肉牛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连城县红衣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六盘水市钟山区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田阳县石山区竹产业经营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临沂市兰山区粮田养分现状及粮食生产对策 土家族竹铃球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思南县竹鼠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柳州市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迭部县小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陈有全,金爱武,吕德木.浙江省龙泉市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EB/OL].(2008-07-25)[2014-05-06].http:///link?url=cMxZMXzjMdlranpWCcLasUbLxmrTbCFEkA1B_i_NMaL333YGmEucG发bzKJlTf36l2TRMFbsHAdvcJdH-Nqkrn41G_hzfaj8Ld8W8FVxgc287.

[3] 吴炳生.竹类资源利用与发展趋势[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9(5):351-356.

[4] 阳昌明.广西兴安县毛竹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西林业科学,2010(3):171-172.

[5] 余盛宽.龙泉市毛竹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2.

篇9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22-02

一、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一词最早在台湾使用,是指利用农村设备和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和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和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近年来,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扩大,休闲农业的类型也在不断拓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既展现了哈尔滨地区特有的民俗风貌,又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我市的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由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共同构建的发展格局,发展态势良好。我市拥有东金集团葡萄王国和省森工总局平山鹿苑两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正大集团绿海田园、延寿县欣悦山庄、尚志市元宝“中国文化第一村”、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等九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有尚志市吕家围子、南岗区红旗满族乡、呼兰区黄土山和宾县二龙山马家村等规模较大的农家乐近百家;有道里区太安村、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香坊区黄河村等新农村建设试点九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一)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一般被传统的认为是“农家乐”,是一种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

1.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政府开始提高对休闲农业的认识并积极制定政策措施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此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缓解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由于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投资少,收益快的特点,城市周边闲置劳动力开始参与到休闲农业的经营,“农家乐”这种经营模式应运而生。

2.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第一,地域特色显著、内容多样。我省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自然条件使得野生生物资源、水果、蔬菜种类繁多,为发展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也产生了不同的农事活动和传统习俗,使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第二,客源市场丰富、游客重游率较高。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多处于城市近郊,出行方便,往返时间短、花费较小。大部分城市居民可以利用周末、“五一”黄金周和“国庆”黄金周和带薪假期这几类公共假期体验“农家乐”的休闲活动,使游客既能休闲观光又能亲身体验农作活动。

(二)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多民族类型形成了广泛的农业民俗。发展乡土民俗型休闲农业不仅能够促进传统农业的升级与发展,而且对于保存传统民俗文化和传承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2.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优点与缺陷

哈尔滨市民俗与人文资源丰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建筑、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罕见的民风习俗都极大丰富了我市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的内容。

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第一,当地对于本土的民俗保护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农村的传统本质。第二,休闲农业经营者的品牌意识还比较薄弱,对于休闲农业的开发项目和农产品容易跟风经营,对具有乡土特色的产品尚未进行充分挖掘,没有树立地区的特色品牌。第三,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多数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自主开发与管理导致了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统一管理。

(三)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北大荒现代农业园是哈尔滨市科普教育型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这种发展模式通常依靠现代高科技设施、生产流程与高新技术,使游客在参观体验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还能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流程,尤其对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四)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出现在大、中城市的周边区域,规模大且内容丰富。面对城市居民高层次与多样化的休闲需求,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规模逐渐壮大。以观光采摘型发展模式为经营模式的休闲农庄和农场不断丰富瓜果和蔬菜等农产品的种类,以满足城市居民多方面的需求。哈尔滨市松北区万宝镇葡萄王国便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优点与缺陷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地处大、中城市近郊,交通便利。城市居民利用周末或其他闲暇时间既可以欣赏农村的自然风光,又可以采摘新鲜绿色的水果和蔬菜。花费少、时间短便能融入自然,放松身心,因此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哈尔滨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也存在如下缺陷:季节性较强;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经营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大多数休闲农庄均为自发式开发与经营。

三、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哈尔滨市发展休闲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加快发展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应科学规划、正确指导、合理定位、大力扶持,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推动、充满活力”的休闲农业发展新局面,全力打造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文化旅游,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的需求。

(一)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

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一是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重视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二是对乡村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突出乡村原生态特色,增强本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三是重视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生态环境和景观的过度开发,强化对原始环境的保护。休闲农业综合性强,波及面广,为了引导其健康发展,政府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休闲农业进行综合管理。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资源、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对休闲农业进行统一规划和正确引导,合理开发,实行规范化管理。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哈尔滨市休闲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休闲农业的硬环境,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应以交通、景区设施、综合配套设施和接待设施为重点,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和服务接待质量。同时,改善旅游环境及接待设施的卫生条件,完善水电设施,使厨房、餐厅、卧室、浴室、厕所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达到接待标准,满足游客对饮食卫生、生活方便、住宿安全、信息顺畅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提高休闲农业整体的产业竞争力,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打造产品品牌和精品项目

目前大部分休闲企业欠缺品牌意识,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品牌化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没有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休闲产品。在突出乡村的自然景观优势的同时,更要体现乡村传统文化积累的深厚底蕴,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在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和吸取先进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突出地方特色与优势,形成休闲农业精品项目,满足游客高层次、高品位的休闲需求。

(四)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

采取多种营销方式对休闲农业进行广泛宣传策划,提高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充分利用“哈洽会”、“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节”、“冰雪节”等会展经济发展的机遇开展各类丰富的宣传活动;二是形成休闲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的合作机制,借助旅行社的品牌与影响力,对休闲农业景点进行深层开发,扩大营销活动的辐射范围,以吸引客源;三是建议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行业协会+旅游景点+旅行社”的运行模式。通过以上途径,着力倡导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旅游,打造哈尔滨市“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冬滑雪”的四季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王红姝,田甜.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认识与思考[J].旅游经济,2012,(1).

[2]帅娅娟.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5).

篇10

关键词 休闲观光农业;现状;问题;发展对策;青海西宁

中图分类号 F327;F59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308-01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和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村居民舍、农业生产与经营、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1-2]。近年来,西宁市按照省委、市委关于农业要“围绕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总体要求和“保障供给,提供休闲”的发展定位,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核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并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生态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1 西宁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经过10多年的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从农家乐向休闲农庄、农业园区和民俗村转变;从农民自发向科学规划,规范发展转变;从功能定位单一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发展转变;从个人经营向政府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社会工商资本积极参与转变。截至2012年,全市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8个,农业观光采摘园10个,乡村旅游接待点达408家,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37家,提供餐位92 890个。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8 000余人,年接待游客28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到1.6亿元。

1.1 拓展了农业功能

近年来,西宁市依托设施农业和农业产业特色,利用自然环境、民族风情、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带动了餐饮、交通、购物、住宿、娱乐等各行业的发展,为区县一、三产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休闲观光业已逐步成为西宁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

1.2 带动了农业投入

西宁市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中,在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的同时,也吸引了一些社会民营资本投入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有力地促进了西宁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壮大。据统计,近2年来,全市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总投入超过1.2亿元,其中财政资金4 000万元,吸纳社会和民间资本8 000万元,达到财政投入的2倍多。

1.3 带动了就业增收

休闲观光农业带动了农产品加工、流通、餐饮、旅游等服务等行业,同时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城北区休闲观光农业已发展到40多家,年接待游客48.52万人次,经营收入1 987.5万元,从业人员达到1 022人。大通县现有各类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企业(户)230家,年接待游客81.1万人次,经营收入4 932.6万元,从业人数达1 661人。湟中县现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企业(户)121家,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6 500多万元,从业人员1 300余人。湟源县现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企业(户)41家,年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经营收入超过3 000万元,从业人员2 000余人。

1.4 促进了城乡互动

休闲农业实现了社会财富由城市向农村的再分配,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近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增进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2 发展措施

2.1 坚持政府引导,挖掘休闲观光农业潜力

西宁市对发展休闲农业采取积极引导和扶持鼓励等措施。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十二五”及今后的重点发展产业,省政府明确将西宁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作为全省七大示范区建设之一。同时,市委、市政府还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高原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的指导意见》。二是通过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示范县的创建,提升发展水平。大通神农油桃设施果品休闲观光基地、西宁乡趣农耕文化生态园、湟中万聚苑生态园、安福田园农庄、湟源树梅山庄等先后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2.2 强化扶持力度,增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动力

市政府从2011年开始,加大对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重点对城北区和大通县休闲观光农业进行了扶持。围绕“以设施农业为载体,突出主导产业,强化服务城市功能”建设思路,发展“特色鲜明、绿色休闲、产业带动、传承文化、融合旅游”的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4]。

2.3 加大园区建设,完善休闲观光农业服务功能

大通县以神农油桃基地为龙头的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引领全县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全县现有现代农业科技园7个,农业观光采摘园7个,休闲农庄1家。城北区按照“围绕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的总体要求和都市农业发展新定位,着力培育和壮大特色农业,以陶南、陶北村为中心,依托乡趣、惠田、晋家湾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打造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核心区,实现城北区农业与文化、旅游、观光的共性发展。

2.4 推介宣传,提升影响力

通过举办设施观光农业特色果蔬采摘节、草莓采摘节、乡村旅游节等,以“设施农业观光、特色果蔬采摘、旅游商品推介”为主题,开展旅游商品推介、特色果品品尝、千人采摘活动,展示休闲观光农业和大通独特的民族文化,推介旅游资源,让广大游客走进设施农业观光采摘基地,享受采摘乐趣,感受亲身劳作和收获的喜悦。

3 西宁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整体规划引导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以乡(镇)、村和个体经营者自主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各个园区、基地之间功能相似,发展思路雷同,相互之间竞争多于合作,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3.2 服务功能不完善

由于西宁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休闲观光农业起步较晚,大多数休闲观光区整体建设水平低,服务功能不健全,内涵不够丰富,缺少与农业资源的有效结合,缺少深度文化内涵和与此相关的特色项目。

3.3 季节性强,经营模式单一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影响,产业发展的季节不平衡矛盾突出。受独特的高原气候影响,西宁市从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都处于冬季,广大农村户外几乎看不见任何绿色,极大地限制了市民到农村休闲观光的热情。而到了夏季,该市城镇居民纷纷到农村休闲观光,又与大量涌入的外地游客叠加,造成多数休闲观光农业接待点人满为患,服务质量下降,各类矛盾增加,影响产业长远发展。

3.4 品牌经营意识不强

休闲观光农业接待点的建设多处于自发状态,还未形成加强建设、大力宣传、树立品牌的良性发展道路,缺乏与周边品牌旅游景点的互动,促销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促销内容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5]。

4 西宁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4.1 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各级政府成立“高原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联系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重视和指导。二是研究制订扶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对高原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做出安排部署。三是结合西宁市实际,制订休闲观光农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在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经营项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4.2 合理规划布局

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控制环境污染,防止生活垃圾、环境压力转嫁到农村。

4.3 完善发展机制

一是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银行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将休闲观光农业区建设纳入信贷支农重点。三是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休闲观光农业区建设。四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

4.4 加大政策扶持

一是对地域特色明显、辐射力强、规范运作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重点予以资金扶持。二是享受优惠政策,对发展形成规模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享受农业龙头企业有关扶持政策,享受农业的有关税收优惠。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规范土地有偿转让。

4.5 积极宣传推介

做好休闲观光农业主题推介活动,做好形象设计、包装宣传和推介工作,创建休闲观光农业品牌。构建社会化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农业会展、旅游会展的机会,选择与培育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进行集中展示和推荐,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市场的形成。

5 参考文献

[1] 李玲.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探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10):202-203.

[2] 宋怡萍.崇义县发展观光农业之路径选择[J].江西农业,2010(4):18,20.

[3] 李勇.加快福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福建农业,2008(6):34-36.

篇11

关键词 现代农业;现状;问题;对策;广东兴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337-02

为加快兴宁市现代农业发展,兴宁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按照梅州市“三大农业、产业”的定位,紧紧围绕“强基础、稳粮食、保供给、促增收”的目标,着力抓好政策落实,强化科技、设施、装备支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促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农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供给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现就兴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今后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1 兴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兴宁市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在加强规划、稳步推进,建设基地、扩大规模,培育龙头、示范带动,打造品牌、提高效益,加强保障、确保落实等方面做好工作,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1.1 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目前已建成6个大类共59个主要农业产业基地:一是优质稻基地。重点建设福兴、龙田、宁中、新陂、刁坊等镇1 333.33 hm2优质稻示范基地,通过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和抓好农田标准化系列建设项目的实施,提高兴宁市粮食综合生产水平。二是油茶基地发展迅速。目前种植面积1.33万hm2,挂果面积逾6 000 hm2,年产值近2亿元,建成万亩油茶基地4个,油茶已逐步成为农业支柱产业,2009年被国家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油茶之乡”。三是蔬菜基地。全市有大型蔬菜基地4个,6.66 hm2以上基地24个。示范性基地有:①新丰盛公司刁坊有机蔬菜基地。该基地现有种植面积133.33 hm2以上,其中大棚200个以上,2009年获得有机产品转换认证,列为定点供港蔬菜基地。目前基地效益显著,瓜果类年产量约300 t/hm2,产值约为37.5万元/hm2;叶菜类年产量为90 t/hm2,产值约为27万元/hm2。②径南千亩订单蔬菜基地现有面积200 hm2,主要生产良种茄和毛瓜等蔬菜,年产值200万元以上,利润30万元以上。四是优质茶基地。主要有兴宁市茶林场、径心宝山茶场、黄蜂窝茶场等。在基地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兴宁单枞茶的品牌优势,稳定茶叶面积,提高产品质量,重塑名茶基地,打造名茶新品牌,全市优质茶产量和产值稳步提高。五是优质水果基地。主要有合水龙眼基地、龙威公司柚果场、大坪八斗种福利果场、石马沙田柚场、坭陂东湖果场、径南镇兴旺果场等。在抓水果基地建设方面,重点以龙威绿柚、八斗种沙田柚、龙眼等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为龙头,全力推进水果产业快速发展,目前龙威绿柚远销国内外,兴宁龙眼被誉为“南国人参”和“南国珍珠”。六是桑蚕基地。主要有黄槐、刁坊、龙田桑蚕基地,这些基地与兴宁市国锋桑蚕专业合作社联结。兴宁市国锋桑蚕专业合作社是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也是粤东唯一的一个集桑苗种植、蚕种生产、蚕茧收购、蚕业技术服务和蚕茧深加工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目前该社联结农户300户以上,种桑养蚕面积逾133.33 hm2。

1.2 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52家(省级3家、梅州市级24家、兴宁市级25家)。这些龙头企业带动农户8万多户,其中全市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加工业产值已达1.85亿元,加工企业带动农户1.14万户。部分龙头企业在升级发展中积极带动农户发展种养,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带动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1.3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快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快,截至目前,兴宁市共有农民专业协会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73个,共有会员2 500户(个)以上,涉及到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水产、食用菌、种子及农资服务等产业。

1.4 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

近年来,兴宁市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围绕油茶、水果、茶叶、禽畜产品为主。较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广东富农食品有限公司、兴宁市树人木业有限公司、兴宁市宝山茶叶发展有限公司、兴宁市南华茶业有限公司、兴宁市国锋桑蚕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50多个,其中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约10个,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企业20多个。据目前统计,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产量已达17.16万t,产值5.29亿元。

1.5 “三品”认证有新进展

目前兴宁市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定、认证的单位有10个,认定面积932 hm2,认证产品4个;获得“绿色食品”产地和产品认定、认证的单位1个,面积40 hm2,认证产品1个;获得有机食品认定和认证的单位3个,面积155.53 hm2,认证产品37个。

1.6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加强

2010年以来,对全市14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资市场、超市、基地进行不定期蔬菜、水果、茶叶抽样检测,每个月大约检测200个样品。2010年投入逾200万元扩建农产品质检中心办公楼,并购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先进仪器设备,达到年检测1万个样品的能力,检测范围覆盖全市主要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保证全市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食用安全。

1.7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新改善

2007年以来,围绕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农田整治和标准化示范区等项目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共改造中低产田3 350 hm2,新增灌溉面积800 hm2,改善灌溉面积2 270 hm2,有效提高了基本农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基础还不够牢固

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水利系统不够完善,中低产田面积大(全市1万hm2左右),农业投资不够,农业科技和装备落后,农民培训教育体系建设跟不上形势。

2.2 现代农业产业项目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低,产业化程度不高

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面不广,高效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滞后,农产品在精深加工方面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2.3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少,竞争力不强

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龙头企业规模小、档次低、辐射面窄,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速度慢,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2.4 农产品流通不畅,价格不稳

一是没有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二是农贸市场布局不合理,硬件不到位,管理比较散乱,包括城区在内,没有建立规范的农产品集散市场和运输流通渠道;三是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立不健全。

2.5 各级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不足

各级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认识程度不高,特别是没有形成扶持农业产业化的机制和出台相关政策资金扶持或借贷资助等,从而造成兴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短缺,严重影响兴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

3 对策

3.1 粮食生产方面

打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金字招牌,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办好福兴、龙田、宁中、新陂、刁坊等镇万亩优质稻示范基地,在全面提升兴宁市粮食综合生产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粮食加工环节,扶持建设粮食加工企业2家,创立品牌,并通过这些企业在宋声、罗浮镇建立66.67~133.33 hm2的有机水稻生产基地。

3.2 水果生产方面

以龙威绿柚、八斗种沙田柚、坭陂东湖水库有机柚等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和有机产品为样板,推进全市水果提质增效,打造品牌。同时巩固发展传统龙眼生产和加工,探索开发水果深加工项目,形成高效益产业。

3.3 茶叶生产方面

充分发挥兴宁市单枞茶的品牌优势,在稳定现有面积基础上,重点抓好提质增效,重塑名茶基地,打造名茶新品牌,确保全市优质茶产量和产值稳步提高。

3.4 有机蔬菜方面

以广东新丰盛刁坊有机蔬菜基地为龙头,辐射带动附城镇发展蔬菜基地化种植,不断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面积,真正实现农业产业链。按照市委市政府“三园一区一基地”发展规划,加大推进精致高效农业项目建设。逐步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重点抓好龙田项目区的招商和项目实施。

3.5 农业龙头企业方面

结合兴宁市实际,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原则,继续落实扶持政策,进一步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切实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在搞好现有农业龙头企业跟踪服务的基础上,每年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力争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0万户以上,全年户均增收4 000元以上。

加快发展涉农行业协会和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使更多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积极探索和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1-2],促进和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农产品市场推广优势与合作社、农户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之间的良性互补,推动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通过合作,力争突破兴宁市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的瓶颈,逐步形成企业规模效应,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3-5]。

3.6 市场拓展方面

在市场拓展上抓力度,合理布局建设农贸市场、规范市场管理,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和农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搭建平台,促进农产品流通,加大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提高产品知名度,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力争市场份额最大化。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信息传播手段作用,搞好农产品信息收集、整理、和应用,加快形成联结到户的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为开拓农产品市场提供高效服务。

3.7 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

抓好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进一步完善,使兴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全面开展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6-9]。

4 参考文献

[1] 王智才.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J].农业机械学报,2004, 35(3):154-158.

[2] 李燕凌,汤庆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6):641-645.

[3] 刘爱军,张臻,丁振强.试论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战略[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6):119-121.

[4] 黄建军.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选择[J].未来与发展,2009(12):72-74.

[5] 赵其国.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土壤学报,1997,34(1):1-9.

[6] 戴小枫,边全乐,付长亮.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特征与模式[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3):504-507.

[7] 王高桧.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赴北京学习现代农业的考察报告[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1):28-29.

篇12

【关键词】农业 经营管理

一、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全国2003~2012年现代农业发展监测结果的比较分析可知,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在近几年有极大的提升,特别是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业综合产出处于较高水平,大部分二级指标数据均有较大幅度提商,但同时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近几年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测评从2003~2011年持续走高,但在2012年出现了一些逆转,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出现下滑。耕地保有率测评值下降及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的测评值小幅度下滑。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脱离农民的队伍,这就要求出现更多的高技术水平的专业农民从事农业种植、加工、销售。这是人的因素,现代农业要求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业种植水平;随着农民数量的减少,需要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解放生产力。农业机械化操作的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农业现代化水平;加上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农田水利道路设施的亟待完善,大部分的农田还处于无法排灌状态,干旱、洪水自然减产;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没有应有的保障,化肥、农药的滥用造成了农产品安全问题。一些农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植力度不够,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较少,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的后续加工和销售没有形成农业的良性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受到严重制约。

(二)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2012年现代农业中的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一般,农业用地规模经营比重低,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虽然很多农业经营主体采取承包、租赁、拍卖以及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已将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有统一的商标、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有专人指导,但管理混乱,出现了滥用、混用;对统一集中育苗、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销售,一些地区管理到位,更多地区无法实施。农业经营主体一般都能移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信息和技术等优势,不断地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采用新机制等,但需要更多资金,授信担保困难、申请手续繁复、隐易费用高等问题存在资金融通方面的困难非常明显,引起各地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三)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一步加速,在东、西部的迅速崛起,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为指引,需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测分较低,主要问题在于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农业经济发展处于偏低水平。

二、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些对策

(一)促进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尽力将生物和自然环境有机结合。从生物和环境的有机结合上,充分发挥生态能量多级转化和物质再生功能,创造龙泉驿区高产量、少污染的优质农产品,实现生态农业实物流的良好循环和能量转化,促进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技术的应用,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并通过经济技术活动,使生态与经济有机结合,促使其自然能量和物质转化良性循环。

坚持农业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产业发展与富民惠民相结合,积极有序推进生态植被恢复建设,推进生态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补植、补造和低产低效林地的改造,促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全面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建设,加强公益林建设和森林经营,促进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创新性地开展绿化造林工作,大力推进新农村绿色家园示范点的建设,制定优惠鼓励政策,积极引导民间自主植树,努力做到植一片树、添一片绿、造一片景,努力打造生态绿色经济。

(二)加快现代高科技都市农业产业发展,打造特色农副产品

建设现代高科技都市,需依托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推广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安全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推行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相结合的现代都市农业。

发展高科技、高产出的设施化农业产业,应从产业布局规划、种养殖生产与农产品的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根据龙泉驿区特点,科学合理布局果木种植基地、特色蔬菜种植基地、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建设有机蔬菜、特色调料、优质水果、珍稀水产以及绿色苗木等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移民就业创业基地。着重发展蔬菜、瓜果、肉类等产品的冷藏、保鲜、速冻、脱水加工及分割包装项目,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加强以蔬菜、水产、粮食、畜禽、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

(三)加快推进农业的开放与合作,大力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加快推进农业经营合作模式的供销、信用、技术服务;将社区合作融入农业合作组织,完善和发展社区性合作组织、专业性合作组织、供销社和信用社。加大力度规范合作组织,明确相应的法人地位和经济责任。

深化区域合作和区域农业圈层融合发展,开展优势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展示展销和评选活动,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推进农民合作社与国内外各大超市开展农超对接,加快推动专合组织的优质农产品直接进超市、进农贸市场。

进一步整合农副产品资源,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物流企业集团,打造地区农产品价格中心、信息中心、供给中心、企业风险降低服务中心、农产品安全中心,达到理念先进化、设施完备化、管理现代化,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形成在全国甚至世界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

(四)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突出抓好生态观光农业

大力开发观光农业,为都市居民和国内外游客提供洁净优美的休闲、游览场所,提高人们的休闲生活质量。立足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都市农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休闲、娱乐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充满绿色、环境优美、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都市观光农业园区,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充分利用各地山水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结合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让市民在宁静、清新和优美的田园风光中观光休闲,享受农家乐趣,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致,提高生活品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职能与自治职能相分离。鼓励和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资金、资产和资源,以入股、合作等形式,与承包大户、技术能人、企业、技术服务机构等进行联合与合作,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发展壮大。

加快推进都市创意农业基地、都市休闲农业基地、都市农业风情旅游区建设等一批高端农业项目建设,打造一批一三产业互动相融、可观可游、康体休闲、教育科普的生态观光农业示范点,进一步提升都市农业新业态。

总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因地制宜,从本区域具体情况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生态经济要求,突出特色、产业连动、生态发展,坚持走农业现代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卢良恕,孙君茂.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J].中国工程科学,2004(01).

[2]梁增灵.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种业导刊,2008(06).

[3]王红.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

篇13

关键词:休闲农业;现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032070

1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休闲农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东部沿海城市发展时间最早,并且也是当前休闲农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继而就是我国的云贵、东北以及华北和新疆地区。这些地区本身的旅游业和特色发展十分发达,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有着先天的优势。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形式和种类非常多,观光休闲农园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种休闲农业发展方式。比如我国广州市的番禺区所创建的农业大观园和农业公园就将农业生产基地与消费市场和休闲场所融为一体;再比如江西省的农业公园和科技农园等等。从一般意义上说,休闲旅游在大城市的郊区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较大,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休闲旅游需求较高、当地经济发达以及交通与基础设施也非常完整,这也就使得我国的北上广等发达城市近些年不断地开发和推广休闲农业,而休闲农业进一步促进了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进而提升了当地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比如我国广东省目前全省内拥有近百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高达500多万人,旅游收入超过10亿元。从20世纪90年开始,我国旅游局积极地推进休闲农业与农业旅游的发展。尤其是在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发展口号,自此也使得农家乐旅游这一旅游新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2007年,国家旅游局又推出了“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魅力乡村、和谐中国”的宣传口号,倡导将城乡旅游资源进行共享,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旅游人数高达3.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420亿元。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也解决了我国农村地区近两千万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极大的带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2 我国休闲农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1 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中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和理解休闲农业的概念和发展形式,再加上当地政府对农业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缺乏正确引导,使得很多投资者在缺乏对市场的科学论证的周密规划的前提下,出现了同一地区的休闲农业项目与发展模式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现象;在园区的建设上也缺乏相应的规划且其建设规模也比较小,都是个人或者民间资本进行投资,从而使得园区总体建设水平偏低;在园区的布局上多数都是以观光、度假以及娱乐这3种类型为主,而新兴的购物、疗养以及知识型模式却非常少;在基础设施上建设上也非常滞后,整个园区的设计上内容单一。仅有住宿、垂钓、打牌等传统娱乐项目。总而言之,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在建设与发展上呈现出水平低、规模小、布局散的特点,对市场缺乏准确的地位,照搬照抄现象严重,没有打造出具有本地特的休闲旅游品牌,从而也就无法对旅游者形成吸引力。

2.2 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专业人才紧缺

当前我国休闲农业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业、旅游部门和相关部门在对休闲农业的管理上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另外,休闲农业企业在财务、人力以及旅游等方面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这对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以及非相关领域的业主来说是非常为难的。除此之外,业主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也比较低,没有经过专业性的培训,从而在具体得项目建设与企业经营上只能够凭借经验来制定决策,而这样的经营方式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最后是在园区休息、卫生以及消防和娱乐等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建设上也存在不健全的问题,这些领域的从业人员通常都是当地农民,其与专业的服务人员在能力上还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对这部分人员的管理上也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当前我国休闲农业不论是在经营管理上,还是在人才培养上都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3 科技含量较低,经济效益低下

目前我国大部分休闲农业在经营过程当中的科技含量都比较低,对农业科普教育的开发严重不足,多数还停留在农业生产尝试层面。同时,在各类农业资源的搭配上也非常不合理,农作物的成熟时期过于集中,这直接造成休闲农业园区在忙闲上出现严重的不均衡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园区种植的品种比较少,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大,使得资源不能够被充分利用;另外就是由于园区整体档次比较低,无法对游客形成较大吸引力,从而造成大量游客流失,进而就无法提升园区的经济效益,使得园区经营进入困境。

2.4 缺少农味,缺乏组织体系

当前我国部分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和建设上严重脱离了农村地区原有的自然、朴素,过于依赖科技手段,从而对农村地区的土地形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园区建设上的人工与城市化比较明显,这也就失去了休闲农业最本质的特色。同时,由于当地政府对本地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得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失去平衡。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在经营上除了企业以外,还存在农民共同经营组织这种形式,但是这类组织缺乏统一的组织体系,从而使得其在经营中难以对盈余、权利以及义务进行合理的分配,再加上休闲农业在布局上多以点状分布,从而使得园区各个部分无法进行紧密关联,严重破坏了整个园区的协调性,最终使得其在发展上无法与新农村发展挂钩。

3 解决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相关措施

3.1 加强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全面认识,发挥其引导与扶持职能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自觉地增强自身对休闲农业的全面认识,并且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的投入。比如我国台湾地区在休闲农业发展上之所以如此快速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区域政府都将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改善本区域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民收入的重点项目,并且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统筹指导和规划,以此来将旅游、交通以及文化和土地等部门进行联合,从而为本区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再比如意大利在农业旅游发展上就施行了政府给予旅游单位一定的农业低息优惠以及减免税收的扶持政策。所以,我国政府应当借鉴台湾地区以及国外的先进发展经验,来在政策、财政以及制度上全面的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良好健康发展。

3.2 科学规划本地农业资源,打造区域休闲农业品牌

我国休闲农业在开发与建设上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遵循因地制宜、生态循环的发展原则,结合当地自然、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来因地制宜的对本地的人文历史景点与农业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避免过于追求华而不实的奢华建设行为,以此来体现出休闲农业本有的朴素、自然特色。比如我国云南省的元阳的哈尼梯田就是其最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景观,而重庆垫江的牡丹栽培则是其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其次是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业资源的规划意识,必须要同城市发展、城市旅游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进行统一融合,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休闲农业产业布局,同时还要将基础设施与农业资源以及农业企业的布局进行合理化的设计,以此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产业园区;再次是在重点项目的建设上,要对区域农业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主题鲜明、规划合理以及设施齐全的经营项目,同时还要结合市场需求来对以往经营模式进行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在经营模式创新中必须要始终坚持“以农为本”的建设原则,从而形成以农民为发展主体,以农村为发展特色,以新农村为发展特色的特色休闲农业园区;最后在经营内容上要拓展思路,围绕“农”字来运用先进生产方式提升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以此来体现出农耕文化与农业的特殊品质。比如天津市塘沽地区所推出的“做一天渔民”这样的体验农业生产的活动,这不但能够形成该区域独有的“捕鱼”农业文化,而且也对游客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从而实现了本地休闲农业效益的提升和影响力的充分发挥。

3.3 创新休闲农业经营理念,加强对业主的培训教育

休闲农业作为近些年来新兴的一项产业,其经营内容囊括了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的所有经营内容,并且在经营项目上涉及了农业、生态、旅游、文化等产业,这也就要求园区的经营需要多个专业的优秀人才来能够实现整个园区的正常运转。因此,当地旅游部门以及园区业主要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是对园区现有工作人员更是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以此来更好地提升园区的经营与服务水平。另外,当地政府还要定期组织休闲农业园区业主进行旅游管理以及生态农业等专业领域的知识培训和教育,尤其是在农业旅游管理的培训上要结合业主所在园区的经营状况来帮助其分析和制定出合理的经营规划,以此来全面提升业主的经营水平和园区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但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而极大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有力的体现出我国在三农建设以及惠及城乡发展上的强劲发展势头。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研究,在政府职能发挥、业主经营能力提升以及产业格局合理规划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笔者希望能够为休闲农业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伟. 休闲农业的特点及淮安市休闲农业发展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8) .

[2] 孙兆慧. 台湾休闲农业推动策略与启示[J]. 台湾农业探索, 2008(01) .

[3] 徐明华. 开创湖南省休闲农业新局面[J]. 湖南农业科学, 2010(14) .

篇14

关键词:高效设施农业;城郊;发展

近年来,连云港市新浦区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突破口,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沿海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强势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的步伐,使现代高效农业成为拉动新浦区农业快速增长的新动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

1新浦区高效设施农业取得的成绩

(1)取得了“三个提高”。一是高效农田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产值4.5万元/hm2以上的中高效田块达1.08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4%;其中产值7.5万元/hm2以上的高效农田占15%;产值15万元/hm2以上的特高效农田占5.3%。二是设施农业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1253.3hm2,占耕地面积的6.3%。三是规模养殖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生猪饲养量达14万头,家禽饲养量350万只,奶牛存栏580头。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较2008年提高7个百分点。

(2)实现了“五个突破”。一是设施农业规模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建成万亩连片高效农业基地1个,千亩连片23个。新建市级千亩连片设施农业基地5个,草舍西红柿、馨源花卉和蔬菜、希望花卉、云盛出口蔬菜等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680hm2,其中新建千亩以上日光温室栽培生产基地4个,面积达600hm2,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为历年之最。二是农业项目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在建农业项目22个,项目总投资6570万元,已完成投资5584万元。西红柿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日光温室鲜切花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已全部建成。三是品牌效应有了新的突破。全区涉农商标达15个,无公害农产品33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建立了1.53万hm2无公害生产基地,制定了25个地方标准和产品操作规程。“云盛”牌番茄获江苏名牌产品和连云港市知名商标。四是农业产业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现有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家。野仙云雾茶、馨源鲜切花、云盛果蔬等一批特色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7家,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五是高效农业特色村、示范基地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已培育建成高效农业特色村12个,示范基地23个。乡镇都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82hm2。

2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效农业规模较小,农业园区建设层次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土地流转步伐不快,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存在农民不愿“流”、部分干部不敢“流”、发展水平局限不易“流”等制约因素。三是优势资源缺乏整合,品牌带动效应微弱。新浦区的农产品远没有东海大米、赣榆泥鳅那样远近闻名。野仙云雾茶、草舍西红柿等品牌仅在区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品牌带动效应微弱。四是乡镇之间在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上还存在不平衡[2]。

3发展对策

(1)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三大高效农业区。一是积极申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浦南、岗埠片区以包青路为轴线,规划建设面积6666.7hm2,发展鲜切花、生态富硒米、高效水产、设施蔬菜四大产业园,形成一区四园格局,2010年新发展鲜切花133.3hm2、设施西红柿333.3hm2、生态富硒米666.7hm2、高效水产养殖133.3hm2,确保成为江苏沿海开发后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高标准建设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以云台片区已通过省级验收的花果山外向型农业园为核心,建设4000hm2出口创汇农业园区,新增水生蔬菜266.7hm2、水生花卉66.7hm2,建设施蔬菜66.7hm2,新扩洋葱、甘蓝等创汇蔬菜333.3hm2,建成万亩浅水藕基地、万亩出口蔬菜基地,成为全市最大的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三是积极创建省级农业生态园区。充分利用云台山山场资源,新建茶园266.7hm2、新植果园266.7hm2,建成万亩云雾茶基地、万亩鲜杂果基地,申报省级森林公园,加快建设樱桃谷采摘园、花果山云雾茶文化园、城隍庙生态休闲农业园。建立园区管理机构,成立园区管委会和园区投融资主体[3]。

(2)明确目标任务,实施农业农村六项工程。一是农业园区工程。除了申报创建省级三大园区以外,每个乡镇新建一个66.7hm2以上的高效农业园,每个村结合“一村一品”特色村创建,新建或扩建百亩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或养殖小区,每个村民小组至少培育10户种养大户。二是设施农业工程。设施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2010年要新增设施农业666.7hm2,各类农业政策性资金将重点扶持设施蔬菜、工厂化育苗等设施农业项目。三是精品茶果工程。云雾茶每年新扩266.7hm2,截至2012年全区云雾茶面积要达到1333.3hm2以上。2010年沿山新建千亩连片的樱桃、葡萄、冬枣等特色鲜杂果园2个以上。打造出深具影响力的采摘休闲园,推进农业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四是花卉苗木工程。迅速扩大鲜切花种植规模,每年新增133.3hm2,到2012年鲜切花面积要达到1000hm2,加快花卉交易市场建设,将新浦区建设成为区域性鲜切花生产基地和花卉物流集散地。为满足城乡绿化需要,每年新建苗圃133.3hm2。五是规模养殖工程。大力发展规模畜禽养殖、规模水产养殖,保障城市肉品的供给。生猪规模养殖15万头以上,家禽育雏饲养量1000万羽以上,高效水产养殖发展到1333.3hm2。六是农民康居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3个市级康居示范村建设任务。每年重点建设5个康居示范村,将新村庄建设与村庄土地复垦、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相结合,盘活土地存量,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和农村二、三产业[4]。

(3)改善发展环境,健全三大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科技指导直接到户、科普宣传直接到田、科技服务直接到人的农技服务网。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每个村至少有1名农技员。加快引进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完善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推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法人集中,实现集约化生产。每年流转土地面积666.7hm2。三是建立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制定新浦区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原产地农产品的地方标准。新创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3个。

4参考文献

[1]黄真国,黄秀敏.对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1999(7):16-17.

[2]何洁,张和广.固原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