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常见典故范文

高中语文常见典故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常见典故,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常见典故

篇1

关键词:高压电机;故障诊断;现场检修

前言

高压电机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会产生各种类型的机械故障与电气故障,本文对高压电机经常出现的故障归类后进行分析,并着重介绍高压电机发生故障后,如何运用一些简单但实用的修理工艺和操作方法,尽快地在现场排除故障,恢复高压电机的正常运转。总结了一套针对高压电动机一般性故障的现场检修方法。

高压电机的常见故障

(一)电机冷却系统故障

1、故障分析

由于生产需求,高压电机开动频繁,振动大,机械冲力大,很容易导致电机循环冷却系统发生故障,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电机外部冷却管道出现损坏,导致冷却介质的流失,进而降低了高压电机冷却系统的冷却能力,冷却能力受阻,导致电机温度升高;

第二,冷却水出现变质后,冷却管道遭到杂质的腐蚀与堵塞,导致电机出现过热的问题;

第三,部分冷却散热管对于散热功能与导热性要求较高,,不同材质的物体间因收缩程度不同而留下空隙,两者结合位置出现氧化与锈蚀的问题,冷却水渗透到其中就会导致电机出现“放炮”事故,电机组将自动停机,导致电机组不能正常工作。

2、修理方法

对外部冷却管路进行监管,最大限度地降低外部冷却管路介质的温度。提高冷却水水质的质量,减少冷却水杂质腐蚀管道,冷却通道堵塞的机率。剂滞留在冷凝器会降低冷凝器的散热速度,并制约液态制冷剂的流动。针对铝制的外部冷却管路漏水现象,检漏仪的探头在所有可能渗漏的部位附近移动,在需要检查的部位,如各连接头、焊缝等,次运行系统使检漏剂再次随之循环,采取冲压、填塞、密封的检修方法的实际方案。进行现场检修时,必须在高压电机铝制外部冷却管路漏水处涂抹胶水,可以很有效地防止钢与铝的接触,达到很好的防氧化效果。

(二)电机转子故障

1、故障分析

电机在启动与过载运行过程中在各种力的影响下,电机内部转子的短路环与铜条焊接上,致使电机转子铜条慢慢发生松动,一般由于端环不是整块铜料锻成,其接焊缝焊接不良,在运行中受热应力容易造成开裂。铜条与铁芯配合过松致使铜条在槽内发生振动,可引起铜条或端环断裂。此外,安装工艺执行不到位, 在线棒表面产生细微的糙化作用,不能及时散热的话,严重的会导致膨胀变形,引起转子振动加剧。

2、修理方法

首先,应该对高压电机转子焊接断点进行检查,仔细清理铁心槽内的杂物,主要检查有无断条、裂纹等缺陷,使用铜质材料在焊接断裂处进行焊接,将所有的螺丝紧固完毕以后再开始正常运行。对转子绕组作细微检查,做到预防为主,一旦发现需要及时的更换,避免出现铁芯的严重烧损。定期检查铁芯拉近螺栓情况,进行转子的重新安装,必要时测定铁芯损耗。

(三)高压电机定子线圈故障

在高压电机故障中,由定子绕组绝缘损坏引起的故障占到了 40%以上。高压电机在快速启停或快速变负荷时,机械振动会使得定子铁心与定子绕组产生相对运动,在热劣化下即发生了绝缘击穿现象。温度的升高加速了绝缘表面的劣化,改变了绝缘表面的状况,从而引起了与绝缘表面状况相关的一系列变化。由于绕组表面油污、水汽、污秽,定子绕组不同相间的放电,接触部位的高压引线绝缘层表面红色防晕漆已变成黑色。高压引线部分检查,高压引线断裂部位正处在定子机座棱角部,续在潮湿环境下运行,导致定子绕组高压引出线绝缘层老化,使得绕组绝缘电阻值有下降现象。

2、检修和维护方法

根据施工现场条件,对电机绕组的高压引线段先采用绝缘胶带包扎。按检修电工常用的“吊把”工艺,单独将故障线圈上槽边缓缓吊离定子铁芯内壁30~40毫米处,并设法固定。用简易烘压夹具初夹新包扎的绝缘部位, 用粉云母带半叠包上层边直线段对地绝缘10~12层, 接着包扎其邻槽线圈两头鼻部对地绝缘, 线圈端部斜边段涂高阻半导体漆,徐刷长度12mm。最好加热、冷却各进行两次。第二次加热前要再次上紧压模螺丝。

(四)轴承故障

1、故障原因

高压电机用得最多的是深沟球轴承和圆柱滚子轴承,造成电机轴承故障的主要原因有安装不合理,没有按照相应规定进行安装。剂不合格,如果温度异常,油脂的性能变化也很大。这些现象都导致轴承很容易出现问题,导致电机出现故障。如果线圈固定不牢,会使线圈与铁心发生振动,定位轴承承受了过大的轴向负荷,会导致轴承烧毁。

2、检修和维护方法

电机专用轴承有开式和封闭式的,具体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轴承而言,需要通过选择特殊的游隙和脂,轴承在安装的时候,的选择要注意,有时候要用有EP添加剂的脂,可在内套上涂上一层薄薄的脂,可提高电机轴承运行寿命。正确选用轴承及精确使用轴承,减少装机后轴承工作径向游隙和采用浅度外圈滚道结构来防止。电机组装时,还需仔细检查轴承安装时轴承与转子轴的配合尺寸。

(五)绝缘击穿

1、故障原因

如果环境潮湿,电气和导热性能较差,容易造成电机温升过高,导致橡胶绝缘变质甚至剥落,致使引线松动,发生断裂甚至弧光放电问题。轴向的振动会造成线圈表面与垫块和铁心发生摩擦,造成线圈外侧半导体防晕层的磨损,严重时直接破坏主绝缘,导致主绝缘击穿。高压电机受潮导致其绝缘材料电阻值难以达到高压电机规定的要求,致使电机出现故障;高压电机使用年限过长,防晕层与定子铁心接触不良出现电弧,电机绕组出现击穿导致电机最终出现故障;高压电机的内部油污浸入主绝缘之后,容易引起定子线圈匝间短路等,高压电机内部接触不良,也很容易导致电机出现故障。

2、检修方法

绝缘技术是电机制造和维修环节中重要的工艺技术之一。为保证电动机长时间运行的稳定度,因此必须提高绝缘的耐热能力。在主绝缘内部放置半导体材料或金属材料的屏蔽层,来改善沿面的电压分布。完善的接地系统是系统抗电磁干扰的重要措施之一。

总结

交流高压电动机的故障原因很多,为此,很有必要对高压电力常见的故障进行分类分析,同时针对各类故障,探索出一套针对性的给出了明确的故障处理方法,提出了有效采取的防范措施,及时排除高压电机发生的故障,使高压电动机故障率逐年降低。

参考文献

[1] 孙攀,李振忠.论高压电机绝缘与干燥问题[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16).

篇2

【关键词】诵读;修辞;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是学生理解诗词内涵,体会诗词意境与情感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预留诵读空间,留出诵读时间。其次,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结合诗词内容分析修辞方式,或者利用复习时间,系统讲解与分析古诗词修辞方法,让学生整体把握修辞知识,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也为学生语文写作奠定修辞基础,学会灵活迁移与运用。

一、注重诵读过程,读中感悟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诵读尽管是比较传统的学习方法,但也是比较有效的方式,不可忽视。尤其是古诗词学习中,更需要多多诵读,以体味诗词意境,感悟诗词蕴含的思想情感,领会诗词创作目的,品味诗词语言韵律,学会鉴赏诗词,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实际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削减了学生诵读时间,减少了学生诵读机会。如有的语文教师忽视了学生古诗词诵读过程,仅仅让学生朗读一遍,而后详细分析诗词含义,将文本主旨等内容直接灌输给同学们,这就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与自学能力的发展,课堂也会显得死气沉沉。实际上,语文是一门开放而灵活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朗读,多多诵读,以提前感知文本内容,找出疑惑之处,以便课堂有针对性、更认真地听讲,从而更好地体悟文本深意。同时,在学生诵读前后,教师需要提出一些启发性与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觉朗读,积极思考,以激活课堂氛围。因此,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诵读,给学生留出诵读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自己细细体会古诗词特点,感悟诗词蕴含的情感。如教学《虞美人》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诵读活动。比如要求学生诵读吟唱感知本词大意。然后指导诵读,引导学生理解本词的悲婉而凄凉的感情基调。另外,还可自由读,交流读,齐读,或一人读,而一人评。而后可带着问题细细品读。比如哪个词能概括全词的感情?哪些信息表现了愁?等等。

二、分析修辞方式,把握深意

在古诗词中,虽然语言简短,但意蕴无穷,并独具艺术感、韵律美。这不仅仅是作者精炼语言的原因,还在于作者巧妙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形成了不同的效果,使得文本更具美感,读来朗朗上口。尽管在语文教材中介绍了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但没有系统的分析修辞,这就需要教师适当拓展延伸,自然渗透修辞知识。反之,在古诗词学习中,学生如果不懂修辞方式,对于一些诗词中的语句则疑惑不解,或一知半解。因此,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分析诗词内容,还需讲授一些修辞常识,分析修辞方式。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优化

一、引言

文言文是阅读史料、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的基础,更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升华平台。学好文言文不仅对于高中生考试成绩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作用,还关乎其今后的就业与生活。为此,针对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教学目标的讨论一直以来便是学术界以及教育界不变的主题。本文以此为背景,探究基于文言文选段特征模式下的教学要求。研究现代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选段的分类特征,为后续的教学体系完善提供必要的基础。同时,探究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教学要求与目标,为后续的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

二、高中文言文选段基本特征

文言文的分类模式相对复杂,按照较为常见的分类原则可以按照文体、时间、作家等原则来进行分类。按照文体而言文言文可以分为“诗词歌赋”、“文言小说”、“文言散文”、“文言史料”以及“文言科技类文章”等几大范畴。按照时间分类则可以分为先秦、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文言文等多个领域范畴、按照作家而言,文言文又可以分为更多的门类,此种分类方式更多的适宜于唐诗与宋词领域。其中,按照文体与相关内容的分类体系是现代文言文研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文言文门类相对较多。按照内容而言大致可以分为杂记类文言文、小说类文言文、碑志类文言文、史传类文言文以及诗词等门类,其具体分类特征及其代表作品如下:(1)杂记类文言文是指古人的心得体会、游记等内容的记述与抒情类文体内容。包括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等。此类文言文多以山水游记为主体,记述作者的生活点滴,具有显著的生活气息;(2)小说类文言文是指古人的小说体例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由于其篇幅较长,往往以选段的形式而存在。如《水浒选段》、《聊斋志异选段》等。该类作品具有丰富的剧情内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较容易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而教学目标达成以及课堂效率相对较高;(3)碑志类文言文是指被刻印在碑上的相关问题。该类作品往往是具有祈福、祷告、明志等功效,如《送东阳马生序》、《捐田碑记》等;(4)史传类文言文是指史传类作品中的节选,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包括《史记》、《春秋》等选段较为常见,如《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等。此类作品多以人物、历史事件为重要体裁,尤其是在相关的考试过程中更为常见。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研究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可以要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握合理的教学特点等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第一,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文言文有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从内心喜欢上文言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有所成,学生才能学有所获,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大都可以与历史故事、名人趣事、生活轶事和处世哲理联系起来。课前,教师可以将文言文所涉及到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或成语典故讲给学生听,让他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再布置朗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在预习中产生兴趣,从而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认真听教师讲解,以提高课堂听课效率。例如,在上《烛之武退秦师》之前,教师可以先讲讲“秦晋之好”这一成语的来源,从而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导入新课。

第二,根据文体特点,合理进行字面教学。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代和现代的语言习惯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字词句是组成文言文的重要单位,因此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必须掌握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即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文体特点,注重字面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弄透字面障碍的时候,也应该有个尺度,即不能一概把字面作为教学最重,甚至全部重要内容,像“煲稀米粥”式的唯字面教学观,肯定是不大好的,因为学习文言文,懂得祖国灿烂的古代语言文化,不只是知道几个字句的现代汉语的用法就可以了。所以,教师在学生精要地、高效地熟悉字面意思之后,应科学地、有侧重地切入对主题思想的解读,只要轻重合理,一定能各得其所。

四、总结

本文探究了高中文言文的基本分类原则,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求与实践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的长河中,文言文作为传统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进程中古人思想文化的结晶,其中不乏众多的传世名篇和经典诗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散文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文言文中的灿烂篇章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精华。高中语文中加入文言文的学习可以通过古文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文言文中表达的爱国、爱民、热爱自然、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宣扬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教养和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加上教育倾向上对自然知识和理化知识的重视,从教学过程到社会应用过程,人们更关注教育的实际使用意义,教育也更加现实,人们逐渐忽视了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导致许多学校、教师、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文言文教学,及学习的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许多学校开始着手对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文言文进行教学改革,以求摆脱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文言文学习方式,然而实践证明,改革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仍停留在应付、应试层面,不能真正用心去钻研文言文,体会文言文的魅力,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学习文言文,学习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和高考。教师在教学文言文课程时,为了应付考试,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古文的理解和词语解释上,因此,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都不甚理想。文言文成了高中语文教学学习中的鸡肋,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因此,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教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从教师自身改变,转变教学方式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现代的白话文的发展与文言文的语法和词义上都有很大区别,因此,学生往往感到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很大,学生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记忆和背诵文言文却在考试时提笔忘字,学习效果不理想,使得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和厌烦心理,学习动机不科学、不合理。在此情景下,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客观现实积极改变教学方式,从提高学生的思想教养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认识教学文言文的意义,从方法上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深入研究教学大纲,结合教材,通过历史、人文典故等引导,采取各种措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让学生从文言文的使用典故中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和历史底蕴。例如:教师在教学《鸿门宴》时,可以播放电影《霸王别姬》的片段或电影《鸿门宴》,通过影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印象,并通过鸿门宴中的历史典故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在学习教材中的文字叙述之前,教师让学生通过电影或其他历史叙述中自学鸿门宴这篇文言文,在学生自学后,教师分别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理解讲解这段著名的历史典故,并让学生比较古文《鸿门宴》与现代电影改编的区别。通过对史实的探讨,加深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和对历史的把握,从而激发学生从学习文言文中体会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课堂参与和主观能动性。

二、拓展文言文阅读视野

中国古代的流传至今的古文数不胜数,是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高中教材中文言文的篇章仅仅选取了部分较为经典和有性的作品。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仅仅依靠教材中的数篇文言文是远远不够的。教材中的经典作品仅仅是起到抛砖引玉的引导作用,要想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甚至写作能力,就必须对文言文有广泛的涉猎,通过广泛的阅读,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言文中常用的句式和语义都有了直观的了解,这样即使在考试中遇到较为生僻的文言文也能够通过对文言文的一般句式、语义的理解读懂文言文的意义。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节选了部分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读《史记》中的其他文章,通过阅读古文既能够了解史实又能够掌握常见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提高学生掌握文言文的中心思想能力,提高文言文素养,领略文言文中的古文化风采。

三、加强文言文基础词汇教学

由于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汇意义差别较大,许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不甚理解,文言文基础词汇的缺乏导致学生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字都认识,但通篇看下来却不知所云。文言文基础词汇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没有基础更谈不上理解文章的深沉含义。因此较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当重视文言文基础词汇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解、熟记文言文基础词汇的能力。笔者本人在教学高中文言文时,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学生理解和记忆词汇,那就是主要通过教师将高中教材中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的词汇归纳总结出来,并解释其含义,同时辅助以具有代表性的例句,使学生在理解中记忆、掌握这些常用的文言文基础词汇。学生掌握了这些文言文基础词汇后,在阅读其他从未见过的文言文时,往往能够将常用的词汇举一反三,结合其他句义,就能够大致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在考试过程中也能够理解其意义,回答出题目中的提问和问题。

四、通过加强文言文朗诵提高古文语感

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韵律和朗读技巧,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不应忽视文言文朗诵、诵读对学习文言文的作用。学生在诵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反复的品读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文言语感。教师在教学文言文课程时应当对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技巧与方法进行合理的指导,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文言文诵读方法。在诵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张弛有度、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尤其是在诵读文言文中语气词时,要注意语气助词的读法,选择恰当的语气诵读,这样才有利于感情的表达和对文言文语言感情表达的体会。文言文中经常存在排比句式,在诵读这些句式时应当体现出气势磅礴、排山倒海的气势。在教学荀子的《劝学》时,在读到“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时,我就很注意其中的轻重缓急和排比句式的感情表达,用短促、连贯肯定的语气烘托作者的鲜明的观点。

总之,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进程中古人思想文化的结晶,是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我们要想充分利用这知识的宝库,珍惜并传承历史长河中先人们的宝贵经验和心得就必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拓展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视野,加强词汇教学和文言文朗诵等方面的优化,才能真正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海燕.传统文化促进高中文言文教学[J].课外阅读,2011(7).

[2]鲍小军.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J].文理导航,2011(11).

[3]李明.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讨[J].文学教育,2012(2).

篇5

诗词是文学的精华,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高中语文教师没有充分认识诗词鉴赏的意义,片面地进行诗词鉴赏,严重阻碍了高中生文学欣赏水平的提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思考。

一、 强化诗词诵读与记忆

诗词学习要持之以恒,要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有跟着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诗词鉴赏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高中生诵读的诗词多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浓郁的文学气息,对诗词有一种深厚的感情。高中学生学习比较紧张,他们必须打好基础,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脱颖而出,取得高考的胜利。但是很多高中生出现的问题是课堂上很快就把诗词背诵下来了,过后很快就忘记了,这也说明了学生学习诗词的方法是

接进去。读者吟哦间,很容易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想抒情主人公的种种境况:是徘徊在杨柳岸边追忆往日的欢欣?还是托阵阵晓风挑去缕缕思绪?抑或对着一钩残月寂寞惆怅哀声叹息?诗人诸多无法直言的情愫,全都寄托在这些具体可感的画面中。

元代马致远也是采用这种手法创作出脍炙人口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l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的眼睛如同一架摄像机,时而近拍,时而远摄,把一个个镜头依次推到读者面前。前三句全部用名词排列而成,九个名词所代表的事物都是秋天乡野常见的景物,一个个意象,如电影中的一个个镜头,连接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山村秋景。

若拆开来看,枯藤、老树、昏鸦,不足为奇。小桥、流水、人家,也是司空见惯的景象。然而诗人的艺术匠心,正在于将这些孤立分散的形象和生活的片断,作为结构单位,运用类似电影中“蒙太奇”的技巧,精心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似断实续、似跳实连的艺术画面――有植物,有动物;有静态,有动态;有近景,有远景;有色彩,有音响……既逼真地再现了秋野夕照的风光色泽,又浓重地渲染了一种凄清苍凉的气氛,为“断肠人”漂泊流离、穷途无归的情形作了绝妙的点染和烘托。这种删削一切繁琐交代和铺排,凭借组接画面来写情的笔法,意境深远,韵味悠长,岂不胜过平庸之辈的百字、千字!

中学生在写作时如能借用这种蒙太奇手法,使行文自由,结构轻灵,将生活中富有意味的典型的片段、场景、细节,灵活、巧妙地剪辑连缀成有机整体,同时充分表现文章的主题,就能激发读者的联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226100)不对的。

为了让高中生明白“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规律,教师在诗词鉴赏课上应给学生讲一些心理学知识,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授课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课外诗词篇目,来拓展高中生的知识面。比如讲柳永的《雨霖铃》,引入他的《浪淘沙》《少年游》《八声甘州》《蝶恋花》等诗词,让学生赏析柳永不同人生阶段所创作的诗词,感受一代词人的豪情壮志。当学生对这些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讨论,对柳永的诗词进行补充,从而做到“诵读一家,了解一家”。这样的诗词鉴赏方式不仅可以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诗词风格。

二、 讲解诗词常识,启发学生想象力

高中学生在学习时应该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情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自己的学习生涯更加丰富多彩。在古诗词鉴赏中,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力的平台。笔者曾经看到一本练习册中有这样一道题:请根据给出的上联写出对仗工整的下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显然这是在考查高中生诗词和对联的知识,虽然很多学生都能给出答案,但是也有一些答案令人啼笑皆非。由此可见,高中学生对诗词常识理解得并不透彻,才会导致在实际应用时出现问题。

在高中诗词鉴赏课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问学生,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探索,最终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中国优秀的诗词具有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时空跌宕等特点,需要高中生发挥想象才能领悟其中的意境和情趣。教师在教学时应告诉学生诗词饱含了诗人的各种情感,诗词是诗人进行情感宣泄的重要工具,并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技巧和策略,让高中生能够配合语文教师进行文学探讨,最终获得欣赏的乐趣。比如在讲解《山坡羊・潼关怀古》时,教师就可以从诗词常识教起,从曲牌名到标题,从主旨意思到创作背景,从描写的手法到引用的典故都详细的讲解,让高中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感受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三、 组织语文课外活动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结合课外活动,发挥课外活动的引导作用,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活动氛围,通过鉴赏诗词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热情,启迪高中生的心灵,陶冶高中生的情操。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语文诗词鉴赏更应该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尝试品味诗词的意境。语文课外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并没有一个标准来评定,只要是对语文教学有帮助的课外活动都是值得推广的。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活动课;有效性;提升

众所周知,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突出的学科。在新课标中,高中语文课的语文活动更是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也是长期将语文活动当作常规动作,贯穿于每一节语文课或每一个学期中。

语文活动的类型有很多,主要是围绕着学生的对于规范汉语的听说读写来展开的,常见的语文活动主要包括:课前演讲(主要锻炼听说能力)、诗文诵读大赛(主要锻炼听说能力)、作文互评互批(主要锻炼读写能力)、撰写语文专题小论文(主要锻炼读写能力)、话剧及类似舞台剧(主要锻炼综合能力)等。然而不幸的是,据笔者长期观察,语文活动课在理论上的重要意义,并不代表其在实际中拥有重要地位——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对其的理解和采用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在认识上,有的教师认为这是花架子,于是,语文活动便流于形式;

其二,在实践上,有的教师认为这仅仅是活跃气氛的手段,于是,语文活动便不够深入。

“流于形式”和“不够深入”这两大痼疾便使得语文活动课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这一点深可忧虑!

那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活动的有效性呢?以下以笔者的日常做法为例,就其中几个常见的语文活动展开论述。

一、提高课前演讲的有效性

(1)循序渐进,岗前培训

我们班的课前3分钟演讲是按照语文成绩的高低来排序上台演讲的,这从整体上保证了前面的学生能够给后面的学生做出榜样和示范。当然了,因为书面成绩和口语表达仍然有不一致的地方,所以对于开学第一周演讲的学生,笔者私下里给予他们特殊的“岗前培训”,对他们提出了具体建议和要求,如尽量脱稿,目视大家,用语得体,使用肢体语言,如何调动气氛等等。

2.写下题目和语料

如果仅仅是什么主题都能讲,长期下去,学生们的口语水平还是会在一个平面上滑行。鉴于此,笔者又提出了要在演讲前在黑板上写下题目和语料。写题目是为了锻炼学生们说话要围绕主题,不要偏离主题。所谓语料,是指演讲中会使用到的两个成语或者两句名人名言。写语料是为了让学生们养成锤炼话语的习惯,不要把演讲当做是“吹牛”或“忽悠”,而是一次在公共场合发表正式演说的机会,用语一定要典雅、规范、深刻。

3.教师点评,恰到好处

学生讲完之后,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点评。要么是引申发挥学生的主题,要么是纠正学生演讲中部分的不足(字句、逻辑、主题……),当然了,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事实上,学生对于教师的反馈意见是极为期待的。没有互动的演讲,是充满遗憾的。

提高撰写语文专题小论文的有效性

1.小论文选题以兴趣为前导

高中生学习语文时,很多事情不是以意义为转移而是以兴趣为转移的,尤其需要教师加以有益的引导。教师应该思考,小论文选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呢?比如,单纯考据式的选题就令人感到无趣,而能结合最新生活的选题就可以让人有创作的冲动。再如,布置学生抽象地去研究古诗中的各种意象,就不如让学生从某某歌星的“中国风”歌曲(如《兰亭序》、《东风破》、《发如雪》等)中去搜集实例,学生为了读懂歌曲自然能够先搞清楚关于意象的各种知识,如此学习的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2.选题要切合学生实际

所谓学生的实际情况,指的是学生的年级、学习能力以及学校的软硬件等各种实际情况。比如,教师盲目地开列了一大堆书目,却不想想学生去哪里能弄到那么多书?再如,教师常常要求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却没有想到某些寄宿制学校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网络资源。所以,实事求是才是第一位的。

三、提高作文互批互改的有效性

1.订好规则,教师主导

互批互改前,教师要定好规则并亲自示范,传授各种批阅方法和批改本次作文的各项标准;互批互改后,教师还要仔细检查互批互改的成效。切忌课堂气氛也的“伪活跃”。

2.深入评改,循序渐进

除了对于错字、错词以及病句的修改外,更要强调对构思立意、结构选材、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深层探究,以及对这些方面实质性的建议。

3.自评为首,提升能力

自我的评改是互批互改中不可缺失的一环,而且是首要的一环。只有自我最了解文章主题、结构、用语的形成过程,自评是一次自我的深刻反思,既要看到相对于过去的进步,还要看到某些方面的不足。自评,必不可少。

4.鼓励为主,批评为辅

要告诉大家,互批互改首先要关注他人作文中的长处和优点。要学会首先带着欣赏和学习的态度去读别人的文章,对于优点要用红笔强调出来,更可以当面表扬,对于不足之处,表达的时候语气要客观,不可把批改当成了挑剔。

提高原创古典诗词活动的有效性

1.激发趣味,树立信心

古典诗词对于一般学生而言,几乎就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东西,那么这时候就必须要展示一些之前学生的优秀作品,并利用齐读、分析,绘声绘色讲故事的方式,将人家的创作经历说出来,让人觉得其实创作古典诗词也是同龄人能做到的,以此告诉大家,其实你也做得到。

2.讲解规范,强调韵律和结构

要做古诗词,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有很多的要求的,从字、词、句、典故到思想感情、艺术手法乃至意境都是要通篇考虑的。但是对于起步阶段的同学而言,最关键的是要押韵以及结构。比如绝句和律诗中哪些句子必须押韵,如何押韵;再如填词的时候,各个词牌中的韵脚在何处,都必须提前指出。另外,有的学生貌似填的词的每句话的字数都是按照词牌来填的,但是词性却都没有对上,这种情况较为普遍,需要多提示。

3.找好评委,发挥带头效应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

文言文的教学章节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头戏,同时高中语文的难点和重点也是在于对文言文知识系统的疏通和教学,高中语文教材大概选集了三四十篇文言文,这些篇目大多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文言文选入教材,给高中生带来了丰富的文言知识,学生要学好文言文,就必须要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正确方法,明确学习文言文的目的,高中生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我国古代的文学知识。怎样才能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文章结合具体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方面的内容举例说明。

一、重视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的学习,首先离不开的就是朗读,朗读不仅能够疏通文章的字词句,培养语感,还能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体会语感的第一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它包含着感知、情感和理解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停顿处,还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学生带着感情阅读文言文,把自己放在文本的角色中,对文章大意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论语》是先秦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主要反映了孔老先生的人生态度和当时社会的风貌,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哲学、文艺等各个方面。在政治上,孔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提倡“仁”;在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重要主张;在学习方法上,他提出“温故而知新”和“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论语》 语言具有生动、简朴、深刻等特点。因此,在学习论语这样对话式的文言文如果不通过朗读,学生就不容易把握各个角色的人物性格和独特的语言艺术。例如,朗读子路、冉有和孔子之间的对话可以反映出他们的语气和应答能力,展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

冉有、子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文章通过孔子师生一问一答的模式排列,学生分角色朗读,情感投入其中,就可品味出孔子的观点和他的学生各自的观点以及想法。在理清情感的基础上,加强对文章整体的把握,通过朗读有利于提高文言文理解的能力。

二、牢记文言虚实词

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和虚词是阅读过程的一个难点,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通常被句子里的某个词卡住,造成句子理解上的错误,导致翻译不准确,学生对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积累,能够从整体上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反应其文言的基本功。牢记文言虚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有利于对文言文的理解,高中文言文中文言的实词非常之多,还得需要学生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总结,而虚词大致归纳有18个。

例如:虚词[何、而、乎、乃、其、且、者、为、焉、也、若、以、因、于、与、则、之、所]每一个虚词的用法和意思都特别多,我们以“而”字为例。用作连词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表示并列关系时,一般不翻译,有时可作为“又”讲。例《劝学》中“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2.表示修饰关系时,做连接状语,不翻译。例《劝学》中“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表示递进关系时,可翻译成为“而且、并且”。例《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表示承接关系时,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鸿门宴》中“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三、加强基础训练

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学习,最为基础的是从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入手。学生只有不断的积累文言知识,才能有助于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例如:

1.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学生在学习方面都应该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自我学习最好的一种方法,提前疏通熟悉课文,学生可根据原文提供的相关注解试着翻译原文。

2.牢记文言句型: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型大致有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倒装句、省略句等,每一种句型的用法各不相同,所以学生必须要搞清楚各个句型的特点和翻译。

3.深入体会: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认真理解教师所讲解的文言知识外,还要学会深入体会文言文所带来的启示,深入理解文字内涵和作者所表达的心境,很多文言文都能给我们带来教导性的作用。

总之,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学习,学生必须要从基础入手,注重对字词句的疏通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规律和翻译,并且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不同的句型。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对基础知识、难点和重点归纳总结的好习惯;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增加阅读量,文言文的学习不仅限于高中的课本知识,学生还可通过其他途径阅读大量的文言读物,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芳梅,高中语文文言文探究[J];现代教育;2011年09期。

[2]沈竹阳,高中语文文言理解研究[J];现代阅读;2012年18期。

篇8

关键词 诗歌 积累 阅读 类型 意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诗歌鉴赏是历年来高考语文考试中必不可少的考试题目,虽然分数不是太多,但因为诗歌鉴赏类题目范围比较广、考查的面比较宽,所以在复习时让考生往往很难抓到重点。这样导致许多考生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白白地丢掉了一些分数,实在令人可惜。其实,只要考生们利用空闲时间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多了解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掌握这类题目的规律和技巧,就会在考场上发挥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1 注意日常的诗歌积累

高考的科目内容比较多,而考生由于时间有限,可以放在语文上的时间就少之又少,如果把所有学过的诗词再背诵温习一遍,不太现实也没有那个必要。一般高考出题时,往往会选一些经典诗词或大家较熟悉的诗词来考。所以,在语文复习时,对于一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常见诗词平时一定多读、多背,积累在心,对于一些不常见的诗词,也要尽可能地有所了解,增加自己的诗词知识库,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素质。在生活中,可以利用起床、吃饭等空闲时间,背上一两首诗词,日积月累以后,记住的诗词数量就会相当可观。同时要多把这些诗词中的精华部分或经典部分记熟吃透,并且体会这些诗词的运用手法,表达思想及修辞方法,品味诗词的创作意境,了解词语运用的妙处。这样,在考场上一般题目都可以能够应付自如。

2 注意常见的诗词类型及特点

在高中语文中,一般诗词都比较适合学生来读,也不是太深奥难懂。归纳起来主要分为送别类、怀古类、征战类、田园类、抒情类、明志类、归隐类、说理类、思念类、悼念类等等,考生们在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观察所读诗词的类型,然后按该诗词的类型进行分析、品味其中作者表达的意境。如送别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类型的诗词一般是送别时叮嘱亲朋好友,表达的是依依不舍的感情。再如征战类:“可怜闺里月,长照汉家营”。一般来说,此类征战诗表现战争场面、英勇作战、建功立业这样思想的比较少,更多的表现是对长年无休止战争的厌恶,对远离家乡以及亲人的想念之情。考生在平时复习中如果能够准确把握住各类诗词的类型、特点,那么就很容易抓住诗词的中心思想,对作者表达的意思就能大概了解到七八分了。对于时间宝贵的考生来说,这一条是一个很好的复习方法。

3 注意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特色

通过一个作品可以大致了解一个人,包括了解这个人所处的背景、时代等等,可见“读文知人”,是诗词学习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其实所有的诗歌创造都离不开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作者的内心感受、人生理想、审美观点、所处背景时代、政治气候等等都往往体现在其诗词作品中,鉴赏诗歌一定要了解到诗人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身世处境、人格品性、作品的创作风格等。掌握了这些方面内容,考生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高屋建瓴式的分析了。比如说李白的轻狂不羁的性格,所写的诗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以及“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等诗句,正是其人生性格的写照。而陆游是具有忧国忧民思想的诗人,才能写下“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等名句,不同作者的生平及不同的作品特色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认真地总结概括,抓住作者本身特点这根主线,对其作品的了解才能更加透彻和完整。

4 注意了解诗人的主要思想情感

在复习中,还要注意理清作者的主要思想情感,不同诗歌的作者因为所生活的时代不同,其在诗歌中体现的主要思想情感也会不同。即使是同一时代的作者,也会因所在的生活环境不同,在作品中所流露的主要思想情感也会不同。因此,不同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也就会大不相同。如: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考生们就应抓住陶渊明厌倦世俗,喜欢归隐的田园生活的这一主要思想情感,并结合他(下转第所写的其它诗歌,理解他的这一主要思想情感在不同作品中的应用,更好地鉴赏、理解他的作品。

5 注意积累诗歌中常用典故

中学课本的古代诗歌,常常会运用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往往可以起到“寓情于事”“烘托”、 “渲染”等作用。这就要求考生在理解时对典故要有深入的了解,掌握典故原意并结合作者所处时代的现状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主线。典故运用的好处是:借前人之事或诗句,用极少的话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借他人之口,说自己之事”是典故常常起到的作用。复习时,对比较生疏难懂的典故可以少读,对常识性、经常在文中出现的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积累。

6 注意把握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在诗歌中还会经常运用意象的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用特定景物和对象来表现对应的情感和事物,这就是我们所称谓的“意象”。在诗词中所写的景物、所咏扬的对象实际上为客观想表达的人或物,正所谓借景抒情、睹物思人。把握这些经常使用的意象的作用,在做相应试题时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具有一定的传统性,不同作者运用时所表达的意思基本都相同,如:“明月”往往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松柏”往往表达的是高风亮节的人格;“梧桐”则表达了作者看到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感叹身世的孤苦凄凉等。熟悉这些意象所要表达的传统含义,对我们理解诗歌非常有帮助。

7 注意掌握诗词常见的表现技巧

考生在复习诗歌时,还要注意掌握诗词常见的表现技巧。一般的诗词作品主要分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三个层面来表达作品内容的,修辞手法常见的如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等。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运用了对偶、夸张等技巧。诗词中表达方式主要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句中,诗人借用生于南国的红豆,间接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表现手法主要分为对比、衬托、象征、渲染、比兴等。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中所运用的渲染等。考生复习时多注意从这三个层面来分析作者写作时所运用的表现技巧,透彻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运用。

总之,鉴赏诗歌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地阅读诗歌,只有多读、多想、多问、多悟才能提高鉴赏诗歌的水平和能力。平时读得不多,那么积累的也就少,对诗歌感悟也就少,鉴赏诗歌的能力也就很难得到提高。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充分地了解教材中的诗歌,并扩充自己的诗歌阅读范围,掌握好诗歌的有关知识,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为高考语文能够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基础。除此之外,上文中所提到的几项注意点是在考生宝贵的复习时间中,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几个方面。如果考生能够在复习中,在打下坚实基础后,再从这几个方面认真地去复习,避免单纯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就一定会取得不错的复习效果和语文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1] 候文同.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复习方略[J].语文天地,2008(7).

[2] 石岩.高考古诗词命题趋势及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35).

篇9

2013年3月7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而古代诗歌正是传统文化的优良载体,古代诗歌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通过学习和鉴赏古代诗歌,可以熏陶学生的志趣、品格和情操,促进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这两条基本的文艺理论都是对诗歌的本质的认识,诗歌的创作必然来源于作者本身的情感,并且作者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教师只有正确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才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其包含的社会意义,切实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然而,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很多语文教师面对着一首首文质兼美的古代诗歌,往往采取简单化地处理,逐字逐句翻译古代诗歌,过分注重关于古代诗歌内容的理解,忽视了古代诗歌所包含的深刻感情,将一堂诗歌鉴赏课上成了文言翻译课。学生在下面只知道埋头苦记,不知道反复吟诵,仔细体味,如此很难理解古代诗歌深刻的人文性。

而在事实上,由于古代诗歌所处的年代久远,背景各异,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也充满了复杂性。同时古代诗歌独特的韵律、表达也对学生造成了极大地干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鉴赏诗歌时,必须全盘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适当地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思想美。

而在高三进行诗歌鉴赏复习时,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中两年学习的积淀,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关于诗歌赏析的基本知识。然而考试面对具体的诗歌试题时,学生只能够借助脑中的知识储备,笼统粗略地完成答案。这些答案个个似是而非,不够具体准确,因此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考题的平均得分总是较低。

情感是一首诗歌的`魂,在近十年的江苏高考中,理解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感已经成为必考题。教师在进行高三复习时,必须综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快速把握古代诗歌情感,进而准确地鉴赏诗歌。

理解古代诗歌的感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诗歌题目、作者、注释,初步揣测诗歌感情。诗歌题目、作者、注释可以带给我们很多信息,古代诗歌的题材总有很多相似的感情,山水田园诗大多描绘清新自然的优美景物,借以表达对宁静闲适、归隐生活的向往,有的诗歌还会隐藏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一丝惆怅;边塞诗的情感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很大关系,国力强盛时,边塞诗大多在描写奇美的边塞风光,表达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随着国力的衰退,边塞诗情感也逐渐变得凄苦,风格大多变为描写塞外军旅生活的艰难,战争的残酷,对统治者开边的不满以及自身浓浓的思乡之情。怀古咏史诗大多借古伤今,凭吊国运、哀叹兴衰或者感伤自身;羁旅诗大多描写旅途之景,抒发羁旅的孤寂,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个体怀才不遇的悲伤。通过这些信息的把握,学生调动脑中的知识储备,可以初步判断诗歌的题材。

在初步揣测出古代诗歌的思乡感情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情感词语,准确把握诗歌感情。中国古代诗歌内容凝练,讲究一字千金。比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字;“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中的“寒”字;“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中的“悲”和“冷”字。学生抓住这些关键的字眼,也就有了具体把握情感的抓手,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判断理解古代诗歌的情感。

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感之后,教师可以指引学生紧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深入理解诗歌感情。意象是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选取大自然中的物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思。比如“梅兰竹菊”是在象征高洁的人格;“鸿雁”、“明月”总是引起作者的思乡之苦;“折柳”、“南浦”总是传递诗人离别的忧伤,“松风”、“竹影”经常表达诗人的隐逸情怀;“凄雨”、“孤灯”和诗人的羁旅之苦紧密相连。古代诗歌多用典故,学生通过日常的积累,熟知一些常见典故的固定情感,可以准确理解诗歌感情。比如“楼兰”、“投笔”反映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东篱”、“采薇”传递了诗人的归隐之心;“碧血”、“丹心”表达了为国捐躯的忠贞。把握这些意象和典故,学生就可以准确地理解赏析诗中具体的句子。

篇10

摘 要:诗歌鉴赏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拉分点。很多学生对此类题不知该如何作答。从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等方面进行方法指导,希望能对学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诗歌;鉴赏能力;任务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高考中,古诗词赏析是必考题,而且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通过平时的教学,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在做题时感到鉴赏诗歌很困难,往往是读不懂诗,看不透题,答不对点,知识储备不足,那么,诗歌鉴赏自然就成了高考中的一个拉分点。那么,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看题目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如窗户,而且在题目中一般交作的缘起、对象、时间、地点、背景以及诗歌类别等信息,从题目入手既能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又能感知作者的情感。如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就可以看出:大庾岭:交代地点。驿:驿站。说明诗人应该是在旅途,很有可能跟羁旅情怀有关。

二、看作者

诗歌鉴赏讲究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盛唐时期的作品多表现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而晚唐时期的作品多表现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而且,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诗风。例如,李白:身处盛唐,豪放飘逸;杜甫:遭逢乱世,沉郁顿挫;陆游、辛弃疾:家国多难,激荡强烈的爱国情怀。而且,同一个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诗歌风格。例如,大家所熟知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她的人生道路可以说以南渡为界,南渡之前,生活优裕,所以她的作品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但是,南渡之后,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死去等一系列打击之后,生活孤苦,孤独无依,所以,她后期的作品充满了愁绪。所以,欣赏诗歌,一定要采用知人论世的手法看作者。

三、看注释

注释一般是解释原文中的写作背景、典故出处等较难懂的地方,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理解作者思想的重要环节,不可不看。

四、看意象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象,即形象;意,即意念、情感,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意象就是饱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形象。

读懂意象,即读懂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品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的《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诗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孤独凄苦的主观精神。而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六、品用典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的《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七、抓修辞

在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的《咏柳》,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应该通过课堂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让学生见到诗歌,不是恐惧,而是用美的眼光去欣赏它,那学生的水平就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出现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篇11

毋庸讳言,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总是不以为然的。对教什么学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认识模糊、理解偏颇或把握不当的,大有人在。所以,高中文言文的教,就是指教师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有关要求,只要明确了教什么,才能有效实施怎么教。

1.高中文言文教什么,

教什么,是由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师必须认识清楚、理解透彻、把握恰当。所以,课程标准才是教师实施高中文言文教的根木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高中文言文的教什么作了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占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据此,教师必须明确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一是读懂,就是教学生读懂文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恰当选择浅易的文言文。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但是,受学校体制机制、高考压力、材版木、教师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教师或学生可供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不大,只是在选修教材上,教师还是有一些自主选择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权利。只有符合浅易的标准,学生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二是梳理,就是梳理文言常识。具体而言,就是要梳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以及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在初中文言文不考不教的基础上,高中的梳理虽然显得枯燥乏味,但是,词类、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却成为初高中衔接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三是诵读,虽然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中,有一定的诵读基础,但是,高中的诵读要求也必然比初中的高得多。不但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而且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要理解感悟、积淀语感以及展开联想、想象等等。

此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就选修课程文言文教什么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占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占代诗文名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悉心研究课程标准,就不懂得高中文言文应该教什么,那么,就只能依照给定的教材照木宣科,难免会落入教教材的俗套,课堂低效甚至无效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教也就无从谈起。

2.高中文言文怎么教

教师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才具备了必要的前提。怎么教,往往因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而不同,这正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于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高中文言文教学除了继续重视学生诵读的培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外,教师在怎么教上主要应该在以下两方面下足功夫:

(1)整合教学内容。众所周知,高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课时少,在三年内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各模块内容(含选修模块)的教学,着实不易。况且,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选修课的教学,只能跟着高考的指挥棒,亦步亦趋罢了。鉴于此种状况,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实际及教学时间安排,有效地选择、取舍文言文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课程标准推荐的文言文诵读篇目,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一般情况下都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模块,可作为重点阅读的篇目。此外,高中文言文教学还要求选修一定数量的占代诗文名篇及占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占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就需要对选修教材《中国占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教师据此实施教学,将使学生提高对占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体验等等。至于课外读物的《论语》《孟子》,可根据需要选择性地抽取部分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2)传授学习方法。怎么教,归根结底就是传授学习方法。面对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学习压力大的高中学生,教师除了采取诵读、整体感知等常规教学外,应该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甚至一些有效的应试方法。常见的有:比较,就是要学会辨别异同,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推断,就是根据己知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推出一些疑难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如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质疑,就是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如对一些不太确定的字、词、句、篇,要敢于与同学、教师探讨;评价,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论、发表看法等;总结,就是要善于总结规律,如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等。

当然,课程标准规定了教什么的具体要求,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加以有效落实。因此,教师既要研究课程标准,又要研究学生,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处理教材,选择恰当的方法。即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释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具体而言,教师要以培养中学生诵读占诗文为主,进行语感熏陶,但不是完成背书任务或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而是有表情地吟诵,既要语调上读出抑扬顿挫,也要读出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析理,不但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而且懂得作者在想什么。其次,在学生诵读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既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高中文言文的学

教师的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教,是教师的主导活动,是前提;学,是学生的主体行为,是关键。因此,教师在明确教什么、怎么教之后,就得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1.高中文言文学什么

学什么,往往离不开考什么,虽然教师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但教师的教学也不能无视考试。考什么,由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规定的,因此,教师也必须正确认识、准确理解并把握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就高考考什么说明得更具体:阅读浅易的占代诗文。浅易一般是指文木的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阅读难度不大。浅易是一个相对概念,高考提供的文木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接着,考试说明具体规定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内容。该规定不仅明确了高中学生高考考什么,而且明确指出了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应该学什么。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文言文的考试内容无非是:名句默写、文言实词、内容理解、文言翻译、诗歌鉴赏,福建等个别省份还考了文化经典,但文言断句福建省至今未出现过(个别省份有出现)。高中教师研究考试说明,就是研究教什么,然后在教学实践中游刀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更好地把握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不至于出现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乱教的情况,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当然,教师应当具备考试意识,绝不是为考试而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教、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否则,教与学都将走向极端,以至影响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2.高中文言文怎么学

教师怎么教,往往决定了学生怎么学。高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虽然明确了文言文考什么,也知道了应该学什么,但怎么学还需教师的精心点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既要记诵积累语言文字,又要运用所记诵积累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于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式。具体而言,记诵积累的占诗文,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后,如利用晨读、课堂上的朗读、课后诵读等,学生才能够有所积累、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升华;对于占诗文大意的理解,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但必须遵循自主一合作一自主的原则,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合作,或凭借注释、工具书,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质疑、探讨,取得共识;至于文言常识词法、句法作者的情感、态度翻译等内容,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益的探究学习,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以期获得内化、升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高一年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应当以必修课为主,重在夯实基础,不但只是记诵积累,而且注重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二学生则应在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文言文内容有一定的记诵、积累,并且有能够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进行学习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优势,重在指导学生鉴赏占代诗歌和散文。在教学实践中,为了避免文言文教学的枯燥无味,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自主诵读占诗文、自主积累实词、自主梳理文言语法;合作鉴赏占诗词、合作品味占诗文的语言、合作感受占诗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探究占诗文作品的内容价值、探究占诗文作品的积极意义及历史局限性等等。高三则应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基础上,紧扣高考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梳理、总结等方法进行复习,注重知识视野的扩展、辨析能力的提升,并提高应试水平。教师切忌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将有关的文言文知识等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的东西,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篇12

【关键词】文言文注释;教材;编者;教师;学生注释

作为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重要辅工具,最基本的功能是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除此之外,注释还能够起到介绍作者及背景、分析文史资料等功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解读文言文必不可少的辅工具。注释作为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合理地使用才能彰显教师文言文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古诗文文本的注释研究,探究对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的使用优化策略,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厚其文化底蕴。

一、文言文注释的主要作用

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是教师教学、学生预习的重要辅工具,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人物背景注释人物背景注释注释选文出处、作者或文章的背景,主要是作者生平际遇、古诗文作品中的创作缘起、其他人物介绍,还包括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政治背景等。补充有关作者生平经历等资料,为学生掌握知人论世等解析文本方法提供相应的资料。

(二)音义语法注释对文言文选篇中字词的读音与释义作解,一般注释的是课文殊的读音,如人名、地名等生僻的字音;还有注释词义或句义,主要侧重对词在原文中意思的解释,尤其是疑难字词,如通假字、古今字、语气词,还有对于词性、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的语法注释、修辞注释,为师生阅读理解扫清字词障碍。

(三)文化常识注释对古诗文中一些专有名词进行介绍,这些专有名词主要包括朝代年号、区域地名、天文时辰、典故出处、官职称谓、古代兵器等,多为文字本身蕴含的文化常识,这些文化常识是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课文的必备资料。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常见注释问题

从中学语文的教科书来看,所节选的文章大多为流传千古的篇目,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厚的古代文化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进行人生思考与感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向来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注释从属于助读系统,它既能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还能连接古今,故注释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容小觑。但或许是文言文年代久远,编者没有充分考虑文言文自身的特点,意见不统一等原因,教材中注释也难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完善之处。一般来说,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容易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一)当注未注当注未注是指对于那些学生容易产生误解或读错之处没有作注释,具体表现为字词不注释、译句不译字、多音字不注音等。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请以战喻”,教材的注释是“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但没有单独解释“喻”的意思,可课文的注释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比喻”的意思。其实,“喻”在此处是“明白”的意思,这句话完整的解释应该是“请允许我用打仗来作比方让你明白(这个道理)”。教师此时还可以将“家喻户晓”“不言而喻”等成语相结合讲解,便能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但如果此时不仅有句子的注释,还有字词的注释,我们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和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的《赤壁赋》中有一句“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课文注释是“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而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对句中“曾”字没有单独注音。在教学中,教师对“曾”字有读“zēng”的,有读“céng”的,读音不同,解释自然会有分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注:曾,念“zēng”。①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②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以译为“连……都……”《列子汤问》:“曾不若孀妻弱子。”念céng。①曾经。②通“层”,重叠。所以,句中的“曾”字应补充注音“zēng”,并最好附带注释: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以译为“连……都……”。

(二)注释的不准确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但部编版的初中教材已没有这首诗歌。人教版的课本对于诗中“草木长”的注释为“【草木长(zhǎng)】草木从生”,这里的“长”是生长的意思。但是我们这个完整的句子是“道狭草木长”,我们不难发现“长”与“狭”相对应,都是形容词,“道狭”与“草木长”是对比,所以此处的注音应为“cháng”。由于我国人数众多,地域广泛,在几千年的汉字使用发展进程中,逐渐出现了一字多义或一义多字的复杂情况,主要表现为通假字、古今异词等。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用不同的字形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在前者叫“古字”,在后者叫“今字”。①这是古今字,而通假字却又不同。凡词都有专为记录它而造的字,这就是本字。在古代文献上,书写时不写本字而写其他同音或近音字,叫做通假。②因注释用语不统一,老师和学生经常无法分清通假字和古今字。比如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反”字,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中有“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注释为“反,通‘返’”,这是通假字。而必修五《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的注释为“[反]返回,后作‘返’”,这里是古今字。还有必修二《离骚》中的“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课文注释为“反,返回”,这便看不出是古今字还是通假字。上述三个“反”字都是“返回”之义,但注释术语有差异,所以教材理应统一并规范注解。

三、文言文注释的优化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曾提到:“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③理解词义是读懂诗歌、文章的前提,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是教师教学、学生预习的重要辅工具,但只有准确并规范的注释才能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所以,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克服教材中的注释问题,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编者首先,要会取舍。语文教材最大特点是教学性,它适用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故课本上的文言文注释和一般的古籍中所注有所差别,而对于那些具有争议的注解,教材应当选取学术界较为认可的注释。而且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为了照顾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需要,在语言表达上不会表述得太过深奥。其次,要统一意见。编者在给教材作注解时应多关注容易引起分歧、误解的字词,这样的字词句定要作注,并且需要统一注释内容和格式,否则会引起混乱,不便于教师教学,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最后,全面了解中学生的文言知识水平。教材编辑者在编辑教材的时候不可闭门造车,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教材编辑者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可让中学一线教师来配合完成调查任务,确保不忽视学生文言知识水平。

篇13

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是时代对高中生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古典诗词能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信仰,培养人的想象力和人文素质。青年学子应自觉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杨叔子教授有一句诗非常深刻:“国魂凝处是诗魂。”他呼吁:文化要继承,经典要诵读,诗教应先行!

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更是高中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修身当先学诗。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站在人生的高度总结: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决不会觉得人生是一种干枯的东西。高中生学习古典诗词,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对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塑造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如何培养和提高高中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呢?

一、要了解诗词的一般特点

高中学生,除了熟悉古典诗词的体裁、分类、押韵、对仗等等常识以外,还应了解以下几个特点:

1.流派繁多,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了解不同流派的艺术特点,对于我们鉴赏古典诗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表达技巧丰富多彩。比兴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喻今、对比、烘托、象征、借代等等,诗人们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艺术创作典范。

3.抒情诗居多。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感情的。《尚书》说:“诗言志。”这个“志”就是思想、情感、志意。而抒情诗往往是先写景,后抒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如唐代赵嘏《长安秋望》:“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前三联写景,描写深秋拂晓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首联写全景,颔联写仰视,颈联写俯视,无不触发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尾联抒情,表达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二、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艺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社会背景

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鉴赏古典诗词,品评其“苗”(语言)、“华”(音韵)、“实”(意义),就要追溯其“根”(情感),因为“苗、华、实”皆由“根”而发。诗人为什么有情感要抒发?背景是什么?所以说“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鉴赏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即要鉴赏作家作品,就必须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经历,了解其艺术创作特点,考察其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一诗,只有了解了李白被排挤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诗中作者的愤懑的心情;只有了解了李白的生平思想、个性、抱负和诗歌风格,才能理解诗中作者忧国伤时的怀抱以及意寓于言外的余味,才能对这首诗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

三、要积累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和古文化知识

中国古典诗词是根植于丰富的古汉语和灿烂的古文化的土壤之中的,鉴赏古典诗词,就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如杜牧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字,取古汉语中的“因为”义;乐府诗《陌上桑》“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中的“但”字,取古汉语中的“只、仅”义。类似的词类活用、语序倒装、成分省略等在古典诗词中也都很常见。

几千年的文明史,不仅形成了我们民族的共同语,也形成了我们民族大致的心理认同,因而古典诗词中出现的一些习俗和花草鸟虫、月露风云等往往蕴含特定的含义和文化内涵。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再加上“柳”与“留”谐音,“柳”便代表了一个场景、一种情绪。类似的“渭阳”、“南浦”、“秋月”、“夕阳”、“雁”等等,无不带有我们民族的特定含义的心理认同。还要了解古人的一些口语、惯用语等。如被《词旨》推为“警句”、《古今词话》又誉为“妙语”的刘克庄的《清平乐》词句:“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其中的“萧郎”泛指女子所爱慕的男子。再如崔珏的《和友人鸳鸯之什》,题中“什”因《诗经》中小雅、大雅、周颂每十篇为一“什”,后称诗文的篇、章为“什”。

另外,还要了解古诗词中的典故。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等人的典故,再如赵嘏的《长安秋望》,尾联中“鲈鱼正美”和“南冠”就分别用了西晋张翰和春秋钟仪的典故。如果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不了解,就很难去理解与鉴赏了。

四、要多读勤背,积累诵读量

篇14

【关键词】文言文 评点法 重要性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60-02

文言文历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既然这样,那么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怎样的问题?评点法教学可以起到怎样的重要性作用?评点法教学在文言文现实教学中具有怎样的可行性

一、从文言文本身来看,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和内涵应该是什么

从文本的思想境界看,高中入选于必修课文和选修自读赏析的文言文大都是被谓为“经典”的“定篇”。它们历经时代淘选依然焕发迷人的光彩,其真挚的情感、蕴含丰富的表意技巧、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审美,高瞻远瞩的精神和理想的文化境界“沾后人、其泽甚远”(鲁迅)[1]。它们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是中国的脊梁,是不同时代不同人永远读不尽的感动,是即使用尽一生也无法完全破解的生命密码。从语言学习来看,文言文还是我们现代语言文字的源头:古文语法、词义和现代语言有着千缕万缕的关系,许多意义和用法依然大量地保存于成语当中;现当代的很多文学艺术手法取自于古代文学。总之,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完整地认识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和诗词、现代文一样为了提高整体语文阅读鉴赏能力,最终实现全民族人格文化精神的提高。所以,我们必须以全面发展的眼光来认识文言文学习。

另外,文言文首先是文学作品,它和现代文一样首先是阅读,和现代语体文一样是作者情感生命的凝聚,并且召唤着与读者进行情感碰撞,心智交流。需要一种自然的语感,包含了认读、理解、评赏和借鉴四项能力[2],除对语言的特殊关注外,也应着力培养学生主体的阅读能力,要引导学生体验文言篇章的形式美,情意美和境界美。文言文本意义的建构、审美感悟,性灵陶冶涵养等等,都不能靠灌输来实现,更不能由他人来代劳,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自然转化的过程。

二,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怎样的误区

当前,对高中生而言,考试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大魅力。高中学生普遍认为文言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试,文言文学习内容,主要集中于与考试内容密切相关的字词句的积累和翻译,思想内容、写作方法和文化背景只作一般性的了解,并且与字词句分析结合不紧密,“言”“文”分家,字词句教学费时费力。可见,文言文学习与兴趣爱好、品格养成和阅读鉴赏关系不大,文言文学习在目的、内容和方法上存在严重不足。

不足表现为两个突出,一是教学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文言文本身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精彩的艺术魅力被淡化;二是单向接受多于双向选择和主动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弱、主观能动性差,学习文言文的主要形式是倾听(教师讲为主)和诵读,形式单调,较少讨论和评写;学生缺乏对文本的充分浸、体悟和阅读中鲜明的自我发现及勇敢的质疑探究,学生缺乏自读自思自悟自评的必要过程和相关训练。

三,文言文评点法教学的重要性

古人读书是历来倡导的那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优良传统。评点法是古人阅读文章 “评其事”“赏其文”的一种常见阅读手段,又是古人在文本激发之下“谓发明”“抒兴趣”的一个必要出口。调动学生对文言文作品进行比较独立的涵咏自得和评点解读(口头或书面),不仅值得尝试,而且十分必要。因为文本意义的生成离不开被心灵感悟的过程,作品中一切美的元素只有被读者自觉主动捕捉到了,才能真正融入他的内在视野,意义才能真正生成。在此基础上,体验美而生动的元素,倾心陶醉,并自觉转化为个性化的言论表述,通过三分的下语,去把握十分的用意,评点式的表述时常充满着个人灵感和旨趣,体现一种真正的语言素质,也是语言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传统评点延续千年,现代语文教育没有理由向传统说“不”。评点者对文本的探究意识十分强烈,阅读主动性主体性十分鲜明,文本与读者视域的达到旁无挂碍的真正融合,圈点勾画,玩味批注可以让学生把精力集中于文本本身,并随时记录下对文本的点滴感受,包括理解,感悟,评价和质疑。另一个是人的思维常常飘忽不定,读者沉浸作品时时常会有一些瞬息感受,如果不能及时地不受干扰地记录下来,也许有些很有价值的洞见也就转瞬即逝,如昙花一现般白白地流失了。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随时加以书面评点,就能将飘忽的思维固定化、物质化、精确化,否则日后再读,“终至茫然”。

四,文言文评点法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从课标看,当前的语文教学论越来越重视研究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评赏批评的实践能力,积极探讨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新课程目标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些概念是与评点的精神内核相一致,就是注重阅读主体的情境体验,领悟探索,鉴赏批注和历史批评,深入细致地加以鉴赏探究,然后作出简明而精要的点拨与评析;由此指向文本真实和意义构建,努力扩展读者和文本的言语空间。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应看到,经典自身的圆融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具有永恒的魅力和开放性,经典的价值体现在现在,指向未来。作品意义的形成由作品本身,外部因素和读者意识形态、审美趣味以及时代的累积所共同决定的,文本在多元视域的共同作用不断被重构、被批判、被反省。这也为学生的评点提供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可能性。

其次,“先学后教”理论在文言文学习中一样重要。文言文创作的时代较远,如果一开始就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分析,过多陌生的信息绝对会影响“学生工作记忆时信息加工的效率”(皮连声)。文言文教学如果忽略掉学生对文本的亲近,缺乏新旧体验沟通、难易深浅探究的必要过程,这种听课或许能让学生有所收获,但不是一种真正的能力迁移,知识肯定容易遗忘。教师应重视学生已有经验和当前体验,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倾听他们的意见洞察和妙笔生花,并以此为依据展开多向对话交流。这样,课堂的流动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更强,更能展现学生立体丰富,个性鲜活的生命,并锻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过早或过分的“越界”其实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甚至可能造成很大的伤害。

第三,从字词句的理解角度看,学生对文言文进行独立思考和评点是可行的。据调查,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存在大部分的常用字。有人统计在现代汉语3755个一级汉字中,古汉语1086个常用字中有1001个在一级字表中,占古汉语常用字的92%,另外还有82个古汉语常用字可以在现代汉语4500个常用字表和6196个《印刷通用汉字字表》中找到。可见,入选课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不常用的生字、难字、冷僻字数量并不太多。再加上课文详细的注解和古今语义的千丝万缕关系,使得有一定文言阅读能力的学生自行读懂文意,并不是难事。

第四,评点的突出特点是“意随文生”,随感而发,应疑而生,人人皆有可为。文言文教学评点法,一方面现代文言文教学所倡导的评点,学术性不那么强,我们的学生毕竟能力有限而且也不是从事专门的文艺研究,更主要的是追求一种习惯的养成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评点具有较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有一定的规范和约范,同时也是一个逐步深入,多方对比讨论的过程。所用语言须精到、警辟,一语破的,要言不繁。

评点法教学有口头评点和书面评点两种基本形式,评点的中心点和发散点是文本,评点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评点的主导是教师,评点的空间可以是课堂之内也可以是课堂之外,时间上可长可短,评点的形式既可以是读书笔记,也可以是讨论或独立思考之后的发言,形式十分的灵活。

第五,评点法在实践中易以操作。评点法一般由四个部分构成:阅读、圈点、注解和批评。这四个部分推进可以有先有后也可以往复穿插、彼此渗透,并按一定步骤朝向一定的目标推进。阅读是指专心致志的浸,无功利的“审美自失”[3];圈点是用各种符号标示出理解上存在困难的或表达上富有特色的词句或段落。如用“1,2,3……”标出段落,用“口”圈出难字生词,用下面画“.”的方式点出关键词句,用“?”表示疑问,注解是解释字义、名物、典故,或对关键字句、佳句佳词、疑难深蕴,用线勾到空白处加以注明。“批”主要有眉批,旁批,行批和总评等,是用“”在阅读、圈点和注解的基础上,在谴词造句、布局谋篇和思想艺术的疑难、深蕴、要旨或精彩之处作简明扼要、画龙点睛式的评析,也可以是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或者疑惑兴之所至地写于文本空白处,也可以记录教师或别人的评点。

最后,运用评点法进行文言文教学实践,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和指津也不可或缺、教师在评点法教学中,不是全盘授予、越俎代庖。在这方面叶圣陶先生表述得极为精到。他“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4]。” 解惑答疑固然重要,引导精思质疑价值更高;教师在评点法教学中,不是事先设定了一切,学生可为的教师大胆放手 “教师只讲述的只是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 “在学生没法彻底了解的时候,教师才给他们说明、订正、补充。” “在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揭示。” “不必求其过高过深。”只须给予“易晓的暗示与浅明的指导。”这样,教师授课既尊重了学生,又控制了目标,突出了重点难点。

因此,教师不是先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而是由学生的评判定学生的思,因思而教,由教促评,充分地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对文本的开发生成。整个的教学过程,由评始至评终,评是教师教学的起点,评又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点,评点式教学使得文本的许多优秀元素伴随着每一次阅读者心理的流动,情感的迸发、灵魂的绽放和智慧的纠正而被鲜明地放大,无论读者、教者或是文本,在交互平等多重对话中,都感受到生命的光辉。“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常注常新,最终,学生的阅读就很自然地在教师的帮助下由“浅阅读”走向“深阅读”,由“模糊”走向“清晰”,由“内在”走向“外在”,由“复杂”走向“明易”。 它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理、情和美之所在,也能让学生明白“之所以然”。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539

[2]转引自邹北文.阅读教学中的非本位现象透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6

[3]赖瑞云.混沌阅读.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1.190

[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