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合作能力;合作示范;合作契机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25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162
当前社会竞争益发激烈,因而个人努力难以获得成功,唯有学会同他人的合作分享方才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因此可以说,合作共赢乃是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认知的理念。只有学会与人合作,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只有善于与人合作,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有积极与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幼儿通常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与模仿形成自我认知,故而作为同幼儿接触较为频繁的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以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幼儿示范如何同他人实现良好的合作,如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寻求同其他教师的合作,为幼儿做合作的良好的示范。我与搭班老师之间就相互配合进行教学活动,常常一人讲课,其他人帮忙准备教具,配合表演等。教师之间的语言我们也注意有示范性,如“请你帮我一下,好吗?”“这件事我们一起商量商量吧?”“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这件事做成功!”如此一来,将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对教师的举止进行模仿,进而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同他人的有效合作。
同教师的言行举止示范效用对比来看,幼儿同伴的言行举止对其影响更为明显。在教学当中,笔者注重对幼儿间良好的合作现象进行肯定与赞扬,并对帮助他人的幼儿进行奖励,从而使其在潜意识中强化对他人的帮助意识,同时使其他幼儿对其行为进行有意识地效仿。
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合作契机
在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合作契机,使其合作能力得以养成。如前文所述,现今社会中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幼儿难以在家庭教育中得到系统化的合作训练,此外,考虑到一些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处处以我为中心等现象比较严重,这使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更有家长从小就教育幼儿:别人打你,你就还击。这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必然导致幼儿形成专横跋扈的个性品质,在合作中自然不被同伴所欢迎,所以要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跳皮筋、玩娃娃家等。教师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造与同伴合作的契机,将使幼儿在参与活动或者游戏的过程当中形成主动合作意识,如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幼儿共同完成一幅画作,使全体幼儿在共同的任务目的驱动之下,实现彼此之间的分工协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合作的契机,如要求幼儿互相为同伴进行穿衣,互相为同伴梳头等,均能够使幼儿的合作能力得到提升。总而言之,幼儿教师应当善于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为幼儿创设更多的合作契机。
三、组织幼儿进行合作性游戏
幼儿通常对游戏活动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喜爱,因此幼儿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幼儿这一特点,通过游戏形式为幼儿提供彼此合作的机会,其效果必将十分显著。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常会组织幼儿开展需要其彼此进行充分合作方能完成的游戏,如两人三足这种游戏形式,必须使参与的幼儿两人保持高度的默契,方才能够胜利达到终点。此外,笔者还组织幼儿进行挑水游戏,要求幼儿共同完成挑水任务,唯有彼此合作,步调统一,方才能够避免水洒出桶中。游戏《人、枪、虎》游戏规则:人抓枪、枪打虎,虎咬人。我把全班幼儿分成了两队,红队和绿队,每组通过商量选出一位队长,队长带着队里的成员一同协商这次PK自己组准备当什么,要求每组幼儿做的动作必须是一致的,否则就输了,所以他们必须与小组成员进行很好的协商与合作。在商量时,为了保密大家都把头靠在一起,自觉围成一圈,小声的商讨,有的幼儿还不时地问上一句“我们组当什么都知道了吗?”“都记住了吗?”“大家千万别出错了动作!”……游戏开始,两组队员相对站立,然后听口令一起做动作,双方根据规则确定谁抓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将意识到个人的行为将决定己方的成败,因而其能够在游戏过程中意识到同他人协作的重要性。
四、注重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笔者曾在一堂美术课上遇到这样的情况,当要求幼儿两人一组进行合作创作时,因其中一个幼儿认为另一方使用的画笔颜色错误,因而发生争执,进而愤怒地将画纸撕破。从合作的角度看,对于此种破坏合作的行为,教师应当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幼儿意识到合作意味着双方的彼此让步,而非一方意见要压倒另一方。
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当注意对幼儿存在的过于自我的态度进行及时纠偏,让孩子明白,因为任性,自己就会失去小伙伴,就没人和自己玩了。教育孩子做事要有恒心和毅力,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要指导孩子在合作时专注与当前的活动,将不利于合作的念头与举止进行有意识的规避。
除此之外,考虑到在幼儿的彼此合作过程之中,往往双方会通过言语和肢体进行意见和看法的交流,因此幼儿教师应当注重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幼儿通过语言清晰地表现自己的意图与想法,如此将有利于合作的进行,具体涵盖的内容为:用自然温和的态度文明的说话,不粗命令、也不撒娇、不以哭闹威胁同伴。这既是合作的自然要求,同时亦是保证幼儿之间有效沟通的必然要求。此外,幼儿教师应当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使其能够在群体交往中形成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 蔡越兰.中班幼儿游戏中自主意识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展望,2016(9).
[2] 王小英,王永杰,孙贺群.幼儿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与指导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幼儿期是人的各种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期,而合作又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我们除了要教会幼儿各种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注重幼儿各种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合作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已经成为这一代的主要潮流,爸爸妈妈宠爱,爷爷奶奶捧为掌上明珠,使他们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在家里,他们称王称霸,事事都顺心,所以到了幼儿园里,他们根本无视其他人的存在,什么东西都占为己有,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根本就没有合作意识,有些幼儿连什么是合作也不知道。而经过长时间的交往,那些不会与同伴合作的孩子就会产生不快乐,有些还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所以,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研究。
一、通过树立合作的榜样,萌发幼儿合作意识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一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另一教师主动帮着摆放、分发材料;保育员搞卫生时,教师帮着擦玻璃、抬桌子,这在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相反,教师间的某些不合作行为也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超超是一位自理能力极差的孩子,每次午睡起床我总要帮他穿衣服等。有一次午睡起床,我在帮一位尿床的幼儿换衣服,看到吕品和奕奕小朋友在为超超穿衣服、系鞋带,我好感动,当场就鼓励、表扬了她们的行为。以后其他的幼儿也积极地向她们学习了。这说明教师与同伴的榜样作用起到了效应,也增强了幼儿的合作意识。
二、通过学会合作,强化合作愿望
1.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午睡前后让小朋友互相帮助脱穿衣服、解扣钮扣;请小朋友们把心爱的玩具拿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还有大带小活动。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幼儿喜爱的多种活动进行分类组织,建立幼儿活动区,经过反复研究,明确了在各种活动区中对幼儿进行合作精神培养的具体目标。
如在图书角,我要求幼儿不争抢图书,爱护图书,愿意与同伴交谈书上看到的内容;在建构角要求幼儿不独占玩具,需要别人的玩具时,要和别人商量,经同意后才能拿,学着与同伴合作搭物体;在音乐角要求幼儿能与小伙伴互相配合,一起唱歌、跳舞、玩打击乐器;在娃娃家(宝宝医院)能自由选择游戏伙伴,学会分配角色,互相配合,进行游戏。
2.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
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应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们协助,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懂得合作的方法策略,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三、通过强化幼儿的合作情感体验,促进合作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大班幼儿;能力;种植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2-0017-02[作者简介]徐国梅(1969―),女,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场北幼儿园教师,小学高级。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笔者主持的“种植活动中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就要接近尾声了。回想这段时间的研究过程,笔者感觉以往教学中的许多经验可以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深入,进而可以升华成一种相对系统的理念。
一、研究的缘起
为什么要研究这一课题?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说在课题申报之初选择课题还有那么一点点偶然性的话,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却能发现本课题研究给笔者带来的更多思考与意义。
课题申报之初,笔者注意到幼儿教育中有两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一是“活动”,这一概念在幼儿教育中是一个有待挖掘的宝藏,曾有研究者搞过更高级别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在本园内,其可以巧妙地与“种植”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门具有园本属性的课程,进而可以推动活动在我园的落地生根。二是“合作”,自从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推进以来,学前教育也展现了一股合作的新风,而合作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更关键的在于现在的幼儿在家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呵护使得幼儿在生活细节中缺少合作,因而在园内的成长过程中合作能力不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而这是不利于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综合以上因素可以得出:在幼儿教育的三年内,幼儿特别需要合作的氛围与时机。于是,笔者针对大班幼儿的种植活动,提出了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并初步明确了研究思路,即以“种植活动”为平台。在此过程中,教师结合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合作环节,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开展,笔者发现更多的意义也凸显出来,比如说怎样的活动设计才可以让幼儿更好地合作,这对研究者而言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其对于幼儿成长更多的意义也正蕴涵其中。
二、研究的过程
笔者所在幼儿园地处农村,因此,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组织幼儿进行种植活动,可以借广泛的农村自然资源并使之成为本园特色。经过一番努力,包括大班幼儿在内的全园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一块种植基地,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有了实实在在的研究载体。在研究过程中经历的细节很多,这里不一一陈述,单就其中的“体验种植”这一重点进行阐述。
体验种植是种植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研究中分成土壤准备、幼苗准备、种植活动三个组成部分。基于合作能力培养的需要,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小组,每组可以得到一块地,然后在教师、家长的帮助下去思考如何实施以上三个步骤。在此之前我们做了一个有意思的工作,即让孩子在父母的配合之下,利用QQ农场上的虚拟种植情境,先初步感受种植的流程――这一流程用时短且有趣,故而能够吸引幼儿的参与,从而奠定了兴趣基础。然后在初步准备好了的种植园内的土地上,教师首先让幼儿们在自己的小组的地上拔去野草,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有的幼儿认真拔,有的幼儿站在旁边玩的现象。此时,作为研究者的教师,没有像以往一样提醒这些幼儿参与,而是通过比赛的方法,给先拔好的幼儿小组奖励一朵小红花,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比较结果,然后再去跟落后的小组们一起聊天,问他们怎样才能得到小红花。应当说孩子们还是非常聪明的,都知道了应当怎么做,于是合作也就生成了。更有意义的是,这种合作意识是幼儿们自己思考得来的,因而在后面的种植活动中也就有了相应的行为。
幼苗准备主要来自幼儿家庭的帮助――这也是我园家园结合的一种方式与成效。有的父母或爷爷奶奶为幼儿准备的是一些菜秧儿,有的准备的是一棵小树苗,还有的带着工具从家里赶到幼儿园,想助孩子一臂之力。在种植活动中,我们请爷爷奶奶一同到种植地旁观看,却委婉地要求他们为了教育孩子不要直接帮忙。在种植活动中,幼儿们在自己的小组内动脑、动手,有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之下,分工有条不紊,有的挖坑,有的放苗,有的浇水;有的小组则显得有些乱,因为孩子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先经过了叽叽喳喳的一番讨论;也有的小组是各人栽下自己所带的苗儿。对于这些,我们全不干预,只是记录下他们的努力过程。
种植结束总是有快有慢,快的孩子当然高兴,慢的孩子也着急。笔者提醒快的孩子检查自己的工作成果,看满不满意;慢的小组也提醒他们不要着急,但要思考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更快。
在种植活动结束后,笔者用照相机拍下各组的劳动成果,然后回到教室内进行播放。我们还请那些参与的家长作为评委,告诉幼儿们哪些种植得好,怎样才能更好。我们也让那些种植得快且好的小组说说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样。不出意外地他们都会说两个因素:一是种植的技巧,另一个就是要合作。比如说一个孩子把小树放在小坑里,另一个孩子将土捂上。而那些只负责自己所带树苗的孩子就意识到:原来只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成的!
研究表明,在每一次的种植活动之后,都要跟孩子一起开展类似的反思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朦胧中形成的合作意识变得更加清晰,也才能让他们在其他活动中学会更好地合作。
三、研究的反思
研究至今,反思这段研究过程,收益颇多,择其中感觉有意义的列举如下:
1.对于幼儿而言,所选择的种植活动本身只是一个平台,因为即使是大班的幼儿也不可能将一块地种植得有多好,而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才是我们的目标。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并不太关注幼儿的种植结果,而是关注他们在种植活动中的表现,并根据表现判断幼儿的心理活动,从而有针对性地施加基于合作的教育影响。
2.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确实是需要培养的,也是需要引导的。这意味着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日常的保教行为,都不能站在高标准的角度去给幼儿提高要求,更不能因为幼儿没有达到要求就加以责备。而应该将保教重心降低到幼儿的现有水平上去,然后对照更高要求进行引导。
3.要珍惜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心理体验。幼儿是喜欢类似活动的,但作为研究者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幼儿心智的不断成长,而这种成长是建立在心理体验的基础上的。因此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交流研讨法都有了用武之地。教师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注意与幼儿交流,往往就可以触摸到幼儿的心理脉搏,从而就为合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总的来说,通过本研究,笔者最大的收获是,幼儿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平台,实际体验中形成的心智远高于空洞的说教!
参考文献:
关键词:音乐活动 合作 意识 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要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是我们早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孩子不合作现象相当突出,幼儿既缺乏合作意识又缺乏合作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合作、也不会交流。这些现象越来越成为家庭这个小环境和社会这个大环境的严重问题。拓宽幼儿交往与合作的渠道,开展早期合作教育活动,培养和发展幼儿良好的合作习惯已成为了幼儿教育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因此,有必要探讨、研究有效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发展他们的合作能力。
音乐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通过各年龄班音乐活动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组织与开展,我们给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提供了幼儿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也促进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本学期我园开展了“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能力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主要就音乐游戏、打击乐、集体舞、歌唱活动这四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创设适宜性环境,萌发幼儿交往与合作意识
《纲要》中强调环境的教育作用,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因此在研究实践中,我们从物质环境的创设方面入手,以使幼儿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开展一系列音乐活动。本学期,我们注重为幼儿创设优美和谐的音乐环境,以发挥环境对孩子的感染、熏陶和塑造作用。各班的音乐活动区角,有着许多教师和幼儿合作完成的自制音乐材料,例如头箍、裙子、手腕花、头饰、话筒、自制打击乐器等等,供幼儿自由选择。在各班的墙壁上也张贴着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共同合作完成的小动物们唱歌跳舞的音符图案。除了各班的音乐区角环境的创设外,教师、幼儿还通过合作,对一楼门厅、楼梯走廊、多功能活动厅进行了全面的环境布置,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萌发幼儿的交往与合作意识。
二、在音乐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音乐游戏是小班幼儿最受欢迎的一种活动,幼儿在活泼、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锻炼协调角色扮演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习惯,促进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发展。由于孩子年龄小,不善于和他人交流合作是缺乏社会交往经验造成的,因此,教给孩子们一些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形式教幼儿礼貌待人,要求孩子和老师、同伴、家长之间见面能相互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说“没关系”。
其次,注意教给幼儿主动交往的方法。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一起与朋友分享,跟小朋友和老师说一说自己喜欢看的动画片,和小朋友拉拉手,抱一抱表示友好,和小朋友协商游戏的玩法。
另外,教师加入幼儿的游戏,也是教给幼儿交往技能的良好途径。教师加入活动中,往往能带动幼儿的热情,激发他们活动、交往的愿望。活动中,由于教师的参与和带领,幼儿的游戏积极性不断提高,在愉悦的音乐中,孩子们不但掌握了游戏的规则,而且体现了孩子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愉悦了他们的身心。
针对小班幼儿合作意识较差的情况,我园小班在制定计划时主要采用了两两合作的方法较多一点,如《爸爸妈妈》《小蚂蚁》《碰一碰》《袋鼠妈妈》等游戏都是两两合作的。在两两合作中鼓励小朋友与不同的幼儿合作游戏,幼儿有了一定的合作能力,可以过渡到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幼儿合作。如音乐游戏《碰一碰》也是两个幼儿合作,用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一起碰一碰。在熟悉了游戏后,让多个幼儿用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碰一碰,在音乐游戏中幼儿获得了合作的快乐,也陶冶了情操。
三、在打击乐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打击乐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打击乐能提高幼儿感受表现节奏的能力和促进幼儿相互之间的合作能力。在幼儿园里幼儿的打击乐活动是以集体活动为主的,彼此之间的合作配合是很重要的,给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是个有效方法。如为乐队起名字。经过大家的提议、讨论,把好的想法和意见都融进去,通过协商孩子们懂得了自己就是这个乐队的一名小乐手,大家必须合作,乐队的演奏才会成功。
打击乐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如听音乐看节奏拍身体动作,幼儿会想到很多,如拍手、拍腿、拍头、跺脚等等。孩子能根据不同的节奏进行动作。大班幼儿在展示打击乐教学《拔根芦柴花》中,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成两组,一组唱旋律,一组配伴奏,用录音机将演奏的效果录音下来,放给幼儿听,使幼儿体验合作演奏的效果。幼儿看着指挥,用自己手中的乐器演奏自己需要演奏的部分音乐,这需要幼儿集中精力,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旋律的乐器配奏,享受成功的喜悦,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同伴间的相互合作。
四、在集体舞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选择利于幼儿合作表演的集体舞,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是一种较有效地手段。幼儿集体舞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动作统一、轻松愉快、活泼健康、运动量适当。如在集体舞《金蛇狂舞》中,幼儿通过学习两人合作翻转和交换舞伴来表现民乐“金蛇狂舞”欢乐喜庆的特点。通过活动,使幼儿增强了集体观念与合作意识,也进一步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真正感受到集体舞的乐趣。又如在集体舞《斗牛》中,老师采用周杰伦的歌曲《牛仔很忙》作为音乐材料,利用幼儿非常熟悉“丢手绢”来帮助幼儿熟悉音乐结构,进而学习一段双圈集体舞。在本次活动中,幼儿从头至尾都通过自己的亲身亲历来体现了舞蹈的意境,从而引发他们内心的喜好动机。使幼儿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增强幼儿参与表演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五、在歌唱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歌唱活动中,我们采用循序渐进的合作方法,培养幼儿在歌唱活动中乐于合作的精神。如歌曲《找朋友》先是两人合作互相找朋友,这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合作,也是幼儿最易完成的合作方式,在两人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自由结合,开展三人、四人、五人等多人的合作,再逐步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通过逐步增加合作人数的游戏中,幼儿的合作能力正在飞速提高,更注重在演唱时应关注和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演唱,以便让自己来更好地配合小伙伴的演唱,从而达到相互合作的目的。
利用幼儿好动的天性,在歌唱活动中用动作进行合作表演。调动幼儿的情绪,激发幼儿的合作的兴趣。如歌曲《幸福拍手歌》,要求幼儿和同伴边演唱歌曲边相互做动作共同完成,幼儿随着歌曲边唱边做动作,互相拍对方的手、肩膀、腰,幼儿在轻松随意的表演中学习,体会到了相互合作带来的乐趣。边唱边做动作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合唱活动是一个有效地培养孩子合作性的活动。在合唱中要求幼儿不但要唱好自己的声部,而且在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注意倾听同伴的歌声和伴奏的声音,要在合唱中和其他小朋友相协调一致。例如音乐活动《两只老鼠》是一个两声部的歌唱活动,老师引导幼儿运用商量、交流、分享等三种合作的方法来演唱这首歌,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使幼儿获得了合作快乐的情感体验。
六、让家长成为幼儿园、孩子的合作伙伴,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能力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通过家园联系、家长园地,召开家长会等活动,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取得共识,得到家长的配合,家园同步,共同培养幼儿。家长可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共同用废旧材料自制简易打击乐器,主动参与孩子的活动,加强亲子交往,便于发现孩子的兴趣、个性的发展,以便有针对的进行教育。还可以结合节日如“三八”“六一”等,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表演节目,玩游戏,加强亲子之间的合作。
总之,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的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围绕研究目标进行选材特别重要,让幼儿在新颖的、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发展其合作精神。另外,我们觉得应加强研究班个案观察对象的建立,正确使用个案观察法,有助于更好的发掘孩子们的合作行为。合作是一种十分外显的行为,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事情,需要我们全体教师持之以恒,不断地探索——研究——反思——再探索——再研究,相信通过这一系列深层次的摸索,我们的孩子在合作能力方面一定会更强。
参考文献
[1]梁志燊.学前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298
[2]陈淑琴:《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任会玲.浅谈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7,(02)
为了让课题研究少走一些弯路,笔者还翻阅了相关的资料。目前对于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一般都显得比较空,缺少实证。尤其是这种走出室内、走向室外种植的研究,则相对更少。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应当说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尤其是相对于农村的幼儿园而言。
一、寻找种植活动与合作能力的联系点
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我在种植活动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之间寻找到了一些联系点。而寻找联系点本身的过程,也成为课题研究中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过程,同时也能给其他幼儿教育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启发。
自从我园搬进新园之后,笔者发现:借着得天独厚的农村自然资源,可以形成独树一帜的田园特色。幼儿园为每个班开辟了一块种植基地,这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在初步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孩子们对田间体验活动特别感兴趣,走进田间的时候往往是他们最真诚最快乐的时候。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也特别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比如说,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幼儿平常在室内学习时表现内向、不善言语及交流,可到了种植活动时,常常会像小鸟一样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地与旁边的伙伴说个不停,这说明种植活动可以给合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一种语言情境。这些只是表面上能够看到的,那么还有没有隐藏在这种直接情形背后更为复杂的机理呢?这一问题也成为我课题研究的另一个重点。
种植活动是一种户外活动,它需要幼儿不仅动脑,而且动手。这种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动作与语言的协调能力,思维对语言交流的调动能力,幼儿与幼儿之间语言交流过程中的理解等,都是合作能力培养的具体细节,自然也就是两者之间的精确联系点。
二、通过种植活动培养合作能力的研究
在具体的课题研究中,我通过实践操作(实践法)、谈话交流(交流法)等多种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调查法)等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种植活动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研究,我积累了如下一些经验。
其一,种植活动更重要的是看成一种体验,并在体验中迈向合作。很多幼儿活动也能吸引幼儿的兴趣,但唯有将活动看成是一种体验,才能让活动不仅仅成为一种单一的活动,也就是说幼儿活动中要赋予体验的意义。在本课题研究中,幼儿的种植活动围绕着不同季节的种植特点来进行。于是,从土地的准备,到种子或植物种类的选取,再到种植过程的具体进行,最后到对种植成果的收获等,是一个系统且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只是满足于让幼儿参与到种植活动中来,还要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去习得一些常识,而常识的习得过程必然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因此,可以让幼儿对土地的准备进行猜想。幼儿常常会说要准备一块平整的、肥沃的土地,那就可以让幼儿去讨论土地怎样才会平整,怎样才会肥沃,而讨论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可以让幼儿对所要种植的植物种类进行选择、讨论,由于不同幼儿有不同的喜好,因此,在讨论的过程中他们会力陈自己的观点,以让同组的幼儿认同他们自身对种植必要性的认同。这其中,既带有辩理的过程,又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其他过程也类似于此,只有经过幼儿的诸多思考,才能说活动走向了体验。
其二,合作的过程重在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能力的培养是种植活动中的一根主线,这一要求主要是相对于教师而言的。这就意味着在幼儿的种植活动中,不需要明确地跟幼儿强调“你们要合作”之类的话语,而是在活动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哪些地方需要合作。在种植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幼儿的合作水平,然后在种植活动告一段落后再评估幼儿的合作过程,并对下一步的种植活动提供更具指导意义的准备。比如说,在一次“种植丝瓜种子”的活动中,笔者跟幼儿商量丝瓜的种子从哪里来,又应当怎样进行种植等。由于任务的提前性,因此幼儿可以回家后跟父母商量。结果不少幼儿的家长在家园互动的过程中说,以前孩子回去总是向父母单一地提某个要求,而现在回到家里就拉着爸爸或妈妈讨论怎样找丝瓜种子,怎样种植才更合理(比如知道种丝瓜是需要搭棚架的)等等。可以说孩子现在不仅会说了,还说起来特有道理,这其实就是一种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的增强。
其三,合作能力的培养重在总结。在一次完整的种植活动过程中,笔者会拍下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表现,拍下种植对象的成长过程(比如说种子的发芽、开花、结果、收获、分享等)。这些素材的呈现,实际上就是一个隐形的总结过程,是让幼儿看到自己努力的过程。这一活动本来是自发的,后来发现每次提供这些照片时,幼儿兴趣十分强烈,他们会围绕这些图片讨论交流,而且气氛非常热烈。笔者敏锐地注意到这是一个良好的培养合作能力的机会,于是进一步丰富了这个活动。
三、种植活动中培养合作能力的生命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笔者觉得这一研究是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的。因为其遵循了让幼儿从室内走向室外的教育原则,丰富了幼儿在园内的生活,真正能够起到培养幼儿亲近自然、注重绿色环保的作用。
幼儿在这一过程中的收获是立体且丰富的,合作能力的收获只是其中一个主要的方面而已。即使从本课题的主题即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角度来看,这一研究也是具有生命力的。因为这一过程是一个真正的在种植合作中培养合作能力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口头的教育,或者是虚拟活动。真实的合作收获的是真实的合作能力,因而值得在同年级组中进行推广。
【摘要】幼儿是国家的花朵,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储备型人才。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的地方,在幼儿能力教育中承载着十分重大的任务,当前合作能力是幼儿能力培养的重点。因此,文章从游戏、美术、表演三个方面对培养幼儿合作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幼儿;合作能力;培养方法;游戏法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109-01
合作能力是新时期下对一个人提出的基本要求,合作能力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必备的基本技能,在家里要和父母亲戚合作,在学校要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工作之后要与同事合作。可见,合作能力的使用贯穿于人的一生,它是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培养合作能力应该从幼儿抓起。
一、游戏培养法
1.有效指导。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教学模式之一,也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优势,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在游戏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与幼儿一起进行游戏,利用自身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指导,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易受幼儿接受的、自然的指导方法。例如,建构区中幼儿打算搭建一个弓形门,但材料都是幼儿园的大型玩具,仅凭幼儿是无法完成的。这时需要教师走过去,参与到搭建游戏中,组织更多幼儿参与到弓形门的搭建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搭建兴趣,还可以让幼儿体会到人多力量大,加强合作意识。同时,在一起完成建构中,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2.观察发现。幼儿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发展都不完善,在游戏中需要合作的环节往往意识不到需要寻找其他伙伴帮助完成。这时,教师就需要具有一双观察与发现的眼睛,对幼儿游戏中的合作环节进行介入,指导学生进行合作,让幼儿意识到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让幼儿在与其他伙伴合作的条件下,解决遇到的问题,使游戏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例如,幼儿在进行剪纸活动时,如果只是一个人,在完成剪纸后就会收拾纸屑、放剪刀、拿笔、染色等过程中出现一些小问题:收拾好纸屑后找不到剪刀、染色是把整个纸都渗透了、拿剪刀时笔滚到桌子下面、放剪刀把染料打翻了等问题。这时就到了教师发挥作用的时候,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幼儿的剪纸活动中。如委婉地提出帮助一个刚剪完纸的幼儿染色的请求,这样分工合作就会避免幼儿手忙脚乱,同时激发了幼儿对剪纸的兴趣,教师和幼儿一起完成剪纸解决了幼儿遇到的实际问题,其他的幼儿也纷纷学习,与其他幼儿一起合作完成剪纸游戏。有的专门剪裁,有的专门染色,这样的游戏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3.总结评价。游戏结束后,教师的总结评价也对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如结束时开展分享活动,让幼儿分享自己游戏中获得的成果,并对那些在游戏中积极与其他伙伴合作的幼儿进行表扬,通过对幼儿合作行为的正强化,激发幼儿与同伴合作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二、美术培养法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擅长的方面,一个班中的幼儿,虽然年龄相差不大,但在美术上擅长的方面却不尽相同:有的幼儿擅长临摹,对于临摹方面的学习,能够又快又好地掌握方法。有的幼儿具有无比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在日常美术创作中画出让人惊艳的作品,还有的幼儿擅长涂色,能够将色彩搭配得让人赏心悦目,但幼儿却不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优势,通过结合其他同伴的优势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提倡幼儿之间互相合作,将每个幼儿的特长都发挥到点子上,共同学习和配合,实现幼儿的共同进步。例如,在用树叶组合画金鱼的活动中,要经历收集树叶、挑选树叶、粘贴树叶、涂色并在原基础上进行加工画等步骤,需要用到树叶、剪刀、卡片、胶水和画笔等材料和工具,这样庞大的工程单靠一个幼儿是很难完成的,这就需要班里幼儿协助共同完成。教师要帮助幼儿进行活动前的分工:布置一些孩子收集树叶,一些孩子去寻找胶水等工具,一些孩子描摹金鱼的形状……分工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合作制作了,一起分工收集材料,合作完成美术创作,不仅能够提高美术活动的效率,使幼儿能够按时完成粘贴画,还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美术活动中,小组合作是最常见的活动方式之一,将几个幼儿分成一组,通过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协作来共同完成美术作品制作。例如,大班举行“面具制作”活动,这是将剪、撕、折、画等多种动手方式融合的活动。如果整个活动从头到位让幼儿一个人完成是不现实的。如果幼儿分组合作完成,将会提高制作的效率,使得面具制作能够按时完成。教师可以将幼儿分组,每组四人,一个负责剪,一个负责撕,一个拆,一个画,这样分工完成,每个幼儿的工作尽量就会减少,完成的效率就会提高,这样的制作模式能将幼儿的动手热情激发出来,都想将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到最好。这样小组合作的方式,既节省了制作的时间,也使得每个环节都能展现出幼儿的特色,增强幼儿的自信心。通过合作完成的方法,让幼儿体会到合作在美术活动中的重要性,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三、表演培养法
表演活动是一项深受幼儿喜爱、需要多人参与的活动,在表演中幼儿间能够进行有效地互动,体会到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同时表演也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较好的一种方法。例如,在《狼和小羊》的故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狼和羊的故事中,还可以加入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会对羊说些什么话,他们会通过怎样的方式帮助小羊对付大灰狼,将幼儿讨论出来的结果编成剧本,经过讨论后得出的剧本使整个故事的情节更加丰满,故事角色也得以增多。然后分角色让幼儿将整个故事进行演绎,幼儿在表演中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同时,通过其他动物与小羊一起合作对付大灰狼的环节的演绎,能够起到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作用。
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工作。本文探索了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几种方法,其他方法不计其数,比如说通过合作游戏、合作创作、和表演活动等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这些方法,给孩子创建良好的合作环境,让幼儿的合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志宏.充分的游戏时间是幼儿游戏品质提高的保证[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2,(1).
[2]李秀英.培养有效的美术常规,让美术活动活而有序[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
[3]孙霞.浅谈教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开展美术活动[J].教师,2013,(34).
关键词:合作技巧;能力;家园合作
如今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和玩耍的经验,很少能体验与人合作的愉悦感,而且,由于受长辈的宠爱,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的坏毛病。大班的幼儿,面临幼小衔接,如果他们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没有与人合作的能力,那么,会给他们的小学生活与学习带来很大的不便。为此,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探索和研究,从中得出了一些感悟与经验,现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对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阐述几点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一、创设良好的合作情境,激发幼儿合作的欲望
如今的大部分独生子女,都有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与兄弟姐妹和同伴交往合作的机会,即,缺少合作的环境。面对这一情况,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就应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与和谐的人际环境,让幼儿有与人合作的机会,激发幼儿合作的欲望。
比如,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合作游戏来引发合作行为的产生。如针对大班幼儿动作更为娴熟、语言更加丰富这一特点,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让幼儿“动手”“动嘴”的合作游戏,如下棋、沙画、编手链、蔬菜拼盘、美容院、理发店等等,同时,也可以让幼儿分别体会单独玩和合作玩的不同感受,让幼儿认识到,有些活动只有与同伴合作才能完成,懂得合作的重要性。而且,在这些合作游戏中,幼儿能体验到与同伴合作的乐趣,感受到与人合作的成功感,从而产生合作的欲望,进而渐渐地将自身的合作行为从被动型转为主动型。总之,在大班幼儿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积极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合作情境,让幼儿有与人合作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产生与人合作的欲望。
二、教会幼儿学会沟通与合作,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合作技巧
大班的幼儿,在很多事情上,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所以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不同的幼儿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所做出的行为也会不尽相同。这样幼儿在与同伴进行合作交往时,就有可能产生摩擦和矛盾,因此导致合作活动不能顺利进行。这时,身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就应教会幼儿学会沟通与合作,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合作技巧,以帮助幼儿在与人合作时,表现出正确的态度,产生正确的行为,从而为他们合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比如,我们要教幼儿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因为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是,有的幼儿在玩一个玩具,其他幼儿看见了,就会直接去抢,于是,被抢的幼儿就会向老师告状:“老师,他抢了我的玩具了!”这时,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告诉幼儿,自己再喜欢一个玩具,也不要做出抢、夺的行为,而是使用礼貌用语去与幼儿进行商量,如“你这个玩具我可以玩一下吗?”“我们可不可以一起玩这个玩具?”得到了玩具,也要说声“谢谢你”,这样,幼儿掌握了礼貌用语,在与人交往合作时就能顺利许多,幼儿也能体会到运用礼貌用语的益处,从而树立使用礼貌用语的意识。
三、搭建好良好的家园合作,使家园一起对幼儿的合作能力进行培养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幼儿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场所。所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有时仅靠教师的一人力量是不行的,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应当及时与班级幼儿的家长进行联系,搭建良好的家园合作,使二者共同对幼儿的合作能力进行培养,如此才能使幼儿合作能力的形成获得最优的保障。
比如,我们可以为幼儿布置某项活动任务。这项活动任务需要幼儿和家长一起合作完成,如共同创作一幅画、完成一个手工作品、制作一份介绍家庭成员的报告等等,也可以邀请幼儿家长到学校来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运动活动,让幼儿体会和家长一起合作的欢乐和愉悦感。这样,我们通过搭建良好的家园合作,使得部分家庭的亲子关系得到了改善,幼儿的合作能力也有所提升,为幼儿合作能力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大班幼儿,面临着幼小衔接。具备合作能力对于他们小学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身为幼儿教师,我们必须结合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积极探究适宜的合作能力培养措施和策略,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和合作能力,为幼儿升入小学后参与合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能力本位教育 岗位对接 职业能力评价
一、课程改革背景
2016年2月2日,福建省教育厅颁布了“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闽教职成〔2016〕10号)。根据文件精神,“转变教学方式,采取‘校企双主体、工学一体化’教学方式,校企对接技能岗位要求,共同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由行业(企业)与学校采取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集中与分时授课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主干专业课合作行业(企业)参与率达到100%”。
我校是一所被教育部批准为改革发展示范建设项目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数近三年来排在专业招生数的前三,是本校的主干专业。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存在音乐能力培养与幼儿园岗位能力要求不对接的情况,音乐教研组深入幼儿园调研,通过科学论证,决定实施“校”(中职学校)、“园”(幼儿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教学模式。
二、“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及定义
能力本位教育认为:“能力本位教育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它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
所谓“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教学模式,即中职学校与幼儿园建立合作机制,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按照幼儿园的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幼师生的音乐能力培养目标,优化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在模拟的教学实践环境中培养幼师生的幼儿音乐教学实践能力;幼师生以“准幼儿教师”定期到幼儿园观摩、听课,或者直接参与音乐教学实践,幼师生在“学生”(中职学校)和“准幼儿教师”(幼儿园)的“二元”身份中提高自己的幼儿音乐教学实践能力,实现与幼儿园岗位能力要求对接。
三、实施“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原因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舞蹈等,综合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专业课程;而幼儿园音乐教学包括幼儿乐理视唱、音乐活动课、弹唱活动课、舞蹈律动、音乐欣赏、打击乐等。前者着重于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后者强调在实际教学环境中实施教学实践,鉴于二者的区别,在教学研究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目标缺明晰,能力定位不准确。
幼师生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音乐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她们具备一定的幼儿园音乐教学实践能力,而不是未来的音乐家、钢琴家、歌唱家、舞蹈家等。以我校为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只强调基础理论学习、基本功训练、应付竞赛等,忽视幼师生的幼儿音乐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学习与就业缺乏必然联系,不是建立在以就业为指向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目标上。
(二)课程设置高大上,能力要求不对接。
我校音乐教师大多数是毕业于音乐院校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幼儿园教学实践经验,授课大多采用“学院派”、“高大上”的教学手段,过于强调技巧性、专业性。以声乐课为例,美声唱法强调声音的位置、共鸣、咬字、表情等,但幼师生由于缺乏实际教学实践历练,出现实习时授课不会使用这些技巧,或者应用过于夸张吓着幼儿的窘态,殊不知,幼儿教师“银铃般”,充满童真的“天籁之音”才能激发幼儿的歌唱兴趣。
在处理教学内容上,各学科知识不能相互渗透,教材处理方式单一乏味。以学校视唱练耳课为例,两个升降号内的视唱曲目就有280条,而音乐教师仍采用“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手段,即教师弹唱-幼师生模唱-教师纠正-幼师生再唱,日复一日的这种授课方式,幼师生的耳朵早已经“长茧”,对上课的兴趣也“渐行渐远”,闹出实习时连简单幼儿歌曲《数鸭子》拍子数都不清楚的笑话。
(三)教学评价较片面,能力评价不对接。
学校对于幼师生音乐能力的评价采用单科考试办法,成绩高低不能客观反映实际工作能力,是否达到岗位能力要求,出现了“高分低能”,“低分高能”的“怪”现象,即音乐成绩突出的不一定能很好地组织幼儿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突出的音乐成绩一团糟,因而在能力评价上单一片面。
鉴于存在这些问题,我们研究采用“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教学模式,实现幼师生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与幼儿园的岗位能力要求对接。
四、实施“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优点
中职学校与幼儿园通过合作机制,联合培养幼师生的幼儿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优化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幼师生以“学生”(中职学校)和“准幼儿教师”(幼儿园)的“二元”身份参加教学实践,实现音乐能力与幼儿园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对接,为幼儿园提供优质人力资源储备,疏通了幼师生就业渠道,保障了“校”(中职学校)、“园”(幼儿园)、“生”(幼师生)三方互利共赢,如图1。
五、“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德国著名作家、诗人歌德说:“音乐家必须不断地反身自省,培养自己最内在的东西,以便使它转向外界。”歌德尚有中国人“吾日三省吾身”的情怀,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执掌教鞭的音乐教师呢?
“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教学模式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中职学校与幼儿园建立合作机制明确音乐能力培养目标,优化中职学校音乐教师资源、课程设置等,实现幼师生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与幼儿园岗位能力要求对接。
(一)联合制定培养机制,明晰培养方向目标。
“教学模式”实施前,音乐教研组深入幼儿园调研,与多家幼儿园讨论合作培养的利弊关系,在充分交流和论证的基础上,最终统一意见,以省教育厅颁布的“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为契机,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以联合培养幼师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入手,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以“准幼儿教师”作为人力资源服务基础、就业渠道、师生激励机制、经费保证等方面签订培养合同书,保障“校”(中职学校)、“园”(幼儿园)、“生”(幼师生)三方互利共赢。
(二)合作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实践指导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应当引导学生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即“自己动手”,“在做中学”。“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重视音乐教师“双师型”建设、学习国外先进音乐教学法等优化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指导水平。
1.下幼儿园参加教学实践,提高实践指导水平。
音乐教师应按要求主动下幼儿园参加实践,深入研究幼儿园音乐课程教学,开展幼儿音乐教学观摩课,虚心邀请幼儿园学科代表、教研组长等听课评课,总结教学经验,用亲身体验的方式、介绍真实教学环境中的各种感受,撰写详细实践报告,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引国外先进音乐教学法,优化实践教学手段。
音乐教师在授课时就应当有意识地运用各种国外先进音乐教学法,比如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等,培养幼师生“自己动手”、“做中学”的良好教学观。以乐理视唱练耳课为例,音乐教师在上第一堂课介绍七个基本音级C、D、E、F、G、A、B时,要结合柯达伊手势与幼师生进行课堂互动,并鼓励幼师生运用到将来的岗位工作上。
(三)优化音乐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要求。
在音乐课程设置上,以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大纲和幼儿园音乐教学大纲为指导,以培养幼师生幼儿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为目标、良好儿童观和教学观为原则、就业为指向等,确定对接音乐课程设置上实施项目教学,校内、外项目实训相结合,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学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幼师生音乐教学实践能力。
1.以幼儿园音乐课程为内容,实施项目教学。
在音乐课程设置上,以幼儿园的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游戏活动课、弹唱活动课、幼儿舞蹈律动、音乐欣赏、打击乐等课程内容作为项目实训内容,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形式等,实施项目实训教学。以幼儿音乐活动课《粗心的小画家》为例,如表1:
2.校内、外项目实训相结合,对接实践能力。
项目实践教学上,以“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定期聘请幼儿园专业带头人、学科代表、教研组长等到学前教育专业模拟实践室里现场示范,中职音乐教师定期组织幼师生到幼儿园教学环境中实践,通过立体、交叉的项目实训,促进幼师生教学实践能力提高。
3.构建职业能力的教学评价,完善能力评价。
“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必备能力,也称为从业能力,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等”。学校与幼儿园合作构建幼师生音乐能力培养评价体系,注重幼师生音乐能力培养过程性评价、岗位能力对接过程性评价、个人总结性评价三方面相结合原则,分别由中职学校音乐教师评价、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评价、个人评价等组成,结果作为幼儿园择优录用依据。同时,中职学校根据幼师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转差”教学策略,保证幼师生全员就业,疏通就业渠道,如表2:
总之,实施“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教学模式,保障“校”(中职学校)、“园”(幼儿园)、“生”(幼师生)三方互利共赢,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质量,实现幼师生音乐能力与幼儿园岗位能力要求对接,为幼儿园提供优质人力资源,疏通幼师生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袁大鹏.二元培养模式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建设研究.
[2]张倩.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表演唱教学探析.
摘 要:游戏是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幼儿社会性的学习都是在游戏时发生的。户外自主建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自由交往、协商解决问题的机会,为幼儿合作提供了良好平台。要提供协商机会,创造合作活动;师幼共同定制游戏规则,提升幼儿合作能力;结合具体情境,教师适时引导;注重分享,体验合作的快乐。
关键词:建构游戏,能力培养;提供;定制;结合;分享
中图分类号:G421;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36-01
建构游戏是指幼儿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操作建构物体或材料,使之呈现出一定的形状或结构的活动。它具有操作性强、合作性突出、创造性高等特点。合作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氛围宽松的户外建构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合作能力启蒙和发展的环境。幼儿在游戏中操作现实的生活材料,主动获取学习经验,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同时,自发地去解决自己与身边其他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建构游戏以它独具的魅力深受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青睐,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一、提供协商机会,创造合作活动
在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方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议“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首先,要营造一个浓厚的合作氛围。在建构游戏主题确定以后,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设计建构图纸,依照喜好、能力自由选择分工。在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对幼儿合作情况加以表扬,让幼儿感受到合作是一种快乐。其次,游戏材料要利于刺激幼儿合作行为发生。高结构的材料方便幼儿使用,但低结构的材料更考验幼儿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面对主题建构,孩子们并不满足于现成品,而是勇于探索材料的组合所带来的成就感。所以在投放材料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需要合作才能搭建的材料。比如,要建造一个五彩斑斓的花园时,幼儿会寻找颜色不一样的各种材料。为了体现花朵的色彩丰富以及多种多样,幼儿就需要将材料一一选择并进行剪裁、粘贴。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单单靠一位幼儿完成是非常难的,只有在与同伴合作中才能顺利完成。再次,构建需要多方合作才能成功的主题游戏。每一个主题建构游戏都包含许多的建构内容,单靠个别幼儿是难以完成的。比如,在“我心目中的小学”这个建构主题中,每位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是很难完成搭建“小学”的任务的。所以,幼儿必须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由小组长引领分配工作,例如由谁来搭建教学楼,谁来搭建球场等。在不知不觉中,幼儿协商、讨论、合作的水平逐步提升。
二、师幼共同定制游戏规则,提升幼儿合作能力
在自主建构游戏中,教师要强调的是让幼儿自由选择同伴、自由选择材料。但这种“自由”是指在一定规则下的自由,否则会出现意见不合、争抢材料的情况。在以往游戏规则的学习中,幼儿往往都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这种强加的“游戏规则”让幼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列举自主建构游戏中应该遵守的要求,并根据幼儿讨论、协商的结果,用幼儿能理解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幼儿就比较易于接受,为建构游戏中的合作行为保驾护航。
三、结合具体情境,教师适时引导
教师对活动中的幼儿进行适时的引导和评价,会对幼儿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适时的引导,提出合作的建议。如:“你们可以一起试一试”“你去问问别的小朋友”。当幼儿与同伴一同游戏,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你们合作得真好!”“你能帮助她,很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言语、微笑的面容,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进一步强化幼儿合作的愿望,自觉地表现出合作行为。在介入方式方面,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幼儿的建构过程中,了解幼儿建构的想法,对不合理的行为及时提出质疑或建议。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合作搭建,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四、注重分享,体验合作的快乐
自主建构游戏后开展的交流活动也是提升幼儿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去观赏他人的作品,同时鼓励幼儿介绍自己的建构作品,说说自己是如何与小伙伴一起搭建的。教师还可以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幼儿合作的瞬间,及时与幼儿共同回顾、总结、反思当天的建构情况。在这种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合作建构的乐趣,获得了切实有效的合作方法,提高了合作能力。
五、结束语
宽松的游戏氛围,多层次、多种类的游戏材料给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自主建构游戏一方面充分满足了孩子们热爱游戏的天性,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另一方面,让幼儿在现实环境中学会协商、谦让、分享、合作,体验挫折与成功,从而实现了合作能力的提升,以及个性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月文.幼儿园户外活动质量与儿童动作发展的关系田[J].学前教育研究,2013(04).
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学会合作是儿童进入社会、成为未来主人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一个基本途径。从小加强幼儿群体性与社会性的教育,培养他们主动交往、协同合作的团体意识和与人沟通、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的社会能力,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合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小班幼儿由于他们自身的年龄特点,更容易出现合作上的问题。他们即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比如,在最初的《漂亮瓶子》粘贴合作活动中,孩子们都不是很习惯这种共同完成作品的方法,常出现抢画纸(两人装饰一只瓶子)、抢材料、抢工具等等的情况。或是搭档两方各顾各,一方遇到困难,另一方不会主动帮忙,没有合作的意识。针对这些情况可以在美术教育中潜移默化地灌输合作意识,并特地设计了一系列美术活动来配合培养小班幼儿的合作能力。
一、树立榜样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如,当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另一教师主动帮着摆放、分发材料;还可以在教师操作时请幼儿帮忙。如在涂色时,教师可以假装不会涂,让一位或者几位幼儿帮忙,让师生共同完成作品,使幼儿从中体会合作的乐趣。这在无形中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
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之间的合作行为,并及时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在第一时间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合作游戏时,幼儿经常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合作行为。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可以安排小老师,为幼儿配对。
二、创造机会
在平时活动中,幼儿经常会遇上困难。那就可以让他们请教边上会的同学,让他们通过观察模仿和相互帮助来学会技能,解决困难,鼓励幼儿多相互帮助。
作为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美术教学就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良好机会。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对此可以设计一些美术活动来专门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而这些活动也紧跟着教学主题的进度。
如《抽象画》,就是让幼儿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是研究初期所设计的活动,主要是让幼儿知道大家可以合作共同完成一幅作品,作品的完成不再局限于个人。而研究中期的活动,如《大树妈妈笑了》,是让幼儿进一步体会合作力量大,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知道遇到困难可以相互帮忙,相互协作。在进行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有选择的挑选创作工具。以使用棉签组为例,在棉签不够的条件下,就有幼儿主动将自己不用的棉签借给边上的小伙伴。他们会根据以使用棉签的颜色相互合用,充分利用教师所准备的工具。在将画好的树叶宝宝送到大树妈妈怀抱时,幼儿已会根据画面的整体来贴树叶,而不是将树叶集中在一块区域内。这次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通过这个活动,发现在美术活动中建立幼儿的合作意识,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进行这个活动时,幼儿之间已经没有为材料工具而争吵,有一部分幼儿已能主动地帮助边上有困难的幼儿,当起了小老师。对于专门针对合作能力的培养而专门设计的美术活动,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连接,层层递进,是紧密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的。最开始所设计的是两人的合作画。如,《美丽的花瓶》,让幼儿通过两人的合作来初步体会合作的乐趣。等幼儿习惯和他人共创一幅作品的同时,再将合作的程度提升。小组的合作,如《抽象画》。更进一步的是,发动全班的合作,如《树妈妈笑了》、《快乐圣诞节》等。
合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放在集体教学上,区域活动同样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理想场所。教师可以将一些内容放在区域中让幼儿去操作。在没有教师的干涉下,幼儿能更好的进行交流,而能力的培养能得到最佳的发展。
作为教师,即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三、教授方法
由于小班年龄特点的限制,合作对他们来说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行为,他们在需要合作的时候往往不会做出合作的行为,同时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合作。所以这里就需要教师去教授他们合作的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合作。
比如,当绘画、手工材料不够用时,教师就可以使他们知道可以通过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来解决问题。如一次手工活动,班中固体胶不够用,于是就向幼儿提出这个问题的状况,请幼儿来想办法。有很多幼儿自愿将自己的固体胶和别的小伙伴并用。抓住每一次可以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机会,让他们知道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行动、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也可以主动找小朋来协助,不一定事事靠老师的帮忙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学习到合作的方法。
四、体会到合作的效果
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这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幼儿自己常常不能明显感觉到这一点,因此,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商、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予帮助、或求助时,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尤其以这次合作的成功与上次不合作的失败进行比较,更能使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必要。
五、及时鼓励、引导
【摘要】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在总结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心理的特征,分析、调查、研究影响幼儿合作意识的各种因素基础上,才能有效探索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合作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合作意识;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009-01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强调了要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前教育学》也指出,要为幼儿创设与周围人们交往的机会,要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要发挥儿童群体作用。所以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是早期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当今社会合作是一种优秀品质,如果幼儿具有合作能力,也就具备了团队精神,将更有利于他立足于世。在幼儿保教过程中要激发幼儿的合作兴趣,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指导幼儿掌握合作的技巧,为幼儿良好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实现在角色游戏中有意识地对大班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和发展他们的合作能力,教师就必须要分析、研究在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培养的各种优势因素,从而探索培养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合作意识的有效方法、途径,增强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合作行为方式,体验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
一、要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心理因素是关键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活动心理因素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运动、变化着的心理过程,包括他们对角色的感觉、知觉和情绪体验及个性特征等,我们称为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内因”。大班幼儿合作意识的形成在心理层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内因和外因。而内因一向被认为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则是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大班幼儿合作意识的形成根据,内因是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形成的基础,是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形成的内在本质,是角色游戏培养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形成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角色游戏的选择和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形成的基本趋势。在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心理结构中,认知是最重要的因素,动机和情绪是基本成分。其中,创造性想象是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内源性动机和愉快的情绪体验是最稳定的成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语言和动作是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心理因素的直接表现,也是观察与分析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心理的媒介。角色游戏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包括游戏语言和角色语言。游戏语言具有交流、组织及调节的作用,体现幼儿对游戏的向往、追求和在游戏中体验的满足;角色语言是角色体验及其外化的表征方式,由所扮演的特定角色的规定性所决定,充分展示了假想中的“自我”。
角色游戏过程的动作包括表情、手势及材料操作,也是心理因素的情感交流、角色扮演或者造型的基本表现方式。表情、手势和语言共同表现游戏情节和主题,操作则是外部动作与内部思维、想象在材料使用上的综合表现,反映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并体现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情境的激励功能。
二、要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生理因素是保障
5~6岁是幼儿园大班的年龄,也是即将进入小学的年龄。此时,幼儿身心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身体比较结实,活动量大,手的动作精细、准确和熟练,更能独自活动。基本活动习惯已经初步形成,并能够自理,但是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大班幼儿初期,男孩的平均身高是109.6厘米,女孩是108.7厘米。男孩平均体重是18.5千克,女孩是18.1千克。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的动作开始出现协调性和稳定性,基本掌握了主要的全身运动。会把几个运动要素统一为一个运动,并能做一些复杂运动。
大班幼儿逐步协调的生理机能,为角色游戏的开展提供了适应性保障。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使用的角色大多是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或物,极少有幼儿自己凭空创造出的角色。这说明幼儿的游戏内容是源于生活的,是幼儿在自己生活环境中直接或间接经历的人或事经过加工、理解后作出的一种积极反应。这种生活性的角色表现是大班幼儿生理逐步协调的呈现形式。
三、要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家教因素是保证
幼儿家庭教育一般指父母通过教养行为影响儿童的发展或通过环境设置来构成特定的家庭生活环境,形成特定的期望氛围,直接或间接地塑造出不同特征的儿童。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第一个接触的生活环境,他们在这个生活环境中生长发育。从模仿父母开始,学习去适应人类社会,并且逐步掌握在人类社会中进行活动的各种能力。家庭教育区别于幼儿园教育,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血缘的关系,以亲子之爱的感情与信任连接起来的亲密关系,是任何机构都无法比拟的。并且,由于幼儿很少与社会接触,主要在家庭中成长和生活。因此,更容易受到家庭的影响。实践告诉我们,孩子道德的好坏、品质的优劣、性格的刚懦等无不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从小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长协作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素质——知识、学问、品德、修养、才能,就像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得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材的爆发力就越强。”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其实就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知识、不断学习。为幼儿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以自身良好的品德、言行感染幼儿,从而促使幼儿合作个性和合作品质的健康发展。
四、要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保教因素是基础
在大班角色游戏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形象的游戏场地及丰富多彩的游戏道具,激发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兴趣和愿望。幼儿教师通过环境创设,将不同的教育意义渗透在环境中使其物质化、客体化,而且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促进大班幼儿合作意识的良好发展。
“幼儿园每日开展角色游戏的时间应不少于30~40分钟。”而目前由于幼儿园常规活动过多,幼儿自由活动时间较少、自主性受到很多制约,致使角色游戏实施困难或者流于形式、幼儿不能尽兴等。因此,幼儿角色要为幼儿提供固定、充足的角色游戏时间,这是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合作意识的基础。
在大班角色游戏中,帮助幼儿建立长期稳固的游戏玩伴。同伴交往与合作在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方面与游戏起着异曲同工的作用,都能够为幼儿提供互为榜样、相互模仿以积累经验的机会,能够为幼儿建立并内化合作策略等方面起着调节与强化的重要作用。
总之,在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开展过程中,需要认真分析影响角色游戏开展的各种因素,研究它们之间相互的作用机制,把握各种因素促进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开展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活动,提高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范谦.加强幼儿同伴交往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J].黑龙江教育,2002,(4).
[3]喻小琴.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学前双语教育师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5 — 0144 — 02
近年来双语教学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目前已广泛地引入幼儿园教学,成为幼儿园启蒙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幼儿园“要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 〔1〕尽管有许多人反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学,学术界争论非常热烈,但是,“越来越多的父母要求幼儿园进行双语教学,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设英语课,很多幼儿园已经把双语教学纳入到该园的课程体系,建成该园的特色。” 〔2〕目前,幼儿园双语课程实施遭遇的瓶颈就是师资问题,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等因素影响着幼儿双语教学的成败和质量。
一、C市学前双语教育师资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C市学前双语教育师资现状,笔者抽取了C市3所双语幼儿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试图了寻找提高幼儿园双语教师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师来源多元化
目前幼儿园双语教师来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一部分教师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英语专业毕业生或获得国家英语四级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他们通过学前教育理论与技能培训后担任双语教师;有一部分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由于幼儿园开设双语教学的需要,因而转为双语教师;还有个别幼儿园聘请外籍教师担任双语教师。
(二)培训形式多样化
目前,C市幼儿园双语教师多数人不是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毕业生,而是上岗前参加一些相关的培训后成为幼儿园双语教师。培训形式有幼儿园开展的英语口语培训和学前教育理论集中培训、教师到英语培训机构提高班学习等。但是这种短期培训效果并不明显,仍然有许多教师对双语教学的目的意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影响了幼儿园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师双语教学素质良莠不齐
调查中发现英语专业的教师双语素质比非英语专业教师的英语素质强,具有良好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素质。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则存在着英语输入数量不足,自身英语水平不高而不能与幼儿良性互动的问题;英语专业的教师则又缺乏学前教育理论与幼儿教育教学技能,如绘画、手工、舞蹈、弹奏技能等,他们也感到工作吃力,压力较大。
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双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学学科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还要具备良好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仅要掌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理论与方法,还要掌握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正是幼儿双语教师的素质要素及结构特征,导致了幼儿双语教师的稀缺,同时也为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实践基地的建设对策
为解决长三角地区对双语型幼儿教师的需求,自2009年起我校与丹麦VIA大学学院(VIA University College)共同举办学前教育专业国际课程实验班合作项目,2012年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我校与丹麦VIA大学学院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经过4年的合作办学,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已形成较为鲜明的双语人才培养特色,并构建出一种易行有效的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策略。
(一)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意义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因此,一名优秀的幼儿园双语教师必须要能够将自己掌握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幼儿教育技能技巧转化为实践性知识与教育智慧。这就需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院校必须提供数量足够的、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性知识与教育智慧生成的实习基地。因此,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既是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凸显我校双语型幼儿教师培养特色的重要保证。
(二)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类型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国内唯一一所中丹合作办学的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我们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双语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根据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需要,选择了常州市哈佛摇篮国际幼儿园、常州市吉的堡双语智优幼儿园和常州市武进区锦绣国际双语幼儿园作为我校学前双语教育师资校外实践基地。并将其分为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合作紧密型校外实践基地和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普通型校外实践基地。
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合作紧密型校外实践基地是指我校选择在常州市办学实力强的武进区锦绣国际双语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这所幼儿园是武进区教育局确定的一体化国际教育试点学校成员之一,有加拿大的浸入式美语教学特色课程,幼儿园设有美语村和外籍英语教师。我们在合作紧密型校外实践基地主要开展专业课程的实践活动和横向课题研究。如组织中外合作办学班级学生到幼儿园教育见习,在《幼儿园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观摩外教教学活动。同时,我校还与幼儿园合作开展了两项研究课题。
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普通型校外实践基地是我校选择常州市哈佛摇篮国际幼儿园与常州市吉的堡双语智优幼儿园作为校外实践基地。主要是委派我校专任教师指导学生在幼儿园开展教育实习活动,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毕业实习的场所,让学生了解常州地区双语特色幼儿园的教育状况,提升学生双语教育能力。对于幼儿园来说,也可以在教育实习期间更好地考察学生,并优先录用学生。同时,我校专任教师在两个月的教育实习指导过程中也为基地幼儿园提供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服务。
(三)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原则
为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对于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作用,我校在与基地幼儿园合作过程中本着以下几方面原则:
1.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
学前教育专业以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的条件来提高学生的双语教学理论素养、双语教学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师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则可以在我校实习学生中优先选择综合素质好的优秀毕业生,同时还可以利用高校的科研与师资资源来开展科学研究与幼儿教师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训等。两者可以优势互补,共同受益。
2.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
学前教育专业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关系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坚持基地幼儿园课题研究与人才培养一体化互动发展模式,坚持以课题研究为重要纽带。通过合作研究课题,汇聚形成课题研究和双语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团队,开创多元教育主体共同参与,多渠道、多形式相互促进的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新格局,使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教育事业共同发展与进步。
(四)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内容及措施
构建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是解决目前幼儿园双语师资瓶颈问题和探索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有效途径的重要内容。
1.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内容
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以幼儿教师教育专业化思想为指导,以培养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双语型幼儿教师为宗旨,通过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内涵建设,推动学校双语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发挥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由预备幼儿教师发展到合格幼儿教师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对学前教育理论的系统体验和实践感受,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形成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教育见习与实习中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幼儿园双语教学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增强学生双语教学能力。二是促进基地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发挥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的培训功能。依托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与丹麦VIA大学学院合作办学的教育资源,针对基地幼儿园在双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对基地幼儿园教师进行双语专业知识、双语教学能力、幼儿园双语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培训活动。三是开展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的交流活动,发挥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的研究功能。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和我校中丹合作办学的平台,组织专家、外籍教师及一线幼儿教师形成研究团队,整合研究资源,定期召开双语教学研究活动,实现双向互动,探寻学前教育双语教师成长、成才的规律,为科学构建职前学前双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职后学前双语人才培训模式提供智力支持,全方位提升我校为地方学前教育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措施
为进一步发挥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的功能,我们注重建章立制,明确校·园合作共同体的权利与义务,保证基地协议的顺利实施。幼儿园教师们恪尽职守,认真指导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确保了实践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双语教学素质。同时,我校教师为基地幼儿园开展了英语教师幼教化和幼儿教师英教化的多种培训活动,提升了基地幼儿园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构建出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建立了“校·园合作共同体”,即学校专任教师、丹麦VIA大学学院教师和基地幼儿园教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基于人才培养的共同愿景,共同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学前双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实施教学实训项目,共同指导学生见习与实习活动,融“教、学、研”于一体,达“手、脑、心”并用,幼儿园教师全程参与学前双语教师职前培养全过程,实施双方在教学实践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形成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校·园共管”三位一体的校·园共同体模式。实现了学校与幼儿园、学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及学生的共同成长,构建出以双语教学专长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幼儿教师教育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形成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双语特色。
〔参 考 文 献〕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幼儿手工制作活动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新纲要提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幼儿手工活动对于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创造意识以及锻炼专注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曾经设计了幼儿刺绣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新奇”的效果,进一步唤起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学习和创新的兴趣,我设计了“利用废旧冰棍棒的幼儿手工制作”活动。
一、选好问题的切入点,激发幼儿创新兴趣
研究表明,幼儿好奇心由敏感、观察、兴趣、探索、提问、解决问题、幻想、专注等行为特征组成。选择幼儿熟悉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容易唤起幼儿的好奇心。夏天里,冰棍是人们解暑的常见食品。我们就从冰棍棒人手,向幼儿提出问题:我们可以用冰棍棒做些什么呢?
在教学实践中,每次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幼儿的热情都很高,发言十分踊跃。有的说可以盖大房子,有的说可以玩娃娃家,等等。这些答案,反映了幼儿就冰棍棒的应用问题开动脑筋思考了。这时,老师适时地展示一些冰棍棒的作品,如台灯、CD架等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现,让幼儿眼前一亮:哇!原来冰棍棒还可以做这些精美的东西啊!幼儿的创新思维,由此被引向深入,创作的欲望也得到增强。这时,我们要继续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和引导幼儿的创新兴趣:还可以做什么有用或者有趣的东西呢?在七嘴八舌的叙述中,幼儿的想象得到了扩展。在整个冰棍棒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幼儿的热情始终高涨。
教学实践表明,紧紧抓住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选好问题的切入点,是幼儿创新活动的前提和保障。目前,我园已经开展了串珠、折纸、泥塑、编织、刺绣等活动,由于我们注重了通过切入点的选取,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确保了这些活动的成功开展。
二、适时表扬和肯定,保持幼儿创新动力
由于幼儿思维能力尚在形成和发育阶段,,虽然普遍具有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行为特征,具有创作的欲望,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难,一些想法也不尽合理。这时,老师应及时地给予肯定和引导。
在教学中,我们设置了若干交流观摩环节。在活动的开始,请幼儿自告奋勇,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创作方案,每人介绍完毕后,老师都给予点评,充分肯定他们创作构思中的创新部分。对于方案中的问题,老师都用“如果能……那就更好了!”用这样寄予希望的口吻对幼儿说,他们更容易接受。在大家的掌声中,幼儿的自信心和创作热情得到了巨大的鼓舞。甚至许多幼儿还要求第二次发言。幼儿的信心和热情相互影响,创新的氛围也因此而愈发浓郁。
在作品制作中,由于结构的复杂程度、操作的准确程度以及幼儿之间能力的差异等原因,容易造成制作进度不同。有些幼儿会因此热情锐减,自信心下降。这时我们需要适时组织交流,让表现好的幼儿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并对进展较慢的幼儿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重新唤起他们的兴趣和自信。教学实践表明,及时的鼓励和激励,能够有效地激发大部分幼儿进一步尝试的意愿,使幼儿的主观努力和动机更加突出、更加普遍。因此,适时表扬和肯定,是保持幼儿创新动力的必要的和有效的做法。
三、适当的分工合作,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对于幼儿的未来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曾对北京市1000余名4~6岁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了研究,只有30.1%的幼儿能经常与小朋友合作,69.6%的幼儿合作行为较为缺乏;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只有24.2%的幼儿能表现出合作行为。而美国学者朱克曼曾作过统计,自1901年至1976年的75年中,286位诺贝尔奖金获奖者中。有2/3的科学家是与人合作而获奖的。由此可见,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
一般4~5岁的孩子开始有一些合作意识。而这种合作意识,主要是在游戏中体现出来的。我们在设计“利用废旧冰棍棒制作的幼儿手工制作”的活动时,注意了设置合作环节,为幼儿提供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在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中,形成合作的意识,感受合作的快乐。
我们把台灯、CD架等作品分成几个独立的模块,由幼儿分别制作完成。把制作可以组合在一起的模块的幼儿分为一组,按小组的制作进度进行点评,提倡组内幼儿合作完成作品的创作,使他们在作品创作阶段,就能形成有效的合作。模块制作完成后,老师再提出“能不能把你们的作品放在一起,组成一个更有用的东西呢?”由此进一步拓展幼儿的创新思维,激发创作热情。同时在作品构思和组装的过程中,提供了相互合作的机会。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各组幼儿不但组装出了组合式CD架和多用台灯等创新作品,还在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幼儿时期的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幼儿手工制作类的教学活动,是幼儿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这些活动,活跃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对美的感受力与表现力;通过合作完成作品,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往、协作能力。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通过各种手工作品的几何形状和结构设计,对于幼儿的形状认知教育有良好的辅助作用;通过对冰棒棍等废旧物品的再利用,培养了幼儿节约意识。
总之,通过合理的幼儿手工制作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D].西南师范大学,2001.
[2]刘云艳.幼儿好奇心发展与教育促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3]王茹燕.幼儿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4).
关键词: 角色游戏 幼儿 同伴交往能力 培养策略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幼儿时期所接受的学前教育对于其智商与情商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幼儿教师对此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一、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的误区与改进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是幼儿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的存在,影响了幼儿教师的培养效果,所以幼儿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初步改进。在这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误区即为幼儿教师对于“角色游戏”概念的混淆。幼儿教师在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的时候,通常采用角色游戏方式进行培养。但是由于幼儿教师对于其概念的混淆,自以为角色游戏即为简单的游戏,从而仅仅是让幼儿进行简单的嬉戏与玩耍。这样虽然达到了让幼儿精神放松的效果,但是距离提高他们同伴交往能力还差得很远。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现象,教师首先应该补充自己的专业教育知识,然后开展相对应的有效角色游戏。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出教室,开展“丢手绢找朋友”的角色游戏。幼儿教师帮助幼儿在扮演“丢手绢的好朋友”角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同伴交往能力。
二、角色游戏在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提高他们的同伴交往能力。同时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开展角色游戏的形式进一步强化教育效果,所以角色游戏的开展对于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作用很大。
1.开展角色游戏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幼儿教师在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的过程中通过开展角色游戏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幼儿活泼好玩的天性,使得幼儿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学会如何与其他同伴进行正常交往,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种角色游戏的开展一方面打破了常规的幼儿教学模式,充分释放了幼儿爱玩的天性,使得他们在尽情的游戏过程中得到身心放松。另一方面,角色游戏的开展有效地解决了幼儿教师如何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这一问题,最终有效地促进幼儿情商的顺利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医生与患者”的角色游戏,并把幼儿分成两两一组,让他们分别扮演“医生”与“患者”。同时幼儿教师在“医生”给“患者”看病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应该如何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与行为交往,帮助幼儿提高自身与同伴的交往能力,从而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开展角色游戏教育,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幼儿教师在培养幼儿的正常同伴交往能力的同时开展角色游戏,不仅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而且对于幼儿合作意识的提高是一种培养。当今社会是一个合作竞争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从与他人的合作竞争中获利,这种合作意识应该从小培养。幼儿教师开展角色游戏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也是一种对他们合作意识的加强。所以幼儿教师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均具有很大帮助。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企鹅过河”的角色游戏,以此达到提高他们合作意识与同伴交往能力的目的。在游戏中,幼儿教师首先把幼儿分成若干小组,然后让每一个小组中幼儿的脚共同套在“企鹅”的大脚掌上并给他们套上一个大的企鹅套装。紧接着幼儿教师引导幼儿同时迈出自己的脚,只有小组中的幼儿齐心协力,才可以让自己扮演的大企鹅快速跑动起来。幼儿教师利用这种角色扮演的游戏帮助幼儿明白只有通过自己与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往,才能共同发力让大企鹅跑起来,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的目的。
三、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时开展角色游戏的注意事项
幼儿教师为了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开展角色游戏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还可以帮助他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学习为人处世的优秀品质,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幼儿教师需要更加优化角色游戏的细节处理。以下是几项在开展角色游戏时的注意事项,可供幼儿教师进行教学参考。
1.幼儿教师积极参与到角色游戏中。
许多幼儿教师在开展角色游戏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时候,仅仅是作为一个观看者看着幼儿进行相关的角色游戏。他们不知道如果这样的话,幼儿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引导作用就会被扼杀,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幼儿教师在开展相应的角色游戏时,应该积极地与幼儿一起参与到游戏中。同时他们在游戏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教育水平及引导作用,帮助幼儿不断提高自身的同伴交往能力。例如幼儿教师在开展“老鹰捉小鸡”角色游戏时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并亲自扮演“母鸡”的角色保护身后自己的“小鸡”。在这个角色游戏中,“母鸡”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带领自己的“小鸡”躲避“老鹰”的追捕。同时各位“小鸡”在躲避危险时需要互相帮助,这也从侧面提高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同伴交往能力。
2.重视角色游戏的总结与评价。
角色游戏的开展不仅是为了一时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而且对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提出较高要求。所以幼儿教师应该从长远角度考虑,在开展完相应的角色游戏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及时总结与评价。幼儿教师对于游戏中表现比较好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使得这些幼儿为其他幼儿树立榜样,从而为今后的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角色游戏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在完成了一个角色游戏之后,幼儿教师需要对整个角色游戏的过程进行自我评价,保留优秀的环节并优化其中不足,以便之后的其他角色游戏可以顺利进行与完成。
角色游戏在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教师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而且是一种寓教于乐的优秀教学方法,从而使得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情商与智商得到较大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妍君.“孩子别怕”――浅议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