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学生厌学主要表现是: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提不起精神和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作业错误率上升,学习成绩差等后果。根据学生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心理诊断,学生厌学是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即是由于持续努力和精神紧张或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引起的不适和厌倦状态。一般认为,引起心理疲倦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精神紧张程度过高;二是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三是思想冲突、挫折、忧虑、惧怕等情绪的反应。厌学心理产生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改变学生的厌学心态,首先应该了解产生这种心态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1.外在原因
1.1 学习的时间周期较长。学习是种内化过程,不仅需要很大的心智努力,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根据《教育法》的规定,适令儿童的基础教育需要九年的时间,如果升入高等院校需要更长的时间。我们知道,无论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干的时间长了都或多或少地会产生厌倦情绪,何况至少要九年的持续学习呢?
1.2 学习内容繁琐、教学方法的呆板。学生的学习动机依赖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来激发,但实事求是地讲,学校采用的各科教材,无论怎样精心设计安排,其趣味性也无法与其他传递知识的媒介相比。再者,教师、学生及知识构成的传递系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按照一成不变的模式运转着,很少发生变化,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厌学心理。
1.3 学生心理压力太重。现代中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太重,无论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驱使的教师,都对学生的学习抓得特别紧。学生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中接受最多的信息是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特别是家长教子心切,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又毫无心理学知识。所以,总是无休止地埋怨、挑剔,使孩子产生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使家长满意的挫折感。这样,学生心理产生太大压力,必然造成厌学心理。
1.4 缺乏必要的辅导和关心。有些家长在平时从事繁重的工作,回家又要忙于家务很是辛苦,他们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很少了解孩子的思想,认为只要将孩子的吃、穿照顾好就行了。孩子学习上无人辅导,思想上又无人关心,天长日久,孩子怕苦怕累,遇到困难绕道走,失去依赖就寸步难行。
1.5 教师原因。常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反过来也有厌其师而倦其道。教育方法落后,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次学生因为对老师的反感而讨厌上老师的课,极力回避与老师的接触,最终发展到对某一科目的厌学。有些则是过分的看中分数,使学生感到厌烦。
2.内在原因
2.1 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该怎样去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盲目性。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还会受到来自家长和同学的压力、责怪和鄙视,同时又不知道怎样与教师密切配合和交流。导致自信心降低,遇到困难时就产生逃避的想法。
2.2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由于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业成绩不良,造成精神苦闷,觉得难以学习下去,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极重要。
2.3 学生本身的智力因素是导致厌学心理产生的内在原因。厌学学生中一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往往不是很高,表现在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都不会太高。
2.4 人际交往问题。青少年更渴望寻求同龄人的接纳、陪伴和友谊,倾向于从同伴那里看到自己,否则学生会觉得孤单无助,自尊心受到打击,就开始讨厌学习。他不是真的讨厌学习,只是不喜欢学校环境。从而对学校生活产生了恐惧,开始逃避上学最终也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3.解决方式
3.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社会、学校及家庭,为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都适当降低了要求,减少了教学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从过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有充裕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生活。
3.2 充分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突出实验教学,不但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而且要组织好每一个分组实验。当上实验课时学生的积极性都是很高的,说明学生喜欢实践活动。要尽量通过活动课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看录像等,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克服厌学情绪。
3.3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课堂教学的消化、吸收率高就等于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样就杜绝了厌学情绪的产生。
3.4 寓教于乐,把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愉快的情绪相结合。父母或教师应从青少年身心的发展特点上掌握孩子最喜欢哪些事情,然后把学习文化知识同引起学生愉快情绪的活动结合起来,每当学生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时,就放手让孩子自由选择去做自己喜欢干的事。长此以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建立起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变厌学为好学。总之,要面对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的厌学情绪,不断发现各种克服此现象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而使学生生动活泼、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业,以提高教育质量。
3.5 辅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营造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时时要装着厌学学生,为其营造一个能广泛参与学习的机会,备课时要了解厌学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中做到五优先,即优先提问,优先答问,优先演算,优先批改,优先辅导。四经常,即经常考察,经常指导,经常鼓励,经常强化。很多厌学的学生一般都是由于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们的轻视。索性破罐子破摔,经常逃学,在外“鬼混”。因此,老师要及时想办法,尽量创造环境,教师要用爱这把钥匙开启僵化的心灵,要爱得真,爱得持久,多关心了解,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学生学习提高了,他们才会变得自信起来,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关键词】武术教学 厌学心理 成因 对策
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从古至今武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武术作为现代体育和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终身体育的重要手段,以其丰富的肢体语言、深厚的文化内涵、昂扬奋发的武德要求,对当代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培养都会产生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提高武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找出武术教学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形成原因,从而克服学生厌学心理,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武术教学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产生原因
1.缺乏吃苦精神。现在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不够。由于武术课大多在室外,又经常使用器械,不少学生怕脏、怕累而不愿参加体育锻炼。
2.学生的个体差异。伴随着中学生生理发育的不断成熟,他们性格上变得更为敏感,更加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在做难度较大的动作时,怕自己做不好,怕同学笑话,产生害羞怕丑心理。同时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从而使部分身体素质差、体育能力弱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最终影响了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学生对武术认识不清。许多学生看到影视作品中的各种打斗动作,刀枪棍棒和硬功气功的运用自如,把对手降服余地这就是他们心中的武术。而我们学习的武术是武术中一些最基本的动作,也就是一些简单的动作,这与学生心目中的武术大相径庭。
4.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在中华文化中,武术以其显著的声明和深远的影响,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神秘感和崇高感,对武术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学生在开始上课时兴趣很浓,可是随着课程的进展失望的心态就逐渐增加,产生厌学心理。再者就是随着运动和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很多学生比较喜欢篮球、足球、排球还有艺术类的美术、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影响到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二、消除厌学心理的措施及对策
中学武术课多年来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教、学生学”,自始至终采用学习――复习――再学习的单一方法,很少采用娱乐性、对抗性和电化等教学手段,教法老化,形式枯燥,使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压抑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因此要不断深化学校武术教学的改革,在继承优良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习武兴趣入手,采用启发式、开发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武术特点,技击方法,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1.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动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要进一步加大学校武术课的教学,建立武术兴趣班。充分利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武术教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爱好、兴趣不同,性别不同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武术教学内容也要根据这些需求有所变化。如对女生开设太极拳、绵拳等拳种课程,对男生开设刀、棍、长拳等。根据武术具有功防含义的特点,在学习动作的时候让学生体会动作本质含义,结合动作的攻防意义进行武术的练习,从中领悟中华武术的精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
2.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应注重教法的研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法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特有的电化教学优势条件,对传统体育、养生与保健理论等进行声像技术、多媒体等形式的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直观性强,易于接受和掌握的现代化技术的教学,促进武术运动的普及与提高,使学生在教学中亲身感受到武术运动带给自己的活力。
3.增加对武术场地、器材建设的投资。学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体育这一块的资金投入,扩建体育场馆,增添运动器材,给学生营造优良的体育锻炼环境,从而推动武术以及其他体育项目的全面发展。
总之,要解决学生对武术课厌学心理,教师就要和学生多交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尽量将一些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对武术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心理弹性 厌学 学习倦怠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心理弹性概念
心理弹性来源于对“resilience”的翻译,它又被叫做“心理韧性”“复原力”“抗逆力”等。目前较多的用“心理弹性”一词。而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一直未有统一的标准,大致有三种类型,即过程性定义、结果性定义和能力性定义。过程性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中,通过应对逆境、压力事件而达到良好适应的调试过程。结果性定义是指个体在经历创伤、逆境后仍能良好适应的行为结果。能力性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与社会适应相关的人格维度,指的是在情境发生改变时,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倾向。
2学习倦怠概念
对于“学习倦怠”的概念目前并没有确定的定义。Pines(1980)和 Meier(1985)对学习倦怠的定义是: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而产生精力耗竭、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与同学态度冷漠疏远,以及对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国内学者也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连榕指出学习倦怠反映了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是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或对学习的兴趣不足而厌倦学习的消极态度和行为。
3心理弹性与学中学生学习倦怠
3.1心理弹性对中学生学习过程的作用
心理弹性能够帮助中学生应对学习压力,克服学习困难。心理弹性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保护性的作用。而这些保护性因素正是帮助学生应对学习压力的重要源头。在这里,可以把保护性因素分为三类: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比如积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气质,较高的自尊等。家庭因素是指民主的教养方式,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等因素对克服困境的积极作用。社会因素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学校。浓烈的学习氛围,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对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弹性提供了基础。综上所述,心理弹性正是以上述三种保护因素为途径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学习困难。
3.2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
中学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也被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从根本上来说,厌学是缺乏学习兴趣,是学生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对知识的排斥,由此而引起的一种不良学习行为表现。那么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有哪些表现呢?(1)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2)成就感低。厌学中学生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在学习上经常的挫败感使得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找不到成就感。(3)人际关系出现危机。由于厌学的中学生不想学习,他们会对老师产生消极、否定的态度,尤其是当他们不学习时,被老师批评的时候。因此在与老师的关系中,会存在危机。
3.3心理弹性对厌学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作用
心理弹性对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有着积极的作用。青少年发展中有最基本的需求,如爱、归属感等,学校、家庭、社会这些保护性因素可以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而心理弹性能够提供这些保护性因素帮助厌学中学生克服学习倦怠。心理弹性的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这些就是有利于青少年的外部保护因素,只要青少年拥有了这些因素,就可以形成利于适应的内部资源,这些内部资源可以保护青少年,可以减少学业上的有害因素对青少年的损伤,从而能在学业上表现良好,减少了学习倦怠的产生。
培养心理弹性有助于降低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那么我们从心理弹性的视角出发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预防和降低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呢?
(1)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弹性和内省、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高期望、批判思维、问题解决能力、自身调节能力、移情能力、意志力等这些具有正向、积极意义的因素有关。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面对学习困难时能够克服。
(2)从外部因素来看,学校要为学生提供适时、积极的外部支持,让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时能有所缓冲。外部支持是心理弹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学校心理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学校教学过程的及时调整。
(3)从另一个外部因素来看,应该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使用民主的教养方式,学会和孩子商量。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学习上有压力时,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提供适当的帮助。良好的心理弹性的重要保护因素必然少不了充满爱意和关怀的和谐氛围。
(4)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该丰富多彩,以此来激发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对教学内容有所研究,要精心设计。
参考文献
[1] 赵琴.高中生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考试心理问题的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2] Masten A.S.(2001).0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56:227-238.
[3] 陈猛.情绪智力理论的整合:挑战、依据和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
[4] 连榕,杨丽娴.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5] 阮薇.心理弹性对中学生学习倦怠的积极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223.
关键词:中职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分析;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从最近几年本校(包含12级)入学中职生的数学成绩情况统计,入校学生约10%基础较好,50%学生存在明显的不足或缺陷,40%的学生缺乏起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本文从学生学习数学的社会、学校、教师、学生自身心理角度进行探讨,并对成因提出相应解决的对策,以期对中职教师提供参考。
二、中职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成因分析
1.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
(1)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的减少。(2)国家对中职学生生活费及学费的减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来读书很大程度是为了混时间,得资助,想想比读普高划算。这样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了,学习数学自然就没兴趣。(3)新技术、新设备的干扰。
2.学校、教师的影响
(1)教师忽视学生情感,教学态度与手段不科学。(2)忽视学生自主性,教师掌控课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为完成知识传授而主导,学生听得多,练得少,没时间进行精细的思考、领会,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只能被动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3)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结论轻过程。
3.家长行为的影响
(1)孩子读职中就是等就业。(2)安排孩子到校混毕业证。(3)不顾孩子意愿,随便选一专业。
4.学生自身的影响
(1)学生的基本素质较差。(2)自暴自弃。职中学生大部分在小学、初中阶段属于中等以下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没有收获,没有成就感,更不用说老师的好评。长此以往,他们逐渐失去了信心,自暴自弃。(3)缺乏恒心,毅力。(4)假象成熟心理。这些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成人了,已经成熟了,把心思放在了这些不合适年龄的事上,学习就是次要的了,数学学习就更不用说了。
三、解除中职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的方法
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及厌学情绪是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个方面的诸多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对学生刺激而造成的,其实质是心理问题在行为上的具体体现。为解决中职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及厌学情绪问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政府应加强就业大环境的治理
严格执行《职业教育法》,逐步建立起先培训,后上岗的运行机制,以提高上岗职工的素质。加大对营业性网吧进行严格整治,特别是对未成年人、上课期间上网的人员进行重点检查,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在就业、工种、工资、待遇上充分体现优质、优选、优先、优酬的竞争机制,以激励学生战胜自我,努力学习成才。
2.学校应把好教师、学生关
(1)教学模式的改变。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己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应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2)教师角色的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多下讲台,让学生始终认为我们是学生中的一员;在生活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爱生如子,和他们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学生才意愿和老师配合,才意愿与老师沟通。
(3)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焦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对学生的过分“刺激”,应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达到激励的效果;其次,教师给学生学习数学的压力要适当,不仅要强调学好数学的好处,更要不断地配合以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会学习,从而走出数学焦虑的困境。
(4)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从不同角度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中职生已具备比较多的生活经验,对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现象或问题怀有浓厚兴趣,教师要巧妙运用学生生活中的感知,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其次,用幽默的语言贯穿课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经常从数学课堂语言开始,在力求准确、通俗易懂的同时,用幽默的语言会使课堂变得风趣、诙谐,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再次,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课堂。对于中职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就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在课件中提供更多的信息,从而淡化数学的抽象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以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拍
教师多与家长、班主任联系,建立家访制度、家长座谈会、学校技能节等制度,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双边联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4.加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辅导,排除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
数学学习的心理辅导,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心理辅导要求我们多渠道开发教育资源,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力。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帮助,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对学习兴趣、情感和数学能力,避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放弃。
总之,为引导中职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潜心研究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要从传统型的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的教学专家。
参考文献:
1.程功来.职校生厌学原因与对策.德育园地,2005(6):19.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7.
1 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造成学生心理负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直接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老师和家长要求过高,导致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其二是教不得法,课内损失课外补,使学生疲于应付,产生了厌学情绪;其三是评价手段不当,学生往往对学习,特别是学习成绩好坏产生紧张心理。因此,要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 学校、教师多和家长联系,减轻家庭对学生的压力
大凡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希望子女考上高一级重点学校,将来能有一份好的工作。而重点学校的招生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得激烈的竞争不可避免。尽管教育部曾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各种宣传媒体也竞相报道了全国各地教育部门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但忧心忡忡的家长却对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表现出极大的宽容、理解和支持。学校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老师要帮助家长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家庭关系,走出重才轻德,“按分付爱”的家教误区。
1.2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减轻学校教育给学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一些教师观念陈旧,业务素质偏低,对教材挖得不透,只能是课上“满堂灌”、“满堂问”;课下搞“题海战”,致使学生厌学情绪有增无减。由此可见,教师只靠旧有的知识很难雄踞讲台,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特别是在教学方面,要研究教材、教法,不能把学生当成“加工”的对象或“复印机”。更重要的是要潜心研究学生,赋予学生活的思想和思维空间,力求创造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气氛。要经常地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情绪、性格、兴趣、能力、意志等各方面的心理特征。只有了解得清,才能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从而达到一种乐于学习的最佳精神境界。
1.3 改革评价标准,减轻不良社会成才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升学竞争异常激烈,升学率几乎成为社会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将升学人数下达到学校,学校又与教师的奖金和职称挂钩,于是升学率、平均分就成了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那些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更是围着考试的指挥棒疲于奔命,考什么就教什么,怎样考就怎样教。只有学生考了高分才说明自己有能力,学校才承认有成绩,考试排名愈演愈烈,导致学生视分数为宝贝,视考场为战场。这样教师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却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识测试的目的,克服惊慌、紧张、焦虑、厌烦等情绪;另一方面要注意检测的方式。测试只应成为老师掌握信息进行反馈的一种手段,而不应把测试或公开学生的分数作为对学生施加压力的工具。另外,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评价时要富有激励和亲切感,让学生有一种愉快和谐的情感体验,以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2 实施挫折教育
在我国,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人心,大部分中学生属独生子女,他们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生活一般也一帆风顺,无忧无虑。因而经受挫折,尤其是严重挫折的能力比较差,稍有挫折和不顺,便会一蹶不起,甚至滋生轻生念头。因此对中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进行承受挫折的心理教育
在挫折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事例引导,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是短暂但又是漫长的,每个人的生活历程都是不平坦的,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有连遭挫折的境遇。虽然人人希冀时时幸运、事事顺利,可是难免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只不过是人们的良好愿望而已。社会上的万事万物,无不在曲折中前进。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人世间没有无曲折的路。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
2.2 不畏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就人们的愿望来说,自己的努力与事情的结果最好能“同步”。可是实际生活中有些时候却往往事与愿违。我们要做成一件事情,不仅需要付出努力,而且还会遇到困难,经受挫折。所以,要注意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不畏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增强承受挫折的韧劲。让他们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迎接困难的勇气,遇到了困难挫折便会退缩,甚至一蹶不振,那么成功和胜利怎会跟他有缘呢?如果没有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不能以锲而不舍的精神顽强地学习,即使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外部条件再好,也不能保证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历经坎坷、战胜挫折方面,小平同志堪称青少年学生的楷模。他一生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复出,且每次复出后肩负的担子更重,做出的贡献更大。除了雄才大略外,更重要的是他那种坚定的生活态度和不畏挫折的非凡勇气,才使其成为了“打不倒的一代伟人”。
2.3 学生战胜挫折的方法
一、加强和改善教师的教育艺术
成长中的中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发现,我们有的教师对待学生身上暴露出来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以为靠训斥、批评、惩罚、讽刺、歧视等做法就能解决问题。很多老师并不懂得“心病还须心药医”的道理。如果我们教师给学生多一些关心、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赞美、多一些真诚、多一些帮助,则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或烦恼便可迎刃而解,至少问题不会被激化或加剧。要知道,任何教育都不是无效的:要么有益,要么有害。比如,有的学生对老师的某些做法表示不满,如果老师采取训斥、讽刺的方法粗暴对待学生,这只会加剧学生对你的不满,同时也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如果教师能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沟通,甚至感谢学生的合理意见,那么,事情的效果就可能是双倍的好,结局就是皆大欢喜。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我们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和教育艺术的提高,则解决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办法就会越来越多,而且也越来越有效。有时候,教师解决学生问题的无能或无效,正是暴露出教师自身的心理缺陷和教育艺术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由于处理不当而让学生心理问题雪上加霜。
二、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学生心理活力
如果说社会环境一时难以改善,那么,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则是相对容易改善的,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这是更为直接的影响因素。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时代新人,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首先,学校的教育教学无论是内容、形式、方法、考试以及评价制度都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改变一切不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度与做法。尤其要在课程设置和实施、教育评价观念方面要有大的突破。其次,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健康的社会环境,创设健康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家庭环境,改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拓宽视野,陶冶情操,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解决学习障碍,改善人际关系,冲淡早恋心理,转移情绪,消除郁闷,增强心理活力。
【关键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离开心理健康教育精神文明将失去灵魂,健康的身心是一切的保证。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用高尚的道德、健康的身心、善于合作的意识去适应社会需求,健全人格,努力达到“德智心体”全面发展。因此,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高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因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学习心理辅导,挫折的应付,情绪的调节,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心理教育,优良人格的塑造,休闲生活与消费心理指导。
二、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出现的主要问题
1.上网成瘾。中学阶段是人生过程中一个极其特殊的阶段,又称为“反抗期”,“麻烦期”或“危机期”,而在这个阶段的中学生最容易走进的误区就是对网络成瘾。目前,中国的中学生网络成瘾比例接近10%,网瘾已经成为中学生厌学、休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这一势头仍在快速发展中,并且网络成瘾对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极大的危害。
2.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灰心丧气、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在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中表现更为突出。高考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家长都看的很重,这又是一座无形的山重重的压在学生身上。
3.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他们大多都是以自己为中心,不知道如何和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共享生活中的喜悦。
4.独立意识增强。独立意识增强,对成人的干预往往表示不满。对多数高中生来说,这种独立意识是正常的,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却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代沟。
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真正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一经发现,应及时送到专业卫生机构治疗。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的方针,以课堂教育、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途径,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开展心理咨询及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符合学科教学需要的。各科教师必须承担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利用心理档案,对每个学生进行动态监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与学生思政工作者及时沟通,交流情况,尽早实施干预,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合理环境是育人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如环境布局、绿化美化等物质环境,各种规章制度、纪律、行为规范等制度环境,校训、校歌、学校精神等精神环境。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教育环境。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条例,但在实际中对网吧尚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当前,我国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且城镇居民以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居结构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身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与同龄伙伴交流,家长应该鼓励自己的孩子多和周围的孩子进行交流。
四、结论
总之,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可以发现并治愈学生的不良心理,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斌勇.中学心理教师工作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一、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1.选题的意义、价值
进行《贫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课题探讨,既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讲,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虽已开展了十余年,但至今未能在贫困学生心理健康这个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我们这一课题的研究若能顺利开展下去,将起到填补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的空白的作用。从现实意义上讲,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不可否认,在没有实现共同富裕之前,因地区和家庭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我国各类学校都存在着部分经济窘困,勉力求学的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广大农村和山区学校,贫困学生还占据着一定比例。我们这一课题研究的成功,无疑可让我们广大贫困学生以正常心理学习和生活,从事实上解决许多学校面对贫困学生心理困惑与障碍不知所以的问题,使本课题具有在广大农村和山区学校具有推广的价值。
2.选题的理论支持
弗洛伊德最早从心理学角度重视并探讨焦虑问题,他把焦虑分成客观性焦虑和神经症性焦虑。精神分析学家根据精神动力学的观点认为,焦虑是潜意识中矛盾斗争的结果,其原因和过程不为本人所认识。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著作中确信,焦虑是受压抑的里比多的一种发泄方式。
行为主义学说,认为人类的行为多是后天形成的,不良行为是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不适当的学习结果。社会学习论者强调强化和惩罚对学习者再现模仿行为的影响,模仿得到奖励,行为即内化,模仿到不适当的行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改变,有人主张用“行为主义方法纠正学生的厌学行为”。
与行为主义理论相对立,以布鲁纳、奥苏伯尔为代表的认知理论学说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景,在内心经过积极地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用积极态度来思考的人心理是健康的,而倾向于用消极的态度来解释生活中事件和思考问题的人,会出现消极情感,严重的就会引发心理问题。学生厌学与知识类型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风格密切相关。
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学说把人看成动物或机器,不重视人类本身的特征;另一方面也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但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人本主义学习论的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认为,学习者发现学习材料不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或威胁到自己的价值观时,就难以产生意义学习。嘲笑、羞辱、轻视等都会威胁到学生的自我,威胁到学生对自己的看法,从而严重干扰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和具体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将探明我校高中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探究产生的问题症结,探索帮助他们消除经济紧张、学业困难、心理负担等行为的心理疏导与干预的具体方法、基本途径,为高中贫困学生消除经济紧张、学业困难、心理负担,身心获得和谐发展提供规律性的策略。
2.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立足学校,对高中中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如经济状况、学业状况、心理负担等进行调查研究统计。
(2)沟通家庭,延伸社会,由为学生服务扩展到相关人群,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3)从个体因素、民族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多渠道、全方位地去探寻我校高中贫困学生焦虑厌学产生的深层原因。
(4)探索对我校高中贫困学生经济紧张、学业困难、心理负担现象进行心理疏导、心理障碍治疗,建立健康心理的具体方法、基本途径、有效疏导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选择与研究的过程(步骤、时间安排、组织分工、活动安排等)安排
1.研究的方法选择
本课题的研究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应用为主,以实验为主。具体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1)文献资料研究法 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和参考书籍。
(2)借助于学校网络和学校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测试的机会得到贫困生库,结合测试数据得到贫困生心理健康测试数据库。
(3)采用“调查总结研究实践改革”的方式制定出一套化解贫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4)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在高一年级进行试点,每一个月在新生班级进行各种形式的理健康教育如看电影、组织学生参加学院的各种心理咨询辅导。
(5)在具体工作中采用“定点跟踪”方法对我校个别贫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
(6)实验研究法
本课题以我校的教师为主,以本校学生为实验对象,按照课题设计和实施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化解贫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有效拓展一般规律和相应的教育对策。
2.研究的过程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2月至2012年10月)。进行两次调研,分析和研究贫困高中生产生目前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贫困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心理误区等。调查我校现有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新生进行调研;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类;总结每类心理问题的特点;分析每类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误区。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11月至2014年1月)。针对上述心理健康状况提出贫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包括开设心理讲座、定期进行心理测验、开展心理咨询和进行心理训练等。研究对策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制定详细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邀请权威心理专家开设心理讲座;分阶段对不同类型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测验;每周定时开展心理咨询;针对不同的类型开展各种心理训练。
关键词: 初中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成因对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国内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后发现,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学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数据表明,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形势比较严峻。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逐渐发展,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根据多年教育教学经验和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的情况了解,当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不当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产生种种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不协调。
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促进剂,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就可能带来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初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老师间的关系、与同学间的关系和家长间的关系。只要其中一个方面人际关系紧张,他们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
(三)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的缺点看得多、优点看得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感到心灰意冷,“前途渺茫”,以致逐渐失去自信心。
(四)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一时期伴随着身体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渴望和需求,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初中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喜欢标新立异,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特点,在教育中就易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为“差”的做法。个别教师在教育后进或“双差”学生时方法欠佳,常用简单、生硬的办法压服、排斥他们,或者孤立、歧视,或者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向家长、学校告状,如此,导致学生形成逆反心理。另外,教师为了处理问题,有时会把家长叫来,当着家长的面用过激的言辞批评学生,这些做法必然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了学生“反抗”的萌芽,接下来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
(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行是否端正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些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求、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重视不够,如此导致学生心灵情感方面不健康。
(三)不良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
社会环境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由于现在社会公德风气低落,社会价值观念扭曲,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甚至不少人轻视知识,崇拜金钱、权威,一些学生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心灵受到玷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是诱导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和重要原因。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不稳定,常常被其他诱因左右;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迎难而上;学习兴趣不持久,特别是缺乏对学习的潜在兴趣;易受情感迁移;自制力不强,依赖性较强;学习无进取心,甘居下游;道德认识模糊,分不清是非,等等。这些“因”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果”。
三、对初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面对中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良倾向,作为一名近20年教龄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开展好这项工作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实心理健康课程。
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层面来说可从以下三点出发。
1.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心理调节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让学生在学习中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以及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从教水平。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身就要先有一桶水。”就是说教师应该有较高的素养,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正所谓“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践者,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专业水平决定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发展程度。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学校对从教人员的素质要有明确规定。学校应选择具备一定心理学理论的从教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如外出进修、校本培训、远程教育等,提高从教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使其做到持证上岗,从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的问题。
3.分阶段、针对性地落实心理健康课程。对照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在初中不同年级中,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初一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初二阶段:教育学生立志进取、乐观豁达,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使之能正确处理男女同学间的友谊。初三阶段:培养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品格。初中三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有力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使之成为自强自立、积极向上、趋向成熟的人。
(二)加强家庭教育,改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育,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没有二者的密切配合,没有教师和家长的通力合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就很难实现。
1.家长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
要想教育好子女,家长就应多了解和学习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多与孩子进行思想和心灵上的交流,才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使孩子把家长当做朋友,当做可以相信、可以倾诉的朋友。
2.家长要以身作则,率先示范。
孩子的行为能够折射出父母的行为,因此,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尊重孩子,增强家长的社会责任感。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懂得怎样爱别人,尊重别人,帮助别人。
4.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引导和解决。
(三)学校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
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趋势。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要信任、理解学生,让学生放心地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2)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讲述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3)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四)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教育活动,仅仅靠几堂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班主任是联系班级最紧密的纽带,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工作势在必行。班主任要把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教会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培养他们自我排除烦恼、保持健康情绪、避免消极心理、保持积极心理等能力,从而积极主动地维护心理健康。
需要指出的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相互渗透,但绝不能混为一谈。一些行为表现差的“差生”并不一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一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往往不是“差生”、“后进生”和“学困生”。
(五)学校应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当前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表现:(1)作业布置量过多;(2)学生学习时间长;(3)一些教师提高教学深度,加快教学进度;(4)考试频繁。
2.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危害:(1)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2)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3)使学生成为“书呆子”,丧失创新能力;(4)造成更多的“后进生”、“学困生”;(5)造成更多学生厌学、逃学,甚至辍学。因此,我们呼吁,中小学应减少作业量,降低教学深度和考试难度,减少考试次数,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还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成长空间。
(六)为学生营造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必须加强措施,避免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的发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有法,但无定法。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教育工作者入情、入理,善于引导,巧用方法,并持之以恒,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会取得理想效果,就一定能够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
[2]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教育;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91-02
笔者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的话: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1],或者说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是一切教育者教书育人的前提和根本目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与人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心理不健康的情况。调查发现,各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
近几年,我们经常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上看到或听到,中学生因心理行为问题而导致“离家出走”、“拒绝上学”、“自杀”、“暴力行为”、“违法犯罪”等报道,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普遍引起了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的重视。
案例一:山西初二学生泼硫酸案。初二学生陈某平时不爱着惹人,性格内向,遇事时不愿意白白地受气挨打,但也不愿向他人诉说或向家长老师校方申诉,当再次遇到其他学生挑衅时,将硫酸泼向对方,导致13人毁容。
案例二:一女生在上课时听了音乐,班主任要她叫家长来校,这位花季少女既怕掌握着“生杀大权”的班主任,更怕棍棒相加的父亲,她感到无路可走,于是她打开了家中的煤气阀……
案例三:杭州有个9岁的孩子,张毅,小学三年级,学习优秀,班长少先队中队长,被全票通过评为“三好学生”。当天中午,姐姐张萍把茶话会上的4块糖果带回家,分给张毅两块,留给妈妈两块,可张毅不干,坚持全要,并大发脾气,踢姐姐,然后跑到楼上,反锁在屋内,用红领巾吊死在窗框上。
案例四:北京某中外合资寄宿中学高三和高二学生因琐事发生争执,半夜时分,部分高三学生手持棍棒摸入高二学生宿舍,毒打高二学生,造成11名学生受伤,一名学生眼睛被玻璃扎伤,一名学生眼角被打裂。事发之后,学生惊恐万状,次日上午该班只有8名女生上课……
案例五:“云南省公安厅召开新闻会称,2004年2月23日中午1时20分,昆明市公安局接报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发现一具男性尸体。经公安机关现场勘查,在该宿舍柜子内共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28天之后落网的马加爵被捕,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这名在中学阶段是如此优秀的学生为何会在大学的校园步入罪恶的深渊?诸多事例足以令社会各界震惊了。”[2]
面对这一系列不明智的举动,正说明了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对待外界的突发事件,缺乏理智,心中的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和排解,这都会使他们内心感到焦虑和压抑,性格变得沉默内向,甚至走上极端。随着社会趋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这样的事情目前是愈演愈烈,中小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即使是大学生也在面对这些突发事件时难免会手足无措。初中教育阶段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契合的:初一的学生比较“乖”,初二的学生比较“散”、初三的学生比较“坏”(有些初三的学生还会对刚入校的初一新生采取勒索、收保护费等违法行为),在初二、初三学生身上所体验到的种种躁动、种种心理扭曲,确实令人十分忧虑。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成长和转型阶段,随着外在的家人、朋友、师生以及在学业方面等等形成许多心理冲突和矛盾,因为这些矛盾得不到正确的开导,导致自我掩盖或忽视,以至于使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缘,只好将矛盾隐匿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备受煎熬,积少成多最终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要让他们的消极情绪得到合理宣泄,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深有感触,对此略谈微见,供以参详。
一、优化心理环境
中学生心理正处于转型和形成阶段,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给予学生们更多的关爱、关心、关注。针对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爱好的孩子的发展需要,因材施教,优化学生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环境。
首先,要营造宽松的氛围。现在学生的压力都比较大,这些压力中大部分都是外在压力导致学生们的内在压力过大。那么营造宽松的氛围对于每个学生的心理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给予的压力感觉过大时,此时此刻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氛围正好可以使他们放松自在,在一定程度上情感自然流露,思想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拘束。此时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架子”。在传统的教育中,人道是“师道尊严”、“严师出高徒”。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但是中学生正在成长阶段,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一切还在摸索和发展阶段,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这样才能不仅仅在学习上,还在生活中真正了解学生。教师此时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多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不再是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
其次,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家长工作过于繁忙,学生的学业压力也过大。每天起床、上学、吃饭、写作业,似乎安排得井井有条。但是学生们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常年被关在教室里和家庭中,牢狱一般的生活,度日如年。单调重复,钢筋、水泥编织的笼子限制着自由,作业、考试耗去了几乎全部的时光。“除了拥有作业,我们还能拥有什么?”“我们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这是孩子发自心底的呐喊。孩子需要自由,渴望独立。因而家长和教师要留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留给属于孩子自己的天地。
第三,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学生们的交往有时比成人间的交往更为频繁,同时也更为单调。因为学生们交往的人是班级的学生,他们处于同一年龄段,有共同的语言、比较接近的兴趣爱好,但是局限性是都处在同一年龄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受限。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热心助人,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当然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情感成分比较重。他们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常做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师生之间如果能够像朋友一样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用和蔼的目光和感情去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实施。最终使学生的情绪发展与身心具有调节的重要作用,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
3.开展公平的竞争。在青少年的心里,公平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公平能够给孩子们在竞争的同时,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教师和家长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的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的观念,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组织合理的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在一定条件控制下的相互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推动他们去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获得快乐和幸福,并得到最终的胜利。
二、优化心理疏导心理疏导
能为个别存在心理问题如出现心理偏差、障碍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有效的治疗。心理疏导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其健康发展,但由于不适当的家教方式的误导、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不良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导致许多学生的片面发展,并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代沟问题。那么我们如何减少或消除代沟,变“被动”为“主动”呢?一是学会倾听。“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心里烦闷时先和父母讲的占30%,先和老师讲的仅占3.3%,和谁也不说的达到29.7%。”[3]是什么原因孩子们不愿意与老师或父母讲心里话呢?其实能不能让孩子们说心里话关键在大人。现代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信息反馈实现的。心里话的倾诉是教育的重要链条,因而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通道。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此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二是理解青少年的焦虑和恐怖心理。沉重的课业负担,教师和父母过高期望的压力,容易使学生们出现焦虑的心态。现在的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分数排名、作业和考试表现出了过度的焦虑。另外有些学生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所采用的歧视、冷漠、体罚和变相体罚等错误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使学生们出现恐怖心理甚至攻击性的问题心理,还有的学生会采取逃学或离家出走的方式。这样最终会使青少年形成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对人态度冷漠、极度抑郁的心态。所以教师和家长更需要多关怀、安慰和呵护学生,转变了学生的心态,理解学生,才会最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素质已成为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目标。学校教育理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以面对新的挑战。作为老师,同时也是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我一定要撑起一把雨伞,陪他们一起走过雨季,我们必须引导每一个学生走上健康快乐向上的人生之路,我们也一定会从中探寻到一块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大陆”。
参考文献:
[1]孙云晓.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J].红蕾・教育文摘,2011(6).
Wang Haiying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721013,China)
摘要: 体操教学训练中,由于体操动作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器械动作的危险性等对学生要求较高,特别在学习较高难度动作时常易出现心理障碍,本研究通过对体操教学训练中引起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性对策以供同仁参考。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gymnastics, due to the high demand brought by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gymnastics movement and the risk of equipment movement, when learning the gymnastics movement, particularly more difficult movement, the students often prone to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ause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gymnastics, and on this basis proposed scientific measures for peer reference.
关键词: 体操教学训练心理障碍成因分析对策
Key words: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gymnastics;psychological problems;cause analysis;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190-02
0引言
体操教学训练中,心理障碍就是说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如在动作练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不同程度的胆怯、精神紧张、犹豫退缩、畏惧而不知所措等现象。学生的心理障碍一旦产生不仅会影响其运动技能的形成,而且对其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着消极的负面作用,更甚者可能会发生运动伤害事故。因此,本研究就体操教学训练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有效地克服学生心理障碍提出了科学性对策。
1体操教学训练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成因分析
1.1 客观方面①受体操技术动作本身难度大的影响。由于体操技术动作难度大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特别在体操器械上学生身体经常处于支撑、腾空、腾越等有障碍的条件下,且完成动作具有一定的时空变化,倘若技术动作掌握不当或心理状态欠佳,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畏惧心理引导和改善不及时,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心理障碍。②体育部门领导或学校主管领导不够重视以及教学条件的影响。场地、器材以及相应配套设施不齐全、不完善,加之体育部门领导或学校主管领导不够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态,学生一旦对所在学习环境产生厌恶感,便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进而会弱化其学习的求知欲以及对运动技术、技能掌握的进步幅度,这一点应引起体育部门领导和学校主管领导的足够重视,及时积极的配备和改善体操课程教学设施,优化体操教学训练环境和氛围,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体操课的学习和训练中。
1.2 主观方面
1.2.1 学生方面:①课前生理和心理准备不足。倘若学生在课前准备活动中不充分,那么肌肉的粘滞性就会较大,在肢体压拉柔韧时难免会对韧带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再者倘若学生的神经系统得不到激活和兴奋,在做体操动作时便有心境不佳和力不从心的感觉,学生在练习动作时不由自己便会加重心理负担,特别在练习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时很容易产生心理恐惧,而学生的恐惧心理若不能及时得到改善,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心理障碍,从而势必将影响教学训练的质量与效果,并在所难免的累及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②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差。体操教学训练与其他体育运动科目不同,它的运动特点和技术规格要求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倘若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在掌握技术动作中将会直接受到影响,最为直接的表现便是很难顺利的完成技术动作,特别是难度较大、规格要求较高的技术动作。再者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当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不能顺利掌握技术动作或赶不上其他同学技术动作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和悲观失望的情绪,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心理障碍。③受他人影响或自身失败经历的情景再现。由于体操运动项目本身技术动作的难美性和危险性,其伤害事故会时有发生。学生在以往器械训练和动作练习过程中出现过危险及受伤情景,或亲身目睹过其他同学经历的危险和运动伤害事故,在自己练习中碰到与以前目睹或亲身经历相类似的运动场景时,当时的情景便会不由浮现于眼前,即使是此时难度不大的技术动作可能就会夸大其危险性,从而引发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1.2.2 教师方面:①教师自身的讲解与示范以及组织教法不当。体操技术动作不同于其它运动项目,其动作示范和讲解要求较高,教师在讲解技术动作时要言简意赅、条理要清楚,示范动作须准确优美、舒展大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师的讲解示范中得以感染和启发,才能激发起他们学习体操的浓郁兴趣。反之教师的示范动作水平低,且语言讲解不清晰,调理不够清楚,讲解不切中技术要点和技术关键,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退缩或厌学心态,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形成心理障碍。②教师的保护与帮助方法运用不当。学生在体操技术动作练习过程中,倘若教师的保护与帮助不及时,方法运用不恰当,帮助的手法不正确,便不能得到被保护者即学生们的足够信赖,进而会使其学习和练习技术动作的心态受到影响,练习的欲望受到阻滞,练习的积极性受挫,更不敢放开胆子去练习新的技术动作。教师的保护与帮助方法运用不当,特别是在学生没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练习新动作,就会使其有一种如同从单杠、平衡木上掉下以及从马上翻倒过去的心理感受,会使其心理上产生恐惧,继而形成心理障碍。
2体操教学中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探讨
2.1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活动,可以利用音乐来调节学生的心理
课前准备活动的任务和目的,首先是通过做准备活动使学生的肌体得到动员,为上课做好准备。其次是促使学生对上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运动技能,增强其身体素质。第三就是培养学生的体操学习兴趣,提高其身体协调性。在课前准备活动部分的组织教法中,建议教师可利用现代流行的拉丁舞、健身街舞、爵士舞、健美操等流行元素来进行课前准备活动,必将起到新的收益和很好的教学效果。
2.2 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形象的语言讲解,能够启发和熏陶学生的学习欲望示范是体操教学训练中一种最直观的教学手法,通过教师的动作示范和讲解可使学生初步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以便后面更好地进行模仿学习,教师的示范动作做的轻松、自信、自然、协调、优美并且富有鼓动性,不仅能够获得学生们的崇拜感和向往欲,而且能够很大程度的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在学习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时,教师可灵活调度,先做一个高标准的技术动作,之后再做一个低标准的技术动作,使学生在没有难度压力的学习情景中练习并逐步掌握技术动作。
2.3 课前检查器材,做好保护帮助,使学生以成功的动作体验树立其自信心在体操教学训练中,课前教师检查器材做好保护与帮助的安全准备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不但可以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避免学生产生恐惧心理,而且对克服障碍心理也有很大作用。在学练新难动作时,教师的亲自帮助与保护,使学生体验一两次成功的动作,使其体验正确的肌肉感觉,体验身体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从而使其鼓起勇气能够大胆的去做动作。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欲和进取精神,更重要的是还可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具体的技术动作上来,在具体的动作练习中学生的恐惧心理、心理障碍会渐渐消失,这样一来其自信心便可以得到树立和培养。
2.4 深入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学生自身素质以及体操项目运动基础等差异的客观存在,体操教师在选择组织教法、制定教学训练任务和安排运动量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和实际可接受性加以区别对待和因材施教。每次体操课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和要求,这样既可以避免条件好的学生“吃不饱”,又可使条件差的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和拼搏逐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从而激发和调动全体学生练习体操技术动作的兴趣。
2.5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激发其参与运动的情趣传统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中教师处于教学支配地位,学生仅是任课教师的尾随者,从而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主人翁的角色作用。教师传播知识技能是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技能指导,其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让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学生在讲师的智力开发和技能指导下,通过自身不断的思索思考、不断的努力实践和再实践,将教师的智力开发和技能指导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运动操作能力,从而在练习中理解技术动作,累积技术动作元素和提高动作水平。
2.6 利用游戏和比赛诱导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游戏和比赛的共同点都有其竞争性,激烈的竞争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在体操运动技术教学各环节中,适时灵活的采用各种游戏和比赛对培养学生的意念和注意力具有很好的作用和效果,同时对于技术动作的纠错和提高技术动作的质量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学生在练习单杠正撑腹回环动作中易出现分腿现象,为了从根本上纠正这一技术错误,教师可适时灵活的采用游戏比赛法,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观摩性比赛,完成动作中并腿多的一组视为胜组,否则为输组。再如在跳马或山羊分腿腾跃动作学习中,教师可预先设置 “跳人马接力赛”趣味性游戏,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积极性被调动,必将争先恐后的跃跃欲试。
2.7 强化专项素质训练,注重技术指导体操技术动作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协调、灵敏、柔韧、上肢力量等身体素质的要求,这些身体素质是学生掌握并学好体操技术动作的前提基础。在体操教学训练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各种身体素质训练,并适时灵活的与技能练习相融合、相渗透。如 “俯卧两头起”、“手倒立”、双杠“支撑摆动”这些技术动作都要求有很好的身体协调性和腰腹力量,倘若学生没有好的身体素质是很难做到的,建议在每次教学训练课上适量安排这些素质的“渗透”练习,并布置课后作业,时常考评学生的素质进展情况,从而逐渐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王海英.体育院系体操课女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29):22-23.
[2]李军,李秀峰.体操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及应对措施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010,(7):49-50.
一、来自外面世界的诱惑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现在的中学生对一切充满好奇,对新鲜事物总想了解它,可是由于年龄因素,他们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无法不受不利因素干扰,手机、游戏、网吧等的吸引力对他们来说要比书本上知识的吸引力更大,我所教的一个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连生活费也搭上去了,学校里从同学的帮助到家长的恳求,都不能使他悬崖勒马,到了高三,任课老师天天轮流做他的思想工作,从心理角度入手,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校长时常对他晓知以情,动之以理,最终使他走出网吧,进入高校深造。但是这种诱惑即难于抵制又难于摆脱。
二、来自家庭、学校的无形压力
来自家庭、学校的无形压力往往使现在的中学生喘不过气来,父母的关爱和老师的教诲,在对其形成动力的同时,也形成无形的压力,学生在和我交流时强调:谁不想成为人才,谁不想成为父母的骄傲,谁不想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有时看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上与别人的差距,就会缺乏信心,而且总觉得数学学习没有头绪,付出的劳动和成绩的提高没有正比关系,甚至于有问题也不敢问老师,怕被同学笑话和老师的轻视。一个怕字能形容学生的全部心态吗?显然不能。
三、缺乏恒心
有的同学在现在学习生活中时常会被一些事感动着,也很容易下决心,尽管知道数学学习应当勤奋,但无法持之以恒,容易原谅自己,不喜欢听老师空动的说教,即使他也认为这是对的,如勤奋学习、改进学习方法等。喜欢听一些摧人奋进的、真实的故事,但也只有三分钟热度,在他们心中和老师是有代沟的,尽管他们也尊重老师,但对老师还是有畏惧感,在他们心里无法和老师建立起一种平等关系。
四、青春期的困惑
青春期的萌动、对异性的好奇使学生好表现,从而学习更有动力,这本是好事,可是如果男女同学交往处理不当,则会严重影响学习。同学之间的矛盾以及偶而出现的嫉妒心理,都是影响学习的不利因素,再加上对各门学科在时间上不能合理安排以及学习态度和方法的不同,这些就导致了学生个体差异。
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我觉得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循循善诱,对男女同学交往不能横加干涉,当众批评,要正确引导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同学友谊,要成才先成人,激励机制要落到实处,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每天表扬进步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并持之以恒,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爱学生,不能做“教育警察”,而且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你对他的关爱,愿意将心中的困惑告诉你,同时要和他一起面对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能轻视你的学生,要尊重他们,和他们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多赏识你的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做到由原来的被迫学转变为主动学。
3、教学模式的转变
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能采用填鸭式教学,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吸引你的学生,引导学生经历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回到实践中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一完整的过程,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这样不仅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利于数学兴趣的培养。目前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以自己学的好坏来确定的,有的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差,对其采用的是逃避的方式,教师只有耐心、细心和教学方法的转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做到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4、贯穿德育教育于数学教学中
关键词:学习 积极心理
一、数学学习心理与学习积极性
积极学习心理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是艰苦的智力劳动,没有学习动力,没有自觉性、主动性是不可能成功的。只要积极学习心理一旦形成,学生就会用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去学习,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去吸取知识,而且也有一种动力使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兴趣水平保持下去。
学习积极性就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紧张、主动、顽强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通常以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态、情绪倾向和意志状态等方面表现出来。学习能产生积极性,积极性又能推动学习。由此可见,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十分爱护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充分接触数学、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二、影响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因素
1.数学学习的心理过程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学学习较差的学生大多并不是智力水平低的学生,而是些缺少兴趣、信心,或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人。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这一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丢失了学习动机,将自己置身于数学学习之外的人。
他们中有一些学生可能在刚刚接触数学时觉得简单,还有学习的热情。随着难度的加大,这些学生出现了焦虑和害怕数学的情绪,这种情绪越积越深,久而久之,他们对数学这一学科也就有了恐惧和排斥的心理。
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性格较为内向,不会的题目不敢问老师,害怕受到同学们的讥笑,不敢开口;同时更重要的是缺乏对数学学习的正确认识,没有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学习上缺少动力,长此以往,他们的数学成绩和兴趣也就每况愈下。而相反一些乐观向上、活泼开朗同时也有明确的、远景性学习动机的学生就能积极学习起来,在遇到挫折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自然成绩也就能较为突出。
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设法帮助学生克服那些诸如过度焦虑、内心胆怯,进而缺乏学习动机的这些消极情感,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那些积极情感,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
2.影响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几个心理因素
①学习动机与学习积极性间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具有正确的、较强烈的内在动机,并能将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结合起来的学生,都会表现出克服困难的毅力和自制力,具有较高的积极性,而那些动机不正确或以外部动机为主的学生,则经不住时间、困难、失败的考验,一遇到困难,其学习积极性就降低。学习动机是学习积极性的核心内容,学习积极性则是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要调动学习积极性,就必须从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入手。
②兴趣是学生积极认知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英语学习兴趣是英语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只有那些对英语有浓厚兴趣、把英语学习看成自己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激活起来。
③意志是自觉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决心和恒心是意志的重要心理因素。学习数学首先要下决心,有了学好数学的决心就会增加信心,有了信心就会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持之以恒、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培养学好数学的意志品质,就要树立目标,坚定信念,加强自觉性和自控能力的培养。学生从完成每一个小的练习、作业起,肯定他们所学。老师们要相信,学生们骨子里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在同学面前低人一等;但是,由于一开始偷懒了或者其它的一些因素导致没把数学学好,后来困难重重,加上没有足够的意志去克服这些困难,以至越学越糟糕,成了班里的数学“学困生”。这种情况到了初三高三年级越发明显。有些学生此时心怀大志却已感遥不可及,心里后悔为什么当初不下点苦工夫。
④性格的不同对数学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良好的性格有助于数学学习,而数学学习的成功会增强学习上的信心,促进良好性格的形成。消极、悲观、恐惧、自悲等不良性格必定对数学学习带来消极的作用。数学教师应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发挥学生性格对数学学习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学好外语的积极性。
3.消除数学学习心理障碍,调动数学学习积极性
(1)创造条件,想方设法培养和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它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在教材内容丰富有趣、新颖生动、难易适度、层次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努力营造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采用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生动的呈现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多种角色的操练和扮演活动中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使学习过程更富于挑战和情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曾感到过只有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才会主动寻求学好英语的途径与方法。因此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激发内部动机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并以调动外部动机为辅,予以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一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有着各不相同的生活背景,同时也有着各不相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因而在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时应该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症下药,而绝不可以搞一刀切,妄想通过一个办法解决所有问题肯定是行不通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往往很容易就记住了、学会了,效率相当的高,而且也不容易忘记。所以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满足学生的一种交际和追求时尚的需求,从而使得他们乐于学习。
(2)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选定教学方法,难易适当,方法多样,作业适度。学习结果包括让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成效,解决课题时的正确与错误,以及学习成绩的好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力,从而按照需要修改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措施、提高学习热情、激励上进心,以达到学习的目标。这也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具体的学习目标,和每一个阶段所要达到的学习效果,及时批改作业、写好评语,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教育性的就学习结果与学生一起分析探讨,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
(3)在教学中注意把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说在学习平行光线时,同一时刻物长比影长的比值相等。你说一遍学生的印象不会很深刻,我在讲这节课时,选择了2个男生和女生,通过度量他们的身高和影长来计算比值,发现比较接近。因为我们在度量时学生自己动手,拥有学习的兴趣,自己动手印象深刻。大家在欢快的教学环境下,掌握了新知。很难遗忘。
(4)创造温馨和谐的教学气氛,及时反馈,以鼓励、表扬为主。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还必须给学生以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在评价和表扬批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努力作到:要使学生对评价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评价要客观、公正和及时;表扬与批评要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的特点,从而讲究不同的方法。尽量多鼓励,多表扬他们的进步,降低他们的焦虑,保护学生的自尊性,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更新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新形势。所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迎接社会挑战的创新型人才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
大学数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数学学科是一门对人们生产、生活起到重要作用的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更是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对训练和提高人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教育过程中没有专门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所以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失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如何在大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广大高校教师们都在认真研究的课题。以下从作者自身教学实践出发,谈谈对大学数学教育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建议。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老师们革新教学方法
《高等数学》是重要的大学基础课程,为了适应当代大学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有所为,有所不为。
比如对极限的概念就要比较充分地介绍,虽然以前也在想尽量讲好,但从来都没有将语言组织好,并给学生讲清楚,经过乐教授的讲解让我们茅塞顿开。同时经过培训和讨论,我们认为,可把现行教材中一些过于繁琐的推理和论述删掉,压缩一些对非数学专业学生不需要深刻理解的概念和方法,比如用语言证明极限的例子在教学中只需给出一两个了解一下即可。
数学教学的创新在教学方法上应尽量避免千“课”一律,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鼓励和引导他们进行逆向思维和直觉思维,让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流畅、独特,具有创造性的重要和关键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自己在长期数学教学和科学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对数学思想和研究方法的体会,抓住数学中的各种矛盾做文章。比如,通过对比数与形、定量与定性、局部与整体、有限与无限、特殊与一般、微分与积分等进行整体教学,让学生得“意”不要忘“形”,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乐教授讲了几个很具体、生动的例子,尽管数学形式抽象,但是如果先画出几何图形观察,就很形象,就会给解题一个清晰的思路,引导你向正确的方向前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师要善于创设创新的气氛和环境
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新创,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中,提出问题,分小组进行解答,让他们讨论中得出结果,这是其中一种做法,又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先放手让他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推想,把要学的先解答出来,然后各自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发表,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具体方面又要做到以下几点:
3.1应极力避免引起学生害怕的心理压力。制造和谐宽松的气氛,自由的环境,害怕会阻碍学生通向新的思维,不利于发
现和创新。
3.2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行、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若教师的创设意识淡薄,制造出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则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3跨世纪的大学生,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知困然后能自强,如果大学生不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则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4、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后,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吸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正确认识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应用题时教学生,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又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于灵活变通,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除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并经常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5、数学教学实践要进行创新创新
学生创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数学的应用来体现的,这就要在教材中或者讲课过程中增加一定量的实际案例与综合应用问题。
高等数学的实践主要通过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实现。要把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建模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重新发现的过程,也是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但建模的求解及验证则往往要借助计算机利用数学软件来解决,所以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极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