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学生厌学主要表现是: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提不起精神和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作业错误率上升,学习成绩差等后果。根据学生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心理诊断,学生厌学是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即是由于持续努力和精神紧张或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引起的不适和厌倦状态。一般认为,引起心理疲倦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精神紧张程度过高;二是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三是思想冲突、挫折、忧虑、惧怕等情绪的反应。厌学心理产生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改变学生的厌学心态,首先应该了解产生这种心态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1.外在原因
1.1 学习的时间周期较长。学习是种内化过程,不仅需要很大的心智努力,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根据《教育法》的规定,适令儿童的基础教育需要九年的时间,如果升入高等院校需要更长的时间。我们知道,无论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干的时间长了都或多或少地会产生厌倦情绪,何况至少要九年的持续学习呢?
1.2 学习内容繁琐、教学方法的呆板。学生的学习动机依赖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来激发,但实事求是地讲,学校采用的各科教材,无论怎样精心设计安排,其趣味性也无法与其他传递知识的媒介相比。再者,教师、学生及知识构成的传递系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按照一成不变的模式运转着,很少发生变化,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厌学心理。
1.3 学生心理压力太重。现代中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太重,无论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驱使的教师,都对学生的学习抓得特别紧。学生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中接受最多的信息是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特别是家长教子心切,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又毫无心理学知识。所以,总是无休止地埋怨、挑剔,使孩子产生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使家长满意的挫折感。这样,学生心理产生太大压力,必然造成厌学心理。
1.4 缺乏必要的辅导和关心。有些家长在平时从事繁重的工作,回家又要忙于家务很是辛苦,他们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很少了解孩子的思想,认为只要将孩子的吃、穿照顾好就行了。孩子学习上无人辅导,思想上又无人关心,天长日久,孩子怕苦怕累,遇到困难绕道走,失去依赖就寸步难行。
1.5 教师原因。常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反过来也有厌其师而倦其道。教育方法落后,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次学生因为对老师的反感而讨厌上老师的课,极力回避与老师的接触,最终发展到对某一科目的厌学。有些则是过分的看中分数,使学生感到厌烦。
2.内在原因
2.1 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该怎样去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盲目性。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还会受到来自家长和同学的压力、责怪和鄙视,同时又不知道怎样与教师密切配合和交流。导致自信心降低,遇到困难时就产生逃避的想法。
2.2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由于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业成绩不良,造成精神苦闷,觉得难以学习下去,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极重要。
2.3 学生本身的智力因素是导致厌学心理产生的内在原因。厌学学生中一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往往不是很高,表现在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都不会太高。
2.4 人际交往问题。青少年更渴望寻求同龄人的接纳、陪伴和友谊,倾向于从同伴那里看到自己,否则学生会觉得孤单无助,自尊心受到打击,就开始讨厌学习。他不是真的讨厌学习,只是不喜欢学校环境。从而对学校生活产生了恐惧,开始逃避上学最终也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3.解决方式
3.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社会、学校及家庭,为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都适当降低了要求,减少了教学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从过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有充裕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生活。
3.2 充分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突出实验教学,不但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而且要组织好每一个分组实验。当上实验课时学生的积极性都是很高的,说明学生喜欢实践活动。要尽量通过活动课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看录像等,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克服厌学情绪。
3.3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课堂教学的消化、吸收率高就等于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样就杜绝了厌学情绪的产生。
3.4 寓教于乐,把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愉快的情绪相结合。父母或教师应从青少年身心的发展特点上掌握孩子最喜欢哪些事情,然后把学习文化知识同引起学生愉快情绪的活动结合起来,每当学生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时,就放手让孩子自由选择去做自己喜欢干的事。长此以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建立起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变厌学为好学。总之,要面对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的厌学情绪,不断发现各种克服此现象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而使学生生动活泼、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业,以提高教育质量。
3.5 辅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营造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时时要装着厌学学生,为其营造一个能广泛参与学习的机会,备课时要了解厌学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中做到五优先,即优先提问,优先答问,优先演算,优先批改,优先辅导。四经常,即经常考察,经常指导,经常鼓励,经常强化。很多厌学的学生一般都是由于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们的轻视。索性破罐子破摔,经常逃学,在外“鬼混”。因此,老师要及时想办法,尽量创造环境,教师要用爱这把钥匙开启僵化的心灵,要爱得真,爱得持久,多关心了解,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学生学习提高了,他们才会变得自信起来,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关键词】武术教学 厌学心理 成因 对策
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从古至今武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武术作为现代体育和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终身体育的重要手段,以其丰富的肢体语言、深厚的文化内涵、昂扬奋发的武德要求,对当代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培养都会产生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提高武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找出武术教学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形成原因,从而克服学生厌学心理,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武术教学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产生原因
1.缺乏吃苦精神。现在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不够。由于武术课大多在室外,又经常使用器械,不少学生怕脏、怕累而不愿参加体育锻炼。
2.学生的个体差异。伴随着中学生生理发育的不断成熟,他们性格上变得更为敏感,更加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在做难度较大的动作时,怕自己做不好,怕同学笑话,产生害羞怕丑心理。同时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从而使部分身体素质差、体育能力弱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最终影响了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学生对武术认识不清。许多学生看到影视作品中的各种打斗动作,刀枪棍棒和硬功气功的运用自如,把对手降服余地这就是他们心中的武术。而我们学习的武术是武术中一些最基本的动作,也就是一些简单的动作,这与学生心目中的武术大相径庭。
4.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在中华文化中,武术以其显著的声明和深远的影响,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神秘感和崇高感,对武术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学生在开始上课时兴趣很浓,可是随着课程的进展失望的心态就逐渐增加,产生厌学心理。再者就是随着运动和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很多学生比较喜欢篮球、足球、排球还有艺术类的美术、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影响到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二、消除厌学心理的措施及对策
中学武术课多年来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教、学生学”,自始至终采用学习――复习――再学习的单一方法,很少采用娱乐性、对抗性和电化等教学手段,教法老化,形式枯燥,使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压抑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因此要不断深化学校武术教学的改革,在继承优良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习武兴趣入手,采用启发式、开发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武术特点,技击方法,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1.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动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要进一步加大学校武术课的教学,建立武术兴趣班。充分利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武术教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爱好、兴趣不同,性别不同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武术教学内容也要根据这些需求有所变化。如对女生开设太极拳、绵拳等拳种课程,对男生开设刀、棍、长拳等。根据武术具有功防含义的特点,在学习动作的时候让学生体会动作本质含义,结合动作的攻防意义进行武术的练习,从中领悟中华武术的精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
2.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应注重教法的研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法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特有的电化教学优势条件,对传统体育、养生与保健理论等进行声像技术、多媒体等形式的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直观性强,易于接受和掌握的现代化技术的教学,促进武术运动的普及与提高,使学生在教学中亲身感受到武术运动带给自己的活力。
3.增加对武术场地、器材建设的投资。学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体育这一块的资金投入,扩建体育场馆,增添运动器材,给学生营造优良的体育锻炼环境,从而推动武术以及其他体育项目的全面发展。
总之,要解决学生对武术课厌学心理,教师就要和学生多交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尽量将一些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对武术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心理弹性 厌学 学习倦怠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心理弹性概念
心理弹性来源于对“resilience”的翻译,它又被叫做“心理韧性”“复原力”“抗逆力”等。目前较多的用“心理弹性”一词。而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一直未有统一的标准,大致有三种类型,即过程性定义、结果性定义和能力性定义。过程性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中,通过应对逆境、压力事件而达到良好适应的调试过程。结果性定义是指个体在经历创伤、逆境后仍能良好适应的行为结果。能力性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与社会适应相关的人格维度,指的是在情境发生改变时,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倾向。
2学习倦怠概念
对于“学习倦怠”的概念目前并没有确定的定义。Pines(1980)和 Meier(1985)对学习倦怠的定义是: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而产生精力耗竭、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与同学态度冷漠疏远,以及对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国内学者也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连榕指出学习倦怠反映了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是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或对学习的兴趣不足而厌倦学习的消极态度和行为。
3心理弹性与学中学生学习倦怠
3.1心理弹性对中学生学习过程的作用
心理弹性能够帮助中学生应对学习压力,克服学习困难。心理弹性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保护性的作用。而这些保护性因素正是帮助学生应对学习压力的重要源头。在这里,可以把保护性因素分为三类: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比如积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气质,较高的自尊等。家庭因素是指民主的教养方式,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等因素对克服困境的积极作用。社会因素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学校。浓烈的学习氛围,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对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弹性提供了基础。综上所述,心理弹性正是以上述三种保护因素为途径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学习困难。
3.2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
中学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也被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从根本上来说,厌学是缺乏学习兴趣,是学生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对知识的排斥,由此而引起的一种不良学习行为表现。那么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有哪些表现呢?(1)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2)成就感低。厌学中学生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在学习上经常的挫败感使得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找不到成就感。(3)人际关系出现危机。由于厌学的中学生不想学习,他们会对老师产生消极、否定的态度,尤其是当他们不学习时,被老师批评的时候。因此在与老师的关系中,会存在危机。
3.3心理弹性对厌学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作用
心理弹性对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有着积极的作用。青少年发展中有最基本的需求,如爱、归属感等,学校、家庭、社会这些保护性因素可以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而心理弹性能够提供这些保护性因素帮助厌学中学生克服学习倦怠。心理弹性的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这些就是有利于青少年的外部保护因素,只要青少年拥有了这些因素,就可以形成利于适应的内部资源,这些内部资源可以保护青少年,可以减少学业上的有害因素对青少年的损伤,从而能在学业上表现良好,减少了学习倦怠的产生。
培养心理弹性有助于降低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那么我们从心理弹性的视角出发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预防和降低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呢?
(1)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弹性和内省、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高期望、批判思维、问题解决能力、自身调节能力、移情能力、意志力等这些具有正向、积极意义的因素有关。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面对学习困难时能够克服。
(2)从外部因素来看,学校要为学生提供适时、积极的外部支持,让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时能有所缓冲。外部支持是心理弹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学校心理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学校教学过程的及时调整。
(3)从另一个外部因素来看,应该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使用民主的教养方式,学会和孩子商量。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学习上有压力时,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提供适当的帮助。良好的心理弹性的重要保护因素必然少不了充满爱意和关怀的和谐氛围。
(4)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该丰富多彩,以此来激发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对教学内容有所研究,要精心设计。
参考文献
[1] 赵琴.高中生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考试心理问题的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2] Masten A.S.(2001).0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56:227-238.
[3] 陈猛.情绪智力理论的整合:挑战、依据和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
[4] 连榕,杨丽娴.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5] 阮薇.心理弹性对中学生学习倦怠的积极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223.
关键词:中职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分析;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从最近几年本校(包含12级)入学中职生的数学成绩情况统计,入校学生约10%基础较好,50%学生存在明显的不足或缺陷,40%的学生缺乏起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本文从学生学习数学的社会、学校、教师、学生自身心理角度进行探讨,并对成因提出相应解决的对策,以期对中职教师提供参考。
二、中职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成因分析
1.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
(1)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的减少。(2)国家对中职学生生活费及学费的减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来读书很大程度是为了混时间,得资助,想想比读普高划算。这样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了,学习数学自然就没兴趣。(3)新技术、新设备的干扰。
2.学校、教师的影响
(1)教师忽视学生情感,教学态度与手段不科学。(2)忽视学生自主性,教师掌控课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为完成知识传授而主导,学生听得多,练得少,没时间进行精细的思考、领会,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只能被动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3)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结论轻过程。
3.家长行为的影响
(1)孩子读职中就是等就业。(2)安排孩子到校混毕业证。(3)不顾孩子意愿,随便选一专业。
4.学生自身的影响
(1)学生的基本素质较差。(2)自暴自弃。职中学生大部分在小学、初中阶段属于中等以下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没有收获,没有成就感,更不用说老师的好评。长此以往,他们逐渐失去了信心,自暴自弃。(3)缺乏恒心,毅力。(4)假象成熟心理。这些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成人了,已经成熟了,把心思放在了这些不合适年龄的事上,学习就是次要的了,数学学习就更不用说了。
三、解除中职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的方法
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及厌学情绪是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个方面的诸多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对学生刺激而造成的,其实质是心理问题在行为上的具体体现。为解决中职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及厌学情绪问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政府应加强就业大环境的治理
严格执行《职业教育法》,逐步建立起先培训,后上岗的运行机制,以提高上岗职工的素质。加大对营业性网吧进行严格整治,特别是对未成年人、上课期间上网的人员进行重点检查,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在就业、工种、工资、待遇上充分体现优质、优选、优先、优酬的竞争机制,以激励学生战胜自我,努力学习成才。
2.学校应把好教师、学生关
(1)教学模式的改变。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己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应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2)教师角色的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多下讲台,让学生始终认为我们是学生中的一员;在生活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爱生如子,和他们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学生才意愿和老师配合,才意愿与老师沟通。
(3)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焦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对学生的过分“刺激”,应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达到激励的效果;其次,教师给学生学习数学的压力要适当,不仅要强调学好数学的好处,更要不断地配合以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会学习,从而走出数学焦虑的困境。
(4)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从不同角度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中职生已具备比较多的生活经验,对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现象或问题怀有浓厚兴趣,教师要巧妙运用学生生活中的感知,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其次,用幽默的语言贯穿课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经常从数学课堂语言开始,在力求准确、通俗易懂的同时,用幽默的语言会使课堂变得风趣、诙谐,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再次,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课堂。对于中职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就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在课件中提供更多的信息,从而淡化数学的抽象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以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拍
教师多与家长、班主任联系,建立家访制度、家长座谈会、学校技能节等制度,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双边联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4.加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辅导,排除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
数学学习的心理辅导,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心理辅导要求我们多渠道开发教育资源,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力。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帮助,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对学习兴趣、情感和数学能力,避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放弃。
总之,为引导中职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潜心研究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要从传统型的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的教学专家。
参考文献:
1.程功来.职校生厌学原因与对策.德育园地,2005(6):19.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7.
1 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造成学生心理负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直接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老师和家长要求过高,导致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其二是教不得法,课内损失课外补,使学生疲于应付,产生了厌学情绪;其三是评价手段不当,学生往往对学习,特别是学习成绩好坏产生紧张心理。因此,要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 学校、教师多和家长联系,减轻家庭对学生的压力
大凡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希望子女考上高一级重点学校,将来能有一份好的工作。而重点学校的招生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得激烈的竞争不可避免。尽管教育部曾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各种宣传媒体也竞相报道了全国各地教育部门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但忧心忡忡的家长却对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表现出极大的宽容、理解和支持。学校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老师要帮助家长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家庭关系,走出重才轻德,“按分付爱”的家教误区。
1.2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减轻学校教育给学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一些教师观念陈旧,业务素质偏低,对教材挖得不透,只能是课上“满堂灌”、“满堂问”;课下搞“题海战”,致使学生厌学情绪有增无减。由此可见,教师只靠旧有的知识很难雄踞讲台,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特别是在教学方面,要研究教材、教法,不能把学生当成“加工”的对象或“复印机”。更重要的是要潜心研究学生,赋予学生活的思想和思维空间,力求创造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气氛。要经常地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情绪、性格、兴趣、能力、意志等各方面的心理特征。只有了解得清,才能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从而达到一种乐于学习的最佳精神境界。
1.3 改革评价标准,减轻不良社会成才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升学竞争异常激烈,升学率几乎成为社会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将升学人数下达到学校,学校又与教师的奖金和职称挂钩,于是升学率、平均分就成了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那些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更是围着考试的指挥棒疲于奔命,考什么就教什么,怎样考就怎样教。只有学生考了高分才说明自己有能力,学校才承认有成绩,考试排名愈演愈烈,导致学生视分数为宝贝,视考场为战场。这样教师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却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识测试的目的,克服惊慌、紧张、焦虑、厌烦等情绪;另一方面要注意检测的方式。测试只应成为老师掌握信息进行反馈的一种手段,而不应把测试或公开学生的分数作为对学生施加压力的工具。另外,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评价时要富有激励和亲切感,让学生有一种愉快和谐的情感体验,以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2 实施挫折教育
在我国,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人心,大部分中学生属独生子女,他们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生活一般也一帆风顺,无忧无虑。因而经受挫折,尤其是严重挫折的能力比较差,稍有挫折和不顺,便会一蹶不起,甚至滋生轻生念头。因此对中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进行承受挫折的心理教育
在挫折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事例引导,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是短暂但又是漫长的,每个人的生活历程都是不平坦的,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有连遭挫折的境遇。虽然人人希冀时时幸运、事事顺利,可是难免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只不过是人们的良好愿望而已。社会上的万事万物,无不在曲折中前进。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人世间没有无曲折的路。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
2.2 不畏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就人们的愿望来说,自己的努力与事情的结果最好能“同步”。可是实际生活中有些时候却往往事与愿违。我们要做成一件事情,不仅需要付出努力,而且还会遇到困难,经受挫折。所以,要注意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不畏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增强承受挫折的韧劲。让他们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迎接困难的勇气,遇到了困难挫折便会退缩,甚至一蹶不振,那么成功和胜利怎会跟他有缘呢?如果没有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不能以锲而不舍的精神顽强地学习,即使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外部条件再好,也不能保证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历经坎坷、战胜挫折方面,小平同志堪称青少年学生的楷模。他一生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复出,且每次复出后肩负的担子更重,做出的贡献更大。除了雄才大略外,更重要的是他那种坚定的生活态度和不畏挫折的非凡勇气,才使其成为了“打不倒的一代伟人”。
2.3 学生战胜挫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