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外进出口贸易范文

国外进出口贸易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外进出口贸易,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外进出口贸易

篇1

[关键词]外汇储备;贸易差额;协整

[中图分类号]F752.6;F124;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9-0023-02

一、引言

外汇储备是指世界各国用作国际支付手段的非本国货币,以及该类货币的存款或短期金融资产。一种货币能充当储备货币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是:必须是可兑换货币,并且为各国所普遍接受,能随时转变为其他国家的购买力或偿付债务,同时价值相对稳定。如今,在我国的外汇储备中,仍以美元为主,且有大约两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成为世界第一。如何衡量目前中国应持有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已成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的热点。

二、外汇储备的利与弊分析

(一)外汇储备的增加对我国有着许多积极的作用,具体包括:

1 表明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的提高。外汇储备是体现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标志着我国对外支付能力以及稳定和控制币值幅度的能力的增强,也体现出了我国经济平稳的增长,而这些又极大地增强了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资信和经济地位,在国际经济往来中更容易处于主动地位。

2 有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等等。

3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同时可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影响汇率间接地调整收支失衡,增加国际清偿力以及达到其他各种目的。

(二)过多的外汇储备仍有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体现在:

1 存在着高额的机会成本损失;持有外汇储备会导致我国其它的国内外的投资的减少,可能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2 从结构上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并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空间减小。我国近几年国际收支持续的双顺差导致了外汇净流入越来越大。正是由于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导致了外汇市场上的外汇资金一直处于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同时这也刺激了套利性投机资金的大量流入,即我们所说的“热钱”,从而形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3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将给我国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因为,从理论上讲,外汇储备的增多,将使国内货币的发放量增多,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多,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可能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长,给我国带来了中长期的通货膨胀压力。

三、结论及建议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数量就以极快的速度增长,过多的外汇储备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很可能面临着严重缩水的风险,这对我国的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以及尽快度过本次金融危机都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规模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便显得异常关键。本文综合已做出的研究结果以及其他方面对外汇储备的全面利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注重外汇储备与进出口贸易的双向作用。

贸易结构大体上确定了在对外贸易中使用的币种及其比例,因此,通过考察进出口的来源、去向、数量及交易双方的支付惯例有助于初步确立贸易结构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同时,外汇储备也应积极用在进出口贸易上,强调进口与出口的动态平衡。对于需要进口设备、物资、能源的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国家应主动用外汇给它们提供低息贷款,这些企业以后用人民币或者外汇还款。这样,不仅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而且可以在不造成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下使外汇储备在国内流动起来,提高储备利用效率,增加国内就业,刺激国内经济。

(二)优化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

虽然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巨大,但美元依然是我国主要的储备货币,这主要是由美国的经济实力所决定的。如今,美国经济在次级债危机中受到了重创,美元贬值的趋势不断加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如何处理庞大的美元储备对我国外汇储备的保值甚至是增值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合理改变并优化当前的币种结构,适当减少美元储备的比重,增加日元、欧元以及其他货币的比重。当今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更为动荡的时期,所以外汇储备结构也应当适时进行动态管理,有关部门必须时刻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储备结构,从而降低风险。同时,还应增加黄金储备,这不仅有助于缓解我国外汇储备的风险,而且有利于在重建国际金融秩序过程中增强人民币的话语权,促使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三)积极推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来增强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并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同时,还要注意外汇储备的投向问题。我国目前GDP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基本保持在8%左右,如果把外汇储备过多的用于国内投资,很有可能增加经济泡沫,甚至造成经济过热,所以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有必要将外汇资本投资于科技,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领域。

总之,外汇储备与进出口贸易即贸易差额的关系密切,在关注国际收支时,不仅要重视经常账户对外汇储备的影响,还应更多的了解资本、金融项目和非正常资本流入所形成的外汇储备的增加。充分认识到外汇储备的来源状况,切实发挥外汇储备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使我国经济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庞咏刚,刘凤朝,王君,中国外汇储备与进出口贸易一基于VAR模型的动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2):114-119

[2]季晓南,增加我国黄金储备,缓解外汇储备风险[J],中国流通经济,2010,(2):13-14

[3]李天德,国际金融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4]王玲玲,我国外汇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分析[J],财经政法讯,2006,(1):38-43

篇2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影响机制;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790024)。

作者简介:胡昭玲(1972-),女,天津人,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经济学研究;宋 平(1987-),女,山东济宁人,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3-0065-05收稿日期:2011-09-07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关注和争论的问题。国际直接投资包括外国直接投资(inward FDI)和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DI)两个方面, 分别涉及外资的流入与流出。本文研究的是后一方面,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大大滞后于引进外资的步伐,规模也相对较小。但是,近年来,在“走出去”战略的引导下,在综合国力增强、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人民币升值等一系列综合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获得了迅速发展,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达到68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五。在这一背景下,研究不断发展扩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具有怎样的影响、二者之间是替代还是互补关系、如何更好地利用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我国对外开放与经贸政策的制定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Mundell(1957)最早正式研究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间的关系,在要素禀赋理论模型框架下证明了二者是相互替代的。与此相反,Kojima(1978)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提出了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的互补关系。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从理论上分析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不存在确定的结论,在不同的模型及前提假定下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与理论研究相类似,有关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也没有统一的结论。国外有关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文献大多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其中又以美国和日本居多。从研究结论看,主要有3类:一类支持替代关系,一类支持互补关系,还有一类认为结果不确定,但以验证互补效应的居多。在国内的实证研究方面,蔡锐等(2004)基于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运用零回归方法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对进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用不大,与出口的关系则不显著;中国对非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对进口没有显著影响,对出口则有一定影响。张如庆(2005)综合运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认为我国进口和出口分别与对外直接投资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对外直接投资不是进出口变化的原因。王英等(2007)考察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影响,指出二者为互补关系,虽然后者认为这一作用的程度极小。项本武(2009)运用面板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验证了我国长期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具有创造效应,但二者对短期的效应持不同观点。

综上所述,有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并且结论并不一致。笔者就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并对中国的情况加以实证研究。在实证方法上,国内学者大多使用时间序列或截面数据,利用传统的引力模型以及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而笔者利用1993年~2009年中国对105个国家(地区)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的面板数据,应用动态VAR模型和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考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

二、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

(一)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影响

图1~图3归纳了对外直接投资带动出口增加的途径。一方面,在海外新建子公司初期投产建设时,一般需要从母公司购买资本设备、原材料等;另一方面,在国外子公司经营过程中,可能在较长时期内从母国进口零部件和中间产品,从而对出口形成持续性的带动作用,尤其是在加工装配行业这一效应更为明显。实际上,不同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都可能对出口形成促进作用:以扩大和开辟海外市场、以为出口服务为目的的市场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在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设立贸易服务机构,构筑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可以促使出口增加;资源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了开采所需设备和相关产品的出口,并且随着母国进口开采出的资源,该国此类资源加工品或制成品的出口可能增加;技术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得反向技术溢出效应,提高母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出口竞争力。

图1 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促进效应

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替代作用。首先,无论是为规避贸易壁垒或将国内生产能力过剩、市场相对饱和的产业转移到国外而进行的市场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还是为降低生产与运输成本进行效率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后,在东道国生产的产品将直接在当地销售或转销到其他国家,从而替代母国同类产品的出口。其次,东道国企业利用技术扩散与模仿大量生产该产品,替代进口甚至进行出口,进一步减少了母国的出口。此外,国外分支机构在东道国的当地采购也会替代母国中间产品的出口。

图2 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替代效应

(二)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口的影响

与出口的情况相类似,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口贸易规模的影响也有两方面:在进口促进作用方面,资源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以开发国外资源、保证母国供给为目的,会增加母国资源类产品的进口;效率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将生产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后,有可能将东道国生产的产品返销回母国以满足国内需求;技术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开发和生产出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品后,可能通过公司内贸易等形式销售给母国。在进口替代作用方面,如果企业认为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购买原材料进行生产比进口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更有效率,那么这种投资就会减少母国原材料的进口;如果企业通过技术导向型投资代替通过高技术产品进口来获取技术,就有可能减少母国部分高技术产品的进口。

图3 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口促进与替代效应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直观分析

基于上述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可以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加以直观分析。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早期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外贸服务,劳务工程承包也是当时的主营项目。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国家的支持下一些大型央企和国企以获取能源和资源为目的进行对外投资,投资目的比较单纯,经营方式相对简单。2000年以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复杂的经营方式开始出现。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市场导向型”、“资源导向型”、“效率导向型”等投资动机都存在,但仍以市场寻求型投资动机为主。从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分布看,行业多元而聚集度较高,截至2010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其中存量在100亿美元以上的行业包括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这6个行业占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88.3%。④

由于在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为商品贸易提供便利的服务类投资占比重最大,2010年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的投资超过50%,可以预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应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此外,采矿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也占有较大份额,2010年末采矿业的投资存量占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14.1%,⑤这也会对出口和进口产生双向的拉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产业分布呈现多元化趋势,制造业及其他行业多种动机的对外投资也占一定比重,这些投资会同时影响到出口和进口,产生正向和反向的贸易效应。因此,难以从理论上就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规模的总体影响做出确切判断,下文将使用计量方法就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和进口贸易规模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方法与模型设定

笔者应用Hurlin等(2001)提出的固定系数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来考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这一方法是基于面板数据的向量自回归(VAR)过程实现的。

为检验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关系,建立如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为了减少异方差和异常项对平稳性的影响,模型中的变量均采用对数形式。

其中,ofdi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exp为出口额。νit=αi+εit,εit~iid. (0, σ2ε);αi为个体的异质性,它表示我国对各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属于非时序变量;εit为随机扰动项,表示除方程(1)、(2)中所列变量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对于任意给定的i∈[1,N],模型自回归系数γ(k)和回归系数β(k)i是不变的,即对所有的个体来说γ(k)都是一样的。

方程(1)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影响,方程(2)考察出口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以上2个方程组成了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其中每个方程都是一个动态面板,需要对其进行差分估计。由于方程存在内生变量,要用到工具变量,先直接对每个方程进行差分广义矩估计(Difference-GMM),检验单个变量系数的显著性,然后根据GMM估计结果,对上述模型进行面板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验证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其中,imp为我国的进口额,其他变量的解释同上。方程(3)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口的影响,方程(4)考察进口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进口模型的估计和检验方法与出口模型相同。

(二)样本数据及来源

笔者根据世界各国的经济地理特点,按照《中国统计年鉴》依地理分布和投资额划分的方法,选取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六大地区的105个样本国家(地区)进行研究。

笔者利用1993年~2009年我国对上述105个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我国对各个国家(地区)的进出口数据取自1994年~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1993年~2002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来自相关年份《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2003年~2009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来自相关年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三)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为了增强检验结果的稳健性,笔者采用LLC、IPS、Fisher-ADF和Fisher-PP 4种方法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使用的软件为Eviews6.1,结果见表1。

对lnofdi、lnexp、lnimp的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在4种检验方法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lnofdi、lnexp、lnimp均不存在单位根,可见对外直接投资

表1 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

检验方法lnofdi统计量P值 结论lnexp统计量P值 结论lnimp统计量P值结论LLC -18.36120.0000平稳-4.169340.0000平稳-9.639560.0000平稳IPS-13.7620.0000平稳-14.17930.0000平稳-7.212420.0000平稳Fisher-ADF515.5720.0000平稳456.4800.0000平稳385.103 0.0000平稳Fisher-PP596.9120.0000平稳521.7710.0000平稳441.8890.0000平稳

和出口、进口变量都是稳定的,因此,无需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即可直接就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以及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口的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1.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关系

笔者根据AIC值最小的标准确定最佳滞后期,利用Eviews6.1软件进行AIC检验,确定最佳滞后期为2。

笔者分别对方程(1)、(2)进行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在估计中利用stata11.0软件中的xtabond2命令,由于最佳滞后期为2,因此可以选取因变量的二阶差分作为工具变量,即选取D.lnexpit-2作为D.lnexpit-1的工具变量,选取D.lnofdiit-2,作为D.lnofdiit-1的工具变量,使用GMM两步估计法,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中对方程(1)的估计结果可见,lnofdi一阶滞后项的系数为0.047,P值为0.015,其二阶滞后项的系数为0.028,P值为0.040,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存在正向的滞后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有一定的促进效应。但是,lnofdi一阶和二阶滞后项的系数都很小,说明投资对出口的带动作用较为有限。

笔者对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的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原假设H0:βi(k)=0,i∈[1,p],即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备择假设H1:βi(k)≠0 (i,k),即模型中滞后变量的回归系数不全为零,二者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表2中对方程(1)的估计结果显示,lnofdiit-1和lnofdiit-2的系数在5%水平下均显著,因此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即lnofdi滞后变量的回归系数不全为零,对外直接投资是出口的格兰杰原因。

由表2中对方程(2)的回归结果可见,lnexp一阶滞后项的系数为0. 015,P值为0.015,lnexp二阶滞后项的系数为0.041,P值为0.034,在5%的统计水平下都是显著的,所以原假设H0:βi(k)=0,i∈[1,p]不成立,接受格兰杰因果关系中的备择假设,即出口是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综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2.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口的关系

分别对方程(3)、(4)进行GMM估计。根据AIC值最小的标准,利用Eviews6.1软件进行AIC检验,确定最佳滞后期为2。选取因变量的二阶差分作为工具变量,使用GMM两步估计法,利用stata11.0软件进行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中对方程(3)的估计结果看出,lnofdiit-1的系数为0.112,P值为0.035,lnofdiit-2的系数为0.045,P值为0.011,在5%水平下均显著,这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口存在正向的滞后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口具有促进效应。由于lnofdi的一阶和二阶滞后项系数均显著,因此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原假设H0:βi(k)=0,i∈[1,p]不成立,接受备择假设,即对外直接投资是进口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由表3中对方程(4)的估计结果看出,lnimp一阶滞后项的系数为0.152,P值为0.035,在5%水平下显著;lnimp二阶滞后项的系数为0.064,P值为0.006,在1%水平下显著。因此,原假设H0:βi(k)=0,i∈[1,p]不成立,接受格兰杰因果关系中的备择假设,进口是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综上,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口具有带动作用,即进口额会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二者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

(五)实证结果分析

由上文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对外直接投资的一阶和二阶滞后项对出口具有正向影响,并具有统计显著性,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具有促进作用。总体看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超过了替代作用,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作用的程度较小。

由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口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进口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尤其是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口具有带动作用。这说明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有一定比重的资源导向型投资促进了资源性产品的进口,而将其他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考虑进来,投资与进口贸易总体上也呈现互补关系。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及进口之间均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对外直接投资是贸易创造型的,对出口和进口均有促进作用,这一结果与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以市场开拓和资源引进等为主要目的的现实密切相关。然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还相对较小,对贸易(特别是出口)产生的创造效应还较为有限。因此,如何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并发挥其与贸易的良性互动关系,是我国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应当继续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有效利用国际、国内2个市场、2种资源,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开拓海外市场, 通过跨国生产可以带动设备、原材料、中间品的出口。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还可以获得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获取一些高新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带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水平提升,不断提高本国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同时,我国还应调整对外直接投资结构,改善投资质量。以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为例,目前很大部分投资于初级加工业,生产附加值较低,对出口的带动作用有限。今后可以更多地投资于产品附加值较高和后向关联度强的行业,如机械制造业,由于其技术是与原材料、零部件等高度结合的,因此这类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出口创造效应。另外,可以增加技术导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利用获取的先进技术制造深加工产品并出口,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出口的效益。

① 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包括对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的影响,本文研究的是前者,即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之间的替代或互补关系。

② UNCTAD:《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2011年7月。

③ 根据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创新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首先替代母国的出口贸易,而后又创造了母国从东道国的进口贸易。

④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hzs.mofcom.省略,2011-09-15。

⑤ 同④。

⑥ Hurlin和Venet在传统Granger因果检验思想的基础上,于2001年率先提出了固定系数面板数据的Granger检验方法,并在2004年进一步提出固定系数异质面板数据的Granger检验方法。

⑦ Arellano和Bond(1991)在工具变量法的基础上给出了差分的广义矩估计法,该方法采用 t-2 期前的因变量的滞后项作为因变量一阶差分滞后项的工具变量,从而得到一致且更为有效的估计结果。

参考文献:

蔡锐,刘泉.2004.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是互补的吗?―基于小岛清“边际产业理论”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8):64-70.

王英,刘思峰.2007.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一个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36-41.

项本武.2009.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财贸经济(4):77-82.

张如庆.200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3):23-27.

HURLIN C, VENET B. 2001.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in panel data models with fixed coefficients [Z]. University of Paris Dauphine: Working Paper Eurisco 2001-09.

KOJIMA K. 1978.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Japanese model versus American model [C]//Kojima K, ed.,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83-102.

MUNDELL R A. 1957.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7(3): 321- 335.

(编校:薛 平)

An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OFDI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HU Zhao-ling1,2, SONG Ping2

(1. Center for Transnationals’ Studie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2.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篇3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但是,现实情况中的美国的贸易状况与理论直接相反。作为资本密集型国家,它也会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同时出口劳动密集产品。作为劳动密集型国家的中国,也会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就说明,传统贸易理论中的要素禀赋理论在解释实际问题上会出现偏差,文章以此为例,从产业经济学的市场结构、公司成本收益以及国内市场绩效等角度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以及对国际进出口贸易及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的选择。 

一、从市场结构角度分析 

产业经济中所提到的市场结构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企业的规模及分布、壁垒和进入条件、产品差异以及企业成本结构和政府管制的程度。市场结构一般用市场集中度、进入和退出的壁垒以及产品差异化程度来衡量。 

由于规模经济鼓励一个国家生产一种具有优势的产品,不同国家的企业生产专业化产品之后进行进出口贸易。通过这种方式,将全世界有效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达到效益最大化。但产品差别化生产是一种对产品进行多角度开发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一种产品拥有更多种生产的可能。因此,由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的结合分析得出,国际贸易更加容易被选择,而对外直接投资被选择的可能性较小。 

同时,有一种特殊的情况,一个受到政策保护国内的公司,在国际上将要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因此,企业为了在国际市场提高其商品的竞争力,会在国外市场确定比国内市场更加低廉的价格。这种情况在贸易规则中是不允许出现的,这是典型的倾销策略,因此对外直接投资就成为这类公司的首选。此外,若这类外国工厂供给低成本并且有差异产品,这种产品的产生容易造成“价格歧视”,这也是贸易规则所不允许的,那么它们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会变得更大。 

二、从公司成本收益角度分析 

成立一家公司需要投入研发成本、管理成本、宣传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成本。一家进行对外贸易的公司,除了以上成本之外还得承担进出口所需要的关税和运费。若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公司就可以节省进出口所需要的关税和运费,但这也同时会增加海外工厂运营的固定成本,如国外的信息成本及政策性费用。因此,对外贸易或者直接投资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與微观层面的公司直接相关。因此,利润的高低成为决定选择重要参考因素。 

同时,公司所经营的商品类型也会直接影响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单位售价较低的大宗产品,如原油、铁矿石、煤矿等,无论是选择何种运输方式,运输成本都是十分高昂的;同时,单位产品售价虽然高,如化妆品、酒水等产品,但含较高关税成本;以上两种均不适宜出口而适宜进行国外直接投资,因此,生产此类商品的公司一般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此外,如果一个海外工厂的运营固定成本比较小,对外直接投资基于可以提高利润。例如,中国为吸引外资所给予的外商优惠政策,减少外国投资者的海外工厂运营成本。当公司的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等日常费用相对于价格来说较高时,这些无形资产的支出鼓励企业拓展海外直接投资进行全球化运营,例如手机、汽车、电脑等产品。 

三、从国内市场绩效角度分析 

研究表明,受教育时间越长的劳动力,它的人力资本能力越强。美国拥有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因此它出口那些要求具有熟练劳动力的产品的机率越大。这就使得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占有比较优势,它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然而,当别国超越了此种优势之后,美国又以提高生产率的方式取得相对于其他国家更大的比较优势,这就出现了一直被追赶却难以被超越的现象。 

由此可见,人力资本高质量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提高产品的不可替代性。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受破坏程度最低的国家就是那些拥有大量科研人员和大批熟练技术工人的国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本稳定性较强。而这些人力资本能力十分强盛国家,更倾向于进行进出口贸易。 

篇4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秘书局局长兼办公厅副主任

新时期中国国际商务合作可能呈现以下三个新的趋势,一是进入扩大开放的趋势;二是合作规模持续扩大趋势;三是更加多元、平衡、全面发展的趋势。

趋势一:扩大开放趋势

中国对外开放将更广更深更高,也就是开放的领域将更加宽广,开放的内容将更加深入,开放的角度看将更具备水平。由于中国对外开放将持续拓宽,中国国际商务合作的合作形式、合作区域、重点产业和合作对象等方面,都将得到新的拓展。随着中国与众多经贸伙伴签订自贸协定,以及积极推动贸易平衡,中国进出口进一步开放,进口关税将进一步降低,非关税类措施也将进一步减少。比如最近经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审议,国务院批准,自2014年1月1日起,对进出口关税进行逐步调整,有760多种进口商品实施基于退税国税率的年度进口产品税率平均优惠幅度达到65%。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对领域的开放也将继续地扩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非常明确地释放出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信息。提出要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改革涉外投资审批体制。商务部也在研究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推动对外投资合作便利化,逐步实现对境外投资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加强业务统计监测,既引导企业及个人了解国外投资环境和商机,扩大对外投资,也帮助其加强风险防范和应对。

与此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明确提出要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允许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的风险。目前中国正在与美国、欧盟等国家开展投资协定谈判,正在和其他十多个国家进行自贸区或者区域经贸合作谈判。经过这个时期,中国企业毫无疑问将会更大范围地走出去。

从开放的企业看,过去开放主要是制造业,未来服务业和农业的开放也将成为重点。从开放的深度看,对外开放将更多地促进经济体制、法制建设、发展战略、合作模式等深层次的问题。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就是通过对外开放,开放促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为全国深化改革积累新的经验。

随着对外开放广度拓宽,深度加深,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水平将更高。一方面国家将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竞争机制的优势,要把对外开放与进一步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开放本身具备更高水平;另一方面,对外开放必然越来越看重实际的目标,要通过提高就业贡献,经济增长贡献,推动经济发展转型,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趋势二:合作规模扩大趋势

“十五”时期,我国出口年均增速高达25%。“十一五”时期这个增速降到57%,近两年已经转为个位数增长。虽然增长速度在逐步下降,但中国仍是全球主要贸易增长最快的国家。

2012年我国出口首次超过了2万亿美元,在全球占到了11.2%的份额。2013年前11个月,中国出口累计就已经超过了2万亿美元。但我认为,我国外贸出口有必要进一步发展。据世贸组织秘书处的有关资料统计,英国1876年出口占全球18.9%,美国1921年达到了22.4%,都明显高于我国水平,这说明我们有进一步提高在全球外贸市场份额的空间。因此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出口仍将继续保持适度增长,并继续稳步提高在全球市场的份额。

2012年我国进口达到了1.82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进口势必还会进一步增大。预计未来5年,进口将达到10万亿美元,并将继续保持全球前两大市场份额的地位。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贸易迅速。2012年我国服务进口总额超过了47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3%,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6%,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10.8%,在全球服务进出口总额的位置从2012年的第四位上升了一位,位于美国和德国之后,居第三位。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预计将达到5200亿美元左右。尽管如此,我国服务贸易目前仅占对外贸易总额的不到11%,而全球的平均水平是25%,说明服务贸易也仍然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政策的实施和服务贸易开放步伐的加快,预计今后几年,也将是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时期。

利用外资方面,2013年1~10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1055亿美元,同比增长5.5%,连续10个月保持正增长。2013年全年估计在1100亿美元以上,将连续第25年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投资国。

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大幅度增长是从“十一五”期间开始呈现的。“十一五”期间,对外投资是“十五”时期的7.6倍,年均增长34%,远远高于同期全球跨国直接投资8.4%的增长水平。但由于起步比较晚,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际上到2012年底,累计金额是50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美国的10.2%,英国的26.4%,德国的34.4%,位居全球的第53位。因此可以预计,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整个“十二五”的对外投资年均增长将在20%以上,未来五年对外投资规模将超过5000亿美元。到“十二五”最后一年的2015年,我国对外投资规模可望达到1200亿美元,并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二大的对外投资国。

之所以做出中国对外投资将必须保持快速增长的判断是基于国内、国外两大因素的考虑,一方面,从国内角度看,有需求;另一方面,从国外看,2008年以来,世界各国对危机存在一系列刺激经济的计划,一些国家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流通放宽,部分欧美及新兴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绿色环保产业等领域与我国合作的意愿进一步的增强。在全球经济形势不好,就业困难的情况下,仅2011年,中国对外投资实现境外纳税225亿美元,解决就业人数达到了88.8万人,中国企业走出去受到了欢迎。最近很多国家的元首,国家代表团到中国来,都是到中国来招商引资。

趋势三:全面发展趋势

未来时期,中国国际商务合作将更加多元化,一是市场多元化;二是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三是发展领域的多元化。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外贸市场多元化引起了良好的成效。从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占贸易总额的70%以上,对其他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地区出口仅占25%,逐步调整到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贸易各占半壁江山。而2013年前11个月,我们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已经只占出口总额的38.8%,这就有效地分散了国际市场的风险。但出口多元化也还有发展的空间,比如现在出口,在50多个国家我们占其市场的份额不到5%,与此同时,进口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等方面的同样还有很大的空间。

目前中国对外投资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行业分布广泛,但无论从具体投资国别还是从投资的行业分布看,仍过于集中。比如2012年,我国对中国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日本这七个主要经济体的投资达到了600亿美元,占直接对外投资的3/4,其中对中国香港直接投资占比高达5%。从2013年前11个月的对外投资领域看,商业服务业和批发零售领域合计占448.5%,采矿业占22.4%,制造业不到10%。今后几年,我国在几乎成熟一些行业,比如轻工、纺织、家电、装备、化工、冶金、制造等领域,以及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对外投资将会大大降低。

我国对外投资将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中央企业、地方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机构、个人都将是首要对外投资的主体。就平衡和全面发展而言,我国国际商务合作发展面临着推动进口和突破,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更好结合起来的需要平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要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以及扩大企业对外投资的要求来看,今后我国对外投资将会明显提速。

2012年,我国利用外资金额只比对外投资多了345亿美元,2013年前11个月对外投资仅比利用外资少253亿美元。未来五年中国的对外投资规模有可能会超过利用外资。

总之,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国际商务合作将坚持改革创新与扩大开放良性互动,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良性互动,扩大国内市场准入与开拓国际市场良性互动,深入参与全球化经济防范风险良性互动,巩固传统优势与培育新优势良性互动,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国际投资合作、经济技术合作,都将推动国际商务合作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形成创新驱动与发展新动力,不断增强长期发展的后劲。

篇5

关键词: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120-01

技术溢出是指通过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了当地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技术外在性的一种表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国外学者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1 国外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

1.1 新增长理论中的技术溢出效应

新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内生化,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它是由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干中学以及劳动分工等各种内生因素决定的,其中基于外部性效应的内生增长模型已成为刻画技术进步的一条重要线索。

Arrow (1962)最早用知识的外部性揭示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认为技术是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而学习来自于实践经验以及生产投资活动。他假定技术进步或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积累的副产品,即投资具有溢出效应,进行投资的厂商可以通过积累经验来提高生产率,其他厂商也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生产率。

Romer (1986)沿着Arrow的内生技术进步理论,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他强调知识的外部性,其具有的溢出效应使得任何厂商所生产的知识都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由此带来的递增报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不会因固定生产要素的存在而递减,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Lucas (1988)构建了一个人力资本外部性增长模型,将人力资本内生化,假定人力资本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边干边学”的结果,指出整个经济系统的外部性是由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造成的。

根据新增长理论,技术创新是推动生产率提高的核心因素,创新活动的显著特征是具有溢出效应和外部收益。如果对外贸易能够促进一国的创新活动,便能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

1.2 新贸易理论中的技术溢出效应

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开始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将技术内生化的同时把经济增长引入这一分析框架,研究技术变动、进口贸易、经济增长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Grossman和Helpman ( 1991)首次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开放经济中贸易、增长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进口贸易作为物化型技术溢出渠道,不仅可以引进国外高质量的最终制成品,而且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中间产品来提高本国最终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善进口国的技术吸收能力,从而促进进口国生产率的提高。一国通过进口贸易往往能更直接分享到贸易伙伴国R&D投入的成果进而促进本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2 国外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回顾

Grossman and Helpman,在1991年《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一书中,运用Lucas的两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中间产品贸易和最终产品贸易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贸易的开放促进了国内资源在物质生产部门和知识产品生产部门之间的要素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Coe和Helpman ( 1995 )使用双边进口份额作为权重构造国外R&D存量,采用21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考察进口贸易对国际技术溢出和TFP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一国的TFP不仅取决于本国的国内R&D资本,还依赖于国外的R&D存量,国外的R&D存量可以通过贸易的方式对国内的GDP产生正面作用,一国的贸易开放度越高,所获得的国际技术溢出效应越大。

Hejazi and Safarian (1996)使用Coe and Helpman(1995)论文中的数据,分析美国R&D资本存量怎样通过出口和对外FDI影响其余20个工业化国家,认为美国R&D的确通过上述渠道给其他国家带来收益。

Coe,Helpman和Hoffmaister ( 1997)在CH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进口渗透率和人力资本存量作为变量,采用77个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验证了贸易伙伴国R&D资本存量对发展中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Misa Okabe (2002)选取东亚七国为样本,考察OECD国家R&D投入对发展中国家TFP的影响,最终证实了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对TFP增长的促进作用。

Jakob (2005)运用国内人口数量将国内技术存量进行标准化,用国外实际GDP对国外技术存量进行平减,以人均进口量作为权重对国外R&D进行加权,采用13个OECD国家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能够给OECD国家带来200%的TFP增长。

3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影晌因素研究回顾

尽管国际贸易作为国际技术溢出的一个渠道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证检验表明,技术溢出的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国际贸易产生的技术溢出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第一,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以劳动者为载体,体现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本的积累一方面直接促进了本国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吸收贸易溢出的先进技术知识的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分享国外的 R&D 成果,提升本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Coe,Helpman和Hoffmaister (1997)在CH模型基础上引入进口渗透率和人力资本变量,采用77个欠发达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发展中国家的TFP与其工业化的贸易伙伴国的R&D以及本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Jorge,Carmela和Francisco( 2002)通过增加进口渗透率变量,同样使用OECD国家的数据,证明了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对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国内R&D存量和人力资本才是国外技术外溢的关键。

Falvey、Foster 和Greenaway(2002,2004)在模型中引入人力资本,采用52 个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5 个 OECD 国家的技术溢出效应,检验结论表明人力资本对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第二,地理因素。由于商品贸易存在与地理距离正相关的运输成本,贸易的发生量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地理距离成反向关系。因此,地理距离对贸易量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从而对国际技术溢出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Maurice Schiff 和 Yanling Wang(2004)从区域贸易协议(RTA)的角度研究了南北贸易的技术扩散效应。他们分别检验了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对韩国、墨西哥和波兰等国 TFP 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溢出的效果具有“区域化”的特点,即韩国、墨西哥和波兰分别主要从其同日本、美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中获益,其原因可能是RTA 下的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量较大或是距离近、运输成本较低。

Keller (2002)在引入地理距离指数化衰减函数对经合组织成员国间的国际技术溢出进行分析后发现,国际技术溢出程度确实与地理距离成反向关系。

第三,贸易结构。贸易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同样会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产生影响,不同的贸易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会导致不同的技术扩散效应。

Keller ( 2001)指出,在OECD国家80%的制造业的研发集中于四类ISIC产业:化学产品、电子的和非电子的机械、运输设备,国际贸易技术扩散效应的发挥因为产业的不同而有差异。

Blyde (2001)研究发现OECD的进口贸易比拉丁美洲的进口具有更强的扩散效应,原因是OECD的进口贸易产品比拉丁美洲的进口产品有更高的技术含量。

Schiff,Wang和Olarreaga ( 2002)把行业按照研发的密集程度分为高、低两类,结果发现高研发密集的行业主要受益于北――南之间的R&D扩散,而低研发密集的行业主要受益于南――南之间的技术扩散。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物价指数 外资数量 贸易总和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也是对外贸易经济增长的过程,从08年次贷危机爆发,08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迷时期,中国的进出口总量由2008年的11330.90亿美元减少到2009年的10055.60亿美元,随着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运作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在扩大对外出口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随着中国申请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在进出口体制方面已发生了显著变化.非关税壁垒的种类和范围大为缩小以到取消,进口关税水平大幅度下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影响我国进出口的因素也显得尤为重要。对它的研究能为我国进出口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定量依据。

二、各因素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机理

物价指数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价格指数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物价指数居高不下。这样,出口商品成本上升,对出口不利;进口商品价格可能低于国产同类商品的价格,而对进口有利。

利用外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1978年,中国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大门,外商、外资、外国产品便接踵而至。利用外资大大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利用的外资大部分直接用于进口。另一方面,外资,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我国廉价的劳动力结合起来,生产出质优价廉,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产品。

三、模型设定

基于以上分析,建立进出口总额与汇率和利用外资情况之间的二元现行回归。方程可以表示为

Y=β1+β2X2+β3X3+Ut

其中,Y表示进出口总额,X2表示物价指数,X3表示利用的外资,Ut为随机扰动项。由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导致很多数据会产生异常,这里t取值从2009年开始,以月度为单位,进行数据的统计。

四、数据的收集

由于大的经济环境条件的限制,本文仅取2009年至今的数据,如表1。

五、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本文运用EVIEWS通过对中国2009年1月-2011年10月进出口总额数据(Y)与物价指数(X2),利用外资(X3),进行回归分析。方程形式为

Y=β1+β2X2+β3X3+Ut

EVIEWS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a=0.05下,F统计量81.94028,明显显著。可决系数R2=0.840928,模型拟合程度较高。

六、模型的检验

(1)经济意义上的检验: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物价指数每上升一点,进出口总额上升158.2亿美元,外资每利用一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上升0.56亿美元。

(2)统计检验:拟合优度:可决系数R2=0.840928,模型拟合程度较高。F检验:在给定显著水平a=0.05,Fa(2,32)=19.5

(3)计量经济意义上的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判断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建立X2对X3的回归,EVIEWS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下,F统计量3.879309,很不显著,可决系数R2=0.108121,,基本上不存在任何的拟合,所以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检验。判断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在表5.1基础上,进行White检验,EVIEWS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nR2=7.04

七、本文结论

随着外资的不断引进,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资的促进作用。它对进出口总额产生显著的影响。随着价格指数的变动,中国的进出口变动更为强烈,它对进出口总额的影响具有更加的显著性。

八、政策性建议

创造比较宽松的引进外资的政策,改善国内投资环境,积极的吸引外资,给外资以优惠性的政策,用外资来拉动我国进出口总额的上升,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从而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物价指数的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较为强烈,在使用的时候要慎重,物价上升过多会造成通货膨胀,对国内经济的发展不利。反之也会抑制国内经济的发展,物价指数在合理的范围变动会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的整体上升。

表1 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数据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 升值 进出口贸易 贸易顺差

一、引言

改革开发以来,人民币汇率逐渐发展为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与内外均衡的经济变量。国际金融界一直对我国持续已久的贸易顺差进行着指责,近年来,鉴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中欧及中美双边贸易都呈现贸易顺差继续扩大的现状,人民币升值已经成为必然,因此人民币汇率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前进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随着世界金融的全球化、一体化发展,我国的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结合程度越来越高,这样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愈发显著。所以有必要进行人民币汇率及我国进出口贸易之间关系的分析与研究。

二、我国进出口贸易特点

从改革开放发展至今,我国进出口贸易迅速壮大发展,大体呈现以下的特点。

(1)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对外开放和外贸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出口贸易呈现飞速发展的状态。198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顶峰的25616亿美元。2009年,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2072亿美元,依然具有很大的规模。(2)进出口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进出口贸易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活动的依赖程度,通常用本国对外贸易额占本国GDP的比重来表示,具体可分为进口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1997年至今,我国进出口依存度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尽管2009年金融危机略有下降,但是整体水平仍然较高。(3)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国内企业使用国外厂商提供的零部件或原材料,并按国外厂商提出的质量技术标准加工出成品获取效益的贸易方式就叫做加工贸易。一般的商品买卖不同,加工贸易方式涉及的零部件、原材料及加工后出口的成品都是委托方所有,并没有发生货物所有权的转移。加工贸易使我国进出口呈现刚性发展:出口增加的同时,进口也在增加。

三、人民币汇率变动原因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影响。

(1)我国贸易顺差促进人民币升值。自从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处于长期平稳的增长趋势中,这为国际贸易顺差创造了先决条件。但是贸易顺差在带来巨大外汇储备的同时也对形成了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贸易顺差的出现将直接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变动。(2)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由于我国对于投资环境的建设以及经济政策的实施,经济一直处于显著增长的阶段,促使外汇投资商信赖对人民币的投资,也加剧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压力。此外,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经济增长明显变缓慢,但是我国经济却能持续增长,从而促使外汇逐渐价格下跌,进而诱发人民币升值。

四、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进口成本的降低。人民币升值使进口的原材料、能源及其他生产资料的价格下降,这将大大减少我国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和其他战略物资的成本。使大笔交易的进口成本将随着人民币升值而降低,从而提高了相关部门的盈利能力,并且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2)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自加入WTO以来,鉴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中欧及中美双边贸易都呈现贸易顺差继续扩大的现状。人民币升值可增加我国的进口总额,从而有助于减少贸易顺差、减少贸易纠纷,从而缓和我国与欧美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和谐发展。(3)有利于促进贸易结构优化升级。一直以来,“重出口,轻进口”便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尽管它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也增加了对出口的依存度。人民币的升值必然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进口增加及出口减少,可以缓解当前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均衡的局面。人民币升值对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激发国内企业自主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1)削减了我国出口贸易。相对比国外收入增长幅度而言,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增长幅度小,其优势就被抵消了。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人民币实际汇率的调整然后升值,会导致我国贸易顺差减少,贸易出口利益将会缩水。(2)打击外商的投资积极性。外商在国内的贸易额度在我国出口贸易额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人民币升值将直接减少外商在我国的投资成本,打击了外资注入的积极性。(3)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人民币升值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人民币升值首先会增加出口成本,进而导致价格体系的变化,这不利于当前我国企业商品的价格体系,而且还会造成企业的人员流失及结构调整。另外,人民币升值还会造成国外商品的盲目进口,从而导致供需关系不平衡,影响国内商品市场的稳定,甚者会造成通货紧缩现象。(4)不利于国内企业的发展。人民币升值将降低进口商品在国内的销售价格,国内消费者用同样的货币可以购买质量更好、数量更多的进口商品,这将严重影响到国内相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5)加大我国国内就业压力。人民币的升值将削弱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导致可以容纳众多劳动力的加工型出口企业利润下降。这些企业转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后,必然会使许多素质较低的劳动者面临失业危机。

五、结论

中欧及中美双边贸易都呈现贸易顺差继续扩大的现状,人民币升值已经成为趋势。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有利有弊,为了更好的规避由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足,我们需要认真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我国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研究相应的调整优化策略,以保证我国经济与贸易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婷.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 时代金融, 2010,12.

[2] 刘崇献, 李彤.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 通货膨胀 影响

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十分迅猛,对外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外汇的储备也稳步增长,但其对通货膨胀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尽管进出口贸易与通货膨胀属于不同的经济范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二者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影响。尤其是面对中国通货膨胀水平不断攀高,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我国经济即使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仍然呈增长趋势,这就更使进出口贸易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一、我国通货膨胀与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引起经济中大多数商品价格在一定时间内普遍上涨。这就意味着通货膨胀,按价格上升速度可以分为温和的、奔腾的和超级通货膨胀三种不同类型。一般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即CPI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一般CPI>3%的增幅,则已构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变化影响的不是常见的绝对价格,而是相对价格。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伴随世界经济复苏也在逐渐好转,2010年以来进出口贸易回升幅度呈现出恢复性增长,贸易顺差也大幅减小。自200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指数一直较高,物价飞涨,主要受食品价格上涨驱动。长期的通货膨胀对于民计民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国民购买力下降,转而选择购买理财产品、买房炒房等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这种倾向会影响金融机构的负债业务,增加市场物价的压力。

二、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原因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论者认为是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了通货膨胀,一定时期平均一元钱可用购买的产品及劳务次数作为这一理论的出发点,解释了货币在通货膨胀中起的作用第二方面是超额需求引起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货币过多追求过少导致价格显著上涨,这些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以及国外需求等。第三方面是指成本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指的是没有超额需求情况下成本的提高引起通货膨胀,这是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的角度来进行讨论的。

三、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途径

(一)贸易差额导致的货币传递途径

通货膨胀十分复杂,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进出口贸易对它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各个影响路径互相渗透互相作用,首先是货币供给路径,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增加外汇储备,中央银行要增加货币的投放量来收购出口所得外汇,造成流动性过剩,引起通货膨胀。当国外资本大量流入,需要大量本国货币收购外汇,就影响了国内通货膨胀水平。

(二)外国商品价格传递途径

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价格上调的情况出现时,会增加其对外国商品的出口需求,也会减少该国居民对国外进口商品的消费,增加社会总需求量。当国内消费需求不足时,需要依靠外部市场来吸收过剩的产品,这就是进出口贸易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同时也造成我国市场价格波动受到国际市场通货膨胀的影响,造成国内供求的变化。国外商品价格上涨推动出口贸易的增加需求,也会减少国民对进口商品的消费变为消费本国商品,这就保证了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三)成本传递途径

国家总供给的组成包括商品和服务的进口,国内供给量和需求量一定时,可以通过进出口贸易来改变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从而改变通货膨胀水平。成本传导机制是石油、原材料等成本价格上涨,导致国内产品价格增加,引起成本型通货膨胀。随着经济的开放,我国与国际市场关系日益密切,因此从成本途径将国外的价格上涨传导到国内,尤其是生产必需品,原材料等进口量的比重也在加大,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势必引起厂商生产成本提高、价格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四)其他路径

在没有需求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生成增长率变化等经济结构变动可以引起通货膨胀。生产增长率快慢不同,导致工资增长率也有区别,如果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向提高快的部门看齐,就会导致通货膨胀。还有一种进出口贸易引起通货膨胀的途径就是资本套利途径,由于我国贸易顺差的持续导致了外汇市场中人民币升值,但却没有实例证明人民币升值能有效改善通货膨胀。事实上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贸易顺差以及流动性过剩问题,反而会引起国外投机资本向国内涌入。

四、调节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影响的对策

(一)提高整体竞争力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已经受到广泛关注,虽然这些影响不大且是短期影响,但也要加强管理与防范,调节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首先要提高整体竞争力,优化关税结构,有效保护我国工业制成品,取缔不规范的关税减免,对最终产品征收较高关税,同时加强调查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我国可以利用有关规定,减少与国外企业的不正当竞争,维护自身权益,保障国内产业,提高自身竞争力,是限制国外企业主导市场力量的重要途径。

(二)调整对外贸易结构与增长方式

近年来,我国贸易持续顺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进出口商品基本是一些纺织品,缺少高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的产品。因此为防止结构性通货膨胀,可以优化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做到各部门效率均等,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利于平衡通货膨胀水平。我国进出口贸易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尽最大可能减少贸易顺差,通过调整和转变进出口贸易的结构与增长方式来实现。

(三)建立调节基金制度

为控制国内市场的物价,可以建立调节基金制度。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市场价格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通货膨胀水平,因此,对于粮食、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基金制度来减少国际市场需求与价格变动对我国国内市场的影响冲击。总体来说,就是加强建立重要进出口商品的储备和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因此控制国际市场的物价变动。

(四)加强监督和预警

防范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影响的重要对策之一是加强监督及预警,监测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以及主要进出口商品的数量,调节供求总量的平衡。我国传统的价格调控一般是指国内市场的调控,对进出口数量与价格的变化对国内市场影响作用重视不足,没有有效的调节国内市场供求关系。所以我国要加强进出口贸易的监督和预警,对进出口商品数量与价格进行掌握与控制,防止我国经济出现通货膨胀。

(五)完善出口措施

可以通过完善出口措施来调节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将出口补贴方向转向产品的研发环节,推进我国国内科研技术以及产品的创新,增强我国产业的动态优势;宏观整顿出口秩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价格运行机制体系,协调管理出口企业,减少企业间因低价竞销产生的矛盾摩擦。

五、结语

我国进出口贸易一直为推动国民经济起着重要作用,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通过货币、成本与国外商品价格等途径来改变国内通货膨胀水平。有些通货膨胀是可以预期的,通过掌握通货膨胀的愿意以及进出口贸易如何对其产生影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做到未雨绸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既享受着经济开放带来的收益,也要承担其负效应,所以需要通过了解通货膨胀机制,改变进出口贸易方式等手段来调控金融市场,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浩. 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传导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篇9

关键词:规避风险 进出口贸易 人民币结算 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币汇率的稳步攀升,人民币逐渐成为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重视的流通货币,这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人民币计划结算货币的重要作用。自2010年起,我国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更为进出口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国家出现流动性紧张问题,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的大幅波动导致我国及周边国家、地区进出口企业在使用第三货币进行贸易结算时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同时,随着我国同东盟国家以及内地、港澳地区贸易、人员往来、投资等的迅速发展,以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来合理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的呼声越来越高。另外,我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随着美元汇率的不断降低,我国外汇储备将会出现大幅缩水,面对这种形势,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而迈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第一步就是要实现人民币的进出口贸易结算。这是加快人民币国家化发展进程、维护人民币国际地位、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大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已经逐步推行了人民币结算,但是,人民币在进出口贸易结算中仍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这并不利于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因此,必须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中人民币结算风险进行详尽研究,深挖隐含其中的真正原因,有效规避风险的发生,这对促进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相关概念解析

(一)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基本内涵

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是指我国企业同国外企业之间发生业务往来时,以人民币的形式计价进行进出口贸易的对外结算,银行为其提供的利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国际结算业务。此时,人民币将在国际贸易中充当计价、结算的货币职能。

(二)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重要意义

进出口进行人民币结算是2009年7月开始的,并逐渐收受各地方政府、商业银行、企业的普遍欢迎。这对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方式有利于帮助现代企业合理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对促进企业贸易投资的便利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贸易关系、保持稳定的外贸增长;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金融资源的配置能力;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全面拓展,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有助于帮助我国企业抵御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值得提醒的是:人民币结算货币的选择并不是由我国单方面决定的,因此,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本定律,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国际定律才会进一步推进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进程。

二、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方式存在的风险分析

(一)容易造成进出口企业计价能力的降低

在我国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中,如果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那么人民币计价的风险也是存在的,即:人民币计价能力的高低。目前,纵观我国进出口企业的现状,我国大部分进出口贸易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能力偏低,特别是在一些大宗商品的交易上,我国很多企业甚至并不具备定价能力。例如:有的进出口贸易中,很多外国企业在接受了人民币的货款后通常会按照当天的汇率将其折算成美元,国外企业在进行贸易交易时就可以采用美元的交易方式进行。可见,人民币在进出口贸易中并未充分发挥其独立的计价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民币结算方式风险的发生概率。

(二)存在境外交易中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较大的风险

在我国进出口企业中,在对计价货币进行选择中,考虑最多的就是汇率的变动情况和稳定程度。目前,由于进出口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方式还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且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程度也在提高。由于人民币在全球经济中的不断升值,进出口贸易企业一定会持有一些人民币,但是,如果一旦人民币出现贬值的情况,那么企业的盈利就会受到影响。可见,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度波动将会导致我国同周边国家贸易环境的恶化,从而造成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风险的增加。

(三)境外人民币来源少带来的结算风险

目前,我国境外人民币的主要来源包括: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资金、内地居民的境外人民币消费、中央银行的货币互换的人民币资金等。但是,由于我国境外人民币流通量、金额都比较少,大多数情况下在境外的人民币处于供不应求的失衡状态中。因此,境外企业要想获得一定的人民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再加之我国境外还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民币买卖市场,人民币还不属于自由兑换的货币,因此,在进出口贸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方式存在自由流动性差的问题。很多进出口企业都在热切盼望人民币的升值,但是,这并不是任何企业能够左右的。因此,在进出口贸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方式的风险还较多。

(四)境外人民币持有企业存在的信誉风险

在进出口贸易中,企业信誉的好坏是决定企业外贸风险的关键。国际上对于通用的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风险有很多参照的标准和案例来执行,但是,对于人民币结算而言,很多信用证贸易在很多国家的中小银行中难以开展。例如:如果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很难说服客户接受这种付款方式,如果我方企业坚持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而对方企业又很难找到以人民币作为贸易货币开信用证时,就很容易产生潜在的风险。

四、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风险的有效规避

如前所述,由于进出口贸易中以人民币作为结算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进出口企业及国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制定一定的政策来有效规避风险的发生。做到从根本上降低风险,从而保证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对人民币的监管力度,努力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防范风险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进行必要的监管。因此,加强对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力度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为企业的投资提供便利条件,必须加强对进出口贸易的人民币结算的监管力度。这就要求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建立合理、高效、科学、规范的监管体系,减少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风险的发生。例如:建立完善的人民币进出口贸易结算流通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进出口贸易真实性的检查力度等。

(二)建立完善的人民币境外运作机制

完善的人民币境外运作机制是扩大人民币回流的主要方式和渠道。进出口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为主要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在境外的人民币使用量较少,因此,必须加快人民币境外的使用量、扩大人民币境外的使用范围,促进境内的人民币循环力度的加快,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人民币结算的发展。我国政府可以建设人民币资金回流通道,放宽对人民币的管理措施,开放外汇市场,有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循环的进程。例如:在国际中建立股票市场,引进同我国贸易关系较为密切的周边国家的企业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计价股票,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和接受力。

(三)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

目前,由于我国有限的条件,进出口贸易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在服务效率、服务范围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人民币结算清算系统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增强各子系统之间的契合度,在不断拓宽支付清算业务服务范围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银行系统清算的渠道。另外,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业务机构进行人民币结算时应采用不同的清算渠道。例如:适当扩展人民币清算系统的开放时间,突破8小时大额支付系统运行时间。

(四)努力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全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要想切实提高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适用范围和接受程度,避免结算风险的发生,就必须尽快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例如: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升产品的质量、帮助企业掌握核心技术;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为推进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尽快提升进出口企业的人民币定价能力

一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的定价能力受到我国商品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大宗商品比例较高的现状,但是这些大宗商品的定价基本是以美元的形式进行的。这就造成人民币很难推动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霸主地位。另外,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的定价能力还受到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这对于境外企业而言,进出和出口采用同一种货币计价将帮助企业有效地规避汇率风险的发生。可见,人民币还是无法触动美元的地位。因此,必须不断提升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定价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大宗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或者降低我国进出进口加工贸易的比重,从而实现用人民币计价的最终目标。

总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方式的风险在短期内还将继续存在。因此,管理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全面促进人民币在进出口贸易结算中的发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陈新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现状及相关问题分析[J].国际商务财会,2012(5): 78-79.

[2] 李婧.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1(2):13-19.

篇10

现代物流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物流推动论”认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的深化,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1];物流联盟的出现通过交易费用的降低,促进了经济的增长[2]。除定性分析外,许多学者从定量视角对物流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物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的类似结论[3-5]。近年来,浙江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快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86—2009年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从12.93亿美元达到增长到1877.35亿美元,增长了145倍。浙江省进出口贸易能取得如此成绩,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进出口贸易成本的下降,推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戎梅(2011)就单位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位货物贸易额与单位货物周转费用成反比,单位物流成本的降低对国际贸易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6]。杨长春(2008)[7]、侯方淼(2008)[8]等利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我国对外贸易与物流之间存在着反馈性的因果关系,而物流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比贸易对物流的促进作用要稍大一些。就物流对进出口贸易的促进程度而言,张宝友(2010)运用弹性分析法,分别从物流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检验华东地区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物流需求每变化1%,进出口贸易额相应的变化2.56%;而物流供给每变化1%,进出口贸易额就相应的变化6.08%[9]。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王领(2010)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利用上海市1978-2008年货物运输量、港口货物吞吐量与进出口总额相关数据,对上海市对外贸易与现代物流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进出口的增加会在长期内促进港口吞吐量和货物运输量的增加,但吞吐量的增加并未对上海市进出口增长起到推动作用,运输量的变化对外贸增长的作用有很大的时滞效应。综上所述,有关物流业发展能否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存在不一致看法。而且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一步思考:如果物流对进出口贸易具有促进作用,那么其影响程度是多少?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以浙江省为例,考察物流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如果有,那么影响程度是多少,影响程度是否随时间的变化有所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方法、变量及数据

2.1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对物流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目的是验证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是否有促进作用,影响是否显著。然后,运用弹性理论,通过计算“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即物流发展速度与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之间的变动比率,来测算现代物流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程度,以及其程度随时间的变动趋势。

2.2变量及数据来源

衡量进出口贸易的指标,一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进出口总额。而衡量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由于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不同学者选择的指标没有统一的标准,已有研究大多以货运量、货物周转量或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指标为代表。从进出口贸易涉及的物流系统来看,其物流环节包含运输、仓储、检验、报关、包装、装卸搬运,以及信息处理等作业内容,其中,运输是必须的环节,故本文选择了货物周转量作为衡量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年鉴》(2010),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一致性,选取1986—2009年间的数据。

3实证分析

3.1物流产业发展与进出口贸易增长的相关性

在相关性分析之前,首先对进出口总额和货物周转量的逐年变化情况作描述性分析,以掌握其变化的总体趋势,表1是浙江省1986—2009年进出口总额和货物周转量的统计数据。依据表1,绘制出1986—2009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与货物周转量变化趋势图①,见图1。由图1可知,进出口总额与货物周转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这初步说明浙江省物流业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即物流业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具有促进作用。为了说明物流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显著影响,下面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进出口总额为因变量,设为Y,货物周转量为自变量,设为X。根据表1的进出口总额与货物周转量相关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比较多种拟和方法得知,二次曲线(Quad-rati)拟和模型较好地反映浙江省物流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变化趋势。回归结果见表2,调整后判定系数为0.9923,接近1,表明方程解释能力强,变量以5%的显著性通过t检验。回归方程显著性经过检验,F=1482.790,P=0.000<0.01,表明回归方程是显著有效的。回归方程如式(1):Y=-121.873+0.3129X+0.0000118X2(1)

3.2物流产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促进程度的弹性分析

(1)测算模型

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浙江省物流业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分析物流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程度,本文利用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进行定量测算。弹性分析是计算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敏感性的工具。本文以“区域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一词作为衡量浙江省进出口贸易对物流业变化的敏感程度。进出口贸易额设为变量Y,货物周转量设为变量X,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计算模型如式(2):E=dYdX•XY(2)

(2)物流产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影响程度的测算

根据回归方程Y=-121.873+0.3129+0.0000118X2可得式(3):dYdX=0.3129+0.0000236X(3)运用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计算模型,求得弹性系数E,见表3,1986—2009年间,浙江省区域物流-进出口贸易平均弹性为2.9,表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货物周转量每提高1%,进出口总额约提高2.9%,说明浙江省物流业较大程度上推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3)不同时段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程度的比较表3显示,1986—2009年间不同年份的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差异较大,从具体数据来看,弹性系数从1986年的8.4694,下降到2009年的1.3460。为了分析不同时间段物流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以每5年为一个时间段,计算1986—2009年不同时间段的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平均值,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的弹性均值从1986-1990年的6.57,下降到2006—2009年的1.25,弹性均值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浙江省物流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所趋缓。为了分析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随时间的变动趋势,以1986年作为时间t=1,对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与时间t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比较多种拟合模型,决定采用三次曲线(CUBIC)模型。拟合曲线如图2所示,回归结果见表4,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98915,与1极为接近,表明方程解释能力强。变量均以1%的显著性通过t检验。回归方程显著性经检验,F=700.05937,P=0.000<0.01,表明回归方程显著有效。拟合方程如式(4):E=9.790957-1.3076t-0.0689t2-0.001232t3

(4)由方程(4)计算2010—2014年的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指标值,见表5,浙江省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呈下降趋势,表明浙江省物流业应进行产业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以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文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弹性分析等工具,就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影响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得到结论如下:第一,物流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是正向的,物流业有力地推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以浙江省为例,1986—2009年间,浙江省物流业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相应增长2.9%。现代物流业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原因有:1)物流业的发展降低了运营成本,推动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价格与成本对国际贸易的效益有重要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的空间有限,而物流成本有较大的降低空间。物流业的发展,使得对外贸易中的物流活动运作效率越来越高,降低了物流成本,导致进出口贸易的成本降低,从而刺激进出口贸易的发展。2)现代物流的发展改善了国际贸易的环境,促进国际贸易的便利化。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第三方物流产业不断壮大,第三方物流公司则通过货运等形式,减少了生产企业的物流负担,使对外贸易中的运输、报关等物流环节运作效率得到了提高。3)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拓展了消费者的购买空间。由于物流速度的提高,消费者在购买国外商品时,花费在物流运输上的等待时间大大减少,使得消费者愿意在全球范围内购买商品,这有利于外贸企业发现新市场,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二,不同时间段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有所强弱。以浙江为例,1986-1990年间,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值为6.57,而到2006—2009年,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值下降为1.25,表明不同时间段物流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差异较大,且从整体上来看,浙江省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值呈下降趋势,表明浙江省应进行物流产业转型升级,以更好地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篇11

关键词:国际贸易 进出口贸易 进出口贸易困境 对策

一、我国进出口贸易呈现的特征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出口贸易大国,从改革开放后的发展,目前每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GDP总量的30%以上,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大波动,我国每个月进出口贸易总额出现大幅度的双下降,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以下是我国进出口贸易出现问题的特点。

(一)进出口不再有万亿美元,顺差呈现降低

由于目前的国际贸易形势,影响了我国进出口,进出口贸易不再呈现双增长率,致使顺差减少,从而影响进出口贸易对GDP的贡献率。

(二)加工出口贸易小幅度降低,一般进口贸易稍微回升

据海关数据分析,我国一般进口贸易出现了增长20.8%,与去年同期增速回升9.9个百分点,然而加工出口贸易所占比重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11个百分点。总的来看,这种一升一降的趋势逐渐明显,给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打响了警钟。

(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额有所变化,贸易顺、逆差来

源地日趋集中。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欧盟、美国、日本)的进、出口规模一直持续高速增长,但是目前数据显示,美国经济萎缩造成我国出口贸易额环比下降了9.1%,跌幅显著。美国作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因此贸易的顺、逆差来源于美国、日本的趋势日益明显。

(四)进出口产品结构差距大

虽然,近几年我国加大了进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不断优化,虽然一些过去优势不突出的进出口商品逐步显示其竞争能力,初级产品贸易占比也逐步缩小,但是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样在面对国际大环境下,存在很大的风险。

(五)服务贸易进出口达不到国际标准

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贸易产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由世界排名第28位上升为第6位,但是我国服务业贸易进出口产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仅为38%。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仅是传统的旅游、运输等行业为主要主流,而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出口(如航空、建筑以及金融、信息服务等行业贸易的贡献率微弱),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仅以传统的落后方式增长。

二、当前贸易形势对进出口贸易造成的困境

(一)美元持续贬值致使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贸易大幅度减少

由于美元在国际汇率市场中持续疲软,加速其贬值,如此环境下,同时也加速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近段时间明显显示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减少。面对如此困难局面,我国发现人民币利率不断上升导致大量热钱涌进中国市场,加速了美元贬值,对美出口贸易形成挑战。目前我国出口企业竞争力还是主要以价格为主要优势,这种出口贸易局面,面对目前国际贸易形势下,对我国出口贸易额的增长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三)主要贸易国需求大幅降低

我国主要贸易国由原先的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量的60%以上,我国主要贸易国的市场萎缩(据推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低1%,会造成我国对美出口额相应降低7%~8%),由此可见其直接造成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大幅降低。

(三)贸易产品竞争力低,高新技术产品严重缺乏

我国贸易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企业商品耗能大,附加值低,极易受到外部国际市场环境影响。据海关统计局统计,我国加工贸易持续大波动,而一般贸易受影响很小,高新技术产品占比率仅占全部出口产品的0.5%,贸易产品竞争力低。

(四)各国对我国产品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日益增多

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严峻(如日本进口每年下降4.2%,出口每年下降15.3%),各国为保护本国产业,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金融政策(其中20%是贸易保护措施),例如:美国经济刺激法案中提出一条“购买美货”的附加条款和裁员先裁外籍员工等本国保护政策。这些保护政策造成我国部分外贸企业破产,企业效益大幅下降,出口产品滞销。

(五)外贸企业坏账风险加剧

欧美客户普遍出现推延订单的交货时间等方式来变相推迟付货款和节约仓储费来缓解自己的资金压力,这样造成我国外贸企业承受风险加剧,资金链出现断裂,影响公司运营,有的企业甚至由于资金回笼不及时和死账收不回来而面临破产。数据显示,每年中国出口贸易企业的坏账损失都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据正在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并打击到我国外贸企业的信心。

三、应对策略

(一)政府调整进出口相关政策和“走出去战略”,积极推动进出口贸易

我国可以发展“走出去战略”,继续加强埃及苏伊士经济区的中国工业园、美国天津商贸工业等中外合作项目来帮助企业走出去发展制造业和贸易。这样的形式可以利用国际资源、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和拓展新的国际贸易,来从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理论和实践证明“,走出去战略”可以避开各国贸易壁垒,实现“销地”变为“产地”。我国政府应该简化审批手续和完善相关政策,建立一体化“走出去”通道。为了使我国企业能消除对外国内部产业一些信息存在信息盲区,我国政府应建立高效的信息支持和完善服务体系。

(二)拉动我国内需,将出口贸易产品转内销

我国应该加大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促进国内消费良性发展。将外贸企业的一些产品转向我国内部需求。引导我国向民生、农业、科技技术、资源节能等领域投资,加强和规范政府融资通道以防范投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鼓励民间投资,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开发我国内需。

(三)加强外贸技术和贸易服务创新,调整产品结构

我国应该加快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完善服务贸易的国内经营环境,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我国金融机构适当建立服务贸易发展基金来完善贸易促进体系,培养国际化人才,促进外贸技术进一步创新发展。我国应该加强引导企业提高产品高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贸易档次并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目前我国是一个能源净进口国,以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出口煤炭为主,2005年我国能源净进口(16945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223319万吨标准煤)的比重约为7.6%,2001年只有1.8%,近年来我国。我国能源净进口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05年我国石油进口量约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8%。能源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一直作为我国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最主要方式,它在保证我国能源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产品贸易大国之一。

我国能源贸易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源贸易额占全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从2001年的24.1%增长到2006年的26.1%;能源产品贸易额迅速增长,2006年能源贸易额1001.87亿美元,比2001年232.71亿美元增加330.5%,年均增长率达到33.9%。

我国能源产品贸易量大幅增长,2006年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量达到37396万吨标准煤,比2001年21974万吨标准煤增加70.2%,年均增长率11.2%。2001年以来,我国能源产品贸易额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能源贸易量的增长幅度,能源产品贸易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其贸易额不断创出新高的重要原因,同时,能源产品价格的上涨更是导致能源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

石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2006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已经达到47.3%。我国石油进口贸易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2006年从9个国家合计进口石油13018万吨,占当年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71.7%。

二、2001-2006年我国能源贸易额占矿产品贸易额的比重

2001年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232.71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966.56亿美元的24.1%,2006年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1001.87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3839.01亿美元的26.1%。我国能源贸易额占矿产品贸易额的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2006年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1001.87亿美元,其中,石油917.54亿美元,占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91.6%,煤炭50.7亿美元,占5.0%,天然气33.63亿美元,占3.4%,石油的进出口贸易在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中我国占绝对的优势。

三、我国石油进口额占矿产品进口额的比重

2001年我国石油进口额为154.06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口额565.46亿美元的27.2%,2006年石油进口额为819.52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口额2302.93亿美元的35.6%,近年来我国能源贸易额占矿产品贸易额的比重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四、2001-2006年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特点和趋势

我国石油消费巨大,严重依赖进口,2006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16286万吨。从我国石油的进口贸易情况看,我国石油进口量不断增长,自2001年的8163.2万吨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18157.0万吨,2006年比2001年增长了122.4%,年平均增长率为17.3%,从目前的趋势看,我国石油的进口量还会进一步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石油的进口额增长幅度更大,自2001年的154.06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819.52亿美元,2006年比2001年增长了432.0%,年平均增长率为39.7%。2005年我国石油进口量约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8%,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从我国石油的出口贸易情况看,我国石油的出口量从2001年1674.1万吨到2006年的1871.4万吨,最高的年份2005年为2207.7万吨,我国石油的出口量变化不大。

2006年位居我国石油进口前九位的国家为:沙特阿拉伯(2471万吨)、安哥拉(2345万吨)、俄罗斯(2113万吨)、伊朗(1864万吨)、阿曼(1318万吨)、韩国(1106万吨)、委内瑞拉(732万吨)、刚果(542万吨)和赤道几内亚(527万吨),9个国家合计进口量为13018万吨,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71.7%,我国石油进口贸易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五、2001-2006中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

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只有29.1%,2006年上升到47.3%,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导致了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为缓解国内石油供求的突出矛盾,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六、2001-2006中国天然气、煤炭进出口贸易变化趋势

2001年我国天然气出口量为223.30万吨,2006年为225.24万吨,近年来我国天然气的出口量基本上维持在200余万吨的水平上,变化不大,从我国天然气资源和产量分析,未来我国天然气出口量不会有大的变化。

2001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为489.62万吨,2006年为605.81万吨,近年来我国天然气的进口量维持在600余万吨的水平上,增长不大,由于我国进口的主要是液化天然气,而天然气的大规模输送必须通过管道,未来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增长变化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天然气进口输送管道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景。

2001年我国煤炭出口量为9012万吨,2006年下降到6330万吨,近年来我国煤炭的出口量逐年下降,由于国家限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取消了煤炭出口退税,预计未来我国煤炭的出口量还会有所减少。

2001年我国煤炭进口量只有249万吨,2006年迅速增长到3836万吨,近年来我国煤炭进口量逐年大幅增长,年增长率达到72.8%。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北煤南运,陆路运输成本较高,在符合比较效益的情况下,预计未来我国煤炭的进口量还会进一步增长。

七、我国能源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很高,增长很快

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只有29.1%,2006年已经上升到47.3%,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导致了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在国内石油产量增长缓慢,而石油消费增长迅速,从而导致石油进口量连年大幅增长,使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预计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将很快超过50%。巨额的石油进口以及对石油进口依赖程度的快速提高,使我国的石油消费严重地依赖于国际市场。

2.我国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成本在大幅度上升

自2001年到2006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增长了122.4%,年平均增长率17.3%,而石油的进口额却增长了432.0%,年平均增长率39.7%,石油进口额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石油进口量的增长幅度,这说明我国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成本在大幅度的上升。

篇13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6)-0017-05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日益成为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较大,在2005年曾达到80%的峰值水平。虽然此后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稳定在40%-60%的水平,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需求。同时,国家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也显示,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很大一部分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半壁江山,且有不断增长的态势(见图1)。因此,在金融危机后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欧美需求下降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日益紧迫的大背景下,充分考虑我国对外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特殊国情,探究人民币汇率升值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Cerra & Dayal-Gulati(1999)利用VEC模型估计中国1983-1997年进出口方程的价格弹性,发现出口弹性为负且显著,进口弹性为正且显著。Dees(2001)认为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对一般贸易有负影响,而从事加工贸易的厂商从更便宜的进口投入品和中国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中获益颇多。Xu(2000)认为由于中国国内价格的灵活性,汇率变化对贸易条件和贸易流量的影响有限且短暂。Marquez & Schindler(2007)认为人民币升值10%会使中国出口贸易额下降1%,但对于进口贸易影响并不明显。Hong, Vos & Yao(2008)认为中国应通过人民币升值和刺激本国消费来改善目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Zhang Jianping(2010)认为中国贸易顺差源于中国在全球的产业地位,因此,人民币汇率调整并不能改变中国贸易顺差。卢向前、戴国强(2005)认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存在显著影响,不仅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而且存在J 曲线效应。辜岚(2006)认为人民币升值在长期内会恶化中国和美国及欧元区国家的贸易帐户。徐明东(2007)利用1997-2006年的月度数据,发现人民币升值会同时减少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量。金洪飞、周继忠(2007)认为我国对美进口和出口的实际汇率弹性均不显著,因此,人民币升值将无法改善美国对华贸易收支。范爱军、张雄辉(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人民币升值和汇率波动不会对出口贸易产生过大的影响。黄飞雪、寇玲(2009)认为人民币升值无法改变中国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的趋势,主要原因是中国出口商品弹性小和内需不足。

综上所述,国内外文献主要涉及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量的影响,而较少考虑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特殊国情,同时,也没有反映金融危机后我国进出口贸易在国外发达国家经济下滑、需求萎缩背景下的最新发展状况。因此,本文以2000-2011年为样本考察期,在考虑我国对外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人民币汇率升值与我国进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

三、人民币升值、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假设

如前所述,加工贸易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并随对外贸易总量扩大而不断增长,两头在外和以外商投资为主是其主要特点。无论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加工贸易的最终产品一般都销往国外,在中国形成的增值部分主要为加工费,并构成我国贸易顺差。因此,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加工贸易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也越大。根据汇率决定理论,人民币升值会造成本国商品和劳务相对价格上升,导致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下降,本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劳务价格上涨主要体现在加工贸易,从而导致其用工成本上升。虽然原材料和半成品成本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相对降低,但加工贸易占半壁江山的事实使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影响趋于复杂,因此,仍有待进一步进行实证检验。

(二)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出口(X)、进口(M)、名义有效汇率(Neer)、经常账户顺差(Surplus)、国外总收入(Worldgdp)和国内总收入(Chinagdp)为主要变量,截取2000 年1月-2011年3月的月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其中,收入一般用GDP衡量,但考虑到月度GDP数据的不可获得性,本文以OECD成员国工业增加值和和以我国月度发电量占当年发电总量的比重乘以我国当年GDP分别作为国外总收入和国内总收入的变量。中国GDP、进出口和经常账户顺差数据来源于Wind 资讯数据库,月度发电量数据来源于CCER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数据来源于BIS 网站,OECD成员国工业增加值来源于网站。为了消除变量量纲和计算弹性,本文对所有数据都作了对数化处理,并采用Census X12方法进行了调整以消除季节性影响。另外,所有数据处理、数据检验和模型估计均使用Stata 12软件。

篇14

【关键词】 广东省;进出口贸易;优劣

在过去的两年间,在各国及世界各经贸组织相继出台并实施的各项经济复苏政策和计划的影响下,全球经济正逐渐回暖。广东省的进出口贸易也在稳中渐长。但是,纵观广东省目前对外贸易发展的状况,笔者认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牢固,进出口贸易的形势仍存在诸多变数,这使广东进出口贸易的形势比预期的要复杂。以下将结合广东省进出口贸易的优势分析:

一、广东省进出口贸易的优势分析

1、广东省经济稳定增长:各国都在制定和实行各种经济复苏计划,以期恢复本国的经济发展。我国政府推动的各项经济复苏不仅促进了全球的经济回暖,也让我国对外贸易从历史性衰退中看到了反弹的希望[1]。广东省的进出口贸易值也在缓慢增长。据海关广东分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 1 至 2 月,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值为 925.5 亿美元,同比增长 31%,但却低于全国 44.8%的增幅,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 24%。与全国和主要外贸省市相比,广东外贸进出口回升速度明显落后于全国,进出口增幅也明显低于北京、上海和浙江等主要外贸省市。同时,广东进出口贸易值也尚未恢复至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据海关广东分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 1 月广东进出口总值为 488.6 亿美元,同比增长 33.4%,但与金融危机爆发前的 2008 年 1 月相比,广东进出口、出口、进口总值分别下降8.3%、10.8%和4.7%,广东的外贸进出口规模尚未完全恢复。

2、广交会带来的对外贸易契机:创办于 1957 年春季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迄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也是我国及广东省对外贸易的“晴雨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连续几届广交会,受到出口贸易严重下滑的影响,参展商及到会客商人数都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而恰逢“后危机时代”举办的第 107 届广交会却给广东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统计数据显示,第 107 届广交会到会采购商和出口成交虽然仍低于金融危机前的 2007 年春交会水平,但却呈现整体恢复性增长态势。美国到会采购商略有增加,新兴市场如亚洲、大洋洲、美洲和非洲到会采购商人数明显增多。这些都给广东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希望。

3、广东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由于广东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其他省份也源源不断向广东输入劳动力,从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上,通过引进外资、引进设备等,广东的资本积累速度和技术进步速度都较快,从而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国际市场上已具有了中等的出口竞争力[2]。

4、地理位置和港澳优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港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珠三角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引下,广东在未来将与港澳优势互补,深化合作,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城市圈。构建粤港澳紧密合作区,增创国际竞争新优势,指明了深化粤港澳合作的方向,是对深化粤港澳合作专题调研成果的升华。

二、广东省进出口贸易的劣势分析

1、外部环境日益严峻: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广东近几年在新一轮的贸易摩擦战中,广东传统的优势出口产品受到较大冲击。玩具领域,美国、欧盟分别实施了新玩具安全认证程序和新玩具安全指令,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也纷纷筑起类似贸易壁垒,深圳、汕头等地的玩具不仅出口减少,利润也减少了两到三成。家电、LED等能耗产品领域,2010 年1 月底欧盟推出的 EUP 指令则将一部分没有及时整改提升的产品拒之门外。鞋类产品领域,继欧盟对中国征收反倾销税之后,巴西也对来自中国的鞋类产品开征 100% 反倾销税,广东鞋几乎丧失巴西市场。家具领域,美国实施《雷斯法案》,新标准苛刻,对广东家具的出口又是毁灭性的打击。

2、比较优势难以为继:生产要素低成本的优势丧失,各种政策的叠加效应,综合要素的成本上升,造成外贸出口压力的增加。截至 2010 年 5 月,我国初级产品进口价格水平已连续 6 个月呈现两位数上涨,且涨幅逐月升高,广东土地及房屋价格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升了一倍左右。

在人工成本方面,广东带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虽然此举是对工资收入长期滞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自我纠正行为,对出口企业来讲则是雪上加霜。许多议价能力低的中小企业面临亏损。在各种成本大幅上升的量变挤压下,广东中小加工贸易企业不堪一击。

3、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和长远发展观念:目前我省机电产品出口普遍缺乏自主品牌,贴牌出口占绝对主导地位。由于毗邻香港,广东的外向型经济被融入香港接单的主流中。多数企业凭借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优势从事产品加工出口业务,真正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自有品牌十分有限[3]。据调查,即使是自有品牌内销已占国内市场最大份额的格力电器,其外销也只有20%用的是自有品牌,其余出口份额均为贴牌生产。不少企业满足于眼前的利益,缺乏创品牌意识和企业长远发展的打算,认为贴牌出口既省去了推广自主品牌的费用,又规避了因对海外市场不了解而产生的风险,因此不愿意创建自主出口品牌。

4、自主创新体系和机制不健全,企业研发能力有限:近年来,广东贸易产品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提高了贸易产品出口的总体规模和国际市场占有率,从R&D投入水平和新产品发明成果来看,广东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高精尖设备和关键元器件的进口不断增长,但总体而言,对于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却存在严重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3]:

总之,广东贸易产品技术从获得途径上来看,国外引进比例较大,尤其是核心技术基本上靠引进,大多数机电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从调研情况看,其原因主要是从国外先进的技术及设备引进之后,缺乏配套资金,缺少基础性的科研实验平台和必要的人力资源对引进技术及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参考文献

[1]汪大兰.广东加工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J]. 经济理论研究,2008(6): 106-107.

[2]袁欣. 广东对外贸易的困境与出路[J]. 特区经济,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