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药原料药行业分析范文

医药原料药行业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药原料药行业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药原料药行业分析

篇1

关键字:原料药现状;薪酬;合理的薪酬

一、当今医药原料药行业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原料药生产大国,能够生产1500种原料药,多个品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有资料表明世界原料药生产中心已经向中国转移,我国的原料药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四川、山东、浙江、广东等省。

我国对化学原料药需求的增长,全球化学原料药的产业转移等因素,使得化学原料药业的市场容量快速膨胀。据资料显示,近三年产值平均增长率24.6%,这一速度高于医药制造业的整体增长率,也高于化学制剂药和中成药行业产值的平均增长率。凭借着先发优势,我国原料药市场产值已达1000 多亿元,占世界市场分额10%以上。原料药的行业发展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薪酬机制分析与设计的原则和思路

1、企业发展战略导向原则

强调薪酬机制分析与设计要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进行分析,制定薪酬政策和制度必须体现企业发展战略要求。要激发有助于企业发展战略因素的成长和提高,遏制、消退和淘汰企业发展战略的不利因素。企业在设计薪酬时,要客观分析哪些因素重要,哪些因素次重要,哪些因素无足轻重,并根据科学的参照标准,给予这些因素一定的权重,以此作为薪酬标准的依据。

2、激励作用原则。

实质性激励主要是指能产生明显效果的激励方式,比如增加提成比例或者增加奖金等;精神性激励主要是指根据员工工作性质,以一定方式体现的带有象征性的激励,比如对拥有某些资格和技能的人给予一定补贴,选拔优秀员工外出参加培训等。设计薪酬还必须分析企业薪酬与激励效果之间投入产出比例关系,使薪酬设计获得最大的激励效果。要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不断满足员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留住企业优秀人才,并吸引更多外来的高级人才。

3、建立以市场和业绩为导向的薪酬管理机制

企业设计薪酬时,要进行一定的市场调查(包括同行业,不同行业相似岗位),要参照人力资源市场价位,引入人力资源市场价格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和关键人才倾斜。降低与市场价位接近且操作简单岗位的增加酬薪幅度,适当拉大岗位间工资差别。同时既要体现员工劳动价值又要考虑企业成本支出。企业在设计薪酬时,需要处理好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以及员工创造与员工待遇之间的三个矛盾。

4、薪酬设计要体现“对外具有竞争性,对内体现公平性”原则

外部竞争性强调企业在设计薪酬时必须考虑到同行业薪酬市场的薪酬水平和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企业薪酬设计与同行业的同类人才相比具有一致性。保证企业的薪酬水平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能充分地吸引和留住企业发展所需的战略、关键性人才。内部公平性强调企业在设计薪酬时要协调好几个关系:一是横向协调关系,即企业所有员工之间的薪酬标准、尺度应该是一致的;二是纵向协调关系,即企业设计薪酬时必须考虑到历史的延续性,一般情况下,一个员工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收入标准体系应该基本上是一致并有所增长的,过去现在将来能协调一致。工资有一个刚性问题,员工工资水平在正常情况下只能涨,不能跌,否则会引起员工很大的不满。

三、薪酬定位的基本过程

1、内部环境审视

对企业的薪酬理念、薪酬战略、人力资源规划、战略规划、财务支付能力等内部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2、外部环境审视

对目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产品市场的差异化程度、相关的法律环境等外部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3、对薪酬定位进行灵敏性分析

充分考虑薪酬定位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以及企业战略实现进程等相关领域的影响程度;

4、确定薪酬定位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通盘考虑,最后确定企业的薪酬定位。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薪酬定位作为薪酬体系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决策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规律,有其科学性的一面,同时我们还需要看到,在这个决策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许多需要靠丰富的经验进行主观判断的地方,所以我们说,薪酬定位和企业管理实践过中的其他工作一样,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它要求薪酬体系设计人员不但要了解薪酬体系设计的过程和原理,同时也需要对企业运营管理的细微之处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深刻的理解,能够在关键之处对分寸拿捏得当。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薪酬体系看起来很科学很合理,但使用的时候存在很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如何设计薪酬制度

1、合理界定企业所需岗位及岗位职责

根据行业特点,原料行业岗位一般可以分为四类:一是高管岗位,主要是公司经理层。二是后勤管理岗位,主要是综合部、技术部、质量部、采购部、后勤保障部等;三是生产部门,包括生产部、设备部、动力车间及产品线;四是销售部门,包括市场开拓、业务操作等等。根据公司实际需要,对四类岗位及其中相关工种,特别是本部门的相关岗位,需要进行严格的职责界定,明确各岗位的岗位职责。

2、根据岗位差别设计不同部门的薪酬制度

根据薪酬设计原则,对所有岗位进行严密的、科学的岗位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严格的岗位评价,按照岗位评价的结果为不同类型的岗位设计不同的薪酬激励模式,建立企业的分层分类薪酬体系。主要包括年薪制薪酬体系、绩效薪酬体系、等级薪酬体系等。

3、重点设计销售人员的薪酬制度

销售作为企业龙头,其薪酬制度的设计,是薪酬设计的核心,它关系到企业经济利益和发展后劲。原料药行业业务人员一般基于直接工作业绩的薪酬模式,采用直接业绩薪酬体系。业务人员的薪酬设计主要可以采用底薪+提成的模式。底薪的确定按照岗位不同而不同。底薪的确定按照职位或所承担的责任来承担。按照销售经理、内销(外贸)经理、业务员等一定系列差别来设置底薪,职责多的底薪高,职责少的底薪低。具体可以参照后勤管理部门及人员的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特殊津贴的构成方式确定底薪。

五、需要特别关注几个问题

1、业绩的考核要与回款率挂钩。要求业务人员不仅能够维持客户,还要能够开发新客户,并保证每月的回款。

2、要提倡全面薪酬的概念。除了现金收入之外,要强调企业的非现金收入,特别要强调,良好宽松的工作环境、到位的劳动保护、和谐的企业文化、较多的培训机会以及生活成本降低等等都是薪酬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宜仅仅局限于现金薪酬。

3、薪酬制度的设计要客观明了,便于操作。过于复杂和过于简单的薪酬制度都会降低薪酬的激励作用。

4、要充分考虑整个团队的协作,充分发挥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在加强激励效果的同时,注意稳定核心员工队伍。

5、要适当给部门负责人一定的权限,可在工作正常完成中预留少部分作为部门奖励,由部门决定分配方案。部门负责人可以在基本符合规定比例的前提下,制定本部门的分配方案。

结语:总之,尽管受经济危机的影响,2012年中国原料药行业的发展仍然充满希望,原料药企业关注的是产品市场的开发、新产品的开发以及技术创新。所以原料药企业对优秀人员的需要是很强的,薪酬管理上也注意分权,通常的做法就是让员工参与设计薪酬增加薪酬的透明度,加强员工对企业薪酬制度的满意度。在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时候,原料药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标杆企业,做好薪酬的市场调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不想因为增加薪酬水平而增加产品的成本,也不想在劳动力市场上输给竞争对手而达不到足够数量的员工,这就要求原料药企业做好市场的薪酬调查,确切掌握市场薪酬水平,制定出更合理的薪酬体系。

参考文献:

(1)安鸿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篇2

而利润增长弱势更加明显。2003年我国医药工业共实现利润273.95亿元,比2002年增长25.8%。今年前4个月,我国医药工业共实现利润90.31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2.70%,利润增长幅度几乎为去年全年利润增幅的一半,这显示我国医药工业可能进入弱势调整。

原料药拖累影响大

今年前4个月,化学制药业完成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4.16%和1.47%。与去年同期相比,虽然销售收入基本保持同步增长,但是利润增长却大幅下滑,增长幅度为近年来的最低点。化学制药的销售利润率仅为8.07%,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利润下滑最为突出的当属化学原料制造业,利润总额由上年同期的19.56亿元下降到16.71亿元,同比下降14.57%,为近年来十分罕见的高幅回落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今年青霉素原料药物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40%以上,维生素C的价格也有一定的回落。由于化学原料药物占据我国化学制药产业的半壁江山,而化学制药的销售收入又占据我国医药产业的55%左右,因此原料药物产业的利润下滑直接拖累了整个化学制药产业乃至整个医药工业的利润增长。

其它方面,今年前4个月,我国中药行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1.97%和15.45%,产值、效益基本保持同步增长,销售利润率保持为9.51%,与去年同期持平;生物制药产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7.20%和43.31%,销售利润率为11.54%,在子行业中表现最为出色。医疗器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长34.10%和54.44%,销售利润率为9.35%,在各子行业中表现也相当突出。

上市公司与行业相似

上市公司整体情况与行业比较类似。

第一,与行业销售利润率下滑一样,各子行业上市公司销售净利润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第二,与化学制药行业利润增幅下滑最快一样,化学制药上市公司利润增幅滑坡最为明显,2004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增幅为10.26%,增幅同比回落了26.69个百分点,主要也是受到化学原料药物上市公司的拖累;第三,虽然8家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的代表性不够强,但基本反映了2004年第一季度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最快和销售净利润最高的行业特点;第四,中药上市公司整体经营变化不大。医药商业上市公司虽然平均主营业务收入最大,但销售净利润率最低,同样呈下滑态势。生物制药上市公司规模最小,但销售净利润最高。

不利因素仍在蔓延

首先是抗感染药品价格大幅下降。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药品降价频繁,且幅度较大。2001年4月,69种化学药品降价,平均降幅为20%;同年7月49种中成药平均降价15%;12月,383种药品价格下降,平均降价幅度为20%。2002年,199种西药价格降价,降幅为15%。2003年,267种中药降价,平均降幅14%。今年5月,部分抗感染类药品平均降价幅度为30%,最高降价幅度达到56%。

其次是药品招标采购。近年来随着药品招标采购制度的不断推广,药品价格明显降低,严重挤压了医药企业尤其是医药商业企业的利润空间,医药商业企业的亏损面正在不断扩大。医药商业企业亏损面扩大反过来又影响了医药工业企业的利润,导致整个医药行业对未来的利润预期进一步降低。

再次是抗生素“限售令”实施。从今年7月1日起,未列入非处方药品目录的各种抗生素,在全国范围内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目前抗生素销售占我国零售药店销售额的三成左右,“限售令”的实施无疑将对抗生素生产企业和零售药店的销售产生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

最后是出口退税政策。降低出口退税政策自2004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西药原料药退税率从15-17%降到13%,但紫杉醇原料药的退税率从原来的17%降为0,不过目前增值税税率为17%、退税率为13%的西药制剂和退税率为17%的医疗仪器及器械退税政策保持不变。我国是西药原料药物出口大国,每年出口金额约占我国医药保健产品出口额50%以上,因此这对我国医药原料产业无疑产生较为负面的影响。

两大趋势已经形成

一是利润增长预期降低。我国医药产业能够生产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达1300多个品种,年产总量超过80万吨,其中近1/2出口,占全球化学原料药贸易额1/4左右。由于医药原料药物产业基本占据了我国化学制药行业的半壁江山,受上述多个不利因素影响,我国医药行业的业绩增长大大降低,其中影响最大的将是抗生素行业。

我国抗生素原料药物四大家族中除石家庄制药为港股上市公司外,其余三家均为沪市上市公司。2004年第一季度华北制药净利润为3371万元,同比下降了58.4%,鲁抗医药落入亏损边缘,净利润仅为291万元,同比大幅减少了88.4%,哈药集团虽然净利润同比增长6.0%,达到1.20亿元,但与去年一季度同比增幅51.9%相比,回落十分明显。受前述不利因素影响,不少化学制药类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预期将进一步降低,像鲁抗医药极有可能陷入中期亏损。

二是收购兼并加速。当陷入亏损或利润大幅下滑时,不少企业会选择重组来摆脱困境。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选择重组做强的趋势日益明显。目前,国内医药行业一批购并优势企业脱颖而出,如中国华源、复星实业、东盛科技、健康元和上海医药等等。

篇3

2003年新年伊始,证券市场在价值投资理念的支配下,钢铁、汽车和银行等三大板块在良好的业绩预期下强劲上扬,带动大盘指数也一路攀升。

与热点板块相比,第一季度医药板块表现并不突出,医药指数甚至还落后于大盘。部分医药原料药生产企业有较抢眼的表现,主要得益于2002年开始化学原料药价格上升带来的额外收益,特别是维生素C价格从2002年初的不足3美元,一路狂涨到4美元、5美元、8美元,到2002年底甚至出现过13美元左右的高价,部分相关医药企业业绩大幅上扬,医药企业一季度业绩增长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化学原料药上市公司2003年第一季度业绩同比增长34.35%,带动整个医药行业业绩增长17.17%。业绩的成长使以华北制药为代表的相关医药个股有突出表现。

第二季度的医药板块表现突出,主要原因在于SARS疫情的影响,特别4月中旬以后,在钢铁、汽车和银行板块全线回落的过程中,医药板块表现活跃,成为支撑大盘维系人气的重要力量。同时医药板块成为SARS期间的短期热点,板块内热点个股变化与SARS疫情的发展息息相关,存在地域轮动和产品轮动的特点。

2月下旬,广东SARS影响扩散,导致广东地区医药个股的全线飚升,带动整个医药板块上扬,以白云山、丽珠集团、广州药业等为首的广东板块在SARS概念中获利较大,如白云山和丽珠集团第一季度的销售额同比分别上升22.59%和43.83%。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医药板块也出现回落。到4月中旬,北京地区疫情的变化,再次导致医药板块的热潮,北京地区医药个股以同仁堂为首大幅上行,医药个股占据涨幅排行榜的前列。随着疫情的发展,市场认可的治疗方法的变化,也带动不同产品类型企业的轮动。疫情开始时,市场对板蓝根等的消费需求剧增,白云山等板蓝根生产企业被追捧。随着疫情深入,罗红霉素等抗衣原体、抗病毒以及激素类药物得到认同,相关企业如丽珠集团、星湖科技、天药股份等表现突出。随着社会逐步认知到,“非典”缺乏有效的特异性药物,主要依赖自身免疫力,因此提高免疫力的产品成为热点,而对防治性疫苗的预期也被市场关注,相关企业如天坛生物、海王生物等后来居上,一领。

6月以来,随着“非典”的控制,医药板块的热点逐步退潮,市场走势弱于大盘,一些业绩增长幅度比较大的个股,如复星实业、海正医药等表现较好。

二、2003年下半年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2003年二季度SARS疫情的爆发,促进相关医药企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到5月份医药工业同比增长35.40%,其中化学药品制剂、中药饮品及中成药加工、生物生化制品、医疗器械等成为行业亮点。随着SARS疫情的控制,化学制剂、中成药、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将逐步恢复到以前水平,疫情受益产品的产销量环比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下半年相关企业的业绩增长速度将明显趋缓。同时由于在抗击SARS疫情的过程中,医药流通企业大量储备有关产品和药物,企业也大幅扩大产能,生产满负荷进行。而在疫情结束后,部分SARS相关产品滞留于生产企业的库存和医药流通环节,这对相关企业特别是医药流通企业将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另外2002年开始的化学原料药价格的上扬也受到抑制,特别是市场比较关注的维生素C的价格明显回落,目前已经从高位时的12、13美元下降到7、8美元,由于国内维生素生产企业还将扩大生产,因罗氏等国际大医药企业停产而形成的维C缺口将很快被补上,预计下半年维C价格可能进一步回落,年底或2004年可能会到4-5美元左右,维C价格的滑落对相关化学药生产企业将有较大影响,下半年盈利能力环比下降。

而2003年上半年受到SARS负面影响的部分医药上市公司,下半年的业绩将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主要包括以生产处方药为主的制剂生产企业,上半年由于SARS影响,医院就诊率大幅下降,对一些处方药产品的影响比较大,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预计部分企业中期业绩不会理想,而下半年业绩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同时SARS疫情对老百姓的保健意识的刺激,对医药市场的发展有推进作用,预计在秋冬季节,治疗呼吸道类药物将有比较大的销售提升,提高免疫力的产品也会得到市场青睐,相关企业四季度的业绩将有比较好的表现。

总体上,医药行业将保持15-20%的增长速度,2003年下半年医药上市公司业绩同比增长速度趋缓,全年预计保持20%左右幅度的业绩增长,低于5月份统计的35.40%的高速度。

三、医药板块投资策略

1.医药板块很难成为投资热点

医药板块由于在市场中所占的规模和权重限制,很难成为带动整个大盘的龙头板块。由于医药个股的流通盘一般都比较小,即便是华北制药也只有11.69亿股的总股本和4.69亿股的流通股,与金融、钢铁、汽车等行业的个股规模不可同日而语,机构投资者在目前市场下比较多考虑股票流动性的时候,更关注盘子大、流动性好的个股,而QFII等使市场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绩优蓝筹股。

同时市场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对自己不熟悉的投资领域都有规避的倾向,与传统产业相比,对医药上市公司的价值判断需要更专业的技术,而目前市场对医药类企业的判断缺乏有效的标准,投资者往往难于把握企业的机会和风险,也使部分投资者远离所不熟悉、不透明的医药板块。因此医药板块在一定时期内将受到投资者的冷落。

医药板块虽然作为整体缺乏影响力,但由于医药行业的成长性,医药板块一直是投资者比较关注的板块,在医药板块具有整体投资价值的时候,市场最终会发掘这一机会的。

2.重点关注中药板块

分析医药板块的规模特点,我们认为未来一年内医药板块作为整体很难有所作为,但由于医药产业良好的发展速度,以及部分企业的业绩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一些医药个股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未来一年我们重点看好中药板块和重组板块,相对看淡化学药板块、生物医药板块、医药流通板块。

中药板块

中药板块业绩相对较好,一季度中药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08元,而医药板块平均每股收益为0.055元,超过行业平均41.82%。同时随着SARS疫情的刺激,老百姓的健康预防意识大大加强,中药的保健功能具有传统的市场基础,而中成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所起的作用甚至已经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预计下半年中药市场将有比较大的发展。

同时中药板块中具有龙头地位的绩优企业,目前市盈率都比较低,这为中药板块整体走强提供了基础,在价值投资不断挖掘的市场理念下,中药板块的投资价值不会长期被低估。

重组板块

近几年医药行业并购事件不断出现,形成了医药市场的各系奔腾的局面,影响了中国的医药行业布局。随着医药市场的开放和国退民进的逐步实施,医药行业的并购事件将会更多,其中流通企业的并购将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试水之旅,民营企业在争夺国有医药资产中将各显身手。

不过对于企业的重组行为,不是分析师能预测的,市场上很多关于企业重组的传言,在尘埃落定之前都会有很大变数,如业内广泛认同的华北制药与石家庄制药的合并,已经传闻很久,虽然合并的趋势不可扭转,但什么时候完成则谁也不能预料。而上实联合合并上实医药,也是公司的既定目标,但还存在先在香港市场完成回购上实医药的前提条件,并且即使完成回购,上实联合如何合并也是市场无法预计的。

化学药板块

随着维C价格的逐步回落,因维C涨价而获益匪浅的医药企业,如华北制药、华源制药等的盈利能力也将回落到较低的水平,而制剂企业仍缺乏有效的盈利点。虽然2003年化学药企业业绩的大幅增长基本已成定局,但对盈利能力下降的预期将影响投资者的热情。

而一度成为市场话题的东北药的维C转让,则让投资者有上当的感觉,公司在4月份宣布集团公司准备将维C生产线转让给上市公司,市场投资者马上计算出这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收益,公司股价也一路上扬,但在公司股东大会上,这一转让被否决,公司股价也一落千丈。不知公司是否还会有类似受让维C的公告,受伤的总是中小投资者。

而华源制药的维C控制权之争也还没有定论,虽然这不影响公司的报表业绩,但这块生金蛋的资产的控制权,对企业的发展和融资都有巨大的影响。

生物医药板块

在医药上市公司中,生物医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都比较低,第一季度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同比增长率仅为4.49%,远低于行业平均的17.17%,平均每股收益仅为0.033元,是行业平均0.055元的60%,低盈利能力和低成长性,与生物医药的产业特征大相径庭,主要因为国内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缺乏真正的科技实力和产业化能力,在投资者心目中成为有概念而无实质的鸡肋。

医药流通板块

2003年医药流通企业的日子不好过。医药流通企业的盈利能力本来就不高,一季度医药流通企业的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4.58%,同比下降8.47%,平均利润率为1.91%,同比下降12.04%,主要因素是行业内推行的药品招标、药价下调等政策影响。

下半年医药流通企业还将受到SARS后遗症、价格下调和外资进入的冲击。由于SARS疫情的影响,医药流通企业普遍采购了大量的相关产品,以备不时之需,随着疫情的控制,在流通环节仍滞留比较多的库存产品,而这批库存将占用企业不少的资金,对企业是雪上加霜。在国内许多地区的平价药房旋风,对医药流通企业的价格体系产生巨大冲击,将进一步压缩企业的盈利空间。而随着药品分销业务的放开,外资的进入对医药流通企业产生更大的经营压力。

3.重点关注的个股

未来一年医药行业存在的投资机会并不多,主要原因是主流医药板块化学药企业的盈利能力,随着原料药价格的回落而有所减弱,同时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将随着SARS疫情的控制而恢复到以前水平。

篇4

研发的三个主要外包阶段及特点。第一阶段是前临床期,在这一阶段一般只需50-500克产品;第二阶段是临床研发发展阶段,此时对产品数量的要求上升到5-100公斤;第三阶段就是生产阶段,对数量要求快速上升到50公斤至100吨。在前临床期医药公司最看重的是产品成本,研发速度同时也是他们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产品质量的好坏在这个时期相反到不是很重要的因素。当产品研发进入第二个阶段后,医药公司会非常注重供应商研发的速度,特别是在路径的选择上。同时,供应商可能会被要求将产品放到cGMP条件下进行生产了,但由于在这个阶段会有较多的目标化合物被选定,故医药公司一般会接受供应商提出的较高的产品成本预算帐单。在第三阶段时,医药公司就会向供应商提出十分苛刻的产品质量要求,因为如他们不这么做,他们自己将面临潜在的药政方面的巨大风险。成本相对而言是一个供应商可与医药公司讨价还价的因素,在讨价还价时供应商应侧重引导医药公司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高度来看现在的价格问题,同时应向医药公司提供一份高质量的生产计划安排报告,让医药公司能从中看到供应商对生产进度稳定性有坚实的保障。

三种外包方式的动机。医药公司在不同阶段对合适的供应商的要求会因为公司不同、品种不同而各有侧重。但以下几个方面是他们主要考虑的因素:第一、生产规模。从实验室生产规模到小试生产规模再至全线商业生产规模。他们会在不同时期选择具有相对对应生产优势的供应商。第二、化学专业能力的高低。第三、工厂GMP的水平和生产硬件水平,如工艺流程的安全性。第四、分析化学专业能力的高低,如分析方法的改进和革新、日常分析工作的能力等。所以大的医药公司并不是始终都选择大的生产商作为其供应商的,他们主要是根据实际需要出发来选择他们认为在当时条件下最为适合的供应商来为他们做事,故许多中、小型的生产商只要能细心了解欧洲医药公司的外包细节流程,找准关键阶段,在正确的时间接近客户,是完全可以四两拨千斤,接到世界知名医药公司的一些外包订单的。Sandoz山德士公司欧洲产品类别开发总监ASHWORTH博士认为,中小型供应商往往能给他们提供比大型供应商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和更大的灵活性。这常常使他们觉得在外包的一些阶段中,小型供应商更具有合作的价值。

但不论是大型供应商还是小型供应商,欧洲医药公司都会有自己的一个“优良供应商”内部考核系统。一旦供应商能通过考验从一般供应商升级到他们的优良供应商,你所获的订单的金额、购买专业服务的深度和订单的稳定性将都会大大提高。医药公司内部考核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供应商能为其带来额外价值的论证,这不仅仅只包括一个便宜的价格。第二、签订Master服务合同,其中主要涉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商业秘密的交流等,欧洲公司十分看重供应商如何能达到他们的要求和如何能保护一些内容的实施。如供应商只是签订一个单独的项目合同,则不用担心受到这些方面的限制而赢不到合同。第三、对供应商的背景审计。其中,包括供应商现行的安全、健康、环保的标准、生产安全和保安、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和质量体系审计。欧洲医药公司在选择供应商时都是从长远处着手,宁愿前期花许多时间和精力来了解供应商而不愿在合作之后发现供应商在以上所提方面不能做到他们的要求。这样做从长远来看是双方都节约了时间、金钱和人力。但与第二点一样,如供应商只是做一个单独的项目则不用太担心以上提到的方面。欧洲医药公司在单独项目上主要是侧重于看供应商的科技和研发能力。第四、当供应商入选,与欧洲医药公司开始合作后,考验并没有结束,医药公司一般会与供应商召开定期的合作回顾会。因为医药公司相信不停地与供应商在细到每个生产供应环节的沟通和监督,才能保证合同的最终完成。同时大家在沟通中有助于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另一大好处,就是双方能很快地在成本和费用方面时时更新来达到一切花费随行就市,而不至于花冤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