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化学反应的方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27
化学反应原理是人类在大量研究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上,总结得到的关于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是深刻理解化学反应和规律的基础。我国新课程改革将有关中学阶段的化学反应原理内容,集中编排在《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模块中。该模块是为对化学反应原理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但由于化学反应原理知识有着复杂性、关联性、多样性和交错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存在很大的障碍。而许多教学一线的教师,面对《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的教学时,也常常出现“教师自认为已经讲的很清楚而学生反复出错”的情况。为此,笔者采用问卷调查、观察等方法,在四月下旬对无锡市青山中学,姜堰中学以及南京市六合中学进行探查,并分析高二和高三两个不同年级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行为的认识,多角度研究了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方式,为今后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在原理部分的学习提供依据。
一、探查的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从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式和学生期望的教学方式两个角度切入,分为五个部分:一、调查了学生的基本信息;二、通过表格式的选择,探查了学生对教材中内容的分散、整合的观点,同时也了解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增加和删减的建议,总共17题;三、通过选择的形式对学生最推崇的教学行为进行了探查,总共4小题;四、通过表格形式的选择,对学习活动进行了探查,总共12小题;五、通过表格形式的选择,对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的各种教学活动进行了探查,总共14小题。本研究所有探查数据均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处理。
本调查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研究的对象为无锡市、姜堰市以及南京市三所四星级中学的453名学生。之所以选择四星级学校,是因为这类学校选修化学的学生相对较多。本调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差别,对上述学校的高二和高三年级学生进行探查。考虑到调查对象应具有一定的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基础,而高二年级正进行着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教学,因此在四月下旬进行探查的实施。
二、探查的结果分析
1. 灵活地将学习内容进行分散和整合能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教学内容分散和整合的意图,即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规律,突破现有教材中的呈现顺序,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问卷中涉及到原电池、电解质、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平衡常数、金属腐蚀这四个知识点,原有教材中是分散编排的,问其是否可以整合编排。另外涉及到化学平衡移动、pH的计算、勒夏特列原理这三个知识点,原有教材是整合编排的,问其是否可以分散编排。对学生关于学习内容的分散和整合意见的频数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表2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高一时已经学习了“原电池”的相关概念,在“化学反应原理”这本书里,又专门讲解“原电池”,88.7%的学生认为这样分散讲解有必要,并认为前面出现的知识是基础,后面出现的知识是前面的深化。11.3%的学生认为整合讲解比较能够促进自己的理解。此外,对于“化学平衡移动”、“pH的计算”和“勒夏特列原理”的讲授顺序,大部分学生赞同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散讲解。而对于“电解质”、“影响化学平衡因素”、“平衡常数”和“金属腐蚀”的讲授顺序,大部分学生赞同对这些内容进行整合讲解。笔者认为,教学内容需进行灵活地整合和分散,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教育对象是有差异的。
笔者通过对江苏省特级教师的教学观摩,发现特级教师能够灵活地对化学教学内容进行分散与整合。例如徐宾老师在进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时,不但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了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而且灵活地将MgCO3Mg(OH)2、Ca(OH)2CaCO3、AgCl溶于氨水、Mg(OH)2溶于NH4Cl溶液、AgClAgIAg2S、锅炉水垢用Na2CO3溶液预处理等内容加以整合,最后引导学生用平衡移动的观念解决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问题。
2. 适当拓展增加学习内容能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布鲁姆曾说过,“学什么是比怎样学更为重要的问题”。笔者通过下列问卷调查题探查了学生关于学习内容拓展的看法。
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的学习,你认为最需要增加的是( )
A. 实验 B. 应用实例 C.典型例题
D. 教师精彩讲解 E.拓展延伸
统计结果见表3。
从数据可以看出,对于“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38.6%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实验,28.5%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应用实例,18.1%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典型例题,8.4%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拓展延伸,6.4%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教师精彩的讲解。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对学生关于“沉淀溶解平衡”拓展看法的频数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表4。
关键词:用处;动力;大显身手;启示;喜爱
化学方程式,也称为化学反应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客观事实。翻阅化学课本,品味化学方程式,梳理化学反应的作用,感觉化学反应方程式用处真不少。
一、做好实验所需化学方式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需要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如何根据现有的仪器、药品选择合适的装置?多余的药品一定要丢到废液槽里吗?一旦发生实验事故怎样解决?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验室常遇到的问题。
制备氧气的原理有:
++,,。
制备氧气时,我们就可以依据物质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不同的装置。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才能结合实际,就地取材,解决问题。
钠与水的反应,只需黄豆粒大小,切下后,剩余的钠块能直接丢到废液槽里吗?显然不能常规处理,我们能做的就是把钠重新放回煤油中。因为钠与废液槽中的水或酸进行反应,甚至发生燃烧爆炸事故。钠一旦燃烧,我们能否用水灭火?绝对不可,否则就会“火上浇油”,不是吗?
。
二、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
增强我们的学习动力,莫过于学以致用。如何应用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若家里正将管道煤气由石油液化气(主要成分是丁烷)改为天然气,你对灶具该如何调整?
;改为天然气后,同体积燃料燃烧消耗空气的体积将减小,所以灶具的调整方法是减小空气的进气量。灶具调整好了,我做饭吧。首先思考一下,怎么使炖出的鱼味道鲜美?向锅里加点酒和醋即可。
生成会使炖出的鱼香味更浓。同样的原理,酒后吃点水果可以醒酒。水果里含有机酸,例如,苹果里含有苹果酸,柑橘里含有柠檬酸,葡萄里含有酒石酸等,而酒里的主要成分是乙醇,有机酸能与乙醇相互作用而形成酯类物质从而达到解酒的目的。家里来了客人,酒足饭饱后,你上点水果,一定能得到他们的夸奖。这真是,不想不知道,很多生活小窍门,确实来自我们学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江湖骗子。他们卖的东西比市场价低好多,说什么厂家直销、厂家大放血、亏本大甩卖。请看下面这一事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穿戴金饰品的人越来越多了,购买时,人们总想买纯一点的,价格又想优惠再优惠。骗子正是抓住人们的这一心理。拿出金光闪闪的愚人金以低价位吸引人们。愚人金是指能闪耀金黄色的黄铁矿()或黄铜矿的矿石,它们常以迷人的姿色愚弄缺乏矿物知识的人而得其诨名。其实要识别其“庐山真面目”并不难。
,
;
真金是不溶于盐酸的。有了化学知识还会上当受骗么?
晚会上,运用化学反应表演一个小魔术,也是挺神奇的。我们用Na2O2表演“滴水生火”。把Na2O2裹在脱脂棉里,向脱脂棉里滴几滴水,脱脂棉就会燃烧起来。说一些夸张的话,配以神神秘秘的表情,相信尖叫声、欢呼声一定会此起彼伏。在同学面前漏一小手的感觉是不是很爽。
在工业上,我们学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能大显身手么?
氯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同时也是有毒的气体。一旦氯气泄漏,后果不堪设想。今年4月12日17时许,山西省临猗县一废品收购站发生氯气泄漏事件,附近一所小学的数十名小学生随后出现呼吸不适和腹部疼痛症状。如何检验管道是否有氯气泄漏?泄漏后又如何处理?我们用蘸有氨水的布检查氯气管道是否泄露。当有氯气泄露时,氯气和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白烟。
当发现管道泄漏时,可在消防车水罐中加入生石灰、苏打粉等碱性物质,向管道、罐体、容器喷射,以减轻危害。也可将泄漏的氯气导入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碱性溶液中,使其反应形成无害或低毒废水.氯气还可以发生,这不是海水提溴的原理吗?可见学好化学反应方程式才能更好地服务生产。
三、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启示
“量变会引起质变”这一辩证哲理,在我们化学领域成立么?足量的铜与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
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变稀,会发生,
硝酸有浓变稀这一量变会使产物发生质变。
化学反应工程是被教育部颁发的《目录》确定的宽口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四门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涉及研究过程工业(即通过化学变化或物理-化学变化制造产品的工业,包括化工、石油、冶金、材料、轻工、医药、生化、食品、建材、军工、环境等) 中生产过程、生产装置、工艺技术规律的诸多专业重要的必修或选修的技术类或技术基础课程[1]。化学反应工程既包含化学现象,又包含物理现象,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基础知识面广、对数学要求高的专业技术学科,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感到理论抽象、计算繁琐,不少学生认为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是大学中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又加之我校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扎实,实验和实习条件有限,因此,如何在较短的课时数内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本课程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创新能力,成为我校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基于此,我们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引入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1 化学反应工程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化学反应工程是化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核心课程,涉及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传递过程、优化与控制等。主要研究工业规模化学反应过程的优化设计与控制。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强化工程分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反应动力学和反应器设计与分析两个方面,重点是介绍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理想流动反应器、反应器中的混合及对反应的影响、气液反应及反应器和流——固相非催化反应等基本理论。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研究工业规模化学反应器中化学反应宏观动力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具备进行反应器结构设计、最优操作条件的确定和最佳工况的分析控制、过程的开发研究和模拟放大的基本能力。
2 化学反应工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方式单一,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课堂教学不具有主体性、创造性、全面性、发展性的行为,其不足之处有以下几方面:灌输式过多,参与式过少。教师的启发式与学生的参与体现得不够,学生被动听课,课堂气氛大多比较沉闷。结论型过多,问题型过少。教师教给学生的都是定论,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不够,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较弱,授课效果不佳。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任何一方的作用都不能忽视[3-4]。所以我们在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学中,根据地方院校的特点引入了师生互动教学法。
3 互动式教学法在化学反应工程教学中的运用
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合适的教学选材,通过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5]。这种教学模式需要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常用的方式有多种,本教学改革选择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上课提问、课后互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由传统的讲授式转向讲授与提问、讨论相结合的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启发式教学。在教改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互动式教学法的优势,努力寻找互动式教学与化学反应工程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促进了化学反应工程教学的开展。
3.1问题教学法与案例教学
问题教学法是指围绕问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一般为:提出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比如,在讲授多级cstr串联的计算及优化时采用此教学方法。首先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分析多级cstr串联的必要性,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求串联体系的转化率。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平推流和全混流反应器的优缺点和两种理想流动反应器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进行思考、讨论;进而利用已学知识点寻找答案,教师最后归纳总结。在讲授反应器中的混合及对反应的影响这章时,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一般程序为案例解说—尝试解决—设置悬念—理论学习—剖析方案。在这一章中利用案例教学,启发学生学会根据所测得的停留时间分布情况,利用非理想流动模型解决实际工业生产中的操作型和设计型问题。
3.2加强课堂提问
关键词: 方程式; 杂质; 聚集状态; 反应物; 生成物; 离子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6-0153-01
一、复分解反应
溶液中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生成沉淀,气体,水,沉淀于混合体系中可过滤;气体只要不溶于水或水不反应,自然逸出;而水在溶液中不为杂质。
例:方程式:NO2CO3+CaCl2=CaCO3+2NaCl
则NaCl(Na2CO3) 除杂试剂:CaCl2
注:括号内为杂质
或NaCl(CaCl2) 除杂试剂:Na2CO3
同理:KCl(K2SO4):BaCl2
KCl(BaCl2):K2SO4
以上类推,还可使杂质生成H2O或气体。
NaCl(NaOH):HCl
K2SO4(KOH):H2SO4
NaCl(Na2CO3):HCl
从以上除杂我们不难看出每一个除杂反应,就有一个对应的化学方程式,而且有着以下两个角度的规律。
(1)当被提纯物和杂质阳(阴)离子相同时, 除杂剂用含被提纯物阴(阳)离子且能使杂质阴离子生成沉淀, 气体或水的化合物。
(2)一个复分解反应方程式中的可滤性生成物中的对应反应物杂质,用另一种反应物除去。
2、受热分解的固体的反应
提纯方法也与物质的状态有着密切关系
例:N2NaHCO3=Na2CO3+H2O+CO2
(固) (固)
则:Na2CO3(NaHCO3):加热
同理:Fe2O3(Fe(OH)3)
CuO(Cu(OH)2
CaO(CaCO3) 均可用加热方法除杂
籍此:较不活泼金属(除K Ca Na)等的氧化物中所含名其氢氧化物,碳酸盐中酸式盐杂质等均可用加热方法除杂。
从此类推:
Fe+CuSO4=FeSO4+CuCu(Fe):CuSO4 溶液
固溶液 溶液固 FeSO4(CuSO4):Fe粉
2Cu+O2=2CuO2Cu+O2+N2=2CuO+N
固气气固 气
N2(O2):炽热铜网
综上所述,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就是一个除杂问题的理论依据,即产物中的反应物杂质,用另一种反应物除杂,使杂质以不同的聚集状态,从原体系中分离出去。
参考文献:
1、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方程式如下:C+CO=2CO(高温)。
2、二氧化碳气体是大气组成的一部分(约占大气总体积的0.03%),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其产生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有机物(包括动植物)在分解、发酵、腐烂、变质的过程中都可释放出二氧化碳。石油、石腊、煤炭、天然气燃烧过程中,也要释放出二氧化碳。石油、煤炭在生产化工产品过程中,也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所有粪便、腐植酸在发酵,熟化的过程中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所有动物在呼吸过程中,都要吸氧气吐出二氧化碳。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多样化与零散性;推导;理解与应用
对化学反应xA+yB=mC+nD+qE(系数x、y、m、n、q的值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推导分析如下。
一、分解反应
当x=0、q=0时,则该反应为分解反应,B必然是化合物,C和D不一定都是单质。
1.若B是氧化物的液体,则该反应需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若B是含非极性键的氧化物,则B必含过氧根。
2.若C是氧气,D为含钾的化合物,则B可能是氯酸钾。
3.若C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B所含的阴离子是碳酸根离子或亚硫酸根离子。
4. 若B中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则为氧化还原反应。
5.若B是一种盐类,C、D均为单质,则反应条件通常是通电。
二、化合反应
当n与q均为0时,则C一定是化合物,该反应为化合反应,A和B不一定都是单质。
1. 若固体A在B中燃烧时火星四射,则C是四氧化三铁。
2.若A是良好的高能燃料,则C是水。
3.若C的水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色,B是常见的液体,则A一定是碱性氧化物或氨。
4. 若A是具有还原性的固体非金属单质,B是气体化合物,则C具有还原性和毒性。
5.若C溶液的pH=1,并能与BaCI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是常见液体,则A是三氧化硫。
6. 若A是短周期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B是空气中常见气体,则C可能是氧化钠或过氧化钠。
7.若C含有能使硫氰根离子变红色的离子,则该反应有电子得失。
三、置换反应
当A和C是单质、q=0时,则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1.若D的溶液为浅绿色,C为红色固体,则A是铁。
2.在加热下,若B是金属氧化物,D为无色液体,则A是氢气。
3.在加热下,若B是金属氧化物、D是气体化合物,则A是碳。
4.若C和D均是可燃性气体,则D为一氧化碳
5.若B为蓝色溶液,则A活泼于C。
6.若B溶液的pH=1时,A为活泼金属,则C为氢气。
7.若B为蓝色溶液,当加入一定量的金属钠时,则最终产物中一定有氢氧化铜。
四、复分解反应(含中和反应)
当A、B、C、D是均为没有化合价变化的化合物、q=0,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1.若D溶液具有不稳定性,常温下易分解为两种氧化物,B溶液能使石蕊变红色,则A可能是碳酸盐或亚硫酸盐。
2.若B为AgNO3溶液,在酸性环境中,C为难溶物,则A可能含卤素离子。
3. 若B为含钡离子的溶液,C为不溶于酸的固体,则A可能是硫酸根或亚硫酸根。
4.若C和D都是可溶于水的物质,则该反应是否发生?(可能发生反应)。
5.若C和D均是盐,则该反应是否一定发生?(可能发生反应)。
6.若D为蓝色固体,则A、B中应含有OH-。
7.若A和B所含的阳离子分别为Na+和Ba2+,则该反应是否一定发生?(不一定发生反应)
8、若A为硫酸盐,B为BaCI2溶液,混合后有白色沉淀出现,则A是否一定可溶?(不一定可溶)
五、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
若A、B、C、D、E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则为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
1.若A为铁或铝,B为浓硝酸或浓硫酸,在常温下会发生反应吗?(钝化)若在加热下,会发生怎样的反应呢?
2. 若A为浓盐酸,C为氯气,则B可能是哪些物质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氯酸钾等)
3.若A为漂白粉,要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漂白?(酸)
4.若A为锌,B为浓硝酸,则可生成几种气体?若B为浓硫酸,情况又如何?(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二氧化硫、氢气)
5.若A为硫化氢,B为浓硫酸,则可生成几组产物?若A为碳,则产物如何?
六、有机物
当q=0时的有机物反应
1.若A是有机物,B为氧气时,则燃烧产物一定有CO2和H2O。
2.若C、D分别是CO2和H2O,B为单质气体,则A一定含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3.若A为烷烃或芳香烃,B为卤素,则可发生取代反应。
4.若A为羧酸类,B为醇类或酚类,则可在无机酸的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若A为酯类,要得到羧酸类和醇类或酚类,可在无机酸或碱的条件下发生水解,则B为水。
当n=0、q=0时的有机反应
5.若A为烯烃或炔烃,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加成反应,则B可为多种物质,如氢气、水、卤素、卤化氢等。
七、质量守恒定律
1.若反应物A、B各为α克,则生成物C和D、E的总量不定是2α克。
2.反应物A与B的质量比,不一定等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
3.系数x和y之和,不一定等于m和n、q之和。
八、化学反应条件
2、2NaHCO+HO=NaO+2HO+2CO。
3、两个反应生成产物都是硫酸钠和碳酸,但碳酸在常温中不稳定会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4、一个是碳酸钠中的碳酸根离子和硫酸中的氢离子发生反应。
5、一个是碳酸氢钠中的碳酸氢根离子和硫酸中的氢离子发生反应。
1、甲烷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H4(g)+H2O(g) == CO(g)+3H2(g)。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甲烷和水的计量数之比为1:1。
2、甲烷与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物变成单质,肯定有化合价的变化。
(来源:文章屋网 )
1、在高温时,铁在纯氧中燃烧,剧烈反应,火星四射,生成Fe₃O₄,Fe₃O₄可以看成是FeO·Fe₂O₃。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的原因是铁丝中通常含有少量碳元素,而纯铁燃烧几乎不会有火星四射的现象。)
化学方程式为:3Fe+2O₂=Fe₃O₄(点燃)。
2、铁在常温下,与水、空气作用生成氧化铁,原理是和氧气、水反应,这也就是铁锈的生成原理。氧化铁是铁锈的主要成分。铁锈的主要成因是铁金属在杂质碳的存在下,与环境中的水分和氧气反应,铁金属便会生锈。
化学方式为:4Fe+3O₂+XH₂O=2Fe₂O₃·XH₂O。
(来源:文章屋网 )
2、氢气是一种极易燃的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4%至75%时都能燃烧。氢气燃烧的焓变为−286 kJ/mol:2 H2(g) + O2(g) 2 H2O(l); ΔH = -572 kJ/mol
3、氢气占4%至74%的浓度时与空气混合,或占5%至95%的浓度时与氯气混合时是极易爆炸的气体,在热、日光或火花的刺激下易引爆。氢气的着火点为500 °C。纯净的氢气与氧气的混合物燃烧时放出紫外线。
4、因为氢气比空气轻,所以氢气的火焰倾向于快速上升,故其造成的危害小于碳氢化合物燃烧的危害。氢气与所有的氧化性元素单质反应。氢气在常温下可自发的和氯气(需要光照)反应 ,氢气和氟气在冷暗处混合就可爆炸,生成具有潜在危险性的酸氯化氢或氟化氢。
5、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过一会儿,我们可以看到,纯净的氢气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氢气在玻璃导管口燃烧时,火焰常略带黄色)。用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时,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接触烧杯的手能感到发烫。
关键字: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原理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近几年来高考化学的热点,而它的配平更使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感到非常吃力。高考中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难就难在考生必须很好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本质。我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对他们来说是难上加难。事实上,只要我们掌握元素化合价的相关知识,了解一些特殊技巧,结合少量的练习,就可以做到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本文从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原则、一般方法和特殊技巧三部分来介绍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一、配平原则
由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我们不难得出配平原则――电子守恒,即: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它表现在还原剂(元素)化合价升高的总价数=氧化剂(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总价数。
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1、一般方法:正向配平法和逆向配平法,这两种方法常常相结合使用。
2、步骤:标变价、列变化、求总数、配系数、细检查。
【例】配平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标变价:写出反应中所有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标出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
0 +5 +2 +2
Cu+HNO3――Cu(NO3)2+NO+H2O
(2)列变化:选准研究对象(所含元素化合价全部发生变化的物质),列出各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值。
0 +5 +2 +2
Cu+HNO3――Cu(NO3)2+NO+H2O
2 3
(3)求总数:化合价升降数之间的最小公倍数为6,依据电子守恒,失电子数要乘以3、得电子数乘以2。其中乘数3是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0价Cu的物质的量,可确定还原剂Cu 和氧化产物Cu(NO3)2的化学计量数都是3;乘数2是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5价N的物质的量,可确定还原产物NO的化学计量数为2。
0 +5 +2 +2
3Cu+HNO3――3Cu(NO3)2+2NO+H2O
2×3 3×2
(4)配系数:其他未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可按盐、酸、水的顺序用观察法来确定其化学计量数。
作为反应产物端唯一的盐Cu(NO3)2,其化学计量数已被确定为3(反应物端有3molCu),含6molN,加上2molNO中含2molN,所以反应物端HNO3的化学计量数应为8(其中2mol HNO3参与氧化还原反应,6molHNO3仅提物端的NO3―离子)。酸中8molH+则与2molNO3―中提供的4molO结合形成4molH2O,所以产物端的水分子的化学计量数应为4。
在本例里,由于盐的系数在第(3)步中已经确定了,这样按定“盐、酸、水”的配平顺序中接着“定酸”和“定水”就可以了。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5)细检查:利用“守恒”三原则,逐项检查所配方程式是否正确。
注:①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各元素原子的种类和个数相等。
②电子守恒: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电子转移关系正确。
③电荷守恒:反应物所带电荷总数与生成物所带电荷总数相等,且电性相同。
故配平的方程式为:
一、原电池和电解池的两极的变化
1.在原电池中,要弄清“谁”在负极失(失电子)、升(化合价升高)、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谁”在正极得(得电子)、降(化合价降低)、还(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在原电池中根据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判断:还原剂在负极失、升、氧;氧化剂在正极得、降、还。
2.在电解池中,要弄清“谁”在阳极失、升、氧,“谁”在阴极得、降、还。根据阴极和阳极的放电顺序判断:金属阳极或阴离子在阳极失、升、氧:阳离子在阴极得、降、还。
即:阳极:金属阳极(Pt、Au除外)>S>I>Cl>OH>含氧酸根>F。
阴极:Ag>Fe>Cu>H(浓)>Pb>Sn>Fe>Zn>H>Al>Mg>Na>Ca>K。
二、书写电极反应式的三个关键问题
1.原电池根据自发氧化还原反应找出在负极和正极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物质。电解池根据阴极和阳极的放电情况,找出在阴极和阳极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的物质或离子。
2.考虑对应的氧化产物或还原产物能否和介质反应,如果反应要写反应以后的产物。
3.通过比较电极反应的左边和右边氧原子数目的多少,根据溶液的酸碱性,按结合氧、提供氧的方法,调平两边的氧原子和氢原子。
(1)结合氧的物质是:HO或H
中性或碱性环境:1 mol HO结合1mol O转化成2mol OH
酸性环境:2 mol H结合1mol O转化成1mol HO
(2)提供氧的物质是:HO或OH
中性或碱性环境:2mol OH提供1molO转化成1 mol HO
酸性环境: 1 mol HO提供1mol O转化成2mol H
4.通过原子守恒、电荷守恒配平电极反应式。
三、常见电化学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一)原电池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1.负极参与反应,正极不参与反应:在这类原电池中,负极的电极材料:失、升、氧,一般为金属;正极本身不参与反应,只起导体的作用,正极周围的离子或分子(如:H、Cu、O、Cl,等等)得、降、还。
例1.写出以Al、空气,海水为能源的海水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解:还原剂:Al作负极:失、升、氧,对应的氧化产物为:Al与介质海水不反应。
负极:4Al-12e=4Al
氧化剂:O在正极:得、降、还,对应的还原产物为O,需要考虑结合氧的问题,由于反应环境呈弱碱性,所以用6 mol HO结合6mol O生成12mol OH。
正极:3O+12e+6HO=12OH。
2.正极和负极都参与反应:这类电池的两电极材料分别由金属和金属的化合物组成。金属作为负极:失、升、氧。金属的化合物作为正极:得、降、还。
例2.铅蓄电池(放电),负极是Pb,正极是PbO、HSO是电解质,写出该电池的电极反应。
解:还原剂:Pb作负极:失、升、氧,对应的氧化产物为:Pb,与介质中的SO反应结合成:PbSO沉淀。负极:Pb-2e+SO=PbSO。
氧化剂:PbO在正极:得、降、还,对应的还原产物为:Pb,与介质中的SO反应结合成:PbSO沉淀。且反应环境呈酸性,所以用4mol H结合2mol O生成2molHO。
正极:PbO+2e+4H+ SO=PbSO+2HO
3.正极和负极都不参与反应:电池的电极材料均为惰性材料,且为同一材料,但在两极周围的物质有差别。负极周围的物质有还原性:失、升、氧,正极周围的物质有氧化性:得、降、还。
例3.氢氧燃料电池,分别以KOH和HSO作电解质溶液。
解:(1)KOH作电解质溶液
还原剂:H在负极;失、升、氧,对应的氧化产物为:H,与反应环境中的OH不能共存,要反应生成HO。负极:2H-4e+4OH=4HO。
氧化剂:O在正极;得、降、还,由于反应环境呈碱性,所以用2mol HO结合2mol O生成4mol OH。正极:O+4e+2HO=4OH。
(2)HSO作电解质溶液
还原剂:H在负极;失、升、氧,对应的氧化产物为;H负极:2H-4e=4H。
氧化剂:O在正极;得、降、还,由于反应环境呈酸性,所以用4mol H结合2mol O生成2mol HO。正极:O+4e+4H=2HO。
练习:甲烷、空气、燃料电池,写出分别以KOH和HSO作电解质溶液的电极反应式。
(二)电解池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1.阴极和阳极都不参与反应。即为惰性电极,还原性强的离子或者分子在阳极上失、升、氧,发生氧化反应;氧化性强的离子或者分子在阴极上得、降、还,发生还原反应。
例4.分别用惰性电极电解硫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写出电极反应式。
解:(1)硫酸溶液
根据阴离子的放电顺序判断:水电离出的OH在阳极:失、升、氧,对应的氧化产物为:氧气。阳极:2HO-4e= O+4H
根据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判断。硫酸提供的H在阴极:得、降、还,对应的还原产物为:氢气。阴极:4H+4e= 2H
(2)氢氧化钠溶液
根据阴离子的放电顺序判断:氢氧化钠提供的OH在阳极:失、升、氧,对应的氧化产物为:氧气。阳极:4OH-4e= 2HO+ O。
根据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判断:水电离出的H在阴极:得、降、还,对应的还原产物为:氢气。阴极:4HO +4e= H+4OH。
2.阳极参与反应,阴极不参与反应。此时阳极为金属,金属阳极失、升、氧,生成对应的金属阳离子;阴极按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判断。如:电解法精炼铜的电极反应式。
(三)研究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可以发现以下规律
1.正极反应还可由原电池反应减去负极反应直接、迅速获得。
阴极反应还可由电解池反应减去阳极反应直接、迅速获得。
2.充电时相当于电解池,由于电解反应就是该原电池反应的逆反应,因此电解(充电)时的电极反应也必定就是该原电池电极反应的逆反应,故又可迅速写出电解池的阴极反应与原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推得。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微课程 教学模式改革
一、信息化教育的理论背景
与将学习者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并做出相应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学习者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下进行主动性的知识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一方面搜集并分析各种学习资料,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从而进行个体认识结构的构建。另一方面通过与学习伙伴和导师针对学习任务的探讨,学习者将自身的思维成果在学习群体内共享,更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及联系,并不断修正独立学习过程中初步构建的知识体系,顺应和同化新的知识,使得知识结构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最终高度内化。由此可见,在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下,学习者学习质量的高低和所学内容的多少并不取决于其对教师思维的重现能力的强弱,而是决定于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能力的强弱。
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云技术和大数据等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得到即时的共享传播,这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形成创造了有力保障,也使得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真正成为可能。自2008年以来,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国内也称慕课,从美国和加拿大迅速兴起并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
以Coursera,edX,Udacity为代表的国际性MOOCs教育平台和我国的中国大学MOOCs平台所涵盖的网络课程数量逐年增加,优质免费的教学资源借助MOOCs平台得以广泛传播,这使通过MOOCs平台获取教学资源的平台用户数量急剧增加。与此同时,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逐步成熟,MOOCs平台能够提供高度仿真传统课堂的学习体验,高效获取学习者的行为数据,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可以在广义上得知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网络学习活动轨迹。在狭义上还可以分析出针对某一知识点的学习时长,停顿次数,对课后测验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群体的交互情况。随着课程数量和平台访问者数量的增加,后台数据也会随之得到丰富,从而对学习行为得出规律性的存储和分析。
2015年4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于管理的意见》,将利用迅速发展的在线平台,确保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确立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的MOOCs课程学习存在不同于欧洲证书认证模式的特点,同时缺少成熟的学习反馈体系,并且受东方社会文化背景影响,学习群体和师生之间在虚拟空间的交互水平较低(孙洪涛,郑勤华,孙丽,2016),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建构主义理论下自主学习动机的形成,因此起源于西方社会的MOOCs在线课程学习并不完全适应中国高等教育环境,在此基础上,我国高校开始尝试基于MOOCs在线教学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二、翻转课堂的发展
2000年,美国迈阿密大学在“经济学入门”课程中首次尝试转换传统教学方式,即尝试了最初的翻转式教学方式。J.Wesley Baker则首次正式提出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概念。翻转课堂理念的提出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强调的就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自主学习,抛弃传统教学方式下课堂教育的时空限制,学习者自行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甚至掌握教师事先布置的学习任务中的内容,并将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带到实体课堂中与学习群体及教师进行讨论,并解决问题形成知识内化。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教师自主学习资料及学习任务清单更加及时方便,也使学习者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获得大量优质的学习资源,同时使大数据技术下网络平台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行为追踪分析更加便捷可信。
借助互联网技术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世界各地的多个学科中得到广泛运用。我国目前在高等教育教学一线对翻转课堂的实践应用尚处于尝试阶段,学者将更多的重点放在对国外翻转课堂教育成果的分析研究及对本土化教学实践模式的思考方面(潘国清,2015)。其中桑新民提出了结合中国社会文化特征的“太极学堂”教学实践模型。钟晓流则受到“太极学堂”思想的启发,在此基础上将翻转课堂、太极思想及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相融合,在理论层面构建出太极环式的翻转课堂模型。潘国清以唯物辩证法和认知科学为理论依据,提出了将支架学习策略应用于自主协同学习方式中的教学设计,提出了翻转课堂的螺旋模型并验证了可行性。
我国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实际高等教育教学环节中的尝试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各高校只是针对某几门课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试点,对于翻转课堂这一颠覆传统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学模式仍然处于实践探索阶段,成效都有待观察和总结。通过研究我国MOOCs在线平台中的课程可以看出,大部分课程的教学视频都是与某一知识点相关的教学片断,时长在10分钟之内的视频占主要部分。也就是说,“微视频”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在线资源的主要部分。自此,基于MOOCs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呈现出明确的具有微课程特征的翻转课堂模式。
三、微课程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运用
(一)微课的发展
国外学者所提出的micro-lecture概念是指10分钟以内的针对某一单一话题的视频或录音。随后发展出micro-course,即以微视频为中心制作的微型学习资源包。2004年,美国教师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首次使用录制10分钟内的简短视频并上传分享到社会化媒体――YouTube上的方式对数学中的片断知识进行讲解。可汗的短小视频在社交网络上获得高度认可和使用者的高强交互。基于此,可汗于2007年成立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网络平台,向使用者提供在线学习、自我评估及进度跟踪等网络学习工具。2010年,可汗学院得到比尔・盖茨和谷歌公司的重要赞助,在此基础上,包含多国语言、多门课程的教学视频在可汗学院平台上进一步拓展。可汗学院提供的面对公众的教学视频在美国多所公立学校得到应用并获得学分认可。需要认识到的是,可汗学院以单一知识点的讲解为出发点,短小视频的方式虽然有个性化学习的特点,但仍然属于被动学习的范畴,学生在学习视频内容的过程中依旧遵循的是以教师对内容进行阐述、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
基于微型教学资源包的micro-lesson是一种任务主导的教学方式,教师借助以微视频为主的微型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平台中与此相关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随后会在实际课堂中对学习者的学习问题进行具有强烈交互性质的讲解,进一步帮助学习者内化知识,构建深层认知。2013年国家教育部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将微课定义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由此可知,我国高校教育翻转课堂中所指的微课程是micro-lecture,micro-course和micro-lesson三者的结合。
(二)微课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与可汗学院不同的是,国内的高校微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教师自我探索性质的教学方式,视频的不似美国广泛运用社会化媒体资源,而是由学校和教育部门集体对教师开展培训,利用公共资源集中录制视频进行市级、省级、国家级层面的竞赛,以筛选出最优秀的微课课程。在政策导向上有明确的由国家到地方的自上而下的政策一致性和连贯性及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我国高校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基本应用的是“微视频+任务型课程设计+网络交互+课堂交互+课后反馈”的教学模式。其中的任务型课程设计围绕以微视频为主的教学辅助资源,在每个主题的教学辅助资源下,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具体的学习清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观念和能力。针对课程性质的区别,国内教师倾向于在微课程的视频中涵盖课程的主要理论性知识,但是在实践、实验性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微课程只能起到情景引入的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学习内容仍然要留到传统课堂中进行讲解。同时微课程中包含的其他辅的教学资源,课件、练习、测试,既针对一般接受能力的学生,又考虑到高水平学生的需要,难易结合。
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通过对教师在网络平台的微教学资源的学习,学习者将普适化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放在课堂之外,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对微资源性内容的学习时长,学习过程中的暂停次数和对重难点内容的重复性学习活动,这也符合布卢姆的“精熟学习理论”(Mastery Learning)。其次是当回到传统课堂中时,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生提供基于自主学习内容的教学交互型的进阶式学习活动,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的养成。
围绕微课程展开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填鸭式、公式化、教师主导型课堂授课方式的挑战,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现代教育的一场数字海啸。这种教学方式促进了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实现,使得学习者得以建构个性化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过程,并深度内化其所获取的学习内容。这种结合了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情况的创新性教学方式符合我国高校学生个性差异大、对教学质量要求高、对学习内容与未来就业有强相关性要求的特点。
四、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
(一)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微课程的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挑战首先表现在对教学水平的高要求中。首先,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资源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角色在发生转变,他们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完全领导者,而是更要承担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启发学生高阶思维的角色。其次,即便是讲授同一门课程,教师也不再适合采用重复既定内容的行为主义教学方式,他们需要更高的学术水平和更强的交流能力,以应对翻转课堂中面对面课堂环节里学习者提出的各种个性化问题并给予启发性解答,以保障基于网络学习、移动学习效率的较强交互水平。
以微课程为基础的翻转课堂对教师的计算机使用水平提起了较大挑战。教师除了要在传统课堂中应对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他们要借助网络平台和信息化技术进行课程开发、录制教学微课视频、教学任务清单、进行及时的网络交互,甚至需要在网络平台中批改作业、进行课程考核,反馈学习结果。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能力对现有数据进行维护,及时更新新知识、新理论。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化技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挑战并没有削弱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所起的作用,而是提出了更高要求。离开教师的指引,即便是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行为,也会因为时空的间隔而缺乏深度交互,进而弱化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此外,信息时代中网络平台和社会化媒体中充斥着各种质量的教学资源,缺乏一定学术素养的学习者往往即便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网络教学资源搜索,也无法对优质教学资源进行定位,这极易降低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教师必须能够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并起到引导网络层面学习群体交互的作用,以确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紧密围绕微教学资源内容进行,而不是进行浅层次或不相关的网络交互。
(二)网络平台的数据维护和挖掘能力
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网络教学平台的依赖较大,需要借助平台开展学习者的线上学习、网络交互进行自主选择性认知建构。最重要的是网络平台不仅仅是教师上传微教学资源,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进行互动的媒介,它应该能够运用当前的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对已存在于网络平台的微课程资源进行维护,其次应针对学习者的学习轨迹,搜集学习行为相关数据,对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行为得出规律性结论。如果不注重平台数据的维护、挖掘和分析,网络在线教育平台最终就会走向衰弱。
我国的在线网络学习平台基本都属于官方或校方集体组织的,有总体设计、界面设计的特定学习系统。在在线学习发展初期,这一稳定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向探索性的学习者提供较利于搜索优质学习资源的网络途径,但是它并不是由学习者出于自身的学习需求主动聚集的在线教育平台。随着在线教育及翻转课堂应用的普及,现代化信息技术应能够支持学习者基于共同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而自发聚集,从而形成具有自组织性质的网络社区性学习平台。
(三)多维度评估体系的确立
翻转课堂能否成功发展,取决于课程评估体系能否结合翻转课堂这一新型的授课形式进行变革。传统的课程评估体系指标主要由学生的课程考核结果构成,其中包括一部分对作业质量、出勤情况的考核。但是翻转课堂的课程考核应结合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行为,对有规律性的、有强烈学习动机的、有较好交互行为的学习者在课程评估体系中给予认可。在课堂中能够进行较好的协作式学习,对课堂交互贡献度较高,课堂测试有较高准确度的学习者也应得到较好的评估结果。最后,不论是通过传统方式进行课程考核还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中建设的课程进行在线考核,学习者的课程考核结果也应被纳入课程的整体评估体系中。
参考文献:
[1]石小岑,李曼丽.国际MOOC研究热点与趋势―给予2013-2015年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6,(2):90-99.
[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3]J.Wesley Baker.The “Classroom Flip”: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Guide by the Side[J].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llege Teaching and Learning,2000:9-17.
[4]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21世纪:大学课堂向何处去?――“太极学堂”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2):9-21.
[5]孙洪涛,郑勤华,孙丽.中国MOCs教学交互状况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6,(2):72-79.
【关键词】溶血;生化检验;影响;防范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61-02
临床生化检验结果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要求必须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在实际的临床生化检验中,常常出现溶血现象,对检查结果准确性造成严重的干扰,使检验结果呈现为假阳性或假阴性[1]。我院选取100例正常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溶血血清中的各项生化指标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来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60例正常人血液标本,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40.37±2.58)岁。所有患者均抽取5ml静脉血,分别置于两支试管中,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受检者均接受常规健康体检,资料完整,无神经疾病,无心理疾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标本采集及检查方法
对照组血液予室温自然分离及规范离心,在室温下保存30min后经1200r/min条件下离心10min,得到血清。观察组予溶血且规范离心分离,采用人工方法使其溶血,然后以1200r/min规范离心10min,分离得到血清。
采用迈瑞BS-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所有血样进行检查。分别测定血清中的谷丙氨酶(ALT)、葡萄糖(GLU)、肌酐(Cr)、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总胆管醇(CHOL)、三酰甘油(TG)、血尿酸(UA)等指标。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分析两组血清中谷丙氨酶(ALT)、葡萄糖(GLU)、肌酐(Cr)、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总胆管醇(CHOL)、三酰甘油(TG)、血尿酸(UA)。
1.4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各项检查结果等计量资料使用t进行检验,用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来进行检验,用百分数来表示,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血液样本中谷丙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管醇(CHO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碱性磷酸酶(ALP)显著低于对照组,所有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 讨论
对血液进行检测分析在当前医院的所有检查中是十分重要且常规的一项检查,通过对血液提供者血液的生化检验,能够很快的对疾病的治疗和诊断做出科学判定,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检验人影响巨大,而溶血现象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化检验的结果[2-3]。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防范溶血现象的发生,(1)在选择医疗器械时,应对所用的采血器械进行检查,检查其无菌包装有无破裂、漏气,采血管中抗凝剂的颜色及量是否正常及有无沉淀产生等;(2)采血时要选好穿刺部位,常规消毒待消毒液干燥后,找准血管,争取一针见血,并徐徐转动针栓采集血液;(3)在血液标本运送过程中,应尽量保持血液标本的平稳状态,避免发生剧烈震荡;(4)为了防止血泡过多引起血细胞破裂,血液注入试管时不得过快;(5)标本送人检验科后,应放在室温下保持,以防止溶血发生;(6)血液不得长时间放置;(7)溶血标本应要求重新采集;(8)应用真空管进行采血,减少溶血现象发生。
本研究结果表明,减少溶血现象的发生可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提高及时可靠的检验结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