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道基本礼仪范文

茶道基本礼仪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茶道基本礼仪,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茶道基本礼仪

篇1

1、成绩单院系老师那里有,教务处或下面的学生处也有。

2、档案室的成绩单是电子版的,不过最后毕业的时候是以教务处的成绩为准,其他处的即使与教务处系统里面登的不一样都会按照教务处的,如果是需要打出来的成绩单,还需要院系和教务公章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导游人员 差异化 忠诚度

1、引言

Deci和Ryan[1]提出的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认为个体都有归属、自主、胜任这三种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员工个体的工作动机、工作态度、工作的满意度是由员工个体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决定的,因此员工个体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对企业的忠诚度有较为明显的预测作用。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其他需要理论相比较,基本需求理论更加侧重于需要的满足程度的研究,基本需求不同的影响因素会对个体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产生不同的作用。影响基本需求的因素很多,例如社会、家庭、工作环境、劳动薪酬和自身价值观等等,这些因素作用于个体,使个体感受到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程度。其表现在工作上的态度、行为预示着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本文尝试在了解导游人员的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以及忠诚度水平的基础上,探析不同人口统计变量下导游人员的差异性。

调查分析中所采用的量表分别是我国学者张剑对Deci在2004 年开发的工作场所中的基本心理需要量表进行翻译后回译,形成中文版的工作场所基本心理需要量表以及根据Meyer&A11en所研究的忠诚度理论,结合导游人员职业特点选用Meyer&A11en编制的忠诚度测量量表。两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达到0.8以上,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指标。

2、样本分析

本次的调查采取以广东省各大旅行社的专职导游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形式向各大旅行社导游人员发放问卷,具体调研所发出的问卷大概是150份,剔除无效问卷10余份,最后的实际有效问卷是137份,有效率为93.1%,收集的数据达到了研究所需。收集的137个有效样本中女性导游人员有91人,男性导游人员有46人,相对而言,女性所占比例较多。从婚姻状况来看,未婚样本比例为71.5%,占大部分。年龄情况来看,样本中有61.3%为25岁以下,25―30岁这个年龄段有36人次,占26.3%,30岁以上有17人次,占12.4%,从样本数据看,导游集体偏年轻化,也可以看出导游人员职业生涯的短暂性。从教育程度分布上,大部分样本为大专(高职),比例是76.6%,高中(含中专、技校、职校)有19人次,占13.9%,大学本科有13人,占9.5%,导游人员的学历结构总体上较前几年有提升。样本从事导游工作年限分布上,大部分样本为1年以内,比例是42.3%,以及1~2年的比例为18.2%,还有15.3%的样本工作年限在5年及以上。具体见表1.

对基本心理需要和忠诚度这两个研究量表进行描述性分析后,可以通过所得出基本心理需要各个变量相对应题项的平均值来把握研究变量的整体态度情况,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利用方差分析去研究不同性别群体对于基本心理需要(归属需要,胜任需要,自主需要),忠诚度(情感忠诚,持续忠诚,规范忠诚)总共6个变量的差异性态度,从表3可知:不同性别样本对于归属需要,胜任需要态度没有明显差异。而不同性别样本对于自主需要,情感忠诚,持续忠诚,规范忠诚这4个变量的显著性均小于0.05,差异显著,说明不同性别的导游人员对自主需要的满足程度有不一样的要求,另外,不同性别的导游人员的忠诚度也有着明显差异,其中男性样本对于自主需要和忠诚度(情感忠诚,持续忠诚,规范忠诚)也会表现出明显更高的认可态度。

3.2导游人员婚姻状况与研究变量方差分析

可知:不同婚姻状况的两类样本对于归属需要,胜任需要这2个研究变量均有着差异性,这显示不同婚姻状况的导游人员的基本心理需要存在着差异,已婚的导游人员渴望得到归属需要和胜任需要的满足程度高些。这说明导游人员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之后,更希望能有个可以感受到组织温暖的、稳定的工作环境,另外,伴随着工作经验的累积,对行业以及工作本身的认识加深,希望胜任需要得到满足的愿望也会更强烈。

3.3в稳嗽蹦炅溆胙芯勘淞糠讲罘治

可知:不同年龄的两类样本对于归属需要,胜任需要的P值小于0.01,显著差异,这显示不同年龄段的导游人员的基本心理需要存在着差异,年级在25岁以上的导游人员渴望得到归属需要和胜任需要的满足程度高些。除此之外,25岁以上的样本人群,他们有着明显更高的持续忠诚态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导游人员在职业生涯的发展更加明确,一般的情况下,25岁左右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导游人员更希望能有个稳定的工作并为之拼搏,所以凸显出来的是希望能满足他们的归属需要和胜任需要,另外,也不希望自己总是处于跳槽的状态,所以持续忠诚较高。

3.4导游人员工作年限与研究变量方差分析

可知:在对工作年限的导游人员之间进行了方差分析后发现,工作年限不同的导游在归属需要、自主需要、情感忠诚、持续忠诚、规范忠诚等方面并没有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以判断工作年限对情感忠诚、持续忠诚、规范忠诚没有显著影响。但是,不同工作年限的样本对于胜任需要存在差异,F值是8.77,显著性水平为0.000,另外,在导游职业工作超过3年的样本人群,他们渴望得到胜任需要的满足更高。

4、结论

从前文的统计分析中可以知道导游人员的忠诚度在男性和女性、已婚和未婚以及工作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导游员更忠诚于导游这一职业,已婚导游的员工忠诚度高于未婚导游, 25岁以上的样本人群,他们有着明显更高的持续忠诚态度。最后,工作年限高于3年的样本人群,他们对于胜任需要表现出明显更高的认可态度。

参考文献:

[1]Deci,E.L,Ryan,R.M..The‘what’

and‘why’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J].Psycholog

ical Inquiry,2000(11):227―228,234-238.

[2]张航.导游人员忠诚度研究. [D].山东大学,2011,硕士学位论文

[3]张 剑,张 微,宋亚辉. 自我决定理论的发展及研究进展评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篇3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爱将焚香,挂画,插花,点茶视为人生四大雅乐,进而也发展成了用一种程式去体验其中奥妙的四大雅道,既香道,书道,花道,茶道。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伴随着茶叶的出现开始兴起,到唐宋时期中国茶文化才真正发展到顶峰,唐时期既由茶文化发展出来一种茶道,也就是今天日本鼎鼎大名的茶道,茶道是通过一种品茶形式去修身养性,品位人生,感悟自然道法的严格仪式过程,因此最初只是修身克己,思想得到一定升华之后,再去通过品茶去品位人生世事,最后的最高境界才是达到“悟道”的地步,因此,这也是茶道学习者需要经历的三步,唐宋时期茶道讲究的是茶禅一体,通过严格的仪式修炼自己,通过品茶“得道”,最终达到茶人境三者合一得天人合一思想,因此,唐茶道真正在乎得不是冲茶,品茶,前二者只是一个媒介,通过此带入仪式中,又通过仪式升华到自己的心界,因此“醉翁之意不在茶,而于禅也”。日本茶道虽是学自于唐宋茶道,但却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唐茶道虽然也有一定的请客待客奉茶仪式,但也有看重行为洒脱,融合于自然当中的一面,而且中国本来就看重“无道既道”“心中有道”更多的看重宜情,自然,幽雅洒脱等方面,追求人本性中的自然法道,而不是强化欲速则不达,因此虽然有一定的仪式,但可以自由的程度大些,不必严格依照。而日本茶道程式非常僵化,大到主客每一步的举止行仪,小到茶具的摆放位置,杯箸放左放右,对事茶者(多半是主人或家里女主人)的要求更为严格,先迈哪只脚,怎样行动都有严格的规定,其实,这样繁琐的程式也有它的好处,培养忍性耐心,不停用同样的动作来磨练自己,锻炼坚毅的品性,其意义早已远远超离了品茶的本意,而看上去更像是主客一起进行的一门修炼课程,而中国当时的茶道,除了对主客之间的应答礼仪,事茶者制茶,泡茶,奉茶的一套程式有统一标准规定之外,其余则是更看重个人的感悟,自身的修养。

中国茶文化主要包含四大块:茶道,指品茶过程中自身的修炼自我的修养以及参禅悟道感受自然,茶境,指品茶时的环境,幽雅的环境,对修身养性是有很大帮助的,因此,茶道与茶境分不开,茶礼,指茶事过程的礼仪祭祀等形式,茶艺,指表面的一层,即制茶冲茶时的技艺或者艺术加工,可惜的是,如今茶道与茶境文化自然已成了日本的茶道,茶礼则被韩国学去并发扬光大,只剩下最肤浅的茶艺(也算是冲茶过程中的艺术修养但仅仅限培养情操艺术方面),看着邻国都有了“茶道”自己堂堂中国发源地怎能没有?因此把此拣去算是兜了底儿,这就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茶艺,更夸张的是,竟然发展成为一种表演形式,没有主客间一起的修养及心理交流,有的只是下面的一群当看电影似的观众,或者是一种街头现买现卖当卖油条式的饮食推销,下面请个客人,冲壶茶给他喝,而台下那位自然而然的想到的是期待茶的美味,所以,这又成了一种饮食文化了,唯一的亮点就是冲茶时的技艺,这样既有趣又值得观赏冲出的茶也自然美味,再加上茶艺小姐带有表演性质的仪式,还可以看到美女红袖添香,也算不错,至于道不道的,就全靠自己去体味了,可悲呼?孰可悲呼?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只能是茶艺,叫茶道就有点暴殄天物了。

中国历代茶道按种类分可以分为三个,即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唐时期流行煎茶道,宋时在有煎茶道的基础上又有点茶道,同时宋时还盛行“斗茶”通过品茶猜茶品,打禅趣,日本的茶道,就是吸收了煎茶道和点茶道以及斗茶的形式(自己又在其基础上发明了“抹茶道”)宋亡以后,代表雅文化的上层社会“雅道”失传,被元统治的都是一些汉人平民哪有什么文化,明以后才发明了泡茶道,就是现在人们所习惯的,喝茶方式的雏形。如果说唐宋茶道讲究的是茶禅直接结合的话,那么盛于明中期的泡茶道则更多忽略了表象上所表达的禅的意境,而是在茶艺上表达茶趣一体,形式上注重“道”,现在的中国茶艺追其源头来其源也是泡茶道,其中最流行的”茶道表演“,始于清代宫廷,也可以说,到了清代,茶艺中本身蕴涵的修道意义才转化为完全以表演形式奉茶的表演意义。但现在的茶艺又和明时的泡茶道不太一样,正确说是内涵更加退化了,现在的茶艺文化,则是由清代出现的工夫茶道发展而来,虽然工夫茶道流行于福广地区,但也有很多不拘小结或者说退化的地方,比如说每个步骤起的一些华丽的词名,技巧上华而不实,使用盖碗,高冲壶,“点兵”等方式太过强烈(茶道整个氛围应该是安静温和并天人合一的)不出示茶具(茶具不仅是茶本身也是整个茶文化的载体)动作上的夸张过去其形式本身的夸张,鉴赏茶叶好象很无聊,闻香品茗杯口在一起送给客人很不卫生,更重要的是,没有客人同步骤一起品茶养性的互动感,要知道,表演不是本意,更重要的是茶道精神,哪怕仅限于品茶上。

2、茶文化礼仪

下面就说一下明中期盛行的泡茶道仪式,按理说真正的茶道文化应该在唐宋,可惜的是仪式方面已经断代不复存了。而且,唐宋虽然有茶道的仪式,但他们往往更喜欢单纯的品茶。主人邀请客人来品茶,没有侍女冲茶,只主客几个人,旁至多只有一童子捧案侍立,寻找一分特殊的环境。没有冲茶-奉茶-品茶的仪式,而是拿出现成的茶招待客人。大家坐在一起只喝茶,不多发言,观察周围的景色。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清、静、和、寂的氛围,礼仪形式也从简,童子捧案向客人进茶,客人立身回礼。

明时期的泡茶道将侍女的侍茶茶艺与主客品茶悟道结合在了一起,有点介于唐宋时期的品茶和后来茶艺表演之间,既有茶艺也有修身养性方面的特征,因此也可以归为茶道,一般只用于主人待客上席间请茶师来主持茶艺。但明又有了一种新文化意义上的发展,即茶艺成为大家闺秀的闺中之乐,作为修身养性的锻炼过程。同时又可以培养艺术情趣、艺术情操,使得自己心灵手巧,兰心惠质,建立德馨。因此颇受大家闺秀的青睐。其意义如同于抚琴、刺绣、插花重在自娱自赏。做茶艺前可先抚琴,然后净手焚香、备器候用、温杯熏杯。其形式与现在工夫茶大抵一致。茶艺的过程中还可以赏月赏画,作为自身的修养(过程中,注重动作姿态的优雅)。

下面就来说说待客中的茶道。唐宋时期的茶境,即品茶的环境,以户外为主。多选择禅室道场内,清风明月下,村野郊外,林里山间等惬意的地点,以自然环境为主。到了明代,明人发明了专门的茶庐茶室这样特殊的地点,室内陈设多以配合茶艺表演操作而设置,基本格局每间茶室几乎差不多,个别的布置,如挂画摆设等皆按照主人喜好与品位来安排。不同的布置代表了主人不同的品位和不同的思想感悟。

室内基本陈设:茶师位置一般在室内北面,对面随意摆放几张绣墩作为主人和客人的座位。中式茶道中的坐次很随便,不拘一格,主要是感受自然的氛围(日本茶道中客人皆列排坐于室内的左右两边,皆严襟正坐,座次的排位很关键,品茶时将杯子传递每人只品一口,有点类似先秦时朝会的感觉,氛围庄严肃穆)茶师用一长条方桌,背后设一屏风,中间一坐墩,桌左边设茶洗、水,桌右边摆设一插花花瓶。茶师坐着事茶,侍女捧案于旁边。

准备器具:一茶座(最好表面带格为漏水装置);一茶煲(盛开水用);一茶炉(煮茶用,旁最好带有小挡风屏);一茶洗(洗茶杯用);一茶叶罐(装茶叶用);一茶罐(捣茶叶用)、茶勺(盛茶叶用)、茶漏(盛茶汤用)、茶捣(捣碎茶叶用)、茶竹(夹茶杯用的夹子)放于一瓶里;一小香炉,茶座上摆放一套闻香杯、一套品茗杯,外加茶壶。

对主客要求:做到安静,有礼有序,正装出席,不说话私语,主人礼让客人。

对茶师要求:动作有序不紧不慢,庄重,行动优雅(注重)有礼。人员一般为一茶师,两陪侍侍者,侍者站屏风左右斜向捧案而立,无案时应合手而立(合手,手搭于腹前掩于袖中)茶师与侍者行礼时都应合手而鞠躬。

仪式:

待客赏境(茶境)——茶艺前,主客聚齐,主人与客人依次行礼问安,一般是客人行礼,主人答礼。主人招待客人,陪其谈话,顺便请客人参观茶室,主人向客人展示自己的布置,并请客人点评,作为话题。

品初礼茶——茶艺开始前,主客落座,这时都不再讲话,茶师率其侍女进,到桌前,横列一排鞠躬致敬,主客起身答礼,然后皆落座。茶会便正式开始。

净手焚香——侍女先捧水盆进,茶师净手(象征性)然后依次走到客人跟前,先客后主,主客也需净手。古代人认为茶事是心诚庄重的,同时亦要保持清洁,净手无疑已等于净心)然后茶师点燃香炉,一放于自己桌上,一让侍女放于客人坐中间的矮案上。静气之香在茶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增添意境外,还利于调节气氛,增添平和的气息,更利于在座人们心灵之间的联系交流。

展示茶具——然后茶师将茶具放于案上,侍女捧案将茶具(主要是茶杯)分发给客人供其观赏点评。

3、茶文化礼仪

洗茶

岩泉初沸——第一步先煮水,泡茶道直接用开水冲泡茶叶末即可。(唐宋时期的煎茶法则是将茶饼直接煮成茶汤,因此第一步需要“捣茶-煮茶-调茶”,用茶勺取茶叶放入茶罐中,用茶捣将茶叶捣碎,捣时要慢,细,雅;再将茶叶放入茶炉中,注入开水煮茶;煮好后,用茶拌轻调茶汤,盛起复放回,调法很有技艺)。

洗茶

孟臣三沐——水开(茶汤煮好)后,用茶漏盛开水轻轻淋洗于茶壶上(谓之温壶);再打开茶炉,用茶漏盛茶汤注入茶壶中,尽量注过多量的水,然后用壶盖轻轻一扫,茶汤顺流淋满壶身(冲泡);然后盖上壶盖,再盛茶汤淋壶身(使茶壶里外皆有茗香)。(在没兴用茶壶泡茶之前,直接用茶漏将煮好得茶汤淋于茶杯上,也为三淋,第一步用开水轻淋杯身,第二步注入茶汤,第三步复用茶汤整个淋之,淋法有技艺,或冲或滴,或紧或慢)后来有了茶壶,不同茶器质料泡茶时能更加有利于保存味道,例如紫砂,还有一种茶壶,顶盖处有孔,这样是使茗香能散发出来,同时又利于蒸发味佳,明茶艺爱用露孔散气,称之为“茗香壶”。

洗杯-温杯-熏杯——与料理茶壶是一样的,茶杯也需要温-洗-薰,这边用精致的茶壶还须泡上一些时间,先取出手帕(最好为绸巾)放于桌上叠成小方,逐个擦拭茶杯,再用茶夹夹杯依次放入茶洗中过水清洗,再夹茶杯于茗气前滚热温烫,最后将茶杯放于香炉前熏香静气。

盛汤倒茶——茶泡好后,依次往茶杯里注水,玉液回壶,如果茶壶是“茗香壶”的话,还可将茶杯里的水重新浇回茶壶中。

茶香合壁、递手传香——回壶后,再次注入茶水,这回将闻香杯盖于其上,左手托起,右手覆于杯上,端至胸前,左右晃三次,是为茶茗之香与茶气之香交合在一起,然后取下闻香杯,双手端于鼻前,捻转而嗅,然后侍女再将闻香杯奉与客人,客人依次如状品嗅。

奉茶——将所有茶杯注上茶水后,取闻香杯覆于其上,再取丝帕覆茗香上反复静气,然后将丝帕放于左手,用右手折叠,将茶杯放于丝帕上,然后双手放茶杯于案上(用丝帕垫茶杯主要是怕烫手,而且一些好质的丝料隔热,至于动作,则是为了好看,同时亦要讲究奉茶时的幽雅礼仪),然后侍女捧案依次奉于客人,先客后主。侍女奉茶时,应举案至眉一下,以示尊敬,客人原座躬身答礼,方可接过案。

品茶——品茶时,先合香;茶师示意,众人左手托杯,右手覆于杯上,一起端于胸前晃动三次,谓之茗气合香。再闻香;右手取下闻香杯,左手托于鼻前,捻转而嗅,然后才是品茗;左手端起茶杯(连带丝帕),端至嘴前,右手将茶杯于丝帕上转三圈,谓之观汤色,然后遮注杯前部而饮(其实不只茶道时这样,古人无论喝酒还是品茶,都要将手遮于杯前部,防御品饮时的不雅观)然后放下。(对于品茶时动作最为注意,也算是整个茶艺中唯一要求行仪,规矩得体的地方吧,先前都不是注意动作的,最多是“弄茶”一做一观而已,因此,品茶时左手右手等动作,是为注意的)品饮一共举三次。因品茶至多三口,亦不能大口喝,只能细细抿之,一品苦涩,二品甜腻,三细细回味。

篇4

关键词:日本茶道;日本文化教学;必要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G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216-02

一、日本茶道在日本文化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创新的客观需要

进入21世纪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上学习日本语,能够更快地适应日本公司的工作环境,比较融洽地处理在日资企业中的人际交往问题。因此,近年来高校也逐渐增加日本文化课的比例。大部分的专业外语院校都将日本文化课设为必修课或者专业课,但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近年来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将抽象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内容较为直观地反映出来,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是,也会造成学生对多媒体课件过度依赖,想象力的发挥受到限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是比较欠缺的。

教育部职教中心所姜大源教授讲道:“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要求开发过程导向课程、构建行动学习情境、完成教师角色转变、实施个性化教学形式、建立一体化专业教师”。日本茶道课程为理实一体的课程,可以通过学习日本茶道仪式、点茶、环境的布置等去体悟日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二)日本茶道对日本文化乃至日本社会影响深远

日本近代文明启蒙重要人物冈仓天心致力于保存和发扬日本传统艺术和美学,他所写的《茶之书》影响深远,是西方人了解日本乃至东方的一个重要窗口,被誉为日本第一次向世界输出文化观念的代表作。《茶之书》正是以茶道为切入点,全面地剖析日本古典美学的精髓,通过介绍日本茶道的缘起、传播、品茗环境、仪式以及背后的美学和哲学思想,解释日本的生活艺术和审美观。可见,要了解日本文化,了解和学习日本茶道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确立,在精神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传统艺术以及传统建筑等方面都对日本文化乃至日本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日本茶道建筑为例,日本茶室由茶室和茶庭两大部分组成,是供茶人举行茶事的场所。茶室建筑材料大部分取自于大自然,主要是由竹、木、草、石搭建而成。茶室小巧精致,以四叠半榻榻米为正常规格。茶庭是与茶室相配套的庭院,也称作“露地”,即是洗涤心灵,让人忘却俗世烦恼的地方。庭中设水手钵,如茶室之前先洁手净心。茶室是日本传统建筑的代表,它所追求的美感对日本江户时代的房屋建筑风格有很大的影响。后人把这种传统建筑形式称为“数寄屋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二、《日本茶道》教学设计

(一)《日本茶道》教学目标设定

日本茶道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日本茶道的渊源、传播、仪式、品茗环境以及茶道美学,思考日本民族的性格、思维方式、审美意识、人际交往的方式等方面。让学生在学习日本茶道动作的基础上,把日本茶道文化的感性认识通过实践加深理解。同时,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日本茶道》教学内容设定

《日本茶道》教学计划表

首先是了解日本茶道的历史。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在奈良时期由遣唐使带回日本,最初只是在天皇、贵族和僧侣间流行;到镰仓时代,在荣西禅师等人的大力推崇下,饮茶风气逐渐走向平民化;16世纪初,日本文化艺术逐渐摆脱中国模式,瓜熟蒂落,形成自己的风格,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推崇的草庵茶道融禅宗思想、歌道、日本民间文化为一体,是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茶道。时至今日,日本茶道已经成为日本国民的行为礼仪规范。滕军教授认为,日本茶道艺术是美的宗教,日本有两种茶道文化形式:抹茶道和煎茶道。抹茶道诞生于四百多年前,与我国的宋元文化有紧密的联系。抹茶道以为饮用珍贵的抹茶为主,主要茶道具是茶碗和茶筅。煎茶道诞生于100多年前,与我国的明清文化有紧密的联系。煎茶道使用的是茶叶,以壶泡茶为主。抹茶道是日本茶道的主流形式,如今,以千利休为流祖的三千家仍是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学习抹茶道,让学生在实践中较为深刻地理解日本民族的性格,可以使其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去探索和寻求这种民族性格的根源所在。紧接着是对日本茶道建筑、茶花的介绍,日本人对“空寂美”、“无常美”、“残缺美”的崇拜在此一一体现。最后是日本茶道主要经典著作《南方h》、《茶之书》的赏析。

(三)《日本茶道》教学方法的探讨――以“抹茶道礼法与点茶”为例

日本茶道有一套严谨、繁琐的程序,注重主客之间的礼法,小小的茶室将能乐、俳句、水墨画等传统艺术结合在一起,受禅宗的影响颇深,形成了“空寂”的美学思想。茶人只有亲身这样的环境和过程,才能够切身体会“和、净、清、寂”的茶道思想,因此,抹茶道礼法与点茶的学习重要是以实践和课后总结为主。

1.课前准备道下:

(1)装饰道具:挂轴、香炉、花入;

(2)点前道具:香合、炭斗、羽帚、环、火箸、灰器、灰匙、灰敷;

(3)点茶道具:

a.风炉:煮水用的炉子。

b.釜:煮水用的容器。

c.风炉先:风炉前面的屏风。

d.盖置:放盖子和柄勺的道具。

e.棚:点茶时摆放茶具的支架的总称。

f.茶入:装抹茶的罐子。

g.茶勺:取抹茶粉的勺子。

h.茶筅:点茶的器具。

i.茶碗:点茶以及装茶汤的碗。

j.建水:盛放废水的容器。

2.点茶的流程:

(1)客人入席:客人入席之前应在约定的时间到达茶室举办的地方,不得迟到也不要太早到达。经过茶庭,踏着飞石,在手水钵旁洁手净心之后方可通过躏口进入茶室。躏口是茶室矮小的入口,不冷尊卑都必须屈膝弯腰才能进入,当年丰臣秀吉权倾朝野,参加千利休茶会时也是如此。

(2)拜见床龛:在床龛前跪坐,对着挂轴、插花、风炉等行礼,是入席后的重要仪式之一。

入座、敬礼:跪坐,上半身稳静地弯曲,两只手掌完全贴在榻榻米上是最正式的礼仪。

点茶:主人煮水,取茶粉,点茶。

(3)品茗:主人点完茶之后,端出来与客人享用。客人行礼致意表示感谢。把茶碗放在左手掌上,往右侧转两圈,然后分几口慢慢享用,不可一口气直接饮用完毕。喝完之后拜见茶碗。

以上是抹茶道实践课程内容的全部,课程剩余的时间让学生对茶道礼法以及流程背后的茶道精神和美学内涵做一个探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课程呈现的知识是有限的,经过实践学生对日本茶道的礼法、茶室的布置、点茶的技巧等方面提出很多的问题,此时,教师对此加以引导和总结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生提到,为何茶室设置风炉于榻榻米上,但是有些时候却放置于榻榻米下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让学生思考物象之后的日本文化和美学内涵。

日本茶道注重茶会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无常,茶室的设计以及器具的准备要根据时间与空间而设定。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在《南方h》中提出,夏日茶会与冬日茶会有所区别。他说:“夏天的茶道秘诀是要让人感觉到那么的清凉,而冬天的茶道秘诀是让人感觉到温暖。”所以,在寒冷的冬天,将烧水的炉子放榻榻米下面,以供取暖,而炎热的夏天则相反。这种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同的细节处处可见。茶会发生在不同的地点、时间,茶人用心经营每一次茶会都是独一无二的,因茶会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情缘也都是不期而遇,都是当下的情感,可遇不可求,此生仅有,也就是“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是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之一,“一期”值得是人的一生,“一会”表示仅有一次的相会。也就是说每一次的茶会在变幻无常的时间与空间里都是一生一次,独一无二的相聚,主客之间都要珍惜当下相聚的时光。“一期一会”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直弼(1815-1860)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原文是这样的:

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为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此便是: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源自佛教的无常观,意味着世间是无常的,短暂的,人的生死聚散也是无常的,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无常观深深地渗透到日本国民的精神生活里,它体现了日本民族对生命的理解,小林一茶的名句:露の世は、露の世ながら、さりながら。译为“露水的世,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如此……”这正是对浮世无常的感慨。这种无常观在日本文学中比比皆是。

在无常观进行阐述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意识产生的原因,它和日本的地理环境因素是分不开的。日本地处欧亚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日本民族对于生命的无常和脆弱感悟更为深刻。

三、结语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研究日本文化的重要渠道。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日本茶道课程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日本茶道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和总结,体悟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分析日本国民性格形成的原因,从而了解日本文化,尊重日本人际交往规则,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文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林瑞萱.日本茶道源流:南方h讲义[M].台北: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1991.

[3]林瑞萱.中日韩英四国茶道[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篇5

一、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茶的起源地是中国,中国人对茶树的栽培也具有非常成熟的技术。有关茶树的记载至少也有上万年。人类发现茶具有记载的时间也有四五千年。

儒家思想开创了茶文化,接着传至普通读书人。最开始酒风靡于文人之中,但酒毕竟会置人于醉,所以后期文人均以茶代酒。唐代茶圣陆羽将茶文化的影响推向了,从此茶的精神渗透到了各大领域。

二、中国茶艺文化

1.茶的制法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

2.茶水茶水对水质的要求极其高,好水才能和好茶更好地融合。泉水、江水、井水、雪水、露水,都是茶人的选择。

3.茶器唐代以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茶具,人们那时以釜煮茶。到了明代,紫砂壶成为茶具中的重要工具之一。近代,人们又喜爱用铝茶壶烧水。

三、茶文化的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茶文化中蕴含着的人生哲理深深吸引着每个品茶人,同时茶文化深刻的内涵和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早已经深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1.翻开历史的扉页,中华儿女,创造了璀璨的文化,为世人所敬仰,意义深远。茶文化便是其中之一,他既有物质形态的表现形式,比如:茗茶、茶馆、茶艺,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形式,比如:茶道、以茶养性、以茶待客等。

2.因为茶文化影响诸多领域,所以在很多场合,他都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的社会关系密不可分,不管是谈书论道还是平常待客,茶都是必不可或缺的。茶文化發展至今,其社交作用非常突出,诸多含有茶字的名字也应运而生,进一步彰显了茶文化的伟大。

3.将茶文化发扬光大彰显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在茶行业这个实体行业,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大大促进了茶行业的壮大。近年来,弘扬中华茶文化,其根本是提高茶叶业的经济效益,在给人类带来健康的同时,更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中国茶文化的哲学思考

人生之旅,举步维艰,人生之始,苦字当头。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面对苦境,我们唯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浸透在苦涩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体味一份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奠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念。

茶叶有让人静心养神、修身养性的作用,这和东方哲学所提到的“清静”不谋而合,佛家、儒家、道家的思想和茶所产生的作用也有相似之处,“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优雅的交流方法,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静心凝气。

奉茶是茶道中最基本的礼仪,即如果有客人来访,就立刻为客人奉上好茶。在询问客人对茶的口味之后再进行奉茶,也可配上点心,但是点心需要先上桌,后奉茶,古人云: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倒茶水时以七分满为标准,水温以温热即可。如果有多位客人同时到访,应做到所有茶杯中的茶色均一致,而且要一并端出。上茶时应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微笑着对客人说:“这杯茶是您的,请慢用”。而且要注意一点,就是奉茶时应该根据客人地位的高低,依次奉茶。

有人认为品茶是把茶当作一种珍贵的饮料来享用,因为茶可以带来愉悦的感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也有人认为品茶提高了文化素养,因为在其中渗透着各种礼仪,不断地提高着一个礼仪之邦的整体水平。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廉、美、和、敬”,顾名思义“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有人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关键在于和。在享受品茶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品行的提升,从而带来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茶道讲究的是修身养性,探索问道。而静却是深修茶道的唯一方法。怎样通过一壶清茶来探索大千世界的奥秘所在?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何去何从?如何在品茶中参透人生哲学?如何让自己在感悟中更上一层楼?所有这一切都在静中慢慢地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