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影视专业的理解范文

对影视专业的理解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影视专业的理解,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影视专业的理解

篇1

应用型本科专业课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主干课程。专业课教学一般是由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等专业实践过程所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实施,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理论联系实际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训练其专业技能,培养其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本科专业课教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学以致用”,而“用”的根本在于“学”,只有做到对专业知识理解性的学习,融会贯通,才能达到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进一步有所创新的目的。通俗地讲,就是“心明”才能“眼亮”,“眼明”方能“手快”。因此,理解性学习在本科专业课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理解性学习及其关键原则

理解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对知识获得深刻的理解,并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和通常所说的机械性学习,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的学习相对立。在学生运用先前的知识积累对新知识加以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其理解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达到了深度的理解。根据哈佛大学教授帕金斯等人的观点,真正的理解是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性思考,即创新中去。这种运用和创新既能展示学生的理解,又能进一步加深其理解。

2002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教育部指定国家研究理事会下属的一个委员会对美国高中数学和科学先修学习项目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研,写成了调查报告《 学习与理解――改进美国高中的数学和科学先修学习》。报告中提出了“理解性学习”这个概念来贯穿全书,并基于最新的认知和学习研究成果总结了实现理解性学习的七项关键原t,即(1) 原理性概念知识――当知识与某领域内的主要概念和原理相关并围绕它们组织的时候,能促进理解性学习;(2) 先前知识――学习者运用他们的前有知识去建构新的理解;(3) 元认知――运用元认知策略来识别、监控和调节认知过程,会促进学习;(4)学习者差异――学习者有不同的策略、方法、能力和学习风格;(5) 动机――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念会影响学习成功;(6) 情境学习――人们学习时所进行的实践和活动会影响他们所学的内容;(7) 学习共同体――相互支持的互动会强化一个人理解性学习的能力。这些原则作为设计有效课程、教学、评价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框架。

二、专业课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笔者基于理解性学习的原则,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制冷与空调方向)两门主要的专业课(《制冷原理与设备》和《制冷压缩机》)的教学中采取相应的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以期促进学生的理解性学习。

(一)以课程的主要概念和原理为中心形成知识体系

课程内容按概念理解的方式安排,组织构成课程知识的基本概念,各概念间的联系和由概念间的有机联系所形成的课程内容,即专业知识,从而使学生所学得的知识形成由清晰的概念联系起来的整体,形成知识体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片段或孤立的概念,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讲授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原理这一部分内容时,按理想循环(逆卡诺循环)、理论循环、实际循环的主要概念构成课程的主要内容。在明确主要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即理想循环的改进形成理论循环,理论循环的改善进一步分化出过冷循环、过热循环和回热循环。而当考虑到压力损失和热交换时,又构成了实际循环。这样易于使学生在学习这一重要的知识点时,形成明晰的概念和知识体系,促进其理解和知识的建构。

(二) 运用先前知识的迁移建构新的理解

现代学习观认为人们是基于先前知识去建构新知识和对新知识的理解的。这些先前知识包括已有知识、技能、观念、概念和错误概念等,理解性学习不仅仅指把新的概念和过程增加到现有知识中,还指概念的转变和丰富、整合和知识结构的创新。所以,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明白当前学习的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的联系,建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学生在前期课程学习中得到的知识有效地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中来。比如在理想循环这部分内容的授课过程中,利用《工程热力学》中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中关于能量转换规律的知识,推导出理想循环的性能系数,并利用《高等数学》二元微分的知识,求证并比较高温热源温度和低温热源温度对性能系数的影响。

(三)运用元认知促进学习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而言,元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认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即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教育心理学所谓学习如何学习即为元认知。在运用元认知促进学生专业课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回顾、评价和反思他们所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有意识地去规划、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学习《制冷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的喷气增焓技术和螺杆式压缩机经济器技术两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回顾《制冷原理与设备》中两级压缩部分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三者本质上的相同。如果对这些新知识的学习感觉有难度,说明前期知识掌握不牢固,应及时复习,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启发学生充分认识到喷气增焓技术和经济器技术的创新点,实质上就是两级压缩原理在涡旋式压缩机和螺杆式压缩机上的应用,从而提供有效的元认知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兼顾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学习者的遗传特征和先前经验交互作用,决定了学习者有不同的策略、方法、能力模式和学习风格。为了促进理解性学习,在教学中应组织符合学习者不同发展能力、知识基础、爱好和认知风格的课程材料。基于这一原则,在《制冷原理与设备》热泵的节能原理这一内容的教学中,组织符合学生不同知识基础的教学内容,对于热力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热泵节能在能量的量上的体现之后(热泵的性能系数恒大于1),进一步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有关热量火用热量火无的概念分析热泵节能在能量的质上的体现,并指出后者为热泵节能的实质,使这一部分学生对热泵的节能原理理解得更为透彻与深刻。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理解经常需要学生对当前学习主题的积极的心智参与。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在课程中应包含有趣的、对个人有意义的、难度恰当的学习任务,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历成功,从而发展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心。例如,在《制冷原理与设备》回热循环部分学习之后,给出“家用分体式空调安装时,工人常常将两根铜管捆扎在一起”这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他们应用学到的相关知识解释这种做法的理论依据。由于问题本身难度恰当且生动有趣,学生在积极思考并得出答案后,便会有学有所得的“成就感”,树立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

(六)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学习

情境学习强调将学习任务镶嵌在有意义的真实情境和活动中,从而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真实情境中去解决真实问题。因此,为促进学生的理解性学习,采用真实或模拟的问题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源于个人经验或真实应用的工程环境中进行问题的解决或探究,使学生对概念及其怎样运用产生深度理解,并能迁移;让学生有机会将所W知识用于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把学校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经验联系起来。因此,在《制冷原理与设备》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讲授之后,提出“有人欲开发一个-50℃的制冷系统,请给出可行的方案并加以分析比较”;在《制冷压缩机》课程内容结束之后,给出两栋建筑物的空调负荷条形图,要求学生根据两栋建筑物各自的负荷特点,为空调系统选择合适的制冷压缩机。通过这些模拟的工程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对问题进行探究,在深入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度理解并应用到实际的工程环境中。

(七)组织互动与协作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理念强调具有不同专长水平的学生和教师结成共同体, 围绕着学习任务进行互动和协作,学习者清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教师则提供相应的指导,学习者之间互相帮助,从而支撑学习者个人知识的发展。这种互动和协作能促进学习者的概念转变,同时促进学习者的专长和元认知技能的发展。由此,在教学中以讨论课的形式提供机会使学生与教师就学科内容进行拓展性的对话交流,挑战彼此观点,重建思维,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笔者由此得到启发,在《制冷原理与设备》课程内容溴化锂吸收式制冷部分结束之后,以“某地有天然气作为能源,现要开发一个空调系统,请给出可行的方案,并分析比较”作为讨论课的主题,采用学生在班级中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的形式,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各小组均以PPT的形式汇报交流自己的成果,教师和学生在此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积极的探讨,分析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在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关键地位,从而加深了对能源的综合、高效、合理利用这一重要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大学本科专业课教学应依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理解性学习,对专业知识要在理解基础上融会贯通,牢固掌握,灵活运用和创造创新。但是,当前仍然有许多教育工作者秉承学习的陈旧观念,教育实践中仍存在很多违背理解性学习的现象,过于注重对事实性知识的讲授,对深刻的理解和理解性运用与创新能力则重视不够。因此,在本科专业课教学中应把促进学生的理解作为教学的追求,不断加强理解性学习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家刚.理解性学习思潮在美国的兴起及其对我国教育的意蕴[J].现代教育论丛,2009(04).

[2]吕林海,王爱芬.理解性学习与教学的思想起源与内涵论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03).

篇2

[关键词]零度课程理念;公共英语;专业英语;翻转课堂;对接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121-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56 [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本研究结合新的教学大纲,以立体化、网络化课程体系为载体,通过翻转课堂,以师生双向互动为纽带,打造全面参与、全面互动的教学新格局,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导向性,资源的灵活性和监管的系统性,巩固行业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网络平台的根基,推进教学模式的时、空间拓展。对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改革深度、教学资源等进行整合,将立体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充分发挥,将教学活动在空间上进行了有效的拓展,而这种空间上采取的难以为人所意识的对师生行为进行规制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将以行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带入了新的境界和高度,充分地调动了多方因素,并采取多方点线互动的方式进行结合,使得原本静态被动的东西变得异常活跃。同时,课程内容本身的自我否定,又必然将课程内容推向新的高度,对原有课程进行了继承发扬式的传承,却又大大高出原有课程,丰富了课程内容,拓展了其体系范畴。本零度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固化了的教学模式,内容丰富多样、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方法科学实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布置、考核形式等选择上都具有特色。

二、研究背景

(一)英语专业课程行业导向的缺失

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以国家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为依据,其中规定“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一般均应以英语为教学语言。三种类型的课程如下:1.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等课程。2.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如: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英语语法学、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英美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3.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指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即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

《大纲》从三个类型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做出了纲领性的规定,覆盖面很广,目的是让学生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能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以便选择其最感兴趣或对其最实用的课程加以选修,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纵观这三类课程,尤其是第三类“相关知识课程”,包括诸如外交、经贸、法律、管理等近十类不同专业的课程。这些课程貌似覆盖和全面,但实际上对每个学生而言,很难有时间选修所有课程,即使选择几门课程,恐怕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研修,而只是浅尝辄止,了解一下各门专业的基础知识而已。这一实际情况恰恰反映出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上没有明确的专业学科定位,显示了行业导向缺失的问题。

(二)公共英语课程语言文化的缺失

反观公共英语课程设置,虽然“1999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打好语言基础上,学生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还要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读、听、说、写、译,即具备语言应用能力,但又把‘达到四级’列为大学英语学习的基本要求。”(黄滨,2002-61)因此,“近10年来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还出现四、六级考试形式化的现象。”(蔡基刚,2010:58)虽然“教育部推行的基于计算机的教学模式是分课型教学,也即传统的每周4个学时被分成了2个学时在课堂上讲课文阅读,1个学时在多媒体学习中心自学听力和课文,还有1个学时在课堂上进行口语辅导”(蔡基刚,2010:58),有限的学时被分割得四分五裂,实际上学生得到练习口语的机会很少,口语表达的能力因此很有限。蔡基刚等人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学生最希望提高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扩大词汇量,一是提高口语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四、六级超纲词汇老师不予理会,口语也是见缝插针,随意性很大,缺少计划性和系统性,因此学生的英语能力一直提不上来,从课本中学到的文化知识也并不丰富,用英语吸收、消化、传递这些知识的能力也很低下。”(蔡基刚,2010:58)

三、课程对接模式的理论基础

零度课程理念,是我们基于网络平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造性地设计、构建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所为零,就是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从一个“全新”的起点,实行“零”教师,“零”教室,“零”教材,“零”大纲,“零”计划(杨劲松,2012:41)。该模式解构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科研带动教学,实现个性化教学。以开放的教学方案,动态的课堂教学、弹性的教学目标冲击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在零度课程教学模式下,教室不再仅仅局限于方墙围成的、摆满桌椅的空间内,可以在草地上、海岸边、树荫下、网络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一个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监控者,也是一个学习者,最主要的是老师走下神坛、不再实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还课堂于学生,老师主要承担引导者、顾问者、答疑解惑者的作用;学生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还他们以最大的自由,令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他们可以成为学习计划的制定者、实施者、评估者,是知识的追求者、发现者,收获者;教材是生成性的,共同生成,以学生水平为基准。教材也不再是人手一册的纸质教科书,也可以是期刊、杂志、报纸,也可以是平板电脑、手提电脑、智能手机,学生自己可以确定每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材料是来自网络的,学生感兴趣而且实用的最新信息和知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一种自由的双向互动关系。在这样一种平等、自由、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知识的传递、探索和分享,在这样一个以学习者为核心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之间紧密合作、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共同促进、不断提高,使学习效果达到最大化。

四、课程对接模式的实践路径

在零度理念的指导下,课程对接模式可以通过微课平台、网络平台为依托,通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为组织形式来实现。

(一)对接模式下的课程环境建设

在零度理念的指导下,打破班级授课制度,依托数字化平台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式,实现全天候的英语学习,解决英语课程四年或五年不断线的问题,帮助学生构建终生学习的理念,让学生明白外语对生命价值和生活价值的重要作用。完成英语课程纵向结构的转型,构建英语“微课平台”,以保障零度课程理念下自主学习模式的顺利开展。构建依托数字化“微课平台”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开放的教学方案、动态的课堂教学、弹性的教学目标冲击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为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为英语课程体系的深入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利用“微课平台”和“翻转课堂”完成英语课程横向结构转型,打破学科界域,实现课程内容的多元化,教材和学习内容的生成性、学以致用和动态更新,使得英语课堂成为一个知识生成的平台而不是一个知识传播的平台,取消课堂的“传道、授业、解惑”功能,构建课堂的“商谈、启发、交流、批判、创思”功能。

目前毕博网络课程系统、作文评阅系统、数字化语言教学系统、学生自主学习监控系统、中英文本音频转换系统、外语学习视频点播系统、师生互动网络平台等多个教学网络平台为翻转课堂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不同专业的课程对接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软件系统和教学资源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不但能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还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兴趣,同时这些系统和软件也为个性化的对接模式学习提供了可行的平台和氛围,体现了对学习者个体的尊重和重视,使对接模式下的合作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师生还可以利用多个网络平台,逐步完善资源库,如高教视频、视听教材、电子教案、优质教学资源、高清中英文双字幕教学影视库、大容量音频文件库、用于教学和课件制作的视频库、外文电子书籍库等多个电子资源库。

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整合,抛弃传统的资源累计,对教学资源进行功能性划分,进行指向性的资源建设,开设了行业英语专项能力资源库、行业英语新闻资源库、行业英语影视资源库、国外考试资源库、行业英语资源库等多个资源库,将零碎的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设置师生互动专区,采取BBS和教师博客形式,打破传统教学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大大拓展教学双向领域。

(二)对接模式下的课程主体建设

我们提出“课程的零主体”这个概念。“零”在印度原文中,就是“空”字。去掉了内容的“空”位似乎什么都没有,但又包罗万象(杨劲松,2012:73)。“零主体”的意思是“没有主体,但谁都有机会做成为课程的主体”。我们提出零主体的概念,就意味着解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学生与教师以平等的地位走进课程的实践,同时通过实施个性化的网络分级教学,以批判性的思维解构教师或专家的话语“霸权”。当教师与学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话语协商和话语博弈成了课程实践场域的主要行为。

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医学常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临床专业的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英语基本功得以提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打破学科界域,以英语为工具,以医学常识为交接点,将医学英语专业的各课程与大学英语课程有机对接,实现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和教材的生成性,完成课程横向结构的转型。

我们还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导向,对不同小组的指导教师开设课件专区和教学交流区,尝试打破传统的固有模式。可以通过英语角这一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和竞赛活动,尝试在行业英语口语比赛、行业英文歌曲比赛、行业英文影视欣赏和配音比赛、行业英语翻译比赛、行业英语听力比赛等多种比赛形式上进行推陈出新的改革,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主体的塑造。

(三)课程对接模式下的课程客体建设

课程客体,即课程主体活动的对象,包括认知的对象,也包括实践的对象。(杨劲松,2015:42)当今世界学科之间的发展趋势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自然科学领域、人文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都出现了很多交叉学科,且这种势头不断发展,还会涌现出愈来越多的交叉学科。适应这种学科互相跨界的发展趋势,我们提出将医学专业学生与英语专业学生对接的理念,赋予课程客体新的涵义。具体而言,按学习者的需求,可以把各类与行业相关的以英语为语言的媒体上的文字材料、音频材料、视频材料系统而全面地选编为教材,每年开课都由学习者自主选编,这样就充分保证了教材的新鲜度、试用度。

英语专业课程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主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理论知识和英语使用技能,兼顾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质塑造,其特点为英语基本技能的训练系统扎实,其劣势为没有明确的行业定位,即所谓的行业定位缺失。将医学通识英语和英语专业课程对接,恰好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其特点在对接实践中可以得到明显的体现。

以广东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对接模式为例,在零度课程框架下,以医学行业话题为导向,比如学生选择的感兴趣的话题“代孕”、“整容”、“安乐死”等,通过这些话题,将医学专业的学生和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对接性的合作学习,经过双方交流、沟通和互动,将医学知识和英语技能有效地融合起来,医学生在英语专业学生的带动和配合下,有效进行英语技能训练,对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技能训练和文化知识的融会贯通,而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医学学生的影响下,与医学行业的学生对话交流,学习到与医学相关的知识,从对方学习医学方面的知识,能够增加行业知识。在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话语协商当中、话语的讨论当中,能够不断生成一个通识医学英语的教材,因此,课程的课题不是预设性的、预制性的,而是生成性的。

(四)课程对接模式下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

长久以来,我国高校的评价体系往往存在着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和评价主体的单一化问题,在实践中过多地依赖终结性评价的做法,忽略了学习过程,以任课教师或相关的教学行政部门为评价主体的做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钟启泉(2008:377)认为,中国教育是一种“大教学”体系,所谓的评价只是“教学检查”,而无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评价”。零度课程理念下的多元评价体系要实现教、学、评三位一体,形成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估相结合的多维立体的评估体系;从学生入学开始,结合学生课堂行为表现和诊断性评估结果,建立学生个人英语学习档案,监控和评估学生学习过程中语言应用能力发展进步状况。同时,还要建立多样的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评估系统,比如英语在线自测系统、毕博网络学习平台、“英语写作评阅系统等。通过多种形成性评估手段的综合运用,从多方面随时检测课程主体自己的进步,评估和学习过程结合在一起,同时也给教师评估提供了反馈信息,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定位。

篇3

关键词 项目教学;工学结合;专业英语;关联和对接

专门用途英语(ESP)或称特殊用途英语,是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二是有特殊的内容。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高职ESP教学中,要重视语言技能的培养。教学中应让学习者在获得相应语言知识后,通过对语言知识的正确运用,最终获得具有一定熟练程度的语言技能,从而完成准确、流利的职业交际。

项目教学法的前提是“项目”。美国项目管理专家约翰·宾认为:“项目是要在一定时间里,在预算规定范围内需达到预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项目具有确定的目标,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要完成的是以前从未做过的工作。项目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在这里,项目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个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项目教学法能很好地促进师生互动,改变老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此教学法更注重学生的能力,这其中包括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能力、思维逻辑、领导与合作、适应能力等,可以被看作是社会中的一种普通行为,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做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多地倾向于采用项目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是“协助者”和“幕后策划者”,真正的主角是学生,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个共性的学习,而是以个性为主。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及要求,需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及探索,初步制订方案,以锻炼思维模式及反应能力,学会分析是关键;接着是小组内部的讨论,项目教学法多采用小组的方式来组织学生,每一小组由6~8名(可根据实际情况改动)学生组成,设置一名组长,小组成员在选择时更多地考虑能力的互补,这样才能体现项目小组的真正价值。

项目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活动的开始、活动的展开、活动的结束,每一阶段的活动都要由师生共同参与设计和制定。

以商务英语教学为例,教学设计应以商务模块为基础,以业务流程为主线,把商务知识的习得和商务交际技能的训练放到各种仿真的工作场景中。其中常见的商务模块包括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国际金融、交通物流、商务礼仪、商务管理、商务办公等,涉及的工作场景分布于各商务模块之中。教学实施应通过具体商务背景的介绍和项目的模拟练习,使学生对各商务模块涉及的商务知识有系统认识,并在具体商务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商务交际技巧,完成指定的商务任务。

在第一阶段中,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项目”的题目,以便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他们对此项目已有的知识。学生在讲述他们的经验和表达他们对已知概念理解的同时,对此项目的兴趣不断增加,并能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步设计自己的活动,老师启发和帮助学生设计项目活动中要调查和解决的问题。第二阶段则是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地工作,例如安排他们与项目的有关商务工作人员、商务专家等谈话(实地考察);老师提供资源(利用多媒体及相关的录像、相片、故事和对话等)以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老师为学生进行调查提供各种建议。在此阶段老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对各自的工作进行讨论并相互提供建议和帮助。第三阶段中,由老师安排一次项目活动总结会,老师帮助学生选择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让他们有目的地展示自己开展活动的全部成果,表达自己学会了什么,分享他人成果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兴趣,转向新的项目活动。

高职ESP的职业化特点要求ESP教师也应是具有职业化的语言教师。理想的ESP教师应该具有多种职业背景知识和经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ESP教师大多来自语言教师,接受过严格的语言培训,对ESP中的纯语言问题的教学可以应付自如。但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主要在于,他们不是某一专业的话语共同体(discourse community)的成员,不熟悉目标语境(target language),这使得现在的ESP教师与教学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必须通过持续实施ESP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来不断丰富ESP教师的专业素质,以适应教学实践的需要。

篇4

一、Swain的可理解性输出假设

在20世纪80年代,“输出”这个词被用于指示结果、成果或是产物,是语言习得的设备装置。输出就是“学习者或者某系统所学到的东西”。从80年代到现在,“输出”的理解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作为一个名词、一样东西、一件商品到到现在作为一个动词、一种行为、一个过程。输出假设认为,在某些情况下,生产语言的行为(口头或书面)构成第二语言习得的部分过程。

Swain提出此假设有两个重要的背景,一是信息处理理论,二是加拿大的法语浸入式教学。信息处理理论是当时(1980s)在二语习得研究方面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Swain为什么选择在加拿大做浸入式教学实验是因为加拿大的双语环境:英语与法语。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为说英语的孩子开办法语教学课程,法语作为教学语言融入到其他各门学科的教育之中,其目的是既使学生掌握所学科目的知识,又达到较高的法语水平。但根据Swain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听力和阅读能力与以法语为母语的孩子基本相同,但在表达方面(口、笔语)却无法达到他们的水平。Swain发现,沉浸班学生的输出非常有限,学生课内外很少有机会用法语进行表达,表达时话语的长度也极其有限。由此,Swain认为,沉浸班的学生之所以不能达到本族语孩子的表达能力,不是因为可理解的输入有限,而是因为可理解的输出有限。

于是Swain提出,仅仅依靠可理解输人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人,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并进一步指出可理解输出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二语习得,即它的三个功能:

1、注意/触发功能(noticing/ triggering function):产出目的语的活动能促使学习者有意识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语言困难或问题,以及对目的语领域内未知或知之不足的知识的注意。也就是,输出能刺激学习者去注意表达的方式,提高对知识空缺的意识,同时激活认知过程。通过这个认知过程,学习者可以获得新的语言知识,或巩固原有的知识。

2、检验假设功能(hypothesis- testing function):学习者在发展中介语的过程中,常把输出作为尝试新的语言形式或结构的一种方法,试图通过输出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哪些是恰当的,哪些是不恰当的,从而尽快达到交际的目的。

3、元语言功能(metalinguistic function):元语言功能即学习者运用目的语来思考目的语的应用。可以说,元语言是为了认知目的而运用的语言,对学习者自身,观察并审视这个认知过程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独立学院高级英语教学现状

1、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独立学院学生属第三批录取的本科生,录取分数与一本、二本有较大差距。且受学校氛围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与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信心明显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差距明显。学生虽然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及训练,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表达方法,但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仍还是和一、二本院校的英专学生有很大差距。

2、传统教学模式负面影响很大。传统的高级英语的教学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对教材内容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解释,教师甚至采用语法翻译法,既对教材内容进行逐句汉语翻译,过多强调词汇和语法等语言难点的讲解。学生对教师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这样一来,课堂上教师讲解就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缺乏自主能动性。

3、现行教材难度偏难。由于发展速度很快,某些独立学院的外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参等基本上是从其依的母体中“移植”过来。于是要求独立学院学生在同样的期限内、使用同样的教材,以同样的学习手段来达到同样的目标,存在着某些难度。这也正是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过级考试通过率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目前没有真正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材,也没有人去关注或去编写,这也就制约了独立学院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重视输出的教学模式及几点建议

1、充分营造课堂语言输出环境

由于外语学习最需要的就是一个语言交际的环境,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又大多是在课堂上才能完成。而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自身信心不足,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同时他们的优点就是由于涉外娱乐活动比一本二本的学生多得多,相对的,他们就更加的开朗积极,思维活跃,乐于参加一些寓教于乐的课堂活动。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高级英语教学课堂模式,以任务为前提,因材施教,重视语言的运用,在课堂上充分创造语言输出的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充分运用已获得的输入知识,形成输入和输出的完美有机结合。介于独立学院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学生的准备活动应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主题应是既切题又有趣,一来可以克服个人能力不足的因素,二来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三来可以引导最大限度的语言输出,团队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彼此更加轻松的参与。

2、加强课后书面输出的训练

语言输出形式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方面。课堂上的语言输出实践主要集中在口头表达,没有时间可供书面表达训练。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在完成课堂工作的同时,精心安排课后任务,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强化学生笔头输出实践,才能达到培养英语综合技能的目的。许多学生往往羞于说但更怕写,尤其是写文章。在这方面,独立学院的问题表现得更明显,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主能动性,教师安排的笔头作业不容易按质按时的交付。这就提出了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打消顾虑,激发写的欲望。王初明教授提出的“写长法”就是加强学生的书面语言的输出训练。所谓“写长法”,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外语能力,控制对作文长度的要求,逐渐加大写作量去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其特点是“以量促学,以量促质。”在实践初始阶段对作文的长度要求不可太长,话题最好由学生自定,所写的东西不作交流,这样容易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减少心理压力,最充分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王初明)。随着实践的增多,信心的加强,逐渐地提高写作要求和长度,通过不断地验证、产出修正后的输出,增强输人的作用,达到以写促学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实践课,旨在通过听说读写等技能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听力能力、表达能力、词义辨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具有较熟练的交际能力。因此这么重要的课程在独立学院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应当重视并好好的解决,使独立学院的学生也能够与一二本的英语专业学生享受到同样的专业资源,共同提高进步,为我国输出更多的语言人才。

参考文献:

[1]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2]Swain,The Output Hypothesis: Its History and its Future,a speech i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3]邓雪菲.独立学院英语专业高级英语教学现状及建议.学习月刊,2009,(14)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管雪兰.可理解输出假设与高级英语教学.韶关学院学报,2005,(02)

[6]李观仪.新编英语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后方法 语言教育理论 自我反思 自主性

一、引言

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课程,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综合英语技能、提高语言意识和获取人文素养。一直以来,国内的教育家及教师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综合英语教学进行了探索,总的来说,这样的探索基于国外流行的教授语言的方法和理念,在教学上或是跟从国外流行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语法翻译法、直接法、暗示法、听说法等,或是试图从教师中心(teacher-centered)、学生中心(student-centered)、语言中心(language-centered)和学习中心(learning-centered)某一个方面找到“一套理论上统一、能适用于广泛的语境和学习者的课堂步骤”(郑玉琪,陈美华,2007:33)。从笔者的个人经验及对周围同事的观察,被多数教师接受的教学法有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以及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法,教学过程多遵从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却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在一个班级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在另一个班级却不奏效、在一个单元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在另一个单元却不奏效、以学生为中心有时并不能实现等等。所以在这个有多种教学法可供选择的时代,教师依然不能找到一种万能的、可适合各种语境的教学方法,可见万能的教学方法并不存在。而后方法理论则印证了万能的教学方法确实不存在,它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为综合英语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二、后方法观及其研究现状

从“方法”到“后方法”是二语/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巨大转变,甚至被认为是过去十五年来二语/外语教学研究三大显著转向之一。后方法教学观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在二语/外语教学上的反映,其所奉行的理念与“后现代主义”思想不无关系。

国外最早对后方法进行研究的是语言教育专家Stern(1983,1992),另有Pennycook(1989),Prabhu(1990),Allwright(2000,2003)等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后方法教学思想。而对后方法语言教学研究最为著名的是美国应用语言学教授Kumaravadivelu,他认为“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具有三个参数:实用性、特殊性和可能性,并提出十大“宏观策略”(macrostrategies):“最大化学习机会”“最小化感知失配”“提高学生自主性”“促进协商式互动”“激活直观启发”“培养语言意识”“情境化语言输入”“综合语言技能”“确保社会关联性”“提升文化意识”,并在后方法领域逐渐深入(Kumaravadivelu,1994,2001,2006)。国内近年来有不少人对后方法进行了研究,束定芳、庄智象(1996)认为外语教学要对“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但他们没有提及后方法这个术语;陶健敏(2007)对“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进行了述评,认为正确认识这一理论有助于外语教师实现个人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突破;郑玉琪、陈美华(2007)提出了“后方法”时代的英语教学一系列教学原则;郑玉琪(2014)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论证了教师角色的重要性;董金伟(2008)探讨了后方法视角下外语教学特征与要素;邓志辉(2008)结合教师赋权增能理论强调尊重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与自主性等等。

概括起来说,他们的研究或是从理论层面或是理论结合实际对传统教学、传统教师角色等进行反思,以期后方法理论对外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的目的也是探讨后方法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由于现有的研究很少涉及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教学,所以笔者拟结合自己教授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的经历,从后方法视角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教学进行思考。

三、我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教学现状

综合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在当今对英语专业课程进行改革的背景下,许多课程被删减甚至去除,而综合英语课程一周则至少有4节课时,因此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其意义不言而喻。综合英语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综合技能训练及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准确灵活地运用语言能力,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等知识、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并形成一定的思辨能力,可以说,综合英语课程是英语技能类课程中的素质教育课。那么综合英语的教学现状是如何呢?笔者在此对我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现状作简单介绍。

(一)教材使用

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何兆熊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教程第2版教材。基础阶段共有四册。第一册14单元涉及的话题分别有亲情、科技与教育、礼仪、疾病、独生子女、做人准则、帮助他人、节日、地方介绍、人物、宗教、语言、心理问题和教育。第二册14单元涉及的话题分别有帮助他人、成长、运气、英语语言、战争、学生、全球变暖、快乐、牛仔衣的起源与发展、宽恕、儿童良好品性的重要性、名人介绍和婚姻。第三册14单元涉及的话题分别有初入大学的尴尬、工作、汽车、快乐、谎言、写诗歌、爱、知识、食物、写作、学生、团队职责、时间安排和家。第四册14单元涉及的话题分别有激励人们不要放弃、个人空间、网络、核武器、朋友、民族归属感、人物、医生与病人、个人成长、城市生活、地震、种族歧视、婚姻和米奇、唐老鸭。总体来看,第2版教材比第1版教材较为理想,涉及话题较广,但也有些问题。如传递英语国家文化类的话题虽有一些,但更有不少文章类似于心灵鸡汤类的散文,很温馨但欠缺深度;有些话题安排不符合学生具体情况,如第三册第一课讲初入大学的尴尬;“帮助他人”“快乐”这样的话题不止在一册中提到,容易让学生厌倦。有的文章比较老,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另外从语言难度层面上看,第二册、第三册梯度较小。

(二)教学形式、手段

多数老师采用交际法或任务型教学法,注重与学生互动,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以讲授一个新单元为例,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初的学生报告、教师与学生评论、教师的总结及导入新的背景话题、学生围绕相关话题讨论并发言、教师点评、教师介绍新的单元内容及写作、修辞手法、教师介绍文章大体框架及讲解语言点、组织学生对相关话题讨论或辩论、课文结束及教师总结、附加讨论、完成练习。所以这样的过程基本是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讨论、发言相结合。教学手段包括电子教案、板书、视频、网络平台等。教学形式与手段看起来不算单一,但是不少教师会有本文第一段列举的困惑。

(三)学生自主性

虽然每个班都有少量的学生学习主动而积极,但多数学生学习不具备自主性。课前一般不会主动地去预习课文,课上习惯于听教师讲和记笔记,而不会主动地去寻找学习机会。笔者通过与其他教师交谈的方式做了一个粗略的调查,几乎80%的学生不会在课堂上主动向教师提问,而在教师安排的group-discussion中,有些学生根本不发言,自己放弃学习机会。因此整体来看学生虽然是在学习,却是缺乏热情、缺乏自主性的学习。尤其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因为要考专四,心思更不在课本上,没有什么自主性。

四、后方法理论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使用素材多样新颖、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及有梯度的教材

根据Kumaravadivelu的十大宏观策略,尤其是“确保社会关联性”和“提升文化意识”策略,教师必须对教育环境及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孤立于社会的外语教学是不可取且没有意义的。教师的教学不应只是语言教学,还应是文化教学,即让学习者理解和认同目标语群体的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因此适合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课程的教材应该是素材丰富的,紧密联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且在语言难度上具有一定梯度的教材。

(二)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与提高

根据Kumaravadivelu的十大策略,尤其是“最大化学习机会”“最小化感知失配”“提高学生自主性”“促进协商式互动”“激活直观启发”“培养语言意识”“情境化语言输入”“综合语言技能”的策略,教师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意义的协商互动及合作,教师对学生的、学生对教师的、学生对课程的充分了解可避免理解偏差,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来对学生进行直观启发,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形式、结构、特点,通过情境化的语言输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及文化意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不能被某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牵住鼻子,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经验,针对不同的学生与教材,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形式,经常思考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并能够扮演不同的角色。做到这点很不容易,需要教师具有语言储备、角色储备、文化储备、方法储备等等,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批判性

根据Kumaravadivelu的十大策略,要想教学成功进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批判性也至关重要。教师可通过语言灌输、设计活动、安排任务的形式逐渐让学生养成课前好好预习、课上通过提问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形式获取学习机会,在与同学的共同讨论及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与别人的合作能力,主动获取并加工知识并对问题作出批判性思考。

五、结语

后方法理论不致力于寻找某种特定的方法或模式,而是从更广阔的视野,寻求新的教学理念和途径。本文从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角度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教学作出了思考,希望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及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玉琪,陈美华.试论“后方法”时代的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33-35.

[2] Stern H.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3] Stern H. 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4] Pennycook A.The Concept of “method”,interested knowledge,and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89(23):589-618.

[5] Prabhu N S.There is no best method―Why?[J].TESOL Quarterly,1990(24):161-176.

[6] Allright R L.Exploratory Practice:An “Appropriate Method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 Development?[R].Paper presented at the 8th IALS Symposium for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s,Edinburgh,Scotland,2000.

[7] Allright R L.Exploratory Practice:Rethinking practitioner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ing[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3(7):113-141.

[8] Kumaravadivelu B.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94 (28):27-48.

[9] Kumaravadivelu 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35):537-560.

[10] Kumaravadivelu B.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2006.

[11]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2] 陶健敏.Kumaravadivelu“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评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6):58-62.

[13] 郑玉琪.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1):59-64.

[14] 董金伟.后方法视角的外语教学:特征与要素[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1):8-12.

篇6

[关键词] 影视声乐;集体课;艺术共性;创造性

影视作品中声乐表现包括主旋律、背景音乐等,同时还包括歌曲。影视声乐是歌词与旋律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凝练和概括的艺术表达强化和延伸主题,展示人物的情感和命运,成为故事发展的推动力。探索其相关的教学工作是声乐艺术教学中一种更趋于细致且有价值的思考。

影视戏剧专业的声乐学科经历多年的建设、改革与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授课方向从技能课到表演课,从单一技术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授课形式由个别课到小组课,由小组课到集体大课的高校所特有的声乐学科体系。

影视戏剧系开设声乐课的专业有影视表演、歌舞剧、音乐剧、播音等。在这片“非声乐专业”领域的教学工作中,把握发展脉络,认清开设声乐课的重要意义,做好课程建设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一、教学形式――集体大课和

单一小课相结合是影视声乐教学的有效形式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系统的。每一个学科的诞生、发展都源自它自身的需求,有它特定的历史轨迹及各自不断延伸的枝丫,最终这些枝丫触到了彼此,长在了一起,学科体系就这样渐渐庞大而有机地形成了。影视和声乐演唱就是这样走到了一起并形成一个专业学科,可以说电影和电视的形成与发展使得今天的影视声乐教育从传统音乐专业教育中派生出来。

电影发展的初期,影视艺术家们是躲在银幕后现场配音的。器乐和歌唱此时还只是一种“外援”手段。至1927年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以歌取胜,1936年电视歌唱粉墨登场并成为主角。此后,声乐演唱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重要起来,而相关的教学研究也是处在同时发展的过程中,声乐教师们和学习者们起初都在用一对一的传统方式解决影视声乐学习中的声音、气息、表现力等问题。随着影视文化蓬勃发展,人们对影视作品的欣赏和参与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满状态,而正是这种欣赏和参与又使影视艺术进一步发展。这种情况仅从影视专业招生的火热状况就可见一斑。影视声乐的培养也随之成为一个必修专业,原因有三:一是影视歌唱专业化的要求提高了;二是人才的文化素质(包括音乐素质)的要求提高了;三是随着影视音乐多元化的表现,人才的复合化需求提高了。面对如此之多的学生人数,面对影视声乐的多元表现,是否完全沿用声乐专业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也成了学者们的思考问题。

传统音乐专业的声乐课大都是“一对一”的小课,此课程作为培养人才的专业课引入影视专业之后,专家们开始了教学上的重大改革――专业集体课诞生了。随着学生人数和教学需求的增加,声乐集体课形式的优势越发凸显,它承载的教学内容包括科学的发声方法、歌唱的技能技巧、歌唱理论、音乐文化知识、影视及戏剧音乐特征等。这种声乐集体课有利于学生学习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尤其可以强化声音理论知识,有利于缓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有利于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状态,有利于扩大声乐演唱知识的覆盖面,有利于加快教学进度,有利于教师探索研究广泛适用的教学理论,有利于声乐人才和师资力量的培养。声乐集体课使学生在集体歌声中释放自我,在学习中掌握发声的基础理论,在比较教学中提高对正确声音的认识并有效解决声音问题,在和声训练中提高审美、完善自我。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集体课在提高授课效率、弥补小课单一形式的遗憾时,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多元的授课过程中和完美的授课理念指导下探索出一条完整体系的教学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板块,使教有所依、学有所成。如果说声乐小课的教学任务是从单一走向精细的话。那么集体课的使命就是从单一的复杂走向深刻的多元。这二者的结合使影视声乐课的教学得到了更有效的发展。

二、教学基础――影视声乐的教学要着眼于声乐教学的艺术共性

歌曲的定义是一个大的范畴,其中包含很多类型,如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合唱歌曲、抒情歌曲、通俗歌曲、歌剧与戏剧歌曲等。影视声乐的歌曲也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备歌曲的许多共性,它的选材及运用是歌唱艺术多元化在演绎形式上的体现。影视歌曲和一般歌曲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

声乐学习训练过程是复杂的,比较公认的教学方法一般承认正确的呼吸是声乐演唱学习的基础。在进行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时,必须掌握歌唱的呼吸方法、呼吸的运用,了解呼吸的支点和常用的呼吸练习方法,识别声音的性质、声部的划分,了解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特点及嗓音的保健等。进一步讲,作为歌唱者必须要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和正确的声音概念以及科学的发声技巧。正确的歌唱呼吸乃至臻美的声音是唱好一首歌的基本条件。学习者要通过专业的磨炼,懂得并掌握发声的生理机制及嗓音运用的机制,了解歌唱器官的构造,歌唱发声的简单原理,声音的共鸣原理、共鸣腔的划分、共鸣腔的运用和声区的关系,运用共鸣的方法等,使它成为歌唱者的第二天性,完美的演绎才能开始。

2 具备深厚的文学和艺术修养

其一,音乐中蕴涵着很多民间文化及风俗。从周公时代开始,周朝天子经常通过“听歌”来了解民风。周朝天子通过听歌,不出牖户而尽知天下,而且寓教于乐。听歌要有更高层次的心得体会,上升到治国安邦的政治高度和维持世界和平的历史责任感。这就是“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其二,音乐中融会了诗之含蓄与寄托。比如歌曲《在水一方》的歌词出自《诗经・秦风・蒹葭》。《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诗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直解为:“浩荡的芦苇,莽莽苍苍,晶莹的露珠,化为白霜。我所心爱的人,在河水的那一方。”这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见到意中人的深切感情,演唱这首歌要体味古诗之用辞、理解原文之意境,方能体现音乐之美。演唱者在文学和艺术上不仅要有很高的修养,还要有深刻的富有内涵的表现力以及把诗歌、音乐和声音完美融合的综合能力。清代另一位著名音乐家徐大椿在《乐府传声》“曲情”篇中写道:“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故必先明曲中之意义曲折,则启口之时,自不求似而自合。”可以这样认为:歌唱者要唱好一首歌曲,除了具备必要的基本素质和演唱技巧之外,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演唱者在歌曲演绎前必不可少的一道准备工序。

3 把握影视作品的风格,使歌曲凸显主题意境

声乐作品的风格会随着时代、地域、民族以及词曲作家个性的不同而不同,影视歌曲也具有同样的风格化。影视歌曲和声乐歌曲在“理解作品”这一环节上还是有一些 不同点,通常理解歌曲只对词、曲作者和作品时代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就可以了,但理解影视歌曲的过程并没有这么简单。除了需要了解词作者、曲作者、演唱者及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外,还需要对原著的理解,对剧本、编剧的理解,对导演思想的理解,对观众听觉的理解。

不同的影视剧题材、不同的音乐家及不同的音乐作品都体现着不同的情景描绘和感彩,同时会变换不同的演唱要求。例如以清代帝王康熙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不同的剧本就有不同的音乐作品问世。《向天再借五百年》是电视剧《康熙王朝》的主题歌,作为一部正剧的主题曲,它所表达的勃勃胸襟和帝王之气就有别于《康熙微服私访记》这种亲和力极强的民间杜撰式的连续剧所选用的浪漫逍遥的乃至民间淳朴的歌曲形式。因此演唱者必须能理解歌曲所提供的艺术文化背景和感情基础,通过精湛的演唱把作品的风格恰当地表现出来。善于运用自身的声音特点,采用准确的音色和表现手法进行歌曲的演绎,以利于准确塑造音乐形象,只有做好这些,才能使歌唱凸显影视作品的主题意境。

三、展现“由心”的歌唱、体现创造性的教学

影视声乐表演的形式繁多,影视化的程度、方式各不相同,但影视记录却一直有着追求自然、真实的天性。声乐作为艺术本身就具有抒情性、虚拟性,与之一体的表演也就具有了舞蹈性、非自然性,而这恰恰是人们所能够接受并要求的真实。舞台声乐表演是影视声乐表演的基础,影视声乐表演是舞台声乐表演的派生。电影电视可以把生活化的表演组织成精美的艺术,也可以说亲切自然的特征会幻化成受人喜爱的艺术表现。这时候“由心”的歌唱更容易使人感到自然舒服,从而产生对作品的好感。中国文化常常提到相由心生、境由心生、病由心生、爱由心生。所谓“心”,即指思想或想象,人心中能想象到或能体验到的才有可能表达出来。歌唱者就是要营造好这样的意境,为作品、为自己也为听众。事实上,从音乐赏析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创作、演唱还是聆听,由心而发的歌都是最具震撼力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完成歌唱技术和艺术等教学任务外,更要强调歌由心生的歌唱概念,使我们的学生不至于桎梏在学习的知识框架之中,而是要从复制知识的循环里找到歌唱的新感觉,探索艺术的新出路。

篇7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声乐教学;高校;戏剧影视表演

音乐带给人的是听觉上的享受,是人们通过感官来感受审美情趣的一种艺术。它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创造力,还能增强人们的想象力。戏剧影视表演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和音乐有相同之处,都是利用感官感受来获得对美和艺术的感知。声乐教学是戏剧影视表演中的专业课程,随着影视业的发展,戏剧影视专业的声乐教学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原生态民歌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构成因素,不仅增加了民族音乐的表达方式,还能使人们从中感受到原生态民歌的纯真质朴的情感,丰富了声乐教学的资源。因此,在戏剧影视表演中融入原生态民歌,除了可以改变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传统印象外,还能增加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提高声乐教学的整体水平。

一、关于原生态民歌的基本概述

原生态民歌是原生态音乐当中的一种音乐类型,它是指没有经过任何艺术加工,以原声状态而存在的音乐艺术。原生态民歌是民歌当中最原始的一种音乐形式,它流传于民间乡野,很多歌曲都来自于农夫、渔夫或是纤夫等劳动人民当中,是劳动者劳作之余的歌曲。尽管原生态民歌诞生于乡野之中,但它在词曲上和普通的民歌并无差别,词曲创作上不仅简单、明了,而且更有韵味,最重要的是旋律优美。

原生态民歌的歌词内容主要是表达劳动人民生活中的各种形态,比如常见的有砍柴调、欢喜调、哭丧调、哭嫁调等,不但真实地反映了不同时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精神面貌,还将劳动人民内心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深刻地表达了出来。部分原生态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民歌经过改进后,歌词变得更加通俗,且朗朗上口,曲调也更加动听,在民族音乐艺术歌曲中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另外,我国的原生态民歌种类繁多,而且分布范围较广,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陕西和山西西北民歌、客家山歌和内蒙古长短调牧歌等。

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进行声乐教学的目的

声乐教学课程是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因此,作为一名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声乐作品演唱能力,这不但是培养影视表演专业学生艺术气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学习表演艺术的学生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为了达到声乐教学的目标,学生必须要在实际的声乐学习过程中加强演唱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一些专业声乐理论基础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声乐理论知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使学生掌握一些专业演唱技巧,帮助学生达到良好的歌唱状态,使学生懂得科学发声的方法,能够通过自身所掌握的一些声乐知识,对声乐作品有更深的理解,从而在演唱过程中使自己的嗓音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戏剧影视表演学生学习声乐,有助于提高台词语言声音塑造能力。而且,近几年来,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演员的就业趋势发生了改变,社会对复合型影视表演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因此,很多学习影视表演的学生,通过参加音乐剧的舞台表演来提高自身的演唱和表演能力,也有利于自己在毕业后更具就业竞争力。而音乐剧对于演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歌唱和舞蹈,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水平,才能适应舞台艺术的要求。因此,在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进行声乐教学,不仅是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必要途径。

三、原生态民歌融入戏剧影视表演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文化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使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原生态民歌作为其中的一种音乐元素,它的艺术价值也不断被专家学者所挖掘。而在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中,融入原生态民歌教学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原生态民歌虽然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但因为地域性局限和传播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而高校作为教育机构,有义务承担原生态民歌传承与发扬的重任。而将原生态民歌融入戏剧影视表演声乐教学中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丰富戏剧影视表演声乐教学的教学内容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课程基本上都是按照统一的教学模式进行的,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倾向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教会学生歌唱的技巧,忽视了对传统民族音乐的学习。这种统一固定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不能对不同形式的音乐进行欣赏,还因此使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失去兴趣,影响了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因此,高校的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还要引进原生态民歌,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结合原生态民歌的多样化表现形式,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另外,随着人们对于原生态民歌喜爱程度的加深,教师一般都引入原生态民歌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对原生态民歌进行研究和学习,一方面可以促进原生态民歌的发展和传承,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水平,使学生感受到更多民族音返镊攘Γ提升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的音乐艺术欣赏能力。同时,在学习原生态民歌时,教师可以通过开设原生态民歌选修课、举办原生态民歌活动比赛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原生态民歌,从而使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二)原生态民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原生态民歌的分布特别广泛,在演唱方式和表现形式上都比较多样化,因此,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原生态民歌的研究,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在原生态民歌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还要鼓励学生对原生态民歌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原生态民歌的传播和形成因素等进行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使学生在研究原生态民歌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乐感。

原生态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变迁,原生态民歌也在发展和变化,并因此而逐渐成为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音乐艺术。所以,学生在对原生态民歌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对原生态民歌的文化内涵有更深的理解,还能更好地掌握它的精髓,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创造能力,这对于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是十分有利的,既能增强自己的音乐艺术欣赏水平,又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艺术表演能力。

(三)学习原生态民歌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社会发展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现如今人们不再仅局限于对个人能力的重视,而是更倾向于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注重。因此,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作为一名大学生,教师的义务是教书育人,而学校的义务是培养全面发展且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优秀学生。同样,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学校也要以培养有文化、道德、理想和纪律的“四有新人”作为标准,来培养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学中,对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原生态民歌作为传统民族音乐中的优秀音乐艺术,在经历了实践的考验后,留存下来的都是经典。因此,通过对优秀原生态民歌音乐作品的学习,不仅能培养戏剧影视表演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还能使其在学习原生态民歌的过程中,对前人热爱大自然和生活的情感有所I悟和体会,从而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结语

原生态民歌是中华传统民族音乐中的重要音乐艺术,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学习原生态民歌,不仅是对于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扬,也是促进当前声乐教学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另一方面,声乐学习也是戏剧影视表演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因此在进行声乐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原生态民歌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但能增强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梁晶.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小议[J].当代电影,2007,06:93-95.

[2]程析.原生态民歌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J].艺术教育,2016,02:62-63.

[3]梁旭.原生态唱法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4,13:16-17.

篇8

[关键词] 视听语言 动画专业 课程 教学改革 实践

高水平的影视动画作品蕴藏着丰富的设计思想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但无论怎样的精彩美妙,创意和制作上都必须考虑到视听语言的灵活运用。诗情画意或是震撼心魄的影视动画作品所营造的视听效果直接关乎到观众的欣赏情调,也反映着作品的品位层次。

动画专业的学生通过《视听语言》课程的学习,了解影视语言的经典理论,培养视听语言的专业意识,掌握动画剪辑的基本技巧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而作为传统的影视类专业基础课程的《视听语言》,针对动画专业的特色教学改革与实践同样是个非常命题。

一、课程地位与认识误区

影视艺术(含动画)是视听的艺术,无声电影时代,影视艺术是纯粹的视觉艺术,一切都要通过可见的形象(即画面)来表现内容。而有了声音之后,改变了电影单纯的视觉性特点,影视艺术成为了真正声画结合的视听艺术。视听语言是影视作品的基本元素与语言。人类语言的基本规律是由字组词,由词造句,由句成段。与此类同,影视语言也是由一个个小的单元来组成大的段落,只不过在影视中这个“字”变成了一个个“镜头”。影视类专业学生在《视听语言》课程理论学习与运用实践中培养起专业的“镜头”意识,即理解和掌握运用“镜头”来传达思想是最基本的。

影视动画中的视听语言,是将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文学语言转换成影像元素和声音元素,综合表现在一起形成视觉与听觉感官上的一种新的语言表达。研究影视动画视听语言,是对影视动画深度美学含义的探析解读,也是对影视动画艺术表达潜力的发现开掘。视听语言已然成为学生体现自身审美水平与表达个性积极思维的重要素质,《视听语言》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亦日益凸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陈旧观念与认识误区:

首先,学生们普遍性的认为本课是一门单纯的影视基础理论课程,从而忽略了理论学习与创作实践的结合,更意识不到其对于科学正确的专业创作观树立的积极意义。实际本门课程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影视语言的经典理论与现代观念,结合实际影视动画作品案例的分析研究,头脑中逐步形成自主的“镜头感”专业意识,同时掌握影视动画剪辑的技巧规律,最终能够潜移默化的指导专业影视动画创作。

其次,许多专业教师都认为本课是一门非常初级的专业基础课程,随便一名教师都可以教好本课。而事实上,本课需要授课教师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与综合素质,具有扎实的影视经典理论和经典作品的研读经验,以及丰富的影视动画项目的创作和制作实践。否则,流于概念陈述的照本宣科或者空泛简单的作品赏析就在所难免了。火车头跑偏了道,火车出轨似乎就不难预料了。另外,本课与剧作、创作、制作类课程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应引起专业教师的足够重视。因为未来创作作品的专业性不只是炫技性的技术铺陈,最直观的反映往往是视听语言的运用。

第三,具体教学中无视动画与影视在同源基础上的微妙差异,教条的照搬影视语言的理论与经验。动画由于自身创作方式的独特性,其真正的视听语言创造主要集中于前期创意阶段,即动画文学剧本到文字分镜脚本,再到画面分镜台本的过程。创作者在前期阶段时就必须充分确定作品未来的整体结构及对剪辑诸因素与技巧的设计等,动画的前期分镜台本就等同于电影拍摄记录本(即完成台本)。动画剪辑是“规定于前期分镜,依赖于中期制作,定型于后期剪辑”,这种带有强烈预见性的“先剪后接”工作模式,也是动画作品与实拍影视在创作方式上的最大区别。显然,动画后期剪辑就不能像实拍影视那样可对作品整体结构做颠覆的处理,因为动画剪辑时是基本没有“片比”这个概念的。实拍影视作品中演员多“NG”几条的备剪素材镜头在动画制作中是不允许存在的,由于前期创意中没有充分考量而在后期被剪的手工绘制或电脑制作镜头将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因此,动画专业学习视听语言对培养科学专业创作观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

二、特色改革与创新实践

动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的特色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除了结合新型教学手段(多媒体等)的传统影视语言经典理论研习之外,主要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经典案例拉片解读

依托大量经典案例的拉片解读来消化相对枯燥的理论,深刻理解记忆稍显抽象的概念,割裂或整体的分析一部影视动画作品中视听语言运用技巧与风格特色,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结合,使其真正从视觉、听觉和感觉思维诸方面了解和熟悉视听语言。

篇9

[关键词]视听语言;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83 — 02

“视听语言”课是我国高等院校影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视听语言是电视、电影的最基本的艺术手段,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进行影视剧评论还是剧本创作,都要掌握视听语言的相关理论与基本常识。因此,也可以说,视听语言是相关专业学习的一个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只有学好、学精这一课程,才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进行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视听语言” 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

视听语言就是电影的语言,是对影视艺术的表现方式所作的一种比喻。它是通过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达信息的一种相对感性的语言。因此,视听语言不同于其他的语言系统,它直接作用于受众的视听感官,以非常直观的形象来传递信息,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性。将它称之为语言,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语法,“视听语言讲述影视作品的语言构成及一般语法规则,内容包括视听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则以及视听语言与影视艺术的关系等方面,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分析影视作品视听元素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相关概念与方法分析文本并进行创作的能力。”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首先要学最基础的语言符号和元素,然后才能拼写单词,造句,撰文。视听语言包括画面、声音和剪辑三个大的方面,而画面又包括构图、角度、光线、色彩、景别、运动等诸多元素,声音包括音乐、音响和人声。

“视听语言”课是高等院校影视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一门专业理论课,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影视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图像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通过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影视创作的全过程,从而搭建起一个视听分析和影视类作品创作的理论平台,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创作夯实基础。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主要以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的人才为目标,通过“视听语言” 课程的设置,在使学生熟练掌握视听表达的一般规律的同时, 让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就建立起视觉思维的习惯,告别从小学到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下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字思维,从而写出具有画面感的剧本,而非“纯文字”的剧本。这一点对于学生日后的专业发展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重视并完善视听语言课的教学,至少能做到将学生“领进门”,让其了解视觉思维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视听语言” 课的教学现状

在目前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教学中,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情况并不乐观。在一些院校,并没有对它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些学校仅将其列为专业选修课。在授课方式上,“视听语言”课的教学仍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收效甚微,同时也不能适应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发展要求。因此,要想让“视听语言” 课发挥启迪和引导的作用,教师就应在教学中找到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勤动手,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理论课教学过于僵化

“视听语言”本身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教师讲授理论时应以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为目标,而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忽略这一点。有些教师过于依赖教材,甚至课堂上所使用的影片实例均出自教科书,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照本宣科的讲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影片实例的选择上,部分老师也缺少创造性,所选片段经常与其他课程重复,一个经典电影片段,有时学生可能已经看过十几遍,这种规范式教学常常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新鲜度刺激不够的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很难被激发出来了。

2.忽视实践教学

在我国,许多高校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分离出来或者附属于该专业,任课教师也常常是出自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方法和理念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因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在“视听语言”课的教学中,不设置实践环节、实践课时严重不足、实践课与理论讲解相脱节是经常出现的现象。而忽视实践教学的恶果就是学生对所学的理论一知半解,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3.影片分析“走过场”,不够深入

很多老师在分析影片时往往时“就事论事”,只分析例子中与所讲内容相关的部分,例如,讲到景别,就忽视镜头的运动、场面调度、声音、光线等因素,这样做虽然能够突出重点,但却不利于建立起学生解读影片的整体观。电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它的美体现在各个方面,所以教师在分析影片,就要做到全方位立体交叉的来解析。

三、“视听语言”课教学方法探索

1.强化实践教学

在大学期间,影视艺术理论知识的课堂学习是必要的,而创新知识的培养则是更重要的。知识是可以传递的,可以从书本上、课堂上获得,而智慧和创新则需要学生在获得了知识之后,通过创新实践去亲身领悟之后才能获得。实践教学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观念是先理论后实践,实践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理论;但也可以先实践后理论,先产生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讲解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不了,会促使他们对理论产生兴趣,主动回到理论学习中来。这样可以很好的解决一味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而学生则对理论学习提不起兴趣的矛盾。

首先,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影视是用画面和声音来传递信息的一种视听艺术,“视听语言”课就是要向学生讲清楚影视艺术的这一基本特征,教会他们怎样使用画面与声音来表情达意的一门基础课,基于此,在这门课上只进行单纯的理论讲授是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应在在课程开设上使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授课时间得到协调,比较合理的安排是“大致理论——实践——详细理论——实践”,其中实践课时往往应该是理论课时的1—2倍。〔1〕

其次,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的设置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形式要灵活多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选择优秀作品组织观摩与研讨,所选作品不必太长,以 10-20分钟左右为好,宜选择具有类型意义的影视作品。设置作品评议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所选作品可以是经典影片,也可以是学生习作。结合写作课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短剧创作练习,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在创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是非常重要的。

2.改革课程考核办法

以往的“视听语言”课的考核都是使用书面笔试的方法,所考内容都选自教材,这种考核方式带来许多弊病,例如无法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所学理论运用的熟练程度等等。考试的目的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把考核的方向确定正确,才能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因此,在加大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将考核分为书面考核与实践操作两种形式。前者主要考查学生对“视听语言”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的理解程度,后者则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团结协作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实际操作。

3.善于运用多种媒介组织教学

基于“视听语言”课要调动学生感官接受的特性,在课堂上单凭文字讲授恐怕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媒介手段来丰富教学。而这其中,一定不能忽视的就是课件的制作,不同于其它课程的课件以文字为主、只突出重点的特点,“视听语言”的课件既要图文并茂,又要声画结合,尽量做到每个概念和理论都有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来配合讲解。例如讲到运动轴线,可以从《罗拉快跑》等影片中截取相应镜头的画面进行阐释,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相关概念。此外,在讲到镜头以及场面调度等原理的时候,教师还可将摄像机、三脚架等设备带到课堂上,亲自向学生示范讲解。〔2〕

4.加强拍摄实践训练

虽然目前很多院校已经开出了DV拍摄课。但是大多存在课时不饱满以及教学方法、手段不完善的缺点。训练学生拍摄短片,可以先从模仿一段优秀电影的片段开始,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把握电影中的镜头及其调度,揣测原片导演的拍摄意图和影片所传达出来的意境,这步完成之后,由老师提出拍摄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命题进行拍摄。“在教学中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利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3〕命题应该尽量是开放式的,例如让学生拍摄“我生日那天”,以便给学生一定的表现与想象的空间。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使用所学知识来达到指导教师所要求的效果。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自由发挥阶段,学生可自拟题目,自由地进行拍摄,用影片尽情展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上述训练都应以拍摄小组的形式进行,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也可在拍摄过程中相互交流对知识的理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利用新媒体建立课程教学互动学习平台

所谓“新媒体”,正如上海戏剧学院陈永东副教授所表述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及各种应用形式,目前主要有电子菜谱媒体、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及新媒体艺术等。”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比以前有更强的参与意识,他们从被动变接受为主动出击。与旧媒体时代相比,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的途径更为丰富,这是个人人均能参与传播的时代。〔4〕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教师可以方便地搜集和及时更新相关资料。利用网络,教师讲解抽象理论的同时,学生可以随时链接到教师所引用的影视片段,对于学生来说,具体的影视作品有助于他们理解比较抽象的理论,能够较轻松地掌握教学内容,达到理论与实例的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通过不断地完善“视听语言”课的教学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视听语言的基本理论,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训练他们的视觉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视听语言进行剧本创作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张萍.从大学语文教育中寻求高师生从教能力培养的途径〔J〕.中国人才,2010,(11).

〔2〕张萍,张晓红.比较文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0).

篇10

关键词:才艺实践;影视表演;教学

中图分类号:J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109-01

才艺实践是一个专业性、艺术性为主的实践方式。才艺实践有利于影视表演专业的课堂教学,并能够提高学生对舞台表现的感受力、创造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影视表演专业的同学在专业上更具备实践精神,大量的才艺实践无疑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艺术思维与创作的平台,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对专业有很大的帮助。

才艺实践是影视表演专业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的面非常广泛,如舞蹈、声乐、器乐、武术、朗诵等或是在某些方面的一技之长。许多影视中需要演员饰演的角色是有时代特征的,这就需要演员的专业素养,而这种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才艺是紧密相连的,如跳宫廷舞、弹奏古典乐器、武打镜头等。

表演就是把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在规定的情境中,通过形体、语言表现出来。在这里结合演员和近年来优秀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塑造,进行发掘和分析,也是对才艺实践对影视表演专业的作用进一步进行剖析。如:在2014年5月16日,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全国上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演员张慧雯,因在电影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了观众的肯定,虽是张慧雯的荧幕首秀,但和陈道明、巩俐两位大牌的演员合作中张慧雯毫不怯场,也不夸张,将“丹丹”演绎的张弛有度。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会对张慧雯的舞蹈大为赞赏,面容清秀、大眼灵动的她,在《归来》中大秀芭蕾舞姿,却让人想不到的是她是民族舞专业出身,所以回到“才艺实践”这个主题,她的舞姿之所以让人称赏,更关键是她有一个良好的舞蹈基础,那么在塑造电影中“丹丹”这个会跳“红色娘子军”芭蕾的角色,让她更有力度的去把控需要的舞蹈镜头,让情节更加丰富与真实。

英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威廉・阿契尔说:“要使戏剧的兴趣能保持长久,就必须要有鲜明的人物性格。”而要体现人物性格的独特性和鲜明性,就必须选取典型的细节,找到人身上最显眼的那一处。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其高于生活。我们普通的生活直接拍成影视剧,那也难免过于冗长,反而显得无趣与乏味。要想真实有意义的表达内容,就要进行提炼,进行艺术化的创作。这就要求影视的表演不能只是我们在生活记述,而是要通过别样的方式,具有美感的突出我们要表达的内容,抓住典型细节塑造鲜明人物性格。这样一来,特殊的才艺表演就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手段,这种在生活中不常见的表演在影视表演上反而显现的自然、真实一气呵成。

才艺实践的加入,让影视表演更加有创意。表演是一种综合艺术,它包括:声、台、形、表各个方面。多方面的才艺让影视表演有更多的方式去诉说故事,表达思想。例如:舞剧的表演,全程无一句对话的表现形式,依然将故事展现的栩栩如生。这种方式运用到影视表演中一样会有一种观众内心强烈震撼。电影《万花嬉春》就是一部经典的歌舞剧电影。三个主人公在雨中欢唱的景象一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金凯利一人独唱的那段一直被奉为经典传唱。这种多元的才艺让影视表演更加的精彩,有创意,不只是纯粹的对话那样呆板,有一种音乐和舞蹈独特的韵律。

课内才艺实践教学有多种形式,但重点是艺术专业的基本功训练。基本功是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基础,是靠长期刻苦练出来的。因此,对课内的才艺实践教学突出抓好各专业的基本功训练,不仅用教学计划把基本功训练的课时、内容和要求固定下来,而且还制定了各专业基本功训练的标准,凡不合格者不能进入下个阶段学习。学生经过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一方面艺术技能迅速提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制力,而自制力又是学生成才最重要的内在动因。

所以说,才艺实践源于平日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只有在自身能力全面提升的情况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舞台艺术创作的能力。才艺实践对影视表演专业学习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在专业学习中才艺实践做得越充分,自身能力提升越快,从而对影视表演专业的发展越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2]张恒.影视艺术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北京: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

[3]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耿凯娟,女,汉族,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表演系2013级影视表演专业专升本在读学生。

李楠楠,女,汉族,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表演系2013级影视表演专业专升本在读学生。

何继昌,男,汉族,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表演系2013级影视表演专业专升本在读学生。

篇11

影视专业文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当今时代被称为“读图时代”、“影像狂欢的时代”,当代青年学生在多媒体的氛围中成长,对文学经典的阅读越来越少。这种时代的趋势,对教学对象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该主动地去适应引导学生,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与固执以往的教学理念。1.影像作品的介入。即便是作为文学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影像作品介入的方式也逐渐地形成一种主要的方式。如孙晓文在《论高校文学课程的影视教学》中就已将影视教学作为文学课程的重要手段。影像作品的介入,一方面可以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外一方面帮助没有阅读文本的学生了解故事大致的情节,已经阅读文本的学生温习故事并发现区别。这样在讲解作品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较为容易形成有效互动的氛围。当然影视作品的介入也必然带来一些负面的问题。例如,不是所有的文学经典都有影像资料,影像资料相对匮乏;影像作品对原作的忠实度不一或者观点有着学派的局限性;盲目使用影像作品介入的方式不但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时还会造成手段与目标脱节。因此对于影像作品的选择以及出现的时间与进程都应符合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使之成为一种合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2.文本细读与经典还原。毋庸置疑,影视专业里的文学课程的教学应该为本专业的学习服务。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影视类专业文学课程的设置,其教学内容应该是文学,但是学生的阅读量是一个致命的瓶颈。影像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另外一种艺术方式的创造,因此,教学过程中只能被当作还原文学经典的最初途径。本课程的教学最终应回归到文学上来,于是有必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引起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的兴趣,并鉴赏其韵味。进行文本细读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细读一词,源于流行于20世纪30至60年代文学批评的流派———美国新批评。按照新批评的观点,作者在完成文本的创作后,对文本便不再拥有控制权,文本是一个封闭的内在结构。文本结构的意义需要读者的阅读来体现。读者必须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寻找暗示,从而谋求理解文本。文本片段的细读,给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学活动搭建了一个有效的中介,会使学生不再觉得教师的讲解是一种空洞与虚无的知识灌输。例如,在讲解余华前期作品残酷叙事的语言风格,再多理论阐述,还不如一个经典片段的选择,(如《现实一种》中皮皮无意识殴打堂弟的片段或者医生们解剖山岗尸体的片段)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阅读印象深刻,这会引起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思考。在影视作品不忠实于原作的时候,这种方式也是一种与影像对比阅读的极好的方式。3.互动课堂的构建。现代的教育应该构建以教学信息为中介,教师、学生双向互动的课堂模式。关于互动课堂的建立,有以下有三种模式的探索:①课堂交流法。在此方法中,教师要立足于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让学生发表多元化的理解,形成思想的交锋,达到讨论交流的目的。在讨论过程中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学生思维训练,并对进程予以适当控制,讨论之后应由教师或同学总结。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②课题研究与展示法。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之初,可以将一部分教学内容以课题的方式交由学生自由组建小组自主完成,并在规定时间以PPT的方式展示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文学包含的作家、作品甚多,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又有利于课堂内容的深化与拓展。课题的提出既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主提出,以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方式要求老师在学生展示之前了解学生课题研究的动态,文学是一个烟波浩淼的海洋,任何人对文学的了解都不可能是全面的,尤其类似当代文学这样不断发展而又极具开放性的课程。因此,教师对学生研究动态的了解,既方便对学生的指导,也能促进新的知识与领域进入教师的知识视野,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③作业布置与专业紧密结合法。影视专业文学课程作业的布置可以尝试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例如,既可以让学生对课程范围内的作品片段进行影视改编,也可以以一个作家、一种文艺现象为内容做各种类型的节目策划或作品拍摄。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巩固,增强了学生搜集资料与安排资料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提升了学生在完成各类影视作业内在的文学性。当然这种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在影视策划、制作等与文学领域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才能达到指导学生,提升学生的目的。此种方式还可以与考核方式结合起来。

影视专业文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必要性

总体上来说,影视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应以文学赏析为主,对文学史轮廓的描绘以及流派、风格、思潮的研究次之。但当下影视专业的文学教材基本使用的是中文系的经典教材。以中国现代文学为例,最为经典的现代文学教材是钱理群等人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以时间为经,文体为纬,重要作家作为穿插,介绍了风起云涌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文学创作、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与历史的演变。材料翔实,评价客观公正,内容充实而不凌乱,是非常适合中文系学生使用的教材。但是对于影视专业的学生而言,过于系统而理论地介绍反而会使他们失去学习文学的耐心与兴趣。教学改革首先应该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而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当其冲地体现在教材的改革上。影视专业文学课程的教材长期以来使用的是中文系的教材,长期处于教学实践脱节的状态。因此,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应集结一批优秀的师资,编著一系列适用于影视专业的文学教材。

作者:王文渊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篇12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美国学者Hall最初提出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他所提出的跨文化交际是指一种语言的本族使用者与非本族使用者之间进行交际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人群之间的交际,而所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为成功的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对所需的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的活动。刘春燕在2010年提出进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人才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语言运用能力,要对英语专业知识能够掌握牢固,并且,这些专业型人才还要对经贸、科技知识和外事等涉及的专业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握,具备获取知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正在以不断变化的形态逐渐影响着人才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对语言和文化交流的意义也可见一斑。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1.培养中职外贸专业学生的语言习惯中职外贸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现代贸易的技能和方法,通晓贸易理论,还要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才能在具备现代商人素质的同时,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而培养语言习惯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影视欣赏。调查研究表明,中职学生对影视更为青睐,影视作品能够给学生传递更为直接、更加简单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学生通过对影视作品的欣赏,可以深切感受外语的语言运用习惯以及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影视作品的选择遵循以下几个要素:第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过分脱离学生生活就会导致学生对影视内容理解力低,有时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第二,要选择与母语有显著文化差异的作品,影视作品中所传递出来的语言、文化要与母语之间有强烈的反差就会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在心里形成对比,并铭记于心,这要比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更能让学生接受和了解。第三,影视作品的时间不宜过长,时间过长则会导致学生将注意力全部放在欣赏影视作品上了,而忽略了对语言和文化的观察与研究。在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方向,如:注意观察影视人物之间相互问候的方式,注意人物的体态、习惯性动作、口头语等等,人物所表现出的体态就是人物的肢体语言,而肢体语言往往最能反映出人物的日常习惯及其内心世界,这对外贸专业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进行跨文化交际有很大影响。在影视作品播放结束后,学生将自己看到的甚至可以是猜到的影视人物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与大家分享,共同总结一些日常用语和惯用语。通过这样的观看和讨论,学生将关注点从形态上发散到语言和文化上,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外语语境,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水平,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准确把握跨文化交际中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心理上的距离,而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必然会建立这样或是那样的人际关系,这就要求中职外贸专业的学生要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人物关系有准确的把握。人际关系一般分为三种:情感关系、工具关系和混合关系。情感关系是指双方的关系中有情感为依托,一般体现为家庭成员或是亲朋好友的关系,在交往中能够互相满足情感需求。而工具关系就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建立的关系,交往只是达到目的的有效工具。混合关系则是集中了情感和工具这两种关系类型,虽有一定的情感基础,但是感情还没有深到极度信任的地步。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偏情感和混合关系,将个人和公共关系混淆,过分的重面子、重人情,讲究礼尚往来、内外有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在无形之间形成了一种约束。而多数西方国家却很少顾及面子和人情,偏重人事两清,遇事一定会公事公办,不会因为关系特殊就予以特殊对待,他们讲理性、认为相互之间要平等对待。西方人尊崇个人主义,这里的个人主义并不是贬义词,而是指西方人不会将自己的事和别人混为一谈,就像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饭,也是各付各的钱,根本不会出现中国式的抢着买单的现象,他们在交往时,往往是理智要超越情感,这被称为功能取向的人际关系。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不能对人际关系有很好的理解,就会产生误解,中国人会认为西方人自私自利,而西方人会觉得中国人过于依赖感情,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败。由此可见,了解并掌握跨文化的人际关系对培养中职外贸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意义重大。

篇13

关键词:设计素描 影视动画专业 创造性人才

对于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素描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设计素描是素描在设计领域的一种应用。设计素描来源于素描,却高于素描。如果素描作为一种绘画基本功,那么设计素描就是个人能力的体现。

设计素描需要有扎实的素描基本功、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二者相互融合才能画出好的作品。影视动画专业的学生均为艺术生,他们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素描的理解较为深刻,所以设计素描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很难。要想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作发散性思维,学习设计素描非常有必要。

一、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区别

设计素描在教学应用中是极为广泛的。与传统素描不同,设计素描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它具有客观性、逻辑性、本质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一)设计素描的表现形式

设计素描是一种现代设计的绘画形式。具象造型、抽象构成和意象表现组成了设计素描的基础,它们三者既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设计素描注重分析结构,在写实的基础上加入设计元素,通过夸大或缩小物体的特征,展现出另一种设计形态美。

(二)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区别

设计素描继承了传统绘画性素描的艺术精华,加入大胆创新,并成为相对独立的一门设计课程。从物体的构成关系与外观形式进行研究。与模仿不同,设计素描是主动性的创造和认识,是科学与美学的结合,也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三)设计素描是在传统素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传统素描要求整体把握表现方法和观察技巧,能在平面上表现具体事物空间的真实性和美感。设计素描改变了传统素描所强调物体的三度空间、质感、量感,以及对事物主观感受和存在状态的清晰表现。以事物的构造原理为主,加上自身的创意想象,加强造型上的科学性,不再只是强调事物的本来面貌和真实的原形,更加注重研究产品制作的原理、工艺生产和造型原理等,同时也包含了理性分析内部构造,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物体进行创造性的打散重构,设计出新的产品。设计素描要想达到艺术设计创造所需要的实用价值,就要对物体结构进行数据分析,在设计物体形体上要体现出审美的艺术价值。

二、设计素描的基本分类

设计素描是以单色线条来绘画的。以造型语言传达设计形态,以物体的构造和空间关系来展现出现代的设计特点。结构素描、精细素描和创意素描组成了设计素描。

(一)结构素描

结构素描,又称“形体素描”。这种素描不用上明暗、不需要有光影变化,主要是以简单的线条来表现物体的结构。想要画好结构素描,就要先观察、理解物体自身的结构。结构素描主要分析研究物体内部的结构、形体结构和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任何一种物体都是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存在的,物体内部构造决定外部的形态特征。为了正确分析和快速理解物体的形态结构,就要侧重对物体比例结构、形体组合与空间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还要排除物体受特有的质感、固有色、环境色等作用的影响。

(二)精细素描

精细素描又可称作特写素描。它要求对物体刻画细致入微,最能体现画家的绘画功力和技巧。它的特点是对画面细节的精细处理刻画,甚至放大纤毫毕现,充分体现出物体的质感,能快速地以物体的质感、材料等抓住欣赏者的眼球。其中细腻的表现方式成为画面效果中最突出的部分,这些作品的作者通常对局部的刻画都比较仔细、明确、清晰、完整。这种素描要求学生要观察到位,认真刻画,这种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能迅速提高学生的写实和造型能力。

(三)创意素描

创意素描需要大胆地运用逆向思维,要从各种不同的设计成品和成功的实例入手,去挖掘体会创意运用所产生的一系列表现形式和手法。逆向思维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创造性思维的创意素描。关于这点可以重点地去观看研究以达利、马格利特等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大师的代表作品,进行感受和分析超现实主义的视觉表现。创意素描也强调“物体的重组”。德国著名的平面设计师米歇尔曾说过:“所谓新的创意来源于原有的设计,元素可以是旧的,但概念必须是新的。”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素描在影视动画专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要想强化设计素描,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性思维。

(一)设计素描要培养学生们对绘画工具和材料的熟练使用

第一步,熟练使用绘画工具和材料。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统使用的绘画工具有铅笔、炭笔、钢笔、马克笔、毛笔、油画棒等;传统使用的绘画材料有素描纸、水粉纸、速写纸、宣纸、水彩纸等。第二步,熟练掌握各种表现技法和绘画技巧。可以借鉴传统素描的一些表现方法和绘画技巧,也可采用拓印、剪纸、拼贴、雕刻等特殊的表现技法。第三步,尊重学生的想法。设计素描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性思维,每个人对画面都有自己的理解,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不同的绘画材料和表现技法,只要能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即可。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分析与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出轻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保护同学们的好奇心,鼓励同学们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形体结构、重构的训练。王华祥先生认为:“结构和形体这样的词是经常被使用的,但真正能够用笔去解释的人并不多。”具体就是要求学生看事物时要排除如肌理、色彩、光影等外在的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面对随意摆放的静物时,不要看到什么东西就画什么东西,要敢于发挥想象,联想到与其相关物体的结构关系上,要大胆自由地选择绘画工具。这样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结构分析能力和学生的主观构图与表现能力。

(三)设计素描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设计素描需要观察,更强调主动的观察,从模仿对象变为设计创造对象。在设计素描中多增加一些抽象的东西,这些抽象元素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他们思维创造能力的目的。在设计素描教学中抽象造型元素既可以丰富画面,也可以活跃学生思维,赢得学生们的喜爱,给课堂带来一些鲜活的元素。设计素描需要有一种打散重构的造型思维模式,也就是把一个完整的物体分解开来,改变它原有的结构模式,抓住物体的特点进行改变创新,使之成为一个新的物体。现代设计教学中,设计素描要坚持贯彻因材施教和与时俱进的原则。在训练素描基本功的基础上,挖掘学生们的创造力,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情趣。

四、设计素描与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对于影视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设计素描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是设计素描的核心,为何日本的动漫产业如此发达,究其根源就是日本的创造性人才众多。这就要求动画专业的学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打好绘画的基础,学好设计素描。高职院校动画专业为国家培养的就是具有设计创新理念的社会实际操作型人才。

传统的素描侧重基础的造型能力,影视动画专业的设计素描课程与传统素描的区别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增强同学们的设计创新能力。设计素描比传统素描更加贴合影视动画专业的课程要求,设计素描使动画专业的学生从枯燥的传统素描中跳出来,由被动模式转换为主动模式。要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出发,抱着一颗自由创作的心来体验和观察生活,去积累生活元素,融入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来创造出耳目一新的作品。也能根据周围环境的要求,画出与之相符合的作品。学生需要根据剧本的要求来设计出动画人物的造型,学校开设的这些课程有利于学生在设计理念和手绘能力等多方面得到提高。

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来说,设计素描就是基石。只有深入学习设计素描,影视动画专业才能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总之,随着中国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设计素描逐渐成为影视动画专业的重要课程。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认真的态度进行学习和研究,使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设计思维和表现方法,在素描绘画中进行独特的设计和创造。设计素描并不难,要让学生通过设计素描的学习,更新自身的观念,发掘自身的潜力,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图力古尔.浅析设计专业基础素描教学方向与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1(8).

[2] 王立国.浅谈设计素描的语境[J].美苑,2006(6).

篇14

关键词:多元思维;戏剧影视表演;教学

一、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背后,精神文明需求则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随着电影、电视等视听媒体的普及,戏剧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对此,社会需要大批的影视作品表演人才。

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开设了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教学安排主要是参照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的相关专业进行的,但是戏剧影视表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普通高校实行以上著名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显然是不科学的,一是学生的素质不高,大部分学生的表演理论知识和基本功都比较缺乏;二是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不能与高等院校相比,教师教学经验和阅历匮乏,学生缺乏舞台表演锻炼的机会。所以,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探索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为目的。[1]

二、戏剧影视表演多元思维教学的重要性

多元思维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是结合各种实际情况、先进的表演特色与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视听资源,创造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表演思维和方式。目前,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弊端,多元思维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利用先进的科技资源弥补传统经验教学中的固有思维模式,做到将声乐、表演有机的结合,不仅能更快的提高学生的影视表演素质,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其他专业课的学习。

三、基于多元思维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

1.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第一,要更新教学观念。在众多的艺术高校中,“重艺轻文”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学生都有着优良的艺术天赋,但在文学修养方面却严重缺失,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演员不只是面对的一个死角色,而是要奔着将角色演活的心态去演,赋予角色灵魂,创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而这些都需要深厚的文学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对剧本、人物心理、故事社会背景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对此,在对表演系开设的课程中,还应增加文学科目,鼓励学生们去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自身的文学修养。

第二,采用多元化的授课方式。戏剧影视表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集体授课模式已满足不了它的需求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集体授课为主,小组课,个别辅导课,专业表演课等作为辅助开展多元化的教学,争取以高效率的教学模式来赢得学生的喜爱。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动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提供指导、点评和建设性意见为主,为学生制定教学计划,课题自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自的想象力去塑造演员形象。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必须依靠学生自身去摸索、去反复练习和掌握,教师只能以身作则,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学习氛围,启发学生们自主探索和创作。表演专业的教师要站在更高的思维层次上,去观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各自的优缺点,因材施教,更好的去诱导和启发学生学习。

第三,利用好多媒体教学资源。戏剧影视表演并不是像数学、物理等一些很抽象的科目,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感觉进行教学,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为影视表演提供了一个更为直观和专业的平台,通过多媒体对一些如图片、声音、文字和视频等教学资源的呈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典型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增强学生对不同艺术派别的辨别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观看,来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提升他们的表演素质。

2.利用多元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培养学生的表演水平要从日常教学做起,在平时的表演活动中,要善于从多角度对人物做全面的分析,如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人物的心理状态怎么样,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何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积累的经验,一个优秀的演员,只有将编剧笔下的角色演活,完美的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才能更要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演人物的生活中,真切的去感受、去体验。

3.实践表演形式的多元化

戏剧影视表演的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各大节日晚会(元旦、中秋、国庆等),个人主题音乐会、各种音乐才艺类比赛等,参与这类比赛既可以得到专业老师的现场指导,也可以使自身的表演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是非常值得提倡的。此外,校园内部还具有一些专门的表演社团,可以积极的参与其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探讨,提升自我素质,获取更多锻炼的机会。[2]

4.培养学生表演鉴赏能力的多元化方式

一是利用观赏性艺术表演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在学习了一定的表演学的基础上,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们观赏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或校内外的一些比赛作品,利用小组讨论和自由表达的方式,让学生们对演出节目进行评价,并找出作品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提高学生们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表演欲望。

二是利用公益讲座和影视讲座的授课方式提升学生对表演的鉴赏能力。学校可以在自身能力范围内,邀请影视表演的专业人才,如表演家、艺术家等来校举办公益讲座,让学生们近距离的接触艺术的魅力,通过表演家对表演技巧和对剧作人物的剖析,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敏锐的洞察力,进而提升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3]

5.教学影视作品选择的多元化

各国影视作品的特点都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方面的选取教学素材,例如欧美引领时尚潮流的好莱坞大片、奥斯卡影片等代表欧美特色的作品,可以作为对欧美表演剖析的题材,此外,在我国各民族的艺术表演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可见,世界之大,各个国家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表演特色,在选择影视素材时,教师们也应拓宽范围,做到与时俱进,择优选取。利用多样化的表演素材,扩大学生的表演范围,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影视视听享受的要求更高了,信息化的时代,一切都在快节奏的进行,尤其是影视业的发展,比其他行业的更新换代更快,所以,教师们要结合实际需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们的表演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专业的表演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宏伟,新时期戏剧影视表演教学初探[期刊论文]-四川戏剧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