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反思范文

初中历史反思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历史反思,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历史反思

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就愈来愈浓。

篇2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竞争中,首要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竞争。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也特别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 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为创造而教学"将成为教师的重要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创造思维能力,也已成为所有历史教师的共识。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获得的信息和以贮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或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 匹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加以类比、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 进展的思维活动。"(参见卢明森《思维奥秘探索》)调查研究表明: "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故人人能创造。"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让他们具备创新素质。那么,教学中如何才能培 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呢·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2 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 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4 重视积累,扩大信息输入容量,加强思维"能源补给"

篇3

目前活动课缺乏专门的教材,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教学研究上,活动课没有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活动目标主要停留在浅层次的技艺训练上,活动领域狭小,大多局限在课堂和学校范围之内;活动课的学科化和知识化倾向严重,活动形式单一,有些学校甚至形同虚设,这些成了制约活动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1.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操作过程

历史活动课的具体组织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活动环节:

1.1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目标。

历史活动课一般围绕着一个历史主题,恰当、合理的活动主题是活动课有效开展的前提。设计的历史问题不能太简单,需要学生通过集体合作,运用历史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利用多种手段加以解决。在选择活动主题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定的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向,这更能体现活动课的民主性。

现成的教科书配有大量的活动课,这些经专家精心设计,经过实践检测,切实可行的案例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历史教师可以把这些活动课直接拿来,或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即可。以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材上册为例,它共设计《我看商鞅变法》、《我走丝绸之路》、《秦始皇功与过的辩论》、《我说民族交往》等活动课、同时教材还附有活动内容、目标、要求、提示以及参考资料。这些活动课类型丰富,并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基本是同步的,给我们的活动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使用,就完全可以满足活动课教学的需要。

制定活动目标是开展历史活动课的基础。活动目标设计要有历史性、生活性和可操作性。目标的规定,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思考,确定活动目标时,要明确基本技能、学习方法的选择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1.2确定合作小组。

学生合理分组是开展活动课的有效保障。确定活动主题和活动目标后,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尽量保证在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帮助。一般分成4~6组为宜。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承担一定的任务,避免部分组员在活动中无所事事,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明确每个组员的具体责任,让学生各司其职。

1.3资料搜集阶段。

学生分组确定后,就进人资料搜集阶段,搜集资料是历史活动课有效开展的关键。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组织,自己发现,教师只做一些策略上和宏观上的指导,如,提供给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帮助他们正确筛选材料,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引学生寻找正确的研究方法,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4活动成果展示。

活动成果展示是历史活动课有效开展的核心。成果展示可有多种形式,让每组推出代表展示本组的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也可让学生自由交流,让他们的思维碰撞出火花,从而达到活动的目的。

1.5活动的评价与总结。

活动的评价与总结是活动课中重要的内容。在评价与总结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教师和家长也可参与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只要学生在活动中在某一方面获得发展和进步就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特别是对信心不足的学生更要给予鼓励,重在评价学生活动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和情感的体验等;使学生及时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得失。历史活动课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作品鉴赏与分析、小组答辩、教师观察评价、价表分析等。

2.历史活动课类型

2.1研讨交流类。

这类活动课主要围绕某一个历史主题,如让学生对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采用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鼓励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辩论的能力。

辩论是研讨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围绕某一个问题有的放矢的开展定向式的辩论,辩论类活动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分成自由式辩论和分组式辩论两种形式。如《活动课——辩论会:我看拿破仑》

2.2调查类活动。

这类活动课主要是围绕某一个主题,指导学生确定调查目的,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的问题,指导学生确定调查的方式,比如采用问卷调查、采访历史见证人、收集有关史料等方式,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与访谈。并写成调查报告。活动课《家乡的昨天和今天》就属于这一类。

2.3观赏体验类。

这类活动课主要是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访问革命圣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鉴赏历史文物等等。在活动开始前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对观察鉴赏活动写出感受等等,以强化活动的教育效果。

这类活动课主要包括编写历史小故事,撰写历史小论文、出板报、办历史手抄报等等。板报、专刊之类还需要学生分工协作、集体完成,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除了以上几种方式外,还可以根据具体内容采取以下方式:如表演历史短剧,开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地图粘贴画或是制作与历史有关的一些物品,如制作京剧脸谱、临摹历史名人像等。

3.对初中历史活动课操作的反思

历史活动课目前的开展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优化设计活动方案。

历史活动课主题与内容的选择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活动课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历史活动课主题与内容的选择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尽可能选取“大众化”的题材与形式,尽可能创设保证人人都能参与活动的机会。

3.2学科课程和活动课要有机结合。

新课标重视能力的培养,也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活动课要贯穿于教学过程,要紧扣教学目标,对学习的内容要起到强化、反馈的作用。活动课要让学生体验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收集、思考、判断等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在乐中学、趣中学、做中学。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忽视知识的应用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其实,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可兼容的,活动课要与常规的历史课堂教学要互相渗透、整合,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做到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3教师要把握好开展历史活动课的尺度。

历史活动课要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而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所以,历史活动课不可搞得太多、太滥。对于需要课下做大量准备的综合实践历史活动课,如辩论赛、历史剧表演、社会调查等综合实践历史活动课等一个学期开展1~2次就可以了,且要充分准备、全员参与。对于小型活动课,如讨论课、成语接龙、讲故事等可以随时穿插于课堂教学中。活动课的开展切不可使学生感到负担沉重,那样就会适得其反,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篇4

一、进行教学反思的背景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者曾经总结出教师成长的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要想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和成功,进行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必经之路。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立足于自我教学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情境的能力。

笔者从事了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深刻地感受到初中历史教学的任重而道远,这是真正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社会进步的今天,面对生龙活虎、思维敏捷、知识面不断扩大的青少年,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如何才能更高效地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进行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

二、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前,初中的历史课教学都是为了应试教育,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仅仅是听众。根据考试的内容画出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点,这样的历史课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想打瞌睡。而新课程实施后,初中的历史课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是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极大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中的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

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三、教学反思的途径

1.通过对教学对象进行教学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这使我之后对新课导入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自身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上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互相讨论的时间增多了,但是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会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同事或专家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

我们都知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的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让同事或教学专家听课后,给自己的课进行点评,那么总能找到自己还有待改进的地方。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方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06-02

通俗来说,反思性教学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教学现状,结合教学工作,不断总结自己或者其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及教训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忽略对以往教学过程的反思,只是习惯性的进行单一教学,这导致即使是拥有十几年教龄的老教师,也往往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著名教育学家亚特莱斯曾说过"反思是一面镜子,他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而反思性教学方法就是那面镜子,它有助改正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失误,并将优秀的部分保存并继续发扬。

1.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首先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历史这一科目的印象都停留在在枯燥、乏味的层面,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忽略学生的主体感受,单纯的照本宣科,学生也只是单纯的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学生不能切身体会到历史知识厚重感以及历史学科本身的魅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起不到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作用,更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其次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在课堂中一味地讲授知识点,忽略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缺乏自主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疑惑的时间,导致学生独自思考问题的能力下降。初中历史教学要想得到更加长远有效的发展,就必须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

2.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2.1 通过教师层面的总结反思。在这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师要定期做好自我反省。教师自身可以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像,在反思教学过程中,以课堂第三者的身份观看教学视频,针对视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反省,找出解决方案,在下一步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逐一的改正。其次,教师个人在自我反省中若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也可以教师之间结成帮扶小组,观看彼此的教学视频,寻找对方的教学漏洞及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部分。也可以通过历史教学小组进行集体反思讨论,通过历史教师集体听课等途径,找出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共同的症结所在,在会议中讨论解决方案,交流彼此的教学心得,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记录,以便更加清晰的发现自己的问题,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归类,从而改变错误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另外,教师在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对教学内容和教材重、难点的总结。

2.2 通过学生反映层面的总结反思。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过程所针对的对象,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观感受者,学生更具有发言权。而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所直接有利的对象也是学生群体。所以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可以最直接方便的找到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在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为更加真实的反映学生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给老师所提出的建议,此次问卷调查可以采取非实名制的形式。通过问卷调查不仅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对历史学习看法、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现阶段历史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兴趣的高低,再根据学生在调查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统一的信息整理,发现学生群体在历史教学中最在意的问题,在与其他历史教师进行反思讨论后,进行教学整改,从而加强历史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以便更好的为学生群体服务,并在提高学生历史成绩以及素养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历史教学能力,为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做出贡献。

3.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3.1 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是完全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需要的,相比较小学时期的心理幼稚期,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也都发育成熟,有自己独特的认知以及判断能力,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教师的教学反思及改革。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一方面切实的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要求,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也可以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建立学生的逆向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创新思维,使学生不仅在历史这一学科的成绩得到进步,在综合素质以及整体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升。

3.2 提高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是完全符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改革的,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符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不仅不能提高学生能力,还会增加学生及教师的负担。而相比较传统的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反思性教学有助于帮助引导教师教学,减轻学生及教师的负担,使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一定的保障。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反思性教学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对历史进行独立的知识总结,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发现、了解、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及解决办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在此过程中,提高不仅仅是学生的历史素养,还可以帮助教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增强教师专业技能和工作素质的同时,使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也得以提高。

4.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历史教学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上下级的师生关系、落后的教学内容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系列问题都必须进行改革。反思性教学的提出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使得课程教学得到很大的改观。反思性教学理念的提出,在对历史教学方面的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而在未来历史教学的发展中,此类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所急切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团队还要再接再厉,为历史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测评;反思;初中历史

人总是在不断的鞭策中走向进步,接近成功――这是经过历史实践检验过的真理。针对历史的学习,我相信每位教师,每个学生都有着自身的优缺点。在继续学习前行的道路上,教师们得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协助学生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帮助其收获更多的知识与学习能力。初中历史是复杂而规律的,只要学生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我相信他们可以更轻松地面对初中历史的学习。我也相信,只要教师们更为完全地了解初中生,我们必能更和谐地与学生相处,指导他们在历史学习中取得进步。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与学生们的测评与反思。

一、自主测评

导学案教学模式意在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创新等学习能力。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们也要好好利用这个理论依据去指导教学实践。为了鼓励学生们的主动参与学习,提升自身能力水平,教师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们的自主测评。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浅谈初中生们的测评重点方向。

1.评价学习态度与能力。

对于初中生而言,从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从社会关注程度,他们俨然成为了“中心”。他们能感觉到自身的存在感与重要性,这种感觉也就相应地助长了他们的自我与自负心理。我认为,只有凭着正确的态度才有机会进行正确的学习。因而,作为历史教师,我希望学生们首先评价个人学习的态度。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与家长,还是为了个人知识的拓展、爱好,或者是将来的发展。只有学生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他们才会全身心地主动投入精力与时间去学习。至于学习能力的测评,学生们就更有发言权。自己能否听懂教师的教学,跟上全班学习的步伐,又或者是教师的教学已不能满足个人知识的需要。个人能力的正确评估能帮助学生们合理地规划学习时间与精力,让个人资源得以有效的利用与发展。

2.评价知识掌握。

总结促进学生进步与成功的条件。因为只有在总结时才会停下脚步,对自己的所学进行查漏补缺。历史知识多、关联性强的特点更需要学生们停下脚步整理知识。从教学经验而言,我也发现了评价学生们知识掌握的重要性。在很多初中生看来,历史学系只需要在考试前孤注一掷、全力以赴地背诵就行了。但是对知识的这种不负责只会让他们在选择题中得逞。在材料题时,面对历史问题的分析与联系,学生们往往不知所措。并且考试前对历史的强攻复习必然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复习工作。因此,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掌握的评价能帮助学生们找出自身的知识缺陷,又能协助他们记忆知识点,温习功课,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学生们对自身知识的测评,我有两点建议。第一是让学生们把记忆中所学到的,并且认为是重点难点的知识列出来。清晰明了的知识点能给教师们一种评估,了解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情况。第二是让学生们以教师的角度看待整个章节知识的学习,利用自己所学到的为本章节编辑一张试卷。一种新颖的方式是为了鼓励学生们的参与,也是对学生们的一种考验,让学生们在学习中逐渐摸索要领,能更清晰地掌握每个章节的重心。

3.评价教师教学。

对教师教学的测评是体现了导学案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合作参与的要求,并且通过学生们的评价,教师能更全面地、客观地了解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改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历史教师,我们是根据“闻道在先,术业专攻”而成就的。这并不代表教师在教学方面就是完美的。我觉得教师们可以与学生进行身份互换。让初中生登上讲台,展示一堂简短的、他们渴望的、认为有效的历史课程。这样的交换是对学生与教师的共同考验。考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胆量及表达组织能力等,考验教师们的心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怀着豁达的心理,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让彼此尊重,让历史教学在共同参与合作中得到一个敲响的警钟。

二、反思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

反思性教学指的是教师在对学生指导过程中,要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反思,要反思学生是否能够真正通过历史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量,反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参与了进来。新课标规定,在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使得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反思性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进行反思,还需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反思性教学使得自身的反思能力提升起来,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不断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来进行反思,最后达到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梳理知识脉络,提高课堂效率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是说在进行课程开始的时候,为了能够激发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气质的欲望,这样才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的时候,一方面就是要对旧的知识点来进行回忆,另一方面就是要对新的知识点进行启发,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在两部分的知识点之间形成衔接,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感兴趣,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在进行新的课程讲解之前,教师就引导学生来对旧的知识点来进行回忆,从到这段时间里面,分别经历了(农民的抗争)、(守旧派的抗争)、维新变法(革新派的抗争)这三段的历史,但是有没有成功,因此就需要通过革命的方式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对于近代史的知识脉络就会很清晰,然后在进行新课的学习的时候,就会觉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事件讲解的时候,要让学生去历史的思维来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比如像,尽管通过革命造成了少部分的伤亡,但是对于整个国家的生存发展来说却是有极大的好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当时的历史事件中来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够对历史有更加透彻的理解。

二、鼓励学生合作,全面思考问题

在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时候,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来进行反思。学生在对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一定的历史事件有所了解,还需要注重自己在进行具体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反思,需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养成合作的精神和习惯,通过合作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的深刻,而且学生在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够主动来向别的同学来进行请教,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的历史水平的不断提高。

比如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更加的深刻,就可以让合作来寻找有关的资料。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是比较表面浅显的内容,而学生通过合作查找资料就能够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比如有的学生对中涉及到的地点背景来进行查询,有的同学来对相关的人物背景来进行查询,而有的学生来查找后人对评价的资料,最后学生将自己找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每个人对于知识又有新的理解,这样学生对于的理解就会比较透彻,在遇到开放性的问题的时候,学生也能够按照要求来进行回答。总而言之,教师需要对教学效果来进行反思,使得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不仅是能够掌握知识性的内容,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将这种能力迁移出去,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善于进行总结,改善学习方法

教师在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的时候,还需要对总结的过程来进行反思。尽管历史教学以事实性的教学为主,看似事情的发生有随机性,但是从整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来考虑,事件与事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往往并没有发现这样的事件逻辑,这就需要通过总结过程来进行完成。在总结过程中学生就会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反思,对事件的逻辑进行把握,这样就能够从整体上对知识点有所了解,学生在总结反思过程中也会获得成功的快乐。

比如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学生刚开始进行学习时候,对于该事件的理解只是一次革命事件而已,并没有与前面的运动、以及维新变法联系起来,因此让学生来谈一谈为什么会发生的时候,学生往往不能够正确分析。因此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对于近代史的事件的发生顺序来进行梳理,这样学生在分析为什么会发生,的局限性的时候,学生也都能够正确分析。比如在对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分析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具备一种全面思考的思维,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要看到事件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事件不好的一面。通过这样的分析,然后再讲解后面的“”的发生的时候,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该事件会发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对自己教学的总结过程来进行反思,也让学生对自己的总结水平来进行反思,然后不断加强学生的总结训练,使得学生的总结能力不断提升。

总而言之,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反思性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改变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学生也需要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改变学习方法和态度,从而实现对知识全面的掌握。

【参考文献】

[1]崔凯.关于历史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调查及实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杨利芳.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初中历史教学设计[D].河北师范大学,2014

篇8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 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 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 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4 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一、教师课堂教学目标大多没有做到以学定教

听课中发现,教师呈现出来的教学目标(有的称为学习目标)大多是根据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制定,不能与自己的学生情况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应对学校的常规检查,偏离了教学目标的价值。

建设: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认为它的制定首先是“以学定教”。学生的成长环境、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等不同,对课程学习的要求也不同。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目标内容、方法、结果的要求要具体、用词准确,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置于教学目标的控制下,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尽量少用或不用学生不知如何操作的词,把它转换成学生易懂、易做的具体准确的动词。如,课标要求中的“了解”转化成说出、列举、复述等。

二、忽略低年级阅读历史教材的方法与技能的培养

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不会读历史教材:在课堂所谓的自学环节,就是匆匆浏览一遍教师规定的课文,大多数学生读书都没有做标注或笔记的习惯。低年级学生更是只关注他感兴趣的故事等内容,大部分学生没有历史阅读的意识,消遣之心大于学习之意。忽略低年级阅读历史教材的方法与技能的培养,是很多历史教师存在的共性。

建设: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它不仅包括历史文本正文,还包括楷体字内容、图片、地图等内容。对于刚接触历史这一学科的初中生,培养从文本、图片和地图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必不可少。对于文本阅读的培养,关注“标题与子目”“子目与子目”“子目与段落”,甚至“段落与句子”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关系。历史图片和地图阅读要引导学生能从中读出教材中的历史信息从而来佐证历史观点。

三、问题导学的“问题”设计思考性和递进性较差

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比较注重“问题导学”――针对教材或选取史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或讨论,从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这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它改变了过去生硬讲解的输入现象。但在听课调研中发现,部分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只需要学生回答是与否,或者不需要学生思考,教材中有明显答案。还有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只关注部分“重点”内容,不能兼顾与其他知识点的逻辑关系,问题不能呈现递进式思考。

建设: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之间互动、思考和学习的最基本方法是运用提问。根据加拉格尔和阿什纳著名的分类方案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分类为低聚合性问题(要求学生回忆或识别信息,强调的是记忆水平和观察水平)、高阶聚合性问题(要求学生超出记忆水平利用智力来组织材料以表明对信息的理解),低阶发散性问题(要求学生对有关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找出原因和理由)、高阶发散性思维(要求学生进行独创性和评价性思考)。每一个班级学生都存在不同的层次性,教师的问题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层次水平提出适合学生的聚合性问题或发散性问题,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问题之间要设计必要的过渡,使问题呈现递进式呈现。

四、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理解不到位,不能聚焦历史逻辑链上的节点,课堂结构松散

据调查,初中历史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较低: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非专业学科,甚至是其他学科年老体衰者改入本学科等待退休。这种情况下存在着知识理解错误、照本宣科的现象,更多是教师对章节知识的理解不深透,不能抓住重点、难点及各章节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能聚焦历史逻辑链上的节点,课堂结构松散。

建设:继续进行史学专业阅读,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对教材、教参、课标进行深研细钻,能清楚课题与各个子目之间的关系及各章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大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分析,弄清事件的因果关系,形成历史逻辑,把握历史逻辑上的节点,用一系列的递进式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其理解,形成一节课的网络

关系。

五、史料选择内容陈旧,史观单一,缺少历史思维能力训练

由于史学阅读的少,没有新的史观支撑,史料选择内容重复、单一,根据史料设计的问题仅仅为了佐证教材的观点。这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建设:历史理解思维重在培养学生从当时人的立场看待历史,而不是站在今天的立场,用当下的价值观评判过去。运用材料时需要多角度、多方面考查,否则我们得出的观点难免不偏。也就是说,历史教学的材料,既要有“参”的价值(典型),又要有“悟”的可能(理解)。

篇10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历史教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这次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是应该懂得如何在这两点找到一个平衡点。值得高兴的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适时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将降低语法试题的难度,减少知识性的客观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言语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师观念转变的第二个方面是:由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历史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语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历史教材只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媒介,学生要学好历史就必须融入历史的海洋,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时常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随时把鲜活的历史输入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历史,能够使用历史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不能体现语言的生动性,而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不同兴奋点,抑制大脑疲劳。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了广阔的天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当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历史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讨论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历史课的讨论法应具有更广泛的内容,更自由的民主气氛,不但可以讨论本课的问题,而且可以用历史发表自己的见解,纵论国内国际的是是非非。而讨论课是在考验老师对整个课堂的驾权能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有学生在讨论课时不用历史,或者是说与本堂课毫无联系的话题,这需要老师时常督促。

在教学活动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维持课堂纪律,如何使教学活动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气氛下进行。到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用何种姿态面对学生。老师在不能体罚的情况下,还能采取哪些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教学反思对中学历史教学作用意义重大,通过教学反思共同探讨,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古希腊哲学家说过“认识你自己”,一直以来,我把它当作一句哲学名言。但仔细想来,的确对我们的工作和学有益处。认识自己的途径就是不断的反思和实践,在反思中不断的成长,那么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们应该反思什么呢?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一、历史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九年级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让学生对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有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篇11

历史教学教师素质教学决策教育教学改革紧锣密鼓地开展,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也突飞猛进,但现实却是一个相当艰难、曲折与漫长的过程。尽管教育教学改革多年,可是成效不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建立新的评价制度”为关键、“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根本、“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为核心,就能克服种种阻碍与难关,最终到达预想的“彼岸”。那到底如何建立一支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又怎样切实可行地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的水平与教学质量。连云港市这两年教育教学的改革很有规划,就是向教育教学课堂要质量要效益,向课堂要产量。如何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就是在于课堂教学者对课堂教学中的对象、内容、过程、预设与生成的把握,以及教学方法、资源等合理性、有效性、选择性的运用,能够及时有效整合,同时也很好实施到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

疑问很多,现实很残酷,出路又在哪里?我开始反思与研究,并以《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教学决策能力的调查研究》为题,开展了市级“十二五”课题的研究。从教育教学实践、积累、观察中,结合相关调查研究,立足于农村中学老师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就课堂教学决策能力的培养以及相关因素提出的一些反思,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亲其师,信其道”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活动,需要相互的配合与支持。教学是为了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工作,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愿听、愿想、愿说”,“敢疑、敢说、敢辩”。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不会“畏手畏脚”,不会担心在班上“出丑”,害怕老师“指责”,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只有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学生只有在这样宽松、愉快的环境下,才可以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课堂教学中,学生容易视自己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放开思想,开发内在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从而使课堂焕发出活力及动力。

友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课余时间与学生真诚交流。多与学生谈心、交心,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家访互动,在自修、自习时间里去解答疑难。只要做到“事无巨细”关心学生,就能达到“水滴石穿”的效果。当然,我们要针对农村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在与学生交流的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能否被学生接受,不然就是一头热,一头冷,竹篮打水一场空,出力不讨好。只有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肯定会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气氛,主动地提高学习的兴趣与要求,打好教育教学实施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决策能力的发挥与实施的保障。

二、“又红又专”学科知识与基本功

“学然后而知不足,教然后而知困。”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不断地成长,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可以满足教师自我提升的自觉冲动,更快更好地实现专业化发展。想教学更全面、更有效,要考虑学情,要尊重待学生的实际感受,以及课堂的各种生成,这些都是不容小觑的问题。现今的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培养他们“爱问、善问、会问”的思考习惯和解疑的动手能力,使他成为创造性的人才。这要求教师本身要有丰富的知识,在课堂上做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

时代飞速的发展,学生的视野也应接不暇,历史老师要有哪些丰富的知识?

深厚的历史专业知识与素养、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多媒体应用以及网络传媒技术、丰富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还有各种兴趣与爱好。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群体,也是我们工作性质决定的。那么就决定了我们老师这个职业是要终生学习,不断地充电以应对瞬息变化的时代以及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做到术业有专攻,他山之石可攻玉。只要不断坚持,长期性的学习与总结,一定厚积薄发。

现今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以学历学习、网络学习、自主学习等形式。调查农村中学历史学历情况,专业性的人数尚少,大部分是兼职或是文科老师。学历水平还是大专,本科数量少。原始本科的更少。历史专业化知识不够系统化与立体化,不利于长期性发展,有待提高。因此,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中要注重对历史教育教师的专业性的培训,多参加各种历史课程以及教学的活动,增加经验。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是重视教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不断地打磨,才能有更快的提升。如“洋思教学模式”“杜郎口模式”“六模块整合”等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学习,都会在不同的尝试中寻求出教育教学的良方。

三、常规教学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要想提高课堂的效率,要很好地实施教学决策,要想很好确定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得把功课做足,为教学决策的实施做好充足的准备。

首先,认真研读历史教学大纲与教材,熟悉初中生各个年龄与心理特点,知道班级学习的状态,设计教学过程,准备教学用具及教学资料。如何高效地发挥课堂的教学效益?但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要发挥集体历史教师的智慧,所以要高度重视集体备课的作用。因此,历史课堂上老师教学决策能力的实施关键也是要在备课上下功夫。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篇12

【关键词】“以生为本” 视角 历史教学改革 探索 反思

一、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截至目前为止,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忽视对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的考查的情况,这就导致历史教学方法往往容易出现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结合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进行对学生的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的桎梏,在“以生为本”视角下进行思考,打造多样化历史课堂,进而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好奇心的基础上,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与反思

1.要合理的利用历史故事来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

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过程中,往往对于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着较高的要求。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充分的选择好合适的教学插入时机,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历史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的考查到历史故事对于历史教学的促进作用,有针对性的进行历史故事的插入时机,促进历史课堂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初中历史课程《京杭大运河》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进行历史的习题练习和知识点记忆,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审美疲劳。这就需要在进行《京杭大运河》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的使用多媒体幻灯片,并辅助以隋朝时期的故事(例如,隋炀帝绸缎裹树、三征高句丽、杨玄感病变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对波澜壮阔的隋末时期产生浓重的好奇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迅速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欣赏历史故事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效的提升历史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再灵活的穿插一些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就会帮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下,进而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而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在素质教育改革下,从“以生为本”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另辟蹊径的合理插入历史故事,并有针对性的选择好历史故事的插入时机,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2.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喜好来进行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历史课程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合适的历史教学方法,辅助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维持一个良好积极的课堂教学状态,进而有效提升历史课程的教学效率。历史教学一门人文学科,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历史教学模式的更新,进而有效的吸取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放松自己的身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的保证学生能够具有对于历史的好奇感,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历史课程中《》教学的过程中,历史课程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对于侵略者的憎恨,选择一些历史题材来进行历史故事的讲述,进而发挥出历史教学应有的作用。比如,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讲述“冯子材镇南关大破法军”等历史典故,振奋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辅助的介绍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引发学生的深思。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根据问题进行思考,达到形成独立历史思维的历史教学目的。

3.要尊重学生自我讨论学习的意愿

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讨论,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的历史能力的共同进步。

例如,按照“以生为本”的实际要求,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分组进行失败原因的讨论,让学生进行对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的综合性考虑,通过互相合作,顺利的完成课程的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实际的进行历史课程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对于历史课程知识点的深刻认知,有效的提升历史的教学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性,进而有效满足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要求,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苗登. 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之我见[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S1).

[2] 钱钧. 初中历史教学语言的设计新探[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 (03).

篇13

【关键词】教学反思;初中历史教学;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学反思的操作步骤

1、教学前反思

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反思,能使自己对新课的讲授做到心中有数,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都忽视或者不进行课前反思,只重视课后反思。其实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前对自己的备课思路以及教案撰写进行及时的反思,不仅可以吸收自己的教学思路,对教案内容进行查漏补缺;更是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充分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基本教育理念的过程。上课前,教师应认真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课堂上可能有的反应做出充分的反思。教师在对课堂进行充分地反思与调整之后,就能够选取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思维特征,从而体现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2、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顾名思义,就是说教师一边教一边及时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上课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通晓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是否有难度,选取的教学方法能否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参与,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优化。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相应的调整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高效率地理解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于实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就是我们大多数教师所重视的一种反思方法,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反思,不但可以让教师直观地感受到自己在教学操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分析教情和学情、改进教学策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教学经验归纳总结使之理论化和系统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室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师对教师职业发展的认知能够有一个新的认识高度。

二、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的优劣是评判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新教师由于自身教学经验不足,容易借鉴模仿优秀教师的设计思路,做不到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筛选和创新,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往往会存在这些问题:形式单一、生搬硬套、细节处理不到位、重难点无法突破、不够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如何去克服,理清教学设计中的知识体系建构,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整体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抓好本节课的知识脉络。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备课前,除了要多方位借鉴学习优秀课件和教案外,还应该进行大量有针对性的练习,以练促教。比如说历史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把大量的概念性知识呈现在课件上,会使字体看着过多过密,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疲倦感,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对历史的学习产生抗拒,课件应该是辅的教学手段,课件的内容是为了使学生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交流,而不应该是成为教师讲授的一个拐杖;另外一个问题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注意问题的设置要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置不在于学生能否顺利地回答,而是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进行具体的步步深入的引导,使学生一步步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师生共同得出答案,甚至更多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1、导入环节: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活而不乱”。这就要求我们年轻教师要充分理解新教育理念,避免只注重教师讲授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应使自己的课堂学习氛围变得积极活跃,多给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因此,课堂导入一定要有新颖性和创新性,应该在保证不花费太多时间导入的前提下,能够保证趣味性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能够在上课之初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快速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中。2、新课教授环节: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在教学中,恰恰是能够举一反三的问题才具有探究的意义,也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探究之中。那也就是说教师在设置提问时要以学生学习为立足点,首先要考虑量力性原则,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即学生通过交流和思考能够得出答案,其次要具有启发性,不能是那种封闭式的问题,应该多多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充分调动思维,在掌握本节课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以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对教材重点的处理,也是一节课的关键。那么如何突破教学的重点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启发式教学,针对教学的不同环节,采用不同形式的提问方式;第二,鼓励学生小组讨论,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团结互助的氛围下共同解决重点问题;第三,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多媒体教学,把重点内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知识。3、小结环节:课堂总结是一堂课结束前的最后的教学环节,对课堂教学起着点睛之笔的作用,好的课堂总结,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很好的梳理,对新课知识和学习能力进行系统强化,使之稳固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课堂总结也应体现创新性和直观性,历史教师在设计小结环节时多动脑子,把教学总结设计的形象化,能让学生拉近和历史的距离,能够很直接地掌握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和整体框架,便于让学生形成相对整体的知识体系。

篇14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教学 反思

新的历史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重新整合了历史知识体系,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通过教材设计多样的教学导入、学习探究、学习评价、动手实践、主题活动等板块,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作为历史教师,纵观人类历史,对社会的认识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过,课堂不是可以随意发挥的,毕竟是基础教育的阶段,应该严格按照 课程标准来授课。本人按照新课标、川教版新教材实际探索教学多年来,感到课程改革带来的是全新教育理念,既感振奋,又深感压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不少的困难及困惑,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直接影响教改的效果。

新课标,新教材,有新的思考与困惑,在此,个人将从教学与评价、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几个方面谈谈面临的困惑和思考。

一、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带给我们的思考

目前达州市使用的初中历史教材是由龚奇柱主编的川教版教材,该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最大的亮点就是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八年级下册第七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中给出了这样的培养目标“通过对历史意义的评述,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从此描述来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很高的。对于初二学生来说,他们从未接触过相关的哲学知识,他们难以明白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正因为特别强调能力,反而忽略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重知识,轻能力的观点固然不对;但是一味地为了培养能力而忽略知识储备是否可取呢?值得商榷。历史作为一门文字科目,学生要想具有各种分析、综合、概括等能力,恐怕前提就是先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行。虽然新课标不要求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但是至少一个粗略的脉络我觉得还是应该要让学生知道,而且现在的高中新课改后,对学生历史知识储备的要求很高。如果初中不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高中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因此我认为,初中教学既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该注重知识的积累,毕竟知识是根基。没有根基的能力培养永远是镜中花,水中月。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带给我们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认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是我们遵循的一般原则。但随着学生发散思维的增加,教师往往有收不住之感,你千方百计向某个方向引导,学生偏与老师想的不一致,甚至离题万里。特别是需要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学生更难引导,但老师又不能用唯一的答案来强制学生接受。这样我们既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但是又不敢过于放开。开放式的课堂很好,但是这样我们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毕竟我们还要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且现在历史课程内容很多,不管是课内知识的掌握,还是课外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大量时间,所以很多时候新课改就变成了一句空话。新课改也就变成了新瓶装旧酒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带给我们的思考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新《历史课程标准》,从各个层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1]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更是站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已形成的高度上,一切以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本,这正是历史教育本质功能的回归。价值观教育取代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更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意义,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难点。

虽然在教材中有很多课都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的。比如八年级下册的《艰苦创业的民族的脊梁》,这样的课文是很能感染学生的灵魂的。但在教学评价时,我们并不会考虑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发生变化。所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要么变成政治教育,要么就成为新课改的一种噱头,没有任何意义。

四、教学与评价带给我们的思考

历史教学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惟一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

从评价功能到评价对象和方法,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评价标准的确很有特色。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法多样。不过在中考的制约下,家长、学校、教师都面临升学的压力,社会对一个学校的评价也都涉及到升学率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初中新课程的历史教学,学校、教师极有可能回到原有教学方式。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学校评价教师只看学生笔头考试的成绩,只重视考试结果,甚至把这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的最主要衡量标准,教师也就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笔头考试成绩,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也就难上加难。

不过,可喜的是,历史新课程已经在顺利的实施中,学生的学习形式发生了改变。虽然学生还是以听老师讲课为主,但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的学习行为融在其中,这些教学模式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动手、创新、合作、竞争能力和掌握收集处理材料的能力,为学生顺利进入到高中历史的学习作了一定的铺垫。

我们将用爱迪生的话来勉励自己:“失败带给我的经验与收获,在于我已经知道这样做不会成功的证明,下一次我可以避免同样的错误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