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审计研究现状范文

审计研究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审计研究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审计研究现状

篇1

【关键词】审计 会计 风险

一、引言

审计定价是指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服务的价格,在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术界近年来展开对审计定价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本文首先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然后对当前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最后对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展望。

二、审计定价研究现状

(一)审计定价的模式。

1.审计模式的类型

(1)低价进入式。赵保卿(2007)认为低价进入式的审计定价方式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招揽客户、扩展自身业务,在接受业务委托初期,制定低于审计成本的价格,并期望长期借助于长期审计来弥补低于审计成本的损失这一过程。

(2)引入做市商机制。龙振海(2011)将证券市场运行中的做市商机制借用到审计定价中,分析了这一定价模式的具体应用步骤,从而构建了一种新的审计定价模式。

2.审计定价模式的悖论。胡波(2007)指出了审计定价模式的悖论,即审计产品的准公共产品性质与私人定价模式的不匹配,同时分析了审计定价模式的相关影响。

(二)审计定价的计量。

学术界对审计定价的衡量主要通过审计费用和审计费用率两个指标来衡量。李补喜和王平新(2005)认为审计费用率能更好地反映审计定价的特征。

(三)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

1.风险因素与审计定价

审计定价中面临多重风险。一是监管风险。刘继红和周仁俊(2007)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发现监管风险是影响审计定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财务风险。江伟和李斌(2007)分析了财务风险与审计定价呈正相关关系,但会随着预算软约束的增强而减弱。三是审计风险。李明辉和郭梦岚(2010)分析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存在显著关系,但是对审计定价的解释力有限。邱学文和吴群(2010)分析了重大错报风险对审计定价的影响,认为综合重大错报风险系数与审计费用率呈正相关,同时在审计定价中还要充分考虑客户由于经营风险和舞弊造成的重大错报风险、被审计单位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

2.审计环境与审计定价

审计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等。一是政治环境。陈小林和潘克勤(2007)分析了审计定价与政治关系呈负相关;二是法律环境。陈小林和潘克勤(2007)、王良成和陈汉文(2010)认为审计定价会随法律执行力度、行政监管和法律制度改善的增强而提高,三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公众、行政部门的监督。张建平和余玉苗(2013)认为审计定价随着媒体对上市公司的负面报道的增加而提高。李爽和吴溪(2004)研究了监管信号会提高了审计定价。四是区域差异。林川等(2011)、冯均科和李清丽(2007)发现了异地审计与审计定价呈负相关。

3.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定价

王良成和陈汉文(2010),刘笑霞、李明辉和吕伟(2012)认为审计定价随着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的扩大而提高。李明辉、张娟和刘笑霞(2012)发现事务所的合并对审计定价有显著影响,当事务所发生合并后,会提高审计定价,但是新设合并与吸收合并对审计定价没有显著影响。

4.公司治理与审计定价

公司治理是用来管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决定并控制企业战略方向和业绩的一套机制,它分为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一是外部治理机制。田冠军、杨兴龙和李志强(2011)发现了外部治理在审计定价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治理效应不明显,部分重要的外部治理风险因素没有反映到审计定价中。二是内部治理机制与审计定价。肖作平、徐玲玉和陈雨薇(2011)以2005~2009年沪深上市的非金融上市公司样本为经验证据,得出了现金流量权与控制权的偏离度与审计定价呈正相关,同时得出了最终控制人为政府的上市公司审计费用较低。林川等(2011)、刘明辉和胡波(2006)认为CEO兼任董事长或者副董事长时,会提高对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水平,进而使得审计定价越高,然而胡连(2007)基于A股上市公司2001~2003年的数据分析认为董事长和总经理合二为一时,会加大成本,使得审计定价下降。郭梦岚和李明辉(2009)分析了股权集中度与审计定价呈倒U型关系。

5.内部控制与审计定价

张敏和朱小平(2010)通过实证分析后发现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越多,审计定价越高。张旺峰、张兆国和杨清香(2011)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定价之间存在着不显著的负相关性,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整体质量,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收费。

6.审计定价的其他影响因素

影响审计定价的因素还有行业专家才能、募集资金(孙鹏、张继勋和孙岩,2008),被审计单位财务重述(胡南薇和曹强,2011)、企业成长性(林川等,2011).

三、研究评述

学术界对于审计定价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审计定价模式、审计定价的计量以及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方面,从事务所本身、被审计单位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以及外部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形成了许多一致的结论。但是,对审计定价策略、审计定价的市场反应等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这些将是关于审计定价的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小林,潘克勤.法律环境、政治关系与审计定价[J].财贸经济,2007,(13).

篇2

[关键词]国家审计 审计制度 制度改进

国家审计制度自建立以来,为国家审计机构和人员履行审计职责、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与行动指南,但伴随着审计活动的日益繁重、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现行审计制度与审计实践之间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审计部门和人员认真梳理,并探求改进的方法与途径。

一、国家审计制度的现状分析

1、在法律层面上存在硬伤

首先,现行国家审计制度中,对于审计处理处罚的相关内容还不是特别明确,这样就使得审计报告缺乏应有的法律强度,并使得审计机关和人员缺少应有的威信和地位,不利于审计工作全面高效地展开。其次,现行审计制度中即有的审计法规与其上位、下位法律之间存在一些冲突和不一致的地方。这就导致在审计执行方面,有时难以有效履行。再次,对于审计部门与人员的相关法律权力与责任,缺乏明晰的界定。这就造成了一些审计人员在审计执法过程中滥用权力或应有权力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出现,形成一些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2、在管理体制上存在弊端

首先,在现行双重领导体制下,审计部门在经费、人事任免等诸多方面均受制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这就使得在审计对象确定、审计方式方法选择等诸多方面,难以按照审计部门自身意愿进行。其次,在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方面,与日益繁重的审计任务相比,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再次,在审计管辖范围上,现行管理体制下,既有交叉重复审计管辖的现象,又有审计真空区的出现。

3、在绩效审计领域缺乏建树

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新兴的审计模式,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并逐步取代传统的审计模式。在我国,由于其起步较晚,在实务工作中还没有全面地展开,主要成果还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尤其是在广大审计工作者的思想意识上,还没有足够的重视起这一审计模式,关于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也严重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阻碍了绩效审计的发展。

二、原因分析

国家审计制度的现状是客观存在的,无需赘述,这里应该着力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只有把原因分析透彻,才能正确解释现状如何产生,从而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路径。总体来看,造成国家审计制度现有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

现行国家审计制度之所以存在诸多弊端,主要是由双重领导体制所造成的,而我国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则是由行政型审计体制所决定的。虽然从世界上四种主要审计体制模式来看,立法型、司法型和独立型审计模式更能保证审计工作开展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但是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来分析,现阶段无论是在物质条件、经济基础还是公众接受程度上,都无法达到实行上述三种体制模式的基本要求,只有选择行政型审计模式既能满足国家各方对审计的基本需求,又比较符合国家现实客观条件,是综合多种因素权衡考量的最终选择,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必然性。在这种情况下,审计领导体制必然要按照双重领导并以政府权力机关领导为主的模式进行设定,在法律层面、管理体制等方面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各种弊端和缺陷。

2、长期历史积淀使社会各方对审计工作定位存在认识偏差

从审计职能的本质属性来看,它是审计活动本身所固有的,现阶段审计职能发挥之所以不够全面,主要是因为社会各方没有真正全面认识审计职能。我国审计史绵延数千年。从历代审计的职能定位来看,它主要是作为统治集团加强对各级财政收支监督和对各级官员履职情况进行评价的工具,这种思维定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对社会各方在现行国家审计职能的认识上形成非常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各界往往仍是只专注于审计的监督与评价等基本职能,而没有打破惯性思维,去针对不同的审计组织,并结合其具体实际情况来探求它们更为全面的职能范畴与发挥途径,在这种认识偏差之下国家审计职能的发挥自然受到影响与制约。

3、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快于审计职责权限的完善速度

现行国家审计制度于20世纪80年代逐步建立完善,当时国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审计主要职责是查出企业各种违法违规问题,审计权限也是围绕如何保证审计职责的履行来设定的。时至今日,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民主政治氛围日益浓厚,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对国家审计的需求更多源自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以及如何更好地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服务,这就使得审计对象更多的聚焦于有权力分配和使用国家资源的政府行政部门,而现有审计职责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难以满足上述现实需求,现有审计权限也无法为各种审计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从而导致相关审计职权不对等以及缺乏法律依据的情况逐步显现出来。

三、解决对策

1、创新审计观念

一是在认清国家审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审计职权拓展。随着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成熟,审计工作将不再只是简单的注重数量和规模,转而更为关注审计的整体效能与质量,更为关注经济运行的一些重要环节:一是在认真搞好真实合法审计的同时更加注重向绩效审计的方向发展;二是在深入开展财务管理审计的同时继续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通过对审计工作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可以使审计工作切实向着上述领域不断予以关注和重视,这就为审计职责向着上述方向拓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审计职责的拓展又在客观上促进了相关审计权限的扩充,从而为审计制度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

二是在坚持审计高层次监督地位的基础上着力改变现行领导体制。审计部门是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审计监督是高层次的监督,审计部门应通过对经济运行各个环节的全面审查,发现具有倾向性、普遍性和宏观价值的问题,经过综合分析提出加强经济宏观调控的审计建议,为国家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从而使得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审计工作在整个经济运行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对审计体制创新过程中提升隶属关系、改变现行领导体制等具体内容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

三是在强化审计服务意识的基础上深入推动审计职能的多元化。首先,要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而针对当前形势特点,为其找出问题根源并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突出审计的服务职能。其次,应对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予以认真地检查验证,确保相关数据资料的真实准确,突出审计的检验职能。再次,应强调对被审计单位总体经济运行情况的控制与把握,使其各项经济活动按照既定的目标稳步推进,突出审计的调控职能。只有在保证审计基本职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审计职能的多元化,才能有效地消除部分单位和个人对审计工作的误解和偏见,从反感和回避审计变成欢迎和主动接受

审计,为审计制度创新构建良好的群众基础与氛围。

2、丰富审计理论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要保证审计制度改进的顺利进行,需要对审计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从而在理论上保证审计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首先,在审计理论的研究内容上要更加侧重于对审计制度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的研究,必须围绕这些内容加强理论研究,以适时指导审计实践。其次,要对审计理论研究方法进行创新。为更好地研究审计制度改进问题,审计理论研究方法必须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并在研究过程中引入宏观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和博弈理论,对审计制度创新的供给与需求、成本与收益以及新旧审计体制效率的定性定量对比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

3、改革审计技术方法

审计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新制度的运行效率是否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一方面取决于制度新框架的各构成要素是否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得到审计技术方法的有力支持。只有审计技术方法跟上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步伐,审计才能生存下去,审计制度改进的效率才能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一是要大力推进审计自动化,计算机审计替代传统手工审计的程度越高,各级审计部门面临的人少事多的矛盾就越能加以缓解,审计制度改进方案中关于人员编制与机构设置的调整,才能更好地从审计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设计,而不必过多考虑现行人员机构编制下的种种制约。二是要积极推进新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实务中的推广与普及,在进行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基础审计,从而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只有这样,审计制度创新方案中所涉及到的机构设置变更、组织体系调整才能经得起实践工作效果的检验,得到广泛的支持与认可。

4、完善审计法规制度

首先,要依据审计制度改进的具体内容抓好相关法规制度的制定:第一,应对各级审计部门的机构设置、编制规模、领导体制、业务流程以及审计干部的任免与调配等内容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第二,应借鉴国内外审计派出机构法规制度的有益经验,构建一个较为完备的审计派出机构法规制度体系,具体来说:应制定审计派出机构的基本管理规定,对其领导体制、管辖范围及人员配置等问题以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应对审计派出机构的各项具体工作程序进行系统设定,针对不同类型的审计对象及审计任务,详细规定其具体的审计方式方法与程序步骤;应制定审计派出机构的审计质量标准,对各项审计活动的结果与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与控制。第三,应针对新增加的审计职责权限和审计职能搞好配套法规制度的补建工作。例如应针对审计部门行使司法权限的时机、条件、范围和程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审计部门行使权限有法可依,名正言顺;另~方面,也可以对审计人员的具体行为加以规范,防止出现滥用司法权力的情况。

篇3

【关键词】 环境审计; 审计; 综述;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3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3-0112-04

一、引言

近两年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新《大气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用行动表明了我国政府致力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也为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将在理论和实践上极大地促进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由此确有必要回顾我国环境审计研究近年发展现状以判断未来发展方向。

二、近五年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统计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统计方法

本文采取如下方式选取样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高级检索/关键词“环境审计”,检索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数据(更新截至2016年8月20日),通过人工筛选剔除与环境审计主题无关文献,最终选取样本文献共计687篇。本文按年度、来源期刊类型、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分类统计,望能清晰描述我国近五年环境审计研究状况,并以此为据提出展望。

(二)年度与来源期刊类型

本文对该687篇环境审计样本文献按其发表年度与来源期刊类型进行统计。从论文数量年度分布看,大体呈上升趋势,环境审计依旧是学术界热门研究方向。从来源分布看,来源为核心期刊的文献共计205篇,约占30%,与张长江[ 1 ]2011年统计数据相比,比重有所下降但数量仍大幅增长,从侧面反映了非核心期刊对环境审计关注度显著提高。在核心期刊中,会计、审计类期刊仍占主导,但经济、环境、农林等其他类期刊比重接近21%,涨势明显,表明环境审计研究在非会计审计以外的学术界受到更多重视和参与。

(三)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潘煜双[ 2 ]的研究,将论文研究内容分为基本理论与综合、环境审计实务、环境审计方法专论、国外环境审计介绍、环境审计规范专论五个方面(表1)。本次统计中,归为基本理论与综合类的样本文献所占比重为63.61%,与潘煜双[ 2 ]统计数据79.83%相比下降明显;关于环境审计实务的研究占13.25%,环境审计方法专论占14.26%,二者较均衡;国外环境审计介绍相关文献相对涨幅不大,占6.55%;但关于环境审计规范专论的文献五年内仅有16篇,比例甚至有所下降,仅占总体2.33%。

从研究方法和手段来看,仍多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研究,但多样与新兴的研究方法也开始运用到研究中来。在环境审计实务文献中,大多数学者运用常规研究方法(如表2所示),此外,有3篇文章采用实证研究法,有7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有3篇采用模型法进行分析研究。在环境审计方法专论文献中,方法的多样性体现得更为明显,费用效益分析法、生命周期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被运用于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还有学者引入未确知测度等数学工具以构建相关模型对环境审计风险进行计量评价。

三、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特点评述

(一)环境审计基本理论研究内容丰富

1.环境审计的概念

国内学者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独立监督论、鉴证评价论及环境管理责任论三种。张丽华[ 3 ]等学者认为环境审计是一项促进和加强环境管理的经济监督活动;王淡浓[ 4 ]等学者指出资源环境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有关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管理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或鉴证工作;张莹[ 5 ]等学者则认为其产生于环境受托责任背景下,并以解除受托环境责任为目的;黄道国[ 6 ]提出由多个审计主体、不同审计客体、不同角度、多种审计方式组成的多元环境审计构想。

2.环境审计的主体

我国环境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分支,审计机关和审计组织是主要的实施主体。张爱民[ 7 ]等众多学者认为环境审计主体由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三部分构成;左睿[ 8 ]等则认为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政府审计应积极倡导并逐步推行环境审计,以企业内部审计为主,加强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二次审计;刘静[ 9 ]指出我国碳减排审计主体单一,未能充分发挥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与企业内部审计的协同作用。

3.环境审计内容与目标

环境审计的内容主要围绕资金、政策、管理、项目四个方面展开。黄道国[ 6 ]指出多元环境审计内容覆盖以上四点,具体涉及财政审计、行政事业审计、金融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企业审计、农业审计、外资运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及境外审计九类;唐洋[ 10 ]认为环境审计的内容涵盖合规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审计、环保资金审计、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处理审计、清洁生产审计、环境友好型产品审计及环评报告审计七个方面。关于环境审计目标,我国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一元目标论、二元目标论和三元目标论。李曼静[ 11 ]对比上述三种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符合国情的环境审计总体目标、中间目标和具体目标;李雪[ 12 ]等学者重新构建环境审计二元目标体系;沙珍珍[ 13 ]等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环境审计二元目标研究;时军[ 14 ]则分析指出环境审计目标设置应具有预见性、可操作性、特定性以及清晰性,并在终极目标指导下针对不同审计主体设立相应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二)环境审计研究地域特征明显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大不相同,相应的,各地环境审计也呈现明显的地域特点。例如,江苏省位于东部长江三角洲,河川交错,湖泊密布,自然条件极好,经济发达,环境审计开展较早并取得一定成效,该省环境审计从水审计、资源审计、农业资源审计、农村环境绩效审计到清洁能源审计、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绩效审计等均有涉及,相关文献内容丰富。中部地区中,江西省及周地区的环境审计研究多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重要国家战略规划展开;湖南省及周边地区环境审计注重对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产业聚集且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的湘江流域治理的研究;汉江流域资源要素密集,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及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湖北省近年来关于该流域的环境审计研究迅速发展。西部云贵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物种多元且不乏珍稀濒危物种,环境审计研究也多围绕保护资源、物种多样性等展开。

(三)注重环境审计的跨专业多学科交叉

近年来,众多学者在环境审计研究过程中引入多学科的不同方法、理论与模式进行创新,取得丰富成果,环境审计学科正从单一性学科发展为多种学科交叉的新学科。例如,秦荣生[ 15 ]利用物理“无影灯效应原理”探讨政府环境审计,吴洁伟[ 16 ]将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地区环境审计作出客观评价。除了与物理和数学等基础类学科相融合,我国环境审计也与其他人文、社科类学科相交叉,例如:李兆东[ 17 ]等将能质流分析法运用于新型企业环境审计模式构建,杨柳[ 18 ]等将生命周期评价法与环境审计相结合,宗元勇[ 19 ]从道教哲学的角度探讨了环境审计的原则体系,陈波[ 20 ]指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形成与发展基于资源环境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融合。

(四)对国际经验的分析研究热情不减

我国环境审计在国际上起步较晚,为更好地顺应国际环境审计发展潮流,我国学者一直注重对国际经验的借鉴。侯婷婷[ 21 ]等对比我国与加、德、印环境审计各组成要素,李明辉[ 22 ]等评述大量国外环境审计理论研究,游春晖[ 23 ]等对美国环境审计制度变迁进行了回顾,张珂[ 24 ]选取与我国环境审计起步时间相仿但后来居上的日本为对象进行研究。除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环境审计模式外,我国学者对在环保方面有成熟经验的不发达国家环境审计模式也有所关注。例如,杨丽萍[ 25 ]对南非政府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的经验进行分析,为我国政府主导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了诸多启示。

(五)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成为热点新命题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管制度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迅速得到学术界关注,成为环境审计研究领域的热点新命题。林忠华[ 26 ]、蔡春[ 27 ]等学者围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探讨研究,丰富并完善了相关理论;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安徽省审计厅课题组就本省自然资源资产专项审计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和理论探讨研究;张宏亮[ 28 ]等设计了主副指标相结合的资源环境管理指标体系,构建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独特模式、方法及应用体系并通过案例证明其可行性,为相关实务的开展提供了指导。

四、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展望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未来环境审计研究方向提出以下展望:第一,探索构建创新型环境审计理论体系。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这一特殊经济背景对环境审计理论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为了适应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不断创新环境审计理论体系、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实施机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第二,加强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研究。环境审计评价体系是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指南,目前对评价体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可操作性差,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实际工作中也常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存在理论必要和现实必然性。未来应加大对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力度,更多运用实证检验研究成果,并不断结合实际加以改进和完善。第三,深入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体系研究。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体系是环境审计的基础和保障,我国环境审计法律制度基本确立但仍存在立法体系不完善、内容不充足、实践不充分等问题,未来学者应更注重分析研究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为我国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体系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尽快实现环境审计法制化、规范化。第四,加大对民间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的关注力度。民间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是我国环境审计的重要主体,应积极探索有利于我国民间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有效路径,丰富相关领域研究。第五,进一步促进环境审计跨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环境审计与其他专业、领域的融合,有助于开阔研究思路,通过多元化的研究视角进一步丰富我国特色环境审计内涵。

【参考文献】

[1] 张长江,陈良华,黄寿昌.中国环境审计研究10年回顾:轨迹、问题与前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35-40.

[2] 潘煜双,李云.中国环境审计研究述评:基于国内1997―2008年研究的分析[J].财会通讯,2010(33):65-68.

[3] 张丽华.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1(12):121-124.

[4] 王淡浓.加强政府资源环境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审计研究,2011(5):18-23.

[5] 张莹,宋传联.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谈中国环境审计关系人中存在的问题[J].生态经济,2013(7):85-87,92.

篇4

1.环境审计的发展

环境审计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西方,其主要对污染环境的企业进行有效的整改,主要内容包括对环境污染的企业进行检查与评价,许多企业都将环境审计作为重要内容。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环境的改善带来企业巨大的绿色效益。

我国环境审计工作开展是近几年才引入的,与西方有着一段差距。其理论等方面还有待提升,主要原因是企业普遍经营现状不突出,有的企业环境保护的意识较薄弱,以及处于为了短期的利润问题而没有重视环境审计的开展,随着近年来转换经营观念,才使环境审计真正步入轨道。

2.我国现阶段开展审计的困难以及问题

2.1环境审计的依据不足

从当前环境法律来看,还没有制定关于环境审计法律的规整制度。我国环境审计制度还不够完善,使环境审计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审计单位的工作还没有落实到位。从企业环境审计的工作来看,还没有制定一套系统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基本核算体系,从而使环境审计的工作难以良好的开展。另外,由于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评价标准不完善,导致无法对环境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影响其科学的计量,因此,对环境审计的绩效有很大的影响。

2.2缺乏环境审计专业人才

由于环境审计的开展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不仅需要相关的法律知识,还需要掌握环境质量、环境成本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涉及的范围较广,其中包括环境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因此,对审计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还不够高,导致其无法胜任审计工作。

2.3环境审计主体、内容单一

从当前的主体来看,我国环境审计主体较单一,只有国家审计机关参与其中。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等都没有参与进来,使环境审计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无法使环境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并发挥其作用。另外,由于我国对环境审计项目的资金投入还不够,政府部门对此方面还不够重视,导致其开展的效果大大降低。

2.4缺乏完善的环境审计理论和方法

由于我国对环境审计理论及标准方面还没有完善,导致无法对环境审计的开展提供有效的依据。另外,没有制定完善的环境审计的方法,这也是影响我国环境审计顺利开展的重要问题。由于环境审计工作是环境管理学和审计学的交叉领域,对环境审计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审计师所掌握的环境理论知识还不够充分,导致其影响了财务审计的质量,从而使环境审计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3.开展我国环境审计的建议

3.1加强环境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

对环境审计理论进行研究与实践,其主要在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完善我国环境审计法规,进一步对设计法、环境保护法增加环境审计的内容,对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进行有效性的确定。二是建立可操作的环境审计制度,借鉴我国环境审计的标准,结合环境审计相关的内容等规范其准则。

3.2加强审计人才的培养

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养,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审计部门应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使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得到提升,使其能够胜任这份工作。还应加强环保部门与审计部门的协调配合,同时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使其更好地完成相应的工作,从而保证环境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3.3积极推动企业内部环境审计

大力推动企业内部的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使审计工作能够得到全面实施。另外加强民间审计的力度,有效减轻政府部门的负担,可以在民间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使人员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让更多优秀的人才参与到环境审计中,从而促进环境审计工作的全面发展。

3.4加强与国外环境审计组织的沟通与合作

借鉴国外环境审计的成功案例,不断加强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不断提升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水平,使环境理论的规整制度与国际接轨。同时,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环境审计理论以及方法,使环境审计工作开展更为科学规范。

篇5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6-0028-03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科学合理性,内部控制过程的符合有效性所进行的测试与评价。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主要是对构成内部控制的各要素进行测试与评价,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健全性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符合有效性测试和内部控制合理科学性综合评价三个方面。

2008年财政部联合五部委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了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并且五部委于2010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这些规范和指引的颁布说明了我国正逐步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由于我国内部控制审计起步较晚,内部控制审计准则还不完善,并缺乏相关的实务经验,因此规范内部控制审计体系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将就当前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一、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审计重视不够,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1.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起步较晚,还未进行全面的内部控制审计,因此注册会计师仅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未取得足够的实质性审计证据时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并且当前所采取的两种内部控制测试方法都不利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效实施。

2.当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相关人员较多的关注一个项目进行了多少实质性程序,而没有关注进行了多少控制测试以及控制测试是如何实施的。这导致我国许多审计人员没有认识到控制测试的重要性,并认为控制测试在实际工作中可有可无,从而导致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停留在较低的阶段。

3.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许多内部控制审计人员是会计人员,对管理知识和实际公司业务层面的知识比较缺乏,从而在审计工作中没有树立全局的观念分析企业的内部控制;此外,由于审计人员承受的压力大而工资较低,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流动比较频繁,有着丰富内部控制审计经验的人员较少;再者,当前一些审计人员为了自身利益或为了完成任务而放弃了独立客观的标准,这些都导致审计工作质量的下降,从而不利于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我国缺乏科学的准则来规范内部控制审计

五部委于2010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定了执行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企业要在2011年开始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但是当前我国仍未制定相关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来明确规定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范围及实施程序,从而不利于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实际执行。并且,当前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针对全面的内部控制而不是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因此不适合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审计。

(三)公司主体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需求不足

由于我国许多企业内部控制起步较晚、观念还比较落后、制度体系还不健全,导致许多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到国家要求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也没有科学执行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此外,由于当前我国许多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导致内部审计机构不能充分发挥职能,许多公司为了自身利益并不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而只要合适的审计报告来包装自己,这些都导致以内部控制为对象的内部控制审计没有实施的对象。对上市公司而言,每年除了要支付年报审计费用,还要支付内部控制费用,这项额外的费用也是影响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重要问题。

(四)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制度不健全,审计方法不科学

1.当前我国许多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数据失真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导致审计人员难以发现企业经营舞弊行为,加大了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此外,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处于同一级别,导致内部控制审计部门无法独立开展监督审计工作,从而无法发挥内部控制审计部门的权威作用。

2.当前我国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方法主要是制度基础审计,过分依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从而无法灵活地发现企业的舞弊行为;并且我国的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是事后审计,从而不能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审计,这都加大了审计风险发生的几率。

三、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优化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上述问题,将从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审计观念和人员素质、内部控制审计准则规范及企业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审计方法等方面进行完善,从而进一步健全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规范体系。

(一)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审计观念,提高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1.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审计观念,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作用。注册会计师不应当仅在财务报表审计未取得足够的实质性审计证据时才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此外会计师事务所相关人员不仅要关注一个项目进行了多少实质性程序,还要关注进行了多少控制测试以及控制测试是如何实施的。

2.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适时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培训与再教育,不仅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努力培养业务上的“多面手”。此外,会计师事务所应当采取相关的激励措施防止人员的流动,从而保证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制定科学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

我国应当在合理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制定出适合企业的科学的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并且要分析各行业特点,具体分析制定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例如,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造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此外,我国还应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范围及实施程序的相关准则,以规范内部控制审计,使内部控制审计真正发挥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的重要作用。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效实施

公司主体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需求不足主要是因为公司没有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评价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因此,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政策以推进企业不断完善治理结构,科学解决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环境,使内部控制审计发挥应有的功能。并且,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促进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从而减少了内部控制测试,也降低了内部控制审计的成本。

(四)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制度和科学的审计方法

我国企业应当在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并设置专门的审计部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实施审计人员轮岗制度,还可以聘请外部会计师审计,明确审计人员的责权利,从而保障内部控制审计的独立性。同时,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方法方面,不应当仅采用制度基础审计和局限于会计控制,应当致力于企业内部控制全局,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的有效结合。

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发展比较晚,已出台的相关规范还不够完善,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未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当前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审计的权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陶黎娟.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现状及审计规范体系的改善——基于2009年和2010年上交所年报数据的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3).

篇6

一、资源环境审计内涵及理论基础

(一)资源环境审计内涵

资源环境审计是审计机关,审计部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披露有关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资源环境状况及环境经济责任鉴证为目的,对有关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环境管理系统相关的经济业务活动所披露的信息进行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监督工作。

(二)资源环境审计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前社会需要,同时又不削减或牺牲子孙后代需要的发展。区别于其他发展观的是,可持续发展是涉及“自然―社会―经济”多方面协调发展,不以破环自然生态为手段以求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有机结合,即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避免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追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若要对当前社会中的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就需要政府部门采取一定措施,资源环境审计就是其中之一。

2.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环境自然资源其本身具有生态性价值和消费性价值双重性质。环境资源价值理论是建立在自然资源价值的基础上提出的,指的是生态环境在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什么作用、具有怎样的意义。作为当今社会主要生产材料的自然资源本身是有限的,近年来更是由于过度开采逐渐呈现空心化现象,甚至有些地区开始出现资源枯竭现象,生态坏境恶劣,如甘肃白银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当地水土流失,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等生态问题,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正是由于生产工业大肆发展所导致的,但最终也制约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减少自然资源消耗,拓展其使用用途,使有限的资源环境发挥最大的价值。

3.公共受托环境责任。受托责任关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呈现出各时代不同的特征。受托环境责任正是受托责任关系时展的新产物,同时也是资源环境审计的产生基础。企业既是自然资源环境的消耗者同时也是环境的破坏者,因此,政府对企业的监督考核,不再局限于经济业绩,环境业绩也已成为重要内容。为避免资源环境破坏浪费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公共资源使用问题,公共部门主动承担起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我们称之为公共受托环境责任。

二、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现状

(一)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目前取得的成果

1998年审计署正式成立资源环境审计司标志着我国正式出现资源环境审计。与其他对财务收支,经济效益的审计相比,发展时间较短,发展也相对缓慢。可以说,目前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而在这不到2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在资源环境审计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1.资源方面。通过对土地、林业、矿产、水等重要资源的审计,揭示了某些地方在开采利用过程中出现的资源开采无度,保护制度过于松懈,违法违规的严重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推动相关检疫局错的推行,促进了资源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和对资源的保护利用。

2.环境方面。通过对重点流域(海域)水环境、空气等生态环境的审计,暴露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以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民身心健康为代价的严重问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环保工作开展,促进生态环境重点工程建设。

(二)当前资源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环境审计方面人才的匮乏。资源环境审计是近几年来兴起的新型审计,我国审计署虽已设立资源环境审计司,但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由于自然资源环境有限、稀缺的特点,造就资源环境审计的特殊性,这就要求从事资源环境审计的人员既要掌握传统财务、审计方法,又要具备环保、自然?Y源有关的专业知识。受制于传统审计方法、思想模式的审计人员则只能求助外部相关专家的帮助,给审计造成造成极大的不便甚至困难。

2.审计重点集中于资源环境资金的应用,忽略其他审计项目。我国对于资源环境的审计内容仍以资源环境专项资金为主,这使得资源环境审计受到一定的思想、范围的限制。审计人员将审计重点放在资金上,这也就造成审计人员可能忽视其他审计项目,导致审计失效的结果。除了对资源环境专项资金运用情况的审计,对政府环境项目效益的审计、对计划推行的环境政策和环保项目的评估,对已实施的资源环境保护行动的数据进行审核等也应作为资源环境审计的重点。

3.现行资源环境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充分审计依据。我国现已初步形成包括宪法、相关细节性法律以及相应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所构成的保障资源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不仅在保护和综合治理生态资源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审计机关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提供了参考依据。但同时,我国专门性资源环境审计法律法规极少,甚至可以说是空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及由审计署制定的《中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等审计法规中尚未涉及资源环境审计有关内容和具体实施办法等,致使审计人员在资源环境审计过程中可能因缺少审计依据,无法获取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阻碍资源环境审计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进行。

篇7

关键词:安徽农村;农村政府;管理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9-0072-03

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其农村政府的管理效率更是直接关系到安徽政府管理效能的提高与经济的发展。当前,安徽农村政府审计方式目前主要是财务报表审计。而管理审计功能的有效履行,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全面地反应农村政府管理职责的履行。

西方学者与实践家率先对管理审计进行了探索,其主要研究领域集中于企业经营。国内,近几年有部分学者开始将研究角度转向政府管理。刘根宝(2010)、黄彬(2010)分别在物流领域与国有企业探讨了管理审计方法。郑石桥(2011)研究了管理审计的标准选择。袁凤林(2011)认为管理审计能够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政府管理审计的研究相对较少,何瑞雄(2011)基于公平与效率导向构建了现代政府管理审计机制。有关农村政府的管理审计更少,江国才(2014)研究了西南地区农村并指出农村政府管理审计因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与环境性对所有政府活动进行的监督与评价。然而其研究是基于四川、贵州的数据,研究结论并不符合安徽农村政府管理现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村与农村政府

贺雪峰(2005)认为在我国研究农村问题,处于极端情况下的农村都是不具有普遍代表性,过于贫困、过于富裕,过于偏僻、过于城镇化的农村适合研究特定情况下相关的农村问题。嗵过采纳贺雪峰学者的观点,使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具有普遍代表意义。因此,所研究的农村是指经济发展水平适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一半以上,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农、外出务工、乡镇中小企业等的农村。农村政府界定于乡(镇)基层人民政府。

(二)管理审计与农村政府管理审计

1945年,美国要求政府与公司审计按照社会审计要求,更加注重审计的经济性(economic)、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公平性(fairness)与环境性(evironmental),简称“5E”。

基于江国才(2014)的观点,本文认为农村政府管理审计是,乡(镇)基层人民政府内外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基于一定的管理需要,选择特定的审计方法与程序,对乡(镇)基层人民政府管理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评价,并给出合理建议以提高农村政府管理水平。

二、问卷情况与分析

(一)问卷情况

现选取安徽若干乡镇,具体包括芜湖市芜湖县、繁昌县、合肥市庐江县、滁州凤阳县、黄山歙县、马鞍山当涂县,随机发放问卷共计469份,收回有效问卷347份,有效问卷率73.99%。问卷分为被调查者背景信息了解,其包括教育背景,工作背景,以及农村管理政府审计现状的调研。该量表借鉴江国才(2014)的西南地区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现状调研问卷。

(二)问卷分析

运用SPSS20.0进行问卷样本的教育结构以及职位结构进行分析。专科以下学历216人,占被调查人数62.25%,本科学历104人,占被调研者29.97%,硕士及以上27人,占被调研者人数7.78%。农户人口198人,乡镇会计审计工作人员94人,乡镇基层干部55人。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经SPSS20.0统计分析,问卷信度系数Cronbach Alpha为0.879,可见问卷数据有效,可以用于后续研究。

为了检验被调查者不同教育背景与工作背景对不同问题理解差异,对数据进行方差齐性分析与单因素差异分析。经levene检验P值分别为0.07与0.08。然后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SPSS20.0检验得出,除了对管理审计含义的理解外,不同教育背景以及工作背景对问卷问题的理解基本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被调查者都一致认为安徽农村政府管理职责的有效履行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审计。这一研究结论与江国才(2014)基于西南地区的调研数据分析结果有所不同,这可能是因研究基于不同的调研对象、分析方法的不同所致。

基于安徽农村管理审计需求的问卷问题主要分为12个调查变量。调研变量具体为对管理审计是否了解;政府财务信息是否需要及时公开;政府审计除了关注财务合规性、合法性是否需要关注经济性、环境性、公平与效率性;您对当前的财务审计是否满意;是否支持成立管理审计机构对农村政府进行管理审计;管理审计人才队伍是否需要培养与扩大;政府是否有必要建立健全政府管理审计法律法规;是否看好农村政府管理审计应用前景;是否满意目前农村政府的农村内部审计;安徽乡(镇)基层政府是否需要推行管理审计;推行管理审计农村政府的管理效率是否会提高;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的推行是否有利于廉政文化建设。这12个变量按照行文顺序依次设为X1,X2,X3…X12。对每个问题的备选项分别赋值1、2、3、4、5,分别表示完全不需要(了解、利于、满意),比较不需要(了解、利于、满意),一般需要(了解、利于、满意),比较需要(了解、利于、满意),完全需要(了解、利于、满意)。可见,统计数据越大,越能说明被调查者认为农村政府需要开展管理审计。利用SPSS20.0对所有变量描述性分析,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每个变量的极小值、均值越大,越说明被调查者认为需要管理审计,标准差越小越说明农村政府需要管理审计。

根据描述性分析结果可见,X2、X3、X9极小值都为4,说明被调查者对于政府财务信息的及时公开以及政府审计需要关注经济性、环境性、公平与效率性需求还是较为迫切的,同时也反映目前安徽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的实施力度仍不够,不能够切实提高农村政府的管理水平与效率。

三、安徽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现状与原因分析

根据调研与总结现有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现状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政府缺乏管理审计

首先,现阶段部分农村政府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对已有的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对经济管理活动的内部审计重视不足,没有定期公开财务信息。针对政府管理活动的审计由本单位人员进行,没有客观地进行监督与评价。其次,农村政府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村政府审计在“5E”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农村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意识仍较淡薄。

(二)农村政府管理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农村政府基于管理审计角度规范农村政府内部审计、财务活动、公共投资与领导干部责任审计的法律仍然缺乏。管理审计力求全方位地监督、评价组织的所有管理活动与所有工作人员,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而目前的农村审计显然完全涵盖管理审计内容。

(三)农村管理审计主客体混乱

现阶段国家、单位内部与社会组织对农村问题都存在一定地检查与监督,但是由于主体较多、没有合理分工,审计质量有待提高。

篇8

关键词:内部审计 公司治理 内审发展

1、引言

合理而严格的内部审计机制对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安然公司、世通公司等世界知名企业均爆出假账问题,便是内部审计管理不足导致的严重后果。内部审计是相对于外部审计而言的,是以加强部门和单位内部的管理和监督,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由单位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人员,对本单位或其下属组织的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及其他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活动。内部审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管理的需要。企业规模的扩大化,经济业务不断复杂,管理层次多样化、生产经营地点分散化,母公司管理监督公司经济活动等都要求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对单个职能部门、分公司、办事机构的经营活动和经营状况等方面做出相对独立、客观、公正的鉴定。二是来自外部审计和社会给企业的压力,以及政府法令的要求。随着审计活动向深入细致发展,外部审计的业务逐渐庞大杂乱,一部分审计业务需要内部审计来分担,而社会上的竞争愈演愈烈也要求企业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将眼光向内,堵塞漏洞,节约成本。

当前,随着我国企业管理的日趋成熟,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重要意义也在绝大部分企业中取得了共识,但是应该正视的是,当前我国不少企业的内部审计仍然存在一些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其并未在公司的治理中发挥正常的效用。本文结合此问题进行研究探讨,首先分析了现代内部审计对于公司的多方面的作用,然后对我国当前不少企业的内部审计问题,从部审计机构机制、公司治理本身缺陷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从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优化公司治理、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以及加快内审的发展等几个方面给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法。本文对于规范化运营的公司治理具有比较好的了价值与借鉴意义。

2、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的关系分析

2.1 内部审计作用分析

与传统内部审计相比较,现代审计更加注重公司的科学决策和经营行为,其主要的作用为:

(1)为公司提升其价值。公司进行内部审计是以规范化的手段对公司运营进行评估,并以评估的准确结论来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从而使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变得科学化和客观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优化公司管理体系。客观的内部审计结果会对公司运营产生明显的导向作用,合理的内部审计机制有助于客观评估企业政策与发展方向、管理机制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促使企业能够顺利完成治理目标。

(3)减少信息的非对称现象。公司的内部审计是相对独立的,一方面能够有效地监督管理层会计信息编报,另一方面还能够完善地解决公司管理部门和公司投资人的信息非对称现状,使角色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得到确认。

(4)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内部审计的核心便是公司的内部控制,以内部审计的方式来评估公司内部的现有控制体系,进而及时找出公司内部控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发现对公司发展目标造成干扰的各类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以上的不足提出有价值的优化方案。

(5)有效预警的作用。通过对公司的内部审计,可以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严格的检查,一旦出现问题或者苗头,会随时发出微观预警的提醒,使企业及时进行决策的调整。

(6) 现代企业内部基本的管理制度和重大程序在起草与构建阶段就应当交由内部审计部门进行评价,由内部审计师作统筹考虑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由董事会确定,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制度与程序的完整性、有效性。

2.2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首先,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了内部审计能够发挥其巨大的作用。通过完善的内部审计过程,能够随公司的治理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评价,在一家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内部审计的执行只有在标准化的治理结构中才能得到顺利的实施。通过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体现出内部审计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才能发挥这些作用。一旦出现了和最初的计划不符的情况之后怎样才能及时地进行补救和调整。所以,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保证内部审计的作用和地位。

其次,只有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才能保证公司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家企业的治理结构属于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将企业的治理结构视为一个由许多模块构成的系统,科学严格的内部审计能够监控公司经营活动的全周期,从而起到良好的防护性和制约性作用。

3、当前内部审计的主要问题分析

3.1内部审计的相关机制尚待完善

当前,我国的不少企业并非出自企业自身的管理需要求而引入必要的内部审计,而仅仅是由于国家有相关的规定,因此可以说不少企业并不具备完善的内部审计基础,内部审计机制尚待完善。一些企业要求进行内部审计时必须向上一级领导汇报,导致审计的独立性受到比较大的影响。此外一部分企业把内部审计归属为财务机构的组成部分,导致审计工作只能针对财务范畴,失去了监督企业全局的功能和权限,无法有效监督企业整体经济运行情况。

3.2 公司治理的不足影响内部审计

在公司的整体运营中,公司治理是其运作和管理的基础,公司的实际治理状态能够对其内部控制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当前我国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趋向于国际化,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具体到日常管理模式以及公司实施治理的实际过程,我国还有不少公司并非完全按照外部市场基础上的架构所公认的管理理念。举例来讲,我国的一些公司并非建构合理的股权结构,而所谓的股东大会也难以发挥其作用,公司监事会难以起到监督作用,董事会也无法完全约束公司的经理层这些情况均会导致公司内部审计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3.3公司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养不高

一名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背景,包括财务会计、企业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的积累,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不少企业中,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员工往往并不具备完整的专业结构,难以符合企业审计工作的实际需求。不少内审者仅仅能够进行会计凭证、账项检查等相对难度较低的工作,难以胜任内部的全局审计。

4、加强公司内部审计的实际策略

4.1 内审机构保持独立性

纵观我国当前公司的内部审计实际管理方案,只有隶属于总经理的管理模式可以充分使内部审计保持其独立。通过设立审计委员会,使其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内审的检查、监督功能。因此建议在公司董事会之下专门设立一个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并将其作为审计活动的主体。通史赋予审计委员会应有的权限,使其能够完全代表董事会,对公司的管理进行有效的评估与监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审计的效率。

4.2 公司进一步优化治理模式

完善内部审计的重点便是对企业现有的治理结构的不足之处进行进一步优化。通过设立完善的公司权力制衡体系,充分明确公司的各个角色之间的具体职责和权限;同时还应设置合乎规则的公司董事会体系,其权限是为企业制定科学发展的路径,同时保持公司的透明化运营。还应该对公司的管理专业化水平进行规范和提升。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与评估制度,并有效强化监事会的权限与职能。

4.3加强内部审计者的专业素养

公司应加大投入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通过完善在职培训与考核机制,将内部审计者从会计人员尽快转型成符合现阶段公司需求的复合型审计者。在此基础上还应构建完善而标准的审计过程,并使当前的审计行为充分符合国内外部环境及公司的发展远景。还应为公司审计人员创建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审计行为能够在各个部门顺利进行,提升公司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实力。

5、结束语

在规范运营的公司的治理中,内部审计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合理的内部审计,能够以科学的制度构建,实现对公司所有分支和部门的财务活动的有效监督。因此,对于一个规范化运营的企业而言,只有构建了良好的内部审计体系,才能实现科学的治理,而良好的治理环境又能对公司的内部审计体系产生有效的支持。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我国不少企业的治理结构仍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内部审计机制效用带来了负面影响,期望本文的分析结论能为此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惠敏.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J]会计研究,2012.1

[2]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11.2

[3]程新生.我国公司治理监控模式选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4

[4]周灿龄,张勇.美国现代企业内部审计[M]中国石化出版社,2013.

[5]王永海.试论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财务控制[J]审计研究,2010.1

[6]景川龙.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对策[J].经济师.2013(04)

[7]陈燕.浅析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2)

[8]孙园园,崔娜.从公司治理视角看企业的内部审计[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8)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风险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货币经营企业,自有资金比例较低,风险聚集性较其他行业更强,但同时也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在社会和经济稳健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商业银行逐步脱离了国家保护,业务不断丰富和复杂化,经营风险逐步加大,这些都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公正的客观评价体系,引入科学系统的方法对企业内部进行评价,及时有效的揪出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并采取各种防范对策来避免风险损失,从而改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所以它是商业银行系统运转正常的重要保障。虽然近年来,内部审计的飞速发展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相继进行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以企业整个业务运行系统为核心、以管理为导向的内部审计体系,但与当今金融业的整体发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仍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针对商业银行自身特有的运行模式,如何加强和完善银行内部审计机制成为所有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管理体系不合理,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内部审计中两项最重要的原则。独立性在于确保内部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主要指银行的内部审计要独立于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当内部审计部门被赋予一定地位,拥有相应的职权时,独立性和权威性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对银行的经营状况作出真实合理的评价。然而,我国商业银行仍停留在内部审计“形式的高地位”阶段,实际的管理设置模式是层级管理。内审部门由总行和各级支行行长管理,审计人员的组织关系、工资报酬、晋升由管辖的行长决定。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不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混乱的隶属关系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缺乏权威性,甚至丧失了独立性。银行是自主盈亏的特殊企业,行长的决策很可能因注重盈利而忽略高风险,董事会得到的信息经过了管理层的过滤,及时性和真实性自然得不到保证。而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对象同属银行的组成部分,存在着千丝万缕、不可避免的利益关系。二者的地位不相上下,内部审计机构权限受到限制,无法以客观的“第三者”身份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监督指导,从而流于形式。

(二)审计风险得不到重视,防范范围过窄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主要包括:银行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漏报或重要的金融业务活动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其合法公允或健全有效,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以及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被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日后暴露而产生了不良后果。这两方面都会使被审计对象蒙受损失,引起内部审计部门承担责任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发展缓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风险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从而使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率无法得到明显改善。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核心仍然是检查会计凭证、报表等材料的真实完整,和业务操作流程的合规合法性,风险业务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注重事后审计,不注重事前控制和事中监督的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审计,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往往只是采取“亡羊补牢”式的补救措施。内部审计的风险预警模型的设置尚不完善,风险管理监督和控制职能缺乏。

3、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拓展,业务更新十分迅速,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而审计内容却反应过慢,跟不上业务变化的需要,无法及时实施有效的内部监控和风险评估。

(三)审计手段单一,方法技术陈旧落后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还普遍停留在原始的账目基础上,采用详细审计或抽样审计的方法,与国际先进的风险导向审计相比,差距还很大。陈旧的审计方法和单一的审计手段势必导致审计期长、成本高、效率低下,并使得内部审计风险增加,审计结果过于主观,科学性变差。另外,金融电子化建设的飞快发展带动几乎所有被审计对象,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业务处理和管理系统。但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仍依赖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其审计手段的信息化仍处在“摸石头过河”的阶段。系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致使内部审计人员在监督控制上无所适从,风险防范举步维艰,严重约束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四)审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综合素

质不高

内部审计队伍整体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至关重要。商业银行业务越来越复杂化,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企业需要的是一批能够适应现代银行业发展要求,拥有专业的技术水平、丰富的审计工作经验,同时具备法律、计算机和国际贸易等相关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很多内部审计人员都来自基层岗位,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使得工作衔接不利,业务开展起来困难重重,极大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改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管理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商业银行的发展迫切要求其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就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全面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和手段,明确定位管理职能边界,增强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对重要经营活动实施专项审计,同时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创新内部控制模式,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发挥内部控制的整合优势。为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适应银行治理结构,我们还应主动调整和改革现行的“层级管理”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式。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对象的平行地位是影响独立性的关键因素,所以商业银行应该实行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垂直组织管理机制。

(二)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拓展内部审计范围

将风险管理引入内部审计,旨在帮助银行建立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风险控制机制,保证内部审计的监督质量,依靠紧密的检查程序把风险降低至设定范围之内。首先,建立风险管理评价模型,通过对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找出高风险部分或环节,确定审计重点,分析其产生高风险的原因,制定科学有效的审计计划,集中力量实施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控制风险的职能。最后,商业银行还不应忘记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传统的内部审计通常是以已经发生的损失或者错报漏报造成的不良后果为基础进行的事后审计。而对于正要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被审计对象,我们更应予以关注,把内部审计范围的切入点逐步前移,同时进行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预测潜在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损失并及时监督和防范,推动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深层次发展。因此商业银行既要搞好风险评估工作,又要努力预防风险。

(三)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改进和创新审计方法

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尽力开发高技术含量的审计软件,以计算机软件作为审计工具,将实际应用的专业技术和审计经验转化为数据分析模型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然后,利用银行内联网,对会计凭证到报表逐项检查、复核,同时对银行各项业务实行不定期经常性的监测。最后,运用数学模型对被审计对象进行数据分析,得出风险评估报告。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改进审计质量。

(四)加快内部审计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整体人员素质

银行业务的变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日益提高,单一的财会型审计人员已无法满足当前审计工作的需要。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综合实力的审计人才,是强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银行应该建立一套有效健全的聘用制度,实行竟聘上岗,择优聘任,选择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素质人才,吸引并激励其加入,妥善安排工资薪酬,设法调动其积极性,确保他们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和作用。另外还要搞好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拓展他们的知识层面,完善人员的科学配备,尽力建立一支新型的内审精英队伍。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 独立性 审计质量

自1980年我国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已发展三十余年。这期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长足稳定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日臻成熟,已经成为我国审计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越来越多的审计失败案件被逐步曝光。独立性,这一审计工作灵魂的缺失,导致了众多审计工作的失败。只有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的目的才有可能达到。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现状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的灵魂,是指不依赖外部力量,且不受外界约束。《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四、五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在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应当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实质上的独立性体现的是一种内心状态,使得注册会计师在提出审计意见时不受损于职业判断的因素影响,诚信行事,遵循客观和公正原则,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形式上的独立性是一种外在表现,使得一个理性且掌握充分信息的第三方,在权衡所有相关事实后,认为会计师事务所或鉴证小组成员没有损害公正性、客观性,职业谨慎性没有受到威胁。

现如今,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越来越大,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呈扩张趋势,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不仅要求对审计客户负责,对公司的股东债权人负责,还要对广大潜在的投资人负责。如果审计失败,就可能导致责任产生,承担巨额赔偿,甚至遭受毁灭性打击。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受托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人、受托人、被审计单位应当三方独立。而在我国,审计委托人往往就是被审计单位。又加之注册会计师自身职业道德的缺失,使得注册会计师在执行鉴证业务时独立性受到威胁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分析

(一)注册会计师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注册会计师道德行为的规范、职业水平的提高和职业良好形象的维持都有重要意义。为了行业的发展,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其基本原则。在注册会计师行业中导致不遵守原则的因素有许多,主要有自身利益、自我评价、过度推介、密切关系和外在压力。不能否认,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队伍中,的确存在着一小部分人为利益所诱惑,不能够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破坏审计行业原则。注册会计师忽略自身道德素养的建设和提高,进而在执业中影响其独立性,已经成为审计行业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同时提供鉴证业务和非鉴证业务

为了适应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为了满足被审计单位各方面发展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目前涉及的工作不仅是单纯的审计工作,而是逐步延伸到其他相关领域中,如企业管理、投资咨询等,以期全方位、复合型发展。不仅是我国,全世界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都会承接被审计单位的投资咨询、会计账务处理、报税处理等一些非审计业务的工作,并且这些工作已经是成为其获取收益的主要途径。此时注册会计师和客户接触紧密,联系广泛,有时候会出现影响自我评价的现象,进而会对审计独立性产生极大影响。

(三)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缺陷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主要有普通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在有限责任制下,股东是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而普通合伙制下,合伙人以个人财产承担债务并承担连带责任。因为有限责任制对出资人的约束力相对较小,而且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低,因此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大多采用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使用有限责任制的发展模式,必然会导致:因其在审计过程中出现差错而增加社会公众的利益损失,与其应当负有的责任不对等,降低了事务所成员的约束力,这也间接使得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更加无所顾忌。

(四)外部监管力度不够

外部监管模式的不合理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对违规的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力度不够也直接影响到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除了自身的人格素养以外很大程度上会受所处环境的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时间较短,监督的机制正在逐步健全,追究责任的时效不强,处罚的力度也不大。

三、加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对策

(一)提高注册会计师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注册会计师应当认识到缺乏职业道德会对审计独立性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在执业时避免产生影响其独立性的职业道德问题,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时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不利影响的严重程度来决定如何处理不利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增强:

1.法律、法规方面的约束。提高注册会计师自身职业道德需要依靠一定的法律约束。只有用法律来约束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注册会计师才能严以律己。在国家层面,法律法规要清晰;在行业协会层面,条令条例要细致;在事务所层面,制度要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执行要严格。

2.定期的继续教育和不定期的考核相结合。近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准入门槛逐渐提高,考试难度逐步加大,使得大多数人在考取证书时更多的只是从考试的角度单纯理解职业道德要素。但当执业时,职业道德问题却又被很多注册会计师忽视。因此,定期对注册会计师进行继续教育,并且缩短现行的继续教育间隔时间,以及不定期的对执业人员进行考核,才能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水平,保持其独立性。

(二)区分鉴证业务与非鉴证业务

事务必须正确区分鉴证业务和非鉴证业务,为被审计单位提供管理咨询、会计服务等工作的应分配专门人员。注册会计师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越小,其独立、公正的原则就体现的越明显。会计师事务所将审计工作和管理咨询等其他工作相互独立,就避免了同时提供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的问题,确保了审计独立性并且提高了审计工作信息质量。

(三)推动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转变

大力推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特殊普通合伙制的组织形式。目前,“四大”已经完成了本土化转制,即采用特殊普通合伙制的形式。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也在积极完成转制。特殊普通合伙制摒弃了普通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的缺点,集中了各自的优势,执业合伙人对其因故意或重大过失所造成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或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则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转制后可以使合伙人及事务所加强风险控制,责任、质量及品牌的意识,从而提高了审计工作独立性。

(四)加强外部监管

加大行业监管力度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让行业规范并形成良好行业环境。如果没有对整个行业进行大力的监管,保证从业人员恪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再完善的行业制度体系也是不够的。因此,必须切实采取多种方式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在工作中自身监督机制或内部控制在整个监管中作用是有限的,经常性的外界监督检查也是提高独立性主要途径。在管理中,政府的干预是必要的,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一致,可以保证重大问题能被及时发现并处理,以防影响到整个行业。但国家和社会监督毕竟是宏观层面,针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多方面监管的现状,应该实行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认清注册会计师协会、证监会、财政部、审计署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督中各自具有的职能,明确分工,建立一个分工合理、全面的监管体系。只有国家、社会和各级监管机构从宏观和微观两层面分别入手,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没有独立性就没有所谓的公平及公正,审计质量也就无从谈起了。独立性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也会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要把审计质量提高,就必须认真地以发展地眼光看待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问题。只有通过社会各界各行业的努力,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才能更强,审计工作的结果才能得到社会更广泛的信任。

参考文献

[1]季侃.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几点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68-169.

[2]贾俊耀.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缺失的原因[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3,15(4):48-51.

[3]孙德风.提高审计独立性的有效路径[J].会计之友,2011(08):109-111.

篇11

关键词:内部审计;委派制;现状;对策

一、目前国际内部审计委派工作开展现状

国际内部审计务实准则的”属性准则1100规定”内部审计活动应该独立,内部审计师在开展工作时应做到客观”。这就要求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体现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审计师的客观性,二者的关系是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与不偏不倚的判断意见,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是必不可少的。而内部审计师的客观性要通过机构的状况和客观来获得。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2001年提出内部审计师最新定义,认为内部审计活动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目前国际发达国家在内部审计方面都以(IIA)标准的模式开展审计业务工作。

(一)坚持以国际内审标准为准则。国际内部审计准则是由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制定和颁布的。最新版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国际内部审计准则于2009年1月由IIA。从国际内审准则发展历程看,国际内审准则内容的不断充实和完善、范围的不断延伸与扩展、性质的不断变革与明晰和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均适应了审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体现出社会发展对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最新要求,能够指导各类内审机构规范开展内审活动,更加有效地发挥内审职责。

(二)国际“IIA”内审准则为内部审计委派提供方法论。“I

IA”作为内部审计职业的国际性组织,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内部审计务实经验,经过深入的审计理论研究,已经制定了一套科学、完善的职业务实准则框架,并适时提出了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恰当反应了内部审计理论和务实的最新发展。根据“

IIA”的定义,内部 审计的主要目标不再是传统的防弊和兴利,而是价值增值,内部审计活动不仅是一种保证活动,而是一种咨询活动,将内部审计的服务领域由审计领域伸至到咨领域,内部审计通过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以实现价值增价。[1]“IIA”内审标准在对当代内部审计理论进行概括、提炼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了各国内部审计行业组织的意见,并结合各国内部审计实践对准则进行反复修订,因而国际内审准则成为各种组织内审部门和内审人员基本的工作指南,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权威性、统一性。

(三)国际内审准则明确了内审工作委派的重点与方向。国际内审准则明确了内部审计的定位和职业基础。IIA在内部审计定义中阐明了内部审计的基本宗旨、性质和工作范围,而道德准则阐明了开展内部审计活动的个人或机构需要遵循的原则和行为规范,表明了对执业行为规范的最低要求[2]。①内部审机构应置立于组织内部的一个较高层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利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隶属关系和领导层次的高低,理想的情况是在行政上隶属于最高领导层及企业组织与医院法人,并授受其业务指导和报告审计方面的业务工作;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拥有行使职责和必要的权力,能保证广乏的审计范畴、依据审计建议采取适当的行动,与组织最高决策层经常保持业务及审计法规则方面的沟通;③内部审计活动不受其它职能部门或个人的干扰,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取得企业组织或医院法人的支持和帮助;④在审计独立性的外延方面,国际内部务实准则与指导已延伸到咨询领域,将审计过程的咨询服务融入到内部审计活动,是中国内部审计活动与世接轨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四)国际内审准则为我国内审委派工作提供了标准与依据。(1)国际内部审计的《实务标准》适用于所有的内部审计委派服务。为我国审计委派工作的开展和审计业务的实施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和标准,也为我国内审工作委派制的规范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2)国际内部审计准则提供了特定审计工作的具体指引。作为强力推荐的立场公告、实务公告和实务指南,准则虽然不具备强制性,但是为满足强制性指南的要求提供了一系列适用的解决方案,如:开展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和需要考虑的因素;具体审计活动的工具、技术、程序以及分步骤的方法和形成书面文件的范例等,从而为内部审计师在具体审计工作中进行专业判断提供指引。(3)国际内审准则为我国内部审计委派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提供了方法性。

(五)2002年修改后的国际内审准则的作用。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重新修订并已于2002年正式实施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标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项为了增加价值和改善运营所进行的独立的、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运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公司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显而易见与“IIA”内审标准不同之处,就是在新定义中突出了内部审计的“咨询”特点以及“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公司治理”功能。这种类型的内部审计不同于“监督导向型”,而被审计界称之为“服务导向型”。我国内部审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特别是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应借鉴国际行业的先进经验,顺应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尽快将我国内部审计转变为“服务导向型”。即不再代表国家审计机关站在维护国家利益的立场上对企业进行监督,而是首先要在不违背有关法律的前提下,维护企业法人的自身利益,突出对内监督和服务职能,审计的职能与职责就是在于以整个企业或大型公立医院的整个经济活动为对象,针对管理和控制中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以防范各种风险,确保企业各项管理功能效率的健康有序开展与正确发挥。

二、国内审计委派制独立性与权威性现状分析

(一)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2001年美国IIA将内部审计的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与改进风险管理、控制不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企业组织实现目标,推动发展提供经验与方法论及理论指导。这就要求参加委派的外部审计人员要具有丰富的衡量企业实现财务目标的盈利能力及企业流畅的经验,更要有设计企业会计计量系统的经验,及具有对未来企业或医院的发展方向评估风险的经验。但国内目前的审计人员大多数都是从事会计业务岗位半途转岗的,在对内部风险控制的经验、防范上的理论指导与国际相比,特别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存在有很大的差异性。

(二)内部审计职能的地位有待深化。主要体现在审计力量集中在财务数据的事后检查方面,对于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不够重视,在为企业经营管理提出建议与措施上及发挥服务职能方面的作用不够深化。?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重新修订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标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项为了增加价值和改善运营所进行的独立的、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突出了内部审计的“咨询”、“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企业治理”功能。这种内部审计被称之为“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从现实看来,委直属和联系单位内部审计委派工作现已正在开展与完善中,经验逐步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阶段,但目前仍有些领导对于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不够全面,对内部审计委派工作支持力度不够,把它当作是对单位工作不信任,甚至有抵触情绪。

(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我国内部审计发展历史较短,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起步晚,从1983年开始我国恢复了内部审计工作,直至1985年12月国家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我国企业或大型公立医院在审计署的规定要求下,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制度。从些以后在全国范围内部审计机构及制度从不完善到现阶段处于基本完善,企业及国有大型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也得到了有效的重视,但在独立性方面还得相应增强。独立是审计的核心,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无法得到保证,则其作用很难得到发挥。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委派制尚未全面展开,其隶属关系基本是由董事会\监事会及总裁或总经理及财务副经理或总会计师领导的模式,在大型公立医院都是由法人院长领导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内部审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管理问题,配合经营管理者的工作。但是总经理或总裁及企业法人都是审计机构的上级和领导者,内部审计机构无法监督他们的行为,成为实质上的“自由人”。若一些审计事项或经济违纪事项,一旦涉及到领导责任,内部审计工作受领导和权力的左右,就难以有效地开展、影响审计职能与职责作用的有效发挥,难以确保审计工作按政策、法规真正落到实处。统计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中279家公司是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占15.1%,1152家公司的总经理兼任董事,占62.5%,完全实行两职分离的公司仅416家,占

22.4%。在我国当前经济领域中,腐败现象问题最多的恰恰是企业及医院法人高层经营管理者。为更好地治理经济环境,确保经济运营质量,保护好干部,对企业(公司)及大型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实施委派制,有利于形成与防止监督的失控性,增强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原则。

(四)企业及医院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有等增强。法律法规是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的依据。当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对内部审计都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有内部务实标准等。这些标准都是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南。但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还存在有差距、有待完善:①内部审计机构缺少一套科学、完整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行指导。现阶段,卫生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国家《审计法》、《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相关法规的要求,借鉴其他行业或国际发达国家的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南,制定符合企业及医院情况的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操作细节。②要充分认识我国内部审计发展历史较短的特殊性,需要有严禁科学的法律法规制度作支撑。就得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制定《内部审计准则》相关的严禁性原则性条款,在遇到实际操作问题时、特别对一些深层次的一些疑点、重点及难点问题,以及一些大型项目和领导层违纪等问题的相关条款与硬制度措施的细则有待完善与增补,且在不同时空及模式下的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都得有待提高。?③如何健全内部审计机构体制,制定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审计人员岗位职责》等内部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明确内部审计职能、权限和工作标准,通过加强对内部审计的法制法规建设,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严禁性、科学性、政策性、法定性。避免审计意见和建议在执行过程中人为意志的阻扰,真正发挥审计的作用,且能保障企业及大型公立医院的运营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杠杆作用。④要注重内审工作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引领下,确保投资领域及项目审计中的合理性、全面性。防此审计主要职能集中在财务资料,忽略内部控制系统、管理、经济责任、计算机等方面的审计,影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全面发挥。

三、国际国内内部审计委派制现状的相关对策

(一)建立内审工作的长效机制。内审工作委派委派制要自觉遵守国家的审计法规,将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审计、业务审计、以及主管干部的离任审计全部纳入审计范畴,要树立重视内审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就得建立长效机制,既要查账、查错揭弊;又要在内审工作中对被审计单位或个人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整改措施,帮助搞好企业组织及大型公立医院的建章立制工作,正确处理好审计者和被审计者的关系。

(二)重视委派审计机构和人员的配置。委派的审计机构是保证企业组织及大型医院经营活动、财务管理、财务收支的监护性、建设性、效益性职能作用能否发挥,在机构人员配置时,要着重考虑素质高、业务精、学识广、职业道德好、政策观念原则强,能自觉抵制酒绿灯红的侵蚀,一尘不染,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一支能维护医院利益过得硬的审计队伍。

(三)委派的审计人员要不断更新观念。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令、审计法规、审计业务知识,能较好地适应审计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按照审计原则、审计程序,并能独立地处理内审工作中的复杂事宜,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内审工作的质量和地位。

(四)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平等、合理的审计原则。在审计过程中既要维护医院法人的权力和利益,又要在审计过程中按照平等、公正、合理的原则办理好每笔审计业务,正确维护被审单位和被审者的利益,增强内审工作原则性、政策性、效益性,不断提高内审职能的权威性。

(五)坚持多重审核原则。在改革发展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审计中,坚持委派的内部审计人员和审计负责人及外部审计机构双重审核层层把关三方审核的原则,充分发挥了审计职能的作用,坚持事前参与论证、事中监督、事后验收的审计监督职能,为发挥企业及大型公立医院的投资效益取得了良好效果。

党和政府工作强化内审工作的委派制,不断提高内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对增强企业组织及大型公立医院内审工作的自觉性、责任性,严格按制按章、按法规贯穿在整个审计业务经济活动、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确保内审工作质量和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方位、方向不走样,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护好医院干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 政府审计信息; 信息公开; 公开工作年报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6-0117-03

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步入正轨化。现阶段我国审计机关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开展的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着哪些不足?笔者主要对各省级和直辖市审计机关的网站以及部分审计厅(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总结和分析各审计厅(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审计厅(局)的门户网站初具成效

通过门户网站进行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方式优点非常显著,公开速度快而成本相对比较低。通过调查,发现除了自治区审计厅外,其余各省级和直辖市政府审计部门都建立了各自的门户网站,各级审计厅(局)的门户网站已经成为其公开政府审计信息的主要方式。以2013年为例,河南省审计厅主动公开的各类信息共计1 759条,通过门户网站的信息为1 273条,占主动公开信息数量的72.39%;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进展相对较慢的审计厅在其门户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公开了行政公文共计62条,而专栏访问量累计超过了155万人次。

在各省级和直辖市政府审计的网站上,都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专栏一般被放在网站显著位置并且在专栏中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指南、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目录、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制度以及政府审计信息年度工作报告等内容设立了专门的链接,使得访问客户可以直接到达需要信息的所在页面。除了设置政府审计信息公开专栏,许多网站还设置了搜索栏,可以更快捷地获取信息。各审计厅(局)在网站信息公开的形式上也不断创新,例如上海市审计局将一些政府审计信息以声音和图像的方式公布在网站上,满足各类社会群体方便及时地获取政府审计信息。

(二)主动公开的政府审计信息数量增幅明显

《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根据对2008年至2013年间各审计厅(局)主动公开的政府审计信息数量进行分析,发现每年均呈现稳定上升趋势。由于在2008年《条例》实施以前,大多数审计厅(局)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并没有形成制度,其公开的信息数量较少,而上海市审计局按照《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从2004年起开始进行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属于开始比较早的审计机构。表1是对上海市审计局自2004年起至今主动公开的政府审计信息数量的统计数据,除了2004年第一年开始公开政府审计信息时信息数量较多外,2008年开始实施《条例》以来,其主动公开的数量显著提升,公开的内容不断充实,质量不断提高。

(三)依申请公开次数明显提升

根据《条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审计机关提出申请公开时,审计机关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向申请人公开政府审计信息。以上海市审计局为例,对其2004年至2013年的依申请公开次数进行了统计(见表2),在2008年《条例》实施之后,依申请公开次数明显提升,在2011年达到了146次之多,并且政府部门的回复率达到了100%,可见,审计机关越来越重视依申请公开工作,使依申请公开成为主动公开的重要补充。

二、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看,在《条例》实施以来,各审计厅(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中,各审计厅(局)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方式建设不足

1.门户网站建设发展不均衡

虽然大多数审计厅(局)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但是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网上建设程度悬殊很大,部分网站建设尚不到位。有些审计机关网站没有建立独立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专栏,有些网站虽然有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栏目,但栏目中的内容已经数月甚至数年没有更新。例如天津市审计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链接打开后是天津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界面,而其网站上没有任何关于其信息公开工作的内容。审计机关和当地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毕竟有所不同,如果没有专门的信息公开的内容,公民要获取政府审计信息的难度就会更高,成本也会增加。

2.公开方式过于单一

很多审计厅(局)将门户网站作为其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主要途径,而忽视了其他的一些公开方式。作为政府审计信息公开重要方式之一的公共查阅点,其成本比较低,社会公众可以较便捷地获取政府审计信息,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公共查阅点的建设却不容乐观,很多审计厅(局)根本没有设置公共查阅点,即使个别审计厅(局)设置了,也因为数量较少利用率非常低。例如2013年度上海市审计局设置了一个公共查阅点,其使用人次为全年8人次。

(二)专业人员缺乏

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数负责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人员为兼职人员,有专职人员负责的审计厅(局)非常少,即使个别有为政府审计信息公开设置专职人员的审计机关,其专职人员所占比例也相当少。例如河南省审计厅负责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人员为27人,其中4人为专职人员,其余23人为兼职人员,专职人员所占比例不到15%。专职人员严重缺乏已经成为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普遍现象,大量采用兼职人员的弊端很多,由于兼职人员多数无法长期、连贯地负责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对于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认识不够系统和全面,其掌握相关信息公开的技能相对较弱,会导致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无法长期有效开展。

(三)依申请公开次数较少

由于我国《条例》实施时间较短,而且政府审计信息在之前长期处于不“透明”状态,公民审计信息公开的意识比较薄弱,很多社会公众很少关注审计机关网站的信息,觉得这些信息和自己毫不相干,主动参与积极性较低,而主动利用公开的审计信息或者根据要求申请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更是少之又少。笔者对2013年度部分省市审计机关依申请公开次数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3),从结果看,依申请公开次数除上海市审计局为41次外,其余省份的审计机关均不超过5次,而近一半省份的审计机关2013年全年没有一次依申请公开的情况。

造成公民审计信息公开意识不强的原因,除了公民自身长期以来形成的之外,与审计机关对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宣传较少有一定的关系,这样使得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反馈机制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审计机关无法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从而阻碍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发展。

(四)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尚不规范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是对年度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总结,通过对2008―2013年各省审计厅和直辖市审计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进行梳理,发现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尚不够规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公开的内容不统一

《条例》中对公开的信息有相关规定。各审计厅(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基本上都能按照规定进行披露,但仍有一些审计厅(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不符合要求,有些审计厅(局)将审计工作和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混为一谈,在进行工作年报总结时没有区分。例如2012年山西省审计厅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却是《关于2012年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里面并没有主动公开的政府审计信息和受理依申请公开等情况,而仅仅是对山西省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进行了说明;另外辽宁省2013年度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也仅仅对本年度审计工作作出了总结,对于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却没有谈及。

2.信息披露口径不一致

在信息公开工作年报中对主动公开信息情况进行披露时,各审计厅(局)的披露标准不统一,即主动公开信息的数量统计口径不一致。正如上文所说,上海市审计局的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开展得比较早,也比较完善。以2013年为例,上海市审计局主动公开的审计信息为47条,而河南省审计厅主动公开的审计信息为1 759条,作为同级别的审计机关,主动公开的信息数量差距非常大,可见中间的差距一部分是由数量统计的口径不一致造成的。河南省审计厅把其门户网站的所有信息包含一些服务信息也算作主动公开信息数量,导致其主动公开的信息数量骤增。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是现阶段对于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中主动公开的标准尚没有明确,缺乏有效可操作性的指南。

3.内容尚不够完善

根据《条例》规定,在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中,应当对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情况进行陈述。而一般审计机关的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中只有一些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信息数量,对于依申请公开的信息中没有给予回复的情况很少有具体说明,尤其是由于涉及商业机密的原因而拒绝公开,其解释就更是少之又少,因为《条例》中对于商业机密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这样容易使本该可以公开的信息被“秘密化”。

另外,在公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中,绝大部分的审计厅(局)都是大篇幅描述已经取得的成绩,很少提及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即使个别提到了不足,也仅仅是非常笼统地提及,而改进措施更是鲜有提出。这种“报喜不报忧”的情况会导致相关信息使用者无法全面了解审计机关年度的审计信息公开工作。

三、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建议

(一)综合使用各种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方式

现阶段,各审计厅(局)应当加强利用门户网站建设的同时发展其他信息公开方式。首先,重视网站建设,在门户网站设置政府审计信息公开专栏,将日常的审计工作和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区分开来,并加强检索功能,使公众可以方便及时地获取公开的政府审计信息;其次,应当加强公共查阅点的建设,使社会公众能够方便及时地获取政府审计信息,除了在自身办公场所设置公共查阅点外,还可以在人员密集场所或者社区和乡镇等设置简便的公共查阅点;最后,建设多元化的信息公开方式,例如建立官方的微博和微信,及时对政府审计信息进行公开,并同时搜集使用者的反馈,还应当利用当地的媒体,比如通过电视台、电台和报纸等对外及时政府审计信息。

(二)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

《条例》中并没有对从事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人员素质作强制性的要求,但是由于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专业性相对较强,对从事者的能力要求较高,不仅应掌握一定的政府审计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对于法律层面可以考虑实行相应的执业资格认证,设置相应的准入制度,提高从业者的素质。现阶段各审计机关可以从现有的人员中选择一些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能够成为胜任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人员。

(三)健全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评价制度

各审计机关的主管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评价制度,包括设立具体的考核指标以及相应的奖惩制度等。评价的方式可以采用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是指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机构对公开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外部评价主要指社会公众以及政府审计信息的使用者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满意度,该指标应当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可以采取网络投票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

(四)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制度

应当对年报中的公开内容和信息披露的口径进行统一,国家审计署可以根据现阶段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对公开的内容进行统一的规定,给出相应的模板,比如哪些内容必须披露,哪些内容可以选择性披露,哪些内容不允许在工作年报中披露等;另外,对于依申请公开的信息中没有给予回复的情况应当附详细的文字说明,对于涉及“国家和商业机密”的信息而没有公开的,建议其主管单位应当对其进行审核以防止“懒政”的情况出现。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的形式应当创新,提高其可读性。大多数审计机关是采用纯文字叙述的形式,如果能够将图表、声音和图像等融入到工作年报中,并且加入适当的案例,将大大提高其可读性,使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更加直观。

【参考文献】

[1] 田林.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报告评析[J].会计之友,2012(5):70-71.

篇13

一、前言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日趋成熟要求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设也应该加快脚步,以适应会计信息化所带来的审计环境的变化,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减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防范审计风险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企业审计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审计模式,通过通信、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来实现企业审计,在新的审计模式上,企业需要有效控制信息化系统,保持技术与审计既融合又开放的审计机制,力求在有效合理配置企业资源的前提下提升审计作用,推动社会发展。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

1.智能专业的会计信息分析方式

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推广方式之一就是研究与开发专业智能化的专业财务软件,从事于一般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无法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统计等方面知识的人员会是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所需要的实用复合型人才。随着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将会产生,比如智能操作会计电算化。

2.新的会计理论不断发展完善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在财务方面人们也摒弃了旧式的财务会计理念和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被广泛应用的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也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现行会计方法和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所以我们要突破传统的会计理念和方法,在财务处理、工作组织、信息处理和系统设计程序等方面完善会计信息化的运用。

3.推广会计信息化应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所能掌握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从表面看,会计信息化只是一种处理信息的手段,但实质上,它是一种先进而强大的生产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同时也会推进会计信息化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

四、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指在进行财务工作的过程中,被审计对象采用先进的电子网络技术的方法,已达到审计目的。如果审计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支持证据,就难以评估企业审计信息化的有效性,相应的企业内部审计啊信息化建设工作就难以维持。现阶段,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主要面临的问题如下所示:

1.传统落后的审计理念

很多企业采用传统的审计工作模式时间很长,由于财务人员年龄和工作环境等得限制,他们的审计理念仍旧停留在传统审计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理念上,他们无法真正理解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意义,无法观察到其对今后工作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导致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改革面临困难。

2.审计人员缺乏计算机知识

现阶段企业的审计人员更注重于财务知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知识,而相对缺乏计算机技能知识,对信息系统的深层知识更是微乎其微。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企业开始实施信息系统,实行独立的审查制度,这要求企业定期维护更新信息系统,保持其稳定性和准确性。

3.审计软件研发落后

审计软件的开发要和企业审计工作的需求相协调,现阶段审计软件在开发过程中更侧重于收集会计数据,局限于信息系统管理评价、基础设施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上。而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基础工作,比如查询修改账务信息、检查账表通用、等方面的模块设计工作研发力度不够。

五、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议

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国家审计部门应该推动相关制度、规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营造出健康的外部审计环境。企业内部审计在利用有利条件的同时,还要创造健康的内部环境,使内部审计信息化的道路更快发展。

1.摒弃传统审计理念,加强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

企业要通过一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支出,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内部的传统审计理念,提高他们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加深他们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认同感,提倡企业内部把信息技术的知识和审计的方法技术合理地结合运用到企业日常审计实践当中去。

2.规范计算机审计准则

传统的审计准则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已经部分脱节,根据审计行政法规制定相应的计算机审计准则以引导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的方向。内容主要包括系统语言模块标准、评价计算机控制系统、相关工作人员的资格权利、审计技术和审计证据等方面。

3.提高通用软件开发速度

通用软件的开发对于今后的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审计部门应该组织兼备计算机和审计知识的人员研发通用软件,保证软件的实用性和通用性,符合企业的内部审计需求,对企业的审计工作效率起到积极作用。同时,鼓励相关的软件公司开发审计软件,使审计软件更快发展。

4.培训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

要积极培训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加强培养开发、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审计人才。另外,要关注培训的后续工作,鼓励相关人员将计算机知识和审计知识结合起来运用到日常的审计工作当中去。

篇14

一、经济合同审计的重要性

随着卫生系统的发展和建设,有关基建、信息、设备、政府采购等重要的经济合同不断增加,因此卫生单位对经济合同的审计也更加细致,制度更加完善。对经济合同审计不仅可以使卫生单位避免经济风险,减少资金的浪费,而且维护卫生单位的合法权益,降低整体运行成本。因此,为推进卫生系统经济合同审计的规范化建设,降低合同风险,建立健全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制度,更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确保卫生单位经营活动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目标,对经济合同审计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经济合同审计存在的问题

第一,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设置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2012年)规定: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但是目前大多数卫生单位没有意识到经济合同审计的重要性,虽然设置了审计部门,但是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够完善,不利于经济合同内部审计的开展。机构和人员设置不完善体现为以下几点:审计人员的选择往往从本单位财务或其他部门抽调或兼任,可能不具备审计、会计、管理、经济合同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内部审计人员来源于被审计单位,在进行经济合同审计时很可能会受到其他部门的影响,因此不能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审计信息化进程中,兼有现代审计和信息化技术的内审人员严重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合同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卫生单位领导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在经营管理及单位财务收支方面,对经济合同内部审计的作用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第二,经济合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卫生系统信息化系统及平台使用中,大部分针对财务收支和资产管理等方面,而内部控制则被排斥于信息化建设之外,内部审计与信息化相结合的层次较低。而目前,对于经济合同的审计,技术手段还停留在传统的人工审计上。这种传统的审计手段往往是先现将相关的审计数据复制到审计专用计算机上,然后通过Excel系统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审计,通过结合纸质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审查,收集审计证据,出具审计工作底稿。这种传统审计方法劳动强度大,审计周期长,工作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卫生系统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对于新事物不愿学习和接受,不敢尝试,审计人员知识老化严重,审计技术有待更新,大部分未接受过专业的审计软件学习和培训,兼有现代审计知识和信息化平台的复合型审计人员严重缺乏。

第三,内部控制不完善,内审程序不完整

在卫生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与外部单位关系日趋复杂,业务往来日益多元,在签订经济合同时,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而大多数卫生单位未将合同管理纳入整体风险管理范围,审批的职责权限或授权审批权限不明确,合同订立前的事前控制缺失,审查和执行监管不到位。经济合同内部审计准备阶段缺失,在审计过程中出现“断层”现象,导致审计效率低下,降低了审计效力。

三、加强卫生系统经济合同审计工作的建议

第一,寻求领导和部门间的支持与合作

一方面,加大相关职能部门间的配合协作力度,建立健全经济合同审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经济合同流程的内部控制,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整体水平。如对采购合同进行审计时,单位审计机构监督整个过程,从采购申请、采购论证、部门批准、招标全过程、验收入库及具体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与此同时,要寻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在各个环节充分授权,才能保障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目前卫生单位审计人员不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实际审计需要,特别是不适应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需要。因此领导和审计部门一定要把好人员培训这一关,建设一支有胜任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卫生单位还应加强培养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基本技能,提高对审计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使之可以胜任内部审计工作。

第二,抓住事前、事中审计的关键控制点

在合同订立前,审计人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认真审核对方单位的资格和资质,确保当事人符合法定条件并拥有履约能力。第二,对于经济合同订立是否通过可行性论证,是否具有计划性,是否在单位预算内,是否超预算,是否经上级主管审批等内容做出审查。第三,对于合同条款做出审查,合同条款应尽量细化,责权分明,措辞谨慎、准确、无歧义,在经济合同签订前,相关人员应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最大限度地规避合同风险。第四,对于经济合同价格做出审查。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审查采购过程是否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廉洁和科学诚信,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未履行的条款,以及变更或者解除的合规性,手续是否齐全,合同纠纷的处理等做出审计,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

第三,加快卫生系统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