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审计研究现状范文

审计研究现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审计研究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审计研究现状

篇1

【关键词】审计 会计 风险

一、引言

审计定价是指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服务的价格,在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术界近年来展开对审计定价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本文首先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然后对当前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最后对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展望。

二、审计定价研究现状

(一)审计定价的模式。

1.审计模式的类型

(1)低价进入式。赵保卿(2007)认为低价进入式的审计定价方式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招揽客户、扩展自身业务,在接受业务委托初期,制定低于审计成本的价格,并期望长期借助于长期审计来弥补低于审计成本的损失这一过程。

(2)引入做市商机制。龙振海(2011)将证券市场运行中的做市商机制借用到审计定价中,分析了这一定价模式的具体应用步骤,从而构建了一种新的审计定价模式。

2.审计定价模式的悖论。胡波(2007)指出了审计定价模式的悖论,即审计产品的准公共产品性质与私人定价模式的不匹配,同时分析了审计定价模式的相关影响。

(二)审计定价的计量。

学术界对审计定价的衡量主要通过审计费用和审计费用率两个指标来衡量。李补喜和王平新(2005)认为审计费用率能更好地反映审计定价的特征。

(三)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

1.风险因素与审计定价

审计定价中面临多重风险。一是监管风险。刘继红和周仁俊(2007)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发现监管风险是影响审计定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财务风险。江伟和李斌(2007)分析了财务风险与审计定价呈正相关关系,但会随着预算软约束的增强而减弱。三是审计风险。李明辉和郭梦岚(2010)分析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存在显著关系,但是对审计定价的解释力有限。邱学文和吴群(2010)分析了重大错报风险对审计定价的影响,认为综合重大错报风险系数与审计费用率呈正相关,同时在审计定价中还要充分考虑客户由于经营风险和舞弊造成的重大错报风险、被审计单位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

2.审计环境与审计定价

审计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等。一是政治环境。陈小林和潘克勤(2007)分析了审计定价与政治关系呈负相关;二是法律环境。陈小林和潘克勤(2007)、王良成和陈汉文(2010)认为审计定价会随法律执行力度、行政监管和法律制度改善的增强而提高,三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公众、行政部门的监督。张建平和余玉苗(2013)认为审计定价随着媒体对上市公司的负面报道的增加而提高。李爽和吴溪(2004)研究了监管信号会提高了审计定价。四是区域差异。林川等(2011)、冯均科和李清丽(2007)发现了异地审计与审计定价呈负相关。

3.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定价

王良成和陈汉文(2010),刘笑霞、李明辉和吕伟(2012)认为审计定价随着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的扩大而提高。李明辉、张娟和刘笑霞(2012)发现事务所的合并对审计定价有显著影响,当事务所发生合并后,会提高审计定价,但是新设合并与吸收合并对审计定价没有显著影响。

4.公司治理与审计定价

公司治理是用来管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决定并控制企业战略方向和业绩的一套机制,它分为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一是外部治理机制。田冠军、杨兴龙和李志强(2011)发现了外部治理在审计定价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治理效应不明显,部分重要的外部治理风险因素没有反映到审计定价中。二是内部治理机制与审计定价。肖作平、徐玲玉和陈雨薇(2011)以2005~2009年沪深上市的非金融上市公司样本为经验证据,得出了现金流量权与控制权的偏离度与审计定价呈正相关,同时得出了最终控制人为政府的上市公司审计费用较低。林川等(2011)、刘明辉和胡波(2006)认为CEO兼任董事长或者副董事长时,会提高对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水平,进而使得审计定价越高,然而胡连(2007)基于A股上市公司2001~2003年的数据分析认为董事长和总经理合二为一时,会加大成本,使得审计定价下降。郭梦岚和李明辉(2009)分析了股权集中度与审计定价呈倒U型关系。

5.内部控制与审计定价

张敏和朱小平(2010)通过实证分析后发现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越多,审计定价越高。张旺峰、张兆国和杨清香(2011)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定价之间存在着不显著的负相关性,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整体质量,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收费。

6.审计定价的其他影响因素

影响审计定价的因素还有行业专家才能、募集资金(孙鹏、张继勋和孙岩,2008),被审计单位财务重述(胡南薇和曹强,2011)、企业成长性(林川等,2011).

三、研究评述

学术界对于审计定价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审计定价模式、审计定价的计量以及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方面,从事务所本身、被审计单位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以及外部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形成了许多一致的结论。但是,对审计定价策略、审计定价的市场反应等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这些将是关于审计定价的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小林,潘克勤.法律环境、政治关系与审计定价[J].财贸经济,2007,(13).

篇2

[关键词]国家审计 审计制度 制度改进

国家审计制度自建立以来,为国家审计机构和人员履行审计职责、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与行动指南,但伴随着审计活动的日益繁重、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现行审计制度与审计实践之间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审计部门和人员认真梳理,并探求改进的方法与途径。

一、国家审计制度的现状分析

1、在法律层面上存在硬伤

首先,现行国家审计制度中,对于审计处理处罚的相关内容还不是特别明确,这样就使得审计报告缺乏应有的法律强度,并使得审计机关和人员缺少应有的威信和地位,不利于审计工作全面高效地展开。其次,现行审计制度中即有的审计法规与其上位、下位法律之间存在一些冲突和不一致的地方。这就导致在审计执行方面,有时难以有效履行。再次,对于审计部门与人员的相关法律权力与责任,缺乏明晰的界定。这就造成了一些审计人员在审计执法过程中滥用权力或应有权力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出现,形成一些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2、在管理体制上存在弊端

首先,在现行双重领导体制下,审计部门在经费、人事任免等诸多方面均受制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这就使得在审计对象确定、审计方式方法选择等诸多方面,难以按照审计部门自身意愿进行。其次,在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方面,与日益繁重的审计任务相比,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再次,在审计管辖范围上,现行管理体制下,既有交叉重复审计管辖的现象,又有审计真空区的出现。

3、在绩效审计领域缺乏建树

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新兴的审计模式,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并逐步取代传统的审计模式。在我国,由于其起步较晚,在实务工作中还没有全面地展开,主要成果还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尤其是在广大审计工作者的思想意识上,还没有足够的重视起这一审计模式,关于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也严重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阻碍了绩效审计的发展。

二、原因分析

国家审计制度的现状是客观存在的,无需赘述,这里应该着力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只有把原因分析透彻,才能正确解释现状如何产生,从而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路径。总体来看,造成国家审计制度现有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

现行国家审计制度之所以存在诸多弊端,主要是由双重领导体制所造成的,而我国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则是由行政型审计体制所决定的。虽然从世界上四种主要审计体制模式来看,立法型、司法型和独立型审计模式更能保证审计工作开展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但是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来分析,现阶段无论是在物质条件、经济基础还是公众接受程度上,都无法达到实行上述三种体制模式的基本要求,只有选择行政型审计模式既能满足国家各方对审计的基本需求,又比较符合国家现实客观条件,是综合多种因素权衡考量的最终选择,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必然性。在这种情况下,审计领导体制必然要按照双重领导并以政府权力机关领导为主的模式进行设定,在法律层面、管理体制等方面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各种弊端和缺陷。

2、长期历史积淀使社会各方对审计工作定位存在认识偏差

从审计职能的本质属性来看,它是审计活动本身所固有的,现阶段审计职能发挥之所以不够全面,主要是因为社会各方没有真正全面认识审计职能。我国审计史绵延数千年。从历代审计的职能定位来看,它主要是作为统治集团加强对各级财政收支监督和对各级官员履职情况进行评价的工具,这种思维定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对社会各方在现行国家审计职能的认识上形成非常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各界往往仍是只专注于审计的监督与评价等基本职能,而没有打破惯性思维,去针对不同的审计组织,并结合其具体实际情况来探求它们更为全面的职能范畴与发挥途径,在这种认识偏差之下国家审计职能的发挥自然受到影响与制约。

3、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快于审计职责权限的完善速度

现行国家审计制度于20世纪80年代逐步建立完善,当时国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审计主要职责是查出企业各种违法违规问题,审计权限也是围绕如何保证审计职责的履行来设定的。时至今日,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民主政治氛围日益浓厚,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对国家审计的需求更多源自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以及如何更好地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服务,这就使得审计对象更多的聚焦于有权力分配和使用国家资源的政府行政部门,而现有审计职责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难以满足上述现实需求,现有审计权限也无法为各种审计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从而导致相关审计职权不对等以及缺乏法律依据的情况逐步显现出来。

三、解决对策

1、创新审计观念

一是在认清国家审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审计职权拓展。随着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成熟,审计工作将不再只是简单的注重数量和规模,转而更为关注审计的整体效能与质量,更为关注经济运行的一些重要环节:一是在认真搞好真实合法审计的同时更加注重向绩效审计的方向发展;二是在深入开展财务管理审计的同时继续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通过对审计工作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可以使审计工作切实向着上述领域不断予以关注和重视,这就为审计职责向着上述方向拓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审计职责的拓展又在客观上促进了相关审计权限的扩充,从而为审计制度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

二是在坚持审计高层次监督地位的基础上着力改变现行领导体制。审计部门是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审计监督是高层次的监督,审计部门应通过对经济运行各个环节的全面审查,发现具有倾向性、普遍性和宏观价值的问题,经过综合分析提出加强经济宏观调控的审计建议,为国家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从而使得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审计工作在整个经济运行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对审计体制创新过程中提升隶属关系、改变现行领导体制等具体内容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

三是在强化审计服务意识的基础上深入推动审计职能的多元化。首先,要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而针对当前形势特点,为其找出问题根源并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突出审计的服务职能。其次,应对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予以认真地检查验证,确保相关数据资料的真实准确,突出审计的检验职能。再次,应强调对被审计单位总体经济运行情况的控制与把握,使其各项经济活动按照既定的目标稳步推进,突出审计的调控职能。只有在保证审计基本职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审计职能的多元化,才能有效地消除部分单位和个人对审计工作的误解和偏见,从反感和回避审计变成欢迎和主动接受

审计,为审计制度创新构建良好的群众基础与氛围。

2、丰富审计理论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要保证审计制度改进的顺利进行,需要对审计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从而在理论上保证审计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首先,在审计理论的研究内容上要更加侧重于对审计制度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的研究,必须围绕这些内容加强理论研究,以适时指导审计实践。其次,要对审计理论研究方法进行创新。为更好地研究审计制度改进问题,审计理论研究方法必须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并在研究过程中引入宏观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和博弈理论,对审计制度创新的供给与需求、成本与收益以及新旧审计体制效率的定性定量对比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

3、改革审计技术方法

审计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新制度的运行效率是否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一方面取决于制度新框架的各构成要素是否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得到审计技术方法的有力支持。只有审计技术方法跟上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步伐,审计才能生存下去,审计制度改进的效率才能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一是要大力推进审计自动化,计算机审计替代传统手工审计的程度越高,各级审计部门面临的人少事多的矛盾就越能加以缓解,审计制度改进方案中关于人员编制与机构设置的调整,才能更好地从审计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设计,而不必过多考虑现行人员机构编制下的种种制约。二是要积极推进新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实务中的推广与普及,在进行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基础审计,从而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只有这样,审计制度创新方案中所涉及到的机构设置变更、组织体系调整才能经得起实践工作效果的检验,得到广泛的支持与认可。

4、完善审计法规制度

首先,要依据审计制度改进的具体内容抓好相关法规制度的制定:第一,应对各级审计部门的机构设置、编制规模、领导体制、业务流程以及审计干部的任免与调配等内容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第二,应借鉴国内外审计派出机构法规制度的有益经验,构建一个较为完备的审计派出机构法规制度体系,具体来说:应制定审计派出机构的基本管理规定,对其领导体制、管辖范围及人员配置等问题以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应对审计派出机构的各项具体工作程序进行系统设定,针对不同类型的审计对象及审计任务,详细规定其具体的审计方式方法与程序步骤;应制定审计派出机构的审计质量标准,对各项审计活动的结果与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与控制。第三,应针对新增加的审计职责权限和审计职能搞好配套法规制度的补建工作。例如应针对审计部门行使司法权限的时机、条件、范围和程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审计部门行使权限有法可依,名正言顺;另~方面,也可以对审计人员的具体行为加以规范,防止出现滥用司法权力的情况。

篇3

【关键词】 环境审计; 审计; 综述;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3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3-0112-04

一、引言

近两年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新《大气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用行动表明了我国政府致力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也为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将在理论和实践上极大地促进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由此确有必要回顾我国环境审计研究近年发展现状以判断未来发展方向。

二、近五年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统计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统计方法

本文采取如下方式选取样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高级检索/关键词“环境审计”,检索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数据(更新截至2016年8月20日),通过人工筛选剔除与环境审计主题无关文献,最终选取样本文献共计687篇。本文按年度、来源期刊类型、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分类统计,望能清晰描述我国近五年环境审计研究状况,并以此为据提出展望。

(二)年度与来源期刊类型

本文对该687篇环境审计样本文献按其发表年度与来源期刊类型进行统计。从论文数量年度分布看,大体呈上升趋势,环境审计依旧是学术界热门研究方向。从来源分布看,来源为核心期刊的文献共计205篇,约占30%,与张长江[ 1 ]2011年统计数据相比,比重有所下降但数量仍大幅增长,从侧面反映了非核心期刊对环境审计关注度显著提高。在核心期刊中,会计、审计类期刊仍占主导,但经济、环境、农林等其他类期刊比重接近21%,涨势明显,表明环境审计研究在非会计审计以外的学术界受到更多重视和参与。

(三)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潘煜双[ 2 ]的研究,将论文研究内容分为基本理论与综合、环境审计实务、环境审计方法专论、国外环境审计介绍、环境审计规范专论五个方面(表1)。本次统计中,归为基本理论与综合类的样本文献所占比重为63.61%,与潘煜双[ 2 ]统计数据79.83%相比下降明显;关于环境审计实务的研究占13.25%,环境审计方法专论占14.26%,二者较均衡;国外环境审计介绍相关文献相对涨幅不大,占6.55%;但关于环境审计规范专论的文献五年内仅有16篇,比例甚至有所下降,仅占总体2.33%。

从研究方法和手段来看,仍多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研究,但多样与新兴的研究方法也开始运用到研究中来。在环境审计实务文献中,大多数学者运用常规研究方法(如表2所示),此外,有3篇文章采用实证研究法,有7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有3篇采用模型法进行分析研究。在环境审计方法专论文献中,方法的多样性体现得更为明显,费用效益分析法、生命周期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被运用于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还有学者引入未确知测度等数学工具以构建相关模型对环境审计风险进行计量评价。

三、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特点评述

(一)环境审计基本理论研究内容丰富

1.环境审计的概念

国内学者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独立监督论、鉴证评价论及环境管理责任论三种。张丽华[ 3 ]等学者认为环境审计是一项促进和加强环境管理的经济监督活动;王淡浓[ 4 ]等学者指出资源环境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有关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管理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或鉴证工作;张莹[ 5 ]等学者则认为其产生于环境受托责任背景下,并以解除受托环境责任为目的;黄道国[ 6 ]提出由多个审计主体、不同审计客体、不同角度、多种审计方式组成的多元环境审计构想。

2.环境审计的主体

我国环境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分支,审计机关和审计组织是主要的实施主体。张爱民[ 7 ]等众多学者认为环境审计主体由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三部分构成;左睿[ 8 ]等则认为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政府审计应积极倡导并逐步推行环境审计,以企业内部审计为主,加强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二次审计;刘静[ 9 ]指出我国碳减排审计主体单一,未能充分发挥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与企业内部审计的协同作用。

3.环境审计内容与目标

环境审计的内容主要围绕资金、政策、管理、项目四个方面展开。黄道国[ 6 ]指出多元环境审计内容覆盖以上四点,具体涉及财政审计、行政事业审计、金融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企业审计、农业审计、外资运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及境外审计九类;唐洋[ 10 ]认为环境审计的内容涵盖合规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审计、环保资金审计、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处理审计、清洁生产审计、环境友好型产品审计及环评报告审计七个方面。关于环境审计目标,我国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一元目标论、二元目标论和三元目标论。李曼静[ 11 ]对比上述三种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符合国情的环境审计总体目标、中间目标和具体目标;李雪[ 12 ]等学者重新构建环境审计二元目标体系;沙珍珍[ 13 ]等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环境审计二元目标研究;时军[ 14 ]则分析指出环境审计目标设置应具有预见性、可操作性、特定性以及清晰性,并在终极目标指导下针对不同审计主体设立相应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二)环境审计研究地域特征明显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大不相同,相应的,各地环境审计也呈现明显的地域特点。例如,江苏省位于东部长江三角洲,河川交错,湖泊密布,自然条件极好,经济发达,环境审计开展较早并取得一定成效,该省环境审计从水审计、资源审计、农业资源审计、农村环境绩效审计到清洁能源审计、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绩效审计等均有涉及,相关文献内容丰富。中部地区中,江西省及周地区的环境审计研究多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重要国家战略规划展开;湖南省及周边地区环境审计注重对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产业聚集且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的湘江流域治理的研究;汉江流域资源要素密集,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及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湖北省近年来关于该流域的环境审计研究迅速发展。西部云贵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物种多元且不乏珍稀濒危物种,环境审计研究也多围绕保护资源、物种多样性等展开。

(三)注重环境审计的跨专业多学科交叉

近年来,众多学者在环境审计研究过程中引入多学科的不同方法、理论与模式进行创新,取得丰富成果,环境审计学科正从单一性学科发展为多种学科交叉的新学科。例如,秦荣生[ 15 ]利用物理“无影灯效应原理”探讨政府环境审计,吴洁伟[ 16 ]将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地区环境审计作出客观评价。除了与物理和数学等基础类学科相融合,我国环境审计也与其他人文、社科类学科相交叉,例如:李兆东[ 17 ]等将能质流分析法运用于新型企业环境审计模式构建,杨柳[ 18 ]等将生命周期评价法与环境审计相结合,宗元勇[ 19 ]从道教哲学的角度探讨了环境审计的原则体系,陈波[ 20 ]指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形成与发展基于资源环境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融合。

(四)对国际经验的分析研究热情不减

我国环境审计在国际上起步较晚,为更好地顺应国际环境审计发展潮流,我国学者一直注重对国际经验的借鉴。侯婷婷[ 21 ]等对比我国与加、德、印环境审计各组成要素,李明辉[ 22 ]等评述大量国外环境审计理论研究,游春晖[ 23 ]等对美国环境审计制度变迁进行了回顾,张珂[ 24 ]选取与我国环境审计起步时间相仿但后来居上的日本为对象进行研究。除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环境审计模式外,我国学者对在环保方面有成熟经验的不发达国家环境审计模式也有所关注。例如,杨丽萍[ 25 ]对南非政府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的经验进行分析,为我国政府主导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了诸多启示。

(五)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成为热点新命题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管制度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迅速得到学术界关注,成为环境审计研究领域的热点新命题。林忠华[ 26 ]、蔡春[ 27 ]等学者围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探讨研究,丰富并完善了相关理论;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安徽省审计厅课题组就本省自然资源资产专项审计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和理论探讨研究;张宏亮[ 28 ]等设计了主副指标相结合的资源环境管理指标体系,构建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独特模式、方法及应用体系并通过案例证明其可行性,为相关实务的开展提供了指导。

四、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展望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未来环境审计研究方向提出以下展望:第一,探索构建创新型环境审计理论体系。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这一特殊经济背景对环境审计理论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为了适应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不断创新环境审计理论体系、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实施机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第二,加强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研究。环境审计评价体系是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指南,目前对评价体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可操作性差,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实际工作中也常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存在理论必要和现实必然性。未来应加大对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力度,更多运用实证检验研究成果,并不断结合实际加以改进和完善。第三,深入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体系研究。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体系是环境审计的基础和保障,我国环境审计法律制度基本确立但仍存在立法体系不完善、内容不充足、实践不充分等问题,未来学者应更注重分析研究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为我国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体系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尽快实现环境审计法制化、规范化。第四,加大对民间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的关注力度。民间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是我国环境审计的重要主体,应积极探索有利于我国民间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有效路径,丰富相关领域研究。第五,进一步促进环境审计跨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环境审计与其他专业、领域的融合,有助于开阔研究思路,通过多元化的研究视角进一步丰富我国特色环境审计内涵。

【参考文献】

[1] 张长江,陈良华,黄寿昌.中国环境审计研究10年回顾:轨迹、问题与前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35-40.

[2] 潘煜双,李云.中国环境审计研究述评:基于国内1997―2008年研究的分析[J].财会通讯,2010(33):65-68.

[3] 张丽华.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1(12):121-124.

[4] 王淡浓.加强政府资源环境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审计研究,2011(5):18-23.

[5] 张莹,宋传联.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谈中国环境审计关系人中存在的问题[J].生态经济,2013(7):85-87,92.

篇4

1.环境审计的发展

环境审计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西方,其主要对污染环境的企业进行有效的整改,主要内容包括对环境污染的企业进行检查与评价,许多企业都将环境审计作为重要内容。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环境的改善带来企业巨大的绿色效益。

我国环境审计工作开展是近几年才引入的,与西方有着一段差距。其理论等方面还有待提升,主要原因是企业普遍经营现状不突出,有的企业环境保护的意识较薄弱,以及处于为了短期的利润问题而没有重视环境审计的开展,随着近年来转换经营观念,才使环境审计真正步入轨道。

2.我国现阶段开展审计的困难以及问题

2.1环境审计的依据不足

从当前环境法律来看,还没有制定关于环境审计法律的规整制度。我国环境审计制度还不够完善,使环境审计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审计单位的工作还没有落实到位。从企业环境审计的工作来看,还没有制定一套系统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基本核算体系,从而使环境审计的工作难以良好的开展。另外,由于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评价标准不完善,导致无法对环境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影响其科学的计量,因此,对环境审计的绩效有很大的影响。

2.2缺乏环境审计专业人才

由于环境审计的开展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不仅需要相关的法律知识,还需要掌握环境质量、环境成本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涉及的范围较广,其中包括环境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因此,对审计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还不够高,导致其无法胜任审计工作。

2.3环境审计主体、内容单一

从当前的主体来看,我国环境审计主体较单一,只有国家审计机关参与其中。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等都没有参与进来,使环境审计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无法使环境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并发挥其作用。另外,由于我国对环境审计项目的资金投入还不够,政府部门对此方面还不够重视,导致其开展的效果大大降低。

2.4缺乏完善的环境审计理论和方法

由于我国对环境审计理论及标准方面还没有完善,导致无法对环境审计的开展提供有效的依据。另外,没有制定完善的环境审计的方法,这也是影响我国环境审计顺利开展的重要问题。由于环境审计工作是环境管理学和审计学的交叉领域,对环境审计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审计师所掌握的环境理论知识还不够充分,导致其影响了财务审计的质量,从而使环境审计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3.开展我国环境审计的建议

3.1加强环境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

对环境审计理论进行研究与实践,其主要在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完善我国环境审计法规,进一步对设计法、环境保护法增加环境审计的内容,对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进行有效性的确定。二是建立可操作的环境审计制度,借鉴我国环境审计的标准,结合环境审计相关的内容等规范其准则。

3.2加强审计人才的培养

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养,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审计部门应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使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得到提升,使其能够胜任这份工作。还应加强环保部门与审计部门的协调配合,同时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使其更好地完成相应的工作,从而保证环境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3.3积极推动企业内部环境审计

大力推动企业内部的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使审计工作能够得到全面实施。另外加强民间审计的力度,有效减轻政府部门的负担,可以在民间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使人员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让更多优秀的人才参与到环境审计中,从而促进环境审计工作的全面发展。

3.4加强与国外环境审计组织的沟通与合作

借鉴国外环境审计的成功案例,不断加强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不断提升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水平,使环境理论的规整制度与国际接轨。同时,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环境审计理论以及方法,使环境审计工作开展更为科学规范。

篇5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6-0028-03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科学合理性,内部控制过程的符合有效性所进行的测试与评价。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主要是对构成内部控制的各要素进行测试与评价,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健全性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符合有效性测试和内部控制合理科学性综合评价三个方面。

2008年财政部联合五部委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了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并且五部委于2010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这些规范和指引的颁布说明了我国正逐步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由于我国内部控制审计起步较晚,内部控制审计准则还不完善,并缺乏相关的实务经验,因此规范内部控制审计体系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将就当前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一、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审计重视不够,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1.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起步较晚,还未进行全面的内部控制审计,因此注册会计师仅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未取得足够的实质性审计证据时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并且当前所采取的两种内部控制测试方法都不利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效实施。

2.当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相关人员较多的关注一个项目进行了多少实质性程序,而没有关注进行了多少控制测试以及控制测试是如何实施的。这导致我国许多审计人员没有认识到控制测试的重要性,并认为控制测试在实际工作中可有可无,从而导致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停留在较低的阶段。

3.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许多内部控制审计人员是会计人员,对管理知识和实际公司业务层面的知识比较缺乏,从而在审计工作中没有树立全局的观念分析企业的内部控制;此外,由于审计人员承受的压力大而工资较低,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流动比较频繁,有着丰富内部控制审计经验的人员较少;再者,当前一些审计人员为了自身利益或为了完成任务而放弃了独立客观的标准,这些都导致审计工作质量的下降,从而不利于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我国缺乏科学的准则来规范内部控制审计

五部委于2010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定了执行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企业要在2011年开始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但是当前我国仍未制定相关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来明确规定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范围及实施程序,从而不利于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实际执行。并且,当前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针对全面的内部控制而不是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因此不适合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审计。

(三)公司主体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需求不足

由于我国许多企业内部控制起步较晚、观念还比较落后、制度体系还不健全,导致许多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到国家要求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也没有科学执行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此外,由于当前我国许多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导致内部审计机构不能充分发挥职能,许多公司为了自身利益并不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而只要合适的审计报告来包装自己,这些都导致以内部控制为对象的内部控制审计没有实施的对象。对上市公司而言,每年除了要支付年报审计费用,还要支付内部控制费用,这项额外的费用也是影响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重要问题。

(四)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制度不健全,审计方法不科学

1.当前我国许多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数据失真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导致审计人员难以发现企业经营舞弊行为,加大了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此外,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处于同一级别,导致内部控制审计部门无法独立开展监督审计工作,从而无法发挥内部控制审计部门的权威作用。

2.当前我国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方法主要是制度基础审计,过分依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从而无法灵活地发现企业的舞弊行为;并且我国的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是事后审计,从而不能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审计,这都加大了审计风险发生的几率。

三、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优化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上述问题,将从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审计观念和人员素质、内部控制审计准则规范及企业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审计方法等方面进行完善,从而进一步健全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规范体系。

(一)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审计观念,提高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1.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审计观念,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作用。注册会计师不应当仅在财务报表审计未取得足够的实质性审计证据时才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此外会计师事务所相关人员不仅要关注一个项目进行了多少实质性程序,还要关注进行了多少控制测试以及控制测试是如何实施的。

2.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适时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培训与再教育,不仅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努力培养业务上的“多面手”。此外,会计师事务所应当采取相关的激励措施防止人员的流动,从而保证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制定科学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

我国应当在合理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制定出适合企业的科学的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并且要分析各行业特点,具体分析制定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例如,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造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此外,我国还应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范围及实施程序的相关准则,以规范内部控制审计,使内部控制审计真正发挥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的重要作用。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效实施

公司主体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需求不足主要是因为公司没有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评价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因此,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政策以推进企业不断完善治理结构,科学解决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环境,使内部控制审计发挥应有的功能。并且,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促进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从而减少了内部控制测试,也降低了内部控制审计的成本。

(四)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制度和科学的审计方法

我国企业应当在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并设置专门的审计部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实施审计人员轮岗制度,还可以聘请外部会计师审计,明确审计人员的责权利,从而保障内部控制审计的独立性。同时,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方法方面,不应当仅采用制度基础审计和局限于会计控制,应当致力于企业内部控制全局,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的有效结合。

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发展比较晚,已出台的相关规范还不够完善,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未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当前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审计的权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陶黎娟.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现状及审计规范体系的改善——基于2009年和2010年上交所年报数据的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