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虚拟经济的特征范文

虚拟经济的特征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16

虚拟经济的特征

篇1

1、信誉性

虚拟经济的信誉性本源于虚拟资本的信誉特征。首先是货泉的信誉特征。从货泉的演化看,最初的商品货泉没有表现出显明的信誉特征,由于它自身拥有实际价值,就几近不需要事前的许诺,商品货泉拥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纸币呈现后,因为其没有实际的使用价值,就要完整依赖于1种互相许诺以及信任或者者国家的法定。二0世纪三0年代,因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相继所致,各主要经济国家前后被迫脱离金本位以及银本位,所发行的纸币不能再兑换金属货泉,信誉货泉于是应运而生。信誉货泉是1种金融索取权,它形成了所有发行存款机构的总负债。这些金融索取权并无商品货泉或者纸币的活动性特色,它其实不代表即时的购买力,也不是完整可接受,它有信誉风险,要支付利息。也就是说,不管是商品货泉、纸币仍是纯洁的信誉货泉,都要以信誉为基础。其区分在于:货泉自身越是拥有实际的使用价值,它所需的信誉方面的请求就越弱;而货泉自身越是没有实际的使用价值,它就越需要凭仗人们的信任,凭仗轨制的规定,即信誉方面的支撑(如纸币,电子货泉)。跟着经济发展,就其形态讲,货泉的虚拟化颜色愈来愈浓重,就其本色讲,货泉的信誉特征愈来愈显著。其次,各种虚拟资本体现着不同情势的信誉瓜葛。几近所有的虚拟资本都体现不同情势的信誉瓜葛。比如,纸币(或者信誉货泉)体现着政府信誉,银行券是银行信誉的表现情势,商业票据体现着企业信誉。因为同1笔货泉资本可以反复使用而发生虚拟资本,可以认为这些虚拟资本其实是货泉虚拟化,是在信誉流通替换货泉流通意义上的虚拟资本。尽管这些虚拟资本通过金融立异又以新的情势呈现,但各种金融衍出产品本色上都体现着信誉瓜葛。当前迅速发展的信誉衍出产品自身就是“信誉”的1种衍生情势。因而,在必定意义上讲,整个虚拟经济体系就是靠1种信誉而存在。虚拟资本尽管没有实际价值,但人们仍是接受它,还会介入虚拟经济流动;这完整出于人们的信任,即相信这些符号违后的支持因素,相信虚拟资本只是什物的代表,而虚拟资本与什物之间的转换又是完整有轨制保障的。因而,虚拟经济拥有强烈的信誉特征,在必定程度上可将虚拟经济体系看做信誉轨制。基于此认识,可以认为,虚拟经济的信誉特征抉择了它的存在以及发展要受两类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其1,人们对于虚拟经济体系的信任程度影响着虚拟经济的发展。这类信任度因为是基于心理预期,对于虚拟经济就没有尤其强的束缚,虚拟经济的扩大就拥有较大的自由空间。斟酌到这类信任自身“只可以成长,却没法构造”,虚所经济也会耽心失去信任从而感到1种压力,但这类“软束缚”毕竟不足以使虚拟经济的扩大保持在实体经济可以支撑的限度内,因此仍是可能呈现信誉的崩溃。其2,拥有信誉特征的虚拟经济归根到底要由实体经济来支撑,信誉无非是1种权宜的手腕,“它不能无中生有,信誉只是对于于使用他人资本的许可,人们不能由以增添,而只能由以转移出产手腕”。客观因素(照实际资源)是虚拟经济扩大的硬束缚,无非,这类束缚往往在虚拟经济的膨胀超过了实体经济可以支撑的限度时才以危机的情势体现出来。

2、高活动性

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存量的持有与交易流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活动性很高。跟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股票、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存量无纸化、电子化,其交易进程在瞬间即刻完成,更为凸起了虚拟经济的活动性特征。

虚拟经济的活动性要比实体经济强,虚拟经济的调剂速度也必然快。虚拟经济的这1特性使它对于外部的冲击反映迅速;而1旦偏离均衡状况,要恢复到均衡也很快,并在恢复进程中有越过均衡水平再返回来的特色。虚拟经济的这类性质已经被利用到经济分析中,如多恩布什提出的关于外汇的矫枉过正模型就是应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活动性之不同的特色,而弗兰科鉴于基本商品与制造品活动性之不同也做出了关于基本商品的矫枉过正的模型。

3、高投契性

投契是指依据虚拟资本价格的预期,买卖虚拟资本以赚取价差为目的的1种行动。这类行动尽管在情势上与投资并无甚么两样,在操作上也难以区别,但在本色上却根本不同。投资是投资者为获取股息、红利等以使资本增殖而买卖证券的行动,拥有与实体经济同步成长性;投契则更多地依赖于对于虚拟资本价格的预期,与实体经济并无必然的联络。相对于而言,投资拥有长时间性以及不乱性,投契则拥有短时间性以及不肯定性。跟着电子技术以及网络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理以及虚拟资本存量交易都可在瞬间完成,这为虚拟资本存量的高度投契创造了技术前提,提供了技术支撑。越是在新兴以及不完美、市场监管理能力越差、防范以及应答高度投契行动的措施越差的市场,虚拟经济越拥有更高的投契性,投契性游资也越容易光顾这样的市场,到达通太短期投契、赚取暴利的目的。

虚拟资本的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因为客观世界的不肯定性,人们没法完整了解未来实际经济以及虚拟经济的基本面的变化,因此缺少对于虚拟资产价格的完整了解,这类不肯定性自身就孕育着风险。跟着金融立异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虚拟经济的交易范围增大以及交易品种增多,又使虚拟经济流动变患上更为繁杂。面对于繁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人们极易呈现决策失误,因此使虚拟经济演化为1种投契风险很高的经济流动。

4、懦弱性

虚拟经济的懦弱性表现为:虚拟经济固有的虚拟特征以及固有的经济周期波动使虚拟经济易遭到冲击致使虚拟经济系统的不不乱性。这里有两点值患上注意:1是虚拟经济的懦弱性是相对于于实体经济而言的,正足因为虚拟经济系统容易呈现问题,所以人们广泛关注的是“虚拟经济的懦弱性”,而不是“实体经济懦弱性”。2是理解金融懦弱性的症结在于价格。据此,咱们可给出金融懦弱性的明肯定义;虚拟经济的懦弱性可以理解为虚拟资本(或者资产)的价格过于敏感,很小的冲击就可能把虚拟经济系统推向危机的边沿。

虚拟经济的懦弱性来自3个方面:货泉的虚拟化、虚拟资本的“虚拟性”和正反馈机制。

首先,货泉表现出显著的虚拟化特征。货泉与金本位以及金汇兑本位脱钩以后,货泉的内涵与外延更为广泛,各种新型的支付结算情势、各种立异的金融工具与传统的货泉1起施展货泉信誉的作用。尽管货泉拥有支付手腕的使用价值,但已经经再也不拥有真正能以某种什物来衡量的价值了,货泉纯洁只是1种价值符号,体现高度社会化的出产瓜葛的价值符号。货泉尽管作为其他价值的表现情势,但自身没有任何价值。这时候货泉的价值只能用其购买力来衡量,而货泉的购买力又要受货泉发行量、利率、汇率、人们消费行动等因素影响。跟着金融立异以及金融轨制的发展,货泉的表现情势产生侧重要的变化。宏观经济中 M一以及M二的界线愈来愈隐约,2者之间的转化愈来愈频繁,致使社会总的货泉供应量已经很难节制。同进,电子技术以及网络的发展也扭转着“货泉”的存在情势,货泉更为抽象化、社会化。因而,货泉的虚拟化就会增强虚拟经济的不不乱性。

其次,与实体资产的价格相比,虚拟资本的价格拥有显明的虚拟特征。第1,从定价方式上说,金融产品是“心理预期定价”。在实体经济之中,产品的价值常常存在什物支持,产品的价格比较不乱(稳中有降)。相反,虚拟资本尤其是现代衍生金融产品只无非是规定了相干权力的1纸契约,缺少什物依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因而,金融产品的价格是1种观念上的价格,要遭到投资者信心、心理及所带来的行动方式的影响。因为投资者心理状态很容易遭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其行动也很容易被其他投资者所沾染,从而构成所谓“集体的歇斯底里”,致使市场的狂热以及恐慌,加重金融产品价格的波动。金融资产的“心理预期定价”方式是致使金融懦弱性的首要本源。第2,从价格的内涵上说,虚拟资本产品的价格是1种“平均价格”。也就是说,金融产品的价格标注了目前存在的所有相同产品的价格水平。而对于1般商品而言,价格仅仅是标明了当前

买卖产品的价格水平。也就是说目前的交易价格(无论介入交易的有多少股)就是每一只股票的价格,这样就会发生杠杆效应,少数股票价格的变化使所有持有该股票的投资者立刻感觉得手中财富的增添或者减少,发生买进以及卖出的动力以及压力。而1般商品的价格是“边际”上的,当前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的仅仅是那些潜伏的购买者,对于那些已经经买人该商品的人基本没有甚么影响。可见,金融产品价格变动的相对于影响面要大的多,尤其是在人们财富中金融资产的比例愈来愈大的现代经济前提下,金融产品价格的细微变化有可能被不断放大,最后致使金融形势的巨大变化。上述两个特色反应了金融产品价值的“虚拟”特征,抉择了虚拟资本价格的内在不不乱性。不但如斯,因为电子以及网络通信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采取,金融产品在存在情势上也日趋虚拟化,这极大地降低了交易费用,为投契创造了更加便利的前提,进1步加大了金融产品价格的不不乱性。另外,金融产品需求的弹性为其价格创造了更大的波动空间。对于于1般产品而言,其吸引力不管如何之小,人们通常也有1个最低需求量,以适应消费或者出产之需;其吸引力不管如何之大,人们对于它的需求也是有限的,受人们消费或者出产能力的限制,这样就抉择了其价格波动是有限的。而金融产品没有相似限制,从理论上讲,只要吸引力足够大,人们对于它的需求就能够无穷大。

篇2

【关键词】虚拟经济 特征 综述

随着经济虚拟化程度的逐步加深,虚拟经济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全面认识虚拟经运行特征将有利于充分发挥虚拟经济的功能、正确发展虚拟经济。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统一认识。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尝试将国内在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虚拟经济运行特征,以期能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一、虚拟经济运行特征的研究现状

在研究虚拟经济特征的众多观点中,内容最全面和影响最大的主流观点是成思危和刘俊民的理论,其他贡献者多是针对以上两位的观点进行肯定或延伸或继承。成思危认为,在理解和分析虚拟经济问题时需要注意虚拟经济的五个特征。

第一,复杂性。虚拟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是有限理性的,难以了解和预测各种可能的结果,通常只能根据主观判断进行决策,而且在决策时也难以考虑所有可能的方案。此外,人们的价值观和周围人们的言行也会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政策等环境因素只能通过影响人们的决策准则和行为来改变自组织作用的方向和力度。

第二,介稳性。虚拟经济系统是一个介稳系统,即远离平衡状态,但是还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系统。虚拟经济的介稳性来自3个方面:一是来自虚拟资本的内在的不稳定性。二是来自货币的虚拟化。三是来自正反馈作用。

第三,高风险性。虚拟经济的风险性既来自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也来自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还有不少人因为追求高收益而甘冒高风险,从而促使各种高风险、高回报的金融创新不断出现。此外,内部交易、庄家操纵、信息披露不真实等违法行为的存在,也会造成虚拟经济的高风险。

第四,寄生性。虚拟经济的寄生性则表现在其运行周期大体上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运行周期,但短期的背离是可能发生的。由于虚拟与实体这两种经济系统之间联系紧密,在实体经济系统中产生的风险,都会传递到虚拟经济系统中,导致其失稳。而虚拟经济系统中的风险,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

第五,周期性。虚拟经济系统的演化大体上呈现出周期性特征。一般包括实体经济加速增长、经济泡沫开始形成、货币与信用逐步膨胀、各种资产价格普遍上扬、乐观情绪四处洋溢、股价与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外部扰动造成经济泡沫破灭、各种金融指标急剧下降、人们纷纷抛售实际资产及金融资产、实体经济减速或负增长等阶段。刘俊民认为,从虚拟经济成本的构成角度讲,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是没有生产成本的,它的价格取决于人们在市场上对它的估价,即取决于人们对这类资产未来收入的预期。因此,可以将这类资产的价格看作是由人们的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所有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包括地产、证券、无形资产等)构成了虚拟经济系统。这套价格系统反映了虚拟经济的一切特征。

此外,其他学者在成思危和刘俊民研究的基础上,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虚拟经济的根本特性在于它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上衍生出的价值运动体系。首先,虚拟经济各主体经营的是金融产品,即与资金融通具体形式相联系的载体。其次,虚拟经济的交易活动与实体经济有很大不同。最后,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资本的价值决定和价格运动有自己的特殊性(管仁勤、李娟娟,2004)。

第二,虚拟经济的显著特点是易波动性,即投资者对虚拟资产投资预期易受各种系统性因素影响而发生逆转,资产价格水平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巨大变化。随着经济虚拟化程度的加深和现代金融交易方式的发展,对宏观经济的不确定预期转移到虚拟经济部门,投资者预期在虚拟经济领域其影响力被大大放大了,系统因素变化引发的投资者心理预期的逆转对虚拟资产价格的变化产生直接影响。而在宏观层面,表现出来的就是虚拟资产价格水平常常偏离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水平(李宝伟,2007)。

第三,非独立性。从虚拟经济的作用机制看, 虽然虚拟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它的扩张也不断脱离实际生产过程, 但虚拟经济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 虚拟经济的良性运行要以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为条件。人们关于虚拟经济的判断主要来自对实体经济的预期评价(李政,2006)。

第四,规范性。虚拟经济是一种规范经济, 这是由虚拟经济的交易本质所决定的, 一是虚拟经济交易的资源形式的规范化,二是交易条件、程度、场所等运作方式的规范化(李政,2006)。

第五,虚拟经济的根本特性在于非物质性, 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上衍生出的价值运动体系。虚拟经济的微观基础是虚拟资本, 因此研究虚拟经济的价值基础实际上是研究虚拟资本的价值基础(段进朋,2006)。

第六,虚拟性。这是虚拟经济最根本的特征,也是虚拟经济区别实体经济最突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虚拟资本中所包括的股票、期货、期权等交易都是在虚拟的运动中完成的,并无实物进行交换,其他衍生金融工具如各种合约、外汇汇率、期指等也都是虚拟交易行为(冯琦,2003)。

第七,高度流动性。实体经济活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其从生产到实现需求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但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股票、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电子化,其交易过程在瞬间即刻完成,提高了虚拟经济商品的流动性(冯琦,2003)。

第八,不稳定性。由于虚拟经济自身所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价格的决定并非像实体经济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交易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而这种主观预期又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政治及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冯琦,2003)。

第九,高投机性。有价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虽然可以作为投资目的,但也离不开投机行为,这是市场流动性的需要所决定的。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算和虚拟资本交易均可在瞬间完成,这为虚拟资本的高度投机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越是在新兴和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市场监管能力越差,防范和应对高度投机行为的措施力度越差的市场,虚拟经济越具有更高的投机性(孙耀乾,2007)。

第十,信用性。虚拟经济的信用性根源于虚拟资本的信用特征。首先是货币的信用特征;其次,各种虚拟资本体现着不同形式的信用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讲,整个虚拟经济体系就是靠一种信用而存在(戴辉、刘新梅,2004)。

第十一,脆弱性。虚拟经济的脆弱性表现为:虚拟经济固有的虚拟特征和固有的经济周期波动使虚拟经济易受到冲击导致虚拟经济系统的不稳定性。虚拟经济的脆弱性来自三个方面:首先,货币表现出显著的虚拟化特征;其次,与实体资产的价格相比,虚拟资本的价格具有显著的虚拟特性;最后,正反馈作用机制直接影响着虚拟经济的脆弱性(戴辉、刘新梅,2004)。

第十二,报酬递增性。在实体经济中,规模收益递减被看作是普遍存在的规律。在虚拟经济的特殊运行方式中,规模递增是经常起作用的机制。虚拟经济中的资产定价模式是造成报酬递增的主要原因(周婷,2004)。

第十三,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是它在当展的新特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性便表现为虚拟资本价值增值程度的不断加深,即原生金融资产价格的膨胀和金融衍生资产衍生化程度的加深(张宝林,2001)。

二、虚拟经济运行特征的评述及问题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发现, 学术界对虚拟经济运行特征还没有达成共识。对虚拟经济涵义的不同理解决定了研究虚拟经济运行特征的不同视角,也决定了对虚拟经济运行特征的不同认识。我们可以从两个视角简单分析上述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在成思危界定的虚拟经济涵义下,首先,虚拟经济表现出的介稳性、不稳定性、易波动性与脆弱性存是一致的。虚拟经济系统是一个介稳系统。而这种介稳性的直接表现即是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和易波动性,虚拟经济固有的虚拟特征和固有的经济周期波动又使虚拟经济受到冲击导致虚拟经济系统的不稳定性,而这又是虚拟经济脆弱性的表现。其次,虚拟经济的寄生性与非独立性是统一的。虚拟经济的寄生性表现在其运行周期大体上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运行周期,虚拟经济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所以,虚拟经济的运行具有非独立性,即虚拟经济的良性运行要以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为条件。此外,虚拟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的运行又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虚拟经济的定价方式和独立运动又造成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运行,其运行过程遵循虚拟经济的内在规律表现出一种规范性,规范性是虚拟经济独立运行的必然体现。

在刘俊民关于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的价格系统的理论下,虚拟经济的虚拟性、非物质性、高度流动性、报酬递增性、高度投机性与信用性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虚拟经济资本化定价行为所表现的特征。首先,根据刘俊民的概念界定,可以理解为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上衍生的价值运动体系。虚拟经济的微观基础虚拟资本的交易是在虚拟的运动中完成的,他们表现出虚拟经济的虚拟性与非物质性。其次,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虚拟资本的流动性很高,导致虚拟经济表现出高度的流动性,特别是在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和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虚拟经济中商品的定价不再是由这种商品的成本来支撑的,而是用预期收益折现的方式定价,它是以心理为支撑的。由于虚拟经济商品不是以成本来定价,就不会表现出报酬递减性,而是报酬递增性。此外,由于种种不确定性导致缺乏对虚拟资产价格的了解,为虚拟资本存量的高度投机创造了条件。虚拟资本没有实际价值,人们还是接受它,还会参与虚拟经济活动,这完全出于人们的信任,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整个虚拟经济体系就是靠一种信任而存在。

同时,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决定着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也决定着虚拟经济的功能发挥;对虚拟经济运行特征的不同认识将会导致虚拟经济监管者、被监管者、投资者的行为偏差。目前的研究与探讨主要集中在虚拟经济运行的一般特征方面,而对虚拟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所体现出的具体特性,以及如何根据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去正确发展虚拟经济的研究较少,这应是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 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中国科技产业,2004(2).

[2] 管仁勤、李娟娟:虚拟经济的理论透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3] 李宝伟:虚拟经济管理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2007(8).

[4] 李政:虚拟经济与政府责任[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4).

[5] 段进朋:虚拟经济的作用及影响[J].生产力研究,2006(11).

[6] 冯琦:关于虚拟经济内涵界定的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1).

[7] 孙耀乾:论虚拟经济的特征及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4).

[8] 戴辉、刘新梅:论虚拟经济的特征[J].经济纵横,2004(6).

[9] 周婷:虚拟经济及其效应分析[J].天府新论,2004(1).

[10] 赵锦辉:虚拟经济理论论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6).

篇3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人才聚集现象;人才聚集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2)03―0078―05

一、引言

人才是人力资源中最优秀的部分,随着人才的流动,往往会在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形成人才聚集的现象,人才聚集现象又会产生相应的人才聚集效应。虚拟经济的出现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关键不在于领域的划分,而在于视角的建立以及思维方式的改变。

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最先提出了虚拟价值,此后,西方学者在这个领域相继做出研究,并提出广义虚拟经济。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相应研究。刘骏民教授在《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一书中认,“虚拟经济”的概念可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虚拟经济是指物质生产活动和其有关的一切劳务以外的所有经济活动,例如房地产(除去建筑业创造的产值)、教育、广告业等。成思危教授在《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一文中,对虚拟经济定义了三种范畴:第一,是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第二是指以信息技术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也称数字经济或信息经济;第三是指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林左鸣在《广义虚拟经济》一书中曾指出:传统的实体经济主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纯粹的虚拟经济只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同时满足人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经济统称广义虚拟经济。

国内外学者关于人才聚集的理论研究较深入。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人才集聚是一个点的问题而不是一个面的问题,认产业空间的聚集,人才的集聚以及城市化,本身就存在着关系。牛冲槐教授已经从区域要素的视角给出了科技型人才聚集的定义,所谓的科技型人才聚集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科技人才的流动,大量同类型或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联系,在某一地区(物理空间)或者某一行业(虚拟空间)所形成的聚类现象。

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众多学者对广义虚拟经济和人才聚集分别进行了研究,而关于广义虚拟经济与人才聚集理论相结合的研究较缺乏。因此,本文从广义虚拟经济角度对人才聚集现象及效应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广义虚拟经济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广义虚拟经济的内涵

对于虚拟经济,自20世纪末以来,国内学者就开始了对其的研究,这里的“虚拟经济”主要是指由实体经济衍生而成的各种金融活动,实一种狭义的虚拟经济。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广义虚拟经济已经蔓延到人们经济活动中的各个角落,广义虚拟经济是一种基于“生活价值论”的人本经济,其基本特征表现二元价值容介态。广义虚拟经济着重考虑的是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其灵魂是信息。随着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其特点逐渐的显现出来:从满足人们的需求的角度看,他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主导的,从所生产的商品来看,其价值是以非物质形态主要形式的。

(二)广义虚拟经济的基本特征

根据其内涵,我们归纳其特征如下:

1 人本经济。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更加注重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它是一种人本经济,强调以人本。对于财富的本质,在一定意义上讲,满足心理需求比满足生理需求更重要。

2 信心。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虚拟经济带来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信心争夺战,虚拟经济时代最大的经济危机,不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是信心不足和破灭带来的金融危机。

3 人气的聚集。人气就是吸引人心和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程度。人气的聚集实际上就是社会群体的信心集合,取其共同认可的心理感受标准。它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指人才聚集。人气,是广义虚拟经济的重要标志。

4 知识和信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信息成首要的资源,以信息技术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以知识和信息特征的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5 服务。“服务”在经济活动中所体现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单纯销售商品的情况已经慢慢消退,如今的商品销售往往要伴随着服务。所以,企业内部生产流程的专业分工必须要附上与之相当的服务,以此来提高效率。

6 体验经济。“体验经济”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下颇引人瞩目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强调的是基于满足客户心理需求的经济活动,它超越一般物质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给客户提供超值享受,以满足其心理需求。

7 人力资本。在创造企业价值方面,人力资本往往比传统的资本更加发挥着决定性的关键作用。当企业要创造大量满足客户心理需求的虚拟价值时,仅靠资本的投入是不够的。人力资本,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新特点,它对生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人才聚集现象

下面,在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下,对人才聚集现象的定义及内涵进行重新的界定与诠释。

(一)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才聚集现象的定义

我们已经知道,人才在区域要素边际收益差异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的影响下,会从边际收益较低的地区流向边际收益较高的地区。而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来看,人才聚集现象可以定义: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人才的流动,大量人才了满足其心理需求、实现自我价值,在虚拟经济发达、信息高效流通、市场信心足的地区集聚所形成的聚类现象。这样的人才聚集现象可以促使人力资源更快地转变人力资本,从而创造价值。

(二)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才聚集现象的内涵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才聚集现象的内涵分三个部分。首先,对于任何一类人才来讲,经济的发达及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完全的吸引人才的聚集。人才的聚集,必然是向历史潮流的“潮头”聚集。比如,在一些IT人才的眼中,硅谷、深圳、中关村,就是他们心中向往的圣地;而对于一些服装设计师来讲,法国巴黎则是他们的圣地;对于建筑师来说,意大利、德国则是他们的梦想。他们渴望去这些地方发展,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是了满足心理需求,是一种精神向往。其次,广义虚拟经济发展可以带来人气的聚集。广义虚拟经济系数是恩格尔系数的反函数,广义虚拟经济系数越高,恩格尔系数越低,该地区越富裕,服务行业、体验经济相对更发达,知识和信息传播迅速。这样,就能消费者提供超值的享受,达到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效果,这种靠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来实现的经济增长,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所在。最后,在广义虚拟经济下,自我价值的实现推动着人才的聚集。每个人都希望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科技人才来讲,更重要。有数据显示,微软有30%的俄罗斯工程师;在硅谷,华人和印度人工程师的数量占到了2/3以上。这样的现象表明,工程师会觉得在微软、在硅谷,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体现自我价值,实现人生意义,人才的聚集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三)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才聚集现象的特征

根据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才聚集现象的定义及内涵,文章进一步分析得出此现象的特征。

1 空间性。人才在广义虚拟经济的影响下,聚集在某一地区,会引起该地区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这些人才或集中在人才市场中等待重新配置,或聚集在专业性教育机构中接受培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只有在特定的空间内才能完成上述人才资源配置过程,所以,它具有显著的空间性。

2 聚类性。广义虚拟经济下,人才聚集现象主要表现某一行业(虚拟空间)中集中了大量相关或同类型的科技人才,这种现象体现出了按类聚集的聚类特征,所以具有聚类性。

3 动态性。人才个体结构分布与构成是不断变化的,如知识、技能、年龄等,而且,人的个人偏好,精神追求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都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所以人才聚集是一种动态过程,这种动态性有利于组织与外部资源的交换,提高组织知识的动态竞争力。

4 网络性。广义虚拟经济下,人才的聚集,必然会伴随着知识与信息的流动,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沟通也会变得非常频繁,因此,各人才聚集组织之间在长期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中会形成以知识、信息纽带的经济网络,同时也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使得人才聚集呈现网络性特征。

5 共享性。广义虚拟经济是以信息和知识的高效流通标志的,所以,广义虚拟经济下人才的聚集,会迅速地将个体分散知识转化整体共享的群体知识、组织知识形成知识共享系统。人才个体与知识共享系统相互丰富,扩大了知识共享量,提高了人才群体的创新力与竞争力。

四、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

人才聚集现象与其他经济现象一样,也会产生两种效应,即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和不经济性效应。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和谐的环境下,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相互联系相对集中在一起所产生的超过各自独立作用的效用。人才聚集的不经济性效应,是指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人才,聚集后的作用低于不聚集时的作用。了研究方便,本文将人才聚集的不经济效应归人才聚集现象,不做深入讨论,本文中提到的人才聚集效应均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下面,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探讨人才聚集的效应。

(一)知识溢出效应

随着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人才掌握的知识一般都是以隐性知识主的,是以非编码形式存在的,这种知识很难用间接的形式传递。人才的聚集增加彼此问交流的机会,可以使人才在接触中互相学习,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得以广泛传播。

(二)信息共享效应

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成首要资源。人才了追求知识和信息的高效流通,而聚集在信息经济发达的地区,由此,该区域的信息传播将会更加迅速,且传播成本降低,经济活动中会出现免费、及时的信息供群体共享。

(三)激励效应

人才作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互相聚集而产生竞争,竞争会对失败者产生激励作用,聚集竞争不会是个体性竞争,必然是群体性竞争。对于失败群体,在竞争过程中能够以隐性知识溢出方式,发现自身人力资本的缺陷,失败的刺激会激励其努力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对于胜利群体而言,了维持竞争优势,也会产生激励,进一步提高其人力资本水平。群体性竞争的结果会提升聚集区人才群体的能力水平,提高人才资源的性价比,在人才聚集群体中产生“激励效应”。

(四)集体学习效应

当人才聚集达到一定规模时,人才聚集效应会产生信息共享效应,了获得更多的隐性知识,人才更愿意创造一种集体学习的机会,如研讨会、沙龙等,并以此来获得更大程度的开放和交换力度。

(五)人气效应

随着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财富的标志,不单单需要稀缺贵重的物质作载体了,而是要有一种可靠有效的信用制度来维系,因此,“人气”变得至关重要,要想积累人气,积累信心,就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人才的聚集与人气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六)品牌效应

在广义虚拟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品牌商誉,逐渐体现出了一种无形的、巨大的价值。消费者追求高档品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体现虚拟价值的过程,高档的产品更多的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主。人才的聚集,会加快市场信息的流通,迅速地增大产品的需求,产生人气的积累,能够促使一个品牌持续下去,并不断的发展壮大。事实上,一个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它的价值是无可比拟的。

(七)组织效应

人才的聚集容易出现扎堆的现象,任何一类人才的聚集,都应有“帅”、“将”、“兵”的分类。组织中应由能力较强、民众信服度高的人才来担任领导,而组员之间应保持良好的沟通以及共同的追求。人才的聚集应向着群体合理配置的方向流动,从而使组织能够良好发展。

(八)商业模式效应

以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标志的经济时代已慢慢衰退,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原有的只是完成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商业模式,逐渐转变服务同步的商业模式,强调注重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某地区人才的聚集,能够使当地企业快速的接受新鲜事物,从而推动其商业模式的转变。

(九)体验营销效应

顾客心理需求的满足主要取决于产品虚拟价值的发挥,而体验营销则是发挥产品虚拟价值的主要途径。如今,很多著名品牌的营销手段都转向了体验营销。随着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才的聚集,体验经济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人才聚集起来,是了追求更大的心理需求及精神需求,从而将体验营销融入到各个行业,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十)创意经济效应

创意经济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随着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产品了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形式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每个消费者都会有自己的偏爱与喜好,对产品的期望会因人而异。在这种情况下,人才聚集会产生更多更好的产品创意,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篇4

[关键词]房地产虚拟经济重构稳定

在市场经济中,房地产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为消费者提供居住和工作场所;二是为个人和企业提供投资或投机机会;三是为整个信用制度提供最基本的抵押资产(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银行抵押资产的90%是房地产)。前者是房地产的自然属性,与是否市场经济无关,后两者则是房地产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功能,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这两个功能。房地产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功能引发房地产在市场经济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基本作用:其正面的基本作用在于房地产可以迅速通过房地产信贷的杠杆撬动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发达地区,导致该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在中国这总是为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土地出让和税收收入);而基本的负面作用就是它可能带来泡沫经济的风险。可见,房地产在现代经济运行中具有很强的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把房地产作为虚拟经济的部门之一来进行研究更能体现房地产在市场经济中的特性。

然而,在传统经济理论中,房地产(real estate)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最重要的实物资产(real assets),属于实体经济的研究范畴,房地产的变动应该与经济基本面相吻合。但是,现实经济中的“房经背离”和“房地产泡沫”等种种“异象”又说明了仅把房地产作为一种实物资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当今经济虚拟化的现实出发,运用虚拟经济理论对之进行合理的解释。

一、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

在现代经济中,资本化定价方式越来越普遍,整个经济系统中虚拟经济部分的影响日益增强,相应地,虚拟经济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国内外学者对虚拟经济的定义和称呼有很多种,但是它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而存在的看法却是共同的。虚拟经济概念的本质意在概括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经济运行方式,其基础就是资本化的定价方式。它是观念支撑或心理支撑的价格形成系统,而实体经济是成本支撑的价格形成系统。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房地产的价格形成无疑属于虚拟经济系统。

可见,虚拟经济理论重视预期和心理活动、不确定等因素的作用,它把整个经济系统划分为由成本支撑的实体经济系统和由心理支撑的虚拟经济系统。虚拟经济是一种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其行为基础的特殊的经济运行关系,一种资产,不论其有形还是无形,也不论其是金融资产还是房地产,一旦以资本化定价方式来定价,它就具有虚拟资产的运行特征,就应该纳入虚拟经济的研究框架。虚拟经济中的所有运行特征、运行规律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无不与资产的这种特殊定价方式有关。对房地产虚拟性的研究也是从资本化定价方式入手的。有关的研究如下:

1.关于房地产定价方式的研究。刘骏民(1998)指出:如果从定价方式的角度来看,即使是狭义的虚拟经济的定义也要包括房地产。随后,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课题组“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报告”指出房地产虚拟性是介于一般商品和金融资产之间的,房地产虚拟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包括:房地产存量与市场、经济发展与经济虚拟化的程度以及制度因素(包括土地制度、法律制度和市场结构等影响房地产虚拟性质的主要制度因素)。

2.关于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经济稳定的关系研究。郭金兴(2005)指出: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并不必然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房地产具有稳定经济的内在机理。房地产价格的长期增长趋势可以使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中的货币需求相适应,而房地产价值的相对稳定性对稳定货币发行,从而稳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王国忠(2005)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的检验发现: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整个经济价值系统的影响是直接而显性的。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应在整个区间内存在双向的影响机制,房地产价格对股票价格与实体经济的价格指标都有着单向的传导机制,房地产的价格波动会影响股票市场的价格及实物生产价格的波动。这说明作为虚拟经济的子集,房地产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如果把房地产部门看成是虚拟经济的一部分,然后再来考察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会发现,房地产价格的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出现了增强的趋势。鞠方(2005)基于对现代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特殊性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基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二元结构分析框架,提出了房地产市场货币积聚假说,对房地产泡沫的成因进行新的解释。进而把房地产泡沫放在协调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重点剖析房地产泡沫、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三者的互动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并指出: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具有鲜明的虚拟经济特征和实体经济特征的特殊市场,正是由于这种“虚实两重性”,决定了房地产“异象”成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从虚拟经济的角度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基本思路

在认识到房地产的虚拟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按照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刘骏民,2003),从虚拟经济角度来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这种重构包括以下几个有机的组成部分:①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这是从虚拟经济的行为基础——资本化定价方式的角度对房地产虚拟性进行的研究。 ②对房地产自身的稳定性的研究。首先,从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强波动性入手,然后,对房地产这种虚拟经济成分自身的稳定性进行研究。③从价格的角度来研究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说明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的互动关系——房地产如何影响宏观经济以及宏观经济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什么影响。④从资金流的角度阐述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这种资金流包括货币资金流和信贷资金流。分析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波动)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新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核心部分。⑤指出在虚拟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以促进经济稳定。⑥案例研究。研究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

由此,从虚拟经济的角度来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图大致如下:

三、从虚拟经济角度来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意义

在经济虚拟化背景下,研究房地产虚拟性质与宏观经济稳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大体而言,从虚拟经济的角度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强调房地产的投资和投机功能,从而将股市、债市、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等看作一个整体来考察房地产,考察资金在这些领域中转移流动的规律及其影响;第二,强调房地产作为资产的虚拟性质和可能的房地产引发的泡沫经济的风险。这种从市场经济功能视角的研究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有利于正确解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传统经济理论难以有效解释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异象”,只有在对房地产虚拟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会对虚拟经济的定义和研究领域有更深刻的了解;才会对虚拟经济的理论出发点是把整个经济看作一个价值系统而非物质系统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研究必将极大地丰富虚拟经济的理论。

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研究房地产虚拟性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指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平、稳定和协调发展,这在客观上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并有利于提高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研究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从而为经济增长服务。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事关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房地产泡沫引发的财富分配效应可能加剧收入分配差距,造成社会利益主体的矛盾激化。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房地产业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各国的gdp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性较强。在此情形下,如果房地产业出现不正常的发展,不仅会导致房地产业衰退,还会对金融体系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认识房地产虚拟性并在此基础上解决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问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金融安全、投资决策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alan greenspan. new challenges for monetary policy.before a symposium sponsored by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in jackson hole[r].wyoming, august 27, 1999.

[2]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39~42.

[3]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4]王千.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d].南开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5]王国忠.虚拟经济稳定性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6]李杰,王千.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6,(2).

篇5

[关键词]房地产虚拟经济重构稳定

在市场经济中,房地产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为消费者提供居住和工作场所;二是为个人和企业提供投资或投机机会;三是为整个信用制度提供最基本的抵押资产(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银行抵押资产的90%是房地产)。前者是房地产的自然属性,与是否市场经济无关,后两者则是房地产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功能,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这两个功能。房地产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功能引发房地产在市场经济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基本作用:其正面的基本作用在于房地产可以迅速通过房地产信贷的杠杆撬动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发达地区,导致该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在中国这总是为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土地出让和税收收入);而基本的负面作用就是它可能带来泡沫经济的风险。可见,房地产在现代经济运行中具有很强的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把房地产作为虚拟经济的部门之一来进行研究更能体现房地产在市场经济中的特性。

然而,在传统经济理论中,房地产(realestate)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最重要的实物资产(realassets),属于实体经济的研究范畴,房地产的变动应该与经济基本面相吻合。但是,现实经济中的“房经背离”和“房地产泡沫”等种种“异象”又说明了仅把房地产作为一种实物资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当今经济虚拟化的现实出发,运用虚拟经济理论对之进行合理的解释。

一、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

在现代经济中,资本化定价方式越来越普遍,整个经济系统中虚拟经济部分的影响日益增强,相应地,虚拟经济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国内外学者对虚拟经济的定义和称呼有很多种,但是它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而存在的看法却是共同的。虚拟经济概念的本质意在概括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经济运行方式,其基础就是资本化的定价方式。它是观念支撑或心理支撑的价格形成系统,而实体经济是成本支撑的价格形成系统。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房地产的价格形成无疑属于虚拟经济系统。

可见,虚拟经济理论重视预期和心理活动、不确定等因素的作用,它把整个经济系统划分为由成本支撑的实体经济系统和由心理支撑的虚拟经济系统。虚拟经济是一种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其行为基础的特殊的经济运行关系,一种资产,不论其有形还是无形,也不论其是金融资产还是房地产,一旦以资本化定价方式来定价,它就具有虚拟资产的运行特征,就应该纳入虚拟经济的研究框架。虚拟经济中的所有运行特征、运行规律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无不与资产的这种特殊定价方式有关。对房地产虚拟性的研究也是从资本化定价方式入手的。有关的研究如下:

1.关于房地产定价方式的研究。刘骏民(1998)指出:如果从定价方式的角度来看,即使是狭义的虚拟经济的定义也要包括房地产。随后,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课题组“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报告”指出房地产虚拟性是介于一般商品和金融资产之间的,房地产虚拟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包括:房地产存量与市场、经济发展与经济虚拟化的程度以及制度因素(包括土地制度、法律制度和市场结构等影响房地产虚拟性质的主要制度因素)。

2.关于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经济稳定的关系研究。郭金兴(2005)指出: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并不必然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房地产具有稳定经济的内在机理。房地产价格的长期增长趋势可以使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中的货币需求相适应,而房地产价值的相对稳定性对稳定货币发行,从而稳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王国忠(2005)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的检验发现: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整个经济价值系统的影响是直接而显性的。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应在整个区间内存在双向的影响机制,房地产价格对股票价格与实体经济的价格指标都有着单向的传导机制,房地产的价格波动会影响股票市场的价格及实物生产价格的波动。这说明作为虚拟经济的子集,房地产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如果把房地产部门看成是虚拟经济的一部分,然后再来考察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会发现,房地产价格的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出现了增强的趋势。鞠方(2005)基于对现代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特殊性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基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二元结构分析框架,提出了房地产市场货币积聚假说,对房地产泡沫的成因进行新的解释。进而把房地产泡沫放在协调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重点剖析房地产泡沫、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三者的互动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并指出: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具有鲜明的虚拟经济特征和实体经济特征的特殊市场,正是由于这种“虚实两重性”,决定了房地产“异象”成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从虚拟经济的角度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基本思路

在认识到房地产的虚拟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按照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刘骏民,2003),从虚拟经济角度来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这种重构包括以下几个有机的组成部分:①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这是从虚拟经济的行为基础——资本化定价方式的角度对房地产虚拟性进行的研究。②对房地产自身的稳定性的研究。首先,从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强波动性入手,然后,对房地产这种虚拟经济成分自身的稳定性进行研究。③从价格的角度来研究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说明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的互动关系——房地产如何影响宏观经济以及宏观经济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什么影响。④从资金流的角度阐述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这种资金流包括货币资金流和信贷资金流。分析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波动)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新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核心部分。⑤指出在虚拟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以促进经济稳定。⑥案例研究。研究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

由此,从虚拟经济的角度来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图大致如下:

三、从虚拟经济角度来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意义

在经济虚拟化背景下,研究房地产虚拟性质与宏观经济稳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大体而言,从虚拟经济的角度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强调房地产的投资和投机功能,从而将股市、债市、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等看作一个整体来考察房地产,考察资金在这些领域中转移流动的规律及其影响;第二,强调房地产作为资产的虚拟性质和可能的房地产引发的泡沫经济的风险。这种从市场经济功能视角的研究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有利于正确解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传统经济理论难以有效解释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异象”,只有在对房地产虚拟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会对虚拟经济的定义和研究领域有更深刻的了解;才会对虚拟经济的理论出发点是把整个经济看作一个价值系统而非物质系统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研究必将极大地丰富虚拟经济的理论。

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研究房地产虚拟性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指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平、稳定和协调发展,这在客观上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并有利于提高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研究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从而为经济增长服务。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事关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房地产泡沫引发的财富分配效应可能加剧收入分配差距,造成社会利益主体的矛盾激化。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房地产业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各国的GDP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性较强。在此情形下,如果房地产业出现不正常的发展,不仅会导致房地产业衰退,还会对金融体系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认识房地产虚拟性并在此基础上解决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问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金融安全、投资决策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AlanGreenspan.Newchallengesformonetarypolicy.beforeasymposiumsponsoredbytheFederalReserveBankofKansasCityinJacksonHole[R].Wyoming,August27,1999.

[2]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39~42.

[3]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4]王千.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D].南开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5]王国忠.虚拟经济稳定性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6]李杰,王千.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6,(2).

篇6

【关键词】虚拟经济 行为 分析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首次肯定了虚拟经济的客观存在,肯定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一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虚拟经济研究主要集中在虚拟经济自身运行特点和运行规律以及虚拟经济与其他经济理论的关系等方面,关于虚拟经济良性运行的基础分析与所需的客观条件等研究则比较少。其实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研究虚拟经济的运行基础,以期正确面对虚拟经济,确定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规模,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促进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运行的现实基础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步产生的。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转产生了适度的虚拟经济,当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时,二者相辅相成。

1、实体经济的发展为虚拟经济提供历史基础

从历史角度看,虚拟经济并非伴随实体经济活动同步产生,它只是在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财富分布的不均衡性客观上产生了货币资金调剂的必要,而私有制的存在则决定了这种货币余缺的调剂只能采取借贷形式,即由借方在不放弃所有权的条件下将暂时不用的货币资金转借给需要补充资金的贷方使用。在这种借贷行为中,借方为保证自己的权益,往往要求掌握一种书面的债权、债务凭证,即借据,这种凭证或借据便成为虚拟资本的最早形式,借方据此获得利息收益的借贷活动也随之演变为最初的虚拟经济活动。

2、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规模扩张的基础

实体经济规模扩大而引起融资需求的增加,促进了银行集中和银行体系存款规模的急剧扩张;构成实体经济活动主体的各种企业对直接融资需求的增加,导致了作为虚拟资本重要形式的有价证券的大规模发行和交易;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外汇市场规模的膨胀。

3、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范围扩充的基础

在实体经济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资本的强大需求,使得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广泛渗透。

4、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工具创新的基础

在实体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往往会使经济主体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客观上要求必须拥有相应的避险手段。因此,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应运而生,以适应规避实体经济活动风险的需要。

二、信用制度是虚拟经济运行的前提

在一定意义上讲,“整个虚拟经济体系就是靠一种信任而存在”(戴辉,2004),虚拟经济的信用性根源于虚拟资本的信用特征。

首先,从货币的演变看,无论是商品货币、纸币还是纯粹的信用货币,都要以信用为基础。其内在规律表现为,货币本身越是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它所需的信用要求就越弱;而货币本身越是没有实际的实用价值,它就越需要人们的信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货币的虚拟化色彩越来越浓,货币的信用特征也越来越显著。

其次,各种虚拟资本体现着不同形式的信用关系。虚拟资本没有实际价值,但人们还是接受它,还会参与虚拟经济活动,这完全出于人们的信任。人们相信虚拟资本只是实物的代表,而虚拟资本与实物之间的转换又是完全有制度保障的。人们对虚拟经济体系的信任程度影响着虚拟经济的发展,同时,这种信任度是基于心理预期的。虚拟经济若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则可能出现信用崩溃,难以维持虚拟经济的运行。因此,虚拟经济具有强烈的信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将虚拟经济体系看作信用制度。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稳定可靠的社会信用体系是虚拟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条件。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可以使虚拟经济参与主体方便,快捷地获取对方真实的信息,降低交易费用,减少风险,避免引起经济震荡。虚拟经济的发展对信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我国现行的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却远远落后于这种要求,进而大大加剧了虚拟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艰巨庞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围绕政府行政方式改革、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企业和个人信用等核心问题建立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虚拟经济的有效运行。

三、金融监管是虚拟经济运行的保障

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存量的持有与交易活动。虚拟经济中商品的购买已经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一种投资,这时该商品的定价不再是由这种商品的成本来支撑的,而是用预期收益折现的方式定价。这也就是资本化定价方法,它是以心理为支撑的。但是,由于人们的理性有限,人们无法完全了解未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真实变化,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人们对虚拟资产价格缺乏了解,为虚拟资本存量的高度投机创造了条件。这种定价方式同时确定了虚拟经济的研究范畴,是虚拟经济运行基础分析的重要内容。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虚拟经济的交易规模增大,交易品种增多。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人们极易出现决策失误,因而虚拟经济演变为一种投机风险很高的经济活动。越是在新兴和不完善、市场监管力差、防范和应对投机行为的措施差的市场,虚拟经济越具有高投机风险性。

许多专家认为,大量带有明显投机性和虚拟性的虚拟资本过度的交易和发展是造成现代市场经济出现泡沫经济的主要原因,是导致诸多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根源。虚拟经济大幅波动已是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显著特征,它造成的金融系统性风险会破坏市场信用体系,会破坏实体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资金配置渠道的畅通,并降低资金配置效率,对实体经济产生实际影响。当今世界经济运行的最大危机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而是虚拟资本过剩引发的金融危机。因此,对虚拟经济过度波动造成的金融系统性风险进行干预是必要的。

我们要转变观念,逐步取消金融管制,建立合理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监管,增强透明度,确保虚拟经济健康运行。在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中,我们不仅要适当限制虚拟经济中存在风险投机交易行为以及虚拟经济的风险重组,加强虚拟经济的风险性管理,而且加强防范风险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移,并实现技术上的保证。

就金融监管而言,当前世界主要有两种监管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一是统一或准统一监管模式,代表国家包括英国、日本等。二是多元、分散监管模式,代表国家有美国。

四、政府干预是虚拟经济运行的必然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虚拟经济的经验教训表明,在虚拟经济较弱、尚未形成一定规模时,政府起到了领导、扶持、导向、组织的作用。随着虚拟经济发展规模的壮大,政府在逐渐变为引导和支持(郑克岭,2007)。虚拟经济的健康运行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宏观管理与调控,政府应当为虚拟经济的良性运行当好“守夜人”与“掌舵者”。

1、虚拟经济的运行需要政府制定战略规划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政府应充分认识虚拟经济在经济发展,特别是新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虚拟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确立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总体框架,明确发展虚拟经济的总方针、长远目标、阶段目标、监督引导机制及其他配套机制等宏观问题。

2、虚拟经济的运行需要政府参与者建立一个以可承受虚拟程度系数为主要标准的虚拟经济预警系统

虚拟经济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其高度预期性,所以要想调控好虚拟经济,关键在于如何调控好参与者的心理预期,在经济发展过缓时可以出台一些利好政策,或者在相关媒体一些利好消息,并采取相应的较为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使参与者预感到政府会加大经济建设力度,增强对未来经济的信心,从而提升权益性资本观念价值,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双重增长;如果经济发展过热则可以采用相反的措施。另外,由于虚拟资产高度的投机性、风险性、流动性和替代性,使得对于虚拟经济的调控十分困难,因此,政府必须建立系统的虚拟经济预警指标进行监控。

3、虚拟经济的运行需要政府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环境

风险投资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但暂时缺乏资金,不具备上市资格或其他融资渠道的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做长期股权投资,其目的不是通过投资从事实体经济活动的盈利中取得回报,而是通过资本增值来实现回报的投资行为。风险投资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虚拟经济研究的范畴。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环境对促进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主要是发挥政府对风险投资的主导作用,营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为风险投资提供稳定的法律环境;建立风险资本自由进出的金融环境;建立规范的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营造良好的风险投资服务环境。

虚拟经济既是世界经济的演化进程和发展趋势,又是已经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状态,它的发展引发了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革命。我们必须正确面对虚拟经济,分析虚拟经济运行的行为基础,澄清虚拟经济良性运行的内在规律与所需的客观条件,为我国虚拟经济的良性发展做出探索。

【参考文献】

[1] 戴辉、刘新梅:论虚拟经济的特征[J].经济纵横,2004(6).

[2] 赵锦辉:虚拟经济理论论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6).

[3] 段进朋:虚拟经济的作用及影响[J].生产力研究,2006(11).

[4] 向勤:虚拟经济特性及其经济效应分析[J].消费导刊,2006(12).

[5] 李宝伟:虚拟经济管理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2007(8).

[6] 郑克岭、刘宏凯:虚拟经济发展中政府的职能定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3).

篇7

【关键词】虚拟企业 经济 特征 相互关系

一、相关概念

(一)虚拟企业的含义

国内学者将虚拟企业翻译为动态联盟公司。具体地说,就是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核心能力即专利、品牌、专有技术等有形或无形的资产上,而将附加值低的其他功能“虚拟化”,即建立企业间的动态联盟以有效借助外部力量来实现其它功能。通过这种“虚拟化”的动态联盟,企业能够有效地克服自身资源有限性,不断加强和培育核心能力,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增值型筹码。虚拟企业是在有限的资源背景下,为了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而将其它的功能虚拟化。

(1)成本经济。虚拟企业独特的组织架构和组织形式使得虚拟企业的运营成本得到了下降和节约。

(2)信息经济。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虚拟企业不可避免的极度依赖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整个市场内和社会内的信息传递,来发展虚拟企业。可以说,信息经济是虚拟企业的核心经济特征。

(3)体验经济。体验经济是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顾客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商品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体验经济是以服务作为舞台,以商品作为道具来使顾客融入其中的社会演进阶段。由于服务经济也在逐步商业化,人们的个性化消费欲望难以得到彻底的满足,人们开始把注意力和金钱的支出方向转移到能够为其提供价值的经济形态,那就是体验经济。

(4)组织经济。从本质上说,虚拟企业与传统的实体企业不同,它是将经营的焦点放在不易被抄袭的核心能力上,具体地说,就是围绕核心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与全球企业进行互补、互利的合作。

基于换联网,企业之间可以实现远程管理,可以实现远程资源共享,可以实现为了一个项目,有几个企业或各个企业中的部分资源重组为一个虚拟企业。

简而言之,组织经济指企业特别依赖组织的协调运作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经济性特征。

二、虚拟企业的成本经济、体验经济与组织经济

规模经济、集成经济、专长经济、组织经济、信息经济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成本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网络突破性地缩短了组织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打破了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和经营边界。面对信息多变性、需求复杂性和资源有限性的挑战,企业充分意识到在网络时代利用各种外部资源和外部能力的重要性。正是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虚拟经营作为企业有效整合外部资源和借助外部力量的现代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企业经营活动当中。

规模经济产生的边际成本下降,使得企业的成本降低。企业往往在自己的专长中能获得降低的成本,并且通过组织的各种行为的协调,尽可能广的获取情报和信息,集成其他企业的专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使得成本在整个虚拟企业联盟的力量下尽可能的降低。

集成系统在整合设计、制造、营销等各个业务环节的过程中,借助信息通讯技术对所产生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统筹安排,从而使产品或者服务具有新的价值元素,并使生产总成本远低于单个企业生产成本的总和,形成了企业联盟体式的成本经济。

(一)速度经济、集成经济、专长经济、智能经济共同服务于体验经济

专长经济和集成经济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和性能,是体验经济的基础和前提;智能经济产生了强烈的满足顾客需求的体验感,就像苹果手机的给人高端,简洁,性能强劲的第一感觉,强烈的刺激冲刷掉其他手机留在客户心中的地位和印象;速度经济保证了能以极快的速度满足顾客的需求,而不是让顾客在等待中降低了体验感,甚至被其他企业捷足先登,抢走了顾客。

(二)组织经济是其他经济特性产生的必要条件

企业的组织行为牵涉到整个企业运作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其他的经济特性,或体现于产品,或体现于企业的运作,但都不可避免的要有组织行为的影响和干预。

作为虚拟企业最重要的矛盾,利益与权限分配,是制约虚拟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内部因素,如何解决这个关键问题,企业的组织运行起到关键作用,必须要组织的运行都到位了,妥当了,才有可能保证虚拟企业这种不稳定的动态联盟不会在关键的时刻解体,之后才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由于其他成员企业并不直接受自己控制,需要通过自己在联盟中的地位进行博弈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资源和技巧,在资源利用上往往又受制于人。虽说如此,但联盟中的企业更多的是好处,微型企业能够依附于大企业,获得与其他同行大企业博弈的更多筹码。当企业觉得自己的收益变小时,也可以随时选择退出。如何利用这些利益和害处进行相互的博弈,是非常考验一个公司的组织行为能力的。

篇8

关键词:区域产业;风险规避;虚拟产业

区域的产业经济是有着很强劲的发展力的,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财富都是通过具有强大产业集群的区域创造出来的。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中,一些发达国家的区域产业经济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状态。包括美国的硅谷、意大利东北部等地区。然而现在不只在发达国家,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也逐渐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产业集群,现如今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正所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产业集群能够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也正在通过不断强大的产业集群去参加国际上的竞争与合作,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实力的关键。

一、区域的产业集群品牌内涵

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研究涉猎范围很广,包括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形成模式、产品属性、产权特征、风险规避、监管方法等,同时也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诸多学科。作为区域的产业集群发展实践领域焦点内容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是扩大集群产品市场从而提升集群竞争力的无形资产和重要支持力量。总的来说,区域的产业集群品牌主要有三大元素:分别是集群产业的地理位置、集群产业的产品和集群产业的综合市场影响力,一般情况下的集群品牌名称由地理位置与产品名组合而成。如“苏州刺绣”、“景德镇瓷器”等。然而近年来,有关区域的产业集群品牌负面消息不断爆出,如“毒龙口粉丝””和“毒金华火腿”事件等。这些负面的事件会使消费者对有关区域的产业集群产品失去消费兴趣,并最终影响到其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所以对于区域的产业集群会出现哪些风险以及如何规避它都成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

二、虚拟产业集群特性分析

第三次工业革命后,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时至今日,“互联网+”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切都显示出虚拟产业将会是未来发来的主流。所以本文从对虚拟产业分析入手,探讨其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1.虚拟产业集群的主要内容。在我国,给虚拟企业下的定义是:虚拟企业是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以及其竞争对手,通过利用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将互联网应用起来,以商业发展中的产品、服务或项目为中心,以战略联盟、合作协议、外包等方式构建的将赢利作为目的的非静态的、网络型的经济组织。其实虚拟的产业集群本质是供应者、分销者、服务提供者直至顾客之间的一种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进行竞争与合作的共同体。所以本文对虚拟的产业集群定位是:以信息技术网络为基础,将企业作为中心,以具有互补性和共性的组织为节点,在地理区域集中的地方,形成长期发展的稳定关系,从而实现以跨区域的资源共享为目的的网络共同体。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虚拟产业集群为虚拟的集群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区域内经济的快速、长远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2.虚拟的产业集群特征。2.1开放性特征。虚拟产业集群具有开放性的特征。首先,它打破了传统产业地理区域上的限制;其次,表现在对资源创新的开放。这种特征能够使创新资源不局限于一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平台将知识、信息等进行跨区域的整合。这也是虚拟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最大的区别,不仅能够打破资源在空间上受到的局限,也保持了分散资源和知识的优势和灵活性,实现了优势资源的高质量整合。2.2择优性特征。虚拟的产业集群在对网络节点进行连接时会显现出择优性的特征。即在虚拟产业集群中,择优连接机制是构建网络核心节点的前提条件。一般情况下,会选择在集群中占优势和主导地位的节点来作为整个集群的网络主体,并由其直接决定着整个集群的兴衰。2.3稳健性特征。虚拟的产业集群往往是通过复杂的网络将彼此连接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多核心的网络结构,这就使得其在面临意外攻击时能够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和较高的应对风险的能力。

三、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风险的规避路径

虽然集群经济还属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模式,但其对区域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然而,集群经济也会遭受到内外部环境、产业构造、资源分配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风险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只有研究探索出能够规避企业集群风险的路径,才能完成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1.增强虚拟产业集群开放性。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其内部会进入到成熟期,并以“地理区域”的形式开始集聚在一起,此时的企业已经有了很强的的资源依赖路径。首先,由于地理位置过近,企业所掌握的技术、资源等知识都会愈渐相近,这样会造成集群企业组织间的学习重复、资源浪费,从而影响到其的创新能力。其次,集群企业之间往往会有专业化的分工工作,虽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区域内企业的纵向价值链节点资产专用性,但同时也会带来集群企业对外部环境应变能力的下降。现在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的竞争,国外市场带来的冲击也同样激烈。所以虚拟产业集群需要做到化危机为转机,以网络为平台,合理利用国际生产关系,打破地理区域带来的阻碍,构造出虚拟的全球创新技术网络。这就要求虚拟集群经济一方面结合自身的客观因素,建立起企业间内部网络的小模型加强联系,使企业动态联盟发展得到优化;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资源的跨区域交流,使更多的企业有了参加市场竞争和进行技术创新的条件。所以,增强虚拟产业集群的开放性,能够多方位的提高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2.坚持择优选择。上文中有提到,虚拟的产业集群具有明显择优性特征。即大部分的网络节点企业(组织)连接只在少数的几个核心节点上面,这就使得在虚拟产业集群网络中,核心企业会成为此种组织结构的主体并同时拥有十分丰富的资源。在实现集群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为了增强区域的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品牌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对区域内具有发展优势的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有发展潜力的核心企业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择优选择,才能整合出优势资源,加快创新速度从而使其发展成为行业龙头,打造出闻名世界的产业集群品牌。3.提升网络群落稳健性。虚拟产业集群的择优性特征,虽然会使网络中的优势资源集中在主要的核心节点上面,但是在面对外部入侵的时候,会因为部分网络集散节点的存在,而使网络表现出对节点故障的脆弱性。在这时我们若想提高集群产业防范风险的能力,就需要对多中心网络群落进行构建,使多核心的网络结构得以形成,从而降低网络结构的脆弱性,使网络的稳健性能得到强化。由于产业集群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使人们对其的风险研究也备受关注。具体表现在对集群发展风险的认识逐渐增强,对集群治理问题的关注也日渐突出。但是,虽然现如今有不少学者对产业集群风险形成的原因和规避路径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但仍然缺乏对产业集群风险形成机理及识别进行细致、深化的研究,这样也就很难对产业集群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因此建立起适当的指标体系用来识别和防范集群产业的风险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本文站在虚拟产业集群的发展视角上,为区域产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只有将虚拟产业集群自身的网络特征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最终为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刘洋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周建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动力机制及其路径的比较研究[J].暨南大学.2016,8(25):178-179.

篇9

关键词:二元价值容介态;资本循环;复杂性

中图分类号:Fo3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1)02--0005--15

《广义虚拟经济 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导论》讲述了一个老张家卖挂面的故事。这个故事通过一个典型的微观经营者的成长路径揭示了两个重要规律:一是论证了人类社会从实体经济到狭义虚拟经济,再到广义虚拟经济的自然进化的内在逻辑;二是说明了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下资本循环是如何发生、演进和完成的,

一、不同经济形态下的资本循环理论

对应于老张家卖挂面的故事,我们可以将资本循环分成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实体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

老张家最初经营挂面就是由几个股东投入原始资本,购置工具、面粉等生产资料,然后雇人劳动,生产出挂面,在产品市场变现后返还股东利润。这个循环过程,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对产业资本循环的论述中就描述得很清楚(见图1)。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产业资本相继表现为三种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从全社会来看,产业资本循环的前提条件就是三种资本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马克思所定义的产业资本显然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并且是以机器大生产为特征的实体经济形态,因为只有在机器大生产的条件下才能够满足产业资本循环的两个前提条件。

随着老张家挂面厂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工厂将面临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他们通过向银行或其他债主借债解决了这一问题。图2显示挂面厂和银行之间又形成了一个循环,这个循环意味着生息资本的诞生。

马克思对生息资本的循环及其性质同样作了详细的分析。在马克思看来,生息资本“是一种特别的商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货币一旦转化为资本,它就取得作为资本执行职能的使用价值。货币资本家把他的货币按一定期限贷给职能资本家,实际上就是把货币这种作为资本的使用价值即生产利润的能力让渡给职能资本家。一旦货币作为生息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这时的货币资本就变成了商品,即作为商品的资本或称资本商品。货币资本家将生息资本的使用价值让渡给职能资本家,职能资本家为此必须支付一定的利息,这样利息就成了资本商品使用价值的购买价格。这样看来,利息只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只不过职能资本家把它交给了货币资本家。从以上分析来看,生息资本的主要功能在于为产业资本的循环提供支持,尽管经济体系中形成了双线的资本循环,但仍然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

第二阶段:狭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

当老张家挂面生意发展到一定程度,开始在股票市场上市之后,资本循环的运动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实体经济范畴的双线循环之外,还要增加一条来源于资本市场上的资本循环。因为经济体系的价值增值渠道除了产品市场之外,还多了一条资本市场的渠道,而且资本市场发挥的价值倍增器的作用要远高于产品市场。股东除了卖产品获取利润之外,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上的市值增值,获得资产增值的收益。同时,在股市上广大的中小股东,通过二级市场投资也要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资产增值收益(见图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证券、期货、期权这类资本称为虚拟资本。但是由于时代所限,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对虚拟资本的循环过程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后来,希法亨将这一概念扩展为金融资本,并对各类金融资本的循环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刘骏民等国内研究学者将所有的金融活动称为狭义虚拟经济。之所以将这类资本与产业资本区分开来,是因为其循环规律有着根本的不同。比如,金融活动中并不存在产业资本的三种不同形式,而且金融活动中的价值增值与产业资本完全不同,并不是依靠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是更加依靠预期、信心等心理要素的变化。尽管狭义虚拟经济范畴的金融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态已取得了很多人的共识,但是这些人也大都认为实体经济范畴的产业资本的循环仍然是经济体系中的核心活动。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为了提高产业资本的配置效率,实体经济仍然是狭义虚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阶段: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

老张家挂面持续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形成了品牌和连锁,这一切以标准的工艺流程、悠久的历史声誉和独有的知识产权作为基础。品牌和连锁的价值增值作用在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会进一步得到放大。在这一过程中,品牌相当于一个由多种信息凝聚而成的过程抽象体,它的价值体现在了解和使用过这一品牌的人们的心中。因此,品牌资本的循环过程已经无法在物理时空下完成,它只能在人的心理时空下完成。而连锁体现了生产过程从线性结构发展成为网络式结构,即从用生产线来制造产品,发展为用管理网络来组装创造价值。上述变化使得资本循环在实体经济范畴和狭义虚拟经济范畴内得不到有效的解释,而这些正属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范畴。

广义虚拟经济的资本循环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经济过程(见图4)。首先,对传统的生产环节应该有新的认识,并非所有的生产商都是从事同质的加工生产。一件商品或一个企业价值增值的最大部分并非来源于直接的生产,而是来源于商品或企业的历史文化价值、品牌价值或者商业模式等,这些要素使得商品和企业在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的价值能够实现几何基数的增长,而非简单的线性增长,我们把创造这些要素的企业称为规则设计商(Designer)。因为只要掌握了这些要素,就能够站在产业链的制高端,设计整个产业的标准和运行规则。规则设计商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在于创造产品品牌和创新商业模式。规则设计商独立出来之后,使得商品的价值细分具有了基础,我们能够在同一类产品中创造出比过去更加复杂、多元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所以说,规则设计商更多的工作是在相同的事物中寻找差异。其次,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商品的组装过程都会形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和若干子系统,所以在传统的生产环节,会增加一个系统集成商(Integrator)的角色,它使得生产从用生产线来制造产品,发展为用管理网络来组装创造价值。再次,传统的生产供应商在这一体系中,更多地应该将精力聚焦于生产效率,因为关注客户和市场的目标更多地是靠规则设计商和系统集成商来实现。从效率的目标出发,通常会根据资源的相似性、技术的通用性以及流程的一致性形成若干模块,这些企业被称为模块制造商(Moduler)。模块制造商更多的工作是在不同的事物中寻找相似性。

在这个体系中的资本循环具有广义虚拟经济 的二元容介态的特征。第一,从资本形式来看,它既有凝聚了各种信息态(或称为生活对象化)的品牌资本或商业模式资本,也有以物质态形式出现的产业资本,而且通过品牌资本或商业模式资本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更多地满足的是人的心理需求,而通过产业资本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更多地满足的是人的生理需求。在这个体系中,不同的资本形式虽然不具有时问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但是它将物理时空和人的心理时空有机地容介起来,从而形成了一套新的循环系统。第二,从价值传递的形态来看,产业资本循环中的价值传递主要依靠的是实物流的传递,而其他资本循环中的价值传递更多地依靠信息流的传递。比如横向来看,规则设计商将历史文化、品牌价值、商业模式等无形资产的价值传递到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更多地是通过广告媒体、信息披露等手段;纵向来看,规则设计商将产业的运行规则传递给系统集成商,以及系统集成商将生产任务布置给模块供应商,很大程度上是依靠IT手段建立起来的供应商管理系统等,本质上是信息流的传递。第三,从经济形态来看,这一体系不但容纳了实体经济和狭义虚拟经济,而且容纳了更多满足心理需求的虚拟经济形态以及同时满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跨界经济形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不同形式资本循环的中介系统使这些经济形态有机地合成为一个整体。

二、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的复杂性特征分析

上述分析揭示了从物本经济时代到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资本循环不断变化的现象。按照认识的逻辑,我们接下来要思考的是,如何进一步认识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的本质特征?以及我们应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论来分析这一问题?

刘曙光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中指出,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应当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辩证法的当代形态,即复杂性思维或复杂性方法。这一论断一语道破了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和传统经济理论在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差异。运用复杂性思维来分析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会发现资本循环体系具有复杂系统的关键特征。

(一)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系统具有一种只有整体才具有,而孤立的部分及其总和不具备的特性,称为整体涌现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这已经完全超越了“整体等于部分之和”的线性思维模式,而采用了更接近实际经济生活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不同的结构方式,即组分之间不同的相互激发、相互制约方式产生不同的整体涌现性。合理的结构方式产生正的结构效应,整体将大于部分之和。不合理的结构方式产生负的结构效应,整体将大于部分之和。

在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中,品牌价值、商业模式和集成网络等概念就表现出了资本循环体系的涌现性特征。比如,单纯地讲商品的质量、功能、特性以及组织的价值观都无法代表某一商品的品牌,品牌价值就是这些要素凝聚为一个系统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涌现性。同理,商业模式和集成网络,是将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乃至内部的管理等各种要素融合成系统之后的综合反映。

事实上,在实体经济和狭义虚拟经济范畴内的资本循环也会产生涌现性的概念,比如:商品价格、利息、股价等,这些都不是单一要素或局部变量所能表达的特征。但是,总体而言,在实体经济和狭义虚拟经济范畴内,涌现性的问题并没有成为理论关注的重点,因为在传统经济学范围内由于产品同质和价格接收者等假设条件的约束,对经济整体的认识实际上仍然是所有微观个体的加总。在广义虚拟经济范畴内,由于将经济研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考虑了更多元的社会主体、更多维的发展目标和变量,甚至将整个人类生活都对象化,变为经济分析的范畴,这就使得对系统涌现性的分析变得更为重要了。因此,广义虚拟经济必须建立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分析视角来认识涌现性,而对每一类局部领域特征的认识,仍然可以在各自专业领域内完成。

(二)具有层次性的特征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系统的整体性的维持和发展,有赖于一个连续的等级结构,即层次性。系统的层次性主要是指任何复杂系统都可以从纵向上可以分为若干等级,其中低一级系统就是高一级系统的若干组成部分,不同的层次之间存在隶属关系。系统层次性是系统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系统的层次与层次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系统的层次性突出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质的差异,强调高层次向低层次的不可还原性。

从实体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到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这一认识的转变本身就体现了对系统层次性认识的不断深化。比如,从企业内部而言,之前一直将企业抽象为一个整体作为从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再到商品资本转换的系统;而在广义虚拟经济范畴,企业被分为更多的层次,底层是模块供应商,中间层是系统集成商,顶层是规则设计商。从涌现性的角度来看,这种区分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以往经济系统较为简单的时候,无需划分层次就可以把它的各部分有效地组织起来。而复杂的经济系统,必须按层次方式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进行整合,由元素、子系统到系统整体进行整合。在这种系统中,层次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讨论问题首先要明确是在哪个层次上,混淆层次必将导致概念混乱。

当然,从更大的系统来看,广义虚拟经济以生活价值论为基础,将人的全部交往活动都对象化为一个社会经济系统,而传统经济学建立在仅仅以交换为基础的经济系统之上。这就使得传统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的认识必然是一个更低层次的系统,从而无法把握真实经济系统的本质。

(三)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系统能够同环境进行交换的属性称为开放性,系统阻止自身同环境进行交换的属性称为封闭性。开放性是实现系统和谐有序的前提。系统只有开放,才有可能从外界环境不断地引入负熵流,把自身的熵排入到外界中,从而实现系统的有序,推动系统发展。系统的孤立或封闭只能导致系统的死亡或使系统处于紊乱无序状态。

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其开放性体现在两个层面。

首先,在经济系统内部,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由大股东、中小股东、银行、规则设计商、系统集成商、模块供应商等不同的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是相互开放的,它们通过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集成网络实现了彼此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其次,从更大的人类生产生活系统来看,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还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的开放性。资本循环体系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资源最终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传统经济所形成的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系统,因为它只强调吸收而不关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交换和循环。而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由于关注生活对象化,必然把人类生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追求的基本方向之一。同时,从社会文化系统来看,在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中,由于将制文化权、 品牌价值等融合了政治、文化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概念作为基本分析要素,因此,它一开始就不是封闭的经济系统,而是一个不断与整体的社会文化系统融合发展的开放系统。

(四)具有非线性的特征

非线性是指变量与变量之间没有正比例那样的直线关系,在非线性系统中,凡是非线性都可以找到一条直线和它至少有两个以上的交点,这就引起多值性,叠加原理失效,不具有加和性和可分性。在非线性系统中,系统一个变量的微小变化,可能导致系统其他变量产生不成比例的甚至灾难性的变化,从而导致“蝴蝶效应”。

从实体经济到狭义虚拟经济,再到广义虚拟经济,资本循环的非线性特征在逐步增强。在传统的实体经济范畴内,企业价值要经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这一顺序转换之后才能获得利润,中间的转换过程遵循线性规律;到狭义虚拟范畴,从资本市场上获取的价值增值,已经脱离了线性规律,具有很大的高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到广义虚拟范畴,除了资本市场之外,再加上品牌价值、商业模式和集成网络等因素,资本可以在瞬间跨越不同地域实现快速增值,“蝴蝶效应”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老张家挂面的故事中,也能看出这一变化。一开始,工厂的发展还遵循线性发展的规律,到真正从资本市场融资乃至品牌和连锁的阶段,工厂马上就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其短期内积累的财富甚至会超过线性发展时期的财富的总合。

三、应对复杂性特征的方法论基石出

既然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符合复杂系统的特征,那么我们就应该用复杂科学的方法论来进行理论的建构和分析。成思危在《复杂科学、系统工程与管理》一文中,提出了研究复杂系统的四种基本方法,包括: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本文在借鉴上述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到广义虚拟经济自身的特点,提出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研究的四种基本方法。

(一)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

系统科学就是通过揭露和克服还原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理论研究表明,随着科学越来越深入到更小尺度的微观层次,我们对物质系统的认识越来越精细,但对整体的认识反而越来越模糊。现代科学表明,许多宇宙奥秘来源于整体的涌现性。还原论无法揭示这类奥秘,因为真正的整体涌现性在整体被分解为部分时已不复存在。对于复杂系统而言,两种分析方法缺一不可。只要整体论,不还原到元素层次,不了解局部的精细结构,我们对系统整体的认识只能是直观的、猜测性的、笼统的,缺乏科学性。没有整体观点,我们就无法把握系统的涌现性,对事物的认识只能是零碎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社会科学也同样如此。还原论强调从局部机制和微观结构中寻求对宏观现象的说明,例如微观经济学就是以经济个体为分析对象,通过对个体行为的研究,推导整个经济的一般均衡。而整体论则强调系统内各部分之问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决定着系统的宏观性质,例如宏观经济学就是以经济总量为分析对象,通过对总量系统中不同变量的研究,推导整个经济的宏观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大型化、复杂化,特别是一系列跨越时空的历史问题和全球问题的形成,而我们应对这类问题的方法还停留在还原论的层面,致使反映社会经济系统涌现性的特征被忽略掉了,从而在应对和处理复杂问题时总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广义虚拟经济强调经济系统是政治和经济的二元容介态,它一开始就关注整体的涌现性,从而具有一种和传统经济学截然相反的分析视角。

对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资本循环体系而言,就是要在深入了解系统个体元素的性质和行为的基础上,从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发现系统的整体性质和行为规律。具体而言,首先,要深入分析构成资本循环体系的各子系统及其细分的元素,包括:股东、银行、规则设计商(Designer)、系统集成商(Integrator)、模块制造商(Moduler)等子系统,对每个子系统内部的物质态和信息态的构成元素可以再细分进行分析。然后,在理解每个子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使这些子系统相互交换和相互联系的中介系统,比如:资本市场、产品市场、集成网络,再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机理,如何形成物质态与信息态的容介均衡,这就为揭示资本循环体系的涌现性奠定了基础。从上述过程来看,对资本循环体系中每一子系统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传统经济学的各专业领域以及管理学、社会学等专业领域。而对资本循环整体系统的分析,则能够突显广义虚拟经济对涌现性分析的贡献。因此,后者更应该成为广义虚拟经济学科建设的重点。

(二)分析思考与系统思考相结合

描述系统包括描述整体和描述局部两方面,需要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系统的整体观下建立对局部的描述,综合所有局部描述以建立关于系统整体的描述,是系统研究的基本方法。突变论的创立者托姆认为,用动力学方法研究系统,既要从局部走向整体,又要从整体走向局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将系统思考与分析思考结合起来。

从科学研究的范式来看,系统思考是一种和分析思考相对立的思维模式。分析思考是一个三步思想的过程:首先,分成部分,寻找对其理解;第二,试图解释被分开部分的行为;最后,试图用对各部分的理解的总合去解释整体。与之对应的,系统思考的三个过程:首先是识别当前系统所属的上一级系统或者是更大的整体;第二,解释上级系统的行为和性质;最后,用上级系统的作用和功能来解释当前系统的行为和性质。(见图5)

对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资本循环体系而言,我们可以先用系统思考的方法,首先是识别资本循环的上级系统 社会经济系统,然后对广义虚拟经济范畴中的社会经济系统进行分析,应该认识到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不仅仅表现为物质态,而是以质能态和信息态所构成的二元价值容介态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对这一经济形态中的资本循环进行审视,更多富含信息态的要素,如:品牌价值、商业模式、集成网络等表现出愈来愈强的价值创造能力,从而有可能形成独立的经济主体。

接着,运用分析思考的方法,对资本循环体系进行解构。基于对整体经济系统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原来的企业系统进一步分解成规则设计商(Designer)、系统集成商(Integrator)、模块制造商(Moduler)等子系统,这种解构显然是建立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然后,借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各专业领域的知识,打开每个子系统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在充分理解各子系统的基础上,将各子系统和各要素融合到一起,建立对资本循环体系的整体认识。当然,对于简单资本循环体系而言,就可以进行直接综合,而对于复杂资本循环体系而言,则可能用到统计综合、多层迭代甚至模糊分析等方法。

(三)确定性描述与不确定性描述相结合

从牛顿以来,科学逐步发展了两种并行的描 述框架。一种是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确定论描述,另一种是由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发展起来的概率论描述。两种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得到了大量的应用,比如采用确定论描述的一般系统论,又如香农的信息论实际上是建立在概率论描述框架上的典范。但是,两种方法总是在某一领域中单独使用,很少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分析方法。比如,在控制理论、运筹学等学科中,两种描述都使用,但通过划分不同分支来分别使用它们,仍然没有实现有机结合。

从现代科学的总体发展来看,是要把这两种描述框架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新框架。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把有限性作为认识自然的基本出发点,承认自然的有限性,我们就有可能从这两种描述体系根深蒂固的人为对立中解脱出来。从这一意义上看,混沌学、自组织理论等新学科的发展使大家初步看到了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希望。

宋可为在《二元价值容介态与经济波动》一文中,曾运用自组织临界模型(又称“沙堆模型”),对广义虚拟经济形态下的经济波动机理进行分析。事实上,这一模型也同样适用于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如图6所示,这是一组由产品各级生产商和最终销售者构成的网络。正如沙堆模型中所描述的,随着沙堆的逐渐增大,一粒下降的沙粒会触发一次沙崩,沙崩使沙堆重新构成了一个新的自组织临界状态。当沙的下降模式是随机的或是正常分布时,沙崩的分布通常会表现出更大的变化。在经济系统中,终端产品的购买者会随时到来,具有随机性,并且通过这种网络结构启动反应链,这些反应链通常会触发大于终端购买者变化的“沙崩”。

(四)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

任何系统都有定性特性和定量特性两方面。自牛顿成功地用数学公式描述物体运动规律以来,定量化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获得极大发展。定性方法往往被当作科学性较差的、在未找到定量方法之前的一种权益方法。但是,随着系统研究的对象越来越复杂,人们发现定量化的描述越来越困难了。在社会科学领域,很多人发现任何可统计的指标和数值都很难真实地反映社会经济系统的涌现性。这就要求我们要重新评价定性方法,避免在系统研究中片面地追求精确化、数量化。特别是那种不能反映对象真实特性的定量描述不是科学的描述,必须抛弃。

在经济学领域,伴随着自然科学定量工具的发展,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学者们不约而同地认为,对经济系统的分析必须通过定量描述才能深刻和准确,以至于时至今日,不含定量分析的经济研究,往往登不上大雅之堂。但是,我们也发现,很多驾驭数量工具的强者,过多地陷入了数量分析构造的模型中,对问题的定性判断却显得过于粗糙。而定性认识不正确,不论定量描述多么精确漂亮都是徒劳的,甚至会把认识引向歧途。关于这一点,凯恩斯早有论述。他指出:“目前过多的数理经济学不过是一种大杂烩,它和它所依赖的初始假设一样不紧缺精确。这种假设使得作者陷入了矫揉造作的、毫无意义的教学符号的迷宫之中,他们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依存性却视而不见。”

对于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应该将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结合起来。首先,通过定性判断建立经济系统总体及各子系统得概念模型。然后,尽可能的将这些概念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经求解或模拟后得出定量的结论。最后,对这些结论再进行定性归纳,以取得认识上的飞跃,形成解决问题的建议。

四、结论与展望

总结上述分析,本文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结论:

1.资本循环从实体经济到狭义虚拟经济,再到广义虚拟经济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过程。相比以往,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最大的变化在于生产系统由抽象的整体进化为D-I-M结构,整个体系的结构、功能和过程都以二元价值容介态为基础。

2.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具有复杂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和非线性等关键特征,从而决定了在研究上应该采用系统论的方法。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泡沫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9-0007-02

进入21世纪以来,当前虚拟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之势,但是虚拟资产的迅速扩张导致虚拟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朝着独立自主的方向运动。

1虚拟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1.1虚拟经济的定义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经济范畴,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就虚拟经济的概念以及其涵盖的范畴,不仅国内外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国内学术界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由心理和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它的运行特征是具有内在的波动性。

1.2虚拟经济的特征

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1.2.1虚拟性从本质上说,虚拟经济具有虚拟性。虚拟经济中交易的商品是以股票债券为代表的有价证券,这些虚拟资产本身没有价值,这是与实物资产有本质区别的。实物资产本身有生产成本,在市场经济中,大体上按平均成本定价,遵循价值规律。虚拟资产只是一种所有权证书,以未来预期收益为基础定价的,因而相对实体经济中一般商品实实在在的价值而言,虚拟资产的价值是虚拟的。

1.2.2高流动性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股票、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电子化,其交易过程在瞬间即刻完成。

1.2.3不稳定性虚拟经济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更多地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交易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而这种主观预期又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政治及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1.2.4高风险性由于影响虚拟资本价格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自身变化频繁,不遵循一定之规,非专业人士受专业知识、信息采集、信息分析能力、资金、时间精力等多方面限制,虚拟资本投资成为一项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尤其是随着各种风险投资基金等的介入,加剧了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

2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在协调机制,外部冲击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状态的恢复与变化机制。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如果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达到协调发展状态,那么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内部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投资者的投资组合选择与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来实现。如果实体经济内部发展失衡,则必然会出现结构性供求失衡,在消费者选择的作用下,供不应求产品价格上升、投资收益率提高,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降、投资收益率降低。在利益机制作用下,生产者将增加供不应求产品的投资,扩大供应,同时减少对供过于求产品的投资,缩小供应,直至供求恢复均衡为止。如果虚拟经济内部发展失衡,则将导致虚拟经济产品的供求失衡,各类资产风险与收益的均衡状态被打破,投资者将改变投资组合,增加对风险低、收益率高的虚拟经济产品的投资,减少对风险高、收益率低的虚拟经济产品的投资,并引致两类产品的价格发生反向变动。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社会将增加价格上升产品的供给,直到各种虚拟经济产品的供求达到新的均衡为止。

3 金融危机下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虚拟经济提高整体经济效率的重要一点在于充分发挥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政府人为构造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来促进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会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这种发展是外生而表层的,因而获得的增长通常是短期的“量”的增长,缺乏深厚的持续增长的基础,使金融发展的效率降低。2008国际金融风暴根源,看起来似乎是美国的次贷狂风引发的一场国际性经济衰退,实质上展露了许多所谓国际化概念对它国经济隐形入侵的霸道及国际性迷茫跟风,并彰显了世界金融秩序理应重构和到了国际金融世界急需赋予由世界经济强国齐抓共管责权的必要时刻。比如在2008年,全球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到实体经济的5倍,世界上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真正用在国际贸易上,其他的都是在金融市场中进行以钱生钱的活动。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规模还将进一步膨胀。但虚拟经济的发展在给世界经济带来活力的同时,又由于其虚拟性和高风险性,致使世界金融业发展出现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没有一些经营虚拟经济的相关银行、保险公司纷纷倒闭,国内2009年民间投资市场约日趋没落,这样也直接导致了实体经济发展的下降。比如2008年的“十一黄金周”,销售下跌两至三成。根据北京市的调查,深圳市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1256家企业中,资金链趋紧的256家,倒闭重组的一家。对于存在的行业危机,企业必须重视和采取措施规避。同时在积极发展虚拟经济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金融风险意识,积极预防虚拟经济膨胀演变为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产生表面源于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金融冲击是其导火线,但实体经济的内在失衡才是导致泡沫经济的根本原因。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不对称发展,会为泡沫的到来埋下伏笔。

3.1完善监管体系

从实践来看,发展虚拟经济,规避金融风险,首先必须完善虚拟经济的监管体系。由于虚拟经济自产生之日起就蕴涵着内在的不稳定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网络化电子化手段加强,使得金融交易市场呈现出较强的多变性,特别当金融扩张超过了经济贸易的增长速度时,以资金融通和投机牟利为目的的资本运动使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增加,若没有完善的监管体系,必然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应加强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督,建立公众监督、舆论监督机制。同时要规范证券市场的操作,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管理,监控金融衍生工具的虚拟和投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虚拟经济各层次的发展,审慎有序地开放金融市场。

3.2发展金融衍生市场

发展金融衍生市场也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金融市场的客观要求。由于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日益频繁,这种融资方式要求开辟衍生市场为资本流动和避险增值提供场所和机制,并拓宽国际资本融资渠道。金融衍生市场的创立对于完善资本市场和规避国际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实际是虚拟经济深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既需要经济制度的支撑,又需要金融市场的完善。在金融深化进程中,一方面要把发展基础性市场和金融衍生市场统筹考虑,既把衍生市场作为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又将其视为改革的手段;另一方面,又要把开放金融市场和发展衍生市场统筹考虑,使它既是开放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成为开放经济风险的预警器。

总之,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它可能带来的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发挥它灵活机动的特点,促进资源跨时间和空间的有效配置,规避它过分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带来的危机,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J].财贸经济,2000,(6).

[2] 杨凤娟.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与现代虚拟资本的特征[J].当代经济研究,2006,(5).

[3] 王春娟.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与虚拟经济[J].财经问题研究,2004,(11).

[4] 谢永添.关于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经济科学,2004,(2).

[5] 王悦.西方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理论回顾[J].求索,2006,(10).

篇11

关键词:虚拟资本;实际资本;虚拟资本运动;实际资本运动;转型

Abstract:With the Marxist economics concept of fictitious capital,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economy,the paper generalizes the forms of fictitious capital,fictitious capital mov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ctitious capital movement and physical capital movement. It also discusses fictitious capital in China's market economy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ctitious capital movement and the physical capital movement as well as their economic influence.

Key words:fictitious capital;physical capital;fictitious capital movement;actual capital movement;transition

一、虚拟资本研究的定位

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虚拟资本理论则更多地从实际经济运行的角度,研究了虚拟资本运动的形式、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国内外研究最多的是关于发达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虚拟资本运动等规律。这种研究本质上还是延续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框架,只是强调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特征,如强调市场经济中由于金融创新形成的虚拟资本形式和性质的变化。就目前来看,虚拟资本研究存在一定误区,如有些研究将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分析与现代金融理论分析混同。实际上,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在新条件的虚拟资本运动分析,是服从于马克思经济学范畴,不是实际经济具体规律的总结,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也不能将概念互换。笔者认为,虚拟资本理论存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内涵,又存在特定背景下的特殊内涵。而虚拟资本研究应包括两类:一类是沿着马克思经济的原有研究思路,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思路的研究突出性质层次上的研究;另一类是从实际经济环境的角度,突出虚拟资本运行的具体特点。具体特点的研究拓展了经济运行研究的视野,为揭示经济运行中的矛盾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二、市场经济中的虚拟资本

(一)虚拟资本的内涵

最初,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的银行资本结构时,使用了虚拟资本这个概念。马克思认为,“银行家资本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券(汇票)、国家证券(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在这里,不要忘记,银行家保险箱内的这些证券,即使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例如国家证券),或者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例如股票),他们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是不以他们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的;既然他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是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的权利就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虚拟资本的虚拟性是指资本的双重存在性,而与实际资本相脱离的“存在性”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因为其价值基础与实际市场活动无关。实际上马克思的虚拟资本内涵可以体现两个层次上:一是指证券与实际资本分离,证券只是实际资本的代表,本身没有价值,却被当作有价值的“买卖”;二是指证券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它不代表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第一种情况是指一笔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双重存在;第二种情况则是指一笔资本的双重以上的存在。这样,人们将虚拟资本定为,具有资本的形式,而没有资本的内容,并在运动中不断增值的资本形态。

(二)虚拟资本的两种基本形态

市场经济中存在复杂的金融体系,而金融体系中广泛地分布着不同形式的虚拟资本。从范围上看,各类股票、债券、商业票据和其他可转让的金融工具等都是虚拟资本的表现形式。但从虚拟资本对经济的影响角度可将虚拟资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商业票据等存在实物对应的虚拟资本形态;另一类是与实际资本相离较远的投机性强的虚拟资本形态。

1. 形态的虚拟资本对实际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1)该类型的虚拟资本的出现与实际经济活动直接相关,即对应于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第一种类型的虚拟资本(如商业票据)市场,一方面服务于企业经营的短期资本需求,另一方面这类型的虚拟资本成为人们投资的形式之一。显然,这类型的虚拟资本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对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作用。同时,通过人们的投资活动,虚拟资本市场具有吸纳社会过剩货币资本的作用,尤其在较高级层次的虚拟资本形式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条件下,虚拟资本市场对整体经济风险释放作用更大。(2)该类型的虚拟资本投机性不强。主要原因在于其价格相对稳定,而且价格变动(往往只与货币市场利率有关)也具有可预见的特点。

2.虚拟资本是具有高投机性的资本

存在于虚拟资本市场中的证券,尤其是股票,期权,期货等是现代市场中经济条件下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虚拟资本形态。一般说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在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加强,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工具的更加精巧与复杂,这部分虚拟资本会长足发展。一方面,这类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越来越远离具体的、单个的资本运动,与整个经济活动相关,但又有很强的独立化特征。另一方面,这类虚拟资本表现出很强的投机性特征。这部分虚拟资本往往由于受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其较高的回报率,从而成为影响实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这部分虚拟资本往往成为人们炒作和投机的对象。

三、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

(一)资本获取与实际资本运动

资本获取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基本条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产业资本运动过程表现为:G-…P…W′-G,G:货币资本来源基本上有两个渠道,即自有资本和外部资本。外部资本获取本质是一种信用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自有资本被认为是低负债的资本获取方式,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往往成为企业首选的资本获取方式。这就是传统的业主制企业为什么是较为安全的资本获取方式的原因。这种资本获取方式对企业生产和投资行为的主要影响是:一方面,自有资本限制了企业的行为动机,尤其是企业的冒险动机,这就是说,这类型的资本获取形式使企业具有了硬的预算约束;另一方面,资本数量约束了企业扩张动机。在企业融资自主的假定前提下,一些理论分析表明,自有资本形式和外部获取资本形式存在某种替代关系,如果外部资本获取的成本较低时,可能促使企业使用外部获取。实际上,外部融资形式是通过所谓资本市场获取,而外部的资本获取通过资本市场——可以是长期的资本市场也可以是短期资本市场,而企业与资本提供者的关系可以是借贷关系也可以是所有权关系。从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的这种关系角度,一些理论认为,由于信息的原因和风险的考虑,企业获取外部资本形式并不是任意的。也就是说,企业在两种形式的资本获取形式上不存在单一的一致性的替代关系。因而简单地认为资本市场的资金价格影响企业的资本获取形式是不完全的。

股份制为企业创造了另一种资本获取方式。股份制条件下,企业的产权分为千千万万个股东,每个股东都是企业所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资本获取由单个人或几个人扩展到全社会,这就为股份制企业创造了范围广泛的资本获取空间。但是,企业的发展必定受股票和其市场运动的影响:企业所需资本主要来自股份获取(包括初创和再发展);股票的“价值”(收益率)与企业的内在价值相互依赖;虚拟资本市场运动以企业或实际资本运动为基础;虚拟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信心对实际企业资本运动产生直接影响等。

企业实际资本运动主要受行业发展景况、企业本身的内在实力和商品活动的内在规律所制约。企业本身资本运动的目的是资本的增值,但所经过程必须是资本生产,不仅受时间的约束,而且要受空间和生产的自然过程的约束。企业实际资本的效率或效益,既受特定行业或产业中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又受到企业实际资本之间相互配合的社会总资本的结构和水平的影响,企业的实际资本运动的另一特点是,一旦投资失败或污损、破产,企业整个资本运动就要受到影响甚至停止,而且有大量的资本损失。资本损失的不仅是资本所有者的损失(有时可能不是),而且是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减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社会货币资本真实意义上的损失。从企业实际资本损失的影响上看,如果仅局限于特定企业内部,不通过资本关系或借贷关系向社会扩散,这种损失将不会对经济构成威胁。

(二)虚拟资本运动

企业的股票是所有者的代表凭证,以虚拟资本形式在虚拟资本市场运动。虚拟资本运动规律及其与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关系也从这里寻找。虚拟资本的运动形式像商品买卖一样,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但是,这种买卖关系与商品买卖不同。商品买卖的最终结果是商品要从流通中退出,而虚拟资本买卖原则上是无限的。与商品买卖中重视商品成本不同;虚拟资本买卖只注重价格,是受益凭证的买卖。

虚拟资本运动最主要的特点是价格运动和虚拟资本买卖投机性。在虚拟资本市场上,进入者都是货币所有者,以投资者身份出现。它们运用资本投资就像企业投资生产一样。这种投资要比真实投资方便,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投资方式的巨大革新。就投资对经济稳定性而言,投资愈是不改变的,对社会经济稳定愈有意义;就个人而言,在股票市场上,越是流动越对自己有利。证券的巨大流动性使证券投资方式称为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投资方式。股票市场具有高投机性与股票价格变化巨大有关。股票价格变化大体上受两方面的因素制约:受利息率的制约,通常人们用利息率表示股票的价格;受企业发展的经营状况等不确定因素的作用。由于利息率的变化是可预见的,从而对所有投资者来说,没有信息上的差别,但企业利润水平则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法准确预见的。投资者与企业内部人对企业信息上的差别以及在投资者之间分布不均是虚拟投资市场高投机的重要原因,也是发生内幕交易等不规范交易的根源所在。

(三)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关系

两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1)虚拟资本运动具有独立化的特点。(2)虚拟资本运动是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资本获取条件。正是虚拟资本市场的不断运动为企业动员了源源不断的资本供给,因而,虚拟资本运动是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一个前提条件。(3)虚拟资本独立化运动并不能改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虚拟资本基础支配作用:一方面,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左右着股票的水平;另一方面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而产生泡沫经济最终要回到企业的实际水平。在认识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关系时,企业实际资本的基础作用是十分关键的。

上述分析的是虚拟资本运动与单个实际资本运动的关系,而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另一方面是与整个社会总资本的关系。一般认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虚拟资本运动与整个宏观意义上的实际资本运动更加密切。

四、转型期虚拟资本运动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相比,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主要的特点是市场体制的非完整性。尽管如此,转型时期的经济环境中仍然存在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按照一定方式运动,并与实际资本运动相结合,推动经济的变化。

(一)虚拟资本的结构与规模

从发达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看,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对实际资本的运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既有有利的促进作用,也有不利的影响。从有利方面,虚拟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成熟程度的一个标志,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实际资本的形成,有利于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深化。处于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市场发展相对不完善,其中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虚拟资本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不仅是规模上,而且表现在结构单一以及深度不够。如现阶段以股票市场为主要形式的资本市场,规模相对于整个经济中的虚拟经济而言,还是相对较小;股票之外的其他形式的资本如债券资本市场发展落后。虚拟资本的这一特点对实际资本的形成不利,加上政府对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市场管理经验欠缺,市场规制不完善,如以商业票据等形式存在的虚拟资本发展滞后,等等,已经成为实际资本发展的阻碍因素。

(二)虚拟资本运动表现出更为投机性的特点,并构成对整个经济稳定运行的负面影响

虚拟资本运动的基本特征是投机性,尤其是与实际资本相距较远的虚拟资本形式更是如此,这是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而市场化过程中虚拟资本运动的投机性有自己的特点:(1)相对于大量虚拟资本需求而言,虚拟资本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供需矛盾促使虚拟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加大。(2)虚拟资本的需求主体力量对比差异巨大,使部分需求主体更有可能对市场掌控,在信息非对称的条件下,市场的投机性增大,而投机性增大又反过来强化了大众需求主体的投机意识,市场的投机性进一步加强。(3)改革的非稳定预期也强化了广大居民的储蓄意识,风险意识提升也使企业经营行为谨慎了,因而企业层次上的实际资本运动显示出动力不足,加上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体制影响和经济态势的趋势变化,整个经济中出现过剩货币资本的局面,而过剩的货币资本又为虚拟资本运动的投机性加大创造了条件,如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巨大波动现实。(4)体制和政策的过渡性或者阶段性对虚拟资本市场的投机性影响也比较大。

(三)实际资本自身运动以及与虚拟资本运动的关系

成熟市场经济中的实际资本运动与虚拟资本运动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推动的,其中虚拟资本运动具有独立性,而实际资本运动受虚拟资本运动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转型时期的体制和政策的特殊性、经济结构特征以及主体行为特征都将左右两者的相互关系。(1)从虚拟资本运动对实际资本运动的促进作用方面,由于虚拟资本规模有限,尤其是“投机性”较强的虚拟资本形式发展滞后,虚拟资本对实际的作用将大打折扣。但虚拟资本的购买者的投机性预期,使社会经济中过剩的货币资本由实际资本需求转移到虚拟资本上,从而通过迂回的形式使虚拟资本运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实际资本运动。(2)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定时期内过剩的货币资本以银行储蓄存款形式存在,抑制了虚拟资本市场的规模的变化,抑制了实际资本运动。同时,由于虚拟资本市场运动对实际资本运动作用相对不足,则实际资本运动通过银行直接获取外部资本。这就是说,实际资本运动更多地是借助非虚拟资本市场的形式来实现。前面的分析表明,股票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对于股份制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投机性的虚拟资本市场是投资主体的投资选择实现的场所,投资者的套利行为将促使市场均衡的实现、货币资本的价格的实现、以及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货币资本获取。

转型时期的经济条件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行为。虚拟资本需求受多种因素作用,受人们多元的投资目标影响。不同的投资目标将改变整个经济中的虚拟资本的结构,而在虚拟资本规模(包括投机性较强的虚拟资本和投机性较低的虚拟资本)相对较小的情况下,过剩的货币资本既没有输送到实际资本形式中,也没有进入到投机性的虚拟资本形式中,而是成为单纯的储蓄形式。这为经济未来非稳定预期创造了条件。过剩的货币资本不仅影响投机性虚拟资本的市场稳定,而且影响实际资本的运动和壮大。

处于转型时期的实际资本运动本身也有独立性。因为在市场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市场发展欠缺包括虚拟资本市场发展不足,实际资本运动更多地是通过政府的自主行为推动的,或者说是通过非投机性的虚拟资本形式,借助政府干预使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相结合,如借助政府主导下的商业银行为企业融资。这样,实际资本运动一定程度上脱离虚拟资本的独立运动。独立化的实际资本运动在政府干预影响下,反过来也影响虚拟资本的运动以及虚拟资本运动对实际资本运动的积极促进。

以上从几个方面分析转型时期的虚拟资本运动的特点,以及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与发达市场化国家相比,转型时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认识处于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 许均华,高翔.虚拟资本与实质经济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00(3).

[2] 赵海宽.虚拟资本及其积极作用[J].金融研究,2000(3).

[3] 赵瑾璐,张小霞.论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关系[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3).

[4] 雷起荃.虚拟资本、虚拟企业与虚拟国家之解读[J].经济学家,2001(2).

[5] 白丽健.试析虚拟资本与证券市场的关系[J].当代财经,2000(4).

[6] 李恒光.虚拟资本的内涵、运行规律及经济影响探析[J].理论与改革,1998(1).

[7] 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8] 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4(4).

[9] 梅子惠.虚拟经济与市场经济[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2).

篇12

摘要:运用马克思经济学的虚拟资本概念,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和概括虚拟资本的表现形式,虚拟资本的运动及其与实际资本运动的关系。从中可以了解到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市场经济中的虚拟资本,以及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运动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到这种相互关系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关键词:虚拟资本;实际资本;虚拟资本运动;实际资本运动;转型

一、虚拟资本研究的定位

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虚拟资本理论则更多地从实际经济运行的角度,研究了虚拟资本运动的形式、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国内外研究最多的是关于发达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虚拟资本运动等规律。这种研究本质上还是延续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框架,只是强调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特征,如强调市场经济中由于金融创新形成的虚拟资本形式和性质的变化。就目前来看,虚拟资本研究存在一定误区,如有些研究将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分析与现代金融理论分析混同。实际上,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在新条件的虚拟资本运动分析,是服从于马克思经济学范畴,不是实际经济具体规律的总结,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也不能将概念互换。笔者认为,虚拟资本理论存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内涵,又存在特定背景下的特殊内涵。而虚拟资本研究应包括两类:一类是沿着马克思经济的原有研究思路,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思路的研究突出性质层次上的研究;另一类是从实际经济环境的角度,突出虚拟资本运行的具体特点。具体特点的研究拓展了经济运行研究的视野,为揭示经济运行中的矛盾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二、市场经济中的虚拟资本

(一)虚拟资本的内涵

最初,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的银行资本结构时,使用了虚拟资本这个概念。马克思认为,“银行家资本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券(汇票)、国家证券(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在这里,不要忘记,银行家保险箱内的这些证券,即使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例如国家证券),或者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例如股票),他们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是不以他们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的;既然他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是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的权利就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虚拟资本的虚拟性是指资本的双重存在性,而与实际资本相脱离的“存在性”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因为其价值基础与实际市场活动无关。实际上马克思的虚拟资本内涵可以体现两个层次上:一是指证券与实际资本分离,证券只是实际资本的代表,本身没有价值,却被当作有价值的“买卖”;二是指证券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它不代表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第一种情况是指一笔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双重存在;第二种情况则是指一笔资本的双重以上的存在。这样,人们将虚拟资本定为,具有资本的形式,而没有资本的内容,并在运动中不断增值的资本形态。

(二)虚拟资本的两种基本形态

市场经济中存在复杂的金融体系,而金融体系中广泛地分布着不同形式的虚拟资本。从范围上看,各类股票、债券、商业票据和其他可转让的金融工具等都是虚拟资本的表现形式。但从虚拟资本对经济的影响角度可将虚拟资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商业票据等存在实物对应的虚拟资本形态;另一类是与实际资本相离较远的投机性强的虚拟资本形态。

1.形态的虚拟资本对实际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1)该类型的虚拟资本的出现与实际经济活动直接相关,即对应于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第一种类型的虚拟资本(如商业票据)市场,一方面服务于企业经营的短期资本需求,另一方面这类型的虚拟资本成为人们投资的形式之一。显然,这类型的虚拟资本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对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作用。同时,通过人们的投资活动,虚拟资本市场具有吸纳社会过剩货币资本的作用,尤其在较高级层次的虚拟资本形式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条件下,虚拟资本市场对整体经济风险释放作用更大。(2)该类型的虚拟资本投机性不强。主要原因在于其价格相对稳定,而且价格变动(往往只与货币市场利率有关)也具有可预见的特点。

2.虚拟资本是具有高投机性的资本

存在于虚拟资本市场中的证券,尤其是股票,期权,期货等是现代市场中经济条件下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虚拟资本形态。一般说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在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加强,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工具的更加精巧与复杂,这部分虚拟资本会长足发展。一方面,这类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越来越远离具体的、单个的资本运动,与整个经济活动相关,但又有很强的独立化特征。另一方面,这类虚拟资本表现出很强的投机性特征。这部分虚拟资本往往由于受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其较高的回报率,从而成为影响实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这部分虚拟资本往往成为人们炒作和投机的对象。

三、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

(一)资本获取与实际资本运动

资本获取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基本条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产业资本运动过程表现为:G-…P…W′-G,G:货币资本来源基本上有两个渠道,即自有资本和外部资本。外部资本获取本质是一种信用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自有资本被认为是低负债的资本获取方式,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往往成为企业首选的资本获取方式。这就是传统的业主制企业为什么是较为安全的资本获取方式的原因。这种资本获取方式对企业生产和投资行为的主要影响是:一方面,自有资本限制了企业的行为动机,尤其是企业的冒险动机,这就是说,这类型的资本获取形式使企业具有了硬的预算约束;另一方面,资本数量约束了企业扩张动机。在企业融资自主的假定前提下,一些理论分析表明,自有资本形式和外部获取资本形式存在某种替代关系,如果外部资本获取的成本较低时,可能促使企业使用外部获取。实际上,外部融资形式是通过所谓资本市场获取,而外部的资本获取通过资本市场——可以是长期的资本市场也可以是短期资本市场,而企业与资本提供者的关系可以是借贷关系也可以是所有权关系。从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的这种关系角度,一些理论认为,由于信息的原因和风险的考虑,企业获取外部资本形式并不是任意的。也就是说,企业在两种形式的资本获取形式上不存在单一的一致性的替代关系。因而简单地认为资本市场的资金价格影响企业的资本获取形式是不完全的。股份制为企业创造了另一种资本获取方式。股份制条件下,企业的产权分为千千万万个股东,每个股东都是企业所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资本获取由单个人或几个人扩展到全社会,这就为股份制企业创造了范围广泛的资本获取空间。但是,企业的发展必定受股票和其市场运动的影响:企业所需资本主要来自股份获取(包括初创和再发展);股票的“价值”(收益率)与企业的内在价值相互依赖;虚拟资本市场运动以企业或实际资本运动为基础;虚拟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信心对实际企业资本运动产生直接影响等。

企业实际资本运动主要受行业发展景况、企业本身的内在实力和商品活动的内在规律所制约。企业本身资本运动的目的是资本的增值,但所经过程必须是资本生产,不仅受时间的约束,而且要受空间和生产的自然过程的约束。企业实际资本的效率或效益,既受特定行业或产业中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又受到企业实际资本之间相互配合的社会总资本的结构和水平的影响,企业的实际资本运动的另一特点是,一旦投资失败或污损、破产,企业整个资本运动就要受到影响甚至停止,而且有大量的资本损失。资本损失的不仅是资本所有者的损失(有时可能不是),而且是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减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社会货币资本真实意义上的损失。从企业实际资本损失的影响上看,如果仅局限于特定企业内部,不通过资本关系或借贷关系向社会扩散,这种损失将不会对经济构成威胁。

(二)虚拟资本运动

企业的股票是所有者的代表凭证,以虚拟资本形式在虚拟资本市场运动。虚拟资本运动规律及其与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关系也从这里寻找。虚拟资本的运动形式像商品买卖一样,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但是,这种买卖关系与商品买卖不同。商品买卖的最终结果是商品要从流通中退出,而虚拟资本买卖原则上是无限的。与商品买卖中重视商品成本不同;虚拟资本买卖只注重价格,是受益凭证的买卖。

虚拟资本运动最主要的特点是价格运动和虚拟资本买卖投机性。在虚拟资本市场上,进入者都是货币所有者,以投资者身份出现。它们运用资本投资就像企业投资生产一样。这种投资要比真实投资方便,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投资方式的巨大革新。就投资对经济稳定性而言,投资愈是不改变的,对社会经济稳定愈有意义;就个人而言,在股票市场上,越是流动越对自己有利。证券的巨大流动性使证券投资方式称为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投资方式。股票市场具有高投机性与股票价格变化巨大有关。股票价格变化大体上受两方面的因素制约:受利息率的制约,通常人们用利息率表示股票的价格;受企业发展的经营状况等不确定因素的作用。由于利息率的变化是可预见的,从而对所有投资者来说,没有信息上的差别,但企业利润水平则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法准确预见的。投资者与企业内部人对企业信息上的差别以及在投资者之间分布不均是虚拟投资市场高投机的重要原因,也是发生内幕交易等不规范交易的根源所在。

(三)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关系

两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1)虚拟资本运动具有独立化的特点。(2)虚拟资本运动是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资本获取条件。正是虚拟资本市场的不断运动为企业动员了源源不断的资本供给,因而,虚拟资本运动是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一个前提条件。(3)虚拟资本独立化运动并不能改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虚拟资本基础支配作用:一方面,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左右着股票的水平;另一方面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而产生泡沫经济最终要回到企业的实际水平。在认识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关系时,企业实际资本的基础作用是十分关键的。

上述分析的是虚拟资本运动与单个实际资本运动的关系,而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另一方面是与整个社会总资本的关系。一般认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虚拟资本运动与整个宏观意义上的实际资本运动更加密切。

四、转型期虚拟资本运动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相比,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主要的特点是市场体制的非完整性。尽管如此,转型时期的经济环境中仍然存在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按照一定方式运动,并与实际资本运动相结合,推动经济的变化。

(一)虚拟资本的结构与规模

从发达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看,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对实际资本的运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既有有利的促进作用,也有不利的影响。从有利方面,虚拟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成熟程度的一个标志,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实际资本的形成,有利于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深化。处于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市场发展相对不完善,其中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虚拟资本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不仅是规模上,而且表现在结构单一以及深度不够。如现阶段以股票市场为主要形式的资本市场,规模相对于整个经济中的虚拟经济而言,还是相对较小;股票之外的其他形式的资本如债券资本市场发展落后。虚拟资本的这一特点对实际资本的形成不利,加上政府对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市场管理经验欠缺,市场规制不完善,如以商业票据等形式存在的虚拟资本发展滞后,等等,已经成为实际资本发展的阻碍因素。

(二)虚拟资本运动表现出更为投机性的特点,并构成对整个经济稳定运行的负面影响

虚拟资本运动的基本特征是投机性,尤其是与实际资本相距较远的虚拟资本形式更是如此,这是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而市场化过程中虚拟资本运动的投机性有自己的特点:(1)相对于大量虚拟资本需求而言,虚拟资本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供需矛盾促使虚拟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加大。(2)虚拟资本的需求主体力量对比差异巨大,使部分需求主体更有可能对市场掌控,在信息非对称的条件下,市场的投机性增大,而投机性增大又反过来强化了大众需求主体的投机意识,市场的投机性进一步加强。(3)改革的非稳定预期也强化了广大居民的储蓄意识,风险意识提升也使企业经营行为谨慎了,因而企业层次上的实际资本运动显示出动力不足,加上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体制影响和经济态势的趋势变化,整个经济中出现过剩货币资本的局面,而过剩的货币资本又为虚拟资本运动的投机性加大创造了条件,如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巨大波动现实。(4)体制和政策的过渡性或者阶段性对虚拟资本市场的投机性影响也比较大。

(三)实际资本自身运动以及与虚拟资本运动的关系

成熟市场经济中的实际资本运动与虚拟资本运动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推动的,其中虚拟资本运动具有独立性,而实际资本运动受虚拟资本运动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转型时期的体制和政策的特殊性、经济结构特征以及主体行为特征都将左右两者的相互关系。(1)从虚拟资本运动对实际资本运动的促进作用方面,由于虚拟资本规模有限,尤其是“投机性”较强的虚拟资本形式发展滞后,虚拟资本对实际的作用将大打折扣。但虚拟资本的购买者的投机性预期,使社会经济中过剩的货币资本由实际资本需求转移到虚拟资本上,从而通过迂回的形式使虚拟资本运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实际资本运动。(2)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定时期内过剩的货币资本以银行储蓄存款形式存在,抑制了虚拟资本市场的规模的变化,抑制了实际资本运动。同时,由于虚拟资本市场运动对实际资本运动作用相对不足,则实际资本运动通过银行直接获取外部资本。这就是说,实际资本运动更多地是借助非虚拟资本市场的形式来实现。前面的分析表明,股票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对于股份制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投机性的虚拟资本市场是投资主体的投资选择实现的场所,投资者的套利行为将促使市场均衡的实现、货币资本的价格的实现、以及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货币资本获取。

转型时期的经济条件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行为。虚拟资本需求受多种因素作用,受人们多元的投资目标影响。不同的投资目标将改变整个经济中的虚拟资本的结构,而在虚拟资本规模(包括投机性较强的虚拟资本和投机性较低的虚拟资本)相对较小的情况下,过剩的货币资本既没有输送到实际资本形式中,也没有进入到投机性的虚拟资本形式中,而是成为单纯的储蓄形式。这为经济未来非稳定预期创造了条件。过剩的货币资本不仅影响投机性虚拟资本的市场稳定,而且影响实际资本的运动和壮大。

篇13

1.三大行业就业的绝对值

首先从三大行业就业的绝对数值分析。可见,一般服务业略有上升,实体经济略有下降,虚拟经济变化不明显;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就业影响最为显著2008年开始就业一直下降,虽然前面分析显示2010年开始实体经济表现最快增长,但这种增长相对就业而言,表现出经济增长但就业却下降的特点,可以说是无就业的经济增长;到2011年为止虚拟经济的就业人数和2005年的数值基本持平;而一般服务业受危机影响其就业增长很小。

2.三大行业就业的年增长率

然后从三大行业就业的年增长率看。从表2中可以看出,总体上就业增长率在统计期间内都不高,实体经济从2008年到2010年连续3年就业负增长,虚拟经济2008年和2009年2年就业负增长,而一般服务业在2009年就业负增长,可见2009年三大行业就业均为负增长。就业最乏力的为实体经济,增长最明显的是一般服务业。从三大行业就业增长率变化趋势看,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在考察时间范围内,表现出以2009年为对称轴的“V”型走势,而且变化趋势的拐点出现时间几乎相同;但一般服务业增长趋势变化相对平稳,2009年增幅放缓,之后以稍大于0.1%的增长率平稳增长。2011年相对于2006年三大行业排序没有变化。

3.三大行业就业各自占比

再从三大行业就业各自占比的角度看。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危机前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实体经济42%,一般服务业39%,虚拟经济18%,而危机后则变为一般服务业42%,实体经济39%,虚拟经济18%,实体经济与一般服务业的排序位置发生了转换;从占比角度看,危机并没有改变实体经济就业占比下降的总体趋势和一般服务业占比上升的总体趋势,可以说危机促进了就业结构的改变。从占比变化趋势看,在2008年实体经济和一般服务业占比位次发生了转换,即2008年以后一般服务业的占比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占比;而虚拟经济部门的就业占比从2005年到2011年几乎没有变化,只是在2009年略显下行,但马上又恢复到原来水平。可见,从三大行业就业占比角度看,2008年以后一般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最大行业。

二、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一般服务业的增长与就业的关系

1.人均GDP的绝对值

人均GDP的绝对值的计算方法为:三大行业GDP绝对值/三大行业就业人数(年度)。下面从这一指标行业均值分析一下。可见,2005年~2011年实体经济的人均GDP为8.87万美元,其次是虚拟经济为7.74万美元,最后为一般服务业7.07万美元,而从年度均值看,2005年~2011各个行业年均GDP持续上升。相对于GDP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而言,表现出相对高增长的特征。根据前面的分析,由于实体经济GDP数值较高,就业人数较低,而一般服务业恰相反即GDP数值相对较低,就业人数较多,所以实体经济的人均GDP最大,而一般服务业最小。从三大行业GDP绝对值增长趋势图分析,总体上三大行业人均GDP持续增长,2009年实体经济出现明显下行拐点,但2010年年末又回复到原来数值并继续增长,虚拟经济在2009年与实体经济同时出现了拐点,但并不明显,2009年年末又回复到原来水平并持续增长,而一般服务业2005年~2011年持续并相对快速增长。可以看出2009年实体经济达到最低点后突然快速增长,且速度超过其他两大行业,明显不是自然增长,由政府干预的痕迹。

2.人均GDP的增长率

再从人均GDP的增长率看。表3中的数据表明,2006年~2011年,增长率最高的是一般服务业,持续正增长;增长率最低的是实体经济,2008年、2009年连续2年出现负增长,虚拟经济居中,在2009年出现了负增长。从年度均值看,2009年年度均值为-0.019,表明2009年一般服务业正增长被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负增长抵消掉了。从三大行业人均GDP增长率的趋势看,2006年~2011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趋势十分相似,并且都以2009年为对称轴成“V”型,所不同的是实体经济波幅度更大一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同时在2009年出现了负值,并且2010年中期开始实体经济的人均GDP增长率重新转为正值后超过了虚拟经济,而此前这一指标低于虚拟经济,并且成为三大行业增长最快的;一般服务业在考察时间范围内始终为正增长率,但2007年开始增幅持续下降。

3.单位GDP就业人数

单位GDP就业人数即为“就业系数”用“就业人数/百万美元GDP”衡量。下面从这一指标来分析一下。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各个行业百万美元GDP就业人数都在下降,从2005年~2011年这一指标年均值最高为一般服务业为14人,最低为虚拟经济为6人,低于平均值10人。表明,相对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一般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作用明显。从就业系数(百万GDP就业人数)的趋势线看,三大行业该指标都呈明显下行趋势,即如果正常发展,这一指标将继续下降;降幅最小的是虚拟经济减少约为1人,降幅最大的是一般服务业,减少约为2.5人。可见,从三大行业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力在逐渐减弱,即GDP增长1单位所带动的就业在减少,并且这个显现正在逐渐成为一个趋势。

4.就业增长乘数

为了衡量三大行业中每个行业GDP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共同作用,并考察行业发展影响力,在此采用就业增长乘数这一指标,即,就业增长乘数=增长率*就业人数。从表3中相关数据可以看到,2006年~2011年一般服务业的就业增长乘数最大,其次是实体经济,然后是虚拟经济;从三大行业这一指标均值看,表现为下降的特点,对比GDP增长率和百万GDP的就业人数这两个指标,表明一般服务业对于就业与增长的合力是最大的,相对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一般服务业综合影响力不断增强。从三大行业就业增长乘数趋势考察,总体上三大行业这一指标基本以2009年为对称轴呈“V”型变化,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这一特征尤为明显;实体经济这一指标的波动幅度最大,一般服务业波动最小;2008年开始至2009年中期实体经济这一指标均为负值,而虚拟经济和一般服务业没有经历负值阶段;2010年以后实体经济这一指标增长相对快于虚拟经济和一般服务业。图中显示,从2006年到2010年一般服务业的就业增长乘数一直以明显优势高于其他2个行业,而2009年以后,实体经济突然发力,从排名最后迅速发展成排名第一,可见2009年以后旨在发展实体经济的政府干预力量开始发挥作用。

一、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一般服务业的就业增长事实

1.三大行业就业的绝对值

首先从三大行业就业的绝对数值分析。可见,一般服务业略有上升,实体经济略有下降,虚拟经济变化不明显;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就业影响最为显著2008年开始就业一直下降,虽然前面分析显示2010年开始实体经济表现最快增长,但这种增长相对就业而言,表现出经济增长但就业却下降的特点,可以说是无就业的经济增长;到2011年为止虚拟经济的就业人数和2005年的数值基本持平;而一般服务业受危机影响其就业增长很小。

2.三大行业就业的年增长率

然后从三大行业就业的年增长率看。从表2中可以看出,总体上就业增长率在统计期间内都不高,实体经济从2008年到2010年连续3年就业负增长,虚拟经济2008年和2009年2年就业负增长,而一般服务业在2009年就业负增长,可见2009年三大行业就业均为负增长。就业最乏力的为实体经济,增长最明显的是一般服务业。从三大行业就业增长率变化趋势看,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在考察时间范围内,表现出以2009年为对称轴的“V”型走势,而且变化趋势的拐点出现时间几乎相同;但一般服务业增长趋势变化相对平稳,2009年增幅放缓,之后以稍大于0.1%的增长率平稳增长。2011年相对于2006年三大行业排序没有变化。

3.三大行业就业各自占比

再从三大行业就业各自占比的角度看。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危机前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实体经济42%,一般服务业39%,虚拟经济18%,而危机后则变为一般服务业42%,实体经济39%,虚拟经济18%,实体经济与一般服务业的排序位置发生了转换;从占比角度看,危机并没有改变实体经济就业占比下降的总体趋势和一般服务业占比上升的总体趋势,可以说危机促进了就业结构的改变。从占比变化趋势看,在2008年实体经济和一般服务业占比位次发生了转换,即2008年以后一般服务业的占比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占比;而虚拟经济部门的就业占比从2005年到2011年几乎没有变化,只是在2009年略显下行,但马上又恢复到原来水平。可见,从三大行业就业占比角度看,2008年以后一般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最大行业。

二、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一般服务业的增长与就业的关系

1.人均GDP的绝对值

人均GDP的绝对值的计算方法为:三大行业GDP绝对值/三大行业就业人数(年度)。下面从这一指标行业均值分析一下。可见,2005年~2011年实体经济的人均GDP为8.87万美元,其次是虚拟经济为7.74万美元,最后为一般服务业7.07万美元,而从年度均值看,2005年~2011各个行业年均GDP持续上升。相对于GDP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而言,表现出相对高增长的特征。根据前面的分析,由于实体经济GDP数值较高,就业人数较低,而一般服务业恰相反即GDP数值相对较低,就业人数较多,所以实体经济的人均GDP最大,而一般服务业最小。从三大行业GDP绝对值增长趋势图分析,总体上三大行业人均GDP持续增长,2009年实体经济出现明显下行拐点,但2010年年末又回复到原来数值并继续增长,虚拟经济在2009年与实体经济同时出现了拐点,但并不明显,2009年年末又回复到原来水平并持续增长,而一般服务业2005年~2011年持续并相对快速增长。可以看出2009年实体经济达到最低点后突然快速增长,且速度超过其他两大行业,明显不是自然增长,由政府干预的痕迹。

2.人均GDP的增长率

再从人均GDP的增长率看。表3中的数据表明,2006年~2011年,增长率最高的是一般服务业,持续正增长;增长率最低的是实体经济,2008年、2009年连续2年出现负增长,虚拟经济居中,在2009年出现了负增长。从年度均值看,2009年年度均值为-0.019,表明2009年一般服务业正增长被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负增长抵消掉了。从三大行业人均GDP增长率的趋势看,2006年~2011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趋势十分相似,并且都以2009年为对称轴成“V”型,所不同的是实体经济波幅度更大一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同时在2009年出现了负值,并且2010年中期开始实体经济的人均GDP增长率重新转为正值后超过了虚拟经济,而此前这一指标低于虚拟经济,并且成为三大行业增长最快的;一般服务业在考察时间范围内始终为正增长率,但2007年开始增幅持续下降。

3.单位GDP就业人数

单位GDP就业人数即为“就业系数”用“就业人数/百万美元GDP”衡量。下面从这一指标来分析一下。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各个行业百万美元GDP就业人数都在下降,从2005年~2011年这一指标年均值最高为一般服务业为14人,最低为虚拟经济为6人,低于平均值10人。表明,相对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一般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作用明显。从就业系数(百万GDP就业人数)的趋势线看,三大行业该指标都呈明显下行趋势,即如果正常发展,这一指标将继续下降;降幅最小的是虚拟经济减少约为1人,降幅最大的是一般服务业,减少约为2.5人。可见,从三大行业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力在逐渐减弱,即GDP增长1单位所带动的就业在减少,并且这个显现正在逐渐成为一个趋势。

4.就业增长乘数

为了衡量三大行业中每个行业GDP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共同作用,并考察行业发展影响力,在此采用就业增长乘数这一指标,即,就业增长乘数=增长率*就业人数。从表3中相关数据可以看到,2006年~2011年一般服务业的就业增长乘数最大,其次是实体经济,然后是虚拟经济;从三大行业这一指标均值看,表现为下降的特点,对比GDP增长率和百万GDP的就业人数这两个指标,表明一般服务业对于就业与增长的合力是最大的,相对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一般服务业综合影响力不断增强。从三大行业就业增长乘数趋势考察,总体上三大行业这一指标基本以2009年为对称轴呈“V”型变化,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这一特征尤为明显;实体经济这一指标的波动幅度最大,一般服务业波动最小;2008年开始至2009年中期实体经济这一指标均为负值,而虚拟经济和一般服务业没有经历负值阶段;2010年以后实体经济这一指标增长相对快于虚拟经济和一般服务业。图中显示,从2006年到2010年一般服务业的就业增长乘数一直以明显优势高于其他2个行业,而2009年以后,实体经济突然发力,从排名最后迅速发展成排名第一,可见2009年以后旨在发展实体经济的政府干预力量开始发挥作用。

三、主要结论

通过对美国胆大行业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分析,可以得出关于美国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一般服务业,从2005年~2011年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阶段特征。美国三大行从GDP看,各行业GDP总体是增加的,受冲击主要体现在2008年~2010年,2009年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基本触底,2010年以后经济增长概念基本恢复到危机前的稳定状态;其中冲击最小的是一般服务业。从就业看,就业的恢复远慢于经济增长,虚拟经济就业几乎没有变化,实体经济下降,一般服务业增长,就业趋向于服务业,即一般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最强。从GDP增长与就业关系看,服务业增长吸纳的就业人数在增加,虚拟经济变动不大,而实体经济在减少;特别是从就业增长乘数看,一般服务业的影响力最大,且优势明显,其次是实体经济,最后是虚拟经济。三大行业分析中各曲线拐点表明,政府的政策2009年以后发挥了作用,政府调整方向是实体经济,但市场调整的方向是一般服务业。2010年年末美国经济增长就已经恢复到危机前的状态,而就业下降是一个趋势,直到服务业GDP占主体之前很难改变。

作者:王磊 刘骏民

篇14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实体经济;虚拟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05-0085-05

一、房地产泡沫二元结构分析框架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一)房价与宏观经济走势的相关性越来越不明显。甚至出现了“房经背离”的怪现象。

近年来在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甚至出现了住房价格和经济走势背离的新现象。l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房地产泡沫的崩溃。房地产泡沫的崩溃给东南亚国家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房地产泡沫崩溃是在宏观经济状况良好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房地产泡沫并不是由于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引起的。来自1997年东南亚国家的经验证据也证明房地产泡沫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显。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很多国家的房地产价格膨胀及其崩溃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房地产泡沫呈现全球化、普遍化和严重化趋势,房地产市场运行的独立性越来越明显。传统的经济理论一般将房地产作为实体经济的子市场来看待,强调房地产作为不动产的物理特征和物质价值,认为房地产作为实物资产的一种形式,价格和经济增长以及物价水平大致平行发展。对于房地产泡沫的分析,坚持从实体经济层面寻找原因,将房地产泡沫归结为经济基本面因素。传统的关于房地产泡沫的诸多理论假说都缺乏较好的说服力和解释能力,坚持从实体经济视角研究房地产泡沫的传统思路的局限性十分明显。因此有必要从实体经济之外的其他视角来寻找房地产泡沫的成因。而虚拟经济的兴起,为我们研究房地产泡沫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虚拟经济从心理预期和不确定性来分析房地产泡沫,强调房地产资本化定价的重要性,这是不同于传统的实体经济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房地产市场运行的特殊性和独立性。中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处于转型时期,住房价格与宏观经济走势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显,因此,有必要引入虚拟经济的分析方法,以弥补传统的实体经济的成本一收益分析的不足,以更好地洞悉房地产泡沫的全貌。

(二)房地产泡沫呈现新特征和新趋势,房地产的虚拟化色彩越来越明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房地产泡沫危机不断爆发,房地产泡沫的崩溃带来了空前严重的影响,新型房地产泡沫和传统的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城市、地区和国家的旧房地产泡沫不同,呈现国际化、普遍化和全球化趋势,房地产泡沫的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房地产业的发展呈现虚拟化趋势,房地产的虚拟化色彩越来越突出。从房地产泡沫和虚拟经济的关系来看,虚拟经济的兴起和房地产泡沫的全球化、普遍化趋势,成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令人关注的一个新态势,虚拟经济的兴起成为房地产泡沫的新背景。在虚拟经济的新背景下,房地产泡沫呈现出新趋势和新特征,表现为房地产泡沫的严重化、普遍化和全球化。房地产泡沫和金融危机密切相关,房地产泡沫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房地产的重要性及其资产属性越来越凸现,房地产价格波动开始引起货币政策当局的关注,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新内容和重大挑战。房地产的虚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房地产成为虚拟经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趋势和房地产证券化趋势的兴起;房地产金融及其相关的衍生金融产品的发展;房地产在一国或者地区的社会财富占有重要的位置;房地产用途和功能的分化;房地产和金融系统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二、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二元结构分析框架及其主要内容

现代经济实际上是货币经济,包括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部门,现有的关于房地产泡沫的研究大都是从传统的实体经济视角出发,而忽视了虚拟经济部门的存在,忽视了现代经济的货币经济特征,导致对房地产泡沫的解释缺乏现实感和说服力。现代经济的虚实两重性不仅反映在房地产市场之外,还反映在房地产市场本身。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具有鲜明的虚拟经济特征和实体经济特征的特殊市场,本身具有虚实两重性。正是由于房地产市场本身和房地产所处的现代经济环境的“虚实两重性”,决定了房地产泡沫成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认为房地产泡沫具有典型的复合型泡沫特征,这种复合型泡沫既与房地产市场的虚实两重性有关,又与现代经济的虚实两重性有关。正是基于对现代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特殊性的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个基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二元结构分析框架(见图1)。

基本框架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一)根据二元结构分析框架,房地产泡沫是一种复合型泡沫

房地产泡沫既有实体经济的因素,又有虚拟经济的因素,这与现代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虚实两重性密切相关。

从实体经济角度研究,已经越来越难以解释新型房地产泡沫,难以解释全球性的“房经背离”现象。面对国际国内变化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环境,在虚拟经济兴起的大背景下,挖掘房地产泡沫和虚拟经济部门之间的传导作用机制,研究房地产泡沫是通过什么渠道影响和作用于金融部门,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促进房地产市场和金融部门的协调互动发展。单纯的从实体经济角度或是从虚拟经济视角研究房地产泡沫,都是一种局部分析法,其局限性相当明显。为避免这一局限,我们把房地产泡沫放在协调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重点剖析房地产泡沫、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三者的互动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而不是孤立的研究房地产泡沫。这是对强调协调的科学发展观的应用,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房地产泡沫研究。

通过重新定义房地产泡沫,对房地产泡沫类型进行重新分类,将房地产泡沫分成实体型泡沫、虚拟型泡沫和混合型泡沫,提出了房地产泡沫的复合决定论。房地产市场与实体经济发展背离,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房地产价格膨胀,我们称之为实体型泡沫;房地产市场和虚拟经济部门发展背离,大量的货币资金积聚于房地产市场造成的房地产价格膨胀,我们称之为虚拟型泡沫。我们提出中国房地产业复合泡沫论的新判断,我国现阶段的房地产泡沫是一种复合型泡沫(繁荣),既有实体经济的原因,又有虚拟经济的原因;既有计划的因素,又有市场的因素,具有典型的转型色彩。我国的房地产泡沫表现为实体性泡沫和虚拟性泡沫并存,计划性泡沫和市场性泡沫并存。

混合型泡沫是指既有实体经济又有虚拟经济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房地产泡沫,如果大量的货币资金游离在实体经济部门之外,同时也不进入除房地产市场之外的其他虚拟经济部门,大量的资金为追逐房地产市场的高利润率而积聚在房地产市场,那么将出现房地产市场既脱离实体经济又与虚拟经济部门背离的严重泡沫化现象。我们认为我国目前出现的新一轮房地产泡沫与虚拟经济部门密切相关,与股市不景气、银行大量资金和社会游资积聚在房地产市场有关。除了银行信贷资金,社会游资是孳生房地产泡沫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大量的资金在体制外循环,在房地产市场兴风作浪,大大增加了中央宏观调控的难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近期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效果并不理想。虽然中央银行可以较好地管好银行信贷的口子,但是由于游资数量巨大,中央银行对此无能为力,为既得利益集团所控制的巨额游资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一大障碍,已经影响到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改变传统的资金管理模式,加快利率市场化和对游资的管理对于治理房地产市场泡沫具有重要意义。

(二)虚拟经济因素在房地产泡沫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金融约束的放松是房地产泡沫形成的重要条件,大量的货币资金积聚在房地产市场是导致房地产泡沫的直接原因。

我们强调图1中右边的因素,也就是虚拟经济对房地产泡沫的重要性。我们认为虚拟经济在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及其破灭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房地产价格波动有一系列自我平衡的机制,在一个完整的房地产周期波动中,房地产价格波动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的需求越来越大,房地产品供给不足,租金开始上升,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业进行大规模融资,政府货币和财政等政策都有利于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迅速复苏。2、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规模扩张,供应能力迅速上升,并得到更多的信贷支持,人们对房地产业的预期提升,房地产业进入繁荣期,同时由于产业关联效应,房地产业也推动经济复苏和繁荣。3、在房地产繁荣的阶段,房地产业结构的失衡也体现出来,但由于预期的作用,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业的推动使房地产业进入盲目扩张阶段,最终使房地产供给大量过剩,房地产业进入衰退期。4、在衰退期和萧条期,政府政策大幅度调整,银行信用收缩,促使房地产市场供求逐渐平衡,继而等待新一轮周期的到来(图2所示)。

从图2我们可以发现房地产泡沫既与经济基本面信号有关,也与货币信用金融变量有关。其中货币信用的变化在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和收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房地产信贷扩张和收缩对房地产业的波动有重大影响。从发达国家和地区房地产业发展的历史看,房地产金融对房地产融资体系和房地产价格波动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中国房地产融资体系的变革,房地产金融,尤其是房地产信贷对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因此在房地产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研究房地产信贷波动与房地产业波动的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我们认为金融约束放松(包括信贷约束放松)在房地产泡沫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住房金融制度的改革和住房金融约束的放松,为大量货币流转于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提供了原材料。金融约束的放松造成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货币资金增加,也就是需求增加,在供给刚性的情况下,造成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信贷约束的放松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对房地产泡沫负责。在住房市场的货币化和金融化过程中,住房消费信贷(购买者)、住房开发融资投资(房地产企业)和从事房地产金融业务的银行之间的博弈对房地产价格有重大影响。房地产金融机构是调节房地产消费需求和房地产生产供给的重要中介机构,由于住房需求者在购房过程中收入一支出的严重不平衡和很长的时间差,金融机构对于平滑住房消费者的收入一支出缺口具有重要意义,住房金融机构的消费信贷和其他金融支持对于住房需求具有重大影响。如果住房金融对消费者的支持力度不够,造成信贷约束偏紧的话,那么住房市场的发展将受到抑制,住房需求和消费难以得到较好的满足。住房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润、政府压力(政府为减轻住房消费者面临的金融约束,迫使银行提高信贷等支持),表现为提高首付贷款额,首付贷款额所占比例越高,住房消费者面临的金融约束越轻。我国目前住房消费面临的金融约束相当严重,这与我国住房金融不发达有关。我们认为,房地产泡沫归结到底是一种货币金融现象,与住房金融密切相关。住房金融一手连着消费者,一手连着开发企业。我国目前的现状是,由于房地产业是一个高利润行业,房地产是银行的优质资产和优质业务,因此住房金融向房地产企业倾斜,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需求的限制条件比较低,融资的杠杆比例很高。大量的资金进入房地产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市场,结果支持了房地产的高资本密度型住房和高档房的建设。房地产供给结构不合理,房地产开发商在银行资金(需要支付高利率和成本,开发商为支付高利率成本而从事高档房建设)的支持下,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投资于高利润的奢侈商品房,住房建设贵族化,银行不能够有效监督开发商的资金用途。另一方面由于监督成本很高,银行缺乏监督的动力和激励,银行监督有效性很差,加上银行对房地产抵押的乐观信任和乐观预期,导致房地产开发贷款进一步扩张,房地产企业住房供给结构进一步扭曲(两极分化)。造成大量的资金流入高档商品房市场,高档房过剩,低档商品房市场供给严重不足。而需要获得银行消费信贷的是中低档收入者,也就是中低档住房市场的需求者。银行放宽对消费信贷的限制将大大提高中低档住房市场需求,中低档住房需求的膨胀进一步加剧住房供求矛盾,结果造成中低档住房价格上涨,这会造成一种事实上的房地产泡沫而不是潜在的房地产泡沫。

在我国住房消费改革过程中,由于历史上的实物工资和低工资政策,以及收入来源的非货币化和隐形化,在个人购买住房时代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时代,居民收入水平相对于商品住房而言偏高,这是有深层次历史原因的。考虑到住房市场化的初始条件和历史起点,住房市场化过程中面临诸多矛盾,表现为收入和住房消费支出之间的缺口,供给(政府供给的经济适应房)和需求错位,消费信贷和开发信贷错位(住房消费金融和住房融资错位),也就是不同主体的住房金融约束不一样:对房地产开发商的金融约束松,而对住房消费者的金融约束紧,金融约束的不对称十分明显,这与他们对住房所有权(抵押品)的支配权利差别有关。

我们构筑一个模型来分析(图3所示)。

我们以Y代表住房消费者的自我积累收入,D代表银行住房消费信贷,P代表住房购买价格,则有:

D+Y=P,变形得到D/Y=P/Y-l=R-1,其中R=P/Y表示房价收入比,可以作为反映房地产泡沫的指标之一。房价收入比越高,房地产价格越缺乏实际收入支持,也就是房地产市场缺乏实体经济支持,两者出现

背离。DH表示个人住房消费信贷比收入水平,反映居民家庭的债务负担水平,该比例越高,个人债务负担越重。从另一侧面,也可以反映住房金融发展程度、住房消费信贷约束程度和住房金融风险状况。个人债务负担水平越高,银行潜在的信贷风险越高。这说明住房市场的泡沫化程度越高,银行金融风险越高,房地产泡沫和银行信贷风险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就是住房金融市场风险越来越高,表现为居民债务负担水平越来越高。到底是房地产泡沫造成银行脆弱性增加,还是相反,有待进一步的证明检验。来自日本的经验之一就是――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银行不良资产增加,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紧缩住房信贷和其他信贷,流动性减少,房地产价格进一步下降。我们认为银行危机和房地产泡沫危机是共生的、内生的,互相影响。

我们认为中国房地产泡沫是一种综合性质的泡沫,既有实体经济方面的因素,也有虚拟经济方面的因素,我们认为更多的是与虚拟经济部门有关。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高波动性和经济周期无关或者说与经济基本面关系不大,更多是来自金融因素,主要是与金融风险的增加有关。房地产是一种特殊的重要金融资产,在整体金融资产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金融资产价格的高度波动会影响房地产价格,这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房地产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部门,虚拟化和独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房地产的虚拟化进程加快,房地产在经济主体的资产选择和资产组合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和权重。

我们认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房地产价格波动基本上是取决于经济基本面,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虚拟经济包括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壮大,经济虚拟化愈来愈明显,金融危机和房地产价格波动越来越明显,房地产泡沫已经成为全球性引人注目的大问题,房地产波动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更多的与金融发展有关。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