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班主任事务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要用心去对待,要起到衔接与沟通的桥梁的重要作用。
假如有一天,我做了某个班级的班主任,我该如何与任课老师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呢?因为我们都知道,任课老师不仅是这个班的“教书先生”,给学生们传授各个课程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们进行更好的理解与掌握知识,他们也是班集体重要的管理者,是协助班主任完成各项班级活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必须要学会如何与任课老师交流,处理好与任课教师的关系,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首先就是良好的交流,交流才能互通,才能加深了解,才能有共同完成班级事务的可能性。作为班主任应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比如课后问问任课教师学生的课堂反应与听课效果,互相提出提出意见,以使班级更好发展。
其次要协助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对于他们提出的意见要采纳,不能置若罔闻,置之不理。班主任还要教会学生尊重、感激任课教师,不能因为某门课程的不重要就忽视这门课的任课老师,也不能因为不是班主任就觉得任课教师没权利管理班级,教导学生。(班主任 banzhuren.cn)这样,任课教师在班上和课堂上受到学生的尊重,就便于更好的沟通,任课教师就能够积极主动的管理好班级。
同时,在班上也要树立好任课教师的威信,有的课程不是主课不是重要的课,学生就容易忽视,乃至不尊重任课教师,而只是学习班主任所带的科目。有的班主任甚至会在课堂上公然指责任课教师,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这样一来会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进而影响整个班级的综合考核,更严重的是会出现集体偏科现象,班风不正,勾心斗角。
一、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发展概述
我国正在发展国际化的教育事业转型,需要更多的更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创造了一些新方法,这些方法帮助我们成功转型做出了贡献,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许多国内著名学者付出了辛苦的研究努力,在教学方式上探索出了一条以:"探究、合作、交流、协作"为主的道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将以往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缺点所摒弃,忽略对教学过程中起到阻碍作用的"一人堂"模式,加强了那些思想陈旧,保持封闭观念的老师的培训与辅导,让他们改变观念,以学生为重,以实际性为主,以互动性教学为首要目标,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和更新过程中通过不断修正和更新,真正的符合我国发展的教学路线和模式正在形成。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1、学生与老师不能充分沟通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过分注重老师的地位,尊师重道被一贯应用与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与老师沟通和交流,只是背着手在那里听,光是听怎么能把知识学到手呢?脑子里面都是老师一直在灌输,没有自我的思想与老师沟通,老师也根本不会想到学生脑子里在想什么问题,课堂交流的缺失导致课堂中学生逆反情绪和被动思维的产生过多,让学生失去了主动性,让老师与学生的差距变大,让学生的心理背负了太多的压力和困惑,导致了有问题的学生长时间不交流就放弃了学习。潍坊广文中学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在2004年教学过程中因为忽略学生的自主成长,没有关注学生的角色定位,没有加以正确的引导,导致了学生与老师的思想差距过大,不能很好的融为一体,事后潍坊广文中学积极调整教学战略方向,加强课堂师生互动,有效的进行了教学转型。
2、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缺乏灵活性
初中语文教学在课堂内容上与西方先进教学方式相比缺乏相对应的内容灵活性与多样性,内容缺乏"对话概念"其实对话概念在许多人眼里有些不对称性,觉得学生就是应该扮演一个被动角色,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改变了这一理解,他认为学生与老师在对话中才能对彼此更加了解,才能有深入的认识,对现状才会有更加清晰的分析,初中语文教学对13--16岁的青年有一定的语言文学引导意义,但是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引导期,这一点关系到未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学者在不断探索中分析出每一个年轻人需要对现存学习知识有自我分析的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应该加入一些灵活性元素,让学生和老师有更近一层次的交流。
3、学生学习存在被动性
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接受能力强,但是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都在储蓄过程中,可以利用不同程度的方式和方法来进行转变,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主动性,但是学生现阶段大多没有主动性倾向,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地位不被重视。学习过程中老师占据着重要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于轻视学生的地位,导致了学生心理的怯懦和被动,在知识交流上没有信心与老师交流,越是这样就越循环向不好的方向,转变的可能性也就越低,使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动力。 转贴于
三、初中语文教学障碍性的解决措施
1、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我们在改进教学目标时应该注意改进教学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加强沟通使课堂的互动性得到弥补,课堂的交流和互补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时与老师进行潜意识的沟通,将自己心里所想的一些东西分享出来,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使内心的知识得到新的领会和记忆,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利用交流时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在学习能力方面也可以得到相应的补偿,现在的老师经过最新的教师培训都喜欢和具有交流思想的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在新课程要求下,沟通变得非常重要。沟通时可以以学习分组来进行沟通,这种方式使同学互相沟通的交流加强,也可以使同学和老师的沟通加强,在国外被称为协作式教学方法。
2、增加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最好利用教学内容来增强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学习的灵活性可以帮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教材的实质是为了让学生进行读和理解,所以按照陈旧的观念设计课本得到的还是以前陈旧的学习观念和分析观念,没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缺乏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我们现在要强调教材的灵活性,设立一些新内容进去,帮助老师掌握课堂灵活性和新秩序,帮助老师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让教学无障碍性,教材中的新章节内容可以设立些小组讨论和自主研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发现学习的乐趣。
3、学生学习要由被动变为主动
听到这个消息后,北京某中学初一年级的小汪同学“遗憾”地对妈妈说:“7月14日开学不是挺好的吗,干嘛要提前?”
小汪说,他觉得“空中课堂”的老师讲课比本校老师讲得好,关键还在于,在家呆着自由,不用和老师打交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中小学生都有小汪这种心理。《知心姐姐》杂志社最近完成的一项读者调查的结果就说明了这一点:三分之二的被访中小学生害怕与老师交流;75.8%的被访中小学生(以下简称“学生”)很少、从来没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动找老师说话。这表明现在很多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不畅,甚至存在误区,这直接影响了孩子们对学习、对学校的兴趣。
国内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三类: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和求知欲。其中交往动机是指学生获得家长、老师和同学等人的赞许、认可和亲近而努力学习。老师热爱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是交往动机赖以形成的重要感情基础,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他们之所以愿意学习,常常是因为他们喜欢自己的老师。“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心理。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首先有赖于师生之间的友好交流。在《知心姐姐》此次调查的8省市227名中小学生中,49.8%的学生很少主动找老师说话,24%的学生经常主动找老师说话,18%的学生想找但不敢找,7.9%的学生选择了“从来没有”。
天天和老师在一起,除了听老师讲课外,难道就没有什么内容需要与老师交流吗?显然不是。在很少、从来没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动找老师说话的被访学生中,32%的学生觉得“和老师没有什么好说的”,其余68%的孩子“不敢”或“不愿意”与老师交流。
之所以“不敢”或“不愿意”与老师交流,68%的人认为自己胆小,61%的人怕自己说的话使老师不高兴,30%的人认为老师太严肃,24%的人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还有14%的人怕同学说自己拍马屁。可见,各种原因产生的害怕心理,是阻碍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的关键因素。有个被访学生说:“虽然我未做任何亏心事,但在老师的注视下,还是心里发毛,不停地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
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卢勤说,《知心姐姐》的这一调查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在校中小学生和成人,主要是与父母和老师之间沟通的实际情况。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张雨青博士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和日常观察,认为这一调查结果比较符合真实情况,可信度较高。
卢勤说,从她这么多年从事青少年教育的经验来看,当前广大中小学生和成人之间的沟通存在5个方面的矛盾,包括成人过高的期望和孩子的无望之间的矛盾,成人过度保护和孩子的无能之间的矛盾,成人过多关心和孩子的无情之间的矛盾,成人频繁的干涉和孩子的无奈之间的矛盾以及成人过多的指责和孩子无措之间的矛盾。
调查结果显示,46%的学生最怕老师和自己说学习不好或成绩下降了的话题,14%的学生最怕老师批评自己的错误,13%的学生最怕老师说自己的作业不认真,11%的学生最怕老师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10%的学生最怕老师让自己请家长来。
卢勤说,学生们喜欢从老师平常的言谈举止中判断老师的性格、喜好甚至优缺点,特别是老师曾经让自己害怕的言行更让他们刻骨铭心。这些判断最后就形成了一种交流障碍的起因。或许孩子们有判断不准确的时候,但他们尽量用回避来避免给自己带来伤害。
卢勤认为,只有愉悦的沟通才能刺激孩子和成人交流的欲望。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不能和学生换位思考,一味强调希望、成绩,吝于表扬和肯定,当然不可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理解。
张雨青也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们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有较大的关系。一般来说,中国的师长对孩子的关注度高,但鼓励性的关注少,往往更多地看到孩子身上所存在的问题、缺点,这样孩子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多是负面评价。不愉快的体验逐渐累积也就渐渐使孩子从心理上离开了本应该是亲密朋友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看,就是负强化太多,良好的行为就相对减少。另外,师生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只有不断地良性互动才能促进发展,而良性互动的关键在于平等、尊重而且给予更多的理解。
学生们不愿和老师交流,事实上能主动和孩子交流的老师也不多。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3%的学生说老师“很少主动找我说话”,9.7%的学生说老师“从来没有主动找我说话”。只有27.3%的学生说“经常主动找我说话”。
针对调查中反映的一些问题,卢勤建议广大老师和中小学生家长注意培养孩子沟通的欲望和兴趣,这对于帮助孩子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对于“因为胆小而不敢和老师交流”的孩子,家长要把师生交流的重要性告诉孩子,不管是学习上有疑问,还是老师误解自己,或者是想请老师帮忙,以及想和老师拉近关系、增进互相了解和师生情谊,都需要孩子主动去和老师沟通。孩子如果不主动,那么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就会成为自己的困扰。同时,应该鼓励孩子养成一种平和的心态,用平等的身份去和老师交流。对老师需要尊敬,但不必对老师恐惧和害怕。
对于“害怕自己说的话让老师不高兴”的孩子,家长应该教给孩子一些技巧,比如给老师提建议或消除老师对自己的误解时,要注意场合和方式,要在和老师单独相处的时候和老师交流,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把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
对于“认为老师偏心或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家长首先要鼓励孩子先去主动接近老师,表达自己想和老师交流的愿望和交流的内容。这样的交流多了,才能从老师的言谈举止中判断老师对自己到底是不是有偏见。情况很可能是学生越主动,越能引起老师的注意,越增加老师对自己的了解。
对于“害怕别人说自己‘拍马屁’”的孩子,家长需要给孩子说清楚:与老师接近、交往、请教,就像与父母、同学或其他人交往一样,是正常的人际交往,没有什么不对。当然也要告诉孩子,不能去“打小报告”,去“邀宠”。
【关键词】小学教育; 师生沟通; 信任感; 师生关系
1 前言
从目前小学教育来看,小学教育是学生性格形成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只有重视学生的性格培养,才能为日后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素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小学教师除了要重点提高教学成绩之外,还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应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紧密的联系,实现心与心的碰撞,使老师能够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进而了解学生的现实需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提供有力帮助。所以,小学阶段加强师生间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结合广西小学教学现状来看,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尤为必要。
2 小学教育中,老师应用童心与学生交流
考虑到广西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小学生的心理比较封闭,要想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老师就要拥有一颗童心。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时代,童年的印象对于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种很珍贵的财富。小学的思维发展都还处于初级阶段。教师不能总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这样孩子的一切言行都是幼稚的,那些新颖、奇特的东西都会被否认,就会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在课余时间要多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玩在一起,主动接近他们,设身处地,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并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同与共感。
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阶段老师要想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 老师应用童心与学生交流
考虑到小学学生年级较小的特点,老师只有用童心与学生交流,才能做到了解学生思维特点,提高与学生心理沟通能力的目的。
2.2 老师应与学生换位思考
为了做到正确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老师应学会与学生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和思考问题。
2.3 老师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认真分析学生心理特征
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老师只有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深入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达到提升师生沟通质量的目的。
3 小学老师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应与学生真诚分享自己
考虑到广西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轻易不要否认孩子的想法。一旦学生被否认,就会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在课余时间要多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玩在一起,主动接近他们,设身处地,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并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同与共感。结合小学教育特点,老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应与学生真诚分享自己,做到加深彼此的了解,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老师应在学生面前深度剖析自己,增加与学生的沟通
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为了赢得学生的信任,老师应在学生面前深度剖析自己,实现多角度多层面的剖析,以此与学生间建立良好的信任,让学生愿意与老师交心。
3.2 老师应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
老师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应将自己的心路历程、成长经历和心理思考都与学生分享,并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保证师生间的沟通取得积极效果。
3.3 老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实现真诚交流
老师在与学生沟通之前,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实现与学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沟通效果。
4 小学老师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应善于捕捉沟通时机
通过对广西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发掘后发现,广西小学生对情感体验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良好的情感体验会给小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为此,在小学老师与学生沟通过程中,老师要认识到情感体验的重要性,要善于把握沟通时机。
儿童的情感体验与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的关系。需要得到满足便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得不到满足,便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当学生最需要爱护、理解和引导的时候,也就是师生感情沟通的最佳时机。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师生间的沟通质量:
4.1老师应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需要
为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老师只有认真分析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做到有针对性的交流,才能保证师生间沟通的整体效果,满足师生沟通需要。
4.2老师应把握沟通时机
在沟通时机的把握上,老师应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合理利用沟通方法在适当的时机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保证师生间的沟通取得积极效果。
4.3老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考虑到情感体验的重要性,老师应在与学生的沟通中给予学生正面的影响,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愿意与老师沟通。
5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小学教育阶段,只有加强师生沟通,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学习习惯的目的。为此,老师应用童心与学生交流、应与学生真诚分享自己、并应善于捕捉沟通时机,从根本上提高师生沟通效果,满足小学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丹丹;对窦桂梅主题教学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邓先惠;小学三年级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艳;小学低年级语文学困生的个案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邵旭晓;当代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关键词:师生关系 心理距离 方法 和谐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239-01
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跟学生接触的增多,对学生的了解也加深了。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性增强,对老师和父母的教育有了自己的评价,但是心理的不成熟又导致他们看问题有失偏颇,甚至对师长、父母的管教产生反抗的心理和对立的情绪。从而引起师生交往、亲子交往中的许多问题。如厌学、逃学、说谎、叛逆、吵架、攻击、经常违反学校纪律,与老师、家长正面对抗等。对于孩子在校存在的种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来理解教育,而不是对抗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而信其道才能好其道乃至行其道。”这说明只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近教师,教师才能取信于学生,享有较高的威信。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师生关系才能够和谐,才能使教学充满文化的魅力与生命的活力,才能使教育质量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与老师、父母交往,正确理解父母和老师,改善沟通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及亲密的亲子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了。课堂是师生相处时间最长的地方,老师应积极利用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师生双边活动的质量,师生冲突会影响课堂的和谐发展,影响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作为心理健康教师或丢弃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来展开师生关系的教育。首先,了解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印象。
第一个环节—— 相互评价。先让学生说出对自己老师有什么看法,学生会说出对老师的评价,好的谈,坏的也谈,把学生讨论的结果一一总结出来,并板书。如:有爱心、负责任、脾气大、管理太严等等。这个环节学生很喜欢,也很活跃,因为有一个机会可以把他们长期压在心中,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给表达出来。学生说完,心情都很舒畅。一些学生从他人的发言,就会发现为什么自己的评价跟其他人相差那么远呢?引发他(她)的思考。学生一思考这些问题,便变得冷静起来。
第二个环节—— 角色互换。让学生参加“今天我来当老师”的活动,体验当老师的感受。该活动针对学生抱怨老师做法的现象,先请一部分学生上台当“老师”,台下的学生设置了几种情境,情境一是同学们在下面比较安静,但是各做各的事,如看书、画画,就是不关注讲课者;情境二是同学们在下面非常认真、非常专注地听课,而且频频点头微笑,还不断地记笔记;情境三是同学们在下面,一会儿说:“我要上厕所。”一会儿说:“某同学又打我。”一会儿说:“我懂了,你就不要讲了。”针对这三个情境设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作为讲课者,这三种情景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心理感受?学生表示,看到情景一,感觉很无奈,没有讲课的欲望。看到情景二,会让人有讲课的激情,希望把自己会的传授给学生,觉得当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看到情景三,便觉得很生气,根本无法讲课,有骂人的冲动,觉得当老师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第二个问题是如果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课或不喜欢的老师上课,要积极配合老师的课对于有些同学可能有难度,想一想,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克服。同学们纷纷出谋献策,很多同学说要尽量让自己适应这个老师的教学。总之,大家普遍认识的一点是不能影响老师上课和其他同学听课。通过活动,学生感受到当好一名老师是非常不容易的,要当好一名好老师,除了老师本身的素质外,跟同学们的配合也是分不开的。
第三个环节—— 共同探讨。结合一个课堂上师生冲突的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师生发生冲突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行来不符合老师的期望,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按时交作业等,一方面是老师对同学的偏见造成的,老师容易从同学的成绩和平时的表现来推断其某次行为,这种偏见易导致对同学的不公正评判,产生交往的障碍。
第四个环节—— 实战演练。先让每个小组选定一个交往困惑情境,在小组内讨论该情境下师生交往的策略,并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交往过程表演出来。最后评出最佳的沟通策略。老师要及时总结,并教给学生如何跟老师交往的一些方法。一是尊重。尊敬老师应该成为我们的基本习惯。孔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尊敬老师,最终也会让自己获得别人的尊重。二是理解。通过换位思考,在互动交流中,会逐渐增加对老师的理解。三是交流。鼓励与老师的交流,不必害怕同学的议论,应该明白:与老师接触交往,就像与父母、同学或其他人交往一样,是正常的人际交往。在与老师的沟通方式上,可以采取的形式有很多种,一般情况下,面对面沟通的效果最好,但如果学生不能接受这种形式,则建议学生采取与老师书面沟通,特别是现在网络的普及,不妨试试网上交流。
第五个环节—— 拓展性训练,布置一个课外作业,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去采访一个老师,记录其一天的工作情况。这个环节,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老师也是普通人,自然有一般人的喜怒哀乐。在学校里,老师的这些情绪和同学们的成长有直接关系。了解任课老师产生烦恼的原因,并分析,这些原因中有哪些是因为学生引起的?自己身上是否有这些问题“以后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增加对老师的了解,帮助老师减轻烦恼?通过这种开放式教学,以活动为依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师生交往中的困惑与矛盾。学生对老师了解的增多,理解也随着多起来,敌对情绪也就减少了。
通过课内课外五个环节,学生对师生关系也有了新的理解,学生也抱着一种想重新改善关系的心态去面对老师。如果教育到此为止,还达不到震撼学生心灵的作用。这个时候,可以把课堂由课内转到课外,组织学生观看了一部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这是一部真实反映一位教师用音乐、爱心和智慧开启孩子们的心灵的电影。学生观看完电影,对师生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师生之间产生代沟的原因,对解决师生冲突也有了自己很独特的见解,对老师更是多了深深的理解。当然,只有老师和学生都深刻地明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师生关系才能朝着和谐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史金霞.重建师生关系[M].中国轻工业出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