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药行业的行业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财务能力分析的内涵及理论
财务能力分析是企业施加于财务可控资源的作用力,指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和所积累的财务学识的有机组合体,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和企业活力的价值体现,同时,企业财务能力是企业能力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由各种与财务有关的能力所构成的一个企业能力子系统,是企业整体经营活动在财务方面的集中体现,可通过财务分析计算的财务比率予以评价,具体表现为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通常可以用销售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来反映。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包括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通常可以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来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用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等来反映长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是指企业经营的效率,通常可以用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来反映。发展能力使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力,他可以体现生产经营、销售等的规模,常用净利润增长率和销售增长率来反映。
二、云南白药基本情况介绍
1.股票发行
1993年6月公司经云南省人民政府云政复(1993)139号文批准,并于1993年9月经中国证监会发审字(1993)55号文复审通过,于1993年11月6日至24日向社会公开发行每股面值1元的人民币普通股2000万股,其中,向社会个人发行1800万股,向本公司内部职工发地200万股,均溢价发行,每股发行价3.38元。
2.股权情况
根据2006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暨股权分置相关股东会议表决通过的《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后首个交易日,公司非流通股股东持有的非流通股股份即获得上市流通权。实施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后,公司总股本变更为322700759股,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本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主要业务和产品为中药材种植、各类中西药品及保健品的研究、开发、生产经营、药用包装材料、医疗器械的经营、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的出口业务和本企业所需的机械设备、零配件、原辅材料的进出业务。
三、云南白药财务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
虽然云南白药的财务能力在行业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其发展在行业中领先其他企业,公司管理水平高,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都领先于其他企业,但结合前面的分析来看,公司仍然存在问题,云南白药2011年~2013年的存货周转率低,存货周转天数长,占用的资金多,公司的销量增长慢,会使公司的实现利润也慢,虽然云南白药近两年加强了存货的管理,但由于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公司的存货增加,公司应该加大销售力度,提高销售水平,降低企业的库存;在公司的成本问题上,云南白药一方面应加强与原始厂家的合作,尽量使公司的采购渠道都通过厂家直接进行采购,减少中间费用,降低公司的成本,另一方面,公司应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办事效率,加强公司人事管理制度;在公司的融资问题中,公司的债务融资比例小,权益融资比例大,公司可以扩大债务融资规模,增加债务融资比例,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发挥债务融资的抵税作用,同时在公司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公司的每股收益,提升公司的价值。
四、提高云南白药财务能力的政策建议
云南白药虽然在各方面发展较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医药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困难并存的复杂形势,企业要想发展壮大,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控制成本。医药行业上游原辅材料、水电煤运价格一直处于高位压力,使得医药生产成本也被拉高;国家连续对药品实施调价,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企业应该加强企业自身因素的控制,从内部挖潜,并开展成本分析工作,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产品成本预测,确定目标成本,并控制包括采购环节、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等各环节的成本费用。
(2)加强技术创新。技术水平对医药企业的发展极其重要。企业必须注重技术环境,遇见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并在战略管理上做出相应的战略决策,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企业要注重科研开发,提高创制新药条件。目前,药品多集中于低水平的制剂,应增加专利药品、生物技术、新型制剂等的研究开发力度。
关键词:社保基金;投资股市;医药行业
一、 社保基金投资的现状分析
我国社保基金主要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省级统筹基金、个人账户基金以及企业补充养老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在中国证券报独家披露的年报显示,2010年,基金权益投资收益额为321.22亿元。其中,已实现收益额为426.41亿元,交易类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为-105.19亿元。当年投资收益率为4.23%。全国社保基金成立10年以来,累计投资收益额为2772.60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为9.17%。
年报显示,截至2010年末,全国社保基金管理的基金资产总额达8566.90亿元。其中,社保基金直接投资资产为4977.56亿元,占比58.10%;委托投资资产为3589.34亿元,占比41.90%。
自2009年6月执行《境内证券市场转持部分国有股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实施办法》以来,全国社保基金累计转持境内国有股为917.64亿元。其中,股票为695.22亿元,现金为222.42亿元。2010年,全国社保基金收到境内转持国有股为319.80亿元。其中,股票为196.63亿元,现金为123.17亿元。
2010年,全国社保基金收到境外转持国有股为67.54亿元。自2005年执行境外国有股减持改转持政策以来,累计转持境外国有股为500.36亿元。
二、 社保基金的投资股市的现状分析
2001 年,社保基金试点入市,独获中石化3 亿股,成为其第一大战略投资者。半年后,中石化跌破发行价30%,即使委托基金管理,仍于2003 年9 月每股跌至3.35 元,社保基金被深度套牢,浮亏2.61 亿元。2003 年6 月,社保基金采取适度集中的投资模式正式入市。社保基金理事会委托给南方、博时等6 家基金管理公司每家约20 亿-30 亿元的资金额度进入证券市场投资。通过分析公开披露的信息,人们不难了解社保基金入市后的投资组合选择的基本思路:
(1)综合来看,社保基金在二级市场的投资相当谨慎,尤其注重资金的安全性。
(2)社保基金在股票市场投资组合的选择上以低价大盘蓝筹为主,注重中长线理念,适量参与一级市场的增发和配股。
(3)社保基金坚持分散投资的理念,对单只股票投资的规模一般不大,最少的不足200 万元,最多的也不过3300 多万元,并且投资对象涉及电力、钢铁、化工、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物流、汽配、房地产、纺织等众多国民经济的景气行业。
(4)社保基金也注意挖掘那些被市场低估,而其基本面预料不久会有根本改变的所谓“冷门股票”。
最近的有关分析表明,社保基金入市除获得二级市场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外,还分享到逾600万元的红利收益。这至少表明,那些正式入市的社保基金在保证其安全性的同时产生了较好的盈利预期。对此,人们很容易发现,通过证券市场操作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必须至少坚持安全性和分散化的原则。
三、 社保基金投资医药行业的前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人们的医药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于医疗保健的费用不断加大,给医疗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
1、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新机遇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地区60 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或者是65 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这个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统计,2009 年,我国40 岁~60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5.76%,总人口超过2.1亿人,这意味着未来20 年,我国平均每年将有1000 万人成为60 岁以上老人,人口老化速度远超前20年。人口老化程度的加剧,使得老年人的患病率大大提高,而与此同时老年人的消费能力也逐渐提升而储蓄意愿明显下降,这些都使得医疗保健需求快速增长,从而带动健康产业的加速发展。
2、慢性病发病率增长较快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和致死率逐年降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骨质疏松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上升较快。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15 年,中国慢性病造成的直接医疗费用将达到5000 多亿美元。我国目前有高血压患者1.6 亿人,血脂异常患者1.6 亿人,糖尿病患者9000 多万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2000 万人,每年新增肿瘤患者160 万人,新增冠心病75 万人,新增脑卒中患者150 万人。
如果不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我国40 岁以上人群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肿瘤的人数在未来20 年可能增加到现在的2~3倍。据卫生部报告,目前慢性病已经导致45.9%的全球疾病负担,而中国已经达到60%以上。根据卫生部2010 年卫生统计年鉴,2009 年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率居前的疾病分别是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另外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率近20 年上升较快,由1990 年的4.99/10 万上升到2009 年的6.89/10 万。
3、政府和社会的投入持续增加
从政府投入上看,我国政府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0 年的4.47%提高到2009 年的6.18%,投入金额也由2000年的709.52 亿元增长到2009 年的4685.6 亿元,10 年增长了5.6 倍。
除了国家财政投入外,社会和居民个人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资金也在持续增加。我国卫生费用支出由1990 年的747.4 亿元增加到2009 年的17204.8 亿元,20 年间增加了22 倍。但从卫生费用占GDP 比重这个指标看,20 年间仅由4%提高到5.13%。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发达国家的卫生费用占GDP 的比重超过10%,其中美国达到16%,部分发展中国家也达到6%-8%。我国人均GDP 已经达到4000 美元,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而我国目前的卫生费用占GDP 的比重刚到5%,发展潜力巨大。
4、医改激发民众释放保健需求
国家在2009 年启动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民众医疗保健需求的释放。从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来看,从去年底以来,全国医疗机构的月度诊疗人数的同比增速在快速提高,今年前8 个月,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数达到13.9 亿人次,同比增长了8.8%。从出院人数来看,今年前8 个月的出院人数为9332.9 万人,同比增长4.2%。
四、 社保基金投资医药行业的投资建议。
结合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可以看出医药行业在未来将稳健上行。考虑到未来整体经济形式的不确定性和医药行业明确的增长趋势,以及社保基金收益性安全性的特点对于医药行业的介入有以下几个建议:
(1)基于前面的分析发现医药行业未来几年的成长性是有保障的,可以选择具有良好成长性的白马股和长远发展潜力较大的公司。同时选择各子行业中具有良好成长性的白马公司将会最大程度分享行业的高速增长。
(2)顺应医药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建议布局大型医药企业集团。
(3)创新是医药行业的生命力,拥有潜力产品的创新型企业也可以作为投资的选择。
(4)医药行业的长期推动力首先是老龄化,老龄化会带来三大疾病的增长,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代谢类疾病,因此对于生产这类药品的企业将长期受益。
(5)顺应医改政策,我们认为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是投资基本药物目录,尤其是其中具有的独家品种的上市公司将重点受益;另一个方向是选择低政策风险的区域。
参考文献:
[1]郑军,《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现代化,2006年8月,第243-244页.
[2]杨爱玲,《浅析我国社保基金保值增值运行状况》[J],特区经济,2007年3月第78-79页.
[3]王宏,《对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探讨》[J],经济师,2005年9月,第283页。
[4]汇川,林义著,《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年。
[5]万解秋,贝政新著,《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社,2003年.
关键词:滨海新区;医药行业企业;工学交替;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6-0004-05
工学交替是高职院校一种全新培养模式,也称为半工半读,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企业学习与学校学习交叉交替进行。工学交替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宗旨,是培养高素质职业型、技术型、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我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相对短缺,支持系统不完善,特别是在校企合作深度方面,由于现有的国家政策不足以调动企业接收学生实践的积极性,而政府又没有鼓励学校实施工学交替的专项经费。因此,用人单位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成为该模式实施的一大障碍。如何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提高滨海新区医药企业参与工学交替模式实施的有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推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笔者组织开展了医药行业企业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有效性的调查研究,先后用5个月左右的时间分别对滨海新区医药行业企业有效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笔者与工学交替班级的教师、参与工学交替的学生进行了座谈,对滨海新区、京津地区的医药行业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其中包括参与工学交替的企业和其他相关行业企业,并查阅了大量资料,重点围绕如何“有效提高行业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有效性”这一主题进行了调研,侧重于查找问题、提出对策。
一、调研数据及分析
(一)参与工学交替的情况
1.在调研的企业中,关于接受高职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的方式:有61.5%的企业选择学生顶岗,师傅指导;23%的企业选择学生旁观为主,师傅操作示范;15.5%的企业选择学生顶岗,师傅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
2.关于企业在参与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过程中是否得到了政府的资金支持:69.2%的企业表示没有得到支持;23.1%的企业表示得到了支持,但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仅有7.7%的企业表示得到了支持,且支持力度合适。
3.关于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是否享受到了税收优惠或其他经济鼓励:61.5%的企业选择没有享受到经济鼓励;15.4%的企业选择享受到了经济鼓励,且力度合适;23.1%的企业选择享受到了经济鼓励,但力度有待加强。
4.在企业为工学交替学生提供的待遇方面:69.2%的企业选择愿意在工学交替期间向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23%的企业选择不愿意在工学交替期间向学生提供生活补助;7.8%的企业弃选。77%的企业愿意为学生提供工学交替期间的人身意外保险;15.4%的企业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工学交替期间的人身意外保险;7.6%的企业弃选。
5.企业认为制约其参与工学交替的积极性的因素(可多选)有:选择政府缺少相关政策引导的占38.5%;选择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的占38.5%;选择缺乏合作机制的占69.2%;选择学校缺乏主动性的占38.5%;选择缺乏合作平台的占38.5%;选择缺乏系统保障机制的占53.8%。
(二)工学交替的运行情况
1.在参与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工作方面,企业最担忧的是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益,占61.5%;其次是学生管理和学生安全,分别占53.8%和46.2%;最后才是实习劳动报酬和设备损耗,分别占30.8%和23%。
2.在工学交替持续时间方面,46.2%的企业认为三个月较为合适;30.8%的企业认为半年以上合适,只有15.3%和7.7%的企业认为两个月和一个月较为合适。
3.企业对实习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要求方面,所有企业均选择所读的专业要与企业提供的岗位有一定的关联,且实际工作中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要求实习生注重的素质方面,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选择都是100%,其次是团队合作能力占77%,专业知识占64%,创新能力占23%。
4.在工学交替“工”的环节中,有一半的被调查企业愿意高职院校派教师进驻企业,有一半不愿意;在愿意学校派驻教师的企业中,希望学院教师参与的形式有:参与实习学生管理,占30.8%;参与对实习学生的共同培训和指导,占23%;参与共同制定考核项目、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占30.8%;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及产品开发,占15%;岗位实践锻炼占7.7%。另外,在工学交替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用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提高技能水平的措施有:加大实践考核力度,占30.8%;实行实习生轮岗制度,全面提高其技能水平,占38.5%;加大培训力度,占38.5%;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参与工学交替实习生在学校的课程学习过程,占30.8%。
5.在工学交替“学”的环节中,73.2%的企业愿意派技术能手参与专业教学或专业建设,26.8%的企业选择不愿意。在愿意派技术能手参与专业教学或专业建设的企业中,希望技术能手的参与方式排序依次为:来校讲座、参与集中实训指导、担任兼职教师/来校讲课、参与课程建设、参与教材建设。
(三)工学交替实施的满意度情况
1.在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方面,有11.1%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很好,66.7%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较好,22.2%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一般。
2.在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态度方面,有77.8%认为较好,有22.2%认为一般;在学生的工作纪律方面,88.9%的企业认为较好,11.1%的企业认为一般。
3.企业对工学交替实习学生素质及能力的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4.企业认为,实施工学交替后,高职院校实习学生进步最大的三项为实际操作、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无多大进步的三项分别是计算机能力、英语能力和理论知识。
5.在所有被调研的企业中,认为与以往招收的实习学生相比,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习学生整体质量明显优秀的占40%,比较优秀的占60%;所有被调研企业均愿意长期与高职院校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的相关合作;40%的企业非常愿意聘用在学期间进行过工学交替实习的高职毕业生,60%的企业表示愿意。
二、调研结论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与实地访谈的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工学交替的政策扶持不够,企业积极性有待提高
超过60%的被调查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过程中没有得到政府支持和没有享受过税收优惠和经济鼓励。这说明在政策引导方面,没有建立起社会层面的激励机制,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法律法规不健全,校企合作缺乏有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做依托,企业难以承受学生实习的安全风险,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难以得到补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只能是自发需求或者在高职院校的带动下被动的参与。
据调查,制约企业参与工学交替的因素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缺乏合作机制占69.2%;缺乏系统保障机制占53.8%。这说明企业在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时,更为关注的是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能够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激励、合作机制,保证工学交替的运行和实施。另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企业认为工学交替的“工”就是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去从事一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要求企业给予学生合理报酬也是非常困难的。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学交替学生没有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学生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二)医药行业企业参与工学交替的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提高其有效性
校企合作在现阶段基本上呈现校“热”企“冷”的态势。校企合作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就业的作用不言而喻,高职院校均积极推动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企业“冷”的原因首先是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义不甚明晰,甚至部分医药企业存有认识误区,认为培养学生是学校和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学生出了校门进了企业后的成长才是企业的事情;参与高职学生的培养会增加企业的负担,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尤其是医药生产企业,有GMP规范要求,大量学生进入洁净生产车间,会对医药企业造成不良影响。其次,除了一些医药外企由于推广自身公司理念和价值观参与高职院校的工学交替合作外,很多国有、民营的医药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推动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最主要的还是高职院校能为其提供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一线操作人员。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和监管严格,医药企业更加注重自身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的提高。而高职院校除了提供毕业生外,在师资、科研等方面力量薄弱,很少能为这些医药企业提供其真正需求的东西,难以为企业培训员工和提供技术支持,缺乏全方位的合作机制。
另外,在工学交替运行过程中,医药企业很难长时间、全面地参与专业建设或教学,企业虽然可以接收学校的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但因为技术和商业信息的保密问题,一般并不情愿学校教师深入企业。最终造成学校和企业不能共同指导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监管和指导不到位,直接把学生推给企业,缺乏全面的工学交替的衔接和统筹,使学生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众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一些企业对工学交替持不积极的态度,这也为我们推广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不少困难。
(三)医药行业企业急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持欢迎和肯定的态度
医药行业企业参与工学交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在已经参与了工学交替运行的企业中进行满意度调查显示,实施工学交替后,高职院校实习学生实际操作、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的进步最大。40%的企业认为与以往招收的实习学生相比,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习学生整体质量明显优秀,所有参与调研的企业均愿意长期与高职院校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的相关合作,愿意聘用在学期间进行过工学交替实习的高职毕业生。这说明,企业对医药行业紧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状是十分清楚的,愿意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情况下提供工学交替实习机会,并且愿意优先录用进行过工学交替实习的学生,尤其是在本企业实习过的毕业生。
三、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层面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要解决企业有效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势必要建立长期、稳定、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是要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义务,并强力推进行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政策激励和税收优惠,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建立政府牵头、行业与协会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规,明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并积极扶植和发展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解除企业对学生安全、学生管理和企业利益保障等后顾之忧。
二是从长远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校企双方良性循环的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层次矛盾。学习和吸取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的国家的经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职教体系等,最终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工学矛盾。
(二)高职院校应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水平
1.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提高企业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是适应市场进行课程改革的有效举措。高职院校和企业人员共同在对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对应的岗位职业技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其中不同的能力目标归结为不同的模块,合理组合教学模块。通过工学交替、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完成不同模块的教学工作,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活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打破学科体系,以企业对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期望为本,以岗位群为基础,利于不同医药企业、不同岗位选择切入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时机,最终保证医药企业参与工学交替机制的有效性。
2.建立与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相配套、相适应的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开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必须安排好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环节。安排好这些环节的关键是时间安排问题,要恰到好处地合理安排时间,就必须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和学校课程学习的安排,而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是随着整个行业、企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受到企业生产不固定、提供的岗位不固定的影响。在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过程中,由于学校和企业对工学交替有着截然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工学交替时间和岗位轮换以及管理方面均产生了错位需求。并且,在校课程学习和企业岗位实习轮换过程中,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与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相配套、相适应的弹性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
3.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形成企业参与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职业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期在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角色转变,在工作中发挥个人潜力,不断进步,真正把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实处。职业素养的内容不仅是更衣、卫生、清场等内容,还包括职业道德、能力素质、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内容,构建职业素养课程模块,应将文化素质类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和职业道德类课程有效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内容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在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的基础上,应让企业也参与到学生评价中,将企业岗位用人标准引入评价标准,同时兼顾形成性评级和终结性评价。
4.加强工学交替的企业实习管理
学生的实习管理和指导不能有效落到实处,这就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学校要重视学生工学交替的企业实习管理工作,设立驻厂教师,联合企业共同管理学生,严格落实学生实习管理制度,把学生实习期间校企双方综合考核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5.加强“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
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但教师并不真正了解企业,对企业的了解多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所以,很多时候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空洞而苍白。教师必须到企业去学习、调研、见习,必须根据自身专业特长,深入生产一线,参与现场技术问题研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亲身体验企业的管理和文化氛围,收集与专业教学有关的项目任务,考虑与课程教学改革有关的问题,对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从而密切校企关系,为今后学生下企业工学交替实习与深度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打下良好基础。
(三)高职院校可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在行业发展基础好的地区,高职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专业共建,可以保证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有效性。但是,受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生产状况的影响,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可持续性也存在一定问题。在一些行业发展基础差的地区,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工学交替运行机制就难上加难了。针对这一点,高职院校可以与相关企业洽谈深度合作,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鼓励高职教师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从而彻底解决工学矛盾,有效保证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李汉斌.职业院校“工学交替”办学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6(1):49-50.
[2]高诗义.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9-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54―02
1引言
近时期,医药行业越来越拥挤,一方面归因于患病的几率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是医院配资的不协调导致。对于患者的大量出现,对于医药的需求量当然会骤然大增,当然对于该地方的医药的配资需要合理的加大力度,对于患者的数量增加,考虑到现今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因此大量的患者经常选择去有名气、有实力的医院,也给某些大型医院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压力,因此对于各地区医院的医药的合理配资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些医院的医药的配备不均衡主要和医药物流成本相关,医药对于患者显得重要,然而医药的价格也成为患者的致命杀手,医药物流成本大幅度上升,导致的医药的价格也相应的上升,因此研究医药物流配送成本,优化医药物流配送网络对于遏制医药价格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未来一段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
2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医药产业是我们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良性的医药产业能为人们治病防病带来好处,能够有效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指数,特别是老龄化的今天,人们对医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月强,没有健康发展的医药产业,不可能有快速增长的国民经济。
2009年,国家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局发了《关于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通知》,该通知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药品流通资源上面,提升医药行业组织化程度,消除妨碍公平竞争的机制,实现药品流通企业的优胜劣汰,确保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药品供应,全面的保证药品的供应的安全、长期、有效、及时。2010年,商务部再次强调,要充分发挥现有的流通网络资源平台,完善药品流通网络体系,不断的提高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药品的供应能力。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医药企业的优胜劣汰、整合兼并将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主题,医药总体发展趋势将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医药行业集中化,新医改政策要求医药行业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医药生产企业及流通企业的兼并和重组是未来医药行业发展的大方向,现行的医药行业发展不平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药企的不均衡分布,以及药企之间的合作和配送不协调导致医药行业出现不同的病态反应,大城市的医药供大于需,而偏远地区的医药却得不到补给,因此医药行业集中化管理显得很关键。
(2)医药企业规模化与规范化,新医药改革,政府重点支持具有战略规模发展的医药企业,并且要求现在的药企规范化企业发展,学习国外先进医药流通规范化流程以及医药的质量标准,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支持,可有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对于医药的生产供应有着强大的后盾,因此医药企业规模化与规范化进程对于医药行业起着决定性作用。
(3)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优化,现行的医药物流配送极不平衡,对医药物流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由于药品的种类较多,物流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单单的某一家企业的医药物流是无法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近年来,政府也从宏观上也做了一定的调整,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现在的许多医药物流中心的建设仍以单一企业为主题,缺乏企业的相互合作,从而导致医药物流的需要不足,无法实现物流配送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了医药的成本,而又闲置了物流资源和医药资源。
3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优化分析
对医药物流网络优化分析,是近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医药物流行业弊端,整合物流行业资源,提高医药行业服务质量,有利于我国医药行业物流设施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可以进一步降低医药价格,从而一定程度降低医药总成本,将进一步的舒缓人们“看病难”等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医药行业健康发展。通过医药物流网络优化分析,还可实现不同药企之间的合作交流,进而实现“双赢”,一方面医药生产企业能够更加专注于医药产品的研发,另一方面药企发挥自身的企业规模效应,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医药物流行业的竞争力,更加全面的覆盖全国各地区,实现偏远地区有药可用,有病可医等。
通过分析我国医药物流整合不够、医药成本过高等缺陷,结合我国当前国情,以生产企业为导向的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优化以“筹备-组建-运行”这条主线进行国内医药行业改革,从而实现全面的医药物流网络优化。首先分析当前医药物流及其联盟的组织理论,然后进行市场机制研究,针对全国医药背景,确定物流模式,从而实现医药物流配送物流中的筹备,对于医药物流配送网络的组建阶段,考虑到不同的企业之间缺少合作,因此合作伙伴的选择很重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很重要,确保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基本设施齐全,针对医药企业的组建,也应该注意利益的分配,从而规范化医药企业物流配送章程,确保医药配送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对于最后一个阶段――运行阶段,则可从信任管理和绩效评价两个层面进行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优化分析,信任管理有助于真个医药物流行业的健康的发展和规模化建设,而绩效评价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率。
对我国境外生产的医药产品在境内流通的渠道模式,主要流程可简化为,境外医药生产企业生产医药,通过医药商进行医药药品,商将药品通过医药批发企业和连锁药店配送中心分发给医疗机构、单体药店和连锁药店,最后送达给患者,这个模式也较好的实现企业高效运作,促进医药行业发展,境内很多店也省去了许多境外的物流运输,因此有助于降低医药运输成本,在这个配送路线上,医药商可直接将药品送往医疗机构和单体药店、连锁药店,甚至是患者,而省去中间的医药批发企业和连锁药店配送中心,从而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应急要求,因此这样的一种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也是较合理的。
关键词:电子商务 医药行业 内部财务控制
中圈分类号:F7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167-02
近几年。随着IT技术特别是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医药行业的电子商务发展迅猛,这些变革无疑给医药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同时也给医药行业内部财务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对医药行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影响
1.电子商务环境下医药行业财务控制体系中交易授权、执行与手工财务系统存在差异。授权、批准控制是医药行业一种常见的、基础的内部财务控制,在传统的手工财务系统中,对于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签章。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医药行业的业务人员就有可能利用特殊的授权文件或口令,获得某种权利或运行特定程序进行业务处理,由此可能引起财务控制体系失控而造成损失。例如:业务人员被客户收买,非法取得他人口令绕过批准程序开出销售提单;非法核销与客户应收账款相关的资料;掌握公司顾客订单密码。开出假订单,骗走公司药品等。
2.电子商务环境下内部财务控制的程序化使得医药行业内部财务控制具有了对程序的依赖性并增加了差错反复发生的可能性。电子商务系统中内部财务控制具有人工控制与程序控制相结合的特点。电子商务系统许多应用程序中包含了内部财务控制功能,这些程序化的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如果这些控制程序发生差错,加之操作人员对程序的依赖性以及程序运行的重复性,使得失效控制长期运行而不被发现。使内部财务控制系统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3.电子商务环境下医药行业会计处理缺乏交易痕迹。传统手工财务系统中严格的凭证制度,在电算化的会计系统中将逐渐减少,会计凭证及资料所起到的控制功能逐渐弱化,部分交易几乎没有“痕迹”。从而给内部财务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
4.电子商务环境下医药行业内部财务控制的范围扩大。医药行业传统的内部财务控制主要针对药品交易处理,而电子商务系统下,由于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复杂性,内部财务控制的范围相应扩大,包含了传统手工系统所没有的控制,如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权限的控制、修改程序的控制等。
5.电子商务环境下医药行业财务信息易被破坏。电子商务环境下医药行业财务信息以电磁信号的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中,是肉眼看不见的,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而不会留下痕迹;另外,电磁介质易受损坏,所以财务信息也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
6.网络的迅猛发展及其在财务中的进一步应用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网络技术无疑是目前IT发展的方向,电子商务财务也不可避免受到其深远的影响,特别是Internet在财务软件中的应用对电子商务财务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目前财务软件的网络功能主要包括: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网上支付、网土催账、网上报税、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银行等,实现这些功能就必须有相应的控制,从而形成电子商务财务内部财务控制的新问题。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医药行业内部财务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医药行业内部财务控制中一般控制的内容
一般控制是指任何电子商务环境下普遍适用的对医药行业财务系统构成要素(人、硬件、软件)及环境实施的内部财务控制。
1.医药行业财务系统的组织与管理控制。财务系统的组织与管理控制是指通过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岗位职责的制定、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的财务控制,其基本目标是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错弊发生的目的。
财务系统管理主要负责财务系统的软硬件管理工作,从技术上保证财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它包括掌握网络服务器度数据库的超级口令。负责网络资源分配,监控网络运行;按照主管人员的要求,对各岗位分配权限,对数据的安全保密负责;负责对硬件、软件、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工作。系统管理岗位应保持相对稳定,若有变动应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
审核岗位主要负责监督计算机及电子商务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具体包括: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瀹等。
2.医药行业应用系统开发、建立和维护控制。(1)医药行业应用系统开发控制是针对系统开发阶段而言的,具体包括:系统开发前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开发过程应进行适当的人员分工;按规范收集和保管有关系统的资料并加以保密等。(2)医药行业系统建立控制则是针对系统建立阶段而言的。具体包括:资源的适当配置;系统的调试应有各岗位人员的参与;新的系统应与传统系统并行一段时间并经有关部门审批后才能替代传统系统使用;严格的验收程序等。(3)医药行业系统的维护是指日常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而对系统硬软件进行的安装、修正、更新、扩展、备份等方面的工作。系统维护控制就是针对这些工作而实施的控制。
3.医药行业系统操作控制。医药行业系统操作控制主要表现为操作权限控制和操作规程控制两个方面。(1)操作权限控制是指每个岗位的人员只能按照所授予的权限对系统进行作业.不得超越权限接触系统。系统应制定适当的权限标准体系,使系统不被越权操作。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操作权限控制常采用设置口令来实行。(2)操作规程控制是指系统操作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标准操作规程包括:软硬件操作规程、作业运行规程、用机时间记录规程等。
4.医药行业财务系统软件控制。医药行业系统软件控制是指为保证系统软件运行正常而预先在系统软件内部设计的各种处理故障、纠正错误、保证系统安全的控制。
5.医药行业财务数据和程序控制。医药行业数据和程序控制主要是指对数据、程序的安全控制。程序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运行,而数据的安全与否关系到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医药行业财务数据控制的目标是要做到任何情况下数据都不丢失、不损毁、不泄露、不被非法侵入。通常采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丢失数据的恢复与重建等。而数据的备份则是数据恢复与重建的基础。是一种常见的数据控制手段,网络中利用两个服务器进行双机镜像映射备份是备份的先进形式。医药行
业财务程序控制是要保证程序不被修改、不损毁、不被病毒感染。常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程序备份等。接触控制是指非系统维护人员不得接触到程序的技术资料、源程序和加密文件,从而减少程序被修改的可能性;程序备份则是指有关人员要注明程序功能后备份存档。以备系统损坏后重建安装之需。程序的安全控制还要求系统使用单位制定具体的防病毒措施,包括对所有来历不明的介质在使用前进行病毒检测,定期对系统进行病毒检测。使用网络病毒防火墙以防止日益猖獗的网络病毒侵入等。
6.医荮行业财务系统的网络安全控制。网络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不可否认和完整性。针对这些方面,可采用一些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技术(数据的加解密、认证信息的加解密、数字签字、完整性),访问控制技术,认证技术。隧道技术(VPN)等。数据加密技术的代表是秘密密钥系统技术和公开密钥系统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的代表是防火墙技术,特别是已溶和了VPN(虚拟专用网及隧道技术)的防火墙技术;认证技术的代表是Kerberos确络用户认证系统技术。其中VPN解决了财务信息在Internet传输的安全问题。
(二)医药行业电子财务系统的应用控制
医药行业财务系统应用控制是对医药行业电子商务系统中具体的数据处理活动所进行的控制。应用控制可划分为输入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和输出控制。
1.输入控制。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建立科目名称与代码对照文件,以防止财务科目输错;设计科目代码校验,以保证财务科目代码输入的正确性;设立对应关系参照文件,用采判断对应账户是否发生错误;试算平衡控制,对每笔分录和借贷方进行平衡校验,防止输入金额出错;顺序检查法,防止凭证编号重复;二次输入法。将数据先后两次输入或同时由两人分别输入,经对比后确定输入是否正确等。
关键词 医药经济 医药发展 创新管理 审计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 F4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9-0048-04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in 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JIN Lianya
(China National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orporation, Beijing 100190, 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rein. Moreover, it analyzes in detail that in order to reach bette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acro environment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good management system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are required. Various management systems such as audi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duction and material are complementary and indispensible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medicine economy; medicine development;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uditing management
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水平要求的不断地提升,对于医药行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医药行业经济发展的空间也非常之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企业要把内部管理做好、做新,做出自己企业的特色。所以,我们要对现在医药行业的现状和所处地位,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分析,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医药企业经济规模发展得越来越好。
1 医药行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地位
1.1 经济产业特性
医药行业是公认的世界化的行业,它的经济产业也有一定的特性,在各国的产业体系和经济增长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药行业的产业特性显得尤为突出,第一,医药行业和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医药工业在经济上的价值可以通过医药新产品的销售额与我国GDP比例看出来,几十年来,医药产品总的销售额占GDP的比重一直是呈上升趋势的,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表现出动态稳定性特征。第二,医药行业是朝阳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国际性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永不衰落的产业。第三,其产业特性为高投入,高风险,当然同时也是高回报的,并且有垄断性质。高投入体现在新药研究与开发上,制药企业新药的研究开发费已占其销售收入的15% ~ 20%。医药行业的高投入也导致其高风险,一旦企业开发失败,就会使其巨额投入血本无归,但是一旦成功,那么医药行业的利润是巨大的,发达国家医药行业的销售利润率高达30%,而且医药行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制药公司垄断的产业,利润巨大且具有垄断性。
1.2 医药行业现状
医药行业按国际标准划分,是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1]。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制药机械、药用包装及医药商业。我国只是一个制药大国,并不是一个制药强国[2],回顾中国医药行业近年的发展情况,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发展。现状很理想。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行业不断壮大,到目前为止中国大约有5 000家大大小小的制药企业,生物制药企业有200多家[3]。制药企业的产值,以每年平均16.6%的速度增长,在我国GDP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达到了4%。与此同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原料药的生产和出口国之一,整个医药行业呈现比较好的发展态势。
1.3 机遇与挑战
我国医药行业的经济发展将迎来黄金的10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的需求使得医疗药品市场迅速增大;新医改到2020年实施完成,医保全覆盖及大健康计划,会带来医药市场扩容及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对医药行业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而且,有国家政策的扶持,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卫生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制定的《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显示了国家对医药行业将进一步加大管控和扶持力度,目的是尽快实现医药行业由大到强的转变。研发决定未来,得专利者得天下。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配套政策的加快推进和全面实施,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会很激烈;新颁布相关政策与制度对市场的掌控;各地区政府地方保护的设置;制药企业小而多、低水平的竞争等。
1.4 医药行业现有的地位
医药行业的地位十分重要。医药行业是一个融合保守与现代的综合高科技行业,也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它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人民群众非常重视健康、保健、看病等问题,所以它是保护民生的特殊重要行业,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它的发展状况与人民群众享受的医疗水平直接相关。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的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医药行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2.1 发展趋势
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我国医药行业经济发展到底是呈怎样的方向,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医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当今世界医药经济已经趋向于全球化[4],医药经济运行将继续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人口的自然增长是药品需求的基本因素,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健康及生存质量提升的要求,加大了对药品的需求。药品价格渐趋合理,使得医药经济越来越向好的方向发展。药物制剂,生物药物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对医药行业有着深刻的影响,据专家预测,在未来3年里世界医药市场年增长率为9%,而生物制药市场年增长率为20%。同时,非处方药的迅速增长趋势很明显,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药物,一般都是非处方药,比如感冒药、抗过敏药、止痛药、胃肠道药和维生素等。全球老龄化时代来临,在未来十几年内,人口老龄化程度还会加剧,所以,老年用药市场将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市场。2013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医药大国,预测2020年前后中国也将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医药大国。
2.2 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
2.2.1 制药企业小而杂,竞争激烈
我国大型的企业少,行业集中度低,使得产品经济效益太分散,中型尤其是小型企业太多,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而且这些企业还无法达成规模经济优势。
2.2.2 创新体系不完善,效率低
我国创新体系不完善,新药产力不足,医药科技投入不足,我国产权品种很少,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较慢。多数老产品技术经济指标不高,工艺落后,成本高,缺乏国际竞争能力。新药的预期回报率一般都比较低,所以,医药企业很少甚至不愿意投入资金去研发新药,从而导致研发新药的创新能力比较弱。
2.2.3 医药市场体系不健全,竞争体制不完善
在旧的体系格局被打破后,新的市场流通体系还没有形成。加上生产领域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药品低端而且重复,供应的量太多而卖不出去,流通秩序混乱,导致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医药市场治理任务艰巨。
3 医药企业的创新管理
3.1 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纵观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我们既有优势又有不足,也有很多的机遇,只是医药企业的规模,流程管理有些问题,作为医药企业,要想做得很成功,企业管理是不可少的,管理有了系统的体制,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科研、生产、营销管理上台阶是企业成长中的重要环节。其深远意义不仅是资源合理的配置,全面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从中获取最大利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强化了抵抗风险的能力。
从国内制药企业经济技术管理学角度来看,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构架的公司必须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一般认为“小企业是权威管理、中型企业是制度管理、大型企业是文化管理”。
随着国内众多制药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强化企业的制度建设及管理上台阶已是迫在眉睫。在多项日常管理中,加强内部审计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环节。这也是国外许多发展中的制药公司管理中所重视的。内部审计,也叫内部控制,与公司组织机构设置、质量管理、经营控制、生产控制、研发系统控制、财务控制、物资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的控制等8个方面的合理化对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审计、生产、研发和物资这4个方面又是一个制药企业的命脉。
3.2 审计管理
在管理系统中,综合审计部(有称“综合计划部”),这是一个独立的部门,也是一个复合型人材相对集中的部门。它不但要对生产计划、设备检修计划、基建、技改工程计划、营销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科研计划进行全面制订、审计,而且要对相关图纸、材料预算、费用预算、各类合同进行审计、把关,不是简单扼要的文字条理性审校或靠“一支笔”签字能解决的问题。
审计部直接向公司领导汇报,犹如质量管理一样,是对一个制药企业的监管。一个优良的管理系统应该是“事事有人负责,人人勤于工作,减少管理层次,加快经营决策,强化内部控制,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说“不能有空白、也不能有重复、不能有交叉”。
为了强化管理体系的控制,应采用多种方式建立报告制度。保障信息及时、信息准确、信息共享、信息互补和综合。现代化的制药公司(集团)最重要的信息是财务分析月报、销售分析月报、库存分析月报、生产计划月报,这些将有利于正确及时地决策。管理系统既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又要有利于内部监督控制,也有利于贯彻企业的政策方针。
3.3 研发管理
近年来,研发管理在现代化的制药公司(集团)中的地位逐年上升。而实际运作中,研发管理与企业中各项管理有着共性,也有个性。研发工作一定要重视信息工作,确定自己的优势,把握研发定位点。
在信息时代,审视确认研发的系统流程,完善职能系统建设。特别是对所开发的新项目的国内外市场、新产品专利、工艺路线调研后做出开题报告。经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立题并制订通过草案。经审计后纳入计划,其中包括了人员投入、计划指标、技术指标、工时预算、材料预算、设备预算、设备考察、成果监定和结题报告等。
3.4 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人力和机器的合理配置及充分利用。为了保障批量的适宜性,要充分力求合理、经济地生产。对每个品种、每个批量要计算工时和设备运行台班,逐渐推行和完善工时管理制度。从这些基础数据出发,合理配置人员和设备,从而减少人力、物力、设备的闲置或隐性浪费。
虽然是以销定产,然而营销预测常常不准确。受一些政策性和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非人所能预料。虽然营销的预测按月滚动,计算机系统也会及时地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调整。
实践证明,如能综合考虑到营销预测,以及前三个月平均销售业绩和未执行的合同,则生产计划会比较切合实际,可以纠正单纯营销计划所产生的误差。尤其是公司不是静态生存的,而是年年在发展,要采用动态管理,GMP实施必须量化,细到各个环节,而审计是保障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
3.5 物资管理
物资、物流要科学管理。库存管理是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美国FDA检查的重要项目之一。验收物品要求实物清点,任何收发料、舱位转移等过账,都有单据备查,专人核对。计算机系统有过账审计报告,以此核对单据和系统的一致性。
负责计算机输入的人员和物流管理人员要各负其责。避免帐物一人管理,造成帐物不清。发料和发货遵守先进先出原则,避免库存的积压和货品过期。物品应按日期的先后编制流水号、批号和供应商批号,以便跟踪。成品、药检报告、原料、包装材料、退货、不合格品、宣传资料、礼品、办公用品、设备、备品备件、废品等均需分类管理,进入不同的会计科目,以使电脑的查询功能更为实用。
仓库管理中,原辅包装材料、成品都要有状态。即待验、合格、不合格、销毁等,状态可划分区域和贴标签。不合格品要严格管理,一般由QA负责。从GMP规范来看,标签的管理要特别重视。用计算机管理的系统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计算机过账和实物移动要同步,包括出入库和移仓。计算机管理库存中,有很多信息要能充分共享。总之,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现代化物流管理,它与生产、科研、营销具有同等重要性。
4 结语
现代医药制造业成为技术创新最坚实的依托,无论是行业管理或是经济学家都无法将研发和制造业进行分割。生产与技术创新的相辅相成,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前进。当前,发达国家出现随着制造业转移到海外,研发也随之转移的现象是为了效益与利益的最大实现。中国医药制造业走过了一个个里程碑,而要走的路依然漫长。虽然任重道远,在《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医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日益凸显。
参考文献
[1] 李思成,温德良,冯燕丽. 我国医药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中国药房, 2003, 14(3): 132-133.
[2] 孔学东, 干荣富. 中国医药产业的机遇、挑战及相应对策[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1, 42(1):76-78.
[3] 杨广林.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浅析[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 15(15): 211-213.
【论文摘要】利用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医药行业的绩效和营销渠道模式选择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了在医药行业里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并不存在固定的适用于该行业的渠道模式的结论。
引言
营销渠道作为市场营销的四大基本要素之一,是产品到达消费者之间流动的载体,是连接生产者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在市场运作中具有产品分销、服务传递、信息沟通及资金流动等功能,是企业实现销售目标的工具,也是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一个对目标市场全方位覆盖、全渠道控制的营销渠道是绝大多数产品取得成功的先决因素。
营销渠道已经变成了企业核心竟争力的一个源泉,对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企业已经逐步意识到渠道资产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但我国企业的营销渠道方式选择对公司业绩增长是否有正面促进作用还缺乏科学和一致的实证研究结论支持,所以作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深人研究。医药行业是一个高利润的特殊行业,它的渠道模式也与其它行业有所差异。为此,本文选择医药行业进行研究,考察营销渠道决策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
2相关理论
2.1营销渠道治理理论
营销渠道治理的研究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早期的研究一般认为,Weld是渠道管理结构研究的奠基人(刘伟宇,2000)。他论及营销渠道管理的效率,认为职能专业化产生经济效益,因而专业化的中间商所从事的分销是合理的。Converse等(1940)研究了营销纵向一体化的潜在优势,即营销费用的降低和原材料或商品销路的确定性;同时指出,一体化也带来了相应的管理和协调间题。
20世纪40年代末期和50年代初,营销渠道治理理论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1954一1973年间,渠道治理结构理论研究达到一个高峰。营销学者利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营销渠道管理产生、结构演变、渠道管理设计等问题。Balderston(1958)提出了一种显示了专业化经济性和竞争过程之间的互动模型,指出设立在一组买卖双方之间的中间商如何通过减少交易的数量来减少系统成本。Cox等(1965)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了分销渠道管理的结构,使用‘、营销流程(marketing flows )”这一概念来描述通过分销网络发生的营销活动。McCammon (1965)认为,协调营销体系的潜在经济效益日益明显,可以用公司型、管理型和契约型3种方式有效地协调营销渠道管理体系。Baligh等(1967)进一步扩展了Bolderston (1958)的有关渠道管理结构的经济分析,涉及了更多种类的营销活动。还有一些学者试图了解环境因素如何影响渠道管理网络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如何影响渠道管理的变化(Moyer等,1968 )
近期的研究中提出治理决策是在内部组织和外部组织之间做出的,本质上与交易费用理论中所使用的方式相似(Hei-de,1994)。这些模型的基本决策标准是经济效率( b4allen ,1973)和效益。于是,渠道管理结构治理的重点是优化渠道管理结构来提高效率和效益。而本文研究讨论的正是医药行业采取哪种治理结构更有利于企业获取更好的收益。
2.2渠道结构模式分类
按照国内家电行业具体情况,本文对渠道结构进行了划分,其具体结构形式如下:
(1)常规渠道。按照科特勒(1999)的说法,传统或常规渠道由一个或一组独立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每个成员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实体追求自己利润的最大化,即使它是以损害系统整体利益为代价也在所不惜。没有一个渠道成员对于其他成员拥有全部的或者足够的控制权。
(2)垂直渠道。为了解决常规渠道所存在的不足,产生了垂直渠道形式,又称纵向一体化公司渠道形式。如果制造商向分销职能整合,由自己的员工完成分销工作,这被称之为从生产向前整合或向下游整合;如果下游的渠道成员,如分销商和零售商,向后承担生产供应职能,这被称之为从分销或终端的后向整合。不论是制造商向前整合还是下游渠道成员向后整合,结果都是由一个组织来承担所有的工作,这就被称之为纵向一体化或内部一体化或一体化公司渠道。这里,分销角色虽然被替代,但分销的职能却是相同的。
(3)混合渠道。为了获得两种渠道模式的好处,一些企业将常规渠道模式与一体化渠道模式混合使用,产生了所谓的混合渠道模式,即一个企业的渠道模式中既有一体化渠道又有常规渠道,两种渠道各自对应于不同的销售对象与目标,在实现一定程度的控制的同时,达到较大的市场覆盖面。
3实证研究
在这部分研究中,为了具体考察渠道治理决策对医药行业的影响,对医药行业企业效益和营销渠道结构选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文中选取了医药行业的134家上市公司,对这些上市公司的几个主要效益指标进行了提取,并且利用SPSS应用统计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处理,综合后得到了对企业的最终效益考察指标,然后利用相关性分析对这个效益值与渠道结构分类相关性做出了分析,得出行业的效益与营销渠道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数据,进而验证医药行业营销渠道结构与绩效关系。
3.1数据来源
文中所采纳的医药行业的各项原始指标数据均来自于上市A股公司近一段时间提供的数据,而其营销渠道指标则是在对每个企业的资料进行查询分析后归类确定的。以行业上市公司为代表研究行业渠道治理抉择方向是由于上市公司的规模和成熟度相对高一些,研究结果就会有代表性,并且上市公司的原始数据比较容易获取,同时也便于综合整理。
3.2变量设定
原始变量:企业股票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公积金、主营收人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为便于运算将这些变量所对应数值记为Xi,XZ,XS.xa,XSo
因子变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提取后得到的降维后的因子记为f},fz>f3,’二。
综合指标:对因子变量进行加权运算后得到的最终指标即是综合指标,记为y。
定量变量之间的运算关系:
fi,fz,fs’二为原始变量xi,xz,x;,xa,xs的第一、第二、…第m个主成分。其中f;在总方差中所占比例最大,综合原有变量的能力也最强,其余成分综合原变量的能力依次减弱。主成分分析就是选取前面几个方差较大的主成分(本文选取其相应特征值大于1的成分)。xi,xz,xs,xa,xs对应的系数向量是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Total Variance Explained的第一列)对应的特征向量二
综合指标与因子变量的关系:Y-wife十wzfz+...}y}
其中因子变量的系数(即权重)来自于Total Variance Ex-plainedo
定性变量的设定,由于渠道选择模式均为定性变量,为使之便于考察,按照常规将其定量化为:1代表垂直营销渠道,2代表常规营销渠道,3代表混合营销渠道。
3.3模型假设
W所分析的医药行业选取的A股上市公司具有行业代表性,基本上可以体现行业整体营销渠道治理状况。
(2)模型提取的企业近期股票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公积金、主营收人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值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该企业的运营状况。
(3)医药行业中比较成功的企业选取的营销渠道是有利于企业绩效的,该渠道是适于企业使用的渠道。
(4)医药行业中大多数绩效较好的企业都使用的营销渠道治理方式是与该行业相匹配的方式。
(s)如果最终获得的综合指标与营销渠道相关性比较高,
则可以说明在医药行业里营销模式有趋同性,也就是说适合该行业整体的营销产品销售模式相近。
(6)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推断医药行业企业效益与渠道相关性不会存在相关性。
首先根据已有数据对医药行业做一个初步的分析,考察一下各原始变量与营销渠道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3.4统计分析
步骤1
表1医药行业相关性数据表
从表1可以发现营销渠道与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公积金、主营收人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28 ,0.015 ,0.057 ,0.078 ,-0.017,从*标记可见营销渠道的选取与企业考察指标相关性都较弱。从这些数据初步推断出医药行业的营销渠道与效益间不存在相关规律性,但仍需要进一步进行综合考察以明确验证这一点。
步骤2
为了进行因子分析,首先检验已知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为此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
表2医药行业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表
表2分别给出了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其中K&10值为0.479,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标准,KMO取值小于0.6,不是很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零假设,认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步骤3
由表2检验知所提取的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接下来进行因子提取。
表3反映了初始解按照一定标准(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I)提取了1个公共因子后对原变量总体的描述情况。
表中是因子分析后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转的结果。其中,Component列和Initial Eigenvalue,列(第一gIJ到第四列)描述了因子分析初始解对原始变量总体描述情况。
第五列至第七列则是从初始解中按照一定标准(在前面的分析中,设定了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1)提取了1个公共因子后对原变量总体的描述情况。从表中可见提取了1个公共因子后,它反映了原变量的约一半的信息。第九列(% of Variance)的数值是最后获得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的系数,对应着F1是45.162。由于所提取的公因子反映初始变量的程度太小,所以根据表中第二列特征值基本情况重新设定特征值为0.97,重新提取后得到表4a
步骤4
表4反映了初始解按照一定标准(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0.97)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后对原变量总体的描述情况。从表中可见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后,它们反映了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第九列(% of Variance)的数值是最后获得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的系数,对应着Fl ,F2和F3分别是38.646 ,23.805和22.1500
步骤5
从表5中可以看出,因子1解释了每股公积金和每股净资产两个原始变量,因子2解释了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两个原始变量,因子3解释了主营收人增长率。
步骤6
表6是输出的因子挛量的协方差矩阵,该矩阵为一个单位矩阵,恰好证明了3个因子变量之间是不相关的。这也正好满足了因子变量应该是正交、不相关的条件。
步骤7
表7是最终的综合指标与营销渠道相关性表,综合指标是由公式(2)计算得到的。在本行业中,二者的相关性系数是0.047,相关性很低。通过该相关性数据说明了在医药行业企业的效益与其采取的销售渠道是没有关系的,这证明了假设(5)是错误的,同时证明了假设(6是正确的。并且事实上在本文中所考察的所有企业中只有三种渠道模式,而且其数量差别不大,也就是说采取垂直型、常规型和混合型营销渠道的企业比例均衡,而且经营状况也没有太大差别,根据对医药行业资料的查证发现这个结果直接与我国的行业情况有关系。多年来,医药行业依靠一些保护政策运作的情况很严重,这导致了渠道结构对其效益没有很明显的影响,就出现了本文调查所得的结论。但在反商业贿赂的政策旗帜下,2006年医药行业已经加速进人行业规范阶段,同时多年以来行业内部同质化竞争加剧,导致利润不断稀薄,整体行业在政策的洗礼下进人洗牌阶段,胜者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无论是企业还是经销商都在战略上寻求新的盈利模式。在此环境背景下,医药企业纷纷转型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和企业可持续运作的经营模式,而营销模式的转变是经营模式转型的重要课题。所以医药行业营销模式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在医药行业整体面临转型的今天,也更需要对医药行业结构模式进行研究,以求获取更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方式。
4结论
通过对医药行业企业的样本调查和数据分析,对营销渠道治理机制和医药行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人探讨,并主要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1)从整个行业角度来看,医药行业目前的营销渠道治理决策对企业绩效是没有多少影响的,二者之间相关性很弱。
【论文摘要】利用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医药行业的绩效和营销渠道模式选择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了在医药行业里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并不存在固定的适用于该行业的渠道模式的结论。
引言
营销渠道作为市场营销的四大基本要素之一,是产品到达消费者之间流动的载体,是连接生产者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在市场运作中具有产品分销、服务传递、信息沟通及资金流动等功能,是企业实现销售目标的工具,也是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一个对目标市场全方位覆盖、全渠道控制的营销渠道是绝大多数产品取得成功的先决因素。
营销渠道已经变成了企业核心竟争力的一个源泉,对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企业已经逐步意识到渠道资产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但我国企业的营销渠道方式选择对公司业绩增长是否有正面促进作用还缺乏科学和一致的实证研究结论支持,所以作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深人研究。医药行业是一个高利润的特殊行业,它的渠道模式也与其它行业有所差异。为此,本文选择医药行业进行研究,考察营销渠道决策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
2相关理论
2.1营销渠道治理理论
营销渠道治理的研究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早期的研究一般认为,Weld是渠道管理结构研究的奠基人(刘伟宇,2000)。他论及营销渠道管理的效率,认为职能专业化产生经济效益,因而专业化的中间商所从事的分销是合理的。Converse等(1940)研究了营销纵向一体化的潜在优势,即营销费用的降低和原材料或商品销路的确定性;同时指出,一体化也带来了相应的管理和协调间题。
20世纪40年代末期和50年代初,营销渠道治理理论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1954一1973年间,渠道治理结构理论研究达到一个高峰。营销学者利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营销渠道管理产生、结构演变、渠道管理设计等问题。Balderston(1958)提出了一种显示了专业化经济性和竞争过程之间的互动模型,指出设立在一组买卖双方之间的中间商如何通过减少交易的数量来减少系统成本。Cox等(1965)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了分销渠道管理的结构,使用‘、营销流程(marketing flows )”这一概念来描述通过分销网络发生的营销活动。McCammon (1965)认为,协调营销体系的潜在经济效益日益明显,可以用公司型、管理型和契约型3种方式有效地协调营销渠道管理体系。Baligh等(1967)进一步扩展了Bolderston (1958)的有关渠道管理结构的经济分析,涉及了更多种类的营销活动。还有一些学者试图了解环境因素如何影响渠道管理网络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如何影响渠道管理的变化(Moyer等,1968 )
近期的研究中提出治理决策是在内部组织和外部组织之间做出的,本质上与交易费用理论中所使用的方式相似(Hei-de,1994)。这些模型的基本决策标准是经济效率( b4allen ,1973)和效益。于是,渠道管理结构治理的重点是优化渠道管理结构来提高效率和效益。而本文研究讨论的正是医药行业采取哪种治理结构更有利于企业获取更好的收益。
2.2渠道结构模式分类
按照国内家电行业具体情况,本文对渠道结构进行了划分,其具体结构形式如下:
(1)常规渠道。按照科特勒(1999)的说法,传统或常规渠道由一个或一组独立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每个成员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实体追求自己利润的最大化,即使它是以损害系统整体利益为代价也在所不惜。没有一个渠道成员对于其他成员拥有全部的或者足够的控制权。
(2)垂直渠道。为了解决常规渠道所存在的不足,产生了垂直渠道形式,又称纵向一体化公司渠道形式。如果制造商向分销职能整合,由自己的员工完成分销工作,这被称之为从生产向前整合或向下游整合;如果下游的渠道成员,如分销商和零售商,向后承担生产供应职能,这被称之为从分销或终端的后向整合。不论是制造商向前整合还是下游渠道成员向后整合,结果都是由一个组织来承担所有的工作,这就被称之为纵向一体化或内部一体化或一体化公司渠道。这里,分销角色虽然被替代,但分销的职能却是相同的。
(3)混合渠道。为了获得两种渠道模式的好处,一些企业将常规渠道模式与一体化渠道模式混合使用,产生了所谓的混合渠道模式,即一个企业的渠道模式中既有一体化渠道又有常规渠道,两种渠道各自对应于不同的销售对象与目标,在实现一定程度的控制的同时,达到较大的市场覆盖面。
3实证研究
在这部分研究中,为了具体考察渠道治理决策对医药行业的影响,对医药行业企业效益和营销渠道结构选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文中选取了医药行业的134家上市公司,对这些上市公司的几个主要效益指标进行了提取,并且利用SPSS应用统计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处理,综合后得到了对企业的最终效益考察指标,然后利用相关性分析对这个效益值与渠道结构分类相关性做出了分析,得出行业的效益与营销渠道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数据,进而验证医药行业营销渠道结构与绩效关系。
3.1数据来源
文中所采纳的医药行业的各项原始指标数据均来自于上市A股公司近一段时间提供的数据,而其营销渠道指标则是在对每个企业的资料进行查询分析后归类确定的。以行业上市公司为代表研究行业渠道治理抉择方向是由于上市公司的规模和成熟度相对高一些,研究结果就会有代表性,并且上市公司的原始数据比较容易获取,同时也便于综合整理。
3.2变量设定
原始变量:企业股票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公积金、主营收人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为便于运算将这些变量所对应数值记为Xi,XZ,XS.xa,XSo
因子变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提取后得到的降维后的因子记为f},fz>f3,'二。
综合指标:对因子变量进行加权运算后得到的最终指标即是综合指标,记为y。
定量变量之间的运算关系:
fi,fz,fs'二为原始变量xi,xz,x;,xa,xs的第一、第二、…第m个主成分。其中f;在总方差中所占比例最大,综合原有变量的能力也最强,其余成分综合原变量的能力依次减弱。主成分分析就是选取前面几个方差较大的主成分(本文选取其相应特征值大于1的成分)。xi,xz,xs,xa,xs对应的系数向量是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的第一列)对应的特征向量二
综合指标与因子变量的关系:Y-wife十wzfz+...}y} 其中因子变量的系数(即权重)来自于Total Variance Ex-plainedo
定性变量的设定,由于渠道选择模式均为定性变量,为使之便于考察,按照常规将其定量化为:1代表垂直营销渠道,2代表常规营销渠道,3代表混合营销渠道。
3.3模型假设
W所分析的医药行业选取的A股上市公司具有行业代表性,基本上可以体现行业整体营销渠道治理状况。
(2)模型提取的企业近期股票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公积金、主营收人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值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该企业的运营状况。
(3)医药行业中比较成功的企业选取的营销渠道是有利于企业绩效的,该渠道是适于企业使用的渠道。
(4)医药行业中大多数绩效较好的企业都使用的营销渠道治理方式是与该行业相匹配的方式。
(s)如果最终获得的综合指标与营销渠道相关性比较高,
则可以说明在医药行业里营销模式有趋同性,也就是说适合该行业整体的营销产品销售模式相近。
(6)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推断医药行业企业效益与渠道相关性不会存在相关性。
首先根据已有数据对医药行业做一个初步的分析,考察一下各原始变量与营销渠道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3.4统计分析
步骤1
表1医药行业相关性数据表
从表1可以发现营销渠道与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公积金、主营收人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28 ,0.015 ,0.057 ,0.078 ,-0.017,从*标记可见营销渠道的选取与企业考察指标相关性都较弱。从这些数据初步推断出医药行业的营销渠道与效益间不存在相关规律性,但仍需要进一步进行综合考察以明确验证这一点。
步骤2
为了进行因子分析,首先检验已知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为此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
表2医药行业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表
表2分别给出了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其中K&10值为0.479,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标准,KMO取值小于0.6,不是很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0.000,小于显着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零假设,认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步骤3
由表2检验知所提取的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接下来进行因子提取。
表3反映了初始解按照一定标准(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I)提取了1个公共因子后对原变量总体的描述情况。
表中是因子分析后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转的结果。其中,Component列和Initial Eigenvalue,列(第一gIJ到第四列)描述了因子分析初始解对原始变量总体描述情况。
第五列至第七列则是从初始解中按照一定标准(在前面的分析中,设定了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1)提取了1个公共因子后对原变量总体的描述情况。从表中可见提取了1个公共因子后,它反映了原变量的约一半的信息。第九列(%of Variance)的数值是最后获得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的系数,对应着F1是45.162。由于所提取的公因子反映初始变量的程度太小,所以根据表中第二列特征值基本情况重新设定特征值为0.97,重新提取后得到表4a
步骤4
表4反映了初始解按照一定标准(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0.97)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后对原变量总体的描述情况。从表中可见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后,它们反映了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第九列(% of Variance)的数值是最后获得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的系数,对应着Fl ,F2和F3分别是38.646 ,23.805和22.1500
步骤5
从表5中可以看出,因子1解释了每股公积金和每股净资产两个原始变量,因子2解释了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两个原始变量,因子3解释了主营收人增长率。
步骤6 表6是输出的因子挛量的协方差矩阵,该矩阵为一个单位矩阵,恰好证明了3个因子变量之间是不相关的。这也正好满足了因子变量应该是正交、不相关的条件。
步骤7 表7是最终的综合指标与营销渠道相关性表,综合指标是由公式(2)计算得到的。在本行业中,二者的相关性系数是0.047,相关性很低。通过该相关性数据说明了在医药行业企业的效益与其采取的销售渠道是没有关系的,这证明了假设(5)是错误的,同时证明了假设(6是正确的。并且事实上在本文中所考察的所有企业中只有三种渠道模式,而且其数量差别不大,也就是说采取垂直型、常规型和混合型营销渠道的企业比例均衡,而且经营状况也没有太大差别,根据对医药行业资料的查证发现这个结果直接与我国的行业情况有关系。多年来,医药行业依靠一些保护政策运作的情况很严重,这导致了渠道结构对其效益没有很明显的影响,就出现了本文调查所得的结论。但在反商业贿赂的政策旗帜下,2006年医药行业已经加速进人行业规范阶段,同时多年以来行业内部同质化竞争加剧,导致利润不断稀薄,整体行业在政策的洗礼下进人洗牌阶段,胜者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无论是企业还是经销商都在战略上寻求新的盈利模式。在此环境背景下,医药企业纷纷转型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和企业可持续运作的经营模式,而营销模式的转变是经营模式转型的重要课题。所以医药行业营销模式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在医药行业整体面临转型的今天,也更需要对医药行业结构模式进行研究,以求获取更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方式。
4结论
通过对医药行业企业的样本调查和数据分析,对营销渠道治理机制和医药行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人探讨,并主要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1)从整个行业角度来看,医药行业目前的营销渠道治理决策对企业绩效是没有多少影响的,二者之间相关性很弱。
2017年,央视315曝光台将科视视光公司“三无体检队”、乐百龄生物科技公司无效高价保健品公布于众,医疗卫生行业继“毒胶囊”事件以后,再次“荣登”热搜话题榜,医疗保健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可能导致短期业务成本增加,随之会不利于短期业绩的提升。因此,深入全面地研究医药行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该行业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短期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CSR),自谢尔顿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仍没有明确的界定。从前人的总结来看,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分为以下不同的理论:一是道德责任说;二是法律责任说;三是利益相关责任说。其中的利益相关责任说是最受广大学者认同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研究当属消费者角度。例如,学者田敏等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角度的不同研究,证实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消费者态度的重要影响。本文意从利益相关者整体角度,来研究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
企业财务绩效(CFP)是指一定经营期内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的业绩,通常被用来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状况。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假设提出
到目前为止,前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结果也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形。
一是正相关关系。例如,李远慧和陈洁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短期财务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二是负相关关系。履行社会责任会产生相应成本,如Brammer等对英国的400余家上市公司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对股票收益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三是其他关系。殷世波等研究表明,对中国金融机构而言,短期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于绩效影响不大,但长期来看却能产生深远影响。李智彩等对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显示社会责任的履行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
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涉及医药行业的几乎没有。而医药行业关系民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具体到医药行业来讨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短期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将导致经营成本上升,财务业绩下降,损害股东的利益。因此,本文提出假设:基于医药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短期财务绩效具有负向影响作用。
三、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
本文选取了沪深市主板医药行业A股127个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取其2012年至2014年三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剔除ST和*ST和数据异常无效的上市公司。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巨潮?Y讯网上公布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及其附注。
(二)变量测量
第一,企业社会责任(CSR)。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政府、员工、供应商、股东、债权人和消费者六个方面采用财务指标来测度企业社会责任对利益相关者的贡献。
第二,企业财务绩效(CFP)。根据学者杨皖苏和杨善林的研究,将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衡量短期财务绩效的共同指标来研究其与企业社会责任间的关系,同时将每股收益(ESP)也纳入研究体系。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基于医药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每股收益(EPS)有负向影响作用。
第三,控制变量。企业规模(SIZE)和资本结构(LEV)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行为决策。各变量定义见表1。
四、研究结果
(一)相关性分析
本文运用SPSS对样本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处理,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反映出,模型中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均小于0.5,说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同时,企业社会责任与总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均呈负相关关系,且与净资产收益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企业的资本结构与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在1%的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结果初步表明,对于医药行业来说企业社会责任与短期财务绩效负相关。
(二)多元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表3的回归结果分析中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对总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的影响都不太显著,但其系数均为负,对净资产收益率有显著的影响,并且二者呈负相关关系;资本结构对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影响均显著为负,企业规模对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综上可得,对于我国医药行业来说,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短期财务绩效是负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不利于提高短期财务绩效。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医药行业127家A股上市公司2012~2014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分析,揭示了我国医药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对短期财务绩效的影响。一是企业社会责任对总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影响不显著,但与其呈负相关,说明医药行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利于提高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二是企业社会责任对净资产收益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医药行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利于提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因此,在我国医药行业中企业社会责任对短期财务绩效有负向影响作用。
早在2011年的6月11号,当时担哈药总厂厂长的吴志军就曾经在北京代表哈药集团向公众道歉,亲口承认其公司超标排污。而之后的一段时间之内,石药集团和联邦制药等国内重点原料药生产企业的污染问题也相继被媒体曝光出来,一时之间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和普通的化工厂不同,原料药生产领域,一家药厂经常要生产十几种原料药,而废药的成分都迥然相异,因此就提高了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废物处理难度。而原料生产企业的前期投入都比较多,违法成本较低,所以使得这一多年顽疾成为整个医药行业的难题。同时,原料药生产企业属于高污染,消耗高的产业,仅仅是生产一种原料药,就有可能导致产生几种或者更多种的反应,而同时使用多种原材料,就有可能有产生几十种的反应,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因此,医药行业环境管理会计行为,前提就是为了保护环境,实现企业效益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满足会计信息利用者作为决策的需要。
二、医药行业环境管理中的会计行为
要使医药行业的环境管理中会计行为更好更长久的经营下去,在考虑企业内部的经济状况的同时,还应该结合国家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的情况和风险考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医药行业的环境管理中的会计行为指的是医药行业的企业定期评估企业的环境业绩和环保经济状况,并对外进行报告,能够及时的为医药行业提供反映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责任的履行状况。传统会计中的货币计量在作为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记录,分析和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而环境会计中的环境资源存在着商品性和非商品性,不能够单纯的运用货币的计量方法来计量,因此环境会计应该使用多种方式计量。
三、医药行业环境管理中会计行为的诸多要素
医药行业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费用,环境收入以及环境利润。环境资产指的是特定个体对已经发生的事项加以控制,然后来进行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环境资源包括了环保设备,环保投资,环保基金存款以及可再生环境资产。环境负债指的是企业所发生的情况符合负债的确认标准,并且与环境的成本有关系,同时有支付环境成本的义务,义务包括资产弃置义务,环保专项补助,环境补偿义务以及环保负债等。在环境会计中,环境权益主要指的是自然资本环保基金。医药行业中的环境费用指的是,在对环境负责的前提下,为管理企业日常运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主动或者被动采取的错事的费用,以及因为企业在执行自身的环境目标的环境要求的过程中,所支付的绿化费,污水处理费用,排污费,能源费等诸多费用。环境收入指的是企业在环境保护中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在医药行业中主要表现为医药企业对生产医药产品的时候,所产生出来的“三废”物品的变卖和回收利用所带来收入,以及环保产品的销售收入。环境利润则是指环境收入后扣除环境成本的费用之后的纯收入,它反映的是一个企业的环境绩效,代表了一个企业经济利益和环境问题的协调问题。
四、医药行业环境信息的披露现状
财务报表,报表附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是医药行业用来披露环境信息所采用的一些行为方法。通过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来揭示医药行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带来的财务影响。同时,医药行业也应该编制出相应的环境报告来提供企业的环境绩效情况。这是2011年,我国医药行业中58家上市公司年终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情况。参与调查的58家公司里面,所有的年度报告的内容都包含了与环境事项相关的会计行为。
(一)年终报告上,董事会对环境信息的报告披露在这些公司里面,总共有30家医药企业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与环境有关事项,其中包括对环境的治理情况,购买环保设备,还有取得环保管理体系认证等。对环境的治理有很多的方式方法,例如建立环境保护制度,或者是与环保有关的公司发展方向。
(二)公司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参与调查的58家上市医药企业之中,有57家医药企业在报告中独立列出了本公司是否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中有3家医药企业或是其子公司因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而导致了该公司的停产整顿,有些医药企业则是被列入了环境保护管理比较差的企业名单之中。
(三)医药行业环境管理中的会计信息的披露在参与调查的58家上市医药企业之中,一共有29家医药企业在董事会报告上面单独列出了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会计信息。这些医药企业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主要表现在医药企业按照要求所进行的环境保护投资。其中在建工程明细科目中有独立列出项目投资和环保设备的购买。总体而言,这些医药企业的报表都不能够全面详细地反映出本公司的环境会计状况,对自身企业自发进行的环境管理反映都比较被动。在58家公司的报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公司只是披露了排污费用,绿化费用这一类的项目,从这样的科目里面能够看到公司对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但是这些样本公司在环境负债,环境罚款和滞纳金等方面,并没有过多的去披露。
关键词:高层管理人员医药行业薪酬管理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市场医药已完全放开,竞争愈来愈激烈,医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加入WTO,国际上最大的25家医药企业已经有20家直接或间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这些国际医药大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销售理念、技术研发、管理方法长驱直人、抢占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医药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医药企业近3500家,竞争非常激烈。医药企业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面临着两种重要资源的竞争:一是自身技术装备、资金实力的竞争;二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的竞争。
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企业高管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目光对准了中国。在这“春雨欲来风满楼”的季节,中国医药业已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寒意。
落后的销售理念、薄弱的资本实力、外资公司的业务抢夺和精英人才的纷纷“外流”,使中国医药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界高管人员又不断出现震荡,使笔者对中国企业现有的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产生反思。如何利用薪酬杠杆,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高管人员是薪酬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目前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2005年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年收人36万元,平均薪酬最高的是医药业。平均年收人超过50万元的行业有5个,依次为:医药68.6万;电力64.7万;汽车61.9万;冶金57.8万和地产57万。这五大行业也是近两年景气度颇高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行业的前景都比较好,由于薪酬水平与所在行业景气状况的相互关联性,中央企业的老总薪酬也随之提高。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行业的央企负责人平均薪酬水平比员工都高出10倍左右。医药企业负责人平均薪酬最高,其员工的平均薪酬更是遥遥领先,达16.5万。相应地,其高管与员工的收人差距亦排在倒数第二位,为4.2倍一。
《中国企业家))还对对100家上市公司(随机抽取行业龙头企业和2004年新上市的公司)2004年高管平均薪酬水平进行了分析,医药行业以其良好的稳定性排名第四。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现在的大环境下,医药行业由于其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高管人员薪酬水平总体较高。但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收人差距较小。这种较小差距的收人很难达到企业的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判断高管人员收人的公平性主要根据收人的“外部市场竞争力”和“内部差距。在医药行业,央企高管人员薪酬平均水平和跨国公司(中国区)以及民营企业相比,还是比较少的,这是缺乏外部公平;另外,医药行业的央企内部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收人差距仅为4.2倍,这与国外企业的最高层和普通员工的固定薪酬收人差距是20-30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内部公平很难保证,高管人员的个人绩效和对企业的贡献难以充分体现。
此外,对所披露的薪酬数据,没有区分“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这在一点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长期激励的忽视,一方面说明我们高管人员薪酬在宏观上缺乏政策的支持,比如股票期权的限制和证券市场的治理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薪酬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比如高管人员的绩效评价、公司治理的完善和薪酬制度的合理制定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要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充分认清现状,还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着眼于长远的目标,制定合理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制度。
三、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分析
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因素。
3.1医药行业特点首先,医药行业是属于营利性组织,高管人员的薪酬一般是按照会计计量的绩效来确定;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每个企业的薪酬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是外资企业最高,民营企业次之,最后是国有企业。其次,由于医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行业的景气度较高,因此,给予高管人员长期激励(股票和股票期权)以留住企业的关键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
3.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供求状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一种商品如果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由于高管人员是特殊的职业阶层,这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先天的自然察赋加上大量的后天教育、培训和实践的投资,因而决定了市场供给的有限性。但市场对高管人员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虽然医药行业的人才结构是以销售为主要阵营的行业,但管理人才的缺乏也给医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造成了阻碍,也促进了高管人员身价的提高。如果一个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达到了市场均衡,那么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格也会趋于稳定,企业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薪酬时会考虑同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以实现薪酬的外部公平,增加薪酬的市场的竞争力。
3.3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法玛(Fama)提出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认为,一个富有效率的证券市场,证券的价格会对任何能影响它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股票价格既充分地表现了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股票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人想通过这些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高管人员薪酬体系中的长期激励效果都与股票市场效率存在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股票价格不能反映了全部与公司有关的信息,高管人员在获得股票期权奖励后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在健康的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波动,在客观上可以起到对公司进行评价的作用,也能反映高管人员的经营业绩。这样,企业在进行高管人员薪酬设计时,可以依据高管人员的努力所反映的实际业绩制定合理的薪酬水平。
3.4高管人员绩效评价高管人员的评价标准有会计标准和市场标准,市场基准原则具有较强的激励与监督作用,使经理人所追求的利益能够与所有权人的利益更趋于一致(Finkelstein&Hambrick,1989)。但是,研究显示高管人员较偏好采用会计标准原则,而所有权人较偏好采用市场标准原则(Gomez-Mejia&I3alkin,1992)`5。会计基准原则下,高管人员能够进行内部会计报表上的操作,提升其绩效表现;市场标准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所有权人而言,市场基准原则相对而言更有助于他们监督控制经理人的行为表现。另外,非财务性指标虽难以衡量,却更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绩效,也在高管人员绩效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经理自身的能力、努力程度、创新、客户满意度等指标在多因素绩效评价模型中也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可以弥补财务性指标的缺陷。绩效评价的过程的科学性,专业的考核人员和规范的考核制度也影响高管人员薪酬的制定。
四、构建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建议
根据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及其分析,考虑到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构建中国化的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
4.1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例,合理引入长期激励机制由于医药行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果没有发生大的危机,企业的业绩会处于一个平稳阶段,因此,股票期权的存在价值也就没有了,可以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重以满足高管人员的需要。但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医药企业来说,长期激励机制是留住关键人才的重要手段。股票期权能使高管人员成为企业剩余的分享者,把企业经营成果在所有者与高管人员之间进行最优的分配,并由双方共同承担经营风险,从而诱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理人做出符合所有者目标的行为选择,使经理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与所有者效用最大化目标相一致,即实现二者间的激励相容。
4.2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才市场的建设一个有效的医药行业人才市场对高管有很强的激励约束效应。市场竞争和制度约束不但使得经理人的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还促使高管人员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医药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道德素养等,通过市场的监督和制约,高管人员的目标函数也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趋于一致,并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声誉,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减少短期行为。这样,企业也具有了追求利润的经济理性。
医药行业人才的匾乏并不是短期现象。长期以来医药商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在制药行业大量涌人外企之后,医药分销业仍然没有开放。7年前中国刚刚开始对内开放医药商业,正式的对外开放是从2003年开始。封闭的环境使得医药商业长期停留在指定批发和门店销售阶段,自然不能吸引人才。要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员(包括生产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等高级管理层)人才市场的建设,必须完善相应的机制,比如人才测评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信息流动机制和市场约束机制等。人才测评机制可以保证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的正确评价;人才流动机制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流动机制可以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市场约束机制可以减少人的非规范行为,从而减少成本。其中,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内在统一的,缺一不可。约束机制强调的是内在的约束,而不是外在的约束。比如,具有激励性约束效用的股票和股票期权就是一种内在的约束,而那些制度或者契约都是外在约束,不能从根本上起到约束作用。
4.3加强信息披露程度公平性,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对于上市公司就是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充分性,并且其披露的内容对所有信息使用者来说是公平的。它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充分、真实、及时地披露;二是此信息必须公平地披露给所有信息使用者。假设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能公平地在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披露,则每个投资参与者从该信息中获取的超额预期回报为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披露相对于投资者是公平的;反之某会计信息事先被少数人掌握,则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来操纵证券价格,谋取暴利而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我们认为是不公平的。
证券市场的低效率主要来自于我国制度的缺陷,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之时,制度建设的步伐却没有赶上来。作为制度建设的主体,政府有必要加大市场制度建设,增大市场容量,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力图缩减起步较晚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之间的差距。市场自身发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政府是主要的推动力量,作为制度安排的主导力量,为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必然要推进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矫正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推动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4.4科学评估高管人员绩效要对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进行有效的制度监督和约束,首先要建立一套高管人员绩效评估体系。由于企业的高管人员有较大的控制权和较高程度的自由决策权,科学的评估体系将成为高管人员管理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企业成熟的、系统的绩效评估体系,以提高我国绩效评估的科学性。首先是根据医药行业的经营特点明确高管人员的角色和责任。不同的行业,高管人员的关键责任会有所不同,对医药行业来说,除了营利外,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其次是确定业绩目标、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业绩目标应与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相结合,评估标准也尽量客观、公正,评估方法的选择可以根据高管人员职位的不同来确定。最后,评估程序的公正也很重要,因为这将决定被评估者对绩效评价的认可和评价以后自身修正的努力程度。
民以食为天,药以安为先。食品药品安全关系着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医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相结合,集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医药行业是民生行业,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是典型高产出、高回报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湖南省六大优势产业、十大支柱产业之一,更是长株潭核心产业之一。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该行业就业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所有医药行业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随着我国医药市场规模高速增长,随着新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在医药行业内逐步规范,医药市场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数量大、层次高、结构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加快构建药学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将有利于培养一大批具备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推进药学专业职业教育与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医药职业教育专业体系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构建药学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
(一)基本理念中职和高职属于同一类型教育,具有相同规律和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中高职教育的共同特征,但两者在办学层次定位、培养目标界定、专业课程设置上有明显区别,尤其是职业能力标准要求不同。中职主要培养经验层面的职业能力,而高职主要培养包括技术应用、统筹管理、发展创新等策略层面的职业能力。策略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是对经验的系统化和结构化。伴随着工作过程复杂程度的增加和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经验层面的能力已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依靠策略层面的能力。中职学校药学专业要为医药行业培养能从事药品生产、检验、流通、营销和使用,并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中职学校教学以学生就业为目标,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同时弥补文化基础知识的欠缺。而高职院校药学专业要为医药行业培养能从事质量控制、药学服务、监督管理、辅助研发和技术革新,并引领职业生涯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教学以核心技能为目标,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提升,在继续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强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适应第一线岗位群的工作能力,凸显手脑并用和心智技能。综上所述,药学专业中、高职教育的对接融通,需从本专业的系统角度和体系层面出发,树立终身教育和全面发展的理念,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依托医药行业产业,整合中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分段确定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从分析职业能力标准入手,明确定位、找准接口,着力推动并构建药学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
(二)体系构建构建药学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应建立在对整个医药行业岗位总体分析的基础之上,组织医药企业、行业精英、职教学者和课程专家共同商定,联合开发各岗位或岗位层次的职业能力标准,形成医药行业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再联合制定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确保中高职专业课程与教育教学的衔接。通过行业企业调研,明确药学专业的岗位职业(工种)分类和能力分级,根据一般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相对应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医药行业企业为主导,以职业能力分级为基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药学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职业能力标准(见下页表1)。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也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医药行业财务预算概述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如何做好预算管理,并由此产生管理效益,是检验财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医药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活动中,企业财务预算的编制是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核心。医药企业的财务预算是企业对未来某一特定期间如何取得资源和使用资源的一种详细计划,预算管理是医药企业对未来整体经营规划的总体安排,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能帮助管理者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业绩评价。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成功企业多年积累的经验之一,对医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未来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医药行业财务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必要的财务预算监督和检查机制财务预算贯穿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财务预算在财务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财务预算的良好执行需要有效的监督和检查作保障。在当前的医药行业中,很多企业对财务预算的控制重视程度不足,也没有相应的监督和检查机制,往往只重视成本的实际发生情况,对成本的事前控制以及相应的监督和检查较为忽视。企业的成本控制在薄弱的监督和检查中形同虚设,导致了企业虽然收入不少,但是成本费用也很高,造成收入费用率上升,资产收益率下降。
(二)尚未把对员工的绩效考评融入到财务预算的考核与评价中当前,我国医药行业对财务预算的管理存在着“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由于当前很多医药行业的企业都没有相应的财务预算考评机制,没有把对员工的绩效考评纳入财务预算的考核与评价中,使得财务预算的执行没有约束力。另一方面,相关人员对财务预算的考核意识不强,也没有形成一系列明确的考核指标。在当前的医药行业,很多企业在预算编制时十分重视,然而在编制之后就认为完事大吉,对预算是否真的执行以及执行情况没有进行后续追踪,使得财务预算的目的无法从根本上实现。
(三)财务预算编制质量不高,编制时间不合理作为财务预算管理的起点,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量较大,对编制时间的要求也较严格。在财务预算的编制过程中,通常需要企业上下通力合作。当前,我国医药行业的企业中有的并没有对财务预算编制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常常无法及时编制出财务预算报告,造成企业下年的工作没有相应的财务预算报告作指导,对部门和人员的考核与评价也没有依据可循。即使有些医药行业的企业在上年底编制出了财务预算报告,也存在着预算编制质量不高,经不起细致研究和论证的情况。
三、对医药行业财务预算编制的几点建议
(一)预算管理要有重点性和针对性对医药企业而言,财务预算要以营业收入、成本支出,以及现金流量为管理重点。营业收入对于一般企业来说,是相当主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医药行业同样如此。营业收入预算做的好坏关系到整个预算的可行性和编制质量。成本费用是医药行业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它直接决定着医药行业的经济效益——因为从医药企业的角度出发,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市场需求进而影响收入。预算对于成本费用的控制能力将直接反映出这个企业的管理水平。现金流量预算是一种统筹预算,它从医药行业的整个经营周期的角度出发统筹管理现金流量,保证资金链的稳定,一旦某个时期的现金流出现问题,那它所带来的危机将是致命的。
(二)建立与企业类型相符的《预算管理制度》医药行业财务预算工作的良好进行,还需要一套完善的与之匹配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支撑,使医药企业内各部门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工作,避免因执行标准不一致而产生财务问题或纠纷。医药行业应从行业特点、自身实际出发,参照国家规定,制定与企业类型相符合的《预算管理制度》,对预算要求等予以明确,使企业各项财务事项做到有规章可依。
(三)预算执行过程要严加管理企业在各项活动与工作中,都要充分按预算执行,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财务预算开展。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还要辅之以必要的制约手段,把企业的管理策略和方法与财务预算相融合。此外,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因个人意志而将财务预算的执行重点进行转移,更不能随意的将突发事件作为借口对预算执行规定进行更改和曲解。
摘要: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一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从薪酬方面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医药行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探讨。
1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市场医药已完全放开,竞争愈来愈激烈,医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加入WTO,国际上最大的25家医药企业已经有20家直接或间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这些国际医药大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销售理念、技术研发、管理方法长驱直人、抢占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医药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医药企业近3500家,竞争非常激烈。医药企业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面临着两种重要资源的竞争:一是自身技术装备、资金实力的竞争;二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的竞争。
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企业高管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目光对准了中国。在这“春雨欲来风满楼”的季节,中国医药业已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寒意。
落后的销售理念、薄弱的资本实力、外资公司的业务抢夺和精英人才的纷纷“外流”,使中国医药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界高管人员又不断出现震荡,使笔者对中国企业现有的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产生反思。如何利用薪酬杠杆,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高管人员是薪酬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目前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2005年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年收人36万元,平均薪酬最高的是医药业。平均年收人超过50万元的行业有5个,依次为:医药68.6万;电力64.7万;汽车61.9万;冶金57.8万和地产57万。这五大行业也是近两年景气度颇高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行业的前景都比较好,由于薪酬水平与所在行业景气状况的相互关联性,中央企业的老总薪酬也随之提高。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行业的央企负责人平均薪酬水平比员工都高出10倍左右。医药企业负责人平均薪酬最高,其员工的平均薪酬更是遥遥领先,达16.5万。相应地,其高管与员工的收人差距亦排在倒数第二位,为4.2倍一。
《中国企业家))还对对100家上市公司(随机抽取行业龙头企业和2004年新上市的公司)2004年高管平均薪酬水平进行了分析,医药行业以其良好的稳定性排名第四。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现在的大环境下,医药行业由于其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高管人员薪酬水平总体较高。但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收人差距较小。这种较小差距的收人很难达到企业的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判断高管人员收人的公平性主要根据收人的“外部市场竞争力”和“内部差距。在医药行业,央企高管人员薪酬平均水平和跨国公司(中国区)以及民营企业相比,还是比较少的,这是缺乏外部公平;另外,医药行业的央企内部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收人差距仅为4.2倍,这与国外企业的最高层和普通员工的固定薪酬收人差距是20-30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内部公平很难保证,高管人员的个人绩效和对企业的贡献难以充分体现。
此外,对所披露的薪酬数据,没有区分“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这在一点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长期激励的忽视,一方面说明我们高管人员薪酬在宏观上缺乏政策的支持,比如股票期权的限制和证券市场的治理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薪酬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比如高管人员的绩效评价、公司治理的完善和薪酬制度的合理制定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要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充分认清现状,还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着眼于长远的目标,制定合理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制度。
3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分析
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因素。
3.1医药行业特点首先,医药行业是属于营利性组织,高管人员的薪酬一般是按照会计计量的绩效来确定;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每个企业的薪酬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是外资企业最高,民营企业次之,最后是国有企业。其次,由于医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行业的景气度较高,因此,给予高管人员长期激励(股票和股票期权)以留住企业的关键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
3.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供求状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一种商品如果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由于高管人员是特殊的职业阶层,这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先天的自然察赋加上大量的后天教育、培训和实践的投资,因而决定了市场供给的有限性。但市场对高管人员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虽然医药行业的人才结构是以销售为主要阵营的行业,但管理人才的缺乏也给医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造成了阻碍,也促进了高管人员身价的提高。如果一个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达到了市场均衡,那么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格也会趋于稳定,企业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薪酬时会考虑同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以实现薪酬的外部公平,增加薪酬的市场的竞争力。
3,3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法玛(Fama)提出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认为,一个富有效率的证券市场,证券的价格会对任何能影响它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股票价格既充分地表现了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股票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人想通过这些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3。高管人员薪酬体系中的长期激励效果都与股票市场效率存在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股票价格不能反映了全部与公司有关的信息,高管人员在获得股票期权奖励后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在健康的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波动,在客观上可以起到对公司进行评价的作用,也能反映高管人员的经营业绩。这样,企业在进行高管人员薪酬设计时,可以依据高管人员的努力所反映的实际业绩制定合理的薪酬水平。
3.4高管人员绩效评价高管人员的评价标准有会计标准和市场标准,市场基准原则具有较强的激励与监督作用,使经理人所追求的利益能够与所有权人的利益更趋于一致(FinkelstEin&Hambrick,1989)。但是,研究显示高管人员较偏好采用会计标准原则,而所有权人较偏好采用市场标准原则(Gomez-Mejia&I3alkin,1992)`5。会计基准原则下,高管人员能够进行内部会计报表上的操作,提升其绩效表现;市场标准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所有权人而言,市场基准原则相对而言更有助于他们监督控制经理人的行为表现。另外,非财务性指标虽难以衡量,却更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绩效,也在高管人员绩效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经理自身的能力、努力程度、创新、客户满意度等指标在多因素绩效评价模型中也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可以弥补财务性指标的缺陷。绩效评价的过程的科学性,专业的考核人员和规范的考核制度也影响高管人员薪酬的制定。
4构建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建议
根据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及其分析,考虑到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构建中国化的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
4.1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例,合理引入长期激励机制由于医药行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果没有发生大的危机,企业的业绩会处于一个平稳阶段,因此,股票期权的存在价值也就没有了,可以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重以满足高管人员的需要。但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医药企业来说,长期激励机制是留住关键人才的重要手段。股票期权能使高管人员成为企业剩余的分享者,把企业经营成果在所有者与高管人员之间进行最优的分配,并由双方共同承担经营风险,从而诱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理人做出符合所有者目标的行为选择,使经理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与所有者效用最大化目标相一致,即实现二者间的激励相容。
4.2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才市场的建设一个有效的医药行业人才市场对高管有很强的激励约束效应。市场竞争和制度约束不但使得经理人的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还促使高管人员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医药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道德素养等,通过市场的监督和制约,高管人员的目标函数也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趋于一致,并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声誉,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减少短期行为。这样,企业也具有了追求利润的经济理性。
医药行业人才的匾乏并不是短期现象。长期以来医药商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在制药行业大量涌人外企之后,医药分销业仍然没有开放。7年前中国刚刚开始对内开放医药商业,正式的对外开放是从2003年开始。封闭的环境使得医药商业长期停留在指定批发和门店销售阶段,自然不能吸引人才。要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员(包括生产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等高级管理层)人才市场的建设,必须完善相应的机制,比如人才测评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信息流动机制和市场约束机制等。人才测评机制可以保证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的正确评价;人才流动机制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流动机制可以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市场约束机制可以减少人的非规范行为,从而减少成本。其中,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内在统一的,缺一不可。约束机制强调的是内在的约束,而不是外在的约束。比如,具有激励性约束效用的股票和股票期权就是一种内在的约束,而那些制度或者契约都是外在约束,不能从根本上起到约束作用。
4.3加强信息披露程度公平性,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对于上市公司就是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充分性,并且其披露的内容对所有信息使用者来说是公平的。它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充分、真实、及时地披露;二是此信息必须公平地披露给所有信息使用者。假设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能公平地在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披露,则每个投资参与者从该信息中获取的超额预期回报为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披露相对于投资者是公平的;反之某会计信息事先被少数人掌握,则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来操纵证券价格,谋取暴利而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我们认为是不公平的。
证券市场的低效率主要来自于我国制度的缺陷,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之时,制度建设的步伐却没有赶上来。作为制度建设的主体,政府有必要加大市场制度建设,增大市场容量,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力图缩减起步较晚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之间的差距。市场自身发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政府是主要的推动力量,作为制度安排的主导力量,为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必然要推进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矫正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推动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4.4科学评估高管人员绩效要对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进行有效的制度监督和约束,首先要建立一套高管人员绩效评估体系。由于企业的高管人员有较大的控制权和较高程度的自由决策权,科学的评估体系将成为高管人员管理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企业成熟的、系统的绩效评估体系,以提高我国绩效评估的科学性。首先是根据医药行业的经营特点明确高管人员的角色和责任。不同的行业,高管人员的关键责任会有所不同,对医药行业来说,除了营利外,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其次是确定业绩目标、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业绩目标应与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相结合,评估标准也尽量客观、公正,评估方法的选择可以根据高管人员职位的不同来确定。最后,评估程序的公正也很重要,因为这将决定被评估者对绩效评价的认可和评价以后自身修正的努力程度。